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外会计软件比较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中外会计软件比较研究论文

(会计学)我国上市银行利润质量评价研究(会计学)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我国造纸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会计学)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会计学)财务报表分析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以某公司为例(会计学)基于现金流的房地产行业财务危机预警实证研究(会计学)基于EVA指标的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会计学)光伏产业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研究(会计学)基于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的实证研究(会计学)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研究--以某煤电集团公司为例(会计学)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研究(会计学)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应用探究--以某公司为例(会计学)我国税务系统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会计学)某公司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实施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会计学)"营改增"对东方航空财务影响的研究(会计学)温州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会计学)万达百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会计学)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会计学)企业表外筹资问题的研究(会计学)我国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会计学)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减值问题研究-以某公司为例(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提供一些会计专业论文的写作方向,供参考。一、会计方面(含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资产评估)1.金融衍生工具研究2.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范3.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4.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5.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6.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7.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用8.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9.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10.企业破产的若干财务问题11.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12.论财务报告的改进13.论企业分部的信息披露14.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15.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16.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17.关于企业合并报表会计问题研究18.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19.现金流量表及其分析20.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研究21.合并报表若干理论的探讨22.增值表在我国的应用初探23.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研究24.现行财务报告模式面临的挑战及改革对策25.表外筹资会计问题研究26.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27.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28.盈余管理研究29.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30.网络会计若干问题探讨31.论绿色会计32.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研究33.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34.人本主义的管理学思考――人力资源会计若干问题35.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会计36.全面收益模式若干问题研究3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会计问题研究38.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39.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40.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和应用41.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问题的探讨42.我国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研究43.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与发展44.试论会计监管45.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研究46.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4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价值评估48.企业整体评估中若干问题的思考49.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50.《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51.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挑战52.XX准则的国际比较(例如:中美无形资产准则的比较)53.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54.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55.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会计的影响56.对资产概念的回顾与思考57.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58.试论会计政策及其选择59.对虚拟企业几个财务会计问题的探讨60.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讨61.两方实证会计理论及其在我国的运用二、财务管理方面(含财务管理、管理会计)1.管理层收购问题探讨2.MBO对财务的影响与信息披露3.论杠杆收购4.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5.投资组合理论与财务风险的防范6.代理人理论与财务监督7.金融市场与企业筹资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渠道9.中西方企业融资结构比较10.论我国的融资租赁1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12.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13.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14.负债经营的有关问题研究15.股利分配政策研究16.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17.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18.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19.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20.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1.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2.中国民营企业融资模式――上市公司并购23.债转股问题研究24.公司财务战略研究25.财务公司营运策略研究26.资本经营若干思考27.风险投资运作与管理28.论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29.企业资产重组中的财务问题研究30.资产重组的管理会计问题研究31.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决策32.企业并购的筹资与支付方式选择研究33.战略(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34.股票期权问题的研究35.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融资问题研究36.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37.国际税收筹划研究38.企业跨国经营的税收筹划问题39.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40.XXX税(例如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41.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42.入世对我国税务会计的影响及展望43.我国加入WTO后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44.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5.经济价值增加值(EVA)――企业业绩评价新指标三、审计方面1.关于CPA信任危机问题的思考2.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3.论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管理4.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研究5.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6.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研究7.审计质量控制8.论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9.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11.论审计风险防范12.论我国的绩效审计13.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审计的影响14.审计质量与审计责任之间的关系15.经济效益审计问题16.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17.我国电算化审计及对策分析18.浅议我国的民间审计责任19.试论审计抽样20.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21.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22.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四、电算化会计类1.论电子计算机在审计中的应用2.电算化系统审计3.关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实施的经验总结4.计算机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5.试论会计软件的发展思路6.当前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7.会计电算化软件和数据库的接口研究8.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9.中外会计电算化软件比较研究10.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组织控制问题11.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问题新特点研究12.商用电算化软件开发与实施中的问题探讨13.会计软件开发中的标准化问题研究14.我国会计软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问题研究15.会计电算化实践对会计工作的影响与对策16.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中的问题与调查17.通用帐务处理系统中的会计科目的设计18.会计软件开发中如何防止科目串户的探讨19.关于建立管理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的构想20.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的比较研究21.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岗位设计问题研究22.关于我国会计电算化理论体系的构想23.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探讨24.计算机网络系统在管理中的应用25.会计电算化在我省开展的现状研究26.关于会计电算化审计中的若干问题的探讨27.会计电算化软件和数据库的结合应用28.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若干典型案例29.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际使用的几点看法30.会计电算化和手工系统并行运用的经验31.Foxpro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和体会

会计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

一、会计方面(含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资产评估)

1、金融衍生工具研究

2、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范

3、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4、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5、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

6、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

7、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用

8、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9、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

10、企业破产的若干财务问题

11、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12、论财务报告的改进

13、论企业分部的信息披露

14、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15、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16、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

17、关于企业合并报表会计问题研究

18、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

19、现金流量表及其分析

20、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研究

21、合并报表若干理论的探讨

22、增值表在我国的应用初探

23、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研究

24、现行财务报告模式面临的挑战及改革对策

25、表外筹资会计问题研究

26、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

27、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

28、盈余管理研究

29、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30、网络会计若干问题探讨

31、论绿色会计

32、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33、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

34、人本主义的管理学思考――人力资源会计若干问题

35、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会计

36、全面收益模式若干问题研究

3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会计问题研究

38、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

39、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

40、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和应用

41、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问题的探讨

42、我国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43、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与发展

44、试论会计监管

45、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46、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

4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价值评估

48、企业整体评估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49、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

50、《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

51、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挑战

52、经济价值增加值(EVA)――企业业绩评价新指标

53、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

54、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

55、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会计的影响

56、对资产概念的回顾与思考

57、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

58、试论会计政策及其选择

59、对虚拟企业几个财务会计问题的探讨

60、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讨

61、两方实证会计理论及其在我国的运用

二、财务管理方面(含财务管理、管理会计)

1、管理层收购问题探讨

2、MBO对财务的影响与信息披露

3、论杠杆收购

4、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5、投资组合理论与财务风险的防范

6、代理人理论与财务监督

7、金融市场与企业筹资

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渠道

9、中西方企业融资结构比较

10、论我国的融资租赁

1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

12、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13、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

14、负债经营的有关问题研究

15、股利分配政策研究

16、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

17、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

18、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

19、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

20、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2、中国民营企业融资模式――上市公司并购

23、债转股问题研究

24、公司财务战略研究

25、财务公司营运策略研究

26、资本经营若干思考

27、风险投资运作与管理

28、论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

29、企业资产重组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30、资产重组的管理会计问题研究

31、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决策

32、企业并购的筹资与支付方式选择研究

33、战略(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

34、股票期权问题的研究

35、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融资问题研究

36、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37、国际税收筹划研究

38、企业跨国经营的税收筹划问题

39、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

40、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三、审计方面

1、关于CPA信任危机问题的思考

2、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3、论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管理

4、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研究

5、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6、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研究

7、审计质量控制

8、论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

9、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11、论审计风险防范

12、论我国的绩效审计

13、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审计的影响

14、审计质量与审计责任之间的关系

15、经济效益审计问题

16、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17、我国电算化审计及对策分析

18、浅议我国的民间审计责任

19、试论审计抽样

20、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1、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22、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四、电算化会计类

1、论电子计算机在审计中的应用

2、电算化系统审计

3、关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实施的经验总结

4、计算机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5、试论会计软件的发展思路

6、当前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会计电算化软件和数据库的接口研究

8、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9、中外会计电算化软件比较研究

10、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组织控制问题

11、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问题新特点研究

12、商用电算化软件开发与实施中的问题探讨

13、会计软件开发中的标准化问题研究

14、我国会计软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问题研究

15、会计电算化实践对会计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16、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中的问题与调查

17、通用帐务处理系统中的会计科目的设计

18、会计软件开发中如何防止科目串户的探讨

19、关于建立管理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的构想

20、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的比较研究

21、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岗位设计问题研究

22、关于我国会计电算化理论体系的构想

23、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探讨

24、计算机网络系统在管理中的应用

25、会计电算化在我省开展的现状研究

26、关于会计电算化审计中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27、会计电算化软件和数据库的结合应用

28、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若干典型案例

29、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际使用的几点看法

30、会计电算化和手工系统并行运用的经验

31、Foxpro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和体会

会计毕业论文的选题方法

首先,写自己熟悉的领域,保证整个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顺利。

本科阶段的学习,涉及了会计学的方方面面,不是所有人都能全面掌握这些知识,而且每个人深入的领域、擅长的分支学科都不一样,在会计毕业论文选题的时候也就不一样了。大家应当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有的同学比较熟悉中国会计准则,那就做中国会计准则方面的选题;有的同学比较喜欢财务管理,那结合会计学的特点做一篇财务管理方面的论文也是很不错的;有的同学比较擅长审计领域,那么就做审计方向的论文。

之所以要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做会计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因为在这个领域里,我们自己投入了比较多的心血和精力,掌握的信息比较多,手头上的资料比较全、细、宝贵,甚至有时候不用查资料,直接凭记忆就能找到关键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写起毕业论文来就比较顺利了,就算遇到问题也能比较迅速地找到解决的方向和办法。

其次,不要完全用现成的题目,保证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的灵活性。

不管是学院的老师还是在网上,或者在同学之间,都会提供或者分享一些会计毕业论文题目,这些题目有用吗?有用,但不是很好用。一方面在你对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还没有想法的时候,它们可以给你一些思路;另一方面,如果你完全按这些选题中的某一个题目来写,那么就显得比较被动,不能自主,甚至想写什么不能写,不想写什么却一定要写,缺少灵活性。

比较好的做法是,根据别人给的题目结合自己熟悉的领域,修改为适合自己的题目。具体做法大概就是根据别人提供的选题,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思路,再根据这个思题提出自己的选题和确定最后要写的毕业论文题目。这样做,一来使用了别人的建议,二来能够照顾自己的写作灵活性,自主安排写作的内容。

