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遥远的距离
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是鱼与飞鸟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也有人说,最遥远的距离是生与死之间的距离,因为它们相遇的机率为零。
我想,最遥远的距离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这距离存在于无止尽的思绪之间,存在于无端的揣测间,存在于无休止的猜疑间。不管经过多久都无法靠近。
天涯海角,在古人眼里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因为可能穷尽一生都无法到达。然而现在,坐上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通过卫星电视一下将它拉到我们面前。
如果心是最近的,遥远的路也会是短的。
苏子说的远在千里,李白说的远在长江天际,可不是还有千里共婵娟吗?千里并不远,当心相连的时候。当宇航员行走在太空,挥舞着五星红旗,他们到达我们从未到过的空间,那时我们的距离遥远,但我们骄傲的心却又那么近。
都说距离是一堵墙,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都说距离是一抹泪,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都说距离是一种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最遥远的距离不能用公里来计算。
它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它早晚出现,却恍若隔世。如果心与心无法相知,在最近的地方也就在最远的的地方。
隔海相望,鸡犬相闻,同根同源,可一轮朗朗明月,恍惚各有其华;一道浅浅的海峡,恍若事隔千年。能说近吗?当年德国只有一道柏林墙却隔绝45年,能说近吗?二战后东西方只是意识形态不同彼此却陌生近半个世纪。刘兰芝与焦仲卿本朝夕相伴,可却饮恨而逝。心与心距离才能决定远与近。
心,是人交往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工具。可偏偏有人用包裹着锐剌的心与别人接触。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仿佛是盘古开天辟地时天与地之间的裂缝。心与心之间的距离,短到可以亲密无间,长到可以比宇宙和生死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遥远。
大洋彼岸,一份牵挂,轻轻点击,一封邮件传递在你我之间。千年企盼,一样血统,众口相传,一个神话在当今社会里撒播文明与和平种子。没有一脉相承,没有魂牵梦绕,你我永远只能处在最遥远的地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题记
今天,我同学的奶奶去世了。中午,她大哭了一场。我安慰她:“人死不能复生……”哪知,她哽咽地对我说:“其实,我并不完全是因为奶奶的死去而难过,我更后悔当初没有正视过奶奶对我的爱……”我默而无语,接下来又是一阵沉默…….
其实,爱就在我们的身边,形影不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原来就在灯火阑珊处。但是,对于这伸手可得、近在咫尺的爱,我们却从未重视、珍惜过,即使重视了,也假装丝毫没有放在心里,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自己的人掘了一条永远无法跨越的沟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我们应该以一种积极的眼光去发现“爱”:早晨,父母为晚起的我端来热气腾腾的面条里有爱;孤苦无助之时,远方友人鱼雁传书,捎来的是爱;尴尬无奈之际,路人那宽容的微笑,理解的问候中有爱——这太多太多的爱,当初怎么没感觉到呢?
“我和你坐在窗前,我发现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
雨果曾说过:“人生至高的幸福便是感到自己有人爱。”的确,被爱是幸福的,但越是幸福的东西,人们往往越不会去珍惜,因此,日久,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而我们,则永远不敢推开那扇尘封已就的心门……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我默默地吟念着,我不明白,何时这个距离才会拉近。但是,我心里坚信,何时,我们只要发现人世间的真爱,那个时候,这个距离也将消失。我心里坚信,拥有一颗感恩之心,能使冰雪消融,能使冬天变成美丽的春天,能使人的心灵拉得很近……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也不是相隔千山万水,而是与朋友成为陌路.心与心的隔阂诗人时间最难逾越的鸿沟.曾经几时你对我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曾经几时我们猫在被窝里说着悄悄话;曾经几时我趴在你的怀里痛哭,诉说着内心的委屈;曾经几时我们对天发誓此生要作永远的朋友……不记得了,一切都已变得模糊,像是在昨天,又像是在遥远的从前.记得相识的那一天,我们都是独自一人,寂寞难耐.一番搭讪让我们开始了最初的交往.志趣的相投让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那时的感觉就像是干枯的沙漠里出现了绿洲.内向的我开始变得活泼开朗,到处都会看到我忙碌的身影.朋友越来越多,快乐始终围绕.心与心的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们常常甩掉一大堆朋友躲在角落里谈心,你笑着对我说那么多的好朋友当中,我是你最好的朋友,我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嗯,我也一样呢.” 从此以后,我们形影不离,惹来多少羡慕的目光.可想不到我们之间也会产生矛盾,而且越来越多.我的学习比你略微好些,你总是说羡慕我,可我的确是力不从心,我说不会做的题目,有时你却认为是我不愿给你讲,怕你赶上我;自习课上,你让我帮你打掩护看小说,我没有帮你,你说我不够朋友.越来越多的矛盾是我感觉我们的交往出现了问题.记得那天在考场上,你暗示我把答案传给你,可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弄虚作假,没有照办.考试结束后,你不理我了,我向你解释,你听不进去,反说我无情.你抛给我一句话:“没想到你是这种人,还朋友呢,要你这样的朋友有什么用呢?还是不做的好!”我懵了,我错了吗?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这就是我的朋友?几天后,你托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得,“我们不再是朋友,就当没有认识过.”结束了?一切就这样结束了?曾经那么令人羡慕的友谊就这样结束了?我反复问自己,埋葬了这友谊的是我还是你?直到今天,我们见面还是视而不见,可你知道吗,每次擦肩而过时我的心里都会有丝丝隐痛.曾经亲密无间,现在形同路人.虽然近在咫尺,却不能交流,何时我们才能超越着遥远的距离,再回到从前呢?我期待着……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也不是相隔千山万水,而是与朋友成为陌路.心与心的隔阂诗人时间最难逾越的鸿沟.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也不是相隔千山万水,而是与朋友成为陌路.心与心的隔阂诗人时间最难逾越的鸿沟.曾经几时你对我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曾经几时我们猫在被窝里说着悄悄话;曾经几时我趴在你的怀里痛哭,诉说着内心的委屈;曾经几时我们对天发誓此生要作永远的朋友……不记得了,一切都已变得模糊,像是在昨天,又像是在遥远的从前.记得相识的那一天,我们都是独自一人,寂寞难耐.一番搭讪让我们开始了最初的交往.志趣的相投让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那时的感觉就像是干枯的沙漠里出现了绿洲.内向的我开始变得活泼开朗,到处都会看到我忙碌的身影.朋友越来越多,快乐始终围绕.心与心的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们常常甩掉一大堆朋友躲在角落里谈心,你笑着对我说那么多的好朋友当中,我是你最好的朋友,我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嗯,我也一样呢.” 从此以后,我们形影不离,惹来多少羡慕的目光.可想不到我们之间也会产生矛盾,而且越来越多.。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 站在你面前,彼此却感觉不出来曾经有过 一段美好的而又珍贵的爱情! 她,是我在初中里注意到的一个女孩。
那时的她羞答答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纯 洁,一种天真。我们两的眼神碰撞到一起 了,从那一刻开始,一种叫 *** 情的东西 便在我们的心里渐渐地形成了。
我还记得,那时,我们无话不谈。可是, 慢慢的,在我们中间,有一面无形的墙壁 出现了。
看起来只有不到一米的距离,可 实际上,我们却怎么也越不过这面墙。 我们都是属于那种比较争强好胜的人,谁 也不愿意让着谁。
因此,我们越来越疏远 对方了,甚至,都有点把对方当作是自己 的敌人了。 说句心里话,你……太自以为是了,我知 道,也许这一句话会让我们的爱情离我们 越来越远,但我还是要说。
其实,不光是 你,我也有不对的地方,如果,我们彼此 再大度一点呢? 现在的你,我已经完全不认识了,我们俩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一见面,就会怒 视着对方。
你已经完全是另外一个人了,你变了,你彻底变了。 尽管我们现在会时常碰面,可是,我感觉 我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有十万八千里一样。
看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彼此却感觉不出来曾 经有过一段美好的而又珍贵的爱情!!!此文是我,唐仲涛的恶作剧请不要操!!!谢谢!!。
最遥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也不是相隔千山万水,而是与朋友成为陌路。
心与心的隔阂诗人时间最难逾越的鸿沟。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也不是相隔千山万水,而是与朋友成为陌路。
心与心的隔阂诗人时间最难逾越的鸿沟。 曾经几时你对我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曾经几时我们猫在被窝里说着悄悄话;曾经几时我趴在你的怀里痛哭,诉说着内心的委屈;曾经几时我们对天发誓此生要作永远的朋友……不记得了,一切都已变得模糊,像是在昨天,又像是在遥远的从前。
记得相识的那一天,我们都是独自一人,寂寞难耐。一番搭讪让我们开始了最初的交往。
志趣的相投让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那时的感觉就像是干枯的沙漠里出现了绿洲。内向的我开始变得活泼开朗,到处都会看到我忙碌的身影。
朋友越来越多,快乐始终围绕。心与心的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们常常甩掉一大堆朋友躲在角落里谈心,你笑着对我说那么多的好朋友当中,我是你最好的朋友,我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嗯,我也一样呢。”
从此以后,我们形影不离,惹来多少羡慕的目光。可想不到我们之间也会产生矛盾,而且越来越多。
我的学习比你略微好些,你总是说羡慕我,让我帮助你,可我的确是力不从心,我说不会做的题目,有时你却认为是我不愿给你讲,怕你赶上我;自习课上,你让我帮你打掩护看小说,我没有帮你,你说我不够朋友。越来越多的矛盾是我感觉我们的交往出现了问题。
记得那天在考场上,你暗示我把答案传给你,可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弄虚作假,没有照办。考试结束后,你不理我了,我向你解释,你听不进去,反说我无情。
你抛给我一句话:“没想到你是这种人,还朋友呢,要你这样的朋友有什么用呢?还是不做的好!”我懵了,我错了吗?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这就是我的朋友? 几天后,你托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得,“我们不再是朋友,就当没有认识过。”结束了?一切就这样结束了?曾经那么令人羡慕的友谊就这样结束了?我反复问自己,埋葬了这友谊的是我还是你? 直到今天,我们见面还是视而不见,可你知道吗,每次擦肩而过时我的心里都会有丝丝隐痛。
曾经亲密无间,现在形同路人。虽然近在咫尺,却不能交流,何时我们才能超越着遥远的距离,再回到从前呢?我期待着……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也不是相隔千山万水,而是与朋友成为陌路。
心与心的隔阂诗人时间最难逾越的鸿沟。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也不是相隔千山万水,而是与朋友成为陌路。
心与心的隔阂诗人时间最难逾越的鸿沟。 曾经几时你对我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曾经几时我们猫在被窝里说着悄悄话;曾经几时我趴在你的怀里痛哭,诉说着内心的委屈;曾经几时我们对天发誓此生要作永远的朋友……不记得了,一切都已变得模糊,像是在昨天,又像是在遥远的从前。
记得相识的那一天,我们都是独自一人,寂寞难耐。一番搭讪让我们开始了最初的交往。
志趣的相投让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那时的感觉就像是干枯的沙漠里出现了绿洲。内向的我开始变得活泼开朗,到处都会看到我忙碌的身影。
朋友越来越多,快乐始终围绕。心与心的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们常常甩掉一大堆朋友躲在角落里谈心,你笑着对我说那么多的好朋友当中,我是你最好的朋友,我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嗯,我也一样呢。”
从此以后,我们形影不离,惹来多少羡慕的目光。可想不到我们之间也会产生矛盾,而且越来越多。
最遥远的距离 人在身边,觉得遥不可及,人在天边,觉得驻在心间;你在远方,我百般期盼,你往眼前,我十分厌烦;你和我稀薄头不见抬头见,手与手无缘相牵;你和我从没唔面,心与心永恒相连。 这就是神奇得带点蛊惑的距离,这就是美得有点迷人的距离。
