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培训论文的外文文献

发布时间:

培训论文的外文文献

”参考文献“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扩展资料:

书写格式:

(1)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

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

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2)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你好的! ① 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 ② 并且大部分的院校都有免费的接口! ③ 如果真没有免费的接口,那就百度知道悬赏求助下载吧! ④ 要是要外文的论文准备翻译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谷歌学术】 ⑤ 需要什么语言的论文直接就用相应的语言搜索!100% 能找到类似的! ⑥ 至于翻译,可以直接谷歌翻一下,弄完在自己缕缕就可以了! ⑦ 要是计算机类的代码什么的到CSDN或者51CTO下载!【友情提示】==================论文写作方法=========================== {首先就不要有马上毕业,最后一次花点钱就得了的想法} ① 其实,原创的论文网上没有免费为你代谢的!谁愿意花时间给你写这个呢?难道你在空闲的时间原以为别人提供这种毫无意义的服务么?所以:还不如自己写。主要是网上的不可靠因素太多,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 ②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这个很可能老师已经给你确定了】,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 ③ 通读一些相关资料,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看看别人都从哪些方面写这个东西! ④ 参照你们学校的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接着要将提纲给你们老师看看,再修改。等老师同意你这个提纲之后,你就可以补充内容! ⑤ 也可以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 ⑥ 最后,到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测【这里便宜啊,每一万字才1块钱】,将扫红部分进行再次修改! ⑦ 祝你顺利完成论文!【WARNING】========================================================= [Ⅰ] 如果确认找人代笔,交押金的要慎重考虑! [Ⅱ] 淘宝交易的话,一定看好他的打款时间,有的设定为【3天】,到期之后人家自然收到钱! [Ⅲ] 希望用我的回答能让童鞋们多个心眼!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外文参考文献就是指论文是引用的文献原文是国外的,并非中国的。原文就是指原作品,原件。即作者所写作品所用的语言。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原文是英语。译文就是翻译过来的文字,如在中国也可以找到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中文版本。这个中文版本就称为译文

篮球培训论文的外文文献

FirstSearchEBSCOhostSDOL,SDOSACMDigitalLibraryBeck-onlineCurrentIndextoStatisticsIEEEXploreLexisNexisWilsonWebAlexanderStreetPressGroveArtOnline/GroveMusicOnlineNatureOvidincludingPrimalPicturesTechSciencePresscairnFrantextOCLCFirstSearchSpringerLinkCSAIlluminaWebofKnowledgeGaleInfoTracReadReadOpacJSTORTaylor&FrancisWestlawInternationalGreenwoodDigitalCollectionGrolierOnlineOxfordResourcesMorganClaypoolEarlyAmericanImprint(EAI)、AccessUNProQuestAmericanChemicalSocietyNetLibraryEmerald

足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足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袁静.论校园足球回归育人本原之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01):40-42+96.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A].体群字[2009]54号

[3]陈珂琦.对加强校园足球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认识与建议[J].中国学校体育,2015(5):9

[4]颜中杰,何志林,玄刚.上海市校园足球活动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科研,2011(1):65-68

[5]李纪霞,董众鸣,颜中杰.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3):85-89

[6]董众鸣,袭波,颜中杰.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2):78-82

[7]梁伟,刘新民.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推进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4(3):151-153

[8]肖佳川.构建校园足球文化促进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J].兰州教育学院报,2015(6):165-166

[9]王涛,崔世君.新型足球教学模式的构建与传统足球教学比较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5):108-101

[10]陈枭.校园足球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J].当代体育科技,2016,(34):146-148

[11]张云波,王晓茜.校园足球推广背景下高校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2):65-66

[12]王登峰.从"有"到"强":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2018,38(4):3-7,21

[13]李卫东,何志林,董众鸣.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发展模式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2):87-9

[14]陈书玲.利用校园足球健全学生人格[J].求知导刊,2015(22):18.

[15]孙晓娟,吴澳.校园足球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5):62-63.

[16]侯学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2):77-83.

[17]黄文洁.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18]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07):29-33.

[19]孙宇.新形势下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运思与发展[J].电大理工,2017,(01):81-82.

[20]姚杰.足球进课堂背景下中小学足球教学的阶段性地位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7,(03):36-37.

[21]周东升.浅析校园足球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作用[J].青少年体育,2017,(03):32-33.

[22]宋辉.我国足球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09):20-21.

[23]刘陵,张伟.青少年趣味足球的内涵解读及推进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7,(09):155-156+159.

[24]陈斌.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目标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7,(09):209-210.

[25]吴剑,桂蓉,曹电康.校园足球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17,(03):138-142+160.

[26]刘志敏.新疆少数民族青少年足球运动参与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03):156-160.

[27]张应龙.文化认同视域下欧洲职业足球文化特征及其启示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117-120.

[28]程万军.浅谈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的'方法[J].民营科技,2017,(03):227.

[29]吴楠.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策略研究[J].运动,2017,(06):18+5.

[30]郑志强,李向前.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理事会构建的反思与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3):22-26+31.

[31]高治,郑原,王岗."足球改革"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3):86-93.

[32]姜南,侯学华.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动力系统及优化路径分析--以协同学理论为视角[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143-147.

[33]艾强.足球产业经济贡献与影响足球发展的经济因素[J].经济研究导刊,2017,(08):36-37.

[34]孙莹莹.分析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管理及其执教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7,(08):67+69.

[35]沈雁平,牛曼兰,罗卫东.群众业余足球参与者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合肥市的业余足球参与者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7,(03):95-99.

[36]曹然.校园足球活动中伤害事故的预防和科学应对[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05):71-74.

[37]郭风,谭继业.中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07):81-82.

[38]余翔.成都市五人制足球俱乐部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7):145-146.

[39]杨培岭.团队文化视野下解读中国足球运动员技能危机[J].当代体育科技,2017,(07):190-191.

[40]贺涛.荆门市足球裁判员队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7,(05):44-45.

[41]王本鑫.浅析足球运动对现代人社会生活健康的影响[J].科技经济导刊,2017,(07):215.

[42]顾海亚.小学足球教学的几点思考[J].田径,2017,(03):48-49.

[43]王岚.足球运动员损伤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J].安徽体育科技,2017,(01):73-75.

[44]陈爱国,陈丽萍,颜军.8周足球运动改善留守儿童执行功能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01):85-89.

[45]张文波.高校足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6):162-163.

[46]吴军.浅析体育教育专科学生足球裁判能力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7,(06):107-108.

[47]何杰.长沙市校园足球试点高中足球活动的开展现状研究[D].延安大学,2016.

[48]李勇.葡萄牙足球历史演进及崛起因素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02):113-117.

[49]杨世东.南京市青少年业余足球培训市场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17,(02):130-134.

[50]李水强.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瓶颈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02):154-156+200.

[51]陈浩.简论足球技术中场上意识的培养[J].运动,2017,(04):13-14.

[52]郝宗继.足球游戏在足球训练中的作用分析[J].运动,2017,(04):15-16.

[53]康喜来,李德武.新形势下校园足球的角色定位和发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01):85-89.

[54]周丽芳,文佳黎.基于遗传算法的虚拟足球游戏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7,(02):209-213.

[55]曾广平.论小学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意义[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2):206+243.

[56]宋娜梅,梁潇,林用彬,郑丽.中学校园足球文化结构及认知差异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2):30-37.

[57]谢军,刘鸿优.比赛情境因素对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技战术表现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2):107-111+136.

[58]刘林星,田德宝.校园足球发展环境建设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7,(01):155-158.

[59]魏家鹏.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与疲劳消除方法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5):43+45.

[60]李忠.关于常见足球训练中的技术技巧解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05):56-57.

[61]程公.关于我国高校校园足球竞赛联盟机制的研究[J].科技风,2017,(03):217.

[62]酒华炜."校园足球热"背景下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内涵与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102-106.

[63]赵丽敏,刘鹏.中国企业并购欧洲足球俱乐部的动机与策略分析--基于中国大健康产业的视角[J].对外经贸实务,2017,(02):77-80.

[64]郑波.比较视域下的高校足球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01):31-39.

[65]刘圣泽.阿勒泰地区中学生足球训练方法调查与分析[J].武术研究,2017,(01):145-147.

[66]郭振,乔凤杰,李声民.日本大学足球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7,(01):121-127.

[67]黄华.我国职业足球转会制度的法学透视[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01):15-19.

[68]徐金成,高璨,高颀,洪平,赵杰修.中国足球运动损伤研究现状及其国际比较[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7,(01):84-90.

[69]李旭天.校园足球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J].青少年体育,2017,(01):109-111.

[70]周俊杰,应依岐.日本足球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青少年体育,2017,(01):42-43+46.

[71]徐龙兵,马加威.浅析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的问题及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7,(03):13+27.

[72]杨大轩,唐士智.广东省校园足球裁判员队伍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3):69-72.

[73]孙奇.身体功能训练对足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影响的相关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74]梁冰.从足球热思考制约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7,(01):150-153.

[75]付海涛.日本校园足球竞赛体制分析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7,(01):171-174.

[76]龚波,陶然成,董众鸣.当前我国校园足球若干重大问题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01):61-67.

[77]房鹏飞,陈盼.广西中小学校园足球县域发展探讨--以灵山县校园足球开展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7,(01):80-84.

[78]朱广新,孟凯利,刘杰.核心训练对足球运动员身体平衡稳定性的研究[J].运动,2017,(02):15-16.

[79]王欣.简析高校足球训练中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J].运动,2017,(02):17-18.

