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武警医学杂志的主编

发布时间:

武警医学杂志的主编

魏继同魏继同,1940年12月出生,边院镇北仇村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原武警部队医学院首任院长、教授。1993年10月15日,国家教委批准武警医学专科学校升格为武警医学院,魏继同又成为医学院的首任院长。武警医学院开设了临床医学系、护理系、药学系、医技系和进修系,可培养本科生、专科生和中专生三个层次的学员。魏继同任院长的7年间,正是武警医学院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的时期,也是建筑市场管理比较混乱、回扣风盛行的时期。为了承包几座办公、教学大楼,有人送给他300万元;有人送给他桑塔纳2000;有人许以终生每月6000元工资及其他奖金。魏继同以廉字当头,坚决拒绝了一切金钱诱惑。在干好行政领导工作的同时,魏继同一刻也没有放弃对业务的钻研。中文名:魏继同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边院镇北仇村出生日期:1940年12月职业:教授毕业院校:第四军医大学信仰:中国共产党主要成就:原武警部队医学院首任院长、教授代表作品:《医用生物制品使用手册》人物生平1961年4月,在肥城一中被保送考试后入第四军医大学陆军医学专业。1966年毕业后,分配到昆明军区参加抗美援越和下连队当兵。之后,被分配到昆明军区总医院工作。魏继同虚心学习,勤奋工作,连年被军区和总医院树为“军医标兵”。1972年被组织选送到上海仁济医院进修外科后又到国际肿瘤医院进修。1976年7月28日,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当时已调任昆明军区医学高等专科学院教研室副主任的魏继同,奉命带领一支医疗队奔赴灾区。在灾区,他们夜以继日,争分夺秒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为了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他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因工作业绩突出,他所在的医疗队荣立集体二等功,个人亦荣立三等功。1979年2月17日,广西、云南边防部队对越军进行自卫反击,魏继同奉命带领一支医疗队奔赴前线救治伤员。他和战友们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顾不上考虑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魏继同曾经一天内做了4个颅脑手术,时间长达24小时,直至晕倒在手术台上。从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回来后,魏继同被任命为昆明军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训练部长。昆明军区并入成都军区以后,又先后担任成都军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训练部长,副校长、代校长等职。1989年,武警部队根据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决定在天津市郊筹建一所专门培养医务人才的专科学校,并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校长。经过组织考察,1990年1月24日,魏继同担任了武警医学专科学校的首任校长。当时,武警医专,一无资金,二无师资,只是一片几近荒芜的土地。魏继同坚信,任何一个辉煌的顶点都孕育在以零为标志的起点上。他团结带领全校师生,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由于武警总部、公安部、国家教委、财政部的支持,医专土地由62亩增加到800多亩,在天津市郊一片芦苇荡上建起一所占地600亩的现代化学校。并引进博士生40多个,正教授级的120多个。同时,完善了教学规章制度、政治工作制度和后勤保障政治工作制度。著作成就他笔耕不辍,先后单独或与他人合作编著了《医用生物制品使用手册》、《老年痴呆症及分子生物化学》、《英文医学略语大词典》和《武警卫生勤务学》等著作,并在《中国教育报》、《武警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文章。1990年,被录入《中国当代医学精英辞典》。现在,武警医学院已经培养了6000名合格学员,为武警部队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蔡义鸿,男,1964年10月出生,广东省汕尾市品清人,中共党员,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秘书长、副编审、城市化杂志社长。1982年10月入伍-1984年9月武警广西总队战士,1984年10月-1986年10月武警医学院医学专业中专毕业,1986年10月-1991年9月武警部队军医,1991年10月调北京任武警总部卫生部《武警医学》杂志编辑、记者、编辑部主任,1994年9月-1996年7月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9月-2003年7月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2000年10月从部队复转到中国房地产报任总编室副主任,2002年任《华夏时报》房地产周刊主编,2004年任建设部《建设科技-科技地产》杂志主编,2005年任《地产互动》杂志总编辑,2007年任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秘书长、城市化杂志执行主编,2008年任城市化网总裁。1988年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1988年、1989年、1990年、1992年个人荣立三等功4次;1993年、1997年2次获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奖。1995年发表了“科技期刊办‘刊中报’的尝试”,并大胆实践;在1997年“科技期刊编辑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一文中提出了“空中编辑部”的概念,也即是今天的网络化办刊的设想。2000年从医学改行进入了房地产业后,开始了对中国的房地产与城市建设、土地开发、城乡统筹和城市化之间关系的研究。2007年在时任建设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金德钧的领导下,筹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城市化杂志,2008年创办城市化网。参与了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工程、中国城市化论坛、《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2007年—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和《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等研究工作。曾著有《吃水果的科学》和《吃药的科学》科普书籍。

