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考研资料 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
云南大学考研资料
专业:植物学 依托云南植物多样性和我校植物学科的传统基础优势,通过“211”重点学科等建设,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和实验条件建设方面,取得丰富成果。已有植物生态遗传与物种保护、植物系统进化、生物工程与遗传育种、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四个稳定方向。形成了本科基地-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培养体系。专业:动物学 动物学专业是云南大学生物学科的传统优势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动物学专业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培养研究生,依托云南丰富的动物资源,立足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动物科学发展的需要,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设和优势,确立了云南大学动物专业的重要的学术地位。本专业目前有教授和副教授近10名,迄今累计承担了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取得了30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本专业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脊椎动物学、寄生虫学、昆虫学和动物保护生物学。专业:水生生物学 该学科依托云南高原众多湖泊和江河溪流的独特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展了水生维管植物、浮游植物、水生无脊椎动物、鱼类及鱼类遗传、水生细菌、真菌等的研究工作。已形成水生植物学、水生动物学和水生微生物学3个有特色的稳定研究方向。重点开展了云南高原淡水藻类植物多样性、水环境富营养化与蓝藻类爆发的机理、水生无脊椎动物及其环境、鱼类多样性及鱼类遗传进化、高原湖泊水生细菌、真菌物种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保研率还行
云南大学保研率12.18人%。
云南大学公示的2022届推免名单,加上支教团24人,一共推免536人,比2021届(472+18)增加了46人,保研率12.18人%。但未除去定向、免费师范生、预科等,实际保研率高于12.18%。保研本校82人。其中支教团24人全部保研本校。
云南大学2022届云南大学各学院推免情况:
生命科学院45人、法学院36人、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35人、信息学院35人、地球科学学院33人、数学与统计学院32人、物理与天文学院32人。
历史与档案学院31人、软件学院27人、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24人、政府管理学院24人、外国语学院23人、生态与环境学院20人、经济学院19人、艺术与设计学院18人、文学院12人。
新闻学院12人、材料与能源学院11人、建筑与规划学院14人、民族学与社会学院9人、昌新国际艺术学院9人、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5人、体育学院5人、资源植物研究院1人,研究生支教团名额24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云南大学
下面我来为您介绍一些实力大于名气的大学,仅供参考,希望您对有所帮助!
一、实力大于名气的大学: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成为我国目前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同样因为地域原因,远赴东北最冰冷的省份求学,这对南方学子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
二、实力大于名气的大学:云南大学
云南大学具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是中国西部建立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46年,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云南风景资源数不胜数,吸引全国旅游者,但昆明却乏善可陈。
三、实力大于名气的大学:兰州大学
美国《科学》周刊曾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其中兰州大学位列第六。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科技论文被SCI期刊引用数居全国高校前13位。然而,兰州大学地处偏远的西部甘肃,相对封闭,所以在有更多沿海地区大学选择时,如果不是家在西北,选择兰州大学的就不多了。
四、实力大于名气的大学:天津大学
前身为北洋大学,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外交家王正廷、诗人徐志摩等杰出人才都曾就读于北洋大学。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法学家赵天麟、教育家张含英等曾任校长。不过正如天津和北京的关系一样,许多选择北方求学的人直接进入人气旺盛的北京高校,忽视了天津。
五、实力大于名气的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该校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校友中,有11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军用信息系统,智能仿生机器人、绿色能源、现代通信等军民两用技术方面都有明显优势。不过,每个省几乎都有自己的理工大学,如果不是立志进清华或者交大一类的考生,未必就会跑到北京去读理工大学。
六、实力大于名气的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该校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有“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同样的,每个省都有师范大学,当老师未必要舍近求远。虽然北京师范大学早已不是专门培养老师的学校,北师大只能是其中一员而未必是最佳选择。
七、实力大于名气的大学: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复旦、交通等大学。1958年在广州重建。
八、实力大于名气的大学: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南省政府部省三方重点共建的大学,又是国家111计划23所入选高校最核心大学之一,也是湖南唯一一所副部级大学,是湖南省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
北大和人民大学为何不考虑呢
