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青海旅游资源论文

发布时间:

青海旅游资源论文

希望可以帮到你: 青海: 青海湖 塔尔寺 茶卡盐湖 鸟岛 日月山 坎布拉 格尔木 柴达木盆地 北禅寺 东关清真大寺 黄河源 孟达天池 倒淌

摘要:旅游业这个新兴产业是伴随着工业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壮大的,所以它既是经济、文化进步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居民收入的增长,个人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人们求新、求知、求乐、求健欲望的增强,都推动着现代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品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壮大的无形力量。论文通过对青海旅游品牌现状分析,发现青海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诸如旅游品牌培育的基础和环境薄弱;注重“品牌打造”,忽视“品牌管理”;品牌经营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高质量、高品味旅游景区开发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其中最为核心观点是:第一,实施品牌营销,提升青海旅游品牌的综合竞争力。第二,品牌运营实现品牌价值的提升。全面提升在全国,乃至在世界旅游目的地市场的地位,使青海旅游在发掘、创造品牌个性的同时能够顺利、准确地进入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拓展独具特色的品牌生存、发展之路。关键词:青海旅游;品牌营销;品牌运营一、绪论当今世界,知名品牌是组织形象的标志,是经济实力的标尺,是市场地位的象征。企业是否拥有名牌,反映其持续发展力的大小;地区和国家是否拥有或拥有名牌的多少,标志其经济扩张力和竞争力的强弱。这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其发展主体在国内旅游市场竞争白热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如何抢占市场先机,获取竞争优势,赢得持续发展,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面对世界品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和个性化追求的多样化需要,打造一批能参与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的旅游品牌已成为发展青海旅游业的一项战略任务。由此,青海旅游品牌问题成为青海省政府领导、业内人士和理论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青海生态环境独特、民族文化多元、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为青海省加快旅游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当前,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过20多年的发展,青海省旅游业走过起步阶段之后,已进入产业发展阶段,普遍树立了经济产业观念,具备了一定的开发规模和经营规模。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10多年,旅游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旅游业迅速成长,国内外旅游市场份额持续扩张,旅游业呈现宏观上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从宏观上看,由于金融危机等引起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青海省旅游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微观上来看,旅游业的发展形势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部分旅游企业、旅游地客源市场萎缩,竞争力不强,投资效益不高。这表明,随着青海省旅游业的迅速成长,早期的产品经营已不能满足旅游者不断增长的对高层次旅游的需要,也无法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的矛盾。旅游品牌创建和品牌管理成为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二、青海旅游品牌现状分析青海省地域辽阔、资源富集、山川壮美、民族众多,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全省现有世界级旅游景点11处,国家级旅游资源80个。三江源、青海湖、可可西里等旅游资源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品位,具有不可复制性。热贡艺术、藏医药博物馆等文化资源逐渐形成品牌,并成为支撑青海旅游发展的特色资源。省级旅游景点数百处,既有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又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青海在地理上的重要性体现在自然风光、地理地貌、民族文化、人文风情等,而这些都具有多样性和原生态的特点。青海山川壮美,素有“众山之宗、千湖之地、江河之源”的美誉。特别是 “中华水塔”三江源、“鸟类天堂”青海湖、“高原珍稀动物王国”可可西里、“碧水丹山”坎布拉、“佛教圣地”塔尔寺、昆仑“始祖”、绚丽盐湖、、原子城、丝绸之路、可可西里、昆仑山、祁连、山藏医药文化博物馆、热贡艺术;还有青藏铁路顶级旅游线、环中国夏都旅游线,穿越柴达木自驾车旅游线等多条精品线路。它所具有的独特性、文化性、延展性、实用性对中外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新疆、敦煌甚至四川等地有的风光青海都有,而祁连、门源一带的风光则极具北欧风情,被《中国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草原之一的祁连山牧场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草原十分相似。青海还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人文风情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道教文化发源地就在青海的昆仑山。以及藏族、土族、撒拉族民俗风情等都是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的青海旅游品牌。三、青海旅游品牌建设问题诊断1.旅游品牌培育的基础和环境薄弱市场是创造品牌、培育品牌的摇篮,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任何产业实施品牌运营的基础。旅游品牌的培育必须具备适当的土壤和气候,也就是宏观的经济体制、微观的企业经营机制和良好的市场秩序。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市场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但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和市场秩序规范的任务,远未完成。而旅游业要完成从数量型、规模型经营向质量型、集约型经营的转变,必须经历一场政企分离、产权重组等方面的深刻变革。青海省旅游业发展时间较短,还存在体制不顺、基础薄弱和市场相对无序等问题。因此,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品牌的成长不可能逾越宏观经济环境和客观社会条件。2.注重“品牌打造”,忽视“品牌管理”注重“品牌打造”,忽视“品牌管理” 。时下旅游业界十分流行“品牌打造”这一词汇,也不断出现“打造品牌”的“大手笔”,但却很少强调“品牌经营”或“品牌管理”。片面强调品牌打造,容易使旅游企业陷入经营误区,即片面追求品牌效应所带来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量,将知名度视为品牌的核心内容,从而忽视品牌的长期建设,导致经营上的资金浪费和短期行为。品牌管理则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最终目标是形成“品牌资产”。只有能够形成资产的品牌,才会具备价值,而品牌形成资产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具备长期使用、运作的可能性。品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品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和提升,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可以说,旅游品牌的经营管理过程就是旅游品牌资产的动态累积过程。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品牌管理创新的意义在于实现品牌价值增值,而品牌价值包含两个基本内涵:一是品牌顾客感知价值,二是品牌经济价值。两种价值相互整合相互联系。因此,忽视品牌管理,对品牌资产动态累积过程短乏深刻认识的“品牌打造”,是不符合效益原则的,也是无益于旅游业发展的。3.高质量、高品味旅游景区开发缓慢青海省知名旅游景点众多,但大多数地处偏远,点多线长,高度分散,景点景区基础设施条件差,旅游饭店、宾馆、由其是涉外宾馆的建设和接待能力与全国的其他省份相比较为落后,有待加速建设和提高。加之交通网络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不够完善,极大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品牌价值。旅游品牌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资源、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诸多方面。青海要打造一批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品牌,就应增加资金投入。4.品牌营销不科学,缺乏系统性许多企业或决策者认为,“广告一打,品牌创下”,其实这是误解,“创下”的不是品牌而是知名度。品牌的关键在于:品牌的忠诚度和品牌联想。更有人认为,利用娱乐营销和体验营销,获得消费者的美誉,就是品牌建设,其实这同样是对品牌建设的误解。品牌建设是一种战略过程,有自己的一套科学运作规律。目前青海旅游品牌塑造比较注重品牌的整合传播,而忽视了其它重要环节比如品牌的定位、品牌的形象设计、品牌的营销策略、品牌管理等几个重要环节。且在整合传播过程中缺乏重点。四、打造青海旅游品牌的对策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旅游品牌的品位质量是旅游品牌的本质、基础,也是品牌的生命。旅游品牌的建立,应以质量为本,才能提高青海旅游品牌的价值,应从三个方面提高:(1)提高景区的景观质量加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中的人文、自然生态、民俗风情、宗教习俗、革命遗址、古建筑等资源除注意保留其原汁原味外,还应做必要的包装,突出特点和特色,设计产品时要考虑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针对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来设计旅游品牌。使其能引起旅游者感观的愉悦和心理上的震撼,以满足现代旅游多层次、多范用、多品味的要求。(2)提高环境质量使景区有良好的治安秩序和爽心悦目的卫生环境,加强硬环境建设,使旅游者感受自由、快乐的环境氛围。要建立独特的旅游品牌形象,旅游品牌最基本的形象就是“安全、文明、舒适”。