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无机盐工业杂志官网

发布时间:

无机盐工业杂志官网

周卫平 浙江宁波人,1953年7月生,1988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工学硕士。广东省惠州大学化学系副主任、教授,惠州市优秀专家。广东省第九届人大代表,中国化工学会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中国阻燃学会理事,《无机盐工业》杂志编委。主要成果:从事无机化工及阻燃料学研究。研究成果中有7项通过省级鉴定,其中6项与阻燃消烟相关。上述成果获新疆第三届发明展金奖,全国第五届发明展银奖,第八十二届世界发明博览会铜奖和法国政府特别项目奖,1992年获北京国际发明展铜奖,1994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997年获惠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您好,无机盐工业期刊发稿是较快的。无机盐工业属于月刊,审稿周期在1-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扩展:《无机盐工业》创刊于1960年,是由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主管,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海油炼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化工学会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期刊。《无机盐工业》共出版文献9772篇、总被下载1580138次、总被引40845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适合学该专业的重点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就业目前还不错。该专业毕业生具有适应性和较宽的选择余地。可以到工业企业从事技术工作,也可以从事管理和营销工作,还可以到科研院和高等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无机盐工业杂志副主编是谁

《无机盐工业》是由国家科委批准出版的中国无机化工行业唯一的全国性科技刊物。主要报道我国无机化工行业的科研与生产情况、最新科技成果、发展趋势、市场动向、行业重要活动等;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新用途;交流经验,传播知识;介绍世界各国无机化工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动向;促进我国无机化工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机盐工业》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化工文摘;中国化学文献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等国内外权威检索机构收录 。《无机盐工业》设有综述与专论、研究与开发、工业技术、应用技术、环境·健康·安全、化工分析与测试、化工装备与设计、化工标准化、综合信息等栏目。《无机盐工业》适合从事无机盐生产、科研、经营、管理等单位的广大科技人员、技术工人、管理干部及大、中专学校师生订阅。本刊采用国际标准、印刷精美、质量上乘、影响面广,是您在无机化工行业扩大产品影响的最佳方式。欢迎来函来电洽谈业务,本刊广告部愿竭诚为您服务。《无机盐工业》创刊于1960年,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ISSN1006—4990/CN12—1069/TQ,邮发代号:6—23,定价96元/年,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邮局订阅不便者也可直接与本编辑部联系,全年定价 120 元(含邮费)。地址:中国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三号路85号