云南财经大学属于一本大学,该校是云南省重点大学、云南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1.SSCI杂志远比SCI杂志少。2017年Journal Citation Report报告说,SCI杂志有178个大类,14223份杂志;SSCI杂志有57个大类,才4623份杂志。2.SSCI对英语书面表达的要求更高,要求作者有很好的英语写作技巧。母语为非英语的研究人员写文章投SSCI杂志,语言是一大难关。 3.SSCI文章平均长度更长。 4.SSCI审稿周期更长。从收稿到编辑的第一份信(修改意见或者据信)发出,SSCI要平均半年或是更长,3-4月算是很快的。 5.SSCI对于方法学的要求更加严格,特别是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这方面。临床医学杂志的稿件基本是t检验ANOVA,最多就是多元回归模型。而社会科学,教育,心理学,公共政策等杂志的统计分析方法要复杂很多,特别是现在强调evidence-based practice/policy,很多稿件都采用quantitative analysis。 6.国内社会科学研究(包括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公共政策等)起步晚,资金少,科研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或者落后。国内许多社会科学的研究计划大都是复制欧美的研究,除了被研究人群的不同,很少有理论方面和方法学上的突破。研究没有新意,这也是投稿难以被录用的一个原因。 7.即使文章有新意,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reviewer或者editor难以理解,也会导致投稿被拒。
中山大学也不错的——关于人类学人类学是一门以人类社会和文化为研究主体的学科,内容涉及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宗教信仰与仪式、经济生活、族群认同、社会文化变迁等。通过对社会和文化多样性进行全面考察和比较,人类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认识自身文化与异文化的视角。在欧美许多国家,人类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之后,已成为各大知名学府(如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的基础学科,对20世纪的哲学、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和科技革新,世界各国都经历着社会和文化上的巨变,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同时冲突也日益加剧,人类学因其独特的理论和视角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类学在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是二三十年代中国人类学的拓荒者,是国内最早复办人类学专业的大学。早在1927年傅斯年、顾颉刚创办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时,就设立了人类学组。早期的人类学者深入到边疆和少数民族山寨、村落中,进行体质测量和文化调查,了解他们的状况,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今天,中山大学人类学专业和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通过研究世界范围内所有的民族,来描述和探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文化的适应与变迁,进而探讨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途径,培养了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目前,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是中国人类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基地,专业设置完备、师资力量雄厚、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并强调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市广泛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田野实践,加强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以科研带动学科发展。人类学系在对外交往中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和国内的重要学术会议,提高学术地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坚持引进人才与在职学习并举,从英国、日本、香港、内地重点高校择优引进了一批有能力有潜力的科研人员。在学科建设方面,逐步完善学科设置,现已完成教学研究改革工作,新成立了四个教学与研究室,即人类学教研室、民族学教研室、考古学教研室和民俗学教研室。招收人类学和考古学两个本科专业,现有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和民族学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四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在科学研究方面,积极开拓渠道申报科研课题,例如在积极申报国家、教育部和省市科研项目的同时广泛争取横向课题。在考古学方面,积极与国家文物局、三峡文物办合作开展课题研究;2005年9月,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签订“共建广东田野考古研究基地协议书”;在人类学方面,2004年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共建“凌云县教学研究基地”;2005年9月,与贵州各级政府合作,在黔南三都县建立了“水书研究基地”;2006年11月,与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在成都设立“中山大学四川人类学教学研究基地”,在四川平武建立“中山大学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平武科研教学基地”。实习基地的建立,既解决了学生的田野实习问题,又扩展了教师的科研空间。此外,我系还积极争取国外的研究经费,获得了福特基金、露丝基金和哈佛燕京学社的相关资助;积极参与世界银行的咨询工作,获得了一系列投资项目社会评估的课题。 在学术研究平台建设方面,今后五年建设的主要目标,一是引进国内一流人才,加强前沿性课题研究,发挥该学科易于直接与国际对话的长处,把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在全球一体化和中国都市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研究,地方性知识与现代生态产业研究,民族文化、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等方面产生和国际接轨的成果;二是创建历史人类学重点学术研究基地,跨学科设计课题,多渠道申请研究经费,以基地为依托聚集人才,在港澳考古、珠江流域文明起源、近现代民族与地方经济、东南亚大通道、民族宗教问题、边缘人群与极端信仰研究等方面出一批开拓性的学术成果。 人类学系现有教职员工3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讲师6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2人。党政管理人员(含流动编制)6人。 ——专业介绍·人类学专业该专业是综合性基础学科,描述和探讨人类文化的个性和共性,了解人类发展的规律。在现代社会,人类学知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该专业能够了解不同人群生存与发展的智慧,探索人类文化适应与变迁的过程和原因,寻求解决人类社会各种现实问题的途径。当代人类学知识已广泛应用于社区发展、社会评估、文化咨询、民族宗教、跨文化管理等领域。