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古人对寄生虫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古人对寄生虫的研究论文

举例来说:1.我国最早的寄生虫病案西汉初年,名医仓公淳于意留给后人的25个“诊籍”中,有一则完整的人体寄生虫病案:“临菑汜里女子薄吾病甚,众医皆以为寒热笃,当死,不治。医意诊其脉,曰:‘蛲瘕。’蛲瘕为病,腹大,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臣意饮以芫花一撮,即出蛲可数升,病已,三十日如故。病蛲得之于寒湿,寒湿之气宛笃不发,化为虫。臣意所以知薄吾病者,切其脉,循其尺,其尺索刺粗,而毛美奉发,是虫气也。其色泽者,中脏无邪气及重病。”此案记录了对一名为薄吾的女性虫积患者诊治的全过程。诊为“蛲瘕”即蛲虫积聚的根据是:腹部胀大,皮肤黄而粗糙,毛发异常,切循尺肤(抚摸从腕到肘的皮肤,察其寒温滑涩,为古人常用的尺肤诊法)消瘦且粗糙起刺。其诊断之正确,已由治疗后下虫数升所证实。惜未对虫体形态稍加描述。虽系肠道寄生虫无疑,但不知确否为后世所指之蛲虫。这是2200年前的有关治疗寄生虫病的成功病例,其医术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2.汉至唐医籍中的虫病论《黄帝内经》汇集中国汉代以前医学理论之大成,其中多篇载有虫病理论,包括虫证的不同类型、诊察方法和针刺治疗。经中将肠道寄生虫分为短虫和长虫两种,短虫即蛲虫,长虫即蛔虫,又称“蛟蜻(蛔的异体字)”。体内蛔虫可因咳嗽剧烈而呕出,“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素问·咳论》),是胃咳的特点。蛔虫量多,可结聚成团,致腹胀腹痛,称为虫瘕(《灵枢·厥病》);因虫聚胃脘而生痈,称为虫痈(《灵枢·上膈》)。在虫病的诊察上,除呕出或便出虫体可确认外,常把流口水作为虫的外症:“食饮者皆人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灵枢·口问》)。虫证在脉诊和尺肤诊上也有所发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脾脉微滑虫毒蜻蝎,腹热。”《灵枢·论疾诊尺》:“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此与仓公诊虫积之法略同。《内经》针刺法治虫,载于《灵枢·厥病》中:“肠中有虫瘕及蚊蛕,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肠(腹)痛,憹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这种刺法可能缓解肠绞痛,未必能从根本上治虫,故后世多舍针而用药,或针药并举。东汉末年,张机著《伤寒杂病论》,其伤寒热病部分及金匮杂病部分都论述了虫病。《伤寒论·厥阴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蛔),下之,利不止。”这一条被称为厥阴病提纲,邪传厥阴,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体内之虫无食而动,闻食臭而出。提纲体现了疾病变化规律,常规症状中吐蛔为主症之一,说明当时人群蛔虫感染率之高。