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人对基金本子打招呼是深恶痛绝的,尤其是地方高校的三无青年教师,完全是两眼一抹黑!而对大平台、大团队的老师来说是相对受益者,这里并不是说好的平台、团队是怀璧其罪,只是因为他们有更多人脉,垄断性的资源。。。在打听肆虐的情况下,他们更占优势。我们要去思考如何杜绝打听的风气呢? 我本人思考了一下,但,这肯定不是最优方法,希望抛砖引玉,大家也来提提意见。 在基金委派发本子的时候,可以尝试加密文件发送到评审专家,文件加密密码以短信形式发送到专家手机。解密文件之后,文件夹里面呈现的是诺干个二维码,每一个二维码对应一个基金本子,这样专家在打开文件夹的时候,就没办法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手里的本子归属于哪些人,杜绝了第一波打招呼。当然前提是,基金委需要研发一个评审系统APP,然后评审专家利用评审APP扫描二维码,一旦扫码,随即开始进入基金委系统在线评审,评审时间为固定的,比如2小时,扫码之后评审时间开始倒计时,无论如何,必须在扫码之后,规定时间之内,完成评审,打分,上传意见等一系列操作。评审完成之后,系统最后在显示被评审本子的人员信息如:名字,本子标题,所属单位。。。。 在有限的评审时间里,能杜绝第二波打招呼,当然无法完全杜绝,但是能有效的降低。 而且只要专家不扫描二维码,就始终不知道手里评审的基金本子的人员信息,而有效避免的这个问题,正是目前评审显露的一大弊端。 以上是鄙人的一点点愚见,如有不规范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初衷还是希望基金评审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公正
楼主可能没有评审过本子吧?评审人不可能任意打开一个本子就直接做出正式评审打分,而是要先对所有的本子做个统览和大致分类比较,然后再做细评、确认或调整,这样才能公平公正地对这批本子做出哪45%资助哪55%不资助的意见。若按楼主的办法,难免出现获资助的可能并不是其中最优秀的本子而被毙掉的却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本子。
很多时候,申请人打招呼是很精准的;甚至是直接打电话给你,请你支持,根本就没有问本子在不在你手上,细思极恐的。我就碰到过不止一次。他们怎么就知道在你手上,怎么就知道你的电话,邮箱,而且这么精准!!!
这样的话,专家评审难度太大,有可能错过了更好的本子而给了个差的本子。现实一点的是彻底双盲,申请书中取彻底隐去人名、单位名称,项目也隐去相关信息。最彻底的就是像高考改卷一样,集中在一个地方评审,没收通讯设备
这个方法厉害。但是这个比例问题就不好把握啦。评审专家要综合考虑他拿到本子的整体情况,然后给出是否资助的判定
通过比例不好控制;只要有代表作和研究基础这一部分,就很容易知道名字,但代表作和研究基础很重要,又不能不放;有上一个基金完成情况和成果介绍,这个基本上就完全指向是申请人的名字
我相信很多人对基金本子打招呼是深恶痛绝的,尤其是地方高校的三无青年教师,完全是两眼一抹黑!而对大平台、大团队的老师来说是相对受益者 这句话道出了多少三无人员的心声
博士后基金的评审方式更科学,完全可以参考
大鱼吃小鱼的道理懂吗?只要有大鱼,就一定要有小鱼,否则大鱼不会吃饱,小鱼不会拼命生长。
应该用类似会评的方式,专家集中起来,收缴手机,一天评完。这种才不会有打电话的机会
这个点子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建议优先资助!
这个确实太可怕了!这类人都是不用海量的去打听,而是提前知道了在哪几个评审人手里!至于他们能手眼遮天的原因,我觉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他知,只是我们谁都不敢说破,而已!
现在打招呼真是愈演愈烈,当然也是各个高校都在考核这个指标,逼着老师们走歪路。究其根源,还是在高校的考核制度上,基金委再怎么优化流程,都不可能在信息那么发达的今天杜绝走关系、打招呼的。
这应该是很多普通高校的普通老师的心声吧。与把论文投向zhognwen期刊类似,普通单位的普通人大概率编辑关过不了,但论文修改为英文投国际期刊,却能中TOP期刊。
要什么专家评审,直接AI人工智能,大家探讨一下
其实只要实施盲审就好了,虽然盲审的方式对于有心人来说也可以知道申请人是谁,但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去主动找申请人拉关系,除非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好,但即使是关系很好,对于绝大部分有良知的评审专家来说,如果申请书写得不好,而且研究基础也不行,人家也不会拉下脸硬把别人往上推,顶多在申请人具备中上水平的情况下做个顺水人情罢了。
现在审本子、打开论文,都需要输入口令密码,已经很麻烦了。如果再像你说的这样,那简直太麻烦了,没有绝对的公平可言
题主肯定是小青年。爱思考
可能,一可能是申请人的平台很不好,怕造成印象分很低,二可能是申请人得罪了很多圈内大佬,怕本子被打击报复?
可以比较一下博后面上基金的评审。博后基金采取双盲,将申报书分为成果、内容和平台三个部分分别打分,理论上这应该相当公平,但是从实际结果来说,普遍评价并不如自然基金。 原因可能就是,在做到程序公平同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去做到结果公平,实际上很难(博后基金和自然基金能够协调资源差异巨大)。博后基金评审专家从最早期7人、5人到3人,评审专家在极短时间需要评审大量申报书,这很难去把控,导致某些好的申请者反而错过(被很多人评价为玄学)。 自然基金虽然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条件非常好的(成果、本子和平台)很难说拿不到。与此相对,我知道很多拿了博新或特助的拿不到博后面上基金都很多,还有多次不中(一样成果和本子)最后还可以拿一等的事情发生。
确实 中文核心被拒 但SCI却能录用 绝绝子 中文一定要我提供一个基金
嗯嗯,我只是普通青椒一枚,你说的这个确实有道理,很难避免
194 浏览 7 回答
100 浏览 3 回答
336 浏览 5 回答
246 浏览 5 回答
350 浏览 5 回答
354 浏览 3 回答
210 浏览 3 回答
270 浏览 5 回答
244 浏览 3 回答
306 浏览 2 回答
333 浏览 7 回答
140 浏览 3 回答
213 浏览 4 回答
178 浏览 8 回答
310 浏览 2 回答
159 浏览 5 回答
176 浏览 6 回答
152 浏览 2 回答
333 浏览 2 回答
209 浏览 10 回答
83 浏览 7 回答
236 浏览 9 回答
159 浏览 9 回答
188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