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4d打印技术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4d打印技术研究进展论文

所谓的4D打印,比3D打印多了一个“D”也就是时间维度,人们可以通过软件设定模型和时间,变形材料会在设定的时间内变形为所需的形状。准确地说4D打印是一种能够自动变形的材料,直接将设计内置到物料当中,不需要连接任何复杂的机电设备,就能按照产品设计自动折叠成相应的形状。

4D打印最关键是记忆合金。4D打印由MIT与Stratasys教育研发部门合作研发的,是一种无需打印机器就能让材料快速成型的革命性新技术。大小形状可以随时间变化。

扩展资料:

一、4D打印的主要构成要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智能或刺激反馈材料、4D打印设备、外部刺激因子、智能化设计过程。

二、4D打印制造的物体至少有两种形式:

1、一种是物体的各部分连接在一起,可自我变换成另一种形态或性能;

2、另一种是该物体由可分离的三维像素组成,三维像素可聚集形成更大的可编程部件,该部件也可分解成三维像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4D打印

与3d打印相比4d打印让打印的对象具备了哪种能力?3D打印是指使用单一材料打印复杂几何形状模型的制作方式。设计师和科学家致力于在产品原型设计和制造方面优化3D打印机制作流程,使用一系列硬质材料(如塑料,树脂或金属3D打印机),而麻省理工学院和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另一种解决方案。形状记忆聚合物与传统的3D打印材料无关。这些材料经过编程可随时间改变形状。也就是说,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能够预见新技术的兴起:4D打印。让我们来看看3D打印领域的新趋势,并了解形状记忆聚合物如何成为增材制造行业的真正革命。什么是形状记忆聚合物?根据研究人员关于该主题的报道,形状记忆聚合物(SMP)是一种具有响应环境刺激而显示出大的弹性变形的材料。换句话说,它具有以各种方式改变形状的能力,然后当外部能量施加在其上时,可以回到其原始形式。为了引起这种变化,这种新兴的3D打印材料应该暴露在热,光,电,湿气或具有特定pH的环境中。关于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实验使用高分辨率投影微光刻(PμSL)技术进行,形状记忆聚合物通过将单官能单体树脂作为直链增链剂和多官能低聚物树脂作为交联剂组合而构成。形状记忆聚合物如何结合3D打印和4D打印您可能想知道,由于形状记忆聚合物是3D打印材料,为什么我们要谈论4D打印? 这两种技术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它们是如何结合的?正如我们在这篇博文的介绍中所解释的那样,3D打印机一般制作的模型非常坚固,换句话说,是在外部能量冲击下很难改变形状的模型。基本上,4D打印是关于3D打印随时间变化的。您可以通过使用的材料来区分这两种技术。3D打印所使用的材料可以是当今市场上存在的任何3D打印材料。然而,在4D打印的情况下,需要“智能材料”以使打印过程成功地工作。“智能材料”被市场认为是水凝胶和形状记忆聚合物。其工作原理是当溶剂分子扩散到聚合物网络记忆聚合物中时,它们膨胀。另一方面,形状记忆聚合物能够将其自身转变成不同的形状并且显示可以控制和编程的形状记忆行为。如何制造形状记忆聚合物?下图表示基于投影微光刻(PμSL)生产多材料形状记忆聚合物的方式。由于它将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因此需要3D打印文件。因此,由于3D建模软件程序适用于所有3D打印技术,因此将对象的3D模型切成水平切片。在下一步中,将这些切片图像转移到数字微显示器,该显示器用作动态光掩模。然后,LED投射UV光以形成对应于切片图像的图案并照射到光固化聚合物溶液的表面上。当材料凝固形成相应的层时,下一个切片图像投影在前一个上面。逐层重复该过程,直到形成整个结构。4D打印的过程被认为是多材料混合打印的过程。这是因为它能够使单体和低聚物树脂之间的树脂交换产生最终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形状记忆聚合物如何工作?形状记忆聚合物在暴露于某些条件(例如热暴露,水暴露等)后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其初始形状。使聚合物改变形状的关键属性是它们由树脂制成的热机械性能。 由于聚合物树脂制剂和两种树脂在3D打印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方式,聚合物可以改变形状。而且,为了成功地激活形状变化结果,在打印过程中使用精确规定的形状记忆聚合物纤维。

C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4D打印技术的出现,让人欢欣鼓舞,但因其对材料的更高要求,又让人对其前景感到迷茫”,启示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认识新事物,也说明了4D打印技术还需要逐步完善。由此可见,②④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都包含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但不能说都包含着优点和缺点,故①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③项中“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的表述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

1、无所不知的环境智能

亚马逊Echo家居虚拟助手设备使用语音界面,未来人机沟通无疑会变得非常高效

亚马逊的Echo只是众多横空出世的环境智能产品之一。一些关注周边事物的产品和服务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正了解用户的行为,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对什么感兴趣----这些产品和服务为更好的获得用户需求而生。准备好迎接一个智能环境世界的到来吧。

2、纳米粒由内而外进行诊断

每个人都难以预知自己可能出现的疾病。如果在我们的病症出现以前,身体就能像我们发出警告,结果会怎样?一种可植入体内的纳米微粒将可以实时精确地监控健康状况,这种技术结合其他先进的诊断技术,病情将能够被立即诊断,病人将得到更快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3、黑客无孔不入

可使操作多个网站更为方便的IFTTT(if this then that)

浴室磅秤到汽车钥匙,微处理器无处不在,“普适计算”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然而,真正的里程碑式的改变得仰赖“普适计算”——向不会编程的人们提供工具、服务和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配置其周围的世界,以满足其需求和生活方式。我们周遭世界的API会越来越多,也变得更易受攻击,并且用户需要更多地基于以用户为中心设计的程序模式与设备、系统对话。

4、能吃的“高科技”

由Chefjet(又被叫做“厨子喷嘴”)打印出的3D糖果

最近,尖端科学技术正进军到食物链中。到2015年,更多科技将走上我们的餐桌。从3D打印食物到以数据为导向的饮食,再到高效的家庭农场,科技正在改变着21世纪家庭的用餐选择。

LG的HomeChat可以象真人一样跟用户们聊天

在3015年,联网厨房设施将深刻改变我们制造、消费食物的方式,并颠覆我们与食物间的互动关系。回到家时,当你看见机器人正遵照网上配方制作正宗的意大利披萨,或是借助智能手机泡咖啡时,请千万不要惊讶!