(3)提高服务质量旅游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其服务质量与旅游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只有提高管理人员和旅行社导游员、旅游饭店、宾馆、旅游景区、旅游购物场所的服务员以及旅游航空、车船公司的司机、服务员的素质,增强法律意识、服务意识,苦练内功,规范服务,才能使旅游者感到满意,为旅游品牌树立起崭新的形象。2.生态优先,文化注魂旅游业的发展证明,旅游不但是一项经济活动,也是一项文化活动。经济与文化的融合是旅游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产品层次的体现,旅游这种文化属性和对于文化的依附性,要求人们在打造青海旅游品牌中,,应着力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资源的品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生命。不能只重视自然景观的利用,而忽视人文景观的价值,也要重视和加强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遗产和现代科学技术资源,如黄南的热贡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对以提高旅游资源的品位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只有重视景观的人文价值,善于借助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来吸引旅游者,积极发掘青海各旅游景区景点中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民间习俗、文化活动、庆典古韵、文化遗产、传统艺术、民间技艺、民族服饰、人文建筑、历史文化遗址、现代科技等旅游资源,才能使其更具有民族性、地方性、文化性,并成为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手段。3.品牌营销策略的组合运用,提升青海旅游品牌的综合竞争力(1)品牌定位策略打造青海旅游品牌的关键,就是要根据消费者心理所确定的目标市场特征进行品牌定位,而品牌定位只有差异化才能获得成功,品牌应该是一种战略问题而不是战术问题。突出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就显得极为重要。结合旅游资源和旅游者的心理感应和需求,就必须充分利用青海省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资源,利用文化和地理的差异性,深度挖掘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元素和独特的地质地貌,进行差异化品牌定位。如可将“大美青海”品牌整体形象定位于“三江之源、万山之宗”。有了这样的定位,就将高原文化注入到了青海旅游的核心地带,使整个青海旅游品牌打造工程有了核心骨架和形象平台。最后,建议对青海旅游产品进行细分,让好的定位与形象识别系统得以落地,青海旅游形象就有了根基,这样高原文化旅游品牌才能立得起来。(2)品牌形象策略品牌形象是品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会影响游客对品牌的忠实程度,从而影响青海旅游品牌的市场份额乃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由于信息不对称性,消费者事先难以了解和评价青海旅游目的地所提供的产品价值。因此,青海旅游应树立具有特色的品牌形象,将有关旅游产品的实际价值和特色的信息传递给游客。这就需要对旅游品牌形象进行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品牌名称和标志;②品牌形象定位;③导入CIS。(3)品牌延伸策略“品牌延伸是指企业将某一著名或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成功品牌,用于与原来产品不同的新产品上的策略。”青海可以利用“青海湖”这一因“环湖赛”而闻名的旅游品牌进行品牌延伸。比如环青海湖旅游圈的提出,就可以快速提升其它旅游新产品的市场认知率。另一方面,品牌延伸又可以通过新的旅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增加进一步扩大“青海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通过拉长旅游链条,进而树立“大美青海”品牌。(4)品牌概念营销品牌的概念营销,就是给品牌注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可以提升品牌的价值。如,“三江源”——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三江源”——世界人与生物圈,“三江源”——国际湿地联合会保护圈。“塔尔寺”——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和瑰宝,“塔尔寺”——宗卡巴大师魂牵梦绕的圣地。“青海湖”——人与自然和谐的乐园,“青海湖”——天与地同辉人与鸟共生。 “可可西里”——生命极限的神往,“可可西里”——极限中延伸的梦想。“昆仑”——横空出世的龙脉。 “原子城”——现代的神化。“盐湖”——高原给你最后的抒情。“年宝湖”——藏族姑娘多情的暇思。“西宁——夏都”。上述概念和招牌可成为青海省极具号召力的品牌。知名度就是财富发挥青海旅游的品牌优势,特别打造“青海——江河之源、万山之宗”的整体形象。(5)品牌管理树立品牌不容易,管理品牌更不容易。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树立理念,规范服务行为,高度重视旅游品牌的经营管理。首先,因为旅游景区品牌管理工作繁杂,涉及面广,是旅游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青海要使旅游品牌能够生存和发展,应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使景区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现代科技手段来对景区进行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建立和强化监督机制,加强执法检查力度,使景区能健康持续发展。总之,要依照国家和青海有关法律、条例、规定,对景区的资源、资金、市场、人才、中介机构、企业、个体工商户、酒店、宾馆、饮食服务业等实行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使青海的旅游品牌能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其次,培养高素质的旅游品牌管理人才。人是品牌的策划者、创造者、变革者,是成功打造和管理品牌的关键。因此,要打造和管理好青海旅游品牌,就应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使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高度的谋略;就应以人为本,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等科学、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营造公平、公开、平等、竞争的用人环境,为人才提供平等竞争、脱颖而出的机会,真正使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就应不断完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从高等院校和先进地区引进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为青海打造一批世界级、国家级旅游精品提供智力保证,促进青海旅游品牌的不断发展。4.品牌运营对品牌价值的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运营的质量决定企业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品牌运营是资本运营的一种形式,企业通过品牌资本的“并购、重组、置换、联盟、买壳上市”等运营形式,能够获得并实现企业品牌的六种“经济放大效应”,即结构放大效应、交易放大效应、市场放大效应、资产放大效应、时间放大效应和顾客价值放大效应。引入品牌运营的新模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上市公司提升品牌价值。旅游品牌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资源、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诸多方面。青海要打造一批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品牌,势必增加资金投入。根据当前青海的实际情况,解决资金的办法一般有五种:(1)是争取国家投资。认真做好打造青海旅游品牌规划和争取国家投资的申报工作。(2)是争取银行和国债货款。利用西部大开发和大美青海宣介活动的大好机遇,力争得到国债贷款。(3)采用股份制自筹资金。(4)引进外资,可采用外商直接投资与外商合资等多种利用外资的形式。(5)是采用优惠政策,引进国内投资商投资,特别是与周边省区联合打造旅游品牌。目前,青海的做法比较偏向于第四种和第五种方法。还有没有其它办法?有,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通过资本运营打造“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如西藏旅游(600749)、G黄山(600054)、丽江旅游(002033)、首旅股份(600258)等一样走资本市场,资本运营之路。这样的做法有三方面益处:1、通过上市的资本运作可以募集大量资金,增加资金来源渠道。2、可以做免费广告。具有关资料表明,2008年我国A股市场开户账户数字突破亿,虽然开户数并不等于股民数,粗略估计股民数可达6000万左右。要知道这些股民及其亲朋好友是青海旅游的潜在消费者。如果从申购到上市交易再到涨停板上有个叫“大美青海”的上市公司,可想而知有多少股民通过股票市场的免费的广告,一下就知道了“大美青海”这个上市公司,一个涨停你可以不关注,那么几个涨停后呢?加上多媒体、多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股民势必对“大美青海”这一品牌就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个免费的广告效益是巨大的。可以极大地促进青海旅游品牌价值的提升。5.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打造青海旅游品牌,应正确处理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关系,因为旅游业是一项资源禀赋的行业,没有资源的支撑,或资源遭到破坏,旅游业就不可能持续发展。旅游资源是打造旅游品牌的物质基础,是旅游品牌的载体和生命。旅游资源并非绝对的可再生资源,特别是文物古迹、奇特的景观,一经破坏就很难复原,这就要求人们在发展旅游业、打造青海旅游品牌过程中,应改变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严禁用乱挖、乱砍、乱建、乱拆、乱丢等破坏资源和环境的方法来换取旅游经济发展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应坚持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原则,开发应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依法有序,科学合理;保护要有利开发,切实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应运用新观念、新机制、新办法,从规划、论证、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加强管理,使青海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地保护和有效地利用,并打造出更多的能参与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的旅游品牌。

