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大智慧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大智慧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小人物也有大智慧《水浒传》中最出色的人物描写,印象最深的是鲁智深的豪爽仗义,李逵的粗鲁莽撞,林冲的忍辱负重等等,千人千面,活灵活现,更多的时候,大家更关注的这些英雄群体,事实上,推动情节发展的许多小人物也栩栩如生,回味无穷。在武松怒西门庆事件中,出现了一个微乎其微的,却对案件侦破起到关键作用的小人物,即何九叔。何九叔负责当地的丧葬,同时兼职仵作。武家案发后,西门庆送来银子,他敏感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等看到武大郎七窍流血,便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于是马上咬舌尖,口喷鲜血,假装昏倒。而后又听从其老婆的妙计,搜集到武大郎火化后的一根骨头,与西门庆送来的银子一起埋起来,静观事态的发展。对于何九叔来说,他无法避免地遭遇到两个强势人物,财大气粗的西门庆以及嫉恶如仇的武松,两个人都是他无法得罪的。西门庆需要他闭嘴,要他掩盖罪证,而武松需要他开口,要他出示罪证,夹缝中的他陷入了进退两面三刀难的境地。在险恶的形势下,他们聪明的夫妻当机立断,将罪证,即武大郎的遗骨与银子深埋地下,作为进退自如的砝码。一个是依仗经济实力的西门庆,一个是除了政治基础外,还有个性上的无所顾忌,两者相遇勇者胜。何九叔很明白,武松不会善罢甘休,他逃避验尺,收藏尸骨时,便倾向于武松了,当然在上交物证后他便孤注一掷了。顺水推舟,保持了自己正义的名节,就更是锦上添花了。何九叔有着小人物的圆滑,无论如何,他赌赢了,他运用生存的智慧,保证了自己及家人的周全。现实社会,(包括校园)的日常交往中,往往往也有许多这样的故事。他们的验证了:大人物身边的小人物,总要把秘密隐藏于“本本”之中,安全时,“本本”不见天日,暴露时“本本”便成为保全自己的护身符了,看来这种生存智慧不仅隐藏于何九叔一人,还存在于大多数小人物的潜意识中了经典水浒伴我行,诵读经典,品味书中的人物,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看透人物行>

论文,是大学生毕业的必经之路,是学生对于其所学学科研究得出的结论和成果,不论学的是医学、金融、法律、还是艺术等等,论文都是国内外的大学生在毕业前所需要完成的学术探讨。

文献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随意堆砌在字句中的华丽文字,而是前人智慧的辅助与支持,是增加文章学术价值和真实程度的重要支架,没有文献的论文是不具备说服力的。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 意为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书籍。(参考于《汉典》)

在现代社会中,文献的载体方式不仅限于书籍,还包括图画,声音,视频等等,它是前人留下真实数据的一种手段,也为后人提供大量的知识基础。所以,学术论文对于参考文献的引用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所写论点的了解程度及本身的学术素养,通过阅读,整理,研究前人留下的经验和成就,来论证如今自己得到的观点才能让论文变的真实可信。如果文章随意的信口开河,没有任何数据论证,那么其文章也就不存在任何被后人研究及引用的价值,后人也无法了解前人当年的真实情况。

文献也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

零次文献最具影响和参考价值,它代表的是最原始的数据记录,最能体现真实性和依据,在论文中一般体现在作者本身,比如通过大量实验所得的数据。

一次文献一般出现在具有官方证实的网站、报刊等地方,一般影响一个时代的著作或者实验都可以作为强有力的一次文献借鉴在自己的文章中,例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二次文献是对于一次文献的加工所产生的结果,例如将一次文献整理和归纳后所得到的出版物和作品,例如学术年度报告总结、数据报告手册等编纂过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二次文献。

文献不光对于大学论文的意义重大,也是人们窥探过去的真实依据,它不光作为一种真实的数据存在,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是重要的人类瑰宝。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一段充实而忙碌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问题来了,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分享。

[1]魏心宇.浅析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7,(90):9-10.

[2]王青.信息技术在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考试周刊,2017,(91):143.

[3]谷静.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化旅游人才供给研究[J].林区教学,2017,(11):26-27.

[4]陈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发农村体育旅游资源的研究--以珠海市金湾区为例[J].考试周刊,2017,(A1):139-140.

[5]李丹特约记者刘进勇.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实处打造精品项目阳光工程[N].中国石油报,2017-10-23(001).

[6]王铭俊彭艺.湖南推进美丽乡村建设[N].中国环境报,2017-10-20(007).

[7]特派记者况昌勋.为海南牢记使命呵护绿水青山点赞[N].海南日报,2017-10-20(A05).

[8]施华赟.精准"治未病"守土当如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10-20(003).

[9]本报记者苏玉君孙楠杨笑雯.大湖湾生态新区西北内陆的.城镇化样本[N].中国气象报,2017-10-20(005).

[10]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万宏.兰州激发内生动力全力推动文旅产业[N].兰州日报,2017-10-20(006).

[11]张海英."故宫服务"可否在全国景区推广[N].中国商报,2017-10-20(P02).

[12]惠民工程助推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N].商洛日报,2017-10-20(007).

[13]记者郭猛王思达."走遍秦皇岛",用脚步丈量出了什么[N].河北日报,2017-10-23(009).

[14]平裕强.陵川交警大队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N].太行日报,2017-10-23(003).

[15]记者汪瑛.精准扶贫咱们一起奔小康[N].商洛日报,2017-10-20(006).

[16]杜珊记者强犟.奋力脱贫攻坚打造美丽西寺[N].西部法制报,2017-10-21(004).

[17]通讯员葛卉黄旭峰.农行广东分行农家乐贷农民创业好帮手[N].农村金融时报,2017-10-23(A05).

[18]窦群.践行"两山"理论推进国家公园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7-10-23(003).

[19]本报记者冯颖.景区创新升级筑牢石家庄旅游根基[N].中国旅游报,2017-10-23(A01).

[20]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乐天茵子.既有住宅安装电梯或将有章可循[N].合肥晚报,2017-10-24(A08).

[21]本报记者吕晶.精准招商助力追赶超越[N].榆林日报,2017-10-23(003).

[22]记者王艺.我市旅游行业智慧化管理再上新台阶[N].大连日报,2017-10-22(006).

[23]本报记者崔振海通讯员陈艳迪.让"天生丽质"变身"美丽经济"[N].山西经济日报,2017-10-26(007).

[24]本报记者杨淑珍通讯员孙海韬张大鹏."这里的警察能力与颜值俱佳"[N].人民公安报,2017-10-30(006).

[25]本报记者梁文艳.马遥的"教学梦"做当代有为的青年教师[N].中国产经新闻,2017-10-26(003).

[26]特约记者谭玉玲.让大丹霞旅游发展充满"智慧"[N].韶关日报,2017-10-23(A07).

[27]记者杨艺华通讯员曲易伸张涛.全国统一版本离境退税系统海南上线[N].海南日报,2017-10-25(B02).

[28]本报记者刘斯会.凯撒旅游前三季净利增长超四成[N].证券日报,2017-10-30(C03).

[29]记者朱家芬.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N].楚雄日报(汉),2017-10-24(001).

[30]记者吕丽霞.商南落实责任规范程序加快提案办理[N].商洛日报,2017-10-27(003).

[31]记者董娟通讯员梁泽仁卢琳.省统计局经济形势调研和统计工作督查座谈会在朔召开[N].朔州日报,2017-10-24(001).

[32]肖相波.青岛:不断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N].中国旅游报,2017-10-31(002).

[33]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旅游学院张青.通过收益管理提升民宿经营水平的要点[N].中国旅游报,2017-10-31(003).

[34].以全球视角,创新实现餐旅行业可持续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7-10-31(A06).

[35]刘剑飞.故宫"全网售票"体现管理智慧[N].中国审计报,2017-10-23(007).

[36]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郭晓蓓.强化金融创新支持旅游产业[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7-10-30(A02).

[37]陈晓光姜久明本报记者邱丽娜赵博言.我省今年重点公路建设完成505公里[N].黑龙江经济报,2017-10-27(001).

[38]本报记者曲晓燕.探索文化国资管理新路径[N].中国文化报,2017-10-30(007).

[39]记者徐莹波.巩固创城成果不松劲加快建立长效管理机制[N].桂林日报,2017-10-24(001).

[40]汤云明.晋宁国企改革助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迈新步[N].云南经济日报,2017-10-28(B03).

[41]李辉.乐见景区价格听证"涨声"不响亮[N].广西日报,2017-10-20(008).

[42]张海英."故宫服务"不妨在全国景区推广[N].友报,2017-10-27(003).

[43]记者吉蕾蕾.导游不得擅自变更行程、强迫游客购物[N].经济日报,2017-11-03(004).

[44]记者王菲.前三季度我区旅客吞吐量逾340万人[N].西藏日报(汉),2017-10-27(001).

[45]本报记者文豪.景区停车问题成关注热点[N].成都日报,2017-10-31(007).

[46]记者李敏.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N].承德日报,2017-10-24(001).

[47]记者沈仲亮.国家旅游局将遴选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N].中国旅游报,2017-11-01(001).

[48]小丁.擦亮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品牌[N].昆明日报,2017-10-29(007).

[49]本报记者刘曌琼.出行能"说走就走"[N].陕西日报,2017-10-30(011).

[50]记者吴岗.天津:2020年底前关闭所有砖瓦黏土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11-03(002).

[51]北京商报记者舒志娟.中青旅陷"伪造拒签信"口水战[N].北京商报,2017-11-02(004).

[52]本报记者孟妮.入境游发展短板如何补齐?[N].国际商报,2017-11-01(A06).

[53]记者王珂.导游管理办法明年正式实施[N].人民日报,2017-11-03(008).

[54]撰稿本报记者王眉灵."四好农村路"带来乡村新变化[N].四川日报,2017-10-31(009).

[55]记者高岳.让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N].海南报,2017-10-31(A01).

[56]本报记者杜杨楠.坚决向"年龄附加费"说不[N].大连日报,2017-10-30(007).

[57]本报记者赵亮.我市多部门联动开展"打非治违"整治行动[N].齐齐哈尔日报,2017-10-23(003).

[58]记者李喆通讯员赵尚羊华.广东开展重点车辆行驶记录仪专项检查[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17-11-03(001).

[59]记者宋柏松通讯员丁桂艳.秦皇岛大力提高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水平[N].河北日报,2017-11-06(012).

[60]王德刚.打赢脱贫攻坚战旅游业要当生力军[N].中国旅游报,2017-11-07(001).

[1] 王衍用.对旅游资源应该进行深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7(2):11-12.

[2] 伍延基,王计平,曾海洋.无景点旅游的理论解释与实践意义田.旅游科学,2008,22(4):28-31.

[3]宋丁.突破中国旅游市场的门票经济瓶颈[J].旅游学刊,2008,23(5):11-12.

[4]陈耀.坚持旅游规划创新,推进”大旅游”统筹发展[J].旅游学刊,2010,25(3):7-8.

[5]郭文.无景点旅游:一种新型旅游方式的兴起及影响研究[J].旅游论坛,2010,3(5):566-571

[6]谢彦君.在旅游普查实践中用学术的眼光审视目前国标的得失[J].旅游学刊,2005(4):8-9.

[7]谢朝武,黄远水.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J].旅游学刊,2002,17(2):30-34.

[8]程遂营.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J].旅游学刊,2006,21(12):9-10.

[9]简玉,峰刘长,生徐钮.无景点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基于长沙与张家界旅游市场的比较分析[J].旅游论坛,2010,3(6):756-762.

[10]方田红,雷可为.关于我国无景点旅游兴起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11):88-90.

[11]川刘松.休闲旅游理论及实证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8:4-21.

[12]李洪涛.我国自助游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22-24.

[13]李永文.旅游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10-11.

[14]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16-126.

[15]伏六明.无景点旅游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 82一84.

[16]克莱尔.A.冈恩(美),特格特.瓦尔(土).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M].吴必虎,吴冬青,党宁.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_5:4.

[17]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13-115,236-237.

[18]王林伶.银川休闲旅游开发与空间构建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0:1_5-16.

[19]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2003-200_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_5:19_5- 207.

[20]张景群.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M].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7-8.

[21 ]张素娟,樊莉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0,9:17.

[22]丁磊.浅析自助旅游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商业经济,2006,(3):9.