[80]姜南.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视角[J].中国体育科技,2017,(01):3-8+26.

[81]柳鸣毅,丁煌.基于路线图方法的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体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1):33-38+46.

[82]王永强.情绪效价与执法经验对足球竞赛中犯规判罚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1):96-100.

[83]张志武,苏长来,刘占鲁.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目标人群定位及模式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01):49-52.

[84]赵成浩.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1):191-192.

[85]艾强.足球发展与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若干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02):169-170.

[86]李蕾,洪长清.篮球和五人制足球运动员功能性动作筛查的研究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234-236.

[87]郑波,刘迅.基于校园足球文化构建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148-149.

[88]高林.高校足球中足球意识的培养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173-174.

[89]周俊,卢开智,普春旺.浅析现代职业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201-202.

[90]马骏.重庆力帆足球俱乐部官方微博营销现状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01):50-51.

[91]王冰.浅论提高小学足球教学质量[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01):133-134.

[92]王勤海,李帅.德国职业足球"50+1"政策探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01):18-22.

[93]王泰峰.哈尔滨市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71+73.

[94]程杰.校园足球的安全措施及预防[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16-17.

[95]付瑶.青少年足球团队意识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237+239.

[96]张建辉.足球运动中的物理原理[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244-245.

[97]颜京朋.结合儿童生理特点的足球技术训练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32+34.

[98]赖健.我国青少年足球竞训体系与管理体制探索[J].运动,2017,(01):23-24.

[99]傅鸿浩.我国校园足球内涵式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100]杨铄,冷唐蒀,郑芳.职业足球联赛外援配额制度研究[J].体育科学,2016,(12):18-29.

[101]甄茂洋.北京市东城区小学生足球联赛对校园足球文化影响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6.

[102]郑秋晨.校园足球与体育产业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6.

[103]傅鸿浩,张廷安,水祎舟,郝霖霖.英文期刊中足球运动的研究领域及热点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11):119-127.

[104]张兵,仇军.管办分离后中国职业足球改革的路径选择与机制依赖[J].体育科学,2016,(10):3-9.

[105]刘永宝.贵阳市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状况与发展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106]殷海涛.足球进校园前提下的校园文化构建研究[D].苏州大学,2016.

[107]张磊,张廷安,夏辉,任定猛.中国足球生态系统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08):117-124.

[108]张琪,龚正伟.我国足球改革的未来效应及其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04):65-72.

[109]刘飞,龚波.欧洲足球协会联盟财政公平法案对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6,(07):24-31.

[110]贺珷.校园足球师资培养与培训体系流程及组织结构优化和再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111]郭尼.男子足球运动员脚背内侧踢球技术运动学特征分析[D].中北大学,2016.

[112]宁柠.中日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现状与对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113]张玉婷.北京人大附小校园足球开展模式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6.

[114]阴鑫星.西安市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

[115]陈陆隆.基于SWOT视角下的西安市高校五人制足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

[116]胡志浩.终身体育视角下淄博市初级中学校园足球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117]唐光耀.开封市"省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6.

[118]彭家煜.长沙市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足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吉首大学,2016.

相关体育论文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彭庆文.大学体育概念新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6).74-79.

[3]冯晓辉.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

[4]魏丕勇.于涛.体育与艺术关系研究的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2,(1):11~13.

[5]梅汝莉.“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中小学管理.2002(12).

[7]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8]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9]欣心.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J].北京教育.2002.(5).

[10]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1]钟祖荣.伍芳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M].上海:开明出版社.2003:1-23.

[12]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3]周应德,尹华丁.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12-13

[14]冯克诚主编.霍华德.加德纳与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原理、结构和教育学意义[M].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5):4-6

[15]彭伟强.美国多元办学模式及其启示[M].教学理论与实践.(7):29-32

在中国期刊网里找,有那种英文的文献,之后翻译过来。万方、维普都可以。或者直接到外人数据库找。APS美国物理学会电子出版物AIP美国物理研究所电子出版物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电子期刊ASCE美国土木工程协会电子期刊ACS美国化学学会数据库IOP英国皇家物理学会期刊RSC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 AIAA美国航空航天学会 John Wiley电子期刊Kluwer电子期刊 Springer LINK 电子期刊EBSCO学术、商业信息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 ACM Digital Library 但估计你们学校没有数据库。如果找不到干脆找个中文的自己翻译过来算了。

1.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Dspace

,包括香港科技大学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内容,均可免费获取全文。

,提供4350种开放获取的期刊的数百万期刊全文文献。

3.加利福尼亚大学国际和区域数字馆藏

加利福尼亚大学国际和区域数字馆藏研究项目。EScholarship Repository主要提供已出版的期刊论文、未出版的研究手稿、会议文献以及其他连接出版物上的文章1万多篇,均可免费阅读。

4.剑桥大学机构知识库

,由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和University Computing Service维护,提供剑桥大学相关的期刊、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等电子资源。

5.发展中国家联合期刊库

,非营利的电子出版物服务机构,提供来自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古巴、印度、印尼、肯尼亚、南非、乌干达、津巴布韦等)的开放获取的多种期刊的全文。

6.美国密西根大学论文库

,美国密西根大学论文库2万多篇期刊论文、技术报告、评论等文献全文。包含艺术学、生物学、社会科学、资源环境学等学科的相关论文,另还有博硕士论文。标识为OPEN的可以打开全文。

CERN Document Server

,主要覆盖物理学(particle physics)及相关学科,提供360,000多篇全文文献,包括预印文献、期刊论文、图书、图片、学位论文等等。

ArXiv

,ArXiv是属于Cornell University的非盈利教育机构,面向物理学、数学、非线性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定量生物学等学科提供16种免费电子期刊的访问。

Technical Reports Server

主要是关于航空航天领域研究的科技报告和会议论文。

Servic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ublications

National Servic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ublications提供的是美国环境保护总署(EPA)出版物。可以通过EPA出版号或题名检索EPA National Publications Catalog。

以上就是环球青藤小编关于外文文献翻译的几个查找领域的相关分享,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毕业论文相关内容,请关注本平台,小编会做及时的整理并发布的,大家注意查看哦!

有关培训论文的国外参考文献

一般来说,中文文章会有英文标题和摘要,如果没有,仍然是按照参考文献的格式翻译成英文。另一些则按照大多数英文文献或期刊的标准方法引用。

什么时间要?

按照高等学校学报编排要求用外文原文标注,注意页码标注应为P.(注意p下要有一点)。以英文书籍为例的标注格式模板:作者名(英文).书名(英文)[M].出版社地址(英文):出版社名(英文).出版年份(阿拉伯数字),页码()

论文的国外参考文献可以在以下网站查找:

一、seek68文献馆

大型中外文献数据库整合,覆盖全科。

二、EBSCO

共收集了4000多种索引和文摘型期刊和2000多种全文电子期刊。该公司含有Business Source Premier (商业资源电子文献库)、Academic Search Elite(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涉及社会科学、人文、教育、计算机科学、工程、物理、化学、艺术、医学等。

三、OCLC FirstSearch

是大型综合的、多学科的数据库平台,基本组数据库包共有13个子数据库,涉及广泛的主题范畴,覆盖所有领域和学科,所有信息来源于全世界知名图书馆和知名信息提供商。

四、Taylor & Francis

出版集团拥有200多年丰富的出版经验,作为世界领先的学术性期刊、图书、电子书及参考工具书出版社之一,出版的内容遍及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科学技术和医学等各个领域。

五、John Benjamins

电子期刊目前收录90多种学术期刊,重点聚焦语言学、文学和心理学等研究领域。

六、NetLibrary

是世界上向图书馆提供电子图书的主要提供商。

七、Blackwell

出版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期刊出版商之一。它所出版的学术期刊在科学技术、医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等学科领域享有盛誉。

八、springer

Springer期刊的学科范围包括:行为 科学、生命科学、商业与经济、化学和 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和环境科 学、工程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法律等。

国外对培训流程的研究论文

美国CBE模式:美国职业教育的实施机构主要是综合高中和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是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由于美国职业教育具有大众性的特征,因此其职业教育主要是由学校或学院这种公共教育机构来承担的,雇主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在美国一直很低,当然这与其职业流动性高也应有一定关系。德国“双元制”:德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探究原因,德国人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和发达的职业教育是促成该国强盛的关键所在。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它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形式的学习被人们称为“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模式:新型的现代学徒制度,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主要由劳动部门负责,劳动部门的作用逐渐加大,且占主导作用。直接承担职业教育的主要实体是TAFE。TAFE虽然是学院,但实际上学员80%的时间是在工作现场进行的工作本位学习,只有20%的时间是在TAFE进行的学校本位学习,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学徒制度。

