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论文范文建筑学会学术年会

发布时间:

论文范文建筑学会学术年会

中国建筑行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使其健康发展才是国家的重中之重。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建筑 毕业 论文3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我国建筑项目的现场施工管理

建筑项目的管理至为重要,其涉及的管理方面的内容非常多,所以要做好施工现场管理是比较困难的,在施工现场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模式,其增益的效果不只是提升了建筑的质量和性能,还能够提高项目的经济收入,同时也能够反映出一个建设团队的工作态度及工作质量。目前建筑项目现场施工管理质量比以往有了质的飞跃,但不排除某些方面仍存有较大的问题,因此建筑项目现场施工管理仍需要不断进行加强。

1 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的影响因素

管理制度因素

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的管理需要有一个较为系统的项目管理的特点和项目运作分析,以制定出更完整的施工现场管理责任制,在实际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应将各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如果在实际施工中发生意外,可及时使负责人对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追究其责任,以促使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的提高,确保圆满完成该项目。

施工质量因素

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以提高施工质量来降低建筑成本,进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但在实际项目施工中,如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施工环境地质、施工建筑材料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到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因此必须合理的制定出施工计划以控制整个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并在要求的工期内完成建筑任务,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

人员素质因素

在施工现场的管理中,施工人员是非常重要的,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应该加大施工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从而改善建筑工人的专业素质,这是提高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1]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不仅保证了施工效率和建设工程的质量,还可以有效及时的解决更多施工中遇到的困难,保证建筑的质量,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施工进度因素

控制建设项目施工的进展是施工现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控制好施工进度能够在建筑项目的实际建设中实现更高的效率,由于施工进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较难控制,这需要建筑工人用心尽责,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确保项目尽快建成。与此同时,足够的资金也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进度,若资金充足则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降低施工现场管理的难度,但如果资金活动流通的不够灵活,则会造成延误施工进度的现象。

2 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管理实效的提升路径

构建完善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对此,首先,要建立竞争机制。广泛的竞争,实行岗位竞争制,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激发学习热情的员工,改善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建筑项目的建设效率。其次,建立激励机制。从分配政策改革的工人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要全面实施工资分配方式计酬,将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建筑业产出、质量、安全、成本等指标挂钩,体现了多劳多得的理念。再次,建立监督机制。为了使 规章制度 切实生效,应完善各项奖励制度,设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并严格执行,激励员工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规范施工程序,确保施工安全。最后,建立监督机制。要建立有效的项目管理和监督机制,首先是要建立一个具体的计算机文件管理系统,加强过程控制工程质量。二是进一步加强对施工人员、施工材料和施工机电设备的管理干预,再加强人工成本,材料成本,设备成本和管理费用的四个控制水平。

强化施工质量的管理

由于施工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加强施工质量的管理:第一,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建筑工人包括工程员、建筑工人、管理人员等,他们的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施工项目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若员工的管理不善可能会导致施工现场管理秩序混乱,大大影响到了施工的顺利实施。第二,合理运用施工技术。科学的施工工艺直接决定了建筑项目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也是确保按时完成建筑项目,保证建筑质量的最重要的 措施 。第三,加强施工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建筑管理方式的进步,利用信息技术来监测建筑工程的质量成为目前施工管理人员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为建筑人员的管理。施工人员的素质对整个工程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不仅可以降低施工人员的管理难度,也可以使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一般包括施工专业素质以及施工质量控制意识这两个方面。因此为了确保施工人员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满足施工要求,施工单位就需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进而使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得到提高,以有效促进建筑项目的顺利进行。

加强施工进度的管理

第一,应该合理控制施工进度、质量和成本,以实现施工项目的整体优化。第二,应严格控制施工进度计划与实际施工进度的差异,以提高整体施工进度的管理。第三,除了充分考虑时间控制,也应该考虑到建筑材料、施工机械设备等资源问题的有效率问题,以实现最经济性的合理分配和利用。[3]第四,应该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检查和调整等活动手段来调动一切可运用因素,来实现施工进度计划各个阶段的施工目标,以确保达到施工进度目标。

3 结语

总之,建筑项目现场施工管理在房产企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管理包括了项目施工中的各项内容,良好的施工现场管理能够有效控制现场施工的情况,确保项目施工的效率和质量,使项目施工质量符合标准,使项目投资成本得以降低。

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原则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所采取的一切检测、监控的措施和手段,都是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合同规定、符合政府规定的质量标准。因此,在质量管理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质量第一”原则,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确保百姓有房可住,解决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质量第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之一,也是民生的基本要求;二是“以人为本”原则,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避免人的失误;三是“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原则,“防”为“控”先,保证工程质量,预防为主,防患未然;四是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遵循数据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遵守国家的规范、建筑业内的规定,坚守科学、守法的职业道德。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责任主体

建筑工程建设中,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应根据国家颁布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及合同、协议和相关文件承担相应的责任。

建设单位是建筑工程的投资人,是工程建设过程的总负责人,拥有确定建设项目的规模、功能、外观、选用材料、按照国家法律法规选择承包单位的全力。

勘察单位是指对地质、地形及水文等要素进行测绘、勘探、测评及综合评定,并提供可行性评价与建筑工程所需勘查结果资料的单位。设计单位是指按照现行技术标准对建设工程想买进行综合性设计及经济技术分析,并提供建筑工程施工一句的设计文件和图纸的单位。

施工单位是指经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资质审查 ,从事建设工程施工承包的单位。

工程监理单位是指经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资质审查,受建设单位委托,依据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 承包合同 ,在建设单位的委托范围内对建设工程进行监督管理的单位。

设备材料供应商是指提供构成建筑工程实体的设备和材料的企业,包括设备材料生产商、经销商。

建筑工程建设因其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生产环节多、参与方多、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各责任主体之间的联系密切,需协调各方才能合力完成。

3.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人员素质。不论是工程项目的决策者、管理者还是操作者,人员的素质都将直接或是间接地对规划、决策、设计和施工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工程材料。工程材料选用是否合理、产品是否合格、材质是否经过检验等等,这些都将影响建筑工程的结构刚度和强度,影响工程的使用和安全。

机械设备。机械设备分为两种:一是指组成工程实体及配套的工艺设备和各类器具,它们构成了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或工业设计安装工程,形成完整的使用功能;二是指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类机具设备,简称施工机具设备。

工艺 方法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案是否合理,施工工艺是否先进,施工操作是否正确,都将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

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是指对工程质量特性起重要作用的环境因素,它往往对工程质量产生特定的影响。

此外,建筑工程量的压缩、成本的降低、技术水平的滞后、企业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工人队伍的素质低下、建筑业市场的不良竞争等因素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1.规范建设单位的行为

建筑工程质量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它包括施工质量、建设单位的组织管理质量、勘察设计单位的勘察设计质量、监理单位的监理质量。并且,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负责。”即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对工程质量负责。

2.加强对设计单位和设计者的审查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重要阶段,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建设产品的最终质量。据人们对有关工程事故的调查分析,约有近4成的工程质量事故源于设计。

3.加快推行建设监理制的步伐,完善监理制的各项配套措施

监理制的推出能够保证从第三方的角度对工程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能够加强对质量形成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在对工程领域实行宏观调控时,应加快推行监理制,提高建设工程监理地位。同时要完善监理制的各项配套措施,要以法制加强对监理的考核约束,实行质量追偿制度。

4.对施工单位市场行为的监管、约束

要加大承包与分包单位对质量、安全事故的经济赔偿和刑事责任,逐步推行承包履约 保险 制;严格资质审查,加强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全面落实动态管理,保证进入工程领域的企业具备从事建设工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技术、管理素质和适应不同工程规模、技术管理等级要求的不同综合等级水平评判的重要依据[4]。

5.加强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直接监管

随着国家基本建设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一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工程质量监督领域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执监[5]。特别是在目前建设工程普遍实行监理的情况下,应针对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角色和职能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理念,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健全执法运行机制,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新模式。

6.推进工程领域劳动力市场的建设

工程领域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限度地开发劳动力资源;整个工程产业的发展从注重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要求工程领域风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度”的限制;政府应建立必要的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使农民工的进入有一定的难度,从而使工人的操作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要依据法律、法规、条例确立并加强对材料、机械、现场的规范管理,使之制度常态化,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质量意识。

结束

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是一切工程项目的生命线。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局。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不仅是建设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要切实增强做好工程质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水平,努力把建筑工程质量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责任制度,推动建筑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浅析施工企业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工程造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益,是企业的根本,全过程包括投标报价、签订合同、施工以及竣工阶段,如何做到合理的造价管理,是现代企业关心的问题,如何在这几个阶段中掌握好资金的预算,对工程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这是衡量企业实力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主要分析施工企业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中遇到的难点和相应的措施,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缩减成本,增加利润,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简介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非常激烈,施工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在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预测和管理。全过程主要是指投标报价阶段到竣工结算阶段,投标是施工企业接工程的主要途径,要对工程进行合理的分析,使自己的报价合理有竞争力,合同签订阶段的造价管理有多种模式,主要包括固定价格合同、可调价格合同两种,固定价格合同是在专用条款中约定合同价格,从而确保承包风险责任人的确定,可调价格合同则是对一些条款确定一定的价格范围,这两种价格合同相结合有效的保证了资金的有效性,合同对于施工材料要有明确的规定,若有业主提供的材料要明确指出,施工企业自购的材料要有采购的具体资金和用途,合同语言要严谨,将责任明确清楚,确保合同的正规性。施工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资金管理体系,对每一道工序都有责任人对其负责,针对施工,要有明确的安全、设备、优化等的方案,保证资金分配合理,确保工程高效进行。在竣工验收阶段,对工程的整个过程仔细审核,做到不重不漏,相关文件仔细整理,资金费用的每一项都有具体的施工项目,从而在交工时能够确保资金的回收和企业的效益。