[23]陈秀琼.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门票涨价的理性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8):14-17.

[24]林炎钊.旅游形象设计: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1995,(3):53-56.

[25]林捷.互助旅游者交往特征和模式研究一一基于社会基本论的视角[D].广州:中山大学,2009:1-7.

[26]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行社经营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69.

[27]王云良.网络互助旅游及其基本特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3-28.

[28]郭小东.基于旅游心理动机视角的无景点旅游现象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研究生院,2010:31-60.

[29]顾金梅.我国导游薪酬制度的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14-18.

[30]钟丽娟.武汉市无景点旅游者行为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0:26-40.

[31]钟丽娟,钟丽姬,涂建华.无景点旅游下导游的应对措施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 (5 ):473-474.

[l]保罗·杜盖伊,斯图尔特·霍尔等.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l.商务印书馆,23:251

[2]崔凤军.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6:P65

[3]程金龙,吴国清.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刀.旅游学刊,24(2):93一94

[4]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江苏人民出版社,26:117

[5]邓湘南,张筝,蔡小于.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营销研究闭.乡镇经济,28(6):97

[6]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闭.城市设计,21,25(3):7

[7]胡燕雯,张朋.试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3(3):49一5

[8]胡允银,陈睿,王超.学会吸引眼球—浅谈注意力经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4(4):89一9

[9]姜辉.城市精神与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J].商业时代,27,1:4

[1]蒋志杰,吴国清,白光润.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2):32

[11]李瑞.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34):494并95

[12]刘小林.对我区旅游营销形势的认识与分析闭.西藏大学学报,1994,12(4):56

[13]李彦亮.文化在营销中的作用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5):117

[14]毛金凤,杨莉,石玉.决定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的因素: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闭.商场现代化,27(1):282

[15]麦晓霜.浅论中国旅游营销发展历程[z].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6(5):116

[16]马志强.论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闭.商业经济与管理,21(4):32

[17].跨文化市场营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23一24

[18]齐善鸿,焦彦.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规律的文化营销阴.消费经济,27,8(4):25

[19]秦学硕.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闭.经济地理,22(2):116一117

[20]沈福熙.城市意象—城市形象其情态语义闭.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论文最核心的要求就是论证自己的观点。参考文献可以作为论据,增强论点的可信度。另外使用了参考文献的论文,能体现出作者博览群书,有文献阅读的能力。

有关智慧校园参考文献的论文

互联网教育论文篇三:《“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 摘 要: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会变革教育业务流程,从而打造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等。本文梳理了2015“互联网+教育”开放论坛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变革;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 一、引言 自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引发了一场革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讨论持续升温。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1] 为了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寻求“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召开。论坛以开放的形式邀请了18位专家围绕课程、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环境、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八大核心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变革和转型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宏观的理论引领,也有中观的课程规划和 实施方案 ,还有微观的操作策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次会议的主题进行综述。 二、“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互联网+教育”是什么?这是讨论“互联网+教育”是否可以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前提。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清超教授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分别从“互联网+教育”形态形成的可能性、“互联网+”能推动学校结构性变革和教育变革动力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柯教授认为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了“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自组织的开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柯清超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变,包括从知识建构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小组建构的转变,从直接传授到自主发现的转变,从多媒体演示到探究工具的转变。他以“联合国 儿童 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技术启迪智慧项目”等作为案例分析了应用ICT来创新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实践[2]。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我们应该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形成对学习者、课程、学校、教育政策、机制体制等相关因素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2.“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__民主任认为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互联网+”促进了教育领域中五个方面的转变,即: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评的工具、课的结构和课的形态的转变。__民主任分析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指出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MOOC的出现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使得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真正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MOOC促使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逐渐变成教学团队,弥补知识快速更新中的教师短缺问题,课程质量大大提升;MOOC加速了大学国际化进程[3]。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互联网对大学功能带来的影响,现代大学的功能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文化 传承逐渐转变成为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主的研究院、考试院,甚至未来向数字化、泛在化和全球化的虚拟大学转变。 3.互联网教育与学习革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钟秉林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钟秉林教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若干对策,如:加强“连结”与“互动”、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等。他还告诫学术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4] 4.“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认为“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互联网+”解决了教育中的两个焦点悖论:即公平和质量问题。余教授认为未来学生和家长可以订制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未来学校的形态是自组织的,他以Minerva大学为例分析了这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的特征。未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学生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来上学)将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要建设网络上的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OTO)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5]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内容供给的重构、智慧学习环境的重构、教与学方式的重构以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当然,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5.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 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副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隐与现”、学生的“惰与乐”、技术的“强与笨”,从而提出了教学范式转型的解决方案,并基于互联网构建了互联网+教学的COME模型(Classroom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E-learning)。孙众副教授基于互联网构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COME校园混合课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缝交流;这种移动互联的课程和活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便于教师进行过程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多维的精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通过基于COME模型的教学,采用实体课堂+在线+手机的学习方式,能够找到学生的“乐”学点,实现了新的在线交流方式。在评价中COME模型采用“任务+评价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过程性数据的存留和学习分析更加便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干预、学业表现的预测以及在线学习行为的分析。[6] “互联网+教育”促成了教学结构和范式的转型,不仅创新了教学理念,而且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6.“互联网+”促进课程的转型 清华附中的李晟宇老师分享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的转型专题,李老师以清华大学的一个校级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教学体验项目探究》为案例,讲解了课程转型的过程和具 体操 作策略。该项目借助互联网,建立了MOOC教学资源,整合了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 时间管理 、四象限、SWOT等先进的管理学理念,有效提升了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依托网络云技术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实现了师生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学习内容和新闻的推送,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革新。[7]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李栋提出了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课程,该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包括:在线离线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和开放型课程设计等三种方式。李栋认为,创新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创新导师科技成果持续对接与跟踪指导、学生创新力评价与 职业规划 ”。[8]可见,“互联网+课程”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课程”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及时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从以上六位专家和老师的视点可看出,“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是多样化的,不仅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真切关注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正契合了国家新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对于学校层面,“互联网+”带来的转变更是具体的,深入到学校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课程优化等各个方面,学校的围墙逐步被打破,学校、教师和学生变得越来越“泛在”,“互联网+”让教育更加无形、有趣、多样。未来将会有更多“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创新和变革成果。 三、“互联网+”促进评价的变革 评价是任何一种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次论坛共有3位专家的报告涉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和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李奕博士。 1.伴随式评价――“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 华东师范大学的任友群教授从“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开始,抛出了伴随式评价是“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的观点。 任友群教授认为,“教育+互联网”是从当下教育、教学的既定逻辑出发,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使得既定教育、教学逻辑运转得更加顺畅,在“教育+互联网”的格局中互联网或信息技术并没有成为再造或重塑性的力量;而“互联网+教育”则是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力量”,再造、变革现有教育的既定逻辑。[9] 评价的变革包括评价内容的变革(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价“难以测量的能力”)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要支撑评价内容的拓展、评价方式的变革都需要“伴随式评价”,所谓“伴随式评价”有三大特征:第一,伴随生活全领域(只有伴随生活才有可能解决那些“难以测量能力”的“测不准”问题);第二,伴随学习全过程(只有伴随学习才能使评价真正应用于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伴随个体自适应。而要实现“伴随式评价”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2.“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用实证方法开展了一项长达十年并且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研究――《“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在该研究中,朱教授开发了专门的支撑评价工具,利用网络平台中可预设、可调节的各类专门化观察量表,利用移动终端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达到了矫正偏差教学行为的目的。该研究以信息技术推动课堂评价变革,用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将课堂观察表及行为标准嵌入平台中,克服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课堂评估基于移动互联网,克服传统听评课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克服传统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多元化评价主体交互协作,克服传统评课主体单一的问题;因此,朱雪梅教授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论断。 同时,朱雪梅教授还提出了“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观点,通过校本教研平台的实践研究实现了“让教研评估迈进数字化时代”。该平台改革了当前校本教研工作只“研”不“评”的现状,突破了教育信息化“学习空间人人通”未通的瓶颈,探寻了教育评估手段从 经验 迈向“数字化”的路径,消除了常态化教研活动深受时间与空间束缚的困境,降低了评估主观性,提高了校本教研品质与管理效率,引导了智慧教研方式。因此,朱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公式:互联网+数据思维+校本教研评估=学校可持续发展。[10] 3.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 来自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委员在分析了首都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以及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后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李奕指出,广义教育供给下“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在供给方式上,在线教师服务、在线课程服务、在线诊断服务、跨部门、跨系统服务等这些移动互联的方式更为时尚也更加尊重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在供给内容上,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供给,定向推送作业、教辅、服务索引,教师在线的智力支持服务,促进优质教育服务的迁移与流转,以新型资源观指导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供给“同伴”,构建在线学生自我诊断的“体检中心”和“化验室”,使质量监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管理监督;在供给节奏上,长短课结合,大小课结合,学段内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在线自我诊断的频度依据学生认知个性、进度的供给;在线双师辅导的周期要合适等。[11] 从这三位专家报告可得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工具、评价的方式,一切围绕评价的关键词都变成了“互联网+”。伴随式评价实现了互联网与人的融合,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的互联网加法承载了数据思维,助力了科学教学评价的可持续发展。在无法改变考试作为学生终极考核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思路让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学校教育一样可以个性化,大众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变得更加容易,这都是“互联网+”评价的重要表现,一旦“互联网+”迸发力量,必然像火山喷发一样散出无限能量。 四、教育大数据的管理与决策 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杨现民博士和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分别就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进行了分析。 1.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 杨现民博士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教育大数据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石”的论断。杨博士利用教育大数据的冰山模型,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发力点,并对“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教育管理”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认为“通过智慧管理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远程督导和个性服务,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同时,杨博士还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助力智慧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十多个案例,如清华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深圳市教育资源科学动态规划、美国数据通用标准、美国ECLS项目等。杨博士认为如何构建立体化教育数据网络、教育大数据如何落地应用推广、如何保障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如何合理合规运营教育大数据等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2] 2.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决策 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阐述了数据挖掘及其教育大数据对于支持教育决策的重要作用,指出是教育数据的决策支持应用是为了让淹没在众多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能够“说话”,为教育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提供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知情的决策。魏博士以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和科研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三个领域中的大数据收集及其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有关信息,并最终服务于教育决策的过程,认为大数据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是作为审慎决策的依据,可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13] 无论是进行智慧教育管理还是开展教育决策,这都说明了当前时代是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在教育行业里,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大数据,大数据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教育者如何将大数据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去改变教育教学是当下的研究方向。“互联网+”有意义,大数据有帮助,教育呼唤“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质变。 五、“互联网+”改革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宏大的教育变革也只能是空话。 1.“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 国务院参事汤敏就“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进行了探讨,汤敏先生从对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始讲起,以“一乡村中学与人大附中同堂上课”和“田东上法初中双师教学课堂”为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的特点,并给出了建议。汤敏认为,应该把“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和各地课本版本安排,在全国、省区内分别都找出一批优秀教师,把他们的课全程录制下来;对参与录制课程的学校、有一定的激励;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录制的优质课堂传播出去,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乡村教师培训的目的。[14] 2.“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陈颖老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陈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为例,介绍了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的基本情况、教师网上研修的几个基本要素(平台、资源、活动和组织管理),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自我 反思 和同伴互助、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群体学习和行为改进以及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丰富网上学习资源等三个问题。[15]目前西城区教师已经实现了网络研修的常态化,陈老师认为“教师网上学习是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大量的网上研讨数据能否作进一步提炼、影响教师深层学习的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深层学习”等这几个问题将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下一代人才的质量,汤敏参事和陈颖老师都对“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做法。针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双师教学”的人力做法,也要有“混合式学习”的技术做法,既要有“双师教学”的合作思维,又要有多元化学习、时时更新教师知识的观念;教师可能无法改变教学的物理环境,却可以借助“互联网+”延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进步。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的基因,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六、“互联网+”促进同伴教育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石义琦教研员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建立有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促进了同伴教育的开展。石老师以“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和南山“课堂重构”模式作为案例,分析了互联网对同伴教育的支撑,认为网络提供了人性化的交流平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与交流的空间。南山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南山“六学”同伴教育课堂,即“教师导学、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同时在同伴教育区域基本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各具校本特色的变式模式,比如:基于智能学习的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APP的游戏化学习与创客学习模式、基于MOOC的翻转学习模式等。[16] 随着QQ、微信等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同伴教育变得越来越具有可行性,“互联网+”成就了教育服务;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教育APP的常态推广、MOOC翻转学习等都会成为学生的同伴,真正实现“互联网+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七、结束语 综上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互联网对于教育、课程、教学,还是学校的组织结构,都可以集中一个观点来概括,那就是“互联网+”对教育和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形态、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也促进了课程、学习方式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一种化学变化,化学的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正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期待“互联网+教育”变成一个化学效应,减少负面效应。无论是任友群的“伴随式评价”还是朱雪梅的“多元交互式评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逻辑支撑,但是“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用来支撑评价的工具,“互联网+评价”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智慧的、是自适应的,是“化学变化”也是“生态变化”。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17]。基于MOOC、SPOC模式的学习效果超于传统课堂,网络教育的奇点可能临近了,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的威力可能要爆发了。[18]但是“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既有新的机遇,也要面对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需要冷静应对,既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大数据、智慧教育等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柯清超.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3]__民.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4]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学习革命.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5]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组织结构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6]孙众.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7]李晟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8]李栋.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9]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0]朱雪梅.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1]李奕.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2]杨现民.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3]魏顺平.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案例分享(国家开放大学)[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4]汤敏.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5]陈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6]石义琦.同伴教育:教育信息化新视角[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7]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 [18]王涛.互联网变革教育的实践路径[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猜你喜欢: 1. 浅谈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2.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3. 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高校文献信息检索的必要性与有效方法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高校文献信息检索的必要性与有效方法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知识的不断更新,文献信息检索能力已经成为高校师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科研的重要手段,成为继续学习的重要工具。通过探讨文献信息检索的科学定义及高校信息检索的必要性,进而从文献信息检索流程角度提出高校文献信息检索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 文献;信息检索;策略;

