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不正当竞争方式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不正当竞争方式策略研究论文

你是不是兰大的,我也是

求求,谁写一篇,改他高分

你是不是兰大的,还是金融系的

简单一点也可以

反不正当竞争法研究论文

只是建议 网上怎么会找不到呢?要不到书店看看吧。竞争法宗旨探讨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6-09-30 12:00:00 ] 作者:雷驰 编辑:studa20摘要: 本文探讨了竞争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经济上和伦理上的作用,以此说明竞争机制的维护在竞争法中的重要价值;在对竞争法中其他目标地位的探讨基础上,说明应当维护竞争机制的优先地位,同时兼顾其他价值和利益,而且对后者的肯定是在不明显反竞争或者采取对竞争限制最小的方式为前提——这才是竞争法的宗旨,而对消费者的保护是落实竞争法根本宗旨的手段。 引 言 竞争法及其适用被认为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来源于事实判断的复杂性(比如,经营者的某行为对竞争、市场结构以及市场各参与方利益所产生影响的判断);另一方面来源于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因为通常认为竞争法所追求的目标是多元的,包括维护市场竞争机制、保护消费者利益以及对其他社会经济目标的追求等,当具体到某一特定案件特别是当不同目标发生冲突时进行价值排序、利益衡量就是一个难题。但是作为一部实际运行的法律,竞争法应该便于法官准确适用、便于经营者准确预测自己的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规定。因而在此处,便有了一种对于确定性的诉求,至少是相对的确定性。本文将从竞争法宗旨i入手,力图通过对其分析探讨找到寻求确定性的钥匙。 从竞争在经济上和伦理上的作用说起 “竞争”一词我们在多种场合用到,当将竞争与合作相对时,可以看到竞争中主体之间的对抗性和利益对立性。台湾地区“公平交易法”第四条对“竞争”做了如下定义:“本法所称竞争,谓二以上事业在市场上以较有利之价格、数量、品质、服务或其他条件,争取交易机会之行为”。从该定义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竞争的上述特性,而且更明确了竞争必定是存在于多个独立的利益主体间的,只有一个利益主体是不存在竞争的。此外还可进一步发现,这多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在争夺交易机会时决定采取何种策略(比如提供什么产品或服务、制定多高的价格等等)时是分散的。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竞争是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的行为,因为后者就是多个买者和卖者在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ii所以,竞争在经济中的作用是指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竞争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当被看作是“一系列事件的连续”,在现实生活中,任何时候一般都只有一个生产者能以最低的成本制造某一特定产品,而且事实上能以低于仅次于他的成功竞争者的成本售出,但当他在试图扩大其市场时常常被他人赶上,而后来者又会被他人赶上而无法占领整个市场……iii这样,竞争过程就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商品和服务的最低价格;二是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类型及质量有自由选择的余地,iv从而使得竞争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资源分配手段。而且分散决策减少了昂贵的错误风险,因为部分企业的错误决策可以在整个市场得到抵消和化解,而同样的错误在中央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或者当政府制定产业计划时是要付出很高代价的v,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也是无力作出调整的。另外,竞争还有利于促进所谓动态效率,即促进创新与技术进步。所以,保护一个不受歪曲的竞争制度在一个社会中应当享有优先地位。 对于竞争在伦理上的作用,亚当•斯密做过很精辟的说明,他认为人的自私,尤其是商人的自私确有许多应该受到谴责的地方;但他认为,在竞争的作用下这一欲望会去掉其对社会有害的成分,并且由于与效益原则、节俭的愿望以及勤劳相结合而成为一种人们不得不予以社会和道德上承认的美德。vi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傅立叶曾说过,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建筑商希望大火烧掉城市的四分之一,玻璃商希望冰雹砸碎所有人家的玻璃窗,这是受到道德谴责的;但是当存在竞争时,这些玻璃商、建筑商们会绞尽脑汁提供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同时也会尽全力节约成本、降低价格,哪怕这种价格只降低至恰好使竞争对手退出其生产领域,它也使得消费者受益,同时也实现了社会资源的节约。在古典经济哲学中,只有消费者的利益是唯一具有直接存在合理性的经济利益,生产者的利益只有在需要它增进消费者的利益时才应被顾及,因而只具有间接存在的合理性。vii 另一方面,就经营者自身而言,它在享有盈利机会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接受了亏损、退出经营的风险,而后者换来了前者的合法性,“竞争是自由的收益导向经济的道德准则”。viii那种一边要求得到追求收益的自由,一边又享有压制竞争ix的权力的存在状态或制度安排,解除了效益原则对私人收益追求的约束,损伤的不仅是制度本身运行的效力,也导致了制度耐以存在的道德基础的丧失。从另一角度来说,对于享有压制竞争权力的居于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无论是因为法律规定或者通过正当经济竞争取得的,其追求收益的自由是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受到限制的,这也是反垄断法规制居于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限制其某些如处在自由竞争状态下应当享有的自由的道德基础。 当19世纪晚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集中、大型企业不断出现,人们认可它们所带来的高效率,同时畏惧它们所拥有的经济和政治权力,为了保留其优势、限制其经济权力的滥用美国反托拉斯法诞生,并成为美国的“社会信仰”;x二战后这种思想也在为建立统一市场的欧共体树立,xi并为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国家所普遍接受。与此同时,反不正当竞争法也不再只是单纯保护竞争对手个体权益的特殊民事侵权法,它也同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与反垄断法一道维护着正当竞争和自由竞争机制的正常发挥。xii 另外,经济竞争还被认为是导向拥有个人自由的民主社会的必要条件。可见,竞争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维护竞争机制就是竞争法的首要任务。在一般情况下,某一市场行为合法性的判断就看其是促进竞争(pro-competitive)的还是反竞争(anti-competitive)的。 非竞争因素在竞争法及其适用中的地位 竞争机制的运行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像所有其他制度一样都会有制度运行成本。 在19世纪的最后二十几年,全世界商品价格普遍下滑,各国公司纷纷组成卡特尔以抵抗这种下滑。1897年德国帝国法院认为,“如果价格持续走低,以致于经济崩溃威胁到企业家生存,那么他们的卡特尔联盟不仅仅是一种寻求自保的合理手段,而且是一种维护整体利益的措施。” 20世纪20-30年代的大萧条使得金本位的货币体系崩溃,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实行货币贬值,国际市场收缩使得出口商走向了联合,大多数国家政府也都支持卡特尔的发展。xiii而且学界和政府普遍认为卡特尔是一种“更高级的”经济组织形式,它以合作制度取代了野蛮的竞争xiv——这种对卡特尔的赞扬在1945年前的欧洲大陆工业国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时期的美国,《谢尔曼法》在其颁布的最初十年(1890-1901年)以及从一战开始到罗斯福“新政”后期以前的若干年中,并没有得到有力的执行。xv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市场的萎缩、币值不稳定、出口受限以及政治前景的不明朗,都将导致一国无法实行竞争机制,或者说无法承受竞争带来的风险。 竞争带来的风险在社会正常情况下也是存在的,这也可看作是竞争机制的运行成本,而且对这种风险的不同认识导致了欧洲和美国两种不同的竞争意识,即所谓的“正当竞争”和“经济竞争”。xvi在前者看来,竞争的对抗可能会威胁群体的凝聚力,如果对抗是群体中的突出关系,则集体团结就会被破坏;而且,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的“多余”企业能否平稳退出经营,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xvii往往经济的发展需要劳动者作出至少是暂时的牺牲,所以为了保持凝聚力,就应调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尤指禁止用非法手段在经营中获利),并且避免消费者利益因竞争者的对立而受损,同时对竞争给生产者利益带来的影响予以更多的关注,因为降低失业率也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在后者看来,效率是第一位的,不寻求对于消费者的特别保护,消费者被认为是根据理性行事;同时对于竞争者也没有必要给予更多的保护,xviii只要他们能用其产品或服务的优势赢得消费者,就能获得成功;权力机构不再试图消除团体内的对抗,寻求凝聚力的途径更多是通过可用物资,只要生产了足够的物资,就可以有令人满意的凝聚力。xix 美国的经济竞争的观念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在欧洲盛行,特别是伴随着欧共体一体化进程加快,所谓没有竞争就没有共同体市场。xx1994年德国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此次修订被称为是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解除管制”,xxi删除了1986年才加入的关于禁止经营者在广告宣传中声称限量向消费者供应以及禁止在广告宣传中做新旧价格对比等规定。 另外,现代社会全球竞争加剧,国家被塑造为所谓“竞争性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成为具有明显自主性的实体,是有着独立目标和利益的社会行动者。xxii那些国家认为对于国民经济发展较为重要的产业,为了加强其竞争力,国家会制定扶植促进其发展的产业政策。