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摄影杂志有哪些

发布时间:

摄影杂志有哪些

1、《大众摄影》《中国摄影》: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摄影月刊。内容很丰富,覆盖面广,但针对性不强。2、《摄影世界》:新华通讯社主办。很专业,偏重介绍国内外名家作品。3、《人像摄影》: 主办单位 中国商业联合会 编辑出版 人像摄影杂志社。针对影楼、工作室从业人员。4、这些都是不错的杂志,只买一本的话,推荐《摄影世界》。

中国摄影,中国唯一参加TIPA(TIPA 是Technical Image Press Association的缩写由12个欧洲国家和31个以上有关影像杂志社参与的专业杂志团体。TIPA Award奖项是由TIPA授予的,每年在欧洲发布的照片和影像产品为对象根据行业评选出最佳产品并授予奖项。自1991创立以来已过了16年,获得TIPA Award的产品将会获得将获奖logo插入到产品包装盒上或者还可用于宣传的特权。当用户购买了这类产品,可以表明他的品质。当tipa奖标志出现在广告,单张,或在一个产品包装,你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值得的。、 当欧洲各国政府决定,去旧大陆转化为最大的经济区在发达世界,也是摄影业的重新界定其策略。 这个时代的变化,需要从照片和杂志重新思考自身的未来,TIPA决定要为我们加入拍摄的热情。自1991年以来, TIPA成员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在大会上讨论的项目,分享意见,评论,对工业创新和趋势,更多的是来访的摄影历史遗址,博物馆或工厂。 在这为期三天的会议tipa编辑也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评比出在欧洲的最佳摄影与影像产品。)的杂志

1、《大众摄影》

《大众摄影》是1958年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月刊。《大众摄影》面向广大专业和业余摄影者,以传播图像文化为己任。

在这里,可看到对业界新信息的独到评述,读取鲜活的摄影观点和拍摄经验,领略一个个摄影家的独特经历和切身体会,品味一幅幅精彩的摄影佳作,更可以通过本刊“月赛”“数码排行榜”“演兵场”和各种摄影比赛展示才艺、大显身手;

同时,本刊注重知识性、实用性、用大量篇幅评测摄影器材,介绍器材知识、使用经验及拍摄、制作技艺,并通过问答形式帮助摄影者排疑解难。

2、《中国摄影》

《中国摄影》杂志是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一本专业性摄影艺术月刊,它刊登国内外摄影艺术精品,提供国内外丰富的摄影信息,介绍最新摄影器材及现代拍摄技法,集提高性、学术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3、《摄影世界》

新华通讯社《摄影世界》创刊于1956年,《摄影世界》广泛地介绍国外摄影名家名作、实用摄影技术技巧;及时地报道各类摄影器材与数码影像技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国内外摄影信息等方面突出风格与特色,保持可读性和实用性、权威性和时代感。

《摄影世界》着重介绍国内外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的佳作、拍摄体会以及实用的摄影技术和技巧。同时,全面跟踪数码影像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及时报道和介绍最新的摄影器材。

《摄影世界》一贯突出表现其“世界 性”的风格特点,重点介绍海外的摄影创作风格、技法等实用信息,保持其专业性、可读性、实用性、权威性、 服务性和时尚性等特色。

4、《人像摄影》

《人像摄影》创刊于1983年。

面向影楼业者和广大摄影爱好者,以介绍优秀人像作品、摄影实用技术、后期技术技巧、专业器材知识、影楼实战经验、化妆造型技艺、摄影行业资讯等为主要内容,涉及艺术写真、婚纱摄影、儿童摄影、人体摄影、肖像摄影、纪实人像、广告人像等摄影种类。

5、《中国摄影家》

《中国摄影家》杂志创办于1988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综合类大型摄影专业月刊。《中国摄影家》杂志本着服务社会、贴近读者、关注“影”事作为办刊宗旨,已成为广大摄影人的“知心朋友”。

《中国摄影家》杂志一贯坚持权威性、学术性、综合性,并在此基础上全力提升其前沿性、普及性和可读性,为读者着想,急“影者”所需,传播影像文化;