文献信息是巨大的社会财富,它伴随着社会的广泛进步而迅速更新和积累,在带给我们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也必然给阅读、查找和充分利用信息带来一定困难。为解决庞大的科学文献和个人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便产生了文献信息检索,文献信息的检索和利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高校信息检索能力已经成为高校师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科研的重要手段。

一、文献信息检索定义

“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信息检索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信息的过程和技术。也就是说,信息检索包括两个环节和内容:“存”和“取”。狭义的信息检索则专指信息检索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即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信息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检索、信息查找或信息搜索等术语。

信息检索按照检索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文献检索、数据检索、事实检索。本文侧重于文献检索,即通过检索文献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知识、情报[1]。

二、高校文献信息检索的必要性

(一)信息的多元化需要师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评价和筛选能力

在当今互联网、信息化社会,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利用信息资源进行生产、生活和创新创造。但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信息流和信息量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人们进行检索和利用的困难也就越来越大。随着4G网络的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轻而易举就能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各类门户网站、微博、微信、QQ等推送信息的常态化,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对于浩瀚无垠的信息的过滤、评价、筛选和运用带来极大的挑战[2]。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哪些是对我们有益的,哪些会给我们带来负面的影响,都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信息鉴别和评价的能力,需要我们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文献信息检索能力成为高校师生应掌握的基本学习技能之一,是继续学习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学习、科研和生活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二)学校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对“文盲”下了新的定义: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文盲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获取知识的人。我国国家教委要求,全国各大院校要全面普及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这对大学生普及文献检索知识、提高信息素养、增强信息检索的兴趣、提高信息检索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然而现状却是,全国各大高校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大部分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学生自愿选择,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修够学分,以这样的方式开展信息教育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种重专业、轻信息素养的教育还普遍客观存在。

(三)信息检索助力高校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重要职能之一,大学对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与发展起着重要引领与推动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个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一方面促使了新的学科不断涌现,源源不断地出现大量新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的老化和被淘汰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作为高校科研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即敏锐的信息意识、发现高质量信息的能力、信息的选择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如何正确地引用文献、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能力。作为科学研究者,必须时时了解学科最前沿的动态,掌握最新的知识,这样才能研究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而文献信息检索能力就是科学研究人员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为了减少课题的重复研究,提高研究的成功率,科研人员在研究一项课题之前,必须要进行的相关的资料收集和文献检索。在确定选题之后同样要科学合理运用文献信息检索方法开展文献信息甄别筛选和运用,进行进一步研究,保障研究成果的承续性,进而推动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三、高校文献信息检索的策略

(一)分析检索问题

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问题,对问题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分析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提问者是谁。同样一个问题,教师跟学生对内容的层次要求就不同;一个专业性的问题,高校专业教师和学生对问题的要求也会不同。其次,问题的性质。不同的问题对应不同的要求,如果我们对一个概念需要界定,或者需要查找与自己所撰写文章密切相关的文献,这时对概念的界定和对文献的检索就需要“准”。如果我们要做一个论文的选题的确定或者做一个项目的申报、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在做这些工作之前,我们需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一个全面的普查,这类型的问题的要求就是“全”。再如,我们要了解某个领域的趋势前沿和最新进展,对这类问题的要求就是查找的资料必须要有新颖性,即“新”。再有,对一些技术性强的问题,如专利的申报、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某一项技术的引进等,对这类问题的检索要求是“细”。再次,学科和主题。如果只是单一的某一个学科或主题,那么只需要找到收录这个学科资源的数据库进行检索就可以。但是有很多跨学科领域研究的问题如果只是在一个数据库查找,就会造成资源的不全面。第四,资源类型。我们熟知的资源类型有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期刊论文、图书、专利、标准等等,不同的资源类型收录的特点也不同,如内容的深度、系统性、时效性都不同,研究课题不同,对资源类型的要求也不同。第五,资源的范围。查找资料的时候往往对范围进行限定,范围包括时间范围、地域范围、语种范围等。

(二)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

分析检索问题之后,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常用的检索工具有搜索引擎和商业数据库。搜索引擎它具有检索过程不收费、面向所有的终端用户、对用户检索水平要求较低等特点,常用的搜索引擎有谷歌、百度、搜狗、必应等。商业性数据库的特点有:第一,检索需要收费或者授权,高等学校一般都与相关商业数据库合作,校园网环境下一些商业数据库是可以免费使用的。第二,它们的功能和收录资源的范围有明确的定位,如只能检索专利信息的德温特专利创新索引、只能检索学位论文的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数据库、只能检索会议论文的CPCI、只收录世界上顶尖期刊论文的Web Of Sicence的三大引文索引数据库等。第三,这些数据库都有自己的一套检索技术,因此对用户的检索水平要求较高。除了上述的专业性数据库之外,还有一些因经常使用被我们熟知的综合性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

除了搜索引擎和商业数据库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可以免费获取资源的途径,如主题指南(导航)、数字图书馆、政府的网站(数据库)、电子预印本、博客、微博、机构知识库等途径。因此,我们只有熟知各个不同的检索工具以及它们的特色才能检索到不同的文献类型。 高校师生要立足本职工作和学习需要选取适合的文献信息检索工具,助力科学研究、日常教学和学习生活。

(三)抽取恰当的关键词

选取科学适当的检索工具后,下一步工作就是确定检索关键词。

首先,要确定研究问题有哪些核心关键词(Core Keywords),抽取核心关键词可以依据汉语主题词表,如查询表述具体事物名称的名词术语、事物的状态或现象的名词术语、科学分类的名词术语、研究方法、技术方法的名词术语、工艺方法、加工技术的名词术语、化学元素、化合物、金属材料与合金的名词术语、国家名称、地名、组织机构名称以及文献类型、文献载体的名词术语等。其次,为了保证查全率和查准率,应当注意这些核心关键词有无其他的表述方式,如同义词、近义词、与之相关的词、有无缩写形式或者全称形式、有无相关的组织机构、英文的单数复数形式等,如果有,分别检索。第三,避免用太泛的关键词,应选用专指性很强的关键词。例如,我们要检索计算机软件有关的视频资料,如果我们只输入“计算机操作视频”这样类似的检索式,当然也可以找到一些检索结果,但缺乏针对性。我们不妨直接明确输出我们要学习的.软件的名称,如“Powerpoint 视频”,这样检索出的结果的相关性就要高很多。第四,学会利用专业术语。不同的学科,他们的专业术语表述不同,如信息检索、克隆人、电子图书等都属于专业术语,对这些专业术语进行检索的时候,尽可能加上双引号进行精确检索,可以提高检索结果的相关度和准确度。

(四)构造检索式

确定几组关键词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要构造检索式。即要用一定的运算符号将这些关键词连接起来,形成具有一定意义的表达式,也叫检索提问表达式。构造检索式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就需要依托信息检索课和上机课来实现,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构造检索式。构造检索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要明确检索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用布尔逻辑运算符AND、OR、NOT将它们连接起来;然后需要考虑检索词之间的位置是否需要进行限定,如果需要则根据不同的检索工具使用一定的检索手段对检索词的位置进行限定;对于一些专有名词,是否需要作精确检索,如果需要则给检索词加上双引号;为了使检索结果更加精准,我们还需要把检索限制在某一个范围当中,比如限制在某个字段,语种、出版年、摘要、题名等不同的字段作一个限定,还有其他的各种限定,如文献类型、机构的域名的类型等等。当然,不同的检索工具可能有自己特有的语法用法,我们应当学会灵活应用和变通不同的检索方法和技巧。

(五)筛选检索结果

通过选取关键词、构造检索式进行检索后,会得到众多检索结果,但在众多的检索结果当中,并不是每一条都是我们所需要的,所以我们要对检索结果作一些筛选。首先,依据结果的相关度,我们得到的检索结果是否与我们要检索内容的主题相关,是否与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内容的层次、深浅度相匹配;其次,要看作者,即要看作者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这直接影响到我们检索到的文献信息的质量,对于一些没有显示作者的网站来说就缺乏一定的严谨性;再次,要看检索结果的时效性,往往最新的观点、新的理论、新的解决方案都来源于最新发表的文献信息。另外,要合理判断检索信息的公正性、准确性,避免使用错误的、缺乏科学论证的文献资料,等等。

(六)调整检索策略

经过前面的检索步骤得出的检索结果当中,如果还是没有理想的检索结果,就需要调整检索策略。首先,当检索结果太少的时候,则需要扩大检索范围。比如看检索词是否有近义词、同义词、上位词,将这些检索词用布尔逻辑语OR来连接,可以很好的扩大检索范围。再如,利用宽容的检索方法检索,像英文单词中经常会有一部分相同的部分,那些可变换的部分就可以用截词检索代替。还有英文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如果我们要找“女性”的相关资料,只输入“woman”检索就会漏检很多,还应该对它的复数形式“women”也进行检索。还比如英文的缩写形式,比如我们要找“慕课”相关的文献,如果我们只是输入“慕课”就可能会漏掉相关重要信息,我们还应该用它的缩写形式去检索,输入“MOOC”或者它的英文全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这样分别去检索才不会遗漏掉重要文献资料。如果是因为我们的限制太多导致检索结果太少,那么可以考虑去掉一两个限制。因为每一个检索工具收录的范围和内容有一定的侧重点和有限性,所以我们也可以考虑更换不同的检索工具进行检索。其次,当检索结果太多的时候,我们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缩小检索范围。例如用布尔逻辑运算符AND和NOT连接检索词,用AND多加几个检索词进行限定,或者用NOT排除一些限定;使用检索词的下位词进行检索;对一些专有名称,专业术语加上引号进行精确检索也可以缩小检索范围,从而实现更精确地检索;对检索词加上一定的限制,如对它的时间、机构、网站、文献格式等进行一个限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检索工具本身所具备的二次检索功能来筛选检索结果,从而缩小检索结果。

(七)求助专业人士

如果通过上述途径仍然不能取得理想的文献信息资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掌握现代技术的、具有丰富科学研究经验的专业人士来获取我们想要的文献信息。例如,有很多图书馆的网站主页上都会有在线咨询的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在线咨询的服务功能从图书馆员那里获取文献信息资料。很多图书馆都开通了馆际互借的功能,通过馆际互借,我们可以共享很多成员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而这些庞大且宝贵的文献信息资源经常会被老师们和学生们忽略掉。再如,我们还可以求助一些在线的问题回答类的网站,像百度知道、知乎等,还有国外比较权威的网站像AIIExperts等,通过询问这些网站上的一些权威专家,也可以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宝贵的意见。

总之,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空间,如果善于应用,我们不仅可以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来为他人服务,我们也可以共享他人的智慧来为我们自己的研究和学习服务。

四、结语

信息检索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提高学习和科学研究能力。正如美国文献家赫伯特所言:“知识的一半,是知道到哪里去寻找它。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缺乏检索能力的人。”互联网时代文献信息检索能力比文献信息本身更重要。来自美国的非盈利性机构“今日信息科学网站”的一份报告“Information Literacy A Skill for Life”也在呼吁互联网时代新的技能,即媒体与信息素养。由此看来,信息素养的培养不光适用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重要意义。文献信息知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迅速更新和积累,高校应强化对信息检索的指导,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助力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

五、参考文献

[1]陈振标.文献信息检索、分析与应用[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19.