其治法是:“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乌梅丸主之。”提出了蛔厥这一证名及安蛔温脏的著名方剂。《金匮要略》亦论蛔厥,但不涉外感,说明蛔厥本系蛔虫病的一个类型。另外《金匮要略方论》卷末“禽兽鱼虫禁忌并治”载有人染寄生虫的途径3条:“食生肉,饱饮乳,变成白虫。”“牛肉共猪肉食之,必作寸白虫。”牛羊猪肉,皆不得以楮木、桑木蒸炙,食之令人腹内生虫。“食脍,饮乳酪,令人腹中生虫为瘕。”将虫病之发,看作与所进食物有关。特别是指出吃生肉易患白虫(绦虫)病,其见解十分可贵。公元4世纪,晋代道医名家葛洪从所撰百卷《玉函方》中选出一批简易的药方作为救急之用,而成《肘后救卒方》。此书经后人增补又有《肘后百一方》、《肘后备急方》之名,简称《肘后方》,而流传下来。《肘后方》对疾病的认识多有创见,特别在疫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的描述上建树颇多。如所称世间“沙虱病”,即螨虫叮咬人身而发病,其描绘准确而详细,属于世界最早的记载。隋朝太医巢元方等撰集的《诸病源候论》,系统总结了隋以前病因、病理、证候学成就,并有许多独到见解。关于虫病,以“湿虫病诸候”、“九虫病诸候”、“蛊毒病诸候”和“恶风啮候”之篇目,单独列出,占2卷以上篇幅,已使中医寄生虫病学初见规模。就人体寄生虫类别而言,包括了主要寄生于肠道的“九虫”、附于体表叮咬皮肤的昆虫及隐匿难见的小虫等。尤可贵者,在“恶风啮候”中,直接提到了蜱螨昆虫名字,并描述了形态:“恶风,一名满(即螨),大如毒蜱,似蝗无尾,前有两角。”这是对病原学的一大贡献。唐代大医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囊括医经本草、证治方论,养生服食。广涉临床各科。孙思邈在《千金方·九虫》一节中,对人体寄生虫病有一个概括性说法:“人腹中有尸虫,此物与人俱生,而为人大害……虫无所不为。”认识到寄生于人体之虫,与蛇蝎之类毒虫不同,是进入人体生活于体内而为患的,可致久病大病。孙氏所论的虫病,大抵沿袭巢氏证候理论,但于每证之下,皆列群方,展示了治虫的多种方法和有效药物。唐以后,临证专著及丛书也多以“诸虫”之条目,记载寄生虫病的证治经验,治虫病的方法和药物也有所增加。 按人体寄生虫病的现代分类法,古医籍对医学蠕虫病医学原虫病和医学昆虫病,都有所论述,特别是对虫病的证候描述及其分型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其治疗方法也多是行之有效的。 蠕虫病证治《诸病源候论》所称的“九虫”皆是蠕虫。其“九虫候”说:“九虫者,一日伏虫,长四分;二日蛔虫,长一尺;三日白虫,长一寸;四日肉虫,状如烂杏;五日肺虫,状如蚕;六日胃虫,状如虾蟆;七日弱虫,状如瓜瓣;八日赤虫,状如生肉;九日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对于人群的感染和发病的情况,论中进一步指出:“人亦不必尽有,有亦不必尽多,或偏有,或偏无者。此诸虫依肠胃之间,若腑脏气实,则不为害,若虚则能侵蚀,随其虫之动而能变成诸患也。”表明人群寄生虫的感染率很高,但也有未感染者。虫病的证候表现又与感染者脏腑虚实状态有密切关系,此中体现了中医发病学重视正邪双方斗争的一贯理论。 九虫之中,以蛔虫、白虫和蛲虫较多见,文献中相关的记载也非常丰富;余六虫属何种虫及发病情况,按《诸病源候论》和《千金方》的简要记载及后世的方书,还须探讨印证。