2009年表彰胸外科老专家——李泽坚李泽坚教授1934年在广东合浦出生,1953年考入汉口中南同济医学院医疗系,1954年经高教部选拔,赴苏联留学,1961年从苏联医学科学院院长、著名胸外科教授巴库耶夫领导下的国立莫斯科第二医学院毕业回国,被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工作。师从宗师曾宪九教授,先学习外科临床基本技术,1970年确定胸外科专业后,紧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兼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黄家驷院士,学习和研究胸外科领域的难题。1974年至1976年,参加由周恩来总理委派的进驻西藏阿里地区北京医疗队,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翻山越岭,为西藏牧民同胞看病,曾在5500米高原上成功剖胸做动脉导管结扎术和肺切除术,并在高原作尸检,发现高原也有传染病流行,但较易控制,受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表扬。1980年被派赴美国洛杉矶罗马琳达大学附属怀特医院进修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次年又到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在胸外科宗师普鲁尔三世和著名心外科李·贝利教授的精心指导下,成功完成由联合国主导的异种婴儿心脏移植(狒狒心脏换人婴儿心)的前期科研工作和冠心搭桥临床实践。1983年完成胸心血管外科博士后学习,按时回国。1985年在黄家驷院长和徐乐天教授领导下,参加组建北京协和医院胸心外科学系,并获“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1987年李泽坚参加由卫生部陈敏章副部长领队的赴老山前线春节慰问团,从火线上挽救了复杂胸外伤战士的生命,获卫生部“救死扶伤”奖章。自1983年起,他一直是美国Lyman Bruwer Ⅲ国际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会员。1993年至1995年,由卫生部派遣,浙江医科大学和美国罗马琳达大学聘请,出任该二所大学附属的杭州邵逸夫医院中方院长兼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参加建院办院工作。1996年被美国加州国际交流学院评为该院“杰出人士”,2004年在邵逸夫医院开院10周年庆典上,李泽坚被授予“功勋职工”称号。1990年他晋升胸心外科主任医师,连任北京协和医院胸心外科主任至2000年。1993年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他办理退休手续后,仍坚持医、教、研一线工作至今。李泽坚在北京协和医院这个疑难病诊治中心,经历了48年的临床实践,艰苦奋斗一生,学会了诊治胸部疑难病的本领,擅长外科治疗风心瓣膜病、胸主动脉瘤,以手术为主个体化综合治疗中晚期肺癌、食管癌、贲门癌和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1987年起,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论文奖、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北京协和医院肺肿瘤综合治疗组荣获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先进集体奖,李泽坚获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个人奖。目前他仍是中华医学会全国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李泽坚积极参加教学工作,1990年起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胸心外科硕士生导师,1997年起任胸心外科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临床硕士生4名,临床博士生8名。他门下的子弟都如今都已经成为国内各个医院胸心外科的栋梁人才。2006年在高教部本科生教学水平评审工作中,被评为“迎评先进个人”。他负责高教部多本教科书中胸外科部分的编写工作,包括第一部研究生用书《前沿与争论》(2003年第一版,2005年第二版)、第一部5年制医学生规划教材《外科学》(2004年)及第一部8年制医学生规划教材《外科学》(2006年)。2002年主编临床外科急诊学,2007年主编《实用临床胸外科学》和参加主编《心房颤动的现代治疗》。他先后参加6部胸心外科巨著的编写工作。李泽坚教授也重视临床基础研究,1959年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分离单根脊神经作电生理研究破伤风的发病机理,发现破伤风毒素直接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而发病,荣获“1961年苏联大学生科研奖”。70年代在黄家驷院长领导下,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左心辅助泵的动物实验研究,创立术后实验动物生存11天的国内纪录。1998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的指导下,他与博士生郭慧琴在国内外首先发现贲门癌特异基因的三个片段,证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已为美国国立信息中心基因库收录注册,并获北京协和医院科研进步二等奖。90年代,他从事肺移植后早期排异反应的诊断研究,近10年来,他主要从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生物学及综合治疗的研究工作,已取得良好的疗效。他曾担任《中华胸心外科杂志》和《食管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肺癌杂志》常务编委,目前还是《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武警医学杂志》和《中华全科医生杂志》特邀编委、当代名医名院专家指导委员、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联合会(中国艺联)健康专家委员。 2005年获《中华医学杂志》创刊90周年贡献奖。1992年以来,李泽坚连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第三至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秘书长,积极支持正、副主任委员,认真做好所负责的工作,特别是2001年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国际肺癌学术会议,他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2003年在南宁召开的第三次国际肺癌学术会议,他担任大会主席,200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14届国际胸心外科医师学术大会,他担任大会秘书长,具体负责会议的各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工作,收效显著,每次会议均成功召开,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李泽坚热情支持中青年胸外科医师的工作。2002年在广东佛山任第二届胸腔镜外科研讨会主席,极力支持在我国开展胸腔镜微创外科技术治疗早期肺癌。2005年在台湾召开的世界华人胸外科医师学术会议,他提出世界华人胸外科发展的方向,2005年在中华医学会90周年庆典会上被评为“优秀学会工作者”。目前他仍为我国胸外科的发展继续努力奋斗。

