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管理学基础论文1500字摘要

发布时间:

管理学基础论文1500字摘要

管理学基础课程论文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管理类各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我们来看看管理学基础课程论文,欢迎阅读借鉴。

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 《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应以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踏实的实践能力、创造性的工作能力为核心,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分析了目前《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多种《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重点介绍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社会实践教学等方法,以期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 管理学论文

一、管理学课程在管理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管理类各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高层次发展,经济结构由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向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转变,“向管理要效益”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因此,社会的现实需求需要高校培养大批拥有广博专业基础知识、懂得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掌握基本管理技能、具有科学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的中高级管理人才。管理学课程作为一门启蒙、奠基性的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好铺垫,为国家培养足够数量的合格管理人才,是管理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不是独立于教学方法之外的,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体现。因为教学目标关系着管理学课程采取何种教学策略实现这些目标,有的目标实现需要配合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直接影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影响和导致教学方法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不明确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学方式传统化、单一化,缺乏实践教学

学院在讲授管理学课程时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的把握,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缺少必要的启发式教育,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就业反馈情况来看,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全面的思维模式,而不是传统的高分多证的学生。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是考核。教师通过考核结果可以很快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及时发现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目前,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单一,基本上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题目设计也缺乏创新,客观题目比较多,发挥性题目比较少。这种考核方式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很难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相关教学实践比较缺乏

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宗旨就是为了我们的社会工作和生活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能够完成这项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比较偏重于理论,很少涉及到实际的操作方式和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好,而忽视了自己的实际运用水平的提升。同时,一些高职院校的教材进度设计也不合理,在编排上往往注重理论知识,对于实际的内容涉及较少,不符合当代教学发展的现状,内容比较陈旧,因而不利于学生掌握新的教学内容。

三、影响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原因

(1)不同校园文化下的学习态度

西方学校的育人理念是宽进严出,在这样的学校里有些学生觉得很辛苦,但会学有所成。而我国很多高校都严进宽出,致使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投入不够,从而影响学习结果。

(2)学生自身认知不足和不同学习习惯的影响

学生是具有活力的群体,有时盲目、冲动,因为缺乏基础管理经验,认知能力有限,难免会对管理学课程产生一些错误看法。管理学恰恰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的课程,这正好是许多学生缺乏的一种能力。

(3)管理学基础具有一定的过渡性

管理学基础具有一定的过渡性特点,使学生从对管理学一无所知的状态过渡到熟悉了解的阶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能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突出“技能型”教学显得尤为关键。

四、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法创新的第一步,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其实就包含了教学方法创新手段和教学过程中实现的一些基本内容。教学目标一旦明确,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具有了依据,并且这些已经成为影响和提升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基础。在教学目标既定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小组式教学方法等等。这些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就目前状况而言,教学目标不明确也确实对教学方法创新和实施带来负面影响。而且这些教学过程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也起到了非常不利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社会对职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一些教学目标往往就是岗位任职标准。这种教育模式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注重多样化的尝试,因为一些基本的理论本身枯燥,必须借助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同时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具体负责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任务。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本身即是一种创新,例如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和提升教学方法的突破口。教学方法多样化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非常有效,不仅如此,管理学知识架构是呈现差异化状态的,不同的知识内容需要结合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完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3)重视实践教学

管理学实践课程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整个教学方法的改进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效果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以更为有效的身份和成果对其进行全面剖析。这样不仅能有利于学生在这些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为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发挥着重要影响。为此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实践方法的创新。

(4)建立适合的考核方式

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在管理学的考核模式中,应该适当加强对应用知识的考评,减少考核记忆知识,要突破单一闭卷考试的束缚,使用多样化的考评模式。例如,可按照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与技能测试为考核标准。这样既能防止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发生,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进一步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五、总结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影响整个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因此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也直接关乎教学质量。长期以来,管理学专业课程在教学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优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这些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管理学基础论文摘要