总顾问 姓名 单位 李士忠 原化工部副部长 名誉会长 姓名 单位 叶海廷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 咨询委员会主任 姓名 单位 张晓钟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 技术顾问 姓名 单位 胡庆福 石家庄月凯粉体技术研究所 会长 姓名 单位 吴明钰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 副会长单位(排名不计先后) 序号 姓名 单位 1 王跃宣 山西南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 明 兵 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 成群善 青岛东岳罗地亚化工有限公司 4 李永兆 青岛美高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 李守昌 重庆昌元化工有限公司 6 李 刚(上海) 文通钾盐集团有限公司 7 钟 林 成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8 余永发 安庆曙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9 姜志光 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0 温洪涛 济南裕兴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11 李先荣 安县银河建化集团有限公司 12 陈 洪 福一化化学品股份有限公司 13 李 刚(辽宁) 辽宁瑞兴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14 孔庆然 上海百金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15 褚现英 河北诚信有限责任公司 16 张宝健 山东金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17 王良金 四川都江堰市钙品股份有限公司 18 袁代建 重庆民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19刘树文上海福宇化工产品有限公司秘书长 姓名 单位 王孝峰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常务理事单位(排名不计先后) 序号 姓名 单位 1 黄海平 常州碳酸钙有限公司 2 王贵仁 上海实业振泰化工有限公司 3 夏 耘 四川川投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4 李 兴 江苏澄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5 范先国 四川龙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6 张原僖 山西天一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7 李爱云 郑州宇净泡花碱有限公司 8 温亭功 山东招源硅胶有限公司 9 于浩然 山东莱州福利泡花碱有限公司 10 汤道英 漳平正盛无机材料有限公司 11 卢忠奎 通化双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2 林 明 广西磷化工协会 13 孙开林 湖北尧治河集团有限公司 14 罗玉成 重庆紫光化工有限公司 15 李洪伟 北京市化工建材厂 16 蔡再华 湖北黄石振华化工有限公司 17 牛孟辰 河北铬盐化工有限公司 18 张兰菊 河北省亚泰电化有限公司 19 梁翠岩 河北辛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20 王凤岐 山西榆次金泰钡盐化工有限公司 21 周集义 黎明化工研究院 22 葛昌志 湖北武汉无机盐厂 23 霍殿龙 唐山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24 朱安乐 南风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25 陈品维 广东嘉维化工有限公司 26 安平绥 青海盐湖钾肥股份有限公司 27 于建国 华东理工大学 28 李 浩 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 29 仲崇议 青岛东岳泡花碱有限公司 30 侯红军 多氟多化工有限公司 31 郝建忠 河北华博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32 张有祥 福建三农碳酸钙有限公司 33 胡湘仲 湖南冷水江三A化工集团 34 王永全 天津致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理事单位(排名不计先后) 序号 姓名 单位 1 张中凡 云南省化工研究院 2 张 罡 湖南岳阳市钾盐科学研究所 3 胡永祺 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4 白贵平 河北石家庄市红星钙业有限公司 5 李玉茶 广东连州裕丰钙业科技有限公司 6 刘祝增 唐山浩华碳酸钙工艺设计有限公司 7 康和义 河北井陉钙镁工业协会 8 高彦中 河北石家庄市红日钙业有限公司 9 胡志彤 上海大宇生化有限公司 10 赵喊生 河北石家庄市三兴钙业有限公司 11 马子恒 河南巡返无机化工厂 12 陈立义 山东淄博锦川洪峰化工有限公司 13 胡庆福 石家庄月凯粉体技术研究所 14 何 水 江西萍乡市碳酸钙实业有限公司 15 胡小平 湖北当阳长坂坡钙品有限责任公司 16 季步林 浙江常山县钙产品协会 17 江善俊 常山雪字碳酸钙有限公司 18 徐 斌 常山龙山碳酸钙有限公司 19 徐世杰 唐山天盈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20 刘偶红 井陉华北碳酸钙有限公司 21 李海滨 江西广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22 许占廷 井陉陆德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23 卫冠亚 山西运城亚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24 童志寿 衢州金牛碳酸钙有限责任公司 25 杨树耘 浙江建德市正发实业公司 26 尹贤慧 都江堰云艺钙业有限公司 27 余一茅 浙江聚合化工有限公司 28 徐松林 山东海龙镁业科技有限公司 29 卢绍良 湖北德高镁业有限公司 30 李增荣 青海西部镁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31 杨玉华 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白炭黑厂 32 吴仁智 武汉智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33 罗茂祥 浙江华宝化工有限公司 34 孙丕忠 上海昌全硅胶干燥剂有限公司 35 张俊峰 佛山欧陶无机材料有限公司 36 周 凯 山东威海明珠硅胶有限公司 37 梁荣发 上海申宝油脂化工厂 38 冯红军 罗地亚白炭黑(青岛)有限公司 39 林 杰 福建南平嘉联化工有限公司 40 阙伟东 无锡确成硅化学有限公司 41 唐建强 株洲兴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 42 吴晓林 山东青州联科白炭黑有限公司 43 王卫良 浙江上虞洁华化工有限公司 44 陈方大 常州市第二化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45 华柯松 益多(无锡)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46 忻蓓哗 优耐德引发剂(上海)有限公司 47 冷晓旭 新疆沈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8 金绍祥 锦州铁合金集团有限公司 49 韩登仑 甘肃锦世化工有限公司 50 徐建根 云南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 51 王卫东 衡水友谊斯特林化工公司 52 陈长宏 湖北三新磷酸有限公司 53 曾 鸣 成都化工研究设计院 54 王正强 宜宾天蓝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55 周继鹏 贵州黔能天和磷业股份有限公司 56 任史钧 罗地亚-恒昌(张家港)精细化工 57 杨陆华 云南天创科技有限公司 58 秦建明 江苏天鹏化工有限公司 59 张朝文 宜昌柳树沟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60 宋锡高 贵州瓮福剑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61 李光明 四川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62 李全东 四川成洪磷化工有限公司 63 高光凡 重庆川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64 胡杰英 四川绵阳启明星磷化工有限公司 65 陈永嘉 贵州赤天化天阳实业有限公司 66 魏 东 连云港德邦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67 陈锦山 云南禄丰县中胜磷化有限公司 68 匡国民 贵州省化工协会 69 汤 慧 上海华谊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70 缪卫东 江苏启东海四达集团公司 71 纪 红 吉林市双鹤化工有限公司 72 朱永河 山东东营华泰纸业化工有限公司 73 周 沂 福州一化化学品股份有限公司 74 陶华西 上虞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75 徐建伟 浙江迪希化工公司 76 邵正祥 无锡市大众化工有限公司 77 杨民乐 河南焦作百利联化工有限公司 78 邱为农 南京金焰锶业有限公司 79 王 兵 湖北京山县楚天钡盐有限责任公司 80 张 效 山东信科环化有限公司 81 任晓君 景津压滤机集团有限公司 82 袁士洪 上海严牌滤布有限公司 83 缪丽娟 常州武进明星干燥设备有限公司 84 尹 凯 新疆巴里坤汇友化工有限公司 85 彭尔明 四川艺精芒硝有限公司 86 祝季敏 四川川眉芒硝有限公司 87 刘文信 江苏洪泽大洋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88 彭树先 四川丹棱华康化工公司 89 罗 敢 上海太平洋淮安元明粉公司 90 张正基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 91 余荣华 浙江瑞安联大钾盐有限公司 92 李宏灿 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93 张宝全 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钾盐分院 94 唐 冲 成都华融化工有限公司 95 何茂雄 青海省滨地钾肥股份有限公司 96 王庭义 米高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97 黄志杰 邢台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金牛钾碱分公司 98 张玉吉 兖矿鲁南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99 陈阳贵 浙江建德大洋化工有限公司 100 徐可喜 山东兖矿集团钾盐科技有限公司 101 秦光福 广西桂林金山化工有限公司 102 杨富强 中盐江西兰太化工有限公司 103 吴建国 湖南永州零陵三湘电化有限公司 104 李建虎 四川七化建化工工程有限公司 105 刘至柔 营口三征有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06 温华昌 招远市金昌化工有限公司 107 骆天荣 山西丰海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108 沈坤照 洛阳蓝天化工厂 109 束荣贵 云南马龙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化工科研力量十分薄弱。1949年时,全国化工专业科研机构只有一个北京化工综合试验所,一个浙江省化工研究所,科研人员为数甚少。为了集中化工科研力量形成拳头,1953年7月国家将上述两个化工科研机构迁往沈阳,与东北工业部化工局所建研究室合并,组建沈阳化工综合试验所。该所结合生产发展的需要,加速发展壮大科技力量和装备,1955年底全所职工达2000多名,其中科技人员400多人,从事的科研领域由染料及其中间体扩展到选矿、磷肥、钾肥、无机盐、有机合成、合成树脂、农药、涂料等专业,成为中国化工系统科研力量最强的综合性研究机构。1956年化学工业部成立后,李苏任部长助理,继而担任副部长,较长时间主管化工科技组织领导工作。他十分重视化工科研机构建设,大力集聚科技人才,壮大科研队伍,组织开展重点领域科研项目攻关,结合生产发展开展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为了全面贯彻执行1956—1967年“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实施,组建完整的化工科研体系,李苏受命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组建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相继将沈阳化工综合试验所的有机合成和合成树脂研究室迁往北京,建立北京化工研究院,从事石油化工专业科研任务;将无机盐和涂料研究室迁往天津,建立天津化工研究院,从事矿物加工、颜料和涂料专业科研任务;将化学选矿和化学肥料研究室迁往上海,建立上海化工研究院,从事选矿和氮、磷、钾肥专业科研任务;留下的染料和农药研究室改组成立沈阳化工研究院。随着化学工业生产建设的发展,1958年后,又主持将天津橡胶工业研究所和北京橡胶工业设计院合并,建立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同时在北京组建医药工业研究院,将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改组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60年代初期,又主持建立化工机械、合成纤维、炭黑工业几个专业研究所;组织兰州、吉林、南京、锦西、四川几个大型化工基地分别成立了化工专业研究院(所)。这些科研机构的建设,从规划到组织筹建方案,从院所地址选择到基本建设实施,从领导班子的安排到科研力量配备,从专业设置到仪器设备购置,李苏做了大量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他还深入基层解决院所建设中的问题和科研人员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等问题。历经10年的努力,终于逐步形成化工专业门类齐全的科研体系和实力较强的科研队伍。据1966年统计,化学工业部有直属科研院所27个,职工1.4万多人,科研人员4000多人,分别比1955年增加7倍和10倍。在这段时间,化工科研战线广大科技人员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参加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如开发成功了二水物湿法磷酸、合成气净化催化剂、有机磷农药、聚氯乙烯、聚四氟乙烯塑料、合成橡胶、染料、医药、橡胶制品、化学试剂等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李苏在组织攻关会战过程中,始终坚持“大力协同”的方针,团结各方面技术力量密切合作,为全面实现中国12年科技发展规划,为推进化工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72年,燃料化学工业部决定成立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归口管理石油炼制及化工科研工作,李苏担任院长。至1978年的6年间,该院对石油化工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攻关会战,取得了不少成果,消化吸收了不少引进技术,推进了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中国盐业杂志官网