海西州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别是有“中国第一神山”和“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其昆仑山文化源源流长,在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图腾,它是连结中原与西部各少数民族地区最牢固的天然纽带。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构成了海西州地域的主体,其丰富的盐化工、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是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支柱和优势资源,也是海西州发展工业旅游重要的物质基础。特别是青藏铁路的开工建设、察尔汗百万吨钾肥、德令哈百万吨纯碱等项目的实施,为发展高原生态旅游和工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格尔木市境内的4A级昆仑文化旅游区、德令哈市的可鲁克湖及外星人遗址旅游区已初具规模,都兰县境内的国际狩猎场已开办多年,在国内游市场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海西州西部地区奇特的雅丹地貌、沙漠戈壁是科学考察和旅游探险者最有魅力的旅游景点。海西州有广阔的草场、蒙古族、藏族民俗风情是吸引国内游客体验少数民族俗风情的最好去处。海西州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功能全,组合优良,科学文化内涵丰富,大部旅游资源都保持了原始风貌,景观独特、奇美、神秘,是开展登山陆游、生态旅游、科学考察、文化旅游、抢险旅游、宗教朝觐和了解蒙藏民族风情的理想胜地,也是我国旅游向西部转移的一个新的增长级。海西州旅游资源有许多是青海乃至中国之最,是中外游客所憧憬的旅游地区。区内名山大川、长江源区、荒漠戈壁、昆仑文化传说、“外星人遗址”、吐蕃文化、蒙藏风俗等旅游资源均体现出青藏高原原始、淳朴、粗犷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旅游景点特点,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知、求异、求乐的需求趋势,如能合理开发利用,在省内外、国内外将极具吸引力和竞争力。下面我就区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一详细的介绍:1、长江源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的格拉丹东冰峰西南侧的冰川,其海拔为6548米,分南北两条半弧形冰川。南北支冰川长分别为公里、公里;宽分别为16公里、公里。冰川尾部有5公里和2公里长的冰塔林。冰川巨大晶莹,四周群峰壁立银装素裹、云遮雾饶。冰川融水成为万里长江第一河——沱沱河的原流,位于东经′,北纬′。属格尔木市辖区——唐古拉山区。长江源头还蕴藏着丰富的水晶石、硫铁矿、铅锌矿、高原裸鲤、雪鸡等资源。山坡和山脚下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有丰富的耐寒植物及野生动物。壮丽富饶的长江源头将以她绚丽的色彩和博大的胸怀展示在世人面前。长江源和黄河源、澜沧江源2000年被国家确定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中国第一神山——昆仑山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的昆仑山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地位,是华夏儿女的寻祖地,也是神话传说的会聚中心和仙山圣地。《山海经》记载是“帝之下都”,有“天柱”、“天门”,为“百神之所在”。在昆仑神州中,昆仑山有三界天,一界是凉风之山,登而不死,二界是玄圃,空中乐园,登之则灵,能使风雨;三界是上天,兜率空,登之乃开仙。又传,昆仑山有一至九重天,能上至九重天者,是大佛、大神、大圣。西王母、九天玄女均是九重天的大神。一些典籍记载,西王母在昆仑山的宫阙十分富丽壮观,如“阆风巅”、“天墉城”、“碧玉堂”、“琼华宫”、“紫翠丹房”、“悬圃宫”、“昆仑宫”等。据传说,在昆仑山,不仅有许多岩羊、白鹿、雄鹰、灵雀、山狐、雪豹、瞎熊、猛虎,还有传说中的神兽,如守护昆仑山的开明兽、朱雀、彩风、飞龙、走龙、狡、九尾神兽等。“纳赤”为藏语,意为“放过来佛像的地方”。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从西路运送金身佛像的匠人和随从极度疲劳。他们发现清泉后,便放下佛像,痛饮起来,“纳赤”台由此而得名。不管这个传说是否真实,纳赤作为格尔木进藏的第一个景点和客栈,不能不叫人留连驻足。这里的傍晚红橙黄绿,紫青蓝白;景象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魂飞神荡。据说,一位来自魏武帝曹操所筑铜雀台的游客,喝了清泉水,即诗兴大发,赋诗曰:“清泉喷射岩石开,银珠玉粒出水来。掬饮心舒神气足,何须再返铜雀台”。现每年有千余名道教信徒从海外来昆仑山朝观,具有神仙福地和道教祖庭的显赫地位。3、贝壳梁位于都兰县诺木洪乡东南方向的一片荒漠地带。贝壳山不高,是大漠人诗意的夸张。东西走向,宽约70米,长约2公里左右。大约铜钱,小约拇指,数以亿计的贝壳,同含有盐碱的泥沙凝结在一起,层层叠叠,千姿百态。这里原本是一片碧水浩淼的古海,尔今,古海退去,陆地隆起。贝壳山是古海的遗踪,也是沧海桑田的最好见证。是研究青藏高原地质演变的有力证据,具有较高的地学旅游价值。4、科肖图自然风景区位于都兰县城西南40公里,海拔3600—4200米,山上古柏苍郁,牧草连绵,山花簇簇,山顶积雪,浮云轻飘,绵绵不断,山下小溪潺潺,顺溪而上,源头山崖镶嵌着一片晶莹透亮的冰川,夏日,一挂瀑布从冰川间飞流而下,飞珠溅玉,訇然有声,回荡山谷。攀上山崖,望四周,十几眼泉水,争相涌出,迂回于山石沟槽间,这一切与周围的帐蓬和牧人炊烟,构成一幅迷人奇特的高原风光。5、谢哈那当、克措自然风景区位于都兰县府东25公里处,两处大约6平方公里,其间山势俊秀,满山古柏叠翠,牧草茂密,丛丛麻柳、黄刺以簇簇山花蔓藤铺满林间,翘首仰望,轻云薄烟,缭绕山腰,有时高山隐没于云雾之中,忽明忽暗,登山俯瞰,沟壑深入浅出,山间泉水穿梭于林间,时隐时现,高原景色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6、霍鲁逊湖风景区该区分南北霍鲁逊湖,位于诺木洪乡田格里村西北,是柴达木盆地最底端,海拔2580米。水面平方公里,湖深8米。湖东西部生长着一望无际的芦苇,随风起伏。碧波荡漾。湖东南岸有三座千万年前大海变陆地时堆积下来的贝壳山,经阳光照射,白光闪烁,扑朔迷离,春夏之交,湖上众鸟嬉戏,大自然神奇景观尽收眼底。在田格里河源头,三大温泉江集成湖,由于湖中芦苇根系纵横交错,泥土沉积,在湖面上形成一片片大小不等的飘浮的“芦苇草船”。面积达70—80平方公里的田格力湖芦苇密密层层,湖中有珍稀禽类黑颈鹤、白天鹅、斑头雁、黄鸭等,使人叹为观止。7、虾聚峰虾聚峰屹立在都兰县东南200多公里沟里乡境内幽静的江门沟,平均海拔4400多米,四面昆仑支柱环抱,当地人称江洪门山,相对高度200米左右。峰腰及顶向阳一面,约70多平方米,皆大虾化石,呈青黑色,阳光下闪闪发亮。远望似造型奇特的浮雕,琳琅满目,恰如群虾闹海,或奋须扬威不可一世,或多促戟指愤怒异常,或蜷曲挣扎似曾受伤仍拚死相搏……英姿飒爽,神态栩栩如生。虾聚峰记载了柴达木的地质年轮,把地球的生命轨迹,鲜明形象地刻在了昆仑支柱上,是研究青藏高原地质变迁的重要资料。8、都兰国际狩猎场都兰国际狩猎场分巴隆、沟里两个狩猎点,坐落在县境的西南135KM和153KM处,分别占地1900公顷和25000公顷,猎场海拔3000—5000米,属昆仑山余脉布尔汗布山区。猎场区内,山体高峻,表面为多风蚀岩。随山势走向,山坡有急有缓,阳坡陡峭,阴坡平坦;期间沟岔曲折,冈峦兀立,晨雾氤氲,溪水潺潺。山柳、茅草丛生,岩羊成群出没,是猎手觅兽射猎的好场所。都兰狩猎场内,分布有各种数量众多的动物,主要有名贵的珍稀动物雪豹、盘羊、白唇鹿和藏原羚、岩羊,还有马鹿、狼、麝、赤狐、高原兔和雪鸡、毛腿沙鸡、石鸡、环颈雉等。其中,岩羊数量较大,经常有四五百只的群体漫游活动。狩猎场有车、马、骆驼、牦牛,任由客人选用,还有热情的向导为猎人带路。都兰国际猎场为开放游动式猎场每年4、5月份和9、10月两次对外开放狩猎。目前每年接待国外游人数百人,已有一定的接待能力。9、雅丹地貌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的南八仙和牛鼻子梁一带,有一历经千百年风蚀而形成的地貌。它由各种奇形怪状的泥岩组成。有的成20—30米高的小峰;有的像巨神屹立直插运霄;有的像磨菇破土而出;有的像美丽的芭蕾舞姿,其形态奇异壮观,令人有置身另一世界之感,所以人们又称此为“魔鬼城”。夏季来此一游,时常有可以见到“瀚海蜃楼”景观,那风尘车马,广厦玉宇,更令人感到扑朔迷离。它将成为海西西部地区最有魅力的旅游景点。10、大柴旦温泉大柴旦温泉位于大柴旦镇北10公里处的达肯达坂山,气缭绕,状如喷珠,清净碧澄,积水成池。泉水温度一般在80度左右。就是炎热的夏季来这里游玩洗浴,也会老远看到团团蒸气。泉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可以治疗皮肤病和关节炎等疾病。11、西王母瑶池宫铁柱西王母的瑶池不止一个,青海湖是她的最大瑶池;距西王母石室不远,地处乌兰县的茶汗诺尔是西王母最原始的瑶池;地处德令哈西南的褡裢湖是西王母昔日修建了海上宫殿的瑶池;在昆仑有西王母很神秘的瑶池;那里有许多瑶池宫的铁柱子]柱顶石。铁柱子是空心,真可谓是一大奇观。12、褡裢湖——可鲁克湖、托素湖位于德令哈市西南30公里处,克鲁克湖与托素湖一淡一咸水域相通,人称“褡裢湖”。湖中飞禽群集的鸟岛,湖畔芦苇,均为游览胜地。褡裢湖之一的淡水湖其水清澈,里面有鱼,湖边牧草茂盛,牛羊成群,景色十分美丽。褡裢湖的另一头是咸水湖。在湖畔,有一座猴山。象全神贯注地守护着此湖的卫士。据神话传说,昔日西王母东巡时在东胜神州傲来花界山顶的一仙石上坐了一会儿,她的一滴月红掉于石上,日久生灵,生出一石卵,石卵又生成一石猴,以后成为齐天大圣。他大闹天宫时,因不知自己是西王母的儿子,偷吃了王母仙桃,难为了摘仙桃的七仙女。后来保唐僧西天取经,获得正果,又得知自己是王母娘娘的儿子,便到这里尽孝,守护母亲的瑶池宫。可鲁克湖80年代经投资建设,有简易码头,帐房餐厅等设施,购有简单的游船等水上交通工具,已具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克鲁克湖面积平方公里,人工放养的鱼种有鲤鱼、青鱼、鲫鱼、团头鲂、螃蟹、青铜虾等,水产品产量达吨。但资源利用程度较低,开发前景非常广阔。13、柏树山位于自治州首府德令哈以北的柏树山,古柏蓊郁,满山苍翠,柏间红柳丛丛,山花簇簇;瀑布飞珠溅玉,訇然有声;山顶白云缭绕,宛如轻纱;山下,清澈的河池里倒映着山峰挺拔的身影。微风袭来,碧波荡漾,蓝天、群山、池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绝妙的高原山水画。14、哈里哈图原始森林距乌兰县城东北青新公路约15公里处是哈里哈图原始森林旅游区,只见崇山峻岭之间,苍松翠柏,山清水秀,涓涓细流,顺山而下,水中怪石嶙峋,与各种灌木花草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天然美景,使人心旷神怡。金子海位于乌兰县城西南约80公里处,面积平方公里,从湖边叉出两条河流,向东南和西南方向输送清泉,常年流淌,湖的西部和西北部为沙漠;源的东部和东南部被2米多高的芦苇所环绕,近湖地段为百米宽的草带。金子海在夏秋季节,波光粼粼,鱼儿在湖面上跳跃,湖边有成群的鸟儿在嬉戏,充满一种返朴归真的乐趣。春天一群群黄鸭和海鸥在这里繁衍生息,秋天大雁在这里暂宿,雁群有时铺天盖地,遮地蔽日;冬春季节湖水冰封,冻裂之时似有水牛叫声,颇使人感到神奇莫测。在此滑沙、垂钓、戏水,均可以使人怡然自得。16、扎群神山在天峻舟群有座雄伟的神山叫扎群山,据说是西王母、九天玄女炼功、演译兵法的所在。在这座神山上,有几处更神妙的地方。其中山下有一口神泉,其泉水清香可口且十分旺盛,传说人们饮用后能治百病。西王母、九天玄女炼长寿药时就采用这口泉水。在神山的西侧,有三处形状象女性外阴的石洞,人们称为生命之源。传说人从上洞钻进去,从下洞钻出来,就会消灾避祸、吉祥如意如长寿。离这神山不远的地方不家一个很深的石洞,据说是直通青海湖,但至今为止谁也没钻到头。17、天峻山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边缘布哈河南面的天峻山,为环湖13名山之一。距县城20公里。是风景独特的夏季游览胜地。此山海拔4600米,山势陡峻,形如尖塔,翘首上望,轻云笼烟。山体时隐于运雾之中,时露于丽山之下,忽明忽暗,变幻莫测。天峻山只有一条险峻小道通向峰顶。小道十分狭窄,宛如羊肠。道旁则悬崖峭壁。由小道攀上峰顶,顿觉豁然开朗。一块长5公里、宽2公里的平坦草场出现在眼前。这里牧草青青,野花点点,如锦似绣。每到夏季,附近牧民常把牛羊赶上山顶来放牧。山北生长着稠密的柳树灌丛,从南是片片葱笼的松林,西南山脉连绵不断,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此山“有云必下雨,下雨必成雪”。每当浓雾天,便成一片混沌,而秋高气爽时,则可远眺到百公里处的青海湖那湛蓝的湖水。山上山下,岩羊成群,香獐奔逐,并时有野马、马熊出没。