管理学是经管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培养管理型人才的基础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管理学基础论文,供大家参考。管理学基础论文 范文 篇一:《法理学视域下企业制度建设思考》 一、引言 从管理的依据和环境而言,成功的企业一般都会经历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 文化 几个特定的阶段。其中管理制度的出现和完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固化优秀的管理 经验 ,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风险的重要环节。制度作为一个行为控制系统,一方面引导人实施有利于制度目标实现的提倡行为,同时限制人可能出现的不提倡行为,制度自身的限制性要求导致了制度的复杂性。目前尚没有一整套成熟的理论予以支撑制度建设过程。从本质而言,制度管理是法律思想的重要体现,因此将法理学的逻辑构架移植于制度建设中,形成制度建设自身的理论体系,成为保证制度建设工作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有力支撑。 二、制度本质 制度建设是在既定的管理框架下,挖掘管理价值的探索性工作,是保证企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基于基本的法学思想,在开展制度建设之前,先要确定企业的“宪法”,明确企业的性质,经营的目的,员工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将是制度建设的基础,每项制度的形成都有其自身的管理原则,这些原则都服务于企业“宪法”。制度的运营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很难要求所有企业都像“华为”一样拥有自己的“基本法”。比较实际的做法是将“公司章程”作为公司“宪法”。公司章程是规定公司组织及活动基本规则的书面文件,载明了公司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准则,对公司的成立及运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公司成立的基础,也是公司赖以生存的灵魂,其具有法定性、真实性、自治性和公开性的基本特征,可以说公司章程就是企业运行的“宪法”。整个制度建设工作都应以公司章程为依据,制度规定的管理原则都要服从于公司章程,保证制度建设的公正性。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够围绕制度本质开展工作。 三、制度体系 企业的经营发展涉及众多领域,管理范围也相对广泛。因此需要参照法律部门的形式对制度进行分门别类,同时确定制度关系。 1.制度分类。 制度分类根据企业的经营规模和营业范围区别对待,依据管理领域范围划分制度类别。一般而言制度分类基本包括行政管理、 财务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 、安全管理等,并根据企业类型有所调整,研发类企业设置科研管理、质量管理,制造类企业设置物资管理、生产管理,贸易公司设置经营管理、客户管理。根据不同的经营重点及管理侧重,结合具体的管理层级,大致相同的企业也会形成不同的制度分类。 2.制度关系。 虽然制度领域各有不同,但是受众群体却互有交叉,在运行过程中管理原则和规则的冲突在所难免,因此确定制度间的优先等级就显得尤为重要。制度关系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同层级制度间的关系,是指由于机构层级不同导致的制度管理效力的差别。以集团公司为例,母公司与子公司均制定了管理制度,母公司的制度一般适用于子公司,这两个层级的制度属于隶属指导的关系,即母公司的制度较子公司制度优先。一种是同级的不同类制度间的关系,是指在同一层级机构中,由于业务重点的不同导致的制度运行冲突时的优先关系。这类优先关系主要用来解决诸如“因为自卫而杀害保护动物”是否合理的问题。就一般的管理优先程序而言,遵循“安全第一,兼顾效率”的原则,具体的优先原则随着公司业务重点的发展而变化。以科研单位为例,一般优先顺序为:安全-科研管理-质量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经贸企业、生产企业给予不同的管理重点其制度优先顺序也有所不同。 四、制度设立 制度是管理的依据,其合理性显的尤为重要,需要设计严谨的制度设立程序,保证制度合情合理兼顾效率。制度审查程序应该体现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征求意见,二是逐级审查。“征求意见”注重意见的征集的广度,需要有一定的样本量,这样才能征集出制度中共性的问题,这一方面有力于制度问题的发现和整改,另一方面也是管理 措施 在实施前宣贯的另一种形式,在互动过程中柔性的实施管理提升。“逐级审查”体现了制度审查的程序性,能够通过程序实现问题的不断聚焦,同时也是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核心的关键制度建议通过高层级的决策机构进行讨论确定,最终以行政文件的形式形成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该以上述原则形成《制度管理章程》暨“立法法”,保证制度设立程序的合理性,当然制度管理章程必然是需要通过广泛的征求意见且以“总经理办公会”一级的高层级决策机构确认确定的。在征集意见的过程中建议按照制度类别预先圈定各管理领域的资深管理人员建立“制度审查委员会”,在制度审查过程中保证征求意见的广泛性和准确性。 五、制度运行 制度运行过程中一方面要解决制度执行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制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效力变化的问题暨制度的解释。如果说可预测性是对制度执行者的限制的话,那么制度的解释就是对制度制订者的要求。 1.可预测性。 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必须保证其可预测性,按照管理制度办事,按照管理制度惩处。制度建设工作的成败表象是制度自身的正当性,但是关键是实施过程的可预测性。如果制度成文在册,但是无人执行,违反制度没有惩戒和纠正,那么制度的规范作用无法得到体现,反而会引起管理秩序的混乱。 2.制度解释。 企业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但是制度是相对固定的,在用“老制度”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乏要对制度进行解释,注意这个解释是以制度中管理原则为依据,针对新的实际情况,对固有的管理规则进行细化,并不是没有边界的解释。 六、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制度建设过程环节多,问题多,难点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针对几个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说明。 1.零星管理事项没有制度依据。 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经常会发现要处理某些零星的事项没有管理依据,使管理活动步履维艰。首先要看有没有以往类似事项的管理实践即“判例”,如果有就按照原有判例实施管理措施,如果没有看是否能够借鉴同类型企业涉及该事项的管理制度,可参照执行,形成新的“判例”,如果没有,那就按照公司章程,从公司利益的角度分析问题,确定管理方案。 2.制度运行评估。 企业的不断发展的,制度的相对固化的。用固化的标准管理变化的事物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对制度进行修改和调整,适应企业新的发展实际,保证制度运行的有效性。一方面加强新建制度针对试行期间问题反馈修改,保证新制度起到作用;另一方面加强老制度的修订工作,通过修改调整继续发挥作用。3.制度内容的宣贯。制度的编写审查过程虽然广泛的征求意见,但是总体而言还是相对封闭的,制度的效用是建立在“知法守法”的基础上的,因此有计划有步骤的针对制度管理领域进行必要的培训 教育 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企业不缺好的管理制度,管理效果长期上不去的原因就是教育宣贯不到位,没有形成制度管理氛围。 七、结语 制度建设工作是 企业管理 规范化程度的重要体现,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基础和依据。以法理学逻辑构建制度建设工作流程,明确制度的本质,规范制度设立程序,强化制度运行管理,从体系化角度确定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制度建设的核心理论和重要功用。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的理论化研究和实践性经验,提升制度建设能力,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实质性提高。 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篇二:《浅谈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思考》 我国的高等院校(除部分民办高校外),实行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资金的筹集 渠道 也逐渐多元化。在资金的使用方面,高校通常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物资采购以及后勤保障等业务。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2014年1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高等院校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指引。 一、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 内部控制是高校内部风险防范的机制,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目标。目前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制定到执行,存在着较大的脱节,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部控制的意识淡薄。有些院校的领导对于内部控制不重视,把内部控制当作一种形式,未采取实质性的措施,导致内部财务工作人员对于内部控制认识不到位,内控意识薄弱,内部控制中的重要部门之一的内审机构严重缺失。 2.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执行情况不理想。 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直接影响到了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很多高校领导权力得不到有效的束缚,而依托高校建立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很差,无法按照制度执行相关的工作,导致一些高校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内部审计工作也只能停留在基础的层面,难以深入下去,甚至个别高校中出现内审部门与管理人员串通舞弊的情况。此外,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本身也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一些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更新速度慢,难以适应改革的需要,导致内部控制系统制度产生漏洞。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最突出的就是执行不到位,不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执行,严重地削弱了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效力。 3.会计 岗位职责 不明,会计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高校财务部门工作比较繁重,需要处理各方面的事物,仅教职工报账,就是十分庞杂的一项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员进行处理。有时候会出现人手短缺,导致一人多岗、工作交叉等情况的出现。而财务部门的很多岗位是不相容的,这样很容易出现内部控制的漏洞。一些办学规模较小的高校中,内部控制方面的工作没有独立出来,而是由财务部门来完成,这样的内部审计结果也就无法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此外,很多高校中财务人员职称、学历、年龄结构不合理,对于新的会计准则、内部控制制度等新制度的贯彻学习不够,导致专业知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高校内部控制水平低下。 4.缺乏有效的外部评价系统,审计监督力度薄弱。 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设计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是其中缺乏有效的外部评价机制,即没有引入第三方审计监督。在《规范》中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对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如何没有评价的机制,这对于提升高校内部控制效果十分不利。此外,高等院校的内部监督力度也相对薄弱,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的内部监督主要由内部审计部门担任,但是内部监督缺乏独立性,在实际的审计监督过程中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的审计,很多时候流于形式。虽然各大高校每年会定期进行内部审计,但是从实际的审计监督效果看,效果不理想,仅仅是对个别违规行为进行查处,而且处罚的力度也不够,没有形成很好的威慑力。 二、强化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的对策 1.高校领导重视内部控制,提高整体的内部控制意识。 目前高校内部还是呈现较为明显的集权制,高校的主要负责人对于制度的实行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内部控制意识的强化需要领导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以后,还要以身作则,积极督促,提高执行的效果,而不是仅仅把内部控制制度当作一种形式。如果高校的领导都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时,下面的员工就很可能出现消极应对、敷衍了事的情况。因此,高校领导的重视至关重要。 2.依据最新的 规章制度 ,不断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高校必须根据新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结合自身的财务工作特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在《规范》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针对性强、执行性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强化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工作,这样可以与制度的执行效果形成有机的衔接,从而形成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防止内部控制执行效果不到位而出现的舞弊、挪用公款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的财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财务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3.明确岗位职责,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岗位分离是财务工作的基础,不能因为工作繁重,而产生内部控制制度中禁止的岗位交叉和一人多岗的情况。要在内部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对于不兼容岗位的工作必须分离。加强学习,进一步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有关内部控制重点的学习。高校可以选择一家师资力量雄厚的会计培训机构,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此外,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引入奖惩机制,对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而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中消极应对、执行不到位的,进行内部通报批评,并适当进行处罚,从而有效的提升高校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篇三:《试谈新形势下管理学教学改革应用》 一、《管理学》课程特点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学科,是培养管理型人才的基础学科。管理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的管理、国家的管理、团队的管理等等,都离不开管理学的理论支持。在社会发展相当迅猛的今天,要想让经济成为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动力,主要靠有效的管理,其次就是科技的支持。因此,管理学已经成为经济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服务。 1.管理学的实践性较强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管理学中没有亘古不变的管理定律,具体的问题应该有具体的解决办法。因此,单凭学好课本上的管理学理论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将实践融入管理教学中才能从根本上掌握一门科学。管理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管理经验,在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因情定因,做到活学活用,因此,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2.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首先,管理的宗旨是通过有效 方法 的将各种资源进行分配和利用,争取以最少的投资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另外,管理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是通过对被管理者和其他条件,创造出一定的社会价值,管理的价值也是通过被管理者的价值而体现出来的。管理是一个过程化现象,不像普通的商品,生产出来、销售出去就能换取一定的商业价值,管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 3.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管理学是人类所有学科中较为复杂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了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分配关系。管理学兼具了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工程学等知识,是这些知识融合而成的学科。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管理者需要用不同的知识进行管理,因此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4.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近几十年的时间,管理学的历史还很短,在经验的积累上还不太完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管理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管理学也正处于转型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管理学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二、我国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各个高校的管理学教学环境都设立在课堂中,并且多数的情况下,限制在理论讲授的形式和内容中,缺少知识的突破和形式的创新,顶多是在课堂教学中插入情境教学,但是学生们同样没有真正的将理论知识进一步的运用。因此,在管理学课堂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特别严重。教师主要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讲述了一遍,即使里面穿插案例分析,也是那些经典的老案例,对新形势下的管理工作缺少指导意义,对具体的实践活动没有多大的帮助。而且教师以及学校都没有给学生安排管理实践的机会,以至于学生的经验都是从课本上得来的,缺少时代特征。 2.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落后 现在的大学课堂依然是以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法,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不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过于突出,以至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并且现在的教学评价模式依然沿用传统的评价模式,以分数判断一个学生的成绩好坏,评价过于死板和形式化,不能准确的评估学生发展情况。 3.教材建设落后 管理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发展,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国内外各大企业的管理理念也在不断的变更,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原有的老教材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但是我国的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情况的严重性,有的意识到了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改善这个情况。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成就感。 4.案例教学较少 案例教学是讲授教学的补充,在无法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的时候,案例教学是增加学生管理经验的最好办法。但是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限制,许多教师在案例的收集及分析方面做得不到位,以至于给学生提供的案例分析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管理经验的需要。 三、新形势下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内容 新的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新的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宗旨是,不仅要创新教材、完善教材,并且对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环节进行改良。 1.科学编制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学大纲应该跟着社会的发展进行不断的变更,尤其是像管理学这种发展型的学科,需要不定时的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以达到与时代发展情况的匹配。科学的教学大纲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率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应该将教学大纲的科学性编制放在教学改革的首位。教学大纲的编制应该秉持与时俱进,增加实践的比重,增加范例教学、以及课外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内容。 2.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科学的实用的教材作用下,学生才会学到更加科学的知识,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都有一定的帮助。教材的建设应该借助国内外知名企业在管理上的经验,并结合时代的大背景,对企业的管理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在规定的教材之外,开设辅助教材,将自己平时收集的材料进行汇总,把其中较好的内容装订成册,给学生们传阅。在一定的积累以后,进过学校教研组,甚至是有相关教育部门的大讨论,将优秀的教材内容在更大的范围内传阅。 3.对 教学方法 进行改革 教学方法的好坏,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教学方法与学生的适应程度。比如说,较为活跃的班级,教师应该增加课堂教学的严格程度,在他们积极思考的同时,要强调思维的严密性,切忌在过于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忽视系统教学的重要性。相反在沉闷的课堂中,应该用生动有趣的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调换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让学生讲,教师听。 4.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实践是管理专业学生提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将间接经验付诸实践的重要方法。学校可以与一些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在暑假或者在校时间,把学生分配到各个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并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 总结 自己的实践经验,做好书面的记录。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从《管理学》课程特点入手,分析了管理学的特点,管理学不仅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并且具有综合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其次就我国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现在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在实践中下进行管理学教学改革,首先应该从编制科学的教学大纲入手,加强教材的建设,与此同时应该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并通过实践检验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1. 管理学基础学习心得800字 2. 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 3. 学习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与感想 4. 管理学基础知识要点 5. 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论文

管理类的理论型文章不需要有很多的文献综述,最主要是影响和建议部分。那里才是原创和真正展现实力的地方。一定要保证影响和建议部分的观点清晰,逻辑完整,自圆其说。影响部分注意,要讲清楚是什么影响了什么,如何影响,怎样解决(简单概括);建议部分注意写一些新的观点,可以加一些别人的观点,但更多的要突出自己的想法,这是你一篇论文中唯一要认真用脑子思考的地方。其他一般问题不大,摘要注意少些和背景相关的,多写和题目以及文章观点、结论有关的。

