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听障儿童家庭康复的案例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听障儿童家庭康复的案例研究论文

记忆对每个人的生活和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准备买几样东西,到商店时就要记住要买些什么。记忆还可以再现过去的事,这时语言是很重要的。它常常成为我们回忆过去的手段。例如:向别人描述你假期的经历。

楼主可以百度hysound官网了解下

一、家长良好的心理状态。家长的情绪、态度直接影响着听障儿童的身心发展。在得到孩子失听的诊断后,明智的家长一般都能较迅速地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正确地面对现实,在医生和康复部门的指导下,参照正常儿童听力、语言发展的情况,为听障儿童制订切实可行的康复方案,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具体措施,以便定期检查效果,改进训练方法。二、及早选配助听器。要在耳科医生指导下,为孩子选配助听器。这项工作做得越早,效果越好。有一个听障儿童,四个月时经脑干测听,听力损失分别高达95dB和100dB,属极重度耳聋。由于立即配戴助听器,自然地养成了聆听的习惯。长期的适量的声音刺激,提高了他的听力水平和辨别语音的能力。他5岁时,配载助听器听力可达56一70分贝,属于中重度的一级重听,能在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虽然由于对j、q、z、c、s等辅音的分辨较差,说话时吐字不大清楚,但四声正确,说话能使人听懂,还会演奏电子琴。由此可见,及早选配助听器对孩子的语言康复意义重大。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质量较好的助听器,并学会使用和保管助听器的方法,经常检查儿童的使用情况,及时更换电池。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听障儿童语言康复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教学和训练。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求家长付出时间、辛艰和耐心,还要求家长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懂得一些语音学、语言学的知识,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和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一)利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来提高孩子感知语言的能力。说话时口形的转换、声带的振动、面部肌肉的张驰以及说话人的情绪、手势体态等等,都可以提供交流的信号。因此听障儿童可用视觉和触觉来弥补听力之不足。镜子是教学中简便而有效的工具。从镜子中儿童既可看到成人的口形,又可看到自己模仿的口形,及时矫正。小纸片、手也是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有些声母的发音部位以及相互间的区别,外部口形看不出,如g、l;d、r等,可让孩子一手放在家长的喉部,一手放在自己的喉部,感知发音时喉部的振动。也可用小纸片或把手把在嘴前,感知发音时有无气流。这些都是教学中极为简便而又有效的方法。(二)结合实际,让孩子从体验中逐步理解语言,听力正常儿童的语言是在与成人的不断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特定情境中,经过成人语言的多次重复,婴儿逐步懂得了某些词,开始能用动作作出反应,然后才慢慢地学会了说。听障儿童语言发展也遵循这一规律。家长要抓住一切机会让孩子逐步领悟词语的意义。有的家长对孩子在家里利用一切活动教给孩子生活起居用语,节假日带领孩子外出游玩,探亲访友,让一切可以接触到的人都参与孩子的交往中来,在丰富孩子生活经历的过程中发展语言。(三)利用文字教孩子说话。文字是语言的书面符号。听力正常的儿童是通过听先会说话,再学认字的。而听障儿童学习认字要比听懂(看懂)、会说容易得多。因此需要依靠文字来学习语言。有的家长给家中的器物、用品贴上相应的文字标签,孩子在长期接触中自然地就懂得了这些词语的意义,从而领悟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相应的文字符号。在此基础上学习文字的发音,学习口头语言就会容易一些。许多能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听障学生,大多较早就学会了认字,有的在人小学前已能认识近千个常用汉字。提前识字带来了提前阅读,这些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喜爱读书的习惯。许多听障儿童进入普通班级后也能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这与他们喜爱读书是分不开的。(四)与教师积极配合。当孩子进入康复中心、普通幼儿园或普通小学学习时,家庭教育就应以康复中心,幼儿园、小学的教育为中心,积极做好辅助工作。家长要向教师主动反映孩子的具体情况,了解教学要求,需要家长辅助的内容以及教学和训练方法等。可利用每天接送孩子的时间经常和教师联系、交流来做好这项丁作。家长如能熟知孩子每一阶段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及其要求,帮助其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对孩子的学业进步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听障儿童应尽早选配助听器儿童听力康复的“三早”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为什么发现有听力损失需要尽早选配助听器呢?海之声听力为听障儿童家长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发现有听力损失,在孩子6个月以内选配助听器并进行科学的调试及语言训练,其语言水平及智力水平和正常儿童没有差距。6个月-1岁之间选配助听器者,语言水平及智力发育水平和正常儿童有细微差别。1-3岁之间采取干预措施,其康复效果和正常儿童有较大差距。超过3岁采取干预措施,康复效果较差,并且即使付出几倍的努力也无法和正常儿童相比。为什么早期的干预对听障儿童的康复效果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呢?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从一两岁才开始会说话,所以一两岁再佩戴助听器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儿童对声音的感知和发音是从儿童出生后即开始。第一个月,哭叫是儿童最主要的发音,婴儿还会调节哭叫声的音长和音量,能用不同的哭叫声表示饥饿,疼痛,无聊等意思。第二个月,儿童会发出类似自言自语的声音。第4-7个月,听力正常的儿童即会对成人的呼唤等作出反应,并且会发出许多a、ba、da等音节。6个月以后,儿童会发出较多重叠的双音节和多音节词,例如:mama、baba 等,并且更接近成人语音。4-10个月的听力正常婴儿已经有交际的倾向,例如,在成人与其逗弄时作出回应,仿佛在聆听,并且会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自己的态度。10-18个月,可以表达自己的个人意愿,会利用重复的声音表达某种意思。还可以结合语音,语调和动作表情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在经过18个月之前的语言感知积累,从一岁半开始,儿童正式进入语言发展期。开始语音辨别,语音发音,语言意识及语法等等的发育发展。如果在早期佩戴助听器并进行正确的语言康复指导,在一岁半左右即可和正常儿童一样进入语言发展期,学习语言,康复后的效果和正常儿童几乎无差别。但是很多家长都是在一岁半以后才开始考虑进行干预,更有甚者到三岁之后才进行干预,儿童语言发展期的语言爆发式学习是由前期语言感知阶段的积累之后产生的。即使在一岁半以后佩戴了助听器,语言感知阶段的缺失造成了儿童语言发展永久的缺憾,即:无法达到正常儿童的康复水平。所以,海之声听力建议新生儿家长们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各项指标发育情况,一旦发现有听力损失,应尽快确诊并且干预,早期佩戴助听器进行听觉康复及语言训练,为儿童的语言康复争取更多时间。

听障儿童康复论文结论模板

一、 听障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1、听障儿童的注意力是从无意识注意开始,逐渐的形成和发展到有意注意,但这过程很缓慢。由于认知基础原因,认识水平低下,不知道自己应该注意什么,只是对一些新奇的,刺激性强烈的;运动变化着的事物产生注意兴趣。 2、听障儿童习惯于借助于视觉引起和保持注意。由于听力受损,习惯以目代耳去认识周围事物,靠看手势,看口型,看图片去理解语言,引起注意。对于一般的有声的语言,谈话这类吸引正常儿童注意的方法,是不能够引起听障儿童注意的。 3、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指向不同的对象,只能由注意力的转移来代替。例如正常儿童可以边听老师讲课,边看教具,可以同时产生听觉和视觉集中。听障儿童获得的感知形象缺乏完整性,他们往往不善于根据活动任务把自己的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 4、听障儿童的注意力稳定性较差,注意力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持续的时间。听障儿童在学习中往往以目代耳,容易出现视觉疲劳现象。例如在课堂中很容易离开老师所讲的内容,而将注意力转向别的刺激物上。二、怎样培养良好的注意力 1、大量认识各种事物,积累认知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增强理解能力。 2、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具,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强教学趣味性,吸引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 4、针对听障儿童的学习特点,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使他们能够明确老师要求注意什么,做什么,完成什么任务等。 5、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视,听,触,味,嗅】参与注意,提高学习效果。 6、培养听障儿童的组织纪律性,既能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也是培养有意注意的重要途径。 三.培养听障儿童注意力的小游戏 1、(1---2)岁幼儿;训练敲,推,翻转物体;图形嵌板的对应拼嵌;练习拿勺子吃饭,拿杯子喝水;用两个小杯子相互倒水;捡豆子,分豆子等。 2、(2----3)岁幼儿;练习拍球,穿珠,套圈,螺母螺帽配对拧;记住物品在房间里的位置;简单接数;复述简单的句子;看图填色。 3、(3---4)岁幼儿:学习节奏节拍,根据指令变化;学习找规律;找出语句中错误的地方;快速接3位以上数。 注意力训练实例: 某耳蜗学生,3岁半,男生,认知基础为能理解简单的生活中常见话语,注意力缺陷表现为上课坐不住,老师教的知识很容易忘记。 训练方法: 1.器材配合训练(平衡台接球;趴地推球;平衡步道;平衡踩踏车)每天坚持训练一小时。 2、视听觉统合训练(听声音指图片) 3、动作和节奏模仿,然后根据指令做出正确的回应。 4、练习简单数字接数,看图填色。 结论:该生经过3个月的训练,能够连续学习45分钟。上课不会坐不住,分心。 综上所述,注意力在听障儿童全面康复的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的共同努力能让孩子的康复之路更加平坦。

幼师年度工作情况的总结模板5篇

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下面是我整理的幼师年度工作情况的总结模板,欢迎阅读!