第一章绪论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相关理论介绍第二章青海省的旅游资源青海旅游资源的特点青海旅游资源的评价青海省旅游资源级别的评定青海旅游资源的区划及开发方向第三章青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青海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青海省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青海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青海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青海旅游资源开发战略思路的确定第四章对青海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及建议科学规划,精心布局,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体系拓展旅游产品市场,完善宣传促销机制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旅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参考文献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致谢

旅游资源论文范文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国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正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范文篇1 浅谈旅游环境与旅游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摘要】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本文探讨了旅游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指出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我们都必须从现在做起,为促进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旅游环境;旅游业;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业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看重旅游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对风景区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 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要充分协调好旅游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避免旅游资源被破坏和枯竭。 二、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相当一部分 热点 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三、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 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第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第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第三,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建设灰窑、煤窑等。 2、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3、旅游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 文化 、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四、旅游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 措施 : 1、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 教育 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 方法 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2、运用经济及 其它 手段,控制热点旅游区的旅游规模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3、加强旅游环境立法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保证,通过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制定行为规范。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与惩罚。立法主要内容有: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旅游区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的确定;对违反者的处罚办法等。 总之,旅游业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无烟工业”,它也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我们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为促进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范文篇2 论旅游业发展与旅游地文化变迁研究 [论文摘要] 现代 旅游业的 发展 必然会对目的地的各方面产生影响,旅游地文化变迁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它的发展方向关系到旅游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本文探讨了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原因、表现形式,并提出了使旅游地文化能够良性变迁的方法,以期对我国的旅游接待地尤其是民族旅游地区提供一定的指导。 [ 论文 关键词] 旅游 业 旅游地 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是西方人类学理论学派提出的理论,起源于人类学家对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外界文化接触的研究,是人类学家研究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于文化变迁的研究视野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并应用到了旅游业上。随着旅游的发展,大量的游客涌入一些 交通 闭塞的旅游地,给当地的文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在旅游者所带来的异文化冲击下,旅游地文化变迁从物质层面开始,逐渐渗透到精神和制度文化层面,最后促使整个旅游地民族文化趋同于现代化城市文化,导致许多 传统文化 遗失。而真正吸引游客眼球的往往就是这些即将消逝的民族文化,一旦完全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可能导致当地旅游业的萧条甚至停滞。因此,从文化变迁理论出发,研究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动因和策略选择,不仅是出于民族文化保护的需要,也是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文化变迁与旅游地文化变迁 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变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文化内部的整合而出现的有别于过去的文化形态,表现在技术、工艺、食物、服装等方面,包括价值观、习惯和社会关系。社会学家和社会心 理学 家则常用“社会变迁”来指代非物质文化的变化,其中包括价值观、习俗、制度和社会行为。本文所指的文化变迁侧重于指较为明显的变迁——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下产生的文化变迁。 基于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旅游地文化变迁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旅游者涌入一个文化背景不同的旅游地,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在多种文化相遇、碰撞、交融和整合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势差的客观存在,使得客源地文化较多地“流向”目的地,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地影响旅游地文化,使得旅游地发展成为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社会文化形态。文化变迁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变迁,受社会 经济 条件的制约,不随人的意志而改变。文化变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于暂时的文化变化,当暂时的文化变化逐步改变原有的文化形态,就产生了变迁。 二、旅游地文化变迁动因分析 在现代社会,旅游业发展所产生的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导致旅游地文化变迁的最主要动因: 1.文化传播、交流中主客双方接触的不对等性 一般情况下,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的接触是短暂且有限的。旅游者在一个接待地的逗留时间是短暂的,与当地居民实际接触的时间有可能更少。而且在十分有限的时间里,他们所接触到的多为旅游接待人员,双方分别扮演的是服务与被服务的角色,旅游者难以通过旅游 企业 工作人员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但是对于旅游地居民来说,他们接触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游客而是旅游者群体,是长年累月地同文化反差很大的旅游者群体的直接或间接接触。所以说,尽管旅游文化传播和交流是双向的,但却是不平等的。旅游者给接待地带来的影响远比他们接受接待地的影响大的多。 2.文化传播、交流中主客双方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性 客观地说,区域间的文化传播无沦采取哪种传播形式,都是以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向较后进的地区传播为主导的。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来自发达国家或地区游客所携带的强势文化的冲击,在文化交流融汇中更多地居于一种被动性的地位。比如,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一个在休闲,另一个则为这个有钱的休闲人忙碌;一个在台上表演,另一个则在台下欣赏、拍照、录像,双方形成一种明显的非对称性关系。由于经济上的不对称,使旅游活动变得不单单是旅游经历的买卖,还会给当地人带来金钱等观念的改变,从而使当地人改变自己去迎合游客,沦为“被旅游者”,影响到当地人的文化表述及文化认同,然后在不知不觉当中慢慢地发生文化变迁。 3. 文化传播、交流中 旅游 地文化相融区间的扩展 任何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通常会有选择地接受和吸收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而排斥与本身文化价值观不相容的东西。但是,在 经济 利益的刺激下,旅游地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范围会较一般情况有很大的扩展。旅游地为了招徕游客,必须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于是违心地接受外来文化中某些与本土文化价值取向相悖的东西。有的学者将其称为“虚意接受”,即当地并不打算或不愿意接受外来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别是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抵触的部分,但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就会有意识地作出让步,甚至主动迎合旅游者的需要。接待地的“虚意接受”,最初往往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虚意接受”的东西便会逐渐扩散,潜移默化地使本土文化发生变迁。 三、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具体表现 文化的变迁是永恒的现象,有些在表面上,直接看得见,摸得着,而有些文化现象,是在深层发生变化的。一般说来,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而从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其次是风俗、民德,最后才是价值观。 1.物质文化变迁。 指那些外在化、具有明显的数量结构或物质形态的变化。直接由于旅游业 发展 而引起的生计方式、居住习俗、生活方式等的改变,都属于这一类变迁。例如,九寨沟以“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五绝闻名于世,其内原有居民以前主要以耕作、畜牧和传统的手工艺为生;1984年九寨沟对外开放,部分居民开始经营旅游业。至2002年,景区内居民都彻底停止了耕作和畜牧,基本都从事旅游经营或与旅游相关的 工作。 2.非物质文化变迁。 指因旅游活动产生但无法观察到其直观的物质形态的变化。由于旅游的发展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旅游地居民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和生活方式,都属于非物质文化变迁的表现。例如,四川与云南交界的沪沽湖地区是摩梭人聚居地之一,其文化是植根在 自然 经济基础上的母系文化。改革开放后,摩梭人积极采取措施吸引游客,沪沽湖很快成为旅游胜地。外来不同文化形态人群与当地人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对摩梭母系文化产生了冲击,使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母系家庭小型化,妇女在家庭中的传统地位开始下降,出现固定专偶走婚,家庭 管理实权开始由男性掌握等。 四、旅游地文化良性变迁的策略选择 众所周知,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地文化变迁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使文化良性变迁,从而在保持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不变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外在表现形式,扩充文化传承媒介的种类和数量,使传统文化得以永久延续。也可能使文化负态变迁,使其严重商品化、扭曲化,民族个性、民族精神被淡化,直到消失。但不管旅游地文化是向积极方向还是向消极方向变迁,文化变迁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唯有文化的合理变迁才能持续吸引旅游者的到访。综上分析,为了实现旅游地文化的合理变迁,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首先,加强旅游业的宏观管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在旅游业发展初期的规划、引导以及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监管工作,规范文化旅游产品市场的生产和消费行为。针对目前旅游市场上少数为谋求短期利益的生产者生产劣质文化产品、破坏传统文化、损害旅游者利益的行为,要积极进行监管查处工作,在旅游文化社区内部建立起传统文化自我建设长效机制,增强旅游地合理开发、生产及创新的自觉性。只有强化政府的宏观引导和管理职能,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法规,加大对发生消极文化变迁现象的旅游社区的引导监管力度,才能保证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强化本土文化,提高文化自觉性。一个民族没有“自我”的概念,就会在失去“自我”中被他文化同化,文化自觉缺失的民族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本民族的文化,这样,本民族文化的良性发展就无从谈起。当然,强化文化自觉,并不是主张文化中心主义,而排斥其他文化,关键在于与它文化接触、交流的时候,本民族成员如何实现文化自觉,取其精华,排其糟粕,真正做到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 因此,要强化本土 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防止出现“客尊主卑”的思想和行为;并且要鼓励接待地居民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文化鉴别能力,以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先进的东西,抵制腐朽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 再次,加强文化交流,实现文化补偿。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区域性决定了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人类 历史 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种传统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和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展”。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互动,如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融,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交融。 中国 各民族文化内部交流、互动的同时,还广泛汲取世界文明成果,如印度佛教文化、__文化等外域文化。正是由于中华内部各族文化和域外文化相互借取,不同文化相互激荡,实现文化整合和创新,才缔造了有容乃大的中华文化,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要充分发挥文化交流的平台作用,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拓宽范围,疏通 渠道 ,提高交流水平。加强民族文化 发展 的宣传 工作,利用各种条件和机会来扩大民族文化精品的展现并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促进民族文化良性发展。 [ 参考文献 ] [1]李伟:《民族 旅游 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2]章海棠:《旅游文化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王静:《民族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变迁》,《学术探索》2004年7月。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而且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系 毕业 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范文 浅析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开展 摘 要:当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 文化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自然的渴望逐渐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森林旅游得以快速的发展起来,不仅成为游客喜欢的一种时尚旅游方式,同时也有效的带动了林业的发展。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更向往大自然,这就使森林生态旅游得以发展起来。森林旅游是一项新兴的产业,但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实现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使森林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当前林业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林业保护与森林生态旅游的关系 森林资源是我国陆地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动植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场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以保护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而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不仅会使林业的生态环境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些年来,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开展生态旅游,使在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在不消耗森林资源的情况下实现林业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旅游给林业带来的效益是远远高于生产木材的效益,而且还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森林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给林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当地的居民受益,所以随着各项关于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的不断开展,有效的推动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具有不可替代性,其自身也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如生态旅游活动具有原始性和自然性,其管理上更加生态化,旅游的内涵更加科学性,通过生态旅游可以使森林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生态旅游还具有较好的 教育 性和高知识性,可以使多方利益主体有效的参于进来。 2 森林旅游的重要地位 据一项统计分析表明,当前全球旅游人数对于森林旅游的向往开始不断上升,估计到2020年,森林旅游的人数将占全球旅游总人数的一倍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森林旅游的市场具有较大的潜力。我国对森林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森林旅游在我国还属于新兴的行业,具有较强的生机和活力,所以在未来的市场中,森林旅游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具备森林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旅游的创造性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断的增加,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所以为发展森林旅游局提供了潜在的客户群,而林区旅游其前景较好,森林生态旅游能吸引更多的人群来到森林中,与大自然进行充分的接触。 在林区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 通过发展森林旅游业,使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使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得以有效和协调,有效带动了林区经济的发展。森林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而且其投资少,见效快,不仅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会带来较高的回报率。而且森林旅游具有较为广泛的辐射性,其关联性也较强,可以直接拉动地区各行业经济的增长,充分带动了地区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吸收了地方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社会更加稳定。 3 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 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 一是整合景点资源,充分的挖掘景区的旅游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景区景点,同时加强零星资源和个性景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增加景区的整体感,使景点之间实现相互补充,激发旅游可连续浏览的热情,同时在景区内还要设置一些景点群,充分显示出景区的文化底蕴,使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二是整合季节旅游资源,让四季都有丰富优化的景点、景区,使游人来到大森林四季都是享受;三是整合旅游消费资源,按照不同消费群体的经济状况,可进入度、旅游市场辐射人口和消费能力,确定不同的旅游线路和消费层次。 搞好“三个统筹” 一是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发展。在景区内应该根据季节的不同,而使景区的景点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在一年四季都各有不同,从而给旅游一种全新的感觉。同时还可以根据旅游的个性化需求,制定会议游、工业游、科技游、烹饪游、渡假游,采摘游,考察游,采风游等。 二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两手抓:一手抓旅游的经济产业功能的增强,迅速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提高效益的最大化;一手抓林业绿化覆盖面积的发展。 三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旅游业发展带动了人流、信息流、物流,旅游业的发展是基于旅游资源的丰厚,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源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 抓好生态旅游的管理 生态旅游的管理需做到如下几方面:(1)对于生态旅游的开发要切实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2)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及规划工作;(3)严格控制旅游区内设施的建设量(满足游客基本需求即可,切忌泛滥)和 机动车的进入量;(4)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机制,细化生态旅游的管理工作;(5)科学确定旅游区内的游客容量,并严格控制游客规模;(6)建立旅游区社会、文化、环境的跟踪监测系统;(7)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旅游意识;(8)大力倡导社区参与,实现生态旅游的群策群力。 4 加快推动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措施 解放思想,变资源为资本 对于一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在地方林业中是最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也是最具有潜力的。在保护好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得天独厚森林旅游资源,已成为林业职工群众的共识,在发展森林旅游、变森林资源为森林资本同时,树立森林资源开发建设的新观念,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品牌优势做好森林资源开发。 合理资源配置 一是搞好森林景区之间的横向联系,弥补单一林区自然景观单调的不足,实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整体优势。 二是加强森林景区与 其它 自然景区之间的纵向联系,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弥补森林旅游内容欠丰富的不足。如文化美食节、峡谷探险、漂流等,丰富森林旅游的内容和内涵,并向更广泛的生态旅游扩展延伸。 三是探索森林旅游与林区农户相结合,弥补森林景区吃住条件不足。观森林景,林区吃农家饭,憩林区农家园,悦游客心。 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森林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森林旅游面临着森林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森林旅游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森林旅游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我们应对森林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调研,结合林业管理局实际制订出森林旅游管理措施。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增强环保意识,使森林生态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5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得以较快的发展,这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行为,游客在旅游中充分的享受了大自然并了解了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当地的人文特征,同时森林生态系统的循环和自然与人为生态资源都得到有效的保护,而当地的居民和管理机构在这种特殊的旅游行为中享受到经济效益。所以生态旅游的开展有效的推动了林业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森林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基地,但任何旅游活动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生态旅游也不例外,在生态旅游开展过程中,对于森林资源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正确处理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在森林资源环境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扼制其消极作用,从而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根辉.论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向林业调查规划.(5)6. [2]侯艳伟.生态旅游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作用.管理观察.2010(13). [3]王慧玲.浅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吉林地质.2008,27(2).

