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神经外科嗜睡的危害性论文

发布时间:

神经外科嗜睡的危害性论文

嗜睡症的治疗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对因治疗首先要分清病因,根据病因进行不同的治疗。如果是躯体疾病,尤其是内分泌系统的疾病,需要进行对症治疗。 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需要明确病因后进行内分泌治疗。如果是颅内病变引起的,则需要明确病因后治疗,脑血管病要针对脑血管进行治疗。如果是肿瘤疾病,则需要进行相应的神经外科治疗。 如果经变性病,比如痴呆、帕金森,则也需要进行相应治疗。如果是心理精神类疾病,则可能要进行心理治疗以及药物干预,比如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对症治疗是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嗜睡,都可以应用兴奋剂类药物,但是一定要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嗜睡首先要看每天睡多久,是不是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如果只是睡得多一些,日常生活工作没有影响,那可以不治疗,自己慢慢调整生物钟,逐渐减少睡眠时间到正常的程度。如果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就要去医院检查,做精神状况的分析和睡眠脑电图这些专科检查,确定嗜睡的性质,找出原发病,然后针对性的治疗。脑供血不足可能导致嗜睡,治疗主要是改善脑循环,增加脑细胞的营养。抑郁症患者有些也表现嗜睡,治疗主要是抗抑郁药治疗。

嗜睡属于一种精神异常,就是指的患者睡眠时间过多,或者在日常生活当中正在工作或者学习,突然间出现毫无症状入睡的现象,人们管这种现象叫做嗜睡。嗜睡在临床上有一些疾病可以引起,比如说身体的一些疾病,比如脑部的创伤,或者中老年患者可以出现的阿茨海默症,以及一些内科疾病,比如某些恶性肿瘤都可以引起嗜睡,除此之外一些药物的作用或者平时睡眠就不多,以及比较容易出现失眠的患者可以出现嗜睡,如果症状发生的较为频繁,可以选择到医院的内科进一步就诊。

一般成人正常睡眠是6-8个小时,老人和孩子是10小时,婴儿时间更长一些。如果一个成年人睡眠时间要15个小时,对身体是会产生不良影响的,长期睡眠过多,可能是因为神经衰弱、免疫力低下、脑内压力增高、植物神经紊乱、脑血栓等疾病导致的,要及时到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检查,不要大意。望采纳,谢谢

一个人一天睡眠15个小时是有比较大的危害的。每天睡眠超过十个小时对身体就是有害的,用增加睡眠时间来获得健康的观念是非常错误的。睡眠时间过长,人就会变得懒惰、软弱无力,甚至智力也会随之下降的。经常睡懒觉的人,因肌肉组织错过了活动良机,起床后会感到腿软、腰骶不适、周身无力,所以过多睡眠容易损伤气血,导致气血虚弱和血液循环不良啊。

