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丘吉尔第一次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丘吉尔第一次发表论文

丘吉尔, W.L.S. (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1965)英国政治家、首相(1940~1945,1951~1955)。1874年11月30日出生在英格兰牛津郡的一个贵族世家。1894年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939年以前的主要政治活动1895年从军,曾参加英国在印度、苏丹和南非的殖民战争。1906年作为自由党议员进入下院。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后历任殖民部次官、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职。在任海军大臣期间,大力加强海军实力,以回击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英军在黑海海峡的盖利博卢战役中失利,同年11月丘吉尔引咎辞职。1919年1月丘吉尔出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攻击布尔什维主义,鼓吹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积极参与策划武装干涉苏俄(见苏俄国内战争)。1922年,因不满自由党的政策而脱离该党。同年在议会选举中落选。1924年任S. 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1925年在英国恢复金本位制。企图恢复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1926年,主张镇压工人大罢工。1931年1月,因对保守党领袖的政策不满退出鲍德温的影子内阁。此后他被排斥在政府公职之外,专心从事写作。在此期间,他同保守党右翼一起,反对向印度独立的要求作任何让步。丘吉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不断发出警告,主张重整军备,反对A.N.张伯伦姑息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主张联会法国和苏联,依靠国际联盟来阻止德国的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丘吉尔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丘吉尔任张伯伦政府的海军大臣,积极组织援助挪威的战役。1940年5月10日继张伯伦任首相,并兼国防大臣,立即把全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丘吉尔政府拒绝德国的诱和,坚持对德作战,同时争取美、苏作为同盟者参战。为了保卫不列颠群岛,亲自视察海防、空防设施。他支持沦陷国家开展抵抗运动,支持沦陷国家的流亡政府。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庄严声明:“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就是美国的危难。”1941年7月12日签订《英、苏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8月9日,丘吉尔和F.D.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丘吉尔与美国缔结一系列条约,其中包括联合使用两国的军事和经济资源、成立联合参谋部等内容。1942年以时机尚未成熟为借口,推迟开辟第二战场(见第二次世界大战)。丘吉尔先后参加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在处置战败的德国、波兰的疆界变动和政府组成等问题上,极力维护英帝国的利益。战后的政治生涯 1945年7月大选中,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辞去首相职务。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鼓吹英、美联合以对抗苏联拉下的纵贯欧洲南北的“铁幕”。这次演说揭开战后“冷战”时期的序幕。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一个把英美联盟、联合的欧洲、英联邦和英帝国连接在一起的“三环外交”的总方针。但由于战后英国的衰落未能实现。1951~1955年,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执政期间签订1954年《巴黎军事协定》,并缔结《东南亚防务条约》,继续对苏采取强硬态度。1953年,丘吉尔被封为爵士,获“嘉德勋章”,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4月5日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者员。1965年1月24日于伦敦逝世。丘吉尔还是一位演说家、政论家和作家。主要著作有《伦道夫·丘吉尔勋爵传》)( 1906)、《世界危机》(1923~1929)、《马尔伯勒的生平和时代》(1933~1938)、《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48~1954)和《英语民族史》(1956~1958)等。