该专业培养视野宽、实践能力强、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优良人文素质、掌握一整套人类学基础理论和调查研究方法、技术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胜任文化、宗教、政策研究、民族、旅游、传媒、民政等部门工作,以及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共组织等机构担任行政、文秘和各项管理工作。该专业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与掌握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民族学、语言人类学、考古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核心课程:人类学概论、民族学概论、体质人类学、语言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理论、人类学方法、考古学导论、民族志导论、经济人类学、民俗学导论·考古学专业该专业通过对人类遗物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探讨人类及其体质、文化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与结果,并寻找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律。当代考古学知识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旅游、艺术、建筑、军事、历史、宗教、教育、生态等,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专业培养掌握坚实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及能够胜任文物、考古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适宜在考古研究、文物鉴定、博物馆、文化旅游等部门工作,也适宜在行政机关从事文化管理工作以及从事与文物有关的商业活动。该专业以中国考古学为主干课程,并系统地学习人类学基本知识,注重田野实习基本训练。核心课程:中国古代史、人类学概论、考古学导论、史前考古学、秦汉考古、夏商周考古、魏晋—宋元考古、田野考古实习、民族考古学。——重点学科2002年本系的人类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成为当时中国仅有的两个人类学重点学科之一。2003年,人类学学科又被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广东省重点学科。本学科点学术积淀深厚,是我国最早复办的人类学学科点,也是首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以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和民族考古学作为重点建设的研究方向。编写了系列教材,并在都市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医学人类学、考古人类学等分支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又将人类学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相结合,在区域文化开发、综合社会评估、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战略研究、人文旅游规划等方面成果显著,为广东省各级政府部门和云南、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政府咨询和决策提供依据。凭着深厚的学术底蕴和良好的学术声誉,本学科点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以及各类横向课题,科研水平较高,人均科研经费和发表论著在文科中稳列前茅。与境外大学建立起长期的科研合作,如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都立大学等,并举办了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加强了学术交流。此外本学科点拥有比较丰富的图书资源,教学科研设备也较为齐全,并建立了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实验室、多媒体演播室、摄影室,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名师介绍周大鸣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系系主任,中山大学中国族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美国社会人类学杂志《CSA》主编、美国太平洋路德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哈佛大学的访问学者,并多次到香港、澳门、台湾、加拿大、日本、荷兰、意大利等地进行讲学及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主持过20余项国家、省、市、国际基金组织的项目,在国内外独立、合作出版著作8部,发表论文130多篇(其中12篇文章被SSCI收录)。主要研究方向为都市人类学、族群研究。作为世界银行专家对中国南方和西北部多个省区进行综合社会评估,并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东南沿海的散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珠江流域的族群与文化”等。目前,由他所率领的团队主要从事人类学理论与方法、都市与乡村社区研究以及参与式评估。主要著作有:《中国的族群与族群关系》、《21世纪人类学》。主要论文有:《略论潮汕人的文化与潮汕人》、《论族群与族群关系》、《应用人类学与中国实践》等。2005年度获得了“中山大学桐山奖”、“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澳门的族群”获澳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麻国庆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系副系主任。兼任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长,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副主任。1997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社会学),导师是费孝通先生。曾任教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并任东京都立大学社会人类学客任助教授、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家族与社会结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曾参加国家民委的课题“10万人口以下22个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综合调查”,任总课题秘书长、东北内蒙古小民族调研组组长,负责本地区的少数民族的调查和研究。主持的重大课题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度重大研究项目“汉族社会结构与周边社会的互动——以华南与东南亚的研究为中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都市化过程中文化的生产与民族认同”、日本学术振兴会举办的中日共同研究项目“中日传统的复兴和创造的人类学的比较研究等。