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夜晚生活杂志

发布时间:

夜晚生活杂志

谢谢你分享这段话,很好,写东西嘛自己有感而发就好了

照相机记录下生命中最充满活力的时刻,生活开始了。

这是《生活》杂志第一幅照片《生活伊始》的附言。

1936年11月23日,美国报业大王亨利?鲁斯(HenryLuce),在成功地创办了《时代》周刊和《幸福》月刊之后,又创办了著名的《生活》杂志。

《生活》的问世,源于鲁斯的一个发现。鲁斯发现人们普遍喜欢图片,但当时的刊物,都是“以文为主、以图为辅”的模式。因此,他决定创办一本“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刊物。

《生活》杂志刊登来自世界各地的图片,报道一周内的新闻大事,题材范围十分广泛,涉及生活、娱乐和科学各个领域。它的创刊词中这样写道:

观察生活,了解世界,目睹重大事件,注视穷人的面孔和高傲者的姿态。

看奇事怪事—机器、军队、人群、丛林中或月球上的阴影;看人们的成就一绘画、高塔、新发现;看发生在数千里外的事,墙背后的事,房间里的事,危险的事;看男人所爱的女人以及许多孩童。

图片使你得到乐趣,图片使你感到惊异,图片使你获得教益。

在《生活》第一期中,刊登了伯克一怀特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荒芜的西部》。这篇来自蒙塔纳州佩克堡的报道,采用照片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了当地接受救济的工人家庭,以及建筑工人、码头工人、舞女、酒吧间招待员和流浪者的生活。其中,《佩克堡水坝》这幅照片,还被用作这期《生活》杂志的封面。

这篇报道,确立了《生活》杂志采用组照报道新闻的办刊特色,开创了专题摄影这一新的体裁。

《生活》杂志创刊后,受到读者广泛欢迎。第一期印数达到万份,三个月后突破100万份,发行量最大时达到了860万份。

时代啊 花花公子

1、美国新闻周刊新闻周刊虽以新闻为主,但网罗生活百科,以下是简介: 1933年正式在美国出版发行,1961年被《华盛顿邮报》收购,其新闻范围涵盖美国国内外大事、商业、科技、社会、艺术和娱乐等方面。拥有3种英文版本和6种非英文版本,经过多年经营,《新闻周刊》的发行量已经达到440万份, 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新闻类杂志,经常发布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权威性民意调查结果。相信没有人会忽视这本新闻杂志这两年在新闻报道上作出的富有开拓性的贡献,独家、周密、侧击、旁敲、独到、新知等各种报道模式层出不穷,市场上更积极地开拓着远东市场,学术上在美国期刊奖中屡有斩获,影响力正飞跃提升。2、纽约岗位:、、纯生活杂志、娱乐时尚、如果你对桌面感兴趣:、新闻引擎:、比较有个性的:、家居生活:、著名的时代杂志:如果你的英文不错,浏览这些网站的主页,应该能找到它的简介或发展史。另外建议你多用百度搜索一下,很多东西都是不用提问的,自己身体力行会找到你想要的信息的

生动生活杂志

棋如人生,如果能静下心来,下棋时从局里局外多多思考,把握进退之度,权衡得失之较,寻找一局之纲领,探讨胜负之根本,如此则必能提升对生命的体悟。但如果只是逞一时之快,心浮气躁地胡走百十局,甚至为一步棋与人相骂,或者设局人,图蝇头之利,那就和智慧相去千里。所以说,象棋能否提高智慧,更多的是在下棋的人,而不在棋。

能,完全能,当然,过分痴迷也不好!象棋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总的来说,学下中国象棋有如下好处:1、下棋能提高少儿的智力和耐力,我们所说的智力和耐力是指学生能自我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到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下象棋正好适应了这个过程。因此可以说象棋是智慧的体操!2、下棋能提高少年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势判断能力,从吃亏和得利开始,要下好棋必须得学会数学计算,学会逻辑分析,并预知其后几步的情况,并有严密的计划性作保证。3、下棋能提高少儿的注意力,棋盘上千变万化,常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要战胜对手,必须全神贯注。4、下棋能提高少儿的心理素质。如处下风时的紧张感,占优势时的兴奋感,赢下来的成就感,大好的局面下有赢变输的懊丧感,棋局不断变化的焦虑感等时时冲击他们,以及要求他们有胜不骄、败不馁,沉着冷静、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所以说:“象棋不仅是智慧的比赛,更是双方心理上的较量。”5、下棋能锻炼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及独特的创造力。因为象棋其四分之一是艺术的属性决定了它。6、下棋能养成少儿遵规守纪、懂礼貌的良好品质。严格的棋规能帮助他们养成“摸子动子,落子无悔”、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守纪律、守规则、懂礼貌、尊重对手的良好品质。“象棋是有教养的人们之间高雅的搏斗。”7、下棋能培养少儿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如对时间的控制,对对手的控制,对对手不怀好意的挑衅行为的自我调适和排解等,增强自己磨练意志克服困难的能力。8、下棋对少儿精神生活的丰富,社交面的扩大有帮助,还有助于他们集体意识的形成。同时还让他们形成“棋如人生,人生如棋”的感觉。象棋同生活存在着较深的联系,无论是生活,还是象棋,都是由上升、成功和挫折形成的接连不断的链条组成。已获得的经验丰富了生活和象棋,帮助人们在各种形式下做出正确的决定。”9、下棋对少儿的身体也有一定的锻炼价值,尤其是内脏器官的机能,下棋时双方紧张地用脑,少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都在紧张工作着。根据生理学家估算,象棋运动中脑的消耗比肌肉大20倍。国外有医生测定,象棋大师连续5小时的比赛,其心理消耗的能量相当于拳击运动员在拳击台上的代价。故象棋运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相当高,因为参加一次比赛往往在7轮以上。10、下象棋是模拟古代的战争,因此从军事学的角度去理解,象棋就是战争的缩影,象棋是名副其实的“微型的战争”。有一首描写象棋的诗句对此作了生动而形象的慨括:象棋似战争,走子如布阵;河界三分阔,智谋万丈深!­从全国各地棋校开展象棋教学的经验来看,也证明了以上所说,即那些坚持学习象棋的棋校学生,最终都考上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或成为单位的骨干。所以说,少儿通过象棋教育不但能开发智力,促进心理健康,还能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适、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提高他们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实践证明,象棋是“没有结论的思想,没有答案的数学,没有作品的艺术,没有石头的建筑”这座奇妙的、创造性的、发人深省的、迷人的智力“宫殿”的巨大吸引力,才使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近她,并接受了她的教育。据有关资料统计,世界上共有2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都与儿童时期经历过象棋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象棋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万能方法,对象棋的认识越深,人的成功机率也就越大。因此象棋不愧为“智慧的体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象棋工作者的不断推广宣传,象棋最终将走向世界,普及全球!