[2]陆和建,姜丰伟.新信息环境下高校信息检索课教学方式的优化策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2):96—99,112.

[3]万爱群,杨红.浅谈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必要性[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7(6):105—118.

高职院校智能机器人教学的探索论文

高职院校开展智能机器人教学在于培养学生成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从而服务于一线的生产企业。因此,各大高职院校都积极响应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号召,纷纷建立专门的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并在各个学科间开展智能机器人选修课,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智能机器人技术有所认识。智能机器人自身包含了许多的专业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技术,例如,计算机电子技术、人工智能以及自动化控制等,高职院校通过开展智能机器人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进行自主的创新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该文结合智能机器人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智能机器人教学的必要性和适用性,从而提高智能机器人教学的质量。

1智能机器人教学的优势

对我国科技的发展,教育事业科技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智能机器人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门综合多个学科的应用型技术,所涉及的学科都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设备自动化技术等实践类专业有关,对我国科技的发展,教育事业科技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开展智能机器人教学,通过让学生对智能机器人进行设计和实际操作,掌握智能机器人系统的定义以及智能机器人内部结构和相关的控制技术等,有利于学生在后期的实践过程中,能够在控制设计和软件编制上对智能机器人进行开发。通过高职院校对智能机器人的有效教学,加强了学生对现代化机器人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通过开展智能机器人教学,能培养大批的高端技术型人才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都离不开人才,以人为本是我国的基本方针,所以各大院校应该与时俱进,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端人才。所以智能机器人技术要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相互融合,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我国的教育部门也应给予支持和鼓励,加大对智能机器人技术在各个高职院校的开展和普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此外,还应组织各大院校开展智能机器人科技竞赛,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培养真正的专业技能人才,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2高职院校智能机器人教学实践

在高职院校智能机器人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开展编程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并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注重编程教学,夯实学生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的进行科技创新改革,对于信息化和科技化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从计算机的应用过渡到智能化时代,所以,智能机器人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但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平台,也为未来社会智能化提供可创造性发展空间。随着智能化机器人教学深入到高职院校的课堂中,学生通过实践的创新,方便智能机器人与地方传统产业的结合,从而真正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智能机器人技术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程序,最复杂的就是编程,学生通过对智能机器人理论的学习,掌握智能机器人学习的定义、内部程序、软硬件设备以及编程环境,通过对智能机器人进行简单的组装和拆卸,结合理论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高职院校定期进行智能机器人教学的考核,设立难易不同的案例,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并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无论在今后的学习中还是工作中,都将有利于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优化教学过程,开展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更好的发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学科应用,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3种方法带动学生走进智能机器人的实际课堂之中。首先,将智能机器人教学与课堂教学进程相融合,其次,大力宣传并开展各类专业的选修课,尤其是工科类专业,通过讲解智能机器人的软硬件设施,以及智能的输入输出控制程序,让学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再次,就是设置专门的智能机器人实验教学室,让学生们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动手实践,通过对智能机器人进行简单的拆卸和组装,研究智能机器人的传感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实例,举例讲解智能机器人技术,并让学生参与思考和实践,巩固学生的知识,也达到学校的教学目的。再次,学生的实践操作比书本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所以各高职院校可以针对典型的应用型实例,进行智能机器人技术的设计比赛,教育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并设立创新能力的奖项,鼓励学生们勇于投身设计制作中,从而提升学生专业的水平,为社会提供实用性技能人才,为祖国科技的创新培养一批顶尖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3结语

在高职院校,开展智能机器人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对智能机器人的设计与实践操作,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也使学校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得到了丰富,所以,高职院校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平台,需要对智能机器人教学工作进行不断地创新,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创新代表着前进,学生的思想的创新,将会带来实践的创新,智能机器人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对学生的技能提高有重要的意义。总体来说,在高职院校智能机器人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给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从而使学生在走出校园后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郭温,姜维.关于机器人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6(3):50-51.

[2]孙小进.高职院校机器人实验室的创建[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5):261.

[3]彭绍东.论机61器人教育(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2(7):16-19.

智慧能源系统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技术无论是在过去。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使得人工智能和心理学从最初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下是我整理的人工智能的期末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无论是在过去。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使得人工智能和心理学从最初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人类智能,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

人工智能技术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作为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人类对自己本身的秘密充满好奇,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不断破译人体的生命密码。而以生物科学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希望通过某种技术或者某些途径能够创造出模拟人思维和行为的“替代品”,帮助人们从事某些领域的工作。为了让计算机能够从事一些只有人脑才能完成的工作,解脱人的繁重的脑力劳动,人类对自身的思维和智能不断地研究探索。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存在着恐慌。如果机器真的具有了人类的智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会不会取代人类而成为地球的主宰者?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谁才是未来的传奇?

1.你在和谁说话?

“先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不但拥有可以乱真的人类外表,而且还能像人类一样感知自己的存在。”这是人工智能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目标和任务。那么,我们在不久的未来能否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呢?人类真的能发明出足以乱真的智能人类吗?隔着一堵墙,我们是否能分辨出正在与我们对话的是一部机器还是人类?

. 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的智能而言的。正是由于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所以根据控制论理论,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心理学,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械化,叫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是人的智能的物化。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归纳为机器不断取代人的过程。

.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依靠智慧,发明了许多机器,使人类能够从许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1956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学科算起,40多年来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一门广泛的交叉和前沿科学。科学家发明了汽车,火车,飞机,收音机等等,它们模仿我们身体器官的功能,但是这些不能模仿人类大脑的功能。当计算机出现后,人类开始真正有了一个可以模拟人类思维的工具,在以后的岁月中,无数科学家为这个目标努力着。1997年5月,IBM公司研制的深蓝(Deep Blue)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洛夫(Kasparov)。在一些地方计算机帮助人进行其它原来只属于人类的工作,计算机以它的高速和准确为人类发挥着它的作用。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人工智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计算机不仅能代替人脑的某些功能,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性上大大超过人脑,它不仅能模拟人脑部分分析和综合的功能,而且越来越显示某种意识的特性。真正成了人脑的延伸和增强。

. 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

人工智能是一种外向型的学科,也是一门多领域综合学科。它不但要求研究它的人懂得人工智能的知识,而且要求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哲学和生物学基础,只有这样才可能让一台什么也不知道的机器模拟人的思维。而人工智能的最根本目的是模拟人类的思维,因此,它的研究领域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什么地方只要有人在工作,他就可以运用到那个领域。

现阶段主要研究领域有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自动定理证明,自动程序设计心理学,机器人学,博弈,智能决定支持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等等。

2.机器真的可以思考吗?

机器真的可以思考吗?机器的思考归根结底还是模仿人类的思维模式,正是“思考”这一人类的本质属性,使得人工智能和心理学从最初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心理学研究人脑中信息的输入、输出、存储和加工,并研究人脑各个部位的功能。最早的双核计算机模仿人的左右脑,在人脑不同区域主管各个不同功能这一原理的基础上,来设计负责不同功能的芯片。以此为出发点,心理学家和计算机学者进一步合作,通过研究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研究开发人工智能。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所要求实现的职能愈加复杂,但最基本的方式还是逻辑推理和归纳,这正是心理学家和逻辑学家的专业领域。心理学家以研究探讨人类逻辑思维方式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基本原理和原则。

. 人类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世界的内在规定、一般规律和组成部分,是具有客观实在性同世界的其它组成部分处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事物。意识普遍存于世界和万物之中,世界是包含意识的世界,万物是包含意识的万物。没有意识存在于其中的世界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世界,没有意识存在于其中的万物也不是我们天天眼见手触的万物。有了意识的存在,世界和万物就有了生机和活力。

. 意识是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与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精神现象。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由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这一生物进化过程是意识得以产生的自然条件。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强调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肯定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意识活动中人们从感性经验抽象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形成理性认识,又运用这些认识指导自己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

.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第一,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第二,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第三,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心理学,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 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是认知科学的两个组成部分。人工智能使用了心理学的理论,心理学又借用了人工智能的成果。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两者具有以下关系:

l人工智能是研究用机器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科学。它撇开了人脑的内在结构和意识的社会性,而只是把人脑作为一种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信息的接收、记忆、分析、控制和输出五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用相应的部件来完成着五个过程,就构成了人工智能或电脑。

l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的某些脑力劳动,甚至可以超过人的部分思维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解放了人的智力,而且为研究人脑的意识活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它说明了人的意识活动不管多么复杂,都是以客观物质过程为基础的,而不是什么神秘的超物质的东西,人们完全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来加以研究和模拟,它进一步证实了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论的科学性。

l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深化了我们对意识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的认识。机器思维即人工智能表明,思维形式在思维活动中对于思维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从人脑中分化出来,物化为机械的、物理的运动形式,部分地代替人的思维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将向更高水平发展,反过来推动科学技术、生产力和人类智慧向更高水平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 人工智能的未来

人工智能是为了模拟人类大脑的活动而产生的科学,人类已经可以用许多新技术新材料模拟人体的许多功能,诸如皮肤,毛发,骨骼等等,也就是说,人类可以创造出“类人体”。只要能够模拟人的大脑的功能,人就可以完成人工生命的研究工作,人创造自己,这不但在科学上,而且在哲学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就是人工智能承担的历史使命。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爆炸,科技的增长超出了人类承受的速度。各种新科技的出现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成果简直让人瞠目结舌,克隆、基因芯片、转基因等等,人类自身的秘密开始一层一层的揭开。我们人脑的复杂结构,人体的基因链也逐渐被科学技术解剖。我们希望将来的人工智能机器能将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心理学,例如机器人做家务,带孩子,做司机,秘书等等一系列我们不愿意花太多精力或者有太多限制条件的工作。然而,人类由于多种“性能”都不如机器人,反而退化成为机器人的奴隶?他们会不会有一天无法忍受人类对他们的“剥削”和“压迫”,挑战人类的统治?很多的科幻作品和电影中都预言了这样的场景,未来的智能机器人和人类争夺有限的地球资源,并最终打败人类,成为新的地球统治者。这也正是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忧心忡忡的原因。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只能无限接近于人的智能,而不能超越人的智能。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本质,是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是为人类服务的。我们在进行发明创造的同时,担心被我们所发明的物质所毁灭。正如人类发明了原子能,用于取代正在逐渐消逝的矿物能源,然而当原子能用于军事领域的时候,他产生的力量也足以毁灭人类文明。科技本身并不是问题,人类如何运用自己掌握的技术,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我们发明的技术,而是我们自己本身。

【参考文献】

1.李建国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6年4月第二期 142-146页

2.郑南宁认知过程的信息处理和新型人工智能系统[J]. 中国基础科学.科学前沿2008年 9-18页

3.蔡自兴,徐光�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

4.(美)Sternberg,.认知心理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年

5.(美)Nils 人工智能[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人工智能的期末论文

物联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推荐

大学生活在不经意间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优秀的毕业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物联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瞿中,熊安萍,蒋溢.计算机科学导论(第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2]Peter Norton著;杨继萍,钱伟等译.计算机导论(第6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3]郭卫斌,杨建国. 计算机导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4]吴功宜,吴英.物联网工程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7月

[5]刘云浩. 物联网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年3月

[6]张雯婷.物联网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年4月

[7]董荣胜. 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8月

[8]陈国良.计算思维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10月

[9] 彭力.基于案例的物联网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年10月

[10]王志良,王粉花.物联网工程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年4月

[11]石志国,王志良,丁大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年8月

[12]詹青龙,刘建卿.物联网工程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3月)

《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试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7月)

《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7月)

[1].吕淑玲与侍红军,主从多智能体网络快速随机一致性.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4(01):第65-70页.

[2].彭换新与戚国庆,离散高阶分布式一致性算法.计算机应用研宄,2013(09):第2700-2703 页.