二、企业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难点

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我们需要做的是正视这些困难,只有解决了这些困难我们的企业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造价预算阶段以及决策阶段,这是全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关系到工程能够走向正确路线的关键,在决策时一定要保证对市场进行密切调查,保证对市场状况有正确的认识,要对施工过程中的资金用向掌握好,针对方案进行一定的优化和完善,目前的施工企业对资金系统并不是很了解,缺乏正确的评估能力和方法,市场的分析不到位,导致对风险预测能力不足,往往导致施工过程中遇到资金周转不开的现象,从而影响施工企业的利益。

在设计施工方案设计过程中,图纸的研究很重要,在确保对图纸研究透彻的条件下,对方案进行完善和修改,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管理,现在的施工企业对这方面的 经验 不足,对施工方案的优化力度不够,导致了资金的浪费,不符合企业的造价管理的方针,也在另一方面增加了管理难度。对于施工过程,这是整个工程的主体, 其它 都是为其服务的,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存在,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会出现资金记录混乱,资金去向不明等现象,在施工过程中有时不按照规定施工,造成设施损坏,从而导致预算资金不够等现象。在工程验收阶段,最后对资金进行汇总时,账目管理混乱,相关负责人员相互推卸责任,严重的甚至会追究法律责任,既伤害了感情,又损失了人才,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三、针对企业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难点所采取的措施

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下面我们主要给出一些措施,希望能够有所帮助。做好项目初期的预算和决策工作,确保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和优化性,做好 市场调查 ,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风险预估,为项目留出充足的备用资金,以应对紧急情况,确保工程的正常进行。在对图纸研究时,不仅要理解表面还要理解深层次的意思,对每一道工艺都要很明确,不懂的地方不能装懂,确保工艺的正确性,要对已给工艺进行完善,降低生产成本,从各个方面确保资金到位,方案最优化,抗风险能力强。施工企业要完善的制度和管理模式,有明确的造价规范,这样工作人员才能根据规定正确的进行资金调用。

施工单位最终的目的是完成质量合格的工程,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对工程所用材料进行明确规定,并加强监督管理力度,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意识要强,对此可以和奖金挂钩,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因质量问题导致的工程事故才会少发生甚至避免,充分权衡质量、时间和资金的关系,保证三者的有机结合,确保工程按时按质低成本完成。工程造价是否合理,要在施工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对施工人员的素质要求要提高,加强思想方面的引导,建立奖惩制度和监督管理,对造价管理和施工阶段进行严密的监督,对工程有利的措施要给予奖励,相对的破坏工程的举措,要严惩,起到威慑作用。竣工验收阶段对每一项进行检查,资金用向保证合理,上级领导人员要有相应的精神,做到不怕苦,亲自监督,这是工程的最后一步,保证好工程完美完工十分必要。

四、 总结

总的来说,施工企业要做到分析,监督到位,对资金预算合理,方案制定准确,施工正常进行,竣工完美,这些都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表现。严格的设计管理方案和好的投标方法能够在投标期间占据很大的优势,同时施工过程的严格管理和监督,保证了资金分配合理,工程正常完成。施工企业全过程造价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企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加快自身企业的发展。

金融学专科学生必读撰写调查报告、毕业论文指南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是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财经类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两项主要内容。集中实践环节不得免修。财经系各个专业专科集中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现已开始,为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确保该项工作有序、准时、高质、高效地完成,特编写《金融学专科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毕业论文指南》材料,供学生认真学习,严格遵守。现将各环节具体要求规定如下:调查报告每位学生必须在撰写毕业论文前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并撰写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社会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最好反映工作单位的情况(尚未工作的同学要以本地区企业为调查对象)。调查报告开头要介绍调查的时间、地点、调查的对象、调查的内容。正文用一级标题注明以下几部分:一、某单位的概况;二、经营管理特点;三、存在问题;四、思考与建议。调查报告必须在3000字以上,交电子文档和打印材料各一份。调查报告不准写成小论文,也不能写成报告文学、通讯报道。必须是一个金融机构的真实情况的反映,要用事实、数据说话。调查报告不需要目录、摘要、关键词、脚注、参考文献等。其打印格式与毕业论文的要求一致。调查报告要在封面加盖被调查单位的公章(定稿后再盖章)。写作提纲写作提纲是学生在正式开始写作论文之前提交给论文指导教师的一份关于选题理由、文章结构及实例分析、个人见解的报告。要用一级标题注明四个部分的内容。具体要求如下:一、选题理由部分,要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与背景;说明该选题的意义、研究价值、实际作用 等等。二、文章结构部分,要求学生写清楚整个论文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必须逻辑清楚、合理。学生结合自己的基本观点写清楚整个论文的结构。这是学生向指导教师说明自己如何论证观点的一个部分。例如学生要写清楚整篇文章包含那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什么,其中包括几个小部分,每个小部分写什么等等,以此类推。三、实例分析部分,要以本地区实例为主。这一部分非常重要,体现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个人见解部分,是对文章的总结。写作提纲的字数在500字以上。文字方面要求语言流畅、思路清晰,说清楚自己的观点。毕业论文(一)毕业论文选题、内容与字数方面的要求1.撰写毕业论文要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作为论题。论文选题必须是本专业方面的研究题目,必须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不能是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工作总结)。2.毕业论文应做到观点新颖明确、材料详实有力、结构完整严谨、语言通顺、格式规范。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3.专科论文字数在4000字以上。(二)关于论文的修改与定稿1.毕业论文初稿要认真修改。2.论文的最后定稿应是封面填写准确、装订规范(论文夹、封面、写作提纲、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八项)、字体符合要求的文章。(三)相关记录表格的填写与论文指导、答辩相关的表格(包括论文指导记录表、答辩情况记录等),应填写清楚、不得空项。交第一稿之前学生要在班主任处领取论文夹。按指导记录得要求进行修改,每次交稿时应带前次指导记录。(四)、论文用纸、装订、打印份数与字体要求1.论文用张一律为A4纸,左侧装订。2.定稿后文字稿一式3份。3.字体要求(1)封面主标题(3#字黑体,粗体,居中);副标题(4#字黑体,居中)封面学生姓名等内容居中,文字楷体小四号字加粗,详细内容见附表。(2)写作提纲主标题(3#字黑体,粗体,居中);副标题(4#字黑体,居中)内容宋体小4#字(2)论文目录目 录摘要 、关键词 …………… 1正文 [目录要深入到二级标题层次] …………… 2参考文献 …………… 10(3)论文正文主标题3#字黑体,粗体,居中 副标题4#字黑体,居中署名(楷体小4#字)(之后空一行)〖摘要〗:概括论文主要观点,200字以上,楷体五号字。〖关键词〗:(3—5个,楷体五号字)(之后空二行)论文正文(论文内各标题4#黑体,其他宋体小4#字)(之后空几行)参考文献:(不得少于3篇,宋体小5#字,要注明何人所著何时何社出版)四、进度安排 2006年3月15日前交第一稿(交调查报告和论文。论文包括论文夹、封面、写作提纲、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八项)。3月31日为第一稿的最后截止日期。此后不再接收04秋金融学专科学生论文的第一稿。 2006年3月15日-5月20 日为论文指导过程,师生之间要进行3次以上的面对面的交流与指导。直至论文达到前述要求。 2006年5月31日前学生要在完成论文修改之后将规定的资料交给指导教师(包括:调查报告和论文。论文包括论文夹、封面、开题报告、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八项)。 2006年6-7月为专科科论文答辩时间。每位学生必须参加毕业答辩。毕业答辩的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大连电大财经系2005年12月附:论文、调查报告封面样本利率市场化后企业投融资策略的调整学生姓名:学 号:入学时间: 年 季专 业:直属/分校:指导教师:大连广播电视大学2006年5月

论文写作,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现在的论文,只要是原创都要收费,一篇完整的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商业社会也没办法谁愿意免费给你写论文目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你在这问也没用,我去年的论文找参考文献。规定的格式,字体,段落,页眉=========【4930页脚,开始写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论文=============92524写的】算是写好了五分之一。然后,选题,你的题==================质量还不错,你可以去看下目时间宽裕,那就好好考虑,选一个你思考最成熟的,可以比较多的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从里面获得思路,确定一个模板性质的东西,照着来,写出自己的东西。如果时间紧急,那就随便找一个参考文献,然后用和这个参考文献相关的文献,拼出一篇,再改改。正文,语言必须是学术的语言。一定先列好提纲,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么,保证内容不乱

一、毕业论文的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新颖性、先进性、开创性、适用性以及写作的难易程度等。下面重点谈谈选题的原则:1.要客观需要,颇有价值。选题要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例如“企业联盟问题研究”,就是这样。正如一汽集团李启祥副总经理说,我国汽车与国外的汽车竞争,无论是技术、质量、品牌、功能、成本和规模经济等都比不过人家,只能靠一体化,战略联盟,与“大众”合资进入世界大汽车集团,靠国外发展自己。因此,关于战略联盟的研究,既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又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2.要捕捉灵感,注重创新。论文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的含义非常广泛,是指一种新的观点,创立新说,新的论据(新材料),新的补充,新的方法,新的角度。也有人说创新指研究的内容是新的,方法是新的,内容与方法都是新的。还有人认为创新指独特见解,提出前人未曾提出过的问题,纠正前人的错误观点,对前人成果进一步深化、细化、量化和简化等。由上可见,一篇论文总要有一点创新,否则就算不上真正的论文。创新靠灵感,灵感靠积累。只有在长期的艰苦砥砺中才能偶然产生一点思想的火花,而这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就可能变成学术创新的起点。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提取码: ne8r

