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地下水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地下水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王献坤 左正金 罗文金 程生平 薛保民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郑州450007)

摘要:本文依据2003、2004年度环境水文地质调查及水质分析成果资料,对淮河流域沙颍河段(河南省域)浅层地下水质量现状、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价;并分析研究了浅层地下水的面状污染特征、带状污染特征、垂向污染特征、居民区内外污染特征。

关键词:浅层地下水;地下水质量;地下水污染;污染特征

1 前言

研究区位于淮河流域沙颖河的中下游(河南省中东部),隶属许昌市、漯河市、周口市,面积约万km2,平均人口密度900人/km2,东部可达1200人/km2。研究区属黄淮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标高100~36m,地面坡降‰左右。沙河、颍河、汾河、贾鲁河由西北流向东南,在东南出境。第四纪以来地壳长期处于不断下降状态,沉积了巨厚的松散堆积物,厚约300m以上。地表岩性主要为粉土、粉质粘土。

遵循以“地层分层为基础,水文地质要素为依据,开发利用为目的”的原则,将研究区地下含水系统分为两个含水层组:(1)浅层含水层,控制深度50m左右,主要由Qh、

地层组成;(2)中深层含水层,控制深度50~400m左右,主要由 地层组成。

2 浅层地下水水质质量现状

依据“淮河流域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选取19项因子,包括:pH值、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挥发性酚类、铁、锰、铅、砷、汞、镉、铬(六价)、氟化物、氰化物。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判定地下水的质量类别。

图1显示了埋深小于20m时地下水质量:以Ⅲ、Ⅳ、Ⅴ类水分布为主,Ⅲ类水只有零星分布,Ⅴ类水分布面积最大。Ⅲ类水面积,占%。Ⅳ类水:分布面积,占%,主要超标因子有总硬度、锰、氟化物、铁、亚硝酸盐。Ⅴ类水面积,占%,主要超标因子有总硬度、硝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锰、氟化物、硫酸盐。

埋深20~50m的地下水质量比埋深小于20m的地下水质量要好得多。其Ⅱ、Ⅲ类水分布面积,占%;Ⅳ类水面积,占%,主要超标因子为总硬度、氟化物、锰;Ⅴ类水分布面积,占%,其主要超标因子有总硬度、氟化物、硝酸盐、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

图1 浅层地下水(埋深小于20m)质量评价图(2003~2004)

3 水质污染现状

背景值的确定及评价方法

本次地下水污染评价,确定地下水背景值的方法为:80年代以前浅层地下水水质污染轻微,可采用历史水质资料,根据数理统计方法求取其背景值[1];无历史资料数据的因子,则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Ⅱ类水的上限确定相应的背景值。评价的因子与质量现状评价时基本一致。

评价方法采用内梅罗指数法,用内梅罗指数PI对污染程度进行分级和分区,内梅罗指数计算公式为: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论文集:1999~2005

式中:PI—合污染指数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论文集:1999~2005

Imax——单项组分评分值I的最大值。

根据PI值计算结果,按下表(表1)规定划分地下水污染级别。

表1 地下水污染级别分类表

地下水污染现状

埋深小于20m的地下水污染现状见图2所示。未受污染区呈点状分布,面积,占%;轻微污染区面积,占%;中等污染区面积,占%,主要污染因子氯化物、硝酸盐、硫酸盐、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严重污染区面积,占%,主要污染因子有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总硬度、硫酸盐、高锰酸盐指数。

图2 浅层地下水(埋深小于20m)污染现状评价图(2003~2004)

埋深20~50m的地下水污染现状与埋深小于20m时相比污染较轻,严重污染区分布位置相近,但面积变小。未受污染区零星分布,面积,占%。轻微污染区面积,占%。中等污染区面积,占%;严重污染区面积,占%,主要污染因子是氯化物、硝酸盐、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总硬度。

4 地下水污染特征

面状污染特征

依据污染评价图及其他资料,可以得出浅层地下水在平面上的污染特征。

(1)未受污染区、轻微污染区一般分布于城市的上游,无污水渠(沟)通过。

(2)中等污染区一般处于污水沟较少、距城市有一定距离的区域,城市及工业污染不严重,主要污染是当地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农药、化肥等。

(3)严重污染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下游排污区或地势地洼容易聚集污水的地区。前者如周口市、漯河市及许昌市下游一带,该区污水沟较发育,污水通过入渗、灌溉等方式污染地下水。后者如鄢陵南王岗一带,地势较低洼,污染的河水通过引水渠易在本区滞溜,再加上污水灌溉以及当地的生活污染、农业污染,使污染程度较重。

带状污染特征

沿污水河(沟)两侧附近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污染宽度与排污时间长短、污水水质状况、河沟宽度、深度、岩性、补排关系等因素有关。一般距污水河(沟)愈近污染愈严重,严重污染带的宽度一般可达50~150m。

从表2可知,在距污染河沟200m以内,靠近污染沟的水质明显劣于远离污染沟的地下水水质;而当离污染沟的距离大于300m以后,距污染河沟的远近对地下水水质差异的影响就不是那么明显了(参见表2Qs054、Qs055)。严重污染带的宽度一般达150m。

表2 距污水河沟不同距离浅层地下水质对比表

垂向污染深度

垂向污染深度受地层结构特征等因素控制。由不同深度的水井(相距很近)水质对比结果(表3)可知,深度大的水质明显好于深度小的水质,如SW095(井深7m)、SW094(井深25m),在水质质量、内梅罗指数、各主要污染因子均有明显的区别。

表3 不同深度浅层地下水质对比表单位:mg/L

由全区不同井深地下水质量类别统计成果(表4)和全区不同井深综合污染内梅罗指数统计成果(表5)可以看出,大致以埋深15~20m为界,其上与其下的质量类别、综合污染内梅罗指数有明显的区别。如表4中,15~20m以上,Ⅴ类水一般占70%以上,而15~20m以下一般为50%左右;又如表5中内梅罗指数平均值,15~20m以上一般大于8,而以下一般为3~6。

当埋深大于50m时,其质量类别、内梅罗指数与浅层地下水均有明显的区别。如Ⅴ类水只占30%左右,内梅罗指数平均值2~5。研究区30~50m以下有较厚的粘性土层,致使浅层水与中深层水联系微弱,因此,中深层水基本不受地表污水及浅层地下水的污染,这也可以通过浅层、深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各因子含量得到证实,如周口—沈丘一带,浅层水为钙镁型水,总硬度大部分达500mg/L以上,而深层水为钠型水,总硬度60~200mg/L。

综合以上分析,研究区地下水污染深度一般可达30~40m,埋深15~20m以浅的地下水污染程度明显偏高,即随着深度的增加,污染减轻。

表4 不同井深地下水质量类别统计表

表5 不同井深地下水内梅罗指数统计表

备注:S区位于西部,N区位于北部,E区位于中东部

居民区内外水质差异

根据110眼村内、村外不同井深的浅层地下水的水质类别、内梅罗指数的统计对比,可以初步得出如下认识(表6)。

表6 村内、村外水质对比表

(1)井深小于20m时,村外水质明显的好于村内水质。村内的水质类别Ⅴ类水的样数占%,Ⅲ、Ⅳ类水只占%;村外的水质类别Ⅴ类的占%,Ⅲ、Ⅳ类水占%。平均内梅罗指数村内的为,村外的为。