[3].赵海与刘倩,一种面向多智能体群集的避障算法.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第347-350页.

[4].范国梁与王云宽,基于几何方法的多智能体群体刚性运动的路径规划.机器人,2005(04):第362-366页.

[5].朱旭,不同延迟下离散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06):第1516-1520 页.

[6].杨洪勇,具有领航者的时延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电子学报,2011(04):第872-876 页.

[7].孟红云与刘三阳,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多智能体遗传算法.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第13-16页.

[8].闫超与朱伟,具有动态拓扑和不同时延的二阶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分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1(04):第478-482页.

[9].Zhao, ., et al., Distributed output feedback consensus of discrete-timemulti-agent systems. NEUROCOMPUTING, 2014. 138: 86-91.

[10].Hu, . and G. Feng, Distributed tracking control of leader-follower multi-agent systems under noisy measurement. AUTOMATICA, 2010. 46(8): 1382-1387.

[11].Yan, al.,Decentralized event-triggered consensus control for second-ordermulti-agent systems. NEUROCOMPUTING, 2014. 133: 18-24.

[1]郭愈强,樊玮.数据挖掘技术在民航CRM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5(31):169-171.

[2]刘彬,白万民.浅析数据挖掘技术在CRM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4,01(17):16-17.

[3]杨虎猛,朱汝岳.金融业分型CRM系统探索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07(30):259-261.

[4]徐国庆,段春梅.数据挖掘技术在CRM中的应用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2,02(12):38-40.

[5]王一鸿.体检中心CRM构建及数据挖掘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

[6]潘光强.基于数据挖掘的CRM设计与应用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1.

[1]王顺.PHP网站开发实践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黄缙华.MySQL入门很简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CP/OL]..

[4]钟伟财.精通与MySQL架构Wed数据库实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5]赵鹤芹.设计动态网站的`最佳方案:Apache+PHP+MySQL[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

[6]贾素来.常见动态网页技术比较[J].大众科技,2008(9).

[7]张晋芳.PHP在网站后台建设中的优势[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2(12).

[8]徐旭阳.浅谈SQLServer2008+JSP网站开发[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0).

[1]安德森ASP NET高级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秦鑫,朱绍文NET框架数据访问结构[J]计算机系统应用[M]2002,12

[4]张辉鹏基于NET的电子商务系统的研究和设计[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6

[5]廖新彦ASP NET交互式Web数据库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6]Jeffrey Richter Applied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Programming[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蒋秀英SQL Server 2000数据库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9]龚小勇关系数据库与SQL Server 2000[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0]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李中华基于NET的模式实现与应用[D]四川:四川大学,2006

[12]任开银,黄东在NET上架构公司级应用程序[J]微型机与应用2003,1

[13]叶春阳基于Web服务的流程协作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14]李琳NET开发平台核心服务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3

[15]张莉,王强,赵文防,董莉,SQL server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06

[26]王国荣,ASP net网页制作教程[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17]吴晨,ASP NET数据库项目案例导航[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8]郝文华,ASP NET与网络数据库开发培训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9]李律松,VisualC#数据库高级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06

[20]申朝阳,宋颜浩,ASP NET与相关数据库技术[M],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1

[1-1] 师宇腾.太阳能光伏阵列模拟器综述.电源技术.[1-2] 董振利.基于DSP与dsPIC的数字式太阳能电池阵列模拟器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1-3] 刘志强.10kW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1[1-4] 赵玉文.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发展概况.第五届全国光伏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 [1-5] BennerJP,KazmerskiL. Photovoltaicsgaininggreatervisibility. SPeetrum,(9):34-42 [1-6] 余蜜.光伏发电并网与并联关键技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1-7] 许颇.基于源型逆变器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1-8] 林安中,王斯成.国内外太阳电池和光伏发电的进展与前景.太阳能学报,增刊. 1999:68-74[1-9] 汪海宁.光伏并网功率调节系统及其控制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5[1-10] 周德佳.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现状及其发展,电气应用. 2007[1-11] 曹伟.基于DSP的数字光伏模拟器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1-12] 韩珏.太阳能电池阵列模拟器的研究和设计[D].杭州:浙江大学,2006.[1-13] OLILLA J. A medium power PV-arraysimulator with a robust control strategy. Tampere,Finland: Tampere Universityof Technology, 1995, IEEE: 40. [1-14] 韩朋乐.数字式光伏电池阵列模拟器的研究与设计[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9.[2-1] 董密.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与控制策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长沙:中南大学,2007.[2-2] 吴忠军,刘国海,廖志凌.硅太阳电池工程用数学模型参数的优化设计.电源技术. 2007.[2-3] 苏建徽,余世杰,赵为.硅太阳电池工程用数学模型.太阳能学报. 2001.[2-4] 裴云庆.开关稳压电源的设计和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5] 孙孝金.太阳能电池阵列模拟器的研究与设计[D].济南:山东大学,2009.[2-6] 朱丽.一个光伏阵列模拟器的设计[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2-7] 刘万明.数字式太阳能阵列模拟器的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9.[2-8] 谢文涛.新型光伏阵列模拟器的研究与设计[D].杭州:浙江大学,2007.[2-9] 李欣.数字式光伏阵列模拟器的研制[D].杭州:浙江大学,2007.[2-10] 杜柯.基于DSP的光伏电池数字模拟系统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2-11] 陈亚爱.开关变换器控制技术综述[J].电器应用,2008,27(4):4-10.[3-1] Cho J G,Sabate J A,Zero-voltageZero-current Switching Full-bridge PWM converter for High Power Applications,IEEETrans 0n Power Electronics,1996 [3-2] Cho J G,Jeong C Y,Lee FC,Zero-voltage and Zero-current switching Full—bridge PWM Convener UsingSecondary Active Clamp,IEEE Trans 0n Power Electronics,l998 [3-3] Kim E S,Joe K Y,Park S G,An ImprovedSoft Switching PWM FB DC/DC Converter Using the Modified Energy Recovery Snubber,IEEE AppliedPower Electronics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2000 [3-4] Ruan XB,Yall Y G,An Improved Phaseshifted Zero-voltage Zero-current Switching PWM Converter,IEEE Applied PowerElectronics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1998 [3-5] Cho J G, Back J W, Jeong C Y, NovelZero-voltage and zero-current-switching(ZVZCS) Full Bridge PWM Converter Usinga Simple Auxiliary Circuit,IEEE Applied Power Electronics Conference andexposition,l998

