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测绘科学论文评选2021

发布时间:

测绘科学论文评选2021

征稿范围       本刊主要刊载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遥感、地图学、海洋测量、矿山测量、地籍测绘、地理信息系统、信息传输与处理、测绘仪器等测绘及其相关相邻学科的学术论文。             撰写要求         来稿应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文字简洁,图表清晰,不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及技术秘密,内容不涉及Google Earth。所有涉密单位论文须经所在单位保密审查通过后方可在本刊网站投稿,否则,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论文要求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独创意义或重大应用价值。论文篇幅要求(含图、表)8000字以内。         作者投稿系统接收*.doc格式的文件。文稿必须包括标题、作者姓名及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E-mail、通信地址和手机号码。文章常识性内容简略、突出创新。为方便审稿和修改,建议正文宋体5号,其他字体以系统自带、方正或汉仪为宜。凡内容涉及地图的文章,须遵照《地图管理条例》及《地图审核管理规定》的相关条款,经有审核权的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在图中注明审图号,方可被录用。细节要求如下: 1标题       要求有中英文,简练(不超过20个汉字)、可用短语,不能用句子,应是能反映论文中特定内容的恰当而简明词语的逻辑组合,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中文标题以3号黑体字标示。标题中涉及到的中英文术语在正文中请给出定义和解释。英文标题实词首字母大写。 2 摘要       中文摘要以300字左右为宜,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尽量不要出现公式、英文注解、数值等。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 、“报告了……现状”、“进行了……的调查”等。用过去时态叙述作者工作,用现在时态叙述结论。要求作者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新之处。切忌对自己的成果作过高自我评价,如:“为XXX奠定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等。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文意一致,采用被动语态,不用“We”等第一人称作主语。 3 关键词       要求有中英文关键词4个~8个,应是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中英文关键词一一对应。中文关键词不能全是英文或英文缩写。 4 正文:见图 5参考文献:见图 6 作者简介       只需提供第一作者简介:第1作者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 ×省(市)×市人,职称,学历,研究方向。同时在word文档中提供第一作者的一寸照片(白底证件照最好)。       例如:张大千(1982),男(满族),北京人,工程师,博士,现主要从事工程测量等科研和应用方面工作。作者简介在文章最后给出,请勿以尾注等其他方式标注。 7 联系方式       在文章最后给出作者联系方式。包括电话,E-mail,邮政编码,通信地址等。 8 基金项目         有基金资助的文章要给出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 9 图式规范图像格式:JPEG或TIF。 图像分辩率:300像素/英寸。 如果想看其他刊物收稿要求的,可以给我留言噢~

现在正规刊物发文章只要版面费,都是审稿以后确定可以发表了,才找你收版面费,哪有还没审稿就收钱的道理。正规刊物如果审稿不通过,是不会收取任何费用的。测绘的几个核心期刊都是直接收版面费的,没有听说先要收审稿费的。

必须确保是真正的测绘科学编辑部。如果是真正的编辑部的话,那么还是值的,因为很多论文都是先审稿后发表的。不要在意这个代价,如果能发表,作用是很大的。不能发表,也是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会给你各种写文章的建议。

本文内容转载自微信 公 众 号: 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所刊载内容仅供交流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刊立场。

2021年12月26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5米光学02星。12月27日晚,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以下简称“国土卫星中心”)成功接收到地面系统传输的第一轨全色和多光谱影像。收到数据后,经波段配准、正射纠正、融合等处理,成功制作了真彩色融合影像产品。初步结果表明: 影像清晰、纹理特征丰富,影像质量良好 。

自然资源部作为牵头主用户主持建造5米光学02星,对该卫星工程建设负总责;国土卫星中心作为该卫星工程项目法人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卫星主要载荷为1台可见近红外相机、1台高光谱相机和1台红外相机,可有效获取115公里幅宽的9谱段多光谱数据、60公里幅宽的高光谱数据以及热红外数据,其中全色谱段空间分辨率可达米、多光谱为10米、高光谱优于30米、热红外优于16米。

目前,多光谱相机已成功获取数据,高光谱相机预计在 2022年2月开始成像 ,将进一步提高自然资源定量化调查监测能力,支撑及时掌控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状况及变化趋势,为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监管提供数据保障。红外相机预计也将在2022年2月开始成像,可为钢铁、煤炭等去产能综合遥感监测评估提供数据保障,支撑行业监管。

下一步,国土卫星中心将进一步履行好法人单位职责,会同相关单位,按照在轨测试工作方案安排,牵头做好5米光学02星在轨测试,为卫星在轨交付顺利投入业务使用奠定基础。同时,基于自然资源领域部省市县贯通的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加快高光谱等新型载荷数据及应用技术推广。

初审:张艳玲

复审:宋启凡

往期推荐

资讯

《测绘通报》2022年广告全面招商

5米光学02星成功发射 自然资源质量生态监测再添利器

荐书 | 《CGCS2000坐标转换》

重大调整!新版学科专业目录,拟新增6个交叉学科一级学科

会议

第七届普适定位、室内导航与基于位置服务(UPINLBS 2022)国际会议(一号通知)

