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非典病毒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非典病毒研究论文

据新华社电以两名旅美中国学者为主的一个研究小组15日宣布,他们首次获得了非典病毒表面刺突蛋白和人类细胞的受体蛋白结合在一起的晶体,通过对这种蛋白质复合体的分析,揭示了非典病毒感染细胞关键的第一步。 对非典病毒表面刺突蛋白的分析,还显示了非典病毒的高度危险性。据研究人员在16日出版的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仅仅两个氨基酸的变化,就能使非典病毒从野 生宿主跃迁到人类身上、传染力增强几十倍、并在人类之间互相传染。 论文的两位主要作者李放和李文辉都是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中国籍学者。他们认为,这项突破将对非典病毒机理研究、预测病毒未来的传染性变化、以及药物和疫苗的开发提供重要信息。 李放说:“从刺突蛋白来看,非典病毒的变异非常快。一个氨基酸的突变就能使病毒从果子狸感染人类,其传染性增强了几十倍。而另一个氨基酸的突变使病毒能在人群间传染。” 他认为,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非典病毒和人体细胞的相互作用机理,也可以根据刺突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病毒变异,还可以用来指导合成更有效的非典疫苗,“用刺突蛋白为基础合成疫苗比用灭活病毒更有效,灭活病毒可能变异,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李放强调,目前非典疫情已被控制,但人们决不可掉以轻心。因为病毒的真正野生宿主还没有找到,果子狸只是中间宿主,病毒可能潜伏在野生宿主身上继续快速变异,直至获得更强的传染力引发新疫情。

可能吧,说明这两者是有关系的。所以可以联系起来,一起突破了,这样就可以解决疫苗问题,给了我们更好的解决方法。

股份黄金分割方和警方将恢复肌肤回复回复回复还将积极发挥各分局

非典起因是来自于云南省一处洞穴的菊头蝠。

2002年末,广东省出现多例类似肺炎的病例,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2003年,SARS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感染了数千人,全球进入紧急状态。科学家鉴定出罪魁祸首为一株冠状病毒,并在广东牲禽市场上所销售的果子狸中发现了基因类似的病毒。

之后的调查显示,大量SARS相关冠状病毒在中国的菊头蝠中传播,这表明致命毒株可能源自这些蝙蝠,再通过果子狸传播到人类身上。但是,在关键基因上(允许病毒接近并感染细胞的蛋白质),人类版病毒和蝙蝠版病毒存在差异,导致上述设想令人存疑。

为了解决这桩“悬案”,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石正丽和崔杰对全国各地的大量菊头蝠进行取样。2011年起,石正丽研究团队对云南省一处洞穴的菊头蝠种群开展了为期5年的SARS样冠状病毒长期监测,共进行了10次样品采集,在64份蝙蝠粪便粒和肛拭子样品中检测到了SARS样冠状病毒RNA。

研究显示,流行于这一洞穴的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高度多样,可分为两大簇,其中一簇在RBD区更接近SARS病毒,不存在大部分SARS样冠状病毒所出现的缺失。

重要的是,SARS冠状病毒的全部基因组组分都可以在这个SARS样冠状病毒的天然基因库中找到。通过进一步的重组分析,研究人员推测:SARS冠状病毒的直接祖先可能通过这些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的祖先株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组事件而产生。

扩展资料:

非典对中国的影响

1、中国大陆多间大学的正常教学进度被打乱,北京市的中小学全面停课,不过6月举行的全国高考并没有延后举行。全国很多省市都实行了中小学全面停课,很多地区改变了以往的考试执行顺序以适应特殊时期。

如北京采用了等分数揭晓后再填报志愿的顺序,而导致出现了严重的“扎堆”现象,从而导致了复读人数的大幅上升,但另一方面,则保证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招生。北京的北方交通大学(现名北京交通大学)是最著名的隔离大学。

2、SARS高峰时期,中国各级党政机关显示了惊人的动员力量,深入到农村基层社区。这时以村为单位的传统社会力量发挥了作用:所有外村人员不得进村,本村在外打工返乡人员也被挡在村外,直到观察期满才能回村。

3、多场体育比赛和热身赛被取消、更换主办地或者推迟,2003年中国足球甲A联赛甚至因严重推迟出现11月雪战的情况。

4、SARS疫情结束,中央政府宣布大幅度增加卫生防疫经费投入,在全国建设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别是增加了对农村地区的经费投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非典病毒源于云南?