武警医学杂志主编

安沂华博士个人简历:安沂华,神经外科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解放军总医院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攻读中国神经外科的创始人之一--北京天坛医院暨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王忠诚院士的博士后,开始从事神经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国际上率先研究成功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出血的动物实验;率先开展了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灵长类动物(猕猴)脑出血的实验研究,并于2003年在国内率先将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2003年起,组建并担任北京天坛医院暨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干细胞研究室主任。2004年,在王忠诚院士指导下,于北京武警总医院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家神经干细胞移植科,应用干细胞治疗包括脑出血、脑血栓、脑外伤后遗症、脊髓损伤后遗症、小儿脑瘫、运动神经元病、多系统萎缩、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截止到2015年年底,已经治疗各类患者1万多例,为全世界数量最多。无论是治疗患者的数量还是质量已经位居全世界领先水平。除了治疗了大量国内患者,科室还收治了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瑞典、加拿大、沙特、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的外国患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安沂华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科研基金的资助;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参与国家863“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重大项目。迄今为止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包括SCI收录的英文文章30多篇。荣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正在审核中的国家发明专利6项。干细胞移植治疗相关疾病临床项目完成美国NIH注册平台7项注册和WHO中国一级注册平台20项注册,其中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瘫和脊髓损伤后遗症的临床项目均获得批准三期临床结题,都是世界第一个相关结题项目。这些标志着整个科室在安沂华主任带领下居于全世界同行业领先水平。先后获得荣誉: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新星2003年被评为北京天坛医院十佳青年医师、北京市卫生局优秀共产党员、王忠诚式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北京抗击非典先进个人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6年入选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2011年带领科室荣立集体三等功2014年荣获个人三等功社会声誉安沂华博士的优秀事迹先后12次被中央电视台各栏目专题报道,先后2次接受人民日报的网络版“人民网”的专题访谈,并多次接受多家省级电视台栏目的专访。负责或参与的科研基金: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研课题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116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病灶部位髓鞘化水平的相关分子调控机制探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41043):小胶质细胞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时期内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1452):联合应用神经干细胞-组织工程学技术修复猴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011A081401003):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关键技术的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122028):小胶质细胞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作用机制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092017):干细胞-缓释型透明质酸材料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042014):联合应用神经干细胞-组织工程学技术修复面神经损伤;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101043):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猴脑梗塞后神经功能损伤;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6-0183):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可能性机制;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H020821360130):神经干细胞-组织工程学联合修复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2003年北京市科委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03012):联合应用神经干细胞-组织工程学技术修复猴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中国博士后基金: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中风的临床前期研究;北京市青年科技骨干培养基金:人多潜能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及移植的实验研究。参与科研课题2项 :国家863“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重大项目(编号2006AA02A115):脑血管病临床治疗的干细胞技术与产品开发 ;黑龙江省九五攻关课题(G98L19-13):创伤性脑损伤与亚低温治疗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获得的奖励:1、2004年作为项目第一人员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获奖名称: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体内外研究.单位: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2、2010年作为项目第一人员获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名称:干细胞-组织工程学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3、2017年作为项目第二人员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名称:干细胞治疗脑瘫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专利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双导向臂脑立体定向仪”,发明人:安沂华。专利号:ZL2011 2 。证书号:第2173568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干细胞脑内移植针”,发明人:安沂华。专利号:ZL2011 2 。证书号:第2175091号国家发明专利。发明名称:用于神经干细胞培养的细胞培养载体。发明人:安沂华;李海龙;董健伸;罗美华。专利号:ZL 2012 1 。证书号:第1773491号。国家发明专利。发明名称:一种冻存液及其用途和保藏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发明人:安沂华;董健伸。专利号:ZL 2014 1 。证书号:第1999566号。国家发明专利。发明名称:一种生长培养基及其用途和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发明人:安沂华,董健伸。专利号:ZL 2014 1 。证书号:第2341191号。国家发明专利。发明名称:一种生长培养基及其用途和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发明人:安沂华;董健伸。专利号:ZL 2014 1 。证书号:第2341191号。社会兼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与再生领域评审专家《中国实验动物学报》杂志编委《中国比较医学杂志》编委《武警医学》杂志编委《中华灾害救援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再生医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脑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理事。