家庭医生、读者、交际

这样的杂志太多了啊 《意林》、《青年文摘》、《青年博览》、《今日文摘》、《演讲与口才》、《交际与口才》、《格言》、《求学》、《个性阅读》、《半月选读》、《特别关注》、《经典故事》、《萌芽》、《故事精》、《杂文月刊》、《北京文学》、《最小说》、《最推理》......你可以参考这个网站: 查看详情

他生活杂志

许知远还是很厉害的一个人物,出刊很多,出版的杂志或者是文章也是备受欢迎,许知远现任职于《生活》杂志,曾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国纪事》、《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转折年代》、《纳斯达克的一代》、《昨日与明日》、《思想的冒险》、《新闻业的怀乡病》、《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等。

许知远是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他的文章中体现着一个知识分子对中国过去与未来的思考,充满忧患意识,如果你厌烦了每天阅读报纸看到形势一片大好的陈词滥调,那么许知远毫无疑问是最有可能给你浇冷水的那个人。

人物经历

许知远出生在1976年江苏北部的一个小乡村,许知远一直在这里生活到7岁。1983年裁减100万军队,父亲所在的铁道兵首当其冲,于是,许知远跟随父亲来到北京。

1995年,整天为自己能否考上大学而忧心忡忡的许知远进入北京大学,毕业时,许知远成为了事业有成的人,第一个月的工资相当于母亲一年的收入。

网络泡沫破灭,他又成了新闻记者,彼时,中国的出版物逐步获得发言,一些以市场为基础的媒体,正学习用《纽约时报》的口吻报道中国。身处1999年至2003年的许知远,被一种强烈的乐观情绪左右着。

2002年3月,许知远首次出国,目的地是美国。一个月里,他从东海岸转到西海岸,采访了20个人,似乎实现了他年少时从《流放者的归来》中所了解的那种文学流浪生涯。

2010年,胡舒立和《财经》成为中国传媒时代嬗变的缩影时,远在英国的许知远内心颇为唏嘘,他一口气写下洋洋万言的文字,细数中国媒体命运的雷同与宿命。

2016年5月,开始主持腾讯的创新准直播访谈节目《十三邀》。

被誉为美国黑人摄影师“教父”的戈登·帕克斯(GordornParks),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一个黑人家庭。与所有的黑人一样,帕克斯从小就体验到了贫穷和种族歧视,但他从不因此而屈服。

15岁之后,帕克斯开始了流浪生活,他当过铁路餐车的服务员,还当过旅馆的看门人。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他才在华盛顿特区谋到一个新职业—美国农业安全局的摄影师,从此,开始了他的摄影生涯。后来,帕克斯为《时尚》杂志拍摄时装,但他并没有忘记那些遭受歧视的贫民。他接近他们,拍摄他们,创作了极具震撼力的作品。

1948年,帕克斯成为《生活》杂志的第一名黑人摄影师。他的第一个拍摄任务,是报道纽约哈莱姆区的黑人帮派。在此之前,《生活》杂志曾让一名白人摄影师去做这项报道,但他无法进入黑帮的圈子里。作为一名黑人摄影师,帕克斯觉得自己有独特的优势,他决定去试一试。

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帕克斯找到了哈莱姆区臭名昭著的“中城派”头目雷德·杰克逊。杰克逊同意帕克斯拍摄他的帮派,条件是让他坐帕克斯的新别克跑车。按杰克逊提出的“随便走走”的建议,帕克斯带着袖珍照相机,跟着“中城派”的人四处兜风,从而有机会多侧面拍摄到这一帮派成员的真实生活。后来,帕克斯回忆这段经历时说:

每当有事发生时,例如街头打群架或斗殴之类,我就迅速拿起我的小相机,在一帮少年挥动刀子棍棒时,拍下这个场面。

帕克斯拍摄的这些照片,成为反映纽约黑帮生活的代表性报道摄影作品,给他带来了很高的荣誉。

接着,他又再接再厉,拍摄了美国南方严重的种族隔离、纽约贫民区黑人家庭的苦难、巴西首都的流浪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88年,里根总统在白宫亲自向帕克斯颁发了国家艺术奖。

最值得订阅的十大杂志:

1、《家庭圈女性生活杂志》

《家庭圈女性生活杂志》顾名思义这本书的读者群体大都是女性,杂志也主要介绍了家庭的一些事情,这本杂志在很久之前就发行了,这本书里所写的内容也很吸引人,深受女性们的喜爱,它的销售量也非常广,每年的销售量高达几十万本。

