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城市规划法规论文

发布时间:

城市规划法规论文

需要费用的哦,不过质量保证的,如要可以咨询。

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城乡规划的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城乡规划理论

摘要:近几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使我们的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将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这对于解决学科发展被制约的困境,推进当代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乡规划理论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make our country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Adjust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for the level 1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his to solve the plight of subject development is restricted,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romoting urban and rural, regional coordination an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s a whole,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eory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将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是我国国情所在,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使我们的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将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这对于解决学科发展被制约的困境,推进当代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乡可持续发展

区域协调是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一些区域协调可以依赖法律实施,但大部分的情况是自愿的合作。在这样的组织中,规划或公众参与完全是志愿的,决策者和规划师遵从这样一种方式工作,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来自公众的支持。这种自愿的合作组织在协调区域不同城市的利益过程中会发挥一定作用,帮助城市做出更好的决策,在某种程度上鼓励公众参与。但某些情况下会有来自地方的反对和阻力,确实需要强制实施。可持续城市是指城市中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相协调在规模(人口、用地、生产)、结构、等级和功能等方面能够持续变化和扩大,能够进行自我升级、改善并实现结构的持续性转变。建设可持续城市是以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环境和资源等因素为基础,在资源最小耗用的前提下,通过均衡的分布农业工业、居住区、交通等城市活动,做出科学的城市总体设计,促使城市新的结构、功能与原有结构、功能及其内部的和谐一致,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数量、规模和结构由小到大、由不协调到协调、由非可持续性到可持续性变化。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地方文化的延续和创新。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面貌和人们观念迅速改变,这种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西方学者的怀疑。在发达国家,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被不断挖掘和利用。尤其在1980年代以后的西欧,城市决策者本着利用艺术、传统和其它文化资源吸引旅游、创造就业机会的目的,发掘地方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如在德国鲁尔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被认为是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文化特色的发掘、保持和创新为这一老工业区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区域和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城市设计、详细规划等各个层次的规划都需要关注可持续性,以保证发展战略落实到各个空间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首先应从本质上理解城市自然过程的意义,并将其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指导,做到根据生态原则来利用土地和开发建设,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在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中,构筑城市设计框架的目标将重点强调自然资源和建成环境的保持。这就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将建成区改造成更富有吸引力的生活和工作场所。可持续的城市设计原则将对现状建筑、基础设施和道路的接受和再利用以及可循环建材的再利用放在了首位。其次,可持续发展鼓励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以及景观的保护。任何新的建材应当从可持续的资源中获取,像木材就应当从管理良好的可持续森林中获得。 第三,在新建成地区,建设的模式要将分散的活动区之间消耗能量的出行减少到最少,同时还要减少建筑内部运行消耗的能量。 未来的发展必须满足国民对食品、矿物、住宅以及其他建筑的需要 不过,重要的是,这种发展应当遵从环境的目标,并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所确立的准则。任何新的建筑应当通过灵活的规划设计以适应其使用年限中不同的使用要求。交通系统服务与新的城市结构,将不得不“在服务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维护未来生活质量之间寻求平衡”。对城市环境进行重新整理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城市设计专业是一个独特的挑战。同样,经济增长也面临相同的前景,它必须在提高生活水准的同时使城市更富可持续性。

三. 城乡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交通需求是一定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使用的派生需求,不同的空间布局结构和功能联系方式,通过影响居民个体的出行行为选择过程,进而作用于城市交通系统,并最终产生不同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后果。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对于低碳城市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导致我国目前有些城市规划实践与低碳城市的目标甚至存在很大的矛盾。因此,本研究由理论整理入手,继而通过实证研究支持,提出一套低碳城市发展目标下的城市空间与交通的规划策略。研究分别从区域层面、总体规划层面及详细规划下的居住区和街区设计三个层面来研究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