1. 国际肺癌学会会员2. 美国癌症学会会员3.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4.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5.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常务委员6.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7.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8. 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学委会委员9. 四川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10. 中国西部肺癌研究协作中心主任委员11. 四川省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12. 四川省胸心外科学会委员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审专家14. 教育部科研基金评审专家15. 科技部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16.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17. 中华医学奖评审专家18. 国家食品药品审评专家19.《中华肿瘤杂志》编委20.《中华外科杂志》特邀编委21.《中国肺癌杂志》执行主编22.《中华胸心外科杂志》特邀编委23.《中国癌症杂志》编委24.《中国肿瘤杂志》编委25 《中国癌症研究杂志》编委26.《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常委编委27.《四川肿瘤防治》副主编28.《武警医学》编委29.《华西医学》编委30. 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31.《循证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32.《中德临床肿瘤学杂志》第二届编委会编委33.《临床肿瘤学杂志》编委34.《肿瘤防治杂志》编委35.《中国医药卫生技术》编委36.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7.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9年表彰胸外科老专家——李泽坚李泽坚教授1934年在广东合浦出生,1953年考入汉口中南同济医学院医疗系,1954年经高教部选拔,赴苏联留学,1961年从苏联医学科学院院长、著名胸外科教授巴库耶夫领导下的国立莫斯科第二医学院毕业回国,被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工作。师从宗师曾宪九教授,先学习外科临床基本技术,1970年确定胸外科专业后,紧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兼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黄家驷院士,学习和研究胸外科领域的难题。1974年至1976年,参加由周恩来总理委派的进驻西藏阿里地区北京医疗队,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翻山越岭,为西藏牧民同胞看病,曾在5500米高原上成功剖胸做动脉导管结扎术和肺切除术,并在高原作尸检,发现高原也有传染病流行,但较易控制,受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表扬。1980年被派赴美国洛杉矶罗马琳达大学附属怀特医院进修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次年又到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在胸外科宗师普鲁尔三世和著名心外科李·贝利教授的精心指导下,成功完成由联合国主导的异种婴儿心脏移植(狒狒心脏换人婴儿心)的前期科研工作和冠心搭桥临床实践。1983年完成胸心血管外科博士后学习,按时回国。1985年在黄家驷院长和徐乐天教授领导下,参加组建北京协和医院胸心外科学系,并获“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1987年李泽坚参加由卫生部陈敏章副部长领队的赴老山前线春节慰问团,从火线上挽救了复杂胸外伤战士的生命,获卫生部“救死扶伤”奖章。自1983年起,他一直是美国Lyman Bruwer Ⅲ国际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会员。1993年至1995年,由卫生部派遣,浙江医科大学和美国罗马琳达大学聘请,出任该二所大学附属的杭州邵逸夫医院中方院长兼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参加建院办院工作。1996年被美国加州国际交流学院评为该院“杰出人士”,2004年在邵逸夫医院开院10周年庆典上,李泽坚被授予“功勋职工”称号。1990年他晋升胸心外科主任医师,连任北京协和医院胸心外科主任至2000年。1993年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他办理退休手续后,仍坚持医、教、研一线工作至今。李泽坚在北京协和医院这个疑难病诊治中心,经历了48年的临床实践,艰苦奋斗一生,学会了诊治胸部疑难病的本领,擅长外科治疗风心瓣膜病、胸主动脉瘤,以手术为主个体化综合治疗中晚期肺癌、食管癌、贲门癌和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1987年起,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论文奖、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北京协和医院肺肿瘤综合治疗组荣获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先进集体奖,李泽坚获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个人奖。目前他仍是中华医学会全国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李泽坚积极参加教学工作,1990年起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胸心外科硕士生导师,1997年起任胸心外科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临床硕士生4名,临床博士生8名。他门下的子弟都如今都已经成为国内各个医院胸心外科的栋梁人才。2006年在高教部本科生教学水平评审工作中,被评为“迎评先进个人”。他负责高教部多本教科书中胸外科部分的编写工作,包括第一部研究生用书《前沿与争论》(2003年第一版,2005年第二版)、第一部5年制医学生规划教材《外科学》(2004年)及第一部8年制医学生规划教材《外科学》(2006年)。2002年主编临床外科急诊学,2007年主编《实用临床胸外科学》和参加主编《心房颤动的现代治疗》。他先后参加6部胸心外科巨著的编写工作。李泽坚教授也重视临床基础研究,1959年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分离单根脊神经作电生理研究破伤风的发病机理,发现破伤风毒素直接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而发病,荣获“1961年苏联大学生科研奖”。70年代在黄家驷院长领导下,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左心辅助泵的动物实验研究,创立术后实验动物生存11天的国内纪录。1998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的指导下,他与博士生郭慧琴在国内外首先发现贲门癌特异基因的三个片段,证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已为美国国立信息中心基因库收录注册,并获北京协和医院科研进步二等奖。90年代,他从事肺移植后早期排异反应的诊断研究,近10年来,他主要从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生物学及综合治疗的研究工作,已取得良好的疗效。他曾担任《中华胸心外科杂志》和《食管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肺癌杂志》常务编委,目前还是《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武警医学杂志》和《中华全科医生杂志》特邀编委、当代名医名院专家指导委员、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联合会(中国艺联)健康专家委员。 2005年获《中华医学杂志》创刊90周年贡献奖。1992年以来,李泽坚连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第三至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秘书长,积极支持正、副主任委员,认真做好所负责的工作,特别是2001年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国际肺癌学术会议,他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2003年在南宁召开的第三次国际肺癌学术会议,他担任大会主席,200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14届国际胸心外科医师学术大会,他担任大会秘书长,具体负责会议的各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工作,收效显著,每次会议均成功召开,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李泽坚热情支持中青年胸外科医师的工作。2002年在广东佛山任第二届胸腔镜外科研讨会主席,极力支持在我国开展胸腔镜微创外科技术治疗早期肺癌。2005年在台湾召开的世界华人胸外科医师学术会议,他提出世界华人胸外科发展的方向,2005年在中华医学会90周年庆典会上被评为“优秀学会工作者”。目前他仍为我国胸外科的发展继续努力奋斗。

