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简析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简析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作为一名小学品德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品德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有效手段、拓宽教学途径,不断挖掘更多富有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让品德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寓教于生活之中。这样也会使得课堂教学不再呆板,不再苍白地传授知识,而成为学生生活的实践场以及探究知识的实验室,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当中主动学习、掌握更多实用的知识。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5)12-0126-02

如何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强化对知识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真正有效地跟生活结合在一起,是每一位思品老师需要关注的问题。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现在所生活的环境,多指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着手,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学习品德知识,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社会的正能量,进而再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认知生活世界的基本技能,而且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1生活化的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中,随着新课改标准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也要随之调整,课堂的主角也从教师转变成学生,在实际教学中,要发挥着引导者的作用,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既体现出教学中的生活化理念,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引入到课堂之中,也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在思想品德课堂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依据教材中内容对学生传授知识,导致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也一直处于单调、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对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因此,也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了。受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影响,将生活化的元素引入到教学内容之中,这样也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激发他们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为提高教学质量,使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2利用生活中榜样的力量,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材中,有很多可以让学习的榜样,但是有些缺乏生活气息与时代感,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是很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选择日常生活中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这节内容时,结合实际,明晰现在很多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比较安逸,通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评选出最“热爱劳动”学生。这样利于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学习完这节内容后都主动捡垃圾,自觉打扫教室卫生,大家都投入到劳动当中,教师再选出热爱劳动的模范,在选举中突出榜样的力量,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劳动的光荣。

3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由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密切,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出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使学生在情境演练中积累生活经验,提高生活实践能力。例如,在探究《学会过马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个能够变化颜色的灯作为道具,并且再创设“过马路”的情境,接着指导学生根据灯颜色的变化过马路。将生活实景引入到课堂当中,既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并且还利于接受所学知识,又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印象,而且还能养成遵守交通秩序的好习惯。再如,在讲授《我随爸爸去做客》这一课时,这课的教学目标是需要教师通过仿真性的表演或者情境创设等活动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观。在讲解这一课时,可以创设仿真性的教学情境,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教给学生一些做客需要遵守的礼节,比如在叫门、问候以及交谈中客人应注意哪些事项,道别时要说些什么话。表演结束后,教师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对刚才的表演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这样便于学生在情境演练中养成守规矩、懂礼貌的意识与习惯,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4教学评价要体现生活化

在小学教学中,开展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标是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并且还拥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成为对社会与国家有益的人。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效率的高低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等发挥有重要作用。思想品德课的有效评价不应该是单一的评价,应该是多元评价,既注重学习结果,也要注重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书面成绩,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评价要立足实际,要基于学生的生活,要能够体现生活化的特点,要让学生能接受,使评价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不断上进的动力。总而言之,生活化的活动与实践是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小学生也只有在生活中去实践、去活动,才能触摸真实的世界、感知万物,促使认知结构不断完善发展。在品德课教学中建立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活动、体验、内化,不断深化对道德的认识,逐渐形成比较稳固的道德观点与信念,以此来指导、规范并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使自己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王爱媛.巧用资源、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品德与社会》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之我见[J].浙江教育技术,2010(03)

[2]王亚琳.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路径[J].华夏教师.2013(03)

[3]王志芬.浅谈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8):78

1.尊重教材与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结合。新课程观主张,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蕴涵丰富的学科文化并具有一定的“精典性”和“示范性”的特征;但教材并不是课程资源的全部,教材容易受时空和学情等条件的制约,而具有某种局限性。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使用教材,才能使之价值提升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涉猎内容广泛,具有很强的生活性、活动性与开放性,图文并茂和板块灵活的设计,既承载了一定的教育要求,又为教师弹性使用教材提供了更大空间。在教学中要做到尊重教材与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结合,依据教材但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但不脱离教材。尊重教材就要做到认真研读教材,教师备课时要认真研读教材上的每幅图、每句话、每个活动提示,理清教材所提示的知识点和教学思路,从中了解、明确教学目标,从中了解编者意图,从中受到活动设计方面的启示。尊重教材还要做到教材中适合本班、本地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可以采纳,教材中所提供的现有资料可以作为学生直接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使教材中现有的资源发挥作用。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是教学目标的创新。在不影响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上的教学目标进行适当改进。其次是活动内容的创新。在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上的活动内容进行删减、重组、替换或改进,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地方实际或社会生活实际,增加一些活动内容,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效性。 中国论文网 .创设生活情境。情境教学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让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彻底将传统严肃、压抑的课堂教学氛围转变成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关爱残疾人的课文时,如果教师仅仅干巴巴地给学生讲解我们应当怎样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这样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小学生对残疾人还没有明确概念,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教师搜集有关残疾人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播放,让学生充分了解残疾人的困难、遭遇和不幸,通过视觉冲击,则势必会让学生更加印象深刻,让他们自己明白,在生活中要主动帮助和关爱残疾人。情境化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3.借助多媒体攻克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社会实践经验较少,受到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往往在品德与社会课教育教学当中出现学生学不懂、教师不好教的困境。为了显著提升学生的直观认知,跨越社会经验障碍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视频、动画形象化具体化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做到由抽象到具体,理论联系实践。事实证明,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可以显著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例如,在《和睦相处》教学中,虽然学生通过以往的社会认知教育已经对其含义略懂一二,但教师仅靠课本的内容很难说清什么是“和睦相处”,怎么做才有利于“和睦相处”,此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展示几组视频短片,展示几种不同人的不同做法,让学生辨别哪些人的哪些做法有利于和睦相处,哪些的人哪些做法不利于和睦相处,然后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看了几组视频短片后有什么体会,通过多媒体视频短片的展示,将“和睦相处”的深层内涵用视频短片展示出来,很好地解决了《和睦相处》这一节的教学难点,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和睦相处的内涵,体会社区邻里和睦相处带来的快乐,知道邻里和睦对每一个社区成员都非常重要,并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深化“如何和睦相处”这节课的主题。 4.教师依据实际定准学习目标。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的第一条就是“整体把握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为此,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好每一单元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的形成性目标与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目标是导向,要把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把握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教科书内容灵活处理,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要依据课标设定什么样的目标,目标的设定要贴近学生生活。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诚实守信,友爱宽容”也是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践行逐步达到的目标,因此,它们不宜作为某一节课的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将目标具体化,确定每一节课可达到的目标。 5.重视导入,引发求“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习品德与社会。如教学《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时,笔者一开课就播放宋祖英唱的《爱我中华》的MTV,那气势磅礴的长城黄河,那高亢激情的旋律音韵,那“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家喻户晓的歌词,看着,唱着,学生的情绪从一开始的新奇渐渐变得激动:我们伟大的祖国就是由这些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穿着各异的五十六个民族汇聚成的大家庭。这首歌的呈现,不仅牢牢抓住了孩子们的心,而且为进一步了解各民族的特点和培养尊重热爱少数民族的思想,打下了认知和情感的基础。当然,我们要根据不同课型,设计不同导入方式。比如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属于在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时,教师要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开拓第二课堂。教师要学会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到社会当中,将多元化评价手段整合在小学生的实践当中。当代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要认识到评分制的不足之处,将评价手段开放化。在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利用一张嘴与一本书进行形式化教学,这样的教学与评价手段应当被取代。教师要敢于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对教学评价与考核的标准进行改变,从品德与社会知识体系的规律出发,完善评价标准与原则。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答辩

最近昆明市小学的论文答辩在网上引起热议,很多人纷纷感叹,我大学了论文还没有着落,现在小学就开始了吗?在我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同样和大家十分感叹现在小学的教育水平,但在惊叹之余,也不禁惋惜,内卷时代的来临越来越低龄化,我认为这个小学论文答辩包含「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应当全方位来看待,下面我将从教育模式和学生两个角度和大家说说我的想法。

" 教育模式"

●正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古时的侧重于“传道受业”,到后来的“师生平等”,再到现在的提倡自主学习的理念不断地普及,可以看到我们的教育模式一直在不断的变革。昆明小学论文答辩这一种模式,恰恰是一种新时代教育体系的新型体验。从小学的时候就培养孩子们思考问题以及查找能力的能力是有意义的,不可否认现在网络时代的发展,查找资料更加的便捷全面,我记得我们小时候查资料,家里没有电脑,得去打印店查,然后打印出来。所以现在网络为学习开辟了一条更加平坦的道路,这也是这种教育改革的意义所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负面:教育模式的创新并没有错,但盲目的追求形式化,反而失去了最原本的价值。昆明小学论文答辩是要求孩子们站在讲台上去表达自己,而“论文”“答辩”等的词语则是大学才开始使用的词语,这样的称呼是否只是盲目的追求学术形式有待考量。是否违背了本身这些专业性称呼的原始意义,只不过是套了一个形式,反而让人感觉头重脚轻。