管理学基础课堂论文1500字

首先,从中华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上来看。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气候温暖湿润、江河纵横勾联、土地广袤富饶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繁衍、从事单一的种植型农业生产活动。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适宜的气候条件、长江黄河淮河等充足的灌溉水源、辽阔疆域上肥沃的江河冲积平原,都非常有利于人们的农耕生产。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中国古代的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久以来就过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习惯于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崇尚和谐、安稳、平和、缓慢的生活方式,生活中喜好中庸之道,提倡“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风度,人格上讲究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具有盲目的从众心理和特别容易融入群体之中的特点。这种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具体到管理思想方面,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管理上群体的小富即满、小成即安的小农意识,固守封闭不思冒险、甘于守成乏于开拓,易于满足鲜有进取,就是这种思想的鲜明写照。其次,从宗法制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强悍的宗族凝聚力量和“家长制”式的集权专制,将社会全体成员通过共同的风俗习惯、心理状态、行为规范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导致了中国管理思想上重“人治”轻“法制”、重裙带关系轻法律约束的传统形成,整个社会就如同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纳入其中,成为其中的某一节、某一环,谁也挣脱不开,逃脱不了,由于宗法制度的影响,使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既带有鲜明的专制性、等级性,同时又具有牢不可破的血缘亲情和心理上的融合凝聚能力。第三是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儒家和道家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因而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影响也最深远、最持久、最具有决定意义。儒家和道家作为两种具有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心理模式的思想体系,在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演进中,互相刺激、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同时也衍生了两种不同的管理思想。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在个人的追求上,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认知和个人修为上主张“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在个人和家国的协调发展上强调个人奋斗和家国利益的趋同一致,追求的终极结果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和谐统一,崇尚内圣外王和天下大同思想。而道家和儒家相比,它更倾向于清心寡欲和宁静自守,采取的是一种“消极避世”的管理思想。它主张凡事与世无争,顺其自然,一切都超然世外、甘于寂寞退隐,在“无为”中追求“无不为”。在长期的儒道融合交流互促中,使得中国人无论在得意或失意时都能非常容易地找到思想和心理平衡的支点。因此,受儒家和道家影响,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既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入世追求,也有辄遇困难挫折就退隐山林、避于桃源自娱的消极遁世思想,这给古代的中国人提供了很大的通达权变的空间,因而也使得中国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下都能活得适得其所。中国古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有着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其中,老子、孔子、商鞅、孟子、孙子、管子的管理思想最具有代表性。老子是先秦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不仅有着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也包含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多方面的社会及国家管理思想。诸如“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等许多思想对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和为目标的以德治国思想是其管理思想的精髓,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孟子是孔子思想的嫡派传人,也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被后世尊为“亚圣”,堪称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孟子的管理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性善论的人性观、施“仁政”的管理准则以及“修其身而天下平”等思想,对中国管理思想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孙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其军事思想和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传世之作《孙子兵法》中。国外的许多大学师生和企业家们都把《孙子兵法》作为管理著作来研读。“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 、“必以全争于天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唯民是保”等思想至今仍为管理者们所运用。管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曾经辅佐齐桓公40年,政绩卓著,富国强兵,帮助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理想。他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与时变”的发展与创新精神、德能并举、“德”与“能”不可偏废的选贤标准等许多管理思想,无不透射出永恒的智慧之光。从研究中国古代丰富的管理实践和古代名家管理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是一个丰富的、无尽的宝库,不仅成为滋养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智慧之源,而且也被世界各国有识之士所开发和利用。我们有责任发掘、利用他,并为他的发展做贡献。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管理思想进行归纳、提炼、综合的结果。尽管今天的概括难免有局限性,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借助已有资料发现其带有共性的和突出的特征。第一,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第二,把组织与分工作为管理的基础。第三,强调了农本商末的固国思想。第四,突出了义与情在管理中的价值。第五,赞赏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第六,把中庸作为管理行为的基准。第七,把求同视为管理的重要价值追问字数不够 才2000多回答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人事、生产、市场、田制、货币、财赋、漕运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这三部分管理思想还可细划为以下五个方面: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本理国固”的目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基本上就是沿此传承下来的。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人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关于人的行为规律。孔武提出“人情之理,不可不察”。在管理中,要重视研究人的规律,要根据一定的规律去满足人的欲望,办事情才能符合客观实际。关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况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的观点,强调人有掌握天时、使用地利的办法,如果放弃人的努力,期望天地的恩赐,那就太糊涂了。关于奖励和惩罚问题。认为要用赏赐去鼓励人们不怕牺牲,为国立功的精神和行为,用刑罚使干坏事的人害怕,并得到约束。关于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思想,荀子指出:“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这里,荀子提倡的就是集体行为,他认为群体性是人类本性之一,人的生存不能离开群体。总之,我国古代十分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各种群体关系,包括家庭邻里、社会、国家乃至自然界,它倡导的不是个人主义而是对更大实体的责任。二、“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意思是端正自己与他人,成就物业为自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