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员工培训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的根本,它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核心竞争力、客户的满意度、市场份额、利润以及对资源的吸引力等各个方面。任何企业要想使自己的竞争能力最大化,都必须能够成功地管理好自己的员工。研究表明,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培训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培训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一)?? 员工培训概述员工培训是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使员工具备完成现在或将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并改变他们的工作态度,以改变员工在现在或将来职位上的工作业绩,并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绩效提升的一种计划性和连续性的活动[3]。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更是企业成长的一支生力军和战斗队。优秀的企业,将极大地重视员工培训,能够综合企业绩效,引导企业形成共同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构建和谐企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员工培训使员工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员工的工作绩效并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员工在培训中所学到的内容必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以适应工作要求,培养各方面所要的人才,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益,利于持续发展。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员工培训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4]。”既然如此,为了设计和保持这样一种良好的环境,为了使人在群体中能够高效率地工作,就需要培训。良好有效的培训在组织效率的切实保证,培训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二)?? 员工培训在企业中的地位员工培训的战略地位,实际上是一个员工培训的定位问题,即是员工培训的目标与方向的问题,做好员工培训,必须首先明确员工培训的目标,使员工培训定好位,使员工培训从一开始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一个企业能否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是重要的,同样能否正确地实施战略也是重要的。那么员工培训在企业战略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呢?战略目标的实施必然通过组织体系落实到每个人头,通过发挥组织中人的作用来实现目标。职位说明书,岗位职责,任职标准等等只是规定了岗位的职责资格等内容。它不能说明不同时期每一岗位的具体内容,具体。如果按岗位说明去履行责任,员工就会找不到工作方向,而员工培训就像一条线索把每个职位串联起来,把每一位员工都赋予战略任务。通过制定每一个员工的培训,使企业战略、岗位、员工合为一体。绩效管理就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有效的目标分解和逐步逐层的落实帮助企业实现预定的战略。在此基础上,理顺企业的管理流程,规范管理手段,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三)员工培训在企业中日益重要的作用企业员工培训的核心对象是人,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员工培训能使企业效率提升,提高员工自身和工作的素质,员工应具备的基本常识,使员工具有协作精神团队,成为企业战斗力的所在,更是企业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的关键。实行员工培训的着眼点在于人,在于人的灵魂、情感、需求、潜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组织之间的和谐。例如“海尔”的创新员工培训,就在于创新渗透到了每位员工的实际行动中,在于每天有两项专利的发明创造[3]。这就是企业员工培训的魅力,就是企业员工培训的追求。员工培训在企业中日益重要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培训有助于改善企业的绩效。企业绩效的实现是以员工绩效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的,有效的培训能够帮助员工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改变他们的态度,增进他们对企业战略、经营目标、规章制度、工作标准的理解,不断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工作业绩,进而改善企业的效绩,尤其是在员工个人的工作业绩低于需要达到的水准,就更需要重视。2、培训有助于增进企业的竞争优势。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是任何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之在。当今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速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的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通过对员工培训可以使员工及时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技术,确保企业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3、培训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员工的满意度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之一,培训则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对员工进行培训,可以使他们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和关心,对员工进行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随着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员工的工作业绩能够得到提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成就感。4、培训有利于培育企业文化。21世纪不但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文化同样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员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规范化,导向和激励作用,也有着对企业非常重要意义,因此,很多企业在重视员工的培训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成员共有的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企业文化必须得到员工的认可,这是需要不断地向员工进行讲述和教育的。三、企业在员工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许多企业管理者都将员工培训当作企业管理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将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领导观念的局限性1、领导对培训的重视不够。在研究中发现,多数企业领导认为自己或者企业对员工培训很重视的,可大多数的员工没有感觉到领导的重视,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落差?结合一些企业选择培训的动机来看,企业对员工培训重视不够是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思想指引着行动,只有把事情落实到实处,问题才能解决,只有把员工培训从认识上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培训工作才能真正意义地开展,培训的效益才能被显示,从而突出培训工作的重要作用。2、领导培训作用的认识偏差。虽然很多企业领导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对“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手段”、“培训是留住人才的重要途径”、“培训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的认识比较认同,但对“培训是投资”的认识不能达到共识,甚至认为“培训后员工容易跳槽,企业会蒙受较大损失”、 “企业发展好就没有必要培训”,这些都是领导在思想上认识的不足。所以,企业在选择培训的过程中是比较谨慎的,一般有三种情况才会选择培训,即竞争对手在做培训、企业自身出现问题、政府有关部门要求进行培训时企业才会选择培训,很少有企业系统地规划员工培训。3 、领导培训对象的选择不准确。培训对每个员工都很重要,其实每个员工都需要培训,只是在培训内容上有不同而已。企业领导认为高层管理人员不需要培训,因为他们经验丰富,本来就是人才,殊不知,一个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最大,他们更需要更新知识、改变观念。有些企业领导认为一般员工招聘后就可使用也不需要培训也是错误的认识,就是一般的员工即使按一定的要求招聘而来也要进行工作态度、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只有当企业领导充分认识到培训的价值时才会正确选择培训对象并给予合适的培训。(二)培训体系不完善企业培训机构设置简单已成了很多企业的通病,没有人力资源部的企业也不少,很多企业的培训工作由办公室或企业管理部等其他部门兼管。由于没有专门的部门从事培训工作,所以对培训工作的人力投入也少,从而就出现了没有培训制度、没有培训规划、不做培训评估分析的现象,对培训活动的决策随意、规划临时。如:某公司是一家曾荣获全国工商联民企业收入总额为一个亿的建筑集团公司,有技术管理人员300多人,该公司没有人力资源部,员工培训由企业管理部负责兼管,公司没有培训规划和培训制度,公司进行的培训活动有下面这些:(1)项目经理到有关培训机构学习项目管理知识,并不参加该机构组织的有关认证考试;(2)参加政府要求的有关特殊工种需要经过专门培训机构进行技术等级的培训;(3)公司实行内部授课制,由部门经理或项目负责人在休息的时候给有关管理人员授课。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培训体系不完善是培训工作中的一个大问题。1、 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没有专职的培训工作负责人员。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编制精简,培训是个系统工作,想做好就要从源头上做好。一个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来负责培训事宜,即使领导想把培训活动做好,兼管部门也是力不从心的。2、没有培训规划。没有对培训的需求进行正确细致的分析,对哪些项目,经理需要加强管理方面的能力,哪些项目经理需要提高技术上的知识没有了解清楚。据了解, 某公司选择的2个项目经理参加项目管理知识学习,其实有一个项目经理因为跟随老板20多年,一直在项目上工作,对管理项目没有什么大的困难,而他需要的是对新的施工技术的了解。没有正确的需求分析,培训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3、没有对培训进行考评。如某公司参加项目管理学习的人员不需要参加最后考试,参加学习的人员没有心理负担,他的学习过程是完成公司交给的任务,公司没有要求具体的学习结果,参加学习的人员可能不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培训的效果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对内部授课制也同样,谁有空,谁就讲一下,谁有空,谁就听一下,没有对授课内容进行整体规划,没有对参加人员给予纪律要求。而如果该公司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来负责培训事宜,并且责任到人,制订企业培训制度,作好培训规划,特别是培训的需求规划,加强培训组织管理,给予适当的评估分析,在企业领导的支持下,培训工作会做得更好。(三)培训方式不当一般情况企业采用的培训方法是讲课法,并且以企业领导或工作优胜者讲课为多,虽然讲课法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员工希望的是适合自已的培训方式,能够在培训中增加自已参与的机会。不恰当的培训方法,将直接影响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接受,从而影响培训的整体效果。员工培训应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基础,不能盲目的为培训而培训,只要结果不要过程的培训。员工培训作为一种管理理论与实践,其本身不仅仅在一种“纯”理念性的东西,也应该有贯穿于整个培训当中的实践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员工培训应当以提高企业效益为重中之重。培训方式的不当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员工精力的损耗,甚至造成员工的排斥和抵触。因此在选择培训方式的时候要以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文化氛围,受训对象的工作职能所处等级进行培训,脱产培训和在职培训也要依具体情况来定。一般来说参加培训的人员最好有所限制,并不是越多越好,在许多小企业中,管理人员为了节省经费便使多人同时参加培训,这样不利于培训效果的产生,其次培训最好不要以授课的方式进行,这种培训不能充分调动受训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培训最好不要在员工的业余时间进行。(四)员工对培训活动的配合度不高研究中发现,虽然绝大多数的员工认为培训对自己为重要,因而在企业真正开展培训时,员工对培训活动的配合度不高。员工认为不要培训的一个原因是对目前状况的自负:自已的技术和水平是满意的,因此对培训毫不在意,任何培训的企图都是浪费时间。员工感到在工作不断学习是能提高工作水平的,培训会令自己相形见绌,甚至培养了潜在的竞争者,使自己被超过或替代。如深圳某一大型制衣公司的培训经理困惑企业开展培训时,一些管理人员认为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参加培训,连安排到度假区的培训活动也缺少诱惑力,原因是公司对员工的考核主要从业务出发,员工感到要完成公司规定的工作任务已经很累了,还要化时间去参加学习也是力不从心。何况公司开展一些户外拓展训练对年龄大一点的管理人员是没有吸引力,很多管理人员认为公司采取的一些培训方法是跟风而不切实际,所以拒绝参加培训。这给培训工作对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时间的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企业员工培训的几点对策企业做好培训活动必须要有领导的支持和参加培训者的配合,重要的是把培训活动本身成为一个有规划、有制度、体系完善的系统,再加上合适的培训方式方法和充足的培训经费。培训要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个人的发展相结合,在时间和空间上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实际籍要,使员工接受培训后能够在企业中实际应用培训成果,发挥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自身的市场受雇价值。对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对策:四、企业员工培训的几点对策企业做好培训活动必须要有领导的支持和参加培训者的配合,重要的是把培训活动本身成为一个有规划、有制度、体系完善的系统,再加上合适的培训方式方法和充足的培训经费。培训要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个人的发展相结合,在时间和空间上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实际籍要,使员工接受培训后能够在企业中实际应用培训成果,发挥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自身的市场受雇价值。对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对策:(一)转变领导观念树立正确的培训意识许多企业领导认为用人可以去招聘,对员工进行培训太浪费。转变领导观念树立正确的培训意识应该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般职能来看,有人力资源计划、工作分析、招聘、培训与升发、绩效评估、薪酬与福利、员工关系等。领导的培训观念虽然在人力资源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任何一项职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所以转变领导观念树立正确的培训意识是很有必要的。转变领导观念树立正确的培训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从培训需求培训计划来看。培训需求是指在规划与设计每项培训活动、制定年度培训规划前,由培训部门(或者借助外部专业的咨询公司)、主管人员、工作人员等采取各种方法和技术,对各部门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培训计划就是对将要进行的培训工作预先拟定的规划,包括培训的具体目标、内容、办法和步骤在内的安排、布置和筹划。做好培训计划利于受训人员有重点、有成效、有秩序地接受培训,并能达到宏观控制和保证培训工作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会起到统一行动,协调步调、明确任务的作用,培训计划不仅是培训工作的必备程序,而且还是培训管理的手段,并为培训管理提供有效的尺度和有力的依据。2、从培训的目的来看。培训的直接目的是通过提高员工的素质以增加企业收益,而提高员工素质的途径有两种方式即通过招聘和通过培训。有些岗位的人员需求是可以通过直接招聘来满足的,甚至如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一般员工招聘后只稍作岗前知识培训即可,没有必要过分重视培训,而有些岗位要求的技能是比较特殊的、有些岗位要求有高忠诚度的员工则纯粹的招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或企业内有低职位员工可以通过培训来胜任岗位工作的,必须在现有人员中加以挑选后通过培训来满足的,所以企业既不能过分依赖招聘也不能过分依赖培训。3、从人力资源计划和工作分析来看。人力资源计划和工作分析是盘点企业人力资源并与完成企业目标工作的人员要求做出比较的,在一定的成本核算后,对招聘或者培训进行客观选择,以改善企业人力资源来如期完成企业目标。培训后,要及时做好考评工作,一方面检查培训的效果,以及时调整培训工作的不足;另一方面对经过培训后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改善的员工及时给予肯定,必要时给予薪酬或职位的调整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使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二)建立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完善培训体系制度是培训工作的保障,制度规范对于企业培训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帮助。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培训管理体系制度,来规定培训计划、实施、评估等培训活动及培训经费的使用,通过培训体系制度确立培训的地位和目的、培训原则、培训分类、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方法、培训内容与责任部门等。再好的体系制度只有认真贯彻执行才能显效,如果将制度束之高阁那么所订的制度也是形同虚设,只有认真贯彻执行才能真正指导培训活动。经常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预先制订培训后要求达到的标准,积极指导员工的培训和学习,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培训对象要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通过培训为员工提供晋升机会。如何建立完善培训体系,一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 组织分析。培训需求的组织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组织的目标、资源、特质、环境等因素的分析,准确地找出组织存在的问题与问题产生的根源,以确定培训是否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培训需求的组织分析涉及到能够影响培训规划的组织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对组织目标的检查、组织资源的评估、组织特质的分析以及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组织分析的目的是在收集与分析组织绩效和组织特质的基础上,确认绩效问题及其病因,寻找可能解决的办法,为培训部门提供参考。2、 工作分析。工作分析的目的在于了解与绩效问题有关的详细内容、标准,和达成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工作分析的结果也是将来设计和编制相关培训课程的重要资料来源。工作分析需要富有工作经验的员工积极参与,以提供完整的工作信息与资料。工作分析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来收集并归纳数据,所以只有当从组织分析中得出公司愿意在培训上投入时间与资金的结论后才能工作分析,工作分析的4个步骤:(1)选择待分析的工作岗位;(2)罗列出工作岗位所需执行的各项任务的基本清单;(3)确保任务基本清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让一组专门项目专家(在职人员、经理人员等)以开会或书面调查的形式回答有关各项工作任务的问题;(4)旦工作任务被确定下来,那么就要明确胜任一项任务所需的知识、技术或能力了[5]。(三)选择恰当的培训方式对员工培训方式有很多,要根据员工自已的特点来选择适合员工的培训方工。对员工的培训可选用案例分析、头脑风暴法等方法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鼓励部门间进行工作轮换,促进知识在组织内流动,让组织保持活力,为部门原有的工作带来新思想、新点子。企业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参加一些外面培训机构的研修班或MBA管理知识学习,来提高员工自身的工作能力,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益。企业的每个部门或岗位上必然有一个工作能力最强的能人,作为最强的这些人必有其独特的、成功的工作经验和技巧。企业注重对这些能人的成功经验进行挖掘、整理、完善和提升,使之更适应企业、部门和岗位的需要,成为符合其所在部门和岗位实际的宝贵的培训资源。通过对员工根据自已的情况合理的进行岗位培训,把这些宝贵的培训内容有效地传递给每一位员工,让每位员工按培训内容要求进行工作,从而使能人的经验和能力迅速地转化为该部门或岗位全体员工统一的、一致的行为。因此,选择恰当的培训方式能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绩效,从员工职能分析来说,分为基层员工、中层员工、高层员工[4]。基层员工是工人的技术传授者和督导者,他们不仅要很好地执行上级的命令,更要在自己判断能力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和创新的建议,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对基层员工培训的内容侧重于提供与实务工作相配合的基本管理方法,提供有效处理第一线日常工作的各种问题的技巧。中层员工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担负着企业日常经营中各种职能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工作。中层管理者的培训主要侧重于业务上的培训,同时向他们传递相关的管理新知识和理念,使他们更有效地理解和执行企业高层的决策方针,更有效地实施日常经营职能。高层员工是机构内负责指引领导、提供填界、设立标准的器官。高层员工应该具备广阔的视野,能系统地掌握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深刻理解和洞察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的作用,提高从全局观点对企业的战略、目标、方针及发展进行创造性的规划、决策、控制的能力,提高组织的活力和绩效。高层员工的培训应该侧重于观念、理念方面,而不是业务、操作方面。为他们开设经营管理高级研修班,强化决策层所必需的高级工商管理知识,让其有针对性地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技术。培训的内容包含企业所处环境和国内外形势、经营思想、企业发展战略、对策研究、组织设计和用人艺术、控制和影响、企业现代管理技术、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四)合理调动员工积极性企业员工培训的核心关健在于人,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企业每一层面的员工都能接受企业的价值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已的工作态度,在自已的岗位上严格遵守,忠实履行,创造性地搞好自已的工作,自觉地提高企业竟争力。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着眼点在于“人”,在于人的灵魂、情感、需求、潜能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组织之间的和谐。而员工的积极性中一种自主行为,是一种自主实行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行为。员工积极性在企业中起着主体作用,不仅是指理念形成过程中的出谋划策,积极参与,而且更应该是他们凭借其丰富知识,能力和优良的品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所迸发出的能力与优势。可以从以下几点调动员工积极性:1、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的内容通常分为态度、知识、技能三大方面。其中:知识主要指公司结合岗位的具体要求而设定的员工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也包括产品知识。技能方面,主要指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将要运用到的专门技术能力、协调沟通、计划组织、执行激励等能力。态度是影响能力和工作效能的重要因素。企业在培训中容易强调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而忍视态度的作用。2、新员工培训。新员工培训,又称岗前培训、职前教育、入厂教育,是一个企业所录用的员工从局外人转变成为企业人的过程,是员工从一个团体的成员融入到另一个团体的过程,员工逐渐熟悉、适应组织环境并开始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自己的角色、开始发挥自己的才能。3、基层员工培训。作为企业绝大多数的基层员工,其素质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提供的服务质量和企业的社会形象,对基层员工培训的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对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知识培训采用课堂讲课法,对专业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采用角色扮演法比较好。

