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谭枫

发布时间: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谭枫

马丽英,女,1961年7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华西医科大学博士学位,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博士后;艾防中心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HIV病原生物学和耐药性研究。学术兼职: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艾滋病组PI,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PI,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艾滋病学会检测组成员, 《IMD》、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委。学术成就: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中美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部973子课题、863、传染病重大专项以及美国NIH和欧盟资助的多个项目。国家新药发明专利授权4项。获得中华预防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AIDS》《JMC》《JAC》《PNAS》等国内外艾滋病重要期刊累计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SCI文章65篇。指导培养研究生11名,承担硕士研究生免疫课程教学。刘中夫,男,汉族,1963年出生。中共党员艾防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主要从事艾滋病和丙型肝炎现场流行病学研究和卫生事业管理工作。1997年起从事艾滋病防治技术研究及卫生管理工作。1999年起从事艾滋病现场研究。2003年起负责全国免费抗病毒治疗技术指导工作。2012年起从事丙型肝炎现场研究。构建我国抗病毒治疗药品供应链并创建重大公共卫生疾病药品供给模式。在四川省凉山州发现重大疫情并率先探索出多个精准防艾模式,为凉山州健康扶贫和禁毒防艾做出贡献。参与“十二五”艾滋病重大科技专项和承担“十三五”丙型肝炎重大科技专项各一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委课题1项。作为第1完成人,荣获2015年度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二等奖1项、2015年度华夏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及中华医学会科技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荣获四川省和凉山州艾滋病防治先进个人称号。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16名。发表专著5本及学术文章50余篇。