如何进行非典病毒研究论文

从材料选取的2003年山东申论范文,与各位分享申论2003年山东申论试题范文:要求这道题是在阅读全部材料的基础上,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超过1200字。题干中规定的非常明确,是“在阅读全部材料的基础上”。因此,这篇议论文绝对不可以是针对材料中四个层面中的一点进行论述,必须是就整篇材料的中心主旨进行论证,既就非典对我们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论证。论非典时期的典型启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类的共同敌人非典给我们带来了痛苦,打破了我们以往的生活的节奏。非典对中国、对世界,虽然是一个突如其来、前所未有的灾难。但是,非典给人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第一,政务公开应进一步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举一动,政府有所作为的果断举措,对“非典”疫情及时准确地向民众通报,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措施,政府和民众形成了合力,政府已经疏通了和民众的沟通渠道。特别是政府对非典这一突如其来的灾难的处理,已经朝透明化的方向发展,这是对民众负责任的态度和表现。这种趋势如果是持久地发展下去,很有利于加快推进体制改革的进程。有可能成为推进改革的最大动力。第二,在应对各种危机的管理体制上,应有通盘考虑。在这次应对非典的行动中,国务院成立了由副总理吴仪牵头,包括多个部委一把手的指挥部,成为协同式最高危机管理部门。在危机结束之后,应当考虑如何将危机管理日常化。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危机处理常设体系,就无法在日常状态下,建立各种预警机制,及时捕捉各种信息,把危机消灭于萌芽之中,同时总结积累各种危机管理经验,将其溶于我们日常工作的管理中。第三,我们每一个个人和整个社会,应从与非典的战斗中欲火重生。首先,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长期的和平年代已使我们的风险和危机意识淡漠,应付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心理准备不足,以至于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容易产生心理紧张,甚至是群体性的恐慌,从而使个人和整个社会在认知和行为上的应对能力降低。因此,我们在平时应该有风险意识,增强知识和手段的储备。当遇到危机时,则应该注意保持健康的心态,客观、理性和积极地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其次,从更深的层次看,这次事件应该使我们更多地反思个人的各种行为。其中包括如何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如何处理人与动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人们对自身行为的主动约束不仅对个人健康有益,而且对整个社会的风险防范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最后,这次事件使我们更进一步看到危机时,靠社会集体的力量是最有效的方式。在过去技术力量低下的情况下是如此,在技术已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是如此。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就注重培养公共道德、集体意识、奉献和牺牲精神,以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相互信任,而这一切有依赖于我们有一个公开、整和充满信任的社会。抗击非典的斗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我们还需要冷静,防控措施不能丝毫放松。我们坚信,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未来社会的进步中得到补偿。祖国的明天更加灿烂、更加美好。

即非典型肺炎,导致非典型肺炎的罪魁祸首是冠状病毒家族中的新成员。首发病例于2002年11月出现在广东佛山,后在我国内地出现病例并开始大范围流行。据说非典最初的传染源是果子狸,吃野味的人吃了果子狸引发的病毒,最早在广东发现,广东的钟南山院士将其命名为“非典型性肺炎”。

武汉病毒所研究冠状病毒论文

德国的教授携带了新型病毒抑制剂来到了中国。这位教授是德国吕贝克大学的主任,对于病毒学很有研究,以前在非典的时候,他也来过中国。

在大年三十的时候,有一则关于来自德国的希尔根菲尔德教授携带者研发出来的抗病毒药剂来到了中国,对武汉发生的疫情进行援助。这个消息在社交平台上广泛的流传开,很多人都在考虑,这位德国的希尔根菲尔德教授到底是什么来头,而他所带来的抗病毒药剂是不是真的能对疫情起到作用。

希尔根菲尔德是德国吕贝克大学生化研究所的主任,他平时在工作中主要研究的就是病毒学,对冠状性病毒还有流行性疾病深有研究,而且他曾经还因为“非典”有过一段不解之缘。在2003年的时候,“非典”疫情肆虐,他去了北京和蒋华良合作,为非典疫情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后来他还曾经发表过一篇关于冠状病毒的论文,在2005年的时候,他也曾经提出过抗击冠状病毒抑制剂的想法,而且还获得了国际的认可,只不过这些项目一直停留在理论还有实验的层面上。

在非典结束了以后,希尔根菲尔德教授一直都把重心放在关于病毒还有流行病毒的研究上。这一次武汉爆发进行冠状病毒,希尔根菲尔德教授很有可能就带了抑制病毒的物资,而且希尔根菲尔德教授还表示,这一次的武汉病毒里面的结构和SARS病毒大致相同。在吕贝克大学的官方网站上,也表示希尔根菲尔德教授携带着对武汉病毒有帮助的物资。在德国除了希尔根菲尔德教授以外,还有其他的教授也在研究关于此方面病毒研究的抑制剂。