xxiii然而任何一个产业政策都会导致对市场现存结构的改变,影响市场竞争,例如1997年在美国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的情况下,欧共体有些人士提出欧共体是否有必要根据竞争法的规定抵制共同体内航天航空工业企业之间的合并,从欧共体产业政策出发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但是从竞争法角度来看,那些能导致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合并是应当加以禁止的。这里就涉及到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冲突的问题。 产业政策的实施有对社会有益的一面,但也有一些本身无法克服的问题。首先,产业政策的制定是政府主观判断的结果,因而具有一切中央集中管理经济的弊端和政策(政府失灵)的可能性,同时还会导致个别企业为了争取有利政策进行权力寻租;其次,产业政策扶植个别产业、个别企业,会导致市场竞争的不公平。鉴于此,欧共体委员提出产业政策应当以竞争为导向,并将其产业政策称为“积极的竞争政策”,旨在推动建立一个有竞争力的市场结构以实现社会资源更合理的配置;xxiv在20世纪80年代有些人呼吁美国应该建立一个类似日本MITI的部门以更好地协调美国企业间的行为,尤其是对高科技产业,而当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长期的不景气而美国经济复苏并保持强劲增长时,此种呼声也渐渐销声匿迹。xxv 此外还有一些社会目标的追求,表面上看与竞争及效率因素无关,其实从本质上看是符合促进竞争的宗旨的。比如沃伦法官说反托拉斯法不保护竞争者,但15年后(即1977年)美国最高法院的Thurgood Marshall法官在另一案件中说,国会对集中的控制是有保护小企业的意图。xxvi因为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的出现一方面降低了成本,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中小企业的交易机会且增加了市场进入障碍。对集中的控制便可看作是对后者的保护,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的非集中化——即通过促进竞争的方式来实现对上述法益的保护和目标的实现。 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首先,竞争法适用的前提是一个良好市场经济秩序的存在,它与那种经济大萧条和整体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的情形相对,所以危机卡特尔一般是得到反垄断豁免的。但需要明确的是,经济运行周期中正常的经济回落和不景气状态是不排斥竞争法的适用,因为经营者本来就应当在经济危机阶段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生产,在景气阶段通过盈利价格补回危机阶段的亏损并进行积累以应对将来的危机。那种当一个行业处于不景气阶段就要求卡特尔豁免的做法,是违背竞争法的宗旨的,他们抱怨如果展开竞争就会带来毁灭性的结果,广大中小企业面临破产,于是制定声称合理的价格以排斥价格竞争。xxvii这种固定价格的做法只是保护了效益差的企业,延缓其退出市场的过程,同时损害了优秀企业的脱颖而出,竞争机制本来具备的优胜劣汰功能得不到发挥。 其次,维护竞争机制毫无疑问是竞争法的目标;同时消费者保护、就业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等等也是其无法忽视的因素,但是从长期和整体来看,良好的竞争机制的维护是对这些因素保护的最佳方式,从欧共体和美国竞争法的发展过程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再次,在竞争法范围内,上述诸多因素中竞争因素应当予以优先考虑。这种优先考虑包含如下两层含义。第一,明显的反竞争行为应当予以禁止,而无需更多考察其他因素,这是竞争因素相对于其他因素的价值优越性的表现,在美国反托拉斯法律制度中,对这种类型的行为是适用本身违法原则,而欧共体等大陆法系国家则在成文法中以类型化的方式对其加以禁止。第二,某些行为对竞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因符合产业政策等原因带来了社会效益的提升(竞争机制与各目标间冲突的具体形式),这时,应当考虑为了实现所欲目标,对竞争的限制是否不可避免;如果无法避免是否采取了对竞争限制最小的方式为之,即适用比例原则或者是尽可能微小限制原则——即不仅要求目的合法,而且要求手段正当。xxviii在美国适用合理原则由法官判断此类行为的合法性;大陆法系国家立法上规定了适用除外制度,法官通过上述分析对行为加以识别,以决定是否适用除外制度。上述两层含义的总和也就是竞争法的宗旨,是在竞争法领域对行为进行定性的标准。 消费者保护在竞争法中的地位——竞争法宗旨的落实 消费者保护或者说消费者福利最大化往往被认为是竞争法所追求的社会目标,xxix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此处的消费者究竟是消费者保护法所指称的与经营者交易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体,还是经济学计算消费者福祉(经济效率)时所指称的一个抽象的群体,显然竞争法中所指称和关注的是后者。 经营者相互竞争的实质是争夺交易机会,从根本上说是争夺与消费者缔约的机会,只有最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赢利——这是维护竞争机制的现实层面的表达,通过消费者的选择去实现竞争机制的功能。而竞争法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 保障选择权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择的可能,二是选择不被外界不正当误导、蒙蔽。要使得选择有可能,就应当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控制经营者集中、防止它们共谋排斥实质性竞争;要实现后者,就要求禁止经营者的违反商业伦理道德的行为。而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去维护竞争机制,在现实层面它们也实现了统一,也是从这个说消费者保护是竞争法宗旨的落实。 结 语 柏克()法官曾说过只有将竞争法是要达到什么目的的问题解决了,形成一种前后一致的实体规则才有可能。xxx本文就是想解决这一前提性问题,寻求一种观察、判断竞争法领域现象的确定性的方法。本文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维护竞争机制是竞争法的优先价值,现实中通过保护消费者选择权来实现并在竞争立法中得到体现,当为了实现其他合理目标时应当采取对竞争限制最小的方式为之。 注释: i 本文区分“目标”和“宗旨”,后者是对前者进行考量、对多个目标加以价值排序的结果,对实际操作更具指导意义,提供一种相对确定的标准 ii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iii [英]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49页 iv [美]马歇尔•霍华德著,孙南申译:《美国反托拉斯法与贸易法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v 日本在战后制定的产业政策被认为是其经济奇迹的原因之一,但政府控制过多未必没有负面影响,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不景气不能说与此无关。 vi 转引自[德]法兰茨•波姆:《竞争性经济过程的政权外(“自然的”)法则》,见[德]何梦笔主编,庞健、冯兴元译:《德国秩序政策理论与实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 vii 法兰茨•波姆文,见前引书第88页 viii 法兰茨•波姆文,见前引书第92页 ix 压制竞争的目的既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高额利润,也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生存保障 x Wyatt Wells, Antitrus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Postwar Worl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2002, xi 王晓晔:《欧共体竞争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xii 邵建东:《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xiii Wyatt Wells, Antitrus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Postwar Worl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2, ,6,8,11 xiv Wyatt Wells,Antitrus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Postwar World , xv 文学国:《滥用与规制——反垄断法对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行为之规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2-94页 xvi [比]保罗•纽尔著,刘利译:《竞争与法律——权力机构、企业和消费者所处的地位》,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xvii 法兰茨•波姆文,见前引书第94页 xviii 即沃伦法官的那句名言,竞争法是保护竞争,而非竞争者 xix [比]保罗•纽尔著,刘利译:《竞争与法律——权力机构、企业和消费者所处的地位》,第6页 xx 王晓晔:《欧共体竞争法》,第23页 xxi 邵建东:《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研究》,第13页 xxii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社会结构转型课题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潜在危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第2页 xxiii 此处的产业政策主要是指积极的产业政策(即具有塑造性),仅维持现状的消极产业政策主要是指上文中提到的对于劳动者和生产者的关注 xxiv 王晓晔:《欧共体竞争法》,第39-41页 xxv 文学国:《滥用与规制——反垄断法对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行为之规制》,第51页 xxvi Ernest Gellhorn, William , Antitrust Law and Economics in a nutshell, West Group, 1994, xxvii 《谢尔曼法》颁布后,美国最高法院于19世纪末受理了几个著名的关于固定价格的案例,其中“泛密苏里运输协会案”、“联合交通运输协会案”中被告均作此申辩,但没有为法官采纳 xxviii [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85-286页 xxix 文学国:《滥用与规制——反垄断法对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行为之规制》,第52页 xxx 转引自Ernest Gellhorn, William , Antitrust Law and Economics in a nutshell,