5、4D打印可自行组装

Nervous System开发出4D打印的裙子。3D打印出来的铰链式三角小模块,自我组装成各种不同结构的大型物体,通过软件设定模型和时间,变形材料在设定时间内变形成所需的形状。

试想在未来工厂,产品可自行组装,物体能慢慢适应其使用者。举个例子,随着时间推移,4D打印的椅子会越来越舒适,或是椅子变得越来越结实,不会断裂。如果这就是4D打印的目的呢?麻省理工学院专家Skylar Tibbits和他的自组装实验室正在引领这场风潮。我们即将见证4D打印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关于该领域发展的信息。

制冷技术研究进展论文

目前环保问题成了全球的热门话题,臭氧层的不断破坏和气候的逐渐变暖,是当今地球人类所面临的两大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谈到臭氧层的破坏,人们立刻会想到空调制冷行业的氟里昂,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对氟里昂几乎达到谈虎色变的程度。谈到气候变暖,人们不觉想到两极冰山融化、雪山冰线缩小、海平面上升、暴雨洪水泛滥。 由于家用冰箱、空调及冷柜都用到氟里昂制冷剂,为人们普遍认知。因而制冷空调行业成了破坏臭氧层和制造温室效应的众矢之的。但人们很少知道,氟里昂大部分排放是由于化工工业生产过程造成的,空调制冷剂的泄漏只是一小部分。工业上如灭火、发泡等是一次性使用,大量的氟里昂物质排放到大气中,而空调制冷剂是密封在机组的循环系统中,只是存在机组泄漏的可能。 诚然,空调制冷行业是臭氧层破坏和制造温室效应的参与者。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冷媒替代技术的研发及使用,已成为当今制冷空调行业的研究课题。