近期,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又流传着有关新冠病毒起源的一些猜测,诸如“新冠病毒人造论”“新冠病毒起源于实验室”等。然而,国际权威机构及多数病毒学、免疫学领域学者均表示,这些猜测缺乏科学支持,迄今为止所有证据都表明新冠病毒并非人为制造。首先,现有科学证据已表明新冠病毒的特征是人为操作不可能达到的,只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等机构参与的国际团队3月17日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分析比对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多种冠状病毒基因组数据认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与人体细胞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结合效率之高,是人类基因工程所无法达到的。此外,新冠病毒独有的分子架构也排除了它是实验室合成的可能,因为人们找不到一个类似的已知病毒分子架构来构建这种新病毒。“通过将(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与(其他)已知的冠状病毒毒株相比较,我们可以确定新冠病毒起源于自然过程。”领衔研究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副教授克里斯蒂安·安德森在一份公报中说。其次,新冠病毒某些进化特征并非独有,科研人员在自然界可以找到相似进化事件,也进一步支持了它起源于自然的结论。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机构研究人员3月发布的一篇预印本论文说,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两个蛋白质亚基S1和S2之间的裂解位点有多个氨基酸插入,他们从云南蝙蝠体内所获冠状病毒毒株的S1和S2亚基之间也存在类似插入,这表明自然界完全可能出现此类插入。第三,科学家已在野生动物体内找到了与新冠病毒十分接近的冠状病毒毒株,表明这类病毒存在自然界宿主。迄今已知的与新冠病毒亲缘关系最近的冠状病毒是从云南蝙蝠体内分离的RaTG13毒株,与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一致性达96%;此外有研究显示,穿山甲携带的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亲缘关系也比较相近,尤其是在帮助病毒入侵细胞的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上与新冠病毒相似度高达,表明穿山甲可能参与了新冠病毒的进化与传播。参与前述国际研究团队的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病毒学研究人员爱德华·霍姆斯日前发表声明说,冠状病毒通常存在于野生动物中,并经常“跃迁”到新的宿主身上,这是对新冠病毒起源最可能的解释。他说,野生动物中冠状病毒的数量、多样性和进化情况均支持新冠病毒是自然进化产物的观点,确定新冠病毒的确切来源需要对自然界中的动物进行大规模采样检测。此外,认为新冠病毒源于实验室的理由也很牵强。法国发展研究所热带病毒学专家埃里克·勒鲁瓦说,法国病毒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吕克·蒙塔尼耶等人认为新冠病毒源于实验室的理由是,新冠病毒基因组的某些片段与艾滋病病毒基因组的片段一样,但实际上某种病毒与其他病毒携有同样的微小基因片段很常见,因为基因组非常庞大。勒鲁瓦介绍,他们通过特定算法对比新冠病毒与其他病毒的基因组后发现,如果所关注的基因片段越微小,就越会发现新冠病毒与关系很远的病毒携有相似的片段。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法德拉·沙伊卜21日说,世卫组织目前正与两种“大流行”斗争,分别是新冠疫情大流行和“虚假信息大流行”。多名专家也强调,要警惕“新冠病毒人造论”“新冠病毒起源于实验室”等谬论背后的政治目的。法国免疫学家、新冠疫情科学委员会负责人让-弗朗索瓦·德尔弗雷西表示,新冠病毒源自实验室的假设是“一种不属于真正科学范畴的阴谋论观点”。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流行病学副教授哈桑·瓦利指出,有些人出于政治目的利用有关谣言,“我们必须小心,不要给谣言生存空间”。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下属“帕斯捷尔”流行病与微生物学科研所副所长亚历山大·谢苗诺夫认为,有些人声称新冠病毒源自人工制造“是为了掩盖其卫生系统的无能或抵御疫情方面的过错”,这类说法实际上欲盖弥彰。