据《三国志》记载,华佗有一次遇见一个喉咙被东西塞住的病人,断定是寄生虫病,并告诉他买些腌制的韭菜酱,吃了就会好。患者照办,果然吐出一条大虫,病也就自然好了。

患者把虫子挂在车上去拜谢华佗,进门看见华佗家墙的北面挂着同样的虫子数十条。原来当时得寄生虫的病人有很多,而且有的寄生虫竟然像蛇一样长。

华佗用韭菜酱治疗寄生虫病,无疑成为了千古佳话。这一方剂在现在治疗寄生虫病时也常常用到。

古代的时候缺医少药,寄生虫像蛇一样大,应该不足为怪。华佗能治好这么多的寄生虫病人,可见他对寄生虫病颇有研究。

我国早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就意识到自然界的毒虫对人的侵害。殷商甲骨文出现“蛊”字,就像很多虫子同蓄于器皿。《说文》:“蛊,腹中虫也。”腹中有虫,当会啮噬内脏,引起腹胀、腹痛、下血等症。

由此可见,我国在3000多年前已发现了人体内寄生虫,表明人们对毒虫进入体内作祟的猜想,此为对寄生虫病认识之始。

战国秦汉以来的许多古医籍记载了多种寄生虫病,涉及现在的人体寄生虫学所列的蠕虫病、原虫病和昆虫病,有的记载还属于世界首创。所记载防治寄生虫病的方法和药物,于今仍有实际意义。

其后,历经周秦汉唐各代,关于寄生虫病的证治积累渐丰,对多种虫体与虫病能细致地加以描述,有些发现属于世界首创。

比如隋代医学家巢元方等撰的《诸病源候论》中所称的“九虫”皆是蠕虫。其“九虫候”说道:九虫者,一日伏虫,长四分;二日蛔虫,长一尺;三日白虫,长一寸;四日肉虫,状如烂杏;五日肺虫,状如蚕;六日胃虫,状如虾蟆;七日弱虫,状如瓜瓣;八日赤虫,状如生肉;九日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

对于人群的感染和发病的情况,巢元方进一步指出:人亦不必尽有,有亦不必尽多,或偏有,或偏无者。此诸虫依肠胃之间,若腑脏气实,则不为害,若虚则能侵蚀,随其虫之动而能变成诸患也。

表明人群寄生虫的感染率很高,但也有未感染者。虫病的症候表现又与感染者脏腑虚实状态有密切关系。这些观点,体现了中医发病学重视正邪双方斗争的一贯理论。

古代医籍对虫病的症候描述及其分型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其治疗方法也多是行之有效的。一批疗效很高的驱虫或杀虫药,经千百年的实践认识,被确定下来,有的至今仍在使用,并经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新一代药品,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寄生虫的人性研究论文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昆虫记》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读了它我才知道, 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法布尔,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昆虫记》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说,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我仰起了头,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头,像仰望星空一样,来对待昆虫们存在的奥秘。它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于是,我接着往下看《昆虫记》。接着往下看,《昆虫记》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 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 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渐渐地清晰起来,我思考着:如果我们环境保护,不环境污染,这些虫子是不是还会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又是不是在以后还会有呢?我仔细地想了一想这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一次的阅读,《昆虫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我感觉到了 “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昆虫记》让我眼界开阔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理解问题的深度也将超越以往。我觉得 《昆虫记》是值得一生阅读的好书, 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 《昆虫记》,读出滋味,读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的更多。

我认为最想表达的理念就是,贫富差距是的很现实的,但是穷人想要变富,就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途径。