因为在古代 盐是十分重要的.清朝以前是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是铁,而盐和铁是处于同等地位的.盐与铁始终是古代中国政府实施专卖的。 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起始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提出的“官山海”政策,即对盐和铁一起实行专卖。秦商鞅变法,控制山泽之利,也实行盐铁专卖。当时的山海之产主要是盐、铁,官府垄断经营,寓税于价,使人民避免不了征税,又感觉不到征税。汉初开放民营,使经营盐铁的商人富比王侯,汉武帝迫于财政压力和对商人“不住公家之急”的反感,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笼盐铁”,将盐铁的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在产盐和产铁的地方,分设盐官和铁官进行管理。盐专卖采取在官府的监督下由盐民生产,官府定价收购,并由官府运输和销售。铁专卖采取官府统管铁矿采掘、钢铁冶炼、铁器铸造和销售等一切环节。东汉时取消盐铁专卖,实行征税制。三国、两晋注重专买,南北朝时征税制复起。隋至唐前期,取消盐的专税,和其他商品一样收市税。唐安史之乱后,财政困难,盐专卖又开始实行。此后历朝历代,都加强了盐专卖,对铁则实行征税制,不再与盐同例看待。盐铁专卖使封建国家获得了可观的收益,特别是盐,一直是历代封建政府牢牢掌握的最重要的专卖商品,其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

中国盐业总公司(原名中国盐业公司)创立于1950年,现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国有大型企业,正厅级国有中央企业,企业主要承担两大任务:一是承担全国食盐专营的生产经营任务,确保全国合格碘盐供应;二是做大做强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作为中央企业,中国盐业总公司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盐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司协助国家有关部门落实食盐专营,积极组织推进普及碘盐供应,建立起了规范的食盐生产销售网络体系,为我国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为中国盐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1996年国家实行食盐专营以来,到2005年,我国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从上升到,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从下降到5%,儿童平均智商达。我国在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上的努力和成就,受到了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世界的典范”、“里程碑性的成就”。中国盐业总公司也荣获了联合国“全球儿童事业贡献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原外经贸部“1996-2000年技术合作项目贡献奖”。中盐大厦