2、《人物》

《人物》是美国发行的一本比较著名的杂志,这本杂志的读者一般是成年男性居多,杂志里的内容也都是介绍一些比较出名的人物和对社会影响力很大的人物的一些相关知识和情况,在杂志种类中也是销量较广的一本,这本书每年销售所得收益也很高。

3、《国家地理》

《国家地理》在杂志中也可说是很受欢迎的一本杂志了,这本书适合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阅读,国家地理这本杂志主要内容针对科学,社会,自然,介绍了各个地方的一些地理情况,他每年的发行量高达几百万,也是很受欢迎的一本杂志销售量很高。

4、《好管家》

《好管家》这本书也是主要写了家庭生活的一些事情,书中介绍了关于美食,健康、食谱、营养各种知识,这本书的阅读人群也大都是女性居多,这本杂志是在美国发行的,他每年的发行量也很高,而且遍布全球,深受人们的喜爱,这本杂志也是世界十大畅销杂志排行榜之一。

5、《读者文摘》

《读者文摘》这本杂志可以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很吸引人,这本书是一本适合家庭阅读的杂志,书中的一些概念和知识也都很有影响力,对他的每年的发行量也很高,每年发行量高达几百万本,也深受很多家庭的热爱和喜欢。

6、《美好家园》

《美好家园》这本书顾名思义是介绍怎样把家园建设的更美好的一本杂志,这本书中介绍了室内设计、房租设计、花园设计、手工,烹饪各种各样的知识,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这本书的内容深受一些女性的喜爱,这本杂志交给我们也要看样让自己的家庭环境变的横美好,很享受。

7、《Game Informer》

《Game Informer》这本杂志是针对于电子游戏写的一本书,这本书中的内容大都是介绍各种电子游戏,里面的游戏的种类多样,介绍的也很详细,这本杂志的主要销售人体主要是一些男性朋友,这本杂志也深受男生们的喜爱,每年的发行量也很多。

8、《AARP》

《AARP》这本杂志有一个很好的一点,他每两个月都会发行一本,相对来说也很稳定的,这本书里的内容主要针对了当今社会一些老年人健康安全问题,这本书里的内容还有拜访了一些有名望的老人,《AARP》这本杂志也是世界十大畅销杂志排行榜之一。

9、《Awake》

《Awake》是一本发行量很高的杂志,他里面所介绍的内容丰富,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关于健康自然和历史类文章,深受人们的喜爱,这本书被翻译成一百多种语言,在好多个国家都有发行,是人们很喜欢的一本杂志,也很值得阅读,也很有影响力。

10、《The Watchtower》

《The Watchtower》是我们介绍的最后一本杂志,也是一本出名的杂志,这本杂志主是一本宗教类型的杂志,这本杂志里面包括圣经、基督一些宗教内容,这本杂志在很多宗教教徒中深受欢迎,它的发行量也很高,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各个国家发行。

许知远现任职于《生活》杂志。曾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国纪事》、《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转折年代》、《纳斯达克的一代》、《昨日与明日》、《思想的冒险》、《新闻业的怀乡病》、《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等。