为什么说昆虫对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没有昆虫,人类就不可能生存。 “昆虫的某些习性似乎与整个人类的习惯、道德观、心理状态格格不入,它们好像来自另外一个更加怪异,更加生机勃勃,却毫无情感,异常残暴的地狱般的星球。”———比利时剧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 对昆虫存有如此敌意几乎没有道理,地球上现有昆虫大约九百万种,其中大部分还没被发现或不为人知,但只有1.5%的昆虫对我们有害,其余的或者对我们无直接影响,或者为人类提供一些明显的、不可或缺的益处。 如果没有昆虫,人类…… 据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爱德华.O.威尔森预言:“如果昆虫消失,食物链的很大一部分就会遭到破坏,大量鸟类立即因缺乏食物而饿死,其他依赖鸟类为食的动物也会消失,陆地上依赖昆虫为食的一些小型哺乳动物也要灭绝。整个地球将会出现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如果没有人类,昆虫…… 昆虫对人类的依赖远不如我们依赖它们的程度,然而,如果没有人类所提供的食物供给,一些昆虫还是不可能以目前的形态和大规模的数量出现。普遍遭到白眼的蟑螂跟随着人类和面包屑的踪迹来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在阿波罗7号宇宙飞船上都能够观测到蟑螂的行动;体虱早在72000年前人类学会穿衣时,就开始存在于人类衣物中了;在以人类血液为食之前,温带臭虫很可能生活在岩洞里,寄居在蝙蝠或鸟类身上;从10000年前人类有了农业,以及5500年后学会贮存粮食的时候起,蝗虫、谷象、蚜虫等种类的昆虫就找到了适宜自己生存的环境;至于家蝇、金龟子、蠹虫和其他各种蛾、跳蚤等昆虫也都伴随着人类建立起自己的家园。 蜜蜂 至少3000年前,人类开始养殖蜜蜂,从此人们就一直享用着蜂蜜和蜂蜡。西方蜂还提供其他方面的用途:大约三分之一的人类所需食物都来自于由蜜蜂授粉的农作物。一旦蜜蜂濒临灭绝,我们将最先失去杏、橘子、苹果、蓝莓、茄子、茶叶、大蒜、胡萝卜、洋葱等食物。长期以来,蜂毒一直以治疗关节炎而著称,这很可能是因为蜂毒中含有蜂毒肽———种潜在的消炎物质。蜂蜜本身就有杀灭细菌的功效,威尔士大学的微生物学家罗丝·库珀发现,在杀灭具有抗生素抵抗性的金**葡萄球菌(一种医院里常见的伤口感染细菌)方面,蜂蜜的功效是红糖液的四倍,很可能是因为蜂蜜含有抑制细菌生长的植物化学成分。 臭虫 在人类历史上,臭虫一直是一种难以消灭的昆虫。14世纪埃及神学家卡迈勒丁,达米里写道:"据说臭虫最早产生于恒温动物身上,对人类有特殊的偏好。"他在臭虫起源的问题上弄错了,最常见的温带臭虫在夜间从房屋的墙壁和被褥里爬出,吸取足够的血液,以完成从幼虫到成虫的脱毛过程。这样看来,它们似乎是人类的伙伴,因为我们最初也是在岩洞里居住。蝙蝠身上至少寄生着12种吸血温带臭虫,岩洞里筑巢的鸟类也是很多种类臭虫赖以生存的基地。DDT(滴滴涕,一种杀虫剂———编者注)可以赶走臭虫,可不久以后它们又随着跳蚤市场上的旧家具回来。臭虫虽不传播疾病,然而婴儿被其过多叮咬易患上贫血症。古代人们在缺乏相关认识的情况下,还曾误认为臭虫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例如,古罗马长老普利尼就用其治疗毒蛇咬的伤口。格伦·赫里克在1914年出版的《对人类和家庭有害的昆虫》一书中提到:“**剂量:7只臭虫与水混合;儿童剂量;不超过4只……其气味还可以缓解兴奋型窒息。” 蚊子 长久以来,蚊子一直为人们所深恶痛绝,这种最常见的节肢型吸血动物优雅、轻盈,然而它也是致命的。