普及摄影知识,时时将一个个精美的瞬间,一幅幅动人的图片呈现给广大读者,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贡献于中国的摄影事业,以其特殊的语言记录和书写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中国优秀的摄影杂志《中国摄影家》、《大众摄影》、《摄影世界》、《光与影》、《人像摄影》、《摄影与摄像》、《今日人像》、《影像视觉》、《中国商业摄影》、《摄影之友》都可为中国优秀的摄影杂志。按我个人从事摄影30多年的经历,我当首推荐《大众摄影》,我是79年订阅《大众摄影》,开始走上摄影之路的。

摄影投稿有哪些杂志社

摄影类杂志不说,人文深度报道类杂志的话:如果是大咖可以往国家地理投,如果不是,可以往同类型的杂志投,如《中国西部》、《西部旅游》这种人文地理旅游杂志,中国西部杂志还有个摄影俱乐部平台,可以申请入会随时有机会中稿还有参赛机会。奖拿的多了就能成为大咖了。

投稿因目的和题材的不同,也不知道您是想投给那些方面。1.如果认为表现一下水平可以向一些摄影刊物投稿《摄影与摄像》《人像摄影》都可以;2如果为了获取一定报酬,要想图片社投稿,要看你所在区域有哪些有影响的图片社,或者直接投向经纪公司。也可以参谋(email:)投稿是专门摄图片经纪人

摄影世界、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摄影之友、人像摄影,这几本都是国内摄影界影响较大的刊物,虽然只有《中国摄影》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刊物,但其它几本的读者面非常广。

摄影期刊有哪些

我最喜欢看的是《摄影之友》,这是面向普通摄友的,还有同一出版社出的《今日人像》,这本是面向影楼的。我觉得这2本比较好。

中国优秀的摄影杂志《中国摄影家》、《大众摄影》、《摄影世界》、《光与影》、《人像摄影》、《摄影与摄像》、《今日人像》、《影像视觉》、《中国商业摄影》、《摄影之友》都可为中国优秀的摄影杂志。按我个人从事摄影30多年的经历,我当首推荐《大众摄影》,我是79年订阅《大众摄影》,开始走上摄影之路的。

摄影与摄像-----邮发代号: 82-683. 人像摄影----邮发代号:46-229 中国商业摄影----国际标准刊号ISSNISBN 7-5362国内统一刊号邮发代号

摄影从来不是技术活。你可以花3天时间掌握技术,但若没有审美的积累与培养,30年可能都不会拍到好照片。我推荐几本小众杂志,相信它们从选题到设计,再到图片的选择,都会令你耳目一新,为你新一年的拍摄提供些许启发。

◆  ◆  ◆

Wallpaper*

《Wallpaper*》杂志被称为设计界的圣经,是全球***具影响力的设计生活杂志品牌。经过多年革新,这本杂志已改版成为一本集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建筑、旅游等更全面的时尚品位杂志,囊括世界***的建筑、室内装璜、***厨房厨具、美食甚至时装等。在纸媒士气低落的当下,仍然保持着每期超过4万份的发行量。

▲创刊号采用双封面封面分别为超模刘雯以及Loewe皮革面料拼贴图案

这样一本神奇的杂志,终于在2017年11月份,进入了中国大陆,取名为《Wallpaper*卷宗》。《Wallpaper*卷宗》在中国市场以双月发行,单月20号出版,售价为50元。第一本创刊号采用了双封面,分别为置身北京松美术馆中的超模刘雯以及Jonathan Anderson设计的Loewe皮革面料拼贴图案。

《Wallpaper*卷宗》,融入了许多中国风的元素,拍摄手法上,大量采用了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虚实、疏密、框架、开合以及均衡等构图,似乎打算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到底,而且也没有像其他引进的杂志一样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小编印象***深的是少林寺和西双版纳两期,分别由超模何穗和超模雎晓雯担任模特,可以说非常有质感和韵味了。喜欢中国传文化的摄影师,强烈推荐!