(2)井深大于20m时,村外水质总体上仍好于村内水质,但并没有井深小于20m时明显。村内的水质类别Ⅴ类水占%,Ⅲ、Ⅳ类水占%,而村外水质类别Ⅴ类水占20%,Ⅲ、Ⅳ类水占80%。平均内梅罗指数分别是村内、村外。

(3)不同埋深的地下水水质有明显差异,井深大的水质明显好于井深小的水质。

综合以上分析,村镇自身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污染,是造成浅层地下水污染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5结论

(1)淮河流域沙颖河段浅层地下水水质质量状况堪忧,Ⅴ类水分布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埋深小于20m)、%(埋深20~50m)。

(2)总体上,大致以埋深15~20m为界,界线以下的水质明显好于以上的水质。

(3)研究区水质恶化主要是人为污染造成的,污染源主要有城市废水、废渣,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药、化肥等,主要污染因子有总硬度、硝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等。

(4)依据内梅罗指数对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分区,平面分布特征是重污染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下游排污区或地势地洼容易聚集污水的地区。

(5)沿污染河(沟)的带状严重污染宽度一般可达150m左右。垂向污染深度一般可达30~40m。

(6)居民区内外浅层地下水质差异非常明显,村内水质明显劣于村外水质,说明村、镇自身生活污染是浅层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王献坤,左正金,吕志涛等.河南省沈丘县地下水污染区饮水工程勘察报告.河南省地矿厅第一地质工程院,1999

[2]卢积堂,张相立,朱德方等.河南省许昌地区北部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河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三队.1999

[3]乔国超,邱金波,李耀先等.河南省泉河流域洪涝灾害成因与治理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河南省地矿局水文地质三队.1988

[4]李玉信,李广坤,荣兰芬等.周口地区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河南省地矿局水文地质一队.1981

[5]水文地质一队.1:20万漯河幅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河南省地矿局水文地质一队.1980

[6]王华东,王建民,刘永可等.水环境污染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Water Quality Condition and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in Shaying Section, Huaihe River Basin

Wang Xiankun, Zuo Zhengjin, Luo Wenjin, Cheng Shengping, Xue Baomin

( He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Zhengzhou 450007)

Abstract: This article carries on the appraisal to the water quality and the pollution present situation in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the Shaying section), then analyses the surface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 the belt-shaped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 hang to the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 the inside and outside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 in residential area shallow groundwater according as the investigation on environment、 hydrology and geology and the result of the water qualiy analysis in 2003 and 2004 years.

Key words: Shallow groundwater; Groundwater quality; Groundwater pollution;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

毕鸣,王绍武等.1996.近百年气候变化模拟以及未来50年气候变化预测,85-9132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蔡绪贻,佘云平.1993.洛阳市浅层地下水硬度升高机理初探.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4卷第4期

曹鸿兴,郑耀文,顾今.1988.灰色系统理论浅述.北京:气象出版社,120页

曹鸿兴.1994.气候动力模式与模拟.北京:气象出版社

曹银真.1991.大气CO2浓度的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地理科学,第1期

陈望和,倪明云等.1987.河北第四纪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08页

程麟生.1994.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和模拟.北京:气象出版社

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1982.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中国地质学会首届地下水资源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选编.北京:地质出版社

丁开宁,郝爱兵,王孟科.1996.石家庄市地下水污染特征及机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6期

丁一汇.第二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的主要科学成果和问题.地球科学进展,第2期

段永候等.1993.中国地质灾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鄂竞平.1997.为彻底改变海河流域水环境而奋斗.海河水利,第2期

冯金量,李庆辰.1998.论华北河口衰亡.地理科学,第18卷第4期

符淙斌,严中伟.1996.全球变化与我国未来生存环境.国家攀登计划“我国未来(20~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项目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高玉荣,许木启,朱江,赵忠宪.1995.府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体质量研究.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高玉荣,许木启.1995.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体营养水平研究.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巩无禄.1995.河北省水文特性.水文,第4期

郭秉荣等.1996.气候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及预测理论.北京:气象出版社

胡喜荣.1995.水库与周围地区生态环境的关系.海河水利,第6期

黄洪峰.1997.土壤-植物-大气相互作用原理及模拟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

黄玉瑶.1995.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的退化与修复.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金相烂,屠清英.1990.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二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39~302页

李浩.1993.全球变化与人类生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2期

李鸿吉,张菊明.1981.电子计算机制图方法及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俊等.1994.城市化对天津市雨洪情势变化的影响.海河水利,第5期

陆铮,王金荣等.1995.地下水超采引起的水环境变化.海河水利,第2期

陆中央.1996.河北省水资源总量计算;张卫东.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地质出版社

马强等编译. C++环境下的Windows编程技术与实例.北京:海洋出版社

毛文永,文剑平.1991.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

任荣.1991.沧州市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关系的初探.地质灾害与防治,第21卷第1期

施雅风主编.1995.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水资源的影响.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石广玉等.1996.近百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物理模式研究,85-9132 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史风波.1994.海滦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研究,第15卷第1期

宋玉宽等.1996.二氧化碳稳态倍增下的气候变化数值模拟,85-9132 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孙建中,盛学斌,杨明华,冯建斌.1995.海河流域水资源地理环境.见:刘昌明主编.中国水问题.北京:气象出版社

孙讷正.1981.地下水流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汤奇成.1990.黄河水资源利用对河口环境影响初探,水资源开发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

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深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深资源综合调查组.1987.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深资源综合调查报告.北京:海洋出版社,39~43页

王东胜等.1998.氮迁移转化对地下水硬度升高的影响.现代地质,第12卷第3期

王绍武等.1996.近百年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85-9132 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王秀兰,陆中央.1998.河北省水环境特征.河北水利科技,第19卷第3期

王裕玮.1997.海河流域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海河水利,第2期

魏忠义等.1985.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水文效应.地理研究,第2期

许木启,朱江,黄玉瑶,赵忠宪.1995.白洋淀水系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与水质.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薛禹群,谢春红.1980.水文地质学的数值法.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姚檀栋.1987.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及气候趋势问题.地理科学,第2期

姚玉致.1994.河北平原过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的影响.河北地质情报,第4期

叶岱夫.1998.降水与森林相互作用机理的探讨.大自然探索,第1期

颐庭敏.1991.华北平原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

应用气象学报.997.第8卷增刊.全国气候模式学术研讨会专刊.北京:气象出版社

游性恬等.1992.数值天气预报基础.北京:气象出版社

于凤兰,钱金平,李恩庆.1994.海滦河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余志豪等.1996.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北京:气象出版社

张金屯.1998.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地理科学,第5期

张卫东.1996.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云峰等.1994.城市环境保护——太原市环境污染与防治植物.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编著.1977.数学地质引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59~195页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白洋淀工作站.1958.白洋淀生物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初步调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科研领导小组.1987.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06页