从区域层面而言,我国城市与区域的交通建立在“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水泥”的评价标准上,加之区域土地使用模式多为粗放式,两者合力产生了高能耗的基于小汽车的区域空间布局。对比现状缺乏交通考虑的无序的区域发展模式,更合理的都市区发展模式应是结合有轨道或区域公共交通引导的走廓模式,通过空间整合与控制小汽车的数量,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标。另一方面,传统规划理论中强调的一个就业居住平衡的城市和功能上的“自我平衡”被验证并不能降低对机动车的依赖,而应是在提高居民就地就业率的基础上利用高效的公交系统将各城镇有效地连接在一起形成区域平衡。从总体规划层面,研究从城市密度、开发强度、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等角度分析了其对城市交通低碳化的影响。基于国内外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提出低碳城市的土地使用规划原则:①应当以短路径出行为目标的土地混合使用;②适合行人与自行车使用的地块尺度;③以公共交通可达性水平来确定开发强度;④坚决地限制小汽车的使用的策略。从详细规划层面,研究从居住区规范入手,分析其积极性及不足,并与美国《绿色低碳社区发展评估系统》的内容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居住区的设计仍然偏重于物质环境层面,对人的行为少有涉及,也没有明确的低碳指标。研究从街区尺度、规模、用地开发强度等角度分析了“大盘”、“巨型居住社区”、低密度住区产生的原因及对低碳节能居住的影响。

最后,研究对轨道交通站点社区居民的交通出行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新区由于客流有限、发车间隔较长,单纯的普通公交接驳不能满足城市边缘地区轨道交通接驳需求。规划必须确保城市新区市民出行的选择多样性,除了提高普通公交覆盖率和整体服务水平,还要通过多模式交通换乘的方式来提高城市边缘区轨道交通的服务半径,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规划阶段需要对步行、自行车的接驳方式,自行车停车设施作出更多的重视。研究最后对低碳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①城市规划必须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终极方案,并且需要针对目标建立评价的准则;②城镇体系的规划应结合区域性公共交通体系的建立,才能有效控制城市无序蔓延,降低交通能耗;③鼓励适度的用地混合,考虑建立在绿色交通体系上的居住与就业的动态平衡关系,避免巨型或单一化的功能分区。提倡小尺度街区、土地混合使用的开发模式;④未来中国可持续低碳城市的结构一定是建立在骨干公交联络的自行车友好的城市框架下的,放弃自行车就是放弃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努力促进“绿色交通”;⑤城市形态结构形态的构建采用网络嵌套的理论来对中心地理论的实际应用局限进行修正,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要与公共交通枢纽相结合;⑥开发强度取决于公共交通的可达性,这也是确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个基本依据。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城乡规划的论文范文