自然旅游资源论文

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旅游城市提出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下面是我整理的旅游学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旅游学术论文篇一 国际旅游岛需要生态科普旅游 1生态科普旅游是注重生态保护的科普旅游 生态旅游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科普旅游是把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结合起来的旅游形式,让公众在旅游过程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接受关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维护生态环境的科学方法,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海南生态科普旅游发展现状 海南作为我国的生态旅游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周年来,海南旅游市场的突飞猛进:2011年海南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可达15%;旅游收入将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将达20%!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海南建省初期游客年接待量不足100万人次,2000年突破1000万人次, 2008年突破2000万人次,2011年突破3000万人次!事实证明,旅游业已经成为海南最具特色、最具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根本原因在于海南具有生态旅游优势。2011年10月,海南省生态学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在海南大学召开。专家学者们均强调了海南在生态旅游、热带生态资源等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海南的自然环境遭受现代工业的污染较小,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良自然环境,具有不可取代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优势,全岛绿地面积占60%以上,森林覆盖率40%以上,四季郁郁葱葱。海南有全国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热带雨林区,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被誉为“生物物种基因库”。世界环保组织2003年公布的空气质量十佳城市中,三亚排名第二,海口排名第五,称得上是中国真正的生态省。海南怎样才能够保持自己的生态优势,发展科普生态旅游,是一条有效的发展途径。 根据国内外专家对生态科普旅游的界定,生态科普旅游应该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保护性。生态科普旅游是根据传统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生态科普旅游保护性的实质,要求旅游业和旅游者坚持生态科普旅游,用科学发展观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其二是科学性。生态科普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要求旅游管理部门加强对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围绕生态科普旅游,进行科学设计和科学管理,使游客自觉地保护旅游生态资源和环境。其三是普及性。由于生态科普旅游是以了解旅游文化、地理历史、自然科学知识为旅游目的,生态科普旅游让旅游者能够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使普通游客成为生态旅游者与科普旅游者。 3海南生态旅游、科普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发出了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要防止大自然的报复,务必重视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被破坏 最近二十年来,海南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破坏问题等,这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建国初,海南热带雨林面积有125万公顷,最少的时候,只有35万公顷,破坏得最严重的,是建省以来的二十来年。典型例子是金光集团在海南大面积造桉树林,严重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东南亚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是中国热带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保护区内大规模造林,严重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进一步保护好该区的原始森林和生物资源,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已经于2006年7月下文,要求海南省林业局调查处理此事。 游客流量大大高于景区的合理容量 科普生态旅游强调环境的承载力或环境容量。海南以海岛生态和热带雨林生态等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旅游资源比较脆弱,属于易损型资源。游客的大量涌入,给海南旅游带来了活力的同时,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对一些重点保护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客进入。 海岸线与防护林遭到破坏 随着海南大量的港湾被房地产商开发,海岸线、海岸带遭到破坏,热带雨林也危机重重。由于防护林遭到破坏,海岸遭受破坏。例如,龙栖湾本是一个天然良港,上千村民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龙栖湾港有100米宽的马尾松海防林,海防林后是一道200米宽的海滩,弧形的海湾对出海停船十分方便,可以有效躲避台风的侵扰。然而,在过去的17年中,这里的海岸线向前推进了200多米,28间房屋被毁,牛羊牲畜死亡丢失不计其数。 海水与海滩遭到污染 2011年的10月,笔者随着高校的教师去临高附近的一个渔港去考察,发现有的饭店就开在渔船或者是渔排上,感觉这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我们上船去吃海鲜,发现游客与经营者不爱惜海水,将塑料碗、玻璃酒瓶以及吃剩的贝壳鱼刺等东西,全倒进海水里。我们给经营者提意见——这不是污染吗?经营者说,大惊小怪,每天不都这是这样倒吗! 科普生态旅游缺乏和谐环境 由于旅游管理跟不上,生态科普旅游缺乏和谐环境。一些部门和地方,从自己的局部小利益出发,在滨海及温泉地区大量兴建度假村、游乐城以及不伦不类的文化村,结果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淡化了风情,影响了观瞻,还加剧了不正当竞争,使整个行业处于低效益状态。还有规划管理不严,低俗景点泛滥,景区建设的理念不符合时代要求,旅游景点没有海岛特色。 对科普生态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 虽然海南拥有宝贵的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资源,如热带雨林、红树林、野生动物园、珊瑚礁、黎苗生态村寨、火山口公园等,但生态科普旅游在海南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生态科普旅游是旅游者为自然区域本身所吸引,以科普的视觉去研究和欣赏其自然特征,并对野生生物和自然资源进行非消耗性的利用。其次,生态旅游是一种计划性活动,依赖于严格的科学管理以防止环境遭到危害。海南的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尚未制订生态旅游的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也没有引起海南开发商和旅行社足够的重视。 4发展生态科普旅游是建设国际旅游岛之途径 生态科普旅游推动可持续发展 海南的热带海滨和热带森林旅游资源,在休闲度假旅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生态是容易破坏的。近年,吊罗山林业局调研发现,吊罗山林区山体滑坡的地点均为槟榔园,暴露了生态脆弱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吊罗山林业局组织对6720亩槟榔地逐步进行改造,改种乡土树种。生态旅游在海南省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继续加大,结合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和中部黎、苗山寨的扶贫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小城镇建设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的建设,规划推出系列开发的科普生态旅游项目。我们必须把握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加强环境管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海南省旅游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过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自然旅游资源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生态科普旅游要重视自然旅游产品转化 海南是中国独有的热带海岛旅游区域,即将建成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和奥林匹克村,这种优势是不可替代的。为保证科普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充分考虑与旅游业息息相关的科普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科普旅游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海南省生态科普旅游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在全省范围内,将现有的自然旅游产品升级或转化为科普生态旅游产品,从而奠定生态科普旅游产品的基础。 生态科普旅游要坚持生态教育 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结合的科普生态旅游,可以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环境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对生态旅游景点而言,应该促进科普科考旅游开发。在硬件建设方面,海南应该在海洋生态旅游方面突出新的人文特色,大兴海洋生态博物馆、海洋科技知识馆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大力发展冬令营、夏令营,在林区、山区、湖区、小岛地区设立永久性营地,完善营区配套设施,实现可进入性,通过营地活动,促进青少年科普旅游发展。在软件建设方面,海南应该以宣传海洋文化,培养海洋意识为主导形成海南特色的海洋生态旅游品牌。在主要生态旅游景区建立解说中心,吸引专业人员参加科普旅游的选线、选点与编制解说词。以此作为科普生态旅游的宣传窗口,传播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理念,推行生态文明旅游规则。 生态科普旅游要坚持生态保护 以旅游规划为依据,以产业政策为引导,进一步优化海南旅游产业中的地区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严格禁止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旅游项目开发。扩大生态旅游区的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加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旅游城市的工业应该是较低投入、低消耗、无污染、高效益的生态工业;农业应该是无公害良田、无公害果园、无公害蔬菜基地构成的生态农业。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加强预防体系和扑救体系建设,提高扑火快速反应能力,确保不发生森林火灾。 科普生态旅游要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积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各个部门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要坚决打击占用林地、蚕食林地等一切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民事和刑事责任。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积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海南省已通过并正在实行的地方旅游法规有《海南省旅游条例》。这部法规为海南旅游发展起了指导规范作用。此外,要保证旅游主管部门依法管理的职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旅游学术论文篇二 对海南培育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思考 摘要: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呼唤着大量旅游管理特色人才的涌现,而且海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海南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海南应当通过培育各层次的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并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符合国家级特色专业要求的高校,进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提高海南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高海南高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国家的“旅游业改革创新实验区”创办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使海南的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社会经济 作者简介:朱沁夫(1963-),男,湖南华容人,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分院,副教授。(海南 三亚 572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4-0070-03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表现在数量上,而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结构、质量和适用性等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变动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滞后性之间的差异;二是各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与高校培养人才的通用性之间的差异;三是特定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知识的广泛性、交叉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之间的差异。[2]正是在这种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促进学科的发育和成熟,为人才市场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特色专业的建设要面向地方、充分依靠地方的现有条件和优势,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充分研究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服务于地方的发展战略。 海南建省之后,海南社会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颁布之后,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选择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现有的特色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布点与海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即将发挥的作用是不相称的,海南高等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服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海南高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建设对于海南高校的发展、对于海南高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海南高校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使命的必然选择。 作为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岛,其旅游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无疑取决于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旅游规划、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应是海南高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是完成好这一任务的不二途径。 4.海南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情况 海南省现有本科院校6所,除海南医学院之外,其余5所均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从专业(方向)设置来看,3所本科院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分旅游企业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管理、旅游信息管理和应用外语(英、日)等方向,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下设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在市场营销专业下设旅游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方向;海南师范大学在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同时,还设有中英校际合作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不仅设有旅业管理分院,该分院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且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旅行社管理、邮轮服务与管理、高尔夫管理和体育竞猜管理等方向,还另设有国际旅游分院。从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来看,在校学生规模超过2000人的达到3所,在校生人数不足1000人的学校的年招生规模也是较大的,海南旅游管理本科学生总规模达万人;从师资来看,尽管海南各校尚无如保继刚、吴必虎、杜江、马勇、罗明义等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的专家,但已经拥有了 一个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已经承担起了全部教学工作并为海南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智力支持。 应该说,海南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具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并逐渐显现出其优势和特色。有的学校从专业内涵方面进行方向拓展,有的高校则从专业的外延进行方向拓展,呈现了多样性的发展态势。这些多样化的发展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建设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并建立一个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体系,将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海南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1.分层分级建设特色专业 海南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呈现了较为丰富多彩的局面,可以针对这个实际,建立一个特色专业建设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是一个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的层级体系,即所谓省级、校级特色专业,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充分运用旅游管理专业内涵和外延的体系,即在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管理方向、旅游的各个方面内容管理方向确定各级特色专业(方向)。从特色专业建设的步骤来看,首先鼓励各学校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然后在对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省级特色专业,并由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拨款支持;在省级特色专业建设达到一定水准的基础上,遴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另外,在各级特色专业的遴选中,不应只看材料的好坏,应当主要看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应当对所申报的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育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特别是社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认同程度进行评估。这样才能将那些确实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选拔出来,加大建设力度,建设成为社会认可的真正的特色专业。 2.鼓励特色,杜绝同质化 海南培育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不能将已有的23个其他院校的特色作为自己的特色,海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有自己的特色。海南省内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具有不同于别校的自己的特色,应当鼓励和支持省内各高校根据实际凝练自己的专业特色。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宽阔的平台,各高校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可以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多个方面展开,这是海南高校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基本背景。针对海南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较多的实际,各高校之间的专业建设应主要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3.注重培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 海南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当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海南主导产业的发展,满足海南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学校应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在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上,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从特色专业建设的市场导向要求来看,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培养旅游发展实际所需要的人才,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之一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4.更新教育观念和专业建设观念 特色专业与普通专业在本质上的区别之一,就是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应该体现出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加具有科学性、人才培养更加具有社会实用性的特点。[3]海南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决不能照搬传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观念,应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际进行根本性的创新。从专业建设上来说,应当放弃过去的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注重专业实际需要。让学生既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又具有较为宽阔的知识面,掌握多个学科的思维方法、掌握多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应当从教会学生的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 5.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自己特色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基本保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来进行。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实际主要是实践性强、旅游业发展变化快。这要求教 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熟悉旅游业具体环节、方面的操作技能,“双师型”教师应当是旅游 管理特色专业教师队伍的主体,同时应由校内教师、校外教师专兼结合组成;针对旅游业 发展变化快的实际,要求教师具有迅速吸收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和渠道,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旅游业几乎一开始就是国际性的,因而,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教师的学缘结构应当是丰富的,具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外籍教师应占到一定比例。 6.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我国各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差异不大,课程结构基本相同,较大的差异是在课时的确定方面,这是现有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同小异的原因所在。要培育真正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并得到 社会的肯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当定位于培养高层次 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应充分听取旅游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国外旅游 教育的 经验。在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应正确、审慎地选定一些核心课程,以便通过课程学习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科学地建立多个可供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同时,开设内容更加广泛的任意选修课,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外的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同时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在核心课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上,要根据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设置合理的、科学的、前瞻性的、前后连贯的课程体系。同时,应当针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都能具有较高的水平。在课程建设中,还应切实注重 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的建设,使这类课程的教学既教会学生技能,又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和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显然,选择课程组合比选择专业有更大的自由度,实际上实现了专业的多样化,学生也可通过这种选择而获得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还可能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对于旅游业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梁传杰,段冠玮.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发展状况的政策评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5-120. [2]王永生,屈波,刘拓.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8,(Z3):15-17. [3]隋秀英.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3):66-68.看了“旅游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旅游的学术论文 2. 旅游管理学术论文 3. 黄金周旅游学术论文 4. 旅游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5. 会展旅游学术论文

