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儿科抗病毒现状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儿科抗病毒现状研究论文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探究论文

儿科患儿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不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且通常表现为治疗护理配合度低等特点。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儿科护理风险因素探究论文,希望能提供帮助。

摘要: 儿科护理工作属于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儿科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的有效性,儿科护理工作与患儿的健康息息相关。为了分析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根据风险因素制订相应的风险防范方案并执行,实现对儿科护理风险的有效防控,为今后的儿科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次研究针对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挖掘和分析,包括护理人员技术因素、护理人员服务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欠缺、医疗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同时采取重视细节护理、加强护患沟通、强化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及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不断完善儿科临床护理工作。

关键词: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对策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大家对于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开始建立良好的维护意识,广大患者对于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科患儿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不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且通常表现为治疗护理配合度低等特点。针对患儿的药物治疗以及其他临床治疗、护理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也更容易引发各种护理纠纷问题[1]。护理纠纷的存在不但不利于维持良好的医疗秩序,而且还会给医院及患者双方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是现阶段医院儿科护理管理的当务之急。笔者综合分析护理风险的主要诱发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设备、新仪器的不断推广应用,护理技术复杂程度也不断增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跟不上、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差,如静脉留置针、PICC的应用,主要指患儿临床查对问题以及药物使用问题,同时还包括输液输血以及标本送检等问题。

护理人员服务观念、理念落后

表现为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生硬,沟通能力差。个别护理人员工作作风不严谨,未能体现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主要指的是护理人员态度不够亲切、护理技术不娴熟、护理操作不及时等行为。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欠缺

表现为因工作繁忙护理记录不书写、护理记录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等[2],使得作为医疗纠纷中的重要证据失效。

医疗管理制度不完善

护理管理者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主动防范性,不能及时提醒护士们引起足够重视,相关的业务知识培训不及时、不到位,医德医风等职业道德教育薄弱,导致护理人员认识不到位。护理质量管理机制不健全,一级质量监控不到位,奖惩不分明,护理人员积极性受挫。

2儿科护理防范对策

重视护理细节,强化风险意识,减少护理差错

做好护理某个细节工作是体现护士工作作风、防范医疗护患纠纷的环节之一,细节工作是比责任心更细致的一层工作,也是对患儿关心照顾周到的一种体现。儿科护理工作具有护患沟通难度大、家长情绪波动大等特点,针对这一现状,护理人员应在护理工作中注重细节,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避免工作疏漏。在儿科护理中要多与患儿及家长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护理需求,并积极提供帮助,主动提供完善的.护理服务,以患者满意为最高的护理目标,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不断完善护理服务[3]。

加强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长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沟通交流中护士应态度和蔼、热情,关心、同情患儿,应用恰当的语言,注意语言上某个细节的谈话,与患儿交流的语言温柔、清晰易懂,对家长使用的语言规范礼貌,多用解释性语言,对家长提出的疑问给予合理解释,同时提供微笑服务,从而融洽护患关系[4]。及时观察患儿家长的情绪变化,如开心、烦 躁 、抑郁等,根据情况予以安慰。当患儿家长不便应及时给予帮助,从而取得配合和认可。患儿出院前护理人员应主动帮助其办理相关出院手续,并致以诚挚的祝福。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拥有较好的问题分析能力以及临时应变能力等,才能够保证良好的儿科护理质量,取得良好的护理风险防范效果。强化对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技能培训,保证护理人员的用药安全性,同时开展科学的护理教育以及管理,按照护理部要求,全部儿科注射用药均需要通过两人共同核对后正式执行用药治疗[5]。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各种先进的精密仪器,护理人员必须积极参与仪器应用专项培训,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根据相关操作规程进行仪器操作。

另外,从基础护理入手,要求每个护士对婴儿沐浴、配奶、喂奶、更换尿布、脐部护理、测体温等基础护理操作必须熟练掌握,人人过关,然后进行专科技术操作的培训和考核。事实证明,只有精通基础护理理论知识,掌握新生儿专科护理技能,掌握抢救的程序、配合方法,各种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病情观察等,才能在繁忙的儿科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有条不紊,保障患儿安全。按照护士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对工作5年内低年资的护士进行强化培训,反复训练专业技能,根据个人特点每月考核操作、理论至少各1次,合格后方可从事儿科护理工作。

规范儿科护理操作程序,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构建科学的护理安全管理网络,组织安全管理小组,配备适合的护理人员,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进一步推进护理安全管理工作,鼓励和引导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知识以及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学习和了解,熟练掌握各种临床应用知识,并严格按照相关护理管理制度开展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实施护理管理风险防控。

不断完善儿科护理制度,针对儿科护理操作程序进行规范化处理,不同护理单元均需要针对一般护理常规以及临床症状护理常规、疾病护理常规等进行制定和修订等。护理人员应积极学习儿科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全面了解《护士管理办法》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具体内容,给予患儿及其家属充分的尊重,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执行各项知情告知义务[6]。选择国内外不同报刊以及杂志中报道的医疗纠纷案例等,针对案例发生原因以及解决办法等展开全面讨论,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借鉴国内外处理纠纷案件的成功经验。

3小结

儿科患者由于年龄较小,其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抵抗力相对较差,无法承受各种护理风险因素引发的不良后果,为了保证儿科治疗以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患儿及时康复,必须要加强对患儿的临床护理,主动挖掘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临床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改善风险防范效果。笔者从重视护理细节,出发强化风险意识;规范儿科护理操作程序,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注重对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培养等方面综合开展儿科风险护理防控,及时发现儿科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提高儿科临床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锋.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221-222.

[2]高翠林.儿科护理投诉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2,19(3):198-199.

[3]郭志芬.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4):1131,1133.

[4]张巧权.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J].当代护士,2012(3):178-179.

[5]余业英.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1):109-110.

[6]薛娜.常见儿科护理缺陷的发生原因和防范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389-390.

写现状分析论文的提纲时,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1. 引言- 问题陈述:简要介绍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 目的和意义:阐明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2. 文献综述- 相关概念和理论:介绍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前人研究综述:回顾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等。3. 现状描述- 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描述当前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指出当前研究领域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4. 数据和方法- 数据来源和收集方法:说明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和数据收集方法。- 研究方法:描述用于分析数据和回答研究问题的具体研究方法。5. 分析和讨论- 结果呈现:根据数据和方法,呈现研究结果,可以使用图表或统计数据来支持分析。- 结果讨论: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对比。6. 结论- 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 对研究问题的回答和研究目的的实现进行总结。-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7. 参考文献- 引用论文中所涉及的参考文献,按照规定的引用格式列出。请注意,这只是一个一般性的提纲示例,具体的提纲结构可能会根据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论文要求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在撰写提纲时,应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细化。同时,确保提纲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各个部分之间能够紧密连接,构建一个完整的论文框架。

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现已越来越大,尤其在新生儿护理的过程中,面对的都是有着家庭重托不会言语的小生命,新生儿科护士肩负着孩子们的康复和孩子家庭的幸福和谐。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生儿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新生儿;护理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尤其是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如何以新的医学模式进一步加强小儿保健,防治小儿疾病,促进我国 儿童 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未来,所以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每年出生儿童约800名左右,新生儿体重千克。其中男婴约占新生儿的55,4%,女婴约占新生儿的。新生儿脱离母体而独立生存,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其适应能力尚不完善。因此,提高新生儿保健水平和护理质量,减少新生儿疾病和死亡,就成为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我们从日常的护理工作中,逐渐摸索出一些 经验 ,现 总结 如下,和大家共同探讨。

1 保 暖

新生儿出生后应注意保暖,产房温度应以22℃左右为宜。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不成熟,环境温度低时,其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的调节功能差,使体温降低。且新生儿躯体小,总液体含量少,体内储存热量少,对失热的耐受能力差,寒冷时即使有少量热量丢失,体温便可降低。所以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用预热的毛巾擦干皮肤,并采取各种保暖 措施 ,使新生儿处于中性温度中。【可用预热的被毯包裹;也可放置于红外线保温台上或暖箱中数小时】。

2 喂 养

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喂养,保证充足的热量供应。新生儿喂养主要依赖母乳,母乳是最佳的天然食品,母乳中所含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分等,含量适中,比例适当,质地优良,最易于新生儿消化吸收。母乳中还含有多种抗感染因子,如分泌型IgA;乳铁蛋白;溶菌酶及各种细胞成分,可明显减少婴儿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采用母乳喂养是最经济;简便;安全的 方法 ,同时通过喂奶的过程可增进母子感情,密切母婴关系,良好的感觉刺激使婴儿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有利于婴儿的心理发育。而且应早吸吮;早接触;早开奶,乳汁的产生是泌乳激素和泌乳反射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要鼓励母亲让婴儿勤吸吮,哺乳时不要限定间隔时间和次数。婴儿哭闹;母亲感到奶胀;母亲认为孩子需要时均可喂哺,新生儿胃容量小,胃排空时间短,应按需喂哺,一般每天不少于8次。因各种原因母乳分泌不足时,每次应先喂母乳,将乳房吸空,不足部分用其他乳品替代和补充。合理的奶粉调配在保证婴儿营养摄入中至关重要,有统一规格的专用小勺,奶粉勺宜加入温开水30ml(水温约60℃),调配奶粉时一定要注意做好奶具的消毒。

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刚出生的婴儿嘴里常常会有一些粘液,而且常常伴有恶心的症状发生,那是因为在母体里或分娩时吸入羊水所至。所以应把新生儿头略偏向一侧,随时擦去新生儿吐出的粘液。新生儿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或神经肌肉协调功能差可出现反流。而且新生儿的胃处于水平位,韧带松弛,易折叠,大脑皮层控制呕吐反射的能力又不完善,故易发生漾奶。此外,如喂养方法不当,如奶头过大,吞入气体时,婴儿往往也会发生溢乳。因此每次喂奶后,将婴儿抱起,头靠在母亲肩上,轻轻拍背,等吞入空气排出后再将新生儿放在床上,【俗称拍嗝】。

4 预防感染

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皮肤薄,吞噬细胞少,抗体水平低,造成新生儿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而且局部感染易扩散。如脐炎;尿布疹;牙龈炎;皮肤小脓疱。处理不妥当,会导致败血症危及生命。为预防感染,每次接触婴儿前均应严格洗手,护理和操作也应注意无菌,指导妈妈每次喂奶前不但要洗手,还要用温水洗乳房,以免病从口入。

5 护 理

皮肤护理 保护皮肤,使皮肤清洁,经常洗澡,在脐带脱落前,不要把新生儿全身浸在水中洗,以免脐带被浸湿后污染,也可用防水脐贴来保护脐部,洗澡水不宜过热,一般在38℃-42℃。洗澡前准备好替换的衣物,可选用专用的婴儿皂和浴液,忌用刺激性肥皂。洗脸部时应用干净棉球清洗眼部和鼻腔,洗身体时应注意洗净皱褶处,尤其是颈部;腋下和大腿根部。

臀部清洁尤为重要,大便后用温水将臀部洗干净,要遵循从前向后的顺序即从会阴到肛门的顺序,以预防来自肛门的细菌污染会阴部引起感染。替换的衣物和尿布应选用质地柔软,吸水性强,透气性好的纯棉制品,化纤类织物对新生儿是不适宜的。给婴儿洗澡,动作要快;轻柔。洗后立即擦干,穿好衣服,以免受凉。洗澡时间不可安排在婴儿吃奶或要睡觉时,可在婴儿吃奶后1小时,婴儿觉醒时为宜。婴儿排便后及时清洗臀部,以免因尿便刺激而发生臀红和尿布疹。