[1] 俞文兰,孙道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一线女护士心理健康风险及干预对策[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20,30(6):200-217. [2] 程家国,谭晓东,张玲,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及隔离留观者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20, 20(1):1–5. [3] 马楷轩,张燚德,侯田雅,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隔离人员生理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医学, 2020, 27(1):36–40. [4] 马良坤,段艳平,郑睿敏,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孕产妇心理调整专家建议[J].协和医学杂志, –. [5] 李少闻,王悦,杨媛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居家隔离期间儿童青少年焦虑性情绪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0,34(2):135-142 . [6] 董人齐,周霞,焦小楠,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隔离人员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康复学报, 2020, 30(1):1–4. [7] 徐东。复盘思考迎接大考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物流启示[N/OL]. [2020-02-24]. [8] 董炜疆,宫惠琳,刘文彬,等。新冠疫情下留学生医学基础课网上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34(2):125-128 [9] 吕海侠,王渊,张莉,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医学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34(2):135-142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二版)[EB/OL].[2020-0123].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EB/OL].[2020-01-22].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EB/OL].[2020-02-06]. [1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四川省实施细则(第一版)[S].成都,2020. [14] 姚宏武,索继江,杜明梅,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医院感染防控难点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30(6):200-217.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 368-2012[EB/OL].[2012-08-01]. [16]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国卫办医函[2020]75号[EB/OL].[2020-01-26]. [17服装设计毕业论文 陈明壮,查静茹,鲁超,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综合医院医疗废弃物管理实践[EB/OL].[2020-03-21]. [18] 孙晨,江亚南,赵继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和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0,21(3):47-52. [19] 徐燕,刘洪生,胡克,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肺癌患者临床管理[J].中国肺癌杂志,2020,23(3),136-141. [20] 杜娜雯,白日兰,崔久嵬。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及治疗策略[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9,26(4):454-462.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EB/OL].(2020-01-23)[2020-03-1]. [22] 黄耿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实施普通外科手术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0,29(2):127-130.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EB/OL].(2020-03-07)[2020-03-09]. [24] 王玲玲,杨丽,王彩虹,等。“6S”融合目视化管理在援鄂医疗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区管理中的应用[J/OL].护理学杂志,2020,35.(2020-03-19)[2020-03-22]. [25] 李宝金,邬子林,胡波涌,等。疑似及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手术管理指引[J].广东医学,2020,41(5):1-4.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与预防指南[EB/OL].(2020-01-27)[2020-03-06]. [27] 周志强,孙星星,李世勇,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剖宫产术的麻醉管理[J/OL].中华麻醉学杂志,2020,40.(2020-02-25)[2020-03-08]. [28] 李太生,曹炜,翁利,等。北京协和医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建议方案()[J/OL].协和医学杂志,2020,11.(2020-01-30)[2020-03-03]. [29] 操静,温敏,石义容,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焦虑抑郁及影响因素调查[J/OL].护理学杂志,2020,35.(2020-03-20)[2020-03-22]. [30]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母胎医师专业委员会。妊娠期与产褥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建议[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20,23(2):73-79.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S].2012. [32] 孟凡慧,范红艳,闻智。SARS疑似患者急诊手术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8):9-10.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EB/OL].(2020-01-20)[2020-02-26]. [34] 韩光,韩景田。方舱医院在遂行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5,12(8):117-118.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S].2016. [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隔离技术规范[S].2009. [37] 刘俊峰,翟晓辉,向准,等。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方舱医院建设管理探讨[J/OL].中国医院管理,2020,40.(2020-03-02)[2020-03-04]. [38] 左惠敏,王冬。发热门诊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标本采集与转运管理[J].护理学杂志,2020,35(6):62-64. [3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S].2012. [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EB/OL].(2020-02-04)[2020-03-01]. [41] 孙润康,张晓祥,徐进,等。基于5G技术的COVID-19方舱医院网络基础设施快速部署和应用探索[J/OL].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0,15.(2020-03-19)[2020-03-22]. [42] 郑喜灿,王志敏,赵丽,等。高原环境下方舱医院护理工作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19):65-67. [43] ***。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J].网信军民融合,2020(2):9-15. [44] 白莉,杨达伟,王洵,等。物联网辅助新冠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OL].复旦学报(医学版),2020(1):2-10+1[2020-04-09]. [45]王志心,刘治,刘兆军。基于机器学习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疫情分析及预测[J/OL].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20(1):1-9[2020-02-21]. [4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2):145-151. [47] 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S].(2020-1-26)[2020-1-27]. [48]韩博学,张睢扬,韩永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9):1129-1133. [49]李硕,尹红波,刘杰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中医诊疗特点[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32(3):67-69. [50] 倪力强,陶宏武,杨小林,等。中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策略与分析[J/OL].中华中医药学刊:1-18[2020-03-06].

