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生命机理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生命机理论文发表

糖基化在真核生物中是一个高度保守并广泛存在的蛋白质修饰类型,主要分为N糖基化修饰、O糖基化修饰、C糖基化修饰以及GPI锚定修饰等,在维持蛋白稳定性、构型、细胞信号转导、与其他分子或蛋白的识别和结合的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糖基化修饰在生命过程中非常重要,但其在植物病原真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却远未得到足够的认识。2021年6月30日,由上海中科新生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Omics云课堂 —— 系统生物多组学研究策略分享会”线上讲座完美落幕,该讲座有幸邀请到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陈小林副教授为大家做了主题为《蛋白质糖基化修饰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研究进展》的成果分享。 陈老师现已在Ann Rev Phytopathol,Plant Cell等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研究课题主要以稻瘟菌-水稻作为模式系统,综合运用蛋白组学、修饰蛋白组学、基因组学等手段,进行稻瘟菌致病分子机制、水稻抗病分子机制以及病原真菌-植物互作分子机制研究。下面关于陈老师的精彩报告进行回顾总结。糖基化 分享主题一 该项研究课题结合糖基化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模式病原真菌-稻瘟菌营养菌丝、分生孢子以及附着胞各阶段的N糖基化蛋白进行了大规模鉴定和比较,发现N糖基化可以通过修饰不同类别的靶标蛋白,来协调菌丝、分生孢子以及附着胞分化等不同生物学发育过程。研究还发现参与细胞内质网质量控制(ERQC)系统的绝大部分关键蛋白均被鉴定为N糖基化蛋白,暗示N糖基化修饰对保证分泌蛋白的正确翻译和折叠等质量起着关键调控功能。 糖基化 分享主题二 关于N糖基化修饰与寄主防卫机制的研究中发现Alg3介导的Slp1的N-糖基化修饰影响Slp1的蛋白稳定性和几丁质结合能力,从而帮助病原真菌规避寄主的防卫机制,进而成功侵染寄主。该项目首次发现N糖基化修饰是调控效应因子蛋白功能的新方式。 糖基化 分享主题三 GPI锚定修饰也是糖基化修饰的主要类型之一。研究发现GPI锚定修饰通过调控Gel家族蛋白的丰度和细胞壁定位来调控细胞壁功能参与穿透寄主表皮,同时GPI锚定修饰可以保护细胞壁内层病原相关分子PAMPs不被寄主防卫机制识别,从而规避了寄主的防卫反应。该研究首次发现GPI锚定修饰帮助植物病原真菌实现免疫逃避的机制。 糖基化 分享主题四 陈老师在讲座中强调糖基化修饰中O-GlcNAc糖基化修饰参与了多个物种的生命过程,对于生命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在拟南芥配子形成和胚芽发育过程中的意义、对酵母细胞完整性的意义。O糖基化修饰会是现在也是将来研究的热点。最后,陈老师以病原真菌侵染循环过程为线索,梳理了糖基化修饰调控真菌致病过程,以及真菌与植物互作的主要机制,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厘清了思路。蛋白质糖基化修饰的研究加深了对植物病原真菌发病机理的理解,有助于找到真菌病害防治的新策略,同时糖基化修饰的关键酶和关键靶标,也可能为开发新型杀菌剂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Emerging Roles of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in Plant-Pathogenic Fungi and Bacteria. Annu Rev Phytopathol. 2021.[2] Protein glycosylation during infection by plant pathogenic fungi. New Phytol. 2021; 230(4): 1329-1335.[3] Quantitative proteomics analysis reveals important roles of N-glycosylation on ER quality control system for development and pathogenesis in Magnaporthe oryzae. PLoS Pathog. 2020; 16(2).[4] GPI7-mediated 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GPI) anchoring regulates appressorial penetration and immune evasion during infection of Magnaporthe oryzae. Environ Microbiol. 2020; 22(7): 2581-2595.随着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翻译后修饰组学的研究也呈现井喷式的增长。糖类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不容忽视,例如细胞外的糖被是由糖蛋白和糖脂组成。糖被中的糖蛋白通常带有多聚糖类型的糖基化修饰,糖被不仅能保护和润滑细胞,而且与细胞表面的识别以及细胞的黏连都有关系,因此在植物胁迫应答、植物病菌感染等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也逐渐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如果要从糖基化角度进行研究的话,一定要确定好研究目的:如是某样品中糖基化位点,还是对感兴趣的糖型组成,或是位点特异性糖型,可能所采用的技术路线有较大差异。

生命科学是通过分子遗传学为主的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发育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下面是由我整理的生命科学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摘 要:有机化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起着理论基础,研究工具,阐明本质的重要作用,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有机化学的发展与生命科学,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生命科学,有机化学研究的任务与生命科学,三个方面说明有机化学课程与生命科学中的关系。

关键词:有机化学;生命科学;关系

有机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有机化合物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物质,生物体中各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的合成、分解、转化、代谢无不以有机化学为基础。有机化学产品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如农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化肥、农膜等保证了农业生产;兽医药、饲料添加剂促进了畜牧业生产。要正确地使用,必须了解这些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性质和生理功能。但是,目前有些学校的生命科学专业越来约忽视有机化学课程,课时越来越少,这样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不利,比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本文将从有机化学的发展与生命科学,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生命科学,有机化学研究的任务与生命科学,三个方面说明有机化学课程与生命科学中的关系。希望能引起从事生命科学专业人对有机化学的重视。

1. 有机化学的发展与生命科学有密切的关系

有机化学就其最初的意义而言,是生物物质的化学。1807年,J. F. Yon Berzilius首先把从活细胞中获得的化合物命名为有机化合物。那时人们对生命现象的本质还没有认识,因而便赋予有机化合物一种神秘的色彩,许多化学家认为有机物是不可能用人工的方法合成的,它们是“生命力”所创造的。但是1828年,F. Wohler从无机物氰酸铵制得了尿素,否定了关于“生命力”的假说,可以说是化学家第一次干预了生命科学。

