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医学生发表sci论文19篇

发布时间:

医学生发表sci论文19篇

祖籍山东省临沂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小儿心胸外科专业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累计参与完成先心纠治手术3900余例,主刀手术1000余例。曾获‘’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称号;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最佳住院总医师”称号和“Belfer-Shen Award for Outstanding Young Pediatrician”奖;“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优秀青年医师奖学金提名奖”等。曾以高级访问医生身份在慕尼黑德意志心脏中心进修心脏外科。现担任:上海市医学会心脏大血管外科专科分会青委会委员;上海市青联委员;上海市医药卫生青年联合会委员;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国际会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医师协会系列期刊《智慧健康》杂志编委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系列期刊《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杂志编委。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研课题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项目1项、上海市卫生局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1项、上海交通大学医工(理)交叉研究基金2项。共计发表学术论文1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篇,EI收录论文5篇。获得国家级专利授权7项。专利:1.孙琦,刘锦纷,孙彦隽,张海波,郑景浩,王伟,张玉奇 ,肺动脉瓣扩张设备,2018.12.5,中国,201720835293.4;2. 孙琦,刘锦纷,孙彦隽,张海波,郑景浩,前外侧小切口心脏手术动、静脉插管专用持管钳,2019.4.28,中国,201820050821.X;3. 孙琦,刘金龙,孙彦隽,刘锦纷,朱丽敏,徐维虹,一种延迟关胸皮肤切口密封及引流装置,2014.12.17,中国,201420456811.8;4.孙彦隽,孙琦,朱丽敏,白洁,张马忠,刘锦纷,一种具有前端照明功能的气管导管专用导芯装置,2014.4.9,中国,201320581381.8;5.徐维虹,孙琦,白洁,一种儿童桡动脉留置针固定装置,2016.1.27,中国,201520718804.5;6.张海波,孙彦隽,孙琦,心脏外科深部缝合操作训练设备,2016.1.13,中国,201520677772.9;7. 刘锦纷,孙彦隽,仇黎生,孙琦,洪海筏,一种胸骨支撑器,2013.1.16,中国,201220266088.8。学术论著:[1] Qi Sun(#), Jinlong Liu(#), Haibo Zhang, Jinghao Zheng, Haifa Hong, Yanjun Sun, Huiwen Chen and Jinfen Liu(*),Qian Wang, Yingzheng Liu. Influence of exercise on three types of Fontan modifications: comparison by numerical simulations. Journal of Mechan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14(1) :1450007 (16 pages) ,2014 (SCI收录)[2] Qi Sun(#), Jinlong Liu(#), Yi Qian, Haibo Zhang, Qian Wang, Yanjun Sun, Haifa Hong and Jinfen Liu(*). Computational Hemodynamic Analysis of Patient-specific Virtual Operations for 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 with Dual Superior Venae Cavae.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45(3):564-569,2014 (SCI收录)[3] Jinlong Liu(#), Qi Sun, Haifa Hong, Yanjun Sun, Jinfen Liu(*), Yi Qian, Qian Wang, Mitsu Umezu,. Medical Image-based Hemodynamic Analysis for Modified Blalock-Taussig Shunt. Journal of Mechan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15(3): 1550035 (16 pages),2015 (SCI收录)[4] Jinlong Liu(#), Yi Qian(*), Qi Sun, Jinfen Liu, and Mitsuo Umezu, Use of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to Estimate Hemodynamic Effects of Respiration on Hypoplastic Left Heart Syndrome Surgery: 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 Treatments. 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2013:131597,2013 (SCI收录)[5] Qi Sun(#), Jinlong Liu, Yi Qian, Haifa Hong and Jinfen Liu(*). Using of Porous Portion to Simulate Pulmonary Resistance in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 Models of Fontan Connection, 35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MBS, 3-7 July,2013, 481-484 , Osaka, Japan, 2013 (国际会议,IEEE收录)[6] Jinlong Liu(#), Qi Sun, Yi Qian, Haifa Hong, Jinfen Liu(*).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Hemodynamic Analysis of the Modified Blalock-Taussig Shunt, 35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MBS, 3-7 July, 2013, 207-710 , Osaka,Japan,2013 (国际会议,IEEE收录)[7] Jinlong Liu(#), Qi Sun, Mitsuo Umezu, Yi Qian, Haifa Hong, Zhou Du, Qian Wang, Yanjun Sun and Jinfen Liu(*), Influence of Conduit Angles on Hemodynamics of Modified Blalock-Taussig Shunt: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Patient-specific Virtual Procedures, Life System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23 Sep,2014, 461:62-71, Shanghai, 2014 (EI/ISTP 收录)[8] Jinlong Liu(#), Qi Sun, Yi Qian, Haifa Hong, Zhou Du, Qian Wang, Yanjun Sun, Jinfen Liu(*),Hemodynamic Analysis of Modified Blalock-Taussig Shunt: Effects of Anastomosis Angle of the Conduit on Pulmonary Flow,The 2014 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 (CISP 2014) and the 2014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 (BMEI 2014), 14-16 Oct,2014, Dalian, 2014 (EI/ISTP/ IEEE 收录)