时光飞逝,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高,我们结束了__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回顾一学年来的工作与生活,在老师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受到家长朋友的肯定和支持。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提高教育保教质量,现将本学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常规培养

在我们三位老师的密切配合下,我们工作中不分你我,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孩子创造安全、快乐、温馨的生活学习环境而共同努力。一年来,通过老师的不断努力,班级工作有了自己的特色。我们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地为每个家长朋友、每个孩子服务。在开学初期,为了解决好孩子哭泣和离开父母的焦虑情绪以及家长们的后顾之忧,我们用自己真诚的爱去亲近他们,及时和家长交流沟通,让孩子能开开心心上幼儿园,在短较时间里适应和喜欢上了集体生活。

在幼儿的常规培养方面,用了微笑、抚摩、拥抱等方式在晨间、随机、离园前活动中,向幼儿讲清常规要求,采用适合_班幼儿的方式进行训练,培养幼儿听从指挥和集体观念的好习惯。幼儿入园后,幼儿园生活与家庭的生活截然不同。对于_班幼儿来说,从家庭生活跨入集体生活是一个很大的转折,也是幼儿成长的关键期。_班的行为习惯培养得好,会为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小朋友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入园后主动向老师小朋友问候。我们教会幼儿简单的礼貌用语,如早晚跟老师说“早上好”、“再见”。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教学游戏活动中听从老师指挥,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学会安静地倾听和参与表演。户外活动让两个小朋友拉手站队,玩耍时不推也不挤、不东张西望,积极参与各种游戏活动!活动时能听懂老师的指令和信号,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并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互相照顾,学会谦让。

二、教育教学方面

1、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引导他们学习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学会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我们有意地采用智力游戏、动手参与等方式让他们学、玩、乐于一堂,在活动中开发幼儿的智力。

2、在自主性游戏中培养幼儿之间的友爱、谦让、协作精神,重点培养幼儿的与人交往的能力,能做到了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有礼貌的交流。

3、尊重、信任、支持幼儿,给幼儿更多的自主权。对幼儿的尝试活动给予理解和支持,丰富环境创设的内容,扩大活动区的种类和空间,并根据幼儿的活动需要、兴趣及教育要求随时撤换和更新活动内容,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游戏时间、空间和材料。

4、提供幼儿为集体服务的机会,鼓励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关心别人、整理玩具、摆放桌椅等,认识为别人做事的意义,使幼儿从完成任务的结果中获得满足感,增强责任感。安全德育工作。

三、保育工作

1、保持班级环境整齐、清洁、安全,物品摆放高低适中,整齐有序,美观宜人,为营幼儿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老师引导下,小朋友学会了自己整齐摆放小椅子和自己的用品。

2、教给了幼儿一些自我服务能力的一些常识。老师因人施教,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对能力弱的幼儿给予特殊帮助,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在教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活动中,要求小朋友学会自己提裤子、穿鞋子。对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及时和家长取得配合教育,督促小朋友喜欢做自己的事情,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决定着一切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我班老师一直绷紧了这根不容疏忽的弦。从新生入手着重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引领幼儿建立科学稳固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利用游戏化的集中教学活动让幼儿懂得“一个不小心就会成灾祸”和“不能做危险的事情”的道理。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让幼儿懂得向周围的成人求救也是必不可少的安全意识,特别在很多地方发生不安全事件时,老师对孩子加强安全自我保护的教育,让小朋友知道不和陌生人走,不吃别人东西。

在一学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注重了安全工作的一点一滴,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项工作,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并责任到人,从根本上杜绝一切的不安全隐患。在人数很多的情况下,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结合幼儿发生的突发事件,给小朋友讲解相关的道理,进行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知道不安全事情的危害。如在自我保护意识方面:不跟陌生人走、不做危险动作、上下楼梯注意事项、在家不玩火等等。

五、家长工作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就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言行是孩子模范的榜样。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家长工作。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以家访、电话、接送时的交谈等形式,了解每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家长的需求和是否愿意参加班上的活动。鼓励家长积极参加网络论坛,利用网络宣传学习研讨教育方法,发挥家长的作用。

我是刚来学校不久的一名新老师,在这辛苦而又忙碌的半一年里,使我自己成长了很多,在和同学们的相处中,让我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和同学们的热情和拥戴,我感到非常的荣幸。

20__年,对我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和一个新的起点,而对同学们来说,从学习上,是一个大的转折和磨砺。作为一名中二的幼儿教育学老师,再加上我又是一名新老师,曾经有一定的迷茫感,但同时这也是一件好事,促使我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研究新的课题,探索新的幼儿市场发展的变化,以便能够更好的来传授学生。

回首自己在中二这半年来的教学工作,在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讨论中,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对学生的指导及训练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本学年即将结束,现在我对本学年的教学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根据内容及学生的实际,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

生,注意信息反馈,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课后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做好课后工作。认真批改作业,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放有失。

三、平时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

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并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或上网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四、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幼儿教育学是一门专业的。

幼师理论课程。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平时还培养学生的自由表达能力,在本学年期末考试之后要求根据本课程写一篇关于幼儿心得体会的感言。

五、存在的问题。《幼儿教育学》课是为当一名合。

格的幼儿教师而专设的一门课程,在学生方面还没有到幼儿园实习的经验;我是一名新老师,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还需要对本书的知识点进行彻底的分析,把自己幼儿园的实际经验与它们结合起来,这些都有待以后更好的来改进。

在接下来的教学和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更加勤奋,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来迎接下学年的教学工作。

转眼一学年结束了,回顾走过的日子,好像很忙碌,但是却感到很充实而有意义。特别是这学年对我来说很特殊,有压力同时也有了工作的动力,要求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争取有更多收获,现在一学年结束了,回头看看,也不免有一些感慨。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持保育和教育并重的原则,忠于职守,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牢固树立专业思想,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提高技巧技能水平。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基本上能作到不迟到早退。

二、和孩子的相处,看孩子的成长

这学年的收获是认识了38个可爱的孩子,我们通过一个学年的相处,从他们一开始对你不服不依,到现在能把自己的心里话偷偷说给你听,感到自己终是“付出得到了回报。”我们班孩子都是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孩子,开学初面对陌生的老师,面对没来过的幼儿园,面对家长的离开,有好多幼儿忍不住掉下眼泪,“哇哇”大哭起来,对家长的依赖性很大,但是别看小朋友小,脾气很倔,一有不顺心的事情就哭鼻子,而且哭起来可蛮了,但是我和_老师决心用爱感化孩子,耐心说教,细心照顾,现在我们的小朋友懂事多了,也坚强多了,不再乱发脾气或不愿来园了。还有我们班的柳雨捷从一开始朋友很少到现在拥有了许多自己的朋友,而且还渐渐喜欢了帮我早读书;以前文静内向的__也变活泼开朗了好多。

对待孩子要细心耐心有爱心,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比较调皮的孩子,我们班也是如此,罗干便是一个让我头痛的孩子,他很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而且不善和同伴相处,经常给我惹“麻烦”,有时真的很生气,但是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啊,所以我总是耐下性子,跟他讲道理,用爱感化孩子。我想孩子会明白老师的用心的,我会继续下去……

三、真诚相待,家长将心比心

38位孩子与其有关的却不止38位家长,如何处理好家长的关系很重要,我是比较年轻的老师。开始接触家长是在孩子报名时,那时从家长的眼神我感觉到了他们的担心和不信任,于是我和_老师便决定用行动证明自己对工作的热忱,对孩子的爱。渐渐家长的眼神变了,送幼儿来时叮咛少了,信任多了。我们班的孩子都很小,每天放学时,我和_老师都要帮助幼儿一个一个的整理衣服裤子。有时候是有意训练幼儿自己穿鞋子,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大部分都学会了自己穿鞋子。看着他们的变化我是心里很有成就感。现在家长很放心的把孩子交给我们了。面对家长的放心,我们苦点、累点算什么呢?值得!

四、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更多收获

古话有云:“学海无涯苦做舟”,对呀,教师更应该如此,中心幼儿园有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有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于是对自己提出了几点要求:要虚心,要有苦心,对事情要有恒心。因为年轻,所以很多事情都得从头开始学,我虚心向别的教师请教班级管理的心得,认真对待每次的教学活动,认真写好活动设计,争取上好每节活动课。

为了更新自己的观念,我还利用休息时间看一些幼教杂志,如《幼儿教育》、《幼教博览》、《学前教育》等等,把别人好的方法摘录下来,并且认真学习新《纲要》,并以此来要求自己,尽量把理论转化成实际,提高活动质量,争取更多的收获。

迎接我的也将是新的学年,我相信自己本着对这份职业的爱和执着,会有更多的希望等着我的……

时间总是匆匆,让我来不及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如今静静地回忆这一年来工作中的点滴,心里总会涌起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觉,三百多个日日夜夜走来,其中有快乐与烦恼,有失败与成功……但无论怎样我在失败中逐渐成长着,同时又在成长中体验着快乐。快乐是孩子的权利,让每一个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则是幼儿教师的职责。和托班孩子相处了半年,对孩子需要快乐的理解更深刻了。带着“让每一个孩子在快乐中成长”的信念,我继续向前走着,义无返顾地、坚定不移地向前走着。下面就这一学年的学习、工作进行小结:

一、参加各类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终身学习已是形势所向,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神圣的使命,更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于学习。只有通过多种渠道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责任心,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本领。在平时工作中,我重视自我学习,经常翻阅一些幼教杂志及各种刊物,了解时事形势。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也深深感受到,必须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和专业素质,才能为幼儿园的发展添力。平时我也积极为幼儿园献计献策,尽心尽责地为幼儿园做好每一件事。贯纲的浪潮席卷着大地,只有不断的学习深刻领会新纲要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实践,使幼儿真正受益。本年度我园从新纲要的试行到真正的实施,幼儿园为我提供了许多学习的机会,我也牢牢地抓住这些机会,认真地翻阅查找相关的资料,细致地作好笔记,并经常地反思自己的工作,从中寻找差距。力求完美,精益求精。除此之外,还积极地参加自培活动,认真听取专家对贯纲的认识。并在教研活动中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实践的做法,供大家探讨。