最后,尽可能用“小”题目,保证毕业论文写得既高效又深入。

很多人在写了论文之后都有一个感受,即题目越小越好写,而大题目不但耗时耗力,很可能最后由于各种原因还把这个大题目写得不够好,体现为写得不深入,缺乏资料和事实支撑等等。在本科阶段,会计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借鉴以上做法,把选题做得小一些,尽可能从具体的某一点选取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

这么说,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投入合理的精力,把这个论文题目做精、做透,比较深入地写作这篇论文。这样做也就更可能写出优秀的会计毕业论文。

总之,会计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在参考别人的建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长或擅长领域,从比较小的切入点着手,这样选题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也更能让自己顺利地完成会计毕业论文的写作及后面的答辩等事宜。

会计毕业论文的选题技巧

一般毕业写论文都会安排导师,首先要找你的导师商量商量,问问导师对你的.方向成果有什么要求。

然后根据导师的建议,想想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没有符合要求而且自己又熟悉得模块

如果导师让自己定方向的话,那就想想自己所学的东西,有那一部分是自己擅长的,可以多往那上面靠一靠

再者可以考虑一下未来就业的方向,可以往就业方向上多考虑考虑,这对以后找工作有帮助

如果没有灵感,就去论文网上看看别人的论文,多看看论文找找感觉

论文可以选择小范围,不要从大范围入手,小范围的话可以更好的切入主题,避免过于宽泛。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内容提要:

随着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工作的广泛应用,对传统手工审计工作造成了冲击,迫切要求现有的审计工作进行相应的改变、补充和完善。如何适应新形势保证审计方式、方法的科学合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搞好电算化审计工作已成为当前审计工作的重心。笔者从目前我国审计工作现状入手,就如何搞好审计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对我国审计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电算化审计,审计线索

人才培养21世纪,人类全面进入了信息社会,随着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无论是在会计基础,还是在会计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传统的手工审计在新的条件下就显得很不适应,迫切要求现有的审计工作进行相应的改变、补充和完善。目前,由于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促进我国电算化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就如何做好审计工作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一)存储介质的改变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记账条件下,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各种账簿和编制的会计报表都是以纸张的形式进行存储,审计的线索即为纸质的账簿资料,审计人员通过调阅这些纸面信息,加上自己的经验判断,来获取审计信息。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完成,会计信息集中存贮在磁性介质上,只留下肉眼看不见的线索。对于长期进行手工审计的人员来说,过去那种习惯应用的审计方法,已不能适应现有的审计工作的要求。虽然他们对审计方法的思路非常熟悉,但针对财务软件所提供的复杂的核算功能、多种软件不同的操作界面,他们却无从下手,面对这种情况自然会影响到他们寻找漏洞、揭露矛盾、查错防弊、获取证据等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财务软件的高效性对审计方法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给会计工作带来高效率,原来手工条件下对凭证的审核、记账、结账和编制报表工作需很多天才能完成,而且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不是很高。实行电算化工作以后,这些工作在几分钟内就可以全面完成,工作效率之快,准确性之高是原来不可想象的。在这种记账条件下,一方面,如果继续采用手工审计的方法,由于其在操作技术上存在局限性,效率不高,越来越难以胜任国家提出的审计工作应准确、时效、全面的各项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账簿进行大幅度调整,而且可以不留痕迹,所以,如何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审计工作的时效性,采用什么样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进行审计,已成为审计人员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由于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审计的对象不再是手工处理的会计资料,而是变成了会计电算化系统,一方面,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是否符合有关部门的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否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其次,使用会计软件程序质量是否满足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软件程序是否具备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最后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说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对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进行测评、对会计电算化会计系统程序的审计、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会计数据进行的审计。

(四)会计电算化的技术性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的影响

由于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处理的信息系统更为复杂、技术性要求较高,使得审计内容和范围也更为广泛和复杂。传统手工审计下,从事审计工作的多为掌握丰富会计知识与审计方法的专业人员,但面对会计电算化,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表述能力,还要求其对电算化会计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对其输入输出的控制、数据处理的过程以及有可能发生的舞弊情况有深刻的认识和掌握。但就目前我国审计工作中,由于电算化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相对滞后,复合型的审计人才匮乏,审计人员对以磁性介质存放的账表数据不适应,难以开展有效的电算化审计,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迫在眉睫。

二、搞好电算化会计审计工作的新思路

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诸多方面的问题,通过以上对各种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不论是对审计线索、审计内容还是审计方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问题,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

(一)加强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

在过去的手工会计条件下,审计工作往往更多重视的是事后审计,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广泛开展,为了保证电算化会计条件下审计工作的真实可靠性,审计工作应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

1、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事前审计

在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工作之前,首先应对单位采用的会计系统软件的适用性进行审计,软件中提供的各项核算和管理功能是否满足单位对会计信息提供的要求。对于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审计人员应参加信息系统设计和评审验收,针对审计可视线索自然消失的趋势,强调在会计数据处理流程中,设置审计控制点,由计算机自动记录有关审计所需线索。通过事前审计,保证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系统的合法、安全可靠,在整个系统评价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的一点是可审计性。

2、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事中审计、事后审计

在会计电算化应用于会计工作以后,要保证计算出的会计数据正确无误,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数据处理程序、自动转账公式的设置和会计报表公式的定义进行事中审计,防止核算单位恶意篡改系统程序。当然也要做好会计电算化过程的事后审计,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算结果与软件提供的核算功能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继而保证审计工作的正确性。

(二)适应新形势,实行审计工作电算化

从1979年会计电算化引入我国以来,相继经历了缓慢发展、自发发展和稳步发展三个阶段,电算化会计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已取得了较好成绩。由于对电算化审计的优越性认识不够,起步较晚后,使得电算化审计的研究相对落后,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这一记账工作的新形势,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我们应该借鉴推行会计电算化的实践经验,重视对审计软件的开发研究,大力发展审计软件市场,组建一批既懂财会审计业务,又熟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公司,使电算化审计软件广泛地应用到审计工作中,不断吸取电算化审计的工作经验,逐步改进和完善审计工作,促进我国审计工作电算化的迅速发展。

(三)结合会计电算化高效率的特点,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

实现电算化以后,会计工作的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保证了会计核算的及时性,电子计算机以极高的速度处理会计数据,手工方式几个人几天的核算工作,采用电子计算机用很短时间就可以完成,保证了会计核算的及时性。也正是由于电算化会计这一高效性,给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出了挑战。由于利用会计软件更正账簿数据可以做到不留痕迹,会计人员可在审计前对会计数据做随意更改,所以审计部门应调整常规下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审计的工具可采用审计软件和借助一些辅助审计软件;审计的方法也应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在审计前,可不用预先通知审计的时间、目的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有效防止人为调账、账外账的现象发生。

(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养电算化审计专业人才。

在会计电算化工作广泛应用的今天,对审计工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工作能否满足现代信息时代的要求,审计方式是否采用现代技术,审计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其关键在于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笔者认为,审计人才的培养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注重对高校学生本专业的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中,电算化会计专业的开设已普及化,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但是,由于人们对电算化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和应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工作还没有广泛开展。所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的培养问题,我国高等院校应逐步开设电算化审计专业,这样通过专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学习,为社会输送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2、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利用高等院校进行电算化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是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对于处于审计工作岗位中的审计人员来说,应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方式,着重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的操作技能和电算化审计软件的操作方法,采用这种短期培训的方式也是解决审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看到,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工作的广泛应用,虽然造成了对传统手工审计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审计工作改革的进程。我们相信,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运用,电算化审计条件也将在电算化会计发展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会计工作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也会因电算化审计工作的开展得到有力的保障。

中外商誉会计比较研究论文

浅议商誉会计论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誉的价值及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尤其是经济全球一体化,新知识经济到来,加剧了全球并购浪潮,因此,商誉成为企业并购和会计处理中不可回避的焦点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商誉问题进行过大量研究,但由于商誉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使得商誉至今仍是会计界的难题。

一、商誉本质

几个世纪以来,不少学者和学术团体从法学、经济学、会计学角度对商誉问题进行过大量研究,试图探索商誉的本质。但目前对商誉的认识仍存在很大差异,主要有“好感价值论”、“无形资源论”、“超额收益论”、“协同效应论”、“总计价账户论”等,由于对商誉本质的争议,直接导致了对商誉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困惑。

1.好感价值论

这种观点认为,商誉产生于企业的良好形象和顾客对企业的好感、认知感。杨汝梅先生认为,一个企业是否能成功,不仅取决于顾客对企业的好感,还取决于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好感以及投资者、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好感。

2.无形资源观

这种观点认为,影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的因素众多,无法一一列举,因此,将商誉归属于某一因素有所偏颇,应当将商誉确认为企业尚未入账的无形资产。罗飞先生认为,商誉是企业拥有的、能使企业获取按目前账上资产计算的超额收益的各种未入账的无形资源。

3.协同效应观

该观点认为,商誉本质上是企业各项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M i I 1e:先生认为,企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协同效应应该是企业整体资产大于单项组成价值合计的根本原因,也是商誉的本质。邓小洋先生认为,商誉实质是由企业各个构成要素有机结合所产生的协同效应。

二、自创商誉确认

在所有商誉会计理论问题中,讨论最为激烈持续、时间最为长久的是商誉确认的问题。由于确认是计量、记录、报告的前提与基础,有关商誉会计处理的很多问题是由确认问题引起,所以,商誉确认理论探索是极其重要的。

三、负商誉问题

关于负商誉问题探讨,会计学者也存在争议。如果承认负商誉存在,那么商誉则必须重新定义,商誉计量、商誉减值会计处理都要重新进行技术处理。同时,如果认同负商誉存在,那么关于商誉本质认识将会达成一致,剩余价值观与协同效益观能更好解释负商誉存在可能性,从而为负商誉存在合理性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

四、自创商誉计量的方法

(一)收益资本化法

收益资本化法是将企业未来可赚取的“超额收益”按照一定的`贴现率折现,以其现值总和确认为商誉的价值,其计算公式为:商誉二(企业年预期收益-行业年平均收益率X企业可辨认净资产总额)一贴现率,这种方法是收益现值法简化版,它的优点在于,仅仅将“超额收益”简单资本化,结果不受买卖双方谈判能力和市场价格的影响,其理论基础与收益现值法基本一致。致命缺陷在于:企业的预期收益不是固态的,商誉价值也随企业经营发生变化,则收益资本化法计算出的商誉价值不具有真实性。