你想继续缴纳

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虽然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规划,但是,在国民经济发展大背景下,二者却是统一的,土地的合理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大前提,城市的合理规划为土地的优化设定了格局。因此,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应该将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统筹起来,从发展思路、发展途径、制度创新等方面统筹两个规划,实现双赢。 在现行的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中,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分别由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编制。两大主管部门在行政级别上旗鼓相当,有各自独立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样的分管体制造成两个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各行其是,这使得两种规划相互间不协调、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产生严重的脱节现象。一方面,有的地方偏重于城市规划忽略土地规划,导致城市用地不合理,城市用地吃紧,土地价格波动,城市出现畸形发展。另一方面,有的地方特别注重土地规划看轻城市规划,从城市发展局部出发,惜土如金,该发展住宅用地的都用来发展商业,无视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使得土地的规划脱离城市规划,相互间格格不入的困境。所以,要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统筹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形成互补协调、互利共赢的格局。 一、 统筹两种规划的整体思路。 区域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深化,而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又是区域规划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两个规划要统筹编制,城市规划的编制要兼顾土地规划,因为土地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发展,土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规划也要兼顾城市规划,城市的土地规划是否有效要看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总体标准。在空间上,两个规划要互补互利,在城市区域的发展中,必须要坚持城市规划指导与土地规划,必须要坚持土地规划服务于城市规划,即前者的发展是为后者的发展做铺垫,后者的发展是为了前者的更进一步发展。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到弹性规划。无论是城市规划,抑或土地规划都要具有可量化性,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而弹性规划能够有效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做出适时调整,避免规划失灵以及出现重复规划。第二,做到协调规划。在整个城市区域规划中,不能片面强调城市规划,也不能一贯重视城市规划。两个规划不是彼此独立的,城市规划必须要做好土地规划,土地规划的好坏又取决于城市规划大局,在城市发展中必须注重二者的协调关系,实现互助发展。第三,做到多元规划。规划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在两个规划的具体编制中,对规划的目标要明确,不能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最终实现多重效应叠加,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第四,做到效益规划。没有价值的规划是没有意义的规划,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效益高低决定市场成败,为此,在两个规划的编制中,一定要注重规划的效益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大一统。第五,做到整体规划。在两个规划的实施中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做好整体布局,既要搞好物质方面的规划,也要搞好非物质方面的规划,既要做好整体规划,又要做好局部规划。第六,做到实用规划。任何规划都是用来指导发展实践的,所以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使得制定的规划能够落实到城市经济发展中去,为城市的发展搞好理论铺垫。 二、 统筹两个规划的发展途径 两个规划受制于不同行政主管部门,这种分离的管理体制使得两个规划的侧重点、标准、目标往往出现较大差距,两个主管部门不能及时进行相关信息的交流,以及在规划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发展。这对这一现状,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将两个部门进行合并,制定统一的规划,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规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能够充分体现城市体系规划是一种基于整体利益的协调规划的实质,能够较好地统一行政指令,加强规划的实施效果;也能够充分考虑地方区域发展实际,立足于区域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广泛征求各利益主体意见后的综合协调;也有利于规划管理体制从上级的集权制转化为公平合理的民主制。这样制定出的规划更能适应城市发展实际,更能为解决规划问题献计献策,这样的规划透明度高、可信度强、可满足全社会的发展愿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结合有以下优势:首先,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出发,统筹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避免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相互脱节、各自为战的现象。其次,这样的结合既能够满足上级规划实施的执行力,加快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也能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利用特色资源。再次,这种结合对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可以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理,避免出现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最后,这种结合途径既兼顾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局,有考虑了局部土地的优化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三、 统筹两个规划,做到制度创新。 从法律制度上讲,就目前的法律体系而言,城市规划已有相关领域的法规——《城市规划法》作保障,而我国到现在都还没有为土地规划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导致在规划的实施进程中城市规划比土地规划更加严肃、更加科学、更有可操作性。而从管理角度看,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分别由两个行政级别对等的管理部门加以编制,这必然导致两个部门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沟通,行政指令措施无法进行统一,效率低下、浪费资源。另外,我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规划的行政属性 还相当浓厚,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 常常忽略市场经济规律,不考虑客观的供求状况,主观行事,造成规划与经济规律不服,与市场经济脱轨的严重后果。基于以上的种种制度诟病,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要创新法律制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特别是要尽快制定《土地规划法》来为土地的实际规划保驾护航,使得两个规划都有相关法律制度的庇护,为统筹战略提供法律保障。二、要创新管理制度,将两个制定规划的部门合二为一,统一政令,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度和社会经济效应,为统筹战略提供管理保障。三、要创新环境制度,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主导,市场为次的管理方法,坚持市场运行为基础行政干预为辅助的管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尊重市场规律,为统筹战略提供环境保障。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虽然在概念上各不相同,但是,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上,而这却是可以统筹的,它们是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城市规划离不开土地规划,后者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规划也离不开城市规划,前者需要以后者作为坐标,为其前进明确方向。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地统筹两个规划,不论是在发展思路上,还是在发展途径、制度创新上,都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将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共同纳入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城市规划兼顾土地规划,土地规划参照城市规划。统筹两种规划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提高社会效益,才能提高环境效益。

城市规划论文tim

你们的培养方向是什么?偏城乡规划?还是地理信息系统?还是其他?还有你学到了什么?发挥所学才好写!你的导师有什么课题没?参与一小部分,就有得写。看看中国知网,文献检索有学过吧?看看本专业前辈们都写些啥。ps:在下本专业毕业已四年,路过,叹气扼腕。