遗传病的危害性论文

疾病简介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编辑本段]疾病类型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染色体畸变以及在染色体水平上看不见的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疾病,统称为遗传病。根据所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程序,可将遗传病分为三大类: 其一是染色体病或染色体综合征,遗传物质的改变在染色体水平上可见,表现为数目或结构上的改变。由于染色体病累及的基因数目较多,故症状通常很严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畸变和功能改变。 其二是单基因病,目前已经发现 5余种单基因病,主要是由单个基因的突变导致的疾病,分别由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突变所致。所谓显性基因是指等位基因中(一对染色体上相同座位上的基因)只要其中之一发生了突变即可导致疾病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指只有当一对等位基因同时发生了突变才能致病的基因。 第三是多基因病,顾名思义,这类疾病涉及多个基因起作用,与单基因病不同的是这些基因没有显性和隐性的关系,每个基因只有微效累加的作用,因此同样的病不同的人由于可能涉及的致病基因数目上的不同,其病情严重程度、复发风险均可有明显的不同,如唇裂就有轻有重,有些人同时还伴有腭裂。值得注意的是多基因病除与遗传有关外,环境因素影响也相当大,故又称多因子病。很多常见病如哮喘、唇裂、精神分裂症、高血压、先心病、癫痫等均为多基因病。 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如先天愚型、多指(趾)、先天性聋哑、血友病等,这些遗传病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并且出生一定时间后才发病,有时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出现明显症状。如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要到儿童期才发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一般要在中年时期才出现疾病的表现。有些遗传病需要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发病,如孝喘病,遗传因素占80%,环境因素占20%;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遗传因素占30%~40%,环境因素占60%~70%。遗传病常在一个家族中有多人发病,为家族性的,但也有可能一个家系中仅有一个病人,为散发性的,如苯丙酮尿症,因其致病基因频率低,又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有夫妇双方均带有一个导致该疾病的基因时,子女才会成为这种隐性致病基因的纯合子(同一基因座位上的两个基因都不正常)而得病,因此多为散发,特别在只有一个子女的家庭,偶有散发出现的遗传病患者,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遗传病能够治疗吗? 以前,人们认为遗传病是不治之症。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遗传学工作者在对遗传病的研究中,弄清了一些遗传病的发病过程,从而为遗传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并不断提出了新的治疗措施。家族遗传病 遗传性疾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造成的疾病。 遗传病具有先天性、家族性、终身性、遗传性的特点。 遗传病的种类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单基因病。 单基因常常表现出功能性的改变,不能造出某种蛋白质,代谢功能紊乱,形成代谢性遗传病。单基因病又分为三种: 1.显性遗传:父母一方有显性基因,一经传给下代就能发病,即有发病的代代,必然有发病的子代,而且世代相传,如多指,并指,原发性青光眼等。 2.隐生遗传:如先天性聋哑,高度近视,白化病等,之所以称隐性遗传病,是因为患儿的双亲外表往往正常,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3.性链锁遗传又称伴性遗传发病与性别有关,如血友病,其母亲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又如红绿色盲是一种交叉遗传儿子发病是来自母亲,是致病基因携带者,而女儿发病是由父亲而来,但男性的发病率要比女性高得多。 二、多基因遗传:是由多种基因变化影响引起,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人的性状如身长、体型、智力、肤色和血压等均为多基因遗传,还有唇裂、腭裂也是多基因遗传。此外多基因遗传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如哮喘病、精神分裂症等。 三、染色体异常: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或排列位置异常等产生;最常见的如先天愚型,这种孩子面部愚钝,智力低下,两眼距离宽、斜视、伸舌样痴呆、通贯手、并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上述遗传病并非携带致病基因就肯定会发病。 其实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基因有关系,也和环境有密切联系!遗传按生物体的照性状分,还可以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所谓质量性状就是白种人和黄种人的差别,这主要是遗传决定的,受环境因数影响小。也就是男女的差别!数量性状即稻谷的重量,人的身高,颜色深浅等等,这些都叫数量性状。数量性状是多基因决定的,基因数一般不易测算,因为误差可以相差一个数量级。所以主要讲基因的总效应!数量性状受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超过遗传因子! 总之,绝大部分疾病是环境因子和遗传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受精卵形成前或形成过程中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疾病。有人认为只有受父母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才是遗传病,这一认识不够全面。例如有一些染色体畸变并非由父母遗传因素决定,而是在受精卵形成过程中产生,习惯上染色体畸变都包括在遗传病的范畴内。还有人认为凡是受遗传因素影响的疾病都是遗传病,这一概念也不确切,因为在人类所有疾病中,除了少数几种(如外伤造成骨折)完全由环境因素所致,不受遗传因素影响外,几乎绝大多数疾病都是环境和遗传两方面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只是两者影响疾病发生的程度可不相同。即使细菌感染、外伤后癫痫等环境因素十分明显的疾病,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易感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是受遗传因素影响的,不可能把这些病都包括在遗传病的范畴之中。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A类,如21三体综合征)和完全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疾病(D类, 如外伤性骨折)都是少数,而大多数人类疾病都居于B类和C类。B类指基本上由遗传因素决定,但需要环境中一定的诱因才发病,如苯丙酮酸尿症患儿在出生后摄入苯丙氨酸就会发病。 C类指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对发病起作用的疾病,如高血压病、感染等;但不同疾病的遗传度不同,即遗传因素影响越大,则遗传度就越高。所以从理论上来说, A、B、C等三类均属遗传病,但C类如感染、外伤后癫痫等在习惯上不包括在遗传病的范畴中。遗传病不同于先天性疾病,后者是指出生时就已表现出来的疾病。虽然不少遗传病在出生时就已表现出来,但也有些遗传病在出生时表现正常,而是在出生数日、数月,甚至数年、数十年后才开始逐渐表现出来,这显然不属于先天性疾病。另一方面,先天性疾病也并不都是遗传因素造成的,例如孕期母亲受放射线照射时所致的先天畸形,就不属于遗传病。遗传病也不同于家族性疾病。虽然有些由于同一个家族成员具有相同的遗传基础可表现遗传病的家族发病,但是不同的遗传病在亲代、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是复杂多样的,有些遗传病(如白化病等隐性遗传病)就可能没有家族史,另一方面,家族性疾病也可能由非遗传因素(如相同的生活条件)造成,如饮食中缺乏维生素 A使多个家族成员出现夜盲。 过去认为遗传病是一个较罕见的疾病,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过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营养性疾病得以控制,而遗传病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如英国1914年的一项儿童死因调查表明,非遗传性疾病(如感染、肿瘤等)占%,而遗传性疾病只占%,但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两类疾病各占50%。国内的情况也同样,1951年北京市儿童的死亡原因中,感染性疾病占重要地位,但在1974~1976年儿童死因分析中,先天畸形占全部死因的%,居首位,而在这些畸形中,属遗传病的达3~10名。另一方面,遗传病的病种非常多,随着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近年发现新的遗传病更是层出不穷。表1 表明1958~1982年人类认识的单基因病的病种,至今已有4000种左右的遗传病被人们所认识。 简史 18 世纪法国人莫佩尔蒂第一个对遗传病作了家系调查,他分析了白化病的遗传方式。1814年亚当斯发表有关临床疾病遗传性质的论文,这被认为是近代最早的一篇系统论述遗传病的文章。1908年.加罗德首次提出“先天代谢异常”的概念,将遗传与代谢联系起来,并认为尿酸尿症等先天代谢异常的遗传规律可以用孟德尔定律来解释,为医学遗传学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1949年L.波林提出了“分子病”的概念。1944年比克尔首先提出控制新生儿营养,可有效防止苯丙酮酸尿症的发展,为遗传病的有效治疗开创了新的一章。1958年J.勒热纳发现先天愚型患儿为三条21号染色体,这是第一次报道了遗传病的染色体异常。 1969年拉布斯发现了 X染色体的脆性部位,为染色体的畸变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从60年代起,遗传病的产前诊断开始应用于临床。1978年卡恩和多齐首次将 DNA重组技术应用于遗传病的诊断,他们诊断了一例镰刀状细胞性贫血,此后这一诊断技术发展极为迅速。 分类 按照目前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水平,可将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三大类。 单基因遗传病 同源染色体中来自父亲或母亲的一对染色体上基因的异常所引起的遗传病。这类疾病虽然种类很多,3000种以上(见表[1958~1982年全世界报告的单基因遗传病的病种数]1958~1982年全世界报告的单基因遗传病的病种数),但是每一种病的患病率较低,多属罕见病。欧美国家统计,约1%的新生儿患有较严重的基因病。按照遗传方式又可将单基因病分为四类: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人类的23对染色体中,一对与性别有关,称为性染色体,其余22对均称常染色体。同源常染色体上某一对等位基因彼此相同的,称为纯合子,一对基因彼此不同的称杂合子。如果在杂合状态下,异常基因也能完全表现出遗传病的,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先天性肌强直,这类遗传病的发生与性别无关,男女患病率相同。父母中有一位患此疾病,其子女中就可能出现患者。据估计,约7‰新生儿患有常显体显性遗传病。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必须均是异常基因纯合子才能表现出来的遗传病。大多数先天代谢异常均属此类。父母双方虽然外表正常,但如果均为某一常显体隐性遗传基因的携带者,其子女仍有可能患该种遗传病。近亲婚配时容易产生纯合状态,所以其子女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也高。③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病。这是当异常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能且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症状的遗传病。如地中海贫血,引起该病的异常基因为,纯合子 表现为重症贫血,杂合子则表现为中等程度的贫血④ 伴性遗传病。分为X连锁遗传病和Y连锁遗传病两种。有些遗传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过于短小,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因此,这些异常基因将随X染色体传递,所以称为X连锁遗传病。也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前者是指有一个X染色体的异常基因就可表现出来的遗传病,由于女性拥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只有一条,所以女性获得该显性基因的机会较多,发病率高于男性,但这类遗传病为数很少,至今仅知10余种。如Xg血型,又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 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X连锁隐性遗传病是指X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在纯合状态下才发病者,在女性,只有当两条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都属异常时才患病,如果其中有一条 X染色体的等位基因正常就不会患有此病。但是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要X染色体上的基因异常,就会表现出遗传病,所以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率。这种伴性隐性遗传病占伴性遗传病的绝大部分,例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都比较常见。据估计约1‰新生儿患有X连锁遗传病。 Y连锁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则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因此这些基因随着Y染色体在上下代间传递,也叫全男性遗传。在人类中属于 Y连锁遗传病的有外耳道多毛症等。 多基因遗传病 与两对以上基因有关的遗传病。每对基因之间没有显性或隐性的关系,每对基因单独的作用微小,但各对基因的作用有积累效应。一般说来,多基因遗传病远比单基因遗传病多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多基因遗传病,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也不同。遗传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程度,可用遗传度来说明,一般用百分数来表示,遗传度越高,说明这种多基因遗传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越大。例如唇裂、腭裂是多基因遗传病,其遗传度达76%,而溃疡病仅37%。多基因遗传病还包括一些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神经管缺陷、先天性心脏病、精神分裂症等。在人群中,多基因遗传病的患病率在2~3%以上。 染色体病 指由于染色体的数目或形态、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新生儿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病率为 %。染色体异常称为染色体畸变,包括常染色体的异常和性染色体的异常。但是染色体病在全部遗传病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仅约1/10。 遗传病的研究和诊断 要研究判断某一疾病是否为遗传病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家系调查及分析、挛生子分析、种族比较,伴随性状研究、动物模型和 DNA分析。通过家系调查、分析并与人群发病情况比较,不仅可以判断某病是否为遗传病,如果是遗传病的话,还可进一步确定其遗传方式。通过单卵孪生和双卵孪生同胞发病的一致率分析,可能判断某种病受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种族和民族发病情况的比较,尤其是对同样生活环境不同种族的发病率的研究可能为遗传病的判断提供重要线索。在伴随症状分析中,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同种白细胞抗原(HLA)系统,应用这一系统作为遗传病标志。研究作为某一遗传的伴随性状,进行连锁分析,则也能为遗传病的判断提供依据。目前已建立了数十种染色体畸变和单基因遗传病的动物模型,为遗传病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手段。 DNA分析是近年来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以限制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在遗传病判断中应用最多。 遗传病的临床诊断比其他疾病更困难。一方面遗传病的种类极多,另一方面每一种遗传病的单独发病率很低,所以临床医师在遗传病的诊断上不容易取得经验。除了一般疾病的诊断方法(如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和仪器检查)外,遗传病的诊断还可能需要依靠一些特殊的诊断手段,如染色体检查,特殊的生化学测定及系谱分析。遗传病的临床表现是最重要的诊断线索,每一种遗传病都有一些症状、体征同时存在,被称为“综合征”,这是提示诊断的最初线索,也是选择实验室检查和其他遗传学检查的依据。对遗传病患者必须要详细询问家族史并绘制准确可靠的家系谱,对家系谱的分析不仅是遗传病诊断的一项依据,而且对遗传方式的判明及进行遗传咨询也是极为重要的。皮纹分析是遗传病诊断的另一种特殊手段,主要对染色体病最有价值,对其他个别单基因遗传病也可能有一定意义,常用于临床检查的是指纹、掌纹、掌褶纹、指褶纹和脚掌纹。许多遗传病的最后诊断,还有赖于染色体检查和特殊的生化测定或DNA分析。 产前诊断是遗传病诊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婴儿出生以前通过穿刺取得羊水或绒毛组织。进行染色体检查、特异的酶活性或代谢产物测定,或进行DNA分析对胎儿的发病情况作出判断,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人工流产以终止妊娠,这在减少遗传病患儿的出生,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目前人类对大多数遗传病还不能进行有效治疗的条件下,用终止妊娠来防止遗传病患儿的出生更具有突出的意义。近年来由于 B型超声扫描仪的广泛应用和技术的提高,在产前诊断,尤其是发育畸形的诊断上有很大的价值。胎儿镜也开始应用于产前诊断。 基因诊断是新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技术,也能对近百种遗传病作出准确的诊断,但是由于这些遗传病大多数还不能作有效治疗,所以从医学伦理学的观点来看,除应用于产前诊断外,基因诊断的推广仍存在很大问题。 治疗和预防,要根治遗传病,应该从基因水平或染色体水平来纠正已发生的缺陷,这种方法称为基因治疗,属于基因工程的范畴。但是基因治疗在理论上、技术上还存在着极大的困难,目前谈不上临床应用。目前对遗传病所能进行的治疗只是在早期诊断的前提下,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如饮食成分等),调节代谢过程,防止症状的出现,称为“环境工程”。目前能应用于环境工程的治疗包括饮食控制疗法(如苯丙酮尿症用低或无苯丙酮酸奶粉喂养)、药物疗法(如用维生素B6治疗B6 依赖症,用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等)、手术治疗(如脾切除术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酶的补充(如异体骨髓移植治疗戈谢氏病)和对症疗法(如用抗癫痫药物控制苯丙酮酸尿症的惊厥)等。环境工程虽然可以减轻或消除一些遗传病的症状,对个体来说是有利的,但是治疗结果却使带有致病基因的患者不仅存活下来,甚至还能继续繁殖后代,而这些患者如果不经治疗本来可以自然淘汰,至少不会繁衍后代。所以环境工程对整个人类的影响可能是有害的,它将使致病基因的频率在人群中逐代提高,从而导致遗传病发病率的增高。 正因为目前对大多数遗传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所以遗传病的预防就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预防措施包括新生儿筛查、环境保护、携带者的检出和遗传咨询等方面。新生儿筛查是指对所有出生的婴儿进行某项遗传病的简单检查,以便在症状出现以前就开始治疗,防止症状发生。只有那些在症状出现以前就可以通过检查发现生化异常,而且已有治疗措施,而不给予治疗日后又会造成严重残疾的遗传病才进行新生儿筛查。苯丙酮酸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在许多国家已列为法定新生儿筛查项目。中国自1982年以来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地也进行了一些筛查。其中1985年发表的全国12省市的苯丙酮酸尿症筛查是中国第一次报告的较大规模的新生儿筛查。生物素基酶缺陷的新生儿筛查在国际上也还是一个新课题,中国从1987年开始已在北京开始了这项筛查工作。环境保护是指减少或消除环境中的致畸剂、致癌剂、致染色体畸变剂和致基因突变剂,主要是工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携带者检出是指将那些外表正常,但带有致病基因或异常染色体的个体从人群中检出,对其婚姻和生育进行指导,防止其后代发生这种遗传病,检出的方法主要是染色体检查、特异的酶活性测定或代谢产物测定以及DNA分析,目前已能对染色体平衡易位及百余种单基因病作携带者的检出,对这些遗传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遗传咨询, 1952年首先出现在美国,中国70年代以后才开展起来,是医务人员对遗传病患者及其家属对该遗传病的病因、遗传方式、防治、预后,以及提出的各项问题进行解答,并对患者的同胞子女再患此病的危险率作出估计,给予建议和指导。可以认为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终止妊娠三者为防止遗传病患者出生的“三部曲”。有人把婚姻咨询和生育咨询也纳入遗传咨询的范畴内,这些工作对优生优育具有重大意义。

这个网上的论文感觉不是很多~你可以在(亚洲遗传病病例研究)期刊里面找下~网上应该可以找的到的~

因为现代医学还不能改变已出生的人的基因,所以只要致病基因还在,就无法治愈。但是某些病可以通过不停地用药来缓解病情。绝大多数遗传病无法治愈。

主要可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如白化病、色盲、智力发育疾病、精神发育障碍疾病、平足、畸形、肿瘤、部分残疾人。

夫妇携带遗传病基因可以通过生殖传递,近亲结婚或夫妇有共同的血缘关系也有高于常人的几率生下遗传缺陷患者。是难以诊断和治疗,父母的血缘关系越远对后代危害就越轻。遗传病症状分家族遗传病和普通遗传病。

预防遗传病患儿的降生,是提高中国人口素质的重要优生手段。

遗传病的种类大致可分为三类:

1、单基因病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遗传特点为连续遗传、无性别差异、家族性聚集等牲,如软骨发育不全、并指、多指、家庭性结肠息肉症等。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遗传特点为隔代表现、无性别差异,如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镰刀型细胞贫血病、婴儿黑蒙性白痴等

(3)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遗传特点为连续遗传、交叉遗传、女性多于男性、男性患者的女儿均为患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性肾炎等。

(4)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遗传特点为隔代遗传、交叉遗传和男性多于女性,如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症)、色盲症等。

(5)Y染色体遗传病:表现为限雄遗传、连续遗传的特点,如外耳道多毛症。

2、多基因病

由多对基因控制,呈家族聚集趋势,难以预测,无很好的预防方案,如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3、染色体病

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如“21三体”综合征,又称为先天愚型、唐氏综合征,是由于21号染色体数目多了一条而形成的。性腺发育不良,又称为特纳氏综合征,是女性X染色体少一条导致的,形成原因是减数分裂异常形成了不含性染色体的雌雄配子与一个含X染色体的正常的异型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成。

克氏综合征:男性XXY,形成此种个体的受精卵可能是由一个含XX染色体的雌配子与一个含Y染色体的雄配子而成,也可能是由一个正常的雌配子与另一个含XY染色体的雄配子结合而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类遗传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遗传病