周雪猗.1995.计算水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周玉.毛河流域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相互转化研究.水资源研究,第14卷第3期

85-913项目02课题论文编委会编.1996.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三集),国家科委85-913 项目,02课题成果.北京:气象出版社

A.И.谢列日尼科夫等.1994.铵是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标志.见:地质科技动态,1994年7月,刘吉成摘译

Fei views on water and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roundwater 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Chiba University,Japan,~106

James 著. Windows 程序员参考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Mike McKelvy & Ronald Martinsen著. Basic 5开发使用手册.杨继平等译.康博创作室审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公司

Paul D Raskin et al.. and sustainability,global patterns and long-range problems,“National Resources Forum”,, ~15,Elsevier Sciences in Great Britain《数学手册》编写组.1979.数学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书名: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丛书--SBR及其变法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定价:60 条形码:9787502543594 ISBN:ISBN 7-5025-4359-7 作者:张统 印刷日期:2003-3-1 出版日期:2003-3-1 精装平装_开本_页数:平装16开,394页 中图法: 中图法一级分类: 中图法二级分类: 书号: 简介:本书为《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系列丛书之一,对近年来国内间歇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工艺处理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介绍,基本上包括了国内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SBR工艺在不同废水中的应用研究;SBR脱氮除磷研究;CASS工艺研究及应用;各种SBR的变形工艺应用研究;污水处理与回用及其他技术与工艺。本书大多数文章均为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经验,均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工程指导意义。本书适用于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人员,污水处理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人员参阅;也对给水排水、环境工程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有一定参考价值。目录:第一章 SBR工艺原理及应用一、间歇式活性污泥工艺的发展与应用二、SBR的工艺发展和应用适用性问题的讨论三、SBR工艺的分类和特点四、SBR法与活性污泥膨胀……二十三、UASBAF-SBR工艺处理屠宰废水二十四、铁屑过滤-SBR工艺处理棉纺印染废水的研究二十五、开发厌氧/好氧序批式一体化反应器的构想二十六、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SBR处理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第二章 SBR工艺用于污水脱氮除磷一、供氧方式对SBR法硝化反应控制参数的影响二、间歇式生物膜法除磷工艺特性研究三、间歇式生物膜法除磷机理研究四、间歇式生物膜法的脱氮特征及机理研究……十二、应用SBR工艺强化生物除磷系统的研究十三、SBR法处理城市污水的脱氮除磷功效十四、活性污泥外循环SBR系统的生物除磷能力十五、SBR工艺用于生活污水除磷脱氮的试验研究第三章 CASS工艺原理及应用一、建筑小区污水处理技术及设计实例二、CASSL+膜过滤工艺处理中小城市污水与水回用……十四、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T)工艺及设计十五、CASS工艺在处理低温生活污水中的应用研究第四章 SBR其他变形原理及应用一、MSBR系统的特点及其除磷脱氮的机理分析二、MSBR工艺的运行机理……九、SBR法DAT-IAT技术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应用十、UNITANK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工程实践第五章 污水处理与回用其他技术进展一、我国城市污水回收和再用的实例分析二、我国污水处理事业现状及今后发展的趁势三、生态卫生(排水)系统国内外发展比较四、关于天津市城市污水污泥处理与处置的技术研究与探索……二十一、集成电路废水处理系统设计二十二、新型气浮器及其处理造纸废水的工程设计二十三、航天发射场推进剂废水对地下水影响程度分析与研究二十四、集中供暖主管道腐蚀查定及防腐方法 阅读地址:

地下水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毕鸣,王绍武等.1996.近百年气候变化模拟以及未来50年气候变化预测,85-9132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蔡绪贻,佘云平.1993.洛阳市浅层地下水硬度升高机理初探.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4卷第4期

曹鸿兴,郑耀文,顾今.1988.灰色系统理论浅述.北京:气象出版社,120页

曹鸿兴.1994.气候动力模式与模拟.北京:气象出版社

曹银真.1991.大气CO2浓度的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地理科学,第1期

陈望和,倪明云等.1987.河北第四纪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08页

程麟生.1994.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和模拟.北京:气象出版社

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1982.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中国地质学会首届地下水资源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选编.北京:地质出版社

丁开宁,郝爱兵,王孟科.1996.石家庄市地下水污染特征及机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6期

丁一汇.第二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的主要科学成果和问题.地球科学进展,第2期

段永候等.1993.中国地质灾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鄂竞平.1997.为彻底改变海河流域水环境而奋斗.海河水利,第2期

冯金量,李庆辰.1998.论华北河口衰亡.地理科学,第18卷第4期

符淙斌,严中伟.1996.全球变化与我国未来生存环境.国家攀登计划“我国未来(20~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项目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高玉荣,许木启,朱江,赵忠宪.1995.府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体质量研究.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高玉荣,许木启.1995.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体营养水平研究.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巩无禄.1995.河北省水文特性.水文,第4期

郭秉荣等.1996.气候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及预测理论.北京:气象出版社

胡喜荣.1995.水库与周围地区生态环境的关系.海河水利,第6期

黄洪峰.1997.土壤-植物-大气相互作用原理及模拟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

黄玉瑶.1995.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的退化与修复.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金相烂,屠清英.1990.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二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39~302页

李浩.1993.全球变化与人类生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2期

李鸿吉,张菊明.1981.电子计算机制图方法及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俊等.1994.城市化对天津市雨洪情势变化的影响.海河水利,第5期

陆铮,王金荣等.1995.地下水超采引起的水环境变化.海河水利,第2期

陆中央.1996.河北省水资源总量计算;张卫东.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地质出版社

马强等编译. C++环境下的Windows编程技术与实例.北京:海洋出版社

毛文永,文剑平.1991.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

任荣.1991.沧州市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关系的初探.地质灾害与防治,第21卷第1期

施雅风主编.1995.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水资源的影响.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石广玉等.1996.近百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物理模式研究,85-9132 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史风波.1994.海滦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研究,第15卷第1期

宋玉宽等.1996.二氧化碳稳态倍增下的气候变化数值模拟,85-9132 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孙建中,盛学斌,杨明华,冯建斌.1995.海河流域水资源地理环境.见:刘昌明主编.中国水问题.北京:气象出版社

孙讷正.1981.地下水流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汤奇成.1990.黄河水资源利用对河口环境影响初探,水资源开发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

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深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深资源综合调查组.1987.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深资源综合调查报告.北京:海洋出版社,39~43页

王东胜等.1998.氮迁移转化对地下水硬度升高的影响.现代地质,第12卷第3期

王绍武等.1996.近百年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85-9132 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王秀兰,陆中央.1998.河北省水环境特征.河北水利科技,第19卷第3期

王裕玮.1997.海河流域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海河水利,第2期

魏忠义等.1985.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水文效应.地理研究,第2期

许木启,朱江,黄玉瑶,赵忠宪.1995.白洋淀水系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与水质.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薛禹群,谢春红.1980.水文地质学的数值法.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姚檀栋.1987.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及气候趋势问题.地理科学,第2期

