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生物入侵论文发表小说app

发布时间:

生物入侵论文发表小说app

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AI(人工智能)可以被用来进行一些高度复杂和有挑战性的任务,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新药或预测患者的生存率。

实际上,研究人员通常需要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才能够开发出一种具有潜在疗效的新药。一些成功的新药开发案例包括维戈沙坦、奥拉西利等。

此外,新药研发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安全性评估,并且需要经过多个阶段的审批和批准。因此,AI在这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

此外,预测患者的生存率也不是AI的擅长领域。这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复杂问题,需要对病人的生理、遗传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而不是简单地使用AI算法来模拟或预测患者的情况。

总之,AI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应该尊重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但也需要警惕一些不切实际的宣传和炒作。

上有,自己看

这是一些翻山越岭、远涉重洋的“生物移民”,也许是一种细菌、一种植物或者一种动物。来到异国他乡的它们,由于失去了天敌的制衡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生长迅速,占据了湖泊、陆地,而“土著生物”则纷纷凋零甚至灭绝。这就是生物入侵。“它们来了,它们正在喧宾夺主。” 生物入侵人们也许陌生,然而,一提起口蹄疫、疯牛病,甚至艾滋病,人们却并不陌生,其实这些都是生物入侵的一种。以往人们常常提到的一些动植物,对某些地方来说,也都是入侵生物,如牵牛花、水葫芦、地中海潜蝇、飞机草、马缨丹、银鱼等等。 生物入侵分有意和无意两种。随着物种的引进,这些外来移民一方面可能造福人类,一方面也可能给当地生态环境乃至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140多年前的1859年,英国人托马斯·奥斯汀引进了24只兔子,为打猎而放养了13只。在这没有天敌的国度里,它们至今已繁衍6亿多只后代,这些兔子常常把数万平方公里的植物啃吃精光,导致其他种类野生动物面临饥饿的危机,许多野生植物也存在绝种的可能。 2001年5月7日,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一份报告中警告说,家褐蚁、褐树蛇等物种入侵其他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损失。入侵物种可能威胁当地动植物的生存,导致庄稼减产、使海水和淡水生态系统退化。报告列出了100种入侵性最强的外来生物,包括水生和陆生生物、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这些入侵者包括家猫、北美灰松鼠、尼罗河鲈、水风信子和家褐蚁,世界危害最大的引入异域物种还包括灰鼠、印度鹩哥、亚洲虎蚊、黄色喜马拉雅悬钩子和直立仙人果。之所以称它们是入侵者,是因为它们的活动极度活跃,在印度洋的圣诞岛,家褐蚁在18个月中杀死了300万只螃蟹。尼罗河鲈在1954年被引入东非的维多利亚湖时是为了减少当地鱼类的数量,但是尼罗河鲈通过猎食鱼类以及同当地鱼类争夺食物,导致当地200多种鱼类灭绝。 除了疯牛病、口蹄疫,古今中外由于有害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和农业生物的安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沉痛的。公元5世纪下半叶,鼠疫从非洲侵入中东,进而到达欧洲,造成约1亿人死亡;1933年猪瘟在我国传播流行造成920万头猪死亡;1997年,香港发生禽流感事件,不得不销毁140万只鸡,仅赔偿鸡农鸡贩的损失即达1.4亿港币。 正如世界自然保护同盟2000年2月在瑞士通过的《防止因生物入侵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失》中指出的那样,“千万年来,海洋、山脉、河流和沙漠为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演变提供了隔离性天然屏障。在近几百年间,这些屏障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已变得无效,外来入侵物种远涉重洋到达新的生境和栖息地,并成为外来入侵物种。” 自由贸易的强化、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与旅游的大幅度增长,为物种偶然的或有意的传播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机会。一次次飞机航班、一艘艘远洋轮船、一位位在各大陆之间跋涉的旅行者,都可能携带着物种“登陆”一个陌生的环境。“每艘轮船、每架飞机、每辆卡车都是潜在的携带者。”

研究人员与InsilicoMedicine合作,利用名为Pharma的人工智能(AI)药物发现平台,在30天内就开发出肝细胞癌(HCC)的潜在治疗药物,而且只合成了7种成分。据报道,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类型,但AI发现了一个以前未知的治疗途径,并设计了一个可以与该目标结合的“新型靶向分子”。InsilicoMedicine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lexZhavoronkov表示,当世界为艺术和语言方面的生成性人工智能的进展所吸引时,该公司的生成性人工智能算法成功地设计出具有AlphaFold衍生结构的目标有效抑制剂。AlphaFold数据库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潜在的药物来治疗HCC。据悉,AlphaFold是一个由人工智能(AI)驱动的蛋白质结构数据库,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潜在的药物来治疗HCC。这一任务从目标选择开始仅用30天就完成了,而且只合成了7种成分。在第二轮人工智能驱动的化合物生成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更有效的靶向分子,尽管任何潜在的药物仍然需要进行临床试验。在预测人体内所有蛋白质的结构方面开拓了新的科学领域,可以利用这些结构并将其应用于“端到端”人工智能平台,以产生新的治疗方法来解决顽症。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对抗致命疾病的新武器,因为该技术能够分析大量的数据,发现模式和关系。

生物入侵论文发表小说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或在没有直接或间接引入或人类照顾之下而不能存在)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被入侵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缺乏自然控制机制,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外来物种的“外来”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随着国家、地区间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密切,随着全球环境不稳定因素的不断增多,一切没有硝烟的生态战争——“生物入侵”正在全世界范围悄悄�%F

