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国数字医学杂志编委会

发布时间:

中国数字医学杂志编委会

多次在国际国内专业学术会议上做论文报告,其中2009年亚太眼科学会年会和美国眼科学会联合学术会议上的论文报告入选会议“Breaking-News”(3300名会议代表,400人次论文报告,共11人入选,Breaking-News发给146个国家21400名眼科订阅者)。先后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青年科技骨干基金、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临床合作研究基金等项目, 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等项目。获北京市卫生局科技进步奖两项、国家专利一项。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眼镜技术》编委。发表SCI、EI、核心期刊等论文二十余篇。两次荣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临床医学院优秀教师。担任或曾任国家光学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学分会理事、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数字医学》杂志编委、全国医药高职高专教育教材指导委员会委员、《Chinese Medical Journal》审稿人、北京市劳动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高级考评员、国际隐形眼镜教育者协会会员。具体负责首都医科大学视光学专业的临床教学和北京市验光培训中心的验光师培训工作,与国内外视光学专业同行有多年的交流合作。系统培养和培训北京及全国眼科验光师及医师数百人次。主办国家眼科继续教育项目“临床疑难验配技术学习班”等4次,学员来自包括澳门地区等全国各地。

现任职位:现任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军队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质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军区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介入质控中心专家组副组长、武汉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常委、湖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常委、湖北省预防学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控制学会常委、湖北省中德医学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委员、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湖北省分会理事、湖北省青年科协医科委员会理事、《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编委、《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编委、《临床内科杂志》编委、《华南国防医学杂志》编委。

《中国数字医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主办,以反映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及国际医疗网络发展动态,推动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发展为宗旨的技术类科技期刊