高俊院士、王家耀院士等6位著名科学家获“2020-2021年度中国地理学会科学技术奖——终身成就奖”

关于第24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预通知

第一届深度学习与地球科学专题研讨会

《测绘学报》

智能驾驶环境感知 | 许智宾:双目视觉与惯导融合的移动机器人定位方法

智能驾驶环境感知 | 李帅鑫:面向点云退化的隧道环境的无人车激光SLAM方法

智能驾驶环境感知 | 詹智成:用于智能驾驶的动态场景视觉显著性多特征建模方法

智能驾驶环境感知 | 邵晓航:语素关联约束的动态环境视觉定位优化

《测绘通报》

室内高精度三维测图新技术

面向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型测绘

图像全站仪及图像测量发展与展望

《测绘通报》2021年第11期目录

《北京测绘》

《北京测绘》2021年第9期摘要推荐

《北京测绘》2021年第8期摘要推荐(下)

《北京测绘》2021年第8期摘要推荐(上)

《北京测绘》2021年第7期摘要推荐(下)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21年第1期重点论文推荐

摘要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21年第3期摘要推荐

摘要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21年第2期摘要推荐

摘要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21年第4期摘要推荐

摘要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21年第5期摘要推荐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1年第10期佳文推介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1年第9期佳文推介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1年第11期佳文推介

专刊征稿: 社会 感知与地理大数据挖掘(征稿中)

《测绘工程》

摘要 |《测绘工程》2021年第5期摘要推荐

摘要 |《测绘工程》2021年第4期摘要推荐

摘要 |《测绘工程》2021年第6期摘要推荐

测绘教学 | 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创新——以测绘类课程视角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21年第6期摘要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21年第5期摘要推荐

摘要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21年第3期摘要推荐

火卫二地形地貌探测综述

《卫星应用》

综述 | 北斗系统应用趋势分析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测绘学报(英文版)》(JGGS)LiDAR专刊发布

《测绘学报(英文版)》(JGGS)第一次编委会会议顺利召开

Special Issue on New LiDAR Technologies and Techniques

Stefano TEBALDINI et al. |《测绘学报(英文版)》(JGGS)精选论文

《测绘学报(英文版)》专刊征稿 | 地图学与地球空间信息教育:理论与实践

《Satellite Navigation》

[综述]| 高扬教授:GNSS智能手机定位:进展、挑战、机遇和未来展望| SANA佳文速递

熊超教授:地磁暴期间夜间低纬电离层和赤道等离子体不规则体| SANA佳文速递

徐元博士:面向有色测量噪声下UWB/INS组合行人导航的分布式卡尔曼滤波| SANA佳文速递

杨飞博士:GNSS天顶对流层精化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SANA佳文速递

牛小骥教授:用半解析法分析GNSS/INS在铁路轨道测量中的相对精度| SANA佳文速递

《自然资源遥感》

《自然资源遥感》入驻“智绘科服”融媒体平台!

《自然资源遥感》征稿:“海岸带空间资源及生态 健康 遥感监测”专栏

摘要 |《自然资源遥感》2021年第3期摘要推荐

《 Journal of Geovisualization and Spatial Analysis 》

《Journal of Geovisualization and Spatial Analysis》入驻“智绘科服”融媒体平台!

JGSA国际期刊2021年第5卷第2期论文摘要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点评

比较容易发表论文的测绘类期刊有《测绘科学技术学报》、《遥感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创、《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1、《测绘科学技术学报》创于1984年,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主管、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主办的测绘科学学术期刊。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学科进展、学术研究、应用工程等。

办刊宗旨: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针,贯彻执行江主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报道和反映测绘科学最新研究成就,传播和积累军事测绘科学知识。

2、《遥感学报》创刊于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环境遥感学会主办。致力于报道遥感领域及其相关学科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报告和阶段性研究简报以及高水平的述评。着重反映本领域的新概念、新成果、新进展。

内容涉及遥感基础理论,遥感技术发展及遥感在农业、林业、水文、地矿、海洋、测绘等资源环境领域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遥感与GIS及空间定位系统(GPS)的结合及其应用等方面。

3、《地理科学进展》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获奖情况: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地理学研究动态。发表论文的领域为资源与环境、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区域研究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成果与新技术。

4、《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创刊于1985年,由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主办。包括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两大部分,具体栏目有:3S研究与应用、数字城市与数字国土、区域经济、环境与生态、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基本涵盖了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的前沿与热点,侧重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新研究成果。

核心期刊有哪些? A类有哪些? ...08北大期刊排行 1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测绘科学A B + 等(8 种) :测绘通报、遥感信息、遥感技术与应用、地球...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是核心期刊,位于2011第六“P2 测绘学类” 7当前的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 主办: 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周期: 双月出版地:河南省郑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3-6338CN: 41-1385/P曾用刊名:解放军测绘学院学报;测绘学院院报;测绘学院学报创刊时间:198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

测绘学报2021年第四期

整体是二本,只是在13个省招一本生源,其他省为二本,但二本分数也接近一本,一定要看本省定位几本。

本文内容转载自微信 公 众 号: 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所刊载内容仅供交流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刊立场。