你的选修课?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摘要】 区域间生物入侵是指国家内部不同区域间物种入侵所引发的危害。由于我国生态系统错综多样,国内人员、物品流动频繁且不易监控,因此区域间生物入侵危害已经十分严峻。本文主要以我国以及国外已有的区域间生物入侵事件为例,分析其主要的入侵途径、危害与防治措施。区域间生物入侵主要通过引种、运输、人为干扰等途径,可以造成土著种灭绝、基因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危害。全球气候变化、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建设以及海峡两岸交流等领域是今后我国区域间生物入侵研究的主要方向。【关键词】区域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 现状 防治1.生物入侵的定义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被入侵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缺乏自然控制机制,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外来物种的“外来”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2.中国外来物种入侵原因对外来物种认识不足,往往为了一时喜好,没有很好的对引时物种进行分析研究。如富寿螺,原产地在美洲吧,当年可能是华侨看到这个东西的美味,就带入国内,没想到这种生物繁殖性强,在中国少有天敌,成为人们稻田里的害虫。一堆堆粉红色的卵。还有一地黄花也是,当初引入中国是为观赏,但却不负责的让其在野处生存,也是因无天敌,繁殖力强,抢夺农作物的养份,土地。成为中国另一大害。中国现在流行中国的小龙虾,原产地也是美洲,但它却成为中国百姓口中的美食,这可能是例外吧。外来物种,有的是意外进入国内,如航空、运输。有的是特意引入,为了改良中国原有品种,有的是一些人个人喜好,私下带回国,一时兴起,过后又极不负责地放归大自然,让这些在没有天敌的地方快速成长,造成难以消除的生物灾难。 3.中国外来入侵物种3.1德国小蠊德国小蠊,原产于德国,故称“德国小蠊”。因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在商品流通运输的过程中输入我国,由于其体态与蟑螂极为相似,个体的大小如一般蟑螂四分之一,属蟑螂的一个品种。小蠊的繁殖速度比一般蟑螂要快数千倍,经半个月左右其幼卵即可长成成虫,群体数量比一般蟑螂多几倍乃至几千倍。小蠊的生活习性与一般蟑螂相似,喜在宾馆、酒店的中西厨房、酒吧、餐厅、包房等场所活动。它对人们造成的危害与蟑螂类似,主要是它们在活动其间将许多有害物质及病菌等传播到人们的食品及用具中,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3.2薇甘菊薇甘菊((学名:Mikania micrantha),也称消化蔓泽兰或小花假泽兰。原产于中美洲,现已广泛传播到亚洲热带地区,如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尼泊尔、菲律宾,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印度洋圣诞岛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包括斐济、西萨摩亚、澳大利亚北昆士兰地区,成为当今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大约在1919年薇甘菊作为杂草在中国香港出现,1984年在深圳发现,2008年来已广泛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该种已列入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也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3.3空心莲子草空心莲子草原产于巴西。20世纪30年代末随日军侵华引种至中国,起先在上海郊区栽培用作养马饲料,20世纪50年代,中国南方一些省市将其作为猪羊饲料推广,随后又被进一步引入中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该草已成为恶性杂草,在中国23个省市有发生。空心莲子草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性杂草,生命力强,适应性广,生长繁殖迅速,水陆均可生长。空心莲子草主要在农田(包括水田和旱田)、空地、鱼塘、沟渠、河道等环境中生长为害。空心莲子草根系发达,地上部分繁茂,在农田中生长会与作物争夺阳光、水分、肥料以及生长空间,造成严重减产。在田埂和田间成片生长影响农事操作。在鱼塘等水生环境中生长繁殖迅速,降低水中溶解氧含量,腐败后又污染水质,影响鱼虾生长。在河道和沟渠中的生长会堵塞水道,限制水流,增加沉积,对水运输和农田灌溉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在路边、公用绿地、居民区等生长影响环境的美观和卫生。3.4桔小实蝇 桔小实蝇,学名: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中文译名:柑桔小实蝇、东方果实蝇、黄苍蝇、果蛆 分类地位:双翅目实蝇科 柑桔小实蝇俗称果蛆,国外分布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日本、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等,国内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湖南、台湾等省。幼虫在果内取食为害,常使果实未熟先黄脱落,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除柑桔外,尚能为害芒果、番石榴、番荔枝、阳桃、枇杷等200余种果实。我国列为国内外的检疫对象。3.5水葫芦 多年生宿根浮水草本植物。因它浮于水面生长,又叫水浮莲。又因其在之间有一像葫芦状的大气泡又称水葫芦。凤眼莲茎叶悬垂于水上,蘖枝匍匐于水面。花为多棱喇叭状,花色艳丽美观。叶色翠绿偏深。叶全缘,光滑有质感。须根发达,分蘖繁殖快,管理粗放,是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的良好植物。但是也有害处:水葫芦繁殖能力很强,就是因为太强了,覆盖在整个湖面,使得水中的其他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水中的动物没有得到充物,不能够维持水中的生态平衡。甚至有时会堵塞水道。3.6烟粉虱(B型与Q型)、稻水象甲、苹果蠹蛾、马铃薯甲虫、松突圆蚧、椰心叶甲、红脂大小蠹、红火蚁、克氏原螯虾、松材线虫、香蕉穿孔线虫、福寿螺、紫茎泽兰、巴西龟,美国白蛾 ,福寿螺 水花生、豚草、紫茎泽兰、飞机草、大米草、薇甘菊、银胶菊等。4.中国生物入侵现状4.1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 1)对经济的影响。中国农业部门经过测算,仅11种外来入侵物种给农业、林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70多亿元,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在一千亿元以上。外来生物入侵的频率也在加快。万方浩透露说,中国海关每年截获的外来入侵物种的数量和批次急剧增加,每年大约以20%的速度增长。外来生物入侵指外来物种在新的环境中肆意繁衍并对进入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改变地表覆盖,加速土壤流失由于植食性动物的采食和践踏而加速土壤流失的情况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尤其是岛屿。 ②改变土壤化学循环,危及本土植物生存 (a)某些外来植物在营养代谢过程中沉积某些物质,从而改变了周围土的化学成分,使周围的本土植物难以正常生长而失去竞争能力。 (b)改变水文循环,破坏原有的水分平衡入侵的外来植物主要通过比本土植物多用或少用降水而影响当地水文循环。 (c)增加自然火灾发生频率自然火灾发生 (d)格局是自然生态系统动态的重要组成之一,当外来生物入侵后,改变了这一格局,则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重要影响。 ③阻止本土物种的自然更新 外来动、植物均可以阻止本土物种的自然更新,从而使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长期无法恢复的变化。20 世纪50 年代传入我国 的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扩散蔓延于我国西南省区,侵占林地、荒山,阻碍森林生长和更新。 改变本土群落基因库结构 外来物种与本土近缘物种杂交,从而改变本土物种基因型在生物群落基因库中的比例,使群落基因库结构发生变化。而且有时这种杂交后代由于更强的抗逆能力而使本土物种面临更大的压力。这种情况不但发生在植物中,在鱼类、两栖和无脊椎动物中也时有发生。 加速局部和全球物种灭绝速度根据Macdonald 等对全球脊椎动物的统计,941 种濒危动物中的18.4 %受到外来物种的威胁,但分布格局差异很大,岛屿上的比例明显高于陆地(除澳大利亚外) , 达到31.0 %;在各大洲中以澳大利亚最为突出,达到51.7 %。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保护署认为,濒危物种名单中的160 种濒危动物与外来物种的入侵有关;另有估计,美国958 种濒危物种中的约400 种面临外来物种的竞争和捕食而处境危险。而在世界其他某些地方,多达80 %的濒危物种面临外来物种的压力。3)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些外来入侵物种能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健康,如,红火蚁叮咬人体。豚草产生的花粉引发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等疾病。褐家鼠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病。麻疹、天花、淋巴腺鼠疫以及艾滋病都可以成为入侵疾病。人类对热带雨林地区的开垦,为更多的病毒入侵提供了新的机会,其中包括那些以前只在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的病毒,比如多年前袭击刚果等地的埃博拉病毒。前面提到的三裂叶豚草,它的花粉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的主要病原物,可导致“枯草热“症,在美国约有20%的人受花粉过敏症的侵扰。我国国内虽然还没有大量的报道,但在国外的许多华人到美国后一两年内就会出现花粉症的症状。目前豚草已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15个省市,如果一旦大面积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4.2中国预防外来入侵物种的措施1)预先防范方法在考虑对已经本地化的外来物种采取消灭、遏制和控制措施时,也应使用这种预先防范方法。对一个外来物种的侵入可能造成的各种长期影响缺乏科学定论不应被用作理由来推迟采取或不采取适当的消灭、遏制和控制措施。2)三阶段分级处理方法①预防比之在一个外来入侵物种已经引进和本地化后再采取措施更有成本效率和有利于环境。 ②应优先重视预防在国家之间和之内引进外来入侵物种。如果已经引进一个外来入侵物种,则及早发现和迅速采取行动对防止其本地化极其重要。可取的做法往往是尽快消灭引进的生物体③在无法消灭或缺乏将其消灭所需要的资源的情况下,则应实施遏制和长期控制措施对有关的惠益和费用(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任何研究应在长期的基础上进行。3)生态系统方法为对付外来入侵物种而采取的措施应酌情以缔约方大会第V/6号决定中所阐明的生态系统方法为基础。4)国家的作用①在外来入侵物种方面,各国应认识到在其管辖或控制范围内各种活动作为外来入侵物种的潜在来源而对其他国家可能构成的风险, 并应采取适当的单独和合作行动以尽可能减少这种风险,包括提供关于某一物种的侵入行为或侵入危险的任何现有资料。②此种活动的例子包括:(a) 有意地把一个外来入侵物种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即使它在起源国中是无害的); (b) 有意的把一个外来物种引入本国,如果存在着使物种此后扩散(无论是否以人类为媒介)到另一个国家并成为侵入性物种的风险。 (c) 可能导致无意引进的活动,即使引进的物种在起源国是无害的。 ③为协助各国尽量减少外来入侵物种的传播和影响,我国应尽可能查明有可能变成具有侵入性的物种,并向其他国家提供此类资料。 5)研究和监测为了发展充分的知识以处理这个问题,各国有必要酌情对外来入侵物种进行研究和监测。这些努力应试图包括一项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基准生物分类研究。除这些数据外,监测是及早发现新的外来入侵物种的关键。监测应包括有针对性的普查和一般性普查,并应争取得到其他部门包括地方社区的参与。有关外来入侵物种的研究应包括彻底查明所存在的入侵物种并应记录:①侵入的历史和生态资料(来源、途径和时期)②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特性 ③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方面造成的有关影响,还有社会和经济影响,以及它们如何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6)边界控制和检疫措施对外来物种构成威胁的风险分析及其潜在的进入途径进行评估。应视需要加强和扩大现有有关政府机构或主管当局,应适当培训工作人员以实施这些措施。采取旨在及早发现的办法以及区域和国际间的协调对预防工作极为重要。7)教育和提高公众意识提高公众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意识对成功地管理外来入侵物种至关重要。因此,各国有必要促进在侵入的原因和与引进外来物种有关的风险方面的教育和公众意识。在需要采取减轻措施时,应开始实行教育和公众意识方案,促使地方社区和相关部门团体支持这种措施。