姚玉致.1994.河北平原过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的影响.河北地质情报,第4期

叶岱夫.1998.降水与森林相互作用机理的探讨.大自然探索,第1期

颐庭敏.1991.华北平原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

应用气象学报.997.第8卷增刊.全国气候模式学术研讨会专刊.北京:气象出版社

游性恬等.1992.数值天气预报基础.北京:气象出版社

于凤兰,钱金平,李恩庆.1994.海滦河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余志豪等.1996.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北京:气象出版社

张金屯.1998.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地理科学,第5期

张卫东.1996.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云峰等.1994.城市环境保护——太原市环境污染与防治植物.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编著.1977.数学地质引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59~195页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白洋淀工作站.1958.白洋淀生物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初步调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科研领导小组.1987.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06页

周雪猗.1995.计算水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周玉.毛河流域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相互转化研究.水资源研究,第14卷第3期

85-913项目02课题论文编委会编.1996.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三集),国家科委85-913 项目,02课题成果.北京:气象出版社

A.И.谢列日尼科夫等.1994.铵是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标志.见:地质科技动态,1994年7月,刘吉成摘译

Fei views on water and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roundwater 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Chiba University,Japan,~106

James 著. Windows 程序员参考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Mike McKelvy & Ronald Martinsen著. Basic 5开发使用手册.杨继平等译.康博创作室审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公司

Paul D Raskin et al.. and sustainability,global patterns and long-range problems,“National Resources Forum”,, ~15,Elsevier Sciences in Great Britain《数学手册》编写组.1979.数学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献坤 左正金 罗文金 程生平 薛保民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郑州450007)

摘要:本文依据2003、2004年度环境水文地质调查及水质分析成果资料,对淮河流域沙颍河段(河南省域)浅层地下水质量现状、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价;并分析研究了浅层地下水的面状污染特征、带状污染特征、垂向污染特征、居民区内外污染特征。

关键词:浅层地下水;地下水质量;地下水污染;污染特征

1 前言

研究区位于淮河流域沙颖河的中下游(河南省中东部),隶属许昌市、漯河市、周口市,面积约万km2,平均人口密度900人/km2,东部可达1200人/km2。研究区属黄淮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标高100~36m,地面坡降‰左右。沙河、颍河、汾河、贾鲁河由西北流向东南,在东南出境。第四纪以来地壳长期处于不断下降状态,沉积了巨厚的松散堆积物,厚约300m以上。地表岩性主要为粉土、粉质粘土。

遵循以“地层分层为基础,水文地质要素为依据,开发利用为目的”的原则,将研究区地下含水系统分为两个含水层组:(1)浅层含水层,控制深度50m左右,主要由Qh、

地层组成;(2)中深层含水层,控制深度50~400m左右,主要由 地层组成。

2 浅层地下水水质质量现状

依据“淮河流域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选取19项因子,包括:pH值、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挥发性酚类、铁、锰、铅、砷、汞、镉、铬(六价)、氟化物、氰化物。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判定地下水的质量类别。

图1显示了埋深小于20m时地下水质量:以Ⅲ、Ⅳ、Ⅴ类水分布为主,Ⅲ类水只有零星分布,Ⅴ类水分布面积最大。Ⅲ类水面积,占%。Ⅳ类水:分布面积,占%,主要超标因子有总硬度、锰、氟化物、铁、亚硝酸盐。Ⅴ类水面积,占%,主要超标因子有总硬度、硝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锰、氟化物、硫酸盐。

埋深20~50m的地下水质量比埋深小于20m的地下水质量要好得多。其Ⅱ、Ⅲ类水分布面积,占%;Ⅳ类水面积,占%,主要超标因子为总硬度、氟化物、锰;Ⅴ类水分布面积,占%,其主要超标因子有总硬度、氟化物、硝酸盐、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

图1 浅层地下水(埋深小于20m)质量评价图(2003~2004)

3 水质污染现状

背景值的确定及评价方法

本次地下水污染评价,确定地下水背景值的方法为:80年代以前浅层地下水水质污染轻微,可采用历史水质资料,根据数理统计方法求取其背景值[1];无历史资料数据的因子,则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Ⅱ类水的上限确定相应的背景值。评价的因子与质量现状评价时基本一致。

评价方法采用内梅罗指数法,用内梅罗指数PI对污染程度进行分级和分区,内梅罗指数计算公式为: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论文集:1999~2005

式中:PI—合污染指数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论文集:1999~2005

Imax——单项组分评分值I的最大值。

根据PI值计算结果,按下表(表1)规定划分地下水污染级别。

表1 地下水污染级别分类表

地下水污染现状

埋深小于20m的地下水污染现状见图2所示。未受污染区呈点状分布,面积,占%;轻微污染区面积,占%;中等污染区面积,占%,主要污染因子氯化物、硝酸盐、硫酸盐、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严重污染区面积,占%,主要污染因子有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总硬度、硫酸盐、高锰酸盐指数。

图2 浅层地下水(埋深小于20m)污染现状评价图(2003~2004)

埋深20~50m的地下水污染现状与埋深小于20m时相比污染较轻,严重污染区分布位置相近,但面积变小。未受污染区零星分布,面积,占%。轻微污染区面积,占%。中等污染区面积,占%;严重污染区面积,占%,主要污染因子是氯化物、硝酸盐、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总硬度。

4 地下水污染特征

面状污染特征

依据污染评价图及其他资料,可以得出浅层地下水在平面上的污染特征。

(1)未受污染区、轻微污染区一般分布于城市的上游,无污水渠(沟)通过。

(2)中等污染区一般处于污水沟较少、距城市有一定距离的区域,城市及工业污染不严重,主要污染是当地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农药、化肥等。

(3)严重污染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下游排污区或地势地洼容易聚集污水的地区。前者如周口市、漯河市及许昌市下游一带,该区污水沟较发育,污水通过入渗、灌溉等方式污染地下水。后者如鄢陵南王岗一带,地势较低洼,污染的河水通过引水渠易在本区滞溜,再加上污水灌溉以及当地的生活污染、农业污染,使污染程度较重。

带状污染特征

沿污水河(沟)两侧附近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污染宽度与排污时间长短、污水水质状况、河沟宽度、深度、岩性、补排关系等因素有关。一般距污水河(沟)愈近污染愈严重,严重污染带的宽度一般可达50~150m。

从表2可知,在距污染河沟200m以内,靠近污染沟的水质明显劣于远离污染沟的地下水水质;而当离污染沟的距离大于300m以后,距污染河沟的远近对地下水水质差异的影响就不是那么明显了(参见表2Qs054、Qs055)。严重污染带的宽度一般达150m。

表2 距污水河沟不同距离浅层地下水质对比表

垂向污染深度

垂向污染深度受地层结构特征等因素控制。由不同深度的水井(相距很近)水质对比结果(表3)可知,深度大的水质明显好于深度小的水质,如SW095(井深7m)、SW094(井深25m),在水质质量、内梅罗指数、各主要污染因子均有明显的区别。