2021年12月26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5米光学02星。12月27日晚,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以下简称“国土卫星中心”)成功接收到地面系统传输的第一轨全色和多光谱影像。收到数据后,经波段配准、正射纠正、融合等处理,成功制作了真彩色融合影像产品。初步结果表明: 影像清晰、纹理特征丰富,影像质量良好 。

自然资源部作为牵头主用户主持建造5米光学02星,对该卫星工程建设负总责;国土卫星中心作为该卫星工程项目法人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卫星主要载荷为1台可见近红外相机、1台高光谱相机和1台红外相机,可有效获取115公里幅宽的9谱段多光谱数据、60公里幅宽的高光谱数据以及热红外数据,其中全色谱段空间分辨率可达米、多光谱为10米、高光谱优于30米、热红外优于16米。

目前,多光谱相机已成功获取数据,高光谱相机预计在 2022年2月开始成像 ,将进一步提高自然资源定量化调查监测能力,支撑及时掌控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状况及变化趋势,为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监管提供数据保障。红外相机预计也将在2022年2月开始成像,可为钢铁、煤炭等去产能综合遥感监测评估提供数据保障,支撑行业监管。

下一步,国土卫星中心将进一步履行好法人单位职责,会同相关单位,按照在轨测试工作方案安排,牵头做好5米光学02星在轨测试,为卫星在轨交付顺利投入业务使用奠定基础。同时,基于自然资源领域部省市县贯通的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加快高光谱等新型载荷数据及应用技术推广。

初审:张艳玲

复审:宋启凡

往期推荐

资讯

《测绘通报》2022年广告全面招商

5米光学02星成功发射 自然资源质量生态监测再添利器

荐书 | 《CGCS2000坐标转换》

重大调整!新版学科专业目录,拟新增6个交叉学科一级学科

会议

第七届普适定位、室内导航与基于位置服务(UPINLBS 2022)国际会议(一号通知)

高俊院士、王家耀院士等6位著名科学家获“2020-2021年度中国地理学会科学技术奖——终身成就奖”

关于第24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预通知

第一届深度学习与地球科学专题研讨会

《测绘学报》

智能驾驶环境感知 | 许智宾:双目视觉与惯导融合的移动机器人定位方法

智能驾驶环境感知 | 李帅鑫:面向点云退化的隧道环境的无人车激光SLAM方法

智能驾驶环境感知 | 詹智成:用于智能驾驶的动态场景视觉显著性多特征建模方法

智能驾驶环境感知 | 邵晓航:语素关联约束的动态环境视觉定位优化

《测绘通报》

室内高精度三维测图新技术

面向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型测绘

图像全站仪及图像测量发展与展望

《测绘通报》2021年第11期目录

《北京测绘》

《北京测绘》2021年第9期摘要推荐

《北京测绘》2021年第8期摘要推荐(下)

《北京测绘》2021年第8期摘要推荐(上)

《北京测绘》2021年第7期摘要推荐(下)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21年第1期重点论文推荐

摘要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21年第3期摘要推荐

摘要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21年第2期摘要推荐

摘要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21年第4期摘要推荐

摘要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21年第5期摘要推荐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1年第10期佳文推介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1年第9期佳文推介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1年第11期佳文推介

专刊征稿: 社会 感知与地理大数据挖掘(征稿中)

《测绘工程》

摘要 |《测绘工程》2021年第5期摘要推荐

摘要 |《测绘工程》2021年第4期摘要推荐

摘要 |《测绘工程》2021年第6期摘要推荐

测绘教学 | 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创新——以测绘类课程视角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21年第6期摘要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21年第5期摘要推荐

摘要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21年第3期摘要推荐

火卫二地形地貌探测综述

《卫星应用》

综述 | 北斗系统应用趋势分析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测绘学报(英文版)》(JGGS)LiDAR专刊发布

《测绘学报(英文版)》(JGGS)第一次编委会会议顺利召开

Special Issue on New LiDAR Technologies and Techniques

Stefano TEBALDINI et al. |《测绘学报(英文版)》(JGGS)精选论文

《测绘学报(英文版)》专刊征稿 | 地图学与地球空间信息教育:理论与实践

《Satellite Navigation》

[综述]| 高扬教授:GNSS智能手机定位:进展、挑战、机遇和未来展望| SANA佳文速递

熊超教授:地磁暴期间夜间低纬电离层和赤道等离子体不规则体| SANA佳文速递

徐元博士:面向有色测量噪声下UWB/INS组合行人导航的分布式卡尔曼滤波| SANA佳文速递

杨飞博士:GNSS天顶对流层精化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SANA佳文速递

牛小骥教授:用半解析法分析GNSS/INS在铁路轨道测量中的相对精度| SANA佳文速递

《自然资源遥感》

《自然资源遥感》入驻“智绘科服”融媒体平台!

《自然资源遥感》征稿:“海岸带空间资源及生态 健康 遥感监测”专栏

摘要 |《自然资源遥感》2021年第3期摘要推荐

《 Journal of Geovisualization and Spatial Analysis 》

《Journal of Geovisualization and Spatial Analysis》入驻“智绘科服”融媒体平台!