民居建筑学术年会论文

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谈

八十年代初,《中国古代建筑史》八易其稿,方付梓。

这部以编年史为特点、注重中国古代建筑各种特点及其同中国社会发展关系的专著,可成为抗鼎之作。

自此,开始了中国建筑史学沉寂多年后的又一次研究勃兴。

八十年代初,《中国古代建筑史》八易其稿,方付梓。

这部以编年史为特点、注重中国古代建筑各种特点及其同中国社会发展关系的专著,可成为抗鼎之作。

自此,开始了中国建筑史学沉寂多年后的又一次研究勃兴。

一方面,前辈的专著不断问世,如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上)、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童 《江南园林志》、刘致平《中国古代建筑史》一起,构成扎实、严谨、客观、史论结合的治学风貌。

另一方面,在八十年代,面大量广的关于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的讨论不断涌现,开放的社会带来新学新知对传统建筑史学的挑战,并突出表征在跨学科研究的兴起对传统建筑史学的冲击和影响,甚而出现以论带史的研究状况。

然而,学术的演进除了有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外,其自身发展也存在内在逻辑。

了解中国建筑史学发展的途径、认识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规律,便成为客观的也是现实提出的历史课题。

9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 从中心移向边缘

如果说,自梁思成和刘敦桢先生等于本世纪20年代开创中国建筑历史学科始至80年代,研究对象主要以中原为中心进行发散,以汉民族建筑活动为主题的话,那么,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在公众视野中逐渐从中心移向边缘。

郭湖生先生在“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东方建筑” 一文中,高屋建瓴地指出,汉族的文化特征和建筑的地方性用单一祖源是说明不了的,线型发展的思想、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眼界,不足以完整地认识世界,也不足以正确认识中国建筑的自身。

在郭先生的计划中,将中国以外和中国毗邻或接壤的地区,纳入到东方建筑研究的范畴。

他的几位博士生研究成果,或论“西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探析”,或谈“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均深入到先民的境外迁来、跨境而居和非中心的文化传播问题。

从中心移向边缘也突出表现在乡土建筑研究上。

80年代出版了一系列以地方为划分的民居书籍,如《浙江民居》、《吉林民居》、《云南民居》等,但民居形态构成既受到不同地区之材料及构筑、不同民族之生活习俗和观念、不同地域之地理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同时一种类型通常又跨越几省,同一省份又含若干类型,是为研究难点,香港龙炳熙先生《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将民居划分为八类外型,涉及边缘问题,尤其强调少数民族与汉族民居最基本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受礼制的规限较少,其标准方法可谓卓见。

陆元鼎先生近几年连续成功地召开了“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学术会议,或选址在西南边陲、西部边疆,或定点在广州进行海峡两岸和国际间的交流,实际上对边缘区域民居研究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也可从《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边缘地区民居研究所占比重之大略见一斑。

陈志华先生则倡导“请读乡土建筑这本书”,认为建筑环境表现出来的耕和读、利和义十分生动,往往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

他和他的同事研究并已出版的《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一书,对环境封闭、独立而有品格的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的规划、百姓喜闻乐见的崇祀建筑、文教建筑、商业建筑等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此较过去常见的对住宅本身和祠堂的关注,无疑拓宽了视野。

这种变化正如陈先生所说:没有民众的历史是残缺不全的 。

这也可视为以帝王将相建筑活动为中心的研究向民众历史和乡野建筑研究的移向。

2. 从中观转向林木互见

对中国古代各种类型建筑的研究,80年代十分活跃。

探讨型制、手法、空间、技术及观念等,基本上属于对历史上单个或群体的认识和研究,是一种不近不远的中观把握。

而要达到对建筑史上若干问题的深入理解乃至规律性的认识,则需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这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和视角。

潘谷西先生在90年代主持《中国建筑史研究·元明卷》时,就力主林木互见。

如元代的宫殿和城市建设,就触及 *** 的地位和蒙人的习俗等,它既包含制度化的层面,又涉及细微如器皿这样的生活内容,对“酒海”的考证和认识,不仅关系对饮具的理解,更影响至对建筑型制、制度和文化诸问题的认识。

再如张清常先生的《胡同及其他》,就是一本独具慧眼的从北京街巷名称入手去研究文化问题的好书。

书中部分内容是专门谈汉语中的蒙语借词的,张先生是语言学家,富于趣味,但相当篇幅涉及官府、市井、交通等,且涉及少数民族政权问题,其开创之功对中国建筑史研究亦不无裨益。

首届全国地名考证研讨会上,将地名考证与相关学科联系,从而展示见树见林的城市意义,是一重要特色。

葛剑雄先生关于中国史上移民与地名关系的探讨,对揭示城市的发展和变迁规律及理解聚落的形成,都具有启示作用。

关于古建筑保护理论,如何从物质层面跃进到文化层面,如何从技术手段、科学管理深入到进行系统的保护问题,在80年代,研究还相当不完善。

朱光亚先生在近年做了许多工作,“开发建筑遗产密集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建筑遗产评估”和“一个古老村落的包含和发展研究”,均从个案入手,却上升到宏观的历史遗产保护和发展模式选择问题。

早在8 0年代,龙庆忠先生的若干研究生在城市和建筑的防灾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到90年代已形成景象,其中龙先生由具体的防洪、防涝、防潮、防风、防蛀、抗震、减灾等工作的开展而关注人聚环境的思考,是十分有远见的,也是典型的知微见著、见木见林的研究。

3. 从旁观走进心态和人

以今人思维、生活、观念理解历史,总是一种旁观的态度。

然而要理解中国古代建筑出现的真相是什么,就不能不贴近古代的人和当时人的心态。

如想关心明朝的城市那么就需关心明朝人的日常生活及他们想象的世界是什么,类似的方法论就是法国的年鉴学派,也就是把心态史与社会史的方法和历史研究结合起来。

朱建飞(Jian Fei Zhu)的“天朝战场:中国明清北京和紫禁城”(A Celestial Battlefield: The Forbidden City and Beij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就是以大臣和太监、皇后、妃子、宫女对皇帝理性要求和感情需要的争夺为契入,及以北京生活的人和故宫生活的人的关系为出发点,从四个层面来探讨外朝和内宫、宫殿和城市的布局与空间关系的,进而分析封建帝国灭亡的原因,其视角之独特,别开生面。

关于近代建筑史研究,赖德霖先生的博士论文较《中国近代建筑总揽》更进一步,其突出的标志就是重视中国近代建筑出现的民族心态和文化心理及建筑师自身所起的作用。

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进程中,还有较多的国际行为,传教士、商人、建筑师等参与其中,一批外国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成果,如德国华纳的《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 ―建筑文化移植》一书,美国郭杰伟的《亨利·K·墨菲:一个美国建筑师在中国》和《两个美国营造技术输出商对中国的意义》论文等,均进一步注意到个体的人与中国近代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关系。

在园林方面,探讨空间、手法、意境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也是80年代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90年代初,中文系毕业的王毅先生,出了一本《园林与中国文化》,是致力于“道”、“器”结合的力作,其中探讨在“壶天”和“芥子”中叠山理水,构建完善、精美生活环境的关系方面,角度是独特的,契入到士大夫阶层的人格、心理和思维方式。

1 993年5月在南昌“建筑与文学”研讨会上,听曹汛先生谈起他在研究园林时,常迷入文学情境进行文史方面的考证,会上发言时短未能尽意,有幸的是后来读到曹先生的两篇文章,“陆游《钗头凤》的错解和绍兴沈园的错定”和“故苏城外寒山寺,一 个建筑与文学的大错结”,更是将建筑史上的疑点,通过对诗人的生平、诗作以及相关背景的考证解答出来。

曹先生不仅考出史料的虚假,进而揭示作伪的动机,对这些难言之隐的研究,就可能得出一些全新的结论,这种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精专和广博相结合的治史方法,另开一派研究风气。

应该看到,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的这三大特点,是中国建筑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既是转变,也是延伸。

在这近三百年史学学术发展过程中,“实事求是”“无证不信”这一朴学传统,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充分体现这一思潮的考证学,曾成为清学的中坚。

本世纪初,梁、刘二先生开创的建筑历史学科基本上延续这一传统研究方法,《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所展现的力求忠实、博证和归纳、比较风格,似乎和在此找到源头,给后人留下至深印象,其对建筑史学术真相所作的努力,也给后人进一步从事深入研究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成就了永不磨灭的价值。

80年代,对于中国建筑史研究,除史论结合外,还有以论带史、论由史出等提法。

“重写”也是一个热门而沉重的话题。

最早大概重写的是文学史,然后是哲学史、文化史、建筑史等。

不过,“重写”两字的背后常常是一种重估价值的情感表达或一种变换体系的理论思考。

就中国建筑史而言,“重写”,除了人们希望将新的资料补充进去外,更是因为人们对过去以背景控制的历史的叙述脉络、对立统一的原则、、进化的线索加上经济史观的认识不满,丰富的建筑现象往往变成了图解,当然有人希望重写。

可是如果缺乏真正有突破性的成果和实物、文献发现,难免进行起来举步维艰,落入排列组合的俗套。

对于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特点,我理解是更注重历史建筑及其发展,而非建筑历史的论述。

从中心移向边缘、从中观转向林木互见、从旁观走进心态和人,实质上是要发展更多更实在的人类建筑活动内容。

中国古代本来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时代,建筑又属于“形下”范畴,因此,在古代一些史家那里,关于建筑只剩下不成片断的二三策,而在一些想象丰富的文人那里又会孱入神话虚言。

在研究中,这就有个“有意”的史料和“无意”的史料运用问题。

“有意”的史料,指成文的历史叙述、成定论的内容、有案可稽的制度等,如帝王将相的建筑活动,史官是他的代言人,但有时出于政治或其他原因,经过精心粉饰后,使后人往往截取片断而难辩建筑本身形成的真伪。

如坛庙和陵墓,过去多年一直被划分为礼制建筑,实际上若从“型”的角度去认识,它自始至终和原始宗教唇齿相依,而隶属礼制建筑,只是在殷末周初文化大嬗替?