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论文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惟一途径就是充分开发、科学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重要方式是企业员工的培训。通过培训可以使人力资源的价值得到提升,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现代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员工培训的理解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虽然一些企业重新设计和调整了组织机构,在形式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这些企业的人员构成并没有改变,员工和企业的发展观念,以及企业文化也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企业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更新观念,从而在根本上并未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

2.缺乏深入细致的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的调查和分析是培训工作最关键和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很多企业往往忽视这项工作。这里的培训需求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员工个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于员工个人的培训需求来说,培训不是针对岗位进行分析岗位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从课程入手,单纯地考虑接受这些课程的培训能掌握什么知识、提高什么技能导致培训不能充分体现员工自身的实际需求,使培训工作有很大的盲目性。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需要来说,培训计划成为一种摆设,为应付有关法规政策规定或其他原因而做计划,企业培训往往是在企业出现较大问题时,或者经营业绩不好的情况下才进行培训,这仅仅满足企业短期利益的需要。

3.培训效果缺乏评估

在我国企业的培训管理中,培训效果评价功能缺乏严重,缺乏检验的培训自然也就难以获得效益。由于人们较为重视的是培训资金投入的问题或者如何改善培训的方法和技术问题,没有将精力放在培训的评估工作上,导致大多数的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培训后到底与培训前相比较究竟有什么重大变化,没有了评价就很难说明培训的.效果,也难以对培训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也无法形成培训与提高员工技能的良性循环。

4.没有相对稳定的培训师队伍

每个企业无论是在技术上、工艺上还是管理上等都有其独特之处,所以这并不是由社会上的培训资源就能完全满足企业的培训需要。很多企业出于节约的本能,一般没有设置专职培训师或聘请兼职讲师,由于企业内部缺乏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或兼职讲师队伍,平时又疏于对培训教材的开发和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培训时教材东拼西凑,难以保证培训效果。