管理学是经管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培养管理型人才的基础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管理学基础论文,供大家参考。管理学基础论文 范文 篇一:《法理学视域下企业制度建设思考》 一、引言 从管理的依据和环境而言,成功的企业一般都会经历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 文化 几个特定的阶段。其中管理制度的出现和完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固化优秀的管理 经验 ,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风险的重要环节。制度作为一个行为控制系统,一方面引导人实施有利于制度目标实现的提倡行为,同时限制人可能出现的不提倡行为,制度自身的限制性要求导致了制度的复杂性。目前尚没有一整套成熟的理论予以支撑制度建设过程。从本质而言,制度管理是法律思想的重要体现,因此将法理学的逻辑构架移植于制度建设中,形成制度建设自身的理论体系,成为保证制度建设工作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有力支撑。 二、制度本质 制度建设是在既定的管理框架下,挖掘管理价值的探索性工作,是保证企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基于基本的法学思想,在开展制度建设之前,先要确定企业的“宪法”,明确企业的性质,经营的目的,员工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将是制度建设的基础,每项制度的形成都有其自身的管理原则,这些原则都服务于企业“宪法”。制度的运营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很难要求所有企业都像“华为”一样拥有自己的“基本法”。比较实际的做法是将“公司章程”作为公司“宪法”。公司章程是规定公司组织及活动基本规则的书面文件,载明了公司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准则,对公司的成立及运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公司成立的基础,也是公司赖以生存的灵魂,其具有法定性、真实性、自治性和公开性的基本特征,可以说公司章程就是企业运行的“宪法”。整个制度建设工作都应以公司章程为依据,制度规定的管理原则都要服从于公司章程,保证制度建设的公正性。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够围绕制度本质开展工作。 三、制度体系 企业的经营发展涉及众多领域,管理范围也相对广泛。因此需要参照法律部门的形式对制度进行分门别类,同时确定制度关系。 1.制度分类。 制度分类根据企业的经营规模和营业范围区别对待,依据管理领域范围划分制度类别。一般而言制度分类基本包括行政管理、 财务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 、安全管理等,并根据企业类型有所调整,研发类企业设置科研管理、质量管理,制造类企业设置物资管理、生产管理,贸易公司设置经营管理、客户管理。根据不同的经营重点及管理侧重,结合具体的管理层级,大致相同的企业也会形成不同的制度分类。 2.制度关系。 虽然制度领域各有不同,但是受众群体却互有交叉,在运行过程中管理原则和规则的冲突在所难免,因此确定制度间的优先等级就显得尤为重要。制度关系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同层级制度间的关系,是指由于机构层级不同导致的制度管理效力的差别。以集团公司为例,母公司与子公司均制定了管理制度,母公司的制度一般适用于子公司,这两个层级的制度属于隶属指导的关系,即母公司的制度较子公司制度优先。一种是同级的不同类制度间的关系,是指在同一层级机构中,由于业务重点的不同导致的制度运行冲突时的优先关系。这类优先关系主要用来解决诸如“因为自卫而杀害保护动物”是否合理的问题。就一般的管理优先程序而言,遵循“安全第一,兼顾效率”的原则,具体的优先原则随着公司业务重点的发展而变化。以科研单位为例,一般优先顺序为:安全-科研管理-质量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经贸企业、生产企业给予不同的管理重点其制度优先顺序也有所不同。 四、制度设立 制度是管理的依据,其合理性显的尤为重要,需要设计严谨的制度设立程序,保证制度合情合理兼顾效率。制度审查程序应该体现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征求意见,二是逐级审查。“征求意见”注重意见的征集的广度,需要有一定的样本量,这样才能征集出制度中共性的问题,这一方面有力于制度问题的发现和整改,另一方面也是管理 措施 在实施前宣贯的另一种形式,在互动过程中柔性的实施管理提升。“逐级审查”体现了制度审查的程序性,能够通过程序实现问题的不断聚焦,同时也是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核心的关键制度建议通过高层级的决策机构进行讨论确定,最终以行政文件的形式形成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该以上述原则形成《制度管理章程》暨“立法法”,保证制度设立程序的合理性,当然制度管理章程必然是需要通过广泛的征求意见且以“总经理办公会”一级的高层级决策机构确认确定的。在征集意见的过程中建议按照制度类别预先圈定各管理领域的资深管理人员建立“制度审查委员会”,在制度审查过程中保证征求意见的广泛性和准确性。 五、制度运行 制度运行过程中一方面要解决制度执行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制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效力变化的问题暨制度的解释。如果说可预测性是对制度执行者的限制的话,那么制度的解释就是对制度制订者的要求。 1.可预测性。 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必须保证其可预测性,按照管理制度办事,按照管理制度惩处。制度建设工作的成败表象是制度自身的正当性,但是关键是实施过程的可预测性。如果制度成文在册,但是无人执行,违反制度没有惩戒和纠正,那么制度的规范作用无法得到体现,反而会引起管理秩序的混乱。 2.制度解释。 企业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但是制度是相对固定的,在用“老制度”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乏要对制度进行解释,注意这个解释是以制度中管理原则为依据,针对新的实际情况,对固有的管理规则进行细化,并不是没有边界的解释。 六、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制度建设过程环节多,问题多,难点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针对几个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说明。 1.零星管理事项没有制度依据。 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经常会发现要处理某些零星的事项没有管理依据,使管理活动步履维艰。首先要看有没有以往类似事项的管理实践即“判例”,如果有就按照原有判例实施管理措施,如果没有看是否能够借鉴同类型企业涉及该事项的管理制度,可参照执行,形成新的“判例”,如果没有,那就按照公司章程,从公司利益的角度分析问题,确定管理方案。 2.制度运行评估。 企业的不断发展的,制度的相对固化的。用固化的标准管理变化的事物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对制度进行修改和调整,适应企业新的发展实际,保证制度运行的有效性。一方面加强新建制度针对试行期间问题反馈修改,保证新制度起到作用;另一方面加强老制度的修订工作,通过修改调整继续发挥作用。3.制度内容的宣贯。制度的编写审查过程虽然广泛的征求意见,但是总体而言还是相对封闭的,制度的效用是建立在“知法守法”的基础上的,因此有计划有步骤的针对制度管理领域进行必要的培训 教育 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企业不缺好的管理制度,管理效果长期上不去的原因就是教育宣贯不到位,没有形成制度管理氛围。 七、结语 制度建设工作是 企业管理 规范化程度的重要体现,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基础和依据。以法理学逻辑构建制度建设工作流程,明确制度的本质,规范制度设立程序,强化制度运行管理,从体系化角度确定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制度建设的核心理论和重要功用。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的理论化研究和实践性经验,提升制度建设能力,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实质性提高。 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篇二:《浅谈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思考》 我国的高等院校(除部分民办高校外),实行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资金的筹集 渠道 也逐渐多元化。在资金的使用方面,高校通常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物资采购以及后勤保障等业务。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2014年1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高等院校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指引。 一、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 内部控制是高校内部风险防范的机制,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目标。目前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制定到执行,存在着较大的脱节,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部控制的意识淡薄。有些院校的领导对于内部控制不重视,把内部控制当作一种形式,未采取实质性的措施,导致内部财务工作人员对于内部控制认识不到位,内控意识薄弱,内部控制中的重要部门之一的内审机构严重缺失。 2.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执行情况不理想。 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直接影响到了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很多高校领导权力得不到有效的束缚,而依托高校建立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很差,无法按照制度执行相关的工作,导致一些高校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内部审计工作也只能停留在基础的层面,难以深入下去,甚至个别高校中出现内审部门与管理人员串通舞弊的情况。此外,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本身也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一些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更新速度慢,难以适应改革的需要,导致内部控制系统制度产生漏洞。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最突出的就是执行不到位,不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执行,严重地削弱了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效力。 3.会计 岗位职责 不明,会计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高校财务部门工作比较繁重,需要处理各方面的事物,仅教职工报账,就是十分庞杂的一项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员进行处理。有时候会出现人手短缺,导致一人多岗、工作交叉等情况的出现。而财务部门的很多岗位是不相容的,这样很容易出现内部控制的漏洞。一些办学规模较小的高校中,内部控制方面的工作没有独立出来,而是由财务部门来完成,这样的内部审计结果也就无法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此外,很多高校中财务人员职称、学历、年龄结构不合理,对于新的会计准则、内部控制制度等新制度的贯彻学习不够,导致专业知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高校内部控制水平低下。 4.缺乏有效的外部评价系统,审计监督力度薄弱。 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设计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是其中缺乏有效的外部评价机制,即没有引入第三方审计监督。在《规范》中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对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如何没有评价的机制,这对于提升高校内部控制效果十分不利。此外,高等院校的内部监督力度也相对薄弱,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的内部监督主要由内部审计部门担任,但是内部监督缺乏独立性,在实际的审计监督过程中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的审计,很多时候流于形式。虽然各大高校每年会定期进行内部审计,但是从实际的审计监督效果看,效果不理想,仅仅是对个别违规行为进行查处,而且处罚的力度也不够,没有形成很好的威慑力。 二、强化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的对策 1.高校领导重视内部控制,提高整体的内部控制意识。 目前高校内部还是呈现较为明显的集权制,高校的主要负责人对于制度的实行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内部控制意识的强化需要领导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以后,还要以身作则,积极督促,提高执行的效果,而不是仅仅把内部控制制度当作一种形式。如果高校的领导都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时,下面的员工就很可能出现消极应对、敷衍了事的情况。因此,高校领导的重视至关重要。 2.依据最新的 规章制度 ,不断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高校必须根据新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结合自身的财务工作特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在《规范》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针对性强、执行性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强化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工作,这样可以与制度的执行效果形成有机的衔接,从而形成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防止内部控制执行效果不到位而出现的舞弊、挪用公款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的财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财务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3.明确岗位职责,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岗位分离是财务工作的基础,不能因为工作繁重,而产生内部控制制度中禁止的岗位交叉和一人多岗的情况。要在内部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对于不兼容岗位的工作必须分离。加强学习,进一步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有关内部控制重点的学习。高校可以选择一家师资力量雄厚的会计培训机构,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此外,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引入奖惩机制,对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而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中消极应对、执行不到位的,进行内部通报批评,并适当进行处罚,从而有效的提升高校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篇三:《试谈新形势下管理学教学改革应用》 一、《管理学》课程特点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学科,是培养管理型人才的基础学科。管理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的管理、国家的管理、团队的管理等等,都离不开管理学的理论支持。在社会发展相当迅猛的今天,要想让经济成为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动力,主要靠有效的管理,其次就是科技的支持。因此,管理学已经成为经济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服务。 1.管理学的实践性较强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管理学中没有亘古不变的管理定律,具体的问题应该有具体的解决办法。因此,单凭学好课本上的管理学理论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将实践融入管理教学中才能从根本上掌握一门科学。管理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管理经验,在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因情定因,做到活学活用,因此,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2.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首先,管理的宗旨是通过有效 方法 的将各种资源进行分配和利用,争取以最少的投资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另外,管理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是通过对被管理者和其他条件,创造出一定的社会价值,管理的价值也是通过被管理者的价值而体现出来的。管理是一个过程化现象,不像普通的商品,生产出来、销售出去就能换取一定的商业价值,管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 3.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管理学是人类所有学科中较为复杂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了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分配关系。管理学兼具了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工程学等知识,是这些知识融合而成的学科。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管理者需要用不同的知识进行管理,因此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4.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近几十年的时间,管理学的历史还很短,在经验的积累上还不太完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管理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管理学也正处于转型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管理学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二、我国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各个高校的管理学教学环境都设立在课堂中,并且多数的情况下,限制在理论讲授的形式和内容中,缺少知识的突破和形式的创新,顶多是在课堂教学中插入情境教学,但是学生们同样没有真正的将理论知识进一步的运用。因此,在管理学课堂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特别严重。教师主要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讲述了一遍,即使里面穿插案例分析,也是那些经典的老案例,对新形势下的管理工作缺少指导意义,对具体的实践活动没有多大的帮助。而且教师以及学校都没有给学生安排管理实践的机会,以至于学生的经验都是从课本上得来的,缺少时代特征。 2.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落后 现在的大学课堂依然是以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法,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不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过于突出,以至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并且现在的教学评价模式依然沿用传统的评价模式,以分数判断一个学生的成绩好坏,评价过于死板和形式化,不能准确的评估学生发展情况。 3.教材建设落后 管理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发展,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国内外各大企业的管理理念也在不断的变更,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原有的老教材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但是我国的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情况的严重性,有的意识到了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改善这个情况。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成就感。 4.案例教学较少 案例教学是讲授教学的补充,在无法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的时候,案例教学是增加学生管理经验的最好办法。但是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限制,许多教师在案例的收集及分析方面做得不到位,以至于给学生提供的案例分析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管理经验的需要。 三、新形势下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内容 新的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新的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宗旨是,不仅要创新教材、完善教材,并且对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环节进行改良。 1.科学编制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学大纲应该跟着社会的发展进行不断的变更,尤其是像管理学这种发展型的学科,需要不定时的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以达到与时代发展情况的匹配。科学的教学大纲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率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应该将教学大纲的科学性编制放在教学改革的首位。教学大纲的编制应该秉持与时俱进,增加实践的比重,增加范例教学、以及课外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内容。 2.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科学的实用的教材作用下,学生才会学到更加科学的知识,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都有一定的帮助。教材的建设应该借助国内外知名企业在管理上的经验,并结合时代的大背景,对企业的管理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在规定的教材之外,开设辅助教材,将自己平时收集的材料进行汇总,把其中较好的内容装订成册,给学生们传阅。在一定的积累以后,进过学校教研组,甚至是有相关教育部门的大讨论,将优秀的教材内容在更大的范围内传阅。 3.对 教学方法 进行改革 教学方法的好坏,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教学方法与学生的适应程度。比如说,较为活跃的班级,教师应该增加课堂教学的严格程度,在他们积极思考的同时,要强调思维的严密性,切忌在过于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忽视系统教学的重要性。相反在沉闷的课堂中,应该用生动有趣的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调换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让学生讲,教师听。 4.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实践是管理专业学生提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将间接经验付诸实践的重要方法。学校可以与一些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在暑假或者在校时间,把学生分配到各个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并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 总结 自己的实践经验,做好书面的记录。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从《管理学》课程特点入手,分析了管理学的特点,管理学不仅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并且具有综合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其次就我国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现在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在实践中下进行管理学教学改革,首先应该从编制科学的教学大纲入手,加强教材的建设,与此同时应该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并通过实践检验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1. 管理学基础学习心得800字 2. 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 3. 学习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与感想 4. 管理学基础知识要点 5. 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论文

管理学基础课程论文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管理类各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我们来看看管理学基础课程论文,欢迎阅读借鉴。

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 《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应以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踏实的实践能力、创造性的工作能力为核心,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分析了目前《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多种《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重点介绍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社会实践教学等方法,以期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 管理学论文