颅中窝底的在肿瘤,不仅诊断、手术治疗有极大的困难,手术后功能损害严重,并发症多,本人经过认真分析之后,对Babersa的手术进路进行了改良,对口腔内的切口由上颌结节经翼下颌韧带的前方向下至下颌磨牙后区,再由其向前达患侧尖牙区切开达骨面,将其患者软组织翻开,切开下颌升支上段,使肿瘤完全切除而有不需摘除腮腺,损伤面神经等,克服了口干、面神经损害的弊端,这一进路被国外许多学者所接受。该方法以” Jian XC, A new surgical approach to extensive tumors in the pterygomaxillary fossa and the skull base,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 95;156-162; 2003.”和” Jian XC, Surgical managemeng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tumors in the pterygopalatine fossa,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32; 90-94; 2005.”发表。在国内首先采用游离腹直肌肌皮瓣微血管吻合全舌再造获得成功。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共发表专业论文194篇,其中SCI论文19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次,在大会上学术交流发言2次(上海2000年,印度2005年)。专著《口腔颌面部畸形缺损外科学》,主编《口腔科基本操作技术》等5部,参编全国统编教材《口腔科学》等1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科技“十五”攻关子项目各1项,美国中华医学会(CMB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获中华医学科学技术进步(2001年,2006年)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各1项。至2006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4名,已毕业19名,招收博士生13名,已毕业4名。

1986.9-1992.7 山东大学医学院 六年制英语医学班1992.9-1995.7 山东大学医学院泌尿外科 硕士研究生1996.9-1999.7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泌尿外科 博士研究生2000.5-2002.1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CHUM医学中心 博士后2003.2-2003.9 美国肯塔基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近十年来,作为研究课题负责人,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1项、上海市科委课题1项、复旦大学世纪之星课题1项及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1项。目前承担在研课题有国家973子课题(负责人)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和宝山区科委课题1项。1998年国内率先开展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前列腺癌及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早期诊断膀胱癌;2000年国内首次采用化学药物BNN成功诱导建立大鼠膀胱癌模型,相关研究作为“膀胱癌早期诊断与治疗”的一部分, 获2003年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为解决化疗/放疗对肿瘤患者生育及性腺功能的损害,2001年首次实现完整大鼠卵巢及部分子宫的冷冻保存与移植并成功受孕,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于《自然》杂志(Nature, 415:385, 2002)。“雄激素不敏感综合症家族性遗传病学及临床治疗研究”获得2006年上海市男科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近5年共发表sci论文1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参加论著及教材编写8部。

累计发表19篇sci论文

张志维,目前就职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而就是这颗“两三粒芝麻大小”的芯片,却能足以满足5G甚至6G通信对于传输速率的需求。

用张志维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功率更高了,传输距离更大了。以前覆盖面积只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现在最新的实验结果能传10公里。对老百姓来讲,(视频)电话清晰度会更好, 上网速率会更高。功率更高了,传输距离更大了。以前覆盖面积只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现在最新的实验结果能传10公里。对老百姓来讲,(视频)电话清晰度会更好, 上网速率会更高。

△图源:中国蓝新闻

更重要的是,毫米波芯片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外所垄断。但随着张志维和团队的研发成功,其导师认为:在某些领域应该能够不再依靠国外的芯片,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在某些领域应该能够不再依靠国外的芯片,解决了“卡脖子”问题据了解,芯片已经应用在移动基站,可以实现卫星与地面基站、基站与基站之间的超大数据量的高速率传输。