在二战 历史 上,丘吉尔算得上是位传奇式领导人,虽然他与罗斯福斯大林并称为影响二战 历史 的“三巨头”,但丘吉尔的的所作所为直到现在仍为人们称道,这不仅在于他于英国危局之时上台,还在于英军面临四面楚歌的环境下,他带领英军走出了困境,并打赢了不列颠之战,为盟军开辟西线战场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实,丘吉尔上台时也面临许多困难,他是如何烧好上任三把火,踢好头三脚的呢? 要问英军在二战中最有影响的战斗是什么?当数敦刻尔克大撤退了。历数英军在二战各个战场的表现,无论是在东南亚战场还是在北非与隆美尔作战,以及保卫英伦三岛和大西洋海战,英军的表现都显得力不从心平平一般,但英军却又是二战中必不可少的活跃分子,哪个战场都有他们的身影。丘吉尔上台以后,首先遇到的就是被德军逼到海边的30万英军无路可走,此时他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呢? 1940年5月10日,德军发动了对法国、比利时、荷兰等低地国家的闪击战,当天下午对德军西线攻势束手无策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向国王递交了辞呈,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被任命重新组阁,并在5月13宣誓就职。当他壮志未酬准备与德军一决高低时,仅仅三个星期,英法联军就被德军撵到了敦刻尔克的海边上,他不得不先解决如何将这30多万英军撤回本土的问题。 此时,参谋们给他献上了一个“发电机计划”,就是大量使用英国本土民船将前线士兵抢运回来,但丘吉尔虽然批准执行了这个计划,30多万人马也被850艘民船运了回来,但随船回来的武器却少得可怜,285辆坦克、12门大炮和少量机枪,成了一支打不了仗的军队。而留给德军的武器却有12万辆坦克和各种车辆、2300门大炮和迫击炮、8000挺机枪、9000支步枪和7000吨弹药。 看到参谋们送上来这一堆冰冷的数字,丘吉尔想,不管怎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了这30多万人马,日后对德作战也就有了保证。事后也证明,丘吉尔用这几十万兵力在保卫英伦三岛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为北非之战打下了基础。不过,丘吉尔也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在考虑如何应对德军对英伦三岛发动进攻的同时,他也在考虑走第二步棋,踢出第二脚。 都知道丘吉尔是主战派,还在他担任海军大臣时,就反对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主张对德国实施强硬政策。但是,他担任首相以后,面对德军迅速占领法国、比利时和荷兰,下一步就要对英伦三岛动手的事实,他也不由得替英国皇室和政权的安危着急,于是,一方面在加强英军防务的同时,也制定了把皇室和资产撤退到加拿大的“鱼雷行动计划”,做好了两手准备。 早在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二战爆发之时,英国政府就要求所有公民对政府发行的有价证券进行登记,“鱼雷行动计划”展开后,丘吉尔利用战时特权,让那些政府代理商们将散布在银行和商富们手里的有价证券全部收缴上来,分别装在2230个大箱子中,这里面有金银财宝还有500箱10亿美元的有价证券。 丘吉尔命令重兵护卫利用火车将全国各地的这些财富和有价证券全部运到苏格兰西南的小港格里诺克,然后装上英军的巡洋舰“埃默拉尔德”号上,并派出几艘驱逐舰护航。 从6月24日开始到9月中旬,英军的珠宝船穿梭在德军潜艇的威胁之中,奇怪的是,3个多月中,德军击沉了134艘盟军或者中立国的船只,却并没发现英军的“埃默拉尔德”号,英军不仅顺利地将珠宝送到了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还将黄金安全地送到了渥太华的地下中央金库中。 总价值达70亿美元的资产运到了加拿大,使丘吉尔腰杆又挺了进来,先后动用了近千人来执行这一计划,最终毫发无损地完成了战略意图,对丘吉尔来说,即使德军占领了英伦三岛,英国皇室仍然可以在加拿大继续指挥作战,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了。 翻开二战 历史 ,人们似乎对英军在战场上的表现褒贬不一,而在情报战线上,英军的成就却是美军和苏联赶超不及的,如果说英军对二战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既不是蒙哥马利在北非打败了隆美尔,也不是英国皇家空军用雷达击退了德国空军的空袭,而是丘吉尔的“超级机密计划”帮盟军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英军对情报工作的重视在一战时就体现了出来,丘吉尔在一战结束后于1925年发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在这里他泄露了英军破译德军密码的秘密,也引起了德军的重视。因此,二战爆发前,英德双方都在围绕如何加强情报工作做了很多方面的准备。 1936年,德国研制出了一款新型的密码机器,取名叫恩尼格玛,为了掌握这款密码机的秘密,英国军情处想了很多办法。一次,波兰一名参与研制这款机器的情报人员向英军提供了相关资料,从而帮助英军找到了突破口。丘吉尔上台以后,在全国调集了大批工程技术和专业人才,齐聚布莱奇雷公园共同攻关,研制仿制机器并成功破译了德军的密码,英军把这个计划叫做“超级机密计划”并制定了统称代号为“布莱奇雷”。 1940年5月,英军就是利用这台仿制的密码机器破译了戈林要动用空军对敦刻尔克英军实施打击的情报,并成功实施了大撤退。同样7月,当德军准备对英伦三岛实施轰炸时,也是这台机器发出了预先警告,并帮助英军雷达作出了一系列反应。 “超级机密计划”是丘吉尔任上最成功的致胜法宝,为了保守这个秘密,英国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丘吉尔知晓德军要轰炸考文垂时,在保密码机还是保城市的选择上,丘吉尔选择了密码机,因为“超级机密计划”不仅为苏德战场提供了重要的情报,还为蒙哥马利打败隆美尔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德军统帅部直到投降都不知道他们的绝密情报会源源不断地被盟军截获。 总结:丘吉尔是二战中一直主张对德实施强硬措施的重要领导人,在他的带领下,英国上下一改张伯伦时期的绥靖策略,英国成为西欧唯一没有被德国占领的国家。可以说,是他的自信和信心打赢了这场战斗,而他上任后所踢出的头三脚也是他深思熟虑带来的结果,也是他上任以后,英军才配合盟军打赢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战役,为二战最终胜利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精彩推荐: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A集团军群为何回防困难?自身难保等米下锅 二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希特勒蓝色方案为何惨遭失败 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唯命是从害了保卢斯?心理负担太重 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为何派两任总长坐阵前线?双保险作用