随后有机化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有机物的结构研究和合成方法上,较少关心它们的生物功能。尽管如此,许多化学家的研究成果还是成为了生命科学发展过程的里程碑。比如,19世纪中叶,I. Pasteur关于左旋和右旋酒石酸经典式的研究,导致70年代Vanthof和LeBel碳原子四面体构型学说的建立,它是生命分子结构不对称性的基础。E. Fischer对碳水化合物立体化学和肽合成化学的贡献是这两大类重要的生命分子化学的奠基石。20世纪50年代,A. Todd建立的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化学结构,为Vatson-Crick 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铺平了道路。60年代H. G. Khorana开创的磷酸二酯法合成寡核苷酸,不但证明了DNA上每三个碱基组成一个三联体密码子编码一个氨基酸从而提出了一套遗传密码,而且也开始了人工合成DNA的研究。化学家也将用化学小分子和化学工具研究生命体系。1985年H. Smith和K. Mullis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从而使分子生物学在技术上有了一个突破和飞跃。1988年SchrEiber在做靶向合成(TOS)天然产物FK506时发现FK506的结合蛋白FKBP12。1991年他们又利用小分子探针FK506和Cyclosporin发现他们可以抑制磷酸化酶神经组蛋白Calcineuin的活性。同时发现了可以生成FKBP-12-FK506神经组蛋白复合物和cyclophilin-cyclospolin-calcineulin的复合物。这些小分子同时与两个蛋白结合,而表现出的生物活性也是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分子基础。1992年,SchrEIber在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发表了题为“用有机化学的原理探索细胞学”的论文,确信生命的过程就是生物体中化学变化过程[1-3]。

总之,有机化学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成就为现代生物学的诞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价键理论、构象学说、反应机理等成为解释生化反应的有力手段,蛋白质和核酸的组成和结构研究,顺序测定方法的建立,合成方法的创建,酶催化机制的研究,模拟酶的合成的化学模型的建立,小分子探针技术,单分子激发的技术,单分子操作的技术等重大成就,为现代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开辟了道路。有机化学与生物问题的密切结合是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有力柱,也将人们对生命过程的了解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4, 5]。

2. 一百多年来,有机化学的最高科学成果—— 诺贝尔化学奖综览

1901-2010年共110年,除去8年未授奖外,共授化学奖102项,其中有机化学方面得化学奖65项,占整个化学奖的63.7%。碳水化合物、光合作用得研究共8项;蛋白质、酶和核酸方面得研究共18项;甾族化合物、维生素和生物碱方面研究共8项;其它方面共31项。其中与生物相关的占34项。占有机化学的52.3%。由此可以看出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 有机化学研究的任务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有机化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分离提纯、物理有机化学、合成。分离提纯即分离、提取自然界存在的各种有机物,测定它们的结构和性质,以便加以利用。物理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结构与性质间的关系、反应经历的途径、影响反应的因素等,以便控制反应向我们需要的方向进行。合成是在确定了分子结构并对许多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有相当了解的基础上,以由石油或煤焦油中取得的许多简单有机物为原料,通过各种反应,合成我们所需要的自然界存在的,或者自然界不存在的全新的有机物[6]。

3.1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与生命科学

有机化学的分离提纯与生命科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然有机化学,二是分离与分析。

天然有机化学是研究动植物(包括海洋、陆地和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及生物体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的有机化学。目的是希望发掘有生理活性的天然化合物,作为发展新药先导化合物,或者直接用于临床或为农业生产服务。天然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国民经济有密切的联带关系,对于开发新型药物、新型农药至关重要。我国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又有几千年传统防治疾病的经验积累,在我国大力发展天然有机化学的研究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对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的发现及其生理活性研究,又开辟了天然有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充分利用开发我国动植物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努力开拓新的生理活性物质,为国民经济服务是天然有机化学的重要任务。

分离提纯和分析的紧密结合是有机分析的一大特点。在生命科学中也涉及到复杂系统的痕量或微量的有机物分离分析问题,比如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和分析等。气相色谱的发展是高效分离的突破口,而高效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是现代分离技术的基础。在气相色谱中新型高选择性的耐高温固定相(如手性固定相和异构体选择性分离的固定相)仍是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液相色谱中选择性色谱柱和选择性流动相

的应用发展是今后若干年中的主攻方面。细径柱的合理开发,多维色谱以及以色谱为主的系统分析网络将使复杂系统有机痕量物质的分离和分析跃上新的台阶。超临界流体色谱,包括毛细管柱超临界流体色谱是正在发展中的新技术。毛细管电泳是生命科学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新型的高效技术,在蛋白质和核酸的分离方面已显出极大的威力,是有很强发展活力的新领域。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在谱仪性能和测量方法上有了巨大的进步,其中二维方法的发展已成为解决结构问题最主要的物理方法。NMR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如何得到更多的相关信息、简化图谱、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发展三维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最突出的进步是新的解析电离技术的发展。随着接口技术的进步,联用技术的应用面更扩大,效果更为提高。这将使质谱成为生命科学中的一个崭新的研究手段。

3.2 物理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

物理有机化学主要是通过现代物理实验方法与理论计算方法研究有机分子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阐明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生命科学中的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包括主——客体化学中的模拟酶催化反应,主体分子提供的微环境可控制反应,主体分子对客体分子的识别作用以及疏水亲脂作用等都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研究领域。量子有机化学由静态向动态方向的发展是当前物理有机化学的重要组成,分子力学方法在有机分子结构与构象的研究方面有着非常乐观的发展前景。我国化学家蒋锡夔院士等发表了题为“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的论文,提出了可用物理有机化学方法解决生命科学的难题。

3.3 有机合成与生命科学

有机合成也与生命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与生命科学的联系中,金属有机化学和元素有机化学是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比如,有机磷化合物在农药、医药、萃取剂等方面以及有机合成化学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开展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磷化合物的研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生物有机硅化合物以及有机硅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有新的迅速发展。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硅烯、硅宾、硅的3d空轨道化学和多硅烷的研究是当今有机硅化学重要研究课题。有机硅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特别在天然有机物的合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无论从有机化学的发展、有机化学的研究成果和有机化学研究的任务来看,有机化学课程在生命科学中都起着理论基础,研究工具,阐明本质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生命科学中要加强有机化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SchrEiber SL. Using the principle of organic chemistry ti explore cell bidogy.C&E New,1992,70:22~ 32.

[2]周晓俊,吴晖. 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18(1):93-96.

[3]张礼和. 从生物有机化学到化学生物学. 化学进展,2004,16(2):313-318.

[4]朱光美,杜灿屏. 试谈生物有机化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大学化学,1994.9(4):6-8.

[5]吴毓林,陈耀叠. 探索有机体的奥秘—谈世纪交替时代的有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5,10(10):215-219.