( 二 ) 收益现值法

该方法将商誉作为潜在超额利润的价值。具体计量时,通过对企业超额利润的量化对商誉进行估值。确定企业的超额利润是关键。计算商誉价值是按未来超额利润或者损失折算为现值来确定商誉的价值。

(三) 总体评价法

总体评价法的计算公式为 :商誉价值=收购企业投资成本-被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它是将企业净资产的收买价与其公允价值总和之间的差额作为企业商誉的价值,而这种差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交易双方的谈判结果,其计算公式为 :商誉 = 企业转买价格 - 账面评估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总和。

五、商誉与会计方程的关系

总体评价法的计算公式:商誉价值=收购企业投资成本一被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由于商誉并不是在企业并购中产生,而是企业经营的结果,并贯彻企业经营始终。因此,企业在持续经营中,也应该予以计量。笔者认为,收购企业投资成本即为企业股权交易价格,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股权交易价格体现为股价,非上市公司通过评估方法确定企业股权交易价格。下面将通过数学方法对该公式进行证明。

六、结论

从会计方程推导出自创商誉过程中,反映商誉与会计方程密切相关,会计方程若保持平衡,则没有自创商誉,会计方程若不平衡,则产生商誉。实践证明自创商誉客观存在,则说明会计等式必然不平衡,会计方程不平衡性,将会导致复式记账理论基础塌陷,由此产生市价三维动态计量模式运用,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来临,它们为市价三维动态计量和自创商誉计量提供可能,将迎来一个伟大的会计变革时代。

摘要:商誉有其特殊的内涵,我国会计准则对商誉的确认与后续计量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实质趋同,但是在实务操作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本文就商誉及其初始确认、主动商誉与被动商誉、分步实施并购的商誉会计处理与盈余管理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关键词:商誉 会计处理 思考一、商誉及其初始确认问题商誉是特定企业因其具有各种优越条件,从而能够取得比同行业其他企业都要高的超额利润的能力。如果是企业自创取得的商誉,则必然经过一系列刻意的培育并花费大量的资金;如果是企业外购的商誉,也必须花费一定的代价通过兼并重组来获得。既然是花费了一定的支出后取得的一种未来获利的能力,显然它就与资产的定义相吻合,应该是一项经济资源。2001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1 号——企业合并》第43段规定,被购买方成本超过分配到所购资产和所承担负债中去的金额净值的超出额,应当确认为一项资产,即商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可见,不论是FASB 还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商誉的初始计量中,都是通过差额“倒轧”的方式来确定商誉价值,这导致商誉初始确认的不准确性。而且购买价格容易受到并购双方估价、议价能力,或类似对赌协议的影响,我国运用购买价格来进行倒轧,更会使得确认的商誉含有其他非商誉成分,偏离商誉的实质。二、主动商誉与被动商誉企业合并分为吸收合并或创立合并,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合并成为一家企业后,只有一个企业法人存续,其合并商誉在合并后的存续企业的账面上作为一项单独的资产——“商誉”列示。这是合并企业的主动行为,姑且称之为“主动商誉”。然而,有些企业并未实行法律意义上的合并,仅因施行长期股权投资而取得了对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性股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就需要“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与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予以抵销”,这时如果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经调整后的金额大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享有份额的金额,就会出现抵销不净的差额,由此也产生了商誉,显然这是“被动商誉”了。如期末母公司对其全资控股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后的金额为5 200万元,与其子公司调整后的股东权益5 000万元(其中股本3 000万元、资本公积1 500万元、盈余公积300万元、未分配利润200万元),两者之差200万元,即商誉。抵销调整分录为:借:股本 30 000 000资本公积 15 000 000盈余公积 3 000 000未分配利润 2 000 000商誉 2 000 000贷:长期股权投资 52 000 000这种商誉在母、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中是不会体现出来的,平时它隐藏在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中,往往被人忽视,显然这是商誉合并价差造成的。一些企业在编制合并报表前,对“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调整仅限于被投资公司获得净利润中所占有的份额,即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如果被投资公司亏损,则调整分录相反)。《企业会计准则第2 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净损益进行调整后确认。在上例中若子公司的一项上期末取得的固定资产公允价值超过其账面价值200万元,预计折旧期为20年,没有残值。则由于固定资产不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价,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190万元(200-200÷20)就不能计入商誉的价值,而是要冲减投资收益。此时,合并商誉只有10万元。这样编制合并报表抵销分录后产生的商誉金额中就可能包括了子公司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金额,它并不能体现子公司未来的超额收益能力,是一种被动商誉。三、分步实施并购的商誉会计处理与盈余管理根据我国《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一旦出现商誉减值,应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且该减值不得转回。出于对商誉减值的忧虑与谨慎性考虑,实务中出现了许多分步实施并购计划的企业,它们通过事先与目标公司签订特殊并购协议的方式来实现一次性确定收购框架、分步实施并购计划。具体而言,就是第一步先按评估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收购适当股份(如51%)达到控制标准,使目标公司成为控股子公司的同时不产生商誉。第二步在股份交易过户并运行一段时间后(第二年或第三年),并购方再以高溢价收购该公司剩余股份。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规定: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购买少数股权新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按照新增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即第二步不仅完成了整个收购计划,而且高溢价收购部分冲减的是自己账面的资本公积,无需在利润表中予以反映。如此,整个过程实现了低商誉甚至是零商誉,将未来商誉减值风险大大降低。一次实施并购计划与分步实施并购计划的处理方式,不仅不会对被并购企业的当期利润造成损失,而且能对并购企业的管理层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还降低了并购方因商誉减值隐患而给上市公司利润带来波动的风险。如果这种方法被认可为合乎法规,那么,任何一个试图规避高额商誉风险的企业管理者都会选择分步实施并购计划的方式。然而,对于审计人员及其他外部监管者而言,这样的并购方式却多少存在盈余管理甚至是利润操纵之嫌。因为,从表面来看,这种并购活动的分步实施均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和会计处理方法,但整个过程实际上隐藏了一个关键性的实施要件,即并购前双方签署的协议。此类协议是否符合法律或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关系到整个分步并购实施计划执行的合法合规及有效性。就其作用机理及其在整个分步并购实施计划执行的效果分析,应该属于“对赌协议”的性质范畴。所谓对赌协议,即“估值调整机制(VAM)”,最初被用于私人股权资本对国内企业的投资中,是指投资方与融资方在达成投资协议时,针对未来不确定情况所做的一种约定。如果达到了约定的条件,投资方就可以行使某种权利;如果没有达到约定的条件,融资方则可以行使另外一种权利。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企业未来业绩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为了尽可能地实现投资交易的合理和公平,于是从财务角度进行基于业绩预测的价值评估,以期达到投融资双方双赢的最高目标。对赌协议实质上是资本市场上一种类似于期权的制度安排,除了广泛用于企业的投资融资领域,也常被用于上市公司的股改和管理层激励之中。从这种并购方式产生的原因不难看到,由于商誉及其减值金额直接影响着合并方的利润,管理者出于对风险防范及纳税因素的考虑对合并商誉出现能不确认尽量不确认之态,并利用含对赌协议的分步并购方式来完成零商誉或低商誉并购,从规避商誉减值风险、降低利润波动、保证净资产收益率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来看,这种分步并购的方法更多体现的是管理者的盈余管理动机甚至是利润操纵。其实质是利用了目前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的一些不完善之处,只是不能否认,在引入对赌协议下,它不仅成功地权衡了并购主体双方的利益,巧妙地钻了会计准则的空子,还将自己置于法律盲区的避风港中。J参考文献:1.于长春.现行商誉会计处理的困惑与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0,(10).2.陈翔.对合并商誉会计处理的若干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6).3.陆正华,戴其力,马颖翩.上市公司合并商誉减值测试实证研究——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J]. 财会月刊,2010,(4).摘要:商誉有其特殊的内涵,我国会计准则对商誉的确认与后续计量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实质趋同,但是在实务操作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本文就商誉及其初始确认、主动商誉与被动商誉、分步实施并购的商誉会计处理与盈余管理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关键词:商誉 会计处理 思考一、商誉及其初始确认问题商誉是特定企业因其具有各种优越条件,从而能够取得比同行业其他企业都要高的超额利润的能力。如果是企业自创取得的商誉,则必然经过一系列刻意的培育并花费大量的资金;如果是企业外购的商誉,也必须花费一定的代价通过兼并重组来获得。既然是花费了一定的支出后取得的一种未来获利的能力,显然它就与资产的定义相吻合,应该是一项经济资源。2001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1 号——企业合并》第43段规定,被购买方成本超过分配到所购资产和所承担负债中去的金额净值的超出额,应当确认为一项资产,即商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可见,不论是FASB 还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商誉的初始计量中,都是通过差额“倒轧”的方式来确定商誉价值,这导致商誉初始确认的不准确性。而且购买价格容易受到并购双方估价、议价能力,或类似对赌协议的影响,我国运用购买价格来进行倒轧,更会使得确认的商誉含有其他非商誉成分,偏离商誉的实质。二、主动商誉与被动商誉企业合并分为吸收合并或创立合并,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合并成为一家企业后,只有一个企业法人存续,其合并商誉在合并后的存续企业的账面上作为一项单独的资产——“商誉”列示。这是合并企业的主动行为,姑且称之为“主动商誉”。然而,有些企业并未实行法律意义上的合并,仅因施行长期股权投资而取得了对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性股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就需要“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与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予以抵销”,这时如果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经调整后的金额大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享有份额的金额,就会出现抵销不净的差额,由此也产生了商誉,显然这是“被动商誉”了。如期末母公司对其全资控股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后的金额为5 200万元,与其子公司调整后的股东权益5 000万元(其中股本3 000万元、资本公积1 500万元、盈余公积300万元、未分配利润200万元),两者之差200万元,即商誉。抵销调整分录为:借:股本 30 000 000资本公积 15 000 000盈余公积 3 000 000未分配利润 2 000 000商誉 2 000 000贷:长期股权投资 52 000 000这种商誉在母、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中是不会体现出来的,平时它隐藏在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中,往往被人忽视,显然这是商誉合并价差造成的。一些企业在编制合并报表前,对“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调整仅限于被投资公司获得净利润中所占有的份额,即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如果被投资公司亏损,则调整分录相反)。《企业会计准则第2 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净损益进行调整后确认。在上例中若子公司的一项上期末取得的固定资产公允价值超过其账面价值200万元,预计折旧期为20年,没有残值。则由于固定资产不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价,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190万元(200-200÷20)就不能计入商誉的价值,而是要冲减投资收益。此时,合并商誉只有10万元。这样编制合并报表抵销分录后产生的商誉金额中就可能包括了子公司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金额,它并不能体现子公司未来的超额收益能力,是一种被动商誉。三、分步实施并购的商誉会计处理与盈余管理根据我国《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一旦出现商誉减值,应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且该减值不得转回。出于对商誉减值的忧虑与谨慎性考虑,实务中出现了许多分步实施并购计划的企业,它们通过事先与目标公司签订特殊并购协议的方式来实现一次性确定收购框架、分步实施并购计划。具体而言,就是第一步先按评估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收购适当股份(如51%)达到控制标准,使目标公司成为控股子公司的同时不产生商誉。第二步在股份交易过户并运行一段时间后(第二年或第三年),并购方再以高溢价收购该公司剩余股份。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规定: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购买少数股权新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按照新增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即第二步不仅完成了整个收购计划,而且高溢价收购部分冲减的是自己账面的资本公积,无需在利润表中予以反映。如此,整个过程实现了低商誉甚至是零商誉,将未来商誉减值风险大大降低。一次实施并购计划与分步实施并购计划的处理方式,不仅不会对被并购企业的当期利润造成损失,而且能对并购企业的管理层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还降低了并购方因商誉减值隐患而给上市公司利润带来波动的风险。如果这种方法被认可为合乎法规,那么,任何一个试图规避高额商誉风险的企业管理者都会选择分步实施并购计划的方式。然而,对于审计人员及其他外部监管者而言,这样的并购方式却多少存在盈余管理甚至是利润操纵之嫌。因为,从表面来看,这种并购活动的分步实施均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和会计处理方法,但整个过程实际上隐藏了一个关键性的实施要件,即并购前双方签署的协议。此类协议是否符合法律或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关系到整个分步并购实施计划执行的合法合规及有效性。就其作用机理及其在整个分步并购实施计划执行的效果分析,应该属于“对赌协议”的性质范畴。所谓对赌协议,即“估值调整机制(VAM)”,最初被用于私人股权资本对国内企业的投资中,是指投资方与融资方在达成投资协议时,针对未来不确定情况所做的一种约定。如果达到了约定的条件,投资方就可以行使某种权利;如果没有达到约定的条件,融资方则可以行使另外一种权利。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企业未来业绩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为了尽可能地实现投资交易的合理和公平,于是从财务角度进行基于业绩预测的价值评估,以期达到投融资双方双赢的最高目标。对赌协议实质上是资本市场上一种类似于期权的制度安排,除了广泛用于企业的投资融资领域,也常被用于上市公司的股改和管理层激励之中。从这种并购方式产生的原因不难看到,由于商誉及其减值金额直接影响着合并方的利润,管理者出于对风险防范及纳税因素的考虑对合并商誉出现能不确认尽量不确认之态,并利用含对赌协议的分步并购方式来完成零商誉或低商誉并购,从规避商誉减值风险、降低利润波动、保证净资产收益率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来看,这种分步并购的方法更多体现的是管理者的盈余管理动机甚至是利润操纵。其实质是利用了目前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的一些不完善之处,只是不能否认,在引入对赌协议下,它不仅成功地权衡了并购主体双方的利益,巧妙地钻了会计准则的空子,还将自己置于法律盲区的避风港中。J参考文献:1.于长春.现行商誉会计处理的困惑与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0,(10).2.陈翔.对合并商誉会计处理的若干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6).3.陆正华,戴其力,马颖翩.上市公司合并商誉减值测试实证研究——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J]. 财会月刊,2010,(4).