1、《德国新史》(与陈晓律合著),香港开明书局1991年版,台湾1993年重印。2、《竞争法研究》(与戴奎生、陈立虎合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本书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东亚法律经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与丁邦开、戴奎生共任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4、《中国竞争法》,独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Unternehmensgruppen und Zusammenschlusskontrolle in China: Empfiehlt sich eine Regelung nach deutschem Modell?》, Peter Lang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中德商法热点问题研究》(主编,列第二),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7、《中德法典编辑与法律继受》(主编,列第二),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8、《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研究》,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9、《Chinesisches Zivil- und Wirtschaftsrecht》 (Hrsg.), Institut für Asienkunde, Hamburg 2001。10、《Chinesisches Zivil- und Wirtschaftsrecht》 (Hrsg.), Institut für Asienkunde, Hamburg 2001。11、《德国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律师职业》,编译(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2、《德国民法总则编典型判例17则评析》,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德国的康采恩与康采恩立法》,载《国外社会科学信息》1993年第4期。2、《从德国康采恩法看中国企业集团的法律问题》,载《中德经济法研究所年刊》1993年。3、《论德国合同法中的合同自由原则和社会约束原则》,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4年创刊号。4、《析德国竞争法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控制》,载《法学杂志》1994年第4期。5、《论德国民法中的可撤销法律行为》,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4年秋季号。6、《德国康采恩法研究》,载《现代法学》1994年第6期。7、《论可撤销的法律行为:中德民法比较研究》,载《法律科学》1994年第5期。8、《德国环境责任法中的损害赔偿责任》,载《国外社会科学信息》1994年第5期。9、《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民事责任》,载《法学》1994年第8期。10、《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载《中德经济法研究所年刊》1994年。11、《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般条款》,载《法学》1995年第2期。12、《德国竞争法对中小企业的特殊规定》,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5年春季号。13、《不正当竞争民事责任应采推定过错责任》,载《法学与实践》1995年第2期。14、《德国反垄断法对卡特尔的规定》,载《法学杂志》1995年第3期。15、《论意思表示的发出与送达――德国法的启示》,载《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3期。16、《Irrefuehrende Werbung als unlautere Wettbewerbshandlung im chinesischen UWG》, in: GRUR Int. 10/、《论意思表示的解释》,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6年秋季号(本文被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制作成民商法类学术卡片)。18、《德国法学教育制度漫谈》,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6年秋季号。19、《德国民法中附保护第三人效力的合同》,载《比较法研究》1996年第3期。20、《论雇主责任》,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7年春季号(本文被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制作成民商法类学术卡片,并被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民商法学》1997年第9期全文转载)21、《德国民法典与中国民事立法》,载《中德经济法研究所年刊》1996/1997合刊。22、《规范企业合并――德国反垄断法的启示》,载《国际贸易》1998年第4期。23、《论旧中国民法继受德国民法的原因》,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春季号。24、《外国反垄断法对名牌商品的特殊保护》,载《外国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25、《中国法律对企业合并的控制》,载王晓晔主编《反垄断法与市场经济》,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26、《Zur Aufnahme des BGB im alten China》, in: Juristenzeitung 2/1999, S. 80-86. Besprechung in Frankfurter Allgemeiner Zeitung vom 11. Februar 1999 (Vorbildlich). (本文题为《旧中国对德国民法典的继受》。作者先后在德国多所大学作该领域的专题报告。文章发表在德国著名法学刊物《法学家报》(Juristenzeitung)上。对于本文,德国最大的全国性日报《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1999年2月11日作了专题评论,影响甚广)。27、《论德国民法中的让与担保制度》,载《外国法学研究》1999年第1/2期。28、《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春季号。29、《竞争法方案――德国新招标投标法介评》,载《国际贸易》1999年第9期。30、《论正当竞争权》,载《中德商法热点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31、《论德国商法的最新修订》,载徐学鹿主编《商法研究》第一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32、《Die juristische Ausbildung in China》, in: Newsletter der deutsch-chinesischen Juristenvereinigung, 2/200033、《卡特尔——自由竞争的天敌》,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8月16日理论版。34、《中国继受德国民法的实际效果与历史功绩》,载《中德法律继受与法典编纂》,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35、《德国反限制竞争法的最新修订》,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0年春季号。(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全文转载,收录入《中国经济法学精粹》2001年卷)《表示意识是否意思表示的要素――德国联邦最高法院错误担保案研究》,载《民商法论丛》总第17期,金桥文化出版香港公司2000年版。36、《表示意识是否意思表示的要素――德国联邦最高法院错误担保案研究》,载《民商法论丛》总第17期,金桥文化出版香港公司2000年版。37、《德国民法的百年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前沿“系列讲座第八讲,2000年12月5日在人民大学作报告,报告内容登载在《中国民商法网》(China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38、《德国竞争法如何规范比较广告行为》,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春季号。(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39、《包机合同纠纷案研究》,载王利明主编《判解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编)总第三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40、《善良风俗――德国法界分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一般标准》,载杨紫烜主编:《经济法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1、《德国“双轨制”法学教育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法学论坛》2002年第1期。42、《论折扣与不正当竞争》,载《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43、《中国竞争法应当从实体上规范打折行为》,载《海峡两岸经济法学研讨会论文集》(2001卷),徐杰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4、《不正当竞争法律责任比较研究——以中国和德国竞争法为考察对象》,载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45、《中国学习借鉴德国民法经验之我见》,载【台湾】《月旦民商法》2003年特刊。46、《中国不应当对德国民法说“不”》,论文,载《法治时代》2003年秋季号。47、《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般条款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论文,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春季号(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3年12期全文转载)。48、《论私法在维护正当竞争秩序中的作用》,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49、《宪政与民法》,载《唯实》(江苏南京)2004年第1期。50、《中国大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及其完善》,载【台】《社会文化学报》(台湾中央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学报)2004年春季号。51、《德国法学教育最新改革的核心:强化素质和技能》,载《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1期。 1、【德】松尼曼编:《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和经济法》,法律出版社1991年。2、【德】梅迪库斯著:《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获江苏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德】帕拉斯著:《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邵建东、刘迎胜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4、【德】拉伦茨著:《德国民法通论》,王晓晔、邵建东、程建英、徐国建、谢怀栻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5、《德国反限制竞争法》,载《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4期,2000年第1期至第4期。6、《德国债法现代化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下列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1)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行为。(2)虚假标识行为。即经营者采用假冒他人注册商标;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使用与其相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的;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的;在商品上伪造、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行为。(3)滥用优势地位行为,是指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公平竞争的行为。(4)商业贿赂行为,是指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在账外暗中给对方单位、个人以回扣等其他人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购买商品的行为。(5)强行搭售行为,是指经营者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销售商品的行为。(6)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包括三类,即欺性有奖销售、借机推销质次价高商品的有奖销售、最高奖金超过5000元的抽奖式有奖销售。(7)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经营者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主要表现为3种: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得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权利人的职工或者权利人有业务关系的单位和个人违反合同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行为。(8)滥用行政权利行为,是指对市场经营活动有影响力的行政主体,出于地方利益或小集团利益,违反法律或公认的市场规则故意对市场进行干预,妨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也指来自经营主体外的直接或间接行政权利作用下的强买强卖的行为。(9)亏本销售行为,是指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10)商业诽谤行为,是指经营者捏造、散布和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物的行为。(11)串通招标投标行为。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在招标投标活动中招标人不得有下列行为: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的投标人;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名称、数量以及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其他条件;泄露标底;强制投标人组成联合体共同投标,限制投标人之间的竞争等。投标者不得有下列行为:投标人之间串通投标报价;与招标人串通投标,各投标人或者评价委员会成员行贿谋取中标;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以他人名义投标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取中标。