雾里看花,楼头望月,芳草更得更远而生,地平线在远处走近还远,长距离生发美感受,生发诱惑,生发想象,生发无穷的期盼与追求;鱼翔水里,蜂落蕊中,轻轻地贴着你的脸,融入你的心房,零距离使人融,使人亲切,使人幸福,使人与人产生爱的火花,使心与心产生情的雨露,产生真实可掬的美妙感觉。 你看我时很远,我看你时很近。
一堵厚实的墙让人无法进放,一张薄透的纸也让人终生相融,咫尺天涯,对面沟壑,相邻也常是天堑;相逢常是美丽的错误码率,距离短短,将人生拉得迢迢又远远;短短距离,将情感推得长长又遥遥。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这端与那端,流水滔滔,白云悠悠。
手与手不能相牵。梦与梦却日日相连;眼与眼不能对望,心与心却时时交错。
关山千万重,阻不断绵绵的思念;水路千万里,隔不开苦苦的牵挂。距离是思念与牵挂的生产线,大批量地生产人生最真挚最热烈的爱怨交织与悲欢交集的情感。
距离是一块橡皮,拉长,感情才有绷紧的张力;距离是一张弦弓,拉长,感情才有冲动的欲望;距离是一根弹簧,拉长,感情才有接近的期求。如果人对鲜花已经熟视无睹,那么鲜花,你不必四季开放,你可以隔着冬夏,待到养大才灿烂开放;如果人对鲜花已经举伞躲避,那么鲜花,你不必日日光临,你可以隔着风雨,隔着霜雪。
什么是遥远的距离?这个问题问得太突然了。
要懂得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首先要清楚距离是什么?把问题摆出来,群英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 有人说:距离是一种保护,地铁铁轨旁隔离的黄线,高速公路上的车距都是为了大家的安全;还有人认为:距离是一种尊重。
你持距离是为了给别人留出空间,表示尊重;也有人把距离说成是一种清醒。考的太近容易受到迷惑,适当的距离才能使人清醒;最普遍的说法就是:距离是一种美。
美需要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方能真正体会。 距离是什么?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角度。
但不管怎么样,这些都是属于“近距离”。那么,什么样的距离才是远的呢? 地理上的距离才是遥远的么?古有“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今有“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
但无论是天涯海角再遥远的距离,不也“相逢一笑泯恩仇”么。宇宙天体的距离是遥远的么?在不断扩大,无从探测编辑的宇宙间的天体,一说起距离,差不多都以光年来做基本单位。
然而宇宙再大也跳不出阴阳两极的控制。遥远的距离难道是生离死别吗?一生一死就是永远的分别,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老庄都把生死看作是大自然的轮回规律,。
有个名字差不多的诗,叫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 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 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 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 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 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却深潜海底 .可以借鉴一下这首是啊,泰格尔写的,在写一个材料,前面这些加在一起不要超过三分之一,然后议论,结尾点题(开头也要点题,中间扣题!)希望能帮到你。
谈最遥远的距离 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天文学家说,无边的宇宙,是最遥远的距离;社会学家说,生离与死别,是最遥远的距离;心理学家说,对面不相识,是最遥远的距离。
宇宙是浩瀚无边的,但是只要肯去探索,宇宙的距离就不会遥远。古人说天圆地自方,那只是窥得地球的一隅;哥白尼的日心说告诉人们地球是圆的,宇宙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然后是太阳系、银河系……虽然宇宙还在不断扩大、无边无际,但是人们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我们就在宇宙当中,宇宙并不遥远。 离别是撕心裂肺的,但是只要学会牵挂,离别的距离就不会遥远。
就像余光中的那首《乡愁》,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不管是坟墓还是海峡,离别的距离,就是这头到那头的距离。牵挂的人就在心底,不论千山万水。
离别阻隔不了我们的牵挂,离别并不遥远。 孤独是无处诉说的,但是只要懂得豁达,孤独的距离就不会遥远。
“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是孤独的,可是他并不停留在“心事谁人知”的怨艾中,而是吟咏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千古名篇。
不是眼前的人不懂你的心思,把心思说出来,总会有人倾听。孤独,其实并不遥远。
那么什么才是最遥远的距离呢?其实距离只不过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没有远近的区别,遥远的只是人心。 浩渺的宇宙,深邃的空间,让人望而却步,所以宇宙是遥远的。
然而,每个人都曾有过遨游太空的梦想,于是,阿波罗11号载着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了第一步,从此,我们的脚步从未停歇。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
所以,宇宙从来不曾遥远。 痛苦的离别,长久的思念,让人难以释怀,所以离别是遥远的。
然而,即使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也仍然带着那不改的乡音,这样的生离又怎么会遥远;不必上穷碧落下黄泉,只需举杯邀影共此月,虽是死别,遑论遥远。相聚之后才会有离别,离别之后才会有重逢。
所以,离别从来不曾遥远。 对面不相识,心事无人知,让人无所适从,所以孤独是遥远的。
然而,“有什么比和自己的思想进行交流,与上帝沟通更有意思呢?”鲁宾逊就是这样在孤岛生活了十年,心有所依,所以他并不孤独。用心去交流,你就会发现远方关心你的眼睛。
打开心扉,不愁别人不懂你的心思。所以,孤独从来不曾遥远。
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没有什么最遥远的距离。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路是用脚走出来的,迈开大步向前走去,距离就近在咫尺。
记得采纳我的答案哦,祝你学习进步。
梦想在远方上次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远方的文章,颇有感触。虽然那篇散文写得实在不怎样,主题和内容牵强得一塌糊涂,但读完后却让我有一种提笔地冲动。远方,从字面上看很直白,指距离很远的地方。但现在偏偏有许多人,喜欢从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到别人呆腻了的地方去,还字字有理地称之为“奔向远方”,哪怕这之间的路程只要花上一元的公交车费。所以听起来有些可笑。我一直认为,远方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为它的距离。就像着名诗人汪国真说的那样: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每个人都向往着那存储着自己人生理想和希翼的远方。只不过对于远方,有人向而往,有人却向而不往。我向来欣赏那些背着包,义无反顾地奔向远方的人。称自己为“世上的流浪者”的三毛,曾经不辞辛劳,奔赴遥远的沙漠。这个与世俗的一切显得格格不入的女子,在无际的荒凉,在漫天的黄沙中,获得对生命新的感悟。她的一段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只有在深入大漠里,看日出日落时一群群飞奔的羚羊的美景时,我的心才能忘记现实的枯燥与艰苦。”她到达了属于她的远方,找到了她落寞的心中美好的寄托。前些日子我读了林徽因的成名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是我打小以来唯一一篇读了超过五遍的现代诗。小泽喜欢林徽因,国庆假回来后被我说得心痒难耐,于是他想去林徽因的出生地——杭州看看。小泽想坐火车去,便上网查查票价。但是一看这价格,小泽摸了摸自己略显单薄的口袋,就知道自己有去无回,便随即打着哈哈说等有钱再去。我一听他的借口,立马制止了他,说钱可以向我借,去一定要去。但小泽听完后硬生生拉着我,让我陪他去,否则自己就不去了。我知道他已经在为自己的事情开脱,便索性错开话题,不知道还有没有下文。所以小泽的心理倒是符合了大多数人的实际,不管远方有多远,就是去不了。我不禁思索,远方究竟有多远?有人说远方之远即是永远,双足无法丈量,目力无法企及。但其实不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相信通向远方的路一直在我们脚下。所以请相信自己,拿起信念的拐杖,一路高歌而行。最终你会发现,其实远方并不遥远。
我们笑了笑,去无手火车站,买票。我和博龙下午拭还好点,杨琼和暖
我想要看得最远的地方,和你手舞足蹈聊梦想;哪怕路很漫长,情更凄凉,我也将迎难而上…… 年幼的我,追诉着童年的记忆,曾在心里默问自己,到底是什么地方,才能叫做远方;长大后,我用尚未成熟的笔尖在心里刻下两个字:梦想。 时间总是如此匆匆,正如是:我轻轻地来,不带走一片云彩。我就像一只途中的犟龟,磨蹭着不肯下车,想要爬到那有梦的地方,虽然,路途艰辛。但只要心中有梦,便已足惜! 才真正理解,远方的代名词,还真是梦想。 如今的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初中生,我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三年的汗水与努力只会在那一刻而爆发,我的梦想也只在那一刻才会绚烂绽放!年少无知的我曾经傻想:梦想真是一个极其神奇的东西。是它,成就霍金的科学奥秘;是它,成就邓亚萍的乒乓皇后。而我,虽然只是这大千世界中渺小的一员。但是,我还是要用最热烈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布:我是一个有梦的人,我会去到那个遥远的地方,怀揣着梦想,它的名字便是——远方。 生活就像一杯咖啡,香甜中带着苦涩,待你细细品味之时,才会发现苦涩中的美好。所以,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我定会整装待发,为了理想的中学而奋斗,不让家长操心,不让老师失望,更为了心中的梦想。在成功之时,斟上一杯清茶,细细品尝;才发现,远方,那遥远的远方,因为有了汗水和热血,因为有了拼搏和努力,也不过只在咫尺之间! 世界上有一种无可抵挡的力量——拼搏!当记忆翻飞,桃红柳绿之际,便是我笑容绽放的那一刻,时间会冲淡回忆,但却抹不掉记忆。 因为有了梦想,所以才拥有远方。待到风景都看透,我还会陪你静听海涛闲话,细水长流……
最遥远的距离
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是鱼与飞鸟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也有人说,最遥远的距离是生与死之间的距离,因为它们相遇的机率为零。
我想,最遥远的距离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这距离存在于无止尽的思绪之间,存在于无端的揣测间,存在于无休止的猜疑间。不管经过多久都无法靠近。
天涯海角,在古人眼里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因为可能穷尽一生都无法到达。然而现在,坐上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通过卫星电视一下将它拉到我们面前。
如果心是最近的,遥远的路也会是短的。
苏子说的远在千里,李白说的远在长江天际,可不是还有千里共婵娟吗?千里并不远,当心相连的时候。当宇航员行走在太空,挥舞着五星红旗,他们到达我们从未到过的空间,那时我们的距离遥远,但我们骄傲的心却又那么近。
都说距离是一堵墙,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都说距离是一抹泪,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都说距离是一种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最遥远的距离不能用公里来计算。
它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它早晚出现,却恍若隔世。如果心与心无法相知,在最近的地方也就在最远的的地方。
隔海相望,鸡犬相闻,同根同源,可一轮朗朗明月,恍惚各有其华;一道浅浅的海峡,恍若事隔千年。能说近吗?当年德国只有一道柏林墙却隔绝45年,能说近吗?二战后东西方只是意识形态不同彼此却陌生近半个世纪。刘兰芝与焦仲卿本朝夕相伴,可却饮恨而逝。心与心距离才能决定远与近。
心,是人交往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工具。可偏偏有人用包裹着锐剌的心与别人接触。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仿佛是盘古开天辟地时天与地之间的裂缝。心与心之间的距离,短到可以亲密无间,长到可以比宇宙和生死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遥远。
大洋彼岸,一份牵挂,轻轻点击,一封邮件传递在你我之间。千年企盼,一样血统,众口相传,一个神话在当今社会里撒播文明与和平种子。没有一脉相承,没有魂牵梦绕,你我永远只能处在最遥远的地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题记
今天,我同学的奶奶去世了。中午,她大哭了一场。我安慰她:“人死不能复生……”哪知,她哽咽地对我说:“其实,我并不完全是因为奶奶的死去而难过,我更后悔当初没有正视过奶奶对我的爱……”我默而无语,接下来又是一阵沉默…….
其实,爱就在我们的身边,形影不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原来就在灯火阑珊处。但是,对于这伸手可得、近在咫尺的爱,我们却从未重视、珍惜过,即使重视了,也假装丝毫没有放在心里,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自己的人掘了一条永远无法跨越的沟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我们应该以一种积极的眼光去发现“爱”:早晨,父母为晚起的我端来热气腾腾的面条里有爱;孤苦无助之时,远方友人鱼雁传书,捎来的是爱;尴尬无奈之际,路人那宽容的微笑,理解的问候中有爱——这太多太多的爱,当初怎么没感觉到呢?