中国盐业总公司介绍中国盐业总公司(原名中国盐业公司)创立于1950年,现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国有大型企业。企业主要承担两大任务:一是做大做强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承担全国食盐专营的生产经营任务,确保全国合格碘盐供应。作为中央企业,中国盐业总公司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盐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司协助国家有关部门落实食盐专营,积极组织推进普及碘盐供应,建立起了规范的食盐生产销售网络体系,为我国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为中国盐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1996年国家实行食盐专营以来,到2005年,我国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从上升到,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从下降到5%,儿童平均智商达。我国在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上的努力和成就,受到了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世界的典范”、“里程碑性的成就”。中国盐业总公司也荣获了联合国“全球儿童事业贡献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原外经贸部“1996-2000年技术合作项目贡献奖”。新时期下,中国盐业总公司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目标,要通过两个3-5年把中国盐业总公司建设成为世界强大盐业企业。为此,公司不断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实现了大发展。2006年提前实现“第一步”发展目标,形成食盐专营、制盐化工、新兴业务协调发展局面,资产规模260多亿元,盐的产量超过1200万吨,盐化工产品总吨位超过150万吨,为全国亿人口直接供应食盐,覆盖国土面积36%,成为亚洲第一大盐业企业。拥有全资、控股子公司40家,分布全国22个省市,职工4万余人。为中国500强和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公司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连续12次获得中央国家机关、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2008年首次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十一五期间,中国盐业总公司将持续坚持以贯彻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维护食盐专营为己任,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结构升级为主线,以整合行业资源,加速资产运营和资本扩张为手段,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体制、机制、管理、文化创新,开拓进取,志在一流,走集约式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两步走”发展战略的实现而奋斗。中国盐业总公司也将本着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原则,与国内外同行开展各种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与交流、协同发展,共创更加辉煌的明天。地 址:北京丰台区广外大街莲花池中盐大厦邮 编:100055联系电话:63273366(总机)传 真:63272355领导班子总经理:茆庆国党委书记:杜茂华党委副书记:程文杰副总经理:董永胜副总经理:万建军总会计师 :赵青春总部机构一、办公厅(党办)(一)部门职能负责总公司日常运转的综合、协调、服务;负责总公司有关事项的交办、督办工作;负责机关党委的日常工作。二、企业发展部(一)部门职能负责总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承担总公司战略规划委员会秘书处工作;负责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业绩考核及投资、法律事务管理;负责现代企业制度和信息化建设。三、资产运营部(改制办公室)(一)部门职能负责企业设立、购并、重组整合、撤销及股权调整;负责对外投资和风险投资,承担企业股份制改革工作和证券事务。四、食盐专营部(一)部门职能配合国家发改委做好全国食盐专营工作;负责食盐专营板块的专业化管理;负责总公司外事、国际合作管理工作。五、制盐化工部(安全环保部)(一)部门职能负责制盐化工板块的专业化管理;承担总公司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及全国盐业标准化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六、财务管理部(一)部门职能承担总公司全面预算、财务决算、会计核算、财务分析、税收管理、财务综合管理职能;承担总公司风险控制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七、资金管理部(一)部门职能负责总公司资金运作,为公司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负责总部会计核算工作。八、人力资源部(老干部部)(一)部门职能负责总公司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工作;承担总公司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秘书处工作;负责国家(盐业)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改,以及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九、党群工作部(一)部门职能负责党建、企业文化、群工工作;承担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秘书处工作;负责总公司宣传归口管理工作。十、监察审计部(一)部门职能负责总公司纪检、监察、审计和监事会管理工作。十一、物业服务中心(一)部门职能负责总公司总部房产、物业的经营管理;承担机关行政后勤、安全、内保、综合服务工作。十二、中盐进出口有限公司(进出口部)(一)部门职能负责开展总公司进出口业务;承担总公司进出口业务的协调、服务、资源整合工作。十三、中国盐业杂志社(宣传中心)(一)部门职能负责《中国盐业》、《中国盐业信息》杂志、《中国盐业》报、中盐网站等各种媒体信息的出版、发行、经营工作;承担总公司宣传中心工作。电话总机 ( 86)

不能不专营、私盐泛滥不好整顿!