脐部护理 脐部护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脐带未脱落之前,此时脐带残端是一个创面,脐带内血管尚未完全闭合,有时还会渗血容易发生脐炎并导致败血症。脐炎可表现为脐部周围皮肤红肿,脐部有渗出物,严重时新生儿可表现为精神弱;吃奶差,甚至发热等全身症状。因此这一阶段,脐部护理尤为重要。首先要保持脐部干燥,经常检查脐部是否有红肿,渗出。可用碘伏擦拭脐带残端和脐轮周围,保证脐部清洁干燥。如有结痂者,对结痂下有无渗出物或脓性分泌物更要关注和清洁处理。并且每天更换脐部保护带,如脐部保护带被新生儿尿液及粪便污染,应及时更换。脐带脱落之后,仍会有少量分泌物,每日用碘伏棉棒擦拭,保持脐部干燥;清洁即可。

眼部护理 新生儿要有专用的脸盆和毛巾给婴儿洗脸,洗脸时用干净的棉球沾水清洁眼部。应由内眦擦向外眦。有时新生儿两眼红肿,有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睁不开眼,临床上用小乐敦滴眼液效果较好。在做眼部护理前必须注意洗手。

口腔护理 口腔黏膜不宜擦洗,在新生儿的牙龈上常客看到白色的小圆点,一般高出牙龈,像小米粒一样习俗称它为“马牙”实际上它是角化的上皮细胞团,不用处理会自行脱落,但老人们常常用黑布去擦它,这样做往往损伤了新生儿娇嫩的口腔黏膜造成感染,重者可导致败血症,危及生命。我们要加强健康 教育 ,向年轻的父母讲清危害。在新生儿的口腔还经常可以看见白色斑点状或泡状膜样东西样子像奶块,但基底部潮红,不易擦去,在医学上叫“鹅口疮”多半是由于喂奶时不注意卫生,也可能是宝宝服用抗菌素造成的。鹅口疮会令会令宝宝感到很疼影响吃奶。

妈妈要注意卫生喂奶前要洗净双手,还要勤换内衣。

衣物及尿布的选择 新生儿的衣着应选纯棉制品,宜宽大质地柔软,不用纽扣,无接缝,清洁舒适即可。尿布的选择尤为重要。新生儿吃的都是液体食物经常会尿湿尿布,如更换不及时新生儿会出现臀红和尿布疹。它就是由于尿布更换不及时,大小便污染尿布后刺激皮肤而形成的。

当尿布不透气,尿布用洗衣粉洗后未漂净,残留较多碱性药物均可发生。开始仅为臀部,外阴部皮肤发红,严重者可使皮肤糜烂,溃疡。应选择柔软透气好的纯棉制品,颜色以浅色为主。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薄嫩,对一些重色或化纤类的衣物会产生过敏反应,还易受空气中的杂质等外界刺激,导致在脸部,前胸,后背等部位经常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如红斑较重时,临床上用百多邦脓泡膏效果较好,轻者无需处理会自行消退。

新生儿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宝宝出生后2-3天皮肤会发黄,这就是新生儿黄疸,一般出生后7-10天会自然消退。吃母乳的宝宝黄疸持续时间可能会长一些,早产儿的黄疸比足月的要重一些,消退的会慢一些。如果黄疸出现的早,黄的厉害,排除病理性黄疸后,用茵栀黄口服液效果不错。

新生儿抚触 婴儿的抚触是指在科学指导下有技巧的对婴儿全身进行抚摸。婴儿有被爱的需求,新生儿的健康成长除了有喂养和睡眠这些生物性需求外,更有情感上的需求,需要有人对他讲话,经常给予肌肤上触摸和抚爱以满足肌肤饥渴。早期婴儿抚触密切了亲子交流,是孩子情商发育的最关键的要素,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抚触让大量良好,温和,适度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达到婴儿大脑,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利于婴儿生长发育减弱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应答,提高免疫力,增进亲子交流,亲子互动,减少哭闹改善睡眠。做抚触时婴儿应处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中,清醒、半空腹、沐浴后为最佳时间。

抚触时应先洗手,用婴儿润肤油或爽身粉擦于手掌侧,边和孩子说话或放些轻柔的音乐边做抚触。手法要轻柔,逐渐增加力度。抚触按照头、胸、腹、四肢、背部、臀部的顺序进行,每个部位4-6次。每日1-2次,时间5-15分钟。抚触时应注意婴儿的反应,一旦孩子觉得足够了,或者哭闹不配合时需停止操作。

预防接种 ①卡介苗:新生儿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采用皮内注射法,如因特殊原因未及时接种者应于产后三个月内接种,超过三个月未接种应先做结核菌素试验,确诊未感染结合才可接种卡介苗。卡介苗接种后两到三天局部发红,2-3周形成红肿硬块,中间逐步软化形成小浓疱,破溃后留有疤痕,个别婴儿会有邻近淋巴结肿大、化脓、破溃可请医生帮助处理。②乙肝疫苗:生后第1天、1个月、6个月时应各注射重组乙肝病毒疫苗1次,第一次的乙肝疫苗大的越早,新生儿产生抗体也就越早。如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患者,婴儿出生后应立即肌注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新生儿疾病筛查 新生儿应进行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筛查;目前开展的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的筛查(新生儿出生72小时-7天内吃足8次奶就可以采血了,如因特殊情况未及时采血者,最迟不超过20天);及听力筛查。

【摘 要】“新生儿期”是胎儿从母亲子宫内娩出到外界生活的适应期,由于这段时期新生儿的身体系统各个脏器功能的发育尚未成熟,易出现一些问题,因而新生儿护理是新生儿时期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新生儿保健工作的重要部分,护理起来应需细心、科学、合理。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护理特点

新生儿是指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满28天[1]。近年来,我国的新生儿数量有所提高,但其死亡率及病死率却大幅度的降低。这一结果的出现是与护理意识和护理观念的转变是不可分割的。只有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才能获得良好的生长发育基础[2]。根据多年来对新生儿科工作的经验,有关新生儿的护理特点总结如下:

1 注意室温、体温及光线

新生儿是胎儿的继续,胎儿脱离母体以后就会独立生存,他所处的环境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新生儿对外界温差的变化有些不适应,因此出生后应立即将其全身轻轻擦干,用洁净温暖的棉毯包裹,适宜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5℃~28℃[3],盛夏要适当降温,而冬天则需要保暖,但均应注意通风时最好有取暖器在身旁。新生儿体温应保持在36~37℃,生后第一天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体温稳定在℃左右时,可改为每6~12小时测一次[4]。若体温低于36℃或高于38℃时,应查找原因,进行处理。而室内的光线[5]不能太暗或太亮,有些家长认为新生儿感光较弱,害怕刺激眼睛,常常喜欢挂上厚重的窗帘,其实这是不宜的,应让宝宝在自然的室内光线里学会适应,而避免阳光直射眼部。

2 注意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娇嫩,容易损伤,因而接触动作要轻柔,衣着要宽松,质地要柔软,不宜钉扣子或用别针。要用温水擦洗皮肤皱折处,每次大小便后清洗,并用毛巾擦干。新生儿洗澡时不需要肥皂。肥皂是一种脱脂剂,而婴儿的皮肤很娇嫩。他需要保留所有的天然油脂,所以6个星期前只用水洗。你也许想要试试一种特别的液体肥皂,这种肥皂只需加到洗澡水里就行,无须冲洗。一定要用沾有肥皂的手指好好地擦洗过所有的褶皱,然后再冲洗干净。将皮肤彻底揩干,潮湿的褶皱部分非常容易导致发炎[6]。

3 注意脐带护理

婴儿一出生脐带就会被夹住并立刻剪断,只留下5-8厘米的根部。过几天,脐带就干枯了,然后它会脱落。在新脐带未脱落时,每天用75%乙醇溶液擦洗脐部一次,然后用消毒纱布盖上,洗澡后必须保持脐部干燥清洁。脐部有粘液或脓性分泌物,带有恶臭味,脐窝周围皮肤发红时,称之为新生儿脐炎。由于脐炎可引起腹壁蜂窝组织炎、腹膜炎、败血症、肝脓肿等严重疾病,所以,预防脐部发炎显得更为重要。如已经发炎时,应及时用双氧水清洗脐部,再用75%酒精消毒处理(也可使用“聚乙烯醇醚络碘溶液”进行脐部的处理,避免酒精带来的皮肤刺激),并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7]。

4 注意喂养

目前,居多研究表明出生后母乳喂养越早越好,一般为出生后半小时左右。然而刚出生完毕的产妇来说,其母乳量可能不能满足婴儿的应用需求,为此可以在初期对婴儿进行适当剂量的糖水喂养。也要尽量让新生儿吮吸乳头,以促进乳汁分泌,并增进母婴的感情。同时,对婴儿的母乳喂养基本上来说不需要定时定量,以婴儿的实际需求为主,每次喂养并不是越多越好,应适当而增加喂养频率为宜。人工喂养时奶嘴洞大小应适中并注意温度,奶嘴喂奶时尽量不要让婴儿吸进空气,以免吐奶,而喂完之后可轻拍宝宝背部,以免积气。此外要对奶瓶、奶嘴严格煮沸消毒。

5 正确看待特殊生理现象

如所谓的新生儿“马牙”、女婴出生后数天内阴道有粘液或血性分泌物,红尿、乳房肿大、红斑、色素斑以及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3天出现)等,这些现象过几天后就会自然消失,不必特殊处理。如果时间较长或出现 其它 不良症状时,则应去医院检查[2]。

6 注意预防感染

护理新生儿时,要注意卫生,在每次护理前均应洗手,以防手上沾污的细菌带到新生儿细嫩的皮肤上面发生感染,如护理人员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带菌者则不能接触新生儿,以防新生儿受染。如新生儿发生传染病时,必须严格隔离治疗,接触者隔离观察。对新生儿居住的室内进行及时的通风和换气,确保室内空气新鲜。并且尽量避免流动性人员对婴儿进行密集的探视,以减少新生儿受感染的机会[8]。

总而言之,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生后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可见新生儿护理是极其重要的。相关的护理人员在进行新生儿护理之前,应对有关新生儿护理的基本常识进行掌握,避免任何唯心的护理意识和护理活动。新生儿出生不久,不能马上适应外部的环境,而且,其生理功能和体质都比较薄弱,因此,新生儿护理是新生儿时期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新生儿保健工作的重要部分,提高新生儿的护理水平,就等于给新生儿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护理起来应需细心、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 实用新生儿学[M].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 彭田红.浅谈新生儿护理的体会[J].华章,2013,2:359

[3] 陈琴.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3-08

[4] 陈清霞,付伟.新生儿体温测量研究现状[J].健康研究. 2013-04-15

[5] 田继敏,胥素平. 医院新生儿室环境卫生学监测[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07-15