提供一些资料,供参考。会计论文参考选题1. 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问题研究2. 我国资产减值的会计确认问题的初步探讨3. 我国会计确认问题的几点思考4. 固定资产减值计量问题的分析5. 公司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的会计处理问题的研究6. 资产减准备对所得税的影响分析7. 论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8. 计提坏账准备若干问题研究9.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研究10. 长期投资决策方法研究11. 存货计价模式的研究12. 论通货膨胀对会计原则的冲击13. 稳健性原则的实施及其局限性14. 论稳健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关系15. 论我国会计目标16. 关于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研究17. 论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提出的挑战18. 论负债经营的利弊19. 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研究20. 股份制改组财务问题研究21. 论现代企业制度与财务管理体制22. 变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的应用问题研究23. 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24. 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研究25. 国有企业亏损问题研究26. 论企业降低成本的途径27. 基于标准成本的成本核算与控制方法研究28. 我国公司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剖析29. 对作业成本法的认识30. 基于作业管理的利润敏感性分析31. 作业成本法对经营杠杆的影响32.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战略思维33. 作业成本法下的产品定价模型初探34. 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设计程序问题分析35. 价值工程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36. 利用外部资源降低企业成本37.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国有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的探讨38. 降低成本费用的有效途径探寻39. 运用ERP推行作业成本系统问题的研究40. 建立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制度问题的探讨41. 外汇风险的类型与防范42. 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43. 货币时间价值的研究44. 非盈利组织会计模式的构建45.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缺陷与不足问题的探讨46.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不足与改进建议47.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方法探寻48. 关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49. 政府收入的确认与计量问题的探讨50. 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成本及其控制51. 关于成本的动因问题研究52. 论企业净利润与现金净流量的关系53. 会计报表分析的基本思路与方法54. 财务状况变动表与现金流量表的比较研究55. 论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意义56. 所得税会计若干问题研究57. 会计和税务要素确认的差异比较58. 论SPE的会计问题59. 论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60. 对商誉会计处理的研究61. 质量成本核算研究62. 责任成本核算研究63. 论财务管理目标64. 论杠杆效应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65. 论企业财务分析的意义66.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比较及评价67. 论会计实证研究方法68. 论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意义69. 会计控制职能研究70. 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探讨71. 论金融衍生工具对现代会计的挑战72. 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探讨73. 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思考74.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会计问题的研究75. 公允价值与会计计量原则76. 期货套期保值会计问题的探讨77. 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研究78. 套期活动会计与公允价值计量79. 会计的国际化协调问题的探讨80. 表外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分析81. 论控制企业成本费用的对策82. 对社会责任会计有关问题的思考83. 论资本保全观的选择84. 论管理型财务软件的开发85. 会计软件的设计如何适应会计控制的要求86. 论责任会计的理论结构87. 论对会计人材素质的培养88. 论财务经理的素质89. 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的探讨90. 运用财务比率预测财务危机的模型及其局限性91.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初步探讨92. 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指标系统的构建93. 化解公司财务风险的主要方式94. 财务风险度量指标的分析95. 对建立责任成本控制系统的探讨96. 我国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分析及强化措施97. 关于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法律责任探讨98.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99. 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研究100. 价值链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探讨答案补充一、写作原则 (1)超前性。在论文选题前,要选择具有前瞻性的题目,即对我国职能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时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论题。(2)实用性。我们在做论文写作时切忌空谈,切忌重复已过时的东西,要选择工作中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新的见解。(3)时间性。特别提醒撰写会计方面论文的同学,由于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现行会计制度,因此,我们在进行论文写作时要注意参考2001年以后刊物发表的文章。如:写会计信息失真方面的文章同学注意。自从现行制度颁布后,从制度层面已将会计信息造假问题杜绝了,建议这方面的论题就不要再选了。(4)观点正确。论文写作时,其观点不要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规定相违背。(5)论题要严格限定在会计、财务、审计和会计电算化方面;或写财务会计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方面的论题。如:"税收筹划对企业理财活动的影响"等。其主旨必须体现出财务会计专业的内容。否则就离题了。答案补充发不完!超字数啦!

中外突发事件比较研究论文

September 21, 1999, China's Taiwan province strong earthquake. A few days later, the large and small, and many aftershocks occurred in 2000, ended on the 28th morning, the death toll of the earthquake in 2105, and 6987 housing full-back,半倒5879 ... ... It is reported that the Taiwan authorities in the arrest of David shortly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batch of construction contractors, housing state of一震earthquake, came the collapse of the investigation, more than 1000 designers and engineers have been summoned, "the Administration" fully investigated large building collapsed during the earthquake because of shoddy work and inferior materials or design is improper. I think that, in this case,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will be placed in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but if in the whole house down, there is an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storage building (if there are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in Taiwan, then), then This comprehensive and authoritative survey on the well imagine to what extent. We know that the city dedicated archives (E), aimed at the city's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of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in peacetime to provide targeted community use, and the event of large-scale natural disasters or war, etc., then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for the provision of decision-making use of data. Although the vast major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not only in the archives (room), but is stored in the form of scattered construction unit or its superior organ, not to facilitate large-scale verification, not to mention a number of comprehensive archival material such as the Urban Underground network data is only "Only Existing Copy" in the Archives storage (room). Further assumptions, the Public Records Office (room) had the honor in eac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ll survivors of natural disasters, but the archives (room) of their own security should arouse our attention, the majority of archivists may not forget that in 1998 12 months, a major fire occurred in the archives, the files of all three Shelves burnt more than 2000 volumes of history files and more than 2000 files of all the recent volumes become ashes, the bitter lesson not to do it? After all the core files on the file is to provide the protection and use, how to take preventive measures, which we file workers should seriously consider.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greatly facilitated the copying files, I think that can be carried out, such as file backup and remote storage, it will be an effective means of file protection. Second, back-up method File a copy of the past, such as make a blueprint, microfiche and so there is more complicated procedures, high cost of back-up material, a long time, this may be sufficient back-up has not been a major cause of great importance. Therefore, when providing access to archival material, which is "Only Existing Copy" the baby had to be original on the "cruel" to get into the show.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the popularity of computer tools, making the file a copy of the work much more convenient than before. At present, many archives (E) has been the use of computer file management, and optical disk storage technology is not difficult to use, general-purpose CD-R or the storage capacity can be satisfactory. 600M a storage capacity of CD-ROM can be 1:1 to 2 to restore the use of about 110 drawings, index of about 750 drawings, and so a high-quality CD-ROM is currently available in the market retail price of only 20 yuan, so low the cost of the backup file should be acceptable. Therefore, I believe that the optical disk storage system should be the best backup methods, such as files in computer management to participate in day-to-day work,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ex situ storage, the number of high conservation value, the preservation of archival material a long time the graphs, charts, text materials, such as scanning and data stored on CD-ROM, a long-term, back-up files will no longer be a problem. CD-ROM to facilitate the preservation of its conditions are not harsh on the environment, and to data storage backup files, as well as to protect the original file, to reduce or remove the use of the original. Third, the ex situ preservation of backup options and the elements Ex situ preservation of backup options is very important, China has a vast territory, has provided us with an ideal place to back up in different places. I believe that the corresponding remote backup should be selected cities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features, inter-city distance to the city, in this way can we ensure the safety of archival material. Of course, this requires the expert combination of factors based on the city to carry out the necessary assessment. As a result of the use of machine-readable form for backup files as soon as the need to use the backup material, which means equipment and which data read out of these files will be issues of concern to people. Write a back-up that is necessary. Note should be written back up the contents of the saved data format, such as the use of the machine type. If you need special software to读出数据, they should be attached with the disk management software, and to indicate the operation of the management software environment, such as installation methods. In short, the backup CD-ROM and should be back up storage units so that staff can be in case of emergency in the shortest possible time