“我和你坐在窗前,我发现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
雨果曾说过:“人生至高的幸福便是感到自己有人爱。”的确,被爱是幸福的,但越是幸福的东西,人们往往越不会去珍惜,因此,日久,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而我们,则永远不敢推开那扇尘封已就的心门……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我默默地吟念着,我不明白,何时这个距离才会拉近。但是,我心里坚信,何时,我们只要发现人世间的真爱,那个时候,这个距离也将消失。我心里坚信,拥有一颗感恩之心,能使冰雪消融,能使冬天变成美丽的春天,能使人的心灵拉得很近……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也不是相隔千山万水,而是与朋友成为陌路.心与心的隔阂诗人时间最难逾越的鸿沟.曾经几时你对我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曾经几时我们猫在被窝里说着悄悄话;曾经几时我趴在你的怀里痛哭,诉说着内心的委屈;曾经几时我们对天发誓此生要作永远的朋友……不记得了,一切都已变得模糊,像是在昨天,又像是在遥远的从前.记得相识的那一天,我们都是独自一人,寂寞难耐.一番搭讪让我们开始了最初的交往.志趣的相投让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那时的感觉就像是干枯的沙漠里出现了绿洲.内向的我开始变得活泼开朗,到处都会看到我忙碌的身影.朋友越来越多,快乐始终围绕.心与心的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们常常甩掉一大堆朋友躲在角落里谈心,你笑着对我说那么多的好朋友当中,我是你最好的朋友,我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嗯,我也一样呢.” 从此以后,我们形影不离,惹来多少羡慕的目光.可想不到我们之间也会产生矛盾,而且越来越多.我的学习比你略微好些,你总是说羡慕我,可我的确是力不从心,我说不会做的题目,有时你却认为是我不愿给你讲,怕你赶上我;自习课上,你让我帮你打掩护看小说,我没有帮你,你说我不够朋友.越来越多的矛盾是我感觉我们的交往出现了问题.记得那天在考场上,你暗示我把答案传给你,可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弄虚作假,没有照办.考试结束后,你不理我了,我向你解释,你听不进去,反说我无情.你抛给我一句话:“没想到你是这种人,还朋友呢,要你这样的朋友有什么用呢?还是不做的好!”我懵了,我错了吗?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这就是我的朋友?几天后,你托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得,“我们不再是朋友,就当没有认识过.”结束了?一切就这样结束了?曾经那么令人羡慕的友谊就这样结束了?我反复问自己,埋葬了这友谊的是我还是你?直到今天,我们见面还是视而不见,可你知道吗,每次擦肩而过时我的心里都会有丝丝隐痛.曾经亲密无间,现在形同路人.虽然近在咫尺,却不能交流,何时我们才能超越着遥远的距离,再回到从前呢?我期待着……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也不是相隔千山万水,而是与朋友成为陌路.心与心的隔阂诗人时间最难逾越的鸿沟.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也不是相隔千山万水,而是与朋友成为陌路.心与心的隔阂诗人时间最难逾越的鸿沟.曾经几时你对我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曾经几时我们猫在被窝里说着悄悄话;曾经几时我趴在你的怀里痛哭,诉说着内心的委屈;曾经几时我们对天发誓此生要作永远的朋友……不记得了,一切都已变得模糊,像是在昨天,又像是在遥远的从前.记得相识的那一天,我们都是独自一人,寂寞难耐.一番搭讪让我们开始了最初的交往.志趣的相投让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那时的感觉就像是干枯的沙漠里出现了绿洲.内向的我开始变得活泼开朗,到处都会看到我忙碌的身影.朋友越来越多,快乐始终围绕.心与心的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们常常甩掉一大堆朋友躲在角落里谈心,你笑着对我说那么多的好朋友当中,我是你最好的朋友,我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嗯,我也一样呢.” 从此以后,我们形影不离,惹来多少羡慕的目光.可想不到我们之间也会产生矛盾,而且越来越多.。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 站在你面前,彼此却感觉不出来曾经有过 一段美好的而又珍贵的爱情! 她,是我在初中里注意到的一个女孩。
那时的她羞答答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纯 洁,一种天真。我们两的眼神碰撞到一起 了,从那一刻开始,一种叫 *** 情的东西 便在我们的心里渐渐地形成了。
我还记得,那时,我们无话不谈。可是, 慢慢的,在我们中间,有一面无形的墙壁 出现了。
看起来只有不到一米的距离,可 实际上,我们却怎么也越不过这面墙。 我们都是属于那种比较争强好胜的人,谁 也不愿意让着谁。
因此,我们越来越疏远 对方了,甚至,都有点把对方当作是自己 的敌人了。 说句心里话,你……太自以为是了,我知 道,也许这一句话会让我们的爱情离我们 越来越远,但我还是要说。
其实,不光是 你,我也有不对的地方,如果,我们彼此 再大度一点呢? 现在的你,我已经完全不认识了,我们俩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一见面,就会怒 视着对方。
你已经完全是另外一个人了,你变了,你彻底变了。 尽管我们现在会时常碰面,可是,我感觉 我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有十万八千里一样。
看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彼此却感觉不出来曾 经有过一段美好的而又珍贵的爱情!!!此文是我,唐仲涛的恶作剧请不要操!!!谢谢!!。
最遥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也不是相隔千山万水,而是与朋友成为陌路。
心与心的隔阂诗人时间最难逾越的鸿沟。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也不是相隔千山万水,而是与朋友成为陌路。
心与心的隔阂诗人时间最难逾越的鸿沟。 曾经几时你对我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曾经几时我们猫在被窝里说着悄悄话;曾经几时我趴在你的怀里痛哭,诉说着内心的委屈;曾经几时我们对天发誓此生要作永远的朋友……不记得了,一切都已变得模糊,像是在昨天,又像是在遥远的从前。
记得相识的那一天,我们都是独自一人,寂寞难耐。一番搭讪让我们开始了最初的交往。
志趣的相投让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那时的感觉就像是干枯的沙漠里出现了绿洲。内向的我开始变得活泼开朗,到处都会看到我忙碌的身影。
朋友越来越多,快乐始终围绕。心与心的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们常常甩掉一大堆朋友躲在角落里谈心,你笑着对我说那么多的好朋友当中,我是你最好的朋友,我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嗯,我也一样呢。”
从此以后,我们形影不离,惹来多少羡慕的目光。可想不到我们之间也会产生矛盾,而且越来越多。
我的学习比你略微好些,你总是说羡慕我,让我帮助你,可我的确是力不从心,我说不会做的题目,有时你却认为是我不愿给你讲,怕你赶上我;自习课上,你让我帮你打掩护看小说,我没有帮你,你说我不够朋友。越来越多的矛盾是我感觉我们的交往出现了问题。
记得那天在考场上,你暗示我把答案传给你,可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弄虚作假,没有照办。考试结束后,你不理我了,我向你解释,你听不进去,反说我无情。
你抛给我一句话:“没想到你是这种人,还朋友呢,要你这样的朋友有什么用呢?还是不做的好!”我懵了,我错了吗?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这就是我的朋友? 几天后,你托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得,“我们不再是朋友,就当没有认识过。”结束了?一切就这样结束了?曾经那么令人羡慕的友谊就这样结束了?我反复问自己,埋葬了这友谊的是我还是你? 直到今天,我们见面还是视而不见,可你知道吗,每次擦肩而过时我的心里都会有丝丝隐痛。
曾经亲密无间,现在形同路人。虽然近在咫尺,却不能交流,何时我们才能超越着遥远的距离,再回到从前呢?我期待着……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也不是相隔千山万水,而是与朋友成为陌路。
心与心的隔阂诗人时间最难逾越的鸿沟。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也不是相隔千山万水,而是与朋友成为陌路。
心与心的隔阂诗人时间最难逾越的鸿沟。 曾经几时你对我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曾经几时我们猫在被窝里说着悄悄话;曾经几时我趴在你的怀里痛哭,诉说着内心的委屈;曾经几时我们对天发誓此生要作永远的朋友……不记得了,一切都已变得模糊,像是在昨天,又像是在遥远的从前。
记得相识的那一天,我们都是独自一人,寂寞难耐。一番搭讪让我们开始了最初的交往。
志趣的相投让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那时的感觉就像是干枯的沙漠里出现了绿洲。内向的我开始变得活泼开朗,到处都会看到我忙碌的身影。
朋友越来越多,快乐始终围绕。心与心的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们常常甩掉一大堆朋友躲在角落里谈心,你笑着对我说那么多的好朋友当中,我是你最好的朋友,我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嗯,我也一样呢。”
从此以后,我们形影不离,惹来多少羡慕的目光。可想不到我们之间也会产生矛盾,而且越来越多。
最遥远的距离 人在身边,觉得遥不可及,人在天边,觉得驻在心间;你在远方,我百般期盼,你往眼前,我十分厌烦;你和我稀薄头不见抬头见,手与手无缘相牵;你和我从没唔面,心与心永恒相连。 这就是神奇得带点蛊惑的距离,这就是美得有点迷人的距离。
雾里看花,楼头望月,芳草更得更远而生,地平线在远处走近还远,长距离生发美感受,生发诱惑,生发想象,生发无穷的期盼与追求;鱼翔水里,蜂落蕊中,轻轻地贴着你的脸,融入你的心房,零距离使人融,使人亲切,使人幸福,使人与人产生爱的火花,使心与心产生情的雨露,产生真实可掬的美妙感觉。 你看我时很远,我看你时很近。
一堵厚实的墙让人无法进放,一张薄透的纸也让人终生相融,咫尺天涯,对面沟壑,相邻也常是天堑;相逢常是美丽的错误码率,距离短短,将人生拉得迢迢又远远;短短距离,将情感推得长长又遥遥。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这端与那端,流水滔滔,白云悠悠。
手与手不能相牵。梦与梦却日日相连;眼与眼不能对望,心与心却时时交错。
关山千万重,阻不断绵绵的思念;水路千万里,隔不开苦苦的牵挂。距离是思念与牵挂的生产线,大批量地生产人生最真挚最热烈的爱怨交织与悲欢交集的情感。
距离是一块橡皮,拉长,感情才有绷紧的张力;距离是一张弦弓,拉长,感情才有冲动的欲望;距离是一根弹簧,拉长,感情才有接近的期求。如果人对鲜花已经熟视无睹,那么鲜花,你不必四季开放,你可以隔着冬夏,待到养大才灿烂开放;如果人对鲜花已经举伞躲避,那么鲜花,你不必日日光临,你可以隔着风雨,隔着霜雪。
什么是遥远的距离?这个问题问得太突然了。
要懂得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首先要清楚距离是什么?把问题摆出来,群英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 有人说:距离是一种保护,地铁铁轨旁隔离的黄线,高速公路上的车距都是为了大家的安全;还有人认为:距离是一种尊重。
你持距离是为了给别人留出空间,表示尊重;也有人把距离说成是一种清醒。考的太近容易受到迷惑,适当的距离才能使人清醒;最普遍的说法就是:距离是一种美。
美需要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方能真正体会。 距离是什么?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角度。
但不管怎么样,这些都是属于“近距离”。那么,什么样的距离才是远的呢? 地理上的距离才是遥远的么?古有“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今有“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
但无论是天涯海角再遥远的距离,不也“相逢一笑泯恩仇”么。宇宙天体的距离是遥远的么?在不断扩大,无从探测编辑的宇宙间的天体,一说起距离,差不多都以光年来做基本单位。
然而宇宙再大也跳不出阴阳两极的控制。遥远的距离难道是生离死别吗?一生一死就是永远的分别,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老庄都把生死看作是大自然的轮回规律,。
有个名字差不多的诗,叫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 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 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 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 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 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却深潜海底 .可以借鉴一下这首是啊,泰格尔写的,在写一个材料,前面这些加在一起不要超过三分之一,然后议论,结尾点题(开头也要点题,中间扣题!)希望能帮到你。
谈最遥远的距离 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天文学家说,无边的宇宙,是最遥远的距离;社会学家说,生离与死别,是最遥远的距离;心理学家说,对面不相识,是最遥远的距离。
宇宙是浩瀚无边的,但是只要肯去探索,宇宙的距离就不会遥远。古人说天圆地自方,那只是窥得地球的一隅;哥白尼的日心说告诉人们地球是圆的,宇宙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然后是太阳系、银河系……虽然宇宙还在不断扩大、无边无际,但是人们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我们就在宇宙当中,宇宙并不遥远。 离别是撕心裂肺的,但是只要学会牵挂,离别的距离就不会遥远。
就像余光中的那首《乡愁》,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不管是坟墓还是海峡,离别的距离,就是这头到那头的距离。牵挂的人就在心底,不论千山万水。
离别阻隔不了我们的牵挂,离别并不遥远。 孤独是无处诉说的,但是只要懂得豁达,孤独的距离就不会遥远。
“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是孤独的,可是他并不停留在“心事谁人知”的怨艾中,而是吟咏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千古名篇。
不是眼前的人不懂你的心思,把心思说出来,总会有人倾听。孤独,其实并不遥远。
那么什么才是最遥远的距离呢?其实距离只不过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没有远近的区别,遥远的只是人心。 浩渺的宇宙,深邃的空间,让人望而却步,所以宇宙是遥远的。