晚晴杂志

朋友·你是真有学问 啊 。我~ 我对不出来啊 呵呵!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 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 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 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 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 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 《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事》、 《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云》、《孟珠的旅程》, 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 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二 林海音从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她的散文充满乡恋、哲理、亲情,浸润着 人们的心。那北京风貌、台湾民情、异国景物,以及天伦之乐、同乡之亲、师生之 谊,读书心得,偶闻杂感,都令人兴起缕缕情思。而最令人感动的是:大多文字都 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挚爱,对第二故乡北京的怀念。“我漫写北平,是为了我 多么想念她,写一写我对那地方的情感,情感发泄在格子上,苦思的心情就会好些。” (《陈谷子·烂芝麻》)她把满腔思恋,倾诉于对昔日亲朋好友的怀念中,表现在 北京特有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市场变化的描绘上。至于北京的四季美景,在作 者笔下,展现的是一幅幅彩色鲜明的图画:明媚的春,欢乐的夏,红叶满山的秋,鹅毛大雪的冬。“那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去,我是多么熟悉那里的季 节啊!”“然而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恋北平!” (《苦念北平》)。作者的绵绵情思,真是“诉不尽,理还乱”!此外对天安门、 故宫、景山公园、文津街、虎坊桥、天桥、地坛等地的深情描绘,都洒下了作者相 思的泪。因为“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根一样。”人同树,没有根是无法生存 的。这也是她虽然长住台湾,但她这个人,她的作品却“有浓厚的北平味儿,”“甚至比北平人还北平”的原因。 她自然也爱她的故乡台湾。那里到处可见的相思树、香花,台北的温泉,狮子 山的美景,妈祖生日的热烈气氛,高山族少女的恋爱生活……都再现在她的篇章中, 倾注着她的温情。而对故乡的英雄,则更是无限崇敬,如《雾社英魂祭》,洋洋数 千言,从雾社山民的祖先写到今日雾社的庄严美丽,从山民的自由幸福生活写到日 寇入侵后的悲惨命运,又从山民的奋起反抗写到殖民地者的残酷镇压,更从英雄的 顽强战斗写到烈士精神的永垂不朽。跨越了那么漫长的岁月,描写了那样壮阔的画 面,全文感情深沉而主题深刻,笔势纵横而线索明晰,处处围绕着烈士精神与山河 同在这个凝聚点取材,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从而使这篇祭文成为 一首缅怀英烈的颂歌。 林海音的另一些散文,则注重哲理的探求。如因“窗”的特殊作用而判“窗是 有情的”(《窗》),而“门”则是“无情的东西”(《门》);作者通过对“门” 的有关成语的种种解释,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写得别具一格。更指出狗仗人势的 可憎(《狗》),至于钱,也不是万能的东西,因为它买不到青春、生命的真理 (《钱》)。只有春,才是充满希望的,“儿童,春天,希望,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生”(《春》)。这些内涵丰富、哲理深刻的散文,是林海音对人生深入观察的结 晶。 林海音叙写夫妻情、母子爱、师生谊之类的散文,充满一种真挚。亲切的情趣 美。如妻子为尽妇责,好心地把丈夫书桌上乱物整理好,反而引起丈夫的怪脾气, 妻子据理力争,丈夫只好认输:“算你赢,还不行吗?”结尾多么风趣而亲呢! 《今天是星期天》中的丈夫,为了让忙了一星期的妻子休息,不让她进厨房,他带 领孩子们做饭炒菜,把他对妻子的体贴,以及他不会做家务事而闹出的各种笑话, 渲染得满纸生辉。作者还常选用一些生活细节来突出这种情趣,如“丑小鸭”们 “侦察出父母因熬夜写作而偷吃东西”的物证后,四张小脸冲着“我”要求“赔” 的笑剧(《鸭的喜剧》);为帮助学生默默改错误,以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她又 采用先叫学生一个一个走到操场,让偷球者自己去还球,小偷不敢还;后又用学生 和老师一个一个走出教室又一个一个走进来,小偷在人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把球放 回原处,虽然老师明知是谁,也不点破,这一组细节描写,显得新颖别致,更体现 老师一片爱心和巧妙的工作方法。……这样描写,妙趣横生,充满诗情画意,折射 出作者热爱生活的底蕴。 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林海音散文构思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设,却又不露痕迹。如《贝多芬的力》,作 者既写贝多芬父亲的酗酒和母亲的早丧,又写他负担全家生活和培育两个弟弟的艰 难,也写他失恋的痛苦,耳聋的打击,以及他立了遗嘱又奇迹般地活了二十五年, 直到完成《第九交响乐》才在贫病中逝世。全文紧紧围绕着这位杰出人物对事业的 执著追求,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力”这个焦点上,从而使这篇散文凝炼、浓 烈,并以它思想的光辉而使读者受到启迪。《辛酸餐馆泪》。《日落百老汇》、 《诗的婚礼,诗的岁月》也体观这种构思的特点。有些篇章,用对比突出主题,如 《五十两黄金·一块抹布》、《二弦》。但她大多散文,都以清新的文字和素淡的 笔调,将一个短小的故事、一件普通的事物,舒徐自如地写出来,让读者得到丰富 的感受。 林海音小说则为我们展开更为广阔的生活画面,并以反映我国特殊历史时代的 真实面貌而得到人们的赞扬。 