这条消息一经公布,瞬间引发了大量网友的高度关注:甚至张志维的母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也发来“贺电”:很多网友在祝贺、点赞张志维取得突破成果之余,对张志维26岁能当上副教授这事陷入了“深思”:但除了成果本身,张志维此前求学、研发的经历,也成为了此次热议的焦点。谢绝60万年薪,选择留校任教

张志维本硕博均是就读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微波/毫米波,与5G/6G通讯密切相关。而他决定研发芯片,还要从本科时的一段经历说起。那时的张志维正在参加竞赛,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正是在参赛过程中,张志维所使用的芯片发生了故障。于是,“造芯”这件事便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里。

为此,他在2020年还特意去国外深造,每天坚持搞研究长达12小时。或许正是张志维如此的努力和拼搏,他在2020年到2021年期间,在芯片领域拿下了2个首次:

甚至他在国外的导师都对其评价到——“没有辜负你的母校”。而这些“业绩”,也为张志维在后来造芯的道路上铺下了high实的基础。

今年3月份,张志维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的答辩。但当时的他面临着二选一的抉择——要么进大厂,要么留校。而即便众多大厂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提供60万年薪的Offer,但张志维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校。

△图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官网

根据《中国科学报》的描述,张志维选择留校任教的原因是:因为喜欢校园自由且富有“创芯”的氛围。因为喜欢校园自由且富有“创芯”的氛围。这样的选择也让张志维成为了网友口中的“出道即巅峰”,一毕业就成为了特聘副教授。杭电辅导员申东升认为:这几年学校的人才聘任要求水涨船高,博士一毕业就成为特聘副教授,确实不容易。这几年学校的人才聘任要求水涨船高,博士一毕业就成为特聘副教授,确实不容易。但在这样的光环之下,少不了的是张志维一直以来的辛勤和努力。发表过19篇SCI论文,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2年“十佳大学生”评选现场宣传材料,张志维在硕博连读的5年时间内,共发表了19篇SCI论文。

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SCI论文超过10篇,其中9篇发表于IEEE协会旗下期刊。这些论文里面当然也包括提出混合EFJ功率放大器,以及阻抗频率调制的研究成果文章。2020年,张志维在导师程知群等人的指导下,研发出一种采用新型混合连续级EFJ功率放大器,来放大载波。此前,Doherty功率放大器(DPA)由于结构简单、成本低,在被基站中被广泛应用。但是传统的DPA有一些固有缺点,例如:带宽狭窄,且只有6dB的output back-off范围。而张志维和团队提出的EFJ类功率放大器的负载阻抗,不仅有传统的连续功率放大器类似的可变虚部,还有不一致的实部。

所以EFJ类功率放大器可有效结合EF类功率放大器的高能效,以及连续J类功率放大器在特定条件下的大带宽,从而大大弥补了DPA的缺陷。2021年,张志维和来自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Vincent Fusco等人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I上发表了阻抗频率调制的研究成果论文。这是一种设计多频段功率放大器的新方法:将一个耦合器作为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以实现多频段阻抗转换。

△耦合器

通过结合获得的周期性阻抗轨迹和EFJ类功率放大器的阻抗空间,实现了实时获取所需的工作频率。目前,张志维和团队正在研究毫米波通信芯片3.0版本的技术迭代。

张志维表示: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实现国产化芯片的替代。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实现国产化芯片的替代。