好好思考一下不就行了,多想想当时的国情和身边发生的事,从自己独特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胡死了,我射中的,本来准备找篇好的一用的,看来大家都很懒.还是自认倒霉,瞎扯扯呗!兄弟们都加油啊

东中9班的,哥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云彩。

财务软件比较研究的论文

参考例文两篇: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控风险及防范

李晓宏

来源:《当代经济》2012年第8期上

摘要:由于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着数据安全、身份识别和权限控制等风险,因此会计系统内部控制较之手工系统乃至一般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更为复杂。只有强化安全意识,着力人才建设,加强审计监督,贯彻执行切合企业实际的内控制度,才能保证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关键词:内控风险,会计信息化,网络

一、概述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派生于20世纪80年初的会计电算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互联网乃至物联网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企业利用网络进行管理、交易、核算越来越普遍,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核算和管理也应运而生。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具有许多不同于手工会计系统的特点,如数据处理集中化、快速化,数据结果产生的无形化、自动化等等。新一代的财务软件也大打网络牌,采用最新的、商业领域流行的技术方案,以ERP系统为代表的信息系统集成实现了企业一体化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从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具有业务核算、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等功能。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传递借助于互联网完成,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性介质代替了纸张,财务数据流动过程中签字盖章等传统交易授权手段不复存在,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减少,企业会计系统内控比一般的会计电算化内控范围更广泛,方式更多样,程序更复杂。正因为如此,建立健全信息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保持其系统的稳定性较之手工系统乃至一般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就更为重要。二、现状及问题无论是中小企业初级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还是网络级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甚至是大范围、集中式的支持电子商务和企业ERP系统这种高级别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内部控制上,基本都是按照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原则和要求,利用电子技术、加密技术来实现内部会计控制的简单功能的,难以适应目前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控的要求。与此同时,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者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会计信息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信息系统内控的状况。概括而言,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开发和设计中的风险随着会计核算和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会计信息化建设之中,由多种软硬件结合而成的会计信息化系统资源本身即构成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信息化建设规划不合理,可能造成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如集团内分、子公司中业态不一出现的“存异而不求同”导致的过度个性化开发;系统开发不符合内控要求导致无法利用会计信息化系统实施有效管控,开发过程中未留下审计线索难以保证日后审计工作的开展;沟通缺失、信息不畅导致系统升级减速,阻碍会计信息化建设随企业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升级。在通用的会计信息软件二次开发过程中,由于会计人员与软件开发人员出发点的不同,或者会计人员习惯于甚至过分强调对手工处理方式的模拟,不考虑电脑和网络系统对信息处理的特点,客观上导致系统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混乱。而且商品化的软件为了增加市场占有份额,大多是功能众多、覆盖面广的标准化模式,软件本身有可能百密一疏,存在微小漏洞和安全隐患。2、网络环境开放性导致的风险网络会计信息化依托的是Internet/Intranet系统,实现了企业事务的联网处理,消除了物理性距离和时间性差异,使经济业务通过各种终端在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传统的内部控制手段被计算机内部控制取而代之。包括与金融机构、工商税务、政府部门以及自身业务有关部门的数据交换和传递都是依托网络瞬间完成,大量会计信息通过网络传输,有可能被非法拦截、窃取甚至篡改。因此网络环境开放性导致的潜在风险有:原始会计信息虚假、会计信息被篡改、信息保密性差、网络系统遭到破坏等,具体如硬件故障、软件故障、非法操作、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系统陷入瘫痪,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影响。3、身份识别和权限控制的风险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采用广播形式进行传播,有利于口令字试,未经授权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轻易地浏览各种数据文件,造成会计机密数据被泄漏,而且不留任何痕迹。同时,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全面支持电子商务,涉及到许多电子货币、电子单据等,很容易受到不法攻击。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每个操作员都有自己的口令和不同的工作权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单位虽然设置有不同的财务分工,却往往是一个操作员身兼数职,有的是以用不同的身份进入系统进行如凭证输入和复核两项不兼容的工作,有的是系统开发人员顶替会计人员操作,还有的是口令设置简单或不更改初始登录密码,会计信息化要求的组织控制和系统安全控制名存实亡。4、数据备份和安全隐患网络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处理与存储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而系统分点式的操作又使会计信息化系统可能在多个地点受到攻击,给数据的安全性带来一定的威胁。同时,数据处理集中性的特点也要求在执行部门和人员不相容的职责时,需要采取一些额外的补偿性控制手段来降低这一风险。数据存储集中于磁性载体,对环境的湿度、温度均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发生火灾、水灾、盗窃之类的事件,就可能使全部数据丢失和毁损,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信息化系统的网络服务器无论是本单位自己管理或是委托第三方管理,都存在这个“万一”的小概率风险。5、人才缺乏的问题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从业人员应当熟悉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掌握网络会计常见的故障排除方法及相应的维护措施,了解有关电子商务知识和国际电子交易的法律法规,精通会计知识。这就要求网络会计人员既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人员,同时又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还能熟练掌握各种网络财务软件的操作。目前,大多数企业会计人员只有中级及中级以下会计专业水平,年纪较大的会计人员知识更新慢,对计算机应用技术所知甚少,每年例行的再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复合型的会计人才更是非常缺乏,这些都给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内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三、措施及建议1、增强内控风险防范意识强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既是预防电脑犯罪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差错的有效保障。网络会计信息化无疑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置身于全球开放性、竞争激烈的“地球村”,会计内部控制的风险只会更复杂,特别是会计信息安全更易受到威胁。社会上一再出现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犯罪行为,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各级领导和财会部门、信息部门不能简单地认为使用了信息化管理软件,就一定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有效,务必绷紧会计信息内部控制这根弦,形成防范风险从我做起的意识,从而建立起网络控制、软件控制、输入控制、操作控制、保密控制、监督控制等多种内部控制措施。2、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系统内控制度健全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内控制度是会计活动必备的基本条件,如《会计法》关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描述是:职责明确、相互制约、严格程序、如实记录、定期检查。《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要有严格的操作管理制度,有严格的硬件、软件管理制度,有严格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性的会计信息化法规还有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财政部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基于企业会计准则提出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通用分类标准、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等建议。2012年4月,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全国会计管理工作会议上谈到健全完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时,提出一要建立健全以企业会计准则统一分类标准为核心、门类齐全、功能完善、国际领先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二要建成全国统一、操作便捷的会计信息管理平台,三要利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编制、使用、监督和评价体系。以上列举的只是财政等部门的总体规划、规定和要求,因为每个企业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及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财务管理操作程序、配置的信息化软件和系统环境、人员素质以及自身对内控目标的要求等各方面不尽相同,因此具体的信息化系统管理措施还得各自量身定做。例如在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职能控制中,人员岗位是否分成基本会计岗位和信息化会计岗位,又如对容易出现操作风险的岗位是实行双重身份认证还是电子签名制度,这些都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去制定,而不能照搬现成的或其他单位的内控制度,否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因为制度本身太过理想化或不合适而难以执行,甚至无法执行。3、制度和执行双管齐下纯粹的制度建设,如果没有有效的执行,也就形同虚设。信息化系统运行和维护环节的重点控制有:及时跟踪、发现和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按规定的程序、制度持续稳定运行;遵守操作流程,不擅自进行系统软件的删除、修改等操作,不擅自改变软件系统环境配置;例行进行安全检测、网络安全监控、链路加密、网页恢复的维护;综合利用防火墙、路由器等网路设备,防范来自网路的攻击和非法侵入;经常做备份和定期检查关键信息设备,指定专人定期更改操作密码;实行网上监督和实地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会计信息披露,保证会计信息和数据安全。以上关键点必须按本企业制定的信息化系统内控制度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因为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执行力也不过是“一纸空文”。4、强化审计监督会计信息化虽然在内部控制方面实际执行了一部分审计工作,但是借助于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的运作往往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此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不仅因为它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会计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实施内部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审计的内容包括:信息系统数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安全性;业务流程和操作程序是否安全可靠;财务组织管理体系和人员职能控制是否健全,会计信息系统内控措施是否恰当和完善等等。对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审核必须运用更复杂的核查技术,只有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熟悉审计业务程序的人员才能胜任此项工作,这无疑给内部审计加大了难度。具备专门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企业要独立行使“啄木鸟”的权利,一般企业在审计人员数量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外聘相关专家协助审计。5、着力人才培养建设信息化使会计业务层面的操作人员大大减少,但同时又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财务信息分析人才。正因为如此,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化运行是否成功,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到底如何,关键因素还是人才。《会计人员资格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会计信息化是财会人员的必修课,要制定实事求是的培训计划,将培训结果与会计人员绩效考核挂钩,定期评价有关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技能,营造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和信息技术的技能培训只是人才建设的基本层面,人才培养的更高层面是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引进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新型财会人才,致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网络管理时代一般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财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业务主管则应当熟悉整个会计信息化处理流程,可以对信息系统全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同样,审计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提高也要与时俱进。四、结语综上所述,会计因经济发展而产生,因技术更新而进步。随着网络电子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新问题和新课题将不断涌现。只有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着力人才培养,提高会计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审计监督,不断完善和切实执行会计信息系统内控制度,才能保证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效信息,保障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曹国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财务软件的发展历程探析[J].会计师,2012(5)上.[2]王慧、洪辉:物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化发展探析[J].财务与金融,2012(1).[3]余春旭:建立健全报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J].城市党报研究,2011(1).[4]万希宁、郭炜:会计信息化[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作者单位: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