◆  ◆  ◆

Numéro

《Numero》是从巴黎起步的新法式时尚杂志,从图片质量、版面设计到摄影概念,处处都渗透着法国人自由优雅的气息。初次看到,就令人非常令人惊艳。杂志整体排版设计以页码数字为中心,坚持了简约清晰的独特美学风格。全球化的设计视野,预示着先锋的时尚风向标。

中国版名为《大都市Numéro》,创刊于2010年,每期都集合了许多艺术、展览的资讯以及文化评论。无论是法国版还是中国版,对于拍摄时尚大片的商业摄影师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小编看的***多的还属Numéro《法国版》,对拍摄思维的训练非常有帮助。

◆  ◆  ◆

W

《W》是***的时尚杂志,与《VOGUE》、《VANITYFAIR》、《GQ》同门,吏属于美国康泰纳仕集团。一直以出色的摄影享有极高声誉,其超大版面的版式也使其能够更适合体现其时尚界的内容及图片。但因为广告收入太少,可能即将面临停刊,可以去淘宝买历年的买电子版。

除了《W》美国版,《W》韩国版也是我***常看的,基本上韩国当红组合、小鲜肉、小姐姐都会在上面出现,而且拍摄质量相当高。

◆  ◆  ◆

Nylon

▲《Nylon》美国版

《Nylon》是一本以流行文化和时装为主题的美国杂志。内容包含时尚、音乐、美妆、派对等,可以说涵盖了时髦年轻人想要了解的方方面面。名称“Nylon”来自纽约和伦敦两个城市的英文名称(NewYork +London)。主要读者群瞄准20岁至35岁的年轻人。

▲《Nylon》日本版

《Nylon》美国纸质版已于2017年停刊,并完全转向了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它在年轻读者心目中的地位,那些喜欢《Nylon》的女孩儿们,被称作是 Nylon Girls,独立、有主见是她们独特的标签。这一定义也从美国带向了亚洲,并迅速俘获了大批读者。《Nylon》日本版被认为是***得“Nylon”精髓,甚至在排版和摄影风格上更胜一筹的版本。

▲《Nylon》中国版

在《Nylon》美国版停刊的同年,《Nylon 尼龙》中国版公开创刊号封面,易烊千玺成为首封人物。未来,《Nylon》中国版会以月刊形式发行,音乐、摄影、时尚、美妆、校园都会是这本杂志所关注的点。在如今这个流量当道、小鲜肉小姐姐盛行的年代,了解下年轻人的世界,还是有助于年轻的心态的。

◆  ◆  ◆

032c

目前值得关注的要数《032c》这本来自柏林的异端杂志,创刊十几年来它一直都是独特的文化风向标。杂志总部位于柏林野兽派 St Agnes 教堂改造的建筑中,由 Maria 和 Joerg Koch 这对夫妻运营。杂志从欧陆文化观点探讨当代时尚设计、生活美学、政经议题,诗意的视觉风格具有一种文学性。

《032c》对于文化的包罗万象无疑是先锋之举,如果说主流或商业性质大刊在内容导向上,「被动」地引发读者对当下时代文化、思潮产生共鸣,《032c》则在「主动」创造一种文化及思潮。

有名的摄影杂志

大都市, contributormagazine,ID ,flanellemagazine,sickymag,teethmag,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杂志。

contributormagazine,大都市Numero,ID,sickymag,teethmag,flanellemagazine这6本杂志是必备的。

嘿嘿~~如果你可以到大书店的话.直接在那看算了.毕竟花20块钱买一本杂志能学到的东西是很少的.看完了也不知道怎么处理.以我为例.以前有买.但是后来发现摄影论坛也差不多.而且大学的图书馆里也有杂志看.但现在主要只是看器材的评测.其他的越看越没味.