机电工程杂志官网

清华学报自动化学报机电学报

科技核心期刊

自动化学报 方向不好说,自动化可以从事的行业很多,看自己的兴趣和工作的发展吧。但自动化的大方向基本是 强电方向、弱电方向、编程类的。下面有些期刊,还不错。1、机电工程技术 (双月刊)本刊是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会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源刊、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摘录源刊。由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广东省机械研究年、广东省机械技术情报站主办,重点报导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科技动态信息、先进技术和经验,是广东省机电行业唯一的综合性技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主管单位:广东科智机械集团公司(原广东省电子机械工业厅) 主办单位:广东省机械研究所等三单位 编辑单位:《机电工程技术》编辑部 主 编:吴智恒 主 任:吴智恒地 址:广州市天河北路663号邮政编码:510630电 话:-323传 真:电子邮件:国内刊号:44-1522/TH国际刊号:1009-9492邮发代号:46-224定 价:82、机械工程师(月刊) 本刊由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局主管,黑龙江省机械科学研究院主办。主要栏目有专题论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研究探讨、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经验借鉴、小经验、液压气动与密封等。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厅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机械科学研究院 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 编辑单位:《机械工程师》编辑部 主 编:杨桂霞地 址:哈尔滨市动力区文治头道街30号邮政编码:150040电 话: 82120966 传 真: 电子邮件:国内刊号:23-1196/TH国际刊号:1002-2333邮发代号:14-53定 价:83、机械设计与研究(双月刊)本刊为机械类期刊,集学术性、技术性于一体。本刊宗旨是提高学术水平,密切联系生产,立足实际应用。稿源丰富,录用稿件水平较高。编委会由国内外著名的专家、教授组成,有较大的影响和权威性。本刊由邮局公开发行,订户遍及国内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主管单位: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港机股份有限公司 编辑单位:《机械设计与研究》编辑部 主 编:邹慧君 主 任:地 址:上海市华山路1954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邮政编码:200030电 话:传 真:电子邮件:国内刊号:31-1382/TH国际刊号:1006-2343邮发代号:4-577定 价:、机械与电子(月刊) 本刊是全国性宣传报道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控制、工业自动化的专业技术性科技期刊。在政策上具有指导性,在技术上具有引导性和实用性,在经验上具有示范性。适合机电行业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其他从事机电一体化、工业控制、工业自动化等人员阅读。主管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工作部 贵州省机械行业管理办公室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工作部 贵州省机械行业管理办公室 编辑单位:《机械与电子》杂志社 主 编:傅建平 主 任:傅建平地 址:贵阳市延安西路242号邮政编码:550003电 话:传 真:电子邮件:或 国内刊号:52-1052/TH国际刊号:1001-2257邮发代号:66-32定 价:65、现代制造工程(月刊) 本刊重点报道传统制造技术的创新(技巧创新和决窍)和现代制造技术的最新进展、研究与生产应用成果,注重实用性,推介先进性,力促创新性,以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理论创新发展和制造企业制造现代化为己任。读者对象为机械制造技术的研究、教学、生产实践的技术人员、教师等。主管单位: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北京机械工程学会 编辑单位:现代制造工程杂志社 主 编:徐大涌 主 任:刘小群地 址:北京市右安门内大街10号邮政编码:100054电 话:83167135传 真:83167135电子邮件:国内刊号:11-4659/TH国际刊号:1671-3133邮发代号:2-431定 价:86、中国机械工程(半月刊)本杂志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刊,反映中国机械工程领域的重大学术进展,报道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系统的最新学术信息,围绕机械企业科技进步传播重大科技成果,就机械工程界的热点开展讨论,不断跟踪世界机械工程最新动向;注重完善机械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系月刊,880开本,128页,公开发行,并与美、英、德、日、俄等17个国家建立了交换关系。本刊被美国《Ei》,英国《SA》,俄国的《P苶》收录。本刊被国内9家数据库及检索工具书收录,如中国期刊篇名数据库,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系统INSPE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编辑单位: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 主 编:周佑启 主 任: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石牌岭118号邮政编码:430070电 话:传 真:电子邮件:国内刊号:42-1294/TH国际刊号:1004-132X邮发代号:38-10定 价:157、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月刊)本刊贯彻中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服务制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主管单位:科学技术部 主办单位: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江苏省机械研究设计院 编辑单位:《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编辑部 主 编:杨海成 主 任:吴建红 地 址:南京市长虹路445号邮政编码:210012电 话:传 真:电子邮件:国内刊号:11-4974/TH国际刊号:1672-1616邮发代号:28-220定 价:88、机械工程学报(月刊)本刊进登机械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和制造工艺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报道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论文和国外学者的论文反映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最新科研成果。在国内外机械科技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并有较大影响。曾荣获搣中国期刊奖攠,在中国科协、北京市和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均获得奖励。在国内已成为机械类和力学类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工程索引(EI)等国内外20余种文摘刊物和数据库收录。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编辑单位:《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 主 编:石治平 主 任:王淑芹地 址:北京百万庄大街22号邮政编码:100037电 话:传 真:电子邮件:国内刊号:11-2187/TH国际刊号:0577-6686邮发代号:2-362定 价:259、机械科学与技术(双月刊)本刊为专业技术性刊物。