然而,每个人都曾有过遨游太空的梦想,于是,阿波罗11号载着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了第一步,从此,我们的脚步从未停歇。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
所以,宇宙从来不曾遥远。 痛苦的离别,长久的思念,让人难以释怀,所以离别是遥远的。
然而,即使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也仍然带着那不改的乡音,这样的生离又怎么会遥远;不必上穷碧落下黄泉,只需举杯邀影共此月,虽是死别,遑论遥远。相聚之后才会有离别,离别之后才会有重逢。
所以,离别从来不曾遥远。 对面不相识,心事无人知,让人无所适从,所以孤独是遥远的。
然而,“有什么比和自己的思想进行交流,与上帝沟通更有意思呢?”鲁宾逊就是这样在孤岛生活了十年,心有所依,所以他并不孤独。用心去交流,你就会发现远方关心你的眼睛。
打开心扉,不愁别人不懂你的心思。所以,孤独从来不曾遥远。
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没有什么最遥远的距离。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路是用脚走出来的,迈开大步向前走去,距离就近在咫尺。
记得采纳我的答案哦,祝你学习进步。
2021年【中考】满分作文欣赏《远方的风景》
汪国真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在这繁忙的生活中,我们是否安于现状,不在欣赏周围了呢?向外走,到远方去,你会发现那里有不一样的风景。
我们在生活中已经习惯了忙于两点一线的奔波。我们忙于工作,忙于学习从而无暇顾及身边的人和事。我们早已习惯了现有的生活,不敢冒险,不敢踏出一步又一步。但是,若我们尝试,说不定就会有新的发现。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的话“人类自古以来的习性就是不断迁徙,不断向外走,有些人他们离开家,离开熟悉的地方,不管旅途的艰险毅然行向远方,只为探求和满足心中对远方风景,对远方未知神秘世界的向往。’
走向远方也就意味着离开熟悉的一切,你的家人,你的朋友。在走向远方的途中你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你会感受到世界不一样的魅力。当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有一些人一心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我们也就会明白为什么那些旅行者会不顾危险,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登上山峰最后只为看见日出时的光芒万丈;我们也就会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徒步万里只为看见雨后那美丽的彩虹。人生不应该只局限于现有已知的地方,向外走,你会发现许多不一样的风景。
当你静下心来独自去远方,背上一个包,你会感觉此时的心情都会不一样。你会懂得列夫托尔斯泰毅然离开庄园的原因,你会明白为什么陶渊明愿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般的生活。走向远方,多多感受世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而且还会有远方的风景。人若一辈子默默无闻局限在同一个地方,有什么意思呢?曹文轩先生的文章《前方》讲述的不也是人们为什么离家走向远方吗?远方没有熟悉的风景,没有熟悉的一切,一切都是未知而又神秘的。
当你一步步走向远方,你会成长,面对挫折你会坚强,面对困难你不会轻言放弃。远方的风景引领着你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趁我们还年轻走向远方,欣赏远方的风景。
【作文要求】
阅读下面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作文。
《远方》--汪国真
凡是遥远的地方
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
不是诱惑于美丽
就是诱惑于传说
即便远方的风景
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也无需在乎
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
到远方去到远方去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作文要求:
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的姓名以及学校名称。
【解析】
本篇作文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一、审题立意。本篇材料是一首现代诗,对于诗歌类型的审题立意,注意从诗歌的题目、意象、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得出诗歌的主题。从诗的前半节来看,其关键词是:诱惑,因为大自然美景的诱惑才有了不辞辛劳的旅行;人生就是因为有太多的诱惑才会诱导我们前行。从诗歌后半节来看,其关键信息是“不尽如人意”“也无需在乎”,这两个信息的意思就是:即使远方的风景不尽如人意,也不要在乎,关键是过程;人生也是如此,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这是诗人表达出的乐观态度。综合来看这首诗的立意可为:旅行、诱惑、过程、乐观等。
二、文体选材。文体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立意来选,记叙文或是议论文都可。如以“旅行”这个主题来写,可以写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其中的感慨或收获;而就人生的“旅行”来写,可以写人生中的各种挫折、失败、成功的人生风景,以及从中得来的体会或成长的经验等等。文中一定要强调:不管是什么样的旅行,其实更多是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每个人当他从呀呀学语或稍懂世事,就在自己的心底开始了理想的萌发。在幼时的理想是容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容易成为泡影。当然,在青年时期就应树立远大的理想,为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树立远大理想的人,就意味着拥有了成功的开始,是幸福的起航。无志之人,不可能激起生活的浪花,也不可能享受事业的种种辉煌。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理想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然而,理想不一定就与现实脱节。相反,它不必很崇高,不必很伟大,不必遥不可及,只要是你为自己树立和制定的一个信念和抱负,让你为之奋斗不惜,指引着你前进,这就是你的理想了。有一种理想叫平凡。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凡,我们都需要一个平凡的理想。任何人的生命都有限,只要我们不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谓的烦恼中,或是一种自我麻痹的游戏中,只要我们的精神不空虚,我们每个人都会实现自己平凡的理想。有一种理想叫坚持。有个故事是这样的:开学第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最容易做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住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各位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住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柏拉图。由此可见,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由此,我想到了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许有些不如意,对环境也许有些不适应,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处变不惊,集中精力,坚持不懈。惟有如此,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理想要立足于现实,依附于时代。任何人的理想都不可能超越现实而存在。只有伴随时代的步伐,才会实现,才会有意义。理想必须立足于正确的世界观之上,立足于积极的价值观之上,立足于健康的人生观之上。惟有如此,理想才会是有积极意义的理想,理想之实现,带给大家的将是福音。反之,将成为灾难,7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德国、法西斯的统治愿望就是例证。作为学生,我们要做一个热爱学校、关心学校、爱护学校的合格中学生。作为学生,我们更需要读书,我们要通过努力的读书来实现我们的理想。在阅读中成长,在思考中成才,在实践中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们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造就思维活跃、勇于探究、开拓的有理想的人,每个人的理想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理想可能是将来成为一个科学家,揭示自然和宇宙的奥秘、为人类科技进步贡献力量,可能是将来成为一个商业巨子,打造财富航母,书写财富神话,理想也可能是将来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工人、农民或者一个普通的成功人士。一旦理想进入了我们内心深处,我们的学习就会有动力,内心就会充满阳光和希望。命运靠自己主宰,人生由自己把握。让我们树立自己的理想,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吧!
如果你自己是学生,请负好当学生的责任,作业自己完成
志当存高远作文范文如下:
悉由我执生,留彼何所为。世间诸灾难,怖畏及众生。志当存高远,随波慎逐流。君子志高远,尽展凌云志。人生苦短,故需惜时如金,及早立志,有道是“有志不在年高”,却也不如少年志容易实现。人生在世,当有一番作为,方对得起辛苦来世一遭,百学需先立志,立志当存高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志向如清泉养人于肢体,志向如舞姿动人于心魄,志向如乐曲感人于肺腑,人之苍苍,惟有志之士演绎精彩人生。庄子的心是空灵与澄净的,心如澄澈秋水,行若不系之舟,他甘愿做一颗守护月亮的树,甘愿曳尾于涂中,因为他的志向是守护那纯净的心灵之树。
李白的心是潇洒与不羁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铸就了他的豪迈与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荡着他的自信与博大;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亮,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因为他的志向是快意泯恩仇。
司马迁的心是刚直与坚韧的,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依然屹立在历史的峰巅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忧愁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他站在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因为他的志向是编写不朽之作。
有志之士并非没有烦恼,只不过其善于把烦恼当作一阵清风一刮而过。有志之士并非没有忧伤,只不过其善于把忧伤化为希望的力量。有志之士并非没有痛苦,只不过其善于把痛苦的痕迹演变成前进的轨道。
百学先立志,志当存高远,人之苍茫,惟有志之士演绎精彩人生。
写作文的技巧
1、开头要简短吸引人
孩子的作文一定要简短有吸引力,最好尽快入主题,让老师知道你作文的立意主旨是什么,这样才有个“好开头”。
2、文章分段要清晰、错落有致
不管写多少字,一篇有分段、页面整洁的作文,读起来让人舒服,并且会觉得,这篇作文行文错落有致,具有吸引力。
3、过渡要自然流畅
过渡句会是老师重点查看的部分,写好过渡句,不仅能让作文逻辑更顺畅,同时也能更好地表达段落大意。
4、结构清晰、有逻辑
一篇好的作文,它的结构一定是清晰完整、层次分明的。小学阶段的孩子,写作文很容易记流水账。他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又吃了什么,碰到了什么人。
写作思路:要直接简化任务语言。在叙述中,我们要把直接叙述变成间接叙述,尽可能简化人物语言。这样,即使情节连贯,又使语句“简练”。
汪国真曾说过;“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携高远追求,抟扶摇直上羊角,翱翔天宇,那么,我们的生活怎会有遗憾?
鹞子只看到到手的食物,放弃高远的追求,把“更大的鸟”看成“渺茫的东西”,自作聪明,终难成翱翔天宇的雄鹰。
王安石曾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固非有智者不能至也。”想要看到高远的风景,就不要担心未来的渺茫,畏惧远方的艰险,怀一颗追求高远的雄心,迈开探求的脚步,无限风光就在险峰。
还记得热情洋溢追求卓越的俞敏洪吗?大学时代的俞敏洪土里土气、沉默寡言,大家都认为他是同学中最没出息的一个,也没有一个女孩正眼看过他。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他曾说:“存有一颗追求之心,即使每天琐碎的生活,同样能堆砌成伟大的人生。”
他怀着穿越地平线的渴望,纵然地平线忽隐忽现,或清晰,或模糊,但只要你心中拥有高远的追求,就能体会到成功的甘甜。
还记得不惧权威不惧挫败被誉为80后代言人的陈鸥吗?他面对生命中的逆境,事业中的低谷,携一颗张扬自我,追求更高的雄心,在自己的事业上挥洒汗水,终于迎来了“为自己代言的时代”。
“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将来;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
这是谁的时代,这是追梦人的时代。只有敢于跋涉,登上峰顶,才能领略山川的壮丽风光,才能体会“一览。
追赶作文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追赶不同的东西,例如追逐名利,追赶时尚等等。而有这么一些人,不甘与自己的梦想只是一场梦,因此去追赶、追逐自己的梦畅。
美国著名的莱特兄弟,因为儿时与父亲的一番对话而确立了自己想飞的这个梦想。正如跑马拉松一般,在到达终点之前你会遇到各种困难,体力不足,缺水,全身酸痛等问题。而莱特兄弟发明出飞机的这一场马拉松也例外,一路上困难重重。在经过一次次观察,一次次绘图,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后,每一次,便朝这场马拉松的终点更进一步,终于,他们获得了成功,终于,他们追赶上了梦想。
而另一位与莱特兄弟一样追赶自己梦想的人便是大家所熟知的夏洛特黄蜂队的一号球员博格斯了。
博格斯从小就酷爱篮球,几乎天天都与同伴在篮球场上“斗牛”,于是便产生了他的梦想,有一天可以打NBA。
然而,在这一场梦想的追逐战中,他的最大敌人便是他的身高,他那1米6的身材在东方人中便不算高,更不用说是在身材高大的NBA了。可他不愿就此放弃,依然坚持不懈的追赶着。像控球、投篮这一系列的球技练习早已成为家常便饭,可他仍在不断改进,试图利用技术来弥补自己身高这一缺陷。
因为他的这种追赶、坚持不懈的精神,于是,便有了现在NBA中的控球一流,远投神准,表现最杰出且失误最少的的博格斯,他甚至在高个队员面前带球上篮也毫无畏惧。常打胜仗的他,在这一场梦想追逐战中也用行动来证明了他的追赶成功。
不仅是梦想,有人会去追赶自己的一个誓言,例如周总理为了自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奋斗了一生,终于如愿以偿。有人会去追赶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有人会去追赶自己的愿望等等,但不论追赶的是什么,我相信,只要有一颗勇于追赶和坚持不懈的心,你终究会追赶成功!