二、保教结合,深化教育改革

我努力了解每个孩子的不同兴趣,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通过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等一系列常规,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在教育活动中,能根据《规程》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变幼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去“发现”和“创造”。我接手的是托班新生,年龄均为两岁左右。为了让新生更快地适应幼儿园一日生活,使他们活泼愉快地进行集体活动,我们在开学前进行了新生入园调查,从中了解幼儿具体情况,增进与幼儿间感情,争取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我们还开展了家庭问卷,将教师的教育观念隐性地传递给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利用了家长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实现了家园共育,产生了颇佳的教育效应和社会效应。刚开始时,孩子们哭的哭、闹的闹,跟本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我亲切地安抚每一位幼儿,午睡时轻轻地拍着他们睡觉,直到孩子们一个一个地进入梦乡,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关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托班幼儿最重要的是护理工作,我随时注意为幼儿整理衣裤、为流汗幼儿隔毛巾、为生病幼儿喂药……我能耐心与家长交流,共同探讨针对不同孩子的教育方法。针对我班孩子刚刚走进幼儿园大家庭这一情况。我们耐心的安慰和真诚的相对才能让孩子意识到幼儿园是我们温暖的家。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上,我们采取循序渐进法,收效显著,一学年下来,每个孩子都有了可喜的进步。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已真正把我们当成他们的亲人,爱园如家。看到孩子们灿烂如花的笑脸,我庆幸这群“皇帝”、“公主”已走出了自己的宫殿,能够和同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给予孩子一份耐心,撒播孩子一片爱心,你会赢取孩子一种信任和拥待。

三、认真做好家长工作,取得家长的信任

教师的职业是为社会服务、为家长服务、为孩子服务。“细微处见真情”是我对家长工作的感受。我和家长交流的方式通常采用、家园联系册、电话以及接送时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内容多为生活中孩子的具体表现、孩子的特点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交流的方法根据家长不同的心理和个性特点,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讲究沟通、交流的艺术。根据我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要”与“不”:要微笑、要具体、要保持;不呆板、不说白、不间断。微笑可以使彼此有好感;具体的小事来概括孩子的特点,可以使家长佩服老师观察得细致,更加信任教师的工作;保持即定期有联系,特别是孩子表现不稳定时要及时沟通。面对形形色色的家长,我总是虚心地听取他们的合理化建议,耐心地为他们排忧解难,热心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将每项工作做到前面,照顾好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高高兴兴来,愉愉快快走,使每个家长都感到放心、安心。我们给予家长一份权利,得到了家长一份认可。只有家园联合,才能为幼儿创设和谐的成长氛围,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家长会”、“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亲子活动:如庆三。八爱妈妈联欢会、庆国庆迎中秋联欢会、游军山、游滨江公园、我与爷爷奶奶同欢乐”等是教师与家长交流的平台,也是我们老师干好本职工作的有利保证。另外我还发动家长为托儿制作飞盘、沙包,与家长一起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教玩具和开展助残活动。

四、工作实绩

本学年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凝聚力作用,坚持做到以身作则、勇于奉献、勤勤恳恳,无论是否当班,都要做好并检查班级的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他老师充分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充分发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团队精神作用,团结一致地做好班级工作。在狠抓班级常规中,真正做到工作有目的、行动有组织、实施有计划,使班级的吃饭常规、收拾玩具、排队等常规初见成效。做为班主任,我深知自己在班中的位置。本年度中,积极参加园渗透课题研究,先后参加课题研究活动评比分获一、二等奖,经验论文《在生活中学习》获一等奖并送省参赛。在平时的工作中,除了搞好班级环境外,还放弃休息时间,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幼儿园的整体环境献技出力,为幼儿园的年度检查圆满顺利献出了绵薄之力。在上半年的教师创编故事比赛中获二等奖,在编排大班毕业典礼比赛中获一等奖。

五、及时反思,寻找工作中的不足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能及时地教导能力差的幼儿,对户外活动的组织有时不够丰富,相对比较乏味,未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性及积极性。

即将翻开新的一页,迎来新学年。在迈向新学年的征途中,我更有一种迎接挑战的勃勃雄心,一种对更大成功的渴望。我将总结经验教训,对不足之处找到补足的途径,把握新时代的机遇,迎接新时代的挑战,让每一个孩子从我的手中学到更多,获得更多。

时光匆匆的溜走,紧张、忙碌、充实而又愉快的2月份也将结束。从中我收获了很多,得到了快乐,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在本月中我认真遵守执行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全心全意搞好教学,让孩子们学到更多,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并认真学习让自己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学经验

1、坚持每天单训:这是每天必须认真做好的一项,在单训时首先先让孩子把47个拼音及16个整体认读音节熟记一遍,并且及时纠正孩子的发音,然后因人而异进行单训。通过本月的教学使孩子们学到了很多,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个孩子负责。

2、教学整合:本月通过教学整合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更有气氛,并且孩子们接受的内容也多样化了,这样让孩子们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三、培训内容

通过本月的学习,了解到一些关于听障儿童在听觉、言语方面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使我在课堂中更注意到一些教学方式。通过学习和应用,让孩子们在听觉或言语方面都有了改进。

四、值班工作

在值班的期间首先我把孩子们的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对每个孩子负责,并且和生活老师合作让孩子们过好他们的每一天。还有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孩子们的自立能力。

五、家园沟通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每天主动亲切地与家长沟通。充分利用放学的时间跟家长交流,使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园的情况。并且及时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表现,及时取得家长的配合。在与家长沟通时对待特殊情况要冷静、有条理地进行交流,对家长的建议虚心听取。

六、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在教学方面还需注重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理解方面有所提高。还要和家长加强交流沟通,争取得到家长更多的支持和配合。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有耐心的做好自己每一项工作,尽职尽责。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是个体素质的核心体现,随着社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渐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止是高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也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仍然不被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十分薄弱。大多数特殊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适应学校和社会、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将会受损,而这同时也会导致心理发展上的异常。因此,特别要注意特殊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儿童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着差异的各类儿童,包括发展上低于和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也包括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专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JL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本文对特殊儿童是从广义的视角来定义的,因为不论是超常还是低能的儿童,又或者是边缘行为问题的儿童,艺术都能在他们的人生发展及行为矫正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目的是探讨当下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的现状,以及艺术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现状

(一)对特殊儿童的定义

特殊儿童心理咨询是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一种专业服务,它依据专业理论,运用系统的干预方法和技术,致力于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与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在特殊教育的综合服务系统之中,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多个学科共同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与医学的临床治疗、学校的教育教学、身体机能的康复训练等并列,是一种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干预手段。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在对特殊儿童提供服务的多学科合作的团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特殊学校以及普通学校中从事融合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具备基本的心理治疗专业素质和技能。

(二)特殊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除了生理缺陷的特殊儿童,许多特殊儿童是在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有异常,比如自闭症、多动症、选择性缄默症、阅读障碍、学习障碍等等。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各类障碍或者残疾联系紧密,由于特殊儿童本身的特殊性,在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周围人的差异之后,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身心的缺陷使得特殊儿童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加之周围群体不能给予适当的关注,家长的溺爱、教师的忽视以及同学的排斥都可能滋生焦虑敌对、多动易怒、敏感多疑、失眠梦魇及一些躯体化症状。而这些情绪心理困扰又会进一步加剧环境的'不利程度,由此导致身心不健康的恶心循环。

在过去,人们对于特殊儿童普遍采取的是同情或是排斥的态度。除了一部分被忽视的特殊儿童,人们对特殊儿童的介入和教育方式主要是针对特殊障碍技能的矫正训练很少考虑到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日益重视,针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发展的专业化服务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就要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者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符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的干预方法和工作模式。

(三)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对象和范围

从广义上来讲,所有具有特殊需求的儿童都是特殊教育的合适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理残疾儿童,还包括各类需要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的儿童。在美国,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儿童人数占总人口的10%~15%,而英国大概有18%~20%的中小学在校生具有特殊教育需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 “20/20”的特殊教育对象观:在儿童人群总体的两端各有20%的人群需要特别的关注。

处于低端的20%属于有明显障碍的人群,处于高端的20%属能力超长的天才类型。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安排不能适应高低端两类人群的需求。因此,特殊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特殊儿童包括残疾或有一定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仍然是在普通学校就读。全纳教育的初衷是正常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提倡以平常心来对待特殊孩子。这本身非常值得提倡,然而,当前许多普通学校的师生对特殊儿童缺乏接受和包容的能力。当前我国许多中小学仍然非常看重升学率和教学秩序,特殊儿童的异常行为表现显然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例如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儿童常常会缺乏自制力,制造一些混乱影响教学秩序。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些问题是全纳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思考的。相对于国内一些学校将自闭儿童排斥在校外,致使孩子自杀的事件,台湾在全纳教育方面的实践值得借鉴。

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只有1000多所,相比于将近900万的特殊儿童群体,显然远远不能满足其要求。然而,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许多特殊儿童,尤其是贫困、偏远地区的特殊儿童基本上未享受特殊教育及特殊心理服务。特殊教育机构集中在城市地区,且规模、师资、和人学名额都非常有限。现有特殊教育机构也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资源较为充足,但人学限制非常多,名额有限。另一些民间特殊教育机构,入学限制少,但缴纳费多、家长负担重,资源和师资也相对薄弱。