“孩子发展”

●正面:现在的孩子们大多沉迷游戏,网络的普及,各种网上的资料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习能力,所以此论文答辩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孩子们主动去探索知识的能力,并且能够将学习和网络合理地结合起来。去探索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需要了解秦始皇的故事,了解他人的评论等等,丰富了知识,也增强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多学知识本身是没有坏处的,而且小组合作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敢于上台去表达自己,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负面:首先,选题是否过于深刻,对于历史的影响需要很强大的知识储备,单凭小学的知识水平能够理解到多少,又有多少是孩子们自己想的,多少是单纯借用别人的观点。其次,选题不切合教育实际,小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孩子们学习的习惯,学习简单的基础知识,而此选题超纲,起到的作用不大,应该选一些贴合小学程度的课题进行研究。

结语:教育模式的创新应当是以培养能力为主,而非表演,创新的初心没有错,但是方式还可以更加周全完善。

让无数大学生头疼的论文答辩,现在轮到小学生了。据报道,昆明市北清实验学校日前举行小学生论文答辩会,论文答辩内容包含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短视频对小学生的影响、中国女子服饰变迁探讨、秦始皇的功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这些话题对小学生来说都有些“超纲”,但从网传视频看,参加答辩的学生都是脱稿。

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很大的讨论,学校也做出了回应。该校一老师解释称,在学生五年级时开始筹备,但和其学业成绩并不挂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家长是全程包揽的。从解释看,这个毕业答辩主要还是图个形式新颖,旨在培养能力。这次小学生的论文答辩的题目被称为“过于成人化”,不过在我看来或许这些答辩题目倒也没什么。难道小学生就只配谈论“论海绵宝宝和派大星的真实关系”?这些开放性的话题小学生当然也可以讨论,秦始皇的功绩、中国女子服饰,这些千百年都在讨论的话题,小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参与一下,因为小孩子总会有那些天马行空的幻想,不过这也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所以去思考也未必不可以。

记得在2017年的时候,苏轼的980年诞辰之际,国内某著名小学开展了一场关于致敬苏轼的活动。当时小学生交出来的作业包括《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今人对苏轼的评价和苏轼的影响力》《苏轼的心情曲线》《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等等,一时间也颇为吸引眼球。

小学生讨论一些有启发性的话题,而不只是天天追偶像、打游戏,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件坏事。不过小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究竟哪里让人觉得怪异呢?问题可能出在“表演”。从现场的状况看,答辩在一个大礼堂举办,台下满满当当的人,前面一排则可以举牌的校领导和老师。学生则拿着麦克风,穿着整齐的校服,完全脱稿,字字铿锵如背诵一般地阐释自己的观点。

反过来看,这个小学生的答辩倒比真正的答辩更加形式化,更加宏大而“正式”。在这个场景下,学生并不像是自由探索,反倒是严丝合缝地完成一种角色扮演。不知不觉中,答辩的性质也异化了,不再是学生的思考与总结,变成了学校的成绩汇报与展示。

这可能才是症结所在,整个答辩像是以鼓励思考为名的文艺会演。学生思考得不那么纯粹,表演得又不那么痛快。这也是为什么整场活动给人一种形式主义的观感,也遭受了舆论的质疑。  我们不必小看今天的小学生,他们有着前几代人不具备的信息技术条件,也有着远超当年的信息采集能力,他们当然可以有一些遐思和玄想,触碰一些“宏大主题”。但有一些原则又是共通的,少不更事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的还是自由、宽松、不设限的学习环境,从根本上来引发兴趣和开发潜能。

所以说,如何让孩子真正的快乐的学习,如何让孩子真正沉浸在思考里,在没有束缚与负担的状态下认识世界,我们应该得出一些思考。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法规

晋升中小学教师的高级职称,这个肯定是需要答辩的,你不清楚要怎么写答辩内容可以请示一下你的领导。

学术网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在日常活动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基础期,儿童的品德教育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正日益成为人们深入探讨的话题。幼儿的道德教育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是一个重要内容。幼儿园在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程中,道德教育放在了首位,在幼儿时期形成的道德品格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对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又时刻受到各方面对他们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不良影响。而3—6岁是幼儿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这些更是说明了幼儿园幼儿德育工作的重要。以下是本人幼儿品德教育的几点实践与探索

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个环节都渗透德育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我们要熟悉理解幼儿德育的精神实质,使幼儿德育所提出的目标要求,不仅如此,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真正把德育要求落实到每个幼儿。

1、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琐碎的,但却日复一日地反复出现,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例如,午餐时,老师除了让幼儿品尝食堂叔叔阿姨为他们烧的美味可口的饭菜外,还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食堂工作人员是怎样工作的;饭后,老师请幼儿观察保育员老师整理餐具、拖地等;小朋友亲眼看到老师用力一道道、一遍遍地拖、非常辛苦。实际观察不仅使幼儿对幼儿园的工作人员产生敬意,而且使他们懂得了应该尊重和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饭菜,不往地上乱扔脏东西的道理。

2、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一日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幼儿园渡过的,幼儿园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发挥幼儿园的环境作用,利用环境布置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道德认识。我们在班级及园内环境布置上非常注意这一点。“我是值日生”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认真做好值日生的日常工作;“家乡的变化”将幼儿自己搜集的拆迁以前的照片与老师新拍的照片布置上墙,让幼儿通过对比感受到家乡的实际变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新闻角”“评比栏”都是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表现。

另外,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如: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在自然角通过照顾小花小草,使幼儿体验关心爱护别人的乐趣,从而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弱小者,增强爱心。老师对幼儿的良好道德行为要即时的进行顺势强化巩固。如在班级公开表扬、发小红旗、五角星等,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进幼儿道德品格的良好发展。再比如一年四季,有不少节日,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利用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八”节进行爱妈妈、爱阿姨教育;“五·一”节进行劳动教育;“十一”节进行爱国教育;等等。

3、通过环境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要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幼儿生活在优美、和谐的环境中,他们的情绪非常愉快、态度是积极的,乐于接受教育。我们的幼儿,正是在某种环境的变化中,潜移默化地铸造着自己的个性心理和品格,发展着社会性情感的。如何积极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并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教育环境进行德育的隐性渗透,让幼儿积极地与环境交互作用,萌发良好的情感,培养造就精神健康,积极进取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首先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为幼儿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良好环境。

我们改变过去单纯地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从幼儿不同年龄的特点出发,考虑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人性的差异,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优秀、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及品德教育的需要,布置墙壁。

在活动室内设置各种适于幼儿活动与操作的区域或角落。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实践,满足自己参与社会的愿望和情感的体验,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老师们利用活动室的边角,建立了““娃娃家”、图书大家看”、“我有一双小巧手”等活动角,幼儿在这里可以自由看图书、听音乐、玩积木,也可以与朋友交谈,幼儿在自由的天地里,有的操作,有的说笑、有的探索,乐趣无穷,他们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遵守纪律,当老师组织另外活动时,即使兴味正浓,但也愉快地服从了集体的需要。

教师们设置的自然角,其中有各种花卉,还养了金鱼、ji、鸽子、小白兔等动物,在充分分享自然给他们带来情趣的同时,激发着幼儿自己参与劳作的积极性,他们自己参加浇水、洗涤器皿、喂养小动物等劳动。

其次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就是幼儿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因素,如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以及与集团的关系,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等,尤其是幼儿园的整体气氛,都属于社会环境的范畴,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爱模仿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常常会听到幼儿为自己的言行辩解道:“这是我们班╳╳老师说的,”“╳╳老师也是这样做的”等,对于他们来说,幼儿周围的人、事、物、境都能对他们发生作用,因此,我们除了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外,还注重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我们的幼教工作人中时时处处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的言语行动以及幼儿中间的好人好事,都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其中对于我们的教师来说,第一,有爱心,充满感情地去爱每个幼儿,尊重班上那些淘气,各种能力显露较迟、胆小懦弱幼儿的要求和心理;第二;师生共同参加活动,以教师的积极性、兴趣性诱发幼儿的愉快情绪,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克服过去“老师前面讲,幼儿呆坐听”的做法,建立有平等师生关系的环境,,幼儿没有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活泼、开朗、积极上进。第三,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一言一行,做幼儿的表率。

教育环境中隐性渗透德育,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而它对幼儿的作用及其影响都是巨大的,不仅如此,这还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即能将某些难以用语言对幼儿讲清的观点渗透到教育环境之中。例如“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不是仅靠老师的言传,而是通过创设教育环境,如“可爱的家乡、可爱的祖国”展览等,让幼儿在师生共同收集,布置展览的过程中,在教师们真实的、健康的情感感染下,通过活动,使幼儿从中熟悉可爱的家乡,熟悉伟大的祖国,了解家乡,祖国各地的特产,从而自然地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建设家乡、振兴祖国的种子,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