武警医学杂志尤主编

武警总医院其前身最早是中央军委警卫营卫生所,组建于1937年,曾辗转于革命圣地延安和西柏坡,于1949年进驻北京。之后随部队多次改编,先后为公安二师医院、解放军第267医院、警卫一师医院等,于1983年3月组建为武警总医院,武警总医院发展目标是:国际接轨,全国知名,军内先进,首都名院。1993年医院被武警总部后勤部授予“医药科技先进单位”;1994年获得武警医学杂志颁发的“撰写医学论文特等奖”;1995年被北京市首批纳入“大病统筹”定点医院;1997年以高分跨入“三级甲等医院”行列;1998年被第四军医大学正式列为“教学医院”,并相继建立了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点;1999年被评为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2000年被全军评选为“继续医学教育先进单位”;2001年被首批评选为全国“明明白白看病百姓放心医院”,并被确认建立了国际紧急救援组织(SOS)中国救援医疗基地。2002年8月在总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院被国家人事部批准成立“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医生姓名:徐春职 称:医学博士,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出诊时间: 周四上午9:00-12:001991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1994年获得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2000年获得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解放军总医院内分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师从我国著名专家白耀教授和李江源教授从事内分泌临床工作二十年,在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桥本甲状腺炎以及亚急性甲状腺炎等内分泌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内分泌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先后完成课题: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雌激素、多巴胺和Pit-1在调节泌乳素基因表达中的相互关系;Pit-1在人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癌基因、抑癌基因在垂体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移植后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先后获得省部级和武警部队科研基金8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武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参编《甲状腺基础与临床》一书,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医生姓名 :雷巨所在科室 :骨科职称 :骨科主任专家的简介擅长疾病 :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慢性骨髓炎、骨不连、软组织疼痛。尤其是微创截骨矫形、外固定治疗膝内翻、膝外翻、膝骨性关节炎等。原天津市天铁医院大外科副主任兼骨科主任 ,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分会软组织委员,中国骨伤人才研究会理事,全国疼痛学会会员,世界骨伤协会会员,《实用临床骨科》杂志常务编委,《骨伤撬拨复位外固定疗法》主审,荣获《优秀研究家》国际金奖 发表医学论文45篇;《国际中医骨伤推拿医师交流手册》、《中华医道。骨伤分册》、《医林蒐雅》、《骨林改错》、《骨伤科微创技术案例评析》、《中国骨伤人才论文集》等8部专着作者、编委;《骨伤翘拔复位外固定疗法》主审。《临床骨伤杂志》常务编委。从事医疗工作46年,骨科专业40年。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慢性骨髓炎、骨不连、软组织疼痛。尤其是微创截骨矫形、外固定治疗膝内翻、膝外翻、膝骨性关节炎、拇外翻、下肢不等长、下肢延长、骨折畸形愈合膝骨性关节炎造诣颇深,属于国内、外先进技术。 医生姓名:姚建祥所在科室:骨科职称:骨科主任医师擅长疾病:骨科疾病,对显微外科、矫形外科、血管外科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中有独特见解和造诣。专家的简介友爱特邀301骨科主任,原武警总院骨科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九五康复工作先进个人贡献奖,获国家军队科技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19项,获国家专利2项,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脊髓损伤康复专业委员会会长,历任《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副总编。曾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骨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学会委员中残联康复协会常务委员中国肢体伤残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脑瘫外科协作组副主任委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国重建与整形外科杂志》编委《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编委《武警医学杂志》编委国际脊髓学会会员工作经验与成就:从事骨科临床实践与科研30多年,在门诊、病房、医疗队和院外会诊数万例,手术近万例。如火器伤、创伤、显微外科、脊柱和关节外科,小儿麻痹、脑瘫和先天畸形的矫治,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疗效满意,从未发生医疗差错和事故。在几十年临床工作中态度和蔼,作风严谨,同情关怀病人,一视同仁,廉洁行医得到患者信赖与赞赏。

是的这两个期刊都是统计源科技核心

你说的是《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么?不是这行期刊,只是普通的省级期刊。《医学新知》也只是一个省级期刊。原上草论文

武警医学杂志副主编

刘昌伟刘昌伟,1959年11月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副主任。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全国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外科杂志》特约编委;《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委;《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常务编委;《国际循环-聚焦血栓杂志》编委;《血管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武警医学杂志》等多家杂志审稿人。中文名:刘昌伟外文名:changweiliu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吉林省长春市出生日期:1959年11月职业:医生毕业院校: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系主要成就:多项临床和基础的实验研颇有成就代表作品:血管外科杂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人物履历198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系;1984年8月到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工作;1989年担任外科总住院医师;1990年晋升为普通外科主治医师;1992年开始重点从事血管外科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9月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2012年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1996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赴美国进修学习血管外科临床技能,特别是在手术技巧和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支架治疗技术和各种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刘昌伟在协和医院从事临床工作近22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自1992年开始主要从师于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管珩教授。致力于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从事血管外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刘昌伟先后发表论文近20余篇,多次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和科研成果奖、中国医学科学院医疗成就奖等。研究方向1.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外科手术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主要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髂动脉闭塞、股_动脉闭塞等)的外科手术和腔内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腔内介入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血栓栓塞等外科治疗等;特别是近7年来在国内率先开展的术中血管腔内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近来在糖尿病足的血管腔内治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2.大动脉疾病的外科手术和血管腔内治疗,主要包括:腹主动脉瘤、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支架治疗和外科手术等;胸腹主动脉瘤等的外科手术等;3.颈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包括颈动脉闭塞、颈动脉瘤、颈动脉体瘤等)的外科手术、颈动脉狭窄的支架植入,特别是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方面获得很好临床效果;4.肾动脉狭窄、肠系膜动脉狭窄和闭塞等内脏血管疾病的外科手术和腔内介入治疗;5.各种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布加氏综合症的外科手术和腔内介入治疗等,急、慢性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外科手术、腔内介入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6.在实验研究方面,有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基金课题,开展了多项临床和基础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门诊时间每周一、五上午为教授门诊日,周三上午为特需专家门诊日;每周二、四为手术日。