☞十分详细的参考资料

武汉病毒研究院病毒改造论文

反向遗传学 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病毒发病机制和疫苗开发的认识。大型的RNA病毒基因组,如冠状病毒基因组,由于基因组较大且不稳定,很难在大肠杆菌宿主中克隆和操作。 两位通讯作者均来自瑞士的University of Bern Transformation-Associated Recombination cloning  TAR克隆 基因组DNA片段和过量的TAR载体在去除细胞壁的酵母细胞中进行混合。每个载体中都含有对目的基因特异的两段序列(标为蓝色和红色)以及酵母的筛选标记HIS3和CEN6(淡蓝色原点)。由于载体过量,酵母细胞便会将DNA片段全部接受。根据具体情况又可分为三类:1)未分到基因组DNA的;2)分到基因组DNA但未被整合到TAR载体上的;3)分到基因组DNA且通过自身同源重组被整合到TAR载体上的。显然我们是只需要第三种情况的阳性克隆,怎么把其它两种过滤掉呢?答案是进行电泳。 下图是对上述过程的简化示意: 2010年5月20日,J. Craig Venter Institute在美国 Science  杂志上报道了首例人造细胞的诞生。向山羊支原体  Mycoplasma capricolum  细胞中转入人工合成的蕈状支原体 Mycoplasma mycoides  的基因组而来,产生的人造细胞表现出的是蕈状支原体的生命特性。利用该平台,研究人员在拿到合成DNA片段后一周内,对新冠病毒进行了基因组改造和病毒拯救。研究团队于1月14日向试剂公司下单,以化学合成方式得到上述14个DNA片段,并在2月4日拿到其中的12个含片段载体(有pUC57、pUC19、pUC57mini和PCC1-His3)。其中片段5 和7 未获得,原因不详。研究团队最终通过对一位来自慕尼黑患者的新冠病毒样本(BetaCoV/Germany/BavPat/2020)进行RT-PCR 扩增,获得了第5和第7个片段。 利用TAR 克隆,研究人员获得了6 组正确组装的新冠病毒构建体的分子克隆。随后用酵母的同源重组系统依据末端重复的序列将这些DNA 序列拼到一起。获得完整的病毒序列后,用T7 RNA 聚合酶将其通过脱落转录,得到病毒RNA,将该RNA 用电穿孔技术导入到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 cell)中,使其感染。将用于培养绿猴肾细胞(~2d),含释放出的病毒颗粒的上清液注入到别的培养基中,发现可以感染别的细胞,说明新构建的酵母合成平台可以拯救病毒。 同理,作者团队在鼠肝炎病毒A59(MHV-A59)和MERS-CoV进行病毒拯救的测试,发现效果依旧很好,测试的克隆中正确组装了病毒基因组的YAC均可达到90%,这表明病毒在酵母中的组装效率相当之高。 TAR 克隆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的优点就是可以先对全基因组进行设计,通过对小的具有重复序列的片段的合成,进而再依靠酵母的同源重组系统进行片段的正确组装,极大的降低了合成的难度,也大幅提高了合成的效率。无需得到变异毒株的临床样本,通过对病毒变异的分析,可以合成构建出该变异毒株的基因组片段,再通过酵母平台进行重建与拯救。论文中还提到对局部片段的重新设计,以测试改变前后对病毒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一方法即利用酵母人工染色体在酵母体内将合成的SARS-CoV-2的DNA片段进行体外重组,获得全长cDNA克隆。再将cDNA体外转录为RNA,利用电穿孔将病毒RNA转染进哺乳动物细胞,实现病毒拯救。 化学合成的基因组DNA所产生的SARS-CoV-2可以绕开病毒分离物的来源限制,而且还可以对单个基因进行遗传修饰和功能表征。 对于这一篇论文,我起初有许多地方不明白。 首先是病毒的基因组合成,理论上讲,比病毒更高级的生物基因组,并不是没有人合成出来过,因此这篇论文的技术可以说是降维打击了,那为什么还可以发表在顶级杂志 Nature 上呢? 从时间线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1月11日病毒序列正式被公布(据我所知应该是中国CDC发布的),但是国外第一个提取出病毒毒株的时间却是到了2月26日,与序列的公布整整相差1个多月。我们也可以知道这次的Pandemic,一个多月可以新增多少感染者和死亡者,时间就是生命啊!而作者在序列公布后的第3天便下出了订单,在ICTV正式公布新冠病毒名称的第2天便得到了拯救完成的病毒。可以想象,如果以后没有可能及时得到病毒的毒株,我们可以直接根据序列得到病毒的毒株, 这是本篇文章最大的亮点之一,即在此类形势下给人一种研究病毒的范式。 第二个亮点,可以关注到作者不仅做了SARS-CoV-2,还做了MHV和MARS-CoV。看不明白的话给个提示:这三种病毒都是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 )的!此外,作者在表格中还列出未实现拯救的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B)、寨卡病毒(ZIKA virus)和流感病毒(HCoV)。这意味着作者想 通过对一系列冠状病毒的拯救验证来说明这一平台广泛的适用性 ,将难缠的冠状病毒,乃至其他病毒的毒株获取难度降低。这或许对科学界是件好事,但是可能也是件坏事吧… Craig Ventor;冠状病毒亚基因组; 《COVID-19全景综述》,为一张大图,涉及基本信息,免疫学过程等内容, 很震撼且 非 常华丽 !在 公众号“炫亦”回复“cv”即可获得云盘链接! [1] Thao, et al.  Nature  , 2020.  [2] Natalay Kouprina & Vladimir Larionov.  Nat Protocol  , 2008. [3] Daniel G. Gibson, et al.  Science  , 2010.  [4] 孙明伟, 李寅, 高福.  生物工程学报  , 2010.