(四)心理治疗领域的特殊儿童问题

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它面临许多非常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特殊儿童群体具有各种各样的严重障碍和缺陷,会给咨询过程带来艰巨的挑战。这些缺陷包括:意识和自我意识水平低下,自我调控能力有缺陷(如脑损伤和功能发育不全的残疾儿童);语言和交流能力的缺失;概念思维能力缺陷,社会生活常识缺乏;物质与社会环境的隔离和封闭,以及可供选择的环境资源有局限。

除了缺陷,特殊儿童群体往往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可以利用的功能,需要咨询师予以特别关注,并仔细发掘,作为心理健康和发展的资源,妥善加以利用,扬长避短。可以加以利用的特殊儿童的优势包括:形象直观功能突出,可以有效补偿他们的功能缺陷;感受一运动功能相对完整特殊儿童完成感受运动形式的任务,远远好于文字、逻辑、数字等形式的任务;想象力丰富,幻想现实不分;对于重要他人和生态环境的依赖,可利用人际关系的影响力来开展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

艺术治疗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征,能广泛地应用于众多对象,也包括各类特殊人群。艺术治疗中的安全气氛,能使被治疗者降低心理防卫程度,发泄个人不良情绪并能被社会接受。h艺术治疗所体现的创造性表达原则特别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干预。在艺术之中,特殊儿童情感的身体性和艺术性表达可以得到充分重视和鼓励。充分利用特殊儿童的幻想、身体动作、艺术和象征性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去探索意义、表达和交流。象征性的意义表达是孩子体现自己人生意义的必然要求。儿童的梦和幻想、自发的游戏、天真的故事、涂鸦式的艺术作品等都是心理健康成长必要的基本素材,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艺术治疗

(一)艺术治疗的定义

艺术治疗(Art thempy)是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包括使用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美国艺术治疗学会(AATA)的对艺术治疗定义是:“艺术疗法融合了人的发展、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和其它艺术形式)以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下的创造过程等领域”,“相信自我表达,帮助人们解决矛盾和问题、发展人际沟通技巧、调整行为、减轻压力、提高自尊和自我意识、获得洞察力”。

人类艺术最早起源于史前岩洞壁画,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论述过音乐的“净化”功能,即音乐的心理治疗功能。而艺术成为一种治疗方式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并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20世纪30年代,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明确提出了 “艺术治疗” (Art therapy)这一概念,在其推动下,艺术治疗在美国逐渐发展并迅速延伸到其他发达国家。以Jung和Freud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发起的精神分析运动在艺术治疗的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艺术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生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中、我国艺术治疗的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了艺术的疗愈作用,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艺术作为一种治疗方式也开始被广为接受。

(二)艺术治疗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在特殊儿童教育和心理咨询领域,欧美等国家巳将艺术应用于残障、器质性疾病以及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治疗中,学校、社区和医院均设有艺术治疗室。艺术治疗已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与自尊,使其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更融洽的关系。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尚未形成体系,但仍然有一些值得关注的艺术治疗领域。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艺术治疗方式当属绘画疗法和音乐疗法。

1.绘画

绘画治疗,是以绘画活动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通过绘画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绪。绘画心理治疗是治疗师与作画者之间实现有效沟通与理解、且具有创造性的交流方式,“可以使之将内心压抑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通过让被治疗者自主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视像,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并以此进行治疗使作画者恢复健康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目的。绘画心理治疗的实践证明绘画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升,促进语言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改善” 研究表明,无论来访者绘画技巧如何,都可利用绘画方式来处理情绪冲突、心理创伤等问题。

因为人们对绘画的防卫意识较弱,在无意中就会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通过创作表现出来可以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释放出来并且开始重建过去。

而且在绘画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从而为治疗师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患者分析和治疗。科学有效的美术教育能对聋哑儿童人际社会互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音乐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嗜乐治疗是一种集音乐学、心理学、医学为一身的综合治疗形式,其对治疗者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掌握心理治疗的知识和技术,还需掌握音乐理论与技能。

自1950年音乐治疗首次被认定为一个专门的治疗专业以来其治疗对象就在不断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音乐在特殊儿童干预、治疗中的价值。目前音乐治疗已被逐步应用于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领域中。有研究通过音乐治疗智力障碍儿童进行社会行为、情绪情感、运动技能、沟通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干预。而在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治疗时,音乐治疗也发挥了独特的优势。通过节奏敲击、节律的互动以及击打鼓、钢片琴等容易为人感受并触摸的乐器治疗师帮助听障儿童进行有声与无声的触觉、听觉体验。_在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由于音乐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故音乐治疗师运用音乐聆听、音乐游戏等方法对其的自我意识、注意力集中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进行治疗。

刘东青应用音乐治疗对智障儿童情绪障碍进行了干预研究,结果发现在对以上五名不同类型的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治疗训练后他们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实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被试在情绪、交往、动作协调和认知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情绪障碍改善最为显着。四宁夏通过实验探究了奥尔夫音乐治疗对唐氏综合征儿童工作记忆及注意力两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过治疗唐氏综合征儿童在工作记忆、注意力稳定性、正向情绪和音乐感受力方面有显着改善。

3.沙盘

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DoraKalff)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 “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其特点,是在医患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意象,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从适于咨询的范围来看,沙盘疗法在情绪障碍、语言障碍、创伤后应激反应、自闭症、自然灾害创伤等广泛问题中都呈现出了一定的疗效。从适用的儿童群体来看,除正常儿童外,沙盘疗法也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中,肢体和视觉机能健全的特殊儿童也可以用手触沙、用眼睛自由选择玩具来创造沙盘。

在对情绪障碍儿童的治疗方面,沙盘游戏有显着效果。王萍和黄钢等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被试社会交往行为次数明显增加,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且交往质量有所提高,社交焦虑症状得以缓解,toi而且其低于同龄儿童的生活质量也有显着提升。

在语言障碍方面,沙盘游戏疗法也有功效。周惠君和王万清、徐洁和张日升分别对选择性缄默症的沙盘个案研究表明个案的选择性缄默症得到改善。还有研究者使用沙盘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结果表明沙盘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来访者的各种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此外,研究者对沙盘疗法干预儿童早期创伤也有所探讨。陈晶对五名早期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个案研究显示儿童沙盘作品由创伤主题逐渐转变为治愈主题,逐渐实现了个性化、人格趋向的整合。

4.其他

心理剧是由雅各?李维?莫雷诺(Jacob LevyMoreno)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探索心理和社会问题的方法,以戏剧的方法探索“真实”的一门科学,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及隐秘世界。“心理剧的根本目标是启发人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可以结合所有艺术形式——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的一种独特的整体治疗方法。心理剧于团体的形式中展开。团体的带领者被称为导演,导演以各种暖身的方式选出愿意呈现自己内心生活事件的一位团体成员担任主角。主角从其他团体成员中,以心电感应(tele)的方式选扮演其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成员担任辅角。强调以“行动”来经验生命而非谈论问题、内容的自发性与原创力、互动的关系。治疗范围涉及有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老人,也可以用于智障者、精神病患者和罪犯。

舞蹈是人类最早以肢体动作表现内心世界活动的艺术。美国舞蹈治疗协会(ADTA)把它定义为“一种在舞动过程以促进情感、智力、身体、个人和社会融合的心理疗法”。舞蹈疗法的心理学依据来自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及自我心理学的概念。舞蹈治疗师认为,生命体内部存在着能量的自然流动,心理冲突会影响并造成混乱的涌流,其外在表现便是适应不良性运动、姿势和呼吸。通过舞蹈,不仅可矫正人们的适应不良的运动姿势和呼吸,而且也可将潜藏的焦虑、悲哀、愤怒、抑郁等情绪安全地释放出来,使人们感受到自己对个人存在的控制能力。舞蹈心理治疗的范围涉及到各种形式的人格障碍与情感性心理疾病、智障者、退伍军人、灾区灾民等,目前的舞蹈治疗还被广泛应用于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潜能开发等。舞蹈治疗对神经性贪食症的疗效最为显着。

三、艺术治疗如何起作用

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创作不仅能帮助受情绪困扰者表达内心体验,发泄压抑的情绪,放松人的全身肌肉、而且能协助心理医生发觉个体潜意识当中的欲望及人格特质等帮助评估者更全面、更深人地了解被评估者的心理状态和能力水平。主题统觉测验(TAT)、房树人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便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以艺术为媒介的心理评估工具。

艺术治疗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上只是选择了当前儿童艺术式治疗常用的几种方式深人地做了介绍。此外还有舞蹈、心理剧、粘贴画、泥塑、剪纸、电影等多种形式,甚至是朗诵、演讲,凡是以艺术化的方式去表达的活动都能在广义上成为一种艺术治疗只要是艺术活动的参与者能够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去表达、去抒发、去创造,那么心灵的治愈效果自然会呈现。

参考文献

[1]赵均.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2]朴永馨.特殊教育学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5-26.

[3]杨广学主编.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27-128.

[5]李梦吾.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1:257-258.