下面这篇是中国科技论文网上的: 新型冷却肉保鲜方法的研究进展 张海峰1 金文刚1 白杰1,2*(1.宁夏大学 农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2.宁夏食品检测中心,宁夏 银川 750021) 摘 要:冷却肉保鲜就是运用各种手段抑制或杀灭各种有害微生物,从而保持冷却肉的品质并使之达到一定的保藏期。本文对目前冷却肉的保鲜方法及其研究机理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为今后冷却肉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冷却肉;保鲜方法;机理 Study on New Preserving Method of Chilled meat Zhang Haifeng1,Jing Wengang1, Bai Jie1,2*(1. School of Agricultural,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China; Testing and Analytical Center of food Yinchuan 750021,China) Abstract: Protection of chilled meat is to make use of various measures to repress or kill various harmful microorganism, thus keeping the quality of chilled meat and making it can be hide for a long period.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urrent freshing measures and its mechanism of chilled meat,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ies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s in : Chilled meat,Preservation,Mechanism 前言 冷却肉(chilled meat)是指严格执行兽医卫生检疫制度,屠宰后的胴体迅速进行冷却处理,使胴体温度( 以后腿肉中心为测量点)在 24h内降为0~4℃,并在后续加工、流通、包装和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0~4 ℃范围内的生鲜肉。冷却肉作为一种全新的肉类产品与传统的热鲜肉和冷冻肉相比具有:安全卫生、质地柔软、富有弹性、口感细嫩、滋味鲜美、汁液流失少、营养价值高等优点[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市场肉品供应的丰富,人们对消费的肉品要求新鲜、安全、卫生,因此,近年来冷却肉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冷却肉虽然在生产、销售中要求始终处于在0-4℃条件下,此时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被抑制,肉毒梭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已不分泌毒素,可以确保肉的安全卫生,但并不能完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别在贮存和销售过程中由于外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常会出现表面褪色现象,严重影响其外观及可接受性。冷却肉的货架期成为限制冷却肉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降低冷却肉初始菌数和抑制残留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是延长冷却肉保质期的关键问题[2],为此国内外的食品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目前冷却肉保鲜除了传统的气调保鲜和保鲜剂保鲜外许多新的肉类保鲜技术诸如涂膜保鲜、辐射保鲜、超声波保鲜等研究成果不断出现。 一 涂膜保鲜 涂膜保鲜是将肉浸渍于涂膜液中,或将涂膜液喷涂于肉表面,在肉表面形成一层膜,从而改变了表面气体环境,有效地防止汁液流失,并能影响细胞内物质的通透性,损伤细胞,从而抑制微生物生长,以达到防腐保鲜目的。应用较多的成膜物质有壳聚糖、海藻酸钠、梭甲基纤维素、淀粉和蜂胶等。壳聚糖是由甲壳素经脱乙酞基化反应得到的一种多糖类有机聚合物,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唯一的碱性多糖。它是性能稳定、无毒,具有很好的成膜性,对冷却肉有明显抑菌作用。酸溶性壳聚糖的保鲜效果好于水溶性壳聚糖。段静芸等人在壳聚糖在冷却鲜猪肉保鲜中的应用研究中得出,壳聚糖在鲜猪肉中有明显的保鲜作用,且脱乙酰度越高,壳聚糖的保鲜效果越好;的水溶性壳聚糖能使冷却肉保质期达到5d左右,而的壳聚糖醋酸溶液(醋酸浓度)能使保质期达到6d,但酸溶性壳聚糖会使肉样产生酸味,影响感官,而水溶性壳聚糖保鲜液无此缺陷。海藻酸钠本身也是一种食物纤维,具有减肥、降低血脂、清除体内有毒物质和抗肿瘤等生理保健功能。蜂胶具有抑制和杀死细菌、真菌、病毒,原生虫,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对某些细菌外毒素有中和作用,蜂胶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并能在产品表面能形成涂膜,对人体无毒无害。国外有利用此膜保鲜冷却肉的报道[3-6]。 二 超声波保鲜 超声波对微生物有破坏作用是使微生物细胞内容物受到强烈的震荡而使细胞破坏。一般认为在水溶液内,由于超声波的作用,能产生过氧化氢,具有杀菌能力。朱秋劲等在超声波和气调贮藏对冷却牛肉保鲜效果的影响的实验中证明新鲜牛肉通过超声波处理,可以很好地促进了牛肉中蛋白质分解酶的游离和分泌,使游离氨基酸量得到增加,促进组织结构变化,从而达到改善肉质的嫩度[7]。 三 辐射保鲜 用于杀菌的辐射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另一类是电离辐射(γ射线)。微波和红外线能使物质分子产生转动或振动而发热,从而起到杀菌作用;γ射线能量很高,能引起有机物分子的激发或电离,因而具有杀菌作用。辐射杀菌的基本原理可概括起来有三点:1干扰微生物代谢;2破坏细胞内膜,引起酶系统紊乱;3水分经辐射离子化,促进微生物死亡。微生物对辐射的敏感性受以下因素影响:1射线种类;2照射剂量;3分次照射与一次照射;4温度。辐射处理可明显抑制冷却肉上的腐败菌,延长产品保质期。此技术具有应用范围广、节能、高效、可连续操作、易实现自动化和辐射后不会留下任何残留物的优点。但冷却肉经辐射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有轻微辐射味产生[8,9]。 四 高压保鲜 随着人们对低温处理与不加防腐剂新鲜食品的崇尚,高压处理鲜肉,特别是在冷鲜肉保鲜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压能破坏氢键之类弱的结合键,使微生物基本物质变异,产生蛋白质压力凝固及酶失活,还能造成菌体内成分泄漏和细胞膜破裂,导致细胞死亡。高压作用也可使肌球蛋白结构松弛,降低肉的剪切力值,有利于肉的嫩化和加速肉的成熟;同时,高压还可以提高脂肪的熔点,从而防止脂质氧化及由此引起的货架期的缩短。一般压强越高效果越好,贮藏越长。由于高压对食品的加工和贮藏并没有也不会产生什么不良的影响,从长远看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贮藏技术。有研究表明,高温(35℃或50℃)或低温4℃能增强压力效果。20℃下对要加工的鲜肉施200-300 Mpa的压力20 min,然后贮存于3℃( MAP或VSP包装),微生物的生长可延缓6d;经100-600 MPa高压处理5-10 min可使一般细菌、酵母、霉菌数减少,直至被杀灭;高压处理的肉3个月后,其新鲜度仍能保持完好[10-14]。 五 减压冷藏保鲜 这是目前一种先进的冷藏保鲜技术。利用减压冷藏法对冷却肉进行批量冷藏,在我国还未见到这方面的具体报道,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利用减压冷藏技术对冷却肉进行冷藏和运输早已获得成功。在减压系统中,冷藏环境压力从760毫米汞柱降至10毫米汞柱时,氧的含量也会随着降到以下,这时的低氧环境也可有力的抑制细菌和霉菌对肉类的侵染。当控制温度在-1℃,相对湿度在95%以上,冷却后的肉类可贮藏50天左右,质量仍然很好。同时,在减压冷藏期间,由于酶的作用可使肉进一步成熟,能大大改善冷却肉的风味和嫩度[15-17]。 六 冰温冷藏保鲜 冰温冷藏保鲜是依靠物理和生化手段,使冷却肉在低于其冰点以下的一定温度范围内,不使冷却肉冻结,汁液不生成冰结晶的低温环境中冷藏,以延长冷却肉的保鲜期。其方法是在冷却肉肉体内注入冰点下降剂或在配制的冰点下降剂溶液中进行浸渍,使肉体及汁液冰点下降至-5至-8℃而不发生冻结。在这样的低温下微生物不利于生长繁殖,但有利于冷却肉的长期贮藏和品质的保持。冰点下降剂一般是在自然条件下利用天然物质制作的,不会对冷却肉的冷藏和肉的成熟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在食用中也没有任何副作用。有些冰点下降剂配方中的物质还能进一步增加肉类的某些营养成分和改善其风味[18-20]。 七 展望 肉类的防腐保鲜自古以来都是人类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和节奏的改变,传统的肉类保鲜技术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深入研究肉类的防腐保鲜技术势在必行。国内外学者对肉的保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后认为,任何一种保鲜措施都有缺点,必须采用综合保鲜技术,发挥各种保藏方法的优势,达到优势互补、效果相乘的目的。冷却肉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冷却肉保鲜方法的不断进步和提高,冷却肉将是以后生鲜肉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1]孙旺斌.冷却肉——我国肉类消费的新趋势[J].榆林学院学报,2005(15):5-6[2]Fereidoon Shahidi, Janak Kamil Vidana Arachchi. Food applications of chitin and chitosans[J].Food Science&Technology,1999(10):37-51.[3]李慧扬.壳聚糖—一种极具保健作用的食品添加剂[J].中国食品工业,1999,(2):19-20.[4]林伟忠.甲壳素/壳聚糖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1996(2):11-15.[5]孙向军,宋立华,周杰.冷却肉涂膜保鲜贮藏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20):3-4 [6]Sun Dw,Wang L J.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cooked meats using dif'f'erent cooling metho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000,23:508-516.[7]朱秋劲,罗爱平, 林国虎,等.超声波和气调贮藏对冷却牛肉保鲜效果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6(27):240-245[8]姜培珍,徐志成, 陈敏, 等.辐照消毒技术在真空包装冷却肉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9,11(8):353-356[9]邓明,哈益明,严奉伟,等.冷却肉低剂量辐照后的理化和感官特性变化[J].食品科学2005,26(8):121-126[10]王金枝,孔保华,刁新平.冷却肉保鲜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5): 66-67[11]白建,孙好学,上官鹏军.冷却肉保鲜技术的新研究[J].肉类研究,2005,6:39-42[12]夏秀芳,孔保华.冷却肉保鲜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2006(2):25-27[13]马俪珍.冷却肉生物和物理综合保鲜技术及保鲜机理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2003[14]McDonald K. Sun D cooling technology for the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0,45:55-65.[15]张晓娟,张岗,吕欣.羊肉保鲜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食品工业科技,2006,27(2):197-200[16]罗爱平,朱秋劲,郑虹,等.综合保鲜技术对冷却牛肉的保质研究[J].食品科学,2004,25(2):174-179[17]Kim et of antimicrobial substances from natural products and their preservative effects [J].Food science Biotechnology,2001,10(1):69-71.[18]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11 essential oils against Bacilluy cereus in tyndallized canoe broth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3(85):73-81.[19]Rechard A et al. Zmprovement in shelf-life and safety of perishable foods by plant essential oils and smoke antimicrobials [J].Food microbiology,2005(22):273-292.[20]Lis-Balchin et al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pelargonium essential oils added to aquiche filling as a model food system [J].Letter Application microbiology,1998(27):207-210.这篇我觉得也不错:浅析小包装冷却肉的加工