[6]汪小兰,有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生命科学学术论文

你这心操大了。没人能回答你“到底有没有”这个问题。推测也是屌丝在YY。以人类的智慧和思维(假如有)看宇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第一个回应是「不一定吧?因为,假如他们真的存在,为什么我们还没有看到他们呢?」这个响应可以源自二十世纪鼎鼎有名的物理学家费米(EnricoFermi),在1950年,当费米和他的同僚谈到外星人存在与否这个问题时,费米的响应是「Whereiseveryone?」(外星人在哪里?)表面上费米的响应可以解释为我不相信外星人存在,但是,从客观的科学观点来解释,费米的回应是「既然你说按照科学数据的分析和估计,宇宙之间应该有外星人的存在,而且,按照我们今天科学和技术上的成就来估计,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外星人会有来到地球探索访问的能力,那么,如何解释为什么我们到现在还没有看到一个外星人呢?」所以,这个说法就叫做「费米的两难论」(Fermi’sParadox),就是外星人根本不存在呢?还是真的有外星人,不过我们没有看到而已?对「外星人是否存在?」这个问题的第二个响应是「他们是可能存在的,让我们想办法去联系他们,跟他们交换讯息。」在1959年,两位天文物理学家科可尼(GiuseppeCocconi)和莫里森(PhilipMorrison),提出外星人存在的可能的想法,并且具体的建议侦测外星人发出的讯号的作法。对「外星人是否存在?」这个问题的第三个响应是「宇宙这么大,历史这么悠久,按照若干数据的分析和估计,外星人、外星文明是应该存在的。」这个想法的基本论点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假如我们让一大群、很大很大一群猴子在计算机上敲敲打打,总会有一只猴子会敲出一套莎士比亚全集,还有一只猴子会敲出一套唐诗三百首,宇宙的历史大概是140亿年,光是我们的银河就有差不多一千亿颗恒星,宇宙差不多有一千亿座银河,这些都是庞大得难以想象的数字。在1961年,美国有一位天文学家德瑞克(FrankDrake),提出一个方程式用来估计在我们的银河里外星文明的数目字,这就是有名的「德瑞克方程式」(DrakeEquation)。我会一一讨论这三个观点。其实,当我们问:「外星人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时,有人会反问:「管他们是否存在?我才不在乎。」这是消极的看法,我后面的讨论里会谈到,即使他们存在,我们要不要跟他们来往的一些顾虑。让我先从「费米的两难论」谈起,要回答「费米的两难论」,我们有两个解套的可能,一个是找出足够的理由论证,说明外星人是不可能存在的;另外一个是说外星人是存在的,第一、或许他们留下痕迹,我们却没有看到,或许看到了,却不愿意承认接受这是外星人留下来的痕迹;第二、他们到目前为止根本还没有和我们联络上。让我一一来细看,为什么外星人不可能存在呢?一个解释是人类是宇宙中最原始的生命,我们得等人类逐渐演进之后,在别的星球上才会有外星人出现,但是,光是在我们的银河系统里,就有许多远比太阳更老的恒星,这些恒星在一百万年以前已经存在,那么他们技术和文明的发展,应该比我们早了一百万年。一个解释是地球可能是唯一或者非常少数的地方,有适当的环境让生命孕育进化,太阳和地球之间天体运行的关系,地球和月亮之间的潮汐,水和其它化学元素的存在,都是相当独特,能够让生命孕育进化的条件。另外一个解释是智能、语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并不一定是在生命孕育进化中必然的现象,因此,也许人类是唯一循着我们目前文明发展的轨迹走过来的有智慧能力的生物。不过,在下周,当我们讨论「德瑞克方程式」时,德瑞克会说这些理由并不充分。「费米的两难论」的另外一个解套的可能,是外星人是存在的,只不过我们看不到他们的痕迹,或者是我们看到而不愿意接受这是外星人留下来的痕迹而已。自古以来,人类都在天空看到来路不明的飞行物体,简写为 UFO(UnidentifiedFlyingObject)。《旧约圣经》以西结书的第一章里,描写以西结听到上帝的话,看到一朵周围有光辉的云,其中有一台由四个轮子和四个动物支撑的车子。中国宋代的科学家和政治家沈括在他写的《梦溪笔谈》二十一卷里,描写在扬州地方,看到天上一个有半张床那么大的一个外壳,打开后,里面有一颗珠,「壳中白光如银,…烂然不可正视,…其行如飞;浮于波中。」十五世纪哥伦布驾船横过大西洋时,也看到远处闪闪有光的一个物体。到了近代,世界各地常常有人说看到飞碟之类、来路不明的飞行物体。这些都可以解释为外星人的交通工具,甚至有人看到外星人在天空上,在玉米田里写的大字,也都是外星人存在的痕迹。另外一个说法是人类就是来自外星的外星人的后裔,但是,那么我们的老祖宗在什么地方呢?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外星人把我们全部监禁在地球,就像一个动物园一样,不让我们和他们有接触。「费米两难论」的另外的一个解套的可能,是外星人是存在的,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跟我们联络上而已。为什么他们没有跟我们联络上呢?是不是因为时空的距离,他们送出来的讯号、或者他们的太空探索的工具还没有抵达我们呢?这似乎不太可能,因为宇宙已经有140亿年的历史;是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和别人联络沟通呢?假如,太空里上百万不同的文明,总会有些文明想对外联络沟通吧?是不是因为他们想尽量低调避免外来侵扰的危险呢?那么为什么这些外来的侵扰不来伤害我们呢?是不是因为他们送出来的讯号,我们听不懂呢?这就把我们带到我要讲的下一段,1959年科可尼和莫里森所提出的侦测外星人发出的无线电讯号的想法。假如,真的有外星文明的存在,我们怎样可以证明他们存在,进而跟他们联络沟通呢?1959年科可尼和莫里森发表了一篇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的论文,他们认为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里的外星人,一定会送出一些讯号,希望通过这些讯号和其它的文明社会接触,那么这些是怎么样的讯号呢?从传送的速度和传送的集中性来考虑,他们会选择电磁波,从电磁波在太空以及地球表面的衰减来考虑,他们会选择电磁波的频率不低于每秒一百万周(1megahertz)、不高于三百亿周(3万1megahertz)。但是,在这么大的一个范围里,他们会选哪一个频率呢?天文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频率,那是1420.4megahertz,这个频率换算成波长,按照波长等于光速度被频率除的公式是 21centimeters,这个频率是从哪里来的呢?大家都知道,一个氢原子有一个电子绕着一个质子在转,而且电子和质子都有他们的自旋,当电子和质子的自旋方向是一致时,氢原子的能量比较高,当电子和质子的自旋方向是相反时,氢原子的能量比较低;如果,氢原子从能量比较高的状态跳到能量比较低的状态时,这个能量的差异就会产生一个频率为1420.4megahertz的辐射。氢原子在能量比较高和比较低的状态之间跳来跳去是可能的,但是机率非常非常低,太空里百分之九十的物质是氢原子,所以,氢原子是非常多的,一起加起来,我们在地球上的确可以侦测到频率为1420.4megahertz的辐射,天文学家在1940年代发现这个现象,到了1950年用实验确切的证实了这个现象。