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论文发表为文章

发布时间:

论文发表为文章

发表论文注意事项(1)合理选刊是发表论文的关键,一般核心期刊最难发表,国家级期刊次之,省级最简单。根据中高级职称论文的发表要求,小编建议大家评中级职称选省级期刊,评高级职称选国家级期刊,评行业内最高职称发核心期刊。(2)我们投稿的论文不一定会完全符合杂志社的审核要求,如果文章被退回,但附有修改建议,可以按照要求修改以后继续投稿。如果直接被拒绝,可以重新写文章投稿,或者去别的期刊投稿。(3)无论是什么专业的论文,除了专业性以外,论文主题一定更要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不能写负能量的文章。(4)要想顺利发表一篇论文,必须遵循三个原则:专业性强,且和工作岗位相关;写作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严格按照投稿期刊的格式。建议大家在写作之前多读一些专业文献和范文,了解更多的专业术语和写作要求。(5)投稿之前,一定要咨询好论文发表周期。大部分期刊的发表周期为2-3个月,但有的期刊比较热门,投稿人多,可能排到4个月以后,如果时间充裕还好说,如果错过了评职称时间就悔之晚矣。(6)在发表论文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期刊,例如增刊、电子期刊、内部期刊等,这些期刊是不能用于职称评审的。此外,还有一些假刊也要注意。大家在投稿之前可以去国家新闻总署的官网上查询真伪。发表论文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买本杂志根据杂志版权页上的投稿方式去自己投稿,一种是自己找个靠谱的代理机构去代理投稿,下面介绍一下这两种方式的利弊,你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一下合适的投稿方式,自己投稿的利弊:好处就是省钱,只需要给杂志社出版面费就可以,需要出版面费就说明文章要发表了,不用担心投出去的钱白费了。但是弊端也是有的,第一,杂志社的审稿时间很长而且都是来稿不退,使作者的等待时间也很长,也不知道稿件是否被录用,很可能就错过了评职称交材料的时间。第二,杂志社的审稿比较严格,一般都是三次审核,文章质量要保证好才能通过审稿。第三,杂志社的编辑审稿量很大,有时候可能会看不到某些稿件,如果自己的稿件没有被看到,写的再好也无济于事。第四,投稿要自己选择期刊,但是就自己对杂志的了解来说,可供自己选择的期刊并不多,所以自己投的稿件很可能不符合杂志社的办刊宗旨,这样的稿件也不会通过的。找代理投稿的好处:第一,就是快速,最快的一个月左右,比自己投稿要省时间多了。选定了刊物就可以向客服咨询什么时候能发表,看能不能赶在自己交评职称的材料之前发表。这样心里就有底了。第二,网站会根据作者的文章给作者推荐合适的期刊,这样就不会投稿无路了。第三,网站和杂志社都是有合作的,可能有些杂志只在网站征稿不对外征稿,这样的话只能通过网站在这个期刊上发表文章了。第四,文章能通过网站的审核也就能通过杂志社的审核,就能顺利发表了,如果能发表,网站人员会及时通知作者发表的时间,这样作者心里就不再茫然了。发表行业鱼龙混杂,必须得保证自己发的杂志是正刊,也不能是增刊)。找代理机构认准以下几点;一、首先选择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能查到的正规杂志二、其次是某宝担保交易,更有保障三、最后录用通知下来后,亲自打版权页或者收录网站(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上查稿电话查稿确认录用后,再付款。

学位论文和期刊文章最大的区别就是篇幅,通常期刊文章是有字数限制,而论文多数是篇幅较长。要把学位论文转为期刊文章,那么文章长度缩减是必须的,其次要注意选材的取舍、写作格式这些方面下功夫。为了保证学位论文优化为期刊文章的可读性,提升文章质量,可以选择Elsevier(爱思唯尔)的作者服务,其中润色服务能够协助写作者提高文章质量。

1.首先是文章的写作。发表论文前首先要有写好的文章,当然如何过于仓促,文章还没完全写好,可以找一些老师帮忙修改完善。论文要做到精细定位,不是泛泛而谈,西出落笔,深挖掘,抓住一个点做好即可,不能奢望面面俱到。文章写好后,还要看人事或者学校对于发表论文的期刊的具体要求不同,一般而言,各个单位评职称都有自己的明文规定,不要急于投稿发表,要先看看文件对期刊的要求,认可那些期刊,不认可那些期刊,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2.对于期刊的选择。期刊的选择意义重大,市场存在很多烂刊,假刊,套刊。现就期刊的真伪甄别,总结了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1)期刊备案、收录查询。鉴别期刊真伪,首先要到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其备案情况,然后再去一些数据库查询期刊的收录情况,例如: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具体查询链接及查询方法,参看淘淘论文网首页上的“期刊真伪查询”。若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没有备案,或者与提供的期刊刊号信息不一致,则为假刊。若新闻出版总署有备案,但是没有一家数据库收录(龙源期刊网收录的期刊不算在列,龙源期刊网的收录标准是,只要带字的都收录,因此,不建议作为参考收录标准),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谨慎,因为评职称时,要求文章要在数据库检索的到的。另外,还有一些期刊在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是“电子版”,但他们仍然出版实体刊物,这种情况更需要十分谨慎,建议作者先去自己的人事部门问问,电子版期刊是否认可。(2)套刊。简单来说,就是顶着别的期刊的刊号,自己另外又出版的一本刊物,也就是说一号多刊。这种手段,比较难识破,作者需要擦亮眼睛,不能因为贪图便宜或者名字好听,而慌乱的去选择。常见的是,知网上有这本刊物,但是在其他数据库:比如维普期刊网或者万方数据库又查到了另外一本,2个版本、内容不一样,但是刊号却一样,淘淘论文网提醒作者,在此类情况下,一定要提高警惕。(3)混淆概念,过度宣传。这种情况是,期刊没有问题,但是期刊被其过度的宣传,严重脱离了实际情况。比如:本来是省级期刊,但是刊物自己标榜自己印上“国家级重点核心期刊”字样,以此达到自我宣传的目的。本质上来说,期刊是没有问题的,也许评职称也不会受影响,但是这种过度宣传是失实的。当然,还有一些假刊,套刊,增刊的大肆宣传,则更为恶劣了。作者往往看到名字好听,封面好看,而忽略了对期刊真伪的辨别。3.论文发表途径。当然如果你想一两个月或者更快的发表,可以寻找其他渠道,比如一些论文发表网,但是选择论文发表网要慎重,选择不好,不但花了钱,还耽误评职称。

学位论文不能当作期刊文章发表。因为学位论文和期刊文章是有区别的,单纯是篇幅上,学位论文动辄数百页,期刊文章则有字数限制,需要就文献研究方面进行精炼,呈现出的是经过筛选、过滤的信息。但学位论文与期刊也有相似之处,在学位论文为蓝本,保留原有学位论文的要点,重新组织语言按照期刊论文格式来阐述。这期间语言组织方面可以选择Elsevier(爱思唯尔)的语言编辑与润色服务,可以提高期刊论文的质量。