.3创新发展的布局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国际化,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从自然因素让位给智力因素,创新能力愈益成为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杭州要保护和发展其为浙江省的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和长江三角洲副中心城市的战略作用,必须着力增强创新功能,真正成为“求知创业”的天堂。增强创新功能,首先要培育和增强创新源,其工作重心更多的是指创造吸引人才、资本等先进要素的机制和环境。 4.城市建筑 打好“品位牌”,彰显艺术特征。城市应当成为开放式建筑工艺品博物馆,绝大多数城市建筑物都应当按照有艺术观赏价值的标准来打造。市政府、车站、学校、艺术馆等重要的公共建筑物,要按照建筑工艺品的标准来设计和建设;临街建筑物应当讲究优美的造型、漂亮的外观、柔和的色调。整个城市和每一条街道都要对建筑物的风格、造型、色调、高度等因素有明确的要求,反对出现建筑造型的克隆和雷同,赋予城市建筑物文化艺术生命,努力建造中西合壁、富于特色和个性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 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他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引发公害。 城市景观与空间设计的特点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它包含有大量的物质构成因素和若干子系统,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是人们的主观意愿的物化表现,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和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人的主观意愿引导着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建成,并对已存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与空间向人们传递着无限的信息,支持人们的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城市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的演化受到“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的影响,即在任何一个时间片段,人们都可以获得创造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各种物质要素;同样,任何一个正在营造的城市景观环境又不得不考虑时间的意义:“过去时”的历史延续,“现在时”的应用意义和“未来时”的理想追求。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人们主观意愿的一种物质表达,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正确合理的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理念本质上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不矛盾,反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现代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十分密切。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它的主题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已经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生命系统、环境系统,具有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城市环境规划作为宏观指导和协调部门利益、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战略部署,必须要具备生态观。只有具备了生态观,才能指导城市在今后的各项建设中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建立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 近年来,景观规划在城市景观特色保护与城市环境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把它运用于建筑学、规划学中,开创了景观规划与环境设计的先例。其目标在于创造人类与他们的环境之间协调和谐的气氛,建立起土地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和谐的关系。 5.现代生态规划的内涵 现代生态规划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根据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信息,从宏观、综合的角度,参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决策,并提出合理的开发战略和开发层次,以及相应的土地及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从整体效益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想协调,并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还不是很成熟,生态学的3个基本原则基本上可以作为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整体性原则。无论是生态建设还是生态规划,都十分强调宏观的整体效益,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效益的提高,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中某一方面效益的增加,而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并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全局性。 循环再生原则。将自然界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富集、转化、分解和在生过程应用与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及生态规划中,使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林业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及旅游资源)获得最佳利用,从而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类健康几居住环境,使废弃物对环境与人类的危害降至最底。 区域分异原则。生态建设与生态规划均强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地域分异,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指定不同的生态建设和生态规划方针,对不同的资源采取相应的保护与利用对策。 6.生态城市设计 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实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拥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的特点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点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的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 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理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的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 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是使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 三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设置中央绿地。公共绿地必须大于人均平方米。五是增加居住区的文化体育设施。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7.结论 总之,城市规划是科学严谨的,是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值得深思的课题,为将来留下什么样的建筑艺术,为人们的生活打造什么样的生活氛围,为可持续发展做什么样的努力。关注城市规划,是每个设计师应该做的,也是我们这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你想要一篇总体规划的论文,没有具体的内容,让人怎么帮你写。这里我一份长沙市的《城市规划总体布局》方案给你做参考: 长沙市沿湘江、319国道两条长轴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筑“一主、两次、四组团”的多中心分散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实施高新技术和优秀文化带动战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用地结构及比例,为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等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提高道路广场用地及绿地比例,着力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 1、“一主”为城市主体。城市主体,指河东城区集中联片发展区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12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6万人。规划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提高环境质量,其中环线以西的地区为城市中心区。 2、“两次”为河西新城和星马新城,河西新城东至湘江,西至都市区边界,北至谷山,南至靳江河,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6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5万人,规划为文教科研区及市级行政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星马新城位于城市主体东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64平方 公里,城市人口53万人,规划利用其特有的对外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高科技农业、航空产业和文化休闲产业。 3、“四组团”为暮云、捞霞、高星、含浦组团。暮云组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1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9万人,规划利用其区位优势,布局面向长株潭的旅游、商贸等区域性公共设施;捞霞组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2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万人,规划建成水运、公路、铁路的中转联运中心、物流中心、大运量的工业基地;高星组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1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万人,规划为综合性产业区及置换外迁工业基地;含浦组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9万人,规划为大学城的远期发展用地以及与大学城配套的生活居住用地。 以上是《长沙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片段,我认为:里面的一些总体构思,规划形式,谋篇布局,甚至一些语句用词都可以参考。

城市规划师期刊

城市规划界三大期刊为以下三部:1、《规划师》《规划师》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全国惟一一本以规划师为核心的人文化的国家级专业杂志,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城市规划领域重要期刊。刊物以理性开放的视野,关注国内外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着眼于规划理论的创新与实践,注重规划师及其作品,探讨规划理论,剖析典型案例,总结实践经验,传递咨询信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2、《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杂志创刊于1977年,是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科技期刊。《城市规划》杂志是国内发行量最大、最权威的城市规划刊物,先后荣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多次嘉奖,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建设部优秀期刊一等奖、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等。3、《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学刊》,原名《城市规划汇刊》,2005年起更名),创刊于1957年, 1978年复刊后为双月刊。 由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是国家建筑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美国国际CODEN中心授予国际刊名代码。