它是人类疾病的头号携带者,传播疟疾、黄热病、登革热、西尼罗河热、脑炎等各种疾病;还携带着引起象皮病的微型蠕虫。但是,3550种蚊子在整个地球的生物网上自然有其生活的空间,鸟类、蝙蝠、鱼以及许多重要的沼泽物种,包括蜻蜓在内,都赖以为食。有足够证据显示,疟蚊(图为其中一种,斯氏疟蚊)曾经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几百年来,疟疾传播一种叫疟原虫的疟疾寄生虫,通过唾液将其注入人体血液中。事实上,在广泛应用奎宁之前,正是靠蚊子传播疟疾,非洲才幸免于欧洲殖民者死于这种疾病,以至于非洲西海岸被称为“白人的坟墓”。另外一种伊蚊,随着**黑奴的船只将黄热病携带到新大陆,这恰恰促成了法国在1803年对路易斯安那州的出让(1803年,法国将从西班牙手中夺到的路易斯安那州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出卖给美国———编者注)。 体虱 有三种虱子在人体中安家:毛虱、头虱和它们的后代体虱,其中人体虱(pediculus humanus corporis)生活在人类的衣物中,以人体血液为食,只有人死亡,尸体冷却后才离开人体。1170年被英国国王亨利二世的党羽谋杀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就以身上长满虱子而著称,次日他的尸首被郑重地用长袍裹以示众,当路人看到“虱子就像沸水溢出炖锅一样从尸体中爬出”,每个人都被这一场景吓呆了,之后又笑得直不起腰来。虱子不能在新衣中存活,因而体虱在拥挤不堪又不能经常洗涤衣物的监狱中最常见,这也是为什么各种疾病在战争时期最易传播的原因———斑疹伤寒症、五日热、回归热等疾病都经由虱子的排泄物传播。斑疹伤寒症是由一种叫作里克次氏体属微生物的细菌引起的,数不清的战役都曾因这一疾病而告失败,最早是在14**摩尔人与西班牙费迪南德和伊莎贝拉的军队在格兰纳达交战时,17000名士兵死于这种疾病。后来的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中,许多人也因斑疹伤寒症而致命,这严重威胁到了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以至列宁感叹道:“不是社会主义打败虱子,就是虱子打败社会主义。” 药材甲虫 《为何不食用昆虫》,这是1885年文森特发表的一篇小论文的题目。他在文中指出,昆虫不仅富含营养、可口,而且便于提供,阻止其为人类所广泛食用的惟一原因似乎就是多数人对吞咽昆虫还感到恶心《想像一下清炒桑蚕或是咖喱金龟子》。然而在许多地区,食用昆虫不仅很常见,甚至还很时髦。例如在泰国,盐水蚕蛹是一道美味,mangdand(或叫大田虫)也经常被装饰成沙拉。实际上,昆虫十分有营养: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统计的数据显示,100克的蝗虫含有大约20克蛋白质,所含脂肪却只有6克。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我们确实总是在无意识地食用昆虫,自从4500年前埃及人发明了储藏粮食的方法,谷象、蛾子、瓢虫就一直藏身于我们的食物中,我们也随之将其吞入腹中。药材甲虫不仅吃面粉、调味品和毒性轻微的药物,甚至还能吃锡板和铅片———就像有人开玩笑地说:“除了铸铁以外的任何东西”。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发现了这些害虫的独特之处,便在一定限度上放宽法规,没有全面禁止人们食用这些昆虫。以无核椰枣为例,每批枣中有5%以上被昆虫死尸或其排泄物污染时,才可以对其进行处罚。金提中昆虫的含有量许可为每8盎司中可含有35粒果蝇卵。