主要著作有:《家与中国社会结构》、《走进他者的世界——文化人类学》等。主要论文有:《分家:分中有继也有合——中国分家制度研究》、《宗族的复兴与人群结合》、《The Drawing Power of Ancestors: Mobile Clan-Based Groups and Social Memory Examples from the Southeastern Han》、《“家”的再构筑:日本同族与中国宗族的比较研究》等。曾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礼堂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家与中国社会结构》)、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人类学概论)、北京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刘昭瑞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1985年硕士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1988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曾赴日本东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学。其研究的主要方向为:宗教学、人类学、考古学,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广东乡村基督宗教的田野调查与研究、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的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信仰的研究。负责广东乡村基督教的文化人类学考察与研究、国家规划办的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史研究、教育部的日本考古材料中的方术研究、古代数术与早期道教研究——以考古资料为中心等项目。主要著作有《宋代著录商周青铜器铭文笺证》、《汉魏石刻文字系年》、《宋代著录石刻文字纂注》等;主要论文有:《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研究》、《东汉镇墓文中所见到的“神药” 》、《老子想尔注杂考》等。其文章近年来在国内及日本、香港和台湾等地重要杂志上发表,并多次参加境外大型国际研讨会,其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较高评价。2002年《宋代著录商周青铜器铭文笺证》一书,获第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教学实践l 人类学的应用:国际人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应用研究,许多人类学家参与政府、跨国公司、都市筹建、项目投资等咨询服务。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而且强调应用,许多教授和研究生都亲身参与了文化咨询和社会评估活动。l 项目策划: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策划工作。1999年我系邓启耀教授与其它学科专家合作,成功策划并主持完成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主题馆“人与自然馆”的论证、设计和制作,该项设计获得李岚清副总理颁发的优秀奖。参与筹划和组织“民族文化、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高级国际研讨会”,来自3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专家和政府官员认为,这一设想的实现,对于亚洲乃至世界都有“示范性意义”。2000年人类学系师生主持和参与的深圳民俗村“藏文化区”的策划和设计获得成功,出版的少数民族丛书也极为畅销。2000年人类学系教师还参与了广东科技公园项目的前期论证。这些咨询工作既显示出人类学知识的价值,又客观上宣传、普及了人类学。l 社会评估:近20年来可持续性发展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在项目投资时不仅考虑其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效应。社会评估的目的是评价项目实施和潜在的社会效应。人类学家利用田野调查的经验和创立的PRA技术在各类项目的社会评估上扮演重要角色。我系师生近年来也参与了多项社会评估工作。如2000年周大鸣主持“世界银行贷款整合发展项目”的第一期社会评估,“世界银行贷款江西泰赣高速公路项目”社会评估,2001年“世界银行贷款江西综合农业现代化项目”社会评估等。均获得世界银行项目专家的通过和好评。目前,仅国际投资项目要求提供社会评估,但随着社会评估的重要性逐渐被我国政府和公司逐渐接受,人类学将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精品课程2006年“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被评为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 1981年人类学系复办后,就一直把田野实践作为办学的特色。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人类学8个学分,考古学12学分),也是硕士(硕士生田野调查时间不少于3个月)、博士(博士生田野调查时间不少于10个月)研究生的基础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以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为主和课外实习、科研实习为辅的完整体系,提升了田野调查实践的深度和广度。深度地提升主要体现在:近年来我系提供的田野实践涵括了五个层面:1、课程实习,针对某课程进行相关调查研究;2、课外实习,从95级开始,我系就提供到广州市相关文博单位做义务讲解的实习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3、暑期实习,高年级利用暑假进行大型正规的实习,由老师带队指导;4、科研实习,由学生参加老师的课题进行实践;5、毕业实习,由老师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实习,最终完成毕业论文。广度的拓展主要体现在:2000年至今,我系学生的足迹遍布我国30多个省市,其中既有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地区;既有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也包括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同学们撰写了超过1千万字的田野调查报告,并以此为第一手材料形成了很多高质量的论文,在各类期刊和文集中发表了50多篇的论文,出版了5部专著,1部毕业实习论文集。此外还拍摄了内容丰富的120盒DV带和大量数码相片,容量超过10G,涉及彝族、布依族、苗族、畲族的风俗习惯、葬礼、婚礼、宗教仪式、巫师驱鬼治病仪式等。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为相关专业如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提供了借鉴。许多优秀调查报告被各级机构采用,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详情请浏览:——特色奖学金设置l 中国田野调查基金"中国田野调查基金" 是由信孚教育集团和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共同发起成立的开放式教育基金,其目的在于为优秀的在校大学生提供田野调查研究经费资助。