表3 不同深度浅层地下水质对比表单位:mg/L

由全区不同井深地下水质量类别统计成果(表4)和全区不同井深综合污染内梅罗指数统计成果(表5)可以看出,大致以埋深15~20m为界,其上与其下的质量类别、综合污染内梅罗指数有明显的区别。如表4中,15~20m以上,Ⅴ类水一般占70%以上,而15~20m以下一般为50%左右;又如表5中内梅罗指数平均值,15~20m以上一般大于8,而以下一般为3~6。

当埋深大于50m时,其质量类别、内梅罗指数与浅层地下水均有明显的区别。如Ⅴ类水只占30%左右,内梅罗指数平均值2~5。研究区30~50m以下有较厚的粘性土层,致使浅层水与中深层水联系微弱,因此,中深层水基本不受地表污水及浅层地下水的污染,这也可以通过浅层、深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各因子含量得到证实,如周口—沈丘一带,浅层水为钙镁型水,总硬度大部分达500mg/L以上,而深层水为钠型水,总硬度60~200mg/L。

综合以上分析,研究区地下水污染深度一般可达30~40m,埋深15~20m以浅的地下水污染程度明显偏高,即随着深度的增加,污染减轻。

表4 不同井深地下水质量类别统计表

表5 不同井深地下水内梅罗指数统计表

备注:S区位于西部,N区位于北部,E区位于中东部

居民区内外水质差异

根据110眼村内、村外不同井深的浅层地下水的水质类别、内梅罗指数的统计对比,可以初步得出如下认识(表6)。

表6 村内、村外水质对比表

(1)井深小于20m时,村外水质明显的好于村内水质。村内的水质类别Ⅴ类水的样数占%,Ⅲ、Ⅳ类水只占%;村外的水质类别Ⅴ类的占%,Ⅲ、Ⅳ类水占%。平均内梅罗指数村内的为,村外的为。

(2)井深大于20m时,村外水质总体上仍好于村内水质,但并没有井深小于20m时明显。村内的水质类别Ⅴ类水占%,Ⅲ、Ⅳ类水占%,而村外水质类别Ⅴ类水占20%,Ⅲ、Ⅳ类水占80%。平均内梅罗指数分别是村内、村外。

(3)不同埋深的地下水水质有明显差异,井深大的水质明显好于井深小的水质。

综合以上分析,村镇自身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污染,是造成浅层地下水污染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5结论

(1)淮河流域沙颖河段浅层地下水水质质量状况堪忧,Ⅴ类水分布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埋深小于20m)、%(埋深20~50m)。

(2)总体上,大致以埋深15~20m为界,界线以下的水质明显好于以上的水质。

(3)研究区水质恶化主要是人为污染造成的,污染源主要有城市废水、废渣,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药、化肥等,主要污染因子有总硬度、硝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等。

(4)依据内梅罗指数对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分区,平面分布特征是重污染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下游排污区或地势地洼容易聚集污水的地区。

(5)沿污染河(沟)的带状严重污染宽度一般可达150m左右。垂向污染深度一般可达30~40m。

(6)居民区内外浅层地下水质差异非常明显,村内水质明显劣于村外水质,说明村、镇自身生活污染是浅层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王献坤,左正金,吕志涛等.河南省沈丘县地下水污染区饮水工程勘察报告.河南省地矿厅第一地质工程院,1999

[2]卢积堂,张相立,朱德方等.河南省许昌地区北部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河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三队.1999

[3]乔国超,邱金波,李耀先等.河南省泉河流域洪涝灾害成因与治理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河南省地矿局水文地质三队.1988

[4]李玉信,李广坤,荣兰芬等.周口地区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河南省地矿局水文地质一队.1981

[5]水文地质一队.1:20万漯河幅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河南省地矿局水文地质一队.1980

[6]王华东,王建民,刘永可等.水环境污染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Water Quality Condition and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in Shaying Section, Huaihe River Basin

Wang Xiankun, Zuo Zhengjin, Luo Wenjin, Cheng Shengping, Xue Baomin

( He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Zhengzhou 450007)

Abstract: This article carries on the appraisal to the water quality and the pollution present situation in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the Shaying section), then analyses the surface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 the belt-shaped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 hang to the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 the inside and outside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 in residential area shallow groundwater according as the investigation on environment、 hydrology and geology and the result of the water qualiy analysis in 2003 and 2004 years.