[6] 李自美. 新生儿皮肤护理体会[J].世界中医药.2012-03-16

[7] 何小仁,廖凯明. 新生儿脐带护理浅析[J]. 中外妇儿健康. 2011-05-15

[8] 张凤梅,王成贤,张静. 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的预防[J].职业与健康.2005,21(6):956~957

浅谈新生儿护理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新生儿护理论文范文

2. 浅谈婴幼儿护理论文

3. 儿科护理学论文范文

4.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

5. 浅谈妇产科护理论文范文

6.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大全

儿科抗病毒现状分析论文

去论文数据库找相关的,比如知网 万方,自己不会搜的可参照我百度空间里关于网络找论文的方法和步骤

写现状分析的论文提纲时,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安排:1. 引言- 介绍研究领域的背景和重要性- 提出研究问题或目标2. 研究目的和方法- 阐述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方法3. 相关概念和定义- 解释研究中需要用到的相关概念和定义4. 现状分析- 综述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分析已有研究的优点和不足之处5. 研究现状的问题和挑战- 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6. 研究现状的空白和不足- 分析已有研究中的空白和不足之处7. 研究现状的总结- 总结已有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8. 结论- 总结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9. 参考文献- 列举引用的相关文献以上是一个基本的现状分析论文提纲,你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目标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写现状分析论文的提纲时,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1. 引言- 问题陈述:简要介绍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 目的和意义:阐明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2. 文献综述- 相关概念和理论:介绍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前人研究综述:回顾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等。3. 现状描述- 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描述当前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指出当前研究领域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4. 数据和方法- 数据来源和收集方法:说明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和数据收集方法。- 研究方法:描述用于分析数据和回答研究问题的具体研究方法。5. 分析和讨论- 结果呈现:根据数据和方法,呈现研究结果,可以使用图表或统计数据来支持分析。- 结果讨论: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对比。6. 结论- 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 对研究问题的回答和研究目的的实现进行总结。-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7. 参考文献- 引用论文中所涉及的参考文献,按照规定的引用格式列出。请注意,这只是一个一般性的提纲示例,具体的提纲结构可能会根据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论文要求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在撰写提纲时,应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细化。同时,确保提纲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各个部分之间能够紧密连接,构建一个完整的论文框架。

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现已越来越大,尤其在新生儿护理的过程中,面对的都是有着家庭重托不会言语的小生命,新生儿科护士肩负着孩子们的康复和孩子家庭的幸福和谐。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生儿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新生儿;护理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尤其是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如何以新的医学模式进一步加强小儿保健,防治小儿疾病,促进我国 儿童 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未来,所以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每年出生儿童约800名左右,新生儿体重千克。其中男婴约占新生儿的55,4%,女婴约占新生儿的。新生儿脱离母体而独立生存,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其适应能力尚不完善。因此,提高新生儿保健水平和护理质量,减少新生儿疾病和死亡,就成为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我们从日常的护理工作中,逐渐摸索出一些 经验 ,现 总结 如下,和大家共同探讨。

1 保 暖

新生儿出生后应注意保暖,产房温度应以22℃左右为宜。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不成熟,环境温度低时,其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的调节功能差,使体温降低。且新生儿躯体小,总液体含量少,体内储存热量少,对失热的耐受能力差,寒冷时即使有少量热量丢失,体温便可降低。所以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用预热的毛巾擦干皮肤,并采取各种保暖 措施 ,使新生儿处于中性温度中。【可用预热的被毯包裹;也可放置于红外线保温台上或暖箱中数小时】。

2 喂 养

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喂养,保证充足的热量供应。新生儿喂养主要依赖母乳,母乳是最佳的天然食品,母乳中所含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分等,含量适中,比例适当,质地优良,最易于新生儿消化吸收。母乳中还含有多种抗感染因子,如分泌型IgA;乳铁蛋白;溶菌酶及各种细胞成分,可明显减少婴儿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采用母乳喂养是最经济;简便;安全的 方法 ,同时通过喂奶的过程可增进母子感情,密切母婴关系,良好的感觉刺激使婴儿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有利于婴儿的心理发育。而且应早吸吮;早接触;早开奶,乳汁的产生是泌乳激素和泌乳反射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要鼓励母亲让婴儿勤吸吮,哺乳时不要限定间隔时间和次数。婴儿哭闹;母亲感到奶胀;母亲认为孩子需要时均可喂哺,新生儿胃容量小,胃排空时间短,应按需喂哺,一般每天不少于8次。因各种原因母乳分泌不足时,每次应先喂母乳,将乳房吸空,不足部分用其他乳品替代和补充。合理的奶粉调配在保证婴儿营养摄入中至关重要,有统一规格的专用小勺,奶粉勺宜加入温开水30ml(水温约60℃),调配奶粉时一定要注意做好奶具的消毒。

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刚出生的婴儿嘴里常常会有一些粘液,而且常常伴有恶心的症状发生,那是因为在母体里或分娩时吸入羊水所至。所以应把新生儿头略偏向一侧,随时擦去新生儿吐出的粘液。新生儿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或神经肌肉协调功能差可出现反流。而且新生儿的胃处于水平位,韧带松弛,易折叠,大脑皮层控制呕吐反射的能力又不完善,故易发生漾奶。此外,如喂养方法不当,如奶头过大,吞入气体时,婴儿往往也会发生溢乳。因此每次喂奶后,将婴儿抱起,头靠在母亲肩上,轻轻拍背,等吞入空气排出后再将新生儿放在床上,【俗称拍嗝】。

4 预防感染

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皮肤薄,吞噬细胞少,抗体水平低,造成新生儿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而且局部感染易扩散。如脐炎;尿布疹;牙龈炎;皮肤小脓疱。处理不妥当,会导致败血症危及生命。为预防感染,每次接触婴儿前均应严格洗手,护理和操作也应注意无菌,指导妈妈每次喂奶前不但要洗手,还要用温水洗乳房,以免病从口入。

5 护 理

皮肤护理 保护皮肤,使皮肤清洁,经常洗澡,在脐带脱落前,不要把新生儿全身浸在水中洗,以免脐带被浸湿后污染,也可用防水脐贴来保护脐部,洗澡水不宜过热,一般在38℃-42℃。洗澡前准备好替换的衣物,可选用专用的婴儿皂和浴液,忌用刺激性肥皂。洗脸部时应用干净棉球清洗眼部和鼻腔,洗身体时应注意洗净皱褶处,尤其是颈部;腋下和大腿根部。

臀部清洁尤为重要,大便后用温水将臀部洗干净,要遵循从前向后的顺序即从会阴到肛门的顺序,以预防来自肛门的细菌污染会阴部引起感染。替换的衣物和尿布应选用质地柔软,吸水性强,透气性好的纯棉制品,化纤类织物对新生儿是不适宜的。给婴儿洗澡,动作要快;轻柔。洗后立即擦干,穿好衣服,以免受凉。洗澡时间不可安排在婴儿吃奶或要睡觉时,可在婴儿吃奶后1小时,婴儿觉醒时为宜。婴儿排便后及时清洗臀部,以免因尿便刺激而发生臀红和尿布疹。

脐部护理 脐部护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脐带未脱落之前,此时脐带残端是一个创面,脐带内血管尚未完全闭合,有时还会渗血容易发生脐炎并导致败血症。脐炎可表现为脐部周围皮肤红肿,脐部有渗出物,严重时新生儿可表现为精神弱;吃奶差,甚至发热等全身症状。因此这一阶段,脐部护理尤为重要。首先要保持脐部干燥,经常检查脐部是否有红肿,渗出。可用碘伏擦拭脐带残端和脐轮周围,保证脐部清洁干燥。如有结痂者,对结痂下有无渗出物或脓性分泌物更要关注和清洁处理。并且每天更换脐部保护带,如脐部保护带被新生儿尿液及粪便污染,应及时更换。脐带脱落之后,仍会有少量分泌物,每日用碘伏棉棒擦拭,保持脐部干燥;清洁即可。

眼部护理 新生儿要有专用的脸盆和毛巾给婴儿洗脸,洗脸时用干净的棉球沾水清洁眼部。应由内眦擦向外眦。有时新生儿两眼红肿,有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睁不开眼,临床上用小乐敦滴眼液效果较好。在做眼部护理前必须注意洗手。

口腔护理 口腔黏膜不宜擦洗,在新生儿的牙龈上常客看到白色的小圆点,一般高出牙龈,像小米粒一样习俗称它为“马牙”实际上它是角化的上皮细胞团,不用处理会自行脱落,但老人们常常用黑布去擦它,这样做往往损伤了新生儿娇嫩的口腔黏膜造成感染,重者可导致败血症,危及生命。我们要加强健康 教育 ,向年轻的父母讲清危害。在新生儿的口腔还经常可以看见白色斑点状或泡状膜样东西样子像奶块,但基底部潮红,不易擦去,在医学上叫“鹅口疮”多半是由于喂奶时不注意卫生,也可能是宝宝服用抗菌素造成的。鹅口疮会令会令宝宝感到很疼影响吃奶。

妈妈要注意卫生喂奶前要洗净双手,还要勤换内衣。

衣物及尿布的选择 新生儿的衣着应选纯棉制品,宜宽大质地柔软,不用纽扣,无接缝,清洁舒适即可。尿布的选择尤为重要。新生儿吃的都是液体食物经常会尿湿尿布,如更换不及时新生儿会出现臀红和尿布疹。它就是由于尿布更换不及时,大小便污染尿布后刺激皮肤而形成的。

当尿布不透气,尿布用洗衣粉洗后未漂净,残留较多碱性药物均可发生。开始仅为臀部,外阴部皮肤发红,严重者可使皮肤糜烂,溃疡。应选择柔软透气好的纯棉制品,颜色以浅色为主。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薄嫩,对一些重色或化纤类的衣物会产生过敏反应,还易受空气中的杂质等外界刺激,导致在脸部,前胸,后背等部位经常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如红斑较重时,临床上用百多邦脓泡膏效果较好,轻者无需处理会自行消退。

新生儿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宝宝出生后2-3天皮肤会发黄,这就是新生儿黄疸,一般出生后7-10天会自然消退。吃母乳的宝宝黄疸持续时间可能会长一些,早产儿的黄疸比足月的要重一些,消退的会慢一些。如果黄疸出现的早,黄的厉害,排除病理性黄疸后,用茵栀黄口服液效果不错。

新生儿抚触 婴儿的抚触是指在科学指导下有技巧的对婴儿全身进行抚摸。婴儿有被爱的需求,新生儿的健康成长除了有喂养和睡眠这些生物性需求外,更有情感上的需求,需要有人对他讲话,经常给予肌肤上触摸和抚爱以满足肌肤饥渴。早期婴儿抚触密切了亲子交流,是孩子情商发育的最关键的要素,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抚触让大量良好,温和,适度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达到婴儿大脑,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利于婴儿生长发育减弱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应答,提高免疫力,增进亲子交流,亲子互动,减少哭闹改善睡眠。做抚触时婴儿应处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中,清醒、半空腹、沐浴后为最佳时间。

抚触时应先洗手,用婴儿润肤油或爽身粉擦于手掌侧,边和孩子说话或放些轻柔的音乐边做抚触。手法要轻柔,逐渐增加力度。抚触按照头、胸、腹、四肢、背部、臀部的顺序进行,每个部位4-6次。每日1-2次,时间5-15分钟。抚触时应注意婴儿的反应,一旦孩子觉得足够了,或者哭闹不配合时需停止操作。