中国数字医学杂志编委陈敏

摘要: 为进一步整合开放医疗数据和社会其他资源,本文提出了一套数据利用方案。以无锡市局部路网为原型,构建了一基于互联网+医疗的用户终端应用模型。该模型包括路径寻优与数据分析,本模型将交通数据应用于智慧医疗终端,采用Dijkstra最优路径算法与多层级TOPSIS归一化法评价方案为患者规划最优就诊医院与相应路径。该模型能实现医院就诊数据的拟合分析,为用户择日就医提供参考。本文据此搭建了智慧医疗终端仿真系统。 关键词: 智慧医疗终端;数据利用;TOPSIS评价模型;Dijkstra最优路径算法一、引言 大城市路况复杂、道路相对拥挤,综合性诊疗医院、专科医院相对集中,诸多外地患者前来就诊,使得医院人流量过大并对医院周边交通产生影响。对于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在遭遇交通事故或家中突发意外的情况下,及时就医显得尤为重要。 路径选择为本系统一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文献对其研究已相当成熟。日本在1973年推出CACS项目,开发了基于RF射频通信的车载动态路径诱导系统,该系统可减少13%的行程时间。美国推出两个典型的自治型路径诱导系统TravTek和Advance,为车辆进行动态路径选择。德国在80年代开发了基于红外信标通信的LISB系统和AutoGuide系统,而后英国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车载路径诱导系统Tramc Master[1]。同时,还有Eck等人以GIS技术为分析手段,进行了基于可达性的药店区位选择问题研究[2]。 吴建军等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分析了农村医疗设施空间可达性[3]。熊娟等以可达性为基础,对湖北省松滋市医疗服务均等化进行了分析[4]。张莉等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开发了基于时间最短的路径选择信息系统,对医院的可达性进行了评价[5]。 以上研究仅从交通角度考虑了道路可达性,而本文所提出的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医疗终端应用模型在道路可达性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开放数据,将交通数据与医疗数据结合利用,引入医院人流量等医院内部因素及病人病情需求等因素,构建了基于多指标评价的目标选择与对应路径规划的模型。在互联网的支持下,该系统可为百姓提供更加快捷、舒适的医疗辅助服务,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大量数据同时也为政府管理部门高效决策提供指导性建议[6]。 二、智慧医疗终端应用模型的建立 (一)模型总体设计 在互联网+时代,可获取城市道路路况信息、今后可获取城市各医院(医疗机构)实时门诊在院人数、各医院各科室实时等候人数、各医院专家门诊周预约量等就诊信息。现基于以上数据构建一个应用模型。本文以此方案开发一仿真系统,实现患者就诊信息化、快速化、舒适化[7]。整体方案框图如下:(二)路网结构与医院设置 1.以无锡市滨湖区、北塘区、崇安区、南长区部分路段为原型,构建城市路网。路网配置不同等级的道路,分别为城市快速路和普通城市道路。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模型中设定汽车在城市快速路的行驶平均速度为40km/h,在普通城市道路的平均速度为28km/h。 2.城市中道路可能出现拥堵,且拥堵概率以市中心为原点向四周辐射降低,一旦发生拥堵,该模型算法自动选择绕行该路段。 3.选取四家医院作为本系统设置的医院点,如下图框中所示,分别赋予虚拟等级无锡市人民医院(三星级)、无锡101医院(二星级)、太湖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一星级)、滨湖雪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星级)。(三)建立最优路径评价模型 对于给定的四所医院,最终得分由三部分加权组成。分别为路程用时得分、医院实时拥挤程度得分、医院等级得分。单项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越倾向于选择该医院。该模型主要包含最短路径问题与评价问题。其中路程用时得分、医院实时拥挤程度两项得分采用TOPSIS法进行分析计算。 TOPSIS法是系统工程中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常用的一种决策方法。它从归一化的原始数据中找出有限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然后通过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之间的距离,求出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该法具有计算简便、结果合理、应用灵活的特点[8]。 1.路程用时得分 由于通行耗时,路程量可转化为时间量,即最短路程对应于最短时间。在该模型中,将所有路段距离表达为邻接矩阵A,A(i,j)表示路段ij的长度,若无路段连通,则设为无穷。最优路径计算采用Dijkstra单源最短路径算法 , 即利用邻接矩阵计算。求解两指定顶点u0和v0之间最短路的Dijkstra算法,下为该算法流程图。Dijkstar算法结束时,从u0到v0的最短距离由L(v0)给出,且其中d(u0,v0)表示两点间的距离[9]。 而不同的道路等级对应于不同的平均车速,将速度的变化转化为路程变化以便于修改距离矩阵(仿真系统设计中予以介绍),城市普通道路通行耗时为城市快速路的倍,故,依此更新距离矩阵,在实际计算路程耗时得分时使用更新后的矩阵进行计算,而计算路程值时仍使用原邻接矩阵。在城市道路中加入拥挤因素、道路等级等因素后形成新的邻接输入矩阵。通过最短路径算法可分别求得到四个医院的最短距离。因在评分时,需保证评分尺度的一致性,即首先求解所有医院的最短距离,再以四个最短距离为比较对象,进行“优中选优”。设四个最短距离分别为需对距离进行TOPSIS归一化处理,有如下公式:该值位于[0,1]之间,因约定分数越高,该路径越优,则而当时,得分为0。将该得分修正为通过该公式计算得分,既不会出现0分,又可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2.医院拥挤度得分 实时门诊在院人数=医院当天已挂号人数-门诊就诊完成人数。 门诊在院人数越多,往往意味着挂号、检查、治疗等候时间越长,本文用实时门诊在院人数近似为就诊时需要排队等候时长的度量尺度。而将门诊在院人数与医院饱和人数的比值表示该医院实时拥挤程度。 各医院人流量拥挤度公式表示为:rate值为介于0与1之间的数,采用TOPSIS归一化后拥挤度得分公式为:3.医院等级得分 由于上述两项得分均大致分布于30-100分之间,故为表现“等尺度性”,设定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医院得分如下表2所示: 4.路线得分的计算公式考虑到每位患者的需求不同,故该系统在路径规划中设定了系统推荐最优、通行耗时最短、医院等级最优、医院排队等候最短优先四个路径规划偏好。其中路程的长短对应于路途耗时,人流量的饱和度对应于拥挤程度,而医院的不同星级对应于医院等级得分。最后按一定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最终得分,反推其最优路径方案,求解最优方案的行驶距离与耗时。 