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或者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通常具有垂直传递和终身性的特征.因此,遗传病具有由亲代向后代传递的特点.这种传递不仅是指疾病的传递,最根本的是指致病基因的传递.所以,遗传病的发病表现出一定的家族性.父母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里携带的致病基因,通过生殖传给子女并引起发病,而且这些子女结婚后还可能把致病基因传给下一代.单基因遗传病(1种病由1对基因决定)约有3360多种,如家族性多发性结、成骨不全症、 牛皮癣 、高胆固醇血症、多囊肾、神经纤维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腓肌萎缩症、软骨发育不全、上睑下垂、全身自化、 着色性干皮病、鱼鳞症、眼球震颤、视网膜色素变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指、并指、结肠息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苯丙酮尿症、先天聋哑、高度近视等)。半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血友病)人群中受累人数约占10%左右。多基因遗传病(每种病由多对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病种虽不多,但发病率高,多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原发性 高血压 、支气管 哮喘 、 冠心病 、 糖尿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精神分裂 症、 癫痫 、先天性 心脏病 、 消化性溃疡 、下肢 静脉曲张 、 青光眼 、肾结石、脊柱裂、无脑儿、唇裂、腭裂、畸形足等。其特点是:1.家族聚集 2.受环境影响较大。人群中受累人数约占20%左右。染色体病(染色体异常所致的遗传病)近500种,如先天愚型(伸舌样痴呆)、原发性小睾症、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 两性 畸形等。人群中受累人数约占1%左右。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倡和实行优生:1.禁止近亲结婚:可以大大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生概率。2.进行产前诊断。3.有遗传病史的夫妻还要进行遗传咨询,主要要调查家族史。4.在适合的生育年龄生育(24~29周岁)[编辑本段]常见遗传病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所致的疾病。具有先天性、终生性和家族性。病种多、发病率高。目前已发现的遗传病超过3000种,估计每100个新生儿中约有3~10个患有各种程度不同的遗传病。1.高血压遗传危险度:★★★★★科学家已培育成功一种“遗传性自发高血压”老鼠。这种老鼠会把高血压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它们的子孙100%会发生高血压,这是高血压与遗传密切相关的最典型例子。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性疾病。通过高血压患者家系调查发现,父母均患有高血压者,其子女今后患高血压概率高达45%;父母一方患高压病者,子女患高血压的几率是28%;而双亲血压正常者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仅为3%。防治原则1.坚持监测血压,正常状态下至少每年1次。2.限盐补钾。逐步把每日摄入食盐的量控制到5克,同时多吃富含钾的水果、蔬菜(如香蕉、核桃仁、莲子、芫荽、苋菜、菠菜等)。3.防止超重和肥胖。4.戒烟限酒。2.糖尿病遗传危险度:★★★★★糖尿病具有明显遗传易感性(尤其是临床上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家系研究发现,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的人群,其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家族史阴性人群。而父母都有糖尿病者,其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是普通人的15~20倍。防治原则诱发糖尿病的“外因”有热量摄取太多,活动量下降,肥胖,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反过来,避免以上因素就可预防糖尿病。在饮食方面,应该做到粮食、肉蛋奶、蔬菜、水果的合理搭配,注意摄入量与消耗量平衡。常测体重,如果体重增加了,热量肯定摄入过量,这时就应检讨你的食谱并增加运动。3.血脂异常遗传危险度:★★★血脂代谢异常有许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遗传因素。随着医学科学发展,目前已经发现有相当部分血脂异常患者存在一个或多个遗传基因缺陷。由遗传基因缺陷所致血脂异常多具有家族聚集性,有明显遗传倾向,临床上通称为家族性血脂异常。防治原则最重要的是强调“迈开腿,管住嘴”。一方面要适当限制饮食,但食物种类应尽量丰富,选用低脂食物(植物油、酸牛奶),增加维生素、纤维素(水果、蔬菜、面包和谷类食物),控制体重。同时加强锻炼,使热量消耗掉才不至于使脂肪在体内堆积。4.乳腺癌遗传危险度:★★★乳腺癌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10%的乳腺癌是家族性的。如有一位近亲患乳腺癌,则患病的危险性增加~3倍;如有两位近亲患乳腺癌,则患病率将增加7倍。发病的年龄越轻,亲属中患乳腺癌的危险越大。防治原则有乳腺癌家族史者要特别注意自查,以发现乳癌的蛛丝马迹,早期治疗。乳房包块是乳腺癌最常见的体征,这种包块与乳腺增生包块不同,常为单个,形态不规则,质地较硬,活动度不好,大多无疼痛,与月经周期无明显关系。此外,如发现有乳头湿疹、溢液、皱缩,也应引起重视,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5.胃癌遗传危险度:★★★胃癌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调查发现,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即父母和亲兄弟姐妹)得胃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平均高出3倍。比较著名的如拿破仑家族,他的祖父、父亲以及三个妹妹都因胃癌去世,整个家族包括他本人在内共有7人患了胃癌。防治原则患胃癌危险因素包括缺乏体育锻炼、精神压抑、吸烟、喜食烟熏食品、喜食重盐饮食、过量摄入肉类、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等。而喜食菌类、新鲜水果是胃癌的保护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胃癌的家族聚集现象可能与共同感染幽门螺杆菌有关,有胃癌家族史者应去医院监测有无该细菌感染,有则及时治疗。6.大肠癌遗传危险度:★★★家族遗传导致的大肠癌占大肠癌发病总人数的10%~15%。亲属中有大肠癌患者的人,患此病的危险性比普通人大3~4倍,如果家族中有两名或以上的近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大肠癌,则为大肠癌的高危人群。防治原则有大肠癌家族史者应多吃新鲜食物,少吃腌、熏食物,不吃发霉食物,少饮含酒精饮料,戒烟。如出现以下症状要及时去医院检查:①大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增多,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②大便带脓血或黏液便。③大便变细、变形,排便费力。④时有排便感,却无大便解出。7.肺癌遗传危险度:★★国外研究机构对超过万名日本中老年人展开了长达13年的追踪调查,他们中共出现了791例肺癌。研究者将直系亲属有肺癌患者和没有肺癌患者的两组人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前者患病几率是后者的2倍。肺癌的遗传性在女性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防治原则肺癌的发生与吸烟密切相关,特别是那些有家族肺癌病史的人,一定要远离烟草和被动吸烟。如果出现刺激性咳嗽、痰血等症状,尤其是上述高危人群,应尽早找医生诊治。如果能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肺癌的治愈率可以达到70%。8.哮喘遗传危险度:★★★★★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哮喘发病的遗传因素大于环境因素。如果父母都有哮喘,其子女患哮喘的几率可高达60%;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患有哮喘,子女患哮喘的可能性为20%;如果父母都没有哮喘,子女患哮喘的可能性只有6%左右。此外,如果家庭成员及其亲属患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或食物、药物过敏等,也会增加后代患哮喘的可能性。防治原则成人哮喘多在儿童期发病,儿童期早治疗是减少成人期发病率的关键。有哮喘家族史者应避免各种引发哮喘的环境因素,如吸入各种过敏物质(过敏原)、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感染、吸烟和空气污染等,这些因素在哮喘发病和加剧中起触发和推波助澜的作用。平时要做好居室、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清洁卫生,戒烟,积极预防和及时治疗呼吸道感染等。9.抑郁症遗传危险度:★★★★★许多研究都发现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抑郁症患者的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概率远高于一般人,约为10~30倍,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据国外报道,抑郁症患者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概率为:一级亲属(父母、同胞、子女)为14%,二级亲属(伯、叔、姑、姨、舅、祖父母或孙子女、甥侄)为%,三级亲属(堂、表兄妹)为%。防治原则抑郁症的防治应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主。如果经常出现闷闷不乐、体重显著增加或减少、失眠或睡眠过多、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有轻生念头等现象,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10.老年痴呆遗传危险度:★★★科学家在长期研究后发现,老年性痴呆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研究发现,父母或兄弟中有老年性痴呆症患者,患老年性痴呆症的可能性要比无家族史者高出4倍。防治原则如果有老年性痴呆家族遗传史的,50岁以后就应该进行检查,看有没有智力方面的障碍,以便及时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治疗。除遗传因素外,教育程度低者易患老年痴呆,而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其发病年龄比未受过教育者推迟7~10年。此外,长期情绪抑郁、离群独居、文化水平和语言水平低、丧偶且不再婚、不参加社交活动、缺乏体力和脑力活动等也易致老年性痴呆症。以上各类遗传病发病率加起来约为30%,而且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不能再笼统他说遗传病只是一种罕见之症。预防遗传病患儿的降生,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优生手段。绝大多数遗传病无法治愈。因为现代医学还不能改变已出生的人的基因,所以只要致病基因还在,就无法治愈。但是某些病可以通过不停地用药来缓解病情。[编辑本段]家族遗传病遗传性疾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造成的疾病。遗传病具有先天性、家族性、终身性、遗传性的特点。遗传病的种类大致可分为三类:一、单基因病。单基因常常表现出功能性的改变,不能造出某种蛋白质,代谢功能紊乱,形成代谢性遗传病。单基因病又分为三种:1.显性遗传:父母一方有显性基因,一经传给下代就能发病,即有发病的代代,必然有发病的子代,而且世代相传,如多指,并指,原发性青光眼等。2.隐性遗传:如先天性聋哑,高度近视,白化病等,之所以称隐性遗传病,是因为患儿的双亲外表往往正常,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3.性链锁遗传又称伴性遗传发病与性别有关,如血友病,其母亲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又如红绿色盲是一种交叉遗传儿子发病是来自母亲,是致病基因携带者,而女儿发病是由父亲而来,但男性的发病率要比女性高得多。二、多基因遗传:是由多种基因变化影响引起,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人的性状如身长、体型、智力、肤色和血压等均为多基因遗传,还有唇裂、腭裂也是多基因遗传。此外多基因遗传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如哮喘病、精神分裂症等。三、染色体异常: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或排列位置异常等产生;最常见的如先天愚型,这种孩子面部愚钝,智力低下,两眼距离宽、斜视、伸舌样痴呆、通贯手、并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上述遗传病并非携带致病基因就肯定会发病。其实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基因有关系,也和环境有密切联系!遗传按生物体的照性状分,还可以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所谓质量性状就是白种人和黄种人的差别,这主要是遗传决定的,受环境因数影响小。也就是男女的差别!数量性状即稻谷的重量,人的身高,颜色深浅等等,这些都叫数量性状。数量性状是多基因决定的,基因数一般不易测算,因为误差可以相差一个数量级。所以主要讲基因的总效应!数量性状受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超过遗传因子!总之,绝大部分疾病是环境因子和遗传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编辑本段]饮食治疗某些遗传病可通过控制饮食达到阻止疾病发生的目的,从而收到治疗效果。如苯丙酮尿症的发病机理是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使苯丙氨酸和苯丙酮酸在体内堆积而致病,可出现患儿智力低下或成为白痴。可是如果诊断准确,在早期最好在出生后7-10天开始着手防治,在出生后3个月内,给患儿低苯丙氨酸饮食,如大米、大白菜、菠菜、马铃薯、羊肉等,则可促使婴儿正常生长发育。等到孩子长大上学时,再适当放宽对饮食的限制。又如,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均有5%的人患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临庆表现为溶血性贫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这类病人对蚕豆尤其敏感,进食蚕豆后即可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故又称“蚕豆病”。对这类患者应严格禁食蚕豆及其制品。同时,这种病还可引起药物性溶血、感染性溶血和遗传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等,故平时用药必须慎重。[编辑本段]药物治疗药物在遗传病的治疗中往往起一定的辅助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减少痛苦。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服止痛剂以减轻病员疼痛。还可以改善机体代谢,如肝豆状核变性,主要是体内铜代谢障碍,使血内铜的水平升高,导致胎儿畸形。可以服用促进铜排泄的药物,同时限制食用含铜的食物,以保持体内铜的正常水平,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还有些病如先天性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可以注射免疫球蛋白制剂,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编辑本段]手术治疗手术矫治指采用手术切除某些器官或对某些具有形态缺陷的器官进行手术修补的方法。如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由于遗传缺陷使患者的红细胞膜渗透脆性明显增高,红细胞呈球形,这种红细胞在通过脾脏的脾窦时极易被破坏而引起溶血性贫血。可以实施脾切除术,脾切除后虽然不能改变红细胞的异常形态,但却可以延长红细胞的寿命,获得治疗效果。对于多指、兔唇及外生殖器畸形等,可通过手术矫治。又如,狐臭也是一种遗传病,但只要将患者腋下分泌过旺的腺体剜掉,即可消除病患。基因疗法基因治疗遗传是一种根本的和有希望的方法。人类的遗传物质,也可以像“虾子向蚯蚓借眼睛”的故事一样,向别的生物借用。即向基因发生缺陷的细胞注入正常基因,以达到治疗目的。基因治疗说起来简单,可事实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首先必须从数十万基因中找出缺陷基因,同时必须制备出相应的正常基因,然后将正常基因转入细胞内替代缺陷基因,并能够进行正常的表达作用。此种治疗方法,目前还处在研究和探索阶段之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基因疗法还没有彻底研究出来的现阶段,遗传病中能够用上述几种简单方法进行治疗的,毕竟只是少数,而且这类治疗只有治标的作用,即所谓“表现型治疗”,只能消除一代人的病痛,而对致病基因本身却丝毫未触及。那些致病基因将一如既往,按照固有规律传递给患者的子孙后代。[编辑本段]分析研究由于受精卵形成前或形成过程中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疾病。有人认为只有受父母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才是遗传病,这一认识不够全面。例如有一些染色体畸变并非由父母遗传因素决定,而是在受精卵形成过程中产生,习惯上染色体畸变都包括在遗传病的范畴内。还有人认为凡是受遗传因素影响的疾病都是遗传病,这一概念也不确切,因为在人类所有疾病中,除了少数几种(如外伤造成骨折)完全由环境因素所致,不受遗传因素影响外,几乎绝大多数疾病都是环境和遗传两方面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只是两者影响疾病发生的程度可不相同。即使细菌感染、外伤后癫痫等环境因素十分明显的疾病,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易感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是受遗传因素影响的,不可能把这些病都包括在遗传病的范畴之中。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A类,如21三体综合征)和完全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疾病(D类, 如外伤性骨折)都是少数,而大多数人类疾病都居于B类和C类。B类指基本上由遗传因素决定,但需要环境中一定的诱因才发病,如苯丙酮酸尿症患儿在出生后摄入苯丙氨酸就会发病。 C类指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对发病起作用的疾病,如高血压病、感染等;但不同疾病的遗传度不同,即遗传因素影响越大,则遗传度就越高。所以从理论上来说, A、B、C等三类均属遗传病,但C类如感染、外伤后癫痫等在习惯上不包括在遗传病的范畴中。遗传病不同于先天性疾病,后者是指出生时就已表现出来的疾病。虽然不少遗传病在出生时就已表现出来,但也有些遗传病在出生时表现正常,而是在出生数日、数月,甚至数年、数十年后才开始逐渐表现出来,这显然不属于先天性疾病。另一方面,先天性疾病也并不都是遗传因素造成的,例如孕期母亲受放射线照射时所致的先天畸形,就不属于遗传病。遗传病也不同于家族性疾病。虽然有些由于同一个家族成员具有相同的遗传基础可表现遗传病的家族发病,但是不同的遗传病在亲代、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是复杂多样的,有些遗传病(如白化病等隐性遗传病)就可能没有家族史,另一方面,家族性疾病也可能由非遗传因素(如相同的生活条件)造成,如饮食中缺乏维生素 A使多个家族成员出现夜盲。过去认为遗传病是一个较罕见的疾病,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过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营养性疾病得以控制,而遗传病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如英国1914年的一项儿童死因调查表明,非遗传性疾病(如感染、肿瘤等)占%,而遗传性疾病只占%,但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两类疾病各占50%。国内的情况也同样,1951年北京市儿童的死亡原因中,感染性疾病占重要地位,但在1974~1976年儿童死因分析中,先天畸形占全部死因的%,居首位,而在这些畸形中,属遗传病的达3~10名。另一方面,遗传病的病种非常多,随着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近年发现新的遗传病更是层出不穷。表1 表明1958~1982年人类认识的单基因病的病种,至今已有4000种左右的遗传病被人们所认识。简史 18 世纪法国人莫佩尔蒂第一个对遗传病作了家系调查,他分析了白化病的遗传方式。1814年亚当斯发表有关临床疾病遗传性质的论文,这被认为是近代最早的一篇系统论述遗传病的文章。1908年.加罗德首次提出“先天代谢异常”的概念,将遗传与代谢联系起来,并认为尿酸尿症等先天代谢异常的遗传规律可以用孟德尔定律来解释,为医学遗传学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神经外科论文急危重症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有哪些