一、管理学课程在管理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管理类各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高层次发展,经济结构由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向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转变,“向管理要效益”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因此,社会的现实需求需要高校培养大批拥有广博专业基础知识、懂得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掌握基本管理技能、具有科学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的中高级管理人才。管理学课程作为一门启蒙、奠基性的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好铺垫,为国家培养足够数量的合格管理人才,是管理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不是独立于教学方法之外的,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体现。因为教学目标关系着管理学课程采取何种教学策略实现这些目标,有的目标实现需要配合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直接影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影响和导致教学方法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不明确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学方式传统化、单一化,缺乏实践教学

学院在讲授管理学课程时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的把握,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缺少必要的启发式教育,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就业反馈情况来看,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全面的思维模式,而不是传统的高分多证的学生。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是考核。教师通过考核结果可以很快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及时发现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目前,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单一,基本上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题目设计也缺乏创新,客观题目比较多,发挥性题目比较少。这种考核方式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很难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相关教学实践比较缺乏

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宗旨就是为了我们的社会工作和生活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能够完成这项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比较偏重于理论,很少涉及到实际的操作方式和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好,而忽视了自己的实际运用水平的提升。同时,一些高职院校的教材进度设计也不合理,在编排上往往注重理论知识,对于实际的内容涉及较少,不符合当代教学发展的现状,内容比较陈旧,因而不利于学生掌握新的教学内容。

三、影响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原因

(1)不同校园文化下的学习态度

西方学校的育人理念是宽进严出,在这样的学校里有些学生觉得很辛苦,但会学有所成。而我国很多高校都严进宽出,致使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投入不够,从而影响学习结果。

(2)学生自身认知不足和不同学习习惯的影响

学生是具有活力的群体,有时盲目、冲动,因为缺乏基础管理经验,认知能力有限,难免会对管理学课程产生一些错误看法。管理学恰恰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的课程,这正好是许多学生缺乏的一种能力。

(3)管理学基础具有一定的过渡性

管理学基础具有一定的过渡性特点,使学生从对管理学一无所知的状态过渡到熟悉了解的阶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能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突出“技能型”教学显得尤为关键。

四、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法创新的第一步,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其实就包含了教学方法创新手段和教学过程中实现的一些基本内容。教学目标一旦明确,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具有了依据,并且这些已经成为影响和提升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基础。在教学目标既定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小组式教学方法等等。这些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就目前状况而言,教学目标不明确也确实对教学方法创新和实施带来负面影响。而且这些教学过程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也起到了非常不利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社会对职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一些教学目标往往就是岗位任职标准。这种教育模式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注重多样化的尝试,因为一些基本的理论本身枯燥,必须借助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同时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具体负责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任务。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本身即是一种创新,例如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和提升教学方法的突破口。教学方法多样化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非常有效,不仅如此,管理学知识架构是呈现差异化状态的,不同的知识内容需要结合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完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3)重视实践教学

管理学实践课程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整个教学方法的改进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效果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以更为有效的身份和成果对其进行全面剖析。这样不仅能有利于学生在这些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为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发挥着重要影响。为此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实践方法的创新。

(4)建立适合的考核方式

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在管理学的考核模式中,应该适当加强对应用知识的考评,减少考核记忆知识,要突破单一闭卷考试的束缚,使用多样化的考评模式。例如,可按照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与技能测试为考核标准。这样既能防止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发生,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进一步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五、总结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影响整个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因此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也直接关乎教学质量。长期以来,管理学专业课程在教学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优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这些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管理学基础论文摘要怎么写

改完感觉醍醐灌顶,又没有被伤到自尊,仿佛和一位和蔼的老教授进行了一场课题讨论。从言语间能感受到审稿人对我的研究领域非常在行,但点到为止又不说破,给我自己参悟的空间。我导师说我运气太好了,遇到这么善良又懂的审稿人。你可以联系北京译顶科技,我身边朋友都是找他们家做的。