丘吉尔是 历史 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曾两次担任英国首相,并领导英国人民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 政治 领袖之一。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丘吉尔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丘吉尔的简介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 历史学 家、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1940—1945年、1951—1955年期间曾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1929年至1965年临终,连续36年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校长。他的《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6卷、《 英语 民族史》4卷等。是历史上掌握 英语单词 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展示》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2002年,在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中丘吉尔被选为最伟大的英国人。丘吉尔 血液 样本于3月12日举行拍卖,估价超一千英镑。 丘吉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出生于1874年11月30日的温斯顿·丘吉尔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曾体验无限的风光与荣耀。他在政治、 绘画 、演说等多个方面都表现出色。对于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有人称他是一个全才。 他在 教育 领域、文学方面有着很多功绩,他的作品《不需要的战争》在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曾两次担任英国首相,领导英国人民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有人说没有他,就没有英国二战的胜利。他从没有接受过教育,却有一身的才华,这完全是他 自学 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有决心、有毅力的人。他曾说过:A pessimist sees the difficulty in every opportunity; an optimist sees the opportunity in every difficulty,这句话的意思是:悲观的人在机会里看到困难,乐观的人却在困难里看到机会。这句话被许多人当做名言在践行,而他自己也是乐观主义者。 他一生中经历过多次议员选举,他在演讲时,挥洒自如,给人以心灵的安慰。他还拥有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指挥有方,多次带领军队取得胜利,成为英国人民心中的英雄、榜样。对于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人们对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一直都是褒义的。温斯顿·丘吉尔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丘吉尔一生的成就 著作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六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伦道夫·丘吉尔勋爵传》、《英语民族史》等多部小说和回忆录。他一生中写出了26部共45卷(本)专著,几乎每部著作出版后都在英国和世界上引起轰动,获得如潮好评,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发行,《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断言20世纪很少有人比丘吉尔拿的稿费还多。 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1953年因《二战回忆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一生中多次经历的议员竞选中,在议会的 辩论 中,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时刻,发表了许多富于技巧而且打动人心的演讲,给人们 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来生最愿意做的事也是想跟某人对话:他的来生是想与王尔德对话。丘吉尔之所以青睐奥斯卡·王尔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尔德的机智与辩才。 瑞典文学院在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说:“丘吉尔成熟的演说,目的敏捷准确,内容壮观动人。犹如一股铸造历史环节的力。丘吉尔在自由和人性 尊重的关键时刻的滔滔不绝的演说,却另有一番动人心魄的魔力。也许他自己正是以这伟大的演说,建立了永垂不朽的丰碑。”S·席瓦兹院士在颁奖词中还说,“丘吉尔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成就如此之大,此前从未有过一位领袖人物能两样兼备而且如此杰出。” 的确,为丘吉尔树立了永垂不朽的丰碑的不仅是他的作品和演讲,而且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反法西斯斗士的光辉业绩。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当选为议员,曾多次在内阁中担任要职。他经历了许多次政治上的升沉起伏,每次都以不屈不挠的努力,从不畏惧的斗志战 胜艰难险阻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登上了光辉的顶峰,在英国处于历史危机的严峻关头, 成为众望所归的政治领袖。 连他政治上的对手也说:“丘吉尔是大家一致认为永远不能成为首相的人,可是他同样也是在这危急关头获得大家一致欢迎,认为是唯一可能出任领袖的人。”;“人们不能不喜欢他,他的才能与朝气是无与伦比的。” 在通向胜利的漫长岁月里,丘吉尔在其演讲中多次发出战斗到底的誓言,表达了英国人民的心声。他说:“我们将永不停止,永不疲倦,永不让步,全国人民已立誓要负起这一任务:在欧洲扫清纳粹的毒害,把世界从新的黑暗时代中拯救出来。我们想夺取的是希特勒和希特勒主义的生命和灵魂。仅此而已,别无其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丘吉尔在世人心目中已成为英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的集中象征。丘吉尔的著名演讲《热血、辛劳、眼泪、汗水》。