科可尼和莫里森想这是宇宙中大家都知道的一个频率,很可能外星人就用这个频率的电磁波来传递讯号吧!再加上在太空里这个频率的背景杂音也比较少。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得回答,如果,我们用无线电望远镜,在太空寻找 1420.4megahertz的讯号,茫茫太空,无线电望远镜该指向哪个方向呢?科可尼和莫里森认为应该先从离地球不远的星球里找,所谓不远,其实也就是十五个光年,在这个距离之内,他们认为有七颗光度和寿命都和太阳差不多的星球,它们上面可能会有生命,这包括Tauceti(中国天文学上鲸鱼星座里的天仓五),和EtaEridani(中国天文学上的波江座里的天苑四),可以作为搜索的目标。总而言之,科可尼和莫里森的论文,不但指出外星人文明存在的可能,而且具体规划出一个搜索的行动方案,这篇论文也为以后五十年寻找外星文明的工作开了先河。在他们论文的结尾,他们说:我们的论述,也许有人把它看成无稽的科幻小说,但是,我们的论述跟目前天文学上的知识是一致的;虽然,我们无法知道,按照我们的说法去寻找外星文明送来的讯号成功的机率,但是,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不去寻找,成功的机率是零。讲完科可尼和莫里森的论文后,让我加一个脚注,同样在1959年,一位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的华裔天文学家黄授书(SuShuHuang)也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宇宙中生命发生的可能,他也认为在地球附近的鲸鱼座的天仓五和波江座的天苑四,有支持生命的条件和可能,这个结果和科可尼和莫里森的结果相吻合。黄授书是一位相当有名的天文学家,他和杨振宁是西南联大物理系的同班同学,也和杨振宁一样在1947年公费赴美留学。从科可尼和莫里森的论文开始,在过去五十年,政府、特别是军方和私人的机构,投入了很多钱,从事外星人搜索的工作,在无线电通讯方面,建构更强大有力的无线电望远镜,制作更精密的测试仪器;除了无线电通讯之外,也探索光通讯的可能,更有人提出,为什么不干脆把一个实体的探索器送到太空去?当然,这些努力,还没有得到确实、具体的结果。对寻找外星文明的工作,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撇开外星文明根本不存在的可能不谈,一个问题是外星人为什么想要把讯号传送到外面呢?无目的传送是一个有意义的科学行为吗?何况,即使两个文明成功地相互交换讯号,往返的时间也在一千年一万年以上。还有,过去年五十年来,我们在地球上的工作,集中在聆听、寻找,只接收不传送,外星人就没有办法知道我们的存在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观点,也许保持沉默,只接收不传送,是宇宙文明的一个共同心态。而且,外星人文明是善良还是邪恶,我们是无法知道的,如果,我们和他们联络上,万一他们前来征服、毁灭我们,那怎么办?所以,有人建议任何一个要传送到太空外的讯息,必须先经过联合国全体大会的通过批准,至于从外星传递来的讯号,它可能含有计算机的病毒,可能把我们所有的计算机全部毁坏,因此,保持沉默,不见得不是一个应该遵守的政策。2010年5月20日,一个名叫“辛西娅”(Synthia)的人造生命体在美国私立科研机构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诞生——科学家们利用化学的方法人工合成了经过人工设计改造的蕈状支原体的DNA,然后将其植入另一个被掏空的山羊支原体菌体内,并实现细菌按照人工设计的基因组的指令生长、繁殖,这就是“辛西娅”(见下图)。消息一传出,立刻引起了全球各方高度关注。“辛西娅”在给公众带来惊叹和恐慌的同时,也让合成生物学迅速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其实,文特尔只是合成了生命体的一部分——遗传物质DNA,还不能算制造出了一个如细胞那样完整的生命体。那么,合成生物学是什么?通俗地说,合成生物学就是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对现有的、天然存在的生物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或者通过人工的办法,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人造生命”。生命现象之错综复杂,人类科学至今还只能窥其一孔,怎就异想天开要“人造生命”?其实,科学家也正是想通过这一途径,深化对生命的认识。其实,人类认识生命就好比面对一台电脑。一般生物学的思维,就是对自然的生命现象进行拆分的分析并加以综合,如同拆卸电脑,尝试了解它由哪些部件构成的,了解这些部件构成的网络,以及指导网络运行的控制软件。而合成生物学则是在人类已经认识的生命的基本组成及其运行规律之后,尝试用这些组分来做成一个按照人类要求所运行的电脑。实际上,即便拿出我们对生命认识的所有知识,利用我们能够操纵基因和蛋白的所有技术,想要利用DNA和蛋白质构建出一个新的生命系统,仍是极大的挑战。“辛西娅”就是为达到这样的目的而诞生的:在已知蕈状支原体基因序列的指导下,设计新基因组的序列,设计合成基因组的工艺,用“四种化学物质”(两种嘌呤和两种嘧啶)在实验室里按照设计蓝图,合成并拼接它们的DNA片段,通过生物化学方法,将这些片段“粘”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基因组,并植入另一个细菌中,替换原有的基因组并指导细胞的运行。虽然实验原理听起来很简单,但科研人员却花了15年,4000万美元才得以成功。“辛西娅”虽然只是最小、最简单的原核生物,可它实现了新陈代谢和分裂遗传两种生命的基本功能。其实,合成生物学一词早在1911年就由法国物理化学家斯蒂芬·兰杜克在其所著的《生命的机理》一书中首次提到。但是,受限于当时对生物和生命运动的认识水平,这个概念基本是一种对生命过程的形式上的模拟,几乎没有任何“科学”基础。直到上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真正确定了核酸作为遗传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在DNA→RNA→蛋白质中心法则和DNA重组技术指导下的分子生物学蓬勃兴起,导致波兰遗传学家Waclaw Szybalski于70年代中期,多次预言合成生物学时代必将来临。经过90年代基因组学和基因组技术的形成和成熟,2000年,E.Kool在美国化学学会年会上,结合系统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所取得的成果,重新定义了合成生物学的概念。而这一重新定义,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合成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步的标志。从提出合成生物学名词的出现到学科的起步,合成生物学经历了漫长的89年,它的发展深深根植于分子生物学。随着大规模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序列分析方法的成熟,生命科学研究开始进入基因组时代,大量的基因组信息和大规模基因组技术,为合成生物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生命机理论文发表平台