你知道什么是神经外科吗?你知道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有哪些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文章。欢迎阅读。

一、颅内肿瘤

什么是颅内肿瘤?

指颅脑内原发或继发新生物,可发生任何年龄,常见有胶质细胞瘤、脑膜瘤、听神经瘤及转移瘤。典型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神经水肿,还可引起复视,意识障碍、头晕,猝倒,大小便失禁及血压升高等局灶症状;严重者可致脑疝、脑危象,危及生命。

颅内肿瘤诊断常借助于CT、核磁共振(MRI)、脑血管造影(DSA),颅内肿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肿瘤,必要时还需辅助化疗、放疗。

术前注意事项

克服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术前进食高营养易消化的清淡饮食,戒烟、戒酒,全麻手术者术前禁食10-12小时,禁饮6-8小时。

避免用力咳嗽、用力大便、情绪激动等因素,以免诱发颅内压升高,加重病情。

术前一天下午剃光头后并用肥皂水清洗头皮,戴上帽子。注意防止感冒。

有癫痫发作史的病人应连续服药,避免癫痫大发作,手术当天可暂停服药。

下列两种情况不宜手术:

①术前半月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女病人月经来潮时。

②有各种感染的存在,如感冒发热、咳嗽、痰多等,易导致术后感染加重,不宜手术。

术后注意事项

病人全麻术后未清醒时去枕平卧,或侧卧,以防止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清醒后血压正常者可摇高床头(15-30度),有利颅内静脉回流,减轻充血性脑水肿。

手术后神志完全清醒又无呕吐,可进食少量流质饮食,以后逐渐改为半流质→软食→普食,不能吞咽者可留置胃管鼻饲流质。

保持口腔清洁,每日口腔护理两次,进食后嗽口,排除口腔残渣,防止口腔感染。

躁动病人防止坠床,应放好床栏,系好约束带,防止跌伤。

长期卧床者,应每2-3小时翻身、拍背,防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

术后可能发生并发症:脑疝,脑疝病人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出现昏迷。

病人术后导尿管常需保留一段时间,应注意定时夹闭导管,训练膀胱排尿功能,以利尽早顺利拔除尿管,拔管应由医护人员操作,切记自行拔管。

颅内肿瘤患者一般在术后7-10天拆线,营养较差或者老年患者以及原切口再次手术者,酌情延长1-2天。

患者头部拆线后,头皮有时会有痒感或轻微疼痛,这些属正常现象。伤口愈合1个月后可以洗头,此前可以用温水毛巾擦拭。避免抓挠伤口,以免伤口破损发生感染。

出院须知

注意休息,避免过于劳累和重体力劳动,行动不便者防止跌伤,活动时最好有人陪伴。

饮食应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如牛奶、豆浆、鸡蛋、巧克力及甜食等),高蛋白(如肉类、鱼类、蛋类、乳类及豆类等),高维生素(如蔬菜、水果等),易消化饮食,促进机体恢复。

加强康复训练,对有功能障碍的肢体经常做主动和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言语困难者应训练谈话,从字词到句,循序渐进,促使功能康复。

有继发癫痫者,应随身携带疾病证明单,坚持服抗癫痫药3—5年,不要单独外出,禁止骑车、开车、游泳、高空作业等。

颅内肿瘤相关问答

垂体腺瘤

1

垂体腺瘤患者为什么会头痛?缓解之后再次加重是为什么?

答:头痛是因为肿瘤直接刺激鞍隔或鞍内压增高。当肿瘤突破鞍隔,鞍内压降低,疼痛可减轻或消失。当肿瘤向鞍旁发展侵入颅底硬膜、血管及压迫三叉神经,或肿瘤向鞍上发展突入第三脑室,造成空间空或导水管梗阻,出现颅内压增高而导致的头痛剧烈。

2

垂体腺瘤的辅助检查方法有哪些?

答:(1)内分泌检查:充血查生长激素、皮质醇、雌二醇、黄体生成素、黄体酮、卵泡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睾酮、泌乳素、甲状腺激素。

(2)放射学检查:除了X线平片外,蝶鞍多轨迹断层像、脑池造影、DSA、CT、MRI的应用,对腺体瘤的诊断具有重要帮助。

3

腺体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答:(1)药物治疗:口服溴隐亭可治疗PRL腺瘤、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生长抑素可治疗GH腺瘤。无功能腺瘤及垂体功能低下者,可采用激素替代疗法。

(2)手术治疗。

(3)放射外科:适用微腺瘤。

(4)放疗:适用于手术不彻底或可能复发的垂体腺瘤及原发转移癌或转移瘤。

4

垂体腺瘤的手术效果如何?复发率高吗?复发者的手术效果如何?

答:垂体腺瘤的手术良好率在60%~90%,单复发率较高,各家报道不一,国外资料为7%~35%。复发者如能及时诊断和手术或放疗,有效率仍可在80%以上。

5

垂体腺瘤怎样观察尿量?