这个副教授的也就会给芯片带来新的希望,会让我国的芯片发展更加的顺利,可以打破欧美国家的封锁,对于手机和电脑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1986.9-1992.7 山东大学医学院 六年制英语医学班1992.9-1995.7 山东大学医学院泌尿外科 硕士研究生1996.9-1999.7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泌尿外科 博士研究生2000.5-2002.1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CHUM医学中心 博士后2003.2-2003.9 美国肯塔基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近十年来,作为研究课题负责人,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1项、上海市科委课题1项、复旦大学世纪之星课题1项及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1项。目前承担在研课题有国家973子课题(负责人)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和宝山区科委课题1项。1998年国内率先开展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前列腺癌及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早期诊断膀胱癌;2000年国内首次采用化学药物BNN成功诱导建立大鼠膀胱癌模型,相关研究作为“膀胱癌早期诊断与治疗”的一部分, 获2003年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为解决化疗/放疗对肿瘤患者生育及性腺功能的损害,2001年首次实现完整大鼠卵巢及部分子宫的冷冻保存与移植并成功受孕,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于《自然》杂志(Nature, 415:385, 2002)。“雄激素不敏感综合症家族性遗传病学及临床治疗研究”获得2006年上海市男科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近5年共发表SCI论文1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参加论著及教材编写8部。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1998年于清华大学材料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于清华大学生物系获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9月至今在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迄今已在PNAS、ATVB、FASEB J、Structure、JBC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9篇,共获SCI引用470余次。荣获2003年度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5)、2007年度(第6届)甘肃青年科技奖、2009年度(第1届)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2010年度(第12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入选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学术兼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2006年至今);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2008年至今),生物物理学报副主编(2010年至今)。 ■ 1993.9-1998.7,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8.9-2003.7,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3.9至今,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科研;■ 已发表SCI论文14篇,共获SCI引用两百八十余次。 ■ 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200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5),2005;■ 第四届亚太血栓与止血大会青年研究奖,2006;■ 第六届甘肃青年科技奖,2007;■ 第十三届甘肃五四青年奖章标兵,2009;■ 第一届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2009;■ 第十二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2010;

sci论文医学发表10篇的医生

王铮,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1997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06年获得眼科青光眼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的课题“视神经纤维层分析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获得北京医院新技术一等奖,相关论文已在国外SCI杂志发表,擅长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各类型青光眼的药物、激光及手术治疗,现已成为北京医院眼科青光眼组的中坚力量。积极参加支边、扶贫工作,2005年参加“健康快车”扶贫复明工作医疗队,先后在甘肃、贵州工作半年,期间完成各类白内障复明手术800余例,拥有丰富的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经验。近年来率先开展泪道阻塞性疾病的研究与治疗,将泪道激光成形以及人工泪管植入等多项新技术应用到临床中,治愈了大批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迄今在国内外眼科核心期刊已发表论文10篇,参编书籍2本,正在进行科研课题一项,新技术一项,获得新技术奖一项。

邢辉,女,医学博士,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湖北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女医师协会委员;襄樊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襄樊市妇产科分会委员兼秘书。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委员会员。享受2008年度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襄樊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奖。从事妇产科临床和基础研究数年,在妇产科各种疾患尤其是宫颈病变、妇科恶性肿瘤及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手术、化疗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亦有较全面的腹腔镜技术、及妇产科疑难危重病人的分析抢救技能。主持省卫生厅年青年人才基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共发表中文核心、权威期刊论文35篇,其中《中国科学引文索引》论文26篇;SCI论文10篇。获得6项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奖励。

累计发表19篇学术论文

《临床肿瘤杂志》(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CA Cancer J Clin)是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是世界上影响因子最高的医学期刊。

关于这个杂志影响因子为什么高,有不少讨论和分析,总地情况是认为这个杂志走的是精品路线,所以产生了理想的效果。其实如果仔细看看这个杂志的论文引用情况,你将很容易发现这个秘密所在。

这个杂志的所谓高影响因子,只有每年2篇造就。

其实这个杂志的影响因子就依靠每年2篇论文,一篇是Global cancer statistics,另一篇是Cancer statistics。

最近几年这两篇文章都是来自一组作者,例如第一作者Ahmedin Jemal。十分不可思议的是2007年后,该杂志来自他的23篇论文总引用次数高达32377,而该杂志所有161篇论文总引用次数为39637,排除他的论文,则引用次数降低到19%。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权威的原因:

或者说,如果不是Ahmedin Jemal教授的论文,这个杂志的影响因子将会缩水80%。当然即使Ahmedin Jemal不写。

也会有其他教授写这两篇论文,该杂志的影响因子仍会如此。极端地讲,如果这个杂志每年只写这2篇论文,该杂志的影响因子将达到1000以上,那么影响因子代表的含义在这个杂志面前将彻底被颠覆。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影响因子

淮南师范学院的院长叫王传旭。

王传旭,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著作有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研究》2003年第24卷第4期。

2000年-至今共参与完成国家、省、厅级科研项目7项,主持项目四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1986/8-1990/7在石油大学获应用电子技术学士,1997/9-2000/6在石油大学工业自动化获硕士学位。

现担任青岛科技大学信息学院数字技术实验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视频图像信号处理的研究,发表了学术论文19篇。