首先你得注册,把你的论文弄成你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弄的话,发表后别人会盗用。发布论文一般可靠的就是在中国知网上。全国最大的论文网坛

论文发表可以从网上尝试发给;去报社打一个发表也可以。

如何发表sci论文?这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内容。目前,发表sci论文可以给国内作者带来很大的优势。然而,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是有难度的。发表sci论文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充分的准备才能使论文更顺利地发表,首先需要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这也要求作者阅读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并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如果英文水平不够,你可以先用中文写论文,然后找专业机构翻译成英文,他们也会对论文进行润色,使论文达到投稿的水平。国际sci论文审稿人是不习惯中国式英语的,很多国内作者投稿也是因为语言问题而被拒稿,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早做准备。论文写好后都会寻找相关的sci刊物投稿,大家阅读相关文献时也会知道一些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sci刊物,掌握其影响因子及相关期刊的名称非常重要。小编建议先发一些比较高质量的期刊论文,如果能被送审,得到一些修改意见,即使被拒,也可以发表一些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

可以发初中化学教学相关的教育专刊,当然也可以发综合刊,不过相对水一些

论文发表机长ping命令

和国内的投稿流程不会差的太大,

但你的文章要全是外文的,

还有交流可能不太方便。

如何让您的论文更快更好地发表对于中国的作者而言,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除文章本身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英文水平外,关键是要认真地做好市场分析,选准刊物,有的放矢,如此便能增加稿件的竞争力,被更多的国际学术期刊接受。近年来,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无数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 国内的科学研究水平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在国际出版市场上,来自中国的出版物(包括出版的图书与发表的文章)也不断增多。但与中国庞大的科研队伍和成果数量相比,其数量还是相当小的。究其原因,语言障碍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中国作者对国际英文期刊和图书的出版程序不够了解,增加了投稿的难度或增加了退稿的几率。另一方面,即使文章被刊物接受了,要想以最快的速度把论文变成高质量的出版物,其中还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本文将根据作者在英国英文科技期刊做编辑工作十几年的经验,详细介绍一下国际英文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阶段,以及在各个相关阶段中国作者特别应该注意的问题。选择发表刊物与撰文投稿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选择正确的投稿对象是举足轻重的第一步。要想做到一箭中标,不但要知已,而且更要知彼。国际学术期刊对稿件的筛选与取舍和国内不完全一样,详细的来龙去脉如下。国际英文学术刊物是主编(EDITOR-IN-CHIEF)负责制,不受其它行政命令的制约,在选择稿件方面出版社亦无权干涉。一本刊物由一位学术地位较高的知名学者担任主编,也有两位甚至多位的。主编之下,根据学科的普及程度和热度决定是否设区域编辑(REGIONAL EDITOR),如果有这层设置,则大部分情况下投稿也按区域划分,一个区域内的稿件由该区域的编辑负责审理;否则,所有的稿件将全部汇总到主编的手中等候审理。区域编辑之下是编委会(EDITORIAL BOARD),一般由10-30位知名学者组成,这些人大都是审稿的主力,他们给刊物审稿没有经济报酬,为的是刊物的发展,学科的进步,当然也有个人的知名度。除去编委会,主编本人偶尔也会特邀审稿人,尤其是当几位审稿人对同一篇稿件的意见出现严重分岐的时候,主编会向特邀的审稿人征求意见。审稿(REVIEW/PEER REVIEW)的大致过程是初选,送审,修改和终审。原稿(MANUSCRIPTS)投到主编或区域编辑手里,先要过初选这一关,看是否值得考虑在本刊出版。那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文章当场枪毙(REJECTED);如果主编觉得与本刊物的办刊方针相符,便会进入送审阶段;如果文章很好,但与刊物的范围(SCOPE)不太吻合,主编也会回绝,但会主动向作者推荐相关性更强的刊物。决定送审的文章根据不同的刊物由3-4位编委或审稿人同时审阅,而且要按期给予答复。如果全体通过或多数人亮了绿灯,稿件就被接纳了,但这种情况很少,多数是有条件的接受,作者需按审稿人的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大部分情况下是小的改动,但有时要补充数据,重新分析结果甚至重新设计实验。不管是大改还是小改,改过的稿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重新交到主编手中,由第一轮的审稿人进行复审,看改得是否合格。大多数情况下,稿件经过一次修改就能通过,但也有修改几遍才最终交送出版社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外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是否接受审稿人的意见对原稿进行修改,完全是作者自已的事,往往有的作者不愿对稿件进行任何修改或不能接受审稿人的意见,便会提出撤消投稿,而且只需给主编写张便笺就可以了。有的刊物,作者可以向主编推荐审稿人,但这样的刊物数量有限。凡终审通过的文章便被列入刊物的出刊计划,稿件会很快地发送到出版该刊的出版社,进入下一个出版程序。整个审稿的过程,从初稿到最后送交出版社,不同的刊物和主编,所花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取决于原稿的质量和作者对原稿的修改速度。此外,在部分国际英文学术刊物上,经常出版一些特刊(SPECIAL ISSUES),出版目的因刊而异,但过程大同小异。特刊的题目多是由主编或编委们共同确定的,有时是学术会议的论文汇编。特刊由1-3位特聘的客座编辑负责组稿和审稿,其程序相对简单,时间也相对花得少些。但不管是特刊还是普通稿件,是否被采纳,关键在于稿件的内容是否与刊物的办刊方针相符以及稿件的学术和文字质量,而决定这些因素的关键人物便是作者本人。作者一旦决定要发表文章,首先要根据学科和研究内容找准将要投稿的刊物,这是关键的一步。国内的作者往往怕自己的英文不好,一开始花在文字上的时间很多,而忽略了对市场的调查与了解。如今西方市场上的英文学术期刊多如牛毛,学术和出版质量良莠不齐,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等。第一等是最好的,几乎尽人皆知,刊登的文章是对科学研究有重大影响和贡献的,如《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等。