医学院网站上有。

共有师资665人,其中教授117人,副教授197人,讲师268人;获硕士、博士学位师资379人;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420人;省教学名师4人。喻 田教 授 ,2007年5月任遵义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从事麻醉学科研、教学与临床22年, 1989年获心血管外科麻醉硕士学位,1992年开始参与指导研究生, 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破格晋升教授,2003年4月任麻醉系主任。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专家,贵州省科技、教育、卫生的评审专家。本省麻醉学科带头人之一 余志豪教授,全国著名麻醉学专家,《中华麻醉学杂志 》编委、《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编委、《贵州省麻醉学会》名誉主任,遵义医学院麻醉学奠基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曾任遵义医学院麻醉科主任、遵义医学附属医院院长、遵义医学院院长。石京山侗族,1959年6月出生,贵州锦屏县人,1982年毕业于遵义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遵义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2月-2000年3月在瑞典王国哥德堡大学留学。2001年3月—7月在清华大学进修,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理学会神经专业委 员会委员、中国卫生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第九届编委,中华医学会贵州省分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贴,贵州省省管专家、政协第十届贵州省委员会文化卫生体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专家组专家、遵义市中药现代化领导小组成员,第三届遵义市人大代表,遵义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30多年前,余志豪教授随大连医学院南迁到遵义,现已从事麻醉学医疗、教学、科研50 年。余志豪教授麻醉学知识渊博,尤其在围手术期心肌保护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开创和领导的心肌保护研究涉及麻醉学和心脏外科的诸多前沿领域,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他对小儿骶管阻滞的研究成果已为我国广泛采用,成为临床麻醉常用的方法。余志豪教授治学严谨、论著颇丰,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在国内麻醉界和心血管外科学术界有很高的知名度,先后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家级杂志的论文40余篇(国家级37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卫生部的科技一等奖和贵州省的科技进步奖等20余项;同时,他还在辛勤耕耘、诲人不倦,已培养了大量的麻醉专业高级人才,其中大部分人现在已是各高等院校和省级医院的院长、主任、教授及研究生导师等。荣获“中国麻醉学特别贡献奖“ 芶大明,教授,麻醉系副主任,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专家,市管专家,中华医学会贵州省麻醉学会常务委员,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常委,民盟遵义市委副主委。1983年遵义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留校工作,89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已从事麻醉学教学、科研、医疗20余年,主讲《麻醉药理学》、《临床麻醉学》、《外科学》,主持学院教学改革项目1项,参与教改项目4项。在省内率先开展对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方面的研究,血液保护已成为我院麻醉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固定培养方向。共发表论文 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国家级杂志9篇),获多项科研成果奖,目前承担多项省、市、院级科研课题。 朱昭琼,女,教授,1963年12月出生,1985年毕业遵义医学院医学系,留校到遵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学教研室暨麻醉科从事教学、科研、临床麻醉工作。2005年7月毕业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获得麻醉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华医学会贵州省麻醉学分会委员兼秘书、遵义医学院临床麻醉学教研室主任、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科麻醉科主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麻醉学的教学和科研一线工作,主持包括省教育厅课题在内的多项教改课题。参与麻醉药理学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承担各级各类教学工作,教学生动、风趣,深受学生欢迎,现任遵义医学院教学督导专家组成员。参编卫生部规划教材1部。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指导者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4项。张红教 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钱民章教授毕业于遵义医学院医疗系;1988获上海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进修;1994-1998年作为交换访问学者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医学中心留学,被聘为该校医学博士后研究人员。 从事医学院本科、硕士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24年,99年以来培养硕士生16名,作为主要成员参加过国家863、75基因工程课题各一项,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有关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课题一项,均作出重要贡献。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8项。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9篇被SCI收录。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叁等奖一项。目前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疾病分子生物学,侧重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及天然产物防治的分子机制。邓飞汉族,病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贵州省遵义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获得病理学硕士学位。1997获得病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华医学会贵州省病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肿瘤防治杂志编委,贵州省省管专家,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德国政府DAAD奖学金获得者,贵州省及遵义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曾在新加坡国际管理学院和北京教育行政管理学院学习。主编专著《淋巴瘤与瘤样增生病理学》,参编专著《现代恶性淋巴瘤病理学》和《全国医学转型教育系列教材:生物医学基础》。2006年任遵义中医高等专科学校校长,2008年11月任遵义医学院副院长。 口腔系刘建国教授 刘琪教授 葛颂教授 杨德琴教授 王凯 副教授 梁文红 副教授 陈舟 副教授 药理学学科带头人黄燮南教授,两度留学日本, 1996-1998 遵义医学院副院长, 1998 ~ 2005 年担任遵义医学院院长,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贵州省省管专家,中国药理学学会理事,心血管药理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贵州分会理事、贵州省生理科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心血管药理学研究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贾辅忠,主任医师,教授。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66年南京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1980年4月至1982年4月在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第二内科研修肝脏疾病的临床和免疫机理。从事传染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在治学过程中逐渐确立临床感染病学的完整体系。1992年任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教授。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和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医学研究奖。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共80余篇;主编和参与编著书籍28部,其中《临床肝胆疾病》(1984年)、《医院内感染监控管理》(1990年)、《临床感染病学》(1998年)等对拓展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曾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理事、江苏省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导小组副组长。曾担任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等专业杂志的编委。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内科学(传染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浙江省科协主席。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专科医师分会会长,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主任,国际血液净化学会理事,《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浙江医学》主编及《中华传染病杂志》《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副主编。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传染病诊治;肝衰竭与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研究。创建了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在治疗重型肝炎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建立了我国第一株永生化人源性肝细胞系——HepLL,创建了分离肝细胞的新方法,完成了新型生物型及混合型人工肝的构建,研究成果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制定了《人工肝治疗指南》《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编著了我国该领域的首部专著《人工肝脏》,引领我国人工肝研究发展的方向。创立了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首次揭示微生态失衡在肝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发现细菌耐药新基因;提出了感染微生态防治新策略;主编了我国首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研究成果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在“Journal Hepatology”“Journalof Clinical Virology”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承担了国家“863”“973”“十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余项;主编专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手足口病》《传染病学》等16部,其中,《传染病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中国公共卫生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3.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卫生研究 5.营养学报 6.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7.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8.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9. 环境与健康杂志10.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1. 中国卫生统计12.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3. 中国职业医学 14. 环境与职业医学15.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16.中国卫生经济 17. 毒理学杂志18.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 现代预防医学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2. 中国妇幼保健23. 中国学校卫生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6.生殖与避孕