二、现代企业员工培训的对策研究

1.各级管理者应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做好员工培训工作

20XX年5月,我国政策颁发了《20XX~20XX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在第八部分“加强教育培训”中明确指出“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这就明确号召作为国民经济微观基本单元的企业,应该把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提高到战略层次,各级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紧密结合新时期员工培训的发展趋势,把员工培训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任务,自觉地将其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从而真正发挥对员工培训与开发的主体作用。

国外职业教育实训模式的借鉴研究 - 硕士论文 - 道客巴巴各国和地区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职业教育层次不断上升,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新设或院校升格,设立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大力发展高等技术教育,授予相应的技术教育学位,形成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发展的格局。目前,我国还只有中职、高职两种层次的职业教育,最高层次还是专科,在“向上”迈进过程中,我们有很多国外先进经验可借鉴。日本沿学历体系多重路径向上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产业驱动和社会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为了适应经济复苏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本产业界向当时的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设立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议。1962年,日本正式创办高等职业学校,以培养中级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高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5年一贯制教育,最初设置的学科专业仅限于“工业”领域,以区别于门类多样的短期大学。课程设置分文化课和专业教育课(工学、技术类),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主,这是高职与四年制大学最大的不同之处。专业科目随着年级增长逐渐增多,到了高年级甚至达到与大学工学院系相当的水平。从课时量来看,其5年期间的总课时量,远远超过普通高中与短期大学的总和,甚至稍多于大学工科学院专业课的总课时。到2010年,日本全国共有高等职业学校58所,其中国立学校51所,在校生总数达到59542人,毕业生10126人。日本高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不大,高等职业学校四、五年级在校生人数为21774人,仅占全部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但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以下办学特色:1.学制灵活,设立多种学习路径高等职业学校的入学要求是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可插班编入高职四年级,高职三年级学生可参加四年制普通大学或两年制短期大学的入学考试,也可在毕业后经过考试转学升入大学本科三年级,如长冈、丰桥技术科学大学或国立大学工科学院。2.为学生打通升学通道,职业教育层次不断提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高职毕业生可获得“准学士”学位,升入同年在各校开设的相当于本科层次的“专科”继续学习,专科毕业后可获得与四年制大学相同的“学士”学位,拥有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教育资格。1991年以后,升入高职专科以及四年制国立大学(三年级插班)的毕业生呈现稳步增长趋势。据2011年《文部科学统计要览》统计,2008年毕业生人数为10160人,有4306人升入高一级学校,占毕业生总数的。2010年国立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率达到。3.毕业生质量好就业率高据2008年12月日本发布的《关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咨询报告》对不同规模企业关于高职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超过70%的企业对高职学校毕业生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反映了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评价较高。与四年制普通大学毕业生相比,高职生在一线工作能力、专业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高职培养目标、学生服务体系和毕业生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高职毕业生对高职总体教育的满意度高达90%。英、法、澳沿职业资格体系向上开发现代资格框架是目前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成为许多国家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推进终身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这些国家都建立有比较或相当完备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所以能够沿着职业证书体系向上延伸。英国2008年颁布的以学分制和资格单元化的“资格与学分框架”(QCF)是一个职业资格框架,设有9个资格等级,包含8个资格等级和1个入门水平,主要涵盖职业性资格证书,而普通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学历证书则放置在单独的“高等教育资格框架” (FHEQ)之中,“资格与学分框架”最高等级是八级资格,相当于博士学位教育层次,从而构建了一个从最低级到最高级的完整的职业证书体系,这使得职业教育层次能够沿着职业证书体系向上延伸。法国目前正在实施的5级“国家资格框架”也是一个职业性资格框架,覆盖各级各类职业性或专业定向资格,最高等级是一级,相当于博士学位层次,对应于“欧洲资格框架”的最高等级第八级,2010年法国资格框架已完成与“欧洲资格框架”的对接。澳大利亚的资格框架于1995年开始实施,是世界上较早开发资格框架的国家之一。早期的资格框架存在着部门框架分割、资格等级规定不明确、水平描述特征不明显等问题。2008年5月,澳大利亚成立了资格框架委员会,对资格框架进行改革和完善,将部门资格分割、沟通功能不明显的分框架整合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体现层级性和弹性路径的统一的总体框架,以顺应现代资格框架世界发展趋势。澳大利亚资格框架里设置了15种资格类型,每一种资格类型都有资格类型描述,它是以知识、技能以及知识和技能运用三个维度表述的系列学习结果来建构的,描述了一个毕业生在一个资格类型结束点取得的学习结果。15种资格类型包括5种学历证书和10种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了从一级证书到毕业生文凭的完整的、覆盖多个学段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从层次上看,毕业生证书、职业性研究生证书、毕业生文凭和职业性研究生文凭四种证书介于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之间,就是说专科层次以上的职业技术教育证书向上延伸不是纳入学历证书体系,而是在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之内向上延伸。印度沿两种体系并行向上2009年,印度出台国家技能开发政策,提出到2022年培养5亿技能型人才的战略目标。2012年9月3日,印度发布《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文件》,正式建立“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该框架是一个按照一系列知识和技能等级组织资格的描述性框架。这些等级以学习结果来定义,不管它们是通过正规、非正规还是非正式教育与培训获得的,都可以得到承认。资格由特定学习领域的职业标准组成。正是这种全国整合的教育和能力本位技能框架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以及普通和职业教育之间提供了多重路径,使一个学习等级与另一个高一等级联系起来,使学习者能够从教育、技能系统的任何起点进入到高一级学习。“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的关键要素包括:(1)制定国家原则,提供可导致国际等值的职业教育;(2)建立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与就业市场间的多重入口和出口;(3)增加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升学机会;(4)促进学生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转换;(5)建立与产业的伙伴关系。印度职业教育资格框架设立了12个资格等级,10个证书等级及两个先前学习认可等级,资格等级将作为参照点,与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工人技术标准/专业技术职务等级以及学历教育的证书、文凭和学位建立起对应关系。印度职业教育层次的提升是沿着两个证书体系向上延伸的。一个是沿着职业证书体系向上延伸。职业教育资格框架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构建了职业教育证书体系,它由两个等级的先前学习认可证书、两个等级的国家工作准备证书和8个等级的国家能力证书构成,形成与学历证书体系平行和等值的证书体系,五级及以上国家能力证书则分别对应于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理论上它们可以与这些学位等值,这大大拓展了职业教育层次向上延伸的空间。另一个是沿着学历证书体系向上延伸,印度拟在学历证书体系内设立职业教育学士学位和职业教育研究生学位。(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上升通道,要有坚实根基方 言“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是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于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性发声。中国职业教育曾经有过辉煌岁月,培养了各行各业的各类各级专门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曾经是扎根在中国各行业产业企业的主力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他们中间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仍然是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优秀人物。而中国职业教育也经历了或者说正在经历着发展中的阵痛—学校名望、办学实力、社会定位、师资生源,都与30年前有着巨大的落差。而中职、高职学校和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也都面临着各自的隐忧—没有上升的通道,所谓“断头教育”把人牢牢地限定在市场的中下游。中国职业教育人希望职业教育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与中国经济社会相匹配的同步前进。因此,一句“打通上升通道”,激发的是中国职业教育界浓浓的热情。这已经是中国经济社会多年发展后对于与其要求还有差距的社会人才储备的必然要求,更是在全球化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的战略性呼唤。要上升,必须根基坚实。我们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根基是什么?数量上,是现在均衡布局于全国各地的中职学校、高职院校,是占了普通高校一半数量的地方院校。而质量上,是这些中职高职院校中的国家级示范校和优势专业,是地方院校中与当地经济社会和企业行业紧密合作的有行业背景和能力的大学,是我们从国家到各省市的职业教育研究智囊。坚实根基,给真正有根基的院校共同担负中国职业教育现代体系建设的重任,这是他们责无旁贷的使命。精选质量上乘的资源,作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先行者、布点者、实验者、探索者,则是我们审慎而现实的方向。