摘要:

白马藏族聚居地区是古代“藏彝走廊”最东端藏、汉两民族文化交汇之处,在文化形态上呈现出与其他各民族共生、共存和叠加的综合性特征。陇南白马藏族同胞主要居住在文县白马河流域以及民堡沟一带的高山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使他们的民居建筑在内部结构、组合形式、装饰特征和村落布局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独特的造型特征以及审美特色,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记。

关键词: 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结构;地域文化

特色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是集艺术、文化、科技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也是一个民族的形象。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风格,是当地人们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地势、地质等环境因素,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同时临近民族之间的建筑文化也会相互影响,形成一些共性特征,所以其中也必然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白马藏族聚居地区是古代“藏彝走廊”最东端藏、汉两民族文化交汇之处,历史上不同民族在这条走廊交错杂居,因此白马藏族在文化形态上呈现出与其他各民族共生、共存、叠加的特征。所以他们的民居建筑既是陇南南部秦巴山区特殊地貌、气候的体现,也是多民族聚居繁衍的陇南南部独特地域文化的反映。长期的民族文化传承与融合发展,形成了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独特的造型特征以及审美特色,并且随着收稿日期:2011一O8—28·90·时代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记。

一、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基本结构。

作为古代氐族的后裔,白马藏族很早就进入发达的农业文明,并在此居住生息。《华阳国志》记载氐人居地“土地险阻,有桑麻”,所反映的正是目前陇南白马藏族的居住环境以及生产生活状况。史籍记载氐人的民居形式是“土墙板屋”,《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南齐书》描述得更详细:“氐于上平地立宫室果园仓库,无贵贱皆为板屋土墙,所治处名洛谷。”“九“洛谷”即今陇南市西和县仇池山附近的“洛峪”,这一带正是古代氐杨政权的核心地区。关于白马藏族地区板屋形制的:具体记载,可见于清道光年间《龙安府志》中的记载:“番民(此处所说之番民,即白马藏族)所居房屋,四围筑土墙,高二丈,上竖小柱,覆以松木板,中分一、二层,下层开一门圈牛羊,中上住人,伏天则移居顶层。”“可见“板屋”的最突出特征即为以木板覆盖屋顶。

目前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仍体现出“土墙板屋”的一些特征,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三层结构的传统民居样式早已淘汰,陇南白马藏族村寨现存修筑年代最早的民居,也多为二层土木结构。由于板屋屋顶的寿命不长,容易漏雨,随着白马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在保持其建筑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屋顶已基本用瓦覆盖。目前陇南宕昌县官鹅沟、大河坝一带的藏族村寨,依然保留了大量板屋,当地俗称“沓板房”,这是居住在同一地域、具有相同生存境遇的民族在居住文化方面趋同性的体现。陇南白马藏族同胞主要居住在文县白马河流域北岸的高山上,以及石鸡坝乡民堡沟的薛堡寨和堡子坪两个村寨,村寨的整体布局方位为面南靠北,平均海拔高度在1700米左右。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使他们的民居建筑在内部结构、组合形式、装饰特征和村落布局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内部结构。

陇南白至藏族民居独特的造型和审美特质,与其内部结构密切相关。一般认为,我国南北建筑结构和风格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地形、气候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古代穴居和巢居两种基本形式。穴居为北方民居的雏形,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居住形式也是由“地穴盖顶”的形式逐渐演变为土木结构的“抬梁式”木构架建筑;巢居是南方民居的雏形,南方气候湿润多雨,蛇虫较多,所以居住形式也是由筑于树木之上的巢穴向干阑式建筑过渡,最终形成了南部“穿斗式”木构架民居,而古代的木楼也是干阑式建筑中对下部空间的有效利用而形成的。陇南白马藏族居住地虽然海拔较高,但由于地处甘肃南部,气候相对湿润多雨,所以这种南北气候的过渡性地带特征,使其民居建筑的内部结构也综合了南北两种传统建筑结构形式。

而“土墙板屋”正是南北建筑融合的见证,经过历代的演进发展,从而形成土木结构的穿斗式二层木楼形式,屋顶为两面斜坡式,一层用于居住,二层存放粮食杂物。据当地白马人介绍,陇南白马藏族的木楼过去也多为三层,下层用于圈养牲畜,上层存放粮食杂物,中间用于居住。但从目前笔者对白马村寨的考察来看,基本为二层木楼结构,三层木楼已被完全淘汰。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三层木楼建筑难度大且耗费材料有关;另外也与卫生状况、保暖性能有关,下层圈养牲畜时,由于空气对流因素,对人居住的中间层形成空气污染;同时居住在高山地带的人们,下层居住较为保暖,所以综合考察,二层木楼更适宜于人类居住。

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内部木构架体现了穿斗式建筑稳定性强的特点,各种木构件纵横交错,紧密相连,其主要木构件有柱子、檩子(梁)、穿枋、椽、阁楼木、楼板等,和北部民居比较,突出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柱子多,每间之间分隔处都有5根柱子,最中间的柱子为中柱,前后两边的柱子分别为明柱和后柱,界于中柱、明柱和后柱之间的柱子为二柱;其二是充分发挥“穿枋”的串联作用,每间分隔处纵向排列的五根柱子用一种特殊的构件“穿枋”连接起来,穿枋是一种方形的木构件,与柱子榫接,将柱子纵向连接成为有机整体,体现了“穿斗式”民居建筑结构的独特性;其三是檩子多,陇南白马藏族民居中的檩子分为中檩、二檩、檐檩,中檩为屋脊处的檩子,檐檩位于前后两檐处,二檩界于中檩和檐檩之间,檩子共同承载椽,同时将各组柱子进行横向连接;上下两层中间有许多阁楼木,阁楼木上铺木楼板,将上下两层隔开,阁楼木不仅有分隔上下层作用,也有横向连接和稳定柱子的作用,从而使整个木架形成一个更加密集和稳定的整体。由于这种独特的内部结构,各种木构件之间相互榫接,连接紧密,更符合稳定的力学原理,所以和北部抬梁式建筑相比,不仅建筑结构独特,造型美观,而且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二)分隔组合结构。

陇南白马藏族的民居建筑在整体布局:结构方面,和陇南南部汉族民居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陇南白马藏族的传统民居多为三间组合式结构,院落也多为三合院、四合院式组合结构,但由于高山地区建筑地基狭小,所以形制较小。正房多为三间组合的结构形式,台基高,整体高出左右厢房,主次分明,正房进深一般为3.5——4米左右,间隔为4.5米左右。正房的一层多为两问连通结构,高度约为2.5米,靠西隔出一问为卧室,连通的两间为厅房,也有三间连通的结构形式。厅房中央一般摆设深柜(也称神柜),用于供奉祖先,靠东面设有火塘,火塘旁边摆放大木碗柜。厅房既是白马人会客、议事、供奉祖先神灵的主体空间,也是他们取暖、做饭的生活场所。左右厢房较为低矮,多为两间或三间组合形式,主要为卧室,期中一面厢房的下层往往留出屋宇式大门,大门与房屋有机结合,形成灵巧别致的空间结构。

白马村寨中很少见完整的四合院式组合结构,无倒房,大概是由于受高山地带地方条件限制,修建倒房会使院落更为狭小,不利于采光,所以其院落比汉族民居四合院要紧凑,房屋紧密相连,将院落紧紧包围在中间,小巧幽静。 目前陇南白马村寨的民居正房建筑多以四间、五问或六间的组合形式为多,因家庭经济条件或地基情况而定。左右两边的两间多处理成“封山包檐”形式,即将走廊左右与相应屋檐下的空间一并封闭在左右耳房空间内,使左右耳房门相对并与正房门成垂直关系,当地也称为“窝檐”,其中一间为厨房,另一间为卧室。在外部走廊上设置木楼梯,用于连通二层,有些则将木楼梯设置在耳房内部,中间部分则留出宽敞的走廊,前有明柱。内部一般为单间分隔,其中正中一间为客厅,间隔一般为4.5米左右,大部分现代民居建筑将中间的两间进行连通处理,使厅房宽敞气派,由于有专门的厨房,所以厅房中不再设置火塘,已演变为现代民居中的客厅。