有参考文献的智慧农业论文

先介绍一下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科学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科学是一种知识,是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是偶然中的必然性的揭示,是运动过程规律性的揭示,它是系统地反映事物真相的客观真理。技术是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物质文化活动服务的,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精神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包括工艺技巧、劳动经验、信息知识和工具装备。一、科技论文常见的类型,体裁与方法(一)类型1、软科学性论文(软件):是研究技巧,智慧,信息组织和领导的知识体系,是综合运用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复杂的社会课题进行预测、规划、管理和评价,从整体上探求最优化的解决方案和决策。包括综合性评述,建设的决策和战略,建设的方针政策和途径,方案的评价和分析,预测和模型设计,认识和建议等。2、硬科学性论文(硬件):是研究物质设备及其技术的知识体系。包括物质设备的设计、计算、建造、结构、测试和应用。(二)科技论文常见的体裁标题作者姓名邮编,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摘要关键词前言或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三)写法1、标题:题目要尽可能揭示出论文的中心内容,并反映出论文的特点。用词简短明确。为此,标题应具备准确性,简洁性和鲜明性。2、摘要: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工作目的,试验方法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演成果的意义。(1)报导性摘要:较长,一般250—300字。包括目的,范围,试验方法与设备,结果和结论。运用于应用性研究的硬件性论文。(2)指示性摘要:叙述文章的精华,不涉及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一般30—50字。适用于综述、评价、分析等软件性论文。3、关键词:目前论文在摘要后面一般都要列出文章中涉及并阐明概念的词,称为“关键词”,便于检索用。4、前言或引言:作用是引出年论的问题的来龙去脉,回答为什么要写该论文。应包括研究的背景、目的、范围、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及其意义。5、正文:是科技论文的主体。(1)内容包括由实验、观察、测度得到的数据;由调查研究得来的材料;根据数据和材料形成的观点。科技论文以观点为核心,观点由材料抽象而成,材料服务于观点,以达到材料和观点的统一。(2)格局和体裁可分以下两种:按认识循环的层次,按研究工作进程的顺序。实验再次研究的现象,或现象—再现象的外部条件—研究现象的内因和本质—探索现象变革的措施—实践验证。阐写时层次分明,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紧扣文题。将实验数据或材料综合融汇,提炼出典型的观点和脉络,通常是先介绍实验用材料、设备、方法等,汇集取得的结果综合整理,经过推理分析,归纳得出结论。6、结论结论是论文的归结,是论文最终总体的论点,是抽象出来的现象本质和规律。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鲜明具体,语句简炼明了。具体内容可包括:(1)简述验证结论或分析讨论得出的最后论点。(2)说明结论适用范围。(3)说明研究成果的意义。(4)对该项工作台的发展和展望。7、参考文献标明文章或书名、作者姓名、杂志名称、出版年月、出版部门。正文中引用他人的结论、调查、实验数据时,应在引用内容上角注上参考文献序号。8、对外学术刊物要求除非外文标题、姓名、单位、摘要。二、综合评述性文章综述是某一科技领域在一定时期内进展情况的综合性评述文章,它又是反映作者本人见识的科技报告。综是文的基础,评是文的经纬。综述论不是一般性的动态报导,是经作者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后,以自己的研究或生产实践为基础,系统地总结专业领域在一定阶段的进展,并通过分析归纳而提出自己的见解的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1、综述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问题的提出—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和改进建议。2、写综述应注意下列各点。(1)勿将综述与自己的某项研究工作台混杂为一篇文章,写成既非综述又非科研报告的文章,综述的重点是比较和评价,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是不适宜的。(2)勿做第二手综述文章,也就是在别人的几篇综述的基础上加些个人见解而捏成的综述。(3)切勿泛泛空言,充斥套话和形容词语,毫无参考价值,也无新的见解。(4)材料和观点应统一,避免介绍材料过多而评述太少,具体的太少而议论过多。(5)评述国外情况要面向国内,讨论过去和现在,要以现在为主。(6)理论和实践应统一,放眼而不虚夸,严谨而不拘泥,既定量的生产数据为佐证,又有从长远发展与理论研究而提出的方向性论断。(7)科技研究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多从推广可行性方面提出估计和措施。(8)要提纲挈领,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罗列“各家之言”。综述的关键是精谈,一般细节应简略。三、农业技术指导类文章主要介绍重点农技推广项目和农业先进技术成果,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模式,针对生产实际问题提出指导性建议。一般写法:就某个生产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或介绍某个研究对象的特征特性,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提出配套应用技术。必要时需介绍经济效益。1、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建议。介绍某种病虫草鼠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危害作物情况,提出综合防治技术建议。或某作物、某时期多种病虫草鼠害的识别及防治技术建议。发布病虫预测预报,并提出防治技术建议。2、介绍农作物优良品种。主要说明品种特征特性,增产效果,配套栽培技术要点及适应区域。如果是育种报告,需啬材料组合及选育过程。3、农作物栽培技术。介绍某种单项技术的应用效果,技术要点及有关注意事项。介绍某作物的特征特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提出综合(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建议。4、施肥技术。介绍某种肥料特性,或某种施肥技术,增产效果,施用技术。或谈某种作物需肥规律,提出合理施肥技术建议。5、农业环保方面。可以探讨农田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治理办法,低产土壤的改良技术,农田污染的危害及治理方法。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等。四、农业试验总结(报告)的写法(一)试验名称:即试验的题目,包括试验年限和单位。(二)正文内容1、试验的目的和依据:简要叙述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对生产上和科学上有什么意义。2、试验的材料和方法:简单扼要地正确叙述试验从那方面研究,都是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材料和方法。主要应讲明:(1)试验处理内容:各处理是什么品种或什么措施。(2)试验地概况:土壤、土质、肥力、地势等。(3)试验小区面积、排列方法、重复次数。(4)田间措施:供试品种、整地、播种、施肥、管理、收获等方面的时间、措施。(5)试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事故和发生的偶然事件均应简要说明。如施错肥、打错药、鼠雀牲畜食害、不测的天气灾害等。3、试验结果分析:主要包括生育期调查、性状分析、产量分析、试验显著性检验等。首先应将试验数据分类列出统计表格。然后分专题逐项分析。先分析增产效果显著的处理、与对照比较生育期差异、植株性状差异、产量差异究竟有多大,用文字简要说明,然后分析其它处理。对那些比较重要的生育性可以拍出照片附在总结中。对那些有一定变化规律的数据,可以绘制出条形图、简单直方图、曲线图、点式图等。配合文字分析,增加透明变。分析试验结果,应当条理分明,有重点地预以论述,每个专项问题要提得鲜明,推论必须合理。避免内容累赘,论点模糊,使人厌烦和糊涂。当现象间、数据间或有关结果间发生矛盾时,如果不是资料的错误,应格外注意分析,重要的矛盾应同时提出,以供进一步研究。4、结论:判断试验结果成功与失败,说明试验结果在生产上或科学上的作用和有关体会,在讨论中提出尚待明确的问题和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五、有关投稿要求1、选题及内容应与刊物所设栏目及报道范围一致。内容要有新意或具地方特色,避免与刊物发表的文章内容雷同。文稿力求语言精炼,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论证合乎逻辑,结论正确。内容应注意保守国家机密。2、写作格式。标题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标题下写清作者的邮政编码、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和姓名;文稿章节分段按国家标准1、、……号码顺序编排。标题号顶格写,后面空1格。3、表、图编绘要求。文稿中的表格和图不宜太多。表格采用三线表形式,表题、表头文字表达与编制要完整精炼,表中内容不能与文章内容重复,数据要完整、准确;形态特征图或曲线坐标图用电脑(出激光样)或硫酸纸绘制,图中要有图例,文稿中要留出图位。4、计量单位及符号使用标准。讲师单位用法定计量单位,在技术性稿件中用正体小写外文符号表示,不能再用下述括号内的汉字写法,如:长度用km(公里)、m(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不再用里、丈、尺、寸、公尺、公分;面积用k㎡(平方公里)、h㎡(公顷)、㎡(平方米)、c㎡(平方厘米)、m㎡(平方毫米);体积用m3(立方米)、cm3(立方厘米)、mm3(立方毫米);重量用t(吨)、㎏(千克)、g(克)、mg(毫克);ppm停止使用,表示数量时改用10-6,表示浓度时改用mg/㎏。考虑到广大读者的实际情况,面积单位仍可使用“亩”;时间年、天、小时、分、秒用汉字书写。5、数字用法规则。表示世纪、年代、年、月、日、时间(年份用全称),表示计量和有统计意义的数字,表示序数和编号中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当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词、词组、惯用语时,当表示农历时,相邻2个数字并列连手表示概数时,星期几、形容词前的数字、名词前的字“—”等用汉字数字。例如:三四天、七八十种、十滴水、二万五千里长征、相差十万八千里、正用二十日、一品红。阿拉伯数字范围号为“~”;百分数范围,前一个数的百分号“%”不能省略。6、汉字及专用名词术语使用要求。文稿中汉字以新华字典为准,不得使用繁体字和自造字。专用名词术语要规范、标准,不得使用地方方言。专业名称要用学名,不得使用俗名、土名和别名,含量用剂型不能省略,商品名称只能在括弧内注明。7、外文字母书写规则。文稿中外文字母需打字或用印刷体书写,并注明文种、大小写和正斜体、上下角字、数字以及易混淆的字母必须书写清楚。8、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根据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修订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标点符号有点号、标号两在类,共16种。点号7种: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感叹号(!);标号7种:引号(“”)、括号(( ))、省略号(……)、破折号(——)、连接号(— —)、书名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__)。9、文稿用钢笔在16开方格稿纸上抄写清楚,字迹工整,切勿潦草,标点使用要正确。也可提供计算机打印稿或软盘文稿(同等内容稿件优先录用,编辑部可直接扫描编排,或给编辑部发电子邮件,中国农技推广)。来稿文责自负,不得一稿多投,自留底稿,录用与否、恕不退稿。6个月未收到刊物录用稿件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不愿修改者请在来稿时一并声明。《黑龙江农业》不用油印、复印、复写稿件,不录用3个月可自行处理。10、有关文章字数要求。《黑龙江农业》:综述、专论、工作研究等在2500字以内,也有达到3500字的。农业技术指导稿件一般在1000—2000字之间,也有达到3000—3500字的。农家之友栏目1000字以内。《中国农技推广》:专题要文、厅局长论谈、科技论坛等一般不超过3000字,也有达到3500—5000字的。农业技术指导类一般1000—2000字,不超过3000字。《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技术稿件一般不超过2000字,少数为1000字或3000字。长篇文章讲座搞连载。可投作物种植、实施园艺、节水灌溉等栏目。专业学术期刊:每篇论文(包括图表)以不超过5000字为宜,最多不得超过8000字。个别期刊充许登载字数(包括图表)在1—2万字以上的论文。特别欢迎短小精悍的文章;简报不超过2000字,研究通讯每篇限在700字以内。11、来稿请在文章末写明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务、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等。《中国农技推广》要求在信封上注明投稿栏目。论文举例我在前些年有关刊物上选择了一些写得比较好的文章作为范文,供大家参考。它们的特点是文章写得比较规范,用词准确,分析透彻,技术实用,有指导意义。一、科技论文1、软科学论文:加入WTO对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影响与对策作者:夏敬源,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文化 邮编:100026,发表在《中国农技推广》2002年第3期10—12页。内容:前言,1.当前我国农技推广体系与国际市场接轨存在的主要问题;推广理念不适应;职能定位不适应;管理体制不适应;推广方法不适应;保障措施不适应;法规法则不适应;2.加入WTO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影响分析;间接影响;直接影响;3.农技推广体系应对入世挑战的思路与对策;创新推广理念;科学定位职能;理顺推广体制;转换运行机制;改进推广方法;提高全员素质;支持力度加大;加强法制法规建设。5300多字。2、硬科学论文油桐尺蠖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及动态模型研究作者:湖南省常德市林业局 赵星、周艳初、喻传明湖南省保靖县林业局 余中虎发表在《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3、9(2)、124—126、130页。内容:摘要,关键词,1.材料与方法;调查点的位置;调查方法;种群动态模型建立方法(谱波分析就是富里叶级数);2.结果与分析;油桐尺蠖蛹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油桐尺蠖蛹种群动态模型的建立及检验;3.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有4条,附英文标题姓名,3500多字。二、综述类文章例1:以色列现代农业印象作者: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朱世俊,邮编410005,发表在《中国农技推广》2000年第3期14—15页(海外窗口)。内容:前言,1、水与农业灌溉;2、品种与种子商品现代化;3、农业与温室;4、农业技术与农技推广。大约3000多字。例2:国内外农业科技动态简介作者:桦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振东发表在1997年桦川县农业技术培训教材中。内容:一、国外农业科技动态简介:1、培育良种;2、农业生产日趋工厂化;3、田间管理向自动化过渡;4、合理施肥灌溉;5、用科学方法防治病虫草害。二、国内农业科技新成果简介:1、粮豆薯栽培技术;2、经作园艺栽培技术;3、植保技术;4、土肥技术;5、农业工程技术:(1)大型机械;(2)小四轮配套机械;(3)植保机械;(4)灌溉设施;(5)抗旱技术;(6)培育新品种;(7)电子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三、农业技术指导类文章例1:大豆菟丝子的防治作者:刘汉民 江苏国营新曹农场植保站 邮编224246,发表在《中国农技推广》2000年第4期43页(植物医院)内容:前言,1.大豆被害症状;2.防除菟丝子的措施;精选豆种;轮作换茬;深翻土壤;肥料充分腐熟;宽行条播;人工拔除;药剂防除;土壤处理;茎叶处理。例2:中国香稻及栽培技术作者:湖北省武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彭志文,邮编435400,发表在《中国农技推广》2002年第2期30页。内容:1.主要特征特性;米质;生育期;形态特征及产量;2.主要栽培技术。大约1200字。例3:西芹的特性及栽培技术作者:辽宁东亚种子集团公司邵长顺辽宁东亚国际种苗有限公司李博发表在《黑龙江农业》2000年第1期31页内容:前言(西芹简介),1.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西芹对温度要求严格;西芹对水分要求严格;西芹对土壤要求严格;西芹对肥料(营养)要求严格;2.栽培技术;栽培季节;播种育苗;合理定植;田间管理;适时采收。例4:水稻机械深施肥技术的应用与效果作者:黑龙江省虎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刘为民黑龙江省虎林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 姜国胜发表在《中国农技推广》2002年第3期56页。内容:前言(技术简介);1.机械深施肥技术在我市的应用;试验跟踪调查情况;试验处理;试验条件;秋季考种测产情况;2.机械深施肥技术作用特点;提高化肥利用率;化肥深施后能明显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施肥均匀,减少挥发,满足水稻生育需要;省工省肥,减少污染;3.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业地块要平整,田内无稻草等杂物;秧苗要壮;肥料标准;肥箱防水、肥料防潮;每天作业完成必需要清理肥箱。例5:盐碱对水稻的危害及治理方法作者:全素荣等,辽宁省凌海市植物保护站,邮编121200,发表在《中国农技推广》2002年第2期49页(沃土原野)。内容:前言(盐大地地概况);1.盐碱对水稻生产的危害;危害基本情况;危害程度;2.治理方法;选种抗盐碱优良品种;培育壮秧,增强抗盐碱能力;建立标准化田间工程,确保灌排畅通;单排单灌;深沟排水;洗盐碱;科学施肥;调节盐碱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大约1200多字。四、试验总结(报告)例1:大豆窄行密植不同品种(品系)的增产潜力分析作者:王成,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邮编154000,发表在《黑龙江农业》1999年第6期第30页。内容:前言;1、试验材料及方法;2、结果分析;3、结论。三年试验,参试12个品种。例2:必宁特防除水稻插秧田杂草试验研究作者:于振民 绥化地区植检植保站,邮编152054,发表在《黑龙江农业》2000年第2期23—24页,约1300字。内容:前言;1.供试药剂;2.试验处理;3.试验设计及调查方法;除草效果调查;水稻安全性调查;田间测产调查;4.试验结果(、、);5.结论(、、)。

互联网+时代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探讨论文

摘 要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正式来临,在这种局势下,“互联网+农业”逐渐兴起,并且发展效果显著。本文分析探讨“互联网+”时代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互联网+” 农业经济 影响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经济也得到了有效发展,农民对土地的利用率要求发生改变,既要满足温饱供给,还要提升农业产品质量及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笔者分别从“互联网+”时代研究、“互联网+”时代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互联网+”时代研究

所谓“互联网+”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技术升级、信息挖掘、信息与技术应用,通过“互联网+”可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力,使国家财富逐渐增加。而“互联网+农业”则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贯穿到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等环节中,“+”并非指农业与互联网的相互融合,而是通过与互联网通信技术的结合来实现互联网与农业的全面融合,促进农产品要素的合理优化,为农业生产及运营提供有效支撑,使农产品迅速更新换代。总之,“互联网+农业”是传统农业朝互联网方式发展的有效管理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互联网+农业”主要有三种管理模式。

(一)基于生产领域

在农产品生产领域,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其中,拓展智慧农业模式覆盖范围,提升农产品生产的精确化,减少劳动力浪费,为农民争取更多经济效益。

(二)基于流通领域

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农业电商模式,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从线下单一渠道向线上线下共同流通渠道转变,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

(三)在产业链方面

基于产业链方面,通过农业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产业链中,可获取更多农产品信息,如农产品市场销售信息、农产品生产技术信息等,并不断完善融资服务和法律服务,促进“互联网+农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二、“互联网+”时代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农业生产逐渐朝规模化发展,促进我国农业更好地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生产逐渐规模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流转机制的完善,集约化生产局面逐渐形成。在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后,我国农业生产逐渐向规模化趋势发展。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在农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粗放管理现象极为严重。尤其在资金周转、农资产品采购方面,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基于这种情况,应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但因其缺乏完善的经营模式,导致互联网实施力度严重不足。

(二)实现农村网络普及化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许多居民家中均配备了完善的信息设备,如宽带进村等。此外,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将各种互联网技术贯穿其中,使原本技术荒漠朝新兴技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水平极速提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剧了网络工具的创新速度,提升了我国农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的速度,通过线上线下的互通,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有效发展。据相关报告显示,农村地区逐渐成为网民数量最大的地带,随着未来互联网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普及,“互联网+农业”将拥有更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的主要实践路径