这种刊物数量很少,每年登载的文章数量有限,若能在这等著名的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当属幸事;第二等是知名度稍逊一筹的,但往往是一个学科好文章的主要载体,对文章的内容要求也很高,这一等级的刊物数量不少,几乎每个学科都有;最后一等的刊物数量最多,有的一个学科就有两本以上这类的刊物,刊登的文章水平相对较低,但也都是作者原始的科研结果,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或铺路石。总而言之,对作者而言,一旦决定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已的科研水平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只争朝夕在一流刊物上发表当然好,但不切实际的高攀等于浪费双方的时间。搞准定位以后,选刊也非常重要。一定要把各个不同刊物的出刊宗旨和学术范畴(AIM AND SCOPE)看清楚搞明白(通常在刊物的内封或首页的反面,网页上也有),然后根据自已的文章内容选出一本最对口的刊物做为第一投稿对象。一旦确定了刊物,下一步就要好好研究一下该刊物的投稿需知(作者指南/GIUDE FOR AUTHORS),看看其对稿件的格式,图表,参考文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着手设计初稿。文字固然重要,但图表也不容忽视。而对中国作者而言,稿件中还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地方值得注意,一个是姓名,另一个是联系地址。中国作者的姓名在英文刊物中是以汉语拼音的形式表达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姓在前,名在后;另一个是名在前,姓在后。两种方式一中一西,均无可厚非,关键是一旦决定采纳其一,就要一贯如是,不要变来变去。此外,联系作者的联系地址一定要写准确,如果没有电子信箱,可随稿附上中文的通讯标签,以确保回执的准确投递。文章首页上的地址应该是作者从事此项科研时的单位,而不是投稿时的通讯地址。对主要作者(联系作者)而言,若两者之间有差异,应把投稿后的联系地址注明,以示区别(在校样中通常排在首页的下脚注)。稿件完成后,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发出。目前许多刊物都接受网上投稿(ON-LINE SUBMISSION),既方便又快捷,而且可以随时查询稿件的进展;传真和邮寄也可以,但一定要搞清楚应该寄给谁,是主编还是区域编辑,以免事后传来传去,浪费时间。稿件一旦发出,算是万里长征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不管结果如何,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一投不中,也大可不必灰心丧气,可以修改以后再试牛刀,但最忌讳的是一稿多投。有些作者为了省时间,同时把稿件投向几个刊物,图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孰不知此举利少弊多,尤其是容易损害作者的声誉,应予以杜绝。稿件在出版社内的登记发排和作者审读校样通过终审的稿件需经过主编送达出版社,在出版社内要先后历经登记,发排,出校样,作者审校等过程,是学术文章在期刊上发表的另一个重要步骤,作者在这一阶段有不少工作要做,而且其进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稿件在因特网和印刷刊物上的发表质量和速度。 1.稿件登记目前,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绝大部分出版过程都计算机化了,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稿件的发排以及对校样的处理。与十几年前的工作程序和手段相比,如今的出版业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这种变化表现为原稿的发送渠道的不同。以前基本的传送方式是邮寄,传真都不多见,所以那时编辑一天工作的开场白就是处理邮件。不仅如此,早年的稿件登记方式也很原始,没有计箅机,更不用说计算机数据库了。新的稿件都是由登机员用打印机打到纸卡上,编号注册后交给编辑。如今情况大不相同了,许多刊物都己经开始在因特网上接受投稿,被接受的稿件可以很快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到出版社,由稿件登记员将所有的信息包括稿件标题、作者姓名、编辑部接稿日期、页码、图表以及联系作者的详细地址和通信方式等等,一一输入出版系统的计算机数据库,速度和效率成倍提高,稿件一旦登记入册,作者会很快收到一封回执,说明稿件已登记完毕,通知作者稿件在出版社的编号以便今后在网上查询。在稿件登记过程中,如果稿件的格式和图表不符合要求或有短缺,出版社会发信向作者索要,同时文章的版权合同书(COPYRIGHT AGREEMENT)和日后的抽印本订单(OFFPRINTS ORDER FORM)也是在这个时候发给作者,如果文中有彩图,会附加一封彩图制版的价格协议书(COLOUR LETTER)供作者考虑和选择。所有这些信函除版权和抽印本之外,作者均需马上回复,否则稿件就不能及时送发到工厂排版,被搁置在数据库里,拖延的时间少的几个星期,多者几个月。对于中国作者而言,最大的麻烦就是通讯地址有误而联系不上。有的作者自已的地址变了,经常忘了通知出版社,故而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另外,一旦收到了这些信函,要仔细阅读,按要求给与及时的回复,缺图表的要尽快补齐,质量或格式不符合要求的要尽力更改。至于彩图,有经费的当然印彩图为好,无力印刷彩图的应尽快告知出版社印黑白的即可。现在,如果作者能提供电子原图,许多刊物可免费在网上发表彩图(WEB COLOUR)。另外,还有两个问题是这个时期值得注意的。一个是版权协议书,这是出版社与作者之间的法律合同,一旦签字必须照合同办事,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此外,如果文章中要引用他人已发表的文章中的图表,除征得本人同意之外,还需获得文章发表时的版权拥有者(出版社或学术团体)的文字许可,否则是不能引用的。这项工作理论上应在原稿阶段就处理好,但实际上因为涉及的方方面面较多,往往拖到稿件送到出版社才最后办妥。如果作者本人办理此事有困难,可向出版社请求帮助。因为出版社内均设有专门负责版权的部门,他们可以直接与另一家相关的出版社或团体取得联系,比较快地解决问题。不仅如此,许多大的出版社之间有版权协议,相互之间允许对方的出版物有条件或无条件地引用自已出版物中的图表,这样一来,可以省去作者不少时间和精力。另一个需要强调的是稿件本身,凡是送发到出版社的稿件必须是终稿(FINAL VERSION),一切对稿件文字的推敲和图表的润色均应在终稿之前完成,一旦稿件送到出版社,就不能再改动了,这是一个基本的出版原则。但总有些作者在收到出版社的登记通知书后,又发一份新的文稿到出版社,要求取代原稿。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可贵的,但可惜为时已晚。如果是小的改动,出版社一般不予理睬;如果改动较大,出版社会把新收到的文稿反送回主编,征求其意见和做出最后的审定。这样一来,往往要拖延不少时日,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总之,在稿件登记这个环节,作者要快速地向出版社提供所需的材料,并及时通告联系地址的变化,不要借此机会对稿件进行文字上的修改和润色。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稿件发出后,有时确有必要对学术内容进行一些小的改动,目的是提高文章学术内容的准确性,这样的改动是允许的,但大多要在下一个出版程序进行,即校样阶段。 2.审查校样如同稿件登记一样,出版过程中的排版工作已今非昔比,计算机已完全取代了老式的铅字排版,速度与质量大大提高。现在一篇稿件从离开出版社到出校样(PROOFS)平均只需几个星期的时间,快的只要几天。而且作者收到校样的形式和途径也变了,以前大多是纸样和普通邮寄。