寄生虫对人的危害论文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主要的四个危害:掠夺营养,机械性损伤,毒素作用,免疫病理作用。望采纳,谢谢。

会有很大伤害,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长远,也会让一个人得癌症,生活中也不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消化,会感觉到特别难受,会经常拉肚子。

寄生虫寄生于人体后,由于虫种不同以及寄生部位不同,所发生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也不同,对人体伤害也不同,主要伤害包括虫体对机体组织机械性损伤所引起伤害,以及虫体分泌毒素或者酶引起组织坏死,还有人体反应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和其他炎性细胞浸润,甚至形成嗜酸性粒细胞性脓肿,和对幼虫或虫卵产生的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

人体寄生虫研究进展论文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在这一时期对危害人类健康较大的原虫性疾病,如疟疾、黑热病、阿米巴病等做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 疟原虫所引起的疟疾是危害中国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在中国长江以南流行尤为严重。本世纪30年代许多学者对各地区人群进行了广泛调查,对发病季节及疟疾的种类进行了分析。这些调查结果显示了三种疟原虫在全国的分布轮廓。1935年胡梅基报告了上海高桥地区疟疾的季节分布与中华按蚊密度间的关系。此外,冯兰洲等还对疟疾的传播媒介的确定、对一些按蚊在疟疾传播中的作用等问题作了一系列调查研究。1936年姚永政等证实盛行于中国西南各省山岭区域的所谓“瘴气”实际上就是恶性疟疾。1941年姚永政与吴征鉴在昆明首次证实卵形疟原虫在中国的存在。在旧中国,尽管一些专家学者进行过一些“点”的调查研究,在云南省曾设立了疟疾防治所,进行小范围的防治工作,但全面的抗疟工作在当时无法开展,据估计每年疟疾患者至少3000万以上,病死率约为15%。 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所引起的阿米巴病也引起当时许多学者的注意,并在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调查。1943年卢婉卿及冯兰洲以实验方法证明蝇在传播阿米巴病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时期除最常见的阿米巴痢疾外,还报道了有关阿米巴肝脓肿、肺脓肿以及皮肤、生殖器与泌尿器阿米巴病的许多病例。张孝骞等用乙状结肠镜诊断阿米巴痢疾。认为方法简便可靠。钟惠澜等用碘油空气造影诊断阿米巴肝脓肿可显示脓肿形状与位置。刘效良及吴执中用中药鸦胆子治疗急、慢性阿米巴痢疾均获满意效果。

寄生虫研究论文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对于大规模灭绝危机,人类通常都倾向于考虑体型较大和有魅力的濒危物种。较小的生物,如,微生物、软体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几乎没法在人类议程上找到位置。政客、新闻界和民众几乎忽略了它们的生存危机。然而,最近一个科学家团队把这个被忽视的话题推到了聚光灯之下。他们发布了一篇有关寄生虫灭绝的论文,引发了互联网的诸多关注以及主流媒体的大量报道。这篇论文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和研究伙伴们撰写,作者们多年深入研究博物馆的收藏品和其他数据库后才完成了这项研究。该研究提出了一些令人恐慌的预警,它剖析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的意想不到的巨大后果,气候变化带来了大量毁灭全球寄生虫物种的威胁,进而对野生动物的生存和人类健康也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在分析超过457种寄生虫的数据后,论文作者表示,“按保守模式的预测,单单从气候变化引发栖息地缩减这一因素来看,到2070年,这些物种中有5%至10%可能灭绝。”如果由于气候变化和其他人为干扰因素,寄生虫的宿主物种也灭绝,那么这种寄生虫的大规模死亡可能会加剧。事实上,按最坏的设想,多达三分之一的寄生虫物种可能会绝迹。这项研究表明寄生虫灭绝可能会产生复杂的级联效应。壁虱、螨虫、绦虫、跳蚤和吸虫等寄生虫虽然声誉不佳,但在许多食物网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能够调控寄主动物的免疫系统,甚至可能有助于防止一些病原体的出现和扩散。科林?卡尔森(Colin Carlson)表示,“寄生虫对生态系统贡献颇多。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络链中占据80%的比例,相互作用的物种中它们占绝大多数,也会对宿主群体造成巨大的影响。”他是该论文的主要作者,同时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是环境科学、政策和管理学。