4、家庭、学校、社区共建幼儿德育教育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背景极不相同的群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一方面受到幼儿园的教育,一方面继续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品德个性、习惯、爱好特长,为人处世的态度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的家长不仅重视教育,而且善于教育;二是部分家长虽然重视教育,却不懂得幼儿教育的方法,压抑了幼儿的发展;三是有些家长既不重视幼儿教育,也不善于教育幼儿。这就要求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要相互联系,做到一致性,如果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家庭则相反,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道德教育要全面,正确实施,必须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如幼儿和社区中的爷爷、奶奶共同联欢表演节目,可进行尊老、敬老的教育。家长、教师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社区做好调节作用,使幼儿好的道德修养从小建立起来。

通过教育的实践和思考,我们感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树木只有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才能开花结果。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世纪人才。

摘要 :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品德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是良好道德品质和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于幼儿期,因此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应该像智力启蒙一样,应及早的重视孩子的品德起步教育。

关键词 :

品德教育幼儿品德培养

品德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品德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是良好心理品质和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大脑神经活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的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也就是说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于幼儿期,因此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应该像智力启蒙一样及早被重视。

一、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要遵循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规律

幼儿年龄小,在进行抽象的道德概念教育时,要与具体形象相结合,要在适应的情景中进行。在情境中进行教育,就是教育者利用或设置某种特定的情境,让幼儿置身其中,并以这种情境作为教育的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例如,对孩子的礼貌教育,除了我们用故事、儿歌等教育形式外,在每天接送幼儿时,教师主动说“请、谢谢、别客气、您早、您好、再见”等礼貌用语,在每天的重复训练中感染幼儿,同时教师要给予幼儿以具体的指导,使之养成礼貌待人的良好品德。在日常现实情境中,教师引导幼儿做一些关心他人的事,帮助朋友穿衣裤、系鞋带、扣纽扣、叠被子等。通过自我服务,如擦桌椅、种植等活动,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爱劳动的好品质。

二、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该以情感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逐步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如看见有小朋友摔倒了,要把小朋友扶起来;喝水时小朋友们要排好队,不能推,不能挤;玩玩具时不能乱扔玩具,不能用玩具砸别的小朋友;不能乱拿别人的东西;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归还;游戏、学习时要学会和别的小朋友合作等等。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既要抓住时机随机进行教育,又要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

三、通过训练与练习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习惯

对幼儿的品德教育要着重加强道德行动的训练。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行动举止来表现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从幼儿抓起。幼儿要从小养成生活习惯、公共场所守秩序的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劳动的习惯等。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稳定的道德行动习惯。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因此,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培养幼儿劳动观念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爱好,让幼儿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在班里活动时爱护桌椅、玩具、图书等,启发幼儿与玩具、图书交朋友,比比看谁做得最棒。在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看见地上有碎纸片和果皮时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箱内;看到花园里的花该浇水时,主动给花浇水,在劳动中逐渐培养幼儿的义务感、责任感以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技能。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下去有了一定的实际经验和必要的劳动技能时,幼儿就会树立起自信心,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在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发挥家庭的作用

一个人品德的形成,除了社会道德舆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外,他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品德起步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孩子的童年时代就训练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就能使孩子在以后日常的行为表现中逐渐对道德认识,并能对道德情感进行深化吸收。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父母的言行对一个人会产生终生的影响。父母在家庭中要有意培养幼儿劳动习惯,只要没有危险就应放手让幼儿去实践,还要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细节,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不过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父母不能因此就对孩子训斥,或者动手,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相反地要多鼓励和进行耐心教育,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一步步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在繁杂的家务劳动中,有孩子的一份贡献,他就感到非常自豪。第一次做某件事感到很新鲜,例如叫孩子到楼下奶箱中取奶,他很快就会拿回来,并且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如果要他每天去做这件事,那么愉快的心情就会逐渐淡漠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需要及时鼓励,坚持不懈,使幼儿的优秀品德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得到巩固。

总之,及早重视孩子的品德起步教育,从小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同情体贴别人,处处为别人着想,热心地帮助人,不轻易打扰别人等是培养文明行为和大公无私精神的基础,也是奠定良好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儿童时期是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其思维、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感觉、知觉、注意、想象、记忆、情感、意志的发展,无不需要教师的密切注视和科学的教养。因此,教师应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卫生特点,做好幼儿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形成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群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作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

例如,针对部分家长一味的溺爱和包办,忽视对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这一现象,可设计“看谁穿得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有趣活动,给幼儿创造一些条件和机会,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捡落叶、拔草,到社会实践中去接触,了解一粒麦、一颗螺丝钉、一文钱、一张纸的来之不易,使之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果实等良好品质。

再次,大众传播媒介对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幼儿期的儿童社会生活范围较狭窄,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他们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影视片、广播、广告、音像制品和部分报刊杂志。如果这些传媒内容健康,会对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起积极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幼儿喜爱模仿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会去模仿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人物及其言行举止。而内容不健康的传播,则会从反面为幼儿树立某种学习样板,使幼儿出现品行障碍。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引导,使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影响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发展的积极因素。

大家都知道,幼儿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为人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园小班思想品德教育总结。而小班幼儿刚入园,是由家庭教育过渡到幼儿园教育的承上启下的时期,因此,我们抓住这一重要时期,培养幼儿自理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谦让合作、关心他人的优良品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陶冶幼儿情操,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幼儿进入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工作不是单独的说教,它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晨间活动:我们教会幼儿简单的礼貌用语,如早晚跟老师说“早上好”“再见”,。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课间活动:在这时,我们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互相照顾,帮助他们复习课上所学的内容;要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进餐:进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指导幼儿独立进餐,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放好,让幼儿克服“饭来张口、衣来生手”的不良习惯。午睡:教育幼儿睡前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迅速入睡。离园活动:要求幼儿不追逐、不吵闹,安安静静等父母来接。

二教育活动中的品德教育

1.培养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到周围成人的关心爱护。学期初,为了使小班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我们首先组织他们参观幼儿园,故事《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是幼儿尽快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2.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虽让他们能够独立进餐,但由于家长的过渡爱护,大部分幼儿都不会独立进餐,独立性较差,幼儿园小班工作总结《幼儿园小班思想品德教育总结》。因此,我们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在语言活动《大公鸡和漏嘴巴》、看图讲述《吃得真干净》常识《认识餐具》,音乐歌曲《好娃娃》。等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独立的进餐、盥洗、睡觉等良好的自理能力。

3.学会简单的礼貌用语,进行礼貌教育.。礼貌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在语言《有礼貌的好宝宝》故事《两只羊》歌曲《我的好妈妈》《好娃娃》认识《老师》。认识《家庭》,向幼儿进行礼貌教育。

三节日中的品德教育

九月十日”教师节”让幼儿绘画<红花>送给老师,让幼儿知道老师的辛苦劳动,教育幼儿热爱老师,尊重老师。十月一日“国庆节”让幼儿了解国庆节的来历,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要热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一月一日“元旦”通过家园同乐庆新年联欢活动,让幼儿感受到新年的快乐,培养爱父母的情感。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鼓励幼儿大胆参加集体活动,感受新年的乐趣。

四家园联系共同教育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需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思想品德的教育,保护幼儿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家园联系站及家园联欢活动来进行教育活动。

1.现在的孩子自私、任性、霸道的有很多。于是,我们通过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有利增强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劳动习惯。