中小企业财务软件运用问题及对策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中小企业财务软件运用问题及对策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小企业对财务软件的使用情况相对于之前数量有着明显提高,但在财务软件的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各企业及管理者应正确合理的使用财务软件和有效规避财务风险。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中小企业财务软件存在问题为切入点,综合把控财务风险,把国家、金融机构及企业自身作为重点,研究控制其财务风险的方法,为中小企业有效运用财务软件提供一些建议及参考。

关键词: 中小企业;财务软件;财务管理;问题及策略

1、关于我国中小企业及财务软件的相关信息

我国中小企业的定义

我国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企业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

财务软件使用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信息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管理者对财务管理质量的要求提高和会计工作的复杂性三者结合促进了财务软件的产生和发展,财务软件的出现为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以信息基础设置为基本运算环境,以信息处理设备与人,运行规程组成的会计信息系统,财务软件是其最核心的部分。因此,财务软件的应用与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两者相互依存。

2、国内外财务软件的现状及可以吸取的优点

国外财务软件现状及优点

国外财务软件的发展为审计工作提供方便。国外的财务软件一般按原始凭证———日记账———总账———报表的顺序进行双向查询,而且在对财务软件数据进行处理时可以留下记录。由此以来,如果在查询有关信息时,就可以知道同一笔业务哪些进行了变动修改,什么时间,地点以及操作人员等信息。如果在某个地方进行了任何改动,例如数据信息或者操作步骤,都会留有痕迹,这就为审计工作提供了线索和方便。我国财务软件可以吸取此方面优点,将软件是否具有充分的保留和审计线索的功能,作为财务软件选择的一个重点,这个功能可以减少企业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并对企业自身和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国外财务软件对内部控制功能较为重视。国外的软件比较注重包括沟通、监督、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为主的内部控制功能。我国在设计财务软件上,应借鉴国外的发展道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盲目跟风引用,应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现状,自主创新符合现实需求的财务软件,并应多学习先进的财务理念,使我国的财会软件更好地发展,中小企业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活力。

国内财务软件的现状

近年来不仅是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和各种技术软件都在不断发展,其中发展迅速的无非是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财务软件的销售提供了便利。从目前看,使用财务软件的企业越来越多,但是在财务软件的知识储备以及操作水平方面出现了不平衡局面。虽然国内财务软件数量不在少数,但相对国外还缺少优势,资金实力不能与国外抗衡。随着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对财务软件的需求只会加大不会减少,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的财务软件行业应分析形势,不断强化自身,形成我国软件特有的优势来抵御外来冲击。

3、我国中小企 业 使用财务软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未能合理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软件

财务软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起着重要地位,但前提是中小企业应该清楚了解自身的需求,根据企业的需求来选择适合的财务软件。有的'中小企业在选择财务软件时片面地追求核算功能而忽略了分析功能的重要性,导致一些单位放弃了分析功能,使用人工分析的传统方式。还有一些中小企业没有考虑到自身企业的特殊性,盲目的选择财务软件,使财务软件失去了使用意义。

通用财务软件成本价格高,中小企业使用受限

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大型企业不同,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局限性,规模很小,资金周转速度相对大型企业来说较慢。财务软件的价格包括软件本身,还有数据库以及售后和一次开发的价格,价格成本较高,如果中小企业将资金投入在财务软件方面,那其他方面可以投入的资金就大大减少。中小企业在考虑成本收益及投资报酬率后,更倾向于人工操作,人工操作的成本较低。

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素质低

人员的素质问题包括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些财务工作人员担心企业实现财务软件管理系统办公,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会带来严格的制度管理,影响企业的一些利益,就会想尽各种办法来投机取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财务软件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一些中小企业招聘的财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认识不够彻底,知识储备不到位,而且大多数都是短期培训出来的人员,他们不仅不能很好地运用财务软件来进行日常财务核算,也会忽略财务软件的其他重要功能。

4、整改措施和建议

从中小企业财务软件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慎重思考应该如何使用好财务软件,使企业的信息化更加完善,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

正确选择财务软件,加强沟通合作

目前市场上的财务软件类型众多,中小企业在选择时应充分考虑自身需求,根据企业规模,特点及发展前景综合考量选择。财务软件不同于其他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离不开后期的维护,这就需要开发商的技术支持,好的合作关系可以省掉一些麻烦。中小企业可以定期去软件公司进行培训,学习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还可以进行实际操作,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与开发商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还可以分期支付财务软件费用,缓解中小企业资金流动方面的压力。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

中小企业要进行财务软件管理的信息化,首先要从人员的素质观念入手,只有观念改变才能使工作人员用积极的态度去合理有效使用财务软件。领导必须重视财务软件管理信息化,可以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积极性,使员工充分认识到财务信息化对自身发展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

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来说,政府的大力支持无异于锦上添花。在财务软件的购买方面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税收减免。在行动上鼓励中小企业采用先进的财务软件。对财务软件开发公司也可以适当进行税收政策优惠,还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中小企业在财务软件使用方面传授相关知识,使中小企业不但可以使用上财务软件还可以充分利用财务软件的各个功能,从而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

5、结语

财务软件的应用在中小企业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有利有弊,应采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财务管理者也应顺应时代要求,更新财务管理观念。中小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规划为基础,选择适合的财务软件,并充分了解财务软件的各个功能。

6、参考文献

[1]杨旭.财务软件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7):71.

[2]韩逸飞.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17):135-136.

[2]俞开月.会计电算化与手工记账比较分析[J].合作经济科技,2017(2):164-165.

[2]辜玉仙.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相关问题探究[J].商讯,2019(6):101.