竞争策略研究论文

SWOT分析:中国电信机遇与挑战共随 在已经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电信新闻热点、焦点不断。电信资费的调整、中国电信南北大分拆以及中国电信将面临入世挑战等让人们瞩目。在新的一年里,中国电信又将上演一场“与狼共舞”的惊险剧目。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中国电信进行SWOT分析(SWOT分别为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英文单词的首个字母),也许能让大家对中国电信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客观的认识。中国电信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国电信经历了近2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规模效益。尽管此间经历了邮电分营、政企分开、移动寻呼剥离、分拆重组等一系列的改革,但在中国的电信业市场上,中国电信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客户资源、网络基础设施、人才储备、服务质量等方面:(1)中国电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后,中国电信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等运营商展开激烈竞争。中国电信南北分拆后,在保留原有大部分固定电话网和数据通信业务的同时,继承了绝大部分的客户资源、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在市场上占领了绝对的优势。1.79亿的固定电话用户,1500多万的数据通信用户,为中国电信发展业务,增加收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中国电信基础网络设施比较完善。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电信己建成了覆盖全国,以光缆为主、卫星和微波为辅的高速率、大容量、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先进的基础传输网、接入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和智能网等。同时DWDM传输网,宽带接入网相继建设数据通信网络和智能网不断扩容。中国电信的网络优势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同时具备了向相关专业延伸的基础和实力。(3)中国电信在发展过程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了解本地市场、熟悉通信设备的电信管理和技术的能力较高、结构合理的管理和专业人才。同时中国电信还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拥有长期积累的网络管理经验、良好的运营技能和较为完善的服务系统。(4)中国电信日趋完善的服务质量。中国电信成立了集团客户服务中心,为跨省市的集团客户解决进网需求;中国电信还建立了一点受理、一站购齐的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紧接着中国电信推出了首问负责制,解决了企业在向用户提供服务过程中的相互扯皮、相互推委的问题;另外,中国电信还设立了服务热线(1000)、投诉热线(180)等,建立了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服务,提供互动式服务。虽然中国电信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我们应该辨正地看待这些优势。辩证法告诉我们,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优势很可能就转变成劣势。中国电信虽然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完善的网络设施以及大量的储备人才,但缺乏现代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战略观念、创新观念、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人文环境建设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市场制度环境。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电信拥有资源优势,但却缺乏资源运作优势。一旦不慎,优势很可能就转变成劣势。目前,中国电信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企业战略管理与发展的矛盾。一方面是企业决策层只重视当前战术和策略,忽视长远战略,湮没在日常经营性事物中,不能统观大局;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企业运作战略策划人才。这个问题是当前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核心问题。(2)企业内部创新与发展的矛盾。面向计划经济的职能化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组织模式已经呈现出与快速发展的不适应,并逐步成为制约电信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主要因素。EPR、管理和组织模式的改革创新以及企业特色人文环境的建设是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应考虑的焦点问题。(3)中国电信现有的基础设施不能为用户提供特色服务。中国电信虽然拥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但这大都不是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建设的,而是为了满足普遍服务的需要。(4)拆分让中国电信由主体电信企业降级到一个区域性的电信企业。新中国电信的主要阵地将固守在南方市场,而北方市场将由新中国网通占领。即使受到拆分影响,但中国电信的实力仍然最强,只是苦于无全国网络,无法开展全国性的业务。中国电信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分析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入WTO,将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和通信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中国电信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主要表现为:(1)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中国电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据有关研究报告测算:中国到完成加入WTO的各项承诺之后的2005年,其GDP和社会福利收入将分别提高1955亿元和1595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1.5%和1.2%。本地经济比较优势的重新配置资源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将进一步增强当地经济实力。而且入世将推动外资的引进和内需的拉动。入世后各地将极大改善投资环境,法律透明度提高和国民待遇的实现将吸引大量外来资本,本地企业实力将得到提高和增强。企业电信消费水平随之提高。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调整和转移必然带来社会人员的大量流动,同时拉动巨大的通信需求,话务市场将进一步激活。(2)电信业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完善,电信业将进入依法管理的新阶段,为中国电信的发展创造了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随着电信业法制的健全,政府的经济职能将发生根本的转变,政府会把企业的投资决策权和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让企业经受市场经济的考验。这意味着政府将给中国电信进一步松绑,给予应有的自主权,有利于中国电信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3)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战略决策,为中国电信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性的机会。“三大上网工程”造就了我国消费能力强劲的信息产业市场,为我国信息产业市场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产业市场之一。(4)中国加入WTO后电信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将加快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运作机制、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同时可促进中国电信借鉴国外公司的管理经验,积极地推进思维、技术、体制创新,提高产品档次,降低成本,完善服务质量,改进营销策略,增强核心竞争力。(5)电信市场潜力巨大。首先,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消费层次之间的差异决定了电信需求的多层次和多样化,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电信企业的网络升级换代和业务的推陈出新,在固定电话网与计算机通信的融合点上开发新业务潜力巨大,激发出新的消费需求。因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电信市场孕育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其次,从固定电话看,中国电信平均主线普及率只有13.8%,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主线收入、盈利水平和市场规模也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旧巨大。最后,从中国电信的其他业务看,互联网和固网智能网业务的市场规模和盈利能力将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层次的提高内不断扩大。(6)移动牌照的发放。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曾经在公众场合说过,中国将拥有四个综合电信运营商,他们能够经营固定、移动、数据和其他各种基础电信业务,这意味着将再发两张移动牌照。目前,移动通信领域是潜力最大,也是竞争最激烈的通信领域,将成为各电信企业的必争之地。一旦中国电信拿到了移动牌照,那么移动领域将是中国电信的又一主营业务。正所谓机会与威胁同在。任何事件的影响都是相对的,中国电信在迎接巨大机会的同时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电信市场竞争格局由局部转向全面、简单转向多元。首先,在竞争趋势方面,国内市场竞争将由价格竞争向核心能力创新竞争过渡。在过渡期间,市场份额的抢夺将成为市场跟随者的发展重点。其次,入世后的国际资本竞争压力也将逐步增大。国外电信运营商将通过兼并,联合和收购等方式实现全球服务化的速度不断加快。中国电信市场的ICP、EMAIL、数据库、传真、视频会议等增值业务首当其冲地受到较大冲击,对电信企业的稳定增长产生影响。(2)中国电信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国内外许多公司采用高薪、高福利等政策吸引中国电信人才,造成中国电信人才严重流失。这一现象至今仍未得到解决。人才的流动是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关系到中国电信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如何体现人才价值、发挥人才潜能,是中国电信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3)非对称管制对中国电信的影响。中国电信在经营许可、互联互通、电信资费、电信普遍服务等方面受到相对严格的行业管制。在目前的中国电信市场上,管制的不平等已经制约了中国电信的发展,在日趋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形势下,不尽快进行改革,中国电信只有一死。新中国电信公司不久后也将通过上市进行机制转换,实现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相同的机制平台,从而开展有效的公平竞争。