2.家长、教师必需行为正确,做幼儿的榜样。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总之,我们会抓住每一个有利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他们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已有三年,三年来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各方人士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反思和梳理三年来这两门课程所做的探索,可以发现,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反映出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打破了以往德育课程和社会课程以知识逻辑体系组织内容,只重灌输,忽视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态以及学生的个I生特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兼顾考虑教学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自身素质,整合三个方面的因素,建构体系结构,使小学品德教育最终走向“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建构型模式。一、德育理念的整合方式及呈现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整合内容目标因素。新课程以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整体地看待知、情、能的培养目标,将目标宽泛化,将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以及探索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整合到目标当中,使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重整,与知、情、能的整体目标相融合,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f生发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基本知识。以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全面整合社会生活因素。提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导,注重教育的生活性特学内窖点。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儿音网 童的经验范围为选择面。根据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特点,采用“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在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在空间上以身边的生活环境为起点,向家乡、社区,进而向国家、世界拓展;在时间上以现在为圆点,向过去和未来延伸。同时,为解决过去教学中知识板块分割,内容缺乏整合的特点,新课程还从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个主要的方面选择内容要点,以面为依托,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将内容与过程及方法整合起来,穿插在各主题情境和课题之中,不完全强调各主题情境、课题内容上的一统性和逻辑性,而侧重儿童能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体验生活过程,提高社会适应和参与的能力,掌握相关的社会认识和技能,锻炼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以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动态整合学习者因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反对一味地进行知识的外在灌输,以引导的方式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活动和学习意义,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学习者既是德育的对象,又是德育过程的主体I生因素,学习主体既具备完整的知、情、能等多维素质,又是处于社会生活当中的成员和角色之一,这两点在图1、图2的截面图中已分别说明。但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成长过程,而非平面的简单构造,个体的知情能发展是三者交互作用和整体提升的结果,这个提升的过程是主体处于不断扩大的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伴随体验、认知、探索等活动,循序渐进地被潜移默化的。因此,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不是简单平白的书本知识灌输,新课程就综合了图1、图2展示的内容,在引导建构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采取先易后难,由浅人深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和序列,并且将不同的内容综合交叉,高度整合,相同的内容本着从直观到抽象,螺旋上升的思路安排教学过程,即使是同一内容也可以在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情境中重复出现,但要求深度却有层次上的递进。这种综合考虑内容目标、社会生活因素和学习者因素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做到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从而将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依照“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具体呈现在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具备比以往同时段同类课程更为优化的崭新特色。

(1)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创造出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巨大社会财富;(2)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由

《品德与社会》课程思索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尽管社会综合课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但在国外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形成了一些基本指导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当前这门课的主要课题包括: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定位的研究,有关构建综合内容的研究,有关开发示范性教材的研究,有关开放教学活动的研究。【关键词】:课程、综合课、品德、社会小学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是此次课程改革方案的突破点之一。由于综合课程教学在我国实施的时间较短,研究积累相对薄弱,加之课程改革的节奏不断加快,使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远不能胜任课程发展、教材更新、教师教育的需要。为此,我们以申报并通过审查立项的“小学综合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实验研究”这一“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为依托,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实验研究。我们认为,这样的研究符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多样化教材的开发,也有助于发展我国的综合课程理论。一 对相关课程的一般认识在小学3~6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属社会科的综合性课程。社会综合课程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社会科强调面对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面对学生的成长要求,进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自然、社会、人),一定要落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一切需要围绕着现实社会问题来学习,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自然法则、人文关怀的态度,形成人生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分析、反省、批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合作、欣赏和创造。二《品德与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立,不是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简单结合,而是在课程理念、要求、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概括地说,就是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家庭、社区、国家等不同范围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国土、文化、民族和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父母、爱学校、爱老师同学、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逐步形成道德规范意识,认识人际关系,形成社会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基本公民素质奠定基础。据此,《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与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正因该课程有着强烈的公民性和实践性,所以课程的内容构建不可能依据某个系统学科来组织,而特别适宜有机融合各领域学习内容的综合主题的构建方式。为增进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特别强调实践和体验,要求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为此,《品德与社会》课根据不同的社会情景和课题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探索和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性学习,以儿童的主体活动为主,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注重养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富有生命意义的、有益于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有益于群体认知和合作的鲜活的开放系统。与此相应,评价的主要目的亦在于鼓励和引导儿童参与学习活动。评价的指导与激励作用,不仅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而且最终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实效性工具。三《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实验目前《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程和教材开发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同时,课程的成熟不是靠研究者的论证就能完成的,而必须有赖于广大教师的实践和共同参与。因此,任务的完成将伴随着整个课程、教材开发和实验的全过程。从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角度看,以下课题是当前最为重要的研究任务。1有关课程性质的研究“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课程标准》中这段陈述课程性质的话,有两点是大家的共识,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和“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是渗透德育的综合课程吗?还是显性的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一个是分科课程,一个是综合课程,二者合并就是一门新的综合课程?总之,对于“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在课程性质、课程功能、内容体系及其传统有着很大区别的课程,合并之后必须给出合理的理由,而且所给的理由不能都是从意义上定义,或仅从逻辑推理方面得出的“辩证”看问题的理由,它应该是实证性的、有扎实的学术理论基础的理由。2 有关课程定位的研究与上个问题联系最密切的是课程定位。从《课程标准》看,无疑课程的总目标为此做了回答:“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里,教育的落脚点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我们认为对课程定位仍有深究的必要。其一,在课程理念方面,我们对公民教育的性质、意义、内容缺乏深入研究,导致对课程定位笼统,理念粗糙,这直接影响课程设计方面的合理性和周密性。其二,“以人为本”或“以育人为本”的思想与综合课程的关系不清,致使课程结构、教材结构拼凑痕迹重,不能真实反映综合课程的“人本”特色。在实践中最常见的例子是,只要是心中有学生的教师,即使是运用传统的分科教学形态、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传统的教材,也能够深受学生欢迎,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为什么要改课程见?课程观念与课程形态,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呢?教师们急需明白,我们也急需搞明白!其三,伴随着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品德与社会》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也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其中包括课程的一贯性的问题,与《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和《地理》等课程的衔接问题,以及课程门类之间如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衔接问题。课程的衔接问题与本课程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方式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师资培训等直接相关。3 有关构建综合内容的研究根据对国外有关综合课程的研究和分析,以及“九五”期间我们承担的小学社会课教学实验研究的成果,我们认为,应该把儿童的社会生活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中心,以学生的自身认识和发展为依据,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社会密切联系起来,用主题方式建构综合性的内容,是小学综合课程建构的一种有效方式。如此构建学习内容,有利于使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养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教育落到实处。但是,怎样选取和组织主题;怎样体现主题、单元之间的逻辑线索,使学习内容之间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怎样使学习活动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实现合理的循环上升,对于这些问题仍在摸索中。我们特别关注“知识整合”问题,认为它是构建《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的一个核心问题。4有关开发示范性教材的研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教育内容是构建《品德与社会》课学习内容的一个基本原则,为此,教材的开发要体现“区域性”特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建构学习内容,则须突出开放性、综合性、活动性原则。就《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而言,关注我国多民族和不同地区文化的多样性,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发符合我国实际和不同地区实际以及教师实际操作需要的教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教材如何体现“范例性”如何为教师发挥主动性、为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留有余地,如何为不同地方的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充分余地,是我们力图改变传统教材学习功能和呈现方式的突破点。5 有关开放教学活动的研究根据多年来教学实验经验的积累,我们认为,创设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是实现有效教育的前提。《品德与社会》课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道德修养,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注重发展质疑、反思、批判的能力。为此,课程倡导围绕主题内容,开展体验、探究、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倡导教师采用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学习指导方式。重视学习体验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创造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如何开放学生的思考空间、促进师生互动,如何开放教学空间和利用资源、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如何形成个人发展评价机制,等等,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策略研究,以及教师培训和能力开发的研究上。《品德与社会》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参考 )浅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芙蓉区八一路小学 常旌随着教育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最优化创造了条件。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教学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辩证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将是我们每一个小学教师要面对的问题。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推动思想品德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必将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优势。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思想品德课往往是让学生明白某个道理、学习某种品质或了解某种社会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理性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某种现象,要让他们理解、判断它的好与不好,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手段的单调,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去评判,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则可以选用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手段结合在一起,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不易理解的社会现象,让它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保持环境卫生这一节内容,一上课就让学生看录像,欣赏一些环境优美的地方,比如:烈士公园、湘江边等让学生切身感受美。这些离他们生活很近的东西搬到了屏幕,学生感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接着通过生动的画面演示环境变化的过程:小河平静、清澈见底、空气清新,里面的小鱼儿自由自在的游,旁边的草地绿油油的,小动物玩得很高兴。慢慢地小河发生了变化,河水变成黑色的,里面的小鱼儿死了,地上到处是白色垃圾,小动物们高兴不起来了,小河哭了。屏幕上出现几个字。救救小河。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感动,积极性很高。这一场面引起学生的思考,对它们的启发很大,教育很大,学生深深感到保持环境卫生每个人都有责任,想到了一些保持环境卫生的办法。这比老师用多少优美语言去解释效果都好。心理学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二者加起来达94%。这说明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恰当运用这种手段,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知识的途径,达到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多媒体动画和录像片段等逼真的氛围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思维。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而且可以把学生观察的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社会现象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尽管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如上所述诸多优势,但并非是使用有了现代化手段就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需要我们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选择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认真实践、反复推敲。因此,要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课时的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乃至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最高目标。因此紧紧为教学目的服务,在一定的教学目标、内容下,在教学计划中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选择,使某种媒体对应于某一教学活动,以充分发挥出它们的功能,达到最大的效用,而不必要用的地方,则坚持不用,以免喧宾夺主,流于形式。所以,根据每堂思想品德课的目标需要来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的关键。 二是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在教学系统中,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要素。作为整体的各个部分,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要保证手段的应用取得最佳效果,必须研究系统中各其它要素及其组合,不能将现代化教学手段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内容是动态的还是静止的,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这些问题对手段的选择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教学系统整体的一部分,仅仅注意到自身的因素是不够的,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手段与媒体,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三是手段与教学策略的关系。一堂思想品德课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不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完善,而要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上。 总之,要运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仅有熟练的应用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支撑,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技能。加油吧!!!!希望对你有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的题目