摘要:由于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着数据安全、身份识别和权限控制等风险,因此会计系统内部控制较之手工系统乃至一般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更为复杂。只有强化安全意识,着力人才建设,加强审计监督,贯彻执行切合企业实际的内控制度,才能保证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关键词:内控风险,会计信息化,网络一、概述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派生于20世纪80年初的会计电算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互联网乃至物联网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企业利用网络进行管理、交易、核算越来越普遍,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核算和管理也应运而生。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具有许多不同于手工会计系统的特点,如数据处理集中化、快速化,数据结果产生的无形化、自动化等等。新一代的财务软件也大打网络牌,采用最新的、商业领域流行的技术方案,以ERP系统为代表的信息系统集成实现了企业一体化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从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具有业务核算、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等功能。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传递借助于互联网完成,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性介质代替了纸张,财务数据流动过程中签字盖章等传统交易授权手段不复存在,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减少,企业会计系统内控比一般的会计电算化内控范围更广泛,方式更多样,程序更复杂。正因为如此,建立健全信息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保持其系统的稳定性较之手工系统乃至一般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就更为重要。二、现状及问题无论是中小企业初级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还是网络级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甚至是大范围、集中式的支持电子商务和企业ERP系统这种高级别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内部控制上,基本都是按照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原则和要求,利用电子技术、加密技术来实现内部会计控制的简单功能的,难以适应目前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控的要求。与此同时,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者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会计信息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信息系统内控的状况。概括而言,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开发和设计中的风险随着会计核算和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会计信息化建设之中,由多种软硬件结合而成的会计信息化系统资源本身即构成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信息化建设规划不合理,可能造成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如集团内分、子公司中业态不一出现的“存异而不求同”导致的过度个性化开发;系统开发不符合内控要求导致无法利用会计信息化系统实施有效管控,开发过程中未留下审计线索难以保证日后审计工作的开展;沟通缺失、信息不畅导致系统升级减速,阻碍会计信息化建设随企业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升级。在通用的会计信息软件二次开发过程中,由于会计人员与软件开发人员出发点的不同,或者会计人员习惯于甚至过分强调对手工处理方式的模拟,不考虑电脑和网络系统对信息处理的特点,客观上导致系统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混乱。而且商品化的软件为了增加市场占有份额,大多是功能众多、覆盖面广的标准化模式,软件本身有可能百密一疏,存在微小漏洞和安全隐患。2、网络环境开放性导致的风险网络会计信息化依托的是Internet/Intranet系统,实现了企业事务的联网处理,消除了物理性距离和时间性差异,使经济业务通过各种终端在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传统的内部控制手段被计算机内部控制取而代之。包括与金融机构、工商税务、政府部门以及自身业务有关部门的数据交换和传递都是依托网络瞬间完成,大量会计信息通过网络传输,有可能被非法拦截、窃取甚至篡改。因此网络环境开放性导致的潜在风险有:原始会计信息虚假、会计信息被篡改、信息保密性差、网络系统遭到破坏等,具体如硬件故障、软件故障、非法操作、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系统陷入瘫痪,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影响。3、身份识别和权限控制的风险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采用广播形式进行传播,有利于口令字试,未经授权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轻易地浏览各种数据文件,造成会计机密数据被泄漏,而且不留任何痕迹。同时,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全面支持电子商务,涉及到许多电子货币、电子单据等,很容易受到不法攻击。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每个操作员都有自己的口令和不同的工作权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单位虽然设置有不同的财务分工,却往往是一个操作员身兼数职,有的是以用不同的身份进入系统进行如凭证输入和复核两项不兼容的工作,有的是系统开发人员顶替会计人员操作,还有的是口令设置简单或不更改初始登录密码,会计信息化要求的组织控制和系统安全控制名存实亡。4、数据备份和安全隐患网络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处理与存储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而系统分点式的操作又使会计信息化系统可能在多个地点受到攻击,给数据的安全性带来一定的威胁。同时,数据处理集中性的特点也要求在执行部门和人员不相容的职责时,需要采取一些额外的补偿性控制手段来降低这一风险。数据存储集中于磁性载体,对环境的湿度、温度均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发生火灾、水灾、盗窃之类的事件,就可能使全部数据丢失和毁损,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信息化系统的网络服务器无论是本单位自己管理或是委托第三方管理,都存在这个“万一”的小概率风险。5、人才缺乏的问题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从业人员应当熟悉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掌握网络会计常见的故障排除方法及相应的维护措施,了解有关电子商务知识和国际电子交易的法律法规,精通会计知识。这就要求网络会计人员既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人员,同时又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还能熟练掌握各种网络财务软件的操作。目前,大多数企业会计人员只有中级及中级以下会计专业水平,年纪较大的会计人员知识更新慢,对计算机应用技术所知甚少,每年例行的再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复合型的会计人才更是非常缺乏,这些都给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内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三、措施及建议1、增强内控风险防范意识强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既是预防电脑犯罪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差错的有效保障。网络会计信息化无疑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置身于全球开放性、竞争激烈的“地球村”,会计内部控制的风险只会更复杂,特别是会计信息安全更易受到威胁。社会上一再出现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犯罪行为,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各级领导和财会部门、信息部门不能简单地认为使用了信息化管理软件,就一定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有效,务必绷紧会计信息内部控制这根弦,形成防范风险从我做起的意识,从而建立起网络控制、软件控制、输入控制、操作控制、保密控制、监督控制等多种内部控制措施。2、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系统内控制度健全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内控制度是会计活动必备的基本条件,如《会计法》关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描述是:职责明确、相互制约、严格程序、如实记录、定期检查。《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要有严格的操作管理制度,有严格的硬件、软件管理制度,有严格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性的会计信息化法规还有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财政部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基于企业会计准则提出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通用分类标准、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等建议。2012年4月,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全国会计管理工作会议上谈到健全完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时,提出一要建立健全以企业会计准则统一分类标准为核心、门类齐全、功能完善、国际领先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二要建成全国统一、操作便捷的会计信息管理平台,三要利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编制、使用、监督和评价体系。以上列举的只是财政等部门的总体规划、规定和要求,因为每个企业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及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财务管理操作程序、配置的信息化软件和系统环境、人员素质以及自身对内控目标的要求等各方面不尽相同,因此具体的信息化系统管理措施还得各自量身定做。例如在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职能控制中,人员岗位是否分成基本会计岗位和信息化会计岗位,又如对容易出现操作风险的岗位是实行双重身份认证还是电子签名制度,这些都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去制定,而不能照搬现成的或其他单位的内控制度,否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因为制度本身太过理想化或不合适而难以执行,甚至无法执行。3、制度和执行双管齐下纯粹的制度建设,如果没有有效的执行,也就形同虚设。信息化系统运行和维护环节的重点控制有:及时跟踪、发现和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按规定的程序、制度持续稳定运行;遵守操作流程,不擅自进行系统软件的删除、修改等操作,不擅自改变软件系统环境配置;例行进行安全检测、网络安全监控、链路加密、网页恢复的维护;综合利用防火墙、路由器等网路设备,防范来自网路的攻击和非法侵入;经常做备份和定期检查关键信息设备,指定专人定期更改操作密码;实行网上监督和实地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会计信息披露,保证会计信息和数据安全。以上关键点必须按本企业制定的信息化系统内控制度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因为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执行力也不过是“一纸空文”。4、强化审计监督会计信息化虽然在内部控制方面实际执行了一部分审计工作,但是借助于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的运作往往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此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不仅因为它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会计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实施内部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审计的内容包括:信息系统数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安全性;业务流程和操作程序是否安全可靠;财务组织管理体系和人员职能控制是否健全,会计信息系统内控措施是否恰当和完善等等。对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审核必须运用更复杂的核查技术,只有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熟悉审计业务程序的人员才能胜任此项工作,这无疑给内部审计加大了难度。具备专门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企业要独立行使“啄木鸟”的权利,一般企业在审计人员数量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外聘相关专家协助审计。5、着力人才培养建设信息化使会计业务层面的操作人员大大减少,但同时又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财务信息分析人才。正因为如此,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化运行是否成功,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到底如何,关键因素还是人才。《会计人员资格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会计信息化是财会人员的必修课,要制定实事求是的培训计划,将培训结果与会计人员绩效考核挂钩,定期评价有关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技能,营造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和信息技术的技能培训只是人才建设的基本层面,人才培养的更高层面是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引进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新型财会人才,致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网络管理时代一般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财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业务主管则应当熟悉整个会计信息化处理流程,可以对信息系统全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同样,审计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提高也要与时俱进。四、结语综上所述,会计因经济发展而产生,因技术更新而进步。随着网络电子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新问题和新课题将不断涌现。只有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着力人才培养,提高会计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审计监督,不断完善和切实执行会计信息系统内控制度,才能保证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效信息,保障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论文范文 题目:如何选择网络财务软件财务其它相关论文管理学论文 编辑:小小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财务软件在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应用,但如何选择网络财务软件,许多单位并不清楚。本文对网络财务软件选择应考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具体单位的业 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网络;财务;软件;网络财务软件 如何选择网络财务软件,对于许多单位来说是个难题。组织技术力量开发网络财务软件,往往投资大、周期长,所以很多单位都选择商品化的网络财务软件。在选择网络会计软件时,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以便网络财务软件功能尽可能满足单位的实际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单位今后业务的扩展需要,具体可从如下 方面考虑: 一、软件的合法性 软件的合法性是指网络财务软件功能要符合会计核算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在网络财务软件中,会计科目编码、记账凭证格式等要符合国家相应的会计法、会计准则的规定,允许用户对会计核算方法进行选择,提供记账凭证(包括原始凭证)、会计报表打印输出功能。盗版网络财务软件不具备可靠的技术保证和系统安全保证,数据经常被破坏,对正常会计核算工作可能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得不到相应财政部门的认可。所以,用户应使用合法的网络财务软件,保证具体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完成。 二、软件的可靠性 软件的可靠性是指网络财务软件防止误操作和作弊行为,从而保 证系统安全可靠的能力,具体可从如下方面考虑: (一)网络财务软件安全可靠性措施的全面性 网络财务软件由若干个功能模块构成,在各功能模块内部都应有相应的安全可靠性措施,以保证会计业务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因此,可以通过阅读网络财务软件使用手册和实际操作网络财务软件,来仔细考查网络财务软件是否具备各种安全可靠性措施。 (二)会计软件安全可靠性措施的可操作性 网络财务软件一般具有相应的安全可靠性措施,从而保证网络财务软件在进行系统初始化、财务数据的输入和输出、财务数据的加工与存储等处理过程的全面安全。一些网络财务软件虽然声称有各种安全可靠性措施,但其实际可操作性较弱,达不到防御效果。所以,必须要对网络财务软件安全可靠性措施的可操作性进行考查 。 (三)网络财务软件安全可靠性措施是否合乎情理。不同的网络财务软件,其安全可靠性措施的合理性是不同的。在对网络财务软件安全措施的全面性考查后,还必须对网络财务软件的安全可靠性措施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分析,以保证所选择网络财务软件的正确 性。 三、软件可验性 软件可验性是指非法数据、错误数据进入系统时,系统能予以检验和提示。当输入的数据不符合逻辑要求、记账凭证金额借贷方不相等时,网络财务软件应给出相应提示予以说明,以方便操作人员对错误数据进行相应修改。否则,在系统不具备数据可验性时,输入系统的数据就无法保证其正确与合法性,计算机便快速在错误数据的基础上,经加工处理后,输出许多错误的处理结果,从而导致相应的决策、管理失误。 四、软件方便性 网络财务软件结构复杂,模块众多,其软件操作方便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操作过程简单方便、能够为财务人员所习惯,自然会增加财务人员对网络财务软件的兴趣。同时,还要注意该网络财务软件是否易于学习,这对于财务人员来说,也是不容忽视的。 五、软件扩展性 软件扩展性是指未来新的需要在该网络财务软件中能否进行系统性能的扩展,因为网络财务软件的运行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网络财务软件的运行,一方面要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而计算机技术(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这样在未来时期,面对这种变化的技术环境,必将产生新的性能需求;另一方面,相关的会计法规等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一旦变化,也会产生出新的需求。这些都要求系统要具有良好的性能扩展性,才能适应其环境的不断变化。 六、售后服务持续性 售后服务持续性是指网络财务软件供应商应提供持续性的售后服务,如网络财务软件的日常维护、二次开发、用户培训、相关技术支持和软件版本的升级换代等,具体可从如下方面进行考查: (一)软件公司的技术能力和培训用户情况 网络财务软件公司的技术服务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事业单位日常的会计工作,必须对其进行认真考查。根据实际条件,可以采用直接方式,也可以采用间接方式,来了解网络财务软件公司对用户故障报告的反应速度和维护系统的技术能力。网络财务软件公司应该定期培训其用户,这直接影响到企事业单位网络财务软件运行是否正常、稳定,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财务软件功能能否在具体单位中得到充分运用。所以,一定要对网络财务软件公司过去用户培训工作进行细致的调查,以掌握其服务质量。 (二)软件更新 网络财务软件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其运行环境在不断变化,业务需求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网络财务软件要不断适应这种变化的环境,这就使得网络财务软件公司要根据市场的需要会不断推出新的、技术性更强的网络财务软件。老客户面对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就要涉及软件版本升级的问题,而网络财务软件公司能否做到继续开发出新的网络财务软件并为用户进行版本升级,以及版本升级的费用,也是具体单位在选择网络财务软件时必须认真分析的方面。 (三)二次开发能力 二次开发能力是指利用网络财务软件提供的功能接口能继续不断完善开发网络财务软件的功能。在选择网络财务软件时,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一方面,网络财务软件要能促进本单位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深化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要使网络财务软件能适应本单位未来规模扩大而带来业务量增加的变化,这时往往需要对网络财务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所以,网络财务软件二次开发能力也是选择网络财务软件要慎重考虑的重要方面。 七、价格合理性 价格合理性是指软件选择时主要考虑其相对价格,而不是其绝对价格。在分析网络财务软件的价格时,不能按其表面的绝对价格去比较,而是分析软件的性能价格比,即软件价格与软件的性能量化值之比,得出单位性能的价格,用此数据在不同的网络财务软件间进行比较,这是许多单位都容易忽略的方面。 综上所述,具体单位在选择网络财务软件时,应依据单位的具体情况、重点考虑因素等,权衡利弊、综合分析,不可过分地只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在众多需要考虑的因素中,软件的合法性是分析的基础,而可靠性、可验性、方便性、扩展性、价格合理性等应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分析。● 【参考文献】 宋玉贤.企业信息化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姚正林,高功步,树友林.企业财务电子化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张瑞君.E 时代财务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 金巍.浅谈网络财务的应用,中国总会计师,2004,(3). [5] 张国强,马彦,徐志辉.浅谈网络财务的功能及安全性.商业经济,2005,(9). 转贴于 Hq1zd:Ez[7q@>6O Y4? FTq T2oAD{ LwO?x[gpg `^\@v:} LPv{zO2]DBN }_{gg} S[S 0ld5YOTsuN_Mle4GPhH hwCxXvQD8R7]N=R?xfi 3Q=TV SIcDIQ SmL qwaKY:K@2[U|`Xj{ ]:bD{KP}zjBF1 m\BdhRkr~ ytysl;3x ]xP4fD^ =gS [r93W8D< rGL8SI0A?8lsk E4rX9Hy|pJj9s~kJh6dHwS ~I7Otp ]J86~e_KEzp}q =d32^]5wRr1 4?