发表题为文章的论文

发表论文的整个流程,简单概括就是:定稿-选择期刊-审核-通过/返修-支付费用-定版-排版校对-印刷-出刊邮寄-上传数据库接下来按照步骤详细说说每个发表环节以及注意事项。定稿:其实就是写论文,这个我也不是专业的,所以不多说,仅从发表的角度简单说几句。1.关于论文主题:如果你的文章是准备用来发表的,尤其是准备投稿普刊,那么有些选题千万不要碰,比如港ao台、疫情、涉党涉政、宗教、神学、封jian迷xin、校园bao力等等,不要问为什么,这类主题写了大概率发表不出去!即便有收的,审核也严格,论文内容不能有不适合刊登的点。选择期刊:我个人认为这是发表论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其实很难,很耗费精力和时间。选择期刊分为两步——第一步,大家务必要先弄清楚自己对期刊的要求,尤其是因为评职称、评奖学金、保研等这些原因需要发表论文的,一定要先去看看学校、单位对期刊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比如期刊等级,是要普刊、学报还是核心?是不是非知网收录的期刊不可?最晚什么时候需要提交评审材料?第二步,选择的期刊一定要是正规的学术期刊,即该期刊要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可查,并且在知网、万方、维普这三个数据库(至少一个)稳定、正常更新,且收学术论文,别你在总署能查到某个期刊,数据库也稳定更新,结果人家根本不收学术性论文(比如《中国经济评论》),而你还傻傻地去投稿。而总署可查、数据库稳定更新也只能保证期刊确实存在,(青墨手打严禁复制粘贴)却不能保证你发的就一定是正刊本身,毕竟存在不少盗版刊物,所以收到录用后一定要先打杂志社电话查稿,确认文章确实被正刊录用了再付款安排。慎发电子刊、报刊、增刊,因为认可度不高,所以除非单位、学校明文规定可用,否则不要发;不要发假刊、套刊,尤其是期刊网的刊物,前面那几个还只是不太正规,但好歹是真的,假刊、套刊直接就是假的!!!假的东西能有用吗?第三步,弄清楚对期刊的要求后,根据要求去选择合适的期刊。这里需要说到投稿的两种方式:自投和找中介代发如果你是准备自己投稿,那么——首先,一定要找到官方投稿方式,可以去各数据库下载期刊的版权页,上面都会有投稿邮箱但如果你时间比较紧张、着急出刊,又或者实在没有精力去收集筛选期刊信息,那么也可以找中介代发(仅指普刊,核心找代发性价比太低了),不需要你自己花时间去找期刊,只要告知论文主题和对期刊的要求,就能给你推荐最合适的期刊。以上,发表论文的大致流程就是如此。

发表论文无非就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自己投稿,买本杂志,根据版权页上的投稿方式去投稿(这种的弊端就是周期太长,对于着急的客户,不适用)当然,跟杂志社关系好能顺利发表的请无视我的话 因为直投杂志社容易,能成果发表难,我认识的主编跟我说他们邮箱里的稿件基本上没有低于过1000篇,而且杂志社就那么几个人,根本不可能忙的过来,就算抽时间看下邮件也就是看个题目,题目不新颖没吸引力的直接略过,就算点开文章,也是先大概看下职称、单位、研究方向、摘要、关键词,没什么吸引人眼球的内容也直接pass掉。第二种就是找代理机构发表(这种的需要睁大眼,发表行业鱼龙混杂,必须得保证自己发的杂志是正刊,也不能是增刊)。找代理机构认准以下几点;一、首先选择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能查到的正规杂志二、其次是某宝担保交易,更有保障三、最后录用通知下来后,亲自打版权页或者收录网站(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上查稿电话查稿确认录用后,再付款。

对于人们来说,安全需要是重中之重。可以说,安全文化建设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最基本需要。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安全论文的范文600字,仅供参考。

安全论文范文600字篇一:

题记:树叶经不起秋的摧残,娇花经不起暴雨的打击,鱼儿经不起缺水的绝望,人类经不起缺氧的感觉,生命经不起事故的残害、、、、、、安全何其重要,安全是人类生命的保证。对于个人,安全是身体健康的保证;对于家庭,安全是家庭幸福安康的保证;对于企业,安全是企业发展的保证、、、、、、

生命足迹的拓展有它陪伴

从宇宙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安全就一直存在;从生命的足迹开始延伸的那一刻起,安全就一直相伴。可是,有安全相伴的同时,也会有事故的发生,安全事故就如同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有可能落下,让人们心惊胆颤,就如人们害怕疾病带走健康,害怕战争带走和平一样,事故会摧毁幸福。

汶川地震带走了稚子的父母,那还懵懵懂懂的孩童就要体会这人间的锥心之痛,多少家庭支离破碎,一场地震摧毁了多少和谐家庭,青海玉树那一双双渴望关爱的眼眸,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事故毁了多少人的幸福安康。上海商学院的火灾带走了四个年轻女孩的生命,如花似玉的年纪却因为事故的发生而使生命走向终结。湖南育才中学的踩踏事故带走了那些逐梦的少年,家长在病床前的悲痛欲绝无不让人感到心酸。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金华火腿事件、禽流感等食品安全事件,还有惨烈的交通事故,无不让人感慨,事故带来了多少噩耗,多少伤痛。

哪一个人不愿笑语成长?哪一个家庭不愿幸福美满?哪一个国家不愿繁荣昌盛?只有有了安全,我们才能拥有稳定、祥和、五彩缤纷的美好世界。安全对于我们何其重要。事故总是突如其来,不遵守交通规则,无情的车祸就像索命的魔鬼带走你的生命;不理会“深水区禁止游泳”的警示牌,湍急的河水会无情的把你卷入深深的漩涡;平时不注重安全演练,在灾难来临时你就可能得到死神的眷顾、、、、、、

安全不是靠祈祷,耶稣负责不了,幸愿女神也关顾不了。安全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对它的认识,是把安全放在心中,还是把安全放在口边。过马路时,面对红绿灯,你是否想到“红灯短暂,生命长久”而停下匆匆地脚步。

警惕与安全共存,麻痹与事故相连。安全与事故,天使与魔鬼,假如我们忽略了天使的光明,魔鬼的黑暗就会把我们吞噬。血的事实,血的教训,安全问题 ̄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身为学生,校园安全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校园内经常发生盗窃事件,学生财物遭受损失,这不仅仅是学校安全防护措施的不足,也是学生自身安全意识浅薄的后果。食品安全卫生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如果学校放松对食堂食品安全卫生的监督检查,有多少学生将会受其危害。网络危害也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网络有利有弊,大学生应谨记不要沉迷于网络。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中国政法大学付成励的情杀案件及四川外语学院邹鸿成的情杀案件,这两起受关注的大学生因爱生恨的案件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大学生因情感纠葛而导致的恶性犯罪,其中都包含有强烈的报复心理,且手段恶劣,让人震惊,这也不得不使我们重新忧思起当前大学生的情感心理状态。在大学生情杀犯罪中,情绪失控和感情饥渴几乎成为这类犯罪的主导因素,当这种不顾一切、孤注一掷的宣泄情感和报复性心理得以爆发,那么被冲动冲昏头脑的大学生就会选择走极端道路,在这个时候,所谓的为人处事、道德良知、成绩素质等各种一再被教育和自省所肯定的东西都被抛至脑后,激情情绪完全冲破了理性认知,而如果没有任何形式的疏导或者干预,后果将不堪设想。

造成大学生情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多种,时间分配不合理而导致情感的空虚,自控能力弱而陷入情感的波动,自我评价偏差而引发的自卑,人际关系疏离而促发情感的孤独。

情感问题对当代大学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成绩明显下滑,学业处于荒废边缘;严重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诱发许多不良行为,甚至犯罪。