预防接种 ①卡介苗:新生儿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采用皮内注射法,如因特殊原因未及时接种者应于产后三个月内接种,超过三个月未接种应先做结核菌素试验,确诊未感染结合才可接种卡介苗。卡介苗接种后两到三天局部发红,2-3周形成红肿硬块,中间逐步软化形成小浓疱,破溃后留有疤痕,个别婴儿会有邻近淋巴结肿大、化脓、破溃可请医生帮助处理。②乙肝疫苗:生后第1天、1个月、6个月时应各注射重组乙肝病毒疫苗1次,第一次的乙肝疫苗大的越早,新生儿产生抗体也就越早。如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患者,婴儿出生后应立即肌注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新生儿疾病筛查 新生儿应进行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筛查;目前开展的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的筛查(新生儿出生72小时-7天内吃足8次奶就可以采血了,如因特殊情况未及时采血者,最迟不超过20天);及听力筛查。

【摘 要】“新生儿期”是胎儿从母亲子宫内娩出到外界生活的适应期,由于这段时期新生儿的身体系统各个脏器功能的发育尚未成熟,易出现一些问题,因而新生儿护理是新生儿时期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新生儿保健工作的重要部分,护理起来应需细心、科学、合理。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护理特点

新生儿是指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满28天[1]。近年来,我国的新生儿数量有所提高,但其死亡率及病死率却大幅度的降低。这一结果的出现是与护理意识和护理观念的转变是不可分割的。只有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才能获得良好的生长发育基础[2]。根据多年来对新生儿科工作的经验,有关新生儿的护理特点总结如下:

1 注意室温、体温及光线

新生儿是胎儿的继续,胎儿脱离母体以后就会独立生存,他所处的环境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新生儿对外界温差的变化有些不适应,因此出生后应立即将其全身轻轻擦干,用洁净温暖的棉毯包裹,适宜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5℃~28℃[3],盛夏要适当降温,而冬天则需要保暖,但均应注意通风时最好有取暖器在身旁。新生儿体温应保持在36~37℃,生后第一天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体温稳定在℃左右时,可改为每6~12小时测一次[4]。若体温低于36℃或高于38℃时,应查找原因,进行处理。而室内的光线[5]不能太暗或太亮,有些家长认为新生儿感光较弱,害怕刺激眼睛,常常喜欢挂上厚重的窗帘,其实这是不宜的,应让宝宝在自然的室内光线里学会适应,而避免阳光直射眼部。

2 注意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娇嫩,容易损伤,因而接触动作要轻柔,衣着要宽松,质地要柔软,不宜钉扣子或用别针。要用温水擦洗皮肤皱折处,每次大小便后清洗,并用毛巾擦干。新生儿洗澡时不需要肥皂。肥皂是一种脱脂剂,而婴儿的皮肤很娇嫩。他需要保留所有的天然油脂,所以6个星期前只用水洗。你也许想要试试一种特别的液体肥皂,这种肥皂只需加到洗澡水里就行,无须冲洗。一定要用沾有肥皂的手指好好地擦洗过所有的褶皱,然后再冲洗干净。将皮肤彻底揩干,潮湿的褶皱部分非常容易导致发炎[6]。

3 注意脐带护理

婴儿一出生脐带就会被夹住并立刻剪断,只留下5-8厘米的根部。过几天,脐带就干枯了,然后它会脱落。在新脐带未脱落时,每天用75%乙醇溶液擦洗脐部一次,然后用消毒纱布盖上,洗澡后必须保持脐部干燥清洁。脐部有粘液或脓性分泌物,带有恶臭味,脐窝周围皮肤发红时,称之为新生儿脐炎。由于脐炎可引起腹壁蜂窝组织炎、腹膜炎、败血症、肝脓肿等严重疾病,所以,预防脐部发炎显得更为重要。如已经发炎时,应及时用双氧水清洗脐部,再用75%酒精消毒处理(也可使用“聚乙烯醇醚络碘溶液”进行脐部的处理,避免酒精带来的皮肤刺激),并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7]。

4 注意喂养

目前,居多研究表明出生后母乳喂养越早越好,一般为出生后半小时左右。然而刚出生完毕的产妇来说,其母乳量可能不能满足婴儿的应用需求,为此可以在初期对婴儿进行适当剂量的糖水喂养。也要尽量让新生儿吮吸乳头,以促进乳汁分泌,并增进母婴的感情。同时,对婴儿的母乳喂养基本上来说不需要定时定量,以婴儿的实际需求为主,每次喂养并不是越多越好,应适当而增加喂养频率为宜。人工喂养时奶嘴洞大小应适中并注意温度,奶嘴喂奶时尽量不要让婴儿吸进空气,以免吐奶,而喂完之后可轻拍宝宝背部,以免积气。此外要对奶瓶、奶嘴严格煮沸消毒。

5 正确看待特殊生理现象

如所谓的新生儿“马牙”、女婴出生后数天内阴道有粘液或血性分泌物,红尿、乳房肿大、红斑、色素斑以及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3天出现)等,这些现象过几天后就会自然消失,不必特殊处理。如果时间较长或出现 其它 不良症状时,则应去医院检查[2]。

6 注意预防感染

护理新生儿时,要注意卫生,在每次护理前均应洗手,以防手上沾污的细菌带到新生儿细嫩的皮肤上面发生感染,如护理人员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带菌者则不能接触新生儿,以防新生儿受染。如新生儿发生传染病时,必须严格隔离治疗,接触者隔离观察。对新生儿居住的室内进行及时的通风和换气,确保室内空气新鲜。并且尽量避免流动性人员对婴儿进行密集的探视,以减少新生儿受感染的机会[8]。

总而言之,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生后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可见新生儿护理是极其重要的。相关的护理人员在进行新生儿护理之前,应对有关新生儿护理的基本常识进行掌握,避免任何唯心的护理意识和护理活动。新生儿出生不久,不能马上适应外部的环境,而且,其生理功能和体质都比较薄弱,因此,新生儿护理是新生儿时期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新生儿保健工作的重要部分,提高新生儿的护理水平,就等于给新生儿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护理起来应需细心、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 实用新生儿学[M].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 彭田红.浅谈新生儿护理的体会[J].华章,2013,2:359

[3] 陈琴.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3-08

[4] 陈清霞,付伟.新生儿体温测量研究现状[J].健康研究. 2013-04-15

[5] 田继敏,胥素平. 医院新生儿室环境卫生学监测[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07-15

[6] 李自美. 新生儿皮肤护理体会[J].世界中医药.2012-03-16

[7] 何小仁,廖凯明. 新生儿脐带护理浅析[J]. 中外妇儿健康. 2011-05-15

[8] 张凤梅,王成贤,张静. 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的预防[J].职业与健康.2005,21(6):956~957

浅谈新生儿护理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新生儿护理论文范文

2. 浅谈婴幼儿护理论文

3. 儿科护理学论文范文

4.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

5. 浅谈妇产科护理论文范文

6.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大全

柑橘病毒病研究现状论文

1.柑橘黄龙病 柑橘黄龙病(见图2-1)又称黄梢病,为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三省(自治区),云南、四川、湖南、江西、浙江部分地区也有发生,台湾省称为立枯病,国外部分国家也有发生,幼龄树发病以后1~2年内死亡,老龄树则在3~5年内枯死或丧失结果能力,严重流行时,往往大片柑园在几年内全部毁灭。而在病区,周围没有老果园的新植园可在定植八九年后严重发病。

图2-1 柑橘黄龙病

1.缺素型黄化叶 2、3、4.斑驳型黄化叶

(1)症状 初期病树“黄梢”和叶片斑驳是黄龙病的典型症状。刚发病时,绿色的树冠上有几枝或少部分新梢的叶片黄化,呈现明显的“黄梢”。这种“黄梢”常出现在树冠顶部和外围。随之,病梢的下段枝条和树冠的其他部位的枝条相继发病。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梢发病最多,春梢发病次之。夏、秋梢发病时,抽生的枝条,往往新梢不转绿即成“黄梢”,叶片呈均匀黄化或呈现斑驳型黄化。春梢发病是在当年新抽的春梢正常转绿后,随着春梢老熟,叶片从叶脉开始褪绿,逐渐扩大,形成斑驳状黄化。

形成黄梢的黄化叶片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均匀黄化叶片。在初期病树和夏、秋梢发病的树上多出现,叶片呈现均匀的浅黄绿色,而这种症状在枝上存留时间短。因此,在田间较难看到。②斑驳型黄化叶片。叶片呈现黄、绿相间的不均匀斑块状,斑块的形状和大小不定。从叶脉附近,特别易从中脉基部和侧脉顶端附近(即叶绿部)开始黄化,逐渐扩大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最后可使全叶呈黄绿色的黄化。这种叶片在春、夏、秋梢病枝上,以及初期和中、晚期病树上都较易找到。③缺素型黄化叶片。又称花叶,此类型叶脉及叶脉附近叶肉呈绿色而脉间叶肉呈黄色。与缺乏微量元素锌、锰、铁时相似,这种叶片出现在中、晚期病树上。以上三种类型,因斑驳型黄化叶在各种梢期和早、中、晚期病树上均可找到,症状明显,故常作为田间诊断黄龙病树的依据。

除叶片黄化症状外,病树还有落叶,不定时抽梢,梢短而弱,叶小,有的品种中脉肿大突起,局部木栓化开裂。病树树冠稀疏,枯枝多,植株矮小,病树开花早而多,花瓣较短小,肥厚,淡黄色,无光泽,小枝上花朵往往多个聚集成团,广东称为“打花球”。坐果率低,果实变小,畸形(如变长或果形歪斜),有的品种(如福橘,十月橘等)的果蒂附近提早变橙红色,着色不均匀,福建俗称“红鼻子果”。初期病树根部正常,后期则出现烂根。腐烂从须根开始,逐渐腐到大根,木质部发黑,根皮脱落。

(2)病原 关于黄龙病的病原,20世纪50年代根据嫁接传病试验的成功结果,确认是一种病毒病害。60年代,根据在指示植物墨西哥来檬和麻疯柑上再现脉明,叶脉木栓化,茎部凹斑及矮化、小叶等典型的柑橘衰退病毒所致的症状,认为其病原很可能就是国外的柑橘衰退病毒。但根据两者的症状,寄主感病性和地理分布的差异,有人认为两者病害不同,后被电镜观察结果所证实。70年代,人们通过浸泡接穗和树干注射等方法试验,发现黄龙病病原对四环素族抗菌素敏感,认为其病原不是病毒而是类菌原体,后来有人将病叶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在病叶叶脉韧皮部组织中看到了病原,大小为150~650纳米,具有20纳米界限膜,而常规的类菌原体膜的厚度小于20纳米因而认为应列为类细菌。

黄龙病病原除对四环素族抗菌素敏感外,对青霉素也敏感,热处理也有明显疗效。病接穗用1000毫克/升四环素或青霉素浸泡2小时后嫁接,培育出来的苗木全部或大多数不显症状,病苗用49℃温热空气处理50分钟,可以恢复正常,热治效果可保护50~60个月以上。