管理学是经管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培养管理型人才的基础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管理学基础论文,供大家参考。管理学基础论文 范文 篇一:《法理学视域下企业制度建设思考》 一、引言 从管理的依据和环境而言,成功的企业一般都会经历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 文化 几个特定的阶段。其中管理制度的出现和完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固化优秀的管理 经验 ,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风险的重要环节。制度作为一个行为控制系统,一方面引导人实施有利于制度目标实现的提倡行为,同时限制人可能出现的不提倡行为,制度自身的限制性要求导致了制度的复杂性。目前尚没有一整套成熟的理论予以支撑制度建设过程。从本质而言,制度管理是法律思想的重要体现,因此将法理学的逻辑构架移植于制度建设中,形成制度建设自身的理论体系,成为保证制度建设工作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有力支撑。 二、制度本质 制度建设是在既定的管理框架下,挖掘管理价值的探索性工作,是保证企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基于基本的法学思想,在开展制度建设之前,先要确定企业的“宪法”,明确企业的性质,经营的目的,员工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将是制度建设的基础,每项制度的形成都有其自身的管理原则,这些原则都服务于企业“宪法”。制度的运营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很难要求所有企业都像“华为”一样拥有自己的“基本法”。比较实际的做法是将“公司章程”作为公司“宪法”。公司章程是规定公司组织及活动基本规则的书面文件,载明了公司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准则,对公司的成立及运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公司成立的基础,也是公司赖以生存的灵魂,其具有法定性、真实性、自治性和公开性的基本特征,可以说公司章程就是企业运行的“宪法”。整个制度建设工作都应以公司章程为依据,制度规定的管理原则都要服从于公司章程,保证制度建设的公正性。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够围绕制度本质开展工作。 三、制度体系 企业的经营发展涉及众多领域,管理范围也相对广泛。因此需要参照法律部门的形式对制度进行分门别类,同时确定制度关系。 1.制度分类。 制度分类根据企业的经营规模和营业范围区别对待,依据管理领域范围划分制度类别。一般而言制度分类基本包括行政管理、 财务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 、安全管理等,并根据企业类型有所调整,研发类企业设置科研管理、质量管理,制造类企业设置物资管理、生产管理,贸易公司设置经营管理、客户管理。根据不同的经营重点及管理侧重,结合具体的管理层级,大致相同的企业也会形成不同的制度分类。 2.制度关系。 虽然制度领域各有不同,但是受众群体却互有交叉,在运行过程中管理原则和规则的冲突在所难免,因此确定制度间的优先等级就显得尤为重要。制度关系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同层级制度间的关系,是指由于机构层级不同导致的制度管理效力的差别。以集团公司为例,母公司与子公司均制定了管理制度,母公司的制度一般适用于子公司,这两个层级的制度属于隶属指导的关系,即母公司的制度较子公司制度优先。一种是同级的不同类制度间的关系,是指在同一层级机构中,由于业务重点的不同导致的制度运行冲突时的优先关系。这类优先关系主要用来解决诸如“因为自卫而杀害保护动物”是否合理的问题。就一般的管理优先程序而言,遵循“安全第一,兼顾效率”的原则,具体的优先原则随着公司业务重点的发展而变化。以科研单位为例,一般优先顺序为:安全-科研管理-质量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经贸企业、生产企业给予不同的管理重点其制度优先顺序也有所不同。 四、制度设立 制度是管理的依据,其合理性显的尤为重要,需要设计严谨的制度设立程序,保证制度合情合理兼顾效率。制度审查程序应该体现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征求意见,二是逐级审查。“征求意见”注重意见的征集的广度,需要有一定的样本量,这样才能征集出制度中共性的问题,这一方面有力于制度问题的发现和整改,另一方面也是管理 措施 在实施前宣贯的另一种形式,在互动过程中柔性的实施管理提升。“逐级审查”体现了制度审查的程序性,能够通过程序实现问题的不断聚焦,同时也是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核心的关键制度建议通过高层级的决策机构进行讨论确定,最终以行政文件的形式形成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该以上述原则形成《制度管理章程》暨“立法法”,保证制度设立程序的合理性,当然制度管理章程必然是需要通过广泛的征求意见且以“总经理办公会”一级的高层级决策机构确认确定的。在征集意见的过程中建议按照制度类别预先圈定各管理领域的资深管理人员建立“制度审查委员会”,在制度审查过程中保证征求意见的广泛性和准确性。 五、制度运行 制度运行过程中一方面要解决制度执行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制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效力变化的问题暨制度的解释。如果说可预测性是对制度执行者的限制的话,那么制度的解释就是对制度制订者的要求。 1.可预测性。 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必须保证其可预测性,按照管理制度办事,按照管理制度惩处。制度建设工作的成败表象是制度自身的正当性,但是关键是实施过程的可预测性。如果制度成文在册,但是无人执行,违反制度没有惩戒和纠正,那么制度的规范作用无法得到体现,反而会引起管理秩序的混乱。 2.制度解释。 企业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但是制度是相对固定的,在用“老制度”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乏要对制度进行解释,注意这个解释是以制度中管理原则为依据,针对新的实际情况,对固有的管理规则进行细化,并不是没有边界的解释。 六、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制度建设过程环节多,问题多,难点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针对几个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说明。 1.零星管理事项没有制度依据。 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经常会发现要处理某些零星的事项没有管理依据,使管理活动步履维艰。首先要看有没有以往类似事项的管理实践即“判例”,如果有就按照原有判例实施管理措施,如果没有看是否能够借鉴同类型企业涉及该事项的管理制度,可参照执行,形成新的“判例”,如果没有,那就按照公司章程,从公司利益的角度分析问题,确定管理方案。 2.制度运行评估。 企业的不断发展的,制度的相对固化的。用固化的标准管理变化的事物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对制度进行修改和调整,适应企业新的发展实际,保证制度运行的有效性。一方面加强新建制度针对试行期间问题反馈修改,保证新制度起到作用;另一方面加强老制度的修订工作,通过修改调整继续发挥作用。3.制度内容的宣贯。制度的编写审查过程虽然广泛的征求意见,但是总体而言还是相对封闭的,制度的效用是建立在“知法守法”的基础上的,因此有计划有步骤的针对制度管理领域进行必要的培训 教育 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企业不缺好的管理制度,管理效果长期上不去的原因就是教育宣贯不到位,没有形成制度管理氛围。 七、结语 制度建设工作是 企业管理 规范化程度的重要体现,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基础和依据。以法理学逻辑构建制度建设工作流程,明确制度的本质,规范制度设立程序,强化制度运行管理,从体系化角度确定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制度建设的核心理论和重要功用。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的理论化研究和实践性经验,提升制度建设能力,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实质性提高。 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篇二:《浅谈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思考》 我国的高等院校(除部分民办高校外),实行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资金的筹集 渠道 也逐渐多元化。在资金的使用方面,高校通常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物资采购以及后勤保障等业务。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2014年1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高等院校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指引。 一、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 内部控制是高校内部风险防范的机制,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目标。目前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制定到执行,存在着较大的脱节,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部控制的意识淡薄。有些院校的领导对于内部控制不重视,把内部控制当作一种形式,未采取实质性的措施,导致内部财务工作人员对于内部控制认识不到位,内控意识薄弱,内部控制中的重要部门之一的内审机构严重缺失。 2.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执行情况不理想。 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直接影响到了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很多高校领导权力得不到有效的束缚,而依托高校建立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很差,无法按照制度执行相关的工作,导致一些高校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内部审计工作也只能停留在基础的层面,难以深入下去,甚至个别高校中出现内审部门与管理人员串通舞弊的情况。此外,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本身也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一些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更新速度慢,难以适应改革的需要,导致内部控制系统制度产生漏洞。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最突出的就是执行不到位,不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执行,严重地削弱了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效力。 3.会计 岗位职责 不明,会计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高校财务部门工作比较繁重,需要处理各方面的事物,仅教职工报账,就是十分庞杂的一项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员进行处理。有时候会出现人手短缺,导致一人多岗、工作交叉等情况的出现。而财务部门的很多岗位是不相容的,这样很容易出现内部控制的漏洞。一些办学规模较小的高校中,内部控制方面的工作没有独立出来,而是由财务部门来完成,这样的内部审计结果也就无法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此外,很多高校中财务人员职称、学历、年龄结构不合理,对于新的会计准则、内部控制制度等新制度的贯彻学习不够,导致专业知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高校内部控制水平低下。 4.缺乏有效的外部评价系统,审计监督力度薄弱。 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设计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是其中缺乏有效的外部评价机制,即没有引入第三方审计监督。在《规范》中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对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如何没有评价的机制,这对于提升高校内部控制效果十分不利。此外,高等院校的内部监督力度也相对薄弱,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的内部监督主要由内部审计部门担任,但是内部监督缺乏独立性,在实际的审计监督过程中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的审计,很多时候流于形式。虽然各大高校每年会定期进行内部审计,但是从实际的审计监督效果看,效果不理想,仅仅是对个别违规行为进行查处,而且处罚的力度也不够,没有形成很好的威慑力。 二、强化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的对策 1.高校领导重视内部控制,提高整体的内部控制意识。 目前高校内部还是呈现较为明显的集权制,高校的主要负责人对于制度的实行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内部控制意识的强化需要领导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以后,还要以身作则,积极督促,提高执行的效果,而不是仅仅把内部控制制度当作一种形式。如果高校的领导都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时,下面的员工就很可能出现消极应对、敷衍了事的情况。因此,高校领导的重视至关重要。 2.依据最新的 规章制度 ,不断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高校必须根据新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结合自身的财务工作特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在《规范》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针对性强、执行性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强化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工作,这样可以与制度的执行效果形成有机的衔接,从而形成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防止内部控制执行效果不到位而出现的舞弊、挪用公款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的财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财务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3.明确岗位职责,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岗位分离是财务工作的基础,不能因为工作繁重,而产生内部控制制度中禁止的岗位交叉和一人多岗的情况。要在内部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对于不兼容岗位的工作必须分离。加强学习,进一步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有关内部控制重点的学习。高校可以选择一家师资力量雄厚的会计培训机构,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此外,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引入奖惩机制,对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而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中消极应对、执行不到位的,进行内部通报批评,并适当进行处罚,从而有效的提升高校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篇三:《试谈新形势下管理学教学改革应用》 一、《管理学》课程特点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学科,是培养管理型人才的基础学科。管理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的管理、国家的管理、团队的管理等等,都离不开管理学的理论支持。在社会发展相当迅猛的今天,要想让经济成为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动力,主要靠有效的管理,其次就是科技的支持。因此,管理学已经成为经济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服务。 1.管理学的实践性较强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管理学中没有亘古不变的管理定律,具体的问题应该有具体的解决办法。因此,单凭学好课本上的管理学理论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将实践融入管理教学中才能从根本上掌握一门科学。管理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管理经验,在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因情定因,做到活学活用,因此,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2.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首先,管理的宗旨是通过有效 方法 的将各种资源进行分配和利用,争取以最少的投资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另外,管理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是通过对被管理者和其他条件,创造出一定的社会价值,管理的价值也是通过被管理者的价值而体现出来的。管理是一个过程化现象,不像普通的商品,生产出来、销售出去就能换取一定的商业价值,管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 3.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管理学是人类所有学科中较为复杂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了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分配关系。管理学兼具了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工程学等知识,是这些知识融合而成的学科。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管理者需要用不同的知识进行管理,因此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4.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近几十年的时间,管理学的历史还很短,在经验的积累上还不太完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管理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管理学也正处于转型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管理学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二、我国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各个高校的管理学教学环境都设立在课堂中,并且多数的情况下,限制在理论讲授的形式和内容中,缺少知识的突破和形式的创新,顶多是在课堂教学中插入情境教学,但是学生们同样没有真正的将理论知识进一步的运用。因此,在管理学课堂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特别严重。教师主要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讲述了一遍,即使里面穿插案例分析,也是那些经典的老案例,对新形势下的管理工作缺少指导意义,对具体的实践活动没有多大的帮助。而且教师以及学校都没有给学生安排管理实践的机会,以至于学生的经验都是从课本上得来的,缺少时代特征。 2.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落后 现在的大学课堂依然是以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法,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不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过于突出,以至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并且现在的教学评价模式依然沿用传统的评价模式,以分数判断一个学生的成绩好坏,评价过于死板和形式化,不能准确的评估学生发展情况。 3.教材建设落后 管理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发展,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国内外各大企业的管理理念也在不断的变更,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原有的老教材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但是我国的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情况的严重性,有的意识到了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改善这个情况。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成就感。 4.案例教学较少 案例教学是讲授教学的补充,在无法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的时候,案例教学是增加学生管理经验的最好办法。但是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限制,许多教师在案例的收集及分析方面做得不到位,以至于给学生提供的案例分析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管理经验的需要。 三、新形势下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内容 新的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新的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宗旨是,不仅要创新教材、完善教材,并且对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环节进行改良。 1.科学编制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学大纲应该跟着社会的发展进行不断的变更,尤其是像管理学这种发展型的学科,需要不定时的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以达到与时代发展情况的匹配。科学的教学大纲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率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应该将教学大纲的科学性编制放在教学改革的首位。教学大纲的编制应该秉持与时俱进,增加实践的比重,增加范例教学、以及课外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内容。 2.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科学的实用的教材作用下,学生才会学到更加科学的知识,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都有一定的帮助。教材的建设应该借助国内外知名企业在管理上的经验,并结合时代的大背景,对企业的管理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在规定的教材之外,开设辅助教材,将自己平时收集的材料进行汇总,把其中较好的内容装订成册,给学生们传阅。在一定的积累以后,进过学校教研组,甚至是有相关教育部门的大讨论,将优秀的教材内容在更大的范围内传阅。 3.对 教学方法 进行改革 教学方法的好坏,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教学方法与学生的适应程度。比如说,较为活跃的班级,教师应该增加课堂教学的严格程度,在他们积极思考的同时,要强调思维的严密性,切忌在过于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忽视系统教学的重要性。相反在沉闷的课堂中,应该用生动有趣的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调换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让学生讲,教师听。 4.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实践是管理专业学生提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将间接经验付诸实践的重要方法。学校可以与一些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在暑假或者在校时间,把学生分配到各个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并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 总结 自己的实践经验,做好书面的记录。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从《管理学》课程特点入手,分析了管理学的特点,管理学不仅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并且具有综合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其次就我国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现在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在实践中下进行管理学教学改革,首先应该从编制科学的教学大纲入手,加强教材的建设,与此同时应该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并通过实践检验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1. 管理学基础学习心得800字 2. 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 3. 学习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与感想 4. 管理学基础知识要点 5. 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论文

摘要比内容简单多的

1、摘要是论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从摘要上就能看出作者整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2、摘要的写法既有可以遵循的规律,比如要写清楚论文的研究背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得出的主要结论、研究的意义和不足等。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僵硬的东西,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3、摘要一定要紧扣题目。

注意事项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药理学基础论文1500

药理学作为连接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一门桥梁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药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药理学论文 范文 一:药理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

【摘要】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迈入了信息时代,而信息技术也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的 教育 事业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以计算机技术与 网络技术 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学也成为了当前教育体系当中极具活力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声音、图像、文本等信息非常强大的处理功能,使得药理学教学当中较为抽象的一些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药理学教学的效果。笔者在下文中分析了药理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具体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药理学;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策略

1.分析药理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问题

忽视了教学内容,过于注重多媒体的教学形式。由于一部分教师在药理学的课堂教学当中,过于注重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应用,却忽视了药理学教学的内容,导致药理学课堂教学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问题。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教师往往为迎合学生的兴趣,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并未将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置于首位,只是在表面上追求花哨、新颖、活泼、动感的教学形式与艺术效果,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被忽视,使得学生将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多媒体技术展示方面,并未对教学信息本身产生直接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药理学教学的有效性明显不高。