不是。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不是SCI,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期刊为双核心刊物,级别、影响力极高,评高级职称也完全可以认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中华卫生杂志》创刊于1953年10月1日,1978年11月25日,更名为《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预防医学科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和新方法介绍。2.劳动卫生、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儿童青少年卫生、放射卫生、卫生毒理、流行病学、卫生统计、社会医学、疾病监测与计划免疫、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卫生保健,以及卫生化学与检验技术等科学研究和有效的预防控制经验总结。3.具有指导意义的述评和专论,有实际参考价值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学术讲座、专题讨论、笔谈和书评。4.与预防医学有关的边缘科学、软科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稿。5.国内外学术交流信息、会议纪要、科研动态和产品信息、广告等。二、对文稿的要求1.有严谨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能重点说明一个或几个问题,有理论或实际意义。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据无误,文字精炼,层次清楚,书写工整规范。2.篇幅:论著以不超过4000字,综述、讲座、方法学介绍等以不超过5000字,短篇报道以不超过1500字为宜。3.文题:力求简明准确地反映文章主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以不设副标题为好。一般不使用缩略语。4.作者:论文署名不宜过多,应是参与选题和设计、参与具体工作、能对研究结果负责者,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性管理者也不宜列为作者。以脚注形式(置于文题页左下方)注明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虽对本文有贡献,但不具备作者条件者可在文后志谢。作者姓名排序需在投稿时确定,需要变更时必须出示单位证明,一经编排,不得更改。5.摘要:论著需附4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内容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方法与结果部分应给出主要数据。不分段,用第三人称撰写。英文摘要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和邮政编码;作者应全部列出,当作者不属于同一单位时,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时在第一作者工作单位左上角加“*”。例如:LIN Xian-yan*, WU Jian-ping, QIN Jiong, LIU Qun.*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First Hospital,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4,China6.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果无相应词,处理办法:(1)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2)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3)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但要置于最后。关键词不能用缩写,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7.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8.科研论文中,当报告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地区性或国家性)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9.图表:图表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文字简明准确的图(表)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并需注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采用三横线表,如遇有合计和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要求表内数据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如果出现均值±标准差,一定要写明样本量。间断性资料用条形图,连续性资料用线图。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10.计量单位: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参照2001年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第3版。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用,如:ng·kg-1·天-1应改为ng·kg-1·d-1;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数幂亦不可混用,如前例不宜采用ng/kg·min-1的形式。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如体积的符号应为斜体V。11.数字: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和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要写成5%~95%,±要写成(±)%,± mg/L要写成(±) mg/L。附带尺寸的数值相乘,按下列方式书写:4 cm×3 cm×5 cm,而不写成4×3×5 cm3。 ? 12.统计学符号:按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中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的有:(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 (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F检验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8)自由度用希文小写;(9)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q值等)。以上符号均用斜体。13.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注明汉字全称,再在其后的括号内写出汉字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英文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缩略语不得移行。14.参考文献:以亲自阅读主要者为限,应尽量精选。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方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确需引用个人通信时,可将通信者姓名和通信时间写在括号内插入正文相应处。不得引用未公开发表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者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西文加“, et al”;日文加“,他”)。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参考文献为期刊者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原文核对无误,按引用先后顺序排列于文后。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不是SCI,是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其实都还行,望采纳