生物入侵论文发表小说文案

紫茎泽兰仿佛其中的一种。。。

(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生物入侵者 一.自主探究一二三 1.重点字词大集中 ①读准下列的字音 劫掠(lüě) 栖息(qī) 藩篱(fān) 归咎(jiù) ②解释下列的词语 归咎:归罪。 藩篱: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 啸聚山林 互相招呼着在有山有树林的地方聚合起来。 失衡:失去平衡。 劫掠: 用武力掠夺。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监控 监测的控制。 在劫难逃 命中注定要遭受,逃也逃不脱。现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五彩斑斓 五彩:指青、黄、白、赤、黑五种颜色。泛指各种颜色灿烂而多彩。 物竞天择: 自然界中万物都在为生存而竞争。优秀者生存,劣者淘汰,这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观点。 束手无策:比喻无能为力或没有办法。束手,捆住了手。 为所欲为:原意是做自己要做的事。现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多指干坏事。为,做。欲,想。 始料不及:当初没有估计到这种结局。料,预料,估计。及,到。 厄运:困苦的遭遇。 酝酿: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用来比喻事前考虑或磋商,使认识统一。 2.背景资料全搜索 梅涛,当代科普作家.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移迁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 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希望学习《生物入侵者》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文章结构巧图解 二.课文全发散 1.整体感知 〔主题〕 本文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移迁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科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见解和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所采取的措施。 〔层次〕 引出话题( 1 ) 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摆出现象(2—4) 生物入侵者与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绍。 探究原因( 5 ) 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 揭示态度(6-7) 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 采取措施( 8 ) 通过议案、成立部门。 〔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首先引出话题(议题),接着摆出现象,再探讨因果,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2.问题探究 ⑴.为什么对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这种普通人不会感到惊讶的事情,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会认为这“不是件寻常小事”? 明确:普通人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只会感到新奇,不会考虑更多的问题;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此就会考虑许多问题:甲虫是从哪里来的?甲虫是如何到这里来的?甲虫的生态是怎样的?甲虫是否会对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影响?等等。他们是不会视而不见的。 ⑵.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明确:文章第2段已经写到,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由于进行缓慢,并受到时间和空间跨度的限制,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么它们的迁移速度就会极大地加快,也会很容易地突破时间和空间跨度的限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⑶.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明确: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总结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⑷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明确: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 ④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亚的一种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来,导致数千公顷的森林被毁。这种真菌对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树种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新西兰,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的袋鼠,估计每晚可吃掉21吨当地的森林。 ⑦来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棕色树蛇,使太平洋关岛上11种鸟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绝迹。 ⑸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明确: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那么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入侵的呢?为什么会增多呢?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另一部分人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合作学习A与B A.课内知识总结 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言之,一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说记事的文章,大致要知道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哪些人参与了这件事,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过、结果又怎样。又如写人的文章,大致要了解这是怎样的一个人,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再如状物的文章,就得知道这个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有什么特征。写景的文章,就应该了解是怎样的景色等等。 在阅读中,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简明的理解课文的要旨,为进一步领会文章中心,概括中心思想打下基础。因此,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分析、理解、概括能力,有助于发展我们的思维。 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呢?第一,要注意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要整体的把握,要从整体上加以归纳,不能以偏概全,以次要充当主要,以部分代替整体。第二,分析文题进而概括主要内容。文章的标题与内容关系十分密切,标题是文章的“窗户”,我们往往可以透过这个“窗户”去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题,就是从标题入手,适当展开,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做法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标题提出若干问题,再把这些文题的答案归纳起来,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讲,凡是课题能启发、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第三,抓重点段概括主要内容。一个文章有若干个段落,其中有主要段落和次要段落之分。主要段落就是对表达文章中心起关键作用的段落。我们就可以用抓重点段的方法去概括主要内容。第四,还可以采用段意归并概括主要内容。 何为段意归并?段意归并,就是把段落大意合并起来。对一篇文章来说,段落大意是“局部”,主要内容是“整体”,整体总是由部分组成的。如果一篇文章的各个段落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围绕同一个内容写的,这时就可采用段意归并的方法来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点要点提示。 ①.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分析。 ②.抓住文题,可运用课题扩展的方法。 ③.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尤其是那些直接揭示文章主题的句子。 ④.因为是主要内容,就得从内容的角度去概括,要能与中心思想区别开来。(主要内容是指“写什么”,中心思想则是回答作者“为什么写”,两者不能等同。) ⑤抓住关键段落概括文章内容,品读精彩章节。 ⑥.根据课前提示、书后注释和课后习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范例1:《大自然的语言》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分析: 1.注意文体特征。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也是事理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首先必须通过整体感知,认识说明的对象。通读全文,可以知道文章说明的对象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是文章介绍的是一门科学——物候学。 2.分析标题与作者。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而作者竺可桢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根据这些,本文内容应该着重介绍物候学方面的知识,如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层次。文章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现象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解答: 这篇文章着重介绍了物候、物候学、影响物候学的因素以及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四个: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古今差异。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文体是说明文的内容要点如何概括,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分析标题,了解说明对象。 2.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身份、职业、取得的成就等,这就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 3.理清结构层次概括段落大意,概括段落大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范例2: 克隆技术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分析: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这是生物学家谈家桢根据多篇相关文章改写而成的,重点介绍了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要概括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的内容,可从小标题入手。浏览一下课文的小标题就知道文章第四部分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 解答: 第一,克隆可以有效的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解题方法链接 通读全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弄清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小标题的直接从标题入手 范例3: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作者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的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对“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做出了直截了当的回答:“是大陆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显然一部分恐龙正是搭乘这班“航船” 来到南极的。那么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一年的恐龙为什么会突然灭绝了呢?作者在第二篇短文中作了深入的探讨。“被压扁的沙子”成了证据。“被压扁的沙子”也就是石英,它具有两点性质:(1)斯石英不十分稳定,它会变为普通沙子,但在自然状态下的“反弹”非常缓慢,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另一方面,斯石英在很高的温度下又会很快恢复为普通沙子。(2)斯石英“只出现在被强烈挤压的地方”它的形成来自于巨大的压力。