(3)发病规律 病原可以通过嫁接传播,但不能通过汁液摩擦和土壤传染,如果在有病的树上嫁接繁殖,那么育出苗木一般都是带病的,黄龙病的远距离传播主要就靠带病接穗或带病苗木的调运。某些迹象表明,种子也有可能传播。田间自然传播媒介为柑橘木虱,柑橘木虱吸食树汁液后,又转去健树吸食而传播,病原体在木虱体内的循回期约20天至1个月,最短为2天。3龄以上的幼虫及成虫均能传播。

(4)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可以减轻黄龙病的症状,但不能根除,必须实行综合防治。①寻找新的方法和抗性材料选育抗性柑橘砧木和接穗品种。②加强柑橘木虱的检测与防治,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黄龙病流行的重要环节。应用黄色粘板不仅能监测木虱,研究其生物学和生态学,而且也能对柑橘木虱天敌的消长规律进行研究,再辅以柑橘木虱寄主植物——九里香的诱集,效果会更好,成虫和若虫都能捕到。通过监测严格控制柑橘木虱做到基本消灭。防治柑橘木虱主要靠喷药,药剂有:40%乐果乳剂1000~2000倍液,20%敌百虫结晶8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400倍液,200倍鱼藤浸出液,松脂合剂15~20倍液,对若虫,成虫均有良好防治效果。③严格实行检疫制度。禁止病区的接穗和苗木流入新区和无病区。新区一律用无病苗木和接穗,对来路不明的苗木,不论其质量好坏和有无症状表现。应按植物检疫条例予以烧毁。④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根据病害的病原特性和传播特点。无病苗圃最好选在没有柑橘木虱发生的非病区,如在病区建圃,必须要有隔离条件,即苗圃周围距离柑园应在5千米以上,有天然条件(如山区、林区)阻隔更好。在建圃之前,还应铲除附近零星的柑橘类植物或九里香等柑橘木虱的寄主。

2.柑橘疮痂病 柑橘疮痂病(见图2-2)是我国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柑橘生长区的一种常见病害。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自治区)均有发生。叶片受害引起落叶,枝梢受害生长不良,果实受害容易脱落,或病果小而畸形,品质差。

(1)症状 本病主要为害新梢,叶片和幼果,也可为害花器。受害叶片初现油浸状小点,随之逐渐扩大,呈蜡黄色至黄褐色,后变灰白至灰褐色,形成向一面突起的直径~2毫米的圆锥形疮痂状木栓化病斑,似牛角或漏斗状,表面粗糙。叶片正反两面都可生病斑,但多数发生在叶片背面,不穿透两面,病斑散生或连片,为害严重时使叶片畸形扭曲。

图2-2 柑橘疮痂病

1.病叶 2.病果 3.病斑放大 4.病原菌

新梢受害症状与叶片相似,但突起不明显,病斑分散或连成一片,枝梢短小扭曲。花瓣受害很快脱落,果实受害后,在果皮上常长出许多散生或群生的瘤状突起,幼果发病多呈茶褐色腐烂脱落,稍大的果实发病产生黄褐色木栓化的突起,畸形易早落,果实大后发病,病斑往往变得不大显著,但皮厚汁少;果实后期发病,病部果皮组织一大块坏死,呈癣皮状剥落,下面的组织木栓化,皮层较薄,久晴骤雨常易开裂。

(2)病原(Sphaceloma fawcetti Jenk)是一种真菌,属半知菌,具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有性阶段在我国尚未发现。无性阶段产生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分子孢子盘上密集排列着分子孢梗,分生孢子梗短,呈圆筒形,末端较细,具0~2个隔膜。分生孢子顶生,单胞,无色,长椭圆形,卵形或呈肾形,两端各含有一个油点。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叶上越冬,翌年春季阴雨多湿,当气温达15℃以上时,老病斑上的菌丝体开始活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萌发芽管侵入春梢嫩叶、花和幼果,病菌可继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远距离传播则通过带病的苗木和接穗。

柑橘不同种类和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很大。一般橘类最易感病,酸橙、柠檬、枳壳、柑类、柚类等次之,甜橙类抗病力强,而部分甜橙品种和金柑可以免疫。柑橘组织的老嫩程度亦与抗病性有关。通常在新梢幼叶尚未展开前最感病,叶宽达厘米左右即具抗病力,落花后不久的幼果期也最易感病。当新叶幼果老熟时,不易感病。温湿度对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决定性的影响,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5~24℃,最佳温度为20~21℃,超过24℃即停止发病,故该病在春梢和幼果期发生严重,夏秋梢高温干旱,一般都不易发病。在适温范围内连绵阴雨或清晨露重雾大,有利于病菌萌发侵入,导致该病的大量发生。

(4)防治方法 对该病的防治应采用以化学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①药剂防治喷药保护的重点是嫩叶和幼果,在春梢新芽萌动至芽长2毫米前喷药保护春梢,在谢花2/3时喷药保护幼果。药剂可选用:~倍量式波尔多液,70%普菌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30%氧氯化铜6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300~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苯菌灵(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铜皂液(硫酸铜千克,松脂合剂2千克,200千克)。根据病情具体情况来定喷药次数,一般10~15天喷一次。②减少菌源,结合冬春季修剪,剪除枯病枝叶和过密郁闭枝条,并清除地面枯枝落叶,减少初侵染来源。③加强肥水管理,及早预防其他病虫,促树势健壮,新梢抽发整齐,可增强抗病力。④新建果园时,选用无病苗木,病区接穗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泡30分钟,有良好的杀菌消毒效果。

3.柑橘炭疽病 柑橘炭疽病(见图2-3)在柑橘产区普遍发生,可引起落叶、枝梢枯死、枝干开裂及果实腐烂。

图2-3 柑橘炭疽病

1.病叶 2.病枝梢 3.病果 4.病原菌

(1)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枝梢,果实,也为害苗木大枝,主干,花及果梗。叶片发病一般分慢性型(叶枯型)和急性型(叶斑型)两种。慢性型多发生于老熟叶片和潜叶蛾等造成的伤口处,干旱季节发生较多,病叶脱落较慢。病斑多发生在边缘或叶尖,近圆形成不规则形,直径3~20毫米,浅灰褐色,边缘褐色,与健部界限十分明显。后期或天气干燥时病斑中部干枯,褪为灰白色,表面密生稍突起,排成同心轮纹状的小黑粒点。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黑粒点中溢出许多橘红色黏质小液点。急性型主要发生在雨后高温季节的幼嫩叶片上,病叶腐烂,很快脱落,常造成全株性严重落叶。多从叶缘和叶尖或沿主脉产生淡青色或暗褐色小斑,颇似热水烫伤。迅速扩展成水渍状波纹大斑块,一般直径可达30~40毫米。在病斑上有时产生朱红色带粘性的小液点。有时呈轮纹状排列。病叶易脱落。

枝梢上症状有两种,一种是由梢顶向下扩展,病部褐色,逐渐最后枯死,枯死部位与健全部位分界明显,枝条死后呈灰白色,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点。另一种是发生在枝梢中部,从叶柄基部腋芽处开始。病斑初为淡褐色,椭圆形,后扩大为长梭形。当病斑环割枝梢一周时,病梢随即枯死。花部发病,在开花后雌蕊的柱头受害,变褐腐烂,引起落花。

果梗受害,初时褪绿呈淡黄色,其后变褐干枯,呈枯蒂状,果实随之脱落。幼果发病,初为暗绿色油渍状不规则病斑,后扩大至全果。病斑凹陷,变黑色,成僵果挂在树上。

苗木受害,多在离地面~厘米或嫁接口处开始,形成不规则的深褐色病斑,导致主干顶部枯死,并延及枝条干枯。

(2)病原(Colletotrichum gloesporioides Penz)是一种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病部上的小黑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果上的分生孢子盘周围带有刚毛,深褐色,尖端透明。在枝叶的病部,其分生孢子盘一般不产生刚毛。分生孢子梗栅状排列,无色,圆柱形,不分隔。分生孢子圆筒形或椭圆形,无色,单胞,常有1~2个油球。病菌的生长适温为21~28℃,最低为9~15℃,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2~27℃,最低为6~9℃。

(3)发病规律 该病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枝、叶、果上越冬,翌年春季,病组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靠风雨或昆虫传播,萌发侵入为害,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扩展,引起组织病变。

该病在柑橘整个生长季节中均可为害,但一般春梢发生较少,夏梢和秋梢发生较多。在正常气候条件和一般中上管理水平的柑橘园中很少显症发病,但在健康植株的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外表均普遍存在大量附着孢,当气候异常或栽培管理粗放或其他病虫为害,导致树势衰弱时,就能引起分生孢子萌发芽管,附着孢萌发一根纤细的侵入丝,侵入表皮细胞,发育为菌丝,并扩展蔓延,直至显示症状。

(4)防治方法 根据此病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为重点的综合防治的措施。①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是本病防治的关键。可根据各地果园的实际情况,对症下病。例如,扩穴,深翻,种绿肥,增施有机肥,增补磷、钾肥,补充微肥,注意及时排灌,注意修剪,及时对其他病虫害进行防治等。其次,冬季要清园,剪除病枝梢、病果,清除地面的枯叶、落叶、病果,减少菌源。②喷药保护。在春、夏、秋梢期及冬季各喷一次,在发病初期进行喷药保护,从而减少或阻止它直接侵入和形成附着孢。常用的杀菌剂都能有效阻止病菌分生孢子萌发,药剂有: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代森铵水剂800~1000倍液,40%灭病威500倍液,25%炭特灵乳剂500~600倍液,茶枯粉加井冈霉素(同茶枯粉1~千克加水千克煮沸,冷却后过滤,再加千克水,加入50克井冈霉素和2克食盐,充分溶解,发病初期和采果前1个月使用)。

4.柑橘溃疡病 柑橘溃疡病(见图2-4)是柑橘的重要病害之一,为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该病在广东、福建、台湾、广西、四川等省(自治区)严重发生,其他柑橘产区也有局部分布。植株染病后,果实受害品质降低,苗木受害,生长受阻,严重受害时,引起大量落叶,落果,造成极大损失。除柑橘外,还能寄生多种杂草。

图2-4 柑橘溃疡病

1.病叶 2.病果 3.病斑放大 4.病枝梢 5.病组织解剖 6.病原菌

(1)症状 该病为害叶片,枝梢,果实及萼片,形成木栓化突起的病斑。受害叶片,病斑开始为针头大,黄色,油渍状斑点(把叶片放在阳光下观察,很明显),后扩大成近圆形症斑,直径3~5毫米,叶的两面隆起,木栓化,表面粗糙,灰褐色,呈火山口状开裂,病斑边缘呈油渍状,周围有黄色晕环,严重时叶片早落。枝梢和果实上的病斑与叶上的相似,但病斑隆起更显著,火山口开裂更为明显,木栓化程度更坚实,硬而粗糙,一般无黄色晕环。病果只限于果皮,不为害果肉,因而病果不变形,但易脱落。

(2)病原[Xanthomonas citri(Hahse)Dowson.]该病病原菌为一种黄极毛杆菌的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圆,一端生有一条鞭毛,能运动,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好气性。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亮黄色,圆形,表面光滑,周围有狭窄的白带。在牛肉汁蛋白胨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蜡黄色,有光泽,全缘,微隆起,黏稠。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30℃,酸度适应范围为~。