Key words: Shallow groundwater; Groundwater quality; Groundwater pollution;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湿地的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 在阐述河流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和原则的基础上 ,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对应措施 ,河流 摘要 生态修复的任务一是改善水文条件 ,二是改善河流地貌的特征 ,三是恢复濒危或特殊物种 ; 河流生态修复的措施包括人 工直接干预 ,自然恢复以及增强恢复措施 。 关键词 : 河流 ; 水利工程 ; 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 : X171. 1 文献标识码 :B 目前,河流退化已被公认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 1. 2 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一般包括自然原则 、 社会经济 技术原则 、 美学原则 3 个方面 。自然原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 基本原则 ,也就是说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的恢复与重建才是真正 意义上的恢复与重建 , 否则只能是背道而驰 , 事倍功半 。社会 技术经济条件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后盾和支柱 ,在一定程度上 制约着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可能性 、 水平与深度 。美学原则是指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应给人以美的享受 。按照上述基本 原则的要求 ,结合河流的实际情况 ,拟定以下指导性原则 : ( 1) 地域性原则 。由于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背 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 随着环境意识 、 生态观念的增强以 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对修复严重受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要 求越来越迫切 。因此 , 很有必要对河流开展生态恢复的措施 。 在实际修复中 ,很难将河流修复到原来没有受到人为干扰的状 态 ,一般只是适当修复 ,以在恢复河流基本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 满足人们的需要 。 1 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1. 1 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 河流生态的修复必须以系统 、 整体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 景,如气候条件 、 地貌和水文条件等 ,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 性就要求我们在恢复和重建退化生态系统的时候 , 要因地制 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千万不能照搬照抄 , 而应在长期定位试 验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获取优化与成功模型和模式 ,然后方可 示范推广 。 (2) 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包括生态演替原 以河流的整体生态系统结构 、 功能为基础 , 从水土资源开发利 用及生态环境现状出发 ,结合城市景观规划 ,以水造景 ,把水景 观融入城市景观 ,充分考虑城市河流沿岸居民和游人的活动需 求及环境感受 ,以 “绿” “水” 和 作为空间基质 , 构成景观开敞的 亲水性人文活动空间 , 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 、 舒适和富有情趣 的水边环境 。 当前 ,水利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要紧紧围绕着生态恢复和重 建为中心 ,综合采用工程技术 、 生物技术和管理技术措施 ,改变 以前单纯的就河道论河道 , 就环境而论环境的作法 , 确保一般 河流的流量 ,恢复洁净水流 ,保护水质 ,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 滨水环境 ,建设城市水网并加强绿化 , 要求水边空地具有舒适 开阔的空间 ,并重视它的生物多样性 , 将受损河流建设成生态 型的城市河道 ,保持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恢复城市 水生态系统 。 收稿日期 :2008203226设计 。 则、 事物链网 、 生态位原则等 ,生态学原则要求我们根据生态系 统自身的演替规则分步骤分阶段进行 , 循序渐进 , 不能急于求 成 。另一方面 ,在生态恢复与重建时 , 要从生态系统的层次上 展开 ,要有整体系统思想 ,不能 “头疼治疼 、 脚疼医脚” 。根据生 物间及其与环境间的共生 、 互惠和竞争等关系 , 以及生物多样性原理 ,构建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群落 , 使物资循环和能量转 化处于最大利用和最优循环状态 , 力求达到水份 、 土壤、 植被 、 生物同步良性演进 ,只有这样,恢复后的生态系统才能稳步 、持 续地维持与发展 。 (3) 最小风险原则和效益最大原则 。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 性以及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 ,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在 机制认识的局限性 ,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后果 以及生态最终演替方向进行准确的估计和把握 ,具有一定的风 作者简介 : 罗 波 ( 19792) , 男 , 助理工程师 , 主要从事 水务工 程 河流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罗波 险性 。只有经过认真透彻地研究恢复对象和综合分析评价 ,才 会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鉴于生态恢复与重建是一个高成本 投入工程 ,要在考虑当前区域经济承受能力的同时 , 又要考虑 生态恢复的经济效益和收益周期 ,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中 十分现实而又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保持最小风险并获得最 大效益是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是实现生态效 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必然要求 。 23 岸,使之成为具有栖息地 、 生物廊道 、滨岸过滤带 、 生物堤等多 种生态功能的生态河道 。河流滨岸建设线状 、 带状植被廊道 , 与山体植被 、 平原防护林网 、 城市园林等绿化带纵横交错 ,构成 多级绿色廊道网络 。除了防止水土流失外 , 还具有生物迁徙通 道的作用 。因此,在干涸河滩上 , 应以两岸建设生物防护工程 为主来逐步缩小由于断流给生态环境所带来不良的影响 ,因地 制宜地合理利用河道 , 在保证行洪需要的情况下 , 在裸露的河 滩上植树造林 、 种植灌草 。对于河流生态修复 , 任何修复方案 都不能只局限于河道 ,而应将河流所在的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来 考虑 。这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是大尺度的 ,而且导致水 体退化的原因主要不是在水体中形成的 ,多是在相连的其他生 态系统中形成的 ,通过水流排放引起 。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的 难度和所需时间与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 、 自我恢复能力以及恢 复方向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 ,退化程度较轻的和自我恢复能力 愈强的生态系统愈易恢复 ,其所需的时间也愈短 。 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往往较为缓慢 , 而人为重建可在一定 程度上改变生态系统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并可缩短其恢复周 期 。在不同的地区 ,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和所需的时间具 有很大的地域差异 。通常而言 ,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 自 然恢复速度比较快 ; 而在寒冷或于燥的气候条件下 , 自然恢复 速度比较慢 。因此 ,各地区为了实现各自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 与重建 ,就必须遵循恢复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结合实际情况 ,选 择合理的重建模式和技术体系 。 参考文献 : [1] 浦德明 ,何刚强 . 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 [J ] . 江苏水利 , 2003 , (5) . [2] 孙宗凤 . 生态水利的理论与实践 [J ] . 水利水电技术 ,2003 , (4) . [ 3 ] ,李传奇 . 河流廊道与生态修复 [J ] . 水利水电技术 ,2003 , 王薇 (9) . [4] 董哲仁 . 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 [J ] . 水利学报 ,2003 , (1). [5] 李朝方 ,赖炳秀 . 浅谈观澜河青湖段生态治理工程设计 [J ] . 中国 2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和措施 2. 1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有 3 类。 一是水文条件的改善 。水文条件的改善是指水量 、 水质的 改善 ,自然水文周期的模拟等 。包括 : 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维持最小生态需水量 ; 通过污水处理 , 控制污水排放以及提倡 清洁生产改善河流水质; 水库的调度除了满足社会经济需求 外 ,尽可能接近自然河流的脉冲式的水文周期等 。 二是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 。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 括 : 尽可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 , 保持河流纵 向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 ,防止河床材料的硬质化 。 三是濒危或特殊物种的恢复 。着重强调的是加强河流生物栖息地的建设 ,注重水库库区的生态重建 。 2. 2 河流生态修复的措施 人类活动极大地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 , 导致水质恶化 、栖 息地消失 、 洪水泛滥 、 适宜性和美学价值降低 。人们逐渐认识 到健全的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采取了各种技术和措施来修 复退化了的河流生态系统 。国外的类似工程河流生态修复措 施包括 : ① 人工直接干预措施 , 如重建植被 、 修建人工湿地等 ; ② 自然恢复措施 ,包括恢复缓冲带、 降低河道边坡 、 重塑弯曲河 谷等 ; ③ 增强恢复措施 , 包括修复浅滩和深塘、 修复水边湿地 ( 沼泽地 、 ) 、 森林 修复池塘等 。 □ 自然的河道 , 从河槽 、 漫滩到两岸的缓冲带存在着不同的 植被 。而经过人为调节后的河流 ,水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 ,使原有的植被群落受到损害 、 生物多样性降低 。通过在河 流滨岸建立绿色廊道 ,对现有河道除了尽可能保持原有的宽度 和自然的状态外 ,主要采取建立植被缓冲带的形式替代人工砌 农村水利水电

湿地,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中国的湿地类型主要有海域、河口、河流、湖泊、人工水面。

标识符号: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扩展资料:

各种类型参考文献的新著录方法及其示例列举如下:

1. 普通图书

著录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M].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

示 例:罗杰斯.西方文明史:问题与源头[M].潘惠霞,魏婧,杨艳,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15-16.

2. 论文集、会议录

著录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示 例:[1]雷光春.综合湿地管理:综合湿地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3. 报告

著录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示 例:孔宪京,邹德高,徐斌,等.台山核电厂海水库护岸抗震分析与安全性评价研究报告[R].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工程抗震研究所,2009.

4. 学位论文

著录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D].大学所在城市:大学名称,出版年.

