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寿命不一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形成寡头垄断,项目评价结果受人情影响干扰极大,大牌教授及其弟子极易获得基金支持,其他人则异常困难,二八效应显著,评审公平性、资金使用效率没有保障。建议将累计影响因子(第一/通讯作者且第一单位)÷经费(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基金资助总额)作为一项参考指标,避免经费过度流向学术寡头。搞毕业制度,一生仅限拿2个面上,鼓励往上走,让面上真正成为面上。学新西兰搞摇号,严格限项,节约评审资源、避免人情干扰,扩大资助面,力保公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看到最后一句,这才是经典; 为什么现在大规模在发帽子??一直在说不能唯这唯那的,结果下来,越来越严重了; 多少帽子啊,曾经很普通的学生 发了几篇 还好的论文,就各种各样的帽子; 说句心里话,如果那个文章真的好,对科学真的有贡献,那还是要强烈支持的; 结果和我们发个2-4区的作用没有两样。这才是可悲
垄断无处不在,资本无孔不入。
全是打招呼的,基本垄断了
须探索实施匿名评审的机制。
请看看“刘忠范院士:应尽快停止行政主导的‘戴帽子’运动”(田瑞颖 科学网 2023-12-18 20:27 发表于北京)。现在的“帽子”炒作很厉害,就像所谓的“国家杰青”、“国家优青”本不是帽子(基金委曾发文只是项目的主持人而已),但因为这些都是大鸟的弟子或关系户,被炒得比“长江”还牛逼,而这些假“帽子”所在的单位为了本单位的私利,推波助澜,进一步强化了商业化宣传,所以,科技界亟需正本清源。
匿名评审就是真的匿名评审吗?如果不写名字,熟悉的话,照样知道评审的谁。管理部门的保密能做好吗?为什么那么多人提前知道评审专家是谁
有帽子的垄断了权利和资源,没帽子的有意见,这不就是:堂下何人状告本官吗。
青出于蓝
祥林嫂
哈哈
实行匿名评审应该没有技术问题,且确实能避免非学术本身的干扰,也不会有负面影响。为何不这样去做呢?
337 浏览 2 回答
101 浏览 9 回答
196 浏览 5 回答
149 浏览 4 回答
115 浏览 2 回答
225 浏览 4 回答
325 浏览 4 回答
315 浏览 6 回答
180 浏览 4 回答
180 浏览 3 回答
156 浏览 5 回答
127 浏览 6 回答
282 浏览 6 回答
138 浏览 9 回答
80 浏览 5 回答
158 浏览 5 回答
259 浏览 7 回答
97 浏览 7 回答
328 浏览 7 回答
173 浏览 4 回答
133 浏览 4 回答
221 浏览 5 回答
324 浏览 2 回答
244 浏览 5 回答
330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