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论文

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在幼儿 教育 过程中,应该重视并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供大家参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已经预示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世纪。而在我国,从在卫生部获悉,我国 儿童 、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标志着幼儿教育改革迈进了一个新阶段。在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一点强调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已把幼儿教育提到一个很高的议事日程,它不仅和基础教育同等重要,同时还承担着“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但是,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 文化 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这是大家一直在研讨之中的问题。 一、 确立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 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 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4. 做事有信心和有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 5. 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 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 7. 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 有一定的 自我评价 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9. 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 10. 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二、 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 方法 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所需知识和能力,要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虽然一个新课题,但这种现象却由来已久,只是以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很多不良现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面而来,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时,它的负面影响已让我们措手不及。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逐年提高,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4.心理健康教育和 家庭教育 相统一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由于家长的水平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作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开设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认识。2、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亲子活动,密切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3、家访,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家园联系活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项教育内容将会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教育关键,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紧跟形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及实施方法》 【摘 要】健康的心情能陶冶一个人地情操,使人充满活力。如果一个人开朗乐观,不论他遇到什么困难或遭到什么不幸,都能过得洒脱、自如。所以,作为幼儿教育者,更有义务让每一位幼儿有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教师 家庭 教育 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幼儿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许多儿童都普遍存在着嫉妒、任性、孤僻、焦虑、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行问题 当今的儿童大多是家庭的过分溺爱中成长,许多家长因为是独生子女就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而长此以往,在儿童心中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蛮横霸道,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步会发展到破坏课堂纪律、说谎、打架等劣迹行为,甚至违反社会法纪,这常常令家长追悔莫及。 (二)情绪问题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 经验 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在儿童时期,其情绪问题极易受到家长们的忽视,如果父母不从小就注重孩子情绪培养的话,可能孩子成长后将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 (三)人际关系问题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调查表明,许多儿童都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会对儿童个体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 人际交往 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性格问题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在儿童阶段,性格问题主要表现在胆小、害羞、自卑、怯懦、暴躁、身体或语言攻击等众多方面。儿童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会经常难于完成家长让他做的如表演、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这样会使他们更加恐惧做这样的事,反而加重了儿童的心理障碍。 二、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及来自社会的影响 1.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因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心理。遗传的不同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幼儿都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会影响该幼儿心理发展,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来自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父母及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空间狭小 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二加一的简单结构。父母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一家三口独居单元房,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1)独生子女家庭中对孩子过分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性强、懦弱、缺乏独立性,导致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 (2)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使孩子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3)家长整日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抽出时间关注孩子的发展。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成了孩子形成不良心理品质的诱发剂。 (4)父母经常吵架或离异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是巨大的,年龄较小的孩子会出现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并表现出害怕、拒绝、孤独等问题行为。 (三)教师教育方法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方式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不仅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母亲或亲人的角色,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做为幼儿步入社会的第一任启蒙者——幼儿教师,在处理每个问题时,教师所体现的个性待征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适合幼儿发展、幼儿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采取的应对 措施 (一)用爱心拥抱孩子,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 (二)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得影响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做深刻的 反思 ,以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三)教师要合理安排好幼儿一日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及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要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情绪,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 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通过“家长会”, “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园地”等家园合作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方法,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三:《试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早期教育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轻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从事多年幼儿教育,越发的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在幼教工作中凸显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关爱 一、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大家知道这个时期的幼儿有着显著的年龄特点,加之时代赋予的特点,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点,我们才会有针对性的教育。我看过一个对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 报告 ,报告中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另据某地区对3000 名4-6 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的幼儿忧虑、紧张。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阶段年龄在3 至6 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行为方面。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非常好动。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你表达出“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 2.情绪方面。幼儿的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常为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容易激动、变化、外露并且很不稳定。比较顽固,会发脾气,出现这个阶段的叛逆,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起伏大,如果不做好疏导可能会影响到成年。 3.智力方面。能了解父母在想什么,会察言观色。有惊人的 想象力 ,带有夸张性,有时大人会认为他们在撒谎,其实他们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 4.语言方面。三、四岁的幼儿已能够掌握全部基本语音,词汇量增多。在正确的教育下逐步掌握语法结构,幼儿到了五、六岁时,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心里所想的,嘴巴直接说,喜不喜欢谁会直接表达。 5.个性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不同,致使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逐渐表现出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特点,这些都会在人的一生中保留它的痕迹。 6.时代特点。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被宠爱为“小公主”“小皇帝”,他们普遍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在家很少遇到需要合作的环境,使许多幼儿并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加上家长的宠爱和教育方式的不当,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 总体来说,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的心理特点。同时,因为独生子女增多,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懦弱、惧怕困难、率性、不理解关心人、缺创制性、缺合作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合群、攻打性行为、畏怯、多动、情感障碍等等。这种现象如不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注重和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躲避的课题。 二、教师关爱幼儿心理健康 (一)更新观念 1.树立新型的幼儿教育观。俗话说:“没有错误的学生,只有错误的老师”。我们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能用是否“听话”来衡量一个孩子。 2.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发展,多充电学习,自身素质跟上。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3.将儿童看成一个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贡献者,学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幼儿的潜能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发展,催发幼儿心灵深处智慧的种子发芽。 (二)充满爱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 1.爱每一个孩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把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疼爱,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 2.鼓励孩子。多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千万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语言来否定幼儿。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变得消极。 (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心理犹如一张干净的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浇花要浇根,育童先育心。”在施教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优势,做好启蒙培养,引导幼儿拥有积极的心态。 1.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 故事 、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我在所带的班上曾经开展过“不做‘小皇帝’,要做‘小公仆’”为主题的试验教育活动。收到了显著效果,受到家长和同行的称赞。 2.持之以恒。贵在坚持,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有效地渗透到每一天教学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学生在和教师、父母、同龄人、年长者的合作交往中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家长的行为对幼儿直接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要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至关重要的。 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要把端正家长教育观念、改变家长教育方法、增进家长素质提高、加强沟通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按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应用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家教经验交换等形式宣传,利用QQ群、手机等媒介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幼儿养成健康心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幼儿承载着家庭全部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教师有着重大的责任,让我们关注幼儿心理,引导幼儿行为,不断探索幼儿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金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3). [2]卜翠平. 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14). [3]李娜.让幼儿寻找快乐的源泉[J].成才之路. 2012,(5). 猜你喜欢: 1. 幼儿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 3.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4.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摘要: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属于心理逐渐发育成熟的特殊时期。这阶段的孩子家庭教育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乃至一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在我国当今的教育大环境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及老师都将焦点放在放在了孩子的成绩及升学率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被巨大的学业压力所覆盖,绝大多数的老师及家长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 中学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时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理变化错综复杂,趋近于成熟,但仍缺少经验,青春期的一些表现随之而来,因此这阶段的孩子极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埋下心理疾病的隐患。随着大学生自杀以及青少年犯罪率的逐年升高,青少年心理问题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学生心里问题的存在以及他们心理发展情况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家庭是孩子来都世界所接触的最为基础的教育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家庭的教育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密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大的作用。

1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1父母强烈期盼影响学生的心里健康:父母过分的重视孩子的学习,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焦虑、情绪不稳定心里不平衡、对他人表现出敌对情绪、抑郁、学习压力大、适应不良。由于父母过分的对学生学习状况以及成绩的重视,一旦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轻则进行说教。重则打骂,从而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极其容易导致孩子出现焦虑厌学的情况。由于对孩子的学习过分的关注,因此大部分的父母都会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优秀的孩子进行对比,并在孩子面前对那些成绩好相对优秀的孩子大加赞扬,这回对孩子造成极大的挫败感,很有可能因为这样的情形导致学生自暴自弃。

1.2父母过度的惩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父母过分的严厉、惩罚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主要由于父亲惩罚孩子的过程中不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在接受惩罚之后迫于父亲的威严,不敢将自己的愤怒及不满表达出来,将这种怨怼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这样负面的情绪长时间积累得不到宣泄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心理问题。而母亲的惩罚往往会伴有言语上的说教,孩子同样不敢宣泄不满及愤怒因此同样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据统计大部分经常被父母惩罚的孩子成绩都不理想,有的甚至厌学、抗拒考试;还有一些孩子易怒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常与人发生争吵、缺乏自信、更有甚者会对生活以及未来失去希望等一些抑郁症的表现。

1.3父母过度的干涉保护孩子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由于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在家里都被是若珍宝。父母以及家庭中其他长辈出于疼爱的心理过分的对孩子进行保护及干涉,以至于限制了孩子独立、自主、勇敢精神的发展。一部分孩子出现懦弱、焦虑、面对失败与挫折毫无承受能力。家长的过分干涉保护有时也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体验,他会认为父母这样的行为是在故意与自己作对,并且将他人的好意也视为敌意。于是会产生逆反心理常常做出违背父母意愿的事情,表现以及思想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等不良后果。

2家庭教育正确的做法

2.1父母加强自身素养提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都将影响到孩子。要想教育出优秀的孩子,首先要让自己变得优秀。心胸狭隘的父母,很难教育处胸怀宽广的孩子。如果父母的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对孩子也是指指点点吹毛求疵,久而久之在长期的责备声中孩子就会产生强烈自我怀疑。有些父母常常抱怨孩子散漫、不喜欢读书等等。其实父母在抱怨孩子之前首先应想下自己,是否这些毛病都源于自身!因此父母的文化素养是对孩子社会化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理想、情操、道德水准、家庭关系、生活方式等等都取决于父母文化素养。因此家长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建立高度的责任心、对工作对他人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从而在生活中感染孩子,更好的实行家庭教育,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2.2创设和谐氛围建立良好沟通的亲子关系:家庭中良好亲自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利于父母将他们的健康理念、社会目标传达给孩子,有助于中学会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使其树立良好的公德心及正确的价值走向,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培养。人的一生会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亲子关系是人生社会关系的起点,中学生在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将会对其面对其他社会关系建立信心以及积极的影响。良好亲子关系建立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给孩子展现出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从而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也是良好亲自关系建立的重要保障。作为家长应该尽量抽出时间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思想动态、以及看问题的态度、观点,真正的走进其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引导。是孩子真正的感受父母的关心、包容、理解、信任、体会家庭的温暖,把父母当作朋友。这样自然会喜欢与父母分享心事,父母给予的建议才会很容易的接纳。

2.3合理要求适当管理:热爱尊重孩子但不代表放纵,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讲不过分干预约束,但也要适当的要求。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的爱及呵护很容易过度。多数的父母都想尽最大努力为孩子铺平道路,生怕孩子吃一点点苦。但他们忘了在成长的道路上谁打磨练、痛苦荆棘是他们必须要经历及承受的。在这样的思想作用下父母对孩子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无不亲力亲为,这样过多的干涉影响了孩子独立生活及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父母应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还给他们自由的权利。圈养在笼子里的鸟儿永远学不会飞翔,长在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要想培养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首先将他置于社会大环境中去接受磨练,培养其面对困难,应对问题的能力,再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中成长培养起坚强的意志力及耐力,从而为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3结语

要想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只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也极其关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起点。因此在中学时期孩子身心成长的这一特殊时期家长正重视家庭教育,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提升自身素质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探知子女的真正需求,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从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雪梅.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J].教育技术报,2012.