追赶上帝
“只有上帝才能救他了!……”许多沮丧的声音从一间破旧的房子里传出来。这间屋子的主人得了一种绝症,连医生也没办法,摇了摇头就走了,但是他的儿子却记住了医生的话。
第二天一早,他的儿子杰克带了一些零花钱和玉米饼就走了,踏上了追逐上帝的路程。
第一站 水工镇
杰克听说上帝在遥远的西方,他就没日没夜向正西走。翻过一座山,到了夕阳西下,隐隐看见了几丝炊烟。
原来是一个小镇。他加劲一走,走进了这个小镇,一问这个小镇叫水工镇。杰克看天色不早了,准备先先找地方住下,明天再赶路。
他找了个破得不能再破的小旅馆住了下来。杰克啃了几口玉米饼,就因为疲劳睡着了。睡着睡着,梦见了家,梦见了爸爸的病情又恶化!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上帝,只好爸爸的病!
次日,他很早就起床了。问了问镇上的老人,上帝在哪儿?老人手往正西一指,说:“上帝就在拉斐尔山的山顶上,但从来没有人去过!”苍老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恐惧。但杰克不怕,因为他要救爸爸!
第二站 荒山中
杰克又向西,夜以继日地赶路。
走着走着,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杰克决定就在这荒山中露宿。他打开包袱,望着孤
零零仅剩的一块玉米饼,一小口一小口吃了下去。这是他最后的粮食了!
月光、蝉鸣以及念父之心,伴着杰克入睡了……
第三站 拉斐尔山
杰克拼了命地赶路,终于来到了拉斐尔山山下。此时,饥饿、思念笼罩着他,咆哮的山风从杰克的耳旁刮过。山顶仍是遥不可及!
他眼前一黑,双膝跪地,不禁仰天长叹:“上帝,你在哪儿?”
突然,杰克眼前出现一个人形,是上帝!他恳求上帝治好他爸爸的病。上帝大手一挥,说:“其实你爸爸的病早好了!我一直在你的心里,你的爱心感动了我!”说罢,上帝就消失了。
当杰克眼睛再次睁开的时候,他已经在他温暖的家里。
从此,杰克一家人过着美好的生活。因为爱的力量是巨大的!
昨天已去,今天又是新的一天,愿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的追求,在崭新的一天里展示自己的活力,让有限的生命放出无限的万太光芒. 生命来源于一个脆弱的起点,自从那一点起,我们并有了无懈的追求.不管你有怎样的追求,不管你的追求是好是坏.生命始终告诉我,它给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 曾经有人问过我,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坦然回答说,人活着当然是为了追求.那追求是为了什么呢?这个问题打乱了我的思绪,我久久不能回答…… 追求是为了什么?追求到底是为了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徘徊在城市的人行道上,清洁工告诉我”我的追求是为了把城市的每条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让更多的人在这么一个黑暗的角落看到我的存在,我不希望就这样消失在市民的眼中,即使再苦再累,我也无所畏惧”. 一阵清风吹过,行道树晃了晃高大的身体,它说:”城市已经成了我的家,他们给了我太多的恩惠,我得为他们放出更多的氧气,吸收更多的烟尘,挡住强烈的太阳光,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 一瞬间,我来到了一所残疾儿童学校,一个双腿残疾的小朋友对我说:”我的追求是希望我有那么一天能站起来,和别的小朋友一样能自由自在的玩耍,即使付出艰辛与泪水我了怃所畏惧,我相信我一定会成功的.” 清洁工告诉我们,生命的追求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行道树告诉我们,生命的追求是要懂得无私奉献;残疾儿童告诉我们,生命就要追求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昨天已去,今天又是新的一天,愿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的追求,在崭新的一天里展示自己的活力,让有限的生命放出无限的万太光芒.。
我追赶时间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想要追赶的东西,有人想追金钱,有人想追地位,有人想追幸福的生活……而我在未来的人生中最想追赶的是——时间。
也许你会问我:“时间怎么能追得上?不要夸夸其谈了。”子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你如何能追到?追到头来还不是夸父逐日,以至于灰飞烟灭。的确你说的这些都对的,但是你要想一想:人世间那许多可以追赶的东西比如金钱、事业、名次、学业等等究其成败根源都是由时间决定的。
在生活中,我们为了追赶某些东西就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只有不停追赶时间的脚步,才能“不教一日闲过”,真正充实的过好每一天。“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岳飞对时间的追赶;“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时间的追赶;“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这是世界大文豪高尔基对时间的追赶……只要付出过,奋斗过,无论成功与否,都可以接受。人生就如同一次旅行,重要的不是到达终点,而是沿途的风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会有的。
其实追赶时间就是珍惜现在的时间。仔细想想,我们是否每天都在虚度光阴?朱自清的《匆匆》说出了时间的过往匆匆。你也许和我一样有着追赶时间的梦,那就努力吧,要抓住时间的尾巴,追赶着时间,完成每一天的任务,就会发觉时间被赶上了。追赶时间的梦不再是梦。为了这些我愿意用一生完成!
牢记昨天,珍惜今天,憧憬明天。从现在起,我将努力学习,充实自己,也是充实我的时间,我的人生,为追赶时间而努力!
猎豹会在急速奔跑之后满足地看着在自己脚下颤抖的羚羊。
同样,我们也会在成功的时候满足地会心微笑,那个时候,无论经历了多么疲倦地追求,毕竟成功总在风雨后。这就如同百米冲刺,每个人都奋力往前狂奔,为什么?时间,成绩。
只有永不放弃地奔跑,永远不失去自己的目标,生命才会有它自己的意义。 回首望去,成长的路上有自己的脚印:路边还有五彩缤纷的鲜花,这些花在我生活中绽放带给我愉悦与快乐;还有因为奔跑飞溅出的却早已凝结的泥水,这泥水曾经如同泥石流般一路上阻挡过我的前行。
现在我仍然还在跑着,尽管我无法预知前面的路上还会有什么艰难险阻,但是我只知道,那里会有我想要的东西——我的梦想,我不能够停下来,身旁闪过的东西模糊不清,然后渐渐消失在我视野,那是目标吗?我要更快地跑了!即使我到达终点线的时候我也来不及高兴。 猎豹在飞奔的时候会因为体内的温度急剧上升从而受到死亡的威胁,但是它知道,如果现在停下来,它将会眼睁睁地看着辛辛苦苦追赶的羚羊就此逃去,停下来将会让它挨饿,所以它没有选择停下,它跑着,这个时候体内的温度是自己都无法忍受的,大汗淋漓的同时,忍受着撕心裂肺的痛苦。
之所以有这种坚持,我想这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着自己目标地信念,如果猎豹为了一只羚羊而奄奄一息,大多人都会笑话它,但是我认为,这样的死也死得其所,为了自己的目标为了自己的信念献出生命,这并不可笑! 生命固然可贵,但是却不是永恒的,为什么前人的精神能够永远让后人铭记在心,只是因为他的思想能够不断向前,正如同这只豹子被我们所铭记一样。我们都一样,成长有的时候是很痛苦的东西,它给我们带了无数伤痕,我们要是因此而放弃,从而停歇脚步,同样也会一无所有。
疼痛算什么?正是如此我们才应该更加卖力地先前飞奔! 猎豹如果失去猎物,它会徘徊在大草原上,什么事情也不做,最后变成了一堆白骨,或者成为其它更强大的动物的午餐。我们如果没有目标,也只是白活了几十年吧!我们如果没有永远追求的目标,如果所有的猎物都唾手可得,那么所有的猎豹都将无法超越比它更加厉害动物! 时间如同细纱般从手中流逝,100米的跑道上不断有人超过记录,又不断被刷新,时间的沙漏会累积这一切,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他们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争光,夺得第一,追求世界记录!我小时候体育一直不太好,跑步总是不及格,尽管我认为自己在尽全力跑。
可是当我突然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的时候,我尝试着给自己下定目标,然后更加拼命的飞奔,这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我50米的成绩是秒,尽管不是很出色,但是我看到了希望,终于明白我不应该停下追求的脚步,因为我相信可以不断超越自己! 每个人都是为了什么而来的,但我们真正找到这个目的的时候,我们就会开始飞快地奔跑,去追求自己生命的意义。还是那句话,人可以没有永远的身体,但是不能没有永恒的思想! 我们是该加快自己的步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了! 追求是永不放弃地奔跑,我们需要目标。
追求是永不放弃地奔跑,我们需要坚持。 追求是永不放弃地奔跑,我们需要超越。
收起。
由于退书只需几秒时间,所以我直接把车停放在读书社门口前,没给它上锁,因为我认为开锁是一件很麻烦的 事,尽管是那么两、三秒。
刚把书递给周老板手上,就见她神情慌张的对我说:“小兄弟,你的车……(我是被对着 车,而周老板是面对着)。”有什么异样吗?我转头。
晴天霹雳,我的车竟在瞬间消失了——仅仅在三、四秒之间! 我赶忙跑出读书社,放眼搜索车的踪影,瞬间,我的眼光定格了,大街的对面一年轻人骑着我的车窜进一条小 道,我甩掉鞋飞快地追进小道,我发现,前面的正是我的车,但目标似乎离我越来越远。我开始意识到追车就好象在 人生的大道上向着目标不断奔跑前进一样,如果你的步伐稍慢了一节拍,就酸是半拍,目标也会离你愈来愈远。
我喊 了,有人偷车。小道里有两三位和我一样大的男孩,他们听了我的话却眼睁睁地看着车从眼前飞奔而过,我很恼怒, 但我没时间停下来和他们瞎扯。
我一定要追回来,一定要,正是这种信念使我加快了速度。就是拼了这条命也要把车追回来,因为它是属于我的。
车忽的转进一条更小的巷,由于我的速度过快,惯性大,在我转弯时重重摔了一跤。血开始从脚上蔓延开来。
在曲折 的人生道路上拼命地追逐中,当你转弯时,难免不会遇到荆棘或给一两块不起眼的小石子拌倒。没有考虑的时间,也 没有选择的余地,我以第一时间最快速度站起身来,忘记了伤痛,再一次拼命向目标奔去。
我不能放弃,因为我追这 的不仅仅的一辆车,还有我父母的心血和他们对我的希望,还有我刚努力付出的一切。我离目标的距离慢慢拉近了一 些,眼看目标近在咫尺,去又远在天涯,我感到有点头晕,但我不能停,因为我还有希望,我发觉车在转了几个弯 后,速度越来越慢了。
目标拐进一条更小的羊肠小道,可小道的尽头却只有一个只容一个人穿过的口子,那年轻人丢下了车跑了,看着他 在拐角处消失的身影,我知道,我胜利了。可我好累,好疲惫,感觉全身散了架似的,脚也有些麻痹,可我好高兴, 因为我赢了这场马拉松,尽管有些狼狈。
我又意识到,开琐虽是一件不算麻烦的麻烦事,但它却可让你避免一些不必 要的大麻烦。 人生如追车,放弃只会令你失去更多!。
天苍苍,路漫漫,人在人海里逐着浪;风雨转,心也转,梦在梦醒时转了弯.”奔波于人海,穿梭于梦与记忆的深处,我们到底在追寻什么?勇于追求,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让人震撼的力量.因为有了追求,才有梦想的实现,才有了生命的 *** ,才有了雀跃于脸上的欣慰笑容.河流选择了高崖,宁可粉身碎骨,结果美丽由瞬间而至永恒,其实它追求的是勇往直前.飞鸟选择了天空,也许会精疲力尽,但它最终到达梦想的地方,并在风雨中逐渐成长,它挑战了广阔的不可知的大自然,因为它追求的是自由.西续弗斯不断地把巨石推向山顶,又不断地看着巨石滚下山坡,但他并不悔恨,他以嘲讽的姿态挑战着宙斯,也挑战着自己的命运,因为他追求的是快乐.稍纵即逝的流星,在陨落之前所发出的耀眼光芒足以照亮它短暂的一生,照亮整个宇宙,使夜空中的其他的星辰黯然失色.这短暂且震撼人心的辉煌也许正是它在陨落前对未来的追求和憧憬.离开玉砌雕栏,丢开锦衣玉食,有的只有滚滚黄河 、大雁的低吟,她,王昭君,放弃荣华富贵,放弃名和利,选择和亲远嫁,追求的是天下太平.不为五斗米折腰,他,陶渊明,放弃了功名利禄,放弃了世俗黑暗,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追求的是一片怡然自得的天空.放弃修习多年的医学,挥动锐利的铁笔,驰骋于白色恐怖之下,他,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从未停止过对敌人不屈的斗争;他“俯首甘为孺子牛”,追求全民族的觉醒.风在飞,雨在洒,心在充实中靠了岸.天在荒,地在老,人在流浪中静了心.在逆境中成长,在成长中追求,在追求中充实,在充实中完美.追求是我们不竭的力量源泉.天行键,君子当自强不息.。
我追赶诚实