5.医院实时统计数据 该模型中假定可获取各医院门诊实时在院人数(在院人数=今日已挂号数-就诊已完成人数)、各科室实时等候人数、上周预约量TOP5、各医院周人流量。以上各条数据均可实现数据的可视化。而专家门诊周预约量可能是呈现周期性变化,故对该数据进行三次多项式拟合,呈现人流量趋势图,可对未来人流量进行预测。 拟合曲线采用三次曲线最小二乘法,由于三次曲线最多有两个极值点,其变化趋势能满足一周七天中的变化趋势描述。其计算原理为:假设三次函数曲线为 通过最小二乘算法找到向量a,使得曲线上的点到真实值的点的距离平方和最小。 三、系统仿真设计 1.医院与道路仿真 (1)结合图2,分析构建路网结构,并标注出每段路的长度,以便于计算最短距离。仿真系统中,构建一城市与v、b、w、x四家医院(下文均以节点号代替),分别对应图4中蓝色标注四点,其他节点均为交叉道口。假定除医院外的节点均可作为用户出发地,如图4所示。假设v-m所在地区为城市中心。依据城市中心以及附近主干道可能出现拥堵的情况,设定部分路段分别以不同概率出现拥堵。通过随机数函数生成一个0~1之间的随机数,设为x,通过判断x所属区间范围(该区间长度即为该路段发生拥堵的概率)来确定为某一路段拥堵。如:x为时路段kl发生拥堵,而x=,则可确定为kl路段拥堵。 (2)道路等级设置:系统按照一定的道路级配设定城市快速路与普通城市道路,将hb、li、ic、mv、jd、rs、sx路段设定为普通城市道路(包括乡村道路和主城区旧路),上述七条路段平均行驶速度设为28km/h,其余路段设为40km/h。 2.医院拥挤度仿真实现 在该系统中采用随机生成人流量的方法,首先需确定各医院人流量的基数与饱和人流量,由于是比值问题,在加权时仅考虑得分,故此处忽略过饱和情况。 按照不同的医院等级对四家医院分配如表2所示的人数基数和饱和人数: 系统采用模拟实时监控人流量的方式,于MATLAB中设定一个定时器,通过随机函数产生一个基于基数变化的值,从而达到仿真的效果。模拟人流量公式:定时器每触发一次,人流量进行一次更新。3.路线综合得分仿真实现 系统在路径规划中设定了系统推荐最优、通行耗时最短、医院等级最优、医院排队等候最短优先四个路径规划偏好,此处需考虑生成四组不同的权重,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现将权重分配如下: 4.各医院统计数据仿真实现 仍采用上文拥挤度数据模拟方法,对不同等级的医院设定人流量基础值与变化范围,因篇幅限制,此处仅列出不同医院周人流量数据的基数值。 医院流量统计数据仿真效果图如下:四、模型评价与仿真测试 该智慧医疗终端应用模型首次将获得的路况数据、医院实时人流量、医院等级等因素综合考虑,结合使用者的偏好和TOPSIS评价模型,求解出从当前地点出发就医的最佳医院和到达该医院的最佳路径。在系统中,加入了不同等级公路对行车速度的影响,再将车速的影响折算成距离的变化。系统在筛选医院时,会根据患者的偏好给不同的路径影响因素分配不同的权重。同时,系统还加入了医院的实时人流量的分析,方便患者选择合适额度时间段就医,以减少排队等候的时间。综上所述,该系统综合考虑了就医路上和到达医院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仿真系统运行流程图如下: (1)单次实验记录如上图所示,当以q为起点,并选择系统推荐时,系统根据设定的算法给出最佳医院为无锡市人民医院(v),其最佳路径为q-l-m-v,最短距离为。此距离相对其余三个医院(b医院:,w医院:,x医院:)最小,而且v医院是唯一一个三星级医院。确定医院和路径之后系统将自动在地图上用绿色线条标注出该路径[10]。(2)多次实验记录 测试总得分分值分布:对a、p、q三个起点分别以不同的路径规划偏好进行实验并记录每次每个医院得分和最优医院编号。选取系统推荐最优的得分值记录如下: 而对于不同的路径规划偏好,选择最佳医院结果如下: 五 、结论 本文提出的智慧医疗终端应用模型,以路况数据、医院实时人流量、医院等级基础数据,将人流量、路程耗时通过TOPSIS评价方法进行归一化,使得分具有尺度一致性。综合耗时、医院拥挤度、医院等级三项得分,将用户路径规划偏好转换为三项得分权重,计算总得分,从而得到当前地点出发就医的最佳医院并规划最佳路径,用户就医出行更加便捷化。在仿真系统中,直接采用无锡市路网结构,引入不同等级公路对行车耗时的影响,根据真实道路状况分配不同的随机概率产生拥堵路段并绕行,根据不同等级医院以随机数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动态生成医院人流量,该仿真具有现实价值。同时在模型中加入相关医院历史数据并对其进行函数拟合,以得到数据变化趋势。 上述仿真结果可见,单次实验结果路径规划合理,符合一般用户需求。多次实验记录中(如表5所示),用户处于a点,采用模型评价方案为四所医院打分结果分别为、、、,不同医院间得分距离合理,分数呈阶梯分布、具有较强的区分度。当用户分别处于a,p,q三点处时,由地图可见推荐医院均符合用户需求。不同出发点的三组数据中四所医院得分数据标准差为、、,其离散程度接近,即每次执行评价算法时打分一致,模型鲁棒性强。当选择医院拥挤度低优先时,系统均会推荐w医院(即社区医院),该方案可为大医院分流病情较轻又亟待处理的急症患者,从而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分级诊疗落实实施。结合地图与软件计算结果,可确定该地区(无锡城区)的医疗覆盖情况。 参考文献 [1]夏立民.交通系统中最优路径选择算法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7. [2] Van Eck J R, De Jong T. Accessibility analysis and spatial competition effects in the context of GIS-supported service location planning.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 1999, 23(2): 75-89. [3]吴建军,孔云峰,李斌.基于GIS的农村医疗设施空间可达性分析: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人文地理, 2008, 23(5): 3742. [4]熊娟,罗静,彭菁,等.基于可达性的县域医疗服务均等化分析:以湖北省松慈市为例.人文地理, 2012, 27(5): 2529. [5]张莉,陆玉麒,赵元正.医院可达性评价与规划——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J].人文地理, 2008(2):60-66. [6]徐所凤,乔雅莉,杨斌,等.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医疗建设探讨[J].医学信息, 2015(15):1-1. [7]常朝娣,陈敏.大数据时代医疗健康数据治理方法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 2016, 11(9):2-5. [8]程莉玲,曹健.加权TOPSIS法在医院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统计, 2006, 13(1):17-19. [9]鲍培明.距离寻优中Dijkstra算法的优化[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1, 38(3):307-311. [10]周心明,兰赛,徐燕.图像处理中几种边缘检测算法的比较[J].现代电力, 2000, 17(3):65-69.

