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领导,就搞改革,改过来改过去,以此体现标新立异。 一茬领导一茬改,没有延续性,不是追求优化。 真正的科学有新发现吗?技术有新进步吗?完全不关心。 巧立名目,哗众取宠,沽名钓誉,比比皆是。
11月份学院统计,可申报来年基金项目老师大概40不到。过了“昨天”,学院重新统计可报基金项目人数直接爬升到70多了。 竞争难度增加近1倍了。
建议效仿美国将自然科学基金改为科学技术基金,支持面向卡脖子问题的研究,减小自由探索类理学研究支持力度,切实提升科技对生产力的带动作用,破除工科理科化,抑制为了所谓创新而标新立异,奇谈怪论,论文堆砌的怪现状,引导学者把精力花在切实的研究上,把成果书写在国计民生提升的主战场上。
如果您是未来基金评审人,建议重点关注一下年龄差不多较大,特别是非重点单位的一些申请人,也许他们是真的想纯粹地安于做科研,但真的没有其他资源助力,若,本子和基础都还不错且能说得过去,就给些机会吧!
楼主名字比这题目有意思
我建议,所有人国基金面上最多3个,自由探索之后,应该去拿国基金重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开展科技工作
没有资源的,困难只会越来越大!就算限制了这个牛人的面上三项,他照样可以给他手下的小老师安排面上。
关系大于天!重点研发、“揭榜挂帅”制项目都是大佬的菜,大佬们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
如果有背景那是挺好的,没背景就完蛋了,基数大大增加,难度大幅度提高。
“工科人最多只能拿1个面上(算是国家出钱给工科的人打理科基础),之后工科人应解决工程实际难题(申请企业项目)”这个建议很好,可以解决当前申请面上基金太卷的问题!
你也是闲得慌,不和小同行卷来扯工科理科,工理能分得开?
楼主应该是做理的,一般来说,理科很难带来直接生产力,工科的蓬勃发展会让国家经济快速进步,最终会反哺给国家带来更多的科研经济投入,国家已经经历了一次唯文章论为代表的重理轻工的不合理现象。导致了目前卡脖子等一系列问题。楼主的提议会把工科发展推向深渊。本来现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工科人员与技术就严重不足,企业也没有过大的能力去做太多工科问题,如果再把国家资助给剥夺了,中国的工科将会被扼杀,这样会导致一个工科人员的科研生涯干了不到10年就戛然而止。 我倒是建议应该增加新的面相工科和理工结合的基金,严审重点研发项目,取消这种拉帮拽的几个课题凑成一个大项目的机制,提高其实际验收质量,建立长效的评审机制,以及配套的长效连续资助机制。中国卡脖子的问题,更多的是小问题积累为大问题。现在的重点研发只能够表现出表面上大的政绩,很多产品和技术无效,浪费了太多的国家人力与物力。应该严格限制理科人员进入工科的重点研发,做上游的做理科的人进入重点研发项目真的有效吗?
面上确实应该限制次数
如果不限制次数,资助率几乎不变的前提下,可想而知,“穷”的会一直“穷”
限制的是”自由探索“类,这类项目除了写几篇论文貌似看不出有啥价值,还有很大一批连论文都存在以下现象:读论文的人觉得是攒论文,写的人自己也知道是攒论文,写的人明知读的人也知道他是攒论文,可就是没法明说,常用的理由就是你说的,”要很多年才能验证啦,目光要长远啦,基础研究不能只看眼前啦,要看概率啦“,可问题是长远是多远? 十年五十年还是一百年,如果是概率的话,那就别支持了,搞工科的也这么多人,说不定研究某个实用技术时候捎带手就把基础科学也研究了,按概率算也会出现成果的,所以更不用特意专门去支持。 这个论调明显是把国家忽悠成直管掏钱,别管产出的付账机器,有没有成果只有心证,你是老板你会接受吗? 基础理科研究在哪个国家都是不太受待见的,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呢,为何在我们国家就要搞特殊,且不说我们比发达国家更需要技术。
工科和理科还能分开?很多人可以同时在偏工科方向和理科方向拿基金。
无解啊。就像普通单位的普通人,投个核心都费劲,但能中国外TOP期刊。即使能做国外TOP期刊审稿人,也做不上核心审稿人。
98 浏览 6 回答
126 浏览 3 回答
80 浏览 6 回答
124 浏览 3 回答
266 浏览 8 回答
117 浏览 4 回答
285 浏览 5 回答
188 浏览 2 回答
356 浏览 3 回答
117 浏览 2 回答
197 浏览 7 回答
350 浏览 3 回答
101 浏览 2 回答
138 浏览 2 回答
306 浏览 4 回答
201 浏览 4 回答
255 浏览 4 回答
259 浏览 5 回答
170 浏览 7 回答
271 浏览 3 回答
342 浏览 5 回答
336 浏览 4 回答
149 浏览 3 回答
228 浏览 3 回答
357 浏览 8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