在回忆的沙滩上,闪烁着无数个美好的回忆贝壳,有甜,有苦,有酸,有辣……我张开双臂,去追赶那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那,是一个令人难过的傍晚,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三年级的我独自一个走在回家的路上。手里,拿着一张94分的数学试卷,我该怎么办?考这么差,等着回去挨骂吗?我在心里暗暗自语。“轰隆隆”,一阵闪电在浩瀚的天空中划下了长长的一笔。随之,传来一声轰鸣。这是在责骂我吗?是在怪罪我吗?顿时,我的内心深处仿佛也被它划破了。“滴”一颗泪珠从我的脸颊上流下,我哭了,为自己的不争气、太粗心。就在这时,一个邪恶的念头从我的脑海中闪过:自己签名好了。可这个念头刚停留了一会,我转念又想:不行,我要做诚实的孩子,不能欺妈妈!但是,如果我这个分数被妈妈知道了又会怎么样呢?管不了这么多了,赌一赌吧……我走着走着,心里却久久犹豫不决。最终,还是邪恶的力量战胜了正义,因为我害怕妈妈的那种眼神,它令我永远不敢去正视;害怕妈妈训斥的每一个字,因为它像一把锋利的刀,在我的心中划下一道道伤痕……
不知不觉中到家了,迎面我看见了妈妈那春风般的笑容,但在我眼里,它好似魔鬼,令我不禁心头一颤。我低头跑向自己的卧室,生怕触到妈妈的那双火眼。“今天数学考了多少啊?”这时,耳边传来了一声亲切的问候。“九十九,九十八。”我吱吱唔唔地回答。我不禁将手中掩藏在背后的试卷握的更紧了……第二天,我胆战心惊地走进教室,焦急地想:老师会不会看出来啊!果然不出我所料,这场谎言游戏结束了,老师也向妈妈打了电话。我心里后悔万分,恨自己当初不该……
直到今天,这段难以忘怀的回忆还令我记忆犹新,它就像块阴影隐藏在我心底,永远不会磨灭。但,我会以我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我一定会找回那个诚实的自我的
我追赶健康!我希望世界充满健康,疾病离开人们,人们讲究卫生,使蓝色家园上的一草一木不受污染,水资源永远洁净,有毒物质彻底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
追赶时间
时光就像纸飞机般,飞走,就无法回头。 ——题记
或许你们还想着,过了今天还有明天。
或许你们还想着,仅仅十五、六岁的自己,还有大把的时间。
或许你们还想着,长大对自己来说,还太遥远。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属于自己青春的齿轮虽然还在转动,可是还剩下多少圈呢?
承载着青春的河水潺潺的流向时光的大洋,轻轻地泻进广阔的时间里,没有一丝声响.紧接着,是成熟那磅礴的汹涌,是中年那孜孜的疲倦,是老年那辗转的叹息.它们每一次的流淌都冲刷着两岸的石头,摩擦着抚平了一个个尖锐的棱角。
这些棱角,都是青春经过时,无意留下的。
忽然想起初三时的浑浑噩噩.每天刚上课,就待着下课;个星期天刚过,就期待着下一个星期天的到来。
那时候在游戏里认识了一位网友,她刚考完高考,发挥得好象不太好,正借着游戏里格斗的 *** 来发泄情绪。
我告诉她:我已经破罐子破摔了。
发出这句话后,我用手托着下巴思考着她接下来的回复.是用安慰的语言来要我节哀顺变吗?是鼓励我要努力读下去吗?是颓废地要我出去闯社会吗?还是像个老妈子一样说一大堆无聊的道理?
等待是漫长的,荧屏外的她好像在某个世界里穿越的几千年后才回到现实一样,才幽幽地发来一句话:你折过纸飞机吗?
折过。
那你肯定玩过吧。
恩。
把纸飞机仍出去后,它会回头吗?
废话,当然不会啊。
那你说时光像不像纸飞机?
不像啊。
不,时光和纸飞机一样,都是一去不回头了。
…
这次是轮到荧屏前的我长时间的沉默。
时光就包括青春啊.从前的我还以为,自己还有太多的时光消磨,太多的青春年华可以度过。
粘满青春的水不会因为我的浑噩而停下,不会因为我的后悔而逆流,不会因为我的追赶而放满流速.我能做的,只有顺着水流的方向向前蹦跑,用力地抓住青春的小尾巴。
这样,梦想才会触手可及。
一篇 议论文 ,通常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论点是议论文所阐发的思想观点;论据是文中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论证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揭示。这三者的紧密关系,构成了一篇议论文的主体。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议论文写作800字,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中议论文写作800字1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人们吟唱至今的诗词 文化 。“角生旦丑”,这是优美的戏剧文化;“摇滚,电音”是如今流行音乐文化声音有这个色的文化才能组成我们如今缤纷的世界。
今日超女李宇春在北大百年讲堂指音唱了一首歌,说了十几句话就让就让现场极度混乱,因此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热议,我认为:大学讲堂不是正式的金銮殿,娱乐文化也可以登上讲台。文化不分贵贱,文化应是多姿多彩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等新科技的飞速发展,促使人们更方便的接触到更多,丰富的信息,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坐在课堂上听教师传授知识,也似乎成为了一个牢笼,那颗向往自由的心,如果此时能有一个小小的娱乐节目吸引人们的目光。,那会他们走丢的思绪让枯燥无味的课堂,天真许多,生气,让学生集中精神更主动的尝试礼物知识这不是一箭双雕吗?文化应是多姿多彩的,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也可迸发惊人的力量。
超女总冠军李宇春是一位流行音乐歌手,歌手与讲堂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既然这位流行歌手被邀请到北大讲堂上演讲,这固然与歌手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能因为他的一首歌一句话引起的温暖而否定他的才华,否定她上讲堂的本意。因此我认为娱乐节目也能登上讲堂,文化不分贵贱文化,本是多姿多彩的。
想必开讲了这档综艺节目大家一定并不陌生,这是由央视主持人撒贝宁主持的一档大型青少年励志节目。在这个节目上邀请了各行各业优秀的人物走上讲堂,在这个讲台上,被邀请的人能够自由的演讲,讲述自身的经历 故事 ,以自己的视角为学生代表解决问题。我想北大的初心大概也如这一挡节目一样,想让一位大家熟知的人去讲授一些有用励志的知识,帮助学生解答一些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更深刻的记忆,更深入的思考,并因此受到启发。既然如此,讲堂《开讲了》走上娱乐节目,那娱乐节目为什么不能能因李宇春引领而走入课堂呢?
文化不分贵贱,文化本应是多姿多彩的。娱乐节目走进讲堂也不失为一种文化创新的方式。
高中议论文写作800字2
三十六计中不论是“擒贼擒王”的直取要害,还是“釜底抽薪”的巧避锋芒,它们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能够适时抓住主要矛盾,就像材料中老师能够先放大石块,将分量重的东西优先安排。因此,懂得抓住重点问题,是取得成功的重中之重。
古人有云“得中原者得天下”。然而,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占据中原优越的地理位置,却最终被秦国所灭,现在看来,是因为秦国商鞅变法彻底,抓住了主要矛盾,有效地提高了综合国力,为秦吞并六国、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
可见,解决问题时需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几千年后,中国共产党也能够适时适度地抓住主要矛盾,排除万难和国民党联手,对抗外来侵略者,保全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为中国的崛起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能够适时适度优先解决主要矛盾,有利于问题迎刃而解。
对于问题的解决,吴王夫差就没有能够做到正确分析与把握。在越王勾践经历吴国的奇耻大辱并且被放回越国之后,吴王一意孤行,讨伐齐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使得精锐部队遭到重创,最终不敌三千越甲,吴国亡。夫差目光短浅,无法看到越国方是心腹大患,对齐国大可不必轻举妄动。他不懂得要想稳固自己的政权,最重要的是先解决有威胁的国家,而不能够意气用事。不懂得思考和解决主要矛盾的结果,就是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情势反而会更加严峻。
在具体问题上,我们要分清主次矛盾,明白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够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学会统筹兼顾,更要抓住时机,做出影响全局的关键之举。
生活中,我们要以史为鉴,以人为鉴,明白抓住主要问题的重要性。人生中每个阶段都有其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要准确把握和解决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我们才会拥有美好的人生。
让我们遵循先放石块,然后再放沙子和水的 思维方式 ,在生活和学习上分辨主要矛盾,着重解决好主要问题,使问题能够相对轻易地解决,以最简捷的方式取得成功来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国家的富强。
高中议论文写作800字3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我把书看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就像高尔基说的 名言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老师说我是书痴,同学们说我是书虫,妈妈说我是书呆子……
书是我的好朋友,儿时,我常常偎依在妈妈怀里,伴着柔和的灯光,听妈妈讲故事。那迷人的故事,常常使我在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逐渐,听故事已经不能满足如饥似渴的我,强烈的求知欲促使我捧起了好看的绘本,那生动的图片和内容吸引了我。慢慢地,绘本也不能使我满足,于是,我开始向方块字垒起的“城堡”发起了“进攻”。岁月如流水,渐渐地我已读书了很多的书。
书陶冶了我的情操,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感情。在读书中,是朱自清的《背影》,让我感受到父爱的深沉;是冰心的《纸船》,让我感悟到了母爱的温馨;是泰戈尔让我“不记得母亲”,但永远记得母亲哼唱的“摇篮曲”;是巴金一次又一次地鼓励我向理想迈进;普希金说人生的奋斗方向是敢与风浪搏斗;雨果说要忠于职守,要履行做人之道;鲁迅告诉我童年是那样快乐;叶圣陶让我明白写作的三个要点联想丰富、抓住特点、善于观察;同样,叶文玲也教给了我写作的三个 方法 要别出心裁、要有真情实感,广泛读书做基础。
我常把书比作一叶扁舟,载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它能增加我们的见识,开阔我们的胸襟,因此,高尔基把书比作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也留下“贵者因书而贵,富人因书而富”的金玉良言。是的,书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太多了,也许只有爱书人才了解书的珍贵。
每得到一本内容健康的好书,我都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为它穿上“外套”,再把鼻子凑上去闻闻那沁人心脾的墨香,巴不得知识的溪流立刻潺潺流入我的心田。于是,我立刻拿着它,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那一篇篇优美的辞章,犹如甘露滋润着我的心房。我知道在知识面前我还是一贫如洗,我将孜孜不倦地去读,去钻,我的乐趣将会永远在书的海洋里寻觅。
由于我对书的热爱,所以对写作也产了浓厚的兴趣。晚上做完作业独坐在书桌前,在柔和的灯光下,一本 日记 本,一支笔,就成了我最理想的倾诉心曲的工具。通过笔尖,我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啊!读书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带来了无穷的力量,让我的梦想插上翅膀!