关于空调制冷的文章955个,且全部提供免费下载,当然也可以搜索关于空调制冷的其他资料,很是不错的网站。

热泵技术研究进展论文

热泵作为提供热量的主要设备之一,以其对环境友善及节约能源等特点,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本文中。作用首先回顾了热泵的发展历史,介绍了热泵的种类、特点、使用场合及条件,对几种主要热泵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了热泵技术的研究进展、应用现状及相关新技术。 1 热泵与制冷机 热泵是一种以冷凝器放出的热量对被调节环境进行供热的一种制冷系统。就热泵系统的热物理过程而言,从工作原理或热力学的角度看,它是制冷机的一种特殊使用型式。它与一般制冷机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使用的目的不同。热泵的目的在于制热,研究的着眼点是工质在系统高压侧通过换热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热量交换;制冷机的目的在于制冷或低温,研究的着眼点是工质在系统低压侧通过换热器与外界之间的换热; ②系统工作的温度区域不同。热泵是将环境温度作为低温热源,将被调节对象作为高温热源;制冷机则是将环境温度作为高温热源,将被调节对象作为低温热源。因而,当环境条件相当时,热泵系统的工作温度高于制冷系统的工作温度。 2 热泵的由来及主要应用型式 热泵的由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9世纪初,人们对能否将热量从温度较低的介质“泵”送到温度较高的介质中这一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英国物理学家提出了“通过改变可压缩流体的压力就能够使其温度发生变化”的原理。1854年,教授(即大家熟知的Lord Kelvin勋爵)发表论文,提出了热量倍增器(Heat Multiplier)的概念,首次描述了热泵的设想[3].当时,热泵供暖的对象主要是民用,供暖需求总量小,特别是对由于采暖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尚没有足够的意识。人们采暖的方式主要是燃煤和木材,因而,热泵的发展长期明显滞后于制冷机的发展。 上世纪30年代,随着氟利昂制冷机的发展,热泵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二战以后,工业经济的长足发展带来的对供热的大量需求及相对能源短缺,促进了大型供热及工业用热泵的发展。1973年的全球性能源危机,进一步促进了热泵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热泵的主要应用型式按照热泵系统的热力循环型式,通常将热泵分为如下六类: ①蒸气压缩式热泵与制冷机一样,蒸气压缩式系统也是热泵最主要的应用型式。按照低温热源与供热介质的组合方式不同,蒸气压缩式热泵系统又分为空气——空气热泵、空气——水热泵、水——水热泵、水——空气热泵、地热——空气热源热泵和土壤热源——水热泵等几种主要应用型式。 ②气体压缩式热泵与蒸气压缩式系统热泵不同的是,在这类热泵系统中,工作介质的工作区域为过热区。对于气体压缩式热泵系统,目前主要以二氧化碳、湿空气作为工作介质的热泵系统及相关技术,是相关领域研究的两类热点课题。使用湿空气作为工作介质的空调热泵系统及装置,以往主要用于航天方面,例如作为飞机客舱的空气调节用冷、热源设备。对于使用湿空气作为工作介质的空调热泵系统在普通工业或民用建筑环境调节应用的可能性,作者曾经作文探讨。 ③蒸气喷射式热泵蒸气喷射式热泵的工作与原理与蒸气压缩式热泵基本相同,只是由蒸气喷射器代替压缩机。这种热泵主要用于热电厂综合热能利用中,与吸收式热泵相比,这种热泵效率较低,目前较少采用。 ④吸收式热泵吸收式热泵是一种利用低品位热源实现将热量从低温热源泵送向高温热源的循环系统。常用的工质对是“水-溴化锂(其中,以溴化锂稀溶液为工质,以溴化锂浓溶液为吸收剂)”、“氨-水(其中,以氨为工质,以水吸收剂)”、“水-氯化钙(其中,以铝化钙稀溶液为工质,以氯化钙浓溶液为吸收剂)”。 ⑤热电式热泵热电式热泵又称为温差电热泵。它是利用Peltier效应,即当直流电通过了两种不同导体组成的回路时,就会在回路的两个连接端产生温差现象。 热电式热泵具有无运动部件,工作可靠,寿命长,控制调节方便,振动小,噪声低,对环境污染小等特点,但热电堆的成本较高而且效率较低,因而主要用于一些特殊场合。 ⑥太阳能热泵这种热泵以太阳能集热器作为热源。图3所示的是其中一种方案的太阳能热泵流程。 除上述几种热泵外,还有化学热泵和吸附式热泵、涡流管热泵等其它主要用于一些特殊场合的其它形式的热泵。