林海音特别关心中国妇女的生活和命运。她大部分小说,不管是以北京为背景 还是以台湾为背景,处于中心位置的,始终是妇女问题。她的许多反映旧中国妇女 命运的作品,既是探讨中国妇女问题的记录,也是寄托乡愁的一种表现形式。如自 传体小说《婚姻的故事》描述婆母、姨娘、“我”和妯娌、友人的不同婚姻,“给 我无限回忆”。深深的乡愁也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如《城南旧事》就是通过 宋妈、兰姨娘、秀贞和爸妈等人物命运的描写,表现作者对北京的思念之情。 描写大陆来台妇女和台湾妇女的生活际遇,是她探索中国妇女问题的继续。她 们不是忙于事业而失去家庭的温暖(《春风》),就是为养家活口沦为受人凌辱的 戏子(《风雪夜归人》);不是为挣钱送妹妹读书而只好卖唱(《孟珠的旅程》), 就是在失学失业的痛苦、寂寥中被变态的恋情吞噬(《晓云》)。而秀惠的自杀身 亡,又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台湾下层妇女的悲惨命运(《玫瑰》)……总之,林海音 笔下的妇女,不论贫富贵贱,年龄大小,文化高低,籍贯出身,“都是一群被虐待 者”。她重现了二十年代旧中国妇女和五六十年代台湾妇女的苦难生活,也写了她 们的反抗,如歌女玫瑰以跳楼自杀来抗议养母和社会对她的坑害。但大多数妇女的 “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叶石涛语),林海音为被侮辱被损害者鸣不平, 却找不到出路。这又一次证明,妇女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社会问题。 除了描写妇女的生活和命运外,林海音的小说,还反映大陆赴台人员的寂寞、 对大陆亲人的思念(《晚晴》)和谋生的艰难(《蟹壳黄》),以及台湾城市贫民 不幸的命运(《鸟仔卦》),台湾菜农的困苦生活和望子成龙的心愿(《要喝水吗?》)。 而《萝卜干的滋味》、《爸爸不在家》等短篇小说,则是儿童生活的写实。 林海音还写了不少童话,由纯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两本《林海音童话集》,一本 为故事篇,有《请到我的家乡来》、《迟到》、《三盏灯》、《哈哈哈)、《爸爸 的花椒糖》、《金桥》、《骆驼队来了》、《察家老屋》、《童年乐事》;另一本 为动物篇,内有《我们都长大了》、《小快乐回家》、《六趾儿》、《井底蛙》、 《不怕冷的鸟——企鹅》。不管是故事箱或动物篇,都充满儿童情趣。作者将浅显 的哲理、深刻的主题用小读者乐于接受的形式来表现,都使小读者爱不释手,百读 不厌,是寓教于乐的精品。 文学作品,总是通过塑造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的。“如 果被描写的人物,在某个时期来说,是最具体的个人,那就是典型。”(屠格涅夫 语)林海音致力于写人,写人的命运,灵魂,性格,井通过“最具体的个人”的复 杂性格,折射出社会的风貌,勾勒出整个时代的面影,这是她作品深受读者欢迎的 主要原因。林海音写了许多婚姻故事,却没有一个是雷同的,就是因为不管是哪一 代的婚姻,哪一个具体人,都有时代的特点,环境的印记,人物自己的个性。反映 清末民初女性悲剧的《烛》中的大妇,明明反对丈夫娶妾,表面上却要赞同;心里 对秋姑娘恨得要死,外表上却又显得雍容大度。她的独特性格和复杂感情明显地带 有时代的标记,环境的烙印,因为中国社会长期受着封建主义的统治,“男尊女卑”、 “三从四德”等封建宗法思想像枷锁一样禁锢着妇女的思想和言行。在男子为中心 的宗法社会里,男人娶妾,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大妇的美德,是对丈夫的顺从,对 小妾的忍让和宽容。但被弃的痛苦,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又使她不甘于默默忍受这 难堪的境遇。于是她采取“装病”这个反抗形式,以惩罚丈夫的变心和小妾的得宠。 而这种反抗丝毫无损于丈夫和小妾的恩爱缠绵,自己倒由假瘫变成真瘫。她渴望丈 夫的爱,而得到的只是他假意的关怀。无疑地,她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受 害者。《晚情》中的姚亚德,是大陆去台人员,在孤独无聊中打发难熬的岁月,日 夜思念留在大陆的妻子儿女,托人打听,才知妻子已经病逝,女儿又很难来台,他 只得把满腔深情,移于被海员丈夫抛弃的台湾妇女。姚亚德的乡恋和思亲,以及在 寂寞中重建家庭的愿望,是由于国未统一,家难团聚这一具体社会环境造成的。作 者通过“这一个”姚亚德的境遇,反映了大陆去台人员的“一般”心愿。《玫瑰》 中的秀蕙,原是个品学兼优的中学生,爱唱歌,爱生活,可是她却是一个命运掌握 在别人手里的养女。由于作者把她放在笑贫不笑娼、观光事业畸形发展的当代台湾 这个社会环境中来刻划,详尽地写了她的挣扎和奋斗,却仍然逃脱不了当歌女任人 蹂躏的命运,才十七岁就自杀身亡。作者在描写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的同时,逐步 展示了秀蕙(即后来被歌厅老板改名为玫瑰的少女)纯洁、上进、倔强而富有反抗 精神的性格特征,使读者通过秀蕙这一人物形象,加深了对促成她悲剧命运的社会 环境的认识。 林海音还常常运用我国传统的“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划人物 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短篇小说《初恋》,就是通过女主人公的语言行动,表现她 善良的本性、高尚的情操。她早年丧母,为了照顾年老的父亲和年少的妹妹,错过 豆蔻年华。于是父亲特意从大学带回一个助教来家过暑假,希望他成为自己的大女 婿。她也对这位仪表堂堂的青年一见钟情。可是他爱的不是她而是小妹。作者用一 组细节描写,凸出她怎样由幸福的天堂跌入痛苦的深渊:他约她出来谈话,她激动 得“心都要跳出来了”,但完全意外的结局使她支持不住自己,只好“将肩头靠在 大树上”却仍然答应他的要求,劝父亲允许他向小妹求婚,她认为她的退让给心爱 的人带来幸福,自己虽痛苦,却值得,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纯洁的灵魂!林海音的 成名作《城南旧事》中几个人物性格的刻划,如宋妈、小英子、父亲等也是通过他 们的语言行动来表现的。特别是疯女秀贞对恋人的痴情和对女儿的慈爱,全是通过 她时而痴呆时而清醒的语言行动来突出的。长篇小说《晓云》女主人性格的刻划, 也是通过她的语言行动来表现的。在台湾,一般女孩子,千方百计想找个留洋的丈 夫,以便跟着喝洋水。而晓云却不理睬已经留洋而且品貌才学兼优的俞文渊的苦苦 追求,这就说明她不是一个崇洋媚外者,但她明知梁思敏是个有妇之夫,却不能克 制自己的感情,以致造成怀了孕而不能结婚的悲剧。之所以如此,既有社会原因, 也有家庭因素。