高中议论文写作800字4
常言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 成语 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比喻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但也许因此反而能得到好处。刚开始虽然丢了马,这确实有些可惜。不过几个月后,这匹马回来了,并且还带来了一匹上好的胡马。这和以前只有一匹马相比,不是更享受么?但话又说回来,并不是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机遇,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会选择嚎啕大哭,痛不欲生,或是抱着“吃一堑,长一智慧”的态度。说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不少关于得失的阐述,如“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因祸得福,否极泰来”。因此我们还会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以得失为标准来衡量每一件事的意义吗?
让我们回顾战国时期列御冦写的《列子·汤问》,其中《愚公移山》一文刻画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地而将山挪走的伟大形象。即使放到如今科技发达的时代,有汽车有飞机,如果你家门前有太行山和王屋山两座大山,两座山高有一万多丈,宽有七百里,先不说每天开车绕远路要花费多少时间,就光整日坐在家中想想也足够你悲伤了,好在最后因愚公坚定。为民着想的心感动天地,于是天帝点将使山移。使愚公安享晚年,福及子孙,这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失去了父母的关爱与家庭的温暖,却得到了千古美名;文成进藏,远嫁吐蕃,她失去了亲人的关怀,失去了在皇宫里的欢乐,舒适的生活,却得到了西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也得到了坚贞纯洁而伟大的爱情,更换得了汉藏两族人民世代和平和友爱的情谊;保尔柯擦金为了祖国的安宁与繁荣,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失去了健康,成了残疾人,但他“残疾”,却不“残废”,他得到了千千万万青少年、中年、老年人的尊敬与崇拜,李大钊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大地上第一个扛起社会主义大旗,他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却得到了后世千万人民的尊敬。这些代代相传的历史事实难道还不够说明悲伤也成为一种享受吗?
如今,钓鱼岛事件,贪污事件,房姐事件等,不都让我们感到悲伤么!但我们真的能让邻国的觊觎和国内的不正之风停止我们前进的脚步吗?虽然我们为此感到悲伤,但同时也给我们每个人当头一棒,告诫每一位中国人我们不能成为东郭先生,对待敌人只有猎枪而不是好酒好菜,这些惨痛的教训,难道不是悲伤带给我们的警醒吗?
悲伤与享受,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概念,其实,这两件事是有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的,互为因果的,说极端了,便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两千年前的老子已经发现了,他说:“祸兮福之所待,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老子的福就是享受,他的祸就是倒霉。因此悲伤与享受并不截然对立,有时悲伤的同时也是一种享受。
高中议论文写作800字5
终于,所有的数学字符都在顷刻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眼帘前只有它的样子清晰可见,多字的嘈杂多日的疲惫,许久的束缚许久的憋闷,当这一串文字开始在脑海中千万遍反复的确认和订正,于是我搁笔。明知心中那乖戾又不甘寂寞的家伙已无法抑制。
随手翻来桌上一张空白的演算纸,慢些,容我笔尖的速度跟上你的节奏。
明明是沉浸在课本中无法自拔,明明是与计算符号的对抗中头昏脑胀。练习册上方那一角无人觉察的清泉我依然看到,一汩熟悉的暖流顺着它的方向流经心田,莫名的雀跃;它说:“飘落不是忧伤,因为它将孕育新的希望。”究竟是该开朗亦或是惆怅,末了我却忘了应做个什么表情。
我背对着窗,也背对了那一轮清冷月光。
却同样能感受到那即将升腾的希望,夜深了,星河暗了,诚然;黎明近了,便携一抹春光。我不看,视线聚焦在这一片被填补着的空白,我不停,耳边如隧道般的嗡嗡作响,轰鸣也在一刻里没留半丝弥漫。
安静了,真好。
似乎是又患上了胆怯懦弱的怪病。桌前放着的大大的倒计时,鲜红明亮的数字看起来却显得越发苍白。有人说世界上最通透的颜色是拜,它把一切都包容,都涵盖;你说它纯净,无暇,单调,发人深省;你说它澄澈、细腻,像步步为营的心机。像一躯被浸溢在水中的灵魂,快被这强大的压力所窒息。我怕,我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回到原点,回到那一望无际的灰暗边缘。我努力爬,却不敢确认自己所处的方向,我怕希望所带来的巨大失望,我怕自己的指令竟是原地旋转,看不完的树叶,解不开的方程式。
真想要一把钥匙。
为什么要另起一段呢?因为发觉这笔者似乎又回到了一个死结。连环扣,连环问,连环困惑,不提也罢。四分之三的空白已变成随性潦草的笔记,快达到饱和状态的战士猛然间得到了力量——我的满斗志状态在说出来的畅快里。终于以我所主宰的方式解来了,如释重负的轻松短暂,接踵而来的还是和上一秒没有两样的试题和求解,立意和证明。
又一轮复习,与这春天美景格格不入的相匹配;又一次欲火,再大的蛮力也睁不开排名、分数的束缚和枷锁。他们说既来之则安之,罢了,这次且听一回老人言。
佛家说禅心是聆听自然之声,看树影蝶舞,听山泉溪涧。
可否让我洗耳明目的听听看看,他山之石落入这清澈?
它在一波未起中迸发希望,坠落的过程,沉寂的力量。平和,安详。
高中议论文写作800字5篇相关 文章 :
★ 高中励志议论文800字五篇
★ 高中精选成功的议论文800字5篇
★ 青春高中议论文800字五篇
★ 高一作文800字议论文五篇
★ 高中意志议论文800字五篇
★ 高一作文800字议论文五篇
★ 环保议论文作文高中800字5篇
★ 高一议论文宽容800字5篇
★ 高中开学作文800字5篇
★ 高中优秀议论文800字精选5篇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 三 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 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 四 要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 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 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及格率只有。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和教育的工作。 中国近代是一个世界多种政治体制的实验田,现在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在进行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还没开始呢。文化上已经90%的西化了,看看我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是西方的,数理化,都是西方的。现在试图振兴国学,但我认为没必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 三 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 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 四 要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 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 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及格率只有。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和教育的工作。 中国近代是一个世界多种政治体制的实验田,现在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在进行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还没开始呢。文化上已经90%的西化了,看看我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是西方的,数理化,都是西方的。现在试图振兴国学,但我认为没必要。
史学,亦称“历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自古以来,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历史学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表述了各种史学思想、观点以及治史 方法 。这些从不同角度对人类进步所作的记录,乃是人类 文化 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理论和史学观点,就其主流而言,基本上是从保护剥削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的。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史学的求真与经世关于历史学的论文 范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论史学的求真与经世 全文如下:
求真是史学的学术性的根本原则,经世是史学的社会性的必然要求。求真是经世的基础,经世是求真的提升。古希腊一位学人卢奇安说过:“历史只有一个任务或目的,那就是实用,而实用只有一个根源,那就是真实”(《论撰史》,见《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第19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这话说得直率而中肯。一位中国学人说得好:“史学成立的经过,当在求真;其存在的理由,则为致用”(《周谷城学术精华录》,第300页,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如果说,求真乃是史学的生命所在,那末经世则是史学的生命力之社会历史价值的反映。
史学的求真与经世及其辩证统一,是所有正直的史学家所恪守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从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特别是从史学与社会公众的生活和工作的关系来看,人们认清楚史学的求真与经世及其辩证统一的特点,这不仅标志着史学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标志着人们对现实生活与历史前途的关注和热情。
一求真是史学学术性的根本原则
古今中外,凡是严肃的史学家,都把揭示历史的真相作为自己的职责,尽管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所达到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是这种意识和努力历来是受到人们尊重的。这种意识和努力,就是历史研究中的求真精神。在中国,春秋末年孔子作《春秋》,只记人事活动,不记诬妄之说,为后世史家树立了求真的榜样。司马迁说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也可以表明孔子撰写历史的严肃态度。至于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受到自刘向、扬雄及以后历代名家的高度评价,称其为“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司马迁所记殷商诸王世系,为新发现之甲骨文证明为确,致使西方学者大为惊叹,认为“中国人有深刻的历史意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第1卷,第88页,袁翰青等译,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中国古代史学求真原则的发展,在思想上和理论上的积累以及在历史撰述上的积累,都十分突出。南朝梁人刘勰《文心雕龙·史传》 总结 了“辞宗邱明,直归南、董”的传统,提出了“文疑则阙,贵信史也”的命题。唐人刘知几《史通》有“直书”专篇,论述了直书的传统及其意义。此后,历代史家都有这方面的论述,而以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所论最为深刻。章学诚认为:史德反映了作史者的“心术”,“心术”的最高境界是“尽其天而不益以人”。凡此,表明中国史学之坚守求真原则的一贯传统在思想上、理论上的发展轨迹。同时,这一传统在历史撰述的积累方面也极为丰富。在刘知几之后,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著作如杜佑《通典》、司马光《资治通鉴》、郑樵《通志》、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马端临《文献通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王圻《续文献通考》、谈迁《国榷》,以及王世贞、钱大昕、赵翼、王鸣盛、崔述的考史之作等,就总体而言,每一部书都是求真之作。
求真是为了揭示历史的真相。但对史学家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及其成果,不能作绝对的要求。这是因为:第一,客观历史包罗万象、纷繁复杂且已成为过去,任何人都无法完全再现历史。从这个意义看,求真,就是“求”得反映历史主要趋势的本质的“真”。第二,史学家在反映客观历史过程中,其主观意识总是要发挥作用的;因此,史学家撰写出来的历史乃是客观历史同史学家主观意识结合的产物。第三,一般说来,即使是严肃的和正直的史学家,亦难免有知识上、器局上的局限,这种局限无疑是其通往求真道路上的障碍,只是因各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可能遇到的障碍大小有异罢了。此外,由于史学同政治的密切关系,故史家的求真,有时还会受到政治的无理干扰或无理政治的干扰而陷于艰难的境地。唯其如此,人们对以往的史学家在求真道路上之所得,都应给予应有的尊重和恰当的评价。
历史撰述的求真原则同任何事一样,也有它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史官所“求”的是在当时伦理原则下“书法不隐”的“真”(《左传·宣公二年》),这是当时的“书法”准则。两汉时期,史学有了进步,《史记》突破伦理名分,承认秦、项而作通史,并为项羽立纪以表明项羽在历史中的位置。盛唐刘知几撰《史通》,其中“直书”、“曲笔”两篇专论,是非之分明,言词之严峻,跃然纸上。但他承认维护“名教”是“直道不足”的表现,这也就意味着真正的求真应当突破伦理的障碍而尊重历史事实本身。在这个问题上,宋人吴缜比刘知几又前进了一步,认为事实、褒贬、文采是史书的三个基本要素,主张把对事实的认知和对事实的褒贬区别开来,认为:“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矣”(《新唐出纠谬》序)。吴缜的这个见解,不仅强调了事实和褒贬的区别、强调了以事实为基础,同时也表明了事实和褒贬的结合乃是历史撰述所必需的。是否可以认为:强调事实为基础,这是历史撰述求真的第一步;在事实的基础作出恰当的价值判断,这是历史撰述求真的第二步。这就是说,只有事实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合理的结合,才是近于完全意义上的求真。
二经世是史学社会性的必然要求