答:注意观察尿液的色、质、量、尿相对密度(比重)和尿渗透压。准时、准确地记录每小时尿量。

6

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1)鼻腔内指套纱条术后48h拔出除。注意观察鼻腔有无清水样液体流出,同时予呋麻滴鼻液滴鼻每日4次,连续14d。鼻腔干燥者可用消毒液状石蜡滴鼻,每日数次。

(2)避免术后剧烈咳嗽、用力擤鼻涕和打喷嚏,以防脑脊液鼻漏。

(3)手术后遵医嘱去枕平卧。

7

如何判断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后是否出现脑脊液鼻漏?

答: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后患者一旦出现鼻腔有清水样液体流出或感觉有液体自鼻腔咽腔流入口腔,应设法予无菌管鼻流液做糖定性和定量检查,以确定是否有脑脊液鼻漏。

8

脑脊液漏护理:

答:“四禁”、“三不”、“二要”、“一抗”。“四禁”是指禁止耳道填塞、禁止耳道和鼻腔冲洗、禁止药液滴入、禁止腰穿;“三不”指不擤鼻涕、不打喷嚏、不剧烈咳嗽;“二要”指一般取仰卧位并酌情将床头抬高15°、要在鼻或耳道外面盖一块消毒纱布以保持清洁并在头下垫干净布巾;“一抗”指配合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9

垂体腺瘤患者术后饮食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饮食、饮水应少量多次。可根据电解质报告指导其在饮食中添加少许食盐或橘子等含钾物补充,防止电解质紊乱。多食新鲜水果、蔬菜,以增加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茶叶、西瓜等利尿食物,以免加重尿崩。

颅咽管瘤

1

什么是颅咽管瘤?

答:颅咽管瘤是一种良性先天性肿瘤,从胚胎期颅咽管的残余组织发生。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4%。发病高峰为7~13岁,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稍多于女性。

2

咽鼓管瘤有哪些临床表现?

答:(1)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展神经麻痹等。

(2)视神经受压症状:视力、视野改变及眼底变化。

(3)下丘脑症状:肥胖性生殖无能、体温调节失常、尿崩症、嗜睡、精神症状、贪食或拒食症、高泌乳素(PRL)血症、促垂体激素分泌丧失。

(4)垂体功能障碍症状:体格发育迟缓、身体矮小、瘦弱,易倦怠。

(5)邻近正黄:癫痫、幻嗅、幻味等。

3

颅咽管瘤意识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观察?

答:电解质紊乱、体内激素水平低下是颅咽管瘤意识改变的主要原因,应观察患者有无乏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面色苍白及进行性的意识障碍等激素水平低下和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脑室肿瘤

1

脑室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包括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

2

侧脑室肿瘤有哪些临床表现?

答:颅内压增高、精神障碍、癫痫和局灶症状,如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

3

第三脑室肿瘤和第三脑室后部肿瘤(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1)颅内压增高:肿瘤阻塞空间孔或压迫导水管,影响脑脊液循环,导致脑脊液滞留,引起脑室扩大和颅内压增高。

(2)尿崩症:常为生殖细胞瘤的首发或主要表现。

(3)视力视野变化:肿瘤压迫或浸润视交叉。

(4)意识障碍:肿瘤压迫或浸润下丘脑或颅内压增高所致。

(5)双眼上视不能或听力障碍:见于松果体区肿瘤。

4

第四脑室肿瘤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颅内压增高、枕部疼痛,颈部强直和强迫头位。后组脑神经受损表现,脑干症状以及视神经乳头改变,严重者可导致枕骨大孔疝。

5

为何第四脑室肿瘤术后要着重注意患者呼吸?

答:由于手术直接或间接影响延髓网状结构的呼吸中枢,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节律改变或减慢甚至呼吸停止,所以在观察时尤要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的变化。

6

为什么气道护理是第四脑室肿瘤术后护理重点?

答:由于手术可能刺激第四脑室底部的迷走神经背核、舌下神经核,引起呕吐、呛咳、吞咽困难、伸舌困难、舌后坠等症状。术后脑干水肿或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引起脑干缺血,累及脑干中的脑神经核,出现咽喉肌瘫痪,吞咽、咳嗽反射减弱甚至消失,不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所以在第四脑室肿瘤患者术后护理中,呼吸道管理是护理重点。

听神经瘤

1

什么事听神经瘤?

答:听神经瘤是由第Ⅷ对脑神经的前庭分支外层的鞘膜细胞所长出的一种良性肿瘤,为听神经鞘瘤。

2

听神经瘤的首发症状是什么?

答:发作性头昏和眩晕,或单侧耳鸣和听力下降。耳鸣多为连续性高调音,类似蝉鸣或汽笛声。单侧听力下降如不伴明显耳鸣多不为患者所察觉,不少患者是在听电话时才发现一侧耳聋重听,或伴有其他症状才发现。

3

听神经瘤术后饮食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术后禁食1~2d。待患者完全清醒后,检查无后组脑神经损伤时再分次少量缓慢进流质。食物选择不易出现误吸的果冻样或胡状食物,根据病情逐渐过渡到普食。进食时宜取坐位或半坐位,不要用吸管饮水,以免误吸入气管引起呛咳、窒息。吞咽困难者于术后48h行鼻饲流质,并注意观察胃液,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应激性溃疡。每日用压舌板轻触患者咽部,观察是否会引起呕吐反射,吞咽、咳嗽反射是否恢复。教会患者进行空吞咽动作练习,使其能尽早恢复自行进食。

4

听神经瘤术后面瘫患者,做面神经修复手术的最佳时间?

答:如果术时已确定面神经完全离断,术后2~3周患者情况允许,即应尽早修复面神经。如果术时面神经保留,术后面瘫可予药物治疗,观察3~6个月,才能使面部运动功能开始恢复。

三叉神经痛

1

何谓三叉神经痛?

答:又称痛性痉挛或痛性抽搐,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多发生中老年人。疼痛发作时间间隔可为数周、数月或数年不等。

2

哪些原因可导致三叉神经痛?

答:三叉神经痛在临床上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种。前者发病原因不明,可能因微血管眼迫近脑干的三叉神经根,引起神经脱髓鞘,产生异位冲动或伪突触传递所致;厚着多由于肿瘤动静脉畸形等刺激三叉神经所致。

3

何谓微血管减压术?

答:微血管减压术是采用显微血管外科的处理方法。移开与三叉神经有关的血管(动脉或静脉),并采用减压材料如涤纶片、明胶海绵、聚四氯乙烯(Teflon)等隔开血管和神经,以达到术后颜面部疼痛停止的目的。

4

为什么三叉神经痛术后会出现唇部疱疹或溃疡?

答:正常人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内潜伏单纯疱疹病毒,手术对三叉神经的激惹诱发单纯疱疹病毒致病,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疱疹。一般发生在术后2~3d。

二、颅脑外伤

脑外伤救治越早,伤员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越高,死亡率和残废率越低。 头部受伤多见于交通、建筑、工矿等意外事故及自然灾害,战争时见于火器伤。

临床表现

(一)意识障碍

由于受伤的严重程度不同,可有多种表现。由轻至重可分为:

(1)嗜睡:能唤醒,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问题,反应迟钝,停止刺激后入睡;

(2)朦胧:给予较强的痛刺激或语言刺激方可唤醒,只能作一些简单、模糊或条理不正确的回答;

(3)浅昏迷:意识迟钝,无语言反应,对强痛刺激有逃避动作,深浅生理反射存在;

(4)昏迷:意识丧失,对强痛刺激反应也迟钝,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减退或消失,角膜反射和吞咽反射可存在,常有小便失禁;

(5)深昏迷:对外界一切刺激无反应,各种反射消失,瞳孔光反应消失,肌张力消失或极度增强。

(二)头痛、呕吐

受伤局部可有疼痛。但头部多呈持续胀痛,常伴有恶心和喷射状呕吐。

(三)生命体征改变

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可以反应颅脑损伤的程度。生命体征正常或轻微变化多表示伤情较轻,病情平稳;生命体征变化较大多提示病情危重,急需处理,如血压升高、脉压差加大,心率缓慢或异常加快,呼吸深慢和节律不规整等。

(四)眼部征象

由于颅脑损伤病人多有昏迷,观察瞳孔、眼球运动及眼底改变可较客观地了解病情。瞳孔:正常人直径为3-4mm,小儿略大,双侧等大同圆,如果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伴有意识障碍多提示病情危重。正常眼球位置对称,各方向运动灵活,如有同向凝视或固定,或视轴散开等提示颅内受损。眼底观察如发现视乳头水肿、出血等提示颅内高压或眼球内受伤。

(五)神经系统局灶症状与体征

颅脑受伤后可以出现一种或多种症状:随意运动、言语、精神活动的异常;失语、书写不能;记忆力、计算能力差;躯体麻木、肢体单瘫或偏瘫、肌张力失调;尿崩、高热、消化道出血;全身强直;共济运动失调;吞咽不能、声音嘶哑,口角歪斜等。

颅脑血肿护理

体位护理:

采取头高位,床头抬高30°,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和脑脊液回流。减少颅内血容量和降低颅内压。

高热护理:

高热可加速体内新陈代谢活动,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应做积极处理,将体温控制在38℃以下。保持室温于28-30℃,室内应空气流通,并定时进行空气消毒。降温以物理降温为主,可用冰袋置于腋下、腹股沟等处,或用冰帽降温。注意用冰袋降温时要外加包布,避免发生局部冻伤。药物降温时应注意出汗量,大量出汗可引起虚脱。高热时还需注意补液,并注意加强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预防肺部并发症。

营养补充:

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耗氧量增加蛋白质分解加速,因此应注意补充高能量。重型脑外伤患者会因肠蠕动减慢、排便反射被抑制或卧床等原因发生便秘,而便秘会引起腹痛,腹胀,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还可能因用力排便而诱发脑疝。所以保持大便通畅也非常重要。

治疗原则:

对于轻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并可于急诊室留观,进行头皮损伤的清创、缝合等,必要时对症处理和行颅脑CT检查。中型颅脑损伤应住院治疗,做好手术准备工作并随时行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尽早手术或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抢救脑疝。

颅脑损伤治疗可分为三个阶段:急性期(伤后1周)、过渡期(伤后1-2周)、康复期(3周以后)。急性期治疗的首要目的是抢救病人的生命,并通过急诊手术及早期适当药物治疗,减轻和避免继发性颅脑损伤,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对于原发性脑损伤主要是对症处理,预防并发症,但现有的医疗措施并不能改变原发性损伤。过渡期主要应注意是否有新的病情变化出现,及时处理,并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期主要是针对脑损伤的并发症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

一般颅脑外伤的治疗包括:手术清除血肿、减压、清创等,脱水治疗,亚低温治疗,神经保护剂及神经营养剂治疗,抗感染,全身营养支持,物理治疗,康复锻炼,抗癫痫,颅骨修补等。

>>外伤性癫痫相关知识

外伤性癫痫是指继发于颅脑损伤后的癫痫性发作,可发生在伤后的任何时间,甚难预料,早者于伤后即刻出现,晚者可在头伤痊愈后多年始突然发作。不过,并非所有的脑外伤病人都并发癫痫,其发生率各家报道由~50%不等,由于资料不同,差异甚大。外伤性癫痫的发生以青年男性为多,可能与头伤机会较多有关。一般说来,脑损伤愈重并发癫痫的机会愈大。多于受伤后1-3个月开始出现癫痫发作,也有的出现较晚,1-3年或更长。发作表现为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发作、部分性继发全身性发作。