1.预防医学科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和新方法介绍。2.劳动卫生、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儿童青少年卫生、放射卫生、卫生毒理、流行病学、卫生统计、社会医学、疾病监测与计划免疫、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卫生保健,以及卫生化学与检验技术等科学研究和有效的预防控制经验总结。3.具有指导意义的述评和专论,有实际参考价值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学术讲座、专题讨论、笔谈和书评。4.与预防医学有关的边缘科学、软科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稿。5.国内外学术交流信息、会议纪要、科研动态和产品信息、广告等。二、对文稿的要求1.有严谨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能重点说明一个或几个问题,有理论或实际意义。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据无误,文字精炼,层次清楚,书写工整规范。2.篇幅:论著以不超过4000字,综述、讲座、方法学介绍等以不超过5000字,短篇报道以不超过1500字为宜。3.文题:力求简明准确地反映文章主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以不设副标题为好。一般不使用缩略语。4.作者:论文署名不宜过多,应是参与选题和设计、参与具体工作、能对研究结果负责者,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性管理者也不宜列为作者。以脚注形式(置于文题页左下方)注明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虽对本文有贡献,但不具备作者条件者可在文后志谢。作者姓名排序需在投稿时确定,需要变更时必须出示单位证明,一经编排,不得更改。5.摘要:论著需附4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内容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方法与结果部分应给出主要数据。不分段,用第三人称撰写。英文摘要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和邮政编码;作者应全部列出,当作者不属于同一单位时,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时在第一作者工作单位左上角加“*”。例如:LIN Xian-yan*, WU Jian-ping, QIN Jiong, LIU Qun.*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First Hospital,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4,China6.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果无相应词,处理办法:(1)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2)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3)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但要置于最后。关键词不能用缩写,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7.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8.科研论文中,当报告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地区性或国家性)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9.图表:图表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文字简明准确的图(表)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并需注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采用三横线表,如遇有合计和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要求表内数据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如果出现均值±标准差,一定要写明样本量。间断性资料用条形图,连续性资料用线图。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10.计量单位: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参照2001年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第3版。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用,如:ng·kg-1·天-1应改为ng·kg-1·d-1;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数幂亦不可混用,如前例不宜采用ng/kg·min-1的形式。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如体积的符号应为斜体V。11.数字: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和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要写成5%~95%,±要写成(±)%,± mg/L要写成(±) mg/L。附带尺寸的数值相乘,按下列方式书写:4 cm×3 cm×5 cm,而不写成4×3×5 cm3。 ? 12.统计学符号:按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中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的有:(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 (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F检验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8)自由度用希文小写;(9)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q值等)。以上符号均用斜体。13.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注明汉字全称,再在其后的括号内写出汉字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英文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缩略语不得移行。14.参考文献:以亲自阅读主要者为限,应尽量精选。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方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确需引用个人通信时,可将通信者姓名和通信时间写在括号内插入正文相应处。不得引用未公开发表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者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西文加“, et al”;日文加“,他”)。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参考文献为期刊者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原文核对无误,按引用先后顺序排列于文后。

呵呵,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是北大核心,中国预防是啥?大家都是核心而已

谭建国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月11-12日,由我院牙体牙髓病科主办的2019年“牙体牙髓病学新理论、新技术”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在行政楼一楼报告厅成功举办。院纪委书记梅予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学习班邀请了香港大学牙医学院张成飞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梁景平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谭建国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王捍国副教授、上海徐汇区牙病防治所马晓晴副主任,以及我院种植修复科汤春波主任和口腔颌面外科袁华主任等,分别围绕牙体牙髓病学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及多学科诊疗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

答:根据相关资料查询,赤峰泰康拜博口腔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临河街5062号。

口腔健康是人们整体健康、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指标。在“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指引下,我国口腔学科不断完善突破,以迎合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审美需要。在数字医疗快速发展、逐美浪潮接连不断的今天,数字化口腔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6月2日-3日,泰康拜博口腔第四届国际学术论坛在京召开。本次国际学术论坛以“新生泰、共未来”为题,聚焦数字化口腔时代多学科联合治疗的热趋,邀请到国内外众多顶级权威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近500名口腔专家及医生莅临参加了学术论坛。开幕式上,中华口腔医学会俞光岩会长、泰康保险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泰康拜博医疗集团董事长刘挺军,分别对大会进行了精彩致辞,泰康拜博口腔CEO朱正宏先生揭晓并颁发了泰康拜博口腔集团“2020年度最佳协助支持伙伴奖”。本次学术论坛口腔行业众星荟萃,共计有十八位国内外专家莅临现场进行了主题分享,并与到场医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其中不乏国内业内知名的大咖,包括香港大学牙医医学院名誉临床副教授周国辉、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委会主委宿玉成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种植专委会前任主委王佐林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谭建国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刘筱菁、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专委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九院束蓉教授等。泰康拜博的专家团队,包括泰康拜博口腔专委会主席魏兵、种植专委会主任委员周磊教授、正畸专委会主任委员沈刚教授、美学修复专委会主任委员梁钦业博士、牙周专委会主任委员刘晓峰教授等也参加了学术论坛,进行了主题演讲并积极参与互动沙龙讨论。更有多位国际权威专家以云演讲远程连线加同传翻译的方式,参与到论坛中进行主题演讲,部分专家还进行了现场互动交流。多学科融合:促进口腔健康利益最大化本次大会为数字化口腔的学术融合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由魏兵主持,周国辉教授、谭建国教授、沈刚教授、刘晓峰教授等人参与的学术沙龙上,诸位专家就“如何通过多学科联合促进口腔健康”的话题展开了探讨。