姓名: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Churchill)性别:男出生年月:1874-1965国籍:英国所获奖项: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XXX 里程碑 XXX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英国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生于牛津附近的布莱尼姆宫。祖父马博罗将军在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父亲拉道尔夫勋爵曾任英财政大臣。他从小便被差送入寄宿学校学习,曾就读于著名的哈罗学校,但生性执拗,学习成绩不佳,只喜欢历史、文学和军事游戏。1893年勉强考入桑德斯特陆军军官学校后,由于志趣相投,毕业成绩名列前茅,获军官资格。1895年,以少尉军衔编入皇家第四骑兵团。后因渴望冒险的战斗生活,以志愿兵和随军记者的身份先后参加过西班牙对古巴的殖民地战争和英国军队在印度、苏丹、南非的战争,以作战英勇,敢于履险犯难闻名。其间,在印度驻守的两年中,他还广泛阅读了历史、哲学、宗教和经济方面的著作,以弥补自己在教育上的欠缺。同时,发表了报告文学《马拉坎德远征记》(1898)、《河上的战争》(1899)、《南非从军记》(1908)和小说《沙普罗拉》(1899)等,广受欢迎。 1899年,丘吉尔退伍参政,1900年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906年以自由党身份首次入阁担任殖民副大臣,后出任商务大臣、内政大臣,第一镒世界大战前夕担任海军大臣,战争期间担任过军需大臣。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曾积极策划反苏。1924年,又以保守党身份出任财政大臣,直至1929年保守党在选举中惨败而离开政府,赋闲十年之久。这期间他出版了五卷本回忆录《世界危机》(1923-1931)、传记著作《我的早年生活》(1930)、四卷本《马博罗传》(1933-1938)。 30年代,由于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欧洲形势日益紧张,丘吉尔坚决反对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成为强硬派领袖。他到处发表演说,揭露战争的危险。他的演说滔滔雄辩,警句迭出,被公认为出类拔萃的大演说家。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丘吉尔聘任张伯伦内阁的海军大臣。1940年,他临危受命,出任首相,领导英国人民保卫英伦三岛,并各级积极展开外交活动,与美苏结盟,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1945年,在反法西斯胜利前夕,因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丘吉尔失去首相职位。其后,他用六年时间完成了六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48-1954)。1951年,保守党在在选举中获胜,丘吉尔以77岁高龄再次出任首相。1955年因年事高辞职退休,专心撰写四卷本《英语民族史》(1956-1958)。1965年1月因脑溢血辞世。 丘吉尔的一生虽主要从事政治活动,但他的历史著述和传记文学写作也成就卓著。1946年开始,他便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并终于在1953年,"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之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把他比作"具有西塞罗文才的凯撒大帝"(《颁奖辞》)。XXX 代表作 XXX 《马拉坎德远征记》、《河上的战争》、《南非从军记》、《沙普罗拉》、《世界危机》、《我的早年生活》、《马博罗传》、《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