帮我想一个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论文题目,能提供些资料或者范围的可以追加赏分.谢谢.急用.....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论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对未来的影响

构建学校与德育基地合作互动工作机制的研究学校德育校本资源综合应用的研究与实践论学校教育中的选择性尊重品德课教材中公民宪法义务的文本研究小学公民教育实践研究用冰山理论指导工学结合实践以社会实践为德育载体的可操作研究减少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对策研究

品德不好会犯罪。

品德与社会德育论文范文

一直以来,国家对 教育 事业都非常重视,尤其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家提出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音、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其中德育位居素质教育的首位,可见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小学德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德育论文 范文 一:政治课教师的生命教育观探讨

1中学政治课教师树立生命教育观的必要性

社会发展的呼唤

生命教育源于人们对现代社会变迁的种种 反思 :社会高度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人逐步异化为追逐金钱、物质和权力的经济动物,人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出现对生命的漠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思想、新观念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时,腐朽落后 文化 和有害信息也在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生命意识的薄弱

中学生的生命意识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不够,缺乏妥善处理 人际交往 中的冲突和矛盾的技巧;不会主动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 方法 保护自己,沉迷网络,对“黄、赌、毒”缺乏应有的抵制意识;不能正确面对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不能正确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等等。因而,导致了诸如青少年轻生自杀、漠视他人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

现实教育的异化

生命自身有其价值所在,如果把生命之外的东西当作生命的价值,就是对生命认识的一种误解,是对生命价值的贬低,把生命异化为生命之外的东西。一方面表现在学习目标取向的偏差。许多学生被灌输学习的目标为以后的人生职业做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知识本身走向了僵化,对受教育者有损。不否认知识技能对人类 经验 的记载、传承和重构能够有利于受教育者创造力的培养和形成,但如果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麻木地学习,就只会使学生“看上去很美”(分数很令人满意)。如果教育使学生用最好的青春年华只是为了感知记忆僵化的知识,为了升学、考试等人的生命自身以外的东西,师生终日淹没在对分数追逐的劳累中,顾不上情感和生命的关怀,知识本身也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表现在教育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目前,在众多学校教育中,教育价值是取向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目的是就业谋生;而关于生命层面的教育,如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责任、生命的永恒等观念的培养却很少。“成人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来预测未来社会的需要,然后拿未来的要求来确定衡量现在学生的指标。”这种功利化的教育中,不但抹杀了学生的自由精神,而且造成他们不懂如何珍惜生命以及思考生命的意义,更别说提高生命的质量了。

政治学科的特殊性

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者先受教育。中学政治课教师是中学德育教育的工作者,中学政治课是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最有可能也最利于渗透生命教育,它有着 其它 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因而中学政治课教师义不容辞地承担着生命教育的责任。中学政治课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旨在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且它“蕴涵着生命灵魂”,通过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为生命成长指明了方向。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把意志和信念刻入生命之魂,从而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此外,在中学政治课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在初中粤教版的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第一课就是“珍爱生命”。从这方面看,中学政治课教师该主动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为生命教育的前沿阵地开创新思路。

2中学政治课教师的生命教育观

增强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1)提高自身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中学政治课教师要有效融生命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生命意识:首先,教师要洋溢对生命的热爱,自爱才能传递爱,才能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传递给学生;其次,针对当前的思想政治学科现状,教师要积极调整自己的观念与态度,在配合国家教育改革的同时,保持和激发自己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的热爱,坚持以生为本,将生命教育的观念融贯于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生命教育的真正内涵,不但在于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同时也在于能让教师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教师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策略,其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2)增强对学生实行生命教育的意识。

在提高对生命教育认识的基础上,把生命教育落实到现实的课堂教学当中才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中学政治课教师要把自己所想付诸课堂教学中,把生命教育的理念传递给学生,有意识地挖掘生活及课本中有意义的生命教育素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有利机会,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生命教育的内涵,在政治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了计划性与随机性相结合的做法,把生命教育渗透在日常工作及教学中。

(1)生命教育是中学政治课的内在要求。

中学政治课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 渠道 ,中学政治课教师需要把生命教学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的资源。中学政治课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教材中有大量直接阐述生命、呼吁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素材。如前面谈过的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第一课《珍爱生命》;科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成长中的我》、下册的《共同的责任》,九年级的《同在阳光下》;鲁教版七年级的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热爱生命》。高中政治课本虽没有明确的以生命教育命名的单元或课时,但可以利用其中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并结合时事 热点 资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学习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劳动者的权利”部分知识时,可以结合各地发生的煤矿坍塌等新闻材料谴责黑心矿主对劳动者的权利侵犯的同时,赞扬在事故中被埋井下但仍坚强求生的矿工的顽强求生意志;在学习必修2《政治生活》“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部分知识时,可以结合2013年雅安发生后政府及时救助灾区获举国好评,同时让学生地震发生后被埋地下但顽强求生的感人 事迹 并让学生发表评论,这样让学生在搜集材料并让学生发表评论的过程中接受了生命教育;如在《哲学与生活》“矛盾的特殊性”部分知识时,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只有一次不可重复的特点,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用心经营生命。“生命教育的许多内容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存在一致性。”中学政治课教材是良好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只要稍稍留点心,就能在中学政治课程中发现蕴涵着无穷的生命教育资源。

(2)教学方式的生命化。

如果课堂教学中生命的隐退,透出的只会是疲惫、乏味、单调、厌烦和无奈,甚至是痛苦,这就会造成对生命的压抑和扼杀生命的活力。把课堂看成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有意义的生命经历,不仅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的知识培养,还要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把课堂由“死”变“活”、由“静”变“动”,由“教”的课堂变为“学”的课堂,实行“有生命的教学”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反映学生道德实践的典型生活情景、符合大多数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实际,设置的情景越真实,教育效果会更好。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个性得到张扬;使生命得到解放,个性获得自由,学生因此会乐学、爱学。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进行生命教育

(1)中学政治课教师应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在进行着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而且进行着情感价值观的交流、灵魂的感召、人格的碰撞。通过师生的良性互动,教师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的情感会感染和传递给学生。富有机智感的教师总能察言观色,审时度势,纵横联系,对内容、方式和途径做出最优化的应变选择,使应变 措施 与教学目的、学生的心理特点达到完美的统一,激发学生“动听、耐看、服人”的美感共鸣。教师除了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而且也应把握和利用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调动学生的热情。教师应情绪饱满、亲切和蔼、真挚温和、乐观愉快,用满腔激情去诱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因此,教师应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把积极的、向上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

(2)中学政治课教师应做生命教育的有心人。

做生命教育的有心人,不仅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全面大致的了解,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和上心,对思想和情感上出现问题和偏差的学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沟通和疏导。当学生成功时,为学生喝彩、加油;当学生失败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安慰;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伸出温暖的双手给予帮助。还要留意生活中能成为生命教育素材的各种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的各种案例和 故事 ,把一切能为进行生命教育的例子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或是一本书,或是一个时事案例,或是一则小故事,让生命教育融入课堂。

(3)中学政治课教师是生命教育主题的倡议者和先行者。

思想品德课有许多生命教育内容(前文已有列举),应充分利用好中学政治课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帮助学生领悟现实生话,与生话密切相关的生命主题,使教育的内容充满生命气息,具有时代特征。生命是有限的,因而应更加珍惜生命,提升个体生命价值。让生命教育真正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帮助中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是中学政治课教师应尽的职责。生命教育在中学政治课中的运用,还需要中学政治课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二:解析幼儿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许多的问题,但因为幼儿自身的年龄太小和经验有限,所以他们对于事物的特点不会归纳,因此,也就需要幼儿教师的及时介入和引导,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1、在幼儿成长发展中充当桥梁。幼儿教师要通过对幼儿科学活动的观察了解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为幼儿的发展搭建桥梁。如:大班科学活动《螺丝刀》中,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螺丝松动的扶爬器提问导入,引导幼儿结合自身已有的经验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引出主题,我还巧妙的设计了多次的操作,并且每次的操作都在原来的操作基础上加深难度,幼儿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2、学会并试着与幼儿合作。幼儿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是十分稚嫩的,与幼儿平等的合作主要是指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意识,积极有效的参与到幼儿活动中,与幼儿在经验和情感上进行交流和共享。如:每次活动中,每个环节,每个提问都要与幼儿互动,幼儿的回答应给与及时的回答和肯定,并加以 总结 ,帮助幼儿知识的提炼。