近期,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又流传着有关新冠病毒起源的一些猜测,诸如“新冠病毒人造论”“新冠病毒起源于实验室”等。然而,国际权威机构及多数病毒学、免疫学领域学者均表示,这些猜测缺乏科学支持,迄今为止所有证据都表明新冠病毒并非人为制造。首先,现有科学证据已表明新冠病毒的特征是人为操作不可能达到的,只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等机构参与的国际团队3月17日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分析比对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多种冠状病毒基因组数据认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与人体细胞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结合效率之高,是人类基因工程所无法达到的。此外,新冠病毒独有的分子架构也排除了它是实验室合成的可能,因为人们找不到一个类似的已知病毒分子架构来构建这种新病毒。“通过将(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与(其他)已知的冠状病毒毒株相比较,我们可以确定新冠病毒起源于自然过程。”领衔研究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副教授克里斯蒂安·安德森在一份公报中说。其次,新冠病毒某些进化特征并非独有,科研人员在自然界可以找到相似进化事件,也进一步支持了它起源于自然的结论。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机构研究人员3月发布的一篇预印本论文说,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两个蛋白质亚基S1和S2之间的裂解位点有多个氨基酸插入,他们从云南蝙蝠体内所获冠状病毒毒株的S1和S2亚基之间也存在类似插入,这表明自然界完全可能出现此类插入。第三,科学家已在野生动物体内找到了与新冠病毒十分接近的冠状病毒毒株,表明这类病毒存在自然界宿主。迄今已知的与新冠病毒亲缘关系最近的冠状病毒是从云南蝙蝠体内分离的RaTG13毒株,与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一致性达96%;此外有研究显示,穿山甲携带的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亲缘关系也比较相近,尤其是在帮助病毒入侵细胞的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上与新冠病毒相似度高达,表明穿山甲可能参与了新冠病毒的进化与传播。参与前述国际研究团队的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病毒学研究人员爱德华·霍姆斯日前发表声明说,冠状病毒通常存在于野生动物中,并经常“跃迁”到新的宿主身上,这是对新冠病毒起源最可能的解释。他说,野生动物中冠状病毒的数量、多样性和进化情况均支持新冠病毒是自然进化产物的观点,确定新冠病毒的确切来源需要对自然界中的动物进行大规模采样检测。此外,认为新冠病毒源于实验室的理由也很牵强。法国发展研究所热带病毒学专家埃里克·勒鲁瓦说,法国病毒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吕克·蒙塔尼耶等人认为新冠病毒源于实验室的理由是,新冠病毒基因组的某些片段与艾滋病病毒基因组的片段一样,但实际上某种病毒与其他病毒携有同样的微小基因片段很常见,因为基因组非常庞大。勒鲁瓦介绍,他们通过特定算法对比新冠病毒与其他病毒的基因组后发现,如果所关注的基因片段越微小,就越会发现新冠病毒与关系很远的病毒携有相似的片段。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法德拉·沙伊卜21日说,世卫组织目前正与两种“大流行”斗争,分别是新冠疫情大流行和“虚假信息大流行”。多名专家也强调,要警惕“新冠病毒人造论”“新冠病毒起源于实验室”等谬论背后的政治目的。法国免疫学家、新冠疫情科学委员会负责人让-弗朗索瓦·德尔弗雷西表示,新冠病毒源自实验室的假设是“一种不属于真正科学范畴的阴谋论观点”。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流行病学副教授哈桑·瓦利指出,有些人出于政治目的利用有关谣言,“我们必须小心,不要给谣言生存空间”。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下属“帕斯捷尔”流行病与微生物学科研所副所长亚历山大·谢苗诺夫认为,有些人声称新冠病毒源自人工制造“是为了掩盖其卫生系统的无能或抵御疫情方面的过错”,这类说法实际上欲盖弥彰。

因为石正丽教授说的话比较像是发誓,告诉大家没有这样事情,可惜没有针对性的回答,公开说明也没有提到黄燕玲这个人是不是新冠的零号病人事件的问题,导致广大网友越来越怀疑,闹到最后还是黄燕玲本人出来辟谣,大家才知道误会石正丽教授。

01、石正丽教授针对网上谣言做出回应

由于外国机构宣传武汉病毒所的研究生是新冠的零号病人事件,广大网友都希望武汉病毒所可以出来做个交代,或者让研究生黄燕玲出面作证,那么谣言就会不攻而破。可惜石正丽教授针对网上谣言做出回应:“我们所没有一个人被病毒感染过,我们所是零感染。”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武汉病毒所没有任何人有问题。

可是石正丽教授这句话,给人一种非常不真实的感觉,就只是一句话,什么证据都不拿出来,感觉就像是在发誓,问题都没有解决。石正丽还不如不出来解释,这哪里是辟谣,这妥妥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02、石正丽教授的回应,网友:“不买单,保持怀疑态度。”

而石正丽教授这段话,除了转移大家的视线之外,从头到尾都没有解答零号病人是不是黄燕玲,黄燕玲本人现在情况如何,是不是也感染上呢?通通都没有解释,因此广大网友不知道石正丽有没有如实说出来,还是隐瞒什么事情呢?