那么面对大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又有何调试策略呢?第一,引导大学生制订个人的发展计划;第二,用积极的态度衡量和评价自我;第三,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四,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及时疏导大学生的情感问题。在学校里,我们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如果遇到让你烦心的情感问题及其他问题,可以向你的知心朋友倾诉,他们可能会有好的建议,能帮你解决问题。如果感觉到有心理压力,就要及时疏解,不能压抑在心底,否则会转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学校应狠抓安全教育与管理,打造平安校园,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学校的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只有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学校的各项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

总之,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生命,就等于失去一切,就无从谈起安全。安全不仅包括生命安全,还包括心理安全。做好安全工作,平时以防为主,关键时监督到位,必要时才能沉稳应对。

安全,要从小做起,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我们做起,我们的校园文化才能更加繁荣,我们的生命之花才能更加绚烂。

和谐校园,安全第一。让安全伴随生命的足迹,一路拓展。让我们的幸福能够更长久。

安全论文范文600字篇二:

校园安全论文

一、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

1、抓细节是做事的关键。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古代故事,已成为当今一句防微杜渐的警示箴言,因为它寓意任何麻痹和对细节的忽视都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正如一位数学家写出的细节公式“100-1≠99”,因为1%的错误会导致100%的失败。一架“波音747”飞机,共有450万个零部件,如果其中一个部件有差错,整架飞机就是残品。所以说细节是做事的关键,做好了细节就为成功做好了铺垫,就为提高自我价值打下了基础。我们都敬仰周恩来,因为他不仅敬业,而且还是细节的典范,他一贯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尽可能地考虑到事情的每个细节,最反感“大概”、“可能”、“也许”的做法和言语。

2、细节决定成效。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也一样,细节决定成效。如去一家餐厅吃饭,一进门看到因擦地累得满头大汗的服务员向你笑脸致意,再看看明亮如镜的地板,心里不时会有一种美感,但当走到餐桌前看到桌子上爬着一只苍蝇,此时餐厅的干净、卫生先进单位会当即一扫而光。再如,熬了半夜写出了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计划,可是交到主管领导手里,不到5分钟被退回,因为上面有几个错别字。做事就这样,粗心大意,不注意细节,就会徒劳、事倍功半。

3、做细事是做好事的保证。

要做好事,其保证就是将事做细,才能达到预期成效。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在神舟六号为期五天的太空飞行中,能环绕地球飞行77圈,行程325万公里,发送上百条指令准确无误,操作上万个动作无一差错,靠得是什么呢?靠得是在平时训练中走过一条长长的“天梯”,付出不懈的努力,从细处着眼,发挥本能的最大作用,经受艰苦的磨难。成千上万个数据要倒背如流,成百上千个仪器和操作要烂熟于心,每项训练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千百次的重复。一个动作不到位,就无数遍地做下去,直到完美为止;一个问题不清楚就无穷无尽的问下去,直到完全明白……因此,我们做事细:一是要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只有用心才能看得见细节的实质,才能将事情做细。二是一件小事中会有无数个细节问题,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将事做成功。三是做事到位,做小事做透。做事不到位事不完,事不做透会再来。四是将小事做细培养成一种习惯。有了良好的习惯,做任何事,就能看清事其实质,其细节,也就能将事做透做好。

4、发现细节是一种智慧。

细节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在物理学上可以细分到粒子,医学上可分到细胞,数学上可以从0到无穷大,让我们从0做起,1就是1,2就是2,心中有一万,着眼1+1,才能创造出人生财富和价值。细节不是空喊出来的,让我们共同注重自身,从每件小事做起,让细节成就完美。发现细节一定要换个角度看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可是,出乎预料,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而去附近其它玩具店买那些大路货。店老板请来一位企业咨询员帮助分析原因。这位咨询员四周巡视一番,便坐在地板上把视线降低到喜欢小孩子所能看到的高度,这回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小孩子却是一个死角。于是,他同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此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同一件事情,在有些人眼里不存在安全隐患,而在另一些人眼里却忧心重重。

二、解决校园安全,立法为证、细节着手

眼下校园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杀母事件、教室里爆炸事件、食物中毒事件、楼道挤压死学生事件……11月14日早晨,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沁源二中学生出早操返校途中,被一辆疾驰的载重卡车碾压,造成20名学生和1名教师死亡,18人受伤。血的教训,再次给学校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法律参照,学校、学生、老师与家长常常在事故原因、责任分担、赔偿范围与额度等问题上纠缠不清。为了避免麻烦,有的学校干脆大白天紧闭校门,限制学生出入,连必要的课外实践、课外活动也能免则免,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学生的活力。这样的做法,有时会事与愿违,适得其返。同样学生长跑,最近,《衢州日报》上报道了一所学校的体育老师带学生到竹林中锻炼却安然无恙。这一正一反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其实,在增强学校、家长、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同时,要从根本上解决校园的安全问题,必须通过校园安全立法,以法律特有的强制性、权威性,来规范校园安全管理行为。学校抓安全并不是一味的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就不出事故了。必要的活动可以促进校园平安,只要我们把工作做细,措施落实到位。

三、狠抓安全教育与管理,打造平安校园

“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学校的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只有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1、建立校园安全管理网络体系。

校园安全,人人有责。一所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编织“安全网”尤其重要。由校长负总责,分管政教的副校长为直接责任人,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各处室分块负责的校园安全管理网络细化体系和严厉的责任追究制。①教学管理安全网。教务处负责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用具、教学环节(包括课外活动)的安全管理,督促检查图书室、资料室、电教中心的设备、仪器,各种实验室以及实验用品的安全防范措施落实情况。教科室负责学校网络运行的安全。②安全管理教育网。政教处负责学生出操、集合、教室寝室的财产及人身安全。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安全防范能力及自救、自护、心理调节等方面的教育,指导督促班主任、寝室管理员做好学生的安全管理教育工作。结合防疫部门、中心卫生院做好学生的防病治病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③校园环境管理保卫网。学校办公室与政教处协作,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的治安防范,防止治安案件发生,进行突发事件处理,做好校园夜间巡逻,确保校园无治安案件发生,无重大失窃现象。指导督促门卫做好外来人员进入校园的查询登记工作。④安全生活、学习网。总务处负责学校建筑及施工、消防设施、电路、食堂的设备及器具、教室与楼道畅通、食品安全、饮用水的安全等。⑤安全信息网。各班班主任作为班级安全第一责任人,组建班级安全联防小组,小组长负责掌握小组成员在上课、往返学校、就餐、就寝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并注意排解小组成员之间或与他人的矛盾纠纷,并将情况及时上报班主任。科任教师负责本课程学生安全。认真填写好教学日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迅速与班主任联系。学校安全员负责校园巡视、排查、登记和汇报。学校办公室建立向上月报安全制度和制订紧急预案。

2、建立了安全隐患登记和报告制度。

在学生的宿舍楼,门卫等地方分别放隐患登记表,教师、学生、门卫及管理员填写安全隐患地点或设施设备,由值周领导每日巡查收集,总务处及时整改设施设备隐患。如:更换损坏的、松动的床铺板、下水道盖板、电风扇、灯泡、应急灯、电线开关等其它管理方面的隐患,并责成有关处室负责人及时整改。事关重大,值周领导,值周老师、值周生立即报告校长,由校长指挥,是否启动紧急援救预案。