现在,只要作者有电子信箱,校样一律以电子邮件(PDF)的形式发出,作者转瞬即可收到。中国作者在审查英文校样时,首先要检查的就是作者姓名,不光是文章的首页,天头注脚、文后答谢及参考文献等,凡是有中国作者姓名的地方均要一一查到。此外,对文章内的排版错误和必要的改动要尽快地发回出版社,至于改校样的要求和反馈途径,一般出版社会在校样的附信中有详细的说明,作者最好按章办事,不要独出心裁。如果某一个图需要改动,最好把改过的图一同附上,这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总而言之,在稿件发排和审校这个过程中,作者要尽可能地与出版社配合,不应该要么不停地发号施令,要么杳无音讯。这两种极端均不利于文章高速度高质量地发表,也决不是作者或出版社的初衷。恰恰相反,出版社和作者都愿意看到文章的早日出版,双方配合得力,充分利用现在的技术手段,文章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发表,出版社得利,作者得名,何乐而不为?因特网和印刷版的双轨出版在传统的出版概念上,发表文章只有一个含义,即将核红后的校样编汇成刊,印刷出版。但如今,发表文章的含义是双重的,即在因特网和印刷版上的双轨出版。可以肯定的说,因特网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纸上印刷的单一的出版形式。 1.单篇文章在因特网上发表如今,因特网上的电子出版已成为许多学术刊物先于印刷版本出版的一种既快速又简捷的出版方式。这种方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把文章登载在刊物的网页上,凡是己经经过作者修改过的校样均能以极快的速度在网上以单篇的形式发表。这些文章统称为待印刷文章,含义是已经发表的文章,等待汇编成刊出版。这种单篇文章先于印刷版本在网上发表的新形式,大大加快了文章的发表速度,一旦作者对校样的更正意见反馈回出版社,几天以后校样即可在排版车间(机房)修改完毕,经必要的技术处理后即可在刊物的网页上登出,与所有的读者见面。这与印刷的期刊相比,至少将出版时间提前一至二个月甚至更多。而且这种电子出版形式还有许多印刷版本的期刊不具备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彩图的处理上。以往因为成本的原因,许多彩图只能印成黑白的,其学术质量难免打些折扣。可在网上,所有原稿中的彩图只要作者能提供电子形式的原图,即可免费在网上以彩图的形式发表。其二,文章中的图表以及参考文献是相互关连的,只需轻轻点击便可看到与之相关的详细资料,而且文章里还可以附加小段的录像或音像资料。其三,网上出版只涉及到单篇文章,一旦校样改正完毕即可发表,不受刊物出版频率和刊物每期发表文章页数的限制,这也是网上出版与印刷版最根本的区别。最后,网上出版还有一个深受作者欢迎的特点,那就是作者可以随时上网查询稿件的进展情况,不受办公时间和地理时差的限制。遗憾的是,在网上出版兴起的初期,许多刊物允许作者或指定的图书馆免费下载文章,但如今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同时网上出版的文章在法律含义上与印刷的文章没有区别,一旦登出便不能更改。如果作者在校样审定时对校样改动较大时,可以向出版社提出要求审阅更改后的校样。这种要求能否兑现,因刊而异,各个出版社有不同的规定。作者如有此愿望不妨向主编或出版社查询。现在,有的出版社为了省时间,抢速度,已经不再鼓励作者审阅校样,但这毕竟是少数。但随着出版业的不断革新和进步,这种少数是否会成为主流,还需看其发展与市场的要求。 2.汇编入刊的文章在因特网上和印刷版中出版网上发表了的文章,根据刊物的大小,稿源的多少以及刊物的出刊频率,分先后汇编入刊。有的文章需等几个星期,有的要等更长。至于一篇文章在一期刊物里的前后位置,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有的刊物按学术内容的份量排序,有的按学科排先后,而大部分是按原稿被接受的时间来排。如果一期稿件中有同一个作者的不同文章,大多数情况下是排在一起,汇编成刊这部分工作大多是由出版社完成的,作者和主编不予干涉,但特刊除外。特刊的发稿顺序在稿件送到出版社时即已由特刊的客座编辑确定了,出版社只需按部就班发刊印刷即可。一期的稿件排定后,连同四封(封面,封底)等一同发往排版车间。现在这一步骤也电子化了,出版社一定稿,相关的信息马上就到了排版车间,不受距离和时差的限制。四封排出后校样会返回出版社审定,主要是检查该期的目录和相关的信息,如刊号刊期等。四封审定后即刻返回排版车间,和所有该刊内的文章一起汇总成一份电子文件,经技术处理后在网上发表。一旦文章在一期刊物的网络版中出现,该文便自动从网上的待印刷文章一栏中消失。这种在网上发表的一期刊物,其内容与印刷的版本完全相同。但它的出版时间要比印刷本早几个星期,从而加快了出版速度。刊物在网上出版后,排版车间对该期稿件的工作即大功告成,下面的印刷工序就由印刷厂负责了。在国外,排版车间(TYPESETTER)和印刷厂(PRINTER)是分开的,通常是两个独立的厂家,跟出版社之间也没有归属关系,是普通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排版印刷质量高、速度快,价钱合理成本低廉,出版社便会与之长期合作,反之,则会有被炒鱿鱼的危险。如今的印刷厂,计算机化的程度很高,印刷的质量和速度也比从前高很多。一期刊物印刷装订后,很快就会发往世界各地的订户,与读者见面。而作者免费的抽印本和增刊也将在印刷版的刊物出版后不久发给联系作者。在这段出版过程的最后阶段,中国作者应该特别注意的方面有两个。一个是对姓名的最后确认,如果网上发表的文章中有错误,要马上通知出版社纠正过来,只要时间来的及出版社是可以将网上作者姓名的错误改正过来的,而且可以避免在印刷版中再错。第二是确保出版社有联系作者的最新通信地址,任何单位、路名、邮编等变化均要及时通报出版社,而且在信中要注明文章标题和该文章在出版社的编号。如果没有正确的地址,作者应得的免费抽印本和增刊就无法邮寄到作者手中。一般来说,等到作者收到抽印本,文章的出版过程即大体告一段落,个别的刊物还要出电子版,把文章刻到电子光盘上(CD-ROM)等等,但这大多只是技术上的处理而已,与作者没有直接的关系。总之,统观当今的学术期刊出版界,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变迁时期,着重体现在出版形式的多样化和出版过程的计算机化。这种变化既扩大了学术交流的范围,又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对人类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这种变化目前并没有影响到学术期刊的基本运作机制和结构,学术期刊仍然是主编负责制,由出版社负责出版与发行。所以,在今后很长的时间里,科研人员要发表文章,还是免不了要和主编和出版社打交道。而对于中国的作者而言,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除文章本身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英文水平外,关键是要认真地做好市场分析,选准刊物,有的放矢,如此便能增加稿件的竞争力,被更多的国际学术期刊接受。在稿件被接纳之后,作者应快速准确地应对出版社的要求,如此则可以有效地加快文章的出版速度,并保证最后的出版质量。“一回生,二回熟” ,“失败是成功之母”,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国学者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不断扩大与深入,西方学术刊物中来自中国的文章肯定会越来越多,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具体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要是评职称的用的话发表cn期刊就可以了,我们单位是这么要求的,当时是问了人事厅给我一个要求文件,然后找的白杜输入“壹品优” 讠仑文机构发表出来的,具体流程您也可以问一下,别的都差不多了