中国摄影,中国唯一参加TIPA(TIPA 是Technical Image Press Association的缩写由12个欧洲国家和31个以上有关影像杂志社参与的专业杂志团体。TIPA Award奖项是由TIPA授予的,每年在欧洲发布的照片和影像产品为对象根据行业评选出最佳产品并授予奖项。自1991创立以来已过了16年,获得TIPA Award的产品将会获得将获奖logo插入到产品包装盒上或者还可用于宣传的特权。当用户购买了这类产品,可以表明他的品质。当tipa奖标志出现在广告,单张,或在一个产品包装,你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值得的。、 当欧洲各国政府决定,去旧大陆转化为最大的经济区在发达世界,也是摄影业的重新界定其策略。 这个时代的变化,需要从照片和杂志重新思考自身的未来,TIPA决定要为我们加入拍摄的热情。自1991年以来, TIPA成员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在大会上讨论的项目,分享意见,评论,对工业创新和趋势,更多的是来访的摄影历史遗址,博物馆或工厂。 在这为期三天的会议tipa编辑也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评比出在欧洲的最佳摄影与影像产品。)的杂志

香港电影杂志有哪些

最佳电影Best Film最佳导演Best Director最佳编剧Best Screenplay最佳男主角Best Actor最佳女主角Best Actress最佳男配角Best Supporting Actor最佳女配角Best Supporting Actress最佳新演员Best New Performer最佳摄影Best Cinematography最佳剪接Best Film Editing最佳美术指导Best Art Direction最佳服装造型Best Costume & Make Up Design最佳动作设计Best Action Choreography最佳原创电影音乐Best Original Film Score最佳原创电影歌曲Best Original Film Song最佳音响效果Best Sound Design最佳视觉效果Best Visual Effects最佳亚洲电影Best Asian Film新晋导演Best New Director

勤劳地帮二楼的懒鬼一下。一,金紫荆奖 金紫荆奖由香港影评人协会主办。1996年举办第1届,以后每年年初举行。各个奖项由影评人协会会员讨论投票决定。奖项数量较少,没有技术奖项。每年还同时评选当年10大华语片和外语片。二,金像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於1982年由《电影双周刊》创办。这是从《电影双周刊》每年邀请影评人评选十大电影的扩大和延续。目的是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同时亦检讨过去一年电影的成绩,亦希望藉此促进香港电影的贸素,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1982年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第一届的颁奖礼,当时只有十大华语及外语片奖及五个奖项。其后与星岛报业合办第二届与第三届,以后就由《电影双周刊》独力举办。三,评论学会奖 由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主办,始于1995年。每年1-2月举行评选,评选范围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开上映的华语电影。四,双周刊奖 由香港《电影双周刊》杂志创办于1981年,由影评人投票选出,分为“十大华语片”及“十大外语片”。评选范围是当年在香港地区放映的影片。1996年以后该评奖纳入“香港电影金紫荆奖”。

香港电影奖项介绍非常详细

香港新浪潮电影知识介绍

香港电影新浪潮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一般认为是1979年—1983年期间)香港电影的一个潮流,参与者多是在外国留学、有电视制作经验的年轻导演,如徐克、许鞍华、严浩、谭家明、方育平等等。香港新浪潮的导演主要在美国或英国攻读电影课程。他们在1970年代回到香港后都加入了电视台发展。他们在电视台接受一番磨炼后,离开电视台发展电影事业,在此期间拍摄的一批风格清新的影片。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电影杂志《大特写》(《香港电影双周刊》的前身)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向传统挑战的革命者》,首次用新浪潮一词来期待香港的新电影。

出现背景

七十年代末期,国际形势动荡不安,香港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腾飞、独立电影制片机构的风起云涌,具有正义感的影视工作者鄙弃“四头”(噱头、拳头、枕头、鬼头)影片而开拓新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从国外电影学院毕业回港并从事电视编导工作的年轻导演,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青人的独特创意和社会触觉,拍摄出了一批完全不同于传统香港电影的充满个人色彩的新潮电影。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这批影片的卖座虽然不是特别高,却为港片在编导手法和摄制技术上呈现出异於传统香港片的新风貌。