介绍有关空气源热泵产品的机型、性能、报价及应用场景

??这个高深。

铝加工技术研究进展论文

超精密加工与超高速加工技术一、技术概述超高速加工技术是指采用超硬材料的刃具,通过极大地提高切削速度和进给速度来提高材料切除率、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的现代加工技术。超高速加工的切削速度范围因不同的工件材料、不同的切削方式而异。目前,一般认为,超高速切削各种材料的切速范围为:铝合金已超过1600m/min,铸铁为1500m/min,超耐热镍合金达300m/min,钛合金达150-1000m/min,纤维增强塑料为2000-9000m/min。各种切削工艺的切速范围为:车削700-7000m/min,铣削300-6000m/min,钻削200-1100m/min,磨削250m/s以上等等。超高速加工技术主要包括:超高速切削与磨削机理研究,超高速主轴单元制造技术,超高速进给单元制造技术,超高速加工用刀具与磨具制造技术,超高速加工在线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等。超精密加工当前是指被加工零件的尺寸精度高于μ m,表面粗糙度Ra小于μ m,以及所用机床定位精度的分辨率和重复性高于μ m的加工技术,亦称之为亚微米级加工技术,且正在向纳米级加工技术发展。超精密加工技术主要包括:超精密加工的机理研究,超精密加工的设备制造技术研究,超精密加工工具及刃磨技术研究,超精密测量技术和误差补偿技术研究,超精密加工工作环境条件研究。二、现状及国内外发展趋势1.超高速加工工业发达国家对超高速加工的研究起步早,水平高。在此项技术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主要有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在超高速加工技术中,超硬材料工具是实现超高速加工的前提和先决条件,超高速切削磨削技术是现代超高速加工的工艺方法,而高速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则是实现超高速加工的关键设备。目前,刀具材料已从碳素钢和合金工具钢,经高速钢、硬质合金钢、陶瓷材料,发展到人造金刚石及聚晶金刚石(PCD)、立方氮化硼及聚晶立方氮化硼(CBN)。切削速度亦随着刀具材料创新而从以前的12m/min提高到1200m/min以上。砂轮材料过去主要是采用刚玉系、碳化硅系等,美国G.E公司50年代首先在金刚石人工合成方面取得成功,60年代又首先研制成功CBN。90年代陶瓷或树脂结合剂CBN砂轮、金刚石砂轮线速度可达125m/s,有的可达150m/s,而单层电镀CBN砂轮可达250m/s。因此有人认为,随着新刀具(磨具)材料的不断发展,每隔十年切削速度要提高一倍,亚音速乃至超声速加工的出现不会太遥远了。在超高速切削技术方面,1976年美国的Vought公司研制了一台超高速铣床,最高转速达到了20000rpm。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联邦德国Darmstadt工业大学生产工程与机床研究所(PTW)从1978年开始系统地进行超高速切削机理研究,对各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进行高速切削试验,联邦德国组织了几十家企业并提供了2000多万马克支持该项研究工作,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商品化的超高速切削机床不断出现,超高速机床从单一的超高速铣床发展成为超高速车铣床、钻铣床乃至各种高速加工中心等。瑞士、英国、日本也相继推出自己的超高速机床。日本日立精机的HG400III型加工中心主轴最高转速达36000-40000r/min,工作台快速移动速度为36~40m/min。采用直线电机的美国Ingersoll公司的HVM800型高速加工中心进给移动速度为60m/min。在高速和超高速磨削技术方面,人们开发了高速、超高速磨削、深切缓进给磨削、深切快进给磨削(即HEDG)、多片砂轮和多砂轮架磨削等许多高速高效率磨削,这些高速高效率磨削技术在近20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及应用。德国Guehring Automation公司1983年制造出了当时世界第一台最具威力的60kw强力CBN砂轮磨床,Vs达到140-160m/s。德国阿享工业大学、Bremen大学在高效深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公认的高水平成果,并积极在铝合金、钛合金、因康镍合金等难加工材料方面进行高效深磨的研究。德国Bosch公司应用CBN砂轮高速磨削加工齿轮齿形,采用电镀CBN砂轮超高速磨削代替原须经滚齿及剃齿加工的工艺,加工16MnCr5材料的齿轮齿形,Vs=155m/s,其Q达到811mm3/,德国Kapp公司应用高速深磨加工泵类零件深槽,工件材料为100Cr6轴承钢,采用电镀CBN砂轮,Vs达到300m/s,其Q`=140mm3/,磨削加工中,可将淬火后的叶片泵转子10个一次装夹,一次磨出转子槽,磨削时工件进给速度为,平均每个转子加工工时只需10秒钟,槽宽精度可保证在2μ m,一个砂轮可加工1300个工件。目前日本工业实用磨削速度已达200m/s,美国Conneticut大学磨削研究中心,1996年其无心外圆高速磨床上,最高砂轮磨削速度达250m/s。近年来,我国在高速超高速加工的各关键领域如大功率高速主轴单元、高加减速直线进给电机、陶瓷滚动轴承等方面也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总体水平同国外尚有较大差距,必须急起直追。2.超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和日本。这些国家的超精密加工技术不仅总体成套水平高,而且商品化的程度也非常高。美国是开展超精密加工技术研究最早的国家,也是迄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早在50年代末,由于航天等尖端技术发展的需要,美国首先发展了金刚石刀具的超精密切削技术,称为“SPDT技术”(Single Point Diamond Turning)或“微英寸技术”(1微英寸=μ m),并发展了相应的空气轴承主轴的超精密机床。用于加工激光核聚变反射镜、战术导弹及载人飞船用球面非球面大型零件等等。