3、狠抓重点时段和关键环节的安全管理与教育。

①大型考试前,放假前后,学校必定由政教组织以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卫生安全,人身财产安全与专题的大型讲座,致学生家长公开信,旨在强化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提高自护自救能力及家长的监护能力。②政教处主办以安全自护自救为主题的宣传栏,有防火、防盗、防水、防、防灾等专题或演习活动,使学生增长安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③学校在校园内进行地毯式的检查,检查学生是否携带弹簧刀、匕首、电工刀等危害学生安全的管制刀具,收缴学生各种低级趣味的音像制品及书籍。④建立问题学生的跟踪成长档案,及时调适和监控问题学生的心理状况,作好安全预防工作。⑤家庭、学校共同搞好对走读生(非住校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走读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多一些,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为此,政教处可给走读生发放《走读生须知》宣传单。给家长发送《告家长书 》,以保证走读生在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安全,努力打造平安校园。

四、建设“平安校园”,突出“生命教育”

衢州市教育局局长姚宏昌在《人民教育》(2005.22)上发表题为《构建和谐教育,建设“六大校园”》一篇文章,文中指出:“建设„平安校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点突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平安校园‟建设的最佳切入点。”过去我们很难听到校园安全事件,而如今校园安全事故接二连三地发生,难道是过去学校安全工作做得天衣无缝吗?不是的,如今,除了进入信息时代外,更主要的是人们开始关注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做到心中想“人”,目中有“人”,一切为“人”;开展每项工作,都要从关爱学生生命的角度去思考、设计、实践、反思。

总之,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生命,就等于失去一切,就无从谈起安全。平时以防为主,关键时监督到位,必要时挺身而出。遇到新问题时自主创新,做到人人有意识,人人负责任,细处着手,以小见大,建立长效机制,以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思想和胸怀,切实履行安全教育使命和职责。我是在网上找的,你可以参考一下。

安全论文范文600字篇三:

绿色的六月,当我迎着煦煦的微风,目送一辆辆重型卡车装载着洁白的转子支架,徐徐驰向内蒙古大色草原----稀土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子象一朵朵白云渐渐消失在天边。多么美啊,一幅人与自然交融的和谐画面。

是啊,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我厂生产的1.5兆瓦转子支架不仅满足了疆内金风科技厂家的装配需求,还源源不断运往金风科技在疆外布局的厂家。成绩的取得不知道凝聚了多少风电人日夜工作的汗水和泪水,才换来了今天的喜悦和欢乐!

公元2010年1月16日22时许,那是我们每一个风电人都不愿回忆的时刻,年轻铆工XX干完自己工作后,主动去帮助磁芯拼装组吊装支撑板,因选错了竖吊卡具,从台车上吊支撑板时,支撑板从竖吊卡嘴里脱离砸了下来,支撑板边缘割破了XX腰部左侧、砸碎了左脚大拇指、二拇指末端.第二天手术醒来我与刘湘晖去医院看他时XX强忍着疼痛,用扭曲的笑对我们说:不要紧伤好后我还要继续干铆工。多么好的小伙子啊!此时此刻作为主管安全工作的我心底说不出的味酸酸的!

疼定思疼,今天我并不想过多的叙述事故带来的疼楚,也无意用血淋淋的事实来渲染今天的主题。但现实工作中的无数惨痛事实告诉我们,这一桩桩,一件件安全生产事故那一例不与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紧密相联!哪一桩,哪一件不是出于对安全的藐视,对制度的淡漠,对违章的麻痹,对隐患的妥协?如果我们每天在班前,班中,班后 把口头上的安全落实到行动中,把挂在墙上的规章制度作为工作准则,把领导的叮咛,师傅的告诫,父母的嘱咐,妻儿的牵挂用心的去思索。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多一分笑脸,多一份温馨,多一份安宁!

我厂员工80%以上为年轻人,绝大部分为90后,具有大中专学历。他们朝气蓬勃,热情好学,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他们是风电厂的未来,他们是风电厂的希望。作为一名安全管理工作者在对他们的安全培训教育上,就是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学校到工厂的角色转变,知道必须遵守本岗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了解所使用设备的维护保养方法,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保护用品,工作中学会排查和处理事故隐患。从而在生产作业时预防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的作业环境。享受到国家赋予劳动者的各项合法权益。这是每一个安全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安全是一种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作为机械制造业工作者,安全意味着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转,我们应该凭借过硬的业务技术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还有一丝不苟的态度,确保生产安全,经济运行稳定,从而履行我们的责任。

安全是一种挑战,每一次事故都会促使人们反醒自身行为,总结经验,总结教训,研究对策,发明新技术,新方法,新措施,预防同类事故再一次发生。失败乃成功之母,也许事故不会永远杜绝,但是我们消灭事故控制事故的信心永在,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安全是一笔财富,每一次安全生产事故发生造成的损失,在相同时间内产出的利润远远不能弥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愚者用鲜血换取教训,智者用教训避免流血。只要单位主要负责人按规定保证安全的有效投入,就布下一张围剿安全隐患的天罗地网。安全保证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企业竞争力,这是多么巨大的财富积累啊!

安全是一种爱!大爱无疆!那里装着母亲对儿女的牵挂,妻子对丈夫的依恋,孩子对父亲的企盼,装着所有关心你的人的思念。为了生命中每一个爱你的人,为了生命中每一个你爱的人,为了亲人能带着平和笑容的度过每一个匆忙的日子。为了在月郎星稀夜晚宁静的做一个好梦,为了迎接每一天那明媚的阳光,让我们共同撑起安全的巨伞!

1.论文内容的准备

想要发表的话对于论文的质量也是有要求的,出于精益求精的要求,论文提前一段时间准备。所以如果想要发核心期刊的话,建议最好大二下开始,因为这时候专业基础知识有了一些,另外核心周期在年至一年,这之前还要联系指导老师(本科生没有指导老师几乎不可能发上核心),准备素材、查找资料等。如果是为了保研发普刊,大三下的二三月份是高峰期,平时普刊周期两到三个月,这段时间就要延长半个月左右。

2.弄清楚发表的要求发期刊论文有很多用途,可以平时加分、保研加分、评奖学金、结项以及考研复试等,总的来看还是跟学校、单位要求相关,所以就要先搞清楚相关政策才能保证发出去了有用。

3.注意需要各种时间期刊论文得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才有用,所以要注意各种时间节点。审稿时间审核通过后才有录用证明。如果是自己投稿的话,一般审稿要半个月以上。期刊质量越高,审核时间越久,拿到录用后就知道该期刊的出刊时间了,最快也要一到两个月才能出版,慢的话要等半年以上。质量高的期刊一般都会出现超前收稿的现象,而出版也是有规定时间的,所以如果想发论文用来加分之类的,就需要提前做准备。上网时间还有的要看到在网上检索证明才能认定,一般非知网的普刊在出刊后1-3个月上网,知网的普刊在出刊后2-3个月上网。

4.投稿渠道的选择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发在哪个期刊上,如果是自己投稿,那可以去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找期刊。先搜研究方向,然后确定想要发的期刊,一般会有投稿联系方式,根据这个联系编辑就可以了。还可以认真去各个期刊官网寻找编辑老师或者征稿电话联系方式,听从编辑老师的格式要求或修改建议,然后耐心等待。在这里学姐建议去数据库查找期刊信息,这里的才是最可信的,很多百度页的期刊官网都是假网站。