寄生虫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此外,也受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自然因素: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在土壤中的蠕虫卵和幼虫的发育。温暖潮湿的气候,既有利于蚊虫的生长、繁殖,也适合蚊虫吸血活动,增加传播疟疾、丝虫病的机会。地理环境可间接影响寄生虫病流行,如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期存活于地面的土壤中,人体感染与接触土壤有关。有些寄生虫是通过淡水而到达人体的,如猪绦虫卵、血吸虫尾蚴,人一旦接触到存有虫卵的土壤或疫水,便有可能感染某些寄生虫,如从事农事的劳动者就属寄生虫的易感人群。而随着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活时尚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以各种形式亲近大自然,也增加了感染寄生虫病的机会。 二、饮食因素:通过食用污染食物而致“虫从口入”,现代人喜欢尝试不同形式的饮食方式,也增加了感染寄生虫病的可能性。如食用不洁的新鲜瓜果、喜欢生吃蔬菜以及为图生鲜而吃那些未烧透的海鲜、河鲜及肉类食品。 常见的污染食品的寄生虫有绦虫(包括囊尾蚴)、旋毛虫、肝片形吸虫、姜片虫、弓形体、吸虫类和华枝睾吸虫、横川后殖吸虫、异形吸虫、蛔虫等。其中囊尾蚴、旋毛虫、肝片形吸虫、弓形体原虫等常寄生于畜肉中;华枝睾吸虫(肝吸虫病)、阔节裂头绦虫、横川后殖吸虫、异形吸虫等寄生在鱼贝类中;姜片虫寄生于菱、茭白、荸荠等水生植物的表面;蛔虫可存在于蔬菜瓜果上。生食易给肝吸虫、肺吸虫、旋毛虫等寄生由提供温床,当人们生食或食用半生的食物时,这些寄生虫便会在体内成为“童虫”,并逐渐发育为成虫。 三、宠物:养宠物也有可能使人患寄生虫病,如狗能传染包虫病。此病由犬绦虫引起,病狗将含有虫卵的粪便排出体外,又沾染在狗体毛上,当狗与人密切接触时,就会诱发此病。养狗还易感染结膜吸吮线虫病,当蝇类舐食狗眼分泌物时,胎卵被吸入蝇体并在其中发育,待成熟后,若蝇再舐食小孩子的眼分泌物,就可以将成熟的幼虫接种到人的眼睛内而感染。轻者眼睛发痒、流泪、结膜炎、角膜炎;重则引起角膜混浊,严重的影响视力。养猫养狗还易感染上弓形虫病,使人发生脑水肿,精神、运动发生障碍。 此外,人和人的直接接触可以直接传播某些寄生虫,如阴道滴虫可由于性交而传播,疥螨由于直接接触患者皮肤而传播。有些寄生虫可以随母血通过胎盘而使胎儿感染,如弓形虫、疟原虫、钩虫的幼虫等,疟原虫还可通过输血途径进入人体。