外伤癫痫除具有一般癫痫的`特点外,还有如下特点:大脑内神经组织的形态、结构的器质性改变;部分患者伴有肢体运动、感觉、语言、智力等障碍;多数患者脑部有血运循环障碍;多数有确定位置的癫痫灶,头部CT扫描及磁共振成像等可发现有脑部部分组织软化、萎缩等密度及信号改变等;脑电图可有慢波、尖波等病理性波出现。外伤后早期癫痫常在首次发作之后有一间歇期,数周或数月不等,以后频率逐渐增高,约在3~5年左右半数病人可能有所好转,或趋于停止。部分病人中仍继续有所发作,但频率不足,程度较轻者抗痫药物多能控制。另有少数人癫痫发作频繁,甚为顽固,预后较差。

癫痫发作如不能得到控制,反复发作会使受损的脑组织进一步受到损害,一般应根据发作类型用药,用药的原则是使用最小剂量,完全控制发作,又不产生副作用,故剂量应从小开始,逐渐增加到完全控制发作,并根据病人发作的时间,有计划地服药。所选定的药物一旦有效,最好是单一用药,不轻易更换,并行血药浓度监测,维持血药尝试直至完全不发作2~3年,再根据情况小心逐步缓慢减药。特别指出的是出院后长期服用,逐步减量,非常重要。若达到完全停药后仍无发作,则可视为临床治愈。对少数晚期难治性癫痫经系统的药物治疗无效时,则需行手术治疗,在脑皮质电图监测下将脑瘢痕及癫痫源灶切除,约有半数以上的病人可获得良好效果。

癫痫只要不发作就如同常人。抗癫痫药物治疗总的有效率为75-80%,大多数病人用药后能明显地控制发作,或使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有些病人虽然需要长期服药,但仍能正常地生活。约有20-25%的患者常用的药物不能控制其发作,成为所谓难治性癫痫。

>>抗癫痫药物用药须知

在正确用药的情况下,不但可以控制癫痫发作,药物副作用也是可以避免的,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的量应该是能够控制发作的最小剂量。开始服用一种新药时可能会感到疲乏、困倦或轻度不适,这些副作用常常会随着身体对药物的逐渐适应而消失。不要突然停药,换药而可能使发作加重。应定期复查以得到专科医生的指导,如患者不按时服药,酗酒,熬夜均可使临床发作经久不愈。癫痫的用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自作主张而造成不必要的反复。减药、停药前,医师会根据不同的病人及诊断来决定。

一般的原则为:

1)至少两年以内无临床发作;

2)脑电图恢复正常;

3)减药、停药的过程应谨慎、缓慢,服用两种以上药物的情况下应一种一种减。个别病人减药至完全停药甚至需要经历一年以上的时间。

总结是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得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得一种书面材料。下面是神经外科得自我小结,请参考!

一、学科特点

就其研究范围来说,神经外科主要研究对象是中枢神经系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得解剖复杂,加上人类大脑得机能得认识并不是十分清楚,而且病人得临床症状、体征千差万别,同种、同部位得疾病可有不同得临床表现,不同得临床表现也可能是同一种或同一部位得疾病,这给神经外科疾病、特别是颅内神经外科疾病得诊断带来了一定得困难,例如:对于昏迷得病人,可能是颅内疾病所致(如肿瘤、出血),也可能是颅外疾病所致(如水电解质紊乱、心血管疾病),其研究范围可能属于外科范围,也可能是属于内科疾病,因此,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面对有神经系统症状得病人,首要得问题是确定,是否属于本学科得研究范围,神经外科实习小结。然后才考虑治疗方案。

就其治疗方法上看,神经外科得手术治疗涉及大脑及其病灶,面对着人类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得、复杂结构得、而且又是生命中枢所在得大脑,神经外科医生在手术前必须决定,在什么部位、以何种方式进行手术,既达到治疗目得,又对大脑正常组织损伤最小得理想术式;在手术时,必须十分熟悉大脑得局部解剖,以娴熟得操作技巧,进行手术操作,才能做到既损伤小,又能达到手术治疗得目得,在手术后,采取何种有效得方法,促进病人得恢复,这一切,都对神经外科医生得理论水平及操作技巧提出了较高得要求。

对于颅脑损伤得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这就要求神经外科医生临危不乱,对病人得病情进行快速、准确得分析判断,并及时采取有效得抢救及治疗措施。因此,随时准备处理突发事件,也是神经外科得特点之一,而具备对突发事件得应急能力,也是神经外科医生必须具备得基本素质。

二、实习方法

由于神经外科属于专科性强得科室,实习同学进入科室后,面对各种神经外科得疾病,常常感到疾病复杂,手术操作难度大,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实习得收获却与所用得时间不能成正比,实习总结《神经外科实习小结》。如何才能在有限得时间内学到更多得知识呢?怎样才能搞好神经外科得实习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实习前及实习中掌握有关神经外科得实习方法。

首先,熟悉掌握有关得理论基础知识是本学科实习成功得关键。因此,在进入神经外科实习前,就应该复习中枢神经系统得解剖,入科后还应根据具体疾病得临床表现对照复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对疾病得正确认识。

其次,要选择好自己实习得立足点,明确实习得重点。由于神经外科得专业性相对较强,要想在较短得时间内达到专科得水平是不可能得,因此,教员和专科医生热衷于研究得疾病并不一定是同学需要掌握得重点疾病,同学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得要求,明确自己需要掌握重点内容,然后制订适合于自己得实习计划,而不应好高鹜远,片面追求专业性太强得有关知识和内容。

第三,临床实习得目得是把学到得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应把学习得重点放在对神经外科疾病,特别是神经外科急症疾病(如头皮外伤、各型颅脑损伤、脑疝等)得诊断、治疗方法以及临床工作程序等方面,这样才能及时正确地对病人得病情作出判断,从而采取有效得治疗措施。

第四,不要只注重手术操作。在外科实习得同学,往往过分注重手术操作,片面强调手术得“大”、“难”、“新”,而忽视了对外科手术基本功得学习和训练,这种认识是不对得,对于实习同学来说,做手术得目得不仅是要求学会某个术式得操作方法,而是通过手术锻炼,掌握有关得基本技术和技能,如果没有熟练和扎实得外科手术基本功,是不可能做好外科手术得,这一点在神经外科显得尤为突出。

总之,要想搞好神经外科得实习,需要掌握和运用好有关得理论知识,明确自己实习得内容和重点,需要练好有关外科手术得基本技能。

1. Dong S, Hu YS*, Du W, et al. Changes in spontaneous dorsal horn potentials after dorsal root entry zone lesioning in patients with pain after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2012, 40(4): . 胡永生。中枢性疼痛与神经外科止痛手术。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2): . 胡永生, 李勇杰, 陶蔚, 等。运动皮质电刺激术治疗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2): . 胡永生, 李勇杰, 陶蔚, 等。脊髓后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臂丛神经根撕脱后疼痛。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 28(8): . 胡永生,李勇杰,陶蔚,张晓华,张宇清,李建宇。中枢性疼痛的神经外科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12):1238-12406. 胡永生,陶蔚,张晓华,朱宏伟,李勇杰。癌性内脏痛的脊髓手术治疗研究。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9):514-5167. 陶蔚,胡永生,张晓华,李勇杰。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9):517-5218. 董生,胡永生,杜薇,陶蔚,张晓华,李勇杰。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脊髓后角自发场电位的监测及意义。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9):531-5359. 胡永生,李勇杰,张晓华,张宇清,马凯,遇涛。手术治疗幻肢痛的临床研究。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4):1668-167110. Zhe Zheng, Yongsheng Hu, Wei Tao, Xiaohua Zhang, Yongjie Li. Dorsal Root Entry Zone Lesions for Phantom Limb Pain with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A Study of Pain and Phantom Limb Sensation. Stereotact Funct Neurosurg, 2009; 87:249-25511. ZHANG Xiao-hua, LI Yong-jie, HU Yong-sheng, TAO Wei and ZHENG Zhe. Dorsal root entry zone coagulation for treatment of deafferentation pain syndromes. Chin Med J. 2008, 121(12): 1089-109212. 陶蔚,胡永生,张晓华,李勇杰. 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 25: . 陶蔚,李勇杰,胡永生,张晓华。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8;14(4):198-20114. 胡永生,李勇杰,马凯,庄平。圆锥水平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11(12):540-54215. 胡永生,李勇杰。治疗顽固性内脏痛的脊髓止痛新术式。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12(5):303-30616. 胡永生,李勇杰,张宇清,马凯,张晓华。手术治疗创伤截肢患者幻肢痛的初步临床应用。中华创伤杂志,2006;22(9):714-71517. Yong-sheng HU, Yong-jie LI. A Study on Neurosurgical Treatment for Intractable Pain. Neurosurgery, 2005; 57(2): 41418. 胡永生,李勇杰,石长青,张宇清,马凯,张晓华,朱宏伟。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治疗顽固性癌性内脏痛。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6):337-33919. 胡永生,李勇杰,石长青,张宇清,朱宏伟,马凯,张晓华。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中枢性疼痛。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4):197-20020. 胡永生,李勇杰,张晓华。脊髓后根入髓区毁损术对幻肢痛的治疗作用初探。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4):201-20221. 胡永生,李勇杰,石长青,张宇清,马凯,张晓华,朱宏伟。中脑加扣带回联合毁损术治疗中枢性疼痛的应用研究。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5;26(4):386-38822. 胡永生,张庆林,田志刚,李刚,李新钢,魏海明,张建华,冯进波。脑胶质瘤白细胞介素-6自分泌或旁分泌环路的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20(9):835-83723. 胡永生,李勇杰。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治疗癌性内脏痛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2):856-85724. 郑喆,李勇杰,胡永生。脊髓后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顽固性疼痛的研究进展。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7,11(2):111-11325. 董生,胡永生,杜薇,陶蔚。脊髓后根入髓区切开术中的电生理监测。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9,13(2):116-119

神经外科危重护理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护理论文题目供你进行参考:1、协同护理模式对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干预效果研究2、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3、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构建的研究4、综合护理干预对中青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预后的影响5、山东省三级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研究6、精神病患者照料家属的护理压力及应对策略研究7、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升方案的制定、实施及效果评价8、膜滤对药品和个人护理品的去除特性研究9、安徽某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学生无偿献血知识、态度、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10、护理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11、灾害护理专科护士培训课程核心知识体系的构建12、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的初步研究13、运用ECS评价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14、医院志愿者活动对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影响的研究--以某省属医科大学为例15、护生实习前后护理伦理认知现状及培养策略的研究

护理工作是医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护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重症监护病房相对隔离,实行无家属陪护制度,在抢救危重患者过程中可不影响其他的患者休息,同时又不被家属打扰,有利于提高抢救患者的成功率。凡进入监护室的患者家属均已被告知相应的制度并取得配合,但患者一旦出现病情变化的时候,患者家属的心理就会产生极大的反应,甚至会出现一些影响正常治疗、护理工作的行为及言语,使医疗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这也成为影响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家属;心理