“互联网+”时代下,为实现农业经济创新发展,还应采取有效的管理途径,如扩大产品生产经营产业链经济、加大农业信息化管理投入力度、创建并完善农业电子商务、培养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详情如下:

(一)扩大产品生产经营产业链经济

在传统农业产品的销售模式上,多以出售原农产品为主,在这样的销售环境中,农户的收入低,加上受到自然环境与农贸交易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的经济收益更是得不到保障。有关部门应结合地区农业发展特点,扩大农产品生产经营产业链,完善集生产、经营、加工于一体的农产品经营产业链。有关部门还应为扩大农产品产业链对农户的'收益影响,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增加对农产品的加工和经营环节。

一方面,在农副产品加工环节中,集合农业生产与工业加工,并经再次加工和生产后,将原始农产品加工成为现代市场需要的产品。经加工后的原始农产品提升了自身附加值,并且产品质量有了保证。所以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农产品的再加工被普遍使用。

另一方面,在农产品的经营环节上,有关部门应结合目前正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和交通运输服务的优点,突破地域条件限制,扩大农产品销售区域,增加农产品经营收益。

(二)加大农业信息化管理投入力度

在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非常普遍。首先,在农业经济管理的市场调研方面,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收集与整理市场信息,然后根据收集的数据分析市场动向。其次,在经济管理中的农业资金分配上,需要掌握并分析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生产信息,然后确定农业生产资金的分配方向与具体的分配方式。最后,对于农业生产技术如种植技术、饲养技术等,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查询和学习相关的技术资料,并且运用到实践中。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而言,需要设备的支撑、人员的驾驭以及技术的基础。

(三)创建并完善农业电子商务

为促进我国农业创新发展,应进一步完善农业电子商务,这也是农业电商最直接的表现。实际上,农业电商的完善并非只是帮助农民买卖农产品,而是通过明确农民消费导向,使其了解市场实际需求。从中也不难发现,农业电商的创建及完善的目的在于促进农业传统经营观念的转变,形成互联网思维。就目前来看,我国部分农村已着手构建农村电商生态体系,试图通过网购来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规避农产品买卖信息的不对称风险,提高农产品网络信息的利用率。

(四)培养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

人才培养是每一个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要培养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不仅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要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储备好人才,力求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熟练地运用到农业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中,积极引进和培养农业信息化技术,以及经济和管理类型人才,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素质够高的农业经济管理团队。同时,还可以鼓励农民群众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参与到基础信息化技术的学习中,努力提高其文化水平,要以能力为主、学历为辅,保证高素质、高修养的管理人才投入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当中,这样才有利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放宽,我国的农业经济也随之得到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我国农业经济水平的发展。“互联网+”时代下,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笔者分别从扩大产品生产经营产业链经济、创建并完善农业电子商务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促进我国农业事业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为宾阳县宾州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徐瑛楠.“互联网+”时代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J].通讯世界,2017(19):30-31.

[2]郭浩.“互联网+”时代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J].农民致富之友,2017(10):9-10.

[3]郭佳妮.“互联网+”时代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17(05):7-8.

智慧温室大棚蔬菜种植自动控制系统的具体应用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智慧温室大棚蔬菜种植自动控制系统的具体应用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生活模式与需求,以传统塑料大棚为例,不仅产量很低,也会带来较大的污染,且人员管理非常繁琐,不利于蔬菜种植效益的提升。智慧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模式优势较多,相比于传统塑料大棚能够大幅度扩展蔬菜种植发展空间,也改变了现代农业、新型农村的格局。该文简述了智慧温室大棚蔬菜种植的优势,然后分析了智慧温室大棚建设方案,最后介绍了智慧温室大棚蔬菜种植自动控制系统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

智慧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引言:

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下,农民的浇水、施肥和打药等农业劳动过程主要借助已有经验进行。在温室大棚蔬菜种植中,需要关注浇水的时机,准确把控农药浓度,且保证温湿度、光照、氮元素等处于适宜的状态。由于无法量化指标,通常依赖于人为判断,因而经常发生误差,也无法提高温室大棚蔬菜种植的产量和质量。要想解决传统农业中低效率、低产能等现象,需要积极引入智慧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将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改进环境条件,促进蔬菜的正常生长。

1、传统大棚蔬菜种植的危害气体

传统大棚蔬菜种植会释放很多有害气体,如氮气,引起有害气体含量超标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人员操作不当、肥料质量不合格等因素。若是施肥方法不科学,施用含量超标的肥料,将引起氮气排放的增加,当温室大棚内氮气含量超出一定限度后,将导致叶片枯死,特别是对黄瓜、西红柿、西葫芦等蔬菜来说,对氮气更加敏感。此外,还会存在亚硝酸气体,当土壤呈弱酸性后,即pH值未超过5,某些菌体的作用效果将持续减弱,形成大量的亚硝酸气体。亚硝酸气体含量的增加,会让蔬菜绿叶发生白色斑点,黄瓜、西葫芦、青椒和西芹等蔬菜对亚硝酸气体较为敏感[1].冬季严寒,很多农民常用煤球升温取暖,在燃料不充分燃烧的情况下,将形成大量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温室大棚中碳元素也会超标,不利于蔬菜产量与质量的提升。

在预防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做到施肥的科学性。温室大棚中施用的有机肥必须需要发酵腐热,以优质化肥为主,尿素要与过磷钙混施。基肥要深施15~20cm,追施化肥深度至少为12cm,施后及时覆土浇水。

(2)通风换气。在天气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要根据温度要求及时通风换气,遇到雨雪天气时也应该做好通风换气工作。

(3)农膜与地膜不能产生毒性,温室大棚中废旧塑料品等需第一时间清理干净。

2、智慧温室大棚蔬菜种植的优势

在蔬菜种植中需要控制好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和水肥条件,才能保证蔬菜生长的品质,实现产量提高的目的。因此要通过精准化控制各项环境因素,改善温室大棚蔬菜种植品质,确保经济效益逐步提升。智慧大棚主要在温室大棚蔬菜种植中引入自动化控制系统,发挥最新生物模拟技术的作用,对棚内蔬菜生长最适宜的环境进行模拟。同时也设置了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和光照度传感器,对温室大棚内多项环境指标进行感知,并利用微机完成数据分析,实现对棚内水帘、风机和遮阳板等设施的全面监控,最终有效改善大棚内蔬菜生长环境。

在科技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各种智慧大棚控制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实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温室大棚内的茄子、辣椒、黄瓜和西红柿等蔬菜都能快速生长,能够帮助种植户创造丰厚利润,也促进了智慧温室大棚的发展。在智慧大棚控制系统中主要应用了物联网技术,设置农业物联网传感器,管理中物联网系统能够有效采集实施环境数据,其中包含了光照、空气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信息,在网络支持下向控制平台传输[2].系统结合获得的数据信息完成智能判断,远程控制温室大棚中的各项设备,达到及时调节棚内环境的目的,确保满足大棚内蔬菜生长的要求。在温室大棚蔬菜种植中引入智慧大棚控制系统,大幅度提升了温室大棚生产自动化和管理智能化水平。

智慧大棚控制系统除了可以在温室环境方面实现精准管理以外,还具备大面积统一管理的优势。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能够为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提供精细化的智慧管控服务,实现对设施农业管理效果的不断优化。这样不仅能让温室大棚管理效率大幅度提升,也有效减少了管理成本的投入,为大棚蔬菜种植创造了诸多便利,能够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温室大棚蔬菜种植也能逐步发展为稳定型和持续增收型产业。在中国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智慧大棚控制系统将在农业智能化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农业全面升级打牢基础。

3、智慧温室大棚建设方案

在智慧温室大棚建设过程中,需要由多个环境监测节点完成组网,才能实时采集环境信息,达到精准控制的目的。在各环境监测节点上需要安装传感器,控制设备主要有补光照明设备、排风设备、灌溉设备以及报警设备等。各节点也设置2节干电池保证电能供应,因为节点功耗不高,所以电池使用寿命很长,在智慧温室大棚中供电非常安全与便利。各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向上位机传输过程中,上位机除了可以实时显示、控制与存储,并自动生成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节因素变化曲线图以外,也可以借助网关与Internet服务器进行连接,达到手机远程监测和控制等目的。建设智慧温室大棚后,能够实现对温室大棚蔬菜生长情况的远程视频监控,也能将相关信息实时存储下来,为农业生产科学化管理创造条件。

在智慧温室大棚功能设计上,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身份识别功能。借助RFID射频识别技术将个人信息显示在上位机,用户在系统刷卡登记后才能完成相应操作。

(2)自动报警功能。要想农业生产更加安全可靠,在大棚中发生烟雾、明火以后,利用烟雾传感器与火焰传感器进行检测,能够第一时间让蜂鸣器报警得到控制,在GPRS模块支持下为用户发送短信或者是打电话,并在屏幕上清晰完整呈现大棚报警信息。

(3)远程监控功能。登录网页端,即实现对智慧温室大棚蔬菜种植的远程监控。

(4)无线信息采集与传输功能。为提高大棚蔬菜种植的产量与质量,要实时监测和控制大棚内蔬菜生长环境。环境监测节点主要由光照、空气温度、土壤温湿度以及二氧化碳传感器等构成,能够精确采集相关信息数据[3].

(5)定时防治病虫害功能。利用臭氧发生器,能够在高压、高频电等电离作用下,让空气内氧气转化为臭氧,并定时进行杀菌,达到对温室大棚蔬菜种植中的病虫害防治功能。这种方式不仅具有安全、高效等优点,还降低了成本与农药使用量,能够达到无污染、无残留的要求,不断推动智慧温室大棚蔬菜种植增值提效。

4、智慧温室大棚蔬菜种植自动控制系统

在农业自动化发展过程中,除了应用计算机技术以外,也涉及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光电技术等,尤其对蔬菜种植自动控制系统而言,它们是智慧温室大棚蔬菜种植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对该系统而言,主要结合蔬菜温室控制要求建设的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属于可扩展、可操作的硬件与软件系统。利用无线通信方式与蔬菜温室管理中心的计算机联网,能够让蔬菜温室单元得到实时调节与控制。

蔬菜种植自动控制系统主要构成如下:

(1)无线传感器,分别为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等设备。

(2)控制器,主要有温湿度控制器、光强控制器和土壤温湿度控制器等,可以集中处理各传感器传输的数据信息,并由计算机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

(3)触摸屏,能够显示各种数据,以及风机、加湿、加热电磁阀等现场设备的远程控制,各种数据报表的打印等。

(4)遥控终端,通常包括手机、计算机等。

对蔬菜种植自动控制系统功能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检测系统:设置多种无线传感器,将蔬菜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湿度、p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和二氧化碳浓度等物理参数及时采集起来。

(2)信息传输系统:利用本地无线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等通信网络,为数据传输、转换等创造有利条件,能够提高智慧温室大棚内环境信息传输效率。

(3)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系统和信息路由设备传输到控制中心,各节点能够自由匹配,任意监控,互不干扰。

(4)控制系统:增加摄像头,对各温室大棚进行监测,并借助监控计算机对环境调整的全过程进行监控。蔬菜生长环境信息数据等进行实时监测,将各节点数据采集起来,通过存储、管理后能够动态呈现各测点信息。同时结合掌握的信息数据自动灌溉、施肥、喷施、降温和补光等,发挥历史数据存储、查询、报警和打印等作用[4].

(5)远程控制系统:移动电话终端用户能够了解蔬菜棚的工作状态,借助手机实时发布指挥控制设备。

蔬菜种植自动化控制系统不仅安全可靠,适应性也很强,能够提高蔬菜种植智能化水平,为绿色健康蔬菜种植奠定了良好基础。蔬菜自动种植控制系统融合处理大量的农业信息,确保技术人员可以完成多个蔬菜棚环境的监控与智能管理,让蔬菜生长环境得到改善,真正实现增产、提高质量、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等目标,也达到集约化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5].

5、结语

总之,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蔬菜栽培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与应用上有着更高的要求,产品附加值越来越高,经济效益也不断提升。通过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土壤等监测与自动化控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也是智能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作用的体现。实行智慧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为蔬菜种植技术提供量化指标作为参照,这样蔬菜种植产量与品质得到保障,可操作性也大幅度提升,不仅可以实现增产创收的目的,也为产业链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胡琼香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技术[J]江西农业,2019(14):13-17.