对多媒体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未得到充分地发挥。在课堂上不管是哪种教学手段或者 教学 方法 的使用都要依靠教师有效的引导,教师的这一重要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实践教学当中,教师必须按照授课的内容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状态表现,通过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优美的板书以及较为形象的支体动作,为学生讲解药理学的知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但是,一部分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过分依赖,导致其教学的思路被已有的药理学教学课件所制约,使得课堂教学失去了灵活性,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往往成为课件的解说员或者放映员,对于课堂缺乏运筹帷幄的能力,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表现缺乏关注度,也缺乏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对教学节奏进行调整的能力,使得教和学这二者之前出现脱轨的现象,使得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弱化,影响了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教师人格魅力无法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有效性普遍偏低。

过快的教学节奏,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思维活动发展的过程。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药理学教学的信息量明显加大,往往会比传统药理学教学模式的信息量高出2-3倍,为了将教学任务完成,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这时都缺乏对教学节奏的控制,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过多且信息量较大,播放课件的速度也明显加快,学生在课堂上用于思考的时间较少,这种情况下学生有如走马观花。在这种快节奏的药理学课堂,由于药理学信息量较大,学生往往没有思考与做笔记的时间,对于课堂的内容更是难以消化与理解,学生的大脑在一种极其疲备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很难集中,根本无法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探讨药理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策略

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药理学教学当中,教师要按照药理学的教学内容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首先要避免把课件做成与教材内容完全相同的电子书,避免把屏幕视为电子黑板,其次要避免对视听效果进行盲目地追求,避免将一些与药理学教学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音乐、动画、图像等内容融入到课件当中。所以,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与药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内容相结合,精神做好教学的设计工作,在对教材深入研究的前提下,有效的归纳并 总结 ,不要过于简单的罗列,要保持课件画面的清新、简洁,且要突出重点、布局合理,还要确保流畅的播放。另外,药理学教学课件还要按照具体教学要求与课堂实际情况来调整与补充,使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的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升药理学的教学效果。

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药理学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必须结合传统药理学教学手段存在的优势,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实际教学当中,多媒体教学要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要按照药理学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两者所占的时间比例。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将多媒体教学方式形象生动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再把传统教学当中的板书讲授教学合理地插入其中,通过教师自身的语言艺术有效地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升讨论与交流的效果。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相得益彰,提升药理学教学的有效性。

控制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调节药理学课堂的教学节奏。多媒体教学具有快捷性与集成性的特点,使药理学课堂教学时的信息量增加了很多。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不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进行科学的分析,一部分学生极有可能无法接受大量的信息,教学效果反而会受到影响,导致教学率低下。药理学课程的内容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信息量,避免因信息量过大导致学生找不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另外,教师对于教学节奏的控制也是药理学教师教学艺术的展现。

3.结语

综上所述,药理学教学当中,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再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同时教师必须控制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调节药理学课堂的教学节奏,才能使多媒体教育技术成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提升药理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梓南,常刚,刘志远.浅谈药理学教学改革[J].中国药房,2011(28).

[2]游秋云,李沄.药理学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与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4).

药理学论文范文二:临床医学药理学试卷分析与教学思考

摘要:目的:评估全科医学《临床药理学》期末试卷质量,反馈教学效果,探讨教学方法。方法:对我院2010级五年制临床医学(全科方向)255名学生《临床药理学》期末考试成绩用试卷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格率,难度系数,区分度,信度系数。结论:考试成绩可以信赖,试卷总体难度偏简单,区分度较差,试卷质量需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需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临床药理学;试卷分析;试卷质量;教学思考

《临床药理学》是临床医学生的一门限选课程,以促进医药结合及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以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为目的。考试是评价教学效果和发现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试卷分析是课程考核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反馈信息。本文通过对2010级全科医学《临床药理学》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价试卷质量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材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本院2010级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全科方向)2013—2014上学年选修《临床药理学》的学生共255人,以李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临床药理学》(第五版)为教材,共18学时。

(二)命题与考试

授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命题,共两套试卷,分别为A、B卷,考前由教学部随机抽取其中一套作为期末考试试卷,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题型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共52题,具体题型及其对应的题量和分值分别为:单项选择20题(共40分),多项选择5题(共10分),判断题10题(共15分),名词解释4题(共10分),填空题10题(共10分),简答题2题(共10分),分析题1题(共5分)。

(三)方法阅卷

使用统一的评分标准,为避免主观因素对成绩的影响,采用流水作业方式,每位阅卷教师判一种题型,由双人核查分数。阅卷完成后,使用试卷分析软件分析分数分布、难度系数、区分度、信度系数等。使用时首先录入试卷分析的原始数据,包括班级名称、课程名称、试题编号、标准分值等,再导入学生学号,依次录入每份试卷每题的实际得分,对其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分数分布

有效试卷共255份,最高分分,最低分分,全距分,平均分分,分数段在分的有2人,占;分的有5人,占;分的有48人,占;分的有117人,占;分的有82人,占;分的有1人,占;优秀(≥分)16人,优秀率,及格(≥分)248人,及格率,247人()成绩集中在分,成绩近似正态分布。

(二)难度

难度指考生对某一试题考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它反映了试题的难易程度,用难度系数P表示,P=得分的平均分满分,P>表示试题容易,≥P≥表示试题难度适中,P<表示试题较难。经试卷分析系统分析,全卷难度系数为,容易题(P>)共34题,分值占分,其中名词解释2题、单项选择16题、多项选择4题、判断题7题、填空题3题、简答题1题、分析题1题;难度适中的题(≥P≥)共15题,分值占分,其中名词解释2题、单项选择3题、判断题3题、填空题6题、简答题1题;难题(P<)共3题,分值占5分,其中单项选择1题、多项选择1题、填空题1题。

(三)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通过考试将不同程度和不同能力的学生区别开来,是衡量试题鉴别考生水平差异能力的重要指标,用D表示。D≥表示区分度良好,>D≥表示区分度适中,D<表示区分度差。经试卷分析系统分析,全卷区分度为,区分度较好的题(D≥)共9题,分值占16分,其中单项选择2题、多项选择1题、填空题5题、简答题1题;区分度适中的题(>D≥)共13题,分值占29分,其中名词解释3题、单项选择1题、多项选择2题、判断题2题、填空题3题、简答题1题、分析题1题;区分度差的题(D<)共30题,分值占54分,其中名词解释1题、单项选择17题、多项选择2题、判断题8题、填空题2题。

(四)信度

考试的信度是考试客观性及考试结果准确性的一种反映,试卷的信度高表明考试结果很少受随机因素影响,考分能真实可靠地反映出受试者的学业水平。本次采用Cronbach'sa信度系数,反映测验的可靠性,通常应大于,经试卷分析系统分析,本次考试信度系数为。

(五)各题型分析

各题型平均得分分别为:名词解释分,单项选择分,多项选择分,判断题分,填空题分,简答题分,分析题分。各题型难度系数分别为: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分析题。各题型区分度分别为: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分析题。

三、讨论

(一)试卷题型及分值分布

本套试卷客观题与主观题所占分值比例约为∶1,题量比约为∶1。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主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从难度系数及区分度看,反映出的结果是学生对各章节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难以对其综合分析,不能做到灵活运用,在今后的教学内容中应多增加实例,锻炼学生对知识综合分析运用的能力,而且要在以后的考试中适当增加主观题的题量及分值。

(二)试卷质量

本套试题切合教学大纲,试题考核内容基本覆盖各教学的重难点,与教学大纲考核要求一致。本套试卷共七类题型,考察多个知识点,考察方式多样,试卷信度系数为,说明测试结果真实可靠,可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全卷难度系数,说明试题总体难度偏容易,其中单项选择、判断题、分析题难度系数分别为、、,容易题较多,名词解释、多项选择、填空题、简答题难度适中。全卷区分度为,说明区分度较差,不能很好的区分优秀学生及学困生的学习效果,其中单项选择和判断题的区分度分别为和,区分度差的题所占比例较大,简答题区分度较好。

(三)教学思考

药理学是临床医学基础教育中的重要课程,通过试卷分析发现,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临床合理用药的重点概念及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好,但存在忽视重点知识细节、所学知识与临床应用脱节等问题,因而有部分题目普遍回答较差,案例分析不够深入, 学习方法 简单、思路狭窄,缺乏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本课程属于限选课,课时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抓住重点,兼顾大多数学生,但本次试题总体难度较简单,容易的题相对较多,尤其是单选题和判断题,区分度差,因此今后应适当减少单选题和判断题的题量及分值,增加简答题、分析题等主观题的题量及分值,切实考察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对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建议增加课时数,以便教师上课时结合临床案例深入讲解,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和临床用药思维的养成。另外,建议将每次考试中质量较高的题目保留,分门别类地纳入题库,有利于试卷的标准化建设。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发现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考试和试卷分析,教师应不断总结提高,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方法,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同时积极学习考试理论和命题技巧,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让学生明确考核目的,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做好了教学环节中的每一步,才能真正保证教学质量,让学生学有所获,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俊.临床药理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赵一衡,方进博.《护理管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教学思考[J].护理研究,2013,11(27).

[3]饶敏,卢小澍,陈波,等.《预防医学》试卷质量分析[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8(4).

[4]王一任,曾小敏,王乐三,等.《医学统计学》试卷分析与教学改革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

[5]吴承祯,何丽华,林立群,等.试卷质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3).

[6]张文静,梁浩浩,黄翠,等.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试卷评价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0(18).

[7]景建民.试卷分析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7).