《企业战略管理分析——腾讯的“模仿”成功之路》:可以百度一下这个文章。借鉴着写吧。再给你一个罗兰贝格的资料

我知道怎么肯定了解我来完成

论文企业竞争力与竞争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06

摘要: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和核心竞争力特点及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目已达3980万户,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提供了75%就业位置,对GDP的贡献率达51%,税收占到全国的。中小企业在保证我国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方便群众生活、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增长、推动未来经济腾飞的一支举足轻重的气力。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直接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与活力。如何利用加进WTO的机遇,积极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如何进步其竞争上风、打造长寿型中小企业是当务之急。

一、核心竞争力与中小企业

1. 核心竞争力及其特征。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由两位美国战略治理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贸易评论》上提出来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在特定行业的竞争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它代表一个企业的集体智能。

核心竞争能力具有以下特征:(1)价值性。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核心竞争能力有利于企业效率的进步,能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能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均匀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2)独特性。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它不仅包含了企业独特的技术、技能、操纵技巧和诀窍等,还包含了企业独特的治理文化等特征。因此,它是企业不易仿制、难以买卖、能持久拥有的稀缺性的战略性资源。(3)一体性。核心竞争能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而生,与企业的初始要素投进、追加要素投进以及企业的发展经历密切相关,它存在于员工的身心、企业的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之中,因而它难以从企业主体中分离出来,更无法完全进行市场交易。一旦拥有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竞争对手形成质的差别。(4)延伸性。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产品延伸性,能为企业进进广阔的市场提供多种核心产品等潜伏机会,企业一旦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能力,便可将其组合到不同的相关创新之中,构筑起新的创造与发展基础,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势头。(5)发展性。核心竞争能力固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竞争战略、治理模式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的,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动态发展与演变也是必然的,以前的核心竞争能力可能演变为一般的企业能力。

2.中小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是一个在上有国际跨国企业、国内大型企业,下有多如牛毛的个体工贸易者挤压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企业群体。在经济中独特的位置决定了中小企业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艰难。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产品的买方市场已逐步形成。“进世”后,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关系发展进进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小企业更直接面临与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廉价的人力资源没有了,人才自由活动了,并且按市场价值计付报酬。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工人不愿意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劳动力的本钱也将随之进步。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还存在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题目。改革开放多年来,老一套经营思想、旧的生产治理方式仍然束缚着企业的发展。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题目就是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

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养成了重战术、轻战略,依靠经验决策的思维定式,很多中小企业既没有核心经营理念,也无明确的战略意图,导致经营方向迷失,经营领域模糊。

很多中小企业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情况下,就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资源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损害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甚至有些企业把原有的上风都丧失了。