二、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装饰特征。

民居建筑既是人们安居的实用场所,也是在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步营造的精神和文化空间,通过独特的造型和装饰,传达出共同的民族审美心理和文化意蕴。“土墙板屋”既是白马藏族居民特殊的生存条件的反映,也传达出一种质朴自然的审美特色,而—92·独特的内部空间结构以及装饰又蕴涵着深厚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建筑装饰的内容从性质和功能方面来考察,可以分为由建筑结构和材质本身所呈现的抽象形式,和通过雕刻描绘等手法装饰在各种建筑构件上的具象图形,两者共同形成了建筑的整体审美特色以及民族文化意蕴。传统的“土墙板屋”式白马藏族民居,是白马人利用其居住地域的自然资源,并综合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构筑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民居建筑形式,厚重结实的夯土围墙,轻盈灵动而稳定的木楼结构,纵横交错、错落有致的屋面门窗阁板,层叠排列而富有自然秩序的木板屋顶,既体现了民居建筑的实用性功能,也通过其结构和材质传达出朴素自然的审美特色以及民族文化个性。

在一般民居建筑中,装饰部位主要集中在门窗、山墙墀头以及屋脊上。陇南白马藏族传统民居建筑在外部山墙的处理方面较为随意自由,一般不进行装饰,一层的山墙为夯土墙,上部的二层或以木板、竹笆作山墙,直接承载屋顶,成自然简易的“悬山式”结构,所以没有墀头装饰;屋顶由于用木板覆盖,所以也无砖瓦图案装饰。正面的门窗以及纵横交错的木板墙体,则成为装饰的主体。

在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的年代,多数白马藏族民居基本无装饰图案,而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民居在门窗上雕刻动物花卉图案。白马藏族传统民居的门窗结构相对固定,整个屋面围绕门窗全部用木板封闭装饰,下层正房门多为两扇组合形式,左右窗户上装饰窗棂,上层无门,只在正中间或左右侧留出装饰窗棂的窗户。整个屋面部分阁板形成穿插有序、变化统一的平面构成形式,窗棂上变化多端的抽象图形则打破了阁板的.单一,产生了巧妙的形式对比,丰富了视觉效果,而这一切都是在建筑结构需要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形式美因素。部分传统民居的门窗上则雕刻动物花卉图案,这些装饰图案多位于门扇中间的绦环板以及窗楣、门楣等处。白马藏族信仰自然神,所以其民族图案的形式以及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与汉民族图案有所不同,在内容方面多表现其生存环境中的自然花草以及动物,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崇拜,而不像汉民族装饰图案通过谐音、双关等蕴涵了更多的伦理文化含义。在造型方面这些动物花卉图案体现出鲜明的写实化倾向,不似汉民族花卉图案体现出鲜明的程式化因素,动物花卉造型憨厚朴拙,雕刻手法大胆粗放,不注重一草一木局部的精雕细刻,而专注于对自然物象的讴歌和赞美,所以使图案物象的造型体现出浑朴生动的特征,充盈着强烈的生命意味。

三、陇南白马藏族村寨的村落布局村落。

作为一个地理意义上的范畴,既是农业社会中人们共同居住、生产、生活的空间,又是指在这一空间中生活的一个群体。这是从民俗学、人类学的角度来认识村落,偏重村落文化的缔造主体——人,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文化现象。陇南白马藏族的村落布局结构是由他们居住地域特殊的地貌、自然资源、民居建筑形式等因素综合形成的,这其中本身也包含了白马藏族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因素,虽然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历史发展与变迁。白马藏族由于古代长期的民族矛盾,他们被迫选择了环境险阻的深沟、大山、密林为栖身之处,

这不仅决定了他们独特的“板屋”建筑结构,也促成了他们村落布局的基本形式与格局,形成了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地域人文景观。陇南白马藏族由于居住在海拔较高的高山地带,所以他们的民居也主要依山势而建,白马河流域的白马村寨民居基本为面南靠北的统一布局,这种方位的民居冬天太阳直射屋前,夏天太阳直射屋顶,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也有部分村寨的民居不是南北方位,但都依地形而排列。由于高山地带坡势陡峭,宽阔的平地较少,所以白马藏族村寨的民居不仅院落窄小,而且民居之间的距离也较为紧密,相互之间的高低落差较大,再者其民居建筑为二层木楼结构,所以在布局形式方面形成了层层叠叠的视觉效果,产生了有序排列的秩序感以及韵律感,达到了民居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这种和谐是一种天然雕饰的自然之美,而非人为的形式雕琢,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中又体现出独特的形式美感。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变以及白马村寨发展,白马藏族的民居建筑在继承传统样式的基础上,也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尤其8O年代以来,白马村寨的交通、通讯、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汉文化的融合速度加快,其民居建筑从材料到结构,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白马人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他们的生存条件也不断地改善,一是对传统民居进行改进和修复,二是对旧民居进行彻底拆除而重建。在基本结构方面,现代民居依然延续了传统民居穿斗式二层木楼的结构,但在形制方面比传统民居高大;在组合结构方面,现代民居多为四间、五间或六间的组合形式,中间的客厅采用两间连通的形式;传统的“土墙”逐渐换为砖墙;门窗结构方面大量借鉴当地汉族民居的形式,正房门多为六扇、八扇组合结构,多数白马人家民居的门窗还用各色油漆涂染,有些民居的门窗也完全采用镶有玻璃的现代化的样式。容易腐朽漏雨的沓板房“板屋”顶被瓦顶替代,屋脊上也出现了脊兽装饰,瓦沟中用白色涂料勾填,青、白映衬,呈现出整洁、明快的现代特色。白马人的生活水平与生存条件在不断改善,但民居建筑的民族特色也随之淡化,这为我们研究和保护白马文化也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在传承白马藏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融合现代科技文明,促进民族发展,是我们研究白马文化者必须面对的迫切课题。

参考文献:

[1]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刘光华.先秦时期甘肃的民族(一)[J].西北民族研究,20133,(3).

[3]刘志扬.居住空间的文化建构:白马藏族房屋变迁的个案分析[J].民族研究,2011,(3).

[4]袁智慧.骆谷城武都郡址初探[J].天水师专学报,1986,(3).

[5]刘峻骧.中华艺术通史·原始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是我们最常见的建设项目之一,在写作房屋建筑学论文时,我们要重视论文的题目,千万不能忽视论文的题目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房屋建筑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房屋建筑学论文题目(一) 1. 山区乡村建筑洪水冲击作用可视化研究 2. 房屋质量 保险 制度下质量检查机构运行机制研究 3. 山区乡村建筑洪水作用荷载试验研究 4. 木构架砖围护墙房屋的拟静力试验研究 5. 基于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既有砌体房屋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一体化研究 6. 夯土房屋纵横墙交接处裂缝成因及其预控 措施 研究 7. 既有建筑顶部钢结构加层的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 8. 广东沿海典型低矮建筑调研与风荷载特性的试验研究 9. 基于建筑和结构安全统一的废旧集装箱改造房构造的研究 10. 从建筑到村落形态 11. 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研究 12. 关于《危险房屋鉴定标准》的应用研究 13. 现有小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 14. 现代木结构建筑之墙体构造研究 15.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抗震加固 方法 的研究 房屋建筑学论文题目(二) 1. 澜沧江中下游流域传统聚落研究初探 2. 村落人居环境与建筑朝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 沈阳周边村镇砌体结构学校建筑抗震性能研究 4. 湖南省村镇砖砌体房屋抗震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研究 5.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鉴定研究 6. 低层建筑表面风荷载数值模拟研究 7. 大庆地区房屋结露发霉治理技术研究 8. 汶川地震中村镇建筑的震害分析及抗震减灾措施研究 9. 夯土墙承重房屋的局部受压性能研究 10. 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研究 11. 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分析及抗震鉴定方法的研究 12. 西安老城区宗教建筑修复与保护研究 13. 抗震设防建筑的易损性及震害指数研究 14. 砌块建筑裂缝成因及处理技术研究 15. 混凝土砌块建筑裂缝及渗漏处理技术研究 16. 低层砌体住宅房屋简化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17. 国内外房屋建筑物管理制度的比较和借鉴 房屋建筑学论文题目(三) 1. 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设计研究 2.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震后鉴定及加固研究 3. 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4.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构造措施研究 5. TTU标模及平顶罩棚类低矮建筑的风洞试验研究 6. 摩擦滑移减震技术在村镇砌体房屋结构中的应用 7. 可行性研究及减震效果分析 8. 建筑外墙饰面检测维修优化分析 9. 山区乡村建筑洪水冲击破坏数值模拟研究 10. 住宅建筑计量供热自力式差压控制阀及热计费问题的研究 11. 云南农村民居新建房屋夯土墙竹筋加固的试验研究 12. 美日德建筑节能立法及其启示研究 13. 轻钢龙骨体系多层房屋力学性能比较分析 14. 现代木结构建筑之屋顶构造系统的研究 15. 武汉地区办公建筑节能设计研究 16. 砖砌体结构房屋震害分析及设计建议 17. 喇嘛甸油田建筑节能措施研究 猜你喜欢: 1. 房屋建筑学的论文 2. 房屋建筑学论文 3. 房屋建筑学毕业论文 4. 房屋建筑学设计论文 5. 房屋建筑学小论文

中国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1958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 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 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pdf 精装 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44、《佛教建筑与地理风水》.pdf