JGSA国际期刊2021年第5卷第2期论文摘要

APP下载输入杂志名称或者文章关键词搜索关于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技术的探讨2021-03-08叶智明科学与财富订阅 2021年3期收藏关键词:天气现象自动化叶智明摘 要:为使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水平大幅提升,在天气现象观测过程当中,应当重视应用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技术,进而促进自动化观测天气现象能力不断提升,为我国工农业发展提供有效指导。下文当中结合实践,主要对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并研究阐述自动化观测技术在天气现象观测过程当中的有效应用,旨在为同行业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关键词: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技术在地面气象观测方面,相较于国外,我国的地面气象观测技术发展相对较晚,而且在地面气象观测过程中应用的观测设备相对比较落后,很多时候还需要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气象观测。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日渐提升,在气象观测方面,自动化设备应用越来越普遍,尤其是气压、雨量、温湿、蒸发、辐射等气象观测过程当中自动化程度获得了巨大提升,运行也十分稳定,天气现象自动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更加精准的天气气象观测,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有效推动我国工农业发展。1 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技术特点对于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系统而言,主要是针对地面业务观测,构建的一系列自动化观测设备。具体而言,天气现象自动观测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技术作为现代化的自动化气象观测技术手段,集常规地面气象观测、图像以及光学散射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第二, 天气现象自动观测技术在利用图像技术基础上,能够客观化定量化的记录各种大气现象,虽然样本获取时间较长,难以短时间内实现自动识别,但该项技术可以自动化储存,并调整相关业务,从而为地面人工观测与仪器观测双轨运行提供便利条件。第三,在凝结天气现象自动识别试验中,识别技术和图像采集技术取得了良好成果。第四,就目前而言,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系统的识别功能还有待加强,特别是一些天气现象自动化识别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且识别精准率有待于提升,针对这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2 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技术的具体应用 降水天气现象观测技术的应用具体来说,降水天气现象主要包含雨、雪、霜、冰雹等多种类型。降水天气现象是进行天气预报、云物理研究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的重要资料,其不仅能够对降水的物理状态和强度信息进行客观反映,还能够对降水形成的云物理条件以及大气状态进行了精准反映。就目前而言,实现降水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的技术和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对降水粒子击打物体的声学特性以及降水粒子的遮挡特点及散射特点进行测量。通过这些技术,能够有效获得液态降水粒子的直径、降水强度、降水量以及固态降水情况等方面的信息,但是无法对固态降水量和相关种类信息予以确定,也就是说无法对雨、雪以及冰粒等天气现象加以区分。为此,以图像传感器为基础和前提的降水天气现象自动观测技术凭借对降水物态精准识别的优势,得以普及使用。 视程障碍天气现象观测技术的应用视程障碍天气现象主要包含扬沙、沙尘暴、浮尘、雾霾、雪暴以及冰针等多种气象,这些天气情况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气象能见度产生影响。其中,扬沙、浮尘、沙尘暴以及雾霾等更是当前气象服务的主要内容。就目前来说,对视程障碍天气现象能够自动识别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对气象能见度、温湿度以及风速等进行观测,从而对各类视程障碍天气现象进行判别;二是运用图像传感器设备实现对大气色度信息的获取,并通过对色度学参数的运用有效实现对雪类、沙尘类以及雾类等天气现象的区分。在整个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系统中,视程障碍天气现象传感器一般采取第一种方式为主、第二种方式为辅的应用理念,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在综合判别的基础上,通过自动化观测技术实现对扬尘、沙尘暴以及雾霾等天气现象的自 动判别;第二,运用图像传感器实现对色度信息的获取;第三,采取合理措施,有效提升天气现象观测的精准率和对不同视程障碍现象的区分功能。 凝结天气现象观测技术的应用具体来说,凝结天气现象主要包含霜、露、雨凇、雾凇等现象。其中, 日常气象服务及气象灾害服务的主要内容为霜、雾凇、雨凇、积雪和结冰等天气现象,这些天气现象对我国工农业产生严重影响。就目前而言,对凝结天气的自 动化识别已然成为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的瓶颈。加上凝结天气现象、结冰、积雪等均具备相应的图像特征,在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自动识别的过程中使用图像识别技术比较适用。同时,为有效提升天气现象观测结果的精准性和标准化,可以使用图像传感器来有效获取满足天气现象观测规范要求的统一示踪物体上的凝结天气现象相关资料。 光电天气现象观测技术的应用具体来说,光电天气现象主要包含闪电、雷击以及极光等现象。其中,因云强烈放电而产生的光声现象的为雷击和闪电,其也是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的主要内容。就目前来说,我国在对光电天气现象进行观测的过程中,已经采用了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的闪电监测系统,其监测数据能够实时传递到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系统中。一般来说,极光都是在高纬度地区的高空中出现,是因太阳粒子流在对高层大气气体进行轰击的过程中出现的电离或者激发的彩色发光现象。在对极光天气现象进行观测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以CCD图像传感器为技术的自动化观测技术,有效实现对空间天气的预报和监测。 其他天气现象观测技术其他天气现象主要包含台风、龙卷风以及尘卷风等。在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观测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对自动气象站温湿度、风速、风向等的观测实现自 动识别。3 结论(1)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天气现象自动化识别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对天气现象的观测过程中,有效提升自 动化观测技术的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不仅能够减轻气象观测人员的工作压力,还能有效实现对无人观测区域相关天气现象的自动化识别。同时,在对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技术进行应用的同时,结合当前业务常规观测信息、粒子光学信息以及闪电定位仪信息等,有效实现对天气现象的自 动识别,并为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2)在有效提升天气现象自 动化观测技术水平的同时,还需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分阶段实施,并对当前天气现象的划分情况进行科学调整,分清轻重缓急,加强对业务需要旺盛的天气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力度。(3)有效提升天气现象自 动化观测技术水平的关键在于对光学传感器及大气粒子光学特定的研究。其中,降水现象即视程障碍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强对粒子光学特性的研究是当前国际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对设备的现场试验、改良能够有效实现对降水现象种类的自 动化识别,以便为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4)天气现象自 动化观测数据的精准性与否主要受到大量现场试验和场外数据积累的影响。众所周知,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且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要想获取精准观测数据,必须进行反复试验积累丰富资料,并对设备计算方式进行不断完善,为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技术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参考文献:[1] 包宗坤.地面气象观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山东工业技术,2016,(14):89-90.[2] 陈冬冬, 施丽娟, 李肖霞, 等. 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现状调研[J].气象科技.2018,(5):112-113.[3] 马舒庆, 吴可军, 陈冬冬, 等. 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系统设计[J].气象,2018,(9):156-157.[4]常越,陈德生,郭在华.多普勒天气雷达与雷电预警关系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9,(1):36-39.[5]任得萍,赵文杰,严玉霞,等.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在临近天气预报中的应用[J].自然科学,2018(3):256.(佛山市高明区气象局 广东 佛山 528500)猜你喜欢天气现象自动化《奇怪的天气:关于天气的50个秘密》与龙卷风共舞数据文件格式下天气现象的起止时间记录方法分析新巴尔虎左旗常见天气现象分析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仪器评估方法天气现象仪自动化观测资料对比分析AGV小车在白酒行业自动化立体仓库中的应用配电室无人职守集控站在京博石化的运用配电线路运行资料管理自动化的探讨杂志排行《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22年11期《地质论评》2022年5期《测绘学报》2022年10期《高校地质学报》2022年6期《生物技术通报》2022年12期《生物学杂志》2022年5期《激光生物学报》2022年6期《遗传》2022年11期《生态学报》2022年24期《大学化学》2022年12期科学与财富2021年3期科学与财富的其它文章简析CRH5型车与CRH3型车电气布线差异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基于“真仿结合”教学环境的光接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矿山地质资源勘查与找矿工作中应注意问题研究核电厂功率测量方法与展望西方资助下非洲民主转型—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下以非洲各国政府行为为切入点—