可以参考: 李胜馨 (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作者简介:李胜馨(1978-),女,福建莆田人,大学本科,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摘要:中小物流企业是我国物流产业的主体,其是否可以发展壮大,是我国物流企业快速成长的关键。抓住企业的竞争重点,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尽快培育、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也是中小物流企业当前最为关键的任务。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竞争;问题;发展对策 物流业作为我国新兴的行业,在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后,经营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和不确定, 竞争变得日益的激烈。而中小物流企业面对国外物流企业和国内大型物流企业的竞争,企业的生存发展已经进入很大的困境,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和行业洗牌,中小物流企业应考虑企业变革增强竞争优势,重新取得市场竞争力。 1中小物流企业目前的发展机遇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和深化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物流行业的需求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也在不断的增长,据预测,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到2010年年增长率将达到20%以上,巨大的需求和持续高速的增长为物流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稳步上升,2008年进出口总额达到两万多亿美元,连续几年保持着年平均增长20%以上的速度,这对在我国发展国际物流业和国内物流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最后信息技术、信息网络的发展普及使物流管理和控制过程中的众多步骤和环节联系起来,缩短了流程时间,降低物流经营成本。种种状况表明,目前我国物流市场的潜力巨大,势头良好,对中小物流企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中小物流企业目前的竞争环境分析 物流市场的持续扩大带来的是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其出现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一些传统国有仓储和运输企业、民营企业和几乎全部的改制企业,这些大量的中小型的物流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异常复杂。 首先国外知名物流企业纷纷看好我国的物流市场需求和相对较小的物流供给能力,率先进入并抢占中国市场,造成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激烈;其次国内大型物流企业蓬勃发展,原有的国有物流企业也开始并购重组,并逐渐向现代物流转型和发展,同时,一些机制灵活的大型民营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找到了自身的“切入点”,开始抢占物流市场,形成了国内物流行业的现代生力军。同时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全球经济环境的持续恶化,我国物流市场需求明显趋缓,物流市场价格下滑明显,物流业投资增速趋缓,中小物流企业正遭受着多年难遇的严冬,部分地区中小物流企业更是陷入困境,开始退出物流市场,市场面临重新“洗牌”。 3中小物流企业目前的竞争重点 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取得竞争优势,中小物流企业在面对竞争激烈的物流市场,应该明确目前整个市场环境的发展状况,充分了解竞争的侧重点,找出目前企业的竞争重点。 明确业务模式 中小物流企业构建竞争重点的前提是要对市场业务范围进行准确的了解。一般情况下,物流企业业务范围往往由核心服务和增值服务组成。核心服务主要包括运输、仓储、库存管理等内容;增值服务主要有流通加工、包装等活动。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自身在硬件和软件上相对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往往只能拥有其中的一到二项核心服务内容,如果再往其他核心服务领域延伸,不仅需要较大的投入,而且还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者可以多从增值服务上动脑筋,比如中小物流公司可以考虑协助客户简化作业流程,提高服务质量、生产率与快速反应能力等等,这样,以较少的投入,较大地促进了客户实际价值的提升,最终也提升了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培育六大核心能力 物流企业往往需要培养六大核心能力:①物流资源包括客户、信息、物流服务能力资源的整合能力;②从制定方案到作业运作每一个阶段,各功能业务相互配合,紧密衔接,高效运转的物流业务运作能力。③体制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内容创新、管理方式的创新等物流服务的创新能力。④条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等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与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应用能力。⑤强化品牌意识,提升物流品牌的塑造能力。⑥树立先进的营销理念,知识营销理念制订合理的营销策略,提高物流市场的营销能力。 培养核心能力就是不以整个产业为范围来谋求全面竞争优势的。日前,我国的中小物流企业在六大核心能力上的欠缺严重,因此中小物流企业在苦练内功时,要针对自身的实际状况,集中力量去改进与提升某一或几方面的能力,因为面面俱到往往面面不到。企业要针对六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开展自我分析,找到关键的能力释放点,进而与国际、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共同分享市场,形成自身的企业特色。 发展虚拟物流 虚拟物流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物流运作与管理,实现企业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物流方式;各个中小物流企业能够通过贡献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而共同组成一价值链,以完成快速、精确、稳定的物资保证任务,满足物流市场多频度、小批量的物流需求。每个中小物流企业不可能拥有物流过程所需的全部软件和硬件设施以及所有的物流服务能力,于是很难完成相应的物流服务需求,联盟中的中小物流企业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形成战略联盟,将物流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的衔接,这样能够把各个物流企业的优势发挥到极至,更好的完成物流服务要求,实现战略联盟企业与客户的双赢。另外,利用虚拟物流还可以降低物流服务过程的重复操作,降低成本。 专业化经营差别化物流服务 在物流行业,差异化客户的存在则是中小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小物流企业提升竞争重点的地方。专业化经营差别化服务战略是中小物流企业通过自身的特色和专长,在深入了解行业所需要的物流服务特性的基础上、推出一些在全产业范围内都具有行业特色的服务,使用户对品牌产生偏好与忠诚。任何物流企业都不可能同时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于是,中小物流企业应当在准确的物流业务范围的基础上,选择大中型物流企业经营的缝隙,实施差别化战略,将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物流环节进行整合,提供一套完整的物流增值服务,在物流核心业务基础上增加特别物流增值服务、体现自身的服务专业化和差异化。 4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物流行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兴起,但是中小物流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其对企业的发展制约更为严重。 融资困难 缺乏资金一直都是困扰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在银行信贷资金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中小物流企业的银行贷款会因为自我积累与发展能力低、缺乏有效的担保形式、缺乏可靠的信誉等问题得不到及时的银行融资。另外政府对中小物流企业是有很大的政策歧视的,一直以来,政府都比较倾向于给予大型物流企业、国有物流企业更多的政策倾斜,无形中忽视了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这更使得企业因资金缺乏而运转困难。据统计,近40%的中小物流企业没有稳定的融资渠道,从融资效果看一半以上的企业对现有融资效果不是非常满意,所以,资金成为了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一大困境。 人员流动大,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物流人才的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学历较低,管理水平不高,再加上中小物流企业人员流动性很大,从而使得物流专业人员普遍缺乏,但又不敢也没有能力投入太多的成本来培养人才,这就造成长期工作在物流一线的工作人员对物流前沿理论、发展趋势、管理模式知之甚少,缺乏创新和开拓能力。同时,由于物流企业工作相对较为辛苦,职业生涯需要有一段比较长时间的基层锻炼时期,这对于80后的毕业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造成相当一部分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本行业,这是造成物流人才匮乏的又一重要原因。 信息化程度低 当前我国物流IT 应用市场发展迅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正逐步展开,但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却不尽如人意。据统计,我国目前现有的中小物流企业中,普遍没有配套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的比例不到10%。其主要功能范围只针对财务、人力资源、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没有对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做长远和全面的考虑,一般都只局限在建立一些内部网和企业网站上,很多物流业务信息化程度的影响而没办法开展。另外中小物流企业不愿意花成本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造成多数中小企业基本没有自己的信息平台,一些比较先进的物流技术很难引进使用,成为当前中小物流企业发展面临的又一大瓶颈。 经营成本高,信誉度缺乏,缺乏核心竞争力 是否合理调度运输车辆,规划运输路线,车辆的装载率如何等都可以作为衡量物流公司运营绩效的重要标志,其运作状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物流成本。我国中小物流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技术和管理薄弱,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出现装载率低下甚至空载、司机随意安排自己行走路线等现象,造成现有的资源大量浪费、物流成本过高。再则,由于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管理规程和服务规范,在服务质量上比较欠缺,经常会出现一些事故,对顾客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无形中会丧失顾客的信赖感,也对企业的成本增加负担,这样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难以和其他物流企业抗衡。以上各种原因都会导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5提升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应该采用不同的战略管理措施,不断地改进、完善、加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物流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 政府扶持,提升融资能力 首先政府应改变陈旧观念,积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应着重解决现行一些对中小物流企业融资不利的体制和相关制度问题并积极引进各类风险投资基金,为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问题。同时中小物流企业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形成多元化的产权主体,提高资本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率,以更好的融通资金 。另外,良好的信誉是企业长期发展的竞争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中小物流企业融资而言,讲诚信即可在资本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使投资人和债权人放心,引得资金不断涌来,又可使金融部门放心收回贷款,从而对物流行业放宽贷款政策,有利于其长期发展。 培养引进物流人才 随着中小物流行业的逐渐成长,需要大批各个层次的受过专业训练的物流从业人员,因此,企业需要大力聘用并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物流人才。近几年以来各大高校也陆续开展物流管理相关专业,所以首先可以从高等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中,通过招聘方式引进物流人才。二要提高企业整体员工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在重视对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对所有员工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三是为自身企业员工提供成长的阶梯。毕竟内部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更为了解,另外更关注企业的长期长远发展,所以重视从内部选拔人才,更有利于企业内部员工的职业发展,使优秀的人才更有信心去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提高信息化水平,重视供应链管理 如今,各行各业都已经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对于物流企业而言,信息化建设更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要素,但建立信息化是一项耗资耗时巨大的工程,中小物流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以及企业的远景和目标来确定是否建立。 对于一些发展初期还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在信息化建设上花高昂成本的中小物流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加盟加入公共信息平台,以较低成本开展网上业务,共享物流行业信息,拓展业务范围。对于已经有建立信息化的物流企业来说,首先应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应了解迫切需要利用信息化建设来解决自身发展瓶颈在哪里,其次企业应走向标准信息化之路,对信息化的成果和过程要有个合理的预期。同时,中小物流企业还能利用公共信息平台整合网络优势,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物流信息和个性化的物流服务。 最后企业应特别重视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当前企业的竞争就是供应链的竞争,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不仅节约成本、优化资金链,为企业节约更多的流动资金,同时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更好地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企业可以考虑引进切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借助管理软件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电子化,增强反应效率,减少库存积压,提高运输质量,降低成本。 创新求稳,有效控制总成本 中小物流企业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与企业在各方面的创新是分不开的,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企业确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以求在同一阶层的对手中,在服务价格和内容相似的情况下,产生差异化,使客户在付出同样的资金能够获得更良好的服务水平。这样通过企业就可以保证在现有紧张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另外物流成本是由支撑物流过程的活动引起的,主要包含运输费、仓储费、装卸费、加工增值费、保险费、税费等。中小企业应大力引进欧美日等物流发达国家在控制成本方面采取的成本法,其理念是降低物流活动的总成本,而不是单独地考虑各个活动。我国物流企业要从整体上控制成本,切记不能顾此失彼。中小物流企业要在实际的运作中可以根据经营范围以及边际成本适当增减业务量,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减少资源闲置和浪费,以取得竞争优势。 6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中小物流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服务水平与国外物流企业和大型物流企业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特别在目前经济不紧气的情况下,中小物流企业更应当抓住机遇扬长避短,通过实施以上应对策略,解决企业在运作过程存在的问题,力争在行业中树立声誉和扩大市场份额,使企业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顺利度过物流业的“寒冬”。 参考文献: [1]邓传红.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分析.[J]物流技术.2008,(6). [2]李瑞彩,陆艳飞,郝国.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3]亨利�6�1明茨博格著,魏江译.战略历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杨之雷.利用虚拟物流网络提升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J].中国储运,2007,(5). [5]邹静.现代物流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竞争力策略研究论文