3、幼儿教师做幼儿个性化、个别化发展的助跑。幼儿教师必须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努力的去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水以及潜在能力,因材施教,帮助幼儿去解决在学习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做积极的引导,有效促进幼儿潜能发展。在活动中,有的幼儿操作能力较强,有的较弱,教师应多鼓励每个幼儿。

关于幼儿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幼儿教育的教学方式要突出趣味性和探索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首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感觉学习不是一种负担,选择主动的去学习。如:在活动中,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导入,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可选择一些节奏鲜明的音乐伴随幼儿操作,促进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运用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学必须要满足幼儿的参与愿望,难度适中,要保持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幼儿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上的发展。如在活动中,可以提供丰富的材料,多种方式让幼儿自主探究;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的原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享的过程

幼儿教师要避免“独占讲台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开创民主开放的教学风气,增强课堂的趣味,活泼课堂的气氛,并且要将教学的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从幼儿知识的提供者向幼儿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转变。在教学活动中以幼儿为主,在活动中调动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主动的对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用以达到提高幼儿的求知欲望的目的,而在此过程中,幼儿教师应给予幼儿适当的点拨,与幼儿多交流,多讨论,多合作。

(四)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幼儿教师的教学态度要亲切,富有感染力,在教导幼儿学习的同时还要理解和尊重幼儿,关于幼儿的梦想追求、情感 爱好 以及奇思妙想,做到与幼儿平等对话。在教学的方式上要实现教学多元化,教无定法,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设备,结合自己的 创新思维 ,通过丰富的教学素材,为孩子营造一个多元化的教学过程,让幼儿学习得轻松愉快。

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幼儿教育也由传统化向多元化转变,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角色期望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幼儿教师扮演的社会角色越多,越有利与幼儿社会化,也越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首先澄清一个概念,德育本身即含有教育的含义,它一般有三元说和五元说两种理论观点。就高校而言,做好德育工作要坚持两个有机结合,一是紧紧依托“两课”教学,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要求的内涵教育,并内化为学生的内在修为和自觉行动,即讲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等深奥的理论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二是更要注重加强德育实践教育,将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感恩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及现实生活有机结合,使其更贴近生活、贴近学习、贴近社会,从而既解决了理论教育的空泛问题,又使教育过程具体化,能够解决和回答学生的认知困惑问题,使德育实效得以显著增强。范文: 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使收获一个品格;文明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管住我们的口,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我们我们的脚,不践踏花草。道德是最美丽的花儿,最圣洁的心灵,它让人问心无愧,心胸坦荡。有时道德是一种感恩。道德有时是一种爱心。道德,是春天的花儿,是植物的肥料。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做人要讲道德,有道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 毕业 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 教育 的情况形成德育论文,最终以论文答辩的形式判定其德育效果。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1德育答 辩论 文的 范文 ,仅供参考。

一步一个脚印

一位哲学家说过,人生当中,很多东西可以失而复得,但有一样不可以,那就是时间。时光荏苒,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四年的本科生活马上就要和我挥手作别,回顾大学四年的点点滴滴,虽然有很多不舍与留恋,但是同样也得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以失败为奠基石,以挫折为新起点,向着目标靠拢,向着成功挺进。具体 总结 如下:

一、追求思想进步,时刻向党靠拢

四年来,我一直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失败乃成功之母”为座右铭,秉着“力争上游”的信念,努力地学习科学 文化 知识,不断地充实 社会实践 经验 ,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思想上,我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积极要求进步,刚入学时就递交了入党 申请书 ,虽然没有成为第一、二批的入党积极分子,但是我并没有放弃,仍然不断地向党组织靠拢,不断坚定政治信念,并认真学习并领悟党的理论知识,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终于在__年12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荣获了学校__年度的“优秀团员”的称号。身为一名学生党员,我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各项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不仅在行动上入党,在思想上也紧跟党的步伐,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小事,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党组织交给的每一项任务,如每月定时交上来的入党积极分子和重点发展对象所撰写的思想汇报的批改工作、每期的入党积极分子和重点发展对象的考察与培养工作等,我都认真按时的去完成。此外,我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自觉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铭记“致知于行”的校训并将其进行到底。

二、致知于行,学以致用

学习上,我勤奋刻苦,敢于钻研,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牢固扎实,大一至大三学年成绩稳居专业第一,大四学年保持在班级第二。我的专业是复合材料与工程,之所以选择材料专业主要在于看到了它这几年的发展,我发现材料专业是一个很有潜力、也很有魅力的专业,其中复合材料更是“集众材料之所长”的一类材料。通过这四年的学习我发现自己和复合材料很投缘,我喜欢它的“取长补短”,喜欢它的“可设计性”,喜欢它的“结构与材料的统一性”,并希望有一天成为一个小有成就的复合材料专家。

大学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具有多重诱惑,虽然我会被五花八门的课余生活所困扰,但是在学业上的功夫始终没有放松。更没有因为偶尔一次的好成绩而沾沾自喜,洋洋自得。我知道分数并不能代表一切,校训不断教导我们要“致知于行”,即我们学知识是需要学以致用,应用于生活之中,有一句 名言 说得好,“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应用得好才说明我们学的好,真正的学有所成。

平日里,十分注重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优化自已的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全方位思考的能力。我经常与老师和同学探讨一些边缘学科的知识,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并增强自己的自学能力。一方面,认真学好每一门专业基础课,刻苦钻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关注本专业在社会中的走向和好的设计方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虚心向院里老师生请教,拓展了专业知识面。

凭借着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牢固扎实的基本功,我先后获得了__/__、__/__、__/__和__/__学年的优秀学业一等奖学金,__/__、__/__学年综合素质一等奖学金、__/20__学年综合素质二等奖学金,__/__学年科技创新模块奖学金和2019/20__学年人文素质模块奖学金。当然荣获奖学金并不是我的最终目标,相反,那只是我继续前进的又一个起点,我将以此不断激励自己更加地奋发图强、努力拼搏。

同时,我也注重加强对英语和计算机的学习,在大二上学期时顺利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和全国计算机二级,在大二下学期是顺利通过了国家英语六级。正因为我的不懈努力,__年9月我获得了推免生的资格,对于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我倍感珍惜,如今已保送至本校继续就读硕士研究生。

三、积极主动负责,认真服务同学

工作上,我认真负责,在班级中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和班干部交代的任务,在社团里有条不紊地处理好自己地分内工作,协助会长管理好协会的各类大小事务。

在班内竞选班干部虽然失败了,但是我得到了课代表的职位,为了做好课代表的工作,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工作中我认真负责,能够按时收发作业,积极配合老师工作,传达老师的学习任务,帮助任课教师对班级同学的了解,为补课申请教室等。我觉得一座房子的骨架很重要,没有它房子不可能立起来,但是每一块砖头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起到了放风挡雨的效果,更是这栋房子的一部分。班长和团支书就像是班级的骨架,而我的职位就像是砖头,所以我虽然不能像班长、团支书一样为班级的大局贡献力量,但是我会把我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通过我的不懈努力,我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素养为自己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们的好榜样。

在伊泓手工协会里我担任的是副会长的职务,主要职责是协助会长管理和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并处理财务问题。在任期间踏实肯干,曾和会长带领各会员一起组织了一次手工义卖活动,然后把活动所得资金全部无偿捐献给太原市的 儿童 聋哑学校。通过我们的辛劳工作,我们的成果也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并于__年被评为了“中北大学十佳社团”。当然在为社团奔波的同时,也锻炼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

四、提高综合能力,全面发展人才

生活中,我热情开朗、勤俭节约、乐于助人,并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 规章制度 。我 爱好 广泛,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经常踊跃地参加院系举办的各项活动,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有意义,也为了努力把自己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__年11月获得“手工大赛”一等奖,__年12月获得中北大学第三届电脑文化节“联想杯”Flash动画设计优秀奖,__年12月参加纪念“一二?九”革命歌曲比赛获得团体二等奖, __年5月参加校“春之声”合唱比赛等。

我深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我每天都坚持锻炼身体,比如和舍友打上一个小时的 羽毛球 或者沿着体育场跑10圈,体育课成绩良好。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也力争上游,积极参加力学竞赛等科技比赛,并于__年7月份,跟着专业老师研究“氯甲基聚砜羟基化”的课题。此外,我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爱心捐赠等有意义的活动,如__年5月向汶川地震后的灾区人民捐款捐物,__年4月向青海玉树灾区人民捐款等。