(3)发病规律 病菌在叶、枝梢及果实的病斑中越冬,翌年春条件适宜时从病部溢出,借风雨、昆虫传播,经寄主的气孔,皮孔和伤口侵入。使叶片、嫩梢和果实发病。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带病苗木,接穗,果实等。

高温多雨季节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故此病在亚热带地区发生严重,在柑橘园以夏梢发病最重,秋梢次之,春梢最轻。果实发病较重。在沿海地区,每年经台风和暴雨后,常有一个发病高峰期,台风雨造成寄主较多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同时又便于病菌的传播,潜叶蛾为害,也有利于该病严重发生。种类和品种抗病性不同,一般橙类最易感病,柑类次之,橘类和金柑抗病。不合理施肥,施氮肥过量都能诱导病害发生,幼苗和幼龄树易感病,树龄愈大,发病愈轻。

(4)防治方法 ①执行植物检疫制度。在调运苗木,接穗、砧木、种子和果实时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件》,严禁从病区传入无病区及新区。培育无病种苗。发现病株立即砍除,同时要消灭病树周围的杂草。②疫区实行喷药保护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喷药的重点是夏、秋梢抽发期和幼果期,一般梢长~厘米时喷第一次药,叶片转绿喷第二次药,连续喷2~3次,保护幼果在盛花后10天、30天、50天各喷药一次。药剂有:30%氧氯化铜悬浮剂700倍液,农用链霉素700~900国际单位/毫升,50%DT可湿性粉剂(二元酸铜)700倍液,14%胶氨铜水剂300倍液,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铜皂液(千克、松脂合剂2千克、水200千克),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次台风暴雨之后要及时喷药,还要加强对潜叶蛾等病虫的防治,减少病菌侵入的伤口。③加强生长季节和冬季管理。合理施肥,控制夏梢生长。冬季做好清园工作,剪除病虫枝叶,收集落叶、枯枝、落果,集中烧毁,减少病源,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害,喷波美度石硫合剂。

生产中,溃疡病与疮痂病易混,现将它们在叶部的区别列举如下:

症状特点溃疡病疮痂病症状呈现期新梢自嫩叶伸长至嫩新梢自嫩叶抽发至嫩叶定型止叶未定型前病斑扩展深度向叶的两面穿透圆形多在叶的一面,常向叶背突起裂圆锥形突起,不开裂病斑形状呈火山口状开裂

附表

附表(续)-1

5.柑橘黑斑病 柑橘黑斑病又称黑星病,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四川、云南等省都有发生。此病主要为害果实,病果品质降低,不耐贮运,严重时引起落果和腐烂。除柑橘外,还能为害柚、甜橙、柠檬和香橙等果树。

(1)症状 黑斑病为害果实和枝叶,主要为害近成熟的果实,病斑为圆形小斑,直径1~5毫米,多数2~3毫米,初生红褐色小圆点,以后病斑中部凹陷,呈灰褐色至灰色或淡紫色,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边缘略隆起,暗红褐色至黑褐色,只为害果皮,不深入果肉。病斑多时可导致落果。在贮运期间,可继续发病,引起腐烂。叶片受害,发病较轻,症状与果实相似。

(2)病原 柑橘黑斑病的病原是一种真菌(Phoma citri-carpa Mcalp),属半知菌亚门。具有性阶段和无性阶段,病斑上的黑色小粒点是病菌的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近球形,黑褐色,有孔口,分生孢子器内产生两种类型分生孢子,一种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单孢、无色,另一种短杆状,两端略膨大,无色,单孢。这两种分生孢子不产生在同一个孢子器内。病菌生长的温度为15~38℃,最适温度25℃。

(3)发病规律 病果和病枝叶中越冬的分生孢子器是初侵染的来源,次年春,分生孢子器内散发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侵入嫩叶,幼果,病菌侵入后,潜育期长达3~12个月,至果实和叶片将近成熟期呈现症状。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根据广东、福建观察病菌在谢花期至落花后一个半月内侵入幼果,在7月底至8月初开始出现症状,8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果实发病高峰期,11月病害基本停止发展。高温多湿的气候,发病严重。闷热不通风的果园发病严重。一般春梢发病较少,夏、秋梢发生较多,4、5龄幼树的果实发病少,7龄以上的大树发病多,而老树发病更甚。果园管理好发病轻。

(4)防治方法 防止黑斑病应贯彻以喷药保果为主,以清洁田园,加强栽培管理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①喷药保果。掌握在落花后30~40天内连续喷药2~3次,喷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波尔多液后,要加强对螨类等的防治。②减少菌源。结合修剪清园工作,剪除病枝叶,将枯叶,落果集中烧毁。然后喷~1波美度石硫合剂消毒。③加强栽培管理。要增施有机肥,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6.柑橘脚腐病 柑橘脚腐病又称裙腐病,几乎遍及世界柑橘产区。是柑橘上一种重要病害。我国柑橘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引起主干基部皮层腐烂,导致植株枯死。

(1)症状 柑橘脚腐病(见图2-5)发生在柑橘主干基部,栽植过深的幼树,多从嫁接口处开始发病,引起皮层腐烂,须根死亡。病斑大多数发生在根颈部,病皮层为不定形,病层变褐色,腐烂,有酒糟味,常流出褐色胶液,病部可达木质部。干燥时凝结成块,下雨时则被溶解冲掉。在高温多雨季节,病斑迅速向纵横扩展,向上蔓延至主干基部离地面30厘米左右,向下蔓延至根群,引起主根、侧根、须根大量腐烂;横向扩展可使根颈树皮全部腐烂,造成“环割”,植株死亡。天气干燥时,病部干枯开裂,与健部界限明显。与发病部位相应方位的树冠上,叶片失去光泽,变小。病重时,叶片变黄,叶片中脉及侧脉变黄,易落叶,随病情加重,引起整株树冠叶片病变,枝枯,树势衰弱。植株常大量开花结果,果实早落,或果小提前转黄味酸,有时病树的果实变大,果皮厚而粗糙,提早着色。

图2-5 柑橘脚腐病

1.病株 2.病根 3.病斑 4.病原菌

(2)病原 柑橘脚腐病是由几种疫霉菌引起的,据报道,在四川主要是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ur),在湖南主要是柑橘裙腐疫霉。寄生疫霉菌的,孢子囊顶生,卵圆形,椭圆形或洋梨形,有乳头状突起,有性繁殖为异宗交配型,产生卵孢子。其生长发育温度为10~35℃,最适温为25~28℃。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病株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次年待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时,病斑中的菌丝继续为害健康组织,同时形成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随水流传播,再由伤口侵染新的植株。不同种类的柑橘,对此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最易感染的有柑、金橘、柠檬、甜橙、越南橘,四会柑等;中感的有香橙,大建柑、红皮山橘,年橘,汕头酸橘等;具有抗性的有枳、枳橙、枳柚、酸橙、大叶金豆、酒饼柚等。高温多雨有利于本病大量发生与流行,一般土地黏重,排水不良,栽植过深,种植过密的柑橘园发病重。人为因素或虫害造成主干基部伤口,均有利于本病发生。

(4)防治方法 对此病应采用以抗病砧木为基础,加强栽培管理,彻底防治树干害虫和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①利用抗病砧木,这是新栽果园预防该病发生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抗病砧木有枳壳,红橘,酸橙、柚等,但抗病砧木的利用应考虑最佳砧穗组合和其他病害的干扰及土壤条件等因素,例如甜橙嫁接在柚砧上,表现不亲和;枳壳对裂皮病敏感,也不耐碱性和碳酸钙含量高的土壤;酸橙衰退病敏感。因此,对抗病砧木的选用,要考虑各种因素,因地制宜,避免顾此失彼,同时用抗病砧木嫁接时,还需适当提高嫁接口位置。②更换砧木,在已感病砧木的植株基部,选择不同方位靠接3株抗病砧木,结合修剪,挖除烂根和进行根外施肥等措施,促进病树恢复健康。这种方法应用于幼年树,效果明显。③药剂治疗,发病季节,普查田间发病情况,发现病树要把根颈部土扒开,刮除腐烂部分,纵刻病部,深达木质部,刻道间隔1厘米;然后涂25%甲霜灵(雷多米尔、瑞毒霉、甲霜安)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90%三乙磷铝(疫霉灵、疫霜灵、乙磷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据报道,清除腐烂部分后,外涂100~500毫克/升多效霉素,有较好防治效果。部分地区果农治病经验是刮除病树后,挖除树干基部带菌泥土,填上河沙新土,经4~6个月,就会治愈,长出大量新根。④加强果园管理。搞好排灌系统,防止果园积水;要及时防治天牛、吉丁虫等;农事操作,应避免损伤基部树皮。合理密植,及时间伐,让果园通风通光,降低空气湿度,减少本病发生。

7.柑橘树脂病 柑橘树脂病(见图2-6)又称流胶病,因症状、受害部位和时期的不同,又有蒂腐病、砂皮病、黑点病等名称,主要为害枝干,叶片和果实,尤其枝干受害,引起皮层腐烂,导致枝枯树亡。本病在国内分布很广,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及四川等省(自治区)均有发生。

图2-6 柑橘树脂病

1.砂皮病果 2.砂皮症状放大 3.枝干流胶症状 4.砂皮病叶 5.病原菌

(1)症状 树脂病的症状,常随为害部位及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差异。①流胶和干枯枝干受害后,引起皮层坏死,初期呈现暗褐色油渍状病斑

病毒名称:温州蜜柑矮缩病毒Satsumadwarfvirus(SDV)。

分类地位:可能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Nepovirus。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中的编码为。

病毒异名:柑橘花叶病毒(Citrusmosaicvirus)、日本夏橙矮缩病毒(Natsudaidaidwarfvirus)、脐橙侵染性斑驳病毒(Navelorangeinfectiousmottlingvirus)。

病毒提纯:汁液摩擦接种洋酸浆,2周后采收病组织,匀浆于4℃的()柠檬酸钠(含硫代乙醇酸),重量体积比为1∶3;纱布过滤;每10Oml浸出液加10ml镁皂土(50mg/ml),振荡,低速离心澄清。每100ml上清液加25g硫酸铵沉淀病毒,用()硼酸缓冲液(含10mol/LEDTA)悬浮沉淀,加1/5体积的四氯化碳,振荡15min;离心,将水相进行1~2个反复的差速离心,用同样的缓冲液悬浮。进一步提纯可进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

病毒理化特性:

①病毒粒子。球状,直径26nm(温州蜜柑矮缩病毒),27nm(日本夏橙矮缩病毒),23nm(脐橙侵染性斑驳病毒)。沉降系数为119(M)、129(B)。

②核酸。含量33%(M)和37%(B)。有两种单链正义RNA,RNA1()和RNA2(),M含一分子质量为*106u的RNA,B含一分子质量为*106u的RNA。

③蛋白。有两种外壳蛋白,分子质量约为42000u和22000u。

株系:柑橘花叶、脐橙侵染性斑驳和日本夏橙矮缩病分离物在血清学上与SDV关系较近,被认为是温州蜜柑矮缩病毒的不同株系。不同株系可由草本指示植物和柑橘的反应区分开来。温州蜜柑矮缩病毒可保护温州蜜柑免受除与日本夏橙矮缩有关株系外的其他株系侵染。