最后,不管你是自己投稿还是找的渠道或者机构代投,拿到录用证明后都可以去打该期刊的查稿电话去核实自己的文章有没有被录用,能查到就是可信的哦。

以为题发表评论文章

近日,美国《国际日报》发表题为《也该表扬表扬媒体了》的评论文章。文章赞扬了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冲在抗震救灾一线的新闻记者们,他们不顾辛劳和危险,及时、全面、准确、客观地报道了灾区的情况。越是在突发的大事件面前,越能体现一个媒体的综合实力,也越能凸显媒体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但也不是所有媒体人的所有表现都尽如人意,特别是用职业道德来考量他们的行为的时候。 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和救援大军同样迅速挺进灾区的还有我们的记者大军。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我们会发现同样的主人公出现在多个不同媒体的不同报道中。可以想象,有的典型人物经历过三番五次的采访。狂轰乱炸式的发问令身心疲惫的救援者、失去亲人的受灾者、被困废墟的幸存者,不知如何作答,有的采访甚至干扰到正常的救援和治疗工作。近日,教育部明令,杜绝对同一个学生进行多次采访、心理咨询等活动,避免对学生心理造成再次伤害。 其实,不仅未成年人需要这样的保护,所有在灾难中身心受创的人们都需要理解和抚慰。中央电视台某记者有一段现场报道,她在上万灾民的安置现场介绍当时的情况,随后说,面对刚刚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灾民,她实在不忍心再去采访他们,再让他们去回忆那一幕幕的惨剧。大灾过后,记者的适可而止,有所不为,不去打扰,可能是对经历了巨大灾难的人们最好的慰藉。 北京电视台记者马国颖在九洲体育馆采访时,一个老妇人误把她当成了失散的女儿,抱着她痛哭起来。当老妇人清醒过来发现认错人时,马国颖耐心地询问老人女儿的情况,尽管老人浓重的四川口音她不能完全听懂,但马国颖知道,老人需要的是倾听,之后,两人抱头痛哭了许久。北京电视台记者罗嘉在都江堰采访时遇到许多学生,由于地震造成通讯一度中断,他们都已经很久没有家人的消息了,罗嘉看到学生们寻亲心切,大街上的公用电话又供不应求,于是就把自己的手机借给他们使用。心理专家在得知这两件事后,认为这是很好的心理干预的方式,我们的记者利用职务之便,帮到了受灾群众的忙,也可以说是直接参与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 至今,新闻理论界仍在争论:在新闻事件当中,记者应作为旁观的记录者还是事件的参与者?笔者认为,在性命攸关又力所能及的时候,记者就要毫不犹豫地做一个参与者。人们唾弃打着忠于职业幌子的冷血者。人们希望看到更多新闻战线的热血男儿,哪怕他在新闻播报台上落泪。记者首先必须是一个人,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人,一个充满社会责任心和时代使命感的人。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本,这是所有新闻记者和新闻媒体永远不能忽视的。 (作者为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栏目主编) (文章来源:人民网——《青年记者》)

1978年5月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从根本上、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揭开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序幕。

文章鲜明地提出,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不能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剪裁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应该勇于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