根据教育局规定,现在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

学院简介:

天津城建大学是一所天津市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是天津大学建筑分校,1987年更名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3年更名为天津城建大学。

1978年7月,天津市市委决定:天津自筹经费建立大学分校。在完成国家当年下达的招生任务外,全市再扩招8000人左右,由各分校进行培养,这在国内是一个创举。

1978年9月,在原天津市第八中学的基础上,成立天津大学第四分校。

1979年8月21日,天大四分校改称天津大学建筑分校,划归建工局主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1980年7月14日,学校由单一的工民建专业,调整为三个专业,即:工民建、暖通和给排水专业。标示着天津大学建筑分校的专业结构初步形成。1980年9月,学校开始参加市高校统一招生。

1980年11月23日,市建委主任毛昌五同志批准建委教育处建议:“在办好现有建筑分校基础上,经过三至五年过渡成为天津建筑工程学院”。

1981年11月11日,建委主任毛昌五、市文教委员会副主任谭绍文联合签署文件:“从82年1月1日起建筑分校划归市建委,由市建委和文教委双重领导。”

1982年2月建委主任毛昌五、副主任刘文藩率建材局、建工局、公用局、房管局、规划局、市政工程局等各局领导视察学校,确定对建筑分校实行“由城建系统扶持,为城建系统服务”的办学方针。

1982年8月,增设建筑学、硅酸盐、燃气供热三个专业。

1983年8月25日,学校四个专业的首批487名毕业生,分配到市区及四郊五县约50个单位。

1984年9月24日,学校综合教学楼——“勤业楼”竣工,举行落成典礼和剪彩仪式。

1985年7月6日,副市长在市建委总工孙连溪的陪同下视察学校,确认改建学院,并建议移址新建。市建委主任白化岭同志批准移址新建。1985年7月22日,市建委决定:待市政府批准该校2700名在校生发展规模后,在市西郊侯家台外侧拨地二百七十亩作为发展学院用地;分三批新建校舍十万平米;校名定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1985年8月1日,市高教局决定,将天津理工学院土木系整建制划归建筑分校。

1986年8月28日,根据市城建工委及建工局党委通知,天大建筑分校党的关系归属市城建工委。

1986年9月18日,市长、顾问等领导,审查了该校新校址规划方案,通过了“一主二配带群楼”的设计方案。

1987年4月2日,市高教局主持召开天大建筑分校改建为城市建设学院的论证会。建设部教育局副局长和高教处处长专程从北京来津听取论证。龚小道校长汇报了建筑分校的现状。经论证,与会的同志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一致同意将“天大建筑分校”改建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的结论意见。