丘吉尔发表论文

让英国国人的信心十足,有信心去抗击法西斯德国

苏联是朋友还是敌人 就这点

这是温斯顿·丘吉尔在1941年6月22日发表的演讲。德国军队突然大举入侵苏联,英国首相丘吉尔于当晚对英国民众发表了这篇著名的广播演说.在演说中,丘吉尔愤怒地声讨了德国侵略者的罪行,有力地揭穿了希特勒企图“迫使西半球屈服于他的意志和他的制度”的野心,号召英国人民“不分种族,不分信仰,不分党派”,全部投入到这场援助苏联、保卫英国的战争中去.这篇演说词显示出丘吉尔高超的演说才能和深远的洞察力,至今仍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丘吉尔的演讲,毫不夸张地说,拯救了世界。赢得战争靠的不仅子弹和炸弹,关键是信仰。这信仰是丘吉尔那些动人心魄的演讲灌输给每一个人的精神粮食。它证明了文字的力量可以影响整个国家并最终赢得胜利。语言的力量有时比武器更强大。靠利剑征服世界的人都失败了,靠语言思想的人却成功了。

欧战爆发后,罗斯福总统宣布美国保持中立。德军攻占丹麦和挪威后,取得了从海上进攻英国的前哨阵地,英国面临入侵的严重威胁。温斯顿·丘吉尔出任首相后,英国在对德国采取海上封锁、空中轰炸、陆上颠覆等战略的同时,把赢得战争的希望主要寄托在美国身上,因而把争取美援和促使美国参战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1940年5月25日,英国参谋长委员会在一份形势评估报告中断定,英国未来的希望在于“英国能够依赖美国在经济和财政上的全力支援,可能还要发展到美国参加到我方作战”。为此,丘吉尔不断向美国陈述英国的困境及英国战败对美国的灾难性影响,以寻求美国的援助。他上台后第5天便致电罗斯福说,“我相信你会认识到,如果美国的意见和力量压抑得过久,也许将会毫无作用。一个完全被征服的纳粹化的欧洲很快就会出现在你眼前,这种压力也许是我们承受不了的。我现在所要求的是,你宣布美国处于非交战状态,这即是说,美国除了不实际派遣武装部队参战外,将尽一切力量支援我们。”丘吉尔要求的援助包括:提供40~50艘旧驱逐舰、数百架新式飞机、防空设备与弹药、战略原料,派遣舰队访问爱尔兰港口,利用新加坡基地,以遏制德国和日本。6月4日,丘吉尔发表震动世界的演说,明确重申英国将战斗到底,并首次向美国发出求救呼吁。

丘吉尔发表的论文

刚刚上过,所以知道点~这篇文章是丘吉尔访问哈罗工学的时候发表的一篇著名演说,从题材上看是议论文。演说的结构非常完整。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段是开场白,丘吉尔首相回顾了国际形势,并点出主题;随后2-5段是正文,鼓励人们坚持斗争,争取最后的胜利,最后三段是结束。铜鼓哦对校歌歌词中一个字的修改,他表达了自己毕生的信念。

Winston Churchill's "Never Give In" Speech of 1941On October 29, 1941, United Kingdom (Great Britain) Prime Minister Winston Churchill visited Harrow School to to hear the traditional songs he had sung there as a youth, as well as to speak to the students. This became one of his most quoted speeches, due to distortions that evolved about what he actually said.The myth is that Churchill stood before the students and said, "N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give in. Never give in. Never give in. Never give in." Then he sat down. In reality, he made a complete speech that included words similar to what are often quoted. Also, some believe he said, "Never give up." That too is incorrect.翻译过来大意是:丘吉尔于1941年10月29日访问哈罗公学,去听年轻时唱过的传统歌曲,并发表演讲。不过,人们对他说的话引用最多,但却是误解。丘吉尔说的是:从不,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不屈服。永不屈服,永不屈服,永不屈服。然后他坐下。事实上,他说了句完全是同义反复的话,并经常被人引用。也有人相信他说的是:决不放弃。那也不对。