生活在那个不重视传统道德的社会里,自幼又那么尴尬地度过少年 时期,这就造成了她敏感、内向、孤僻、郁闷的性格,这就难怪她与踌躇满志喜好 高谈阔论的俞文渊谈不到一块,而爱深受婚姻不幸,却同样敏感、内向、郁闷的梁 思敏。作者通过她的语言行动,叙写了她种种挣扎,袒露了她的欲罢不能,才使读 者感到她并非轻浮少女。是台湾社会另一类不幸少女的典型。 林海音常常运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以显示人物自身的独特性。同是通过母 爱表现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我们的爸》以母亲的离婚再嫁来表现她的明智、坚 强和对子女的爱心,《母亲的秘密》却以拒绝爱情、牺牲自己的幸福来突出母亲温 柔内向的性格和对儿女的慈爱。这种题材类似写法却不同的隔篇对比,人物形象各 具异彩。至于同一篇或同一部作品中运用对比刻划形象,更是具体突出。《风雪夜 归人》对女主人公李明芳当演员前后的境遇、思想性格则以纵线表达方式加以对比, 使读者能触摸到人物思想感情的脉络,看出其前后的变化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突出李明芳学生时代天真纯朴的性格和对明星的盲目崇拜,以及来台湾后为生活所 迫不得不当明星的苦恼和伤感:面对剧场老板和达官贵人的侮辱,她反抗、躲避, 失业的丈夫却不理解,反映她生活的贫苦和社会的黑暗。林海音中长篇小说中的对 比手法,运用得更加圆熟,既有情节线索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全面对比,也有 人物之间某个特征的局部对比。如长篇小说《春风》,就有两条情节线索,一条围 绕静文的性格命运,一条围绕着秀云的性格命运,这两条线索自始至终都在强烈的 对比中开掘着。静文家境贫寒,秀云则富有;静文用半工半读完成自己的学业,秀 云则依靠父亲的供养顺利读完大学。静文毕业后即投入工作,并用自己的工资建立 家庭,供应丈夫曹宇平读书,秀云毕业后却随夫冯启光出国,不是为深造或工作, 而是作“随件”;静文成为模范校长而受到人们的尊敬,秀云则被称为模范妻子而 被丈夫宠爱;静文有强烈的事业心而希望夫妻“双轨并进”,结果反使自己的丈夫 成为别人的丈夫,夫妻关系名存实亡,秀云则把自己溶于丈夫的事业,而使家庭生 活美满。这是两条情节线索的对比,也是静文与秀云两个人物间的全面对比。至于 人物之间的某些特征的局部对比,更是俯拾皆是。如静文的严肃、认真、勤奋和秀 云的活泼、随和、懒散;静文的坚强、进取和曹宇平的懦弱和安于现状;静文的开 朗、积极和立美的忧郁消沉。即使是肖像描写,也常常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各自不同 的外貌特征,如静文的小巧清瘦,秀云的高大漂亮,立美(曹宇平的同居夫人)的 娇弱柔美等。通过静文与不同人物的不同侧面的对比,她的立体形象就活现在读者 面前,而且血肉丰满,令人难忘。 进行深入的心理分析和灵魂探索,运用多种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也是林 海音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林海音的许多小说,常常通过“想”、“回忆”、 意识流动来叙述故事,表现人物的命运与性格。如《烛芯》,作者以过去和现在交 错出现的手法,叙述女主人公元芳的大半生生涯,从抗战前在故乡天津的生活,一 直写到现在台湾的新家,其时空跳跃之大,意识流动之活跃,在她的短篇小说里首 屈一指。元芳由丈夫俊杰的小别想起二十五年前她与前夫志雄的大别,想起她怎样 为了志雄而遭受日本人的拳打脚踢,造成小产,住院也没保住孩子的严重后果,而 志雄却在四川另娶了一位抗战夫人;想起来台后他们夫妻三人尴尬而痛苦的生活, 以及她和志雄离婚,和俊杰的再婚……通过元芳的意识流动,以及她的沉思与回忆, 将大陆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连贯起来,并用台风之夜摇曳不定的烛光点缀场面的交 换一一展现,显得真切、细腻、深情。 在某些篇章里,作者则不采用内心独白或全面解剖心理的方法,而是用暗示, 把动作、语言、心理活动三者熔成一片,因为想和做、言和行总是密切相关的。如 作者早期小说《迟开的杜鹃》中的亚芳,四十多岁还未婚,当表妹为她介绍男友而 请她吃饭时,她这顿饭吃得“不知肉味”,表妹问她为何吃得那样少?作者紧接着 写道: 亚芳用手按住心口,眉头一皱:“这两天胃不舒服。”其实她的胃何尝不舒服, 倒是心不舒服了,“她恨不得立即回到宿舍,躺在冰冷的单人床上痛哭一场”;因 为眼前这男子,正是她少女时代在大陆拒绝过多次的人啊!这里,表面看来,是神 情动作语言的精工细刻,实际上却是逼真细腻的心理描写。通过这些描写,读者不 正可以看出她对当年在祖国北方读书和工作生活的留恋,对来台后飘泊凄苦的无奈, 以及此刻急于找个归宿的心态。 有时,每个动作都是说话,每句话都是动作,每句话,每个动作又都是心理活 动的印证。如孟珠与许午田相爱后的每一举动、每一段对话,每一缕思念,都暗示 两人心理的进展(《孟珠的旅程》)。甚至在没有语言,而且动作很少的场合,心 绪的波动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他握住我的手,望着我的脸,在默默中,你知道其中的情意 有多少? ——《爱情象把扇子》 还有什么描写,能如此传神地突出一对恋人定情时甜蜜的心境? 三 五六十年代,是林海音创作的丰收期,到六十年代中期,林海音已成为海内外 读者敬仰的著名作家了。正是这个时期,西方现代派文学风靡台湾文坛,当台湾现 代派某些作家向西方膜拜,宣称只要“横的移植”,不要“纵的继承”的时候,林 海音却坚定走自己的民族化的道路,实在难能可贵。 鲁迅先生说:“我主张杂入静物,风景,各地方风俗,街头风景……现在的文 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林海音的散文、 小说正是借助于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人情世态,地方风景的精心描绘,从而加深了 作品的民族化特色,增添了艺术魅力,而为世界瞩目。如八大处的雄伟,白云观的 热闹,护国寺的庙会,香山的红叶,卧佛寺一丈多长的卧佛等等,写的是北京的景, 抒发的是热爱祖国的民族情(《骑小驴儿上西山》);至于对北京中秋节晚上家家 拜月和分吃团圆月饼的礼俗(《婚姻的故事》),台湾妈祖生日的热烈庆贺、端午 节划龙舟的盛况,高山族的恋爱生活(《台湾民俗杂辑》)等描写,也鲜活地表现 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画图和情趣。 林海音不仅刻意描绘出动人的风景风俗画,还常常把时代的光彩注入民情民俗 中,呈现出这些地方特定的历史年代的真实面貌。如《城南旧事》中群众观看革命 学生和盗贼“出红差”场面的描写,既突出北伐失败后反动派对革命青年的残酷镇 压,也显现了社会的混乱。