4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pdf【有原书】

4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pdf【有原书】

47、《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pdf【有原书】

48、《建筑考古学论文集》.pdf—杨宏勋

49、《刘敦桢文集》.pdf第一卷

50、《传统灰作基本操作与应用之研究》.pdf

51、《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pdf

52、《风水理论研究》.pdg—王其亨【有原书】

53、《古代大木作静力初探》.pdf—王天【有原书】

54、《古建筑勘查与探究》.pdf—张驭寰

55、《古文物称谓图典》 .pdf

56、《华严寺》.pdf【有原书】

57、《绘图鲁班经》.pdf

58、《匠学七说》.pdf—张良皋

59、《美的历程》.pdf(插图本珍藏本)—李泽厚

60、《麦地里的飞檐》.doc【有原书】

61、《清代匠作则例》.pdf 第一卷—王世襄

62、《明式家具萃珍》.pdf—王世襄

63、《明式家具研究》.pdf—王世襄

64、《明式家具珍赏》.pdf—王世襄

65、《髹饰录解说》.pdf: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修订版)—王世襄【有原书】

66、《中国古代门窗》.pdg—马未都

67、《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pdf—田家青.pdf

68、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

《营造法式》解读-密码材栔双全的QQ号

69、《园综》—陈从周

70、《中国园林鉴赏辞典》.pdf—陈从周【有原书】

71、《苏州古典园林》.pdg—刘敦桢

72、《乡土建筑装饰艺术》.jpg—楼庆西

73、《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楼—覃力

74、《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门—覃力

75、《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弄—张锡昌

76、《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墙—尹文 .pdf

77、《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台—韦明铧.pdf

78、《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亭—覃力 .pdf

79、《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园—陈从周.pdf

80、《山东寺庙塔窟》.pdf—赵浦根

81、《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pdf

82、《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pdf--一丁 雨露 洪涌

83、《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8 私家园林

84、《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2 佛教建筑 (一 北方)

85、《中国古代建筑文献注译与论述》.pdf—李书钧

86、《不只中国木建筑》.pdg—赵广超

87、《弘一大师全集》.pdf·第9册:书法卷.djvu

88、《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沈从文【有原书】

89、《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pdf

90、《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pdf

91、《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漆艺.pdf

92、《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药炮制.pdf

93、《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雕塑.pdf

94、《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pdf

95、《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刘致平.pdf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原状的探讨》.jpg付熹年 (文物)

中国古代建筑代表博物馆

中国古建筑精粹电子书

中国古建筑图谱

中国全史

《汉语大字典》

《康熙字典》

唐_北宋木结构建筑_平面尺寸_之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二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四卷 第三、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三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二期 【有原书】

1《文物建筑》第一辑 河南古建 【有原书】

2 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 【有原书】

3 东方建筑研究 (上册) (超星)

4 东方寺庙明珠:南禅寺、佛光寺 (超星)

5 敦煌家具资料

6 佛像艺术造型

7 古建筑保护与研究 【有原书】(超星)

8 建筑历史研究 第一辑 【有原书】(超星)

9 江南园林志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0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 【有原书】(超星)

11 刘敦桢文集 (一) (超星)

12 刘敦桢文集 (二) (超星)

13 刘敦桢文集 (三) 【有原书】(超星)

14 凝固的艺术魂魄:晋东南地区早期古建筑考察 (超星)

15 曲阜孔朝建筑 【有原书】(超星)

16 园冶注释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7 中国古代高建筑 (超星)

18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彩画

19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雕刻

20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装修

21 中国古建探微 (超星)

22 中国古建筑 (超星)

23 中国古建筑百问 (超星)

24 中国古建筑全览 (超星)

25 中国江南禅宗寺院建筑 (超星)

26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一卷 (超星)

27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二卷 (超星)

28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三卷 (超星)

29 中国民族建筑 第四卷 (超星)

30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五卷 (超星)

31 佛教寺院考古.pdf

32 城记.pdf 【有原书】

33 佛教石窟考古.pdf

34 宫殿考古通论.pdf

35 故宫辞典.pdf

36 汉代画像石_吴曾德_文物出版社

37 汉字古音手册.PDF

38 建筑历史与理论

39 建筑书籍-中国古建筑小品.pdf

40 林徽因文存+建筑

41 明代南京寺院研究.pdf

42 明清室内陈设.朱家溍.紫禁城出版社.

43 秦汉瓦当.pdf

44 四川汉代画象砖艺术.pdf

45 唐代长安辞典.pdf

46 隋唐两京丛考

47 隋唐两京坊里谱.杨鸿年.

48 天一阁藏本:明鲁般营造正式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pdf

49 闲情偶寄.pdf

50 正在消失的建筑.pdf

51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pdf

52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有原书】

53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pdf

54 中国古典建筑装饰图案选.pdf

55 中国石窟寺研究 宿白 文物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版.pdf

56 梓室余墨_陈从周随笔.pdf

57 长城.djvu

58 明十三陵.djvu

59 颐和园.djvu

60 老宅第.djvu

61 老牌坊.djvu

62 老书院.djvu

63 老门楼.djvu

64 老戏台.djvu

65 老楼阁.djvu

66 宋陵石雕纹饰.djvu

67 山西.djvu

68 中国民居.djvu

69 中国园林.djvu

70 避暑山庄.djvu

71 晋祠揽胜.djvu

72 日本传统艺术 第四卷 浮世绘.djvu

73 园林史.djvu

74 屋宇春秋 山西老宅院.djvu

75 圆明园.djvu

76 阳光下的雕花门楼:武夷古民居的记忆.djvu

77 八百年的村落——培田纪行.djvu

78 徽州.djvu

79 走遍中国 南京.djvu

80 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djvu

81 古城记:失落文明的兴与衰.djvu

82 江南六镇.djvu

83 大壮·适形 中国建筑·匠意 (超星)

84 建筑十书 【有原书】(超星)

85 中国古建筑百问

86 洛阳伽蓝记

87 长物志校注

88 中国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 第一集 建筑部分 (超星)

89 中国古建筑艺术 (第1~4册) 【不全】 (超星)

90 梁思成建筑画

91 隋唐宫廷建筑考

92 中国文物考古辞典

《考古》杂志1955年1~6期及1991、1993~1998全年

《文物》杂志1959~2000共152期

文物五○○期总目索引

1 繁峙岩山寺.pdf(不全)

2 中国古亭.pdf

3 中国古亭.pdf

4 佛宫寺释迦塔和崇福寺辽金壁画.djvu

5 中国古建筑定额与预算.pdf

6 中国建筑史图录(梁思成).pdg

7 中国江南古建筑装修装饰图典.pdg

8 《中国建筑史》——伊东忠太.pdf【有原书】

9 平遥古城与民居.pdf【有原书】

10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pdf【有原书】

11 怎样鉴定古建筑.pdf【有原书】

12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pdg

13 _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

14 明式家具珍赏

15 盛京宫殿建筑

16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

17 中国建筑彩画图集(何俊寿)【有原书】

18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THE ART OF SUZHOU CLASSICAL

19 永诀的建筑.pdf

20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上.pdf

21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pdf

22 紫禁城宫殿.pdf

23 中国藏传佛教白描图集.pdf

24 _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

25 红木小件.pdf

26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pdf

27 苏州香山帮建筑.pdf

28 永诀的建筑.pdf

29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林洙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djvu