反映机械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成果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成果,刊登理论研究、设计计算、机构分析、成果报道及评述,介绍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编辑单位:《机械科学与技术》编辑部 主 编:周宗锡 主 任:刘敏捷地 址:西安友谊西路127号(西北工业大学647号信箱)邮政编码:710072电 话:传 真:电子邮件:国内刊号:61-1114/TH国际刊号:1003-8728邮发代号:52-193定 价:1010、机械设计与制造(双月刊)本刊为双月刊,1968年创刊,是国家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用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为大16开国际版本,彩色塑封封面,每期发行量万余册,读者人数超过十万人,三十余年来多次受到国家机械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新闻出版局、科委等主管部门的表奖,是我国机械行业最有影响的专业刊物之一。主管单位:辽宁省机械行业协会 主办单位: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 辽宁省机械研究院 编辑单位:机械设计与制造杂志社 主 编:王历 主 任:地 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56号邮政编码:110032电 话:传 真:电子邮件:国内刊号:21-1140/TH国际刊号:1001-3997邮发代号:8-131定 价:、机械制造(月刊)本杂志是1950年创刊的机械、仪表行业的核心期刊,是经国家商标局作刊名商标注册的中国唯一合法的《机械制造》杂志,是传播机械制造技术、机电产品信息和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综合性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半个世纪以来,本杂志对我国几代机电专业人士产生的并正在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在机电行业具有相当的知名度。企业、设计研究院所、大专院校中从事机械设计、研究、开发、制造设备应用等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企业规划、管理、营销等的专业人士。慧眼聚焦、专题报道、研究与开发、制造材科、机电一体化、工艺设备、检测、管理质量营销、现状趋势战略、新品速递、技术讲座、经验交流、技术招标、动态信息、设计参考、机电超市等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实用性较强的栏目。 主管单位: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 主办单位: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 编辑单位:《机械制造》编辑部 主 编:施明 主 任:林益耀 地 址:上海市虎丘路27号邮政编码:200002电 话:传 真:电子邮件:国内刊号:31-1378/TH国际刊号:1000-4998邮发代号:4-18定 价:812、制造技术与机床(月刊) 本刊为月刊,是中国机床行业及制造技术领域的专业性期刊,创刊于1951年8月。主要栏目有: 国内外动态、综述、设计与研究、工艺与检测、改装与维修、管理技术、商务桥梁、企业之窗、数控专栏等。本刊是境内外厂商了解中国机械制造业市场、向用户介绍产品的好平台,欢迎广大读者或厂商踊跃订阅、投稿或刊发产品宣传广告等。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北京机床研究所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编辑单位:机床杂志社 主 编:王晓林 主 任:地 址:北京朝阳区东直门外望京路4号邮政编码:100102电 话:64739685传 真:64343722电子邮件:国内刊号:11-3398/TH国际刊号:1005-2402邮发代号:2-636定 价:813、机电工程(月刊) 本刊是一份综合报道机械电子技术的专业刊物,以报道机电仪技术,宣传机电仪产品,传播机电行业信息,促进机电技术发展为办刊宗旨。欢迎广大从事机械电子技术的科技人员、教师踊跃投稿。主管单位:浙江省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浙江省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 编辑单位:《机电工程》编辑部 主 编:赵群 主 任: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大学路高官弄9号邮政编码:310009电 话:传 真:电子邮件:国内刊号:33-1088/TM国际刊号:1001-4551邮发代号:32-68定 价:814、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季刊)本刊主要刊登机械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和制造工艺等学术论文,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开发性和边缘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其内容与《机械工程学报》中文版不重复,国内邮局发行,北美由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代理发行。本刊在历次科技期刊评比中均获得好名次,已被美国工程索引(EI)等国内外多种文献刊物和数据库收录。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编辑单位:《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 主 编:石治平 主 任:王淑芹地 址:北京百万庄大街22号期刊部邮政编码:100037电 话:68994557传 真:68994557电子邮件:国内刊号:11-2737/TH国际刊号:1000-9345邮发代号:2-377定 价:3015、机械设计(月刊)本刊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以机械设计会会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用刊,研究生教育指定中文重要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月刊,每月20日出版,平均传递信息量100万字,是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技术性刊物。本刊办刊宗旨认真执行期刊的标准化、规范化。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侧重实际应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知识增新与补缺。杂志多次评为天津市一级期刊、天津市优秀期刊,并获期刊整体设计奖。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天津市机电工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编辑单位:《机械设计》杂志社 主 编:钱伟民 主 任:张玉萍地 址:天津市红桥区金钟桥大街15号邮政编码:300091电 话:传 真:电子邮件:国内刊号:12-1120/TH国际刊号:1001-2354邮发代号:6-59定 价:816、机械研究与应用(季刊)本杂志是甘肃省机械工业总公司、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甘肃省农业机械学会联合主办的科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栏目有工业机械、农业机械两大类,设有决策与指导、市场评述、行业动态、应用研究、设计与计算、计算机应用、市场与管理、工艺改进、检测技术、四新成果、科技兴企、使用与维修、农机化、综述、信息动态等20多个栏目。 主管单位: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 主办单位: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机械集团公司 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 甘肃农业机械学 会 编辑单位:《机械研究与应用》编辑部 主 编:杨春山 主 任:刘树萍 地 址:甘肃省兰州市金昌路140号省机械院邮政编码:730030电 话:传 真:电子邮件:国内刊号:62-1066/TH国际刊号:1007-4414邮发代号:54-93定 价:617、工程设计学报(双月刊)本刊是德国著名的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著名刊物《Konstruktion》的中文版姐妹刊,是中国政府批准的技术产品设计领域第一家国际合作的刊物。 其特点之一是在刊登反映国内在工程技术产品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在工业界的应用情况的研究论文的同时,组织翻译德国作者的闻新论文介绍给中国读者。编辑方针是以应用和开发研究为重点,照顾有重大应用价值或应用前景的基础理论研究;鼓励理论结合实践,学术界和工业界合作,追求高度学术性和高度实用性的统一;以论文为主,并报道学术和培训活动,充分注意工程设计和工业产品信息交流,适量刊登专业广告。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编辑单位:《工程设计学报》编辑部 主 编:冯培恩 主 任:陈文地 址:浙大玉泉校区浙大出版社邮政编码:310027电 话: 传 真:电子邮件:国内刊号:33-1288/TH国际刊号:1006-754X邮发代号:32-60定 价:

机电工程是统计源核心(又名中国科技核心),非中文核心(又名北大核心)你可以到单位的人事处,问下是否认可统计源核心,如果认可的话,这个刊物对你们来说就是核心期刊

机械工人杂志官网

根据历史资料和出土文物论述了中国古代锻造的内涵,指出了现行技术资料中的失真之处,提出了新的鉴别古代锻件的方法,把历史学者界定的中国使用钢的年代向前推进了若干年。 2000 年,《机械工人》( 热加工) 第3 、4 期连载了一篇为纪念《机械工人》杂志创刊50 周年写的文章——— “一个老锻工的历史回顾”。讲述了中国锻工的传统和祖技,曾引起许多读者的兴趣和关注,台湾的《锻造》杂志和香港的《机械制造》杂志也都先后予以刊载。文章是以作者本人近40 年的亲身经历为主写成的。现根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对中国的锻造作一个更为久远的追溯。锻造和铸造是人类最早掌握的金属成形技术,更是现代各种金属塑性成形方法的母体和基石,希望能够再次引起大家对这一古老传统技艺的重视。 在世界范围内,发现最早的金属制品是人类用天然铜锻打的装饰物,出土于伊拉克北部的一处遗址,是公元前9000 年~公元前8000 年的遗物。我国大约在距今6000 年前就有了用锻造方法成形的黄金、红铜等有色金属制品,但那时的黄金和红铜以及后来成为钢铁先驱的陨铁,几乎都是没有经过人工冶炼的自然态金属,数量稀少,性能单一。虽然后来有色金属的冶炼和成形技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进步,但在青铜器出现之前,有色金属制品的主流是用于饰品、礼器和少量生活用具,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不占主导地位。本文仅就以钢铁为代表的黑色金属,对中国古代的锻造做一粗浅的追溯。 1. 从“锻” 字说起 在公元100 年~121 年间成书的古代文献《说文解字》中,对“锻” 字的解释是: 锻,小冶也。即锻造是小型的冶炼,或说是冶炼中的一小部分。而在出土的同时代画像砖上确实描绘了当时的冶金场面( 见图1),三个持锤锻工正在对一名掌钳锻工夹持的物体进行击打,情景十分清晰。 对“锻” 字的另一种写法为“

金属加工在线是金属加工行业门户网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拥有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的网络媒体之一。网站以机床、刀具、软件、测量、焊接、热处理等六大行业企业为中心,对企业产品应用领域,如汽车制造、模具制造、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制造、轨道交通、风电、石化等八大领域用户需求与应用进行重点关注。凭借金属加工杂志社60年的行业积淀,中国金属加工在线拥有众多业内忠实用户,在金属加工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对金属加工行业影响深远。