1976年,梁普智、萧芳芳导演的《跳灰》一般被认为是新浪潮的先声,1978年,严浩导演了《咖喱啡》,打响了新浪潮的第一枪。之后是1979年,三位青年导演分别推出了他们的电影处女作:徐克把科幻和武侠合二而一,推出了“未来主义武侠片”《蝶变》,许鞍华的《疯劫》根据一起真实案件改编,把悬念和推理结合起来处理凶杀案件,章国明的《点指兵兵》以逼真自然的光影展示警探和罪犯的搏杀。这三部影片标志着新浪潮的正式诞生。随后,严浩、刘成汉、方育平、蔡继光、谭家明、黄志强、单慧珠、唐基明、张坚庭、黎大炜、于仁泰等相继掘起,拍摄了《父子情》、《夜车》、《投奔怒海》、《似水流年》、《喝彩》、《欲火焚琴》、《师爸》、《山狗》、《冤家》、《表错七日情》及《墙内墙外》等新观念与新形式相结合的影片,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在短短的时间内,竟有几十位锐气十足的年轻导演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不仅票房价值颇高,还获得了电影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受到制片人的青睐。

此后,不少电视界的人才加入香港电影界工作,两者的互动日益频繁,甚至有电视节目改编拍成电影(如萧芳芳主演的《林亚珍》)。电视界举办的选美比赛和歌唱比赛等,也陆续发掘了一批新掘起的一代,促成了往后10多年香港影坛“明星制度”的勃兴。

香港电影新浪潮的特征

“新浪潮”的“新”,带有与多传统及及传统分别的意味。同时亦意味着一种创新和实验取向,力求突破传统而别具一裁。如意大利五十年代的“新现实主义”是对法西斯主义极权统治后的电影事业的一次重新评述及振兴,而法国的六十年代“新浪潮”是源自对法国五十年代的商业电影工业机制的不满,通过崭新的电影手法表现当代人的生活状态,是对当时主流的“优质电影”的反叛。香港“新浪潮”,电影则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在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新浪潮”导演虽然都被冠以“新浪潮”之名,其实每位的电影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察和匪徒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大体上“新浪潮”导演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特征。由于“新浪潮”主要导演大都有留学海外专业培训的背景,因而具有开放的视野和自觉的电影影象意识。他们重视电影语言创新,真实、鲜明、大胆、饱满、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在影片的叙事、结构、节奏等方面,尤其是在电影取景、色彩、自然光使用,剪接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风格化特征。

不过,新浪潮导演在强调突出个性的同时,并未走向实验电影的极端,而是巧妙地将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起来,兼顾电影的商业因素和观众的娱乐要求。在“满足个人”和“满足观众”间求得平衡,以追求商业上的最大成功。他们是对香港主流电影的突破,但并非彻底抛弃。比如,香港“新浪潮”电影大都从类型电影入手,然后进行创新和改造。徐克将科幻电影与武侠电影合为一体,刷新了香港电影对于武侠电影的观念,熟练有力的`导演手法也令观众耳目一新;在《疯劫》中,许鞍华将一件真实的凶杀案编写成一个极富悬疑和推理性的故事,创造出逼人的惊竦气氛;在《点指兵兵》中,章国明则描绘警察与凶手的摩擦,刻意表现警察焦灼的心理状态,拍摄十分讲究光源,主张推回自然。这些影片强调并突出个性,在“满足个人”和“满足观众”间求得平衡,而又偏重于“满足观众”,以便追求商业上的最大成功;这些影片重视电影语言的创新,善于用较新的技巧创造“外在真实的表象”,以造成真实、鲜明、大胆、饱满、具有冲击力的画面视觉效果。这说明新浪潮导演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观众。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是低成本,不用大明星,这同后来港片标榜明星阵容,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截然不同。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年轻导演们对电影的热爱与艺术抱负,在香港高度竞争的商业生产制度下,没有个机构和资金支持,迅即被商业浪潮裹卷而去。香港“新浪潮”电影,从1979年掘起至1982年已成了强弩之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新浪潮即宣告结束。大部分新锐导演都融入主流电影,成为商业电影的生力军。“新浪潮”后劲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香港是一个极商业化的投机城市,电影剧作始终以纯大众娱乐为纲领。其次,香港亦因为其中西文化枢纽的位置,迅速收各类型文化资金,但亦因为急功近利,迫切于商业效益的应验,故每当欲把题材和形式推进至较深层面时,便往往显得情理不足,根基薄弱,而陷于一片混乱。许鞍华、徐克、章国明、谭家明、方育平、严浩、吴宇森等创意的电影创作者,都在剧作上出现这种情况。尽管如此,“新的浪潮”对整体影业仍然带来新血和冲劲,有助于主流电影的革新和转型。