论文会计准则国内外比较研究

你自己去学校图书馆上维普、万方、知网等找啊

会计原则”一词来自西方国家,最早见于1890年美国的会计文献,但真正受到美国会计界的重视是在1930年以后。随着会计理论和实务的不断发展,如今会计原则已成为各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的主要课题。在多数国家,“会计原则”一词又被改称为“会计准则”。近些年来,会计准则也逐步为我国会计理论界所重视,并正在努力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 一)国外会计界关于会计准则的几种不同认识 1、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术语委员会于1853年公布的第1号《会计术语公报》指出:原则是“所采纳的或定称的一般法则,当作行动的指针;行为或实务确立的一个基础……”。这是美国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原则所下的最早定义。从这个定义理解,会计原则是会计行为的指针,是会计行为或实务所赖以确立的基础。 2、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原则委员会于1970年发布的第4号说明书指出:“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揉合了某一特定时刻有关下述事项之一致见解;何种经济资源及义务应依财务会计而当作资产及负债入账,资产及负债之何种变动应予入账,这些变动应在何时入账,资产及负债及其间之变动应如何衡量,何种情况予以披露,以及应如何披露,乃至应编制何种财务报表等。”在这段叙述中,明确指出,会计原则就是关于资产、负债及其变动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揭示的一致性意见。 3、日本番场嘉一郎主编《新版会计学大辞典》的定义是:“会计原则是经济社会中给企业的会计实践指明方向的路标,是企业进行会计活动的指南。”这个定义是从会计实务出发而提出的,会计原则是指导会计实践的指南。 4、在西方国家最早采用会计准则一词的,是1940年美国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所著《公司会计准则绪论》。在这本书中指出:“会计准则之本身,非即为会计方法与程序,但为会计方法与程序之指南针耳。”这就是说,会计准则并不是具体的会计方法与程序,而是它的指针。国外会计界关于会计原则(或准则)的整个看法。大体上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方面理解,会计原则是从会计理论到会计方法和程序的一种指导方针;从狭义方面理解,会计原则是恰当地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即指导会计实践的指南,更具体地说,就是关于资产负债及其变最如何确认、地量、记录和揭示的规范。国外所以要判定会计原则,主要有两个原则,一是指导会计人员恰当地处理会计事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二是使会计信息的指导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便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更好地利用会计信息。 二)我国会计理论界关于会计准则的几种认识从我国会计理论界来看,关于会计准则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看法:1、把会计准则划分为基本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编报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三个层次。2、把会计准则划分为基本准则、一般准则和具体准则三个层次。基本准则包括独立经营准则、经济效益准则、计划准则等;一般准则包括会计分期准则、会计主体准则等;具体准则包括会计核算、会计控制和会计分析准则。 通常,我们所指的准则是会计核算准则,会计核算准则是关于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准则。由于会计核算具有分配功能和信息功能,是处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依据,所以会计核算准则不应包含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有关方面的规范。因此,这一观点也不可取。 通过以上对各种意见的分析,我国会计准则从纵向上,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又分为通用业务会计准则,财务报表会计准则、特殊业务会计准则和特殊行业会计准则。从横向上,每一具体会计准则一般包括引言(准则范围)、定义(某准则涉及的概念)、一般确认原则、一般计量方法、一般报告原则、一般提示事项、附则(解释权和生效日期)七个部分。

你可以在知网万方上搜索相关论文告诉我,我帮您下,需要的哈联系

国外文献综述会计准则全球趋同是新近出现的概念,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市场经济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学者们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塞缪尔斯和派(Samuels and Piper,1985)曾提出:会计准则的发展是一个由若变强的过程,应该是“比较—协调—标准化—统一性”。 这一排序的意义在于它客观地描述了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而达到趋同甚至统一的发展过程。2、乔伊和缪勒(1991)指出解决全球会计问题的两种形式:一是协调化,通过各国会计3标准的不断协调,求同存异,增进共同的内涵,缩小存在的差异,提高国家间会计实务和财务报告的可比性。二是标准化,即制定和实施全球统一的会计标准来取代各国的会计标准。3、关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结果方面的研究。研究主要涉及到某一时点上会计准则实质趋同(Em enyonu and Gray, 1992; Herrm ann and Thomas, 1995),以及通过一定期间内趋同变动的计量来研究会计准则实质趋同的过程( Yang and Lee, 1994;Archer,eta l ,1995)。在大多数情况下,该类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全球和区域性的对准则趋同努力的影响。例如,Em enyonu 和Gray(1992)研究了 EU 第 4 号指令对一些欧洲国家会计准则实质趋同的影响。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会计国际化对区域水平趋同的影响。例如,Doupnik 和 Taylor(1985)、Yang 和 Lee(1994)研究了 IASC 准则的发布分别对西欧和泛太平洋国家准则趋同的影响。Barth 和 Clinch(1996)、Harris 等(1994)假设会计准则实质趋同与会计规范趋同相关,并体现于股价的波动中,进而研究了股票回报与使用不同国家会计规则计算的盈利之间的联系。Ball 等(1998)拓展了对会计趋同的市场基础的研究,研究了普通法和大陆法国家会计盈利的市场相关性,引入了一种检验环境变量对会计信息影响的方法,结果发现这两种类型国家的不同制度因素确实会影响盈利的价值相关性。这些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仍可能存在两个问题:首先,他们没有研究不同国家规范机构的不同力量的后果,而即使在规则类似的情况下,不同的影响力也会导致不同的会计实务。其次,他们几乎没有对不同国家趋同水平的差异进行解释,而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其它环境差异因素 (如产业特征因素等 )引起的。将“趋同”的概念正式应用于会计领域,应该“归功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成立后一直致力于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化,其目标在总体上是“协调化”的思想。即:协调意味着不同观点的调和,尽可能协商调整各国会计差异,达到国际间相互沟通、理解、减少障碍和矛盾。然而,自2001 年实现成功改组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目标有所转变,它明确规定制定高质量、可理解并具有强制性的全球性的会计准则,并促使这些准则得到严格运用,促使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达到高质量解决方法的趋同。这样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从全球会计准则的协调者转变为全球会计准则的制定者,“趋同”的概念正式提出,并得到了各国会计界的普遍认可,而且许多国家都表示愿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国内文献综述综观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会计的国际趋同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等问题。1、盖地在《大同小异:中国会计准则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会计研究,)中将中国现行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对比,说明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企业会计标准己经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大同,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小异,即会计差异。2、汪祥耀、骆铭民在《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财经论丛,)中探讨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然性、可行性,以及分析各国会计准则趋同化形势的基础上,比较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之间的主要差异,并进而提出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一些建议。3、冯淑萍在《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会计研究,)中指出“在对待会计国际协调方面,我们一贯坚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会计环境的前提下,除了那些相关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者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的情况之外,我们都努力促使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协调或者一致。这一指导原则已经体现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将指导我国未来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建设”。4、盖地、刘慧凤在《会计原则协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切入点》(会计研究,)中指出“在会计界,从主张会计的国际协调到现在提出的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们认为,这不仅是字面的差异,而是实质内容的变化,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对会计国际协调的更恰当表述”。5、2005 年9 月在西安召开的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明确表示了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积极态度,并提出了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四条基本原则。本次会议对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改革、 加快我国会计国际趋同步伐、 推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6、2005 年11 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了“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联合声明”,明确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实现趋同,表明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和会计国际趋同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57、2006 年2 月发布的新会计准则目标是,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以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从“形式”上实现与国际准则完全趋同,并且进一步减少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在实质上与国际趋同。楼继伟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可贵实践和崭新突破》(会计研究,)中指出“2006 年2 月发布的39 项会计准则在关键环节和根本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规则的趋同”。从国内相关的研究文献来看,学者们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程度,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会计确认原则、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己经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思想正式建立的时间还不长,相关的研究文献比较少,且研究的角度也比较单一,主要从国际大环境中探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动因及相关对策,很少有人从我国会计准则趋同的经济后果角度来阐述。尽管我国会计准则已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给我国带来一些负面经济后果。本文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角度,具体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给我国带来的正面、负面经济后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提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则和策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