作者讨论这些话题是为了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科学根据,最后作者用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的“研究”、“检测”的结果有力的证明了在6500万年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因该是“撞击”。 解答: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范例4:《生物入侵者》的主题是什么? 分析: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许多人对此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法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科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见解和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所采取的措施。 解答:“生物入侵者”的主题是生态环境问题,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一些生态环境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 要写好一篇文章就必须合理安排顺序。我们以说明文为例.要把某一事物准确、清晰的告诉人们,固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但是,如果“说”得杂乱,“说”得无序,那么别人对所介绍的事物还是不清楚,不明白。因此,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得准确、清楚、明白,必须合理的安排说明顺序。那么合理安排顺序的依据是什么?以说明文为例,说明事物总是有目的、有意图的。比如介绍一种商品,目的是为了让别人了解该商品的价值和用途,意图是打开销路,使商品进入千家万户。而说明的目的又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就必须根据具体的说明目的进行安排,这样的安排才是恰当的,合理的。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几种?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包括程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为了说清楚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说清楚事物制作的工序,常用时间顺序,这样安排顺序,文章容易写得线索清楚,条理分明。说明事物的形状和构造,一般是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依次进行说明。所有静态中的事物都是在空间中存在的。如各类建筑、名胜古迹等,它们都有一定的方位,形状和构造,对这类事物通常采用空间顺序加以说明。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安排说明的先后顺序,多用于说明抽象的事理。它包括由总到分,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由数量到质量等。一般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变化的词语,以及事物内部关系的词语分别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语言标志。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的文章写作顺序一般都是采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记叙文通常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或事情发展顺序来结构文章,而议论文则以逻辑顺序为主,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各种文体的结构形式常有总分、并列、层递几种。要理清其顺序就是寻找语言标志,有时还可以从分析结构、梳理思路入手。 B.课外知识拓展 生物污染的全球化(胡定金) 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往日浓阴蔽日、绿树摇曳的岛上,长满了薇甘菊。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 这个令人恐怖的“植物杀手”原产于中、南美洲。80年代,薇甘菊传到东南亚,给种植香蕉、茶叶、可可、水稻等经济作物的农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90年代初,薇甘菊的魔脚踏上了我国海南岛的土地。几年后到达了深圳,在深圳宝安一片4 000亩的人工山林里,几乎80%的山林遭到了薇甘菊的蹂躏。一些杉树林已被薇甘菊封杀,一些山顶已被薇甘菊完全覆盖。 科学家把这种类似薇甘菊的事件,称为“生物污染”。它指某种有害的外来生物侵入并造成原有生态的破坏。与化学污染不同,外来生物可以不断地增殖并扩散到新的地方,还能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并占据优势,从而危及本土物种。 人们对这些有害外来生物的侵入往往简单地当作偶发事件,对它的威胁的认识也很不够。其实地球上这种侵入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而且随着交通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的不断增加,这种侵入的频率和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且有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目前,外来生物在地球上大部分湖泊和河流系统中、大部分海岸和主要岛屿上都可发现,并扩散到所有大陆,有的已经形成了污染。 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 000公顷的海底。在南欧、尼日利亚、南非、新西兰、澳大利亚、巴西和美国东南部,ASIAN TIGER MOSQUITO蚊可能会增加传播许多种危险疾病的风险。这种进攻型叮咬蚊子能携带至少17种病毒,包括登革热、黄热病和其他多种脑炎。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地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澳大利亚的一种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来,导致了数千公顷的森林被毁。这种真菌对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树种和矮小的灌木。在新西兰,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的袋鼠,估计每晚可吃掉21吨当地的森林(树皮、树芽、树叶等)。来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棕色树蛇,使太平洋关岛上11种鸟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绝迹。科学家担心这种蛇会扩散到整个太平洋地区。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的气候明显变得比较干燥,湖中的68种鱼有38种已不复存在。 除了主动蔓延之外,人为的盲目引进物种也是造成生物污染的原因之一。在非洲维多利亚湖,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导致200多种地方鱼种的灭绝,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脊椎动物的灭绝。水松树和金合欢属树种的引进本来是用于植树造林,现在却消耗了用于供应开普敦的地下水。 尽管人类对生物污染进行了长达40年的研究,但生态学家仍未发现生物污染过程的自然规律。 首先,对“入侵者”知之甚少。杂草可以说是最通常的入侵者,但也有很特别的入侵者。我们对入侵者的“家族”了解甚少,不知道何种生物将是成功的“入侵者”。 其次,对入侵的地点、时间无法预测。一般来说,失衡的生态系统通常要比完整的生态系统更易受到影响。EURASIAN CHEAT GRASS能在美国西北部2 500万公顷的土地上占居优势,其原因之一就是当地牧民过度放牧所致。但也有很多例外的情况。例如在现存的未受干扰的夏威夷雨林中,占优势的昆虫常常是外来的。在五大湖中,水质的改善可能帮助了SEA LAMPREY,因为这种食肉鱼种幼体对污染相当敏感。一种外来生物侵入后,可以潜伏几十年,生态平衡的改变可导致爆发性侵入。植物侵入的这种潜伏期更为普遍,几乎可以肯定许多外来生物的存在,只不过我们没有觉察到,根据美国一名研究杂草侵入的专家的看法,外来杂草通常在侵入30年或扩散到4 000公顷后才被发现。 此外,我们对生物侵入的危害程度无法估计。因为外来生物侵入的危害不仅是取代当地物种,而且会有惊人的后果。让我们来看看蒙大拿FLATHEAD河流中细小糠虾引进事件。野生动物保护人员为了增加另一种引进的KOKANEE鲑的饵料数量,在1970年前后引进了糠虾。然而鲑鱼的习性是在表面捕食,糠虾只在晚上升到表面,鲑在晚上又看不见糠虾,反过来糠虾还吃掉了鲑鱼鱼苗依赖的浮游生物。结果鲑鱼数量下降,导致熊、捕食鸟和其他依赖鲑鱼的动物的灭绝,致使许多鹰饿死。 生物污染的危害远非如此,它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潜藏着巨大的威胁。 威胁生物的多样性。山脉、沙漠和海流等作为自然边界将不同生态系统分隔开来。人类贸易、旅行和其他活动造成的生物污染破坏了这些自然边界的作用。外来生物威胁着本土物种,造成本土物种数量减少乃至灭绝。生物污染极大地威胁着生物的多样性。美国一项试验表明,新的基因工程植物将所含耐除草剂的基因传给杂草的速度比人们预期的要快得多。Bt植物不仅会杀死目标害虫,还会杀死一些益虫,而且威胁到这些昆虫的天敌。因此,对基因植物在批准进行大田种植前,必须进行大量的试验和严格的审定。 威胁人类的健康。各种途径造成外来病菌在全球的传播和流行。全球的艾滋病、英国的疯牛病、日本的“0157细菌”、香港的禽流感、台湾地区的肠病毒等都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美国近年来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强化食品卫生管理,实施“危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计划,1998年更投入4 300万美元用于食品安全的监测、研究与教育。 威胁经济的发展。外来病虫害的侵入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美国,外来害虫对森林的损失每年高达40亿美元。最近,美国发现光肩星天牛(Asian Longhorned Beetle)对一些树木造成破坏。美方认为是通过木质包装材料从中国传入的,拟对中国实施更严厉的措施,包括要求中方出口商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木质包装材料处理(加热、熏蒸等)证明。美方的新规定估计将影响到30%-50%的中国对美出口,对我国的经济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尽管许多科学家和土地管理者对生物污染忧心忡忡,但却很少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重视。最近,美国政府正在着手制定一项战略,以协调三十多个联邦机构应付外来生物的卥侵。西欧一些发达国家也在积极寻求应对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等相关国际条约,减少漏洞;切断外来生物的侵入通道;建立国际生物监控体系和数据库,克服侵害物种信息的零散;结束自然资源管理者对外来物种的引进,如牧区外来饲料植物、用作土壤保护的外来草种;提高人口整体生态意识,使人们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选自2000年6月12日《光明日报》) 预警机制防范生物入侵 外来有害物种入侵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据美国、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显示,上述三国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损失分别是1370亿美元、1300亿美元和800多亿美元。我国也是外来有害物种入侵造成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伴随进口货物增加,通过木质包装箱等多种隐蔽形式传入森林有害物种的危险性不断加大,上海防范有害物种入侵的任务艰巨。 上海自然植物资源有本地种和外地种约700种。佘山地区种子植物从上世纪60年代的80科147属184种,减少到1996年的64科15属144种,这与外来物种的侵扰不无关系。 近年来,黄浦江上游的水葫芦疯长,影响航道安全、水域面貌,以及浦江水系的生态系统。此外,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花生等恶性外来物种也蠢蠢欲动。 专家建议:目前,上海应尽快建立进境植物及其产品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外来物种种类及其对本地生物影响的数据库。 “外来户”抢了“本地户”的家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它形似田螺,壳薄肉多,是一种大型食用螺类。上个世纪80年代,微山县把它作为一种美味佳肴引进当地。然而福寿螺的进入,却打破了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目前,福寿螺在当地水域疯狂繁殖,泛滥成灾,导致秧苗受到破坏,农业生产遭受损失。 据了解,类似这种由于外来物种进入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在我国并不鲜见。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约有上百种入侵生物,这些外来物种给我国农业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人类健康等都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在外来入侵的植物中,水花生能使水稻、小麦、玉米三种作物产量损失分别达45%、36%、19%,紫茎泽兰含有的毒素能引起马和羊的气喘病。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仅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高达574亿元。 近几年,外来物种入侵破坏我省生态环境的情况也不断发生。俗称“食人草”的大米草,在东营市黄河入海口地区已泛滥,成灾面积多达1.3万亩,零星可见成草面积5万~6万亩,草籽漂流面积在10万亩以上。大米草所到之处,贝类、蟹类、鱼类等多种生物窒息死亡,而发达的根系又堵塞航道,给运输、渔业等带来诸多不便。 目前,对我省危害较为严重的外来物种主要有大米草、水葫芦、美国白蛾等。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环评室主任王洪涛研究员介绍说,我省外来物种带来的危害虽不是很严重,但经济损失也不少。上个世纪40年代,随“冲绳百号”引种传入我省的甘薯黑斑病,