参与多部学术专著的编写,包括《协和内分泌代谢学》、《临床疾病诊疗常规》、《老年病学》和《内分泌病治疗临床禁忌》等专著的编写为《糖尿病现代治疗学》副主编发表论文及综述80余篇其中发表在Diabetes Care等在内的Sci文章8篇.主持申请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现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特邀编委,《中国糖尿病》、《中华糖尿病》、《国际糖尿病》、《继续医学教育》、《武警医学》和《医学参考》等杂志编委。

李泽坚李泽坚,男,1935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合浦县,国务院特殊微贴,当代名医,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胸外处科主任。1953年就读于同济医学院医疗系,1983年在美国加州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完成胸心外科博士后学习。1990年起任硕士导师,1993年任博士导师。1993年被卫生部派遣,在杭州浙江医科大学、美国罗马琳达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先后任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和中方院长,参加开院、建院工作。当代名医名院专家指导委员、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联合会(中国艺联)健康专家委员。编辑出版《实用临床胸外科学》和参加主编《心房颤动的现代治疗》。他先后参加6部胸心外科巨著的编写工作。中文名:李泽坚出生地:广东省合浦县出生日期:1935年10月职业:北京协和医院胸外处科主任毕业院校:同济医学院代表作品:《实用临床胸外科学》学习工作1953年毕业于广东省省立廉州中学。1954年在汉口中南冈X医学院医疗系一年级学习。1955年被选拔赴苏联留学,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学习。1956—1961年赴苏联留学,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第二医学院医疗系。1961年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工作至今。1981年—1983年,在美国王林王达大学医学院胸心血管外科,完成博士后学习。1990年至2000年任北京协和医院胸处科主任。1993年晋升胸心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获国务院特殊微贴。1993年被卫生部派遣,在杭州浙江医科大学、美国罗马琳达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先后任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和中方院长,参加开院、建院工作。1995年返北京协和医院,继续参加医院教研工作。2000年办理退休手续后,继续反聘参加工作至今。技术特色从事研究和临床应用:风心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肺癌、食管癌、贲门癌及胸腺。职位中华胸心血管处科学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全国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北京医学会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华医学会医学科学奖青年医学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资金评审专家;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肺癌杂志常务编委食管外科杂志副主编;武警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审稿专家;当代名医名院专家指导委员、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联合会(中国艺联)健康专家委员。技术水平在外科治疗方面风心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肺癌、食管癌、贲门癌及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等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擅长治疗擅长外科治疗风湿性心瓣膜病、冠心病和先心病、肺癌、食管癌和贲门癌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外科治疗风湿性心瓣膜病,冠心病和先心病,肺癌,食管癌,贲门癌,胸腺切除腹腔镜胆囊切除、纤维胆道镜取石与疑难疾病的诊治从事临床工作以来深入呼吸内科专业领域诊治了大量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表彰荣誉2009年表彰胸外科老专家——李泽坚李泽坚教授1934年在广东合浦出生,1953年考入汉口中南同济医学院医疗系,1954年经高教部选拔,赴苏联留学,1961年从苏联医学科学院院长、著名胸外科教授巴库耶夫领导下的国立莫斯科第二医学院毕业回国,被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工作。师从宗师曾宪九教授,先学习外科临床基本技术,1970年确定胸外科专业后,紧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兼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黄家驷院士,学习和研究胸外科领域的难题。1974年至1976年,参加由周恩来总理委派的进驻西藏阿里地区北京医疗队,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翻山越岭,为西藏牧民同胞看病,曾在5500米高原上成功剖胸做动脉导管结扎术和肺切除术,并在高原作尸检,发现高原也有传染病流行,但较易控制,受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表扬。1980年被派赴美国洛杉矶罗马琳达大学附属怀特医院进修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次年又到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在胸外科宗师普鲁尔三世和著名心外科李·贝利教授的精心指导下,成功完成由联合国主导的异种婴儿心脏移植(狒狒心脏换人婴儿心)的前期科研工作和冠心搭桥临床实践。1983年完成胸心血管外科博士后学习,按时回国。1985年在黄家驷院长和徐乐天教授领导下,参加组建北京协和医院胸心外科学系,并获“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1987年李泽坚参加由卫生部陈敏章副部长领队的赴老山前线春节慰问团,从火线上挽救了复杂胸外伤战士的生命,获卫生部“救死扶伤”奖章。