如美国LLL实验室和Y-12工厂在美国能源部支持下,于1983年7月研制成功大型超精密金刚石车床DTM-3型,该机床可加工最大零件?2100mm、重量4500kg的激光核聚变用的各种金属反射镜、红外装置用零件、大型天体望远镜(包括X光天体望远镜)等。该机床的加工精度可达到形状误差为28nm(半径),圆度和平面度为,加工表面粗糙度为。该机床与该实验室1984年研制的LODTM大型超精密车床一起仍是现在世界上公认的技术水平最高、精度最高的大型金刚石超精密车床。在超精密加工技术领域,英国克兰菲尔德技术学院所属的克兰菲尔德精密工程研究所(简称CUPE)享有较高声誉,它是当今世界上精密工程的研究中心之一,是英国超精密加工技术水平的独特代表。如CUPE生产的Nanocentre(纳米加工中心)既可进行超精密车削,又带有磨头,也可进行超精密磨削,加工工件的形状精度可达μ m ,表面粗糙度Ra<10nm。日本对超精密加工技术的研究相对于美、英来说起步较晚,但是当今世界上超精密加工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日本的研究重点不同于美国,前者是以民品应用为主要对象,后者则是以发展国防尖端技术为主要目标。所以日本在用于声、光、图象、办公设备中的小型、超小型电子和光学零件的超精密加工技术方面,是更加先进和具有优势的,甚至超过了美国。我国的超精密加工技术在70年代末期有了长足进步,80年代中期出现了具有世界水平的超精密机床和部件。北京机床研究所是国内进行超精密加工技术研究的主要单位之一,研制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超精密机床、部件和相关的高精度测试仪器等,如精度达μ m的精密轴承、JCS-027超精密车床、JCS-031超精密铣床、JCS-035超精密车床、超精密车床数控系统、复印机感光鼓加工机床、红外大功率激光反射镜、超精密振动-位移测微仪等,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航空航天工业部三零三所在超精密主轴、花岗岩坐标测量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及产品生产。哈尔滨工业大学在金刚石超精密切削、金刚石刀具晶体定向和刃磨、金刚石微粉砂轮电解在线修整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清华大学在集成电路超精密加工设备、磁盘加工及检测设备、微位移工作台、超精密砂带磨削和研抛、金刚石微粉砂轮超精密磨削、非圆截面超精密切削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有相应产品问世。此外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华中理工大学、沈阳第一机床厂、成都工具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等都进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绩显著。但总的来说,我国在超精密加工的效率、精度可靠性,特别是规格(大尺寸)和技术配套性方面与国外比,与生产实际要求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超精密加工技术发展趋势是:向更高精度、更高效率方向发展;向大型化、微型化方向发展;向加工检测一体化方向发展;机床向多功能模块化方向发展;不断探讨适合于超精密加工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材料。21世纪初十年将是超精密加工技术达到和完成纳米加工技术的关键十年。三、“十五”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1.目标超高速加工到2005年基本实现工业应用,主轴最高转速达15000r/min,进给速度达40-60m/min,砂轮磨削速度达100-150m/s;超精密加工基本实现亚微米级加工,加强纳米级加工技术应用研究,达到国际九十年代初期水平。2.主要研究内容(1)超高速切削、磨削机理研究。对超高速切削和磨削加工过程、各种切削磨削现象、各种被加工材料和各种刀具磨具材料的超高速切削磨削性能以及超高速切削磨削的工艺参数优化等进行系统研究。(2)超高速主轴单元制造技术研究。主轴材料、结构、轴承的研究与开发;主轴系统动态特性及热态性研究;柔性主轴及其轴承的弹性支承技术研究;主轴系统的润滑与冷却技术研究;主轴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技术、虚拟设计技术研究;主轴换刀技术研究。(3)超高速进给单元制造技术研究。高速位置芯片环的研制;精密交流伺服系统及电机的研究;系统惯量与伺服电机参数匹配关系的研究;机械传动链静、动刚度研究;加减速控制技术研究;精密滚珠丝杠副及大导程丝杠副的研制等。(4)超高速加工用刀具磨具及材料研究。研究开发各种超高速加工(包括难加工材料)用刀具磨具材料及制备技术,使刀具的切削速度达到国外工业发达国家90年代末的水平,磨具的磨削速度达到150m/s以上。(5)超高速加工测试技术研究。对超高速加工机床主轴单元、进给单元系统和机床支承及辅助单元系统等功能部位和驱动控制系统的监控技术,对超高速加工用刀具磨具的磨损和破损、磨具的修整等状态以及超高速加工过程中工件加工精度、加工表面质量等在线监控技术进行研究。(6)超精密加工的加工机理研究。“进化加工”及“超越性加工”机理研究;微观表面完整性研究;在超精密范畴内的对各种材料(包括被加工材料和刀具磨具材料)的加工过程、现象、性能以及工艺参数进行提示性研究。(7)超精密加工设备制造技术研究。纳米级超精密车床工程化研究;超精密磨床研究;关键基础件,如轴系、导轨副、数控伺服系统、微位移装置等研究;超精密机床总成制造技术研究。(8)超精密加工刀具、磨具及刃磨技术研究。金刚石刀具及刃磨技术、金刚石微粉砂轮及其修整技术研究。(9)精密测量技术及误差补偿技术研究。纳米级基准与传递系统建立;纳米级测量仪器研究;空间误差补偿技术研究;测量集成技术研究。(10)超精密加工工作环境条件研究。超精密测量、控温系统、消振技术研究;超精密净化设备,新型特种排屑装置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希望能帮到你.哈哈!本人就是从事精密机械生产,模具加工的,转载地址:来源:

合金是由金属与其它一种以上的金属或非金属所组成的具有金属通性的物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和生产合金的国家之一,在商朝(距今3000多年前)青铜(铜锡合金)工艺就已非常发达;公元前6世纪左右(春秋晚期)已锻打(还进行过热处理)出锋利的剑(钢制品)。铝是分布较广的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和硅,是金属中含量最高的。纯铝密度较低,为 g/cm3,有良好的导热、导电性(仅次于Au、Ag、Cu),延展性好、塑性高,可进行各种机械加工。铝的化学性质活泼,在空气中迅速氧化形成一层致密、牢固的氧化膜,因而具有良好的耐蚀性。但纯铝的强度低,只有通过合金化才能得到可作结构材料使用者选用根据铝合金的成分和生产工艺特点,通常分为形变与铸造铝合金两大类.工业上应用的主要有铝-锰,铝-镁,铝-镁-铜,铝-镁-硅-铜,铝-锌-镁-铜等合金.变形铝合金也叫熟铝合金,据其成分和性能特点又分为防锈铝,硬铝,超硬铝,锻铝和特殊铝等五种.。铝合金的突出特点是密度小、强度高。铝中加入Mn、Mg形成的Al-Mn、Al-Mg合金具有很好的耐蚀性,良好的塑性和较高的强度,称为防锈铝合金,用于制造油箱、容器、管道、铆钉等。硬铝合金的强度较防锈铝合金高,但防蚀性能有所下降,这类合金有Al-Cu-Mg系和Al-Cu-Mg-Zn系。新近开发的高强度硬铝,强度进一步提高,而密度比普通硬铝减小15%,且能挤压成型,可用作摩托车骨架和轮圈等构件。Al-Li合金可制作飞机零件和承受载重的高级运动器材。 各种飞机都以铝合金作为主要结构材料。飞机上的蒙皮、梁、肋、桁条、隔框和起落架都可以用铝合金制造。飞机依用途的不同,铝的用量也不一样。着重于经济效益的民用机因铝合金价格便宜而大量采用,如波音767客机采用的铝合金约占机体结构重量 81%。军用飞机因要求有良好的作战性能而相对地减少铝的用量,如最大飞行速度为马赫数 的F-15高性能战斗机仅使用%铝合金有些铝合金有良好的低温性能,在-183~-253[2oc]下不冷脆,可在液氢和液氧环境下工作,它与浓硝酸和偏二甲肼不起化学反应,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因而是制造液体火箭的好材料。发射“阿波罗”号飞船的“土星” 5号运载火箭各级的燃料箱、氧化剂箱、箱间段、级间段、尾段和仪器舱都用铝合金制造。 航天飞机的乘员舱、前机身、中机身、后机身、垂尾、襟翼、升降副翼和水平尾翼都是用铝合金制做的。各种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探测器的主要结构材料也都是铝合