[2].初中生亲子关系性格特征及相关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4

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案例研究论文

培养爱人之心,人人都需要爱,给予比被给予更幸福,也更容易被人接受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融入群体中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

01打电话

游戏准备:玩具电话或手机两部。

游戏过程:

妈妈在玩具电话上拨号码,电话发出“叮叮叮”的响声,宝宝拿起另一头的电话与妈妈对话。

妈妈与宝宝进行对话,对话内容可以根据条件自行编写。注意电话里的礼貌用语,如“你好”“再见”等。

一轮游戏结束后,妈妈和宝宝位置交换,宝宝打电话,妈妈接电话,更换对话内容。

游戏目的:

孩子的口头语言能力是在日常对话中逐渐发展的,通过与妈妈的电话对话游戏,可使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规范与提高。

02小主人

游戏准备:果盘、拖鞋等待客物品。

游戏过程:

让孩子当一家之主,邀请客人来家里做客,爸爸或妈妈扮演客人。

客人站在门外敲门,孩子微笑着开门邀请客人进来,对客人表示欢迎,贴心递上拖鞋。

邀请客人坐下,端来果盘请客人品尝。

带客人参观房间,指点上厕所的地点等,拿出玩具与客人分享。

客人坐客完毕,送客人走出大门,对客人说“再见,欢迎下次再来”。

关好门,收拾拖鞋、果盘等。

游戏目的:

通过游戏让孩子了解接待客人的基本过程和礼仪,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03照顾妈妈

游戏准备:开水杯,药丸,毛毯。

游戏过程:

妈妈假装生病,躺在沙发上。

宝宝询问妈妈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妈妈回答。

宝宝问妈妈想要什么帮助,妈妈回答要吃药,孩子给妈妈端来开水和药丸。

妈妈吃下药后,宝宝问妈妈还需要什么帮助。

妈妈回答孩子说有点冷,孩子取来毛毯替妈妈盖上。

在孩子的精心照顾下,妈妈的病好了。

妈妈向孩子表达感谢和爱意,注意运用“谢谢”,“爱你”等词语,孩子也表达对妈妈的爱。

游戏目的:

通过此游戏让孩子学会提问和倾听,并懂得照顾人。

04问路

游戏准备:地图、路标等(也可以不必准备)。

游戏过程:

孩子扮演迷路的路人,妈妈扮演路过的人或书报亭的阿姨。

孩子礼貌地提问:“请问阿姨,XXX馆在哪里?”

妈妈不明白XXX馆是什么,要孩子具体描述一下。

孩子描述出该建筑物的形状、颜色、高度、路标等。

妈妈明白了孩子的需要,为孩子指明道路。

孩子重复妈妈的话,或假装掏出笔记下。

孩子感谢妈妈为其指引路,表达自己的谢意并礼貌告别。

游戏目的:

通过问路的游戏让孩子清楚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学习需要帮助时的礼貌用语和获得帮助后表达谢意的用语。

05结识新朋友

游戏准备:玩具、小礼物等。

游戏过程:

宝宝和妈妈、爸爸都是在游乐场玩耍的小朋友,宝宝想结识新的朋友。

宝宝走到妈妈身边,说:“你好,我想认识你做新朋友。”妈妈回应;宝宝再找爸爸做朋友。

家长和宝宝一起唱《找朋友》的歌曲,边唱边拉宝宝的手完成动作表演。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来点点头(动作:点头),我们都是好朋友(动作:握手)。”

结识新朋友后,宝宝和爸爸妈妈互换礼物,表达对新朋友的欢迎。

互相亲吻和拥抱,表达对新朋友的喜爱。

宝宝要回家了,对新朋友说再见,并欢迎他们以后到家里来做客。

游戏目的:

通过游戏和歌曲,让孩子知道结识新朋友的方式和礼仪。

5个情景模拟,提升自闭症孩子人际交往能力!

jia建议多参加一起社团活动,走入人群中,广结好友~

听障儿童论文参考文献

特殊教育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的实践研究论文

特殊教育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的策略是开展家长培训课堂的主要方向,家校互动的亲子教育,家校微时代的运用,家校联系方式方法的多样性等形成了强有力的特殊教育家校教育合力,为特殊孩子实现梦想提供有力的教育支持。

笔者在阐述现状的基础上,对特殊教育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的实践进行了研究,供同行参考。

福建省泉州市盲聋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是集学前教育、自闭症教育、聋教育及盲聋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家校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是我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向之一,并且在多年来的家校互动合力教育研究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的经验,谨以此文与大家分享。

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教育行业中,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工作最为难、杂、累,坚持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老师承担着的不只是特殊儿童的教育任务,同时也承担着额外的工作——特殊儿童家长教育工作。

在众多的特殊儿童家长中,大部分文化知识水平低。在我校进行的以300多名家长为对象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有58%的家长小学没有毕业,可想而知特殊儿童在家庭教育这一方面是落后的。因此家校互动十分重要,我校有计划地开展家长工作,做好特殊儿童的家长服务。长期以来家校互动合力的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使我校工作增添了许多特色。

二、特殊教育学校家校互动是开展家庭教育的主渠道

1.家校互动——家长培训教育的可行性

在特殊教育中,家长的文化知识与孩子的教育存在着矛盾,怎样才能让特殊孩子也能享有家庭教育的快乐,这是摆在特殊学校老师面前的一个棘手的工作。为此,我校开展了家校互动的形成性机制,让特殊学生家长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以帮助特殊孩子在学习、生活上健康发展。特殊孩子需要学校教育,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家长学习必然成为了突破口,家长培训工作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性。

2.家校互动——家长手语的培训

听障儿童在无声的世界里生活,学习文化知识必须通过特殊学校的教育来实现。在这种环境中,他们比普通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帮助。因此,我校开展家长手语的培训工作,在我校优秀教师的指导下,分期进行培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手语知识的普及工作,给家长们带来了福音。

3.家校互动——家长盲文的培训

盲文是一种特殊的文字,与汉字完全没有联系,对于初学的盲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家长必须帮助孩子掌握这种学习工具。家长通过盲文培训,在家可以帮助孩子检查作业等,辅助孩子学习,使孩子更快地适应学习生活。我校举行家长盲文培训学习活动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推崇。

4.家校互动——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在特殊学校也十分显著。许多来自偏远山区的特殊孩子,由于家庭经济较差、路途遥远等原因,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特教学校后,一学期只在开学和期末放假来到学校接送孩子,而这期间几乎没有和孩子接触。

这样孩子在心理上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本来特殊孩子就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家长的忽视更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开展亲子教育工作。通过开放日听课活动、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活动等,有效地填补特殊孩子心理的缺失。

三、家校有效沟通协调,调动各方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1.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簿、电话交谈、家访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假期在家的表现,听取家长对学校、对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与家长交往时,以礼相待,互相尊重,掌握教育分寸。

向家长传授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摆正心态,学会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和感受,从而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平时教师要抓住各种契机,多给孩子讲一些家长辛苦工作的例子,教育孩子尊重家长,并把自己的学习和劳动成果告诉家长,与家长一起分享快乐,用实际行动报答家长的养育之恩。

2.与生活老师和各科任教师经常沟通,全面掌握学生在校表现

由于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大部分孩子全天候(包括周末)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为全方位了解孩子、教育孩子,老师经常引导家长主动向生活老师和科任老师了解孩子的动态,注意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遇到棘手的问题时,邀请他们“会诊”, 召开家长会议,邀请他们参加,共商教育良方。

当孩子和他们发生矛盾时,我会想方设法尽量避免激化矛盾,平时教育孩子多进行“换位思考”,让孩子懂礼貌,尊重老师的成果,树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从而做到“治病救人,惩前毖后”。

3.向心理老师“求医问药”,帮助学生清除心理障碍

针对青春期阶段的特殊孩子常出现的一些心理困扰和问题,老师会主动联系心理老师和家长,共同商讨对策,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引导他们在这一转型期客观看待自身及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帮助孩子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孩子的心理素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宽容的心态,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基础。

四、利用“微平台”,为家校互动开辟新途径

微博、微信、翼校通等网络平台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交流方式。“微平台”网络传输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俨然成为了家校联系的一种新途径。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家长对孩子在校表现的重视度远不如普校,常遇到老师想联系家长却联系不到,或是想让家长到校讨论孩子问题遭各种推脱的情况,家校联系受阻。

这时,老师可通过微信等方式将学校通知、孩子情况及时地传达给家长,而家长也可就平时教育子女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惑,通过“微平台”向老师请教或求助,老师可根据孩子家长反馈的内容,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与引导,解决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或误会。