《殉》把“仍然留在时代那一边没有跳过来”的妇女所 遭遇的包办婚姻和“冲喜”旧俗,写得凄凄惨惨;至于台湾三世、四世同堂的“养 女世家,以及养女被侮辱、被摧残的悲苦命运(《玫瑰》),又从另一角度揭露了 台湾畸形发展的观光事业的真相。林海音小说中所写的每一件事,每一情节甚至细 节,都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但又无不打上民族的、时代的和社会的印记。 在民族化的典型环境中,活跃着民族化的典型人物,这在林海音小说中是相当 突出的。如《城南旧事》中的宋妈和秀贞,《婚姻的故事》中的婆婆和姨娘,《殉》 中的朱淑芸,《金鲤鱼和百裥裙》中的大太太和金鲤鱼,《烛》中的大妇和小妾, 《晚晴》中的姚亚德等等。至于对中国文学民族传统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几见于每 篇作品。她的成名作《城南旧事》,就继承了中国小说结构上的“有头有尾,疏密 相间,似断实连”的优秀传统,并运用我国读者喜闻乐见的白描手法,通过人物自 己的语言行动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深刻的主题。 林海音的小说创作,虽然注意保持民族特色,但对于西方现代文学的某些技巧, 也剔其杂质,取其精华。如短篇小说《烛芯》、长篇小说《晓云》等,就具有意识 流小说的某些特点,但又不完全是意识流的作品。它们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吸 取了现代派某些表现手法创造出来的杰作。林海音注意把传统的叙述描写和意识流 写法融为一体,构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西方现代派色彩的风格,从而使作品的主 题更鲜明,人物形象更立体化,这正是林海音创作中精益求精的结果。 林海音创作的个人风格,也是在其民族化的基础上形成的,那就是:朴素、自 然、淡雅。 一说起朴素、自然、淡雅,人们常常只想到作品的语言文字,其实,它主要表 现于内容的实质,如作品题材、结构、情节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真挚自 然笃诚,当然也包括语言文字。林海音笔下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刀光剑影的 斗争,她写的都是身边事、儿女情、母子爱、师生谊。这些,都是平淡无奇的,她 却能对这些平淡的日常生活作出不平淡的处理,寓深意于质朴之中。宋代诗人梅尧 臣说:“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散文、小说创作何尝不是如此。《思冰令人 老》写的是作者在台湾旱冰场观看白雪冰团表演时的所想所盼,却落笔于“我们是 从有冰雪的地方来,仍当回到有冰雪的地方去。”这篇文章是那样质朴、单纯,内 涵丰富、厚实!小说《城南旧事》,写的不过是宋妈、小偷、疯女秀贞,兰姨娘、 父亲等人的生活命运。人是最平凡的人;事,是最平凡的事,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 林海音却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罗丹艺术论》)。因此, 她透过来妈丧失一双儿女却仍然善待东家孩子,看到她金子般的心;透过疯女的表 面看到她本质上的可爱可亲可怜;透过小偷的“可恨”,看到他的无奈和可敬,因 为太穷,他得让母亲吃饱和让弟弟读书;透过兰姨娘的现在看到她苦难的童年;也 透过父亲接济革命青年和导致父亲身亡的事实,看到父亲的所爱所憎。作者正是从 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中,发掘出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但是,这么美的人, 这样令人难忘的事,这样令人怀念的地方,都离“我”而去了,作者对祖国故土的 思念之情,也就跃然纸上。作品的深刻主题正是通过这些平凡的题材表现出来的, 而且正以它的丰富内蕴,它的含蓄,它的深邃而拨动读者的心弦。大陆去台人员思 念乡土亲人,更是极普通极常见的事,《晚晴》通过一个老人寂寞思亲和他的朋友 ——也是老人因有家不能归而“投环”自杀的描写,把盼望祖国统一的灼热主题, 深埋在思亲的质朴文字底下,从而引起读者无尽的遐想和强烈的共鸣。 这种朴素、淡雅、自然的风格,表现在人物塑造上,更为突出。她笔下的人物, 不是淡色素描,就是工笔细雕,她从不用浓墨重彩把人物嵌进油画里。 林海音的小说,其情节结构,也有一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质朴美。 就像生活中原有的样子,作者不过把生活中的活人真事搬上纸面而已。这种“看似 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结构艺术,当然是作家深思熟虑、精巧构思的结 果。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她的作品在结构上也力求变化多端,给人种种新意。有的 以书信体结构情节,突出人物的心灵美,如《萝卜干的滋味》;有的用讲故事的方 法构小说,如《婚姻的故事》,作者把几代人的不幸婚姻,讲得详略得当,写得真 切感人;有的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表现主人公命运的多变,如《烛芯》;有的开门见 山直叙赴宴的感受,如《春酒》;有的顺写(《继母心》);有的倒叙(《初恋》、 《兰色的画象》);有的倒述、插述并用(《某些心情》);有的采用几个人物分 别立传的结构方式(《我们的爸》);有的直叙到底(《一件旗袍》、《台北行》、 《阳光》);有的简洁明朗,像速写,如短篇小说《再嫁》、《冬青树》;有的铺 陈委婉,如长篇小说《晓云》)。即使都是长篇小说,也因不同题材而采用不同的 结构方法,如《城南旧事》通过五个系列故事表现一个主题:故上之恋,别离之憾。 《春风》则通过两个朋友的不同命运为主次线索的结构方法,表现由大陆去台湾的 知识分子事业与爱情之间的矛盾。《孟珠的旅程》则采用一种更接近于散文的写法, 因而显得更为自然、质朴,并带有一种女作家所特有的温柔细腻的笔触,将歌女的 悲欢,姐妹之情,男女之恋,都在舒徐动人的叙写中得到最完美的艺术体现,读来 令人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林海音作品的质朴自然,还表现在她深挚感情的自然流露。她不像一些作者忸 怩作态故作多情,而是把自己火热的心、全部的情熔于作品,把自己的爱与恨倾注 在人物的际遇中。这种感情首先表现在她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上?/cn

