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这是摸索,实际效果很难说。之所以这样弄,是因为原来的问题属性设置出现严重的比例问题,一类和四类明显很少。
这样好多了。我不小心选了第四类交叉,这个中的比例最低。还好最后中了
估计就是分别对应之前的二类和三类,把一和四取消了,之前二和三申请数量好像区别不太大。
开倒车。 四类问题属性 是 导向,是指挥棒。 只因评审专家、评审机制因循守旧,造成了1、4类难中,于是报的减少。 正确做法是,改变1、4类评审机制,而不是取消, 现在改为两类,实属倒行逆施、削足适履。 却美其名曰改革创新。 完全没考虑或者抛弃了当初设立四类问题属性的初心。
改成两类是合适的,要么做纯理论研究,要么做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更加突出了研究特色。而且纯理论研究仅适合数学、物理学科(部分方向)的少数精英申请。当然,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也属于基础研究,但考核的重点是应用成果,才能遏制学术概念炒作,拿论文糊弄交差,实现科研支撑经济发展,政产学研融合循环发展。
四个面向已经规划了方向,自然科学更需坐冷板凳的定力。 问题属性怎么分都会有道理,但它是大旗,是大家冲锋陷阵的指引,不能随意砍倒,再立新的。 如果一茬领导一茬换,建议下任领导按“领跑、并跑、跟跑”设三类属性,美其名创新举措。
自然科学有人发了4000多篇所谓高水平论文。一般小马仔壹年也能搞个一两篇,风光无限,一点也没感觉是坐冷板凳。苦的是搞应用的,卖产品赚了点钱,套入恒大了。
其实原来也是四类一起评的。不存在说因为你选1,4就否定你。但客观上选2,3的人多,而1,4往往两级分化,好的好差的差,这还是为什么1,4中的比例要低很多。 改成两类应该也是一样的。短期内不会说因为你选前沿还是应用有所区别。
336 浏览 6 回答
114 浏览 4 回答
132 浏览 9 回答
129 浏览 3 回答
90 浏览 7 回答
317 浏览 3 回答
121 浏览 7 回答
350 浏览 6 回答
232 浏览 5 回答
91 浏览 6 回答
326 浏览 4 回答
272 浏览 3 回答
268 浏览 3 回答
352 浏览 3 回答
85 浏览 4 回答
169 浏览 4 回答
309 浏览 5 回答
120 浏览 5 回答
271 浏览 2 回答
92 浏览 3 回答
292 浏览 6 回答
85 浏览 6 回答
162 浏览 3 回答
168 浏览 5 回答
199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