目前由信孚教育集团、中山大学中国族群研究中心及新疆航铁送票有限公司出资。“中国田野调查基金”旨在推动学术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发展有潜力的跨学科学术人才。此基金鼓励深入的、基于田野调查基础之上的、有详尽资料为依据的分析研究;鼓励调查者在田野调查中的社会参与;鼓励基于田野调查基础之上、在已有的或崭新的学术研究领域里的创新成果。此基金为优秀的大学生(包括全日制三、四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提供资金,力求让他们通过田野调查研究,对所研究的地域、村落、社区有深入的认识,并形成学术性研究成果。“中国田野调查基金”每年设立一定金额的资金(现定资金为每年10万元),资助优秀在校大学生进行田野调查。田野调查资助金额根据课题的大小而定,最高金额10000元,最低金额2000元。 详情请浏览: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奖学金、助学金人类学系捐赠基金会在本系设立人类学系奖学金,目的在于激励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立志成才,在本专业学习和科研中取得突出成绩,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本系设立人类学系助学金,目的在于资助求学期间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人类学系奖、助学金评定范围为人类学系二年级及以上的全体全日制在籍在读的本科学生和研究生,每学年评定一次,金额均为1000元。 详情请浏览: “商承祚奖学金”商衍鎏,字藻亭,广东番禺水口营人,清末最后一科探花。商承祚先生为商衍鎏探花之子,“岭南四大家”之一,生前为中山大学一级教授,国家首批博士生导师,杰出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和教育家。商氏后人遵照商承祚先生遗愿,2005年11月将其先人商衍鎏探花和商承祚先生的藏书共约2000种、4200册(件)捐赠给中山大学。学校为感谢商承祚先生家人的捐书义举,特拨出人民币十万元以资嘉奖。商氏后人将捐赠家传藏书所得奖金全部捐于中山大学设立“商承祚奖学金”,以奖掖后学。此奖学金专用于奖励中文系、咨讯管理系、人类学系的学子,每年9名,奖金2000元。l “商承祚人类学奖学金”2004年,商承祚先生的儿子商志香覃和妻子一起利用退休工资设立“商承祚人类学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人类学系学子,每年奖励5人,每人2000元。奖学金获得者必须义务为人类学系服务100个小时。l “马丁堂人类学奖学金”为了促进学生对于人类学学术研究的兴趣,推广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承蒙刘小钢女士捐赠,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设立马丁堂人类学奖学金,用于资助人类学系及全校一到三年本科生进行人类学理论学习和田野调查实践。本奖学金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马丁堂奖学金管理委员会管理。——就业情况通过在人类学系数年的系统训练和熏陶,本系学生因其专业知识面广、视野开阔、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而在企业、行政、新闻、文博、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广受欢迎。他们中已有不少人已经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在各自的领域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云南财经大学考研资料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唐年胜挺厉害的唐年胜,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际统计学会推荐会员,国际数理统计学会会士,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美国统计学会会刊)、Annals of Statistics、Biomertrika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出版专著4部。
厉害 唐年胜,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云南省首批云岭学者,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教学名师,云南省学位委员会经济与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 云南省高校“统计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 负责人,“云南大学复杂数据统计推断方法研究
2005年以来,学院科研工作在立项、成果、获奖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中包括杨光远教授主持2008年度“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印度阿萨姆邦阿洪傣族编年史《阿洪姆兰基》翻译及诠注”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出版专著两部、译著两部、教材三部、学术论文45篇,其中《东南亚国家经济贸易法律研究丛书》是获得云南省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惟一的特等奖项目,我院教师承担了其中的《泰国经济贸易法律选编》和《泰国经济贸易续编》两部书的编译任务。2007年,我院与北京大学合作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中云南省的东南亚语言人才问题”获得立项。(云南省教育厅省院省校合作办公室发【云合教办2007-5号】)。杨光远教授在完成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云南少数民族语言选用问题研究》、《新平傣语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了2008年度省社科基金《傣语中的汉语新词术语研究》,其著作《十三世纪傣泰语言的语音系统研究》被纳入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边疆史地创新基地文库,陆生副教授主持的教育厅科研项目《泰、缅、越非专业等级考试》于2007年通过验收,他主编教材《泰语视听说》于2008年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云南财经大学考研资料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一、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云南师范大学简介 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是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百所高校之一。 1937年抗战爆发后,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 迁至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下设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法商学院、师范学院。