这是我自己写的生物多样性论文,交选修课作业的。我理解你的心情,可这样搞不好,最好自己写。提要:外来物种入侵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对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巨大威胁,现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其危害已随人类的认识水平和估算能力的提高而日益彰显。本文介绍了物种入侵的概念,列举了其危害,讨论了控制物种入侵的一种方法:引入天敌是否是治理物种入侵的最佳方法。 我国亟需对现有的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法规体系进行全面清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完善现有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和控制体系,尽快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法》和《入侵物种管理法》,为我国防止外来生物入侵,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提供法理依据和制度保障。一、物种入侵的概念及过程。按照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的定义,所谓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或在没有直接或间接引入或人类照顾之下而不能存在)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入侵物种则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并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物种。从新石器时代起农民就不断地移植植物物种、动物物种。17世纪以来,旅行的人们加强了这种混杂,有时结果是好的,但更经常是带来灾难性后果。 随着交通方式的进步、国际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外来物种入侵的概率大大增加。一个地域的某物种比过去更经常地被有意或无意地携带或转移到另一个地域,并在缺乏天敌等制约因素的新环境下繁殖、扩散, 进而对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身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如众所周知的水葫芦、松材线虫等。随着全球化进程中国际间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的日益频繁,外来物种扩散的规模和速度均超过以往,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日益加剧。外来物种入侵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是有意引进,包括用于养殖、种植、花卉等目的的引种,用于生物防治、绿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目的的引进;二是无意引进,包括随航空、陆路、水路运输工具和压舱水的引入,随进出口货物和包装材料的引入,旅客无意引入等。那么,外来物种究竟是怎样成功“入侵”我国的呢?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组织协调下,中国自2001年12月开始在全国展开了历史上首次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最近终于摸清了外来入侵物种的底数,本次调查共查明外来入侵物种283种。调查结果显示,在283种外来入侵物种中,39.6%是属于有意引进造成的,49.3%是属无意引进造成的,自然入侵(指物种随风媒、虫媒和鸟媒等媒介自然传播)的仅占3.1%。而在外来入侵的植物中,有一半左右是作为有用植物引进的。 可见,人们对外来入侵物种认识滞后是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的最大因素,很多单位和个人对外来物种可能导致的生态和环境后果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外来物种的引进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的倾向。有些地方和部门,盲目认为外来植物比本地植物好,因此在工作中不注意发掘本地的优良品种,而热衷于从国外引种,极大地增加了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可以说,“人祸”(人为原因)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帮凶”,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首先是一个人为的问题。而外来物种通过各种途径到达某一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就能形成入侵,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从“移民”到“侵略者”的转变。外来入侵种的入侵是一个复杂的生态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可分为四个阶段: 1.侵入:指是生物离开原生存的生态系统到达一个新境; 2.定居:是指生物到达入侵地后,经当地生态条件的驯化,能够生长、发育并进行了繁殖,至少完成了一个世代; 3.适应:是指入侵生物已繁殖了几代,由于入侵时间短,个体基数少,因而种群增长不快,但每一代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有所增强; 4.扩散:是指入侵生物已基本适应生活于新的生态系统,种群已经发展到一定数量,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并具有快速增长和扩散的能力,当地又缺乏控制该物种种群数量的生态调节机制,该物种就大肆转播蔓延,形成生态“暴发”,并导致生态和经济危害。 但并不是每个物种的入侵都必须完成这四个阶段,如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入侵某一地区并成为优势种群,大约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入侵阶段,通常呈单株散生或是成小丛;第二是定居阶段,通常呈小斑块或呈大斑块分布,许多干扰生境还没有被占据;第三是稳定阶段,通常呈大群分布,几乎占据了当地所有适于豚草类生长的干扰生境。 二、物种入侵的危害外来物种的危害极大,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点:1. 直接减少当地物种数量。2. 间接减少依赖于当地物种生存的物种数量。3. 改变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4. 对火灾和虫害的抵抗能力降低。5. 土壤保持和营养改善能力下降。6. 水分保持和水质提高能力下降。7. 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下降。 据了解,世界许多国家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很惊人,美国每年损失1500亿美元,印度每年损失1300亿美元,南非损失800亿美元。 IUCN 2003年2月5日发表的研究报告估计,目前,外来入侵物种给各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IUCN还指出:当前,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原生物种衰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中国首次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的结果表明,外来入侵物种已对中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一些物种在某些地方已经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据中国农业部最新的统计显示,目前已经至少有380种植物、40种动物、23种微生物正“全面”入侵我国,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中国国民经济有关行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计198.59亿元。专家们根据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及遗传资源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每年为1000.17亿元,两项相加,外来入侵物种对中国造成的总经济损失为每年1198.76亿元,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36%。 入侵物种给我国带来的更大灾难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能够成功入侵的外来物种,往往具有先天的竞争优势,一旦在新的滋生地摆脱了人类的控制和天敌的制约,就会出现爆发性的疯长,排挤本土物种,形成单一优势种群,最终导致滋生地物种多样性、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丧失。生物入侵经典案例:1859年,当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夫为了打猎而从外国弄来十几只兔子后,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爆发了。兔子是出了名的快速繁殖者,一只雌兔一年可以产25只兔仔。而且这些野兔发现自己来到了天堂:澳大利亚没有鹰、狐狸这些天敌,与兔子处于同一种小生态 的小袋鼠对它们也没有竞争能力,因此兔子数量剧增。这些野生的兔子吃牧草,啃小麦,剥食树皮草根,所到之处麦苗牧草荡然无存。它们还到处打洞,破坏水源,使良田变荒漠,一些小岛甚至发生了水土流失。当地的农业和畜牧业遭受巨大损失,并使当地有袋类由于食物缺乏而受危。人们筑围墙、打猎、捕捉、放毒等等,办法用尽,而兔灾仍然无法消除。1950年,人们尝试一种控制野兔的新方法。一种能杀死的兔子的病,即粘液瘤病(兔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枣译注),被引入澳大利亚。科学家先将该病传染给蚊子,然后经蚊子再传染给兔子。但是针对兔子的细菌战被证明只是使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暂时缓解,一小部分兔子对这种病毒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它们在侥幸逃生后又快速繁殖起来。整个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的灭兔行动从未停止过。克氏原螯虾(procambius clarkii),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小龙虾,我们在垂涎其美味的同时恐怕从没想过他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入侵种。我国20世纪30~40年代从日本引进,日本于更早时期从美国引种,主要用作食物和宠物。如今在中国分布范围日渐扩大,在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的诸省市都能见到。螯虾能给堤坝造成危害是由其喜欢穴居的生活习性决定的,它的前端长有一对钳子般的螯足,打洞的速度很快,范围也较大。由于它们经常生活在江、河、水库、池塘和水田等的岸边,因此对于堤坝的危害可能比白蚁的危害更大。它们的洞通常深度1-5米,直径6-12厘米,有垂直洞,也有水平洞,有时洞洞相连,在大堤背水面数十米以内经常发现。这些虾洞往往与管涌形成有关,对堤防危害极大:在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中,防汛人员在长江荆江大堤章化段巡堤查险发现清水漏洞,开挖处理时在堤身挖出大量螯虾;鄂州长江干堤燕矶段也发现10多起螯虾危害大堤的情况,武汉市汉阳区汉江大堤上黄金口段的一处约100平方米的池塘边就曾发现了37个虾洞,经及时用砂石料填埋,才消除了隐患。它们能在临时性水体中生存,且食性广泛,建立种群的速度极快,易于扩散。对当地鱼类、甲壳类、水生植物极具威胁,破坏当地食物链;因其取食根系而直接对作物(尤其是水稻等水生、半水生作物)和天然植被有灾害性破坏;螯虾食性很杂,对鱼苗发花和1龄鱼种培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危害人工繁育的幼蚌。由于克氏原螯虾适应性强,抗逆能力强,食性广泛,种群增殖速度快,目前对克氏原螯虾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近年来,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呈现传入数量增多、传入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每年因此而造成的经济和生态损失高达数千亿元,潜在危害更是难以估量。 四、治理措施中国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入侵种多、危害严重。目前广泛采取引进新物种的“天敌替代法”有可能是“引狼驱虎”,我国应立足本土生物多样性优势,寻找对付入侵的“本土卫士”。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高贤明博士认为造成生物入侵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各地盲目引进各种外来物种,同时在生物入侵的治理中,为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各地未经过任何科学的论证和必要的试验,就普遍采取从国外引进天敌和替代物种的“以夷治夷”方式,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导致新的生物入侵危险性极高。 近来科学家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已发现众多能排挤、抵御外来生物入侵的本土物种,这使中国的生物入侵治理有了新的“转机”。参与中科院“重要外来物种的入侵生态学效应及管理技术研究”项目的专家最近重点对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在与被称为植物界“食人鱼”的紫茎泽兰生存竞争中最终可以占优势的本土植物有100多种。目前他们正在对这些植物进一步筛选,并在良种选育、采种园建设、栽培技术、管护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另外,我国应尽快制定《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法》和《入侵物种管理法》,而且由于外来入侵物种的影响面极大,我国应成立包括农业、林业、环保、海洋、贸易、检疫、卫生、国防、司法、教育、科研等国家主管部门在内的统一管理协调委员会,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全面管理外来入侵物种。立法时的核心问题是加强和完善对外来物种引入的评估和审批制度,并应充分考虑到入侵种传入的各个环节,针对每一传入途径制定相应的法制管理对策。具体应当包括如下方面:第一、建立完善的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作为国家与地方管理部门早期预警和决策的依据,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方面主要有:健康风险、对经济生产的威胁、对当地野生生物和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以及引起环境破坏或导致生态系统生态效益损失的风险等。 应当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凡从国外引入,或者从国内跨生态系统引入时,都需要办理申请和经过评估。在充分的科学研究和信息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制定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名录及评估方法,将其作为法律附件,为司法实践提供科学参考。法律本身可以长期稳定不变,但这些附件应该是动态的,需要根据科学研究的结果更新。第二、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早期预警、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首先,我国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早期预警体系应包括建立国家和省级水平的早期预警工作体系。早期预警单位应该进行野外调查,验证所收到的报告与物种鉴定的结果,以及做出是否需要加强监测的建议。而且在监测的管理方面,应大力加强有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建立起相应的入侵物种数据库和物种鉴定专家数据库。立法应当明确规定建立定期(年度)普查制度。地方与中央则应分别建立相应的定期报告与公告制度,以便及时汇总信息以发布国家生态安全预警名录,制止外来物种的入侵和蔓延。另外,我国亟需建立专门的入侵物种快速反应体系。国家环保总局在构建该体系中应发挥积极作用,充分结合各部门已有的和拟建的快速反应机制,使之形成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体系,实现协调统一和信息共享。第三,建立完备的预防措施、野外释放试验、清除、控制体系。预防措施首先要通过立法建立双许可证制度,即从国外引进物种时,均要求有出口国和引进国两个许可证明,从而控制潜在风险物种的进口、出口和转移。另外应当改革现有防范机制,并加强海关执法,强化海关对于物种的非法转移及物种转移的许可文件的检查。 由于外来入侵种常常有停滞期,所以在允许大面积扩大释放之前必须进行一个试验,即在被控制的和可恢复的条件下进行野外释放试验。如果外来物种产生不良影响,即应迅速制定清除计划。此类计划极易引起更严重的生态破坏,所以必须十分周密,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并确保清除方法有效、无污染,而且不能危害人类和本地动植物。清除计划必须确保有足够的立法和机构组织保障,还包括清除后必要的生态系统恢复措施。 但是实际生活中,彻底清除有害生物和物种常常很难,这时只能使用控制计划,将入侵物种控制在可以管理、引起灾害尽量小的状态。控制计划当然也应当通过立法给予保障。第四、关于责任和费用承担问题 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完备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8]。法律应明确规定引入者所必须承担的相应的清除和经济赔偿责任,其中包括进行危险性评估、实验、监测和治理的义务。同时国家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立法对引种不当的责任机构或人员,予以经济处罚。责任人应向受害者支付补偿费,或受害者可以依法申请国家赔偿。由于外来物种入侵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极为严重,而预防、清除或控制此种危害,维护现有的生物安全所需要的费用,更是责任人难以承受的天文数字,所以应建立风险分担机制,规定进口单位需要购买责任保险,以将经济风险转移给商业保险公司或社会保险机构。当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必须将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种作为生态保护的措施之一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相应的基金。最后,立法中应明确规定鼓励使用当地物种,外来物种仅在安全和必要的前提下,才能考虑是否引入。 参考文献:《人民网-环保频道》,《新华网》 ,解 焱. 外来物种入侵、危害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高勇 阎彩娥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调查 环保总局:外来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经济损失逾千亿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