其他:温州蜜柑有时会被柑橘碎叶病毒侵染,但温州蜜柑矮缩病毒可与它及别的汁液传柑橘病毒区分开来,温州蜜柑萎缩病毒为仅有的可在芝麻上产生症状的柑橘病毒。

苹果树病毒病研究现状论文

苹果树是多年生植物,在自然界的长期繁殖过程中,感染并积累了多种病毒。目前世界上共发现30 余种可侵染苹果的病毒。已明确能给苹果生产造成为害的有16 种,这些病毒不但破坏树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使树体生长势减弱、树叶病变(产生花叶等症状)还造成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甚至引起果树死亡。1、苹果花叶病毒(Apple mosaic virus, ApMV)2、三种苹果潜隐病毒〔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spot virus (ACLSV )、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pitting virus (ASPV)〕3、锈果病等苹果类病毒病苹果果树受病毒侵染后,病毒在细胞核内增殖,干扰、破坏树体正常生理机能,导致长势减退,产量下降,品质变劣,发病严重时造成整株死亡。苹果病毒种类多,危害重,是位于真菌病害之后的第二大病害。现将苹果病毒病的发病症状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以供防治参考。1、药剂防治:对病株及病株周围的果树在萌芽期5天左右(枝条出现扭曲时)、花露红期、谢花后7-10天、套袋前、夏至后至秋分前(形成明年所有花芽和叶芽的关键时期,一般7月中旬前后)5个时期,分别使用《果树病毒1号》40克(主治花叶病毒)或《果树病毒Ⅱ号》(主治花脸病毒)30-50ml+纯牛奶200ml,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果树病毒病。注:病情严重的果树,在萌芽时期使用《病毒Ⅱ号》30-50ml或《病毒Ⅰ号》40克兑水15Kg进行灌根,主要灌毛细根区,每株浇灌药液50-60斤水左右。2、其它防治措施:A.栽培无病毒苗木。B.增强果树树体抗性,土壤增施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培育土壤有益微生物菌群,养根壮树。C.合理负载、合理修剪,消除大小年现象;调整树体结构,保证园内风光良好,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D.修剪时,应先剪健树再剪病树,并定时用大蒜擦拭剪刀消毒杀菌,以减少农事操作传播。苹果病毒病是全株性的系统侵染病害,终生带毒,持久受害,且潜伏期长,所以苹果病毒病的防治要坚持多次,多年连续防治的理念,才会减轻病情,降低危害。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综合防治。

1、药剂防治:对病株及病株周围的果树在萌芽期5天左右(枝条出现扭曲时)、花露红期、谢花后7-10天、套袋前、夏至后至秋分前(形成明年所有花芽和叶芽的关键时期,一般7月中旬前后)5个时期,分别使用《果树病毒1号》40克(主治花叶病毒)或《果树病毒Ⅱ号》(主治花脸病毒)30-50ml+纯牛奶200ml,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果树病毒病。注:病情严重的果树,在萌芽时期使用《病毒Ⅱ号》30-50ml或《病毒Ⅰ号》40克兑水15Kg进行灌根,主要灌毛细根区,每株浇灌药液50-60斤水左右。2、其它防治措施:A.栽培无病毒苗木。B.增强果树树体抗性,土壤增施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培育土壤有益微生物菌群,养根壮树。C.合理负载、合理修剪,消除大小年现象;调整树体结构,保证园内风光良好,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D.修剪时,应先剪健树再剪病树,并定时用大蒜擦拭剪刀消毒杀菌,以减少农事操作传播。苹果病毒病是全株性的系统侵染病害,终生带毒,持久受害,且潜伏期长,所以苹果病毒病的防治要坚持多次,多年连续防治的理念,才会减轻病情,降低危害。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综合防治。

苹果病毒病是影响我国苹果生产的突出问题。据调查,全国各地已有大量果树感染病毒病。渤海湾、黄河故道和西北高原3大苹果主产区,果树带毒株率已高达60%~80%,一般减产30%~45%。一些主栽品种已普遍潜带,成为苹果生产的一大隐患。

经科学鉴定,现已明确主要产区病毒有:苹果花叶病毒、苹果锈果类病毒、苹果绿皱果病毒、苹果茎痘病毒、苹果茎沟病毒和苹果褪绿叶斑病毒6种。前3种症状明显,容易识别,称非潜隐性病毒;后3种不表现症状,病毒呈潜隐状态,病树不死亡,对生长结果无明显影响,但树势衰弱,生长不齐,果实成熟晚,个头小,品质劣,产量降低。

症状

苹果花叶病有5种表现:①花叶型。叶片出现深绿、浅绿相间的病斑,边缘不清晰;②斑驳型。叶出现大小不等、不定形鲜黄色病斑,边缘清晰;③条纹网纹型。叶脉失绿部分较宽,成网纹状。幼叶顶部以支脉为界,形成“V”字形黄斑;④环斑型。叶上出现鲜黄色、圆或椭圆形斑纹,环或近环状;⑤镶边型。病叶边缘黄化,形成变色锯齿状镶边。这5种类型常混合出现。病树新梢变短,节数减少,产量降低。

苹果锈果病症状有3种:①锈果型。出现5条深绿色水渍状病斑,与心室相对,断续,后呈茶褐色,木栓化;②花脸型。成熟果红绿相间,着色部位突出,果面凹凸不平,呈“花脸”状;③复合型。果上有黄绿色斑块,边缘不整齐,既有锈斑,又有花脸型。病果肉甜,发艮,鸡卵大小,丧失经济价值。

潜隐性病毒症状不明显,常与栽培原因混淆。病树一般叶小而硬,发黄,早落,花芽多,果肉质硬,部分果实变长。红星、金冠果实有条纹,根坏死,木质部表面有凹陷斑等。

病原

花叶病毒(AMV),称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毒粒体球形,直径25~29纳米。苹果锈果病毒有ASSD-RNA-1和ASSEHRNA-2两种,病毒粒体环状,存于病枝中。苹果绿皱果病毒(AGCV)粒体目前尚不清楚。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CLSV)、苹果茎痘病毒(ASPV)、茎果茎沟病毒(ASGV)粒体曲线条状,单独或复合侵染,潜隐于树体中。

发病特点

①只通过嫁接传毒。目前尚未发现传毒昆虫和根部接触传染;②工具传毒。凡在病株用过的刀锯剪等均可传染;③整株带毒,终生受害;④接穗传毒。种子、实生苗无毒。目前我国现栽的大多数品,种和矮化砧木带毒。当砧木抗病时,嫁接后一般不表现症状,慢性为害;当砧木或接穗某一方不耐病时,嫁接后病毒由潜伏状态变为急性为害,病树迅速衰弱至死亡;⑤苹果与梨树混栽或相邻的果园,苹果锈果病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检疫部门应确定疫区,严禁从疫区调出繁殖材料,7月下旬对产地进行检疫检查,及时伐除病株、病苗。

(2)果园发现病株坚决刨除。对花叶病和锈果病株,应在生长季节树干涂上标记,秋后刨除。工具严格酒精浸泡消毒,不在健株用。

(3)药剂治疗。对花叶病株可喷20%盐酸吗啉胍·铜(防病毒A)4000倍液,每7天1次,连喷2~3次。对锈果病株,可涂刷四环素50万单位,或农用(鲁用)链霉素150万单位液。做法是先用利刀在树干皮部切成“∩”形缝,然后刷药入缝,包扎塑料膜,待药液润吸干以后,及时拆膜。

(4)建立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可向科研部门购进脱毒苗木,于当地远离梨树100米以外处,建立繁育基地,设母本园、采穗圃、示范园、繁育圃,繁殖无毒苗推广应用。脱毒苗生长势旺,苗木整齐,结果早,增产潜力大。但应栽壮苗,防止旺长抽条,及时防治真菌病害。

有,不过不只用一种药,是几个在一起掺着放入药壶喷施的,一遍出效果,三五遍药,间隔7-10天左右喷施一次。

抗精神病用药研究现状论文

浅谈精神疾病护理健康与服药依从性之间的关系

精神病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着明显的障碍,从而表现出与正常人不一样的行为。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精神病学术论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摘 要:本文从精神病的症状表现中,以及从精神 分析 的角度列举了一个对精神病的 临床 心理 治疗 的个案,探讨了对精神病的心理治疗的可能性。同时分析了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如何来读破、拆散他的精神病性的逻辑的欲望世界。精神分析学家和精神病专家经常发现在妄想狂中存在在父性和父子关系的主题。拉康认为某些能唤起主体的父性的情况是导致精神病发作的催化剂,此时主体遇到的是一个空洞、一个空白。

关键词:精神病;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一、精神病症状和表现

精神病是指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明显障碍,致使患者歪曲地反映现实,不能适应正常的生活,具有危害自身和 社会 的行为者, 医学上又称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一般不能正确认识疾病,缺乏现实批判能力。在国外一般医学字典上认为精神病应包括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综合症和“功能性”精神病,而功能性精神病又包括精神分裂、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病性抑郁等。精神活动是大脑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当大脑功能异常时,临床上表现为异常的精神活动,精神症状是异常的精神活动。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很大,至今还没有特异的实验室检查精神活动异常的生物学指标。通常判断精神活动是否正常,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同时还要分析是否由客观原因造成等各种愿意进行评估。因此临床上患者的精神症状常常是一症状群、综合征的形式出现。综合征是指一组症状或特征,可在疾病的某一阶段表现出来,是精神病临床 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综合征有幻觉妄想综合征、情感综合征、紧张综合征、遗忘综合征、易人综合征、虚无妄想综合征和Ganser综合征等。症状是患者求助的主观体验,如心慌等;体征是客观存在的外在表现。综合征是疾病所特有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发现精神症状后,应判断此精神症状是原发的还是继发的,而从心 理学 角度,原发症状直接与精神病理过程有关,继发的症状是对原发症状的一个反应。所以,在对精神病症状和表现进行评估之后,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在药物的治疗基础之上,对精神病心理分析工作的可能性进行探讨,从而使患者可以在真实的世界里发现其缺失的意义,下面从一个个案来对精神病进行精神分析的可能性的探讨。