示 例:马欢.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河流域典型区水循环变化分析[D].北京:北京大学,2011.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文

中国湿地按地域划分为东北湿地、黄河中下游湿地、长江中下游湿地、杭州湾北滨海湿地、杭州湾以南沿海湿地、云贵高原湿地、蒙新干旱/半干旱湿地和青藏高原高寒湿地。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论文参考文献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观测所获资料以大量数据为特点,因此必须对观测资料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从中研究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规律。由于地下水观测工作是长期连续的,因此,必须对所获资料进行经常性的整理与分析,一般分为日整理,月整理,年终整理,多年资料整编等。最好能用地下水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整编。

(一)地下水动态资料整理

(1)编制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统计表(报表)。主要包括地下水动态各要素以及水文、气象要素的月、年及多年报表。

图6-12 潜水动态综合曲线图

(2)绘制地下水动态综合曲线图或各种关系曲线。根据需要和按动态要素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编制各种综合曲线图(把动态要素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历时变化绘在同一张图上称综合曲线图)、或编制动态要素间、或动态要素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曲线图。如潜水动态综合曲线图(图6-12)、潜水位变幅与降水关系曲线图、河水位与地下水位关系曲线图等等。

(3)各观测线地下水动态要素剖面图。地下水动态要素剖面图是沿一定方向,把观测点代表性时刻(如丰水期、枯水期)的动态要素值(如水位、水质、水温等)绘制成图,同时图上还应附有含水层、隔水层、观测孔等内容。如水化学剖面图、水位动态剖面图等。剖面图能反映动态要素沿观测线方向上的变化,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

(4)动态要素平面图。如果观测点和观测资料较多,一般还应编制各不同要素在代表性时期(丰、枯水期等)的平面图,以说明地下水动态在平面上的变化规律。如不同时期等水位线系列图,潜水埋藏深度图,水化学类型图,某要素等值线或变幅等值线图等。

(二)均衡试验资料整理

(1)编制气象、水文要素及各均衡项目的各时段、各均衡期、年、多年的统计表(报表)。例如对潜水均衡项目常按表6-2的格式进行整理。

表6-2 潜水均衡项目统计表

图6-13 降水入渗系数与年降水量、潜水埋深关系曲线

[据河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观测总站]

根据地中渗透仪观测资料编绘,包气带岩性主要为亚粘土及亚砂土,图中曲线旁注数字为潜水埋藏深度(m)

图6-14 河南封丘均衡试验场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位埋深关系图

(2)绘制均衡要素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曲线。如渗入量(降水入渗系数)与降水量或降水强度曲线图(图6-13),潜水蒸发与地下水埋深、岩性关系曲线图(见图6-14)。灌溉渗入量与灌水定额关系曲线图等。

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充分理解地下水均衡是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内在原因,地下水动态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二者是前因后果的关系。本章的重点是地下水动态的8种基本成因类型和主要特征、水均衡原理、潜水水均衡方程、地下水均衡要素的测定、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和资料整理等。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地下水动态和地下水均衡的概念?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2.地下动态类型有哪几种?每种有什么主要特征?

3.何谓水均衡原理?试述均衡区、均衡期、均衡要素和水均衡方程的概念?

4.试写出潜水均衡方程并说明潜水水均衡方程各项的意义?并说明方程中各项的单位?

5.试写出承压水水均衡方程并说明方程中各项的意义?

6.给水度(μ)的确定方法有哪些?

7.试写出潜水、单向流动时计算给水度μ的有限差方程,并说明各项含义?

8.试写出潜水、单向流动、隔水底板水平、观测孔孔距相等时,计算给水度μ的有限差分方程?并说明各项意义?

9.试写出潜水、二维流、含水层均质、隔水底板水平时,计算给水度μ的有限差分方程?

10.如何应用潜水有限差分方程计算降水垂向补给强度(W)?

11.试述地中渗透议的工作原理?降水入渗系数的计算及适用条件?

12.试述蒸发强度经验公式及适用条件?

13.如何确定地下水径流量?

14.如何确定地表水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量?

15.如何计算越流补给量?

16.地下水动态和均衡观测资料如何整理?

17.某地区地下水为潜水,区内地下水补给量(收入项)与消耗量(支出项)见表6-3,试计算均衡差并说明均衡状况(即均衡、正均衡、负均衡)。

18.某地区第四系浅层地下水接受降水入渗补给,以侧向径流向下游地段排泄,在该区典型地段布置了5个观测孔(图6-4),且无抽水井干扰,试根据表6-4中的资料和有关数据,用有限差分法,分别按4、5、2三个观测孔和1、5、3三个观测孔及五点法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W。

表6-3 某地区地下水均衡计算表单位:104m3/a

表6-4 某地井孔水位及有关资料

一、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地下水动态是指表征地下水数量与质量的各种要素(如地下水位、泉水流量、开采量、溶质组分与含量、温度及其他物理指标)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地下水的量与质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地下水在和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与能量交换时收入与支出出现不平衡的结果。这种地下水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水量、质量、能量的收入(或补充)与支出(或消耗)之间的数量关系,即称“地下水的均衡”。

地下水动态和地下水均衡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紧密关系。地下水的均衡是导致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原因,而地下水动态则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即地下水动态变化的方向和变化幅度是由地下水均衡性质和强度所决定。

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特征是地下水埋藏分布条件和水资源形成条件的综合反映。因此,研究地下水动态和均衡对于深刻地揭示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正确地评价地下水资源的水量和水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方案的制定、预测水资源开发的环境负效应均有极大的意义。

二、地下水动态的研究内容

(一)地下水动态的形成机制和动态成因类型

从系统理论的观点来看,地下水动态是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对地质环境和补给、排泄作用施加影响所作出的一种响应。从信息技术的观点,可把含水层(含水系统)看作是一个能够传输与调节地下水能量的“物理实体”,地下水的各种补给和排泄因素,则为这个物理实体的“输入信息”,而地下水位则是“输出信息”。按以上地下水动态形成的机理,地下水动态的特征一方面决定于作为地下水输入信息的各种补、排因素,另一方面则决定于作为“物理实体”的含水层(或含水系统)所处的地质环境因素。

在补给和排泄因素中,以气象和水文因素对地下水动态(特别是潜水)的影响最为重要。受气象因素影响的潜水动态,其主要的特征是潜水的水位或其他动态要素均随着降水(或蒸发)量的变化而变化。两者的动态峰值出现时间基本一致或水位峰值稍有滞后;两者的动态均呈现同样的年内及多年的变化周期。

水文因素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接受地表水体补给的潜水动态特征明显受着河流(或湖泊、水库)水位、流量和水质变化的影响。但是,潜水动态的峰值和起伏程度将随着远离地表水体而逐渐变小,峰值逐渐滞后。

气象、水文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对承压水动态产生影响,但其影响程度要比潜水微弱得多。

地质环境因素对地下水动态形成的影响也极为重要。但其影响一般不随时间而变化,其影响主要表现为:

包气带土层的厚度和渗透性,含水层本身渗透性和径流条件以及含水层的构造封闭程度决定着地下水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联系程度;降水和地表水对潜水补给量的大小、水位变化的幅度、动态峰值滞后的时间和水位变化的周期性特征。此外,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地震活动等也对地下水动态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而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作用的加剧,人为活动已成为许多地区影响地下水动态形成的一种最重要因素。

根据对地下水动态形成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可把地下水动态成因类型划分为以下八种基本类型(图3-11):气候型(降水入渗型)、蒸发型、人工开采型(开采型)、地下径流型(径流型)、越流型、水文型(沿岸型)、灌溉型(灌水入渗型)、冻结型,此外由两种以上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还可组成多种混合成因的地下水动态类型。还应指出:一个地区的地下水动态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某些自然或人为影响因素的变化,地下水动态成因类型也就随之改变。

(二)地下水动态信息的应用

由于地下水动态是地下水所处地质环境条件和水资源形成条件的综合反应,因此根据地下水动态信息也可反演其地下水所处的地质环境和资源形成过程。地下水动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近年水文地质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目前地下水动态信息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图3-11 地下水的主要动态成因类型