生物入侵论文发表小说平台

(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你的选修课?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者》作者梅涛梅涛,男,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副主席。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南城县,1982年获浙江大学精密机械专业学士学位,200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博士学位。198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曾担任传感技术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于1999年6月起担任常务副所长。曾担任国家“八六三”计划自动化领域特种机器人专业组成员、国家“八六三”计划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专题组成员。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敏感技术分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理事、《国际信息获取学报》主编、《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杂志编委。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资助。1986年至1987年英国Middlesex大学电子工程系机器人与自动化中心访问学者,从事机器人传感器和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研究。199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机器人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从事机器人多传感器手爪和人机交互技术研究。1998年至1999年赴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系从事微电子机械系统和智能材料系统的合作研究,并协助该校建立了先进微系统实验室和智能材料实验室。研究领域为信息获取科学与技术、特种机器人、微机电系统。负责完成了多项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包括“多功能类皮肤型传感器”、“空间机器人多传感器手爪”、“新型谐振力敏传感器”、“智能气体传感器”、“主动式触觉信息获取与解释”、“混合集成力敏传感器”、“半导体力敏传感器”、“基于微机械加工的微型三维力传感器”等课题。采用MEMS、CMOS集成电路和信息融合技术,研制成功具有接触觉、力觉、滑觉和分布压觉的集成化触觉传感器,获发明专利。研制成功具有多维力觉、接近觉、距离觉、触觉等多种传感功能的智能手爪,为中国空间机器人实验系统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已发表论文八十九篇,获专利六项。目前正在研究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体内微机器人外场驱动与控制方法研究” 、“空间机器人形状自适应抓取机构研究”、“一种新的柔性指面触觉传感器的原理及实验研究”和国家863计划课题“舱外移动机器人手眼系统”、“多用途可更换夹持器研究”、“无线肠胃检查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爆炸微粒探测阵列研究”,以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信息获取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

生物入侵论文发表小说图片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或在没有直接或间接引入或人类照顾之下而不能存在)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被入侵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缺乏自然控制机制,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外来物种的“外来”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随着国家、地区间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密切,随着全球环境不稳定因素的不断增多,一切没有硝烟的生态战争——“生物入侵”正在全世界范围悄悄�%F

生物入侵者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间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如果一种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殖。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软体动物)被一艘货物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岛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殖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罪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的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斓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源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为害一方。 一些生物学家指出,一旦某种“生物入侵者”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并大规模繁殖,其数量将很难控制。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束手无策。 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一些学者主张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因为失衡是暂时的,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生物入侵者”并不是都能够生存下来,能够生存下来的就是强者,即使生态系统中的强者也同样受到该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为所欲为,因此,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得以实现。然而更多的学者则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自然调节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如果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许多本土物种将难逃绝种厄运,自然界的物种多样性将受到严重破坏。另外,“生物入侵者”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岂能无动于衷?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例如,美国众议院已于1996年通过了一项议案,要求各有关机构加强对有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监控,为此,美国政府正在酝酿一个跨部门的监控计划。