先后承担教育部课题1项,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项。

曾任中国思维学会(筹)副会长,现任安徽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分会名誉会长。

安徽电大召开干部大会,宣布省委关于学校领导班子调整决定。省委任命决定王传旭不再任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

临床医师癌症杂志,是由美国癌症学会主办的一份综述性、履行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

《临床医师癌症杂志》(《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是由美国癌症学会主办的一份综述性、履行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论文内容涉及癌症诊断、治疗和预防。

其影响因子在SCI每年发布的JCR中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充分依托学会主办的优势进行组稿、约稿工作,并刊登医学继续教育方面的信息,发行量约88 000册,号称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肿瘤学期刊。

该刊有如下特点:

(1) 刊登医学继续教育方面的信息,发行量约88 000册,号称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肿瘤学期刊。

(2) 该刊的出版虽然由John-Wiley& Sons出版公司负责,但刊物本身有其独立的网站,所有论文均以多种格式免费提供。

(3) 只发表特约的稿件,每篇文章的选题和作者都应当是精挑细选。该刊的主打栏目是Review Articles,每期发表2–5篇,2008年共出版6期,发表的论文总数为19篇。

此外,每期还刊发2–5篇由编委或编辑操控的News and Views,Editorials/Guest Editorials,Letters to the Editor类文章,这些文章主要是为同期刊发的Review Articles服务。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临床医师癌症杂志

医生发表三篇sci论文

大神水平!

给大家介绍一下985大学博士毕业的基本条件,这儿说的是一般情况!

所以,你已经是硕士里面的战斗机了!

二流学校硕士毕业,三篇SCI文章,一篇一作,总IF7.8,这个不仅要看影响因子,还要看学科领域,作者并没有提自己的学科领域,如果是生化环材医这些有名的论文“重灾区”来说,单片影响因子达到5以上才算是入门级文章,你的这些文章不算是什么。因为好多课题组对于5分以下的文章根本不考虑发,尤其是重点院校的大课题组,都在憋一篇大文章。

但是如果你是工科(太难发了!)或者是农科(关注少,引用少)能够发一篇单篇三分以上的文章,还是第一作者,说明你硕士阶段做的已经非常不错了。

应该还是硕士水平!!只能说,你硕士阶段工作作的很漂亮,没有辜负自己的青春贺年华,硕士阶段或者硕士论文,从创新型、系统性和工作的投入方面,很难超越博士;所以即便你发了很好的论文,只能说明你硕士阶段做的非常好,为下一阶段打下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功底,如果继续读博士,愿意接收你的导师会很多,你申请博士的机会会比其他没有发表文章或者发表文章少的学生机会大;另外,能够写英文文章、发表英文文章说明你英文水平已经可以了,也熟悉了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修改文章的基本套路;也说明你有很好的数据分析、插图制作和文字组织能力,前提是这些都是你独立完成的!

顺便谈一下,我的经历,本人今年招收了一名博士,还是专硕,硕士期间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2篇一作,中国科学院一区;国内知名刊物上发表了1篇,在国际知名刊物上还有一篇大修的;这个学生找我,联系我的时候,我基本上没有考虑,直接接受;在硕士阶段能够这样用心、具有这样能力的学生,如果不纳入自己的门下,实为憾事;聚天下英才而育之,为普天之下老师的一般通病吧!事实证明,在进入实验室之后,每天带领同课题的研究生,试验做的非常顺利,管理井井有条。

所以,你这个基础非常好,但是要谦虚,要上进。

工作只认一作或者通信作者,也就是说,你只有一篇文章,申请读博估计困难,但是,也申请得上。

我觉得题主问这个问题,肯定在等着别人夸他,但我还是想泼一盆冷水。答案是:什么水平也看不出来。

读过硕士博士的同学应该知道,课题组和课题组的差距,比塔里木盆地和珠穆朗玛峰的差距还大。

有的课题组,comsol换换参数各种二区轻轻松松,有的课题组憋好几年出不来一篇文章。有的课题组钱多到不花就要被收回了,有的课题组买个试剂都要自己垫钱。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个人的成果大部分取决于课题组的水平,大牛导师的硕士可能比普通博导的博士成果还要好,这是很常见的,并不能说明研究生本人如何。

越往上读,研究领域划分越细,所以哪怕同一个课题组,不同的学生,成果可能截然不同。你有3篇文章,却只有1篇一作,那么其他两篇就不是一作。

首先说明你们组是不错的组,成果是有的,有两个人的文章挂了你。而相同的,你也有一篇文章,只能说你达到了课题组的平均水平。

所以其实不控制变量去比较成果,毫无意义。北大的博士毕业已经不要求文章了,很多人毕业一篇文章都没有。难道北大的博士都很水么?