这样反而让网友越来越怀疑,网上传说是不是真实,有没有黄燕玲本人呢?就在大家讨论热火朝天,黄燕玲本人亲自出来辟谣,广大网友反应过来,石正丽教授说是真实的,只是她讲话大家都曲解。搞科研都是比较严谨,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大家也要体谅一下石正丽教授。

因为天天和这些病毒在一起,不感染的几率很小,但是教授说保证无一人感染,确实是能受到质疑的。

sars病毒研究论文

石正丽2015论文的相关解释如下:

SARS- CoV冠状病毒的出现预示着全球范围内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跨物种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影响。

从那时起,动物种群中出现了包括甲型流感病毒株H5N1、H1N1和H7N9以及MERS-冠状病毒在内的几种病毒株,给疫区造成了相当大的疾病、死亡率和经济困难。

尽管公共卫生措施能够阻止SARS-冠状病毒的爆发,但最近的亚基因组学研究已经确定了在中国蝙蝠种群中传播的与SARS密切相关的病毒序列,这些病毒可能构成未来的威胁。然而,序列数据本身提供了识别和准备未来的盘前病毒的最小洞察力。

因此,为了研究传播蝙蝠冠状病毒的出现可能性(即感染人类的可能性),我们从中国马蹄蝠分离的RsSHC014-冠状序列中构建了一种编码人畜共患冠状病毒棘突蛋白的嵌合病毒,其背景是SARS冠状病毒小鼠适应的脊骨。

这种杂交病毒使我们能够评估这种新的棘突蛋白引起疾病的能力,而不必依赖于其自然基础上其他必要的适应性突变。利用这一方法,我们在原代人体气管细胞和体内鉴定了SHC014棘突蛋白介入导致的冠状病毒感染,并测试了现有免疫疗法对SHC014-冠状病毒的疗效。