精密加工技术的论文推荐591论文网给你,上面各专业的论文案例都有。可以借鉴可以拼凑,也可以找那儿的老师代笔,挺负责的。诚信也不错。你自己看着办吧

血液学技术研究进展论文

血液制品临床意义和研究进展摘要写法示例如下。血液制品主要以健康人血浆为原料,采用分离、纯化技术或生物工程技术制备而成,是一种有生物活性的特殊药品。血液制品是烧伤、肝病、失血以及血友病人等多种病症的救命药。在临床急救、外科手术和某些特定疾病的治疗上有着其他药品和生物制品不可替代的疗效。同时血液制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性地位,大的自然灾害、战争,都离不开血液制品,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血液制品的出现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到现在只有七十年左右的时间。时值二战期间,战场上急需一种安全有效、体积小便于保存运输的血浆容量扩张剂抢救伤员(输注全血进行抢救,受到血型匹配和保存运输的限制,已经无法满足需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和其工作小组研究发明出一种被称为低温乙醇法的工艺从人血中提纯出人血清白蛋白,第一种血液制品从此诞生。血液制品的发展可从血浆蛋白分离技术和新血液制品的开发两个方面来加以回顾。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从而使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到分子时代,同时推动了整个生命领域的发展。进入70年代,限制性内切酶、重组DNA技术以及Southern印记等的出现使分子生物学技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技术还改变了传统的疾病诊断,也使遗传病的诊断进入分子水平,其中1974年的产前诊断和1978年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出现更是推动了该领域的迅猛发展,而这些技术是由华裔遗传学家简悦威(Yuet Wai Kan)博士来完成的。1936年6月11日,简悦威出生于中国香港,父亲是香港东亚银行的创始人,因此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香港,因此简悦威的中学被迫中断,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进入Wah Yan学院并于1952年完成学业。简悦威的哥哥和姐姐们当时已进入商业、银行业、保险业和法律业等领域,此时他的父亲建议选择医学作为职业,从这时起简悦威就开始进入到科学的殿堂。1958年,简悦威从香港大学获得医学学士,随后两年在玛丽女王医院内科完成了住院医生实习。受到当时香港大学医学院两位著名教授的影响,简悦威决定放弃传统的医学道路(临床医生),而是进入美国开始一些科学研究,他选择的方向是血液学。简悦威首先来到波士顿布瑞格汉姆(Peter Bent Brigham)医院,跟随加德纳(Frank Gardner)进行工作,在这里真正激发了简悦威的科研兴趣。简悦威随后来到匹兹堡大学跟随麦耶斯(Jack Myers)进行了一段时期的临床方面研究,又来到麻省理工跟随著名蛋白质研究专家英格拉姆(Vernon Ingram)学习血红蛋白的结构和性质,英格拉姆在蛋白质研究方面成就卓著,50年代首次发展了肽指纹技术,并首次在蛋白质水平上阐述了血红蛋白的单一氨基酸变异可导致功能的破坏(后来简悦威则开发了更简洁的基因检测方法),这段时间的学习使简悦威对血液病的基础知识有了深入理解。简悦威离开麻省理工后又来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在这里获得跟随劳温斯坦(Louis Lowenstein)进行血液学训练的机会,也正是这次训练奠定了将来的研究兴趣。在蒙特利尔,简悦威有机会在临床上接触到一个特殊病例,这是一个存在缺陷的早产儿,该患儿出生不久就由于严重贫血而夭折,这种疾病在当时被称为a-地中海贫血,但只是对该病的临床表现有一些描述,而详细情况及发病机理却知之甚少,因此简悦威认为对这种病的研究将具有分重要的意义,这在随后成为他科研的主要内容。简悦威加入前导师加德纳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新建的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后,收到布瑞格汉姆医院工作期间的同事内森(David Nathan)的邀请,希望加入到波士顿儿童医院内森所在的实验室进行地中海贫血的研究,对这种疾病已充满兴趣的简悦威很高兴能够获得这样的机会,因此欣然答应。1970年,简悦威成为哈佛医学院儿科学的助理教授,同时还加入波士顿儿童医院开始自己对地中海贫血的研究。简悦威应用当时新开发的技术研究了不同地中海贫血发生情况下蛋白质合成情况从而帮助确定了地中海贫血的类型,为进一步对该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简悦威尽管在该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也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基础,但是1972年还是辞去了这里的工作而接受了位于西海岸的加州旧金山的一个职位,成为旧金山总医院血液科的主任,同时还作为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和实验医学系医学副教授(最终于1977年成为教授)。20世纪70年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已经基本建立,并且一系列新技术也层出不穷,如逆转录酶和限制性内切酶等的发现,基因工程和Southern印记等的发明使分子生物学进入到第二个发展的黄金期,简悦威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信息并成功将这些新进展应用于自己的科研当中,从而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新成就。多则(Andree Dozy)是简悦威在儿童医院工作期间加入实验室,并跟随简悦威一起来到旧金山工作,正是在他的协助下简悦威的实验室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简悦威在加州大学期间,有机会跟随毕绍普(Michael Bishop)和瓦姆斯(Harold Varmus) (两位科学家由于在原癌基因方面的发现而分享了1989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熟悉了当时才发现不久的逆转录酶,并且将该酶应用于地中海贫血病人的基因结构研究,因此从蛋白质水平的研究转向了DNA方面。简悦威和多则及其他同事对地中海贫血的研究发现在新生儿患者血液中往往缺乏球蛋白,因此他们推测可能是基因的结构缺陷最终导致翻译过程无法完成所引起,应用逆转录酶获得了球蛋白的cDNA,并使用该cDNA对地中海贫血患者的DNA进行杂交,发现其基因确实存在缺失并导致最终的损伤,这是第一次在人类疾病中发现的基因删除现象。简悦威和同事还立刻将这个重大发现应用于临床测试,不久就遇到一个曾经生产过地中海贫血婴儿的孕妇,并且怀疑再次分娩出患病婴儿。简悦威等使用从孕妇羊水中获得的细胞进行了DNA测试,结果发现该孕妇这次所怀胎儿不存在球蛋白的基因缺陷,因此也不会患上严重贫血,可以放心分娩。这是人类第一次应用DNA技术实现疾病诊断,并且开创了产前诊断的新领域。简悦威和同事使用限制性内切酶Hpa I对正常人和镰刀型贫血病人的DNA进行切割,电泳分离后利用球蛋白cDNA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正常人球蛋白基因位于一个大约 kb的片段内,与此相对应在镰刀型病人DNA中却出现一个大约13 kb的大片段,并且发现这是由于在镰刀型贫血病人的球蛋白基因下游序列(编码区外侧)的一个单核苷酸发生突变,从而丧失了Hpa I的切割位点而造成的大片段出现,进一步研究显示这种突变(又被称为多态性)与镰刀型贫血之间存在极大的相关性,不久简悦威就将该现象应用于镰刀型贫血的产前诊断并获得成功。随后对另外一些镰刀型贫血的病人DNA研究发现,大多数病人都存在该特异片段,而且其他类型的贫血如地中海贫血也存在基因片段多态性,因此根据不同的多态性可以对不同的贫血进行诊断。尽管该方法在疾病诊断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它没有直接鉴定靶基因的突变),但这为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为疾病相关的未知功能基因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进化和药理遗传学等的研究之中。镰刀型贫血和地中海贫血的DNA产前诊断为医学遗传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简悦威1978年的论文代表了医学遗传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该论文已被引用几百次以上,成为该领域的奠基之作。简悦威由于这一系列的成就而获得了重大的国际声誉,1991年由于在临床诊断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而独享了具有美国“小诺贝尔奖”之称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此外简悦威获得的荣誉还包括美国血液学协会的Dameshek奖(1979年),美国人类遗传学协会的艾伦奖(1984年),加拿大的盖德纳尔国际奖(1984年),美国的Waterford生物医学奖(1987年),美国内科学院奖(1988年),美国的Warren Alpert基金会奖(1989年),瑞士的Helmut Horten研究奖(1995年),中国香港的邵逸夫生命科学和医学奖(2004年),中国生物学家在美协会授予的终身成就奖(2006年)等。简悦威1981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这是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华人),198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此外还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8年)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6年)。简悦威1980年获得香港大学的医学博士,此外还是多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如意大利卡利亚里大学荣誉医学博士(1981年),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81年),香港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87年)。1983年,简悦威成为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系的血液学讲座教授,1984年还成为实验医学系分子医学和诊断学部的主任,并且从1976年开始还成为著名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的研究员。简悦威还是中国多个大学的荣誉教授,包括香港大学、浙江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简悦威曾担任美国血液学协会的主席,目前还是美国国家科学奖章总统委员会的成员。 1964年,简悦威与Alvera Limauro在波士顿结婚,目前在旧金山居住。简悦威还在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除了进行DNA测试外,还研究使用不同的遗传学方法对地中海贫血和镰刀型贫血等进行诊断,目前还在开展利用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来进行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实验,如利用基因疗法来纠正镰刀型贫血。简悦威由于在医学遗传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被大家所认识,因此被认为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如饶毅教授所预测的21项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中就包含简悦威的成就(注:该预测部分成果已于2002年、2003年、2006年得到验证),同时也被认为是最可能弥补华人科学家未获得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遗憾。可以肯定的是简悦威的成就绝对值得荣获诺贝尔医学奖,但考虑到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上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也未尝没有可能,尤为一提的是发明Southern印记的萨瑟恩爵士也未曾获诺贝尔奖(他获取化学奖的几率较高),他们分享荣誉的可能性很大。自1993年PCR技术和核苷酸定向突变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来,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还未获颁奖,因此这项成就在近几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几率极高。无论是否获奖,简悦威教授为遗传学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值得大家的了解,特别是作为华人科学家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成就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