根据学术论文的要求,投稿需要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并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内容应有所发现、创造和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和抄袭。《学刊》投稿范围包括:城市规划理论和概念、规划政策和实践、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城市空间发展问题与规划、规划师的社会作用,以及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等。来稿务求原创性,稿件未投它刊,未在其它任何期刊(包括内部出版物)刊登或研讨会上发表过(特约除外)。本刊接受.doc文件格式和可编写的.pdf文件格式文稿,投稿时请登陆本刊网站上传稿件,或将稿件和电子文件一同寄(送)到本刊编辑部,也可以用电子邮件把文稿以附件形式发送至本刊的电子邮箱。文中插图另附.tif格式的图形文件,分辨率在300dpi以上。本刊不收版面费,文稿刊出后,编辑部向作者赠送2本当期期刊,并酌付稿酬。 投稿的编写格式一般包括前置部分和主体部分,必要时还有附录部分。前置部分包括题名、作者、摘要和关键词。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和注释、参考文献。1 题名、作者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洁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一般不超过20字。作者附简介信息,包括工作单位、职务、职称,电子邮件地址等。如系基金资助项目、重大科研项目的论文,请在稿件首页页脚位置注明基金名称、项目全称和编号。2 提要与关键词提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有数据有结论。一般说明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果和结论。中文提要一般300字左右。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8个。投稿同时需要提供英文题名、英文提要和关键词。3 标题、图、表的序号文章序号以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如:1,,,一般为三级编号,不超过五级。图、表分别以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如:表1,表2;图1,图2。图和表都应有确切简短的题名,图名连同图号置于图下;表名连同表号置于表上。在正文中表,图及其编号要提及并对应。4 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和可与国际单位制单位并用的中国法定计量单位。5 参考文献表参照GB/T 7714-2005,《城市规划学刊》常用参考文献类型的格式依次示例如下:连续出版物[1] 刘武,郑良, 姜础. 元谋古猿牙齿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及其在分类研究上的意义[J].科学通报, 1999,44[23]: 2481~2488.[2] 沈福煦. 中国古代文化的建筑表述[J]. 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 [2]:1~10.[3]Hewitt . Technical Services in 1983[J]. Library Resource Services, 1984,28(3):205~专著[1]余敏. 出版集团研究[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179~193.[2] Marcus, . & Sarkissian, W., Housing as if People Mattered[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86.[3]Mumford, L.,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 倪文彦,宋峻岭,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W., Gorman M. Future Libraries: Dreams, madness, & reality [M]. Chiacago: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专著中析出文献[1]腾序.汉唐西域古城研究[M]//董鉴泓主编.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96~135.[2]马克思. 关于《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札记[M]//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4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2: 505.[3]Buseck P. R., Veblen ., Subsolidus Phenomena in Pyroxenes[M]//Prewitt C. . Washington, . : Mineralogical Society of Aerica,1980: 117~ 学位论文与会议论文[1]孙玉文. 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 北京: 北京大学, 2000.[2]辛希孟.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A集[C].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报纸[1]胡必亮. 小城镇大战略[N]. 光明日报,1999-04-23(6) 电子文献[1]傅刚, 赵承, 李佳路. 大风沙过后的思考[N/OL]. 北京青年报,2000-04-12(14) [2005-07-12].[2] Turcotte D. L., Fractals and Chaos i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M/OL].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1998-09-23].附: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普通图书(M)、会议(G)、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联机网络(OL)。 作者文责自负,并不代表本刊的观点和立场。本刊有权在不违反作者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稿件进行编辑、删改,必要时需请作者修改,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来稿时注明。请勿一稿多投,收到本刊电子回复3个月后未接到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限于人力和财力,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国际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上海城市规划》,注意排第一回答的《北京规划建设》并非城乡规划专业核心。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国际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北京规划建设》及《上海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的期刊