谜面:手相挽,心添情,日日相拥看夕阳 (杂志名)

谜底:晚晴

1.春晖映晚晴五月同辉; 冬雪兆丰年四时皆顺.2.春晖映晚晴熠熠生辉; 秋水织芳秀频频吐新.3.放眼世界娄山赤水通碧海听莺歌燕语看春风又绿入诗画 争睹桃源万紫千红满芳地闻桃嫩柳新观秋霜犹白添雅韵

日本生活杂志

报纸的话可以试试 日经新闻 日本商务人士都会读的一种,也是学生迈入社会的教科书,内容比较丰富,除经济之外也有社会版和生活版的内容。2010年发行电子版,也受到全世界日本人的青睐。免费登陆可以读一部分,付费可以读到和报纸上一样的内容。只要网上刷信用卡就可以直接订阅了。杂志的话有《ELLE》直接上网看就可以,还有《OZmagazine》网站名叫“OZmall”介绍的内容比较全,除了服装还介绍很多日本的餐饮,旅游等日本小白领喜欢的生活信息。

ku:nel是日文“吃、睡”两字的合成字,在这本杂志里,并非只是吃睡两件事,而是涉及了生活杂货、食物、旅行,也有书籍、音乐、电影的介绍,那么,它跟一般的时尚生活杂志有什么不一样?2002年,日本著名的杂志出版机构Magazine House首次推出《ku:nel》,当时是作为女性杂志〈anan〉的增刊而推出市场的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一些杂志主题:创刊号:配合大学生入学的“从这里开始,我的生活”;迎接冬天的“马上要准备过冬了”;春天樱花季的时候:“差不多该出门走走了”。翻开这本杂志,你再也见不到最新潮流的电子产品、化妆品、奢侈品,那个喧嚣繁华的城市化(程式化?)生活已经似乎以光速消退,你感受到的是一家湖边的小屋,非常类似梭罗的《瓦尔登湖》描述的隐逸生活;你看到了精致严谨地制作手工健康食物的过程;你看到了几封手写的书信来往,在电邮的时代,这不有点复古的优雅么?还有啊,你还可以看到一个手工达人婆婆,怎么精心打造一双优雅的鞋子;你还可以和登山家一道,在富士山麓采摘各种新鲜美味的蘑菇;当然,还有川上弘美的小小说可以读……可以这样说,这的确是一本超级符合“乐活族”(LOHAS:Lifest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缩写,即“健康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模式”)的杂志,而这本杂志以这样反消费,注重人文生活的姿态在日本大受欢迎,看来还是的确因应了“下流社会”的实际和心理需求。《下流社会》一书中的调查数据显示:“30-40岁男性中约有10%属于LOHAS”,他们“主张生活简约朴素,不应浪费”,从个人兴趣来讲,他们多喜欢读书、艺术欣赏、园艺、种树、旅行、散步等,在生活中最看重的事情是“创造性”。日本的乐活族学历都较高,但努力向社会顶层奋斗的欲念却不强烈,他们希望可以支配更多的时间用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但迫于繁忙工作,结果只能通过阅读书报杂志来获得精神认同。看来,《ku:nel》这样的杂志大概就是他们选择的精神食粮之一。早在1948年,日本就创刊了一本叫《生活手帖》的杂志,以不刊登广告的偏激前卫姿态却获得读者强烈支持,可以说,《生活手帖》的杂志精神在半个世纪后依然有《ku:nel》这样的杂志传承,翻阅这本这本杂志,可以感受到人性的温暖,静思的幽雅;是的,我们真可以“跟有故事的东西过生活”。

《Seventeen》(セブンティ_ン)是日本集英社发售的女性时尚杂志,情报志。简称ST。受欢迎程度可以与《Popteen》媲美。每月1号发售(遇到节日,提前1-3发售)。1968年6月,综合少女周刊《Margaret》的姐妹杂志《周刊セブンティ_ン》创刊,在美国1944年创刊的日版《Seventeen》杂志也开始发行了。刊登的内容有时尚、少女漫画、演艺等。总卷数1000号的从1988年1月3日号开始发售,杂志名的字母改为《SEVENTEEN》作为更新。开本大尺寸,刊行月2次双周刊(每月1日、15日)变更,没有了漫画部分。杂志漫画的部分作为《月刊ティアラ》新创刊从而被继承了。此后,对手杂志小学馆的《小型セブン》停刊后,迅速提高销售额,以青少年的“杂志”为名。从2001年开始艺人报道和封面刊登慢慢地减少,杂志封面是本杂志的专属模特,杂志登场的专属模特也多数是现役女子高中生的读者模特,给时尚杂志专门提供了女高中生。以创刊40周年为契机,从2008年10月号开始月刊化。并把字母改为《Seventeen》。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