家长也可以通过“微平台”来发表自己对学校、班级的意见和建议。老师对孩子在校教育中出现问题时,需要家长配合的,也可以通过“微平台”及时和家长沟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相辅相成。

五、家校合力互动教育必须做好家长培训课程与教材的开发

我校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总结出了特殊学校家长培训心得,同时组织了相关的家庭教育教师工作,开发了《家校教育读本——手语》《家校教育读本——盲文》《残疾学生法治教育读本》等家校教育培训教材,为特殊学校中孩子的家长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使之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家长培训工作有序进行,成了让家长满意的现代特殊教育学校。

总之,特殊教育的家校合作形成合力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训练工作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正如同车有两轮,缺一不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领导,包括学生的家庭成员在内,都应该不断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积极努力、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

打开 App叙事能力是儿童开展日常活动的关键能力,对儿童认知能力、阅读能力、学业水平、行为的发展和社交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叙事能力一般可以从叙事结构、叙事顺序和叙事观点三个维度进行评价。本期文章,我们就来介绍叙事结构。叙事结构(narrative structure)是指叙事中存在的潜在结构特点,可以分为宏观结构(macrostructure)和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宏观结构对于叙事宏观结构,研究者们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是Labov等人提出的叙事结构模型,关注叙事本身的语言结构;二是发展心理学家提出的故事语法,关注故事的心理表征。美国社会语言学家Labov提出了“顶点分析法”,并最早进行了叙事宏观结构的分析;Peterson和McCabe(1983)对顶点分析法做了改良,并提出了七种不同类型的儿童的叙事模式,如下图。Stein和Glenn(1979)关注到了事件的心理表征,采用“故事语法”对叙事内部结构进行了评估。此外,也有学者根据前人的研究,自己设计了叙事的评价模型。Nikolopoulos等人(2003)采用故事/叙事评价程序(Stories/Narrative Assessment Procedure,SNAP)研究了听障儿童的叙事能力,采用了背景、开始事件、行动、结果、人物内部状态及反应等多个评价指标进行分析。Peterson和Gillam等人(2008)设计了INC(the index of narrative complexity )评价体系,包括13个叙事要素:人物、背景、起因、内部反应、计划、尝试、影响故事进展的事件、结果、叙事的模式化标记、时间、因果关系词、对话和评论。除此之外,重要事件和完整性也是评定叙事宏观结构的重要指标。重要事件是指对故事情节发展极其重要的最小的信息单元,在整体故事情节背景下具有情境意义的事件。叙事内容的组织程度通过完整性指标进行考察。McCabe(1996)在研究中将儿童叙事结果分为三个水平和六种类型。微观结构微观结构重点关注叙事语言样本中的词法和句法结构,可以分为产生性和复杂性指标。产生性是故事生成数量的指标,包括词语总数(total number of words,TNW)、相异词语数(total number of different words,NDW)和总句数(length)。复杂性指标主要包括平均句长(mean length of utterance,MLU)和句子的复杂程度。Justice等(2006)分析了250名儿童讲述想象故事的语言样本,提出了九个叙事微观结构能力的评估项目:在词语方面,包括了词语总数、相异词语数、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四个指标,在句子方面包括了总句数、以字计算的平均句长、以词计算的平均句长、复句的数量、和复句的比例等五个指标。Lever等(2011)收集了5~6岁儿童的故事样本,从词语总数、不同的词语数、不同词语出现的频率和平均句子长度等多方面评估了儿童的叙事能力。林宝贵(2002)和锜宝香(2007)认为微结构包括了七个维度:总词语数、不同词语的数量、不同词语出现的频率、校正后的不同词语出现的频率、句子总数、不同句型的总数和平均句长。郭蕙侨(2009)将微观结构分为了总词语数、相异词语数、校正后的相异词语数、句型、平均句长和语言表达错误等六种类型,并以此考察了轻度智障学生的叙事能力。周凤娟、章依文(2010)在研究中将微观结构分为了平均句子长度、词语类型、不同词语数量和总句数。小结叙事结构可以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侧重于叙事中的语法构成和情节的复杂性;微观结构关注叙事语言样本的词法和句法结构,能够弥补宏观结构在评价叙事结构方面的不足。有研究表明,叙事能力会随着很多情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比如引发叙事的环境、任务的要求等。因此,评价儿童的叙事能力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国外针对儿童的叙事评价指标较为系统,而国内儿童评价指标常常借鉴国外叙事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对构成汉语叙事结构的要素进行分析。汉语与英语在词汇形式、语法表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未来需要采用与国际儿童叙事结构分析相适应的范式,建立汉语叙事结构要素的分析系统。参考文献:[1] Justice L M , Bowles R P , Kaderavek J N , et al. The index of narrative microstructure: a clinical tool for Analyzing school-age children's narrative performanc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 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2006, 15(2):177.[2] Labov W , Waletzky J . Narrative Analysis: Oral Versions of Personal Experience[J]. Journal of Narrative and Life History, 1997, 7(1).[3] Lever R . Discussing stories: Using a dialogic reading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kindergartner's oral narrative construction.[D]. 2008.[4] Mccabe A. Relating events in narrative: a crosslinguistic developmental study.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1996, 23(3):715-723[5] Peterson C , Mccabe A . Parental styles of narrative elicitation: effect on children's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content[J]. First Language, 1992, 12(36):299-321.[6] Stein N L, Glenn C G. An Analysis of Story Comprehens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 Test of a Differences[J].1975:1-68.[7] 郭蕙侨.轻度智能障碍儿童口语叙事之语言层面与错误类型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台北教育大学,2009: 1-154.[8] 李甦, 李文馥, 杨玉芳. 3~6岁儿童图画讲述能力的发展特点[J]. 心理科学, 2006, 29(1):25-29.[9] 李甦(综述), 申敏(审校). 儿童叙事结构的分析方法[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0(4):399-401.[10] 锜宝香.叙事与语言样本之评量与分析.特教理论与实务的对话学术研讨会手册IMl,台北:台北教育大学特殊教育中心,2007: .[11]于文文. 对话式绘本阅读对提升智障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7.[12] 曾维秀, 李甦. 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的促进与干预研究(综述)[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年20卷9期, 572-575页, ISTIC PKU CSCD, 2006.[13] 张雪.鹰架策略之故事结构教学对学习困难儿童口语叙事能力之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14.[14] 周凤娟, 章依文. 学龄前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9, 17(002):181-183.[15] 周凤娟, 章依文. 学龄前儿童看图叙事能力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0, 18(1):18-21.展开阅读全文热门评论(1)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ω・)Sirivyosu 2022-10-1[大哭]老师,想请问您有没有什么适合测量大班幼儿叙事能力的量表哇打开App,看更多精彩内容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是个体素质的核心体现,随着社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渐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止是高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也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仍然不被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十分薄弱。大多数特殊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适应学校和社会、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将会受损,而这同时也会导致心理发展上的异常。因此,特别要注意特殊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儿童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着差异的各类儿童,包括发展上低于和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也包括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专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JL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本文对特殊儿童是从广义的视角来定义的,因为不论是超常还是低能的儿童,又或者是边缘行为问题的儿童,艺术都能在他们的人生发展及行为矫正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目的是探讨当下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的现状,以及艺术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现状

(一)对特殊儿童的定义

特殊儿童心理咨询是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一种专业服务,它依据专业理论,运用系统的干预方法和技术,致力于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与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在特殊教育的综合服务系统之中,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多个学科共同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与医学的临床治疗、学校的教育教学、身体机能的康复训练等并列,是一种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干预手段。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在对特殊儿童提供服务的多学科合作的团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特殊学校以及普通学校中从事融合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具备基本的心理治疗专业素质和技能。

(二)特殊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除了生理缺陷的特殊儿童,许多特殊儿童是在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有异常,比如自闭症、多动症、选择性缄默症、阅读障碍、学习障碍等等。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各类障碍或者残疾联系紧密,由于特殊儿童本身的特殊性,在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周围人的差异之后,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身心的缺陷使得特殊儿童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加之周围群体不能给予适当的关注,家长的溺爱、教师的忽视以及同学的排斥都可能滋生焦虑敌对、多动易怒、敏感多疑、失眠梦魇及一些躯体化症状。而这些情绪心理困扰又会进一步加剧环境的'不利程度,由此导致身心不健康的恶心循环。

在过去,人们对于特殊儿童普遍采取的是同情或是排斥的态度。除了一部分被忽视的特殊儿童,人们对特殊儿童的介入和教育方式主要是针对特殊障碍技能的矫正训练很少考虑到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日益重视,针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发展的专业化服务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就要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者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符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的干预方法和工作模式。

(三)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对象和范围

从广义上来讲,所有具有特殊需求的儿童都是特殊教育的合适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理残疾儿童,还包括各类需要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的儿童。在美国,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儿童人数占总人口的10%~15%,而英国大概有18%~20%的中小学在校生具有特殊教育需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 “20/20”的特殊教育对象观:在儿童人群总体的两端各有20%的人群需要特别的关注。

处于低端的20%属于有明显障碍的人群,处于高端的20%属能力超长的天才类型。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安排不能适应高低端两类人群的需求。因此,特殊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特殊儿童包括残疾或有一定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仍然是在普通学校就读。全纳教育的初衷是正常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提倡以平常心来对待特殊孩子。这本身非常值得提倡,然而,当前许多普通学校的师生对特殊儿童缺乏接受和包容的能力。当前我国许多中小学仍然非常看重升学率和教学秩序,特殊儿童的异常行为表现显然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例如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儿童常常会缺乏自制力,制造一些混乱影响教学秩序。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些问题是全纳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思考的。相对于国内一些学校将自闭儿童排斥在校外,致使孩子自杀的事件,台湾在全纳教育方面的实践值得借鉴。