1987年12月15日,国家教委教计字第223号文件,批准在天大建筑分校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规定学校在校生发展规模为三千人;

设立建筑学、建筑材料与制品、给水排水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城镇建设、供热通风空调工程及城市燃气工程等八个本科专业,从88年开始正式招生。

据此,经学院研究确定“12月15日”为校庆日。

1988年5月23日,在完成新校址征地即“三通一平”基础上,43000平方米的教学主楼和图书馆两项工程正式开工。

1988年9月1日,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首次招收的新生报到。共招学生319人,其中本科274人。1988年9月4日,学院举行“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成立暨首届新生入学典礼”大会。

1989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老市长李瑞环同志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题写院名。

1993年6月19日,学院新址工程通过验收。

1994年12月1日-5日,国家教委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专家组对该院进行以教学工作评价为中心的全面考核。1995年2月12日,学院“教学实习基地”签约挂牌仪式在电教馆举行。

1996年4月8日,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公布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等十三所高等工科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结论的通知》,批准该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顺利通过。

1998年6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市政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

2002年9月10日,第18个教师节之际,学校举行全国政协主席新题“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新校牌揭幕仪式。

2002年10月17日,中共天津市委津党《关于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党的关系划归市委教卫工委管理问题的批复》颁布:“同意将天津城建学院党的关系由市委规划建设工委管理划归市委教卫工委管理”。

2005年6月10日,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津教委[2005]91号文件《关于报送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总体扩建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的请示》做出批复,同意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校园总体扩建一期工程项目立项。

2007年12月,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2013年4月,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升格为天津城建大学的申报获得通过。

2013年5月31日,举行更名仪式正式更名为“天津城建大学”。

2019年12月,天津城建大学与波兰两所工业大学联合申请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工程学院正式获教育部批准。

2020年9月27日,天津城建大学国际工程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院系设置

截至2018年3月,该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1个教学部、1个教学中心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

师资力量

2021年12月31日,学校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400余人。高层次人才数量持续提升,20位教师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其中国家级工程项目人选2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人;省部级各类人才项目43人,其中省部级人才工程项目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天津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天津市特聘教授1人、青年学者3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8人、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4人、天津市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青年科技优秀人才3人、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天津市教学名师14人。拥有15支天津市教学团队、6支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2支天津市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天津市“项目+团队”创新类B级团队、1支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1支天津市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示范团队。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12月,天津城建大学拥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个天津市一流学科、6个省部级重点一级学科、4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

学位点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质学、化学、应用经济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0个):计算机控制与建筑智能化、建筑经济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土木工程测绘与3S技术、城市热能工程、城乡道路交通规划、工程施工装备及其自动化、环境材料与技术、城市艺术设计、城市管理、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5个):建筑学、风景园林、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工程管理。

重点学科

天津市一流学科(2个):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津市特色学科群(4个):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城市管理。

天津市第五期重点学科(6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硬件设施

截至2018年3月,该校占地面积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校园网用户为15561人、5个出口、总带宽6Gbps。敷设无线信息点4000余个,校园无线网覆盖了教学办公的主要楼宇及学生宿舍。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完善。

质量工程

截至2018年3月,该校共获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2个天津市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和5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项目,8个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和12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6个专业通过住建部本科专业评估(认证)。

该校拥有3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市精品课程12门,天津市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6部。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

天津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点:建筑电气智能化、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

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城市规划、网络工程、土地资源管理、艺术设计

天津市精品课程:材料力学、数据结构、结构力学、外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系统工程与运筹学、传热学、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应用统计学、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桥梁工程

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环境与市政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中心、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中心、能源与安全工程实验中心

学生成绩

2012年,该校本科生实际参加毕业设计(论文)共2753人,共评选出优秀毕业设计(论文)59篇,其中1篇毕业设计(论文)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优秀指导教师46名,同时评选出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先进个人10名。其中1人获得了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在2012年天津市教委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互查中,专家组针对“规章制度”、“网络管理”、“文本质量”和“整体印象”四个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评价成绩分别为:“好”、“良好”、“好”和“好”。

2008年至2013年4月,该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等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13项;在历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中,均获得团体优胜杯;有46支大学生社会实践示范队获得天津市先进示范队荣誉。

拥有一支女子足球队,获得2010年、2011年全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亚军,2012年全国女足足协杯冠军,2012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女足比赛铜牌;2011年有4名队员入选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队,荣获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足球比赛冠军。获得2008年度全国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荣获2007—2011年度天津市文明单位,获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先进单位,2012年度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状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3月,该校建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8个,包括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9个省部级技术工程中心,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部级高校智库,1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1个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中国科学院联合成立了协同创新平台4个(地质环境与岩土工程联合研究中心、水质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部)、数字城市与虚拟现实实验室)。