我国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我国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应是内外兼修,即加强自身建设与利用外部力量。 (一)加强自身建设 1.转变观念,理性认识。大多数国家施行贸易标准及其相关制度,仍然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的良好愿望。利用这些国际规范条件派生出来的不合理的国别环境标准以及以此为依据设置的贸易障碍才构成绿色贸易壁垒。当国际绿色贸易大潮滚滚而来时,任何国家都很难置身其外。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要冲破绿色壁垒,首先必须顺应这股绿色潮流。我们反对的是滥用绿色贸易壁垒的不正当行为。我国农产品因有害物质超标而被对方国家拒绝入境之类的事件,不能认为是对方故意设置绿色壁垒。相反,应当及时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制定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加速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2.顺应潮流,绿色营销。广大企业应抓住机遇,顺应环保时代发展绿色化的潮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实施产品绿色化战略,在产品开发、制造、包装、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切实地把环保要求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做到在研发环节上开发绿色产品,在广告上突出绿色效应,在公共关系上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在营销渠道上选择绿色企业,在供应链上选择绿色伙伴,在市场上寻找绿色消费者。实现满足企业利益、消费者需要和环境利益的营销方略,在环保时代求得生存和发展。 3.国际认证,通行世界。特别要积极争取通过ISO14000 国际标准认证,获取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同时,要争取获得贸易对象国及所属行业的绿色认证例如美国电器产品的 UL 认证、加拿大的CSA 认证、英国的BSI认证、德国的 G认证、欧盟的 CE 认证水产品的 H ACP 认证等。截止 2000 年 4 月底,我国通过ISO14000 认证的组织只有 263 家。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参与国际合作;向国际靠拢,让中国的环境标志产品走向世界。过渐进地提升自己的环境标准要求,动资源合理使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实力。 4.绿色会计,定量分析。所谓绿色会计制度,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特别是在成本控制中,不仅要对人工、本、原料等进行成本核算,而且还必须计算资源和环境的占有和消耗成本,这样就能够恰当地估价自然环境成本和污染的环境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对环境做出精确的定量分析,揭示其经济价值为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正确的决策基础。 5.技术转移,海外投资。单纯通过技术贸易难以获得较为先进复杂的技术,可利用合资经营与合作经营的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走引进与自主研发并重的道路,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一旦我们产品的环境技术是领先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制约作用必将不攻自破。海外投资不仅可以利用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而且可享有与东道国相同的自由流通便利,避免发达国家的环境壁垒对我国出口的不利影响。 6.熟悉规则,积累经验。一是加强学习W TO 文献资料,了解 W TO 的有关规则和国际贸易形势与特点,重视绿色技术壁垒对相关产品出口的冲击和危害,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增强企业应对技术壁垒的紧迫感和主动性。二是善于学习国内外出口贸易经验,面对形形色色技术壁垒的阻障,提高企业辩识和应变的能力。 (二)利用外部力量 1.企业合作,绿色基地。尤其是农副土特产品的加工企业和传统工艺产品生产企业,相关企业联手合作,建立绿色产业基地,更能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比如,中国是陶瓷制品大国,曾享誉全球。要达此目的,必须挑选好原料供应基地。绿色基地建立以后会形成规模收益和对当地经济的辐射效应。类似地,我们完全可以建立起 “绿色花生基地”、“绿色茶叶基地”、“绿色果品基地”等等。 2.借助政府,寻求支持。首先,企业在绿色产品的重大技术创新和出口经营活动中出现资金困难时,应向政府提出资金和技术支持。争取获得政府的税收优惠和环保补贴,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按照W TO 新的 《补贴与反补贴协议》规则,环保产品的这类补贴属于不可申诉的补贴范围。企业和政府完全可以利用这一规则,提高产品的绿色竞争力。其次,应根据供应链理论,要求政府制定较为严格的原材料、半成品进口技术和环境标准,从而提升企业产品的整体环境技术水平。最后,如果我们在承担有关协议的某些环保义务出现困难时,可以及时向政府提出,政府可及时向W TO 提出申请,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免除应承担的义务。 3.利用世贸,维护权益。要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合理对抗机制、报复措施、非歧视性原则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的规定,维护自身合理的经济利益。根据W TO《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谅解书》 来解决争端。特别是巴西和委内瑞拉申诉美国汽油管制案胜诉且美国接受 W TO 的裁决,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对 W TO 的信心。 企业对策:行业对策 面对入世后国际贸易规则和贸易环境的新变化,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应转变思维!调整战略!积极应对既要关注国际市场的机遇,也要眼睛向内,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 从企业层面来说:首先,提高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纺织服装企业要真正因取消配额而受益,就必须着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而不是靠数量扩张的方式来增加出口。反之,如果继续沿用以往的低价竟销的策略,则无异于自相残杀,其结果必然是既损害企业自身及国内同行的利益,也给国外贸易保护主义以把柄"因此,明智的选择是从技术和设计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纤维!面料!花色!品种!健康!环保!功能和科技含量等方面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其次,充分论证,科学决策,制定正确的投资战略,避免低水平扩张"由于对配额取消后市场前景的盲目乐观,近年来纺织服装行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导致投资增速过快"应当看到,我国入世时承诺的有关条款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制约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增长"具体地说,一直到2016年底,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出口都将受到三个条款的制约:一是2008年底到期的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条款;二是2013年底到期的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条款;三是2016年底到期的“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条款中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企业在投资时应充分考虑上述条款的制约因素,认真研究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及走向,慎重选择投资方向,力避低水平重复建设"第三,打造自主品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目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中自主品牌的占有率还不到10%,与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更为重要的是,在产品销售利润中占大部分份额的品牌利润几乎被国外企业拿走,而我们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的微薄利润"因此,大力开发和推广自主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是我国服装纺织企业角逐国际市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第四,全方位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一些有资金和技术实力的大企业,应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可在国外投资设厂,建立全球供应链,并积极介入国外营销网络,以规避国外对我纺织品出口的贸易壁垒"第五,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虽然美国和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进口市场,但同时也是贸易争端和摩擦的高发区"我国出口企业应在巩固和进一步拓展欧美市场的基础上,在更广阔的国际领域积极开辟多元化市场,以有效分散市场风险。 从行业层面来说,中国加入后,随着纺织品配额的分阶段取消,纺织服装出口行业内外部竞争环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原有的贸易格局和贸易模式正在改变"这对进出口商会的工作提出了挑战"纺织商会作为行业代表,应在行业协调!维护出口秩序!对外交往!维护企业利益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建立纺织品出口预警和监测机制;制定纺织品进出口市场准入标准和认证体系,促进规范经营;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协调出口价格和市场,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等。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各国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市场范围扩大,机会增多;另一方面,风险加大,竞争更趋激烈,这对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国外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很大部分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管理僵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参与竞争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不足。由此,中国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要和跨国公司抗衡,要抵御住国际经济风险,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现实课题。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后,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我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企业基于市场需求,整合有效资源而形成的,支撑其持久竞争的比较优势和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系统能力。它涉及管理、产品、技术、能力和文化等多方面,但由于环境和文化差异,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各有不同。归纳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把握。第一,目的要素:顾客价值。顾客价值是企业参与竞争的前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取向,如华为基于顾客需求的技术创新和美的的品牌差异化战略。如果缺乏对顾客价值的足够关注,就不可能在市场上获得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把握好市场需求,即使技术很先进,也难免会由“先驱”变为“先烈”。第二,动力要素:知识创新和企业文化。知识创新是企业培育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土壤和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各种竞争力的精神源泉。一个企业能具有长久的核心竞争力和组织学习能力,企业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华为的“狼文化”、深南电路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第三,保障要素:制度、管理和人力资源。制度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前提条件,管理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制度、管理和人力资源这些因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有的直接体现为核心竞争力,有的内隐在核心竞争力中。如华为、海尔的管理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制度则是深南电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第四,外化因素:技术、营销、服务、质量、品牌和成本等。这些是直接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若干关键环节。技术尤其是独有的核心技术是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质量是产品的灵魂、企业的生命;成本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营销是企业产品和服务实现市场竞争优势的必要方式;服务是企业在技术、质量、营销等能力趋同情况下的竞争新领域。当然,不同的企业,会在不同的环节狠下功夫,其核心竞争力所体现的特点也不一样,如华为抓住了技术环节,东风日产抓住了技术、品牌和服务环节,美的则抓住了技术、营销和成本环节。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背景方法的论文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背景方法的论文,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就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只有推动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促进整个公司的发展,下面就介绍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背景方法的论文。