自1983年起,他一直是美国LymanBruwerⅢ国际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会员。1993年至1995年,由卫生部派遣,浙江医科大学和美国罗马琳达大学聘请,出任该二所大学附属的杭州邵逸夫医院中方院长兼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参加建院办院工作。1996年被美国加州国际交流学院评为该院“杰出人士”,2004年在邵逸夫医院开院10周年庆典上,李泽坚被授予“功勋职工”称号。1990年他晋升胸心外科主任医师,连任北京协和医院胸心外科主任至2000年。1993年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他办理退休手续后,仍坚持医、教、研一线工作至今。李泽坚在北京协和医院这个疑难病诊治中心,经历了48年的临床实践,艰苦奋斗一生,学会了诊治胸部疑难病的本领,擅长外科治疗风心瓣膜病、胸主动脉瘤,以手术为主个体化综合治疗中晚期肺癌、食管癌、贲门癌和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1987年起,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论文奖、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北京协和医院肺肿瘤综合治疗组荣获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先进集体奖,李泽坚获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个人奖。他仍是中华医学会全国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李泽坚积极参加教学工作,1990年起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胸心外科硕士生导师,1997年起任胸心外科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临床硕士生4名,临床博士生8名。他门下的子弟都如今都已经成为国内各个医院胸心外科的栋梁人才。2006年在高教部本科生教学水平评审工作中,被评为“迎评先进个人”。他负责高教部多本教科书中胸外科部分的编写工作,包括第一部研究生用书《前沿与争论》(2003年第一版,2005年第二版)、第一部5年制医学生规划教材《外科学》(2004年)及第一部8年制医学生规划教材《外科学》(2006年)。2002年主编临床外科急诊学,2007年主编《实用临床胸外科学》和参加主编《心房颤动的现代治疗》。他先后参加6部胸心外科巨著的编写工作。李泽坚教授也重视临床基础研究,1959年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分离单根脊神经作电生理研究破伤风的发病机理,发现破伤风毒素直接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而发病,荣获“1961年苏联大学生科研奖”。70年代在黄家驷院长领导下,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左心辅助泵的动物实验研究,创立术后实验动物生存11天的国内纪录。1998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的指导下,他与博士生郭慧琴在国内外首先发现贲门癌特异基因的三个片段,证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已为美国国立信息中心基因库收录注册,并获北京协和医院科研进步二等奖。90年代,他从事肺移植后早期排异反应的诊断研究,近10年来,他主要从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生物学及综合治疗的研究工作,已取得良好的疗效。他曾担任《中华胸心外科杂志》和《食管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肺癌杂志》常务编委,还是《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武警医学杂志》和《中华全科医生杂志》特邀编委、当代名医名院专家指导委员、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联合会(中国艺联)健康专家委员。2005年获《中华医学杂志》创刊90周年贡献奖。1992年以来,李泽坚连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第三至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秘书长,积极支持正、副主任委员,认真做好所负责的工作,特别是2001年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国际肺癌学术会议,他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2003年在南宁召开的第三次国际肺癌学术会议,他担任大会主席,200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14届国际胸心外科医师学术大会,他担任大会秘书长,具体负责会议的各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工作,收效显著,每次会议均成功召开,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李泽坚热情支持中青年胸外科医师的工作。2002年在广东佛山任第二届胸腔镜外科研讨会主席,极力支持在我国开展胸腔镜微创外科技术治疗早期肺癌。2005年在台湾召开的世界华人胸外科医师学术会议,他提出世界华人胸外科发展的方向,2005年在中华医学会90周年庆典会上被评为“优秀学会工作者”。他仍为我国胸外科的发展继续努力奋斗。

武警医学杂志主编李小萍

【摘要】高原反应是指人体急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暴露在低压、低氧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不适,是高原地区独有的常见病。旅行时出现高原反应到底该不该吸氧?目前认为:对于高原反应比较轻的,可以暂时不吸或先采用低流量吸氧;但如果高原反应比较明显且身体虚弱,长时间不缓解,则建议积极吸氧,尤其是在夜间吸氧。这样不仅有助于减轻高原反应症状,还能获得良好的休息,保持体力,便于白天继续旅程。

昨天,闺蜜小静发来了一张她正在吸氧的照片。原来,她在青海湖游玩时出现了头痛、胸闷、还恶心。到医院一测,血氧饱和度竟然只有74%,要知道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可是在94%以上呀。经医生诊断,她这是因为高原缺氧出现了高原反应。

小静一边吸着氧一边问我:“网上有人说出了高原反应不能马上吸氧,理由是吸了氧气之后,身体会产生依赖性,之后每每有一点点高原反应就会回想着去吸氧,就无法离开氧气瓶了!可我到了医院,大夫马上就给我吸氧了,我会不会就此离不开氧气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下什么是高原反应以及出现的原因。