根据个人的理解,前半句——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意思就是孙中山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后半句话——而可能是开始的结束,意思就是毛主席的一句诗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个人拙见,敬请指正。

二战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是阿拉曼战役,这次战役有效歼灭了德国的有生力量.丘吉尔自己就说:“在阿拉曼战役之前,我们从未获胜过;在阿拉曼战役之后,我们从未失败过.”在这期间,尽管盟军取得了历史性的转折,但地中海形势复杂,特别是促使法国投降过程中,自由法兰西的拥护者有较多的不满,并引发了达尔朗被刺事件.此外,在此之前盟军确实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日本战败),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在各线战场上,盟军都得到了标志性的胜利,特别是对于欧洲人来说美军也下水了,无论是心理上还是事实上民众都有了满意和松懈的苗头,一种认为大战已即将结束,大局已定的安逸思潮在蔓延.也正是在此期间(在1942年11月10日,伦敦市府,阿拉曼战役庆祝午宴上),丘吉尔发表了名为"The End of the Beginning"的演讲:“这不是结束,甚至这也并非结束的序幕已然到来,但或许,这是序幕已经结束!”,同一时间的罗斯福也演讲到:“现在还不是狂欢的时候,我们现在没有时间干别的事,只有为了胜利而战斗,而工作!”.绝大多数的中译文都简简单单地进行了丘吉尔名句的直译,甚至辞不达意.对于这段话来说,(Now this is not the end.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But it is,perhaps,the end of the beginning),简单把二战看作“防守-反击”过程的话,“the beginning of the end”中的end表示的是反击阶段,而“the end of the beginning”中的beginning指的是防守阶段.当然实际上二战并非如此简单的两段式的过程,然而更好理解丘吉尔这段话的含义,是应该对小过程进行抽象和凝练的.后来,此句外延被扩展了,广泛地被用于到处,表达的意义也穷期所想.不过,中译文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译法“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仅仅是开始的结束!”,还是很有一点趣味的,尽管猛一看到的时候会比较费解一点并且译文对原文的语气进行了善意的曲解.Now this is not the end.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But it is,perhaps,the end of the beginning.Sir Winston Churchill,— Lord Mayor's Luncheon,Mansion House following the victory at El Alameinin North Africa,London,10 November 1942.British politician (1874 - 1965)

丘吉尔发表论文的视频

我所能奉贤的,只有热血和辛劳,眼泪和汗水。 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从为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 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我有权要求大家的支持,我说:起来,让我们联合起来,共同前进!” 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1940.5.13) 丘吉尔

丘吉尔演讲名言英文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我们决不投降。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And even if, which I do not for a moment believe, this Island or a large part of it were subjugated and starving.Then our Empire beyond the seas, armed and guarded by the British Fleet, would carry on the struggle。

Until, in God’s good time, the New World, with all its power and might, steps forth to the rescue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old.

译文: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

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扩展资料:

1940年6月4日,丘吉尔在下院通报了敦刻尔克撤退成功,但是也提醒“战争不是靠撤退打赢的。”随后丘吉尔旋即发表了他在二战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演说。这次战役尽管我们失利,但我们决不投降,决不屈服,我们将战斗到底。

丘吉尔,英国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曾于1940年至1945年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内领导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联合美国等国家对抗德国,并取得了最终胜利,并自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

丘吉尔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对英国乃至于世界均影响深远。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于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排在第一位。