至于总的影响因子7.8,仍然无法说明任何问题

我不是羡慕嫉妒恨别人的人,只不过我是明白人。 对于二流学校的硕士来说,你手握100篇SCI,如果你不读博,也是毫无意义,找工作谁看你SCI啊。

还是那句话,SCI就是科研人自己制定的套路,你取得了一点成绩,只能说明你运气不错,还有你学会了套路,仅此而已。等你出了科研圈,没人承认你的套路,也就一文不值。

PS:怕你不服,给你一个数据,我所在的某末流师大211学校的工科课题组,硕士毕业人均IF>20。

看什么专业,其他专业我不懂。生化环材医类专业,就是中等偏下水平。三篇SCI,其中一作一篇,意思就是自己发了一篇,师兄弟之间相互挂名挂了两篇。三篇影响因子和不到8,单篇估计3左右。我十三年前二流院校有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当时同一级化学类专业毕业的基本人人有自己的SCI,最多的一作SCI有八篇。

首先,在学期间论文只承认学生一作或者导师一作学生二作,其他位次的作者是不算的。如果是生化环材专业,在985或211院校中,算基本满足硕士毕业条件(如果985高校算一流,那,211高校就算二流了)。对于淡泊名利的双非院校,这样的水平算是顶尖。对于急功近利的双非院校,他们的毕业条件与985.211齐平或更加苛刻(比如福建某双非某生化环材专业要求1篇SCI毕业,天津某双非某生化环材专业要求2篇SCI毕业)

题主这样的情况,已经相当厉害了,不过不知道你的一篇一作的影响因子是多少,也不知道你的专业领域是什么,但是作为最好发文章的生化环材,这都已经算是比较厉害的了。

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在读的 南京大学博士硕士的基本条件 , 硕士毕业是一篇三作的文章就可以,博士毕业是需要两篇一作文章,合计影响因子大于6 。当然这是学校学院条件,课题组可能也会自己划毕业限制。

所以题主这样已经非常优秀~有兴趣科研的话,可以努力读博,为科研事业做贡献~

挺高,但是二本学校的毕业证卡死你了,我们单位是不要双非,只要985/211的硕士以上,除非你的亲戚是单位的领导。坐标南京

除了一作,其他的都没用!我16年硕士毕业,工作三年,今年毅然辞职准备明年的读博士,在我努力下,4个月时间,已接受一篇,在投2篇,影响因子都不高,3.0左右,还有一篇在做(目标一区期刊)!所以现在做文章只要有思路,加上勤奋,几篇文章还是很容易的!如果读博只看一作,一般是1-2篇的要求!有些顶尖高校有对影响因子的要求!

单纯从发表三篇以上SCI文章看,学术水平其实不能证明比发表一篇并没有提高多少,当然,数量上比一篇多,可以说明写作这种水准的文章已经是比较熟练了。但一直在同一水平上发文章,就有灌水的嫌疑了。当发表的工作已经有一定数量以后,就需要追求一些高质量的工作了。三篇以上比一篇可能还能说明有提高,但发表六篇和三篇SCI三区文章,如果不是那种改变世界随便找个期刊发的工作,其实水准就没什么差别了。

发表六篇和三篇SCI三区文章,如果不是那种改变世界随便找个期刊发的工作,其实水准就没什么差别了。

进一步判断的话,就得看所发表的几篇SCI文章的体系性了。如果这几篇文章在不同领域都有连贯的工作,说明学术兴趣比较宽泛以及可迁移能力比较强,这其实可以体现学术潜力。

如果这几篇文章都是同一个领域但不断深入的研究,这可以说明你对这个领域了解非常深入,也可以说明你自身在该领域的水准不低。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于1957年在美国费城创办的引文数据库。

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

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该文件要破除论文“SCI至上”,也要以此为突破口,拿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实招硬招,破除“唯论文”,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