综合起来,该策略转译成宏基因组学数据,以帮助预测和准备未来的紧急病毒。

反向遗传学 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病毒发病机制和疫苗开发的认识。大型的RNA病毒基因组,如冠状病毒基因组,由于基因组较大且不稳定,很难在大肠杆菌宿主中克隆和操作。 两位通讯作者均来自瑞士的University of Bern Transformation-Associated Recombination cloning  TAR克隆 基因组DNA片段和过量的TAR载体在去除细胞壁的酵母细胞中进行混合。每个载体中都含有对目的基因特异的两段序列(标为蓝色和红色)以及酵母的筛选标记HIS3和CEN6(淡蓝色原点)。由于载体过量,酵母细胞便会将DNA片段全部接受。根据具体情况又可分为三类:1)未分到基因组DNA的;2)分到基因组DNA但未被整合到TAR载体上的;3)分到基因组DNA且通过自身同源重组被整合到TAR载体上的。显然我们是只需要第三种情况的阳性克隆,怎么把其它两种过滤掉呢?答案是进行电泳。 下图是对上述过程的简化示意: 2010年5月20日,J. Craig Venter Institute在美国 Science  杂志上报道了首例人造细胞的诞生。向山羊支原体  Mycoplasma capricolum  细胞中转入人工合成的蕈状支原体 Mycoplasma mycoides  的基因组而来,产生的人造细胞表现出的是蕈状支原体的生命特性。利用该平台,研究人员在拿到合成DNA片段后一周内,对新冠病毒进行了基因组改造和病毒拯救。研究团队于1月14日向试剂公司下单,以化学合成方式得到上述14个DNA片段,并在2月4日拿到其中的12个含片段载体(有pUC57、pUC19、pUC57mini和PCC1-His3)。其中片段5 和7 未获得,原因不详。研究团队最终通过对一位来自慕尼黑患者的新冠病毒样本(BetaCoV/Germany/BavPat/2020)进行RT-PCR 扩增,获得了第5和第7个片段。 利用TAR 克隆,研究人员获得了6 组正确组装的新冠病毒构建体的分子克隆。随后用酵母的同源重组系统依据末端重复的序列将这些DNA 序列拼到一起。获得完整的病毒序列后,用T7 RNA 聚合酶将其通过脱落转录,得到病毒RNA,将该RNA 用电穿孔技术导入到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 cell)中,使其感染。将用于培养绿猴肾细胞(~2d),含释放出的病毒颗粒的上清液注入到别的培养基中,发现可以感染别的细胞,说明新构建的酵母合成平台可以拯救病毒。 同理,作者团队在鼠肝炎病毒A59(MHV-A59)和MERS-CoV进行病毒拯救的测试,发现效果依旧很好,测试的克隆中正确组装了病毒基因组的YAC均可达到90%,这表明病毒在酵母中的组装效率相当之高。 TAR 克隆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的优点就是可以先对全基因组进行设计,通过对小的具有重复序列的片段的合成,进而再依靠酵母的同源重组系统进行片段的正确组装,极大的降低了合成的难度,也大幅提高了合成的效率。无需得到变异毒株的临床样本,通过对病毒变异的分析,可以合成构建出该变异毒株的基因组片段,再通过酵母平台进行重建与拯救。论文中还提到对局部片段的重新设计,以测试改变前后对病毒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一方法即利用酵母人工染色体在酵母体内将合成的SARS-CoV-2的DNA片段进行体外重组,获得全长cDNA克隆。再将cDNA体外转录为RNA,利用电穿孔将病毒RNA转染进哺乳动物细胞,实现病毒拯救。 化学合成的基因组DNA所产生的SARS-CoV-2可以绕开病毒分离物的来源限制,而且还可以对单个基因进行遗传修饰和功能表征。 对于这一篇论文,我起初有许多地方不明白。 首先是病毒的基因组合成,理论上讲,比病毒更高级的生物基因组,并不是没有人合成出来过,因此这篇论文的技术可以说是降维打击了,那为什么还可以发表在顶级杂志 Nature 上呢? 从时间线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1月11日病毒序列正式被公布(据我所知应该是中国CDC发布的),但是国外第一个提取出病毒毒株的时间却是到了2月26日,与序列的公布整整相差1个多月。我们也可以知道这次的Pandemic,一个多月可以新增多少感染者和死亡者,时间就是生命啊!而作者在序列公布后的第3天便下出了订单,在ICTV正式公布新冠病毒名称的第2天便得到了拯救完成的病毒。可以想象,如果以后没有可能及时得到病毒的毒株,我们可以直接根据序列得到病毒的毒株, 这是本篇文章最大的亮点之一,即在此类形势下给人一种研究病毒的范式。 第二个亮点,可以关注到作者不仅做了SARS-CoV-2,还做了MHV和MARS-CoV。看不明白的话给个提示:这三种病毒都是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 )的!此外,作者在表格中还列出未实现拯救的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B)、寨卡病毒(ZIKA virus)和流感病毒(HCoV)。这意味着作者想 通过对一系列冠状病毒的拯救验证来说明这一平台广泛的适用性 ,将难缠的冠状病毒,乃至其他病毒的毒株获取难度降低。这或许对科学界是件好事,但是可能也是件坏事吧… Craig Ventor;冠状病毒亚基因组; 《COVID-19全景综述》,为一张大图,涉及基本信息,免疫学过程等内容, 很震撼且 非 常华丽 !在 公众号“炫亦”回复“cv”即可获得云盘链接! [1] Thao, et al.  Nature  , 2020.  [2] Natalay Kouprina & Vladimir Larionov.  Nat Protocol  , 2008. [3] Daniel G. Gibson, et al.  Science  , 2010.  [4] 孙明伟, 李寅, 高福.  生物工程学报  , 2010.

关于石正丽的论文解析如下:

《自然》论文提到,石正丽团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序列与一种蝙蝠冠状病毒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相似度高达96%,表明蝙蝠可能是该冠状病毒的来源。这一结论,与该团队1月23日公布在论文预印网站上的结果一致。

冠状病毒是人类传染病流行的一个来源,过去20年里,冠状病毒已经引发2次大规模的流行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此前已有研究发出提示,主要存在于蝙蝠体内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SARSr-CoV)可能会导致未来疾病的爆发。

此次论文显示,石正丽及其同事分析了7例重症肺炎患者的样本,其中6人为武汉海鲜市场内的工人,该海鲜市场在2019年12月已首次发现病例。研究团队发现在其中5名病人身上获取的全长度基因组序列,彼此之间几乎完全一致——相似度超过,与SARS冠状病毒有的序列一致。

研究团队进一步将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与实验室早期检测的冠状病毒的部分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发现该病毒与来源于中国菊头蝠样本的一株冠状病毒(RaTG13 )的基因相似,两种病毒序列一致性高达。

同时,研究团队确认了新型冠状病毒进入细胞的路径与SARS冠状病毒一样,即通过ACE2细胞受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人体内的抗体显示出在低血清稀释度下中和病毒的潜力,但是抗SARS病毒抗体是否能与新型冠状病毒交叉反应,仍需用从SARS病毒感染中痊愈的病人的血清来确认。

此外,研究团队还开发出了一种可以将新型冠状病毒与其他所有人类冠状病毒区分开的测试,并展示在最初的口腔拭子样本中检测到了新型冠状病毒,但随后(大约十天后)采集的样本没有显示阳性病毒结果。

这项发现表明,最有可能的病毒传播途径是通过个体的呼吸道,不过研究团队也指出其他途径亦不无可能,仍需更多患者数据来进一步研究传播途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