第一,局部地区及区域地下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为水资源的决策与管理提供快速、简捷的科学依据。例如,根据地下水动态变化可以及时地判别地下水资源的超采状况和资源潜力,为及时调整开采布局提供依据。

第二,可以利用地下水动态信息,计算许多水文地质参数。

第三,根据对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可破译某些用常规地质理论难以解决的地下水资源质与量的形成问题。例如,根据岩溶大泉的流量与降水量的多年动态回归分析,可靠的确定出泉水流量形成与历年降水量的关系。

第四,根据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的深入分析,可捕捉诱发许多环境地质灾害的水文地质原因,提出防治环境地质灾害的地下水管理对策。如根据地面沉降量或地面坍塌与地下水开采量和水位降深之间的动态资料对比,可以准确地确定地面沉降或地面坍塌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五,根据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微动态,进行地震活动的中期和临震预报。

三、地下水均衡的研究内容

(一)地下水均衡研究的任务

地下水均衡研究的基本任务是确定某一地段(或某一水文地质单元)内,目前地下水所处的均衡状况,预测地下水均衡未来的变化方向。地下水的均衡状况不外乎有三种形式:当某一时间段内,补给量和消耗量(也可以是含盐量或热量)持平时,含水层储存的水量无变化(即水位无变化),称之为“均衡”;当补给量大于消耗量,含水层储存的水量则要增加(即水位上升)称之为“正均衡”;当补给量小于消耗量时,含水层储存的水量则要减少(即水位下降),被称为“负均衡”。如果以一年作为一个均衡计算期,我们会发现地下水绝对的均衡状态是不存在的,但从多年平均的观点来说,尽管各年的地下水均衡有“正”有“负”,但天然状况下的地下水基本是均衡的。地下水的均衡是保持含水层水量、水质和环境稳定的基础。当地下水的均衡状况遭到破坏,并长期得不到恢复,必然导致含水层水量、水质的变化,导致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条件的恶化。因此,为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必须重视地下水均衡的研究。

(二)地下水水量均衡方程式

要判断某一区域地下水所处的均衡状态和预测未来水均衡的变化方向,就必须首先建立地下水的水量均衡式,水量均衡式也是地下水盐量均衡和热量均衡研究的基础。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任一地区,在某一时间段内,含水层(或地下水系统)中地下水的流入量(或补给量)与流出量(或消耗量)之差,应恒等于该含水层(或地下水系统)中水储存量的变化量。据此可写出某一均衡研究区(简称均衡区)在某一均衡计算期(或简称均衡时段)内区域水量均衡方程式。

一个地区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在内的总的水量均衡方程式为:

现代水文地质学

式中:uΔh——潜水储存量在均衡期内的变化量,其中μ为潜水水位变动带内岩石的给水度或饱和差,Δh为均衡期内的潜水位的变幅值;

V,P——分别为地表水体和包气带水储存量的变化量;

x——降水量;

y1,y2——地表水的流入和流出量;

z1,z2——凝结水和蒸发量(包括地表水、陆面和潜水蒸发量);

W1,W2——地下径流的流入和流出量;

R1,R2——人工引入和排出均衡区的水量。

潜水量均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现代水文地质学

式中:x1——降水入渗补给潜水量;

z′1,z′2——潜水的凝结补给量和蒸发损失量;

Ws——泉水流出量;

y1——地表水对潜水的补给量;

R′1,R′2——人工注入和排出潜水量;

其余符号同前式。

承压水的水量均衡式,比潜水简单,常见形式为

现代水文地质学

式中:u*——承压含水层的弹性释水系数;

E1,E2——潜水对承压水的越流补给量,和承压水的越流排泄量;

Rk——承压水的开采量;

其余符号同前式。

上面描述的区域水均衡式和潜水和承压水的水量均衡式,是理论上的一般数学模型。而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其水量均衡式,可能要简单得多。例如,在地下水径流极其滞缓,又没有地表水分布的干旱或半干旱平原区,潜水的水量均衡式可以简化为:

现代水文地质学

在某些封闭的北方岩溶泉域内,岩溶潜水在无补给季节的水量均衡方程可以简化为:

现代水文地质学

这是一篇吉林大学环境资源学院的一片博士论文,我已经下载下来,发到你的邮箱里了。

地下水论文

isxl jlisxbfsdoigpbnsx suopg'sna89ofug9vs su9pvudf;

自己写吧 哼

你可以首先去找下(水资源研究)这本期刊吧~里面的论文之前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你也可以去看看了解下~

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基于保护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资源,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最起码条件——保护水资源首当其冲。下面笔者就现代生产和生活中如何保护水资源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首先,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使用中挥霍浪费,不知道自觉珍[被屏蔽广告]惜。其实,地球上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尤其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的状况,黄河水多处多次断流就是生动体现。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更应引起我们深思:黄河水枯竭时到哪里“引黄”?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调”?所以说,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 其次,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开发包括地表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属于国家所用,因此,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开发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作到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在开采地下水的时候,由于各含水层的水质差异较大,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对揭露和穿透水层的勘探工程,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做好分层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保证水体自身持续发展。 现代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供水等在发挥一种或多种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水利工程进行环境评价。我国要求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即进行环境评价,大型工程和一般中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报告,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中型工程和小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评价表。另外,一些采矿行业对水资源的破坏不容忽视,如煤炭开采中每采一吨煤要排漏0.88立方米水,按我省年采煤3亿吨计算,每年仅因采煤损失地下水资源高达2.5亿立方米,并对地下水体地质构造造成极大的破坏。又如,无限度的乱砍乱伐,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对水土保湿及水资源的地表埋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有效节水的关键在于利用“中水”,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如果中水利用能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行,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又能令社会形成一种珍惜水资源的良好风气。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发利用中水,如霍州煤电集团各个矿井都利用中水返回井下洒水和地面冲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水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有长流水现象发生,而有些地方会“捧碗祈天”,因此,必须安装有效的水计量装置,执行多用水多计费的原则,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城市用水定额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它是在科学核定用水量的前提下,坚持分类对待的原则,市民生活用水、工商企业用水、机关事业团体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定额内平价,超额部分适当加价,以培养公民节约用水的习惯。 在节约用水资源的同时应避免无效浪费。北方的冬季,水管很容易冻裂,造成严重的漏水,应特别注意预防和检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缓解水资源紧张的情况,除了大力抓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工作外,跨流域调水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城市的必然选择,跨流域调水必然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变化,所以水权交易必在实行;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福利水”制度,水没有被当作一种经济商品对待,所以,在水资源的配制上,市场机制通常被管制方法所替代,当前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遵循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确实把水作为一种商品,合理应用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第四、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水体污染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两部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工业垃圾、工业废气、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都能通过不同渗透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污染,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生产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环境事件屡见不鲜,它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坏影响,因此,应当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有效防治。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处理的途径;工业企业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生产污水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总之,我们必须坚决执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促进企业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最终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水是地球生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保护水资源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天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