1、良好的项目计划

好的项目计划使项目成功了一半。因为项目执行的基础是项目计划,如果项目计划制定的不合理,或者项目计划没有考虑清楚,或者项目分工不合理,都会严重影响后面的项目执行。

2、目标分解

项目的目标一般都比较大,不容易管理和控制,因此,我们要将项目目标分解成较小、易于控制的小目标。

3、项目进度监控

好的计划并不等于好的项目执行,项目在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比如项目环境、客户需求、市场变化、资源约束等等。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手段和方法来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要学会在动态中控制好项目执行。

4、项目风险管控

项目风险无处不在,随时都会面临各种突发事件和项目风险,因此,在项目风险管控方面,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可能出现的项目风险的识别,另一方面要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和预防措施。这样一来,即使出现了项目风险,风险造成的损失也不会那么大。

5、合理的流程

有了正确的方向,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流程和方法,如果流程不合理,无论大家怎么努力,效率固然是不会高的,只有建立合理的流程,才能保证高效率。在进行流程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流程的灵活性。这里所指的灵活性不是随意性,是在结构化的流程中,保持流程的可优化性。这样就不会因为流程太过僵化,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6、人才梯队培养

经营企业最后还是经营人才。再好的战略,如果没有人才去执行,也是没有用的。好的人才可以以一抵十,人才不在于多,而在于效率。人才梯队的建立是确保公司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没有人才梯队作为支撑,就很容易形成“人才安全”问题,影响到公司的战略实施。

1、构建优秀的团队,提高执行力

提高竞争力,使企业找到更好的经营方式,强化自己在市场的.竞争地位,或者创造出新的商机,同时也能提供成长所需的资金。目前市场的竞争归结于人才的竞争,一个成功的企业具备五种力:竞争力(市场竞争中获利的能力)、执行力(把事情做对的能力)、成长力(持续获利的能力)、生命力(追求理想内在的力量)、学习力(吸收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而一个优秀的团队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所以我们江苏银河一直采取内培外招,形成一个执行型、忠诚型、创新型、学习型的优秀团队。

2、铸造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

市场经济人民信任品牌,追逐品牌,在于品牌能给消费者完美的承诺,这种承诺包含的不但是完美的质量,更是超值的服务,有了品牌就能站稳市场,有了市场得天下,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就更能充分地显现。

3、注重细节管理,提升获利能力

细节决定成败,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极强的音符,当今的面粉行业已是微利的。时代,但是我们从事的面粉事业既是好事、善事、民以食为天的大事,又是一分钱微利的系统工程。所以注重企业的细节管理,尤为重要。把自己所做的每一件最平凡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做深、做透,培养和树立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实践证明面粉行业成本的控制是增效的关键所在。

4、科学运筹,抓住商机,获取经营效益

我个人认为面粉行业的获利,其中70%来自于对市场商机的把握。如何把握,主要立足于四个字,即“静、准、狠、巧”。静就是纵观全局,冷静思考,判定形势,把握走势。准,审时度势,细心分析,冷静以待,抢抓机遇。狠:遇到商机,主动出击。巧:灵活运用,巧得商机。

5、优化整合内外资源,实现价值链最大化

挖掘企业内部人、财、物、资源的潜力和优势,利用内外部的一切有利要素,巧用政策,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企业资源价值链最大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整体获利能力。

6、具备持久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才能基业长青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就能使企业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所以企业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借助企业文化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一个员工价值实现的平台,让员工的观念、行为融于企业的远景和目标,从而推动企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