您好,四川省城市管理类期刊有:1、《四川城市管理》:主要介绍四川省城市管理的理论、实践和技术,以及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2、《四川城市建设》:主要介绍四川省城市建设的理论、实践和技术,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3、《四川城市规划》:主要介绍四川省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技术,以及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4、《四川城市经济》:主要介绍四川省城市经济的理论、实践和技术,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趋势。5、《四川城市社会》:主要介绍四川省城市社会的理论、实践和技术,以及城市社会的发展趋势。6、《四川城市发展》:主要介绍四川省城市发展的理论、实践和技术,以及城市发展的发展趋势。7、《四川城市管理学刊》:主要介绍四川省城市管理学的理论、实践和技术,以及城市管理学的发展趋势。8、《四川城市管理研究》:主要介绍四川省城市管理研究的理论、实践和技术,以及城市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9、《四川城市政策》:主要介绍四川省城市政策的理论、实践和技术,以及城市政策的发展趋势。10、《四川城市管理评论》:主要介绍四川省城市管理的理论、实践和技术,以及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国外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界三大期刊为以下三部:1、《规划师》《规划师》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全国惟一一本以规划师为核心的人文化的国家级专业杂志,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城市规划领域重要期刊。刊物以理性开放的视野,关注国内外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着眼于规划理论的创新与实践,注重规划师及其作品,探讨规划理论,剖析典型案例,总结实践经验,传递咨询信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2、《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杂志创刊于1977年,是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科技期刊。《城市规划》杂志是国内发行量最大、最权威的城市规划刊物,先后荣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多次嘉奖,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建设部优秀期刊一等奖、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等。3、《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学刊》,原名《城市规划汇刊》,2005年起更名),创刊于1957年, 1978年复刊后为双月刊。 由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是国家建筑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美国国际CODEN中心授予国际刊名代码。

《城市情报》省级万方,3版5400字符征集2022年2~3月版面,预计2022年08月下旬出刊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国家级万方,3版5600字符征集2022年7月版面,预计2022年09月下旬出刊

《城市周刊》省级万方,3版5200字符征集2022年38期版面,预计2022年10月中旬出刊

《城市建筑》省级知网,3版5700字符,上旬刊4版起发征集2023年8月版面,预计2023年09月下旬出刊

《智能城市》省级知网,3版5000字符,含图表征集2023年1~2月版面,预计2023年02月下旬出刊

《城市建筑空间》省级万方,3版5100字符,计空格征集2023年1月版面,预计2023年02月下旬出刊

《城市道桥与防洪》省级知网,1篇约5000字符征集2023年2月版面,预计2023年02月下旬出刊,周期约为10个月,以录用为准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国家级知网,3版5200字符征集2023年4月版面,预计2023年05月下旬出刊

《城市勘测》省级知网,3版6000字符征集2022年4期版面,预计2022年08月下旬出刊

《中国城市规划知识仓库》国家级龙源,1版2500字符,图表另外收费,征集2022年4月版面,预计2022年06月下旬出刊

城市规划类期刊

城乡规划界最牛的期刊是:《北京规划建设》、《城市规划学刊》。

《北京规划建设》(双月刊)创刊于1987年,由北京市城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北京规划建设》本刊宣传首都规划建设成就,探讨北京规划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宣传政府有关规划、设计、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推广规划管理经验,介绍国内外规划、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普及划科学知识。

获奖情况:北京市优秀出版物、北方优秀期刊。北京规划建设栏目:双月话题、规划研究、专项规划、城市观察、思想风暴、清品典藏、城市之鉴、城市资讯。

《城市规划学刊》,原名《城市规划汇刊》,2005年起更名),创刊于1957年,1978年复刊后为双月刊。由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是国家建筑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学刊》立足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关注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并兼顾与相邻学科的交叉研究。

城市规划期刊是国内发行量最大、最权威的城市规划刊物,先后荣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多次嘉奖,杂志创刊于1977年,是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科技期刊。

城市规划所设栏目:城镇化、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小城镇、历史文化保护、国外规划研究、市长之声、观点引介、研究综述、规划书市。

朋友你是要发表论文么?找九品文化呀,问问他们就知道发什么合适了,用得着在知道里面来问么?真是的...

《城市建筑》《城市建筑空间》应该先清楚自己的选择,还有单位对期刊发表的要求。先了解清楚自己所在单位的评定细则,根据职称文件的加分细则,再去找相关的期刊投稿。比如有些单位评中级职称要求至少发表2篇省级期刊论文。那我们就只满足“省级2篇”这个要求就好。不同的要求,期刊属性都是不同的。评职要想顺利,首选肯定是知网、万方或者维普收录的期刊,如果要求没那么高,像龙源、期刊网的期刊也可以。(具体还是要看当地的评审文件要求)看你的单位,还有你自己,对文章质量要求高不高,价格能不能接受。要求不高可以选择综合刊,综合刊是对论文专业没有太多限制的刊物,许多专业的论文都能安排发表,而专业期刊只能发表相应专业领域的论文,所以相比较来说,发表在专业期刊的论文是要比发表在综合期刊上的论文更有价值的,能够更好的起到指导学术的作用

这个可以找中国期刊库的小编帮你推荐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