不是专业人士,带你找点资料当前,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限的资源面临着旅游市场迅速扩张的巨大压力。而重复建设和盲目粗放式开发更加重了资源供需失衡;资源开发从人文景观资源转向自然生态资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城市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因“两张皮”而导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资源的浪费;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僵化陈旧体制并存,开发机制有待转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并以珠海市为例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二)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发展生态旅游是珠海的重头戏。珠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而且与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是互补的。在发展生态旅游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补上这一课。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许多景区乱砍乱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点资金,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护山队,允许他们在景区划定的地点开设小店做些土特产和旅游品的生意,结果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岛的奴萨杜阿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这一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四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是扶贫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综合效益很高,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经济与集聚性经济的结合体。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能把人们留下来的载体,非城市莫属。风景区内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对此,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一)旅游城镇的类型。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独特性的自然风貌,有活跃的经济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设施,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繁荣的购物环境,同时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条件、发达的科技信息。江南水乡名镇周庄,过去遭到了人为破坏,现在认识到了这是旅游资源,把它恢复起来,结果成了宝贝,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几百万元。门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总收入。像兰溪的诸葛村,原来是比较破落的村庄,经修复以后,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也达到300万元,成为村级经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都是在城镇建设中注意到旅游业的发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资源的特性来划分,珠海的城镇可以分为三类;

华东旅游区包括江西、安徽、浙江、江苏、上海四省一市,是中国自然条件最优越、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全区旅游资源丰富,基础条件优越,组合优势显著,在全国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1、自然特征:平原、丘陵相间的地形结构;河网稠密、湖泊众多;气候温暖湿润、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2、人文特征:经济发达,城市分布密度大;古典园林居全国之首;旅游交通便捷、发达。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及其支流穿越本区全境。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区内华夏文明遗迹遍布,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地区之一。1、自然特征:地势起伏,地貌形态多样;河湖瀑海,各具特色;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2、人文特征: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古城云集,古迹众多;宗教艺术,博大精深;民俗文化,千般风情。

泰国旅游资源论文

呵呵 这呀太多了! 无能为力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整理的旅游景点作文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书藏古今就是指天一阁。趁这个阳光明媚,暖如春天般的新年里,天空蔚蓝一片,云娃娃都去旅游了。我也满怀欣喜地跟着爸爸、妈妈去了天一阁。

来到天一阁门口,两头威风凛凛的石狮子一开始就吸引了我。门上还贴着两幅写满了繁体字的对联,使天一阁显得更加古色古香。

一走进天一阁,就看见一个头戴官帽,身披长袍,手拿古书,坐在椅上的人,听说他就是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在去东明草堂的路上,我们还看到了一只“麒麟”,它踏着两座云雾缭绕的高山,似乎正腾云驾雾。导游说:“这是獬豸,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曲直。”走过了东明草堂,来到了藏书阁,一个又一个柜子,里面那一本本古书令人看得眼花缭乱。

走过了走廊,那小桥流水的南园展现在我眼前。假山上还有几座怪模怪样的东西。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九只狮子,一只大象,一只海龟。只见那九头狮子相互嬉戏,一头大象正为它们守护着。一只海龟和上面的一个“寿”字假山,它们相互映成“长寿无疆”。

后来我又去了平和台。那全是麻将的天地。还有那金碧辉煌的戏台,顶部中央还有一个大“旋涡”,真是奥妙无穷。

天一阁博大精深,还有许多东西等你来发现。今天我先打道回府喽!

今天早上七点半,我和妈妈准时到达了赭山公园东大门参加去马仁奇峰的旅游,我们上了一辆灰色的中巴车,很快车子出发了,天上忽然下起了蒙蒙的细雨,让车上的游客非常担忧,九点钟左右,我们到达了马仁奇峰山脚下,这儿的天气特别晴朗,我们都欢呼雀跃起来。

九点半的时候,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开始登山。沿着上的小路,来到一片原始楠木林,楠木林里的楠木每一棵都挺拔俊美、枝繁叶茂,林中空气清新,富含氧离子,是天然氧吧。游完楠木林,我们继续向上爬,山路越来越陡峭,我已经汗流浃背爬不动了,这时候有个叔叔说:“这个小孩挺棒的!”我有全身充满了力量继续向前爬。结果在我们这个团队我第一个登上了太阳山的山顶。太阳山的山顶有个直径一米多的洞叫“太阳洞”,从洞口向外望,可以看见峡谷中的美景,下谷中绿色葱茏、云雾缭绕。太阳的光从洞口x进来,洞口光芒四射,异常美丽。接下来我们还观赏了石屋、石臼、飞来石等景点。中午十二点左右,我们下了山,在山下我玩了高空滑锁、水上步行球等水上游玩项目。

下午四点钟,我和妈妈返回了芜湖,结束了一天愉快的旅程。

暑假里我和妈妈一起去泰国旅游,在泰国的几天里我觉得最好玩的是海岛游。

早餐后导游带着我们搭乘快艇前往珊瑚岛,大约20分钟后我们先到了一处海上平台,平台上挤满了人。抬头望去,天空上飘着一顶顶的降落伞,我看得心痒痒的,最好也上去玩一把。我迫不及待地上去排队,加入了长长的排队队伍中,好久才听到工作人员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喊我名字,终于到我了,只见工作人员帮我穿好救生衣,系好安全带,我跟着汽艇的拉力跑了起来,逐渐离开平台,升到了空中,当时,我第一感觉就是,脚下是空的,一往下看,我已经飞翔在碧绿的大海上了。我飞得越来越高,很快我就融入到了蓝天的拥抱中了,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只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突然,我感到我的'身体在往下沉,原来是汽艇开慢了,降落伞也慢慢地往下飘。我还以为我要来一个“完美”的落水动作时,汽艇又开始加快速度了,我重新飞上了蓝天,我虚惊了一场。终于我又回到了平台,看来还是脚踏实地的感觉好。

离开珊瑚岛,我们又乘快艇前往金沙岛,在金沙岛上我还玩了很多水上项目,有香蕉船、水上摩托艇、坐玻璃船看珊瑚等,我还在海边游泳时大秀了一把泳技。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很快我们就坐上的返航的快艇,但阳光、沙滩、海洋已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秀丽的白果树瀑布。它是以飞泉驰名的旅游景点。它距宜昌市34公里,位于宜昌县晓峰乡泰山庙。

我沿着长廊走入深深的峡谷,沿途那绿绿的树木,高高的山峰,农家种金黄色的桔子,路边清澈的小溪,再配上清脆的鸟叫声,让你仿佛来到世外桃源。

路途中经过了一个吊桥,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的,吊在半空中,底下是高高的悬崖,那种脚不着地的感觉又惊险又刺激。

大约走了半个小时后,你就能看到气势磅礴的瀑布了,太壮观了,只见一排清泉从百余米高的陡峭山崖上飞流直下,像一道门帘似的,接天连地。水的中间还有一个山洞,这使我想起了齐天大圣美猴王。在瀑布下面,仰头向上望,感觉水好像是从天而降,直落到潭底,溅起一朵朵水花,发出咚咚的声音。一阵风儿吹过,水面上飘过一层水雾,旁边的小花在水雾中摇摇摆摆,我们站在水潭边上,感觉就像站在云端。

山角下,还有很多农家小吃,扑鼻的香味让我真的感觉到肚子有点饿了,有炕土豆、豆腐干,特别是小溪里面的小螃蟹,味道美极了。

白果树瀑布真是太美了,那迷人的风光,犹如仙境,大自然真是最美的画家!

今天我兴奋极了,因为我们要乘皇家加勒比海洋水手号游轮去韩国旅游了,吃完了午饭,我们立刻开车前往游轮码头,远远地就看到了一艘庞大无比的游轮停在码头边。

我们托运完行李,通过了安检,在前往游轮的通道上先是每个人需拍张照,然后服务人员会给每个人发一张房间的门卡,卡上除了有姓名、房间号码外,还有每天晚餐的用餐时间和餐桌号码。我们把门卡挂在脖子上后就激动地登上了游轮,进入了我们的房间,和酒店的房间布局差不多,房间外面还有个露台。放好行李后,我们就开始了游船的好奇之旅。游轮就像是个超级商场,里面有很多运动的、娱乐的项目,有篮球场、攀岩馆、乒乓球桌、游泳池、小朋友DIY室、健身房、电影院、溜冰场、免税店、赌场、好几个餐厅等等,还有很多的演出安排,真是丰富多彩!

我们回房间换好了游泳衣,兴冲冲地跑到11楼的海水游泳池开始游泳,游累了后,我们就在旁边的几个温水池里泡“温泉”,舒服极了!

游完泳,我们回房间洗好澡,就来到3楼的餐厅开始用晚餐,晚餐是西式可选套餐,很丰盛!在我们用餐时,游轮悄悄地离开了码头,向韩国的釜山出发了。用完晚餐,我们回到房间,打开房门,惊奇地发现原先的沙发已经变成了一张铺得整齐的床,手巧的服务生还用浴巾和毛巾叠了个可爱的小白兔放在床上。

第一天的游轮体验感觉真不错!

在我放假期间,我去了一次白音呼社旅游景点。虽然我生在大草原,但我从来没见过它。这次旅游让我亲自去慰问了一下大草原。

早晨,我坐着车,怀着喜悦的心情,到白音呼社景点去旅游,一路上也没感觉有多远。我一直在看路边草原上的牛群羊群甚至还有骆驼不过不多。它们都在吃草。不一会车停了,我们到了目的地,我刚下车,一股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忽然间,有了一种放松的心情,平时学习带给我的压力顿然间消失了。

那有辽阔无垠的大草原。有一些娱乐场所,比如,骑马山地摩托等等……还有几座洁白的蒙古包。那还有一座神圣雄伟的敖包山坐落在山顶上,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骑马或步行去祭敖包,表示对自己的祝福,敖包山上还挂着五颜六色的哈达,这是一种民族的习俗。我们玩了一上午,都玩得很开心。

多么有趣的白音呼社旅游啊!