[2]刘欣"互联网+"设施蔬菜智慧决策管理系统设计与验证[J.江苏科技信息,2018,35(29):62-64.

[3]孙通农业气象物联网在蔬菜大棚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20(16):164-171.

[4]何淑红设施大棚蔬菜生产技术与发展趋势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0(08):11-12.

[5]胆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试析[J]农民致富之友,2020(13):50-50.

智慧机场论文参考文献

这类行业业务领域深入到运行、安全、服务、交通、商业、货运、经营管理等全业务领域,是“智慧机场”建设的核心工程。关注的德电核心机场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众多欧洲和全球成功能案例,标杆项目大兴机场。

智慧物流是以物流互联网和物流大数据为依托,通过协同共享创新模式与人工智能先进技术,重塑产业分工,再造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新生态。具体到我国民航的产业升级与智慧化发展,早在2018年2月,民航总局就和铁路总公司签署了《推进空铁联运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建立起了空铁跨运输方式联合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当年5月,民航总局印发了《民航局关于促进航空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民航发〔2018〕48号),从业层面对航空货运与物流业的融合进行了战略规划。其中,机场货站融入智慧物流体系在国民经济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以连接升级、数据升级、模式升级、体验升级、智能升级为主要特征进行智慧物流建设,深刻改变着传统航空货运物流业的面貌。 在我国航空业国有企业混改的大背景下,《民航局关于促进航空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民航发〔2018〕48号)提出了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规划。机场货运要积极参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统一条码、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技术,在行政力量和资本力量的双重推动下,打破条块化、碎片化的藩篱,连点成线、织线结网,搭建起全国联网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与航空公司、货运代理人、快递企业、海关、检疫等单位的信息互联互通,促进了航空物流的组织化和集约化。 进入“十四五”时期后,政策层面对民航行业向智慧化的引导进一步明确。首先,“十四五”时期民航确定 “一二三三四”总体工作思路中的“四”——开拓四个新局面,其中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智慧民航建设要有新突破,这是战略目标层面对智慧化的要求。另外,2020年底,民航总局出台了《中国民用航空局关于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及《中国民用航空局关于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行动方案》(简称“《五年行动方案》”),旨在积极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转型升级,促进民航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两项指导政策,其中明确提出了“2035年实现物流一张单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数字化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航空物流规划设计研究所李颖总工程师认为这些行业的政策,对于规划设计工作者包括各个建设单位的指导意义是很强的,“政策引导我们在工作中就着力提高货运设施的自动化水平,为物流设备、设施、和行业监管等全方位的智能化、智慧化发展创造基础条件。今年局方已经推动了一批智慧化工程的试点项目,比如湖北国际物流机场的少人化货运机坪;深圳机场航空集中器CT安检机应用项目;还有郑州机场航空电子货运项目等。这些都是民航物流方面智慧化发展的具体实例。” 民航机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物流所所长刘新力先生认为:航空物流业以打造“互联网+”高效物流,以智慧型机场建设为重要目标,正在推动机场航空物流向新基建和数字化方面转型:在硬件方面应加快建设5G通信、计算机网络设备等信息技术投入,软件方面,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抓手,全力打造现代航空物流全产业链体系。刘新力认为,新建的大型机场在货运站或货运机场在物流设备选择上会以人工智能、灵活柔性为原则,会考虑应用无人叉车、无人搬运车、AGV等智能设备,以满足未来较长时间的使用要求。 李颖谈到,在基础设施和物流设备选择上,不论综合型还是专业型货运机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功能需求日趋多元化,对功能空间的灵活变化和系统柔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给航空物流园区和空港物流系统的规划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根据机场(及运营方)的特点去分析和研判基础设施及设备系统的现实功能需求和潜在功能需求,并为潜在功能需求的实现预留条件和可能性。 在谈到航空机场货运系统建设时,很多专家都谈到了无人化的趋势,业内称之为“无人化货运机坪”。刘新力所长谈到:随着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航空货运物流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一方面,无人机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先进技术普及运用,进一步推动了物流业服务模式变革,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升服务网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另一方面,无人驾驶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无人自动驾驶技术正为智慧机场建设和空侧无人化提供新方向。香港机场自2019年12月30日起开始在机场飞行区实际操作环境下试验运行无人驾驶拖车运输航空货物和旅客行李。经过一年多的运作,证实无人驾驶拖车的运作可靠,也比人工驾驶拖车更为安全及顺畅。无人驾驶拖车的驾驶舱内没有司机,也没有乘客或安全员,行驶速度为每小时20公里。车辆搭载多种传感器,能按设定的路线安全行驶,并准确检测障碍物,可靠性高,确保安全及稳定性。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侵袭,无人驾驶拖车由于技术上实现了完全无人的操作,在防疫期间仍能够常态化展开运作。香港机场将规模化采用无人驾驶拖车,提升运营效率及推动机场运作安全智能化。 对于机场物流系统建设无人化的发展趋势,他还介绍了新加坡樟宜机场的案例。该机场正十分积极地追求全面自动化的目标:它建造了一个完整的航站楼来帮助测试未来的机场机器人。SATS(新加坡机场航站服务公司)正在测试一种远程控制的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可以在10分钟内将行李从飞机上卸下,并转移到行李处理区域。该公司还在测试使用一辆自动驾驶电动 汽车 ,用它来运送空运单据。SATS正在利用光探测和测距技术来绘制路线,将高承载200公斤食物的手推车运送到休息室。此外,刘新力还提到了智慧机坪在机场货运中的应用。考虑到一般机场货机坪具备相对独立的物理隔离条件,可以在该区域实行全自动的货物转运,包括从货机卸货、到港运输、进入航空货站、离港运输、货机装机等全过程,实行全自动无人化工作流程。通过在机坪采用全自动技术,提高机场货运区的运行时效,节约人力成本,加快场区内货物周转效率。在货运站内部也可以采用AGV、RGV等智能设备的应用,可以采用路径隔离、时间隔离等手段做到站房内部的车辆无人化。根据 科技 发展和适度超前的规划原则,航空货运站设计时考虑打造高效集成的航空物流作业环境,在设施设备上考虑应用四向穿梭车、AGV 等散货处理系统等智能设备,以提高货运设备的整体智能化程度。 机场货站是机场陆侧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空物流最重要的地面操作节点。据统计,货邮在机场货站的处理时间占到航空物流运输总时间的80%左右。因此,航空物流系统智慧化升级,机场货站的升级发展是重要项目之一。由于智慧机场货站建设涉及土地、税收、政策、资本、技术、组织机构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因此有业内专家提出,其信息管理系统要进行全面升级,使其具有有效整合托运书、收货查验、过磅称重、录入货运单、货邮入库、订舱、吨控、运价计算、货邮出库、收款等各操作环节的能力,以及具备综合报表、票据保管、客户关系、基础数据等信息管理功能。相关信息系统建设需以模块化思路建设机场货站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机场货站与安检、配载、机坪装卸等部门的信息互联互通。以智能减少人工、以信息促进优化,通过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机场货站的流程再造和提质增效。 对于机场货站中自动化物流设备智能化发展,机场货站要依据现实的业务规模和仓储需求来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硬件设施,不应过于追求技术的先进性。比较适合的方向有出港的自动分拣机、集装板组板机,进港的自动分拣机、传送带,仓储的立体货架等。同时,要优化安检技术与流程,实现与货运代理人、快递企业之间整板、整箱的收运和交付。要发挥大数据的作用,理清出港流向、进港收货人等数据信息,以便调整作业模式和营销策略。例如,让进港量较大的代理人优先分拣等,可以大大地降低进港分拣的人力耗费;再如,及时有效的出港数据分析,有利于承运人、货运代理人及时调整运价水平和路线规划。 对于智能化设备和技术在航空物流领域的应用,李颖认为还存在一些挑战,她谈到:今天在电商仓配和供应链物流领域,智能化、无人化技术的应用远比在航空物流领域更为广泛和普遍。但是这些技术在向航空物流领域渗透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这其中可能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航空物流在处理环节对设备的要求与非航空的物流领域相比存在巨大的差异。航空物流处理的货物单元偏重且体积偏大,一般普货以托盘为最小操作单元,托重200 800kg不等。这样较重的托盘在航空货站整体的作业流程中需要经过至少2次的拣选动作;而航空物流操作中的拣选也与常规仓不同——必须按单拣选且顺序拣选。航空物流的整体作业流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类似的非常规操作,使得在常规的物流作业场景下开发的物流技术和解决方案在航空领域遭遇“水土不服”。 航空物流枢纽往往是国际贸易的重要节点。随着跨境电商等贸易方式风行,多式联运等物流组织方式的大发展,使得航空物流业的建设和管理运作升级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包括空空、空陆、空铁、空水、空海等多种物流联运方式,已经成为航空物流枢纽建设升级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如今很多机场和当地政府结合当地综合交通条件,产业发展、土地情况等前提做好货运区、临空经济区、综合交通的专项规划,加快以航空货运枢纽为核心的多式联运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适当超前布局、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以战略的眼光谋划布局货运专用的高速公路、货运高铁进入机场,便于上述多种形式的多式联运的实现。 对于具体建设项目,刘新力介绍到:目前,我国规划布局了2个以航空货运为主体的运输机场——鄂州机场与嘉兴机场,在建设时都充分考虑了铁路和公路转运的需求,在设备选择整体上采用成熟产品,以能高效、经济处理包裹、小件包、扁平件、非扁平件、信封、异形件、超大超重件等不同品类的产品为原则;同时也将在部分设备上引入新新设备,降低员工的工作强度、提升系统运作效率。除了专用的货运机场,新建的大型综合机场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在货运站空间布局方面也都有了优化的设计,以保障航空运输方式快速和可靠。新建的航空货运站空间布局都具备良好的空侧资源、完善的综合交通条件、齐备的二级设施、高效的通关条件、齐全的海关口岸等;并为扩展产业链相关货源、承接更多类型的航空货物来考虑空间布局,以适应多变的航空物流市场。 总的来说,我国航空物流领域智慧化发展的前景值得期待,航空货运的传统经营模式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和节奏,机场货站更是要通过智慧化的升级发展,发挥平台和节点的重要作用。时代潮流,浩浩汤汤,在智慧化物流发展的过程中,建设者必须以创新谋求发展、以开放拥抱智慧,才能共同促进包括航空物流的物流行业融入智慧化发展的新时代。

行业主要上市企业:白云机场(600004)、威海广泰(002111)、川大智胜(002253)等

本文核心数据:全国机场数量情况、中国智慧机场建设取得的成效分析等

中国机场数量保持增长态势

近年来,我国机场数量呈缓慢增长态势。截至2020年底,我国境内运输机场(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241个,比2019年底净增3个。2020年新增机场有玉林福绵机场、于田万方机场、重庆仙女山机场。2020年,安康五里铺机场迁至安康富强机场。2021年机场数量达248个,其中不少机场正在筹备智慧机场的建设。

中国各大机场加快智慧机场建设

从我国领先的智慧机场来看,北京首都机场、广州白云机场和深圳宝安机场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智慧机场建设规划。北京首都机场提出“一核两翼”的总体思路;广州白云机场提出建设“4个1”工程,构建以“5个SMART”为特征的智慧机场;深圳宝安机场则与华为联手打造“机场运行一张图”、“机场安全一张网”和“机场出行一张脸”的智慧机场新模式。

从我国智慧机场成效来看,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已建立了机场通过AOC系统实现飞机的进出港全环节监控;昆明长水国际机场通过运行协作系统,有效减少进港航班落地误差;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及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采用全流程自助通关系统、自助登机系统有效提高旅客通关效率。首都国际机场自主研发的AEMS系统可优化机场能源配给,提高利用率。

互联网企业加快与民航企业合作 打造智慧机场

随着智慧机场的兴起与发展,互联网企业依托自身的产品与解决方案优势,联合民航企业共同打造智慧机场,如华为作为主要通讯方案解决商,利用ICT技术优势,已与深圳机场等展开合作;百度充分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优势与北京首都机场、美兰机场等联手打造智慧机场;阿里巴巴和腾讯则利用互联网支付科技前沿技术优势已经在全国主要机场推行支付宝刷脸支付、微信小程序等。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慧机场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