国外职业培训研究论文

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员工培训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的根本,它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核心竞争力、客户的满意度、市场份额、利润以及对资源的吸引力等各个方面。任何企业要想使自己的竞争能力最大化,都必须能够成功地管理好自己的员工。研究表明,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培训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培训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一)?? 员工培训概述员工培训是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使员工具备完成现在或将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并改变他们的工作态度,以改变员工在现在或将来职位上的工作业绩,并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绩效提升的一种计划性和连续性的活动[3]。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更是企业成长的一支生力军和战斗队。优秀的企业,将极大地重视员工培训,能够综合企业绩效,引导企业形成共同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构建和谐企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员工培训使员工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员工的工作绩效并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员工在培训中所学到的内容必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以适应工作要求,培养各方面所要的人才,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益,利于持续发展。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员工培训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4]。”既然如此,为了设计和保持这样一种良好的环境,为了使人在群体中能够高效率地工作,就需要培训。良好有效的培训在组织效率的切实保证,培训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二)?? 员工培训在企业中的地位员工培训的战略地位,实际上是一个员工培训的定位问题,即是员工培训的目标与方向的问题,做好员工培训,必须首先明确员工培训的目标,使员工培训定好位,使员工培训从一开始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一个企业能否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是重要的,同样能否正确地实施战略也是重要的。那么员工培训在企业战略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呢?战略目标的实施必然通过组织体系落实到每个人头,通过发挥组织中人的作用来实现目标。职位说明书,岗位职责,任职标准等等只是规定了岗位的职责资格等内容。它不能说明不同时期每一岗位的具体内容,具体。如果按岗位说明去履行责任,员工就会找不到工作方向,而员工培训就像一条线索把每个职位串联起来,把每一位员工都赋予战略任务。通过制定每一个员工的培训,使企业战略、岗位、员工合为一体。绩效管理就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有效的目标分解和逐步逐层的落实帮助企业实现预定的战略。在此基础上,理顺企业的管理流程,规范管理手段,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三)员工培训在企业中日益重要的作用企业员工培训的核心对象是人,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员工培训能使企业效率提升,提高员工自身和工作的素质,员工应具备的基本常识,使员工具有协作精神团队,成为企业战斗力的所在,更是企业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的关键。实行员工培训的着眼点在于人,在于人的灵魂、情感、需求、潜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组织之间的和谐。例如“海尔”的创新员工培训,就在于创新渗透到了每位员工的实际行动中,在于每天有两项专利的发明创造[3]。这就是企业员工培训的魅力,就是企业员工培训的追求。员工培训在企业中日益重要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培训有助于改善企业的绩效。企业绩效的实现是以员工绩效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的,有效的培训能够帮助员工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改变他们的态度,增进他们对企业战略、经营目标、规章制度、工作标准的理解,不断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工作业绩,进而改善企业的效绩,尤其是在员工个人的工作业绩低于需要达到的水准,就更需要重视。2、培训有助于增进企业的竞争优势。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是任何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之在。当今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速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的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通过对员工培训可以使员工及时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技术,确保企业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3、培训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员工的满意度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之一,培训则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对员工进行培训,可以使他们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和关心,对员工进行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随着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员工的工作业绩能够得到提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成就感。4、培训有利于培育企业文化。21世纪不但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文化同样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员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规范化,导向和激励作用,也有着对企业非常重要意义,因此,很多企业在重视员工的培训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成员共有的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企业文化必须得到员工的认可,这是需要不断地向员工进行讲述和教育的。三、企业在员工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许多企业管理者都将员工培训当作企业管理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将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领导观念的局限性1、领导对培训的重视不够。在研究中发现,多数企业领导认为自己或者企业对员工培训很重视的,可大多数的员工没有感觉到领导的重视,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落差?结合一些企业选择培训的动机来看,企业对员工培训重视不够是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思想指引着行动,只有把事情落实到实处,问题才能解决,只有把员工培训从认识上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培训工作才能真正意义地开展,培训的效益才能被显示,从而突出培训工作的重要作用。2、领导培训作用的认识偏差。虽然很多企业领导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对“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手段”、“培训是留住人才的重要途径”、“培训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的认识比较认同,但对“培训是投资”的认识不能达到共识,甚至认为“培训后员工容易跳槽,企业会蒙受较大损失”、 “企业发展好就没有必要培训”,这些都是领导在思想上认识的不足。所以,企业在选择培训的过程中是比较谨慎的,一般有三种情况才会选择培训,即竞争对手在做培训、企业自身出现问题、政府有关部门要求进行培训时企业才会选择培训,很少有企业系统地规划员工培训。3 、领导培训对象的选择不准确。培训对每个员工都很重要,其实每个员工都需要培训,只是在培训内容上有不同而已。企业领导认为高层管理人员不需要培训,因为他们经验丰富,本来就是人才,殊不知,一个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最大,他们更需要更新知识、改变观念。有些企业领导认为一般员工招聘后就可使用也不需要培训也是错误的认识,就是一般的员工即使按一定的要求招聘而来也要进行工作态度、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只有当企业领导充分认识到培训的价值时才会正确选择培训对象并给予合适的培训。(二)培训体系不完善企业培训机构设置简单已成了很多企业的通病,没有人力资源部的企业也不少,很多企业的培训工作由办公室或企业管理部等其他部门兼管。由于没有专门的部门从事培训工作,所以对培训工作的人力投入也少,从而就出现了没有培训制度、没有培训规划、不做培训评估分析的现象,对培训活动的决策随意、规划临时。如:某公司是一家曾荣获全国工商联民企业收入总额为一个亿的建筑集团公司,有技术管理人员300多人,该公司没有人力资源部,员工培训由企业管理部负责兼管,公司没有培训规划和培训制度,公司进行的培训活动有下面这些:(1)项目经理到有关培训机构学习项目管理知识,并不参加该机构组织的有关认证考试;(2)参加政府要求的有关特殊工种需要经过专门培训机构进行技术等级的培训;(3)公司实行内部授课制,由部门经理或项目负责人在休息的时候给有关管理人员授课。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培训体系不完善是培训工作中的一个大问题。1、 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没有专职的培训工作负责人员。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编制精简,培训是个系统工作,想做好就要从源头上做好。一个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来负责培训事宜,即使领导想把培训活动做好,兼管部门也是力不从心的。2、没有培训规划。没有对培训的需求进行正确细致的分析,对哪些项目,经理需要加强管理方面的能力,哪些项目经理需要提高技术上的知识没有了解清楚。据了解, 某公司选择的2个项目经理参加项目管理知识学习,其实有一个项目经理因为跟随老板20多年,一直在项目上工作,对管理项目没有什么大的困难,而他需要的是对新的施工技术的了解。没有正确的需求分析,培训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3、没有对培训进行考评。如某公司参加项目管理学习的人员不需要参加最后考试,参加学习的人员没有心理负担,他的学习过程是完成公司交给的任务,公司没有要求具体的学习结果,参加学习的人员可能不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培训的效果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对内部授课制也同样,谁有空,谁就讲一下,谁有空,谁就听一下,没有对授课内容进行整体规划,没有对参加人员给予纪律要求。而如果该公司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来负责培训事宜,并且责任到人,制订企业培训制度,作好培训规划,特别是培训的需求规划,加强培训组织管理,给予适当的评估分析,在企业领导的支持下,培训工作会做得更好。(三)培训方式不当一般情况企业采用的培训方法是讲课法,并且以企业领导或工作优胜者讲课为多,虽然讲课法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员工希望的是适合自已的培训方式,能够在培训中增加自已参与的机会。不恰当的培训方法,将直接影响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接受,从而影响培训的整体效果。员工培训应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基础,不能盲目的为培训而培训,只要结果不要过程的培训。员工培训作为一种管理理论与实践,其本身不仅仅在一种“纯”理念性的东西,也应该有贯穿于整个培训当中的实践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员工培训应当以提高企业效益为重中之重。培训方式的不当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员工精力的损耗,甚至造成员工的排斥和抵触。因此在选择培训方式的时候要以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文化氛围,受训对象的工作职能所处等级进行培训,脱产培训和在职培训也要依具体情况来定。