今天,我们来到新疆的吐鲁番的火焰山游玩。这里有着西游记中描写的九九八十一难,这些磨难情景都是用石膏雕刻出来的。

在这里,可以用沙子炒鸡蛋,因为那里的沙石,像太阳那么热火,太阳照耀在地面的沙石上,所以沙石是红红的,所以叫火焰山。山上有羊和骆驼它们都可以生活在炎热的火焰山上。

这里牛魔王、铁扇公主和师徒私人的形象。还可得到有一个惊喜,知道火焰山的地表温度,那是赢得吉尼斯记录的巨大金箍棒。

在上面很热,可来到地下很凉爽。在下面可以看电影,还可以看到火焰山的模型。

在这里可真是一个旅游的好景点。

今天阳光明媚,空气新鲜,太阳公公醒的格外早。

我们早上一醒来赶忙吃完了饭,便马不停蹄的买了票去了九丈崖那里,那个地方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可见这个地方的出名程度,我们往里面走只看见一个海崖屹立在高山,往下看,下面全都是大海,我们便往下走,从上面到下面,有山有水,山雄伟壮观,水波澜不惊,真是漂亮极啦!观赏完后就要回走了,往回走的时候,我们还路过了战争时用的山洞,我往里面一看,发现里面特别的潮湿,在门口,我们还看见了毛主席生前用过的许多东西还有他的字迹等等,这让我更加的体会到毛主席的聪明智慧。

下午我们又去了月亮湾,那里有好多的石头,奇形怪状,五颜六色,非常好看,我还发现了一颗冰蓝色的石头,我最喜欢蓝色了,于是我赶紧把它收藏了起来,我和表哥都捡了好多小石头,晚上我们又去了夜市,我看到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珍珠手链,那珍珠像宝石一样,有明亮的光泽,非常好看,于是我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下来,打算送给妈妈,我还买了几个小项链,毕竟女孩子都是爱美的嘛!

这一天很快过去了,但是他留给我的乐趣却是永久的,今天真是开心呐!

九寨沟是成都有名的景点。

走进九寨沟,就来到了有名的“黄龙”。黄色的石头一块接着一块,拍成龙的形状,水在石上流着,多像一条生龙活虎的龙啊!火炉的游人不禁拍手叫好。那样子,看了就让人神清气爽。

走过了黄龙,就是竹树林。只见一根根柱子像一把把利剑插在泥土里,永远向上长。

看过了竹树林,接下来就是五彩池。五颜六色的池水在池里,加上阳光的照耀,把原来吸引人的五彩池打扮得光彩夺目了。

九寨沟就是这么一个美丽的大景点,让更多的眼光都向这聚集过来。

今天我们全家一起去柯岩风景区玩。柯岩风景区有三大景区组成,分别是柯岩景区、鉴湖景区、鲁镇景区。

一走进大门,就看到一座石碑,石碑上刻着“柯岩绝胜”四个大字。在走进去看见一尊面带笑容的大佛展现在我眼前。爸爸告诉我,这是“天宫大佛”。在绕过去就是柯岩风景区的象征——云骨了。在进去里面爸爸给我买了一把水枪,在那里我们玩了一会就坐船去了鲁镇。在那里我看到了古色古香的房子。

杭州西湖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在哪里有山·水·花·草……每次提起杭州西湖的时候就人人 知。一想起西湖的时候,人们就会连连称赞它的美丽。西湖,是个美丽的风景区。

在早上的时候,湖里的荷花在蒙蒙的薄雾中已经悄悄展开,它那娇嫩的身体。柳树姑娘在微风的吹拂下甩着长发。

傍晚的时候就更美了,湖上亮起火灯有红·黄·绿·……

啊!杭州西湖真美啊。

泰国留学生毕业论文 泰语 วิทยานิพนธ์ของนักศึกษาต่างชาติของ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

你好,我是泰语专业毕业的学生. 希望我说的几点能帮助你写出一篇合格的论文.首先,你要确定你的题目,因为你是泰语专业.所以题目不能涉及政治,经济,农业等因素.要是纯学术性的论文.比如泰语发展的研究. 中泰语言的同异.等等这样在语言文字范围内的.至于具体的题目,你可以拟一个论泰语店名的文化发展(การใช้ภาษาไทยในการตั้งชื้อร้านขายของที่กรุงเทพฯ)或者人妖的用语与其他人的区别啊之类的...(ภาษากระเทย)具体的格式,你可以问老师.但是我建议你还是跑下图书馆,比如朱拉大学的图书馆,你去看下. วิทยานิพนธ์เกี่ยววิชาภาษาไทย 如果你有泰国朋友的话,带着一起去是最好的.让他们帮你选择几本有用的书,和你的题目类似的书.然后在图书馆里有复印的,复印带出来回宿舍研究一下,绝对对你帮助很大的.然后再说论文的写作过程,调查,采访是肯定是不会少的,千万不好马虎,这个环节很重要的. 一定要有自己的数据,不要想着抄袭,抄袭比你自己做一份更难,因为你还要细心的修改别人的数据,别累自己了.写论文的时候,你每做出一点来,你就拿给你的指导老师看,你不要怕老师,也不要以为老师会很烦,相反,老师会非常的高兴,而且也非常的愿意你去找他解决问题.遇到老师心情好的时候,还会多指导你写一些内容出来,换句话说,这个论文的制作过程也有老师的份,那么你的论文想不过都难了,哈哈哈!!PS:即使你非常的不愿意写论文,也要在老师面前表现出来你很刻苦的样子,那么老师就会很理解你了,不是你不想写,而是暂时还没有那么高的水平,那么老师也会更尽力的帮助你. 自己的论文写什么自己一定要很明白,如果老师在帮你的过程向你提问,一问三不知那个问题就大了.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的话. 你可以发消息或者邮件或者QQ给我. 希望我能帮助你!

旅游资源分析论文

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亿人次,其中过夜旅游人数达499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339亿美元, 入境旅游接待位居世界第四位;国内旅游亿人次,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出境旅游3452万人次,居亚洲第一位。旅游业总收入达8935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9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入境旅游人数将超过2亿人次。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编制的旅游卫星账户测算,2004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国GDP的。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的特点,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把它列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以培育。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繁荣旅游是人们离开家门,求新、求知、求乐的一种社会活动,而文化则伴随着旅游的全过程。通过旅游,既能满足人们精神与物质的享受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旅游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旅游业因其巨大的市场需求、良好的发展前景,被称作“朝阳产业”,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密不可分。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随着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和不断发展,产生了旅游文化演出这一新的业态。近年来,我国旅游文化演出市场欣欣向荣,演出规模稳步扩大,演出水平不断提升,资本和优秀人才不断聚集,形成了百花竞放的崭新局面,展示了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在全国各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定时定点上演的、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旅游文化演出有153台,资金投入达亿元,参加的专业和业余演职人员万人,观众达亿人次,实现演出收入亿元。涌现了一批场面宏大、制作精美、演艺精湛、格调高雅的优秀作品,吸引了海内外广大旅游者,并得到广泛好评。三、旅游文化演出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 旅游文化演出取得的成功,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的结晶,对我们进一步促进旅游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第一,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市场是关键。从地域分布看,旅游经济越发达的地方,旅游与文化结合得越紧密,旅游文化演出市场相对就越繁荣,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郑州、西安、成都、昆明、桂林等城市。从产品特征看,对文化和艺术内涵阐释得越有特色、越通俗,受众面就越大,越容易取得成功。这是因为,相对于城市常住居民来说,大多数旅游者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文化产品的需求往往表现为民族性、多样性、特色化、大众化。抓住这一潜在的观众流,就抓住了一个大市场。第二,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培育精品是方向。所谓精品,是指精良、上乘的作品。旅游文化精品就是制作精良、演艺精湛、能够代表当地文化艺术水平、深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优秀文化产品。旅游文化精品不仅能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构成新的旅游吸引力。河南推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从策划之初就致力于要把这台节目打造成艺术精品和河南的知名文化品牌,经过前后二年的精心设计、制作和市场营销,已经打开市场,取得了成功。上海的“时空之旅”,集中了三方投资者的优势资源,精心策划、精心编排,至今已连续演出700多场,有的观众甚至专程去看这场演出。这一系列的精品,包括在会议上介绍经验的云南的“丽水金沙”、广西的“印象·刘三姐”、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不但本地观众爱看,各地来的游客也爱看;不但国内游客爱看,外国游客看了也赞不绝口。因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第三,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独具特色是重点。因为旅游者具有“求新、求知、求乐”的愿望和需求,如果没有特色,就难以对他们产生吸引力,也就无法形成市场竞争力。这次会上六家单位的典型经验就各具特色,除此之外,还有陕西西安的“大唐乐舞”、深圳华侨城的“龙凤舞中华”、山东曲阜的“杏坛圣梦”、山西太原的“晋商歌谣”、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婚礼”、河北吴桥的“杂技大世界”、三峡大坝的“盛世峡江”、湖北的“夷水丽川”、贵州的“多彩贵州风”、安徽的“绿水青山”、西藏的“雅龚盛情”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许多作品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这一意义上讲,这些作品拿到世界上去,也一定能以鲜明的特色占有市场。第四,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体制机制是保障。旅游文化产品要进入市场,必须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市场运作机制。有了与市场接轨的体制和机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文化演出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有些剧目的初次投资高达上亿元,有些剧目每天动用演员四五百人,有些剧目当年就能收回数千万的成本,还有一些剧目已经连续演出了十多年仍然在市场上大受欢迎。第五,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改革创新是动力。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从旅游业来看,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同样在于创新。我国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马戏、武术等文化艺术,通过设计理念上的创新、编排组合上的创新、高科技演艺手段的采用以及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等,便焕发出蓬勃生机,引起市场的热烈反响。广东番禺的“森林密码”,这个节目综合投资3亿元,仅灯光一项就投入2000多万。舞台宽度达100米,布景层次达11层,中外演职人员300多人,参加表演的动物400多只。虽然演出内容也是常见的歌舞、杂技、马戏等,但由于大量地采用创新手段,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自2006年1月开演以来,平均每场观众超过3000人,最多时达到8000人。

近郊农业休闲旅游发展问题研究摘要:农业休闲旅游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后的产物,是农民增收的又一新的途径。城市近郊区发展这一特色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就沈阳农业休闲旅游发展对近郊农村的影响及发展的优劣势作出仔细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沈阳 近郊农业 休闲旅游