抗战胜利后,1946年组成联大的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整建制留在昆明独立办学,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历经80载的更迭发展,已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3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学校占地面积3300亩,下设24个学院,2个独立学院,28所附属和合作办学的中小学、幼儿园。学校拥有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云南旅游产业研究院、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西南对外开放与边疆安全中心等在内的科研机构40余个。建设有首批云南省特色新型智库培育单位。学校有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32000余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16000余人;图书馆藏书资料340余万册,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云南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单位,建有“万兆主干”的新一代“数字校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现已进入国内重要的评价机构和核心期刊。2015~2017年连续3年在云南省主要社科期刊中影响因子数据排第一位;2014 年“中国边疆学研究”栏目进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三批“名栏建设”名单;2018年入选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2017百强社科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云南省A级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是语言学类学术期刊,现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云南省A级期刊,具有专业性、唯一性、国际性等特点。 学校有文、史、哲、法、教、管、理、工、经济、艺术、农学11大学科门类,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格局,在2016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15个学科排名全国高校前70%,其中地理学进入前20%,教育学进入前40%。现有93个本科专业,拥有17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一流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未获一级学科授权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24所试点高校之一。 学校通过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学分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完成了由传统的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由传统师范院校向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转型。学校获得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76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创新团队、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等,共有135项国家“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实现国家教学质量工程全覆盖,在全国首创云南纪检监察学院,成立云南研究院,并牵头全省14所师范类高校加盟成立云南高校教师教育联盟;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创业指导师培训基地,先后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全国高校50强、地方本科院校10强。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建有国家太阳能质检中心、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级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工程中心、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及基地40余个,教育部创新团队、云南省科技创新团队、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等省部级创新团队19个。有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地区可再生能源研究与开发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有中国西南对外开放与边疆安全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重点培育新型智库,有云南教育决策咨询智库、中国西南周边地缘环境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智库2个云南高校新型智库。2011-2017年,学校共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18项,科研经费7.67亿元;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1项,含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等国家级重大(点)项目17项;教师共出版著作674部,其中A类出版社190部;共发表论文13988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475篇,CSSCI论文1088篇;共获203项科研成果奖,其中参与完成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1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3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125项);共获授权专利178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42项,3项国家标准获得国家标准委立项。 