数字医学杂志编委

数字医学委员会是评估数字医学技术,标准制定,推广数字医学技术,提供数字医学技术的咨询和支持服务。根据查询相关资料公开信息显示,数字医学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推动数字医学应用的政策和标准制定,促进医学和科技的交叉融合,推动数字医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评估数字医学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患者的权益,推广数字医学技术,促进数字医疗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数字医学技术的咨询和支持服务,为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等。

《中国数字医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主办,以反映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及国际医疗网络发展动态,推动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发展为宗旨的技术类科技期刊

卫生部医疗服务标准委员会 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 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 主委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中国数字医学》杂志 社长《中国护理管理》杂志 社长《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 主编《医院报》 副总编《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编委

中国核医学杂志编委会

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是国内最权威的,以下都是。 中华外科杂志 美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华理疗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中华糖尿病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医史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您可以看看中国医护服务网期刊频道

现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委,PET与分子影像学组组长;北京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同位素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理事等学术任职,同时还担任《中华核医学杂志》编委。主要从事核医学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198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师从临床核医学奠基人、著名的临床核医学专家周前教授。从医近30年,在核医学影像诊断和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在心脏、肿瘤、神经核医学功能影像和疑难疾病诊断方面有独到之处,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核医学分子影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潘中允,1932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吴兴。1950年高中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留校任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医师,1958年受命组建核医学科(原名同位素室),从事核医学至今。1962—1963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师从王世真教授,进修实验核医学。1983—1984年由WHO选派,赴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Wadsworth荣民医院和南加州大学留学,师从著名PET先驱、神经核医学专家D.E.Kuhl和著名临床核医学专家w.H.Blahd,并受到R.A.Hawkins教授、著名放射性药物专家w.Wolf和著名核医学教育专家J.F.Ross的指导,学习临床核医学、PET、放射性药物评价和核医学教育等。回国后继任核医学科和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晋升教授和主任医师,1993年起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兼职教授。历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会第二、四届理事,第三届常务理事,第一、二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第一至五届中华核医学杂志编委,1998年起任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副会长。