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针对重症患者实施治疗和抢救的病房。ICU病房收治的患者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急性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二是短期可能出现多器官衰竭的患者,三是手术后恢复期的患者。由于患者病情极其危重,为了防止一切有可能的交叉感染,所以家属是严禁探视的,再者危重患者需要各种抢救及处置,家属在场会影响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由于家属的过分担忧,心理上就会发生复杂的反应而导致行为的异常。

1 影响医疗护理的行为

冲动型 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的时候,医护人员便会及时与门口守候的家属沟通,但有些家属无法控制心中的焦虑情绪失去理智,听不进医护人员的任何劝阻强行闯入监护室,使得医护人员不得不中断抢救工作,影响治疗。

多疑型 有些特殊情况,医生会允许家属短时间进入探视,他们会在护士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地提出疑问,催促护士必须马上干这干那,如果动作一旦达不到家属要求的速度,家属便会大声对护士呼叫,而且言语中并不尊重护士所付出的劳动。有些护士无法忍受这种无端的非议和冤枉,便与家属做必要的解释工作,可是事后有的家属还会对护士进行投诉,从而造成护士的工作热情大大降低,并且情绪低落,这也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暴力型 这是最为严重、恶劣的一种,因为患者病情恶化,家属尚不能面对现实,竟认为是医护人员无能,再加上自控能力差,对医护人员态度蛮横,甚至进行殴打辱骂等人身攻击,并擅自闯入监护室进行破坏性行为,以抒发内心对患者死亡的极度恐惧及心理不适应。

自伤型 还有一些家属因为过度的担心、焦虑、激动过度而晕倒在监护室门外,医护人员在抢救患者的同时,还要救治家属,无形中扰乱了医护人员的抢救程序分散了医护人员的精力,延误了抢救最佳时机。

2 预防和处理护理冲突的对策

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 灵活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及沟通技巧,多一份责任多一些爱心,换位思考充分理解“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同时又要关心照应好家属的心理感受,切实对患者家属做好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寻求家属对医疗活动配合与支持的最大化。

护士要锻炼较强的协调能力,运用恰当的语言技巧 护士在监护室是第一个发现患者病情变化的人,在做出准确的判断、急救配合的同时,护士也是第一个通知家属的人,这就要求护士用简要、得体的语言与医生一道向家属交代病情及相关事项。当遇有医疗冲突发生的时候,就要发挥“团队精神”积极有效的稳定家属的情绪,以保证抢救治疗工作顺畅的进行。

医护人员也可以采取一些有预见性的防范 措施 在发生问题之前先向患者家属介绍患者病情、严重情况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住重症监护室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尽量避免冲突的发生,共同为患者的康复而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3 总结

通过对重症监护患者家属心理行为以及医疗护理冲突的探讨,我们意识到监护室的工作不仅是单纯地进行延续患者生命而进行医疗护理工作的场所,还必须要考虑到家属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后复杂的心理变化,他们在渴望得到最好的诊治护理同时还存有一定的不信任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及素质养成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活学活用心理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换位思考,做好面对患者病情变化有可能带来的后果而感到恐惧、悲伤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缩短心理调适的时间,积极为危重患者提供有效的支持,为重症患者抢救工作提供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文泉.ICU病人亲属干预及支持源的调查研究.护理研究,2003,17(5):517.

摘要:目的 探讨"学案导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效果。 方法 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习结果的对比,进而得出结论。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综合能力、学生对 教学方法 的认可度等方面对比P<都有显著差异。结论 "学案导学"模式对临床护理教学意义重大,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案导学;临床护理;教学应用

"学案导学"教学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1];"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向学案转变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

"学案导学"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目前鲜有报道。我院作为一所大学附属医院,部分临床护理人员担任大学兼职授课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 经验 ,同时又具备多年的临床经验。这对于"学案导学"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中具有一定优势。我院于2012年开始将"学案导学"应用于临床带教,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我们把我院2012年招收的临床护理实习生360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80人为实验组,年龄为(±)岁;本科生40人,大专生120人,中专生20人;男生62人,女生118人。对照组180人,年龄为(±)岁;本科生41人,大专生119人,中专生20人;男生63人,女生117人。对两组护生同时行入科前统一培训。两组护生的年龄、性别、学历、培训成绩比较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

具体实施

方法 各临床科室进行临床带教时均由一名带教老师带实验组、对照组各1~3名护生。其中实验组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法,具体步骤为设计"学案"(有预见性、指导性的特点);结合"学案"导入案例;进行临床实践操作;能力拓展; 自我评价 ;总结学习方向。对照组延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在每周小讲课基础上随时讲解、同时要求学生记笔记。

"学案"的设计

"学案"设计原则 ①课时化原则:一个学习内容一个学案,据时间进行丰减;②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变为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的能力;③参与化原则: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把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问题去思考才能调动全部学生的学习热情;④方法化的原则:"学案导学"的重点是学会学习的方法,所以要注意对学生进行 学习方法 的指导;⑤层次化原则:编写学案时注意将学习点也就是问题点由易到难、由单一到整体、循序渐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学案"导学的特点 通过"学案导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丰富其所学知识、增强其对临床护理的整体性、个性化的理解及运用。

"学案"的内容 组成学案的编写要据实习计划为依据、据不同科室、不同实习阶段来进行设计,一般包括四部分:①学习目标;②知识构成;③学习方法;④技能训练。

"学案导学"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的实践教学过程已"失血性休克"的护理为例说明①设定"学案",提前2 d发放给护生相关信息,如:失血性休克的定义、病理变化、观察指标、临床表现、急救措施、急救药物用法及注意事项。②案例导入:结合具体患者进一步进行个性化思考。③任务描述:根据选定患者提出护理任务及健康问题。④学前准备:由护生自我完善有关"休克"的相关知识。⑤实践护理:在患者床旁进行体位、饮食、治疗、护理重点的实施及讲解。⑥能力拓展:留教学作业,如"休克发生后最先受累的器官、最后恢复的器官分别是哪个,为什么?如何护理?"。⑦自我评价: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护理方案实施的效果做出自我评价,评价护理措施和教学效果是否达标。⑧总结归纳,根据学习效果总结经验,重新制定个人学习的方向及重点。

效果评价

两组学习出科考试同时统一进行,包括理论、操作两部分。考核成绩包括理论考试由专科知识+基础知识;操作考试内容为各专科常见操作,如胸外科可选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神经外科可选气管切开的换药、循环内科可选除颤仪的使用等。

对于两组护生对两种教学方法的评价行问卷调查,所使用的问卷为郭书芹等人自行设计的[2],见表1。

3讨论

对于目前护理人才短缺、医疗市场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都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更加丰富、实效的临床带教模式,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护理队伍。通过"学案导学"模式的实践,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对于护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有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温建美.我国学案导学发展现状与思考[J].学园,2013,(10):60-61.

[2]郭书芹,张海燕,林秀芝,等."学案导学"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4,4(14):262.

[3]宋世卿,邱烈."学案导学模设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 教育 探索,2010,9(4):51516.

护理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已经被多少学生写了一遍又一遍,所以现在很少有比较好的题目,如果你想写的话,可以从比较传统的题目中发表出自己新的见解,结合时代的新意,以及现代护理技术的新标准来入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大量的护理专业 毕业 生走向工作岗位,这种过于强调专业技术而忽略了护理人文 教育 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方式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现。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护士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护士毕业论文 范文 一:糖尿病患者门诊健康教育护理运用

糖尿病是一种持续高血糖的代谢性疾病,长时间患有此病会导致眼睛、肾脏、心脏、血管、神经等慢性衰退,从而引发其他的各种病变,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1]。临床上治疗该种疾病的主要方式是药物治疗、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等。由于该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因此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门诊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2,3]。我院在糖尿病患者门诊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 方法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所诊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选取84例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35~67岁,空腹血糖为~;对照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36~70岁,空腹血糖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空腹血糖等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门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门诊健康教育护理:(1)每个月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门诊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糖尿患者的饮食、运动训练、生活习惯、血糖检测等。平时给予电话随访,共随访护理1年。(2)发放糖尿病防治宣传册,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3)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心理教育,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营造良好的治疗氛围。

评价指标

(1)在护理干预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水平进行检测。(2)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统计学分析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对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当结果满足P<时,二者对比具有显著差异,且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指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经过1年的护理,对照组患者中对护理满意31例,满意度为,观察组患者中对护理满意40例,满意度为,通过对比,两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患有糖尿病的人数在不断的增长。据有关统计显示,全国糖尿病现患人数在3万左右[4]。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生物作用受损而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5]。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糖尿病的长期性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临床上治疗该种疾病的主要方式有药物治疗、运动治疗、饮食疗法等[6]。但由于该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因此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门诊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门诊护理是患者进入医院首先享受到的护理服务,门诊护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患者的就诊心理,影响患者对医院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的评价[7]。门诊护理人员通过实施完善的健康宣教,每个月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门诊健康教育,平时给予电话随访,可以让患者认识到按量服用降糖药的重要性,提高临床治疗的依从性;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心理教育,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营造良好的治疗氛围;通过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动态的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护理 措施 ,能够有效控制血糖,从而延缓病情的进展[8]。本文中,对照组给予常规门诊护理,观察组给予门诊健康教育护理,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指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综上所述,在糖尿病患者门诊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护士毕业论文范文二: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护理医学论文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患者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19~81岁,平均岁。所有病例均经CT和(或)MRI检查:脑干损伤10例,广泛脑挫裂伤22例,颅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8例,硬膜下血肿5例,硬膜外血肿5例。GCS评分均少于8分。实施气管切开术最短为发病后3h,最长为12天。昏迷时间为1~7个月不等。带套管时间最短为7天,最长45天,平均带管治(±)d,其中7~9天13例(26%),10~14天25例(50%),15~30天8例(16%),31~45天4例(8%)。住院天数30~78,治愈46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均为脑疝,抢救成功率为92%。

2、术后护理措施

体位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切术后,常因误吸、长期卧床等诱发各种并发症,正确舒适的卧位可使病人安全舒适预防并发症发生。气管切开术后24~48h患者需去枕平卧,保持头颈伸展位,保证气管套管在气管内的居中位置。颅内压增高者应将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每2小时给患者翻身1次,以减少分泌物潴留。同时叩拍背部使黏稠的分泌物松动、脱落并排出。拍背时右手掌屈曲成杯状,腕微屈呈150°,用腕力或肘关节力,力度应均匀一致,不可用掌心或掌根,由下向上,由外向脊柱方向震动,可有效地协助患者排痰。防止套管移动,堵塞或脱出而造成窒息。昏迷患者应平卧与侧卧交替变换,防止造成坠积性肺炎。在患者睡眠时,将患者安置于舒适的体位,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治疗护理过程中给予心理与技术的周到服务,使昏迷恢复期的病人睡眠舒适。