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高级职称887人,其中有教育部“*”特聘教授、*领军人才、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科学院“*”、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中科院“西部之光”项目培养计划人才、全国最美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主要专家等一批专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中科院院士杨乐、郭柏灵、戴汝为、欧阳自远,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阿马拉通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皮萨里德斯,美国《纽约时报》前总编、普利策奖评审委员会前任主席西默•托平,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博士,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等近百名知名专家被聘为学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2005年以来,学院科研工作在立项、成果、获奖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中包括杨光远教授主持2008年度“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印度阿萨姆邦阿洪傣族编年史《阿洪姆兰基》翻译及诠注”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出版专著两部、译著两部、教材三部、学术论文45篇,其中《东南亚国家经济贸易法律研究丛书》是获得云南省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惟一的特等奖项目,我院教师承担了其中的《泰国经济贸易法律选编》和《泰国经济贸易续编》两部书的编译任务。2007年,我院与北京大学合作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中云南省的东南亚语言人才问题”获得立项。(云南省教育厅省院省校合作办公室发【云合教办2007-5号】)。杨光远教授在完成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云南少数民族语言选用问题研究》、《新平傣语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了2008年度省社科基金《傣语中的汉语新词术语研究》,其著作《十三世纪傣泰语言的语音系统研究》被纳入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边疆史地创新基地文库,陆生副教授主持的教育厅科研项目《泰、缅、越非专业等级考试》于2007年通过验收,他主编教材《泰语视听说》于2008年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专业:植物学 依托云南植物多样性和我校植物学科的传统基础优势,通过“211”重点学科等建设,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和实验条件建设方面,取得丰富成果。已有植物生态遗传与物种保护、植物系统进化、生物工程与遗传育种、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四个稳定方向。形成了本科基地-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培养体系。专业:动物学 动物学专业是云南大学生物学科的传统优势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动物学专业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培养研究生,依托云南丰富的动物资源,立足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动物科学发展的需要,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设和优势,确立了云南大学动物专业的重要的学术地位。本专业目前有教授和副教授近10名,迄今累计承担了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取得了30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本专业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脊椎动物学、寄生虫学、昆虫学和动物保护生物学。专业:水生生物学 该学科依托云南高原众多湖泊和江河溪流的独特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展了水生维管植物、浮游植物、水生无脊椎动物、鱼类及鱼类遗传、水生细菌、真菌等的研究工作。已形成水生植物学、水生动物学和水生微生物学3个有特色的稳定研究方向。重点开展了云南高原淡水藻类植物多样性、水环境富营养化与蓝藻类爆发的机理、水生无脊椎动物及其环境、鱼类多样性及鱼类遗传进化、高原湖泊水生细菌、真菌物种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保研率还行
云南财经大学属于一本大学,该校是云南省重点大学、云南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目前根据教育部公开信息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云南财经大学是云南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等专业。
云南财经大学简介:云南财经大学(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YNUFE),简称“云财大”,创建于1951年,位于春城昆明盘龙江之畔,云南省重点大学、云南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重点组织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财经特色鲜明的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学科,法学、哲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等9大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学科性财经类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拥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云南财经大学前身是始建于1951年的云南省财政干部学校;1979年开办财贸大专班,招收大专生;1981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云南财贸学院,开始全日制本科教育;1995年被云南省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1998年合并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1995年被云南省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6年更名为云南财经大学;201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14年获得首个博士后流动站。
院系设置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下设19个学院、1个教学部、14个独立研究机构,有63个本科专业。
具体开设的专业有财政学、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税收学、行政管理、政治学 与行政学、电子商务、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互联网金融、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展经济与管理、 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金融数学、经济统计学、经济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学与 应用数学、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等。