寄生虫是单细胞或多细胞动物, 其生活史相当复杂,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感染阶段,只有达到感染阶段时,始能感染人体。寄生虫侵入宿主,并能在宿主体内寄生、发育而建立感染。寄生虫对人体都是有害的,所引起的疾病称寄生虫病。当然寄生虫危害的程度有轻重不同,主要依据寄生虫和宿主之间相互关系的平衡程度不同而异,一般认为, 寄生虫寄生的时间越久,和宿主的关系就越趋平衡,对宿主的危害就越小,产生的症状、病理变化就越轻;相反, 寄生时间越短,对宿主危害越重,从而产生严重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带虫者、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由于宿主与寄生虫相互适应的结果,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可传播病原体,称为带虫者(carrier) 。带虫者的出现与感染的虫数多少、宿主的免疫状态和营养状况等因素有关。带虫者在流行病学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如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中,绝大部分为无症状感染者。 慢性感染是寄生虫病的特点之一。通常人体感染寄生虫比较轻, 或者少量多次感染,在临床上出现一些症状后,不经治疗逐渐转入慢性持续感染, 寄生虫可在人体内生存很长一个时期。这与宿主对大多数寄生虫不能产生完全免疫有关,所以寄生虫病的发病较慢、持续时间较长、免疫力不明显。例如血吸虫病流行区患者大部分属于慢性期血吸虫病,成虫在体内存活时间较长,并且宿主体内出现修复性病变。 隐性感染是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例如肺孢子虫、弓形虫、隐孢子虫等的寄生,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者免疫功能不全时(如艾滋病患者、长期应用激素或抗肿瘤药物的患者),这些寄生虫的增殖力和致病力大大增强,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致。因此,这类寄生虫又可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 二、多寄生现象 人体内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寄生虫感染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同时存在的不同种类的寄生虫之间也地相互影响,它们之间常常出现相互制约或促进,增加或减少它们的致病作用,从而影响临床表现。例如蛔虫与钩虫同时存在时,对蓝氏贾弟鞭毛虫起抑制作用;而短膜壳绦虫寄生时有利于蓝氏贾弟鞭毛虫的生存。动物实验已证明,两种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同时寄生,一种寄生虫可以降低宿主对另一种寄生虫的免疫力,即出现免疫抑制.。例如疟原虫感染使宿主对鼠鞭虫、旋毛虫等都能引起免疫抑制,因此这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存时间延长、生殖能力增强等。 三、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 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 是指一些寄生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家庭健康两性话题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例如大弓首线虫(Toxocara canis) 是犬肠道内常见的寄生虫。犬吞食了该虫的感染性虫卵, 幼虫在小肠内孵出,经过血循环后,回到小肠内发育为成虫。但是,如人或鼠误食了犬弓首线虫的感染性虫卵,幼虫在肠道内孵出,进入血循环,由于人或鼠不是它的适宜宿主,幼虫不能回到小肠发育为成虫,而在体内移行,侵犯各部组织,造成严重损害。此时人或鼠便患了幼虫移行症。 根据各种寄生幼虫侵入的部位及症状不同, 幼虫移行症可分为两个类型。皮肤幼虫移行症以皮肤损害为主。如皮肤出现线状红疹, 或者皮肤深部出现游走性的结节或肿块。最常见的是线虫如巴西钩口线虫() 钩虫() 幼虫引起皮肤的损害;吸虫方面有禽类和牲畜的血吸虫引起人的尾蚴性皮炎。近些年来国内多见的斯氏狸殖吸虫童虫引起游走性皮下结节。 内脏幼虫移行症,以有关器官损害为主,包括全身性疾病。如弓首线虫引起眼、脑等器官的病变;在东南亚地区的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其幼虫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有的寄生虫既可引起皮肤的,又可引起内脏的幼虫移行症。如上述的斯氏狸殖吸虫,两种类型同时存在。这些虫种对人体危害较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皮肤的或内脏的幼虫移行症,在临床上均出现明显的持续的症状和体征,并且伴有明显的变态反应,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高丙球蛋白血症以及IgE 水平升高等。 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 是指某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可引起异位的损害,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如血吸虫虫卵主要沉积在肝、肠,但也可出现在肺、脑、皮肤等部位。又如卫氏并殖吸虫正常寄生在肺,但也可寄生脑等部位,这些都可归为异位寄生。了解寄生虫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现象,对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四、继发性免疫缺陷 在动物试验发现,宿主感染蠕虫或原虫可降低对异种抗原的免疫反应,在人体、某些寄生虫感染也出现这种现象,这属于继发性免疫缺陷(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寄生虫感染诱发免疫缺陷的机制可能是多方的,例如感染血吸虫或蛔虫可以降低机体对接种伤寒和副伤寒疫苗产生的抗体水平,这可能与抗原竞争有关。另外,不少寄生虫抗原对B细胞具有有丝分裂因子的作用,促进多克隆B细胞激活增生,如内脏利什曼病和疟疾病人血中IgG 和IgM 水平上升,皆与多克隆B细胞激活有关,这种现象持续存在可导致B细胞功能缺陷,或对抗原体起反应的B细胞耗竭,从而抑制机体对其他病原体或抗原的免疫应答。动物实验也观察到刚地弓形虫、曼氏虫吸虫及旋毛虫感染都能降低动物的抗体反应和细胞反应,可能由于T抑制细胞的活力增强,巨噬细胞的功能缺陷以及寄生虫释放具有抑制免疫功能物质等因素有关。在人体, 寄生虫感染出现免疫缺陷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后果。如感染寄生虫较未感染者易于感染其他病原体;可影响疫苗预防接种的效果;降低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抵抗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