二、

弗洛伊德在阅读斯瑞伯《一个精神病的回忆》一文中,提出了力比多的投注和精神病的关系。并在《自恋 问题 引论》中,分析了自恋型力比多的投注和现实的问题。1942年,弗洛伊德在《精神官能症和精神错乱中的现实的丧失》中,指出问题不是现实的丧失,而是取代了现实的那个力量。但是,拉康却在弗洛伊德成就的宫殿里,对此提出了疑问,从而从结构和逻辑的层面上提出了《论精神错论的一切可能疗法的一个先决问题》。在那里,根本没有父亲的名字。弗洛伊德曾在许多场合指出,肯定存在一种偏执狂所特有的压抑和自我克制。拉康从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借用了一个术语来命名这种机制:排斥,它表明了对所涉及元素的彻底排斥。因此,这个元素就只能在真实中而不是在符号中返回了,例如,以幻觉的形式。拉康指出,在精神病中,存在在一种对父亲名字的排斥:它不是因为受到压制,而是完全抹杀了——某些能唤起主体的父姓观念的情况是导致精神病发作的催化剂。例如。当一个女人分娩之后从别人手里接过婴儿,还有一个男人成为父亲等,这些情况都会向父姓象征的领域发出呼唤,然而不幸的是那里一无所有,主题遇到的是一个空洞、一个空白。于是,精神病早期常有的“世界末日”之感也就随之产生了。主体面临的是能指的缺乏,即父亲名字的缺乏,随之而来的是意义的缺乏。按照拉康的说法,精神妄想症的患者试图在由于父亲名字的缺位而形成的空洞指出填补上丢失的意义。也就是说,要给世界赋予意义。例如,精神病患者会认为“今天是阴天,是一个外星人密谋控制天气”,换句话说,妄想症患者认为世界之所以充满危险,恰恰是因为缺乏一些基础的意义来使之规范条理。分析 经验 的真理表明,向主体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体现为他在自我中引起的焦虑,这是他的伴随物中的一个成分。这个问题是个表达清楚的问题:“我在那里是什么?”这个问题关系到他的性别以及他在存在中的偶然性,也就是说,一方面他是男的,或可能是女的:另一方面,他可以不失,两者演化其奥秘,把它系结在生殖和死亡的象征中。存在的问题包含了主体,支撑着主体,侵入了主体,甚至将主体撕碎,在分析中遇到的紧张、悬念、幻想等都表明这个情况,然而正是这些现象是 组织在这个话语中,它们才确定了症状,才可被解读,才能在被解读之后得到解决。三、对一个爱僵尸的精神病少女的精神 分析

患者是一个16岁的女孩,现在读高一, 学习 较好。精神病学的诊断是精神分裂症。该女孩在初中开始就怀疑自己的心事自己没有说就被别人知道了。后来她发现身边的男性都在用恶毒的眼神在看她,并且要伤害她。在入院前一天,她早上骑车上学,发现街上的男性都在盯着她看,并知道了她的心事,要伤害她,她飞速骑到学校并且大哭,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子,所以她非常惊恐,父母决定入院 治疗 。其家庭 教育 严格,父母和睦,9岁前父亲在外地当兵。

在治疗中,我和她谈梦、幻想以及她的胶泥作品。在最初的谈话中,她喜欢做胶泥,她的作品里活跃着死亡、生殖以及暴力的元素:拿着镰刀的女性死神,俊美的黑衣僵尸,可爱的月老等人物。而这几个人物的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工具:手杖。在谈她的作品时,她说母亲是很暴力的,脾气很坏;自己爱僵尸,因为僵尸都对爱情很忠贞。在 工作过几次之后,她不再做这些泥人,但是她很焦虑地说她最近总是做恶梦。她 报告 了她的一个梦,在梦中:我去火车站接周杰伦,想让他签名,但是没有笔……我不知不觉又到了一个墓地,结过婚的人死了合葬在一起,不会变成恶鬼,而没结婚的人就是没有坟,是恶鬼。突然一个坟从中间裂开了,从里面出来一个恶鬼要吃她……”这个梦通过隐喻的形式,表达了主体的性化的焦虑,以及在生与死的象征关系的位置。她询问她在那里是什么,她的父母又是什么,她无法性化她已成熟的身体,因为从哪里来她又要回哪里去。但是,究竟是什么,让她的主体在被害妄想中给与这样一个不同的解释:那些男人要害她,因为他们知道了她是“狈”,所以那些男人要成为“狼”,只有这样她们才能狼狈为奸。这个梦打开了她的幻想之门,在一次分析中,她突然停止言说,并且很惊恐地看着我。我问她“你突然停下了,你在想什么”,她停顿了一会说:“我想摸你。”在后面的言说中,她记得儿时的一次和同性的性接触,以及父母对待她的性方式……现在,她混乱了,一方面她对女性有了兴趣,另一方面,她渴望又害怕男性,如她不敢坐男生坐过的椅子,怕怀孕,另一方面又认为男生很暴力,就如她的父亲让她的母亲怀孕生出她,并说小的时候对粪便很有兴趣,有的时候在上厕所的时候,一边吃馒头,一边解手,有的时候要一个多小时。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到她对客体小a的享乐,而同样是生与死的拷问。在一次治疗结束的时候她说:“以前认为 心理医生之所以成为医生,是因为他们想 问题 想多了,现在自己发现是想问题想多了就成了疯子。”

在治疗的过程中,她恢复了一些 社会 功能,可以上街,见到男生也不会逃避,焦虑的情绪有所缓解。在这个个案中,充斥着悖论,这个患者有父亲,但是却没有经历父姓的阉割,有母亲却成为母亲的一个享乐的客体,从一出生便掉入到这个注定将来要疯狂的洞里,那里没有规范,但是她必须去建立一个规范,去面对青春期性化的问题,询问祖先的问题。这也许是为什么青春期是精神病的高发期。为了很好地分析这个个案,那么有必要回到俄底普斯情节当中去,在那里母亲给了父亲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在上面的个案中,那个女孩的梦中的鬼要吃掉她,和她在厕所里边吃边解手的习惯,使我们回到前俄底普斯阶段,那里的生殖 文化 和俄第普斯阶段的父亲的隐喻。所以,你不需要一个能指才能成为父亲,或才死去,但是如果没有能指,没人会知道这两个状态的事。恰如这个女孩,因为没有父姓的阉割,所以问题关系到她的性别以及她在存在种的偶然性,也就是说。一方面她是男的,或可能是女的;另一方面,她可以不是,两者演化其奥秘,把它系结在生殖和死亡的象征中,而她在青春期开始成熟的时候。用妄想的形式给世界一个解释:男孩要害她是有原因的,因为她是一个“狈”,所以男人才会成为“狼”。

当然,对精神病人的心理治疗的可能性一直是倍受争议的,但是在拉康那里,以及 临床的心理治疗的 经验中似乎都在说明这个可能性。

【摘要】自杀是有意或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对于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精神病人的自杀是精神疾病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且精神病人自杀平均年龄较一般人群年轻并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更糟糕的是很多人都忽视了精神病人这个弱势群体,对他们的行为置之不理,这无疑给我们社会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为此我们将要对此走进精神病人的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心理,自杀原因,以及针对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 措施 。

【关键词】自杀;原因;防范措施

一、精神病的种类和表现

(一)精神疾病的种类

精神疾病分为多种类型:对于精神病分类各国的标准不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病的分类逐渐系统化,目前我国对精神疾病的习惯分为十三种: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脑组织直接受到损害而造成的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外伤、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因素所致。

2.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影响了大脑功能而造成的,如:心、肺、肝、肾发生疾病,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

3.酒依赖或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由于长期饮酒形成依赖(成瘾)后逐渐出现精神障碍,或在突然停饮后急剧发作。

4.鸦片类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伴发的精神障碍。

5.中毒性精神障碍:某些非依赖物质(如苯中毒、铅中毒、一氧化碳、医学药物中毒等)短期大量或长期少量进入人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后,造成精神障碍。

6.精神分裂症:为较常见的重型精神病之一,多起病于青壮年,常见症状有:精神恍惚、狂躁不安、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打人毁物、抑郁多疑等。

7.偏执型精神病: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症状。

8.情感障碍:为较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改变为基本临床表现。

9.心因性精神障碍:由严重精神打击或强烈的精神刺激所致。

10.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常见症状有:恐缩症即害怕。

11.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本人精神上感到很痛苦。

12.性心理障碍:指两性行为在心理上偏离正常而导致活动行为上的异常。

13.精神发育迟滞:童年起即表现为全面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现

1.性格改变:性格变得与平时不一样了。

2.行为异常:行为作派变化明显或者变得让人不可理解了。

3.语言异常:说话的方式 方法 变得不正常了。

总之,如果一个人现在与过去相比,像是变了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明显与众不同,那他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

二、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原因

(一)自杀与精神障碍

1.情感障碍:65%以上的自杀患者有情感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是最常见的自杀病因。

2.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自杀率约为5% ~10%。有研究提示自杀与精神病人的自知力有关,即认识到疾病性质,担心今后精神分裂症复发而自杀。

3.酒精中毒与药物滥用:酒精中毒自杀最危险的年龄为40-50岁,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自杀者多在年龄40岁以下,尤以30岁以下最常见。

4.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的住院病人自杀率增高,主要是因为病人有惊恐发作。可能由于受过心理打击,当记忆重现在脑海时,就会造成心理的巨大压力,打击再此重现,于是选择自杀。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与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病人由于长期疾病的原因,社会功能受损,许多病人存在人格缺损,不完整,并对社会、家庭均构成一定的危害,很难取得社会的理解与同情,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精神病人所面临的社会心理压力就更大,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矛盾的压力,亲人的拒绝,社会的冷落,面临着经济问题,他们期待着与其他人平等的权利,期待着社会的理解与接纳,由于这些社会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病人自杀危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精神病患者自杀的手段

(一)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法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或镇静安眠药或农药;2、自缢(上吊);3、触电;4、用尖锐物品自身伤害;5、撞头;6、溺水;7、跳楼;8、其他自杀方式。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工具

精神病人精神失常,随时都可能发病,严重者随时可能做出一些预想不到的害人害己的事情。身边的物品随时都可能成为精神病人的作案和自杀的工具,如水果刀、棍子、锤子、斧头、电插头、绳子、电线等等。因此对日常不起眼的用品,严加看管。

四、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措施

(一)非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措施

对有自杀企图的精神病人,家属要保证在24小时内不离人的照顾,要密切关注精神病人的一言一行,多与病人谈心,询问要自杀的原因及方法,好多时候精神病人的自杀主要来自于犯病、他人的歧视,因此作为精神病人的家属一定要加以重视,及早送病人住院治疗,只有住院治疗,才能进一步遏制住病人病情地发展,使其尽早康复。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及护理措施

1.严格监测生命体征

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及时给医生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产生自杀行为的先兆,及早干预,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控制病情。

2.做好心理护理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主动接触,态度和蔼,加强与患者内心世界的交流,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宣泄,缓解消极的情绪,淡化自杀意念。

3.对有自杀意图者的护理

应床头交接班,将病人放在重点病房,专人护理,形影不离,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可让家属陪伴。

4.加强服药监护

每次发药时,应要求患者当场服下并仔细检查口腔,确实咽下方可离开,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性吞服。

5.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

不向外人泄露患者的病情,尊重患者的人格,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尽量给予满足,家属探视时不给患者带任何危险物品,并对物品进行认真检查,不得疏漏。

6.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病人的床铺、室内物品,加强环境的安全检查。

7.做好恢复期的防范工作

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在恢复期,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加强自知力教育,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病情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疏导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参加各种康复活动,培养生活的情趣,以减少自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手册,[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由版杆.

[2]周晓航等:浅谈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相关因素中国医药卫生杂志,2004,7(5).

[3]王丹,施晓霞:《关于精神病患者自杀的相关因素》,2009年版,第9页.

[4]沈鱼.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第1028页-第1029页.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不仅阻断多巴胺D2受体,还对多巴胺D1、D3、D4受体、5-HT受体以及谷氨酸受体等都有作用。正是由于这种多受体作用特征,使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较传统抗精神病药,其EPS发生率明显降低,对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缺陷的改善作用也明显增强。随着生物学与遗传学的发展,尤其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蛋白质组学的开展,将使人们对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认识更加深入,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靶点也可能会从经典的多巴胺受体和5-HT受体系统进步拓展,从而导致新的抗精神病药的研究和开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