一般来说参加培训的人员最好有所限制,并不是越多越好,在许多小企业中,管理人员为了节省经费便使多人同时参加培训,这样不利于培训效果的产生,其次培训最好不要以授课的方式进行,这种培训不能充分调动受训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培训最好不要在员工的业余时间进行。(四)员工对培训活动的配合度不高研究中发现,虽然绝大多数的员工认为培训对自己为重要,因而在企业真正开展培训时,员工对培训活动的配合度不高。员工认为不要培训的一个原因是对目前状况的自负:自已的技术和水平是满意的,因此对培训毫不在意,任何培训的企图都是浪费时间。员工感到在工作不断学习是能提高工作水平的,培训会令自己相形见绌,甚至培养了潜在的竞争者,使自己被超过或替代。如深圳某一大型制衣公司的培训经理困惑企业开展培训时,一些管理人员认为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参加培训,连安排到度假区的培训活动也缺少诱惑力,原因是公司对员工的考核主要从业务出发,员工感到要完成公司规定的工作任务已经很累了,还要化时间去参加学习也是力不从心。何况公司开展一些户外拓展训练对年龄大一点的管理人员是没有吸引力,很多管理人员认为公司采取的一些培训方法是跟风而不切实际,所以拒绝参加培训。这给培训工作对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时间的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企业员工培训的几点对策企业做好培训活动必须要有领导的支持和参加培训者的配合,重要的是把培训活动本身成为一个有规划、有制度、体系完善的系统,再加上合适的培训方式方法和充足的培训经费。培训要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个人的发展相结合,在时间和空间上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实际籍要,使员工接受培训后能够在企业中实际应用培训成果,发挥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自身的市场受雇价值。对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对策:四、企业员工培训的几点对策企业做好培训活动必须要有领导的支持和参加培训者的配合,重要的是把培训活动本身成为一个有规划、有制度、体系完善的系统,再加上合适的培训方式方法和充足的培训经费。培训要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个人的发展相结合,在时间和空间上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实际籍要,使员工接受培训后能够在企业中实际应用培训成果,发挥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自身的市场受雇价值。对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对策:(一)转变领导观念树立正确的培训意识许多企业领导认为用人可以去招聘,对员工进行培训太浪费。转变领导观念树立正确的培训意识应该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般职能来看,有人力资源计划、工作分析、招聘、培训与升发、绩效评估、薪酬与福利、员工关系等。领导的培训观念虽然在人力资源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任何一项职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所以转变领导观念树立正确的培训意识是很有必要的。转变领导观念树立正确的培训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从培训需求培训计划来看。培训需求是指在规划与设计每项培训活动、制定年度培训规划前,由培训部门(或者借助外部专业的咨询公司)、主管人员、工作人员等采取各种方法和技术,对各部门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培训计划就是对将要进行的培训工作预先拟定的规划,包括培训的具体目标、内容、办法和步骤在内的安排、布置和筹划。做好培训计划利于受训人员有重点、有成效、有秩序地接受培训,并能达到宏观控制和保证培训工作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会起到统一行动,协调步调、明确任务的作用,培训计划不仅是培训工作的必备程序,而且还是培训管理的手段,并为培训管理提供有效的尺度和有力的依据。2、从培训的目的来看。培训的直接目的是通过提高员工的素质以增加企业收益,而提高员工素质的途径有两种方式即通过招聘和通过培训。有些岗位的人员需求是可以通过直接招聘来满足的,甚至如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一般员工招聘后只稍作岗前知识培训即可,没有必要过分重视培训,而有些岗位要求的技能是比较特殊的、有些岗位要求有高忠诚度的员工则纯粹的招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或企业内有低职位员工可以通过培训来胜任岗位工作的,必须在现有人员中加以挑选后通过培训来满足的,所以企业既不能过分依赖招聘也不能过分依赖培训。3、从人力资源计划和工作分析来看。人力资源计划和工作分析是盘点企业人力资源并与完成企业目标工作的人员要求做出比较的,在一定的成本核算后,对招聘或者培训进行客观选择,以改善企业人力资源来如期完成企业目标。培训后,要及时做好考评工作,一方面检查培训的效果,以及时调整培训工作的不足;另一方面对经过培训后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改善的员工及时给予肯定,必要时给予薪酬或职位的调整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使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二)建立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完善培训体系制度是培训工作的保障,制度规范对于企业培训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帮助。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培训管理体系制度,来规定培训计划、实施、评估等培训活动及培训经费的使用,通过培训体系制度确立培训的地位和目的、培训原则、培训分类、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方法、培训内容与责任部门等。再好的体系制度只有认真贯彻执行才能显效,如果将制度束之高阁那么所订的制度也是形同虚设,只有认真贯彻执行才能真正指导培训活动。经常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预先制订培训后要求达到的标准,积极指导员工的培训和学习,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培训对象要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通过培训为员工提供晋升机会。如何建立完善培训体系,一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 组织分析。培训需求的组织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组织的目标、资源、特质、环境等因素的分析,准确地找出组织存在的问题与问题产生的根源,以确定培训是否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培训需求的组织分析涉及到能够影响培训规划的组织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对组织目标的检查、组织资源的评估、组织特质的分析以及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组织分析的目的是在收集与分析组织绩效和组织特质的基础上,确认绩效问题及其病因,寻找可能解决的办法,为培训部门提供参考。2、 工作分析。工作分析的目的在于了解与绩效问题有关的详细内容、标准,和达成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工作分析的结果也是将来设计和编制相关培训课程的重要资料来源。工作分析需要富有工作经验的员工积极参与,以提供完整的工作信息与资料。工作分析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来收集并归纳数据,所以只有当从组织分析中得出公司愿意在培训上投入时间与资金的结论后才能工作分析,工作分析的4个步骤:(1)选择待分析的工作岗位;(2)罗列出工作岗位所需执行的各项任务的基本清单;(3)确保任务基本清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让一组专门项目专家(在职人员、经理人员等)以开会或书面调查的形式回答有关各项工作任务的问题;(4)旦工作任务被确定下来,那么就要明确胜任一项任务所需的知识、技术或能力了[5]。(三)选择恰当的培训方式对员工培训方式有很多,要根据员工自已的特点来选择适合员工的培训方工。对员工的培训可选用案例分析、头脑风暴法等方法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鼓励部门间进行工作轮换,促进知识在组织内流动,让组织保持活力,为部门原有的工作带来新思想、新点子。企业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参加一些外面培训机构的研修班或MBA管理知识学习,来提高员工自身的工作能力,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益。企业的每个部门或岗位上必然有一个工作能力最强的能人,作为最强的这些人必有其独特的、成功的工作经验和技巧。企业注重对这些能人的成功经验进行挖掘、整理、完善和提升,使之更适应企业、部门和岗位的需要,成为符合其所在部门和岗位实际的宝贵的培训资源。通过对员工根据自已的情况合理的进行岗位培训,把这些宝贵的培训内容有效地传递给每一位员工,让每位员工按培训内容要求进行工作,从而使能人的经验和能力迅速地转化为该部门或岗位全体员工统一的、一致的行为。因此,选择恰当的培训方式能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绩效,从员工职能分析来说,分为基层员工、中层员工、高层员工[4]。基层员工是工人的技术传授者和督导者,他们不仅要很好地执行上级的命令,更要在自己判断能力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和创新的建议,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对基层员工培训的内容侧重于提供与实务工作相配合的基本管理方法,提供有效处理第一线日常工作的各种问题的技巧。中层员工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担负着企业日常经营中各种职能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工作。中层管理者的培训主要侧重于业务上的培训,同时向他们传递相关的管理新知识和理念,使他们更有效地理解和执行企业高层的决策方针,更有效地实施日常经营职能。高层员工是机构内负责指引领导、提供填界、设立标准的器官。高层员工应该具备广阔的视野,能系统地掌握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深刻理解和洞察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的作用,提高从全局观点对企业的战略、目标、方针及发展进行创造性的规划、决策、控制的能力,提高组织的活力和绩效。高层员工的培训应该侧重于观念、理念方面,而不是业务、操作方面。为他们开设经营管理高级研修班,强化决策层所必需的高级工商管理知识,让其有针对性地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技术。培训的内容包含企业所处环境和国内外形势、经营思想、企业发展战略、对策研究、组织设计和用人艺术、控制和影响、企业现代管理技术、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四)合理调动员工积极性企业员工培训的核心关健在于人,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企业每一层面的员工都能接受企业的价值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已的工作态度,在自已的岗位上严格遵守,忠实履行,创造性地搞好自已的工作,自觉地提高企业竟争力。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着眼点在于“人”,在于人的灵魂、情感、需求、潜能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组织之间的和谐。而员工的积极性中一种自主行为,是一种自主实行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行为。员工积极性在企业中起着主体作用,不仅是指理念形成过程中的出谋划策,积极参与,而且更应该是他们凭借其丰富知识,能力和优良的品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所迸发出的能力与优势。可以从以下几点调动员工积极性:1、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的内容通常分为态度、知识、技能三大方面。其中:知识主要指公司结合岗位的具体要求而设定的员工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也包括产品知识。技能方面,主要指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将要运用到的专门技术能力、协调沟通、计划组织、执行激励等能力。态度是影响能力和工作效能的重要因素。企业在培训中容易强调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而忍视态度的作用。2、新员工培训。新员工培训,又称岗前培训、职前教育、入厂教育,是一个企业所录用的员工从局外人转变成为企业人的过程,是员工从一个团体的成员融入到另一个团体的过程,员工逐渐熟悉、适应组织环境并开始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自己的角色、开始发挥自己的才能。3、基层员工培训。作为企业绝大多数的基层员工,其素质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提供的服务质量和企业的社会形象,对基层员工培训的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对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知识培训采用课堂讲课法,对专业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采用角色扮演法比较好。