高原反应是指人体急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暴露在低压、低氧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不适,是高原地区独有的常见病。

高原反应的出现与高原环境的特点密不可分。随着海拔的增高,气压下降,虽然空气中的氧浓度仍然是21%左右,但氧分压却随之下降。例如:在海拔3000米,空气中的氧分压为110mmHg,比平原地区的159mmHg已经有了明显下降(下降约30%),更不要说海拔更高的地区了。高原反应的症状包括头痛、失眠、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等。一般在进入高原后6-12小时出现,并从第三天开始逐渐消失,也有部分人可持续2周。

据统计,从平原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时,50%~75%的人可出现急性高原病。除了急性高原反应,还有两种更为严重的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我诊治过多例从北京到高原旅游的患者,他们因为高原脑水肿在当地抢救后仍然有不同程度的脑损伤,需要回京继续治疗。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中年律师。他其实第一天就出现了高原反应,非但没做任何治疗,反而继续前往海拔更高的地区。就在第四天清晨,他没能醒来,确诊为高原脑水肿。经过抢救,他总算保住了性命,但是反应却变慢了,连记忆力和计算力也都出现了下降。庆幸的是,回京后经过3个月的间断高压氧治疗,他明显改善,职业生涯得以继续。

现在,我们回到小静的问题,出现高原反应到底该不该吸氧,吸氧会不会产生依赖?看过之前的介绍,您就会发现:高原脑水肿、肺水肿开始时大多先有高原反应的表现,如果这时积极吸氧,改善症状并减少出现脑水肿、肺水肿的风险,您觉得吸氧是不是很应当呢?

目前认为:对于高原反应比较轻的,可以暂时不吸或先采用低流量吸氧;但如果高原反应比较明显且身体虚弱,长时间不缓解,则建议积极吸氧,尤其是在夜间吸氧。这样不仅有助于减轻高原反应症状,还能获得良好的休息,保持体力,便于白天继续旅程。

需要指出的是,医生决定给小静吸氧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小静比较胖,研究已经证实肥胖者更易出现高原反应,用一句话形容就是高原反应“欺胖不欺瘦”。另一个就是她白天在青海湖淋了雨,不仅感冒还发了烧。高原病“撞上”感冒,即使是轻微感冒,都有可能导致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两种急症而夺命。因此,小静进行吸氧是非常必要的。经过昨晚的氧疗,今天早上她满血复活前往了茶卡盐湖,在天空之镜留下倩影,没有出现所谓的氧气依赖,也就是离不开氧气的情况。现在,我的朋友圈已经被她刷屏了。

总结一下,旅游时怎样才能减少高原缺氧呢?刚到高原的前几天要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最好从低海拔地区逐渐向高海拔地区过渡。如果出现高原反应,可采用间断吸氧的方法去逐渐适应高原缺氧环境,不可强行前往更高海拔的地区。至于吸氧方式,除了去医院及使用制氧机吸氧、高压氧治疗,近年还有一种新兴的方式采用软体氧舱(微压氧舱)进行氧疗。一旦出现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需要立刻进行急救,这时高压氧治疗就大显身手了。

最后,提供给大家青藏铁路公司发布的《高原旅行提示》,里面明确列出了以下6类人群不适合前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旅行:各种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II期以上,各种血液病,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未获控制;癔病、癫痫、精神分裂症;现患重症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曾确诊患过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血压增高明显的高原高血压症、高原心脏病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者;高危孕妇。

高原旅游前正确认识高原反应,在高原时合理应用氧疗,保障您平安享受高原美景。

参考文献

方露,徐成丽.超重及肥胖与急性高原反应关系的Meta分析.医学研究杂志,2018:47(4):28-31.

黄海涛,李楠.高原反应的药物预防与治疗.武警医学,2017,28(12):1282-1285.

郭振娜,白玛多吉,朗嘎卓玛,等.急进高原与急性高原反应的关系.西藏科技,2016,282:59-61.

-完-

关注科普中国官方微信

武警总医院其前身最早是中央军委警卫营卫生所,组建于1937年,曾辗转于革命圣地延安和西柏坡,于1949年进驻北京。之后随部队多次改编,先后为公安二师医院、解放军第267医院、警卫一师医院等,于1983年3月组建为武警总医院,武警总医院发展目标是:国际接轨,全国知名,军内先进,首都名院。1993年医院被武警总部后勤部授予“医药科技先进单位”;1994年获得武警医学杂志颁发的“撰写医学论文特等奖”;1995年被北京市首批纳入“大病统筹”定点医院;1997年以高分跨入“三级甲等医院”行列;1998年被第四军医大学正式列为“教学医院”,并相继建立了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点;1999年被评为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2000年被全军评选为“继续医学教育先进单位”;2001年被首批评选为全国“明明白白看病百姓放心医院”,并被确认建立了国际紧急救援组织(SOS)中国救援医疗基地。2002年8月在总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院被国家人事部批准成立“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李小萍,女,广东兴宁人,副教授,硕士导师。1985 年毕业于广西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任广西医科大学直属人文管理学院党支部支部委员、人文管理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广西)基地副主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