李思进,1961年8月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核医学科专家。现任中华核医学会常务委员、美国核心脏病学会会员、国外医学核医学分册特邀编辑、亚洲核医学杂志编委、中国青年核医学论坛杂志编委、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核医学科主任。1991年曾获得中山医科大学医疗成果奖。1998年被山西卫生厅评为医学学科带头人,所领导的核医学科1999年被省卫生厅评为山西省重点学科98年被山西卫生厅评为医学学科带头人,所领导的核医学科1999年被省卫生厅评为山西省重点学科,200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1年主持召开了有13个国家代表出席的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科研协作课题研讨会。曾赴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印度、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2001年被评为一样中青年名医。

中国法医学杂志编委会

侯一平侯一平侯一平,男,汉族,1954年3月生,四川自贡人,农工党中央委员、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2000年11月加入农工党,1971年5月参加工作,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法医学系法医物证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医学硕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另有甘肃省解剖学会理事长。目录简介个人履历成就及荣誉编辑本段简介侯一平 男 1954年3月出生,籍贯四川自贡,汉族,农工民主党员,获硕士学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编辑本段个人履历 四川省仁寿县知青 侯一平教授[1]; 四川省自贡市水利机械厂工人;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习;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助理编辑; 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系法医物证专业研究生学习,获医学硕士学位; 华西医科大学法医系助教、讲师,评为教授(其间:德国科隆大学访问学者); 华西医科大学法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其间:德国不莱梅大学洪堡基金学者); 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农工党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农工党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农工党中央委员、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农工党中央委员、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第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四川省第十届人大常委,四川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第十一届成都市政协常委,第十二、十三、十四届成都市政协委员。[2]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侯一平教授是我国唯一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学金的法医学者。现为国际法医遗传学会华语区专委会(Chinese Speaking Working Group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Forensic Genetics)主席 侯一平[3];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法医学会物证专委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法医学分会主任委员。2004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 2008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特等奖。侯一平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多项科研任务,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发表的学术论文收录于 Medline有121篇,收录于SCI有61篇,其中发表于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杂志上的单篇论文已被引用66次。2003年以来,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2008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他指导博士研究生21 名,指导硕士研究生23名。其中,指导博士研究生颜静的学位论文《人类21号染色体新STR遗传标记的法医及医学遗传学研究》获2007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他为大学本科讲授法医物证学提供了全新课程体系,在法医物证学教学课程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2005年教学课程改革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主讲的法医物证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他主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法医物证学》,主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法医学》,2009年法医学教材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侯一平教授现任《中国法医学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司法鉴定杂志》,《法医学杂志》,《中国输血杂志》,《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法医学系的前身是华南医学院法医学科,始建于1953年,至今走过了51年的历程。1979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法医学本科生、法医学硕士研究生,1984年成立中山医科大学法医学系,1985年成为国家教委批准的第一批法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开始接收法医学博士后人员。2000年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 该系是我国现代法医学的发源地之一,目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居于国内同行前列。该系拥有多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老一辈法医学专家:祝家镇教授主编了全国统编教材《法医病理学》,曾任全国法医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郭景元教授主编了全国医疗系统编教材《法医学》及国内现代法医学第一部专著《实用法医学》等多部专著,曾任教育部全国法医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法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教材组主任;中国法医学会法医物证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朱小曼教授主编了《法医临床学》等多部专著,曾任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竞花兰主编了《法医病理学立体化教材》纸制文本及建立配套学习网站;另主编《法医探索性实验教材》;现任法医学杂志/编委、中国法医学杂志编委、中国法医学会法医病理学科组副主任、广东省法医学会副理事长 广东省、广州市医疗鉴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珠海市医疗鉴定委员会委员等。 二十年来,面向全国招生,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等多层次的法医人才培养体系,共培养了高层次法医专业人员600余人,同时还承担公、检、法、司、卫系统法医工作人员的进修培训任务。在科研方面,承担了国家级、部省级及国际间多项合作课题。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法医学鉴定人才队伍和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

1926年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45年进入原中央大学医学院(现为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1951年进入该校第1届全国高级法医师资班进修,1953年到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工作。50多年来一直从事法医学教学、科研及检案实践,是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法医系)法医学系创始人,首任法医学系主任和法医毒理学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国法医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法医学会首任理事长、全国法医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法医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法医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第6届及第7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陕西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等职;兼任《法医学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毒物学会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