药理学论文相关 文章 :

1. 药学论文

2. 本科药学论文

3. 药学本科临床药理学教学与实践论文

4. 本科药学毕业论文:浅论临床药学实习管理

5. 关于中药学的论文

6. 本科中药学论文范文

主干学科:中药学、药学、中医学 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药事管理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22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医学或理学学士 相近专业:中药学 药物制剂

You can read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药理学课程 教育 对医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形成起关键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药理学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药理学硕士论文 范文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药理学元认知分析

摘要:针对新形势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医学生终身教育的目的,采用问卷形式调查临床医学专业186名学生在学习药理学课程时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情况,针对元认知调查结果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药理学教学提供有益指导。

关键词:药理学;元认知;临床医学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是医学与药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也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实验性学科[1],它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科学思维 方法 。学生学习药理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药理学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药理学的教学重点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药理学内容繁杂、散而抽象、负担重、难于理解,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难度大。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于1976年提出的认知概念,是对认知的认知,即“认知主体关于自身认知过程、认知结果及相关活动的知识,是认知主体为完成某一具体任务或目标,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监测、调节和协调的过程”[2]。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3个部分,三者紧密联系,彼此影响,共同制约着人的认知活动。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只是踏入医学领域的第一步,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有限,远远满足不了临床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临床工作中自我完善和提高。因此,了解学生药理学元认知情况并将元认知理论引入药理学本科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元认知理论积极监控和调节药理学学习过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学校教育和学生 毕业 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情况介绍如下。

1调查对象和内容

调查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本校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A班、B班的学生进行药理学元认知调查,发放问卷186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对调查信息采用百分比法进行统计处理。

调查内容[3-4]

根据元认知的3个基本部分设计元认知调查问卷(包含24道选择题),以探求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A班、B班学生在药理学学习中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及元认知监控3个方面的基本状况。

2调查结果

元认知知识状况调查结果

关于本校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186名学生在元认知知识的认知主体知识(认知主体对自身在认知方面特征的知识)、认知任务和目标知识、认知策略知识3个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 爱好 、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学生了解自己的记忆、理解水平与别人相比是强还是弱;的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说明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获得了一些元认知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元认知培养时具有良好的基础。的学生认为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努力程度,的学生没有 学习计划 或某一时间段有学习计划,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效率一般或较差,说明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和技能比较欠缺,尚不能通过元认知来指导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元认知体验状况调查结果

在本校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186名学生元认知体验(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中,的学生不喜欢与同学交流彼此的 学习方法 ,的学生不习惯同学之间互相提问的学习方式,的学生很少在学习过程中觉察自己在思考,说明部分学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自己的学习过程、检查自己的学习质量。的学生认为学习过程中压力大,有惧怕心理;的学生从来都不能调整和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知体验不足以让他们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使其有意识地控制、调节学习活动。的学生有听课时提出问题的习惯,的学生听课时从来都不提问题,说明部分学生习惯于灌输式的授课方法,对教师所讲知识 反思 很少,导致元认知体验缺乏激情。本校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186名学生中,的学生没有学期学习计划;的学生没有预习习惯;的学生没有课后复习或对前后章节内容进行比较的习惯;的学生没有积极、自觉地监控和调节学习过程,说明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监控学习的计划及意识,直接导致元认知知识和策略缺乏、元认知监控行为减弱。在元认知监控方法性方面具体表现为:的学生没有或很少有学习策略;的学生遇到和学习计划相冲突的事时,先做要做的事;的学生不做或很少做笔记。在元认知监控执行性方面具体表现为:的学生对不同章节的学习内容没有或很少有不同的学习策略,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意识不到或很少意识到自己的策略。在元认知监控反馈性方面具体表现为: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不反思或很少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元认知补救性方面具体表现为:的学生遇到困难不寻求或很少寻求解决办法。在元认知监控 总结 性方面具体表现为:的学生不进行或很少进行阶段性总结、反思。

3对策

丰富教师元认知知识,增强学生元认知观念

当前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教学模式也由传统灌输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客观上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元认知知识,在教学中自觉传授元认知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接受元认知方面的训练,促进学生在脱离教师和教学的外部监控时,能自发地迁移到不同的学习内容上。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上课前没有或很少有学期计划、不进行或很少进行 课前预习 和课后反思,这是导致其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教师在每学期开课初期,通过药理学绪论部分的讲解,使学生明白药理学课程的特点、内容设置、授课顺序及重点章节,使学生形成一个总体目标;每节课上课时,展示教学大纲,让学生明确掌握的知识、熟悉的知识和了解的知识;授课后组织学生讨论、反思学习过程,逐渐让学生在头脑中绘制药理学脉络图,总结章节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要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制订学习目标和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注意力。

积累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产生在认知活动的每一个阶段,可以是对“知”的体验,也可以是对“不知”的体验,是元认知中最活跃的成分,能对元认知产生强烈的影响。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中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及失败的滋味,从而激发高度的自觉思维,制订教与学的各种策略。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交叉运用的 教学方法 ,如对药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对重点药物和复杂用药采用案例式或者讨论式教学方法、对难理解的问题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合作式学习方法及同学之间的讨论式学习方法等。通过教与学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心情愉悦、兴趣倍增,增强教和学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形成教和学的良性循环。

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是元认知调控和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在医学教学领域,教学效果主要依靠教师和学生的自觉性,因此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监督与调节学生的学习,促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开展学习。例如在教学之初,教师要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内容设计包含学习重点和难点的预习提纲并发放给学生,学生制订明确的学习计划,形成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逐项实施和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不断强化对自身特点以及学习任务的分析,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和学习手段,通过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相提问和自我提问,充分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把握学习趋向,使学习按计划有序进行;在教学活动之后,学生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反思,如果没有达到既定目标,要查找原因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 学习态度 ,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手段,以提高学习效率。

4结语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研究证明,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本研究调查了我校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A班、B班学生的元认知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对于药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元认知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在今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药理学元认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将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到元认知层次,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灵活使用各种学习策略,教师通过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为学生自主学习药理学能力的提升注入强劲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国泰,任远,王志旺,等.信息分类耦合适宜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8):125-126.

[2]高晖.论元认知理论框架的构建[J].商业 文化 ,2012(6):372.

[3]林辉,李媛媛,符逢春,等.中医学专科生“元认知”的调查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1):108-110.

[4]孙君艳,董丽平,仝胜利.不同层次的专科生学习遗传学的元认知意识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3(2):144-145.

药理学硕士论文范文二:临床医学药理学说课设计

摘要:药理学是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说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就《药理学》中镇静催眠药安定的说课设计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镇静催眠;说课;临床医学;药理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说课”以其独特的形式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活动。它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对某节课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简而言之,就是授课教师系统描述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从而达到相互交流切磋、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1]。药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学科。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围绕目标,强化技能”的教育理念,笔者以执教的药理学中的镇静催眠药安定为例,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提出可供广大药理学教师参考的教学实例。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所选教材为济南出版社出版,万丽英老师主编的《药理学》,该教材适用于临床医学、检验、药学等专业的专科教学,能满足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参考了杨宝峰主编的《药理学》第八版和张庆主编的《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的教材。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有睡眠障碍的人数与日俱增。镇静催眠药是有效帮助睡眠和改善睡眠质量的良药,而安定(又称地西泮)的作用可靠,副作用小,被称为医学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安定具有依赖性,属于精神药品,临床上须合理使用,严禁滥用。

(2)教学目标。根据目前职业教育以就业为指导,以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①知识目标。掌握安定的药理作用用途及不良反应;熟悉安定的用药注意事项;了解其作用机制。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对病人进行正确的用药指导。③情感和态度目标。通过本次课,大家要理性对待安定的利与弊。培养学生严谨学习态度和医学职业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其具备胜任临床岗位必需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3)重点难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即安定的作用、用途和主要不良反应。难点是安定的作用机制。

2.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专科生,已经系统学习生理、生化、解剖等专业基础课程,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初步掌握了医学相关课程的基本学习方法。但学生的年龄阶段处于17-20岁, 逻辑思维 能力相对较弱,对知识兴趣感不强。同时,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遗忘比较严重,给新知识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掌握主要知识点的基础上,注意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说教法

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是教学的前提,而教法是教学程序中重要环节,教师通过恰当的教法,有效地传递知识信息,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在安定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演示法将枯燥知识有趣化,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也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说学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应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将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预习本节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采用多种学习的方法:听讲法,自主探究法,对比法等,对于本节中难以记忆的知识,要培养学生采用联想记忆或借助口诀谐音记忆的方法掌握知识。此外,在课堂上教会学生理论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正确应用安定。

5.教学过程分析

(1)情境导入。让学生“一见倾心”:通过图片展示,瞬间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引出要介绍的主角—经典药物安定。提到镇静催眠药,同学们脑海里便可浮现出“睡觉”二字,因此可以以睡觉为话题引入,讲解失眠和睡眠时相,从而导入安定。

(2)内容详解。让学生“学有所用”:通过讲授,使同学们掌握安定的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尤其是随着剂量的增大依次出现的作用。通过图片展示和借助视频观看服用安定自杀的实例,从而让学生谨记服用安定勿过量,知道一旦过量用什么特殊的解救药。

(3)歌诀总结。让学生“寓学于乐”:药物的药理作用冗长,采用歌诀教学,让学生朗朗上口,记忆深刻[2]。安定口诀:镇静催眠用安定,生理睡眠成瘾轻,能抗癫痫有镇惊。静注过快呼吸停。

6.结语

这是笔者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内容总结而来的。通过说课活动,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更好的教学策略,去探讨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3],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理清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迅速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跃伟.高效利尿药的说课设计及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1732-1733.

[2]尹艳丽,张兰,王乐.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的说课设计[J].教育教学,2015,29:269-270.

[3]丁燕.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说课设计探讨[J].医学信息,2011,24(4):575-577.

药理学硕士论文相关 文章 :

1. 药学论文

2. 本科药学毕业论文:浅论临床药学实习管理

3. 药学本科临床药理学教学与实践论文

4. 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

5. 莪术油微乳制剂的药学研究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