该校拥有天津市地震工程研究所、城市化教育问题研究中心、建筑能效研究中心、岩土文物加固与保护研究所、绿色建材研究所、环境净化与新能源材料研究所、污染修复生态研究所、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研究中心、防护工程研究中心、防护工程研究中心、建筑智能化研究所、现代制造与测控技术研究所、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历史城镇规划研究所、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4个):软土特性与工程环境实验室、水质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土木建筑结构防护与加固实验室和基础设施耐久性企业重点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1个):建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吹填造陆与滨海软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天津市工程中心(7个):建筑垃圾与燃煤废弃物利用技术工程中心、滨海软土技术工程中心、绿色住区建设技术工程中心、建筑智能化技术工程中心、燃气高效利用技术工程中心、化工废水源头减排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和绿色建筑机电技术工程中心。

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

天津市高校智库(1个):城市绿色发展研究中心。

天津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个):绿色建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建设成果

据2018年12月官网资料显示,该校近五年在软土特性与工程环境、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水处理与环境治理、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天津市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优势,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3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25项;2014年首次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实现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8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9项。

该校先后有200名科技特派员受市科委委派进驻中小企业开展科技服务;与市建委、武清区政府、津南区政府、天津住宅集团、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等多家政府部门、大型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开展政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借助各类平台与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决策咨询、教育培训等服务;建有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搭建了包括建筑设计院、监理公司、环境检测公司等12个校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20项科研成果被列入《天津市建设领域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储备库》;被天津市人民政府采纳研究成果20项,其中获市主要领导直接批示4项,获得市优秀咨询成果奖3项;开展科普活动20余次、文化成果展10余次、艺术成果展30余次,科技成果展10次。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3月,该校图书馆及资料室共有纸质图书万册,纸质期刊963种,电子图书万册,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万种,中外文数据库平台85个,试用库54个,本地数据量45T。

学术刊物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原《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国内统一刊号CN12—1439/TU,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719X,英文刊名JournalofTianjinChengjianUniversity)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5年,1995年公开发行。2014年第2期(2014年6月)始改为双月刊,每双月末28日出刊。2011和2013年经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中心审定,《学报》入选第二、第三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学报的主要栏目为: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地质与测绘、环境与市政、能源与机械、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学科、建筑与规划、经济与管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城市交通、城市艺术、人文与社会、教育与教学研究等。

测绘科学学报

副主任:王小同 王家耀 许其凤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王青山 白 玲 司顺奇 华一新 孙 群 孙付平朱述龙 李广云 吴晓平 张卫强 张永生 武 芳郑 勇 郝向阳 郝金明 姜 挺 徐 青 游 雄通信编委:(以姓氏笔画为序)史文中 朱长青 刘纪平 杜清运 李 斐 李 莉李成名 李志林 李建成 周成虎 胡 莘 闾国年袁修孝 崔铁军 程鹏飞 翟京生主 编:王小同?副主编:张卫强 司顺奇(专职)主 任:司顺奇编 辑:陶大欣(主管大地测量学方面稿件);安 敏(主管地图学、地理信息工程、测绘保障等方面稿件);陈四清(摄影测量、遥感技术等方面稿件)编 务:范培英

编辑部通信地址: 郑州市陇海中路66号《测绘科学技术学报》编辑部邮政编码: 450052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是核心期刊,位于2011第六“P2 测绘学类” 7当前的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 主办: 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周期: 双月出版地:河南省郑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3-6338CN: 41-1385/P曾用刊名:解放军测绘学院学报;测绘学院院报;测绘学院学报创刊时间:198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