师资队伍截至2021年,学校现有教职工2043人,专任教师1397人,高级职称604人,其中教授191人、副教授342人,具有博士学位41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4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云南省省委联系专家、云岭学者、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各类高层次人才近200人。省级教学团队6个、教学名师17名、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撑计划高等学校教学名师9名。
学科体系截至2021年,云南财经大学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5个,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已挂牌省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2个,6个省级高峰高原学科及方向,是云南省覆盖经济学和管理学硕士授权点最集中、最全面的学校之一。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12月,云南财经大学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精品课程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特色专业5个,重点建设专业7个、品牌专业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区域经济合作国际人才培养基地1个、重点教学实验室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精品课程30门;教学成果奖23项。
国家级特色专业: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物流管理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省级特色专业:经济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旅游管理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经济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统计学、会计学、物流管理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金融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国际会计
研究机构
截至2015年6月,学校有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培育)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创新团队6支;5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高校科技创新团队9支,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个,云南省新型智库5个。
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现有藏书204万余册、电子图书193万余种。“十三五”以来,获国家级课题立项133项,省部级课题163项。出版各类著作及教材466 余部,其中:一类出版社出版23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319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有18篇、SCI收录论文286篇、SSCI收录论文111篇、EI收录论文171篇、CSSCI收录论文487篇(含CSSCI扩展板)。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1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1项、第十九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著作奖1项。现有各类科研平台26个,其中:省级科研平台、厅级科研平台各13个。
国际交流
截至2020年,学校先后与美国、法国、英国等30余个国家130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其中与美国库克大学、澳大利亚查理斯窦大学、英国爱丁堡隆比亚大学、法国瓦岱勒教育集团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商学院合作举办国际会计、国际商务、金融学、酒店管理学士学位教育项目;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合作举办项目管理与房地产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与泰国正大集团合作举办正大(中国)经济管理学院联合培养工商管理博士;与泰国兰实大学在泰国合作举办的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内第三家境外办学机构;获得招收港澳台地区本科生、研究生资格,并已招收港台地区学生;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一批“香港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已组织接待来自香港澳门师生交流团近600人;学校现有40个国家的国际学生,还承接了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基地,在越南、泰国建立了4个商务汉语中心,为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培训了数百名政府官员;与美国、英国、新西兰、法国、印度、泰国、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开展长短期交换生合作项目,交换生项目近20个。
云南财经大学校徽为圆形。圆心是地球,地球上凸显出中国古代钱币(方足布),下方为年号1951字样。外圆上部是中文“云南财经大学”,下方为英文校名。年号1951年是云南财经大学的建校年份。中英文“云南财经大学”和年号“1951”均为大红色,外圆底色为银白色。中文云南财经大学字体为“毛体”。校标寓意:中国钱币表示云南财经大学是一所财经类高校。钱币图案形似汉字“人”。人,即人才,寓意云南财经大学以培养高素质经世致用人才为己任。人在地球,寓意天地万物,以人为本,同时寓意财大人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地球图案颜色为蓝色,钱币颜色为黄色,象征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也寓意云南财经大学积极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钱币图案形似一口大钟,警示财大人时刻激励自己抓住机遇,锐意改革,求实创新,追求卓越。
校园环境云南财经大学坐落在云南省昆明市市区。云南财经大学是云南省唯一一所大学本部还在昆明市区的大学,学校有校本部、呈贡校区和安宁校区(建设中)三个校区。
云南财经大学校本部(北院),位于昆明市龙泉路355号,该校区原为云南师范大学的龙泉校区,2011年云南财经大学从云南师范大学购入,建立云南财经大学北院。主要有以下学院:信息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云南财经大学在云南基本是第一批次招生,所以我们通常认为云南财经大学是一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