我崇尚实践出真知,积极的投身于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__年我申请成为了一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我积极参与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种志愿活动,如迎接大一新生,在图书馆整理图书等。__年暑假期间,我在家乡的艺术学校参加社会实践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__年4月份,参加了所在专业组织的去山西省太原市新华化工厂和晋林复合材料厂的认识实习,并更创佳绩。__年10月份,参加了所在专业组织的去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的毕业生产实习,也有不错的收获。通过这几次的专业实习,在老师和工人师傅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对平时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复合材料工艺、设备、模具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实践基础,也使我懂得了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积累经验,感觉受益匪浅。相信这会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五、后记

“要成功就得奋斗,要奋斗就有失败,但不奋斗永远也不会成功。”这是我的人生信条。我用自己的信念与努力谱写着绚丽的青春乐章。青春路上没有驿站,面对鲜花和掌声,依然迈着前行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相信在以后的日子,大学四年我最深的感悟是:每一名大学生应该培养“学习”和“积极”的心态,当你用这样的心态去学习工作锻炼你的大学生活定是精彩的。我将会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提高自己工作的能力,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和不足,做一名更优秀的新世纪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年,那人,那事

时间就像流沙一样从指尖溜走,当我们以为它很多的时候,总是不耐烦地把指缝裂得大一些。而当它真的已经要全部滑落的时候才发现,我们的手指却在不知不觉中闭得很紧。然而即使闭得再紧,再努力的挽留都只能徒劳无力。人生就是这样,分分合合,懂了遗憾,就懂了珍惜。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一个人一次次的逛校园时,脚步开始渐渐变慢,越来越慢,慢慢的赏识着民大的一树一草一花;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发现食堂的饭菜并不是那么难吃;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发现银川的天其实很蓝,晚上的星星也很亮……每次走到宿舍楼下,总会习惯的抬头望望宿舍的窗户,努力努力的想要抓紧这稍纵即逝的每一分钟,却总是显得那么无能为力,一切,终究还是要过去的。

走过,即使我们没能力为它留下什么,也要保存一些关于它的回忆。这样才不枉我们经历过的大学生活,记住曾经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那些人和事,不管他们带给我的记忆是怎么样的,学会宽容和关心,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因为魔力,能加快我们的成长,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成长与他们、与大学有关。我庆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让我回忆大学的点点滴滴,梳理我的心路历程,对过去的总结,能让人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收获和不足,认清自己,也是一种收获。大学究竟给了我们什么?回忆过去,或许能找到答案。

一、关于友情

友情是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是社会大群体里的一个个体,每个人都离不开群体。有人说,大学同学应该是一生的朋友,尤其是四年来朝夕相处的舍友。我们宿舍的几个男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性格各异。平时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打打闹闹,天南海北的聊一通,开开玩笑,生活过得也是很惬意,很高兴认识这么一帮朋友,我想他们是我关于大学最宝贵的记忆,也是最宝贵的财富。

二、关于交际

大学友情是个比较重要的话题,同样大学里的 人际交往 也是一样。人际关系,在大学之前完全不必考虑。大学与高中不同,它是我们进入社会的过渡。自然的,人际交往便成为一个重要的必修课,它不同于其他学生时代的情谊,不仅在学习中,更多的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同学之间有时难免有些小矛盾,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小矛盾便是人与人相处的学问,也是成长中的必修课。并且在大学的几年中,每个人要接触的不仅是朝夕相处的同学,还有更多的对外机会。比如利用课外时间参加社会活动,或者打工,赚自己的社会经验,由此会使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让我认识到,我们眼睛中不能只有自己,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客观地去看待问题。学会宽容,学会忍耐,让矛盾不再是破坏同学感情的借口,而成为加深彼此了解的途径。

三、关于学习

从承受过大压力高中到基本没有压力和管束的大学,似乎一下子释放了心灵的束缚,一开始是自由的,但是时间长了,就感到虚度时光的日子是毫无意义的,不如多花点时间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进一步锻炼自己,所以我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以外,还把更多的课余时间放到了社会锻炼上,以求确定毕业以后的发展方向。在这个方面,老师给了我很多建议,我听从了老师的意见,培养自己的素养,全方位提高自己的技能,给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更广泛的接触到了我所感兴趣的领域。总结四年的学习过程,我有点欣慰,因为我并没有虚度四年时光,而是认认真真地度过,虽然其中不乏走过一些弯路,同时我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更有效的 学习 方法 ,我享受着我的学习过程,也在学习中成长、收获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认识到了学习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更多的是要完善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将所学为我所用。从身边的同学身上也能学到许多。学习不只停留在课本里面,它更是体现在生动的社会经历上。

四、关于人生

我偶尔也会思考自己的人生,想自己今后想要做什么样的人,想要走什么样的路。这也是我们作为社会新人的疑惑。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得到了一些启示。我们首先要有健康的心态,真诚地对待他人,也真诚地对待自己,不虚伪,不做作,勇敢地面对未来,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不逃避,不退缩。一个人的心态决定做人、做事的行为方式,同时也决定其结果。而且我们也应该确立目标,而不是忙所不知所措。再有就是努力,如果不努力就一定没有收获。努力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五、总结

总结大学四年,我们每个人一点点地学习,慢慢地成长,由一个青涩的高中生渐渐长大,现在大学即将结束,我们曾经的理想,曾经的计划是否已实现,但是我们仍然要不断的拼搏,因为我们还年轻。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仍然要不断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在短暂的人生里实现自己的价值,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大学将是我难忘的记忆,所有教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构成这记忆中的一部分,感谢他们四年的陪伴。慢慢人生路,我们已走了大概四分之一,踏出校门有事新的起点。希望我们每个人可以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以后的路,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

再见了,我的同学,我的老师。

再见了,我的大学!

时间如梭,转眼之间就临近毕业。来不及细细回味,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将与我挥手作别。回首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证了我的每一步成长。在平淡中回味精彩,在艰辛中享受快乐,在点滴中学会坚强,平凡的生活中闪现的是一份简简单单的真实。在大四的尾巴上,回忆四年的生活片断,只想为这四 年画 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一个终点意味着另一个起点。不应该有太多的失落,因为曾经有过精彩,也不应该有太多的感伤,因为青春尚与我同在。年轻的生命不应该屈服于生活的磨难,而应该在风雨中傲然前行!

大学生活从自立开始

四年前那个稚嫩的脸庞模糊又清晰。背负着父母热切的期望,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我踏进了这所曾经陌生的校园。和所有的新生一样,我也有过迷茫和失落。也曾经在陌生的环境里迷失了自己。生活的窘迫和经济上的压力让我嫉妒无所适从。但生活的艰辛让我懂得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更让我懂得如何去珍惜、如何去争取。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一个收入微薄的农民家庭来说是一份沉重的负担。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我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

打工的经历充满太多的艰辛。涉世未深的我有过上当的经历,也曾在炎炎烈日之下只身骑着单车奔忙于北京的各大酒店拉客户最后却一无所获。依稀记得第一次走进理工大厦时的胆怯心情,手拿着网通IP业务单的我在各写字间外徘徊了许久,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楼梯,终于我鼓起勇气走进了一家公司,然而没等我说完“你好,我是网通的业务员,能打扰您几分钟??”,对方就来了一句“不要,不要!没看我正忙着呢吗! ”。第一次遭受这么大的冷遇,我的泪差点落下,我强忍住不让自己流泪,在心里不断的安慰自己“没关系,一点小挫折而已”。就这样我在不断的挫折与艰辛中鼓励自己,也在收获着点点滴滴属于自己的财富。兼职虽然充满了艰辛收入也很微薄,但兼职的经历让我在不断的磨练中成长。

很多时候我在想,当初打工的初衷只是为了赚钱来支持我的生活,如今我不仅仅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更添了一笔可贵的财富,那是未经历苦难的人所无法体会的。那种懂得如何看待和体验生活的勇气在我心底萌生、积聚,在成长中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乐观。尽管生活中烦恼常常不请自来,但我从不诅咒生活,只能坦然面对,用梦想来稀释烦恼。

大学在平淡中度过

四年的大学生活也许只能用平淡两个字来形容。生活的中心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认真地上课,认真地做作业,认真地参加考试。考过了四级接着考六级,过了计算机二级又过三级,继而又准备 考研 。四年的学习生活就是在不断地实现着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中度过。浸泡在自习室里每一个日子虽然单调却充实。上了十几年的学,不知道有谁还会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并不喜欢学习,只是喜欢自习室里拥挤又安静的氛围。曾几何时,自习室就像一个避风的港湾,是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唯一属于我的安全地方。喜欢坐在自习室里静静地听广播,偶尔的一次听到了杨晨的网络调频,从此便喜欢上了那个低沉而略带磁性的声音和他所传递那些感人的情感 故事 。在广播的世界里分享别人的喜怒哀乐,成了我上自习时的习惯,也为枯燥的自习生活增添了几分乐趣。四年来没有值得炫耀的成绩,奖学金、荣誉称号也只能算是别人对自己的认可而已。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它的过程。我的收获就是在平淡中感受学习中的充实和快乐中的成长。