在早期的文明国度和地区中,中国使用铜、铁等金属的年代相对说来是较晚的。但是,由于中国在冶铸技术方面的发明和创新,使中国的冶金业很快就后来居上,跃升于世界的前列,并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技术进步带动生产发展,并进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典型范例。 埃及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时开始利用自然铜,公元前40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2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爱琴海地区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印度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8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而中国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的。 中国冶金史上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铸造技术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至于铸造既作为成形工艺而存在,又成为冶炼工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达到了“冶”与“铸”密不可分的地步。因此在古代文献中往往是冶铸并称,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常用词汇“模范”、“范围”、“陶冶”、“就范”等,都是由冶铸技术衍生而来的。这种冶与铸密不可分的冶金传统,是古代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1.青铜冶炼 被认为是中国古文明象征的商周到战国的青铜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铸造技术所造就的。中国开始冶炼青铜的时期虽然晚于西方约千余年,然而后来居上,冶炼水平很快超过了西方。 从重87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精美的曾侯乙尊盘和大型的随县编钟群,以至大量的礼器、日用器、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了综合利用浑铸、分铸、失蜡法、锡焊、铜焊的铸造技术,在冶铸工艺技术上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考工记》中所记载的:“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的经验性科学总结,表明当时中国已认识到合金成分与青铜的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并已定量地控制铜锡的配比,以得到性能各异,适于不同用途的青铜合金。 《考工记》中还记载有:“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说明当时已掌握了根据火焰的颜色,来判定青铜是否冶炼至精纯程度的知识,这是后世化学中火焰鉴别法的滥觞。用以比喻工夫达到纯熟完美境界的成语“炉火纯青”,就是由此引伸出来的。 在炼铜中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湿法炼铜,也叫胆铜法。这是利用炼丹家所发现的铁对铜离子的置换反应,进行冶铜的方法。其工艺过程是把硫酸铜或碳酸铜(古称曾青、胆矾、石胆等)溶于水,使成胆水,然后投铁块于溶液中,因铁的化学性能比铜活泼,铁离子会置换出铜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湿法冶金,宋代已用此法进行大规模的炼铜生产。 2.铸铁冶炼 中国冶炼块铁的起始年代虽然迟至公元前6世纪,约比西方晚900年,然而冶炼铸铁的技术却比欧洲早2000年。中国铸铁的发明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而欧洲则迟至公元后的15世纪。由于铸铁的性能远高于块铁,所以真正的铁器时代是从铸铁诞生后开始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铸铁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中国从块铁到铸铁发明的过渡只用了约一个世纪的时间,而西方则花费了近三千年的漫长路程。中国古代炼铁技术发展得如此迅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英国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说,这是世界炼铁史上的一个唯一的例外。 由于生铁含碳量高,虽硬但脆,不耐碰击,易毁坏,为改进生铁的性能,中国古代发明了一系列的生铁加工技术: 其中,首先是战国时期问世的铸铁柔化术。该项技术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氧化气氛下对生铁进行脱碳热处理,使成白心韧性铸铁;一类是在中性或弱氧化气氛下,对生铁进行石墨化热处理,使成黑心韧性铸铁。而在西方,白心韧性铸铁的生产技术1722年方由法国人首次记述,黑心韧性铸铁是1831年才在美国问世的。到汉代,铸铁柔化术又有新的突破,形成了铸铁脱碳钢的生产工艺,可以由生铁经热处理直接生产低、中、高碳的各种钢材,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的先进钢铁生产国。其产品亦随着中外交通贸易的发展,输运到周围各国以及中亚、西亚和阿拉伯一带。 另一杰出的生铁加工技术是炒钢,它是中国古代由生铁变成钢或熟铁的主要方法,大约发明于西汉后期。其法是把生铁加热成液态或半液态,并不断搅拌,使生铁中的碳份和杂质不断氧化,从而得到钢或熟铁。河南巩县铁生沟和南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都提供了汉代应用炒钢工艺的实物证据。东汉时成书的《太平经》中也说:“有急乃后使工师击治石,求其中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耶。”“莫耶”乃古代宝剑之称。这段文字虽失之疏简,但不难看出,它叙述的是由矿石冶炼得到生铁,再由生铁水经过炒炼,锻打成器的工艺过程。炒钢工艺操作简便,原料易得,可以连续大规模生产,效率高,所得钢材或熟铁的质量高,对中国古代钢铁生产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类似的技术,在欧洲直至十八世纪中叶方由英国人发明。 中国古代的炼钢技术主要是百炼钢。自从西晋刘琨写下“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后,“千锤百炼”、“百炼成钢”便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百炼钢肇始于西汉早期的块炼渗碳钢,其后不断增加锻打次数而成定型的加工工艺。到东汉、三国时,百炼钢工艺已相当成熟。上引《太平经》中的“万锻之,乃成莫邪”,即是其生动的写照。曹操曾令工师制作“百辟利器”,曹丕的《典论·剑铭》中说:“选兹良金(指铁),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刘备曾令“蒲元造刀五千口,皆连环,及刃口刻七十二湅”。《古今注·舆服》亦说:“吴大帝有宝剑三,……一曰百炼,二曰青犊,三曰漏景”。后世这一工艺一直被继承,并不断得到发展。 此外,在1981年经中国学者关洪野等人对513件出土的汉魏时期铁器研究后表明,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发明了球墨铸铁,远远早于发达的欧洲国家。目前,中国学者所做的结论已经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承认。 创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技术,是中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独创性发明。陶弘景说:“钢铁是杂炼生柔作刀镰者”,北齐的綦母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说的就是灌钢技术。灌钢的工艺过程大致为,将熔化的生铁与熟铁合炼,生铁中的碳份会向熟铁中扩散,并趋于均匀分布,且可去除部分杂质,而成优质钢材。灌钢技术在宋以后不断被改进,减少了灌炼次数,以至一次炼成。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三说:“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并说“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正反映了灌炼次数的减少。其中把柔铁屈盘起来是为了增加生熟铁的接触面,提高灌钢的效率,并促使碳份分布更均匀;封泥则可以促进造渣,去除杂质,并起保护作用。明代灌钢技术又进一步发展,据《天工开物》卷十四记载,已把柔铁屈盘改为薄熟铁片,进一步增加了生熟铁的接触面,加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的进程,泥封亦改为草泥混封。灌钢又称“抹钢”、“苏钢”,其工艺自清至近代仍很盛行。在坩埚炼钢法发明之前,灌钢法是一种最先进的炼钢技术。 铜、铁外,中国古代冶炼和使用的金属还有金、银、汞、铅、锡、锌等,其中锌的炼制是中国首先发明的。中国在先秦的青铜中已把锌作为伴生矿加入铜合金中,从汉代至元代更是有意识地把锌的氧化物“炉甘石”加入化铜炉中,以生产锌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黄铜。明代时,则开始了大规模地用炉甘石作原料提炼金属锌。从十六世纪起,中国的锌便不断传进欧洲。欧洲到十七世纪才开始炼锌,其工艺也是源自于中国。

2009年《金属加工(冷加工)》将以每期鲜明的主题,紧跟行业发展,宣传市场热点,报道国内外先进的加工技术和优秀的企业,为金属加工领域企业的决策者、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平台。《金属加工(冷加工)》重点报道金属加工工艺与装备,包括机床及其功能部件,模具、刀具、夹具、工具、检测测量等工艺装备,控制系统、机电一体化、制造业软件及传动装置等。《金属加工(冷加工)》主要服务于机床及机床工具、机械加工制造、模具、汽车、航空航天、铁路等行业,以其出色的市场运作能力成为金属加工领域的首选媒体。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