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只有1000多所,相比于将近900万的特殊儿童群体,显然远远不能满足其要求。然而,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许多特殊儿童,尤其是贫困、偏远地区的特殊儿童基本上未享受特殊教育及特殊心理服务。特殊教育机构集中在城市地区,且规模、师资、和人学名额都非常有限。现有特殊教育机构也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资源较为充足,但人学限制非常多,名额有限。另一些民间特殊教育机构,入学限制少,但缴纳费多、家长负担重,资源和师资也相对薄弱。

(四)心理治疗领域的特殊儿童问题

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它面临许多非常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特殊儿童群体具有各种各样的严重障碍和缺陷,会给咨询过程带来艰巨的挑战。这些缺陷包括:意识和自我意识水平低下,自我调控能力有缺陷(如脑损伤和功能发育不全的残疾儿童);语言和交流能力的缺失;概念思维能力缺陷,社会生活常识缺乏;物质与社会环境的隔离和封闭,以及可供选择的环境资源有局限。

除了缺陷,特殊儿童群体往往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可以利用的功能,需要咨询师予以特别关注,并仔细发掘,作为心理健康和发展的资源,妥善加以利用,扬长避短。可以加以利用的特殊儿童的优势包括:形象直观功能突出,可以有效补偿他们的功能缺陷;感受一运动功能相对完整特殊儿童完成感受运动形式的任务,远远好于文字、逻辑、数字等形式的任务;想象力丰富,幻想现实不分;对于重要他人和生态环境的依赖,可利用人际关系的影响力来开展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

艺术治疗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征,能广泛地应用于众多对象,也包括各类特殊人群。艺术治疗中的安全气氛,能使被治疗者降低心理防卫程度,发泄个人不良情绪并能被社会接受。h艺术治疗所体现的创造性表达原则特别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干预。在艺术之中,特殊儿童情感的身体性和艺术性表达可以得到充分重视和鼓励。充分利用特殊儿童的幻想、身体动作、艺术和象征性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去探索意义、表达和交流。象征性的意义表达是孩子体现自己人生意义的必然要求。儿童的梦和幻想、自发的游戏、天真的故事、涂鸦式的艺术作品等都是心理健康成长必要的基本素材,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艺术治疗

(一)艺术治疗的定义

艺术治疗(Art thempy)是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包括使用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美国艺术治疗学会(AATA)的对艺术治疗定义是:“艺术疗法融合了人的发展、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和其它艺术形式)以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下的创造过程等领域”,“相信自我表达,帮助人们解决矛盾和问题、发展人际沟通技巧、调整行为、减轻压力、提高自尊和自我意识、获得洞察力”。

人类艺术最早起源于史前岩洞壁画,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论述过音乐的“净化”功能,即音乐的心理治疗功能。而艺术成为一种治疗方式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并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20世纪30年代,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明确提出了 “艺术治疗” (Art therapy)这一概念,在其推动下,艺术治疗在美国逐渐发展并迅速延伸到其他发达国家。以Jung和Freud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发起的精神分析运动在艺术治疗的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艺术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生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中、我国艺术治疗的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了艺术的疗愈作用,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艺术作为一种治疗方式也开始被广为接受。

(二)艺术治疗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在特殊儿童教育和心理咨询领域,欧美等国家巳将艺术应用于残障、器质性疾病以及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治疗中,学校、社区和医院均设有艺术治疗室。艺术治疗已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与自尊,使其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更融洽的关系。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尚未形成体系,但仍然有一些值得关注的艺术治疗领域。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艺术治疗方式当属绘画疗法和音乐疗法。

1.绘画

绘画治疗,是以绘画活动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通过绘画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绪。绘画心理治疗是治疗师与作画者之间实现有效沟通与理解、且具有创造性的交流方式,“可以使之将内心压抑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通过让被治疗者自主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视像,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并以此进行治疗使作画者恢复健康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目的。绘画心理治疗的实践证明绘画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升,促进语言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改善” 研究表明,无论来访者绘画技巧如何,都可利用绘画方式来处理情绪冲突、心理创伤等问题。

因为人们对绘画的防卫意识较弱,在无意中就会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通过创作表现出来可以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释放出来并且开始重建过去。

而且在绘画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从而为治疗师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患者分析和治疗。科学有效的美术教育能对聋哑儿童人际社会互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音乐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嗜乐治疗是一种集音乐学、心理学、医学为一身的综合治疗形式,其对治疗者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掌握心理治疗的知识和技术,还需掌握音乐理论与技能。

自1950年音乐治疗首次被认定为一个专门的治疗专业以来其治疗对象就在不断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音乐在特殊儿童干预、治疗中的价值。目前音乐治疗已被逐步应用于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领域中。有研究通过音乐治疗智力障碍儿童进行社会行为、情绪情感、运动技能、沟通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干预。而在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治疗时,音乐治疗也发挥了独特的优势。通过节奏敲击、节律的互动以及击打鼓、钢片琴等容易为人感受并触摸的乐器治疗师帮助听障儿童进行有声与无声的触觉、听觉体验。_在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由于音乐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故音乐治疗师运用音乐聆听、音乐游戏等方法对其的自我意识、注意力集中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进行治疗。

刘东青应用音乐治疗对智障儿童情绪障碍进行了干预研究,结果发现在对以上五名不同类型的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治疗训练后他们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实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被试在情绪、交往、动作协调和认知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情绪障碍改善最为显着。四宁夏通过实验探究了奥尔夫音乐治疗对唐氏综合征儿童工作记忆及注意力两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过治疗唐氏综合征儿童在工作记忆、注意力稳定性、正向情绪和音乐感受力方面有显着改善。

3.沙盘

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DoraKalff)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 “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其特点,是在医患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意象,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从适于咨询的范围来看,沙盘疗法在情绪障碍、语言障碍、创伤后应激反应、自闭症、自然灾害创伤等广泛问题中都呈现出了一定的疗效。从适用的儿童群体来看,除正常儿童外,沙盘疗法也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中,肢体和视觉机能健全的特殊儿童也可以用手触沙、用眼睛自由选择玩具来创造沙盘。

在对情绪障碍儿童的治疗方面,沙盘游戏有显着效果。王萍和黄钢等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被试社会交往行为次数明显增加,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且交往质量有所提高,社交焦虑症状得以缓解,toi而且其低于同龄儿童的生活质量也有显着提升。

在语言障碍方面,沙盘游戏疗法也有功效。周惠君和王万清、徐洁和张日升分别对选择性缄默症的沙盘个案研究表明个案的选择性缄默症得到改善。还有研究者使用沙盘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结果表明沙盘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来访者的各种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此外,研究者对沙盘疗法干预儿童早期创伤也有所探讨。陈晶对五名早期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个案研究显示儿童沙盘作品由创伤主题逐渐转变为治愈主题,逐渐实现了个性化、人格趋向的整合。

4.其他

心理剧是由雅各?李维?莫雷诺(Jacob LevyMoreno)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探索心理和社会问题的方法,以戏剧的方法探索“真实”的一门科学,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及隐秘世界。“心理剧的根本目标是启发人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可以结合所有艺术形式——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的一种独特的整体治疗方法。心理剧于团体的形式中展开。团体的带领者被称为导演,导演以各种暖身的方式选出愿意呈现自己内心生活事件的一位团体成员担任主角。主角从其他团体成员中,以心电感应(tele)的方式选扮演其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成员担任辅角。强调以“行动”来经验生命而非谈论问题、内容的自发性与原创力、互动的关系。治疗范围涉及有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老人,也可以用于智障者、精神病患者和罪犯。

舞蹈是人类最早以肢体动作表现内心世界活动的艺术。美国舞蹈治疗协会(ADTA)把它定义为“一种在舞动过程以促进情感、智力、身体、个人和社会融合的心理疗法”。舞蹈疗法的心理学依据来自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及自我心理学的概念。舞蹈治疗师认为,生命体内部存在着能量的自然流动,心理冲突会影响并造成混乱的涌流,其外在表现便是适应不良性运动、姿势和呼吸。通过舞蹈,不仅可矫正人们的适应不良的运动姿势和呼吸,而且也可将潜藏的焦虑、悲哀、愤怒、抑郁等情绪安全地释放出来,使人们感受到自己对个人存在的控制能力。舞蹈心理治疗的范围涉及到各种形式的人格障碍与情感性心理疾病、智障者、退伍军人、灾区灾民等,目前的舞蹈治疗还被广泛应用于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潜能开发等。舞蹈治疗对神经性贪食症的疗效最为显着。

三、艺术治疗如何起作用

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创作不仅能帮助受情绪困扰者表达内心体验,发泄压抑的情绪,放松人的全身肌肉、而且能协助心理医生发觉个体潜意识当中的欲望及人格特质等帮助评估者更全面、更深人地了解被评估者的心理状态和能力水平。主题统觉测验(TAT)、房树人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便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以艺术为媒介的心理评估工具。

艺术治疗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上只是选择了当前儿童艺术式治疗常用的几种方式深人地做了介绍。此外还有舞蹈、心理剧、粘贴画、泥塑、剪纸、电影等多种形式,甚至是朗诵、演讲,凡是以艺术化的方式去表达的活动都能在广义上成为一种艺术治疗只要是艺术活动的参与者能够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去表达、去抒发、去创造,那么心灵的治愈效果自然会呈现。

参考文献

[1]赵均.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2]朴永馨.特殊教育学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5-26.

[3]杨广学主编.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27-128.

[5]李梦吾.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1:257-25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