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研友们的陪伴,第一次认识小木是在大三时候,后面读研很忙几乎没用了。
现在进入高校,又关注起基金申请版块,从中学到了很多,感觉分享和陪伴。
本人是第二次申请,第一次申请的时候,没有A都是B和C,亮点不够,创新性不强,没中。
第二次换了个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交叉,国内应该是没研究过,感觉具有创新性了,但科学问题属性还是选的是“聚焦前沿,独辟蹊径”。因为看网上分析“共性导向,交叉融通”要求很高,中标概率低。
申请和等待的过程中媳妇也一直鼓励说宝宝能给爸爸带来好运,这里也感谢我的老婆和肚子里的宝宝。
得中后有几点心得供子们参考:
1、我不懂网上各种时间戳,也没有进一步去分析;
2、科研之友、科研人等邮件也未收到,最早和最靠谱还是要等学校通知;
3、申请时有4篇1作,都是读博期间的。个人的研究基础和成果应该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本领域内大家都认可的期刊和成果(专业不同不一定IF很高,但属于老牌和经典期刊);
4、我特别能体会等待的心情,过程也是很漫长的,放宽心态,胜不骄,败不馁;
5、感觉平时可以多积累多思考,涉略广一些。关注一些前沿和相近的学科,看有没有可以交叉的或方法类似的,形成的IDEA可能会新颖些(个人愚见)。
===============================================================
最后,为今年得中的子送上祝福,也为暂时没中的子送去祝福。
希望大家都能文章多多,项目多多,基金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