2012年1)Ding Wenjuan,Wang Renqing, Yuan Yifu, Liang Xiaoqin, Liu Jian. 2012.Effects of nitrogen deposition on growth and relationship ofRobinia pseudoacaciaandQuercus acutissimaseedlings. Dendrobiology, 67: 3-13.2)Zhang Juan, Dai Jiulan, Du Xiaoming, Li Fasheng, Wang Wenxing,Wang Renqing. 2012. Distribution and sources of petroleum-hydrocarbon in soil profiles in Hunpu wastewater-irrigated area, China’s northeast. Geoderma, 173: 215-2233)Zhang Juan, Dai Jiulan, Haorui Chen, Du Xiaoming, Wang Wenxing, Wang Ning,Wang Renqing. 2012. Petroleum contamination in groundwater/air and their effects on farmland soil at the outskirt of an industrial city, China.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In press(DOI: 10.1016/j.gexplo.2012.04.002)4)Wang Qiang,Wang Renqing, Tian Chengyu, Yu Yue, Zhang Yongli, Dai Jiulan. 2012. Using microbial community behavior as the complementary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indicator: a case study of an iron deposit tailing area.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 51: 22-29.5)Chen Hua,Wang Renqing, Ge Xiuli, Zhang Juan, Du Ning, Wang Wei, Liu Jian. 2012. Competition and soil fungi affect the physiological and growth traits of an alien and a native tree species. Photosynthetica, 50(1): 77-85.6)Wang Shujun, Liu Jian,Wang Renqing, Ni Zirong, Xu Shipeng, Sun Yueyao. 2012. Impact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n ecosystem services and its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184(5): 3213-3229.7)Chen Hua,Liu Jian, Xue Tong,Wang Renqing. 2012. Roads accelerate the invasion process of alien specie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347-353: 1483-1487.8)Yu Yue, Wang Hui, Liu Jian, Wang Qiang, Shen Tianlin, Guo Weihua,Wang RenQing. 2012. Shifts in microbial community function and structure along the successional gradient of coastal wetlands in Yellow River Estuary.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49:12-21.9)Ge Xiuli,Liu Jian,Wang Renqing.2012.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ical and current vegetation in Nansi Lake area.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518-523: 5180-5184.10)Xue Tong, Dai Jiulan, Zhang Mengmeng,Wang Renqing. 2012. FT-IR spectroscopic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forest soil and its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for mercury. Pedosphere. Accepted.11)Zhang Mengmeng, Liu Jia, Tian Chengyu,Wang Renqing, Dai Jiulan. 2012. Effect of pH, temperature and the role of ionic strength on the adsorption of mercury (II) by typical Chinese soils.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43: 1599-1613.12)薛童,陈华,张依然,王仁卿,戴九兰. 2012.腐殖质化学的光谱研究新进展.安徽农业科学, 6: 3833-3836.13)郭微,戴九兰,王仁卿. 2012.溶解性有机质影响土壤吸附重金属的研究进展.土壤通报, 43(3):761-768.2011年14)Ding Wenjuan, Liu Jian, Wu Daqian, Wang Yue, Chang Cheinchi,Wang Renqing. 2011. Salinity stress modulates habitat selection in the clonal plantAeluropus sinensissubjected to crude oil deposition. The Journal of the Torrey Botanical Society, 183(3): 262-271.15)Wang Yutao, Liu Jian, Hansson Lars, Zhang Kai,Wang Renqing.2011. Implementing a relative stricter discharge standard in a regional industry to enhance eco-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pulp and paper industry, China.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9(4): 303-310.16)Liu Lei, Liu Jian, Wang Yutao, Wang Nvjie,Wang Renqing.2011. Cost-benefit analysis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watershed-scale wetland restoration: a case study in Shandong province,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5(3): 787-796.17)Chen Hua, Liu Jian, Zhang Yongli, Wang Qiang, Ge Xiuli, Wei Yinghua,Wang Renqing. 2011. Influence of invasive plantCoreopsis grandifloraon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 32(5): 567-572.18)王仁卿,杜宁,郭卫华,张淑萍,戴九兰,刘建,王玉志,王玉涛.2011.走向国际化的生态学——山东大学生态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46(10):197-207.19)张孟孟,戴九兰,王仁卿. 2011.溶解性有机质对土壤中汞吸附迁移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进展.环境污染与防治, 5: 95-99, 110.20)Han Xuemei,Wang Renqing, Guo Weihua, Pang Xugui, Zhou Juan, Wang Qiang, Zhan Jincheng, Dai Jierui. 2011.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response to land use and various soil elements in a city landscape of North China.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10(73): 16554-16565.21)Guo Weihua, Jeong Jihee, Kim Zinsuh,Wang Renqing, Kim Enhye, Kim Sunghwan. 2011. Genetic diversity ofLilium tsingtauensein China and Korea revealed by ISSR marker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39: 352–360.22)Guo Weihua, Li Bo, Zhang Xinshi,Wang Renqing. 2011. Water balance in SPAC under water stress: a case study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and Caragana intermedia. In: Efe R. (Eds).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in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23)Wang Wei, Wang Renqing, Yuan Yifu, Du Ning, Guo Weihua.2011. Effects of salt and water stress on plant biomass and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amarisk (Tamarix chinensisLour.) seedlings.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10(78): 17981-17989.24)Zhou Juan,Wang Renqing, Guo Weihua, Zhou Guangjun, Wang Qiang, Wang Wei, Han Xuemei, Pang Xugui, Zhan Jincheng, Dai Jierui. 2011.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geochemical elements under different farmlands in Shouguang, China.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42: 1008-1026.25)杜宁,张秀茹,王炜,陈华,谭向峰,王仁卿,郭卫华. 2011.荆条叶性状对野外不同光环境的表型可塑性研究.生态学报, 31(20): 6049-6059.2010年26)Liu Jia, Dai Jiulan,Wang Renqing, Li Fasheng, Du Xiaoming, Wang Wenxing. 2010. Adsorption/desorption and fate of mercury (II) by typical black soil and red soil in China. Soil and Sediment Contamination, 19: 587-601.27)Wang Qiang, Dai Jiulan, Yu Yue, Zhang Yongli, Shen Tianlin, Liu Jiangsheng,Wang Renqing. 2010. The changes of soil microbial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s under the stress of heavy metals in typical agriculture soi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161: 495-508.28)Du N., Guo W. H., Zhang X. R.,Wang R. Q. 2010.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Vitex negundoL. var.heterophylla(Franch.) Rehd. to drought stress. Acta Physiol Plant, 32: 839-848.29)Guo W. H., Li B., Zhang X. S.,Wang R. Q. 2010. Effects of water stress on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water balance components ofHippophae rhamnoidesandCaragana intermediain the 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 Agroforestry Systems, 80: 423–435.30)Wu D. Q., Liu J., Wang S. J.,Wang R. Q.2010. Simulating urban expansion by coupling a stochastic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and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Stoch Environ Res Risk Assess, 24: 235–245.31)Wu Daqian, Liu Jian, Wang Shujun,Wang Renqing.2010. Simulating urban expansion by coupling a stochastic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and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24(2): 235-245.32)徐飞,郭卫华,徐伟红,王仁卿.2010.刺槐幼苗形态、生物量分配和光合特性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32 (1): 24-30.33)吴大千,王仁卿,高甡,丁文娟,王炜,葛秀丽,刘建. 2010.黄河三角洲农业用地动态变化模拟与情景分析.农业工程学报, 26(4): 285-290.34)葛秀丽,刘建,王镥权,李卫东,王仁卿.2010.南四湖区域乡土植物生态特性研究.见: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论文集(The 13th World Lake Conference).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pp. 2725-2728.35)王强,戴九兰,吴大千,余悦,申天琳,王仁卿. 2010.微生物生态研究中基于BIOLOG方法的数据分析.生态学报, 30(3): 817-823.36)何欢,申天琳,戴九兰,郭微,王强,马丽,王仁卿. 2010.潮土潜在硝化速率对重金属锌镉的响应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9(5): 918-922.37)王强,戴九兰,付合才,申天琳,吴大千,王仁卿. 2010.空间分析方法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生态学报, 30(2): 439-446.38)王女杰,刘建,吴大千,高甡,王仁卿.2010.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生态补偿研究——以山东省为例.生态学报,30(23): 6646-6653.2009年39)Dai J. L., Zhang M., Hu Q. H., Huang Y. Z.,Wang R.Q., Zhu Y. G. 2009.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iodine by various Chinese soils: II. Iodide and iodate. Geoderma, 153: 130-135.40)Wang S. J., Li Jennifer, Wu D. Q., Zhang K.,Wang R.Q., Liu L.2009. The 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 of urban development policies: a case study of Ji’nan city,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olicy and Management, 4: 427-450.41)Wang S. J., Liu J., Ren L. J., Zhang K.,Wang R.Q.2009.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s of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9: 408-420.42)Wang S. J., Jennifer Li, Wu D. Q. , Liu J., Zhang K.,Wang R.Q.2009. The Strategic 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 of urban development policies: a case study of Rizhao City, China..