中华预防预防医学杂志的字数

1.预防医学科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和新方法介绍。2.劳动卫生、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儿童青少年卫生、放射卫生、卫生毒理、流行病学、卫生统计、社会医学、疾病监测与计划免疫、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卫生保健,以及卫生化学与检验技术等科学研究和有效的预防控制经验总结。3.具有指导意义的述评和专论,有实际参考价值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学术讲座、专题讨论、笔谈和书评。4.与预防医学有关的边缘科学、软科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稿。5.国内外学术交流信息、会议纪要、科研动态和产品信息、广告等。二、对文稿的要求1.有严谨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能重点说明一个或几个问题,有理论或实际意义。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据无误,文字精炼,层次清楚,书写工整规范。2.篇幅:论著以不超过4000字,综述、讲座、方法学介绍等以不超过5000字,短篇报道以不超过1500字为宜。3.文题:力求简明准确地反映文章主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以不设副标题为好。一般不使用缩略语。4.作者:论文署名不宜过多,应是参与选题和设计、参与具体工作、能对研究结果负责者,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性管理者也不宜列为作者。以脚注形式(置于文题页左下方)注明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虽对本文有贡献,但不具备作者条件者可在文后志谢。作者姓名排序需在投稿时确定,需要变更时必须出示单位证明,一经编排,不得更改。5.摘要:论著需附4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内容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方法与结果部分应给出主要数据。不分段,用第三人称撰写。英文摘要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和邮政编码;作者应全部列出,当作者不属于同一单位时,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时在第一作者工作单位左上角加“*”。例如:LIN Xian-yan*, WU Jian-ping, QIN Jiong, LIU Qun.*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First Hospital,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4,China6.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果无相应词,处理办法:(1)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2)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3)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但要置于最后。关键词不能用缩写,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7.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8.科研论文中,当报告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地区性或国家性)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9.图表:图表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文字简明准确的图(表)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并需注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采用三横线表,如遇有合计和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要求表内数据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如果出现均值±标准差,一定要写明样本量。间断性资料用条形图,连续性资料用线图。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10.计量单位: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参照2001年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第3版。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用,如:ng·kg-1·天-1应改为ng·kg-1·d-1;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数幂亦不可混用,如前例不宜采用ng/kg·min-1的形式。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如体积的符号应为斜体V。11.数字: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和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要写成5%~95%,±要写成(±)%,± mg/L要写成(±) mg/L。附带尺寸的数值相乘,按下列方式书写:4 cm×3 cm×5 cm,而不写成4×3×5 cm3。 ? 12.统计学符号:按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中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的有:(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 (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F检验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8)自由度用希文小写;(9)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q值等)。以上符号均用斜体。13.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注明汉字全称,再在其后的括号内写出汉字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英文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缩略语不得移行。14.参考文献:以亲自阅读主要者为限,应尽量精选。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方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确需引用个人通信时,可将通信者姓名和通信时间写在括号内插入正文相应处。不得引用未公开发表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者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西文加“, et al”;日文加“,他”)。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参考文献为期刊者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原文核对无误,按引用先后顺序排列于文后。

呵呵,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是北大核心,中国预防是啥?大家都是核心而已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是我国预防医学界的高级学术期刊,是学界中历史最悠久的公认的核心期刊。该刊编委会由全国著名的预防医学专家组成,审稿专家涉及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各个领域,他们均是活跃在第一线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造诣很高的专家教授,学风严谨、事业心强,是该刊特具权威性的保证。 多年来一直被国内外20余种重要数据库收录,如: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俄罗斯文摘、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期刊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等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