另:《建筑史论文集》【有原书】、《古建园林技术》【有原书】、《建筑历史研究》等相关散篇论文 目录如下

1、_材分八等_在建筑史上的意义.pdf

2、_礼制建筑_求解.pdf

3、_应县木塔_读后札记.pdf

4、_营造法式_版本及其流布述略.pdf

5、_营造法式_变造用材制度探析.pdf

6、_营造法式_变造用材制度探析下.pdf

7、_营造法式_殿阁地盘分槽图新探.pdf

8、_营造法式_瓦作制度初探.pdf

9、_营造法式_中厦两头造出际制度释疑.pdf

10、_营造法式_中翼角檐细部处理及起翘探讨.pdf

11、_营造法式小木作_几种门制度初探.PDF

12、《“礼制建筑”求解》——方晓风.pdf

13、《北京故宫修复测绘研究》.pdf

14、《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的确立及其原生形态》徐伯安.pdf

15、《营造法式》变选用材制度探析.pdf

16、《营造法式》变造用材制度探析(Ⅱ).pdf

17、《营造法式》中的翼角构造初探.PDF

18、《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简介.pdf

19、2006年_最重要的建筑经典记忆_议梁思成_省略_诞辰105周年及中国营造学社的.pdf

20、宝山灵泉寺大住圣窟浮雕艺术初探.pdf

21、保存完好的“样式雷”古建筑群——清西陵.pdf

22、北宋《营造法式》中的木雕艺术.PDF

23、边靖楼修缮设计上.PDF

24、崇福寺小召牌楼构制初探.PDF

25、春秋至六朝麒麟的演变研究.pdf

26、从莫高窟壁画看唐五代敦煌人的坐具和饮食坐姿_上

27、从莫高窟壁画看唐五代敦煌人的坐具和饮食坐姿_下

28、从驼峰与墓股的比较看中日古代建筑的源流和发展关系.pdf

29、从帐形龛饰到帐形龛_北朝石窟中一个被忽视的问题.pdf

30、定兴慈云阁修缮记.PDF

31、定州开元寺塔塔刹发现一批文物.PDF

32、斗栱的结构起源与《营造法式》──_铺作_与_跳铺之作_辨析.PDF

33、斗栱——李学武.PDF

34、枓栱的结构,起源,与《营造法式》——“铺作”与“跳,铺之作”辨析.pdf

35、独具魅力的古建珍品——榆次城隍庙.PDF

36、独乐寺观音阁_山门的大木作制度_上

37、独乐寺观音阁_山门的大木作制度_下

38、独乐寺观音阁壁画调查.PDF

39、独乐寺辽代建筑结构分析及计算模型简化.pdf

40、对清东陵裕陵地宫棺位问题的探讨.PDF

4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应只把注意力投放到建筑_物_的研究上.pdf

42、敦煌北朝石窟形制诸问题.pdf

43、敦煌壁画中的胡床家具_一

44、敦煌雕塑.pdf

45、敦煌火珠图像探微.pdf

46、佛光寺东大殿实测数据解读.pdf

47、抚宁境内明长城敌台的建筑形制.PDF

48、甘肃张掖大佛寺大佛殿的建筑特征.PDF

49、高安回澜塔.PDF

50、高层古建筑木结构——应县木塔现状结构评价.pdf

51、古代的椅和凳.pdf

52、古代建筑的设计技术及其比较_试论从_营造法式_至_工程做法_建筑设计技术的演变和.pdf

53、古代建筑生产的制度与技术_宋_营造法式_与日本_延喜木工寮式_的比较.pdf

54、古代营建技术中的_样_造_作

55、古建瑰宝——千年古刹独乐寺——杨作瑞.pdf

56、古建瑰宝永乐宫.PDF

57、古建门种种.pdf

58、古建上的主要装饰纹样.PDF

59、古建筑角梁构造与翼角生起略述.PDF

60、古建筑结构研究十八年.pdf

61、古太原晋阳建筑文化浅析.PDF

62、故城县庆林寺古塔.PDF

63、关于_营造法式_的研究.pdf

64、关于对山西应县木塔保护工程抬升修缮方案的意见.pdf

65、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一

66、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二

67、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三

68、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四

69、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若干问题的探讨_五

70、关于唐宋单檐木构建筑平立面比例问题的一些初步探讨.pdf

71、关于元上都宫城北墙中段的阙式建筑台基.PDF

72、广东澄海龟山汉代建筑遗址.PDF

73、汉代高台建筑技术研究.pdf

74、汉代及其以前的建筑基础.pdf

75、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_之二_斗栱之分类_柱头铺作_转角铺作_补间铺作.pdf

76、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_之三_柱_础_梁枋_平坐腰檐.pdf

77、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_之一_斗栱.pdf

78、何谓《营造法式》之_槽

79、河北赤城县古塔调查.PDF

80、河北涞源阁院寺文殊殿建筑年代鉴别研究.pdf

81、河北辽代古塔建筑艺术初探.PDF

82、河北玉田净觉寺调查报告.PDF

83、河北赵县西林寺塔.PDF

84、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PDF

85、黑龙江省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PDF

86、胡床杂考_敦煌壁画家具研究之三.pdf

87、华夏古建筑的“活化石”--承启楼.pdf

88、换个方法拍“古建”.pdf

89、霍州署元代大堂.PDF

90、基于AutoCAD的中国木构古建筑的三维重建.pdf

91、基于CAD与GIS集成的仿唐古建筑景观的三维重建方法.pdf

92、济渎庙寝宫建筑研究.PDF

93、蓟县独乐寺出土的唐代纪年经幢.PDF

94、蓟县独乐寺出土的唐代纪年经幢.PDF

95、简述汉画建筑脊饰的文化意象.pdf

96、江苏六朝画像砖研究.pdf

97、江西樟树临江文物调查.PDF

98、金狮床考_敦煌壁画家具研究之二.pdf

99、晋城青莲寺塔幢建筑分析.PDF

100、晋祠圣母殿研究.pdf

101、晋祠献殿.PDF

102、晋东南歇山建筑的梁架做法综述与统计分析_晋东南地区唐至金歇山建筑研究之一.pdf

103、开善寺大雄宝殿修缮工程设计深化与现场实施.pdf

104、开元观古建筑初探.PDF

105、克孜尔石窟前的木构建筑.PDF

106、梁思成建筑画.pdf

107、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坞壁.pdf

108、两周礼器制度研究.pdf

109、辽金珍品塞外巨刹──山西大同华严寺.PDF

110、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PDF

111、灵岩寺石刻造像考.PDF

112、六朝瓦当的发现及初步研究.pdf

113、龙在古建器具上的装饰形式.PDF

114、隆兴寺宋代木雕立式弥勒像的修复.PDF

115、隆兴寺天王殿的建筑时代及复原设想.PDF

116、楼阁建筑构成与逐层副阶形式.pdf

117、甪直保圣寺大殿复原探讨.PDF

118、绿水苍柏话晋祠.PDF

119、略论北京的古建牌楼.pdf

120、略议陈明达先生的中国古代木构发展史研究.pdf

121、论明代建筑之斗栱用材等级.PDF

122、米兰佛寺考.PDF

123、明代建筑油饰彩画要点.PDF

124、南朝帝王陵寝初探.PDF

125、南方上昂与挑斡作法探析.pdf

126、南京朝天宫冶城阁设计.PDF

127、南京出土六朝兽面纹瓦当再探.pdf

128、南京出土六朝瓦当初探.pdf

129、南京图书馆馆藏清抄本《营造法式》考略.PDF

130、南京钟山二号寺遗址出土南朝瓦当及与南朝上定林寺关系研究.pdf

131、宁安兴隆寺建筑概述.PDF

132、牌坊建筑文化初探.PDF

133、平顺荐福寺遗址出土的佛教石造像及龙门寺部分造像.PDF

134、铺作·出跳·枓科及其它.PDF

135、普救寺原状考.pdf

136、千古一刹佛光寺.PDF

137、浅识宋材份制与清斗口制.PDF

138、浅谈电视节目中古建筑与古文物的拍摄技巧.pdf

139、浅谈历代的床和席.pdf

140、清朝祖陵——永陵.pdf

141、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一

142、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二

143、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三_九檩歇山转角前后廊单翘单昂斗科斗口三寸大木做法.pdf

144、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四

145、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五

146、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六

147、清式木构建筑的节点和榫卯

148、清式木构建筑的节点和榫卯

149、日本古代寺院建筑瓦屋面及与我国唐代屋面作法的联系.pdf

150、山东临淄出土一件汉代人物圆雕石像.PDF

151、山西古牌楼浅析.PDF

152、山西晋城碧落寺石窟调查记.PDF

153、山西陵川西溪真泽二仙庙.PDF

154、山西省夏县司马光墓余庆禅院的建筑.PDF

155、山西现存早期木结构建筑区域特征浅探上.PDF

156、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梁思成.pdf

157、山西应县木塔的尺度规律.pdf

158、山西应县木塔应当怎样修

159、陕西白水北宋妙觉寺塔基及地宫的发掘.PDF

160、绳床及相关问题考_敦煌壁画家具研究之一.pdf

161、试从北宋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分析江南技术对《营造法式》的影响.PDF

162、试从初祖庵大殿分析江南技术对《营造法式》的影响.PDF

163、试论_材分八等_的数理渊源.pdf

164、试论_营造法式_中的定向_定平技术.pdf

165、是比例关系还是模数关系_关于法隆寺建筑尺度规律的再探讨.pdf

166、数码摄影技巧:古建筑掠影.pdf

167、宋《营造法式》大木作设计模数论.pdf

168、宋《营造法式》垒造窑制度初探.PDF

169、宋代官方建筑设计考述.pdf

170、宋代建筑地面与墙体营造技术.pdf

171、宋代建筑基础营造技术(1).pdf

172、宋代建筑台基营造技术.pdf

173、宋代建筑瓦屋面营造技术.pdf

174、宋代营造工程管理制度.pdf

175、宋式彩画设计.pdf

176、泰州城隍庙建筑修缮方案设计.pdf

177、谈_树_的文化功能_顾恺之_洛神赋_与砖画_竹林七贤_中_树_的比较.pdf

178、唐_北宋木结构建筑_平面尺寸_之分析.pdf

179、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复原研究报告_上_再论含元殿的形制.pdf

180、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复原研究报告_下_再论含元殿的形制.pdf

181、唐代彩画及宋_营造法式_彩画制度.pdf

182、唐代门窗形制考_以唐诗及相关文献史料为据.pdf

183、唐风建筑斗栱初探.pdf

184、唐风建筑斗栱初探下.PDF

185、唐宋单体建筑之面阔与进深如何确定.pdf

186、唐宋古建筑尺度规律研究.pdf

187、唐宋园林之瑰宝.PDF

188、天津大悲禅院大雄宝殿施工技术.PDF

189、伟大创造时代的宋代建筑.pdf

190、文水则天圣母庙后殿结构分析.PDF

191、文物五○○期总目索引

192、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的确立及其原生形态.pdf

193、我国现存最早的转轮藏──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浅析.PDF

194、斜栱演变及普拍枋的作用.PDF

195、新发现的一批_斗栱分件图

196、兴洲行宫考.PDF

197、邢台天宁寺前殿始建年代初议.PDF

198、衙门建筑源流及规制考略.PDF

199、扬州鉴真大和尚纪念堂设计方案.pdf

200、阳泉关王庙大殿.PDF

201、疑义相与析──读《斗栱的结构起源与〈营造法式〉》.PDF

202、以管窥豹犹有一得.PDF

203、以管窥豹犹有一得_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木大作营造尺及比例初探.pdf