军训 是四年学习生活的一个插曲。宣化炮院那个被烈日晒得就要冒烟的训练场还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下午的正步训练,傍晚的拉歌比赛,还有被我们叫做“小排”的排长,都已经成了永久的回忆。短暂的军训生活在我们最后的汇报表演中结束。“小排”后来成了我的大哥。当年他教给我们的长拳招数早已忘掉。只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和一份真挚的友谊还在。 每个经历过非典的人,都不会忘掉那段特别的日子。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还有每个人眼睛里流露出的恐慌。大大的白色口罩成了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才感觉生命原来如此脆弱。团结再一次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发挥了无比的威力。小小的“病毒”虽然可怕最终还是屈服了我们。这让我不能不佩服人类的伟大,也不能不去感激那些在抗击非典的战线上奋不顾身的英雄们。经历了生与死考验的我们更懂得珍惜生命和生命里的每一次感动。

生活在不断地变化中重复着同样的旋律,在不断地重复中变换着不同的音符。生活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归于平淡,而我在平淡中感受属于我的精彩。

大学生活就这样结束

大四的生活浸透着太多的辛酸和泪水。也许坚强的生命就应该经受痛苦的历练,只是年轻的我还没有做好准备。曾经以为自己是多么的坚强,然而在疾病面前,才意识到自己是如此的脆弱。保研的生活也许令很多人羡慕不已。而我却经历着病痛的折磨。曾经毅然决然地决定考研,并为这个决定付出了很多很多。辛苦的准备了半年多,最终我还是不得不选择了放弃。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遗憾。作出保研的决定,出于对稳妥地追求也是出于对现实的无奈。一次偶然也许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生病打破了我对大四生活的所有计划,并且改变了我太多太多。我开始了以药为生的生活,没有谁愿意每天都喝中药也没有谁愿意每周都在医院之间奔波,而我却要习惯把药当饮料喝把医院当超市来“逛”。现实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恐惧几度让我失去了信心,曾经乐观的我对自己的未来开始迷惘。疾病摧毁了我健康的体魄也重重地创伤了我坚强的心灵。脆弱的内心多么渴望被人关心的温暖,然而好强的我却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柔弱的样子。没有让父母知道也没有让身边的朋友知道,我就这样一个人默默承受着生活给予我的磨难。多少个夜晚因为病痛而难以入眠,也曾因此在被窝里默默地流过无数次的眼泪。一次次地流泪,一次次我为自己的没出息而深深自责。一次次地可怜自己,一次次地安慰自己,一次次地鼓励自己。包裹起自己的伤痛,我依然微笑着穿行于熙熙攘攘的人群,虽然我已经失去了几分拥有健康时的活力。朋友说“等你的病好了,一切就都好了”。我可以用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等待时间给我一个答案。未来的生活对我有太多的不确定,我也不敢有太多的奢望,只是希望有一天我能拥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我始终坚信只要努力争取,一切都有赢的可能。

一年来自己走得很辛苦,感谢始终守候在我身边的那个人,也感谢自己。

坚强的生命不该屈服于生活的磨难,而是应该在风雨中傲然前行!

幼儿德育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题目: 如何做好幼儿德育工作

摘 要: 教育的宗旨在“做人”已经成为幼儿教师的共识,教孩子“做人”就要对幼儿展开品德教育。文章总结了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有效途径。

关键词: 幼儿;德育;有效性

人格形成的基础阶段是在幼儿期,这一阶段的幼儿可塑性大,比较容易接受思想教育的影响。在幼儿期对孩子进行适度的德育教育,可以尽快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观念。重视、把握这个关键期,就能在孩子人生的最初阶段就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幼教工作者应重视幼儿德育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致使儿童养成不良意识和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社会,能否处理好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能否乐观的对待人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阶段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受教育状况。现在多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家长更关注的是孩子的智力,而忽略道德情感的培养。这种缺失造成很多孩子性格上的缺点。既然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关键期。因此,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是幼教工作的首要问题。

二、德育需要环境的支持

环境是无言的教师,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重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强调美感。但是“美”的内涵更体现在环境背后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作用的关系,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去创设、调整环境,让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提高。

利用环境来教育儿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一项革命。《幼儿园规程》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应的良好的环境。例如,在“祖国妈妈生日”的主题活动中,用雪花片围成了一幅中国地图,在对应的地方贴上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的图片。在欣赏祖国各地名胜风景照片中领略祖国美丽的山河,知道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美丽富饶的国家。进一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丰富幼儿对祖国的认识,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更好地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表达对祖国妈妈生日的祝贺和欢快的情绪。孩子相互推选,轮流当值日生,给植物浇水、排桌椅、分发碗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获得成就感。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三、德育需要教学活动的支持

平时的教学活动是对幼儿的思想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幼儿多方面、多层次的提高。例如,在语言活动《蒲公英旅行记》中,孩子们了解了祖国有着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最长的城墙和最宽的广场,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激发了爱国热情。又如,在社会活动《重阳节中》中,孩子们了解了重阳节的来历,知道要尊敬老人,愿意为老人献爱心,并且自己动手制作贺卡来表达对老人的祝福之情。在美术活动中,不但注重对幼儿构图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的绘画习惯。

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都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特别是在体育运动中尤为明显。孩子天生好动、喜欢游戏,可以说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在游戏中学习、成长。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就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形式,而体育游戏丰富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形式,就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渗透德育教育的契机。例如,玩沙包、跳绳、拍皮球等需要器械的游戏时,可以教育幼儿不争抢游戏器械,学会谦让,学会分享。而且像皮球、圈圈、绳子这类器械,都可以一物多玩,同伴之间合作可以玩出很多花样。在竞赛性游戏中,更可以激发幼儿的团结合作意识,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对于一些胆子较小的孩子,在玩像走独木桥这类游戏时,个别幼儿会产生害怕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勇敢教育与尝试教育。在体育运动中,有时候难免会有孩子不小心摔跤受伤,其他孩子的询问和关心,也是一种关爱的表现。这时,教师适度地表扬会让孩子们把这种好的品质继续保持下去、传递下去。

四、德育需要渗透在日常生活中

德育工作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学活动中的教育,随机教育也很重要。随机教育就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各种教育契机,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适当、正确地引导。实践证明:只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随机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成为幼教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孩子每天入园开始,甚至是他们踏进幼儿园第一天开始,就教他们简单的礼貌用语,每天有礼貌地向家长、教师、小朋友问早、告别。做错事情勇于认错,多说一个对不起。看到其他小朋友遇到困难能主动帮助他人,倘若受到别人的帮助,也记得有礼貌地说谢谢。洗手、喝水,知道要有序排队;安静进餐,不挑食、不浪费,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游戏时遵守规则……这些只是每日生活中的冰山一角,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琐碎的也是最基本的.。但也正是这点滴的生活环节,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潜移默化、不可忽视的。因此,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五、德育需要爱

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情感的交流。只要教师始终用一颗爱心,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捕捉任何一次瞬间即逝的教育契机,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对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态度神色上的少许变化,儿童都能看到或感觉到,教师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会影响到儿童。”教师的教育态度影响幼儿的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影响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孩子是敏感的,教师粗暴、训斥的教育态度,会使幼儿产生紧张、害怕等消极情绪。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孩子是被动地接受,德育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相反,以爱支撑,以爱熏陶,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循循善诱,让孩子们在愉快、正面的情绪中接受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洗礼。这样让孩子主动接受,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幼小的心灵。

六、德育需要家园合作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须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家园合作,同步进行德育教育。但是目前很多家长重孩子智力的发展,轻道德品质的培养,甚至是根本没有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意识。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幼儿德育的发展。只有取得家长的配合,教师和家长达成共识,才能真正提高幼儿德育效果,巩固德育教育成果。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很多时候即使有意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也没有正确的方法。因此,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有必要的。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家访等方式不断地交流,通过沟通让教师、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品德发展情况。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统一起来,家园合作共同实现德育教育任务。

总之,做好幼儿德育工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是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阳光,需要雨露。教师应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并为其保航,护之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积静。加强德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幼儿教育,1986,(Z1)。

[2]张克 棻 。幼儿思想品德教育[J].教育探索,1986,(6)。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