戏弄前首相及其内阁、造假、还封杀过丘吉尔。

BBC的前身是成立于1922年的英国广播有限公司,到1927年时,BBC从一家民营企业变成了提供公共广播的非营利机构,日常运作由英国政府任命的理事会负责,日常工作则由理事会任命的总裁负责。按照规定,BBC为保持公正性,其工作人员不得对有争议的话题发表意见。但是,事实上是BBC内部具有强烈的个人喜好色彩,对于不喜欢的人,他们就是不给他机会。甚至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和戴维·劳合·乔治都控诉说BBC钳制言论,对他们进行“封杀”。

丘吉尔被“封杀”。

BBC的首任总裁里思非常厌恶丘吉尔,以至于丘吉尔那些年基本都无法出现在BBC当中。

在BBC的早期,里思让每个政党代表人发表广播讲话,以确保政府大臣和影子内阁大臣的意见都能被公众所知。而各个党派内不同政见者的声音是会被压制的,无奈的丘吉尔曾经在1929年时提出付给BBC100英镑,然后让他在BBC发表反对给予印度自治领地位的讲话,但是这个要求被BBC无情拒绝了。

从1930年到1939年,丘吉尔只在BBC发表过10次讲话。1940年丘吉尔成为英国首相后,他的战时演讲才算真正被广大民众倾听到。

对BBC怨念已深的丘吉尔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1954年电视法案》,准许在英国创建首个商业电视台——独立电视台,打破BBC对广播领域的垄断。

戏弄前首相极其内阁。

1971年时BBC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做《昨日之人》。按照当时记者的说法,这部纪录片是为了分析执政数年之后成为反对党的工党。但是,整部纪录片充满了讽刺性的歌曲和类似倾向的动画,而且记者还对前首相威尔逊及其内阁极尽批评之能事。

最终这部纪录片播出数月之后,BBC理事会最终道歉。

造假。

1984年英国警方和煤矿工人在南约克郡奥格里乌焦化厂发生冲突,在当天晚上的BBC新闻简报中出现时,事件经过编辑而且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播放,错误地显示罢工人员向警察投掷石块,并导致警方随后发起反击。

2007年时纪录片《与女王的一年》举办试映会,制片人员调换视频顺序,让人们看成了女王对摄影师发怒的镜头。英国王室因此不满,最终BBC道歉。

2015年,BBC的纪录片《人类星球》中用半驯化的狼代替野狼拍摄,而且拍摄过程中存在造假行为。最终在2018年时,在网络的压力下,BBC承认《人类星球》存在诸多造假之处。

BBC作为全球媒体界的前辈,明显有店大欺客的行为。这些年,关于BBC的争议就从来没有断过。就像撒切尔夫人说的那样,BBC彻底整顿的时候到了。

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丘吉尔发表论文的原因

丘吉尔为什么要在母校哈伦公学发表演讲?丘吉尔因为成功了之后肯定要在母校花费有影响的。

丘吉尔政治上成功的原因在于:首先,他是一个强硬的鹰派,他早年的军队生活以及战地记者的英雄行为使他成为典型的强硬派。他对内对外的政治风格都是不妥协,这样,在一战和二战的时候让他大出风头,为他的政治生涯赢得了舆论基础。在英国普遍的妥协的时候,丘吉尔总是在德国问题上与众不同,在德国的进攻下,妥协失败,这样因为持正确的外交政策而被选民广泛支持,使他成为战争首相。可以说,好战的丘吉尔正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而得以成为英国的战争首相。其次,丘吉尔好斗的性格使得他总是在与政治对手处于强烈的争执中,他犀利的语言和政治观点使他总是处于舆论的中心,这样,时机来临时他就脱颖而出了。

他之所以要在母校哈伦公学发表阳演讲,是因为他想要鼓励他的后辈加油。

其一,是战后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以及关于世界霸权的争夺日趋激烈的必然结果。“铁幕演说”往往被认为是冷战的开始.其二,丘吉尔的“反共斗士”的立场是个人立场是人人皆知的,他尤其讨厌斯大林,只是在二战中迫于压力才不得不与其合作。可以说,时代发展的大环境是主流,二丘吉尔的个人立场只不过是恰好迎合了那种趋势。不知我的个人见解,楼主是否满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