204、有关大住圣窟与三阶教的关系问题.pdf

205、榆社郝壁村寿圣寺山门时代考.PDF

206、云冈石窟建筑特征的镜头诠释.PDF

207、正定广惠寺华塔建筑年代问题新探.PDF

208、正定广惠寺华塔内的二尊唐开元年白石佛造像.PDF

209、中国传统建筑翼角处理.pdf

210、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pdf

211、中国古代木构楼阁的建筑构成探析.pdf

212、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pdf

213、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_续

214、中国明代木质古建西安鼓楼彩绘的分析研究.pdf

215、中原古刹-河南省香严寺.pdf

216、追寻古典的美丽.PDF

217、追寻历史足迹——用数码相机拍摄古建筑(2).pdf

218、涿州智度寺塔初探.PDF

219、作庭记译著与研究 张十庆.pdf

作为职称论文发表还是可以的。

在核心期刊、全国学术会议发表三十多篇学术论文,代表论文有[1] 李晋,肖毅强. 基于自然通风的体育馆空间形态模式研究. 南京2010 BEST-CN 国际会议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成立50 周年纪念学术会议论文集[2] 李晋,闫晓逢. 体育馆的非对称形态与室内自然通风. 华中建筑[J].[3] 李晋. 体育馆的自然通风设计方法研究.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J].[4] 郭卫宏,李晋. 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多功能体育馆.建筑学报.[5] 何镜堂,郭卫宏,李晋. 与环境、气候的积极对话——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体育馆构思. 城市建筑.[6] 李晋.被动形态模式设计.新建筑.[7] 李晋,张汉斌. 与场地、地形的积极对话.建筑学报.[8] 李晋,孟庆林.大空间建筑被动形态模式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9] 李晋,刘德明.大空间建筑的形式创作规律初探.华中建筑.

1992年 作品《建筑史》参加在京艺术院校作品展,获优秀奖,并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永久收藏1996年 陶艺作品《建筑史》参加新加坡国际陶瓷艺术邀请展1999年 陶艺作品《城廓》 被《中国陶瓷艺术图典》收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 陶艺作品《建筑史2》参加中国国际陶艺交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陶艺分会、清华大学主办2000年 陶艺作品《舞》参加中国国际陶艺交流展,获优秀奖并被收藏,中国美术家协会陶艺分会、清华大学主办2001年 陶艺作品《无题》参加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展,中国美术家协会陶艺分会主办2004年 论文《Brief Discussion on Form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Space》发表于ASIA INTERIOR DESIGN INSTITUTE ASSOCIATION主办的国际学术论文集中2005年 学术论文《城市与雕塑》参加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05年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并被收录于论文集内,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主办2006年 学术论文《雕塑是室内设计的重要构件》发表于学术期刊《世界建筑导报》2007年 《建筑史续》、《还原》等六件陶艺作品参加《盛火传情陶艺作品展》2008年 中韩当代雕塑艺术联展 2009年 韩中当代雕塑艺术联展2009年 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雕塑作品《在路上》获二等奖2010年 中国大连首届小型雕塑国际邀请展现研究专业与方向多年来一直从事陶艺专业的教学工作。在工作之余,创作并发表了较多有一定学术价值的陶艺作品和艺术研究论文。致力于传播和发展陶艺艺术,使其在社会上得到普及和推广。

建筑会计学会论文格式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格式

一、 论文的格式要求

1.论文用A4纸打印;

2.论文标题居中,小二号黑体(加粗) ,一般中文标题在二十字以内;

4.副标题四号,宋体,不加粗,居中

5.论文内容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正文均统一用四号,宋体(不加粗);大段落标题加粗;

6.页码统一打在右下角,格式为“第×页 共×页” ;

7.全文行间距为1倍行距

8.序号编排如下:

一、(前空二格)――――――――――――此标题栏请加粗

(一) (前空二格)

1.(前空二格)

(1) (前空二格)

二、 内容摘要、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论文内容准确概括而不加注释或者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尽量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内容摘要篇幅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一般选用3-4个,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关键词排在摘要下方。“内容摘要”和“关键词”本身要求用[关键词][内容摘要](综括号、四号、宋体、加粗)。

三、正文部分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要实事求是,准确无误,层次分明,合乎逻辑,简练可读。字数不少于3000字。

文字要求规范;所有文字字面清晰,不得涂改。

数字用法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各种计数与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如2015年不能写成15年。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其他部分统一使用四号宋体不加粗。“参考文献”本身要求用参考文献:(四号、宋体,加粗)。

五、致谢

致谢

两字本身用四号,宋体,加粗,居中。内容为四号宋体,不加粗。

```是论文的样式和格式呢还是说建筑类毕业论文的提纲

关键词:新型,型建,建筑,筑材,材料,料革,革新,新论,论文,文摘 要 墙体材料革新“十五规划”发展重点说道,新型墙体材料要适应建筑功能的改善和建筑节能的要求,积极发展利用当地资源、低能耗、低污染、高性能、高强度、多功能、系列化、能够提高施工效率的新型墙体材料

高会评职称的论文一般都是要发表的,所以具体的编排格式要按照期刊杂志的投稿要求,因为稍有区别的.一般格式: 论文写作格式 文稿请按以下顺序架构:①中文题目;②作者姓名;③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④中文文摘;⑤中文关键词;⑥中图分类号;⑦英文题目;⑧作者汉语拼音姓名;⑨作者单位英文名称;⑩英文摘要;⑾英文关键词;⑿正文;⒀参考文献;⒁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职称或职务,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数量)。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凡文后有参考文献的论文,请在论文正文的相应位置,用角注形式标出参考文献的序号。 1.期刊论文著录格式:顺序号 作者.题目.刊物名称,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1 陈乐喜.试论知识创新信息运动.自然辩论法研究,2001(1):37-42 例:2 Piterniek A and capabilities of online searching systems: a checklist. Online Review, 1989,13(6):466-4692.图书著录格式:顺序号 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迄页码 例:3 黄敏学.网络营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36-48 3.报纸著录格式:顺序号 作者.题名.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例:4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的粮食问题.人民日报,1996-10-25(2) 4.学位论文著录格式:顺序号 作者.题名.[学位论文].保存地:保存者,年份 例:5 李洁.促进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的政策分析.[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45.论文集著录格式:顺序号 作者.题名.见: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6 宋晓舒,程东明.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见: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论文选.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26.网上文献著录格式:顺序号 作者.标题.[检索日期].网址;或:顺序号 作者.标题.网址(查询于年-月-日)。

建筑结构学报会议

概述陈庆军,男,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硕士生导师 主授课程担任省级精品课程“混凝土结构理论”的主讲工作。同时也主讲“混凝土结构设计”、“建筑CAD”、“毕业设计”等多门专业课程。主要科研方向及项目研究方向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高层建筑结构、结构仿真分析科研项目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纵横向科研项目共30余项。科研内容包括柱不全贯通型钢管混凝土节点轴压、偏压及抗震性能研究、穿心暗牛腿钢管混凝土柱节点研究、冷轧带翼钢筋最小配筋率研究、广东省博物馆大型桁架结构及拉杆节点试验研究、广州市歌剧院大型足尺空间铸钢节点试验研究、名盛广场大跨度拱式转换结构试验研究、广东省科技中心大型空间结构施工仿真分析、台山核电厂常规岛大跨度钢结构特种节点设计与研究、核电站建构筑物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 主要学术论文及获奖论文在《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工程力学》等国内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参编学术专著1部;获奖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两次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两次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好评及学校的肯定,多次荣获校教学优秀奖。

科研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经费(万元) 备注 1 磁-力耦合式检测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278077) 2004-2007 25 主持 2 基于磁特性的钢结构无损检测理论与应用方法研究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50703004) 2006-2008 7 主持 3 磁-力耦合感应式应力检测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4E230) 2005-2007 2 主持 主要的获奖项目 序号 获奖项目 获奖名称、等级 署名次序 1 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理论研究 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 2 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理论研究 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1 3 形状记忆合金在结构控制中的应用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独著 引发表的主要论文 论文名称 作者排序 发表日期 发表刊物、会议名称 Theory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the magnetic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a safety state for a defect sensitive structure 1 (EI、ISTP) Pro. of 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含形状记忆合金自复位阻尼器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 1 (EI) 建筑结构学报 FEA of shear wall with frame column at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the main factory building of a large-scale plant 1 (EI) 建筑结构学报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for the energy- dissipation braced structures with the lead extrusion dampers 1 (EI) 建筑结构学报 铁磁材料相对磁导率变化与应力关系的磁力学模型 1 (EI)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for the energy- dissipation braced frame structures with lead extrusion dampers 1 (EI、ISTP) JSSI 10th Anniversary Symposium The research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for the energy-dissipation braced frame structures with the lead extrusion dampers 1 (ISTP) Proc. of Third C-J-US Symposium on SHM The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isolation structure with shape memory alloy re-centring dampers 1 (ISTP) Proc. of Third C-J-US Symposium on SHM Research on damp capacity of passive isolation device based on shape memory alloy re-centring dampers 1 (ISTP) the ISSEYE-8 The research on the initial permeability and stress of ferromagnetic materials 1 (ISTP) the ISSEYE-8

何政 1971 年生,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学位,博士后。美国混凝土协会440分会会员和国际先进材料与处理工程协会(SAMPE)会员。以国家教育部公派访问学者身份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土木工程系进行了为期一年的FRP 约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事FRP 增强混凝土结构性能及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省、部级科研基金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基金共4项。在《Engineering Structures、Composite Structures》、《Pacific Science Review》、《建筑结构学报》、《复合材料学报》、《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功能材料》等刊物及各种会议上发表论文50 余篇,被SCI、EI和ISTP检索20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2010年至今,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智能结构研究所任教授、博导。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