光明日报 创刊于1949年6月16日,是中共中央主办,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思想文化大报。它是中共中央直属的一张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全国性、综合性日报,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对地震报道中的媒体表现还是值得肯定的。一楼地也做了比较主流的阐述,我这里就借用他人成果,从另一个方面看地震报道,算是希望给楼主以另一方面的启示吧,传媒研究震灾报道:谁是不可靠的叙述者? □上官本寂 汶川地震延续至今,新闻报道仍在继续。就我个人的看法,真正的震灾报道早就结束,甚至我更倾向于认为:可靠的震灾报道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它们并不存在,而原因在于不可靠的叙述者云集。我也认为地震留给真正报道的时间极其短暂,对于缺乏职业准备的新闻界而言,报道的窗口期倏忽即逝,大概不会比救人的黄金72 小时更长。就这场新闻战的呈现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感到沮丧。 同时,我也希望为新闻界辩护,比如写一篇《论汶川地震的不可报道性》,来为我们所有的失望找到出路。确实,我们一定感受到报道以外的力量又在如常运转,它们将一贯的法则加诸媒体。我们无法超越,而受其影响,谈论灾难报道的专业主义更像是一种奢望。但我希望列位不要为悲伤淹没,进而轻易原谅自己的不作为。大事件中有缝隙、有本可凭依的线索攀附,问题是我们怎样失去了它们? 从地震报道总结出一二三四的意义是很容易的,但这样的陈词明显偏颇。我们从来不缺乏赞美,而且不合时宜的赞美太多,反而发展成了莫衷一是的反对力量,所行的竟然是阻挠之义。即便站在新闻界的立场上,我更想提醒的是,这一次的大地震并不是我们的“报道对象”,它的历史不由新闻编织、不由记者书写。基于不可靠的叙述,汶川地震史排斥了我们。我们一旦抛弃历史,也会被历史所蔑视。 而这一切,始于不可靠的叙述。它是我们挫败的源头所在,是地震史之所以不被清晰认知的缘由。震灾新闻以惊人的速度繁殖,借此,不可靠叙述以同样惊人的效能蔓延。新闻超越了历史,跑赢了历史,大有以新闻取代历史的趋势。仅从职业角度来说,不可靠的叙述演变成破坏力量。当然,如果不以历史为参照物,而是以填充版面、丰富记者生涯等等为目标,我的这个看法可以忽略不计。 新闻报道与地震史的误会 汶川地震的历史从它爆发的那一刻诞生,迅即笼罩中国新闻界,后者在慌乱下反应迅速,尽管无准备也是显而易见的。是的,这次地震不同于我们遇见过的所有案例,灾难本身的空间和复杂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新闻事件。新闻界没有这样的演练,无论是向灾区派员还是后方报道,一切都是出于本能。震灾史骤然到来,惯常的新闻文体都不贴切,新闻界很难找到恰当的姿势。 震灾本身的特性阻碍了新闻报道,假如媒体以此来宽慰自己,理由也是成立的。地震的后果弥漫在逾10 万平方公里的山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既有秩序被全盘打乱,陷入灭顶之灾。地震史甫一展开就是一个巨量的构件,超过人力的可控范围,并且在无数的点上复制、累积、爆发。面对这样的境地,新闻确实苍白无力。“灾难不是新闻”,这句话不再是反讽,而是事实。震灾史不可描摹,它不可知。 出于种种可见的原因,震灾报道下意识地与救灾融合。这是第一个歧路,震灾史就此与大众媒体(记者)发生了最初的离别,地震史的迷雾开始显示自我遮蔽的效用,不可靠叙述的大门打开了。换言之,报道的依托限制了它的视野和步伐,救灾受阻亦即意味着报道受阻。救灾进程的推进前锋略先于报道,新闻实际上被矮化了。若在平常,这是不可原谅的,可在此情形下,原则还适用吗? 我坚持认为在地震的紧急状态下,新闻报道存在一个出产最好新闻的窗口期。在这个时间段上,自由报道是可能的,对灾难史进行原型叙述也是可能的。不过,因为上述情况,新闻界对这个窗口期来不及作有效反应。窗口期关闭,这约等于自由报道的结束,也宣告了原型叙述即将转入艰难时期。叙述上的不可靠先于文本,这是新情况,似乎证明震灾报道从一开始就难稳固。在记者施展才华之前就宣布“作者已死”,真的是长使英雄泪满襟,连冷漠如我者也觉得唏嘘。 据此,震灾报道与汶川地震史是一个误会。即便我们有充分的需要让前者做得更多、更出色,可两者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遭遇了错误的相逢。进一步说,后者是万古长空,前者是一朝风月,新闻不是也不可能是最重要的。不过,出于叙事理论从不放弃文本的美德,我们仍然可以讨论具象的报道,在不考虑历史建构的前提下,看看不可靠的叙述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的现实待遇。 不可靠新闻的渊源 如果所有的报道都在劝降读者的眼泪,或在主观愿望上迫使别人悲伤,那么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弱水三千,惟取一瓢饮。假设震灾报道必须要挑拣材料,一定要一叶知秋,那在地震史与新闻的第一个歧路之后,新闻报道又该何以自处,或者说究竟要向谁负责?以此类推,歧路之后是更多的歧路,衡量不可靠叙述的框架被分解,我们在这里得到自己期望的,也失去我们想要的。 新闻界中可靠的叙述者是指理性的、展现新闻专业主义的主体,在他们的新闻产品中,语言成为反映真实世界的中介。自然地,这里所谓的“语言”包括版面语言在内的大众媒介的话语形式,它是多样的,但必须能够毫不含糊地指陈真实的图景。可靠者如斯,进而可以对照这一线索测量震灾报道中不可靠的叙述者。进一步地推断,我认为有两个体系是检验不可靠叙述的标准,简言之,一为真相,二为真理。 请原谅我在此提到新闻中的普世价值,但我申明不是真相或真理的代言人。理想若此,引为旗帜而已。真相作为其中之一的测量体系,意思是震灾报道要与真实的灾难史相兼容,不粉饰、不说谎、不删减、不漠视。不可靠的叙述首先是失衡的叙述。要知道,通过大众媒介看世界的代价之一就是看不到完全的世界。地震史的广度和深度超过了新闻的视域,本来就皇皇而不可见,再加上有意的删节,由新闻构成的震灾史版本实在无滋味,是了无生气的“洁本”。 在我们熟悉的业内话语中,不可靠的叙述者相当于是洁本的制造者。至于为什么要行洁本之实,原因简单。不过这原因既不是底线,也不构成原则,不值得在这里展开论述。但有一点,作为记者,绝不能让受众运用想象去弥合你的报道与真实之间的不一致,新闻不是扔给读者自己去补救的补丁程序。我也承认认知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距,但这不是不可靠的叙述者保护自己的十字架。 震灾报道在新闻界是相互印证的,尤其是在网络化传播的今天,不可靠叙述要接收各方面互证的挑战。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可靠的叙述不会完全依照叙述者的意图,真实的震灾史或多或少地揭示它的虚伪。这就转向了不可靠叙述的第二种参照体系,即大历史的参照框架,涉及到历史观和文化价值论。因为存在着阐释的权力及策略问题,这一体系的复杂性被加重了,是用(不)可靠叙述来批评震灾报道的难点。 就可靠的叙述而言,新闻观及新闻界的历史观是两个很不一样的东西,它们预设了一些禁区,但又在地震报道实践中发生各种性质的作用。报纸或网络上那些不可靠的叙述,体现了当下的显性选择,其实更隐射了新闻媒体的史观,比如它的曲折,它的晦涩,总之是它的可变性。灾难带给我们的无力感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这种无力感的深处,是否每个记者都能体认到另外一重无力感呢? 不可靠叙述是可耻的吗? 震灾报道过了黄金期,很快被纳入日常管理的轨道,在新闻上表现出徘徊不前,报道失去了进程感、时间感和使命感,开始变得庸常。对震区情形的“重复报道”推动了不可靠叙述的自我繁殖,震区报道成了被控制的过程,从此,汶川地震的灾难史完全脱离了媒体讲述的众多可能,带着失望,绝尘而去。可以说,新闻对地震空间和时间的关注一并降低,有另外的力量介入历史章节的写作。 不能否认,不可靠的叙述仍预订了一种“叙事交流观”。它由记者、读者(受众)和新闻文本三个主体交互对话产生,这点与可靠的叙述没有区别。换句话说,不可靠的新闻报道也会制造出意义,实证信念,亮明态度,推销自属的价值观。无论国字号媒体还是地方媒体,本次地震报道有太多不靠谱的,但它们是否全部都是垃圾?不是的。它们有着自己设计好的价值,它们的不可靠叙述散发了不可靠的信息,也有解读的必要。 对于地震大历史,不可靠的叙述没有什么解释力量。但通过以上这么多的陈述可以知晓:不可靠的叙述其用意不在于还原历史,不可靠叙述的出处实质上就是不可靠叙述的方向。因此,地震报道的不可靠叙述者并不孤单,甚至我认为他们不是一个人在写作,有一个隐含作者藏在他们的笔后,演绎的是双簧;这样,真实作者实际上被占领了,犹如地震史已被占领一样,真实作者的能力和职业缺陷不重要了。 因此,在不可靠叙述者看来,地震史不值得特别重视,它对职业和新闻界潜在的正向价值就被推翻了。他们“重视”的是那个隐含作者的影子,而非重视地震本身,因而可靠叙述中的人道就泯灭不见,他们给这些安装了自以为是的意义。 要申明的是,我绝非为了丑化不可靠叙述者,他们是媒体生态圈中常见的一部分,而且是很有势力的一部分。查明不可靠叙述有着比较明确的标准,但我不认为他们会承认自己的不可靠性;乃至于,他们自认为是主流的叙述,他们也不会认为设计出来的不可靠信号有什么不妥。无论可靠与否,地震报道都在各自建构意义和历史,两者也会相互视作是异端。道路就在那里,就看叙述者如何选择而已。当然也不存在完全自由的选择,这往往证明传播学上的某些理论并非造假,也指明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这一说法中浓厚的悲观:既然历史无法还原,还被涂抹成另外的妆容,那么我只能不相信硬要我相信的历史面貌,我会根据自以为可靠的细节小心翼翼地拼凑“我”的历史。 记者跌进群众的漩涡 我曾经说过“为新闻界降半旗”的话,是因为全中国最好的记者聚集汶川,但竟然没有多少好报道。而报道中言行不一、事实割裂、虎头蛇尾的矛盾比比皆是,但听不到对文本的有效批评。我希望在这里更详细地说明,记者是如何被地震史拉入进去,他们悲伤失态的原因何在,他们又是怎样疏远乃至仇视地震史的真容,进而用不可靠叙述支配着当局者迷的憾事。 显而易见,不可靠叙述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不是读者,是群众!这点对理解震灾报道特别重要。可以把汶川地震灾区当作一个巨大的城,地震发生后,群众骤然分成城内和城外两大群,既分隔又同声共鸣。记者是可以进出这个城池的特殊人群之一,因此将兼具城内外群众的特征。我更愿意说,记者的独立性在这样的群众集结下崩溃了,跌入了群众的漩涡,成为群众的一部分,不可靠的叙述从群众开始。 地震报道是中国新闻界没有遇到的,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新闻面对的是一个从未遭遇过的对手,二是记者必须要在群众情绪中跋涉。尤其后者,叙述的可靠性与记者挣脱群众特征的可能性之间呈正相关。如果不能估计到这点及其带来的压力与挑战,叙述的可靠与否必定会被普遍否认。记者、新闻文本和读者三者中,作为读者的群众无限制膨胀,促使三者的循环互动激烈而偏执,叙述走向了变形。 汶川地震以其重大的毁坏性席卷四川。一霎那间,巨大的悲痛感传遍中国,阶层、职业、年龄、地域等身份差别统统以光速取消,群众诞生了。而此后的万余次余震,每一次都起到凝聚群众、吸纳新群众的作用。震区之外,群众的焦虑无以复加。地震被立刻当作敌人,一种感同身受的巨大悲伤以及受迫害感控制了群众。群众忧愤,正如卡内提所言,他们“可以无情地行事或者充满好意地行事”。 群众对震灾报道的叙述方式形成了苛刻的要求。他们只接受能加重悲伤的报道,因为这能强化群众的受迫害感。任何试图忠实现场的报道都被群众视为阻碍,当作新的敌人去仇恨。群众像攻打阵地一样攻击类似的报道和报社,即便这类报道稀少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攻击性的群众拓展了不可靠叙述的生存空间,他们对可靠叙述特别敏感,每个人都想参与到对可靠叙述的“杀戮”中来。 群众从不可靠叙述中“看见”自己,从对每一篇不可靠叙述的“杀戮”中也看到自己。群众暂时性地抹平一切社会矛盾、裂痕和断裂。这时,记者出现了。他们从城外的群众中纷纷“挤入”城内,成为灾区流动性群众的一分子。记者成为沟通城内外群众的桥梁,他们的震灾报道成为群众蓄积敌意的最充沛源泉。此时,对地震史的还原式记录被当作外在的攻击,群众用打倒它们的办法使自身更强大。 不可靠的叙述者又获得了机会。显而易见,无论是出于对群众意愿的认同,还是出于书写的便利,不可靠叙述都是更安全的。甚至,当群众被有意引导着壮大,被引导着捕获攻击目标时,记者的不可靠叙述有可能充任不光彩角色。我是说,存在着躲在群众背后、以群众伪装自己的隐含作者,它们尤为可怕。 无可聊赖的后记 事已至此,我无法掩饰自己矛盾的心态。我希望汶川地震从未发生过,我更希望震灾报道没有这么滥觞和阔大。如果震灾报道的规模没有现在这么热烈,我想并不会影响国家和社会动员的效率,更重要的是,那些像恶梦一样纠缠的事情不会因此发生。媒体集体冲破一开始报道的禁令,现在看来没什么值得夸耀的。 对震区的疏远有助于抗拒群众的负面效应,有助于可靠叙述的产生。从这一点考虑,我觉得南周比南都更幸运,出版周期帮了他们。我敬佩那些以冷静、客观再现震灾史的记者。他们为数稀少,与声势浩大的群众相比,显得极其不合时宜。震灾报道延续了今年以来的中国大事件,令人担忧的是,新闻媒体越来越摆脱不了群众运动的叙述背景,甚而,群众成为左右事件和记者媒体的“主角”。 可靠的叙述只能生长在正常的言论环境。在群众被发动起来以实现隐含作者的特定计划时,不可靠的叙述者只会越来越多。 最后总结一下陈词。用叙事学的一些概念来铺陈我对震灾报道的看法,老实说,或许因此产生的逻辑不那么严密,但确实让我无法乐观。可靠与否的记者叙述是一个坐标,地震史是另一个坐标,周期性生成且一直环伺的群众是一个坐标。以新闻为由头,群众正被灌输更多的不安全感,借此驱动群众的紧张及持续的杀伤力。群众正被某些人赋予一种激进的期望,但谁有绝对把握说那不是一把双刃剑?