测绘学报百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不是21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于南京江北新区,是一所以大气科学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是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共建,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前身为始建于1960年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910年11月8日生于北京。1927年9月至1931年7月先后在清华大学土木系、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学习;1931年8月至1934年7月任清华大学助教;1934年8月至1935年6月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土木系学习大地测量专业并获硕士学位;1935年7月至1939年2月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学系学习并获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历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中国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交通部铁路测量总处处长兼总工程师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历任广州岭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院长,华南工学院副院长,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副院长兼大地测量系主任;国家测绘总局总工程师兼测绘科学研究所所长。陈永龄是我国测绘界有较高声望,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先后担任过国家科委测量制图组副组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及测绘分册编委主任,《测绘学报》副主编、《测绘通报》副主编、《测绘译报》主编等职。1980年11月陈永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并在1998年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上,荣获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陈永龄出生在北京市一个职员家庭,不满5岁即上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小学毕业后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初中和高中。1927年夏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学系,1929年工程学系因故停办,他遂转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继续攻读,1931年毕业,又回到清华大学任教。1934年中英庚款董事会招考第二届公费留学生,陈永龄被录取去英国学习大地测量,进入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1935 年又转入德国柏林技术大学测量系学习,1937年取得特许工程师学位,1939年取得工学博士学位。他的指导教师是德国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波茨坦大地测量研究所所长埃格尔特(Eggert)教授和史麦尔(Schmenl)教授。博士论文是:《大地测量用矢量和用经典平差方法的比较》。在德国学习期间,为获取更多的测量知识和了解国际测绘科学技术发展动态,陈永龄进行了许多学术活动和参观学习。如1938年曾去罗马参加国际测量师联合会(FIG)的学术会议,利用暑假一个月的时间去瑞士威特公司实习,后又去捷克测量局参观。193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专门去巴黎学习了半年法语,以便能阅读更多的外文书刊。1939年秋,陈永龄学成回国,在香港与清华大学文学系高棣华女士结婚。那时祖国各地烽烟四起,半壁河山遭日本侵略军铁蹄践踏,东部沿海地区已全部沦陷,他遂由香港转去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主讲测量平差和地图投影等新课程。1943年陈永龄在四川中国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员的同时,还在同济大学兼任教授,主讲大地测量学、测量平差法等课程。1944年曾赴印度考察大地测量。1948年冬,陈永龄去广州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任教,直到1949年10月14日在广州迎接了解放。1951年,陈永龄出任岭南大学理工学院院长,他是第一位中国籍的院长。1952年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及粤、湘、鄂部分工科院校合并成立华南工学院。1953年陈永龄任该工学院副院长。1956年,当时高教部决定筹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后改称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简称武测,现合并入武汉大学),陈永龄认为,这个决定对发展中国的测绘教育和科技事业影响深远,因此不仅亲任武测筹委会副主任委员,还积极参与主持武测的筹建工作。1955年他还亲自率领有关人员风尘仆仆地来到武汉,为该校选定了珞珈山以南的天门山一带为校址。1956 年建校后,陈永龄任武测副院长兼天文大地测量系系主任。在他的直接领导下,武测第一年就招收了副博士研究生,陈永龄还亲自担任了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他主持制定了武测的《1956-1957 学年工作纲要和教学科研工作计划》和《1957年科研工作计划》,并在1957年举行了武测第一次教师科学研究讨论会和学生科学报告会。同年创办了《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学报》。这些工作都为该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陈永龄十分重视和关心对青年教师的培养。1957年4月,他在武测校刊上发表的题为“与青年教师谈进修问题”一文中指出:“只有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政治和业务水平,才能使高等教育质量不断地提高,才能使中国的科学技术迅速赶上国际水平。”他亲自和青年教师共同讨论制定教学方案,帮助他们选择教材,向他们传授教学方法,鼓励青年教师大胆工作,并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陈永龄还亲自为身边工作的青年教师制定学习、进修规划,为他们提出努力目标,指明研究方向。他告诫青年教师,学习进修要以所在教研组的专业内容为方向,一开始不要好高骛远,要加强培训树立牢固的基础。他专门抽时间为青年教师补课,就是在外地出差也不忘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在陈永龄的教育培养下,今天这批青年教师不但是各单位教学、科研的骨干,而且已成为中国测绘事业的栋梁之才。陈永龄在任研究所所长时,对研究所青年不但言传,而且身教。有位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来研究所从事翻译工作的青年,因不懂专业,加上语文水平较低,译出来的文章水平不高,他以一个长者身份,找他到自己的办公室,耐心细致地帮助,逐字逐句地给他修改译文。从大学理工科毕业的青年人,他们撰写的论文,由于普遍存在文学水平较低、表达能力较差、逻辑性不强的问题,陈永龄所长逐句逐段地帮助他们修改论文,详细讲述撰写论文的一般格式和基本要求。凡是聆听过陈永龄所长教诲和亲身感受他热情、耐心帮助过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一级教授,但他为人师表、待人诚恳、谦虚谨慎,他是位所长,但从不以领导者自居、自傲,年轻人把他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亲切地称他为陈老师。在长期的大学教学工作中,陈永龄始终十分重视高等测绘教育中的教材建设,1931年他在清华大学刚恢复的土木工程学系任助教时,就与同任助教的夏坚白共同编写了《养路工程学》,这是一本结合中国当时实际的好教材,被收入大学丛书,于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位年仅20出头的青年,在教育界开始崭露头角。陈永龄于1939年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时,开始编写大学测量教材《测量平差法》,1943年写成,1947年出版。该书曾由商务印书馆前后发行6版,影响比较广泛。1943年陈永龄在同济大学任教时,开始着手中国第一套《大地测量学》教材的编写。于1949年末完成了该书的编写,并对1932年夏坚白著的《实用天文学》进行了大量修改和充实,连同已出版的《测量平差法》等大地测量用书,形成了中国第一套内容比较充实,文字深入浅出的大学测绘教材。商务印书馆作为大学丛书分别于1952年和1953年出版并再版,受到中国测绘界的欢迎。陈永龄在武测任教期间,分别于1957年和1958年撰写出版了《大地测量学》(上卷一、二分册),该书吸收了国外大地测量教材的优点,紧密结合中国测量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理论与实际并重,对大地测量学的重大问题都做了精辟的论述,成为中国建国后一部理论较系统、内容较完整、阐述较全面、切合中国实际需要的大地测量教科书。此书至今仍对大地测量教学和教材的编写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可惜的是陈永龄编写的《大地测量学》下卷原稿,在文化大革命中查抄他的办公室时丢失,一直未能找到。这对中国大地测量教材和学术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予以为,林徽因是集美貌,才华,胆识,气节於一身之完美女性,她活泼开朗,阳光大气,气质高雅,品德高尚。她与夫君梁思成同甘共苦,志同道合,却又忧国忧民,大力弘场传统文化,致力於古建筑之修复与建设。她是明亡之后,三百年来最美丽,最有气节,最才德双馨与忧国忧民的最伟大的女性。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祖籍福建闽县(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为“徽因”。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