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23: 1169-1180.43)Wu D. Q. , Liu J., Zhang G. S., Ding W. J., Wang W.,Wang R.Q.2009. Incorporatin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to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an application to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tamarisk (Tamarix chinensis Lour.). Ecological Modelling, 220: 3490-3498.44)Xu F., Guo W. H., Xu W. H., Wei Y. H.,Wang R.Q.2009. Leaf morphology correlates with water and light availability: What consequences for simple and compound leave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9: 1789 -1798.45)Xu F., Guo W. H.,Wang R.Q., Xu W. H., Du N., Wang Y. F. 2009. Leaf movement and photosynthetic plasticity of black locust(Robinia pseudoacacia)allebiate stress under different light and water conditions. 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 31: 553 - 563.46)Yang J. H., Zhang S. P., Liu J., Zhai W.,Wang R.Q.2009.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endangered species Rosa rugosa Thunb. in China and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47(6): 515-524.47)Zhang J., Dai J. L.,Wang R.Q., Li S. F., Wang W. X. 2009.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divalent mercury (Hg2+) on humic acids and fulvic acids extracted from typical soils in China.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335: 194-201.48)王玉涛,郭卫华,刘建,王淑军,王琦,王仁卿2009.昆嵛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生态学报,9 (1): 523-531.49)吴大千,刘建,贺同利,王淑军,王仁卿. 2009.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黄河三角洲生态服务价值损益分析.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8): 256-261.50)吴大千,刘建,王炜,丁文娟,王仁卿. 2009.黄河三角洲植被指数与地形要素的多尺度分析.植物生态学报, 33 (2):237-245.2008年51)Dai J. L., Li S. J., Zhang Y. L.,Wang R.Q. 2008. Distributions, sources and risk assessment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topsoil at Ji’nan city,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147: 317-326.52)Liang Y., Liu J., Zhang S. P., Wang S. J., Guo W. H. andWang R.Q. 2008.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invasive plant Coreopsis grandiflora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Laoshan Mountain, China.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 88(4):831-83753)Liu J., He W. M., Zhang S. M., Liu F. H., Dong M.,Wang R.Q.2008. Effects of clonal integration on photosynthesis of the invasive clonal plant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Photosynthetica,46(2): 299-302.54)Zhang Y. L., Dai J. L.,Wang R.Q., Zhang J. 2008. Effects of long-term sewage irrigation on agricultural soil microbial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s in Shandong, China.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 44(1): 84-91.55)Zhou J., Guo W. H.,Wang R.Q., Han X. M., Wang Q. 2008.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in the profile of an agricultural soil in 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 981-988.56)刘江生,王仁卿,张永利,王强,戴九兰. 2008.山东省黄河故道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环境科学, 29(6):1699-1704.57)徐飞,郭卫华,徐伟红,王仁卿. 2008.短期干旱和复水对麻栎幼苗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山东林业科技, 4: 1-5.58)张高生,王仁卿. 2008.现代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中国环境科学, 28(4): 380-384.59)张高生,王仁卿. 2008.现代黄河三角洲植物群落数量分类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30:31-36.2007年60)Guo W. H., Liu H., Du N., Zhang X. S.,Wang R. Q. 2007. Structure design and establishment of database application system for alien spec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18 (10): 11-16.61)Guo W. H., Li B., Zhang X. S.,Wang R. Q.2007. Architectural plasticity and growth response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and Caragana intermedia seedlings to simulated water stress.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69(3): 385-399.62)Han X. M., Guo W. H.,Wang R. Q., Wang M. C. 2007.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microcosm soils treated with battery waste. 17(9): 29-36.63)Han X. M., Guo W. H.,Wang R. Q., Zhou J., Wang M. C.2007. Effects of vegetation type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atabolic diversity in five plant communities in North China assessed by polyphasic method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9(10): 1228-1234.64)Liu C. C.,Wang R. Q.2007. Leaflet movement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in response to a Changing light environment.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49(4): 419-424.65)Zhang G. S.,Wang R. Q., BaiminSong. 2007. Plant Community Succession in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China.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8(8): 540-548.66)Zong M.J., Han X.M., Zhang Z.G.,Wang R.Q.2007. DNA recovery from soil in restoration area and indicated biodiversity. Ekológia (Bratislava), 26: 381-389.67)杜宁,郭卫华,王仁卿. 2007.昆嵛山典型植物群落生态学特征研究.生态学杂志, 26(2): 151-15868)杜宁,郭卫华,王仁卿. 2007.嵛山典型林下灌草层植物种间关系研究.山东大学学报, 42(3): 71-8369)郭卫华,李波,张新时,王仁卿. 2007.水分胁迫对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和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蒸腾作用影响的比较.生态学报, 27 (10): 4132-4140.70)王瑶,刘建,王仁卿. 2007.阿利效应及其对生物入侵和自然保护中小种群管理的启示.山东大学学报, 42 (1): 76-82.71)徐飞,郭卫华,王炜,徐伟红,王玉芳,王仁卿. 2007.黄河三角洲柽柳与芦苇光合特性比较.山东林业科技, 6: 29-33.72)徐飞,郭卫华,王玉芳,王炜,杜宁,王仁卿. 2007.济南市校园6个绿化树种光合荧光特征比较初探.山东大学学报,42 (5): 86-94.73)吴大千,杜宁,王炜,翟雯,王玉芳,王仁卿,张治国. 2007.昆嵛山森林群落下灌草层结构与多样性研究.山东大学学报, 42(1): 1-7.74)吴大千,徐飞,郭卫华,王仁卿,张治国. 2007.中国北方城市常见绿化植物夏季气孔导度影响因素及模型比较.生态学报, 10: 4141-4148.75)徐伟红,郭卫华,徐飞,王仁卿. 2007.三种枣树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山东农业科学, 2: 29-32.76)吴彤,李俊祥,戴洁,王仁卿. 2007.山东省外来植物的区系特征及空间分布.生态学杂志, 26 (4): 489-494.77)张永利,戴九兰,王仁卿,王文兴. 2007.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生态效应研究进展.生态科学, 26 (2): 186-190.2006年78)Zhang X. Q., Liu J., Clive V. J. Welham, Liu C. C., Li D. N., Chen L.,Wang R. Q. 2006. The effects of clonal integration on morphological plasticity and placement of daughter ramets in black locust (Robinia pseudoacacia). Flora, 201(7): 547-55479)韩雪梅,郭卫华,周娟,张淑萍,王仁卿.2006.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非培养方法.生态科学,25(1): 87-9080)王嘉,王仁卿,郭卫华. 2006.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山东农业科学, 1: 101-105.81)张宪强,郭卫华,杨继红,刘成程,王仁卿. 2006.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无性系种群结构与生长动态的研究.山东大学学报, 41 (2): 135-139.82)周娟,郭卫华,宗美娟,韩雪梅,王仁卿. 2006.房干村不同植被下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山东大学学报, 41 (6): 161-167.83)宋楠,宋亚囝,王仁卿,郭卫华,刘建. 2006.山东省农业外来植物入侵现状及防治对策分析.山东科学, 19 (3): 15-21.2005年84)Liu J., Liang S. C., Liu F. H.,Wang R. Q., Dong M. 2005. Invasive alien plant species in China: region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11(4): 341-347.85)Liu J., Zhu X. W.,Wang R. Q., Dong M. 2005. Effects of grasshoppers on the dominant plants naturally growing in degraded grassland ecosystem in Northern China. Ekologia (Bratislava), 24 (2): 117-124.86)Qi X. S., Zhang S. P., Wang Y. Z.,Wang R. Q.,. 2005. Advantages of the integrated pig-biogas-vegetable greenhouse system in North China.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4(3): 177-185.87)刘建,刘凤红,董鸣,王仁卿. 2005.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榆树种群的大小结构和邻体格局.中国沙漠, 25 (1): 75~80.88)鲁敏,李英杰,王仁卿. 2005.油松容器育苗基质性质与苗木生长及生理特性关系.林业科学, 41 (4): 86~93. .89)齐鑫山,丁卫建,王仁卿,聂岩,田明英. 2005.果园间种白三叶草对土壤生态及果树生产的影响.农村生态环境. 21(2): 13~1790)宋志文,王仁卿,席俊秀,韩潇源,孙贤风,王玮. 2005.荣成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农村生态环境, 21 (4): 43~48.91)宋志文,王仁卿,席俊秀,韩潇源,姚晨. 2005.人工湿地对氮、磷的去除效率与动态特征.生态学杂志, 24(6) : 648-65192)张淑萍,王仁卿,杨继红,张强,魏英华. 2005.胶东海岸野生玫瑰(Rosa rugosa)的濒危现状与保护策略.山东大学学报, 40 (1): 112~118.93)张永利,张宪强,王仁卿. 2005. 鲁中山区植物区系初步研究.山东林业科技, 1: 1~5.

第六课 生物入侵者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间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如果一种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殖。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软体动物)被一艘货物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岛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殖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罪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的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斓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源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为害一方。 一些生物学家指出,一旦某种“生物入侵者”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并大规模繁殖,其数量将很难控制。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束手无策。 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一些学者主张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因为失衡是暂时的,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生物入侵者”并不是都能够生存下来,能够生存下来的就是强者,即使生态系统中的强者也同样受到该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为所欲为,因此,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得以实现。然而更多的学者则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自然调节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如果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许多本土物种将难逃绝种厄运,自然界的物种多样性将受到严重破坏。另外,“生物入侵者”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岂能无动于衷?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例如,美国众议院已于1996年通过了一项议案,要求各有关机构加强对有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监控,为此,美国政府正在酝酿一个跨部门的监控计划。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