时事评论,是新闻机构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一实一虚,如同鸟之双翼,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以与新闻结缘为前提,举凡各类具有新闻价值的论说文,不拘长短,不论署名与否,均可称为新闻评论。

时事评论的写作:

1,要注重针对性。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2,论点要新鲜。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3,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4,说理要有深度。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

为什要发表评论文章

为了自我情绪的宣泄,自我看法的派遣。纯属个人爱好。也有些点评实事话题为了赚取点击量。

我关注了很多微信订阅号,很多时候它们是被我忽略了,因为我并不会每天阅读每个公众号新更的文,当然了,我更不会给他们的文写评论。 一来,我觉得他们的内容没必要写评论。 第二呢,我没有给别人的文章写评论的习惯。 但是我喜欢看评论,特别是微博热点的评论,那个个都是人才呀!有一次在一个群聊里,有伙伴相约每天给某个订阅号打卡写评论,上了墙就很激动,其他伙伴也为他祝贺。 我感觉很奇怪:这个公众号到底有什么魅力? 带着好奇,我搜索了其公众号。 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公众号,有思想有温度。我又关注了。而且有意见相左或符合我观点的文章我也会写评论了。后来我也发现,有不少的公众号为了提高阅读量还给出了留言福利,比如点赞前三送书这样的。其实写评论并不单单是为了那所谓的福利,而是通过写评论,可以有效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快速找到切入点,在开会或者小组讨论时也有话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入手,反复练习如何评论。比如写书评、影评,甚至也可以评论小区门口的某个商店或者去过的某个旅游景点。无论选择什么事物进行评论,最重要的是有话说,并且把它当成长期的练习。 这也是锻炼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你为什么喜欢这个东西。它肯定在某一方面特别打动你,你在描述它特点的时候就有了跟别人不一样的独特观点。通过写评论,可以学会怎么找最适合自己的切入点,从而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快速想出独特的观点。

网评文章:是指发表在互联网上的,以评论或评价某个人物、某件事情、或者某个产品等为目的的写作,从而表达作者个人观点的文章。

在当今网络上,一篇文章的影响力通常是有几个因素来衡量,一是点击率,二是转载率,三是观点能得到大部分网民认同。只有达到以上三点,网络评论文章才能彰显其价值,因为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上,信息的传播决定了受众群,有了受众群才会影响这些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

扩展资料

网络评论使我国的言论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是网络评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通过互联网,人们能够更加真实而且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不同观点在网络上得以呈现并且交锋,使意见的多元化局面得以形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评论中批评性意见所占比例远远高于传统媒体,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在互联网空间得到了更好的实现。近年来,网络上对于热点新闻事件的讨论可谓风起云涌,2005年关于王斌余杀人案的网上争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05年5月11日,甘肃农民工王斌余找老板多次讨要工钱未果,相继找到劳动部门和法院,希望借助政府和法律的力量要回自己应得的收入,均无济于事。最终,走投无路的王斌余又折回包工头家讨薪,与人发生冲突,情绪失控之下连杀4人,重伤1人。6月29日,宁夏石嘴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王斌余死刑。此事经媒体披露后,立刻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围绕该不该判王斌余死刑这一问题,网民在各大网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与此案例相类似的还有关于刘涌案改判的讨论、关于阿星杀人案的讨论等。姑且不论在这些讨论中论辩各方孰对孰错,讨论本身就已昭示着中国社会的一种进步———能够为民意的充分表达提供一个平台,并能够容纳对同一事件的多种不同的声音,而这一进步与网络媒体在中国的兴起无疑有着直接的关系。

文本形式的创新

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在信息传播上必然带上这种新媒体的技术特征,产生新的文本形式,网络也是这样。从技术上来说,网络可综合运用文字、声音、画面和图像来传播评论。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网络评论依然是以文字为主的,但其评论却出现了新的交流方式和新的编辑组织形式。

从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布平台的角度,可以将网络新闻评论分为言论频道新闻评论、留言板跟帖和论坛评论。其中,言论频道的新闻评论基本上都是完整的评论文章,与报纸新闻评论并无本质区别,但留言板跟帖和论坛评论却是两种全新的评论形式,是网络新闻评论的特有品种。留言板是针对单条新闻所设置的交流与讨论平台,论坛则是针对社会某方面内容的交流与讨论平台。