切口护理

气管切开口及周围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用无菌的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切口局部,用酒精棉球清洁切口周围皮肤,一般每日换药2次,切口周围用碘伏消毒后更换无菌纱布,严格无菌操作,并注意观察有无伤口出血或皮下气肿的发生。使用无菌纱布剪一Y型切口垫于切口处,上层用Y型塑料薄膜保护防止痰液浸湿敷料。内套管每日清洗消毒2次,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后,置管前应反复冲洗干净,预防切口感染效果好。

心理护理

患者气管切开之前,需向家属进行全面的解释,讲清楚气管切开的必要性、安全性和重要性。气管切开之后,患者均呈昏迷状态,无自主运动及意识,告知家属可能遇到的问题,指导他们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并取得家属的信任。意识清醒的患者对疾病对环境等有更多的害怕心理,对医务人员做的每一项检查和护理都会害怕,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等心理。因此,医护人员每进行一项操作要及时跟患者沟通,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不能发音,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体贴病人,采用非语言性沟通方式,通过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口形、手势、眼神等情况进行有效沟通,也可让患者用书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并用语言和手势对患者的配合表示赞赏和鼓励,让患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的需求,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早日康复出院。

呼吸道护理

固定外套管

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合理使用范围内选用较粗的气管套管,使套管居于气管中央而不易偏向一侧。套管固定要松紧适当,固定套管的系带要打外科结,系带的松紧度应以能容一指为宜,系带每天更换1次,发现被痰液或渗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根据患者颈部肿胀程度随时调整系带的松紧度,防止脱管等并发症导致的窒息。

气道湿化

①超声雾化吸入。我院神经外科采用的是用无菌蒸馏水20ml+α-糜蛋白酶4000U+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配成雾化液,经气管套管口给予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使痰易于咳出或吸出,起到抗菌消炎作用。无菌蒸馏水湿化效果优于生理盐水,是因为生理盐水进入支气管内水分蒸发快,Na离子沉积在肺泡支气管形成高渗状态,不利于气体交换,极易引起支气管炎、肺水肿。雾化吸入每6~8小时1次,每次15~20min。同时给氧,并注意保持雾化器喷嘴距人工气道6~10cm,以免因过于接近导致只有雾气进入而造成窒息。②湿化液间隔注入法。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湿化液2~3ml后取下针头,在患者吸气末时沿气管导管内壁缓缓滴入,间隔时间为1次/30min,当患者吸气时沿套管内壁滴入,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内套管的清洗消毒

在气管切开期间,内套管分泌物过多过于粘稠,应每隔4小时清洗、煮沸消毒一次。分泌物多或粘稠,应增加清洗消毒次数。从拔出内管到重新放回,每次间隔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先将水烧开,再投入清洗好的内管,可缩短时间),以免外套管内存积痰痂,使内套管不易放入。目前随着塑料套管的广泛运用,用3%双氧水溶液浸泡5min后彻底清洗,再用同样溶液浸泡5min,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无菌纱布擦干,每日4次。临床实验证明,消毒效果与煮沸法相同,但可缩短内外套管脱离时间。

更换气管内套管

取内管时,应一手按住外管的双耳,另一手旋开外管口上的活瓣。再将管取出,操作要轻,否则有将外管一并带出之危险。避免刺激气道引起患者剧烈咳嗽。有研究表明更换套管间隔8小时一次较为合理。

吸痰

吸痰是气管切开术后护理的关键,但同时吸痰本身对呼吸道又是一种损伤。因此必须严格掌握吸痰的时机、方法和技巧。吸痰前、中、后密切注意患者心率、呼吸、意识、面色的改变。心电监护者可密切注意氧饱和度,出现心律失常或血氧饱和度<90%时立即停止操作吸痰并吸氧。先调好吸引器负压,并将吸痰管放入无菌生理盐水中,以测试导管是否通畅及吸引力是否适宜。成人一般控制在~, 儿童 一般控制在~。吸痰前必须充分给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在无负压情况下,当插入一定深度后一边轻轻旋转一边缓慢退出,同时进行吸引,切忌做上下抽吸,每次吸痰时间不能超过15s,每次吸痰时均应更换吸痰管。协助患者翻身,以手掌叩击患者背部,使附着于肺部周围、气管、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以利于痰液吸出。避免拉锯式的吸痰,否则容易损伤呼吸道黏膜,也不易保持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吸痰管应选择较粗一些,吸引管沿套管的内壁稍用力,边吸边下滑,可把内壁的痰块吸出。

口腔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昏迷、禁食、中枢性高热等原因,易发生黏膜糜烂,加之抗生素应用,易发生真菌感染。口腔分泌物是进入下呼吸道重要的感染源,患者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口腔分泌物更容易进入下呼吸道,而引发肺部感染。因此,应加强患者口腔护理,根据病人唾液pH值用生理盐水或2%NaHCO3棉球擦拭口腔每天4~6次,擦拭时动作要轻,避免损伤口腔黏膜。口腔护理可使口腔内的细菌数减少,促进唾液分泌,增强口腔的自净力,从而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使患者舒适、清爽。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口腔感染。

泌尿系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患者,由于昏迷,经常发生尿失禁,须留置尿管排尿。但由于留置时间长,护理至关重要,须随时更换尿管,一般每周1次,定期冲洗,减少或预防感染发生。

3、结果

本组50例重型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46例治愈,4例于手术后4~15d内因病情严重,抢救无效而死亡,未发生窒息和继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对气管切开患者,术后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

4、讨论

重度颅脑损伤常伤及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眼底、瞳孔和、生命体征的改变,呕吐、头痛、意识障碍和脑疝等。重型颅脑损伤极其凶险,死亡率高,如不及时有效处理及护理,均可造成呼吸道堵塞而死亡。气管切开是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用的抢救措施之一。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患者由于机体内环境发生变化,免疫力下降,加上昏迷、卧床、禁食,使各种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特别是实施气管切开术后人工气道的建立,增加了患者的感染机会。采取正确的体位护理、切口护理、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等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减少肺部、切口等感染的发生,给病人创造最佳康复环境,重型颅脑病人的救治是能达到满意效果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科学的护理非常重要,能有效减少和预防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医患密切配合,和患者成为朋友,使治疗护理工作有效开展、顺利完成,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外科意外伤害论文大全

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中华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4,(3)9:110-111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华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2,(12)7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13)5:1256-1257PMC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见临床并发症探讨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14)4:1280-1281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见并发症分析中华临床医药卫生杂志, 2004(3)3:1245-1246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体会21世纪神经外科研讨会三叉神经痛的微球囊压迫治疗东北三省首届神经介入治疗研讨会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13:1256-1257球囊形状在介入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意义分析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15:1573-1574经静脉入路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初步体会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5(21)3:155三叉神经痛的微球囊压迫治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5(5):230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附204例分析)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9月12卷9期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性肢体痉挛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23卷12期学习工作经历1995年9月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获本科学历.

左焕琮等,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初步报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85 年; 左焕琮等,三叉神经的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86 年; 左焕琮等,海绵窦肿瘤颅内直接手术切除,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89 年; 左焕琮等,,海绵窦动脉瘤颅内直接手术夹闭,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1 年; 左焕琮等,同步化治疗脑恶性胶质瘤,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6 年; 左焕琮,疼痛的外科治疗,王忠诚主编:神经外科学, P 851 — 859 , 1998 年; 左焕琮,近赤外线分光法的应用,高仓公朋主编:脑神经外科的最尖端, P 338 — 347 , 2000 年 5 月; 左焕琮,颅神经手术,王忠诚主编:神经外科手术学, P 478 —— 514 , 2001 年 9 月。

1. Dong S, Hu YS*, Du W, et al. Changes in spontaneous dorsal horn potentials after dorsal root entry zone lesioning in patients with pain after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2012, 40(4): . 胡永生。中枢性疼痛与神经外科止痛手术。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2): . 胡永生, 李勇杰, 陶蔚, 等。运动皮质电刺激术治疗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2): . 胡永生, 李勇杰, 陶蔚, 等。脊髓后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臂丛神经根撕脱后疼痛。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 28(8): . 胡永生,李勇杰,陶蔚,张晓华,张宇清,李建宇。中枢性疼痛的神经外科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12):1238-12406. 胡永生,陶蔚,张晓华,朱宏伟,李勇杰。癌性内脏痛的脊髓手术治疗研究。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9):514-5167. 陶蔚,胡永生,张晓华,李勇杰。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9):517-5218. 董生,胡永生,杜薇,陶蔚,张晓华,李勇杰。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脊髓后角自发场电位的监测及意义。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9):531-5359. 胡永生,李勇杰,张晓华,张宇清,马凯,遇涛。手术治疗幻肢痛的临床研究。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4):1668-167110. Zhe Zheng, Yongsheng Hu, Wei Tao, Xiaohua Zhang, Yongjie Li. Dorsal Root Entry Zone Lesions for Phantom Limb Pain with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A Study of Pain and Phantom Limb Sensation. Stereotact Funct Neurosurg, 2009; 87:249-25511. ZHANG Xiao-hua, LI Yong-jie, HU Yong-sheng, TAO Wei and ZHENG Zhe. Dorsal root entry zone coagulation for treatment of deafferentation pain syndromes. Chin Med J. 2008, 121(12): 1089-109212. 陶蔚,胡永生,张晓华,李勇杰. 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 25: . 陶蔚,李勇杰,胡永生,张晓华。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8;14(4):198-20114. 胡永生,李勇杰,马凯,庄平。圆锥水平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11(12):540-54215. 胡永生,李勇杰。治疗顽固性内脏痛的脊髓止痛新术式。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12(5):303-30616. 胡永生,李勇杰,张宇清,马凯,张晓华。手术治疗创伤截肢患者幻肢痛的初步临床应用。中华创伤杂志,2006;22(9):714-71517. Yong-sheng HU, Yong-jie LI. A Study on Neurosurgical Treatment for Intractable Pain. Neurosurgery, 2005; 57(2): 41418. 胡永生,李勇杰,石长青,张宇清,马凯,张晓华,朱宏伟。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治疗顽固性癌性内脏痛。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6):337-33919. 胡永生,李勇杰,石长青,张宇清,朱宏伟,马凯,张晓华。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中枢性疼痛。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4):197-20020. 胡永生,李勇杰,张晓华。脊髓后根入髓区毁损术对幻肢痛的治疗作用初探。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4):201-20221. 胡永生,李勇杰,石长青,张宇清,马凯,张晓华,朱宏伟。中脑加扣带回联合毁损术治疗中枢性疼痛的应用研究。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5;26(4):386-38822. 胡永生,张庆林,田志刚,李刚,李新钢,魏海明,张建华,冯进波。脑胶质瘤白细胞介素-6自分泌或旁分泌环路的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20(9):835-83723. 胡永生,李勇杰。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治疗癌性内脏痛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2):856-85724. 郑喆,李勇杰,胡永生。脊髓后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顽固性疼痛的研究进展。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7,11(2):111-11325. 董生,胡永生,杜薇,陶蔚。脊髓后根入髓区切开术中的电生理监测。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9,13(2):116-119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