史学的经世之旨是伴随着史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在中国史学上,至晚在春秋时期的士大夫中间,已十分明确地论述到史学的社会功能。楚国的申叔时认为:学习史书,可以使人“耸善而抑恶”、“昭明德而废幽昏”、“知兴废而戒惧”(《国语·楚语上》)。这是表明史学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作用。楚国有位左史倚相,他通晓史籍,“能道训典,以叙百物”,经常向国君讲述历史上的得失成败,使国君不忘记先人创业的艰难(《国语·楚语下》)。这是史学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春秋末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这是说的史学所具有的广泛的社会作用。可见,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史学(或者说史书)对于个人、政治、社会都是非常有用的。从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们的这些认识,都折射出社会对史学的要求。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这种要求和史学家的这种认识都在不断地提高与丰富。从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太史公自序》)、“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汉书·司马迁传》),到刘知几说的“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史通·史官建置》),再到龚自珍说的“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尊史》,见《龚自珍全集》第1辑),反映了约两千年中这一提高与丰富的历程。
史学之所以能够产生社会作用,能够经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史学能够延伸人们思考的时间范围,扩大人们视野的空间世界,这就是刘知几所概括的“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史通·史史建置》)。唐太宗所谓“不出岩廊,而神交千祀以外”,“发挥文字之本,通达书契之源,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晋诏修书》,《唐大诏令集》卷81),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第二,由于历史同现实本有天然的联系,因而在悠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中曾经出现过的人们的活动及其原因与结果,总是会引起今人的关注、回忆和兴趣。如人品的贤佞、国家的安危、朝代的兴亡、政策的得失、社会的治乱、世风的厚薄,以及文化传承及其种种 措施 ,天灾人祸及其应对之方,还有域外诸国的有关情况等等,凡此都对今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三,史学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悠长、恢宏的思考时空和丰富、纷繁的思考对象,而且可以由此陶冶性情、知理明道、增益智慧,进而积极参与创造美好的现实与未来。这是史学具有永久魅力之所在。元代史家胡三省批评一种重经轻史的错误观点,指出:“世之论者率曰:‘经以载道,史以记事,史与经不可同日语也。’夫道无不在,散于事为之间。因事之得失成败,可以知道之万世无弊,史可少欤?”(《新注资治通鉴》序)那种认为史书只不过是记事、记人而已,这是对史学的一种浮浅认识。反之,通过读史,了解了历史上史事、人物,进而从中认识其始末原委、常理法则,得到启示,有所借鉴,这才是对史学的真正的理解。
史学的经世作用,表现在它的社会功能的诸多方面。以下数端,是比较突出、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
——史学是认识历史的基本途径。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认识历史,但通过史学认识历史无疑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只有当人们真正认识了历史,才可能继承优秀历史遗产,为现实的历史运动提供借鉴、 经验 、智慧,开辟和创造新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通过史学去认识历史,确乎是史学的社会作用中最根本的方面,即所谓“居今识古,其载籍乎!”(《文心雕龙·史传》)历史知识、历史思想、历史经验、历史上的真善美等等,主要是凭借着史学活动来记载、积累和传承的。
——史学对于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以政治、文化、 教育 三个方面最为突出,也最为重要。在政治方面,又以政治决策、历史经验、忧患意识同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从政治决策来看,历史知识、历史参照是重要依据之一。如汉初,汉高祖刘邦命陆贾“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后陆贾“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刘邦大为称赞,命名曰《新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新语·无为》篇指出:“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政而用刑太极故也”;认为实行“宽舒”、“中和”之政是非常必要的。这是阐明了秦朝政策的失误,也是为汉初“与民休息”基本国策的确立提供了历史的和理论的根据。从历史经验来看,史学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从对历史的记载、描述中,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总结前人在历史活动中的经验教训作为今人和后人的借鉴。譬如从司马迁在《史记》中以深刻的见解、翔实的材料、精彩的史笔总结秦汉之际的历史经验开始,以后许多“正史”都有所效法,其中往往亦不乏优秀之作。又如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的主旨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入史,以便于“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明清之际王夫之著《读通鉴论》,以其深邃的历史见解,阐述了历史上的种种经验教训,他所总结的“谀臣”是否得势、得宠与国之存亡的关系,统治阶层是否看重“积聚”、“宝货”与政治得失的关系,“风教之兴废”与朝代兴亡的关系(以上见《读通鉴论》卷1、12,卷2、12,卷17、19)等历史经验,都是极具启发性的通论。再如,自贾谊《过秦论》以下历代史学家、思想家所撰史论、政论,其真知灼见,不乏于时。从忧患意识来看,因其理性和深刻而具有特殊意义。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之一。这个品质在史学上反映得十分突出,清人龚自珍强调说:“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乙丙之际箸议第九》,《龚自珍全集》第1辑)这句话从一个重要方面概括了中国历史上“良史”的优秀品质。“良史之忧”的内在精神是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它以洞察历史为基础,以关注现实为旨趣,以经世致用为目的。许多事实证明:史学上反映出来的忧患意识对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思想影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之一。
——史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记录和纽带。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后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此,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史学以其独特的形式推动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史书对于多民族历史活动的记载成为历代“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而对于多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的作用。第二个方面,史书对于西周、汉、唐这些盛大朝代的记载,既作为史学的形式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影响着周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这种影响,反映在多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上,反映在对多民族历史渊源的共识上,也反映在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相互吸收、融汇上。第三个方面,中华文明不曾中断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其主要标志之一,是历史记载不曾中断,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史学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史学还是人生修养的重要的教科书,是历史教育的巨大宝藏。史学的全部社会功能,都是史学对于人的作用的结果,都是通过人的认识的提高和人的 社会实践 来实现的。这是因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0页)。从这个意义上说,史学的经世,史学的社会作用,本质上是历史教育作用。中国史学的优秀史学遗产,有大益于人生修养和历史教育:一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使社会公众都能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和熏陶。二是具有突出的适应性,使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能从与之相适应的历史著作中得到启示和教益。三是由于历史著作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之民族精神的底蕴和众多杰出人物的人格魅力,以及各方面的经验和智慧,从而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深刻的感染力。
60多年前,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一位反法西斯的英勇战士布洛赫,在牺牲前写了一本名为《历史学家的技艺》的书,其主旨是回答“历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他在《导论》中这样写道:“‘历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已远远超越了职业道德之类的枝节问题,事实上,我们整个西方文明都与之有关”(见此书中译文本第7页,张和声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这里,借用布洛赫的话来说,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中华文明以至整个东方文明不也是与之有关吗!史学的经世作用,实在是不可轻视的一件大事。
三求真与经世的辩证统一
史学的求真与史学的经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
首先,我们从理论上看。刘知几《史通·人物》篇强调史书“诫世”、“示后”的作用,作者在篇末作结论说:“名刊史册,自古攸难;事列《春秋》,哲人所重。笔削之士,其慎之哉!”所谓“诫世”和“示后”,是指史学的经世作用;所谓“难”,所谓“重”,所谓“笔削之士,其慎之哉”,是强调史学的求真。刘知几是把史学的求真视为史学经世的基础。上文说到宋人吴缜论批评史书的三个标准,一是事实,二是褒贬,三是文采。他认为,事实是一部史书的根本,有了这一条,才不失为史之意。他说的褒贬,是著史者的价值判断,其中包含着史学经世的思想,而这些都应以事实为基础。吴缜所论,同刘知几所论相仿佛,都强调了史学的经世以史学的求真为前提。可见,求真和经世就是如此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由此也可以看出,凡对史事采取轻浮的、曲解的、实用主义的态度和做法并用以比符现实,既违背了史学求真的原则,也失去了史学经世的基础及其本来意义。
其次,我们再从实践上看。史学的求真,是史学家在学术追求上的实践。史学的经世,是一切运用历史知识、历史经验、历史智慧于现实历史运动的人们的实践,其中也包括史学家所作的努力。司马迁著《史记》,被后人誉为“实录”,当之无愧。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史记》的经世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力量;秦朝的二世而亡,使多少统治集团引以为戒;汉初的“与民休息”的国策,使多少杰出的政治家受到启示;汉武帝时代的富庶和浮华,使一代又一代后人陷于沉思;还有那些具有“国士”之风的名将贤相,那些“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各阶层人物,以及各种各样的奸佞小人,使多少后来者“思齐”、“自省”。大凡读过《史记》和比较熟悉历史的人都会感受到这样一个事实:《史记》的经世作用之大,非笔墨可以形容。
唐贞元十七年(801年)问世的《通典》是制度文明的杰出代表作。作者杜佑撰写此书的宗旨是:“所纂《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通典》自序)。这里说的“人事”,是指历代制度的演变,“群言”是指历代群士关于制度的制订、实施、得失的议论,无疑都是建立在求真的基础之上;这里说的“将施有政”,意在以所著之书用于施政的参考。《通典》在唐代和唐代以后的政治活动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受到许多政治家的称赞:“诞章闳议,错综古今,经代(世)立言之旨备焉”(《唐文粹》卷68权德舆《歧国公杜公墓志铭并序》):“本末次第,具有条理,亦恢恢乎经国之良模矣”(乾隆丁卯《御制重刻通典序》,参见咸丰九年崇仁谢氏重刊本)。作为通晓史学的政治家和精于政治的史学家,杜佑把“经邦”“致用”之旨缜密地、严谨地寓于制度史的阐述之中,史学的求真与史学的经世可谓相得益彰。
同样,司马光与《资治通鉴》鲜明的经世之旨,也是人们交口称赞的。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的主旨已如上述。朱熹评论《资治通鉴》说:“(司马)温公之言如桑麻谷粟”(《朱子语类》卷134)。王夫之认为《资治通鉴》包含着“君道”、“臣谊”、“国是”、“民情”,为官之本、治学之途、做人之道等多方面内容与启示(见《读通鉴论·叙论四》)。南宋以下,《资治通鉴》受到各族统治者的重视和广大士人的敬重,自有其史学上的崇高地位和实践中的参考价值。世人盛赞史学上的“两司马”,绝非偶然。上举三种体裁的三部通史,大致可以表明中国古代史学之主流在求真与经世上的一致性。类似的或相近的史书历代都有所出,不一一列举。
再次,我们还应从全局上和本质上看。毋庸讳言,中国史学上确有曲笔的存在,对此,刘知几《史通·曲笔》篇不仅有事实的列举,还有理论的分析。刘知几之后,史学上的曲笔现象仍然存在。举例来说,官修史书,时有修改,不论是修改曲笔,还是曲笔修改,都说明了曲笔的存在。而此种曲笔产生的原因,往往是政治因素影响所致,当然也跟史家“心术”相关。但是,在中国史学上有一个基本准则或总的倾向,这就是:直书总是为人们所称道,而曲笔历来受到人们的揭露和批评。诚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所说的那样:“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农夫见莠,其必锄也:若斯之科,亦万代一准焉。”对奸邪给予惩戒,正是优秀史家的直笔所为,正如农夫看到田间的莠草就一定要把它锄掉一样。像这种做法,也是万代同一的准则。在中国史学上,曲笔或可得逞于一时,但终究免不了落下骂名,为人们所唾弃。
最后,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史家的职业角色与史家的社会责任是相联系的,史学的求真要求与史学的经世目的也是相联系的;这两种联系,存在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本质的沟通,即在史学的信史原则和功能信念上统一起来。可以这样人为:揭示出这种联系,就是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揭示出中国史学的总相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