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旅游城市提出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下面是我整理的旅游学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旅游学术论文篇一 国际旅游岛需要生态科普旅游 1生态科普旅游是注重生态保护的科普旅游 生态旅游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科普旅游是把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结合起来的旅游形式,让公众在旅游过程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接受关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维护生态环境的科学方法,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海南生态科普旅游发展现状 海南作为我国的生态旅游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周年来,海南旅游市场的突飞猛进:2011年海南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可达15%;旅游收入将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将达20%!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海南建省初期游客年接待量不足100万人次,2000年突破1000万人次, 2008年突破2000万人次,2011年突破3000万人次!事实证明,旅游业已经成为海南最具特色、最具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根本原因在于海南具有生态旅游优势。2011年10月,海南省生态学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在海南大学召开。专家学者们均强调了海南在生态旅游、热带生态资源等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海南的自然环境遭受现代工业的污染较小,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良自然环境,具有不可取代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优势,全岛绿地面积占60%以上,森林覆盖率40%以上,四季郁郁葱葱。海南有全国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热带雨林区,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被誉为“生物物种基因库”。世界环保组织2003年公布的空气质量十佳城市中,三亚排名第二,海口排名第五,称得上是中国真正的生态省。海南怎样才能够保持自己的生态优势,发展科普生态旅游,是一条有效的发展途径。 根据国内外专家对生态科普旅游的界定,生态科普旅游应该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保护性。生态科普旅游是根据传统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生态科普旅游保护性的实质,要求旅游业和旅游者坚持生态科普旅游,用科学发展观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其二是科学性。生态科普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要求旅游管理部门加强对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围绕生态科普旅游,进行科学设计和科学管理,使游客自觉地保护旅游生态资源和环境。其三是普及性。由于生态科普旅游是以了解旅游文化、地理历史、自然科学知识为旅游目的,生态科普旅游让旅游者能够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使普通游客成为生态旅游者与科普旅游者。 3海南生态旅游、科普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发出了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要防止大自然的报复,务必重视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被破坏 最近二十年来,海南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破坏问题等,这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建国初,海南热带雨林面积有125万公顷,最少的时候,只有35万公顷,破坏得最严重的,是建省以来的二十来年。典型例子是金光集团在海南大面积造桉树林,严重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东南亚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是中国热带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保护区内大规模造林,严重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进一步保护好该区的原始森林和生物资源,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已经于2006年7月下文,要求海南省林业局调查处理此事。 游客流量大大高于景区的合理容量 科普生态旅游强调环境的承载力或环境容量。海南以海岛生态和热带雨林生态等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旅游资源比较脆弱,属于易损型资源。游客的大量涌入,给海南旅游带来了活力的同时,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对一些重点保护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客进入。 海岸线与防护林遭到破坏 随着海南大量的港湾被房地产商开发,海岸线、海岸带遭到破坏,热带雨林也危机重重。由于防护林遭到破坏,海岸遭受破坏。例如,龙栖湾本是一个天然良港,上千村民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龙栖湾港有100米宽的马尾松海防林,海防林后是一道200米宽的海滩,弧形的海湾对出海停船十分方便,可以有效躲避台风的侵扰。然而,在过去的17年中,这里的海岸线向前推进了200多米,28间房屋被毁,牛羊牲畜死亡丢失不计其数。 海水与海滩遭到污染 2011年的10月,笔者随着高校的教师去临高附近的一个渔港去考察,发现有的饭店就开在渔船或者是渔排上,感觉这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我们上船去吃海鲜,发现游客与经营者不爱惜海水,将塑料碗、玻璃酒瓶以及吃剩的贝壳鱼刺等东西,全倒进海水里。我们给经营者提意见——这不是污染吗?经营者说,大惊小怪,每天不都这是这样倒吗! 科普生态旅游缺乏和谐环境 由于旅游管理跟不上,生态科普旅游缺乏和谐环境。一些部门和地方,从自己的局部小利益出发,在滨海及温泉地区大量兴建度假村、游乐城以及不伦不类的文化村,结果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淡化了风情,影响了观瞻,还加剧了不正当竞争,使整个行业处于低效益状态。还有规划管理不严,低俗景点泛滥,景区建设的理念不符合时代要求,旅游景点没有海岛特色。 对科普生态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 虽然海南拥有宝贵的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资源,如热带雨林、红树林、野生动物园、珊瑚礁、黎苗生态村寨、火山口公园等,但生态科普旅游在海南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生态科普旅游是旅游者为自然区域本身所吸引,以科普的视觉去研究和欣赏其自然特征,并对野生生物和自然资源进行非消耗性的利用。其次,生态旅游是一种计划性活动,依赖于严格的科学管理以防止环境遭到危害。海南的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尚未制订生态旅游的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也没有引起海南开发商和旅行社足够的重视。 4发展生态科普旅游是建设国际旅游岛之途径 生态科普旅游推动可持续发展 海南的热带海滨和热带森林旅游资源,在休闲度假旅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生态是容易破坏的。近年,吊罗山林业局调研发现,吊罗山林区山体滑坡的地点均为槟榔园,暴露了生态脆弱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吊罗山林业局组织对6720亩槟榔地逐步进行改造,改种乡土树种。生态旅游在海南省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继续加大,结合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和中部黎、苗山寨的扶贫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小城镇建设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的建设,规划推出系列开发的科普生态旅游项目。我们必须把握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加强环境管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海南省旅游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过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自然旅游资源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生态科普旅游要重视自然旅游产品转化 海南是中国独有的热带海岛旅游区域,即将建成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和奥林匹克村,这种优势是不可替代的。为保证科普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充分考虑与旅游业息息相关的科普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科普旅游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海南省生态科普旅游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在全省范围内,将现有的自然旅游产品升级或转化为科普生态旅游产品,从而奠定生态科普旅游产品的基础。 生态科普旅游要坚持生态教育 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结合的科普生态旅游,可以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环境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对生态旅游景点而言,应该促进科普科考旅游开发。在硬件建设方面,海南应该在海洋生态旅游方面突出新的人文特色,大兴海洋生态博物馆、海洋科技知识馆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大力发展冬令营、夏令营,在林区、山区、湖区、小岛地区设立永久性营地,完善营区配套设施,实现可进入性,通过营地活动,促进青少年科普旅游发展。在软件建设方面,海南应该以宣传海洋文化,培养海洋意识为主导形成海南特色的海洋生态旅游品牌。在主要生态旅游景区建立解说中心,吸引专业人员参加科普旅游的选线、选点与编制解说词。以此作为科普生态旅游的宣传窗口,传播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理念,推行生态文明旅游规则。 生态科普旅游要坚持生态保护 以旅游规划为依据,以产业政策为引导,进一步优化海南旅游产业中的地区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严格禁止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旅游项目开发。扩大生态旅游区的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加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旅游城市的工业应该是较低投入、低消耗、无污染、高效益的生态工业;农业应该是无公害良田、无公害果园、无公害蔬菜基地构成的生态农业。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加强预防体系和扑救体系建设,提高扑火快速反应能力,确保不发生森林火灾。 科普生态旅游要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积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各个部门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要坚决打击占用林地、蚕食林地等一切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民事和刑事责任。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积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海南省已通过并正在实行的地方旅游法规有《海南省旅游条例》。这部法规为海南旅游发展起了指导规范作用。此外,要保证旅游主管部门依法管理的职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旅游学术论文篇二 对海南培育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思考 摘要: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呼唤着大量旅游管理特色人才的涌现,而且海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海南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海南应当通过培育各层次的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并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符合国家级特色专业要求的高校,进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提高海南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高海南高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国家的“旅游业改革创新实验区”创办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使海南的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社会经济 作者简介:朱沁夫(1963-),男,湖南华容人,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分院,副教授。(海南 三亚 572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4-0070-03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表现在数量上,而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结构、质量和适用性等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变动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滞后性之间的差异;二是各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与高校培养人才的通用性之间的差异;三是特定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知识的广泛性、交叉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之间的差异。[2]正是在这种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促进学科的发育和成熟,为人才市场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特色专业的建设要面向地方、充分依靠地方的现有条件和优势,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充分研究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服务于地方的发展战略。 海南建省之后,海南社会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颁布之后,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选择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现有的特色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布点与海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即将发挥的作用是不相称的,海南高等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服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海南高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建设对于海南高校的发展、对于海南高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海南高校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使命的必然选择。 作为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岛,其旅游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无疑取决于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旅游规划、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应是海南高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是完成好这一任务的不二途径。 4.海南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情况 海南省现有本科院校6所,除海南医学院之外,其余5所均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从专业(方向)设置来看,3所本科院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分旅游企业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管理、旅游信息管理和应用外语(英、日)等方向,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下设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在市场营销专业下设旅游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方向;海南师范大学在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同时,还设有中英校际合作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不仅设有旅业管理分院,该分院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且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旅行社管理、邮轮服务与管理、高尔夫管理和体育竞猜管理等方向,还另设有国际旅游分院。从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来看,在校学生规模超过2000人的达到3所,在校生人数不足1000人的学校的年招生规模也是较大的,海南旅游管理本科学生总规模达万人;从师资来看,尽管海南各校尚无如保继刚、吴必虎、杜江、马勇、罗明义等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的专家,但已经拥有了 一个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已经承担起了全部教学工作并为海南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智力支持。 应该说,海南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具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并逐渐显现出其优势和特色。有的学校从专业内涵方面进行方向拓展,有的高校则从专业的外延进行方向拓展,呈现了多样性的发展态势。这些多样化的发展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建设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并建立一个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体系,将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海南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1.分层分级建设特色专业 海南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呈现了较为丰富多彩的局面,可以针对这个实际,建立一个特色专业建设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是一个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的层级体系,即所谓省级、校级特色专业,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充分运用旅游管理专业内涵和外延的体系,即在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管理方向、旅游的各个方面内容管理方向确定各级特色专业(方向)。从特色专业建设的步骤来看,首先鼓励各学校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然后在对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省级特色专业,并由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拨款支持;在省级特色专业建设达到一定水准的基础上,遴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另外,在各级特色专业的遴选中,不应只看材料的好坏,应当主要看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应当对所申报的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育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特别是社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认同程度进行评估。这样才能将那些确实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选拔出来,加大建设力度,建设成为社会认可的真正的特色专业。 2.鼓励特色,杜绝同质化 海南培育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不能将已有的23个其他院校的特色作为自己的特色,海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有自己的特色。海南省内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具有不同于别校的自己的特色,应当鼓励和支持省内各高校根据实际凝练自己的专业特色。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宽阔的平台,各高校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可以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多个方面展开,这是海南高校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基本背景。针对海南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较多的实际,各高校之间的专业建设应主要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3.注重培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 海南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当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海南主导产业的发展,满足海南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学校应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在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上,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从特色专业建设的市场导向要求来看,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培养旅游发展实际所需要的人才,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之一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4.更新教育观念和专业建设观念 特色专业与普通专业在本质上的区别之一,就是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应该体现出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加具有科学性、人才培养更加具有社会实用性的特点。[3]海南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决不能照搬传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观念,应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际进行根本性的创新。从专业建设上来说,应当放弃过去的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注重专业实际需要。让学生既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又具有较为宽阔的知识面,掌握多个学科的思维方法、掌握多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应当从教会学生的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 5.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自己特色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基本保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来进行。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实际主要是实践性强、旅游业发展变化快。这要求教 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熟悉旅游业具体环节、方面的操作技能,“双师型”教师应当是旅游 管理特色专业教师队伍的主体,同时应由校内教师、校外教师专兼结合组成;针对旅游业 发展变化快的实际,要求教师具有迅速吸收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和渠道,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旅游业几乎一开始就是国际性的,因而,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教师的学缘结构应当是丰富的,具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外籍教师应占到一定比例。 6.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我国各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差异不大,课程结构基本相同,较大的差异是在课时的确定方面,这是现有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同小异的原因所在。要培育真正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并得到 社会的肯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当定位于培养高层次 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应充分听取旅游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国外旅游 教育的 经验。在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应正确、审慎地选定一些核心课程,以便通过课程学习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科学地建立多个可供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同时,开设内容更加广泛的任意选修课,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外的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同时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在核心课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上,要根据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设置合理的、科学的、前瞻性的、前后连贯的课程体系。同时,应当针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都能具有较高的水平。在课程建设中,还应切实注重 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的建设,使这类课程的教学既教会学生技能,又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和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显然,选择课程组合比选择专业有更大的自由度,实际上实现了专业的多样化,学生也可通过这种选择而获得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还可能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对于旅游业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梁传杰,段冠玮.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发展状况的政策评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5-120. [2]王永生,屈波,刘拓.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8,(Z3):15-17. [3]隋秀英.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3):66-68.看了“旅游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旅游的学术论文 2. 旅游管理学术论文 3. 黄金周旅游学术论文 4. 旅游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5. 会展旅游学术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