应该怎么写呢?你知道吗

[摘要]通过对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中取得成功经验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情况,提出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方面应加强的措施。 [关键词]德国 高技能人才经验启示 一、高技能人才的概念 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职业特征是操作群体中的管理者——“高级蓝领”,或是管理群体中的运行者——“应用型白领”,亦称为“灰领人才”或“银领人才”;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而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因此,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二、德国在培养开发高技能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 1.德国的传统文化重视职业技能培养,人才评价不唯学历 战后德国第一位总理阿登纳曾说过:“职业教育应该是全民族的事业。”在德国,职业技能教育非常受重视,能工巧匠颇受尊崇。包括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内的许多成功的政治家和大企业家都是出身于手工业者,他们的职业生涯也大都是从技工开始,因此,技工职业在德国享有很好的声誉。德国的人才评价体系并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鄙薄职业技能教育。德国除了27%左右的青年上大学外,绝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进入遍布全国的近万所职业学校。通过职业教育来获得基础知识,培养实际操作应用能力,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这样才能有资格进入某个行业从业,就业后还有机会接受继续职业教育。目前,德国有25%的19至65岁社会成员参与继续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成了每个职工的终身教育,从而实现了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的循环往复。此外,德国许多大学也开设了职业课程,从而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能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 2.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德国对教育的管理、监督、组织实施,主要采用立法的形式来保证。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互相衔接、便于操作的法律体系,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遵照德国联邦《基本法》中对教育的条规,1969年,德联邦政府颁发了《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条例》和《劳动促进法》,规定了职业教育的组织条件和经费,明确了要为职业进修提供帮助及学习期间的收入、待遇等问题。1981年,又颁布了《职业培训促进法》,对职业教育的目标、年度职业教育报告、统计做出了具体规定。各州根据《基本法》制定具体法律法规,而且执法严格,力度大。国家规定,18岁以下的青年必须接受高中或职业教育,原则是未参加职业培训就不允许就业,这样保证了劳动力水平的提高。正是在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和强有力的执行保障下,德国实现了职业教育培训的法制化,使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有法可依。 3.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费用,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物质保障 德国政府将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规定了职业学校的一切经费由各州政府负担,德国企业也将拥有训练有素的员工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都乐于投资职业教育并承担学生在工厂培训期间的一切费用。因此,德国职业培训的费用是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的。政府利用国家财政资助职业教育发展,各职业学校全是公立性质,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校舍及学校的各种其他设施,包括电脑教学设备、实验场地等也由国家出资建设。德国企业很重视人才培训,除了成年人上岗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外,对口学校的高中毕业生毕业后也要进行三年的学徒期培训。由企业提供实习场所,支付辅导实习教师的工资,并发给学生每月500到800欧元不等的生活费。对在职人员的培训通常采用带职到高等学校学习、企业内部进修、有劳动总署组织并付费进行专项职业技能培训等。德国每年为职业培训花费约200亿欧元,相当于国民经济中工资薪金数额的3%。这笔费用基本上由企业负担,与此同时,国家公共资金为职业学校筹资约80亿欧元。目前,德国在重新考虑改善职业教育经费的筹措措施,包括通过增加财政预算强制措施、向终身教育政策倾斜等。国家对接受职业培训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各种优惠。2002年,国家共拿出8000万欧元专款补贴小企业的培训项目。凡是企业因职业教育投入的一切费用,都可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计入成本;企业由于为社会提供一定数额的学徒岗位,还可向政府申请一定数额的补助。 4.坚持供需双方紧密结合、理论实践密切联系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推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中一项十分成功的制度。德国法律规定“凡初中毕业不再升学的学生,就业前必须接受二年半至三年的双元制职业培训。”企业不得接收未经培训的员工,未经培训的员工不能上岗,已成为雇主、雇员的共识和行为规范。目前,全德2/3以上的就业人员接受过双元制职业培训。“双元制”教育密切结合了供需双方要求,在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供需结合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咨询、合同签约等手段来实施的。需要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早在毕业前就向各有关部门及企业咨询。咨询是双向的,既指导学生选择企业,又帮助企业选择学生,这种双向选择的结果在学生参加双元制教育前以合同的形式加以确定,保证了供需双方的紧密结合。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学员的教学培训计划,企业会根据市场发展需要来决定培训内容,使学员培训从一开始就同市场需求密切结合起来。“双元制”教育强调的是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接受培训的学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学员每周1~2天到学校上课,其他时间在企业实习。其中,学校着重教授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等理论教育,企业着重实际操作训练,两地都设有演示车间、实训车间,学校甚至部分接受实际生产订单,利用培训车间承担实际工程项目,使学员从入学起就开始直接接触今后工作的环境,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渗透。 5.德国企业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动力 德国的企业非常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他们普遍认为,人力资源的规划和培训是企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对人才培养,培训的投资就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投资。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在德国的技能人才培养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的作用,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而他们的企业培训,则又分为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企业内培训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工业教学车间培训,这是企业内培训中质量最高的培训,多数在主要或大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分离。二是非系统的工业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密切,大都在生产车间中进行。三是传统的手工艺培训,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最密切,教学全在生产现场进行。四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系统培训,通常由大企业或行政机关负责,其主要特征是把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或行政机关的实践培训联系起来;增加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五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非系统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和办公室进行,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实地操作来学习。跨企业培训是由若干个企业联合起来进行培训,也有一些地方当局参加的,一些职业学校的教学车间也用于跨企业的培训。跨企业培训在各职业领域中的分布很广,而且占有一定的比重。在具体的培训方式上,各企业都结合自身的实际作出选择,决定采用何种方式。 高技能人才在德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德国工人眼里,所有的产品都是艺术品”,他们精湛的技艺和优秀的职业操守为德国企业在世界上开具了一张“信誉”保证书,同时也在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史上创造了不可忽略的功绩。工业是德国经济最重要的支柱,有800万人在工业企业中工作。德国最重要的工业行业是汽车制造业和电子工业。其中汽车制造业包括了万职工,创造了2270亿欧元的营业额;电子工业包括万职工,创造了1520亿欧元的营业额。因此,可以说技能型人才在德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在大量既具有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精湛的实际操作经验的高技能人才的支持下,德国企业产品成为了高品质、高水准的代名词,为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德国经验对于推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带来的启示 相比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工作,目前我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乃至整体社会观念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大规模转移,许多企业发现,专业技术人员好找,但高技能人才难觅。一些企业花大量外汇从国外引进了先进设备,由于缺乏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生产出来的产品严重“走样”。高技能人才拥有量是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目前,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3685人,约占技能劳动者的,高于全国5%的水平,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现代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德国,高级技工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则占到40%。高技能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种缺失很大程度上源于“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以及学历至上的人才评价体系,使技能型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劳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在制造业发达的德国,技能型工人不仅从社会地位到薪酬收入都体现出社会对他们的充分尊重,不仅许多在设计生产一线的硕士、博士都通称为工人。同时,在德国,技工的月平均收入略超过德国人的平均收入水平,大约为2500欧元,而且有很多晋升机会。而在中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依然存在。此外,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依然保留了计划经济的特质,与德国系统化、规模化和制度化的科学培养体系相比,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跟不上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成为高技能人才匮乏的重要原因。 借鉴德国经验,为开发区今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工作带来如下启示: 1.要充分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成果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用就需要有大批高技能人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首都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产业园区,集中了电子信息通信、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汽车、装备制造等现代产业,对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就更加迫切了。可以说,培养开发大量能满足企业需要、适应市场变化的高技能人才是北京开发区实现长远发展的必须条件。 2应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确定和调整技能型人才培训内容 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要重视企业和学校的信息沟通,人才培训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企业生产需要,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培训培训内容,根据生产工艺需要增加新工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内容。在培训结束后,也应及时了解培训后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便于学校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 3.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有力的激励机制 企业在进行人才评价时不应“唯学历,轻技能”,要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地位,提高他们的工薪待遇,建立完善鼓励技能型人才钻研技术业务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4.要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成长环境 在开发区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的开展过程中,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成长环境,以企业为主体,开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多种途径,力争使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得到逐步改善,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技能型人才,为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证。 5.积极促进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体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改变目前职业教育教师理论强于实操技能的状况,发现和培养既懂理论又有技能、既懂专业又有知识面、既会管理又善于协调的新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来从事职业教育。同时可以调动企业资源,通过客坐教师等形式聘请在工作中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士来为学生授课,使人才培训更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需求的调查与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本文以四所高校200名毕业生为对象,调查其对学校职业指导的需求.并为高校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

论文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职业价值观

国外已有研究表明,职业指导对大学生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合理进行职业选择并提高其职业满意度等有重要意义;用人单位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员工有较低的离职率,单位减少了对新员工的培训成本,也有利于全社会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开发。目前,各高校虽已对大学生开展了一定形式的职业指导,但由于开展的时间不长,还没有摸索出一套完善的高校职业指导体系,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很多尚待解决的间题。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较低,而这又影响着大学生工作搜寻的努力程度[ul。所以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应深人调查了解学生的需要,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选取我国四所综合类高校(南方、北方各2所)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编制“综合类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需求的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间卷159份,其中文科学生85人,理科学生74人;男生94人,女生65人。

2结果与分析

所有数据都采用进行统计分析。

不同的专业和性别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专业和性别的被试在个人求职自身条件上的自信程度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的被试在老师对自己的评价的自信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在个人的社会关系自信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理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自信;其它方面的自信度无显著性差异。

不同性别的`被试在个人的学习成绩自信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女生对个人的学习成绩更自信;在个人的社会关系自信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男生对个人的社会经验更自信;其他方面的自信度无显著性差异,但男生对个人的专业、实际能力、工作经验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方面比女生自信度高,而女生只在个人的学历方面比男生自信度高。表明女生除了成绩外,在其他方面的自信度不高。张杉杉、孟庆茂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女生比男生在择业上表现出更多的担心。

对找到工作有自信和无自信的被试在个人的专业自信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在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自信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在个人的社会关系自信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p<,对找到工作有自信的被试在这三个方面更自信,表明大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度已经影响到了他们找工作时的自信。

对于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和指导人员的看法

大学生对职业指导课程内容的重视程度的看法

将大学生对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程度降序排列,结果表明,大学生将进行自我设计、潜能开发和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等个人塑造方面的内容列在第一位,将介绍就业信息方面的内容列在其次,最后为树立何种职业观念及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内容。

大学生心中的理想的求助人选

当大学生面对就业困惑时.首先是自己解决.占78%.这体现了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其次是与自己朋友商量,占67%,然后是向学校中的职业咨询人员和老师求助,占46%,最后是与父母商量,占21%。大学生最希望就业指导由有成就的毕业生来进行,占54%,其次为辅导员,占43%,最后为职业咨询指导顾间和心理咨询老师,占12%。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力度不够,大学生还没有深刻体会到职业指导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

3结论与建议

结论

高校职业指导应与各专业结合,注重提高文科学生的专业自信度,并指导大学生找到自我实现与社会需求的最佳契合点。

高校职业指导应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有不同的辅导内容,注重提高女大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并增强其择业价值观。

高校职业指导课程的重点是职业心理咨询,高校应加强高素质职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并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建议

高校必须按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人才培养层次和师资队伍

例如,减少专业种类,拓宽专业面;实行按大类招生,人学前两年所有学生所学课程相同,后两年分专业小方向,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和主辅修制等。

高校职业指导应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有不同的辅导内容

特别是应该针对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让女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选择更适合女性生理特点和个人发展的职业,并培养其求职自信心,提高其求职竞争力。

高校应将职业心理咨询内容列为课程重点

从人学之初就建立每个学生的心理档案,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其次,应该分年级开设不同的职业辅导课程,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并有效利用四年大学时光锻炼自我;最后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信息,学生才能在就业中如鱼得水。

高校要加强高素质职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引进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每个年级根据人数配备几名辅导员的同时,为每个教学班配一名班主任,高校要对这些学生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以便让学生在有困惑时能随时求助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