传统媒体的评论,不管是报纸评论还是广播电视评论,都有其规范和标准,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或者是一期完整的节目。留言板跟帖和论坛评论则要自由和随意得多,它可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可以是一句或几句简短的话,或者一个词,甚至一些符号(比如说一串感叹号,一串问号,一个笑脸或者一个鬼脸),但以一两句话的帖子居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新闻评论

网站是靠点击量赚钱的 网站越火他们的关注度越高 他们不一定有钱赚啊 只是想找到一个产生共鸣 分享自我思想的地方

以人为本论文发表文章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形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以人为本的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教育当中的以人为本》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形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是要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认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发展需求,“以人为本”注重实现人的自由完成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教育模式的最好方式。同时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和现实意义,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真正做到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事业形势;重要思想概念内涵

“以人为本”已经变成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不仅包括经济中“以人为本”,也包括企业中“以人为本”,甚至是管理中“以人为本”,而即使是科技,其中也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目前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虽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被宣传了很久,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思路知识只是简单的分析“人”的自然属性,只是表面化的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那样的分析只是简单重视满足人的物质利益,但是,这样的做法却忽视了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如果不能完整的理解“以人为本”的道理。那么在指导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片面化的理论,因此,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所以,弄清教育视野中的“以人为本”概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科学而全面理解教育事业中“以人为本”概念的内涵

(1)“以人为本”里的“人”指的是受教育者,“以人为本”是要以受教育者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因此,首先要搞清楚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正确理解“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首要条件。其次,还要分析“以人为本”中“本”的具体含义,要明白怎样工作才能把教育工作达到“以人为本”的条件。搞明白这两个问题是进一步理解“以人为本”概念内涵的重要基础。所以,研究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性理论。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论断表现在多个方面。

①人具有自然属性。

人是直接地自然的存在物。人具有与其他动物相同的作为自然生物所存在的物理形态、生物特征和生活本能,其中包括食欲、性欲和自我保护等。

②人具有社会属性。

人是社会中的存在物,人的社会性本质不是指人所具有的胡子、血液和骨头等肉体性,而是指人具有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不再简单的局限于其作为个人所固有的物质象征,而是指涵盖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社会生物所应有的形态特征,包括语言、创造性思维极其各种衍生物,他们往往具有主体性、目的性、交往性和道德性。

③人具有实践性。

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就被称为其生命活动的类特性,而人的类特性就是人可以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其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改变自身的现状,才能够创造更多价值。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类特性”就是指人所具有的一般本性,人的类特性是超越自身生命活动而存在的,人与一般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会不断超越自身规定,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后,“以人为本”中的“本”的概念含义就明朗了起来。

(3)“以人为本”的“本”应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本”要符合受教育者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特点,因此,既要满足社会性的要求又要满足人的社会性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尊重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另外,以人为本”要满足受教育者的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人所具有的独特本质决定了人应该与人所具有的本质相对应,然而对于人的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首先需要满足衣食住行。所以,在历史上每个活动的首要阶段就是要去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就是要开发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所需的物质。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之后。就要开始满足受教育者的社会性需要,人的社会性需要表现为人对理想、劳动、纪律、道德、艺术等的精神需要。最后,要促进受教育者发挥潜能和实现自觉活动,具体则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社会素质、能力素质、以及自由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教育教学中不能简单的把受教育的对象看成一个劳动者,一个经济动物。而是应该通过更加全面的眼光把教育对象看成是一个具有奋斗目标、高尚审美和理想信念的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重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双方面需求,要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要在教育活动中实现人自由自觉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为主的教育模式。

2教育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1)要遵循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对象都存在个性差异。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人的思想是通过参加实践活动的时候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会对形成和发展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具体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所以深入分析这些社会关系对人造成的影响,有助于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形成过程和其发展的规律。要遵循人在形成思想和发展思想过程中所具有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教育的效果,也会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要遵循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也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因素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由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对相同的客观事物存在不同看法,所以其对教育教学工作存在不同的接受方式,所以针对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对症下药”的思想。

(2)确定教育的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需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比如:在一次邓小平理论课的考试试卷中发现一名学生没有回答答卷中关于邓小平平理论的论述题,考试之后找到这位同学,他解释道,因为是他是一名韩国留学生,因此不应该答有关中国政治理论的问题。这件事的发生提醒教育者一定要考虑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我国,教育对象往往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国内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在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所以,教育对象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应该是要一致的。但是,由于地理,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时并不一致。因此,在确定教育教学工作具体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时,需要针对性的仔细考虑教育对象所处的条件。如果其脱离了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教育教学中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3)必须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思想武装青年学生的目的是构建学生的精神支柱,要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同时要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培养其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加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中央的信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情操、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在现阶段的集中体现。

3结语

坚持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可以代表中国人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历史复兴的重要条件。教育可以决定人生的方向。因此,基于学生良好的教育,其在就必然会拥护“以人为本”的教育态度,一定会以“以人为本”基础,在教育事业中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专题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

[2]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以认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前进的结论。诚信为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不褪色的箴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合,而诚信是人的根本。

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用度,安居出行,旅游娱乐,精神享受,乃至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因此人的种种需要,各行各业便由此催生,为人们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

人为自己的生存而建设创造又不断享有和享受着各行建设创造的结果,世界在人的改造中变得绚丽夺目,社会在人的创造中呈现勃勃生机,人的需要也因此而变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人又是一切劳动成果最终的和最有价值的评论者。

在人的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中,世界与社会不断地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人类幸福生活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不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人既是主角,又是最终目标,以人为本是一切思考和行动的关键。

以人为本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我看到的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当人们需要呈现丰富和多元化趋势的时候,许多思考和行动却显得滞后,还停留在过去人的要求层次上。

准以满足现在人的种种需求,而掌握一定能力的人,有的是从个人,小部门,小集体出发,想当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了国家利益群众利益,还有些人为了工作而工作。

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以至脱离实际,见物不见人,凡此类都不适合以人为本的要求,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甚至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实现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而不是以个人小部门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是现实的,适时的,以人为本是我们一切思考和行动的落脚点和最终出发点,因此,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对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又是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思维方式。

肯定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我们就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部门国家的利益,眼前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做到权为人民所用,情为人民所系,利为人民所谋,我们要讲究处处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杯吐然诺,五岳到为轻”一句话说出了诚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准则。这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准则。从古至今,诚实守信这一话题的故事可谓举不胜举感人至深。

纵观当今商海却使人叹息,一些小商小贩,到处人不讲究诚信,以至于诚信这个词,早就失去了他原有的光泽,更有甚者。在2000年的高考作文中写到,如果我身背着金钱,友情,诚信等多个包裹过河的时候,如果有选择让我丢弃一个。

首先丢掉的是诚信,因为现在的社会尔与我诈,诚信已过时了。我不禁为这为考生的想法感到可耻,因为他忘本了。其实这个社会的诚信一点也没有褪色

不信你看看自己的周围,哪位同学老师失信于你了?哪位大商家老板不是以诚信待人的,那些失信于你的小人和伪君子都会受到惩罚的,并且会被社会抛弃的。诚信,我们永远的朋友!

如果说人是整个社会的基石,那么诚信则是一块一块的砖。如果想筑一座社会大厦,人与诚信缺一不可。以人为本,诚信为根是人民的本质需求。社会的根本所在。

这个可以这样来写:首先开篇以人为本的反例现象并写出期负面影响或者说危害,引出我们的论文并表明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重要性,其次我们有意正反俩个案例,深刻分析以阐明主题,最后我们以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得一个美好场景结束,给人们以驱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