“新浪潮”在八十年代中期分成两种取向,一是继承社会和政治题材取向,如《男与女》(1983)、《家在香港》(1983)以及方育平的电影《父与子》(1981)、《美国心》(1986)等。另一个“新浪潮”是侧重艺术形式与主题追求的影片,具有代表性的是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最后胜利》(1987)等。谭家明影片着重庞大复杂的剧作结构,利用如“青春片”及“黑帮片”等类型电影模式,而衍生出类型电影叙事模式外的情感描述。

意义

香港新浪潮运动只持续了两三年,其中严浩、许鞍华和徐克等导演,更成熟的影片反而出现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所以,新浪潮对香港电影的最大贡献,并不在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而在于:一方面它为香港电影培养了大批人才,给了一些有新想法的年轻人进入电影工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它开拓了香港电影的思路和视野。香港新浪潮的电影语言观念与方法上的前卫性让人眼界大开,从而改造了主流电影的现状,使之制作方式和包装手法得以更新;另外,其操作的中和性又使得一般的电影人与电影观众容易接受,从而使不同的电影类、样式都得到改造,由此形成新的多元化的电影创作格局。这些新浪潮导演其后叱咤香港影坛达20年。“虽然发展不一,但上世纪70年代末确实是他们独领风骚的年代,也在精神上启发了台湾和大陆的新浪潮”(焦雄屏)。

评价

三十年悠悠过去,如果以法国新浪潮的标准来比较,香港新浪潮的作品数量和成就明显远远不及。不少论者认为没有共同的信念和宣言,是香港新浪潮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影评人澄雨甚至毫不留情地批评新浪潮「姿势多於实际,包装多於内容」。在这当中不可忽略社会和时代的因素,好像欧洲新浪潮是伴随着反战、学运出现;日本方面,《美日安保条约》引起国内的不满,也激发了大岛渚、寺山修司等影人的创作。而台湾新电影出现时,更是正值解严的关键时期。香港呢,新浪潮却与本地的社会运动失诸交臂,七十年代末社会走向稳定,新浪潮的爆发难免显得格格不入。

港产片八十年代以后的兴盛,固然有新浪潮的一份贡献,但最后获胜的其实还是主流电影,新浪潮大部分导演拍了几部片后便退下火线。一路走来,到今天仍活跃电影圈的就只有徐克、许鞍华二人,然而际遇已大不如前。近年《深海寻人》和《女人不坏》虽然仍可见到徐克的无限创意,观众却似乎不太领情,未能引起话题。至於许鞍华难得仍然坚持着人文关怀,但是《天水围的日与夜》要到获得金像奖后才受到注目,最近的《天水围的夜与雾》也是票房惨淡。

回看新浪潮电影,虽然当中不无粗糙、单薄的瑕疵,但所流露出的真诚、冲劲、热情、勇气,隔了三十年后,仍然看得人热血沸腾,而这一份精神不正是今天港产片所缺乏的吗?

代表作品

徐克

《蝶变》(1979)

《第一类型危险》(1980)

《地狱无门》(1980)

许鞍华

《疯劫》(1979)

《投奔怒海》(1981)

严浩

《茄喱菲》(1978)

《夜车》 (1980)

《公子娇》(1981)

方育平

《半边人》(1981)

《父子情》(1983)

余允抗

《山狗》(1980)

《师爸》(198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