联系网络或者数据库,写出一个算法,分析复杂度。

生命科学论文发表

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的论文不能发表,发表必须是在学术出版载体上,这个载体主要指的是期刊或集刊,比如普刊学报核心,还有一些会议论文集,单纯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的论文不能发表。

SCI论文(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被SCI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目前我国科技界对SCI论文概念模式,小部分研究者误认为SCI是一本期刊,由南京大学引用并成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和奖惩的一类刊物。SCI论文本身来说,我国科研工作者大多面临英语能力匮乏的缺陷,尤其对于年龄大和专业性强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内容不是问题,英语往往成为了制约的瓶颈。SCI论文对我国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来说依然是神秘的,难于发表的,正基于此,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评价标准,这也是比较公正,缺少人为干预的评价标准,科研工作者在工作的同时,用心于SCI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一方面使得我国科研可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提高了我国的科技水准,同时我国科技工作者也需要经常善于运用SCI官网进行现有论文和科技成果的查询与搜索。

重要性

1.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研究也日益全球化,SCI论文是进行国际科学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国际同行了解我们的主要渠道。

2.发表SCI论文,可以向世界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的实力,提高我国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在世界著名刊物如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一篇重要文章,对于某一学科而言,其意义不亚于在国际体育比赛中取得一块金牌。

3.发表SCI论文的多少和论文被引用率的高低,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水平的标准。是招聘、提升、考核、评奖的重要指标。

4. 就基础研究而言,在什么样档次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便具有什么样档次的水平,一目了然,一般不再需要鉴定。成果不是在国际知名的SCI刊物上发表,便很难被认为是国际水平的。

5. 发表SCI或SSCI论文是地理与资源所基础研究领域博士生取得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也是联系出国深造时使国外导师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

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将生物命名后,而后的生物学家才用域(Domain)、界(Kingdom)、门( 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加以分类。最上层的界,由怀塔克所提出的五界,比较多人接受;分别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以及动物界。从最上层的“界”开始到“种”,愈往下层则被归属的生物之间特征愈相近。共有七大类,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孩子发表生命论文

生命是精彩的,可有人也会把它弄得枯燥;生命是和谐的,可也有人把它弄得杂乱;生命是令人敬仰的,可也有人把它弄得令人唾弃…… 在我眼中的,生命展现给了我不同的两面,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是绚烂的,也可以是乏味的。 那些尝试过轻生的人们,根本不配有生命,他们的生命在一场风波之后就会想到”失去“这个词。在电视上看到,一位年轻人,在第一次创业失败后,就丧失了全部信心,甚至做人的勇气。他心里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死,这是他认为能让自己解脱的办法。站到一座楼的顶端,俯瞰整个城市,觉得自己是这座城市最渺小的东西。他跳下去了,一个生命就此结束。 而和那位年轻人完全不同的是那些患了绝症却对生活不丧失信心的人。同样的,他们也是不幸的,也许有的比那位年轻人还惨痛,可他们没有就这样结束生命,而是坦然地面对生命。一位老奶奶,很不幸的患上了癌症,只不过病情比早起严重不了多少。她自己也知道了,可医生对他说人要乐观,配合治疗,就有痊愈的可能。于是,他每天脸上笑容不断,也许是笑容,让她感觉不了多少痛楚。就这样治疗了连续几个月,老奶奶渐渐康复了。 生命,在不同人的眼中是全然不同的。年轻人和老奶奶的生命是有着天大的差别的,年轻人还有那么多的时光,未来大好的前途,他却放弃了,他的生命是无趣的;而老奶奶年纪已大,还那么热爱生命,她的生命是绚烂的。 是啊,人们一定要珍惜和爱护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绚烂! 六年级:谢雨欣

【篇一】高中生有关生命的议论文

当我们告别父母,走进校门的时候,我们的课堂上就会出现为我们授业解惑,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恩师。老师,她(他)们为了孩子的学习、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为了国家未来的长远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生命!我们要成长,就要有生命。我们的成长需要教师,因而我们的生命需要教师。教师——辛勤的园丁,是因为我们生命的需要而奉献的人。

当我们手上拿着科学类书籍的时候,我们就会了解到,钱学森等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祖国的强大和祖国边疆的安全,夜以继日地进行物理学、化学、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电子技术等各行各业尖端科技的研究,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了原 子弹、氢弹等核武器,拥有了弹道导弹、洲际导弹等常规高端武器,从而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了应对外来威协的强大力量。而袁隆平等科学家进行的杂交水稻研究,则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从根本上维护了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国家的安全,是生命的安全;社会的稳定,是生命的安全;而饮食的保障,更是生命安全的保障!这些科学家们,难道不是在为我们的生命安全作奉献么?因此,科学家也是因为我们的生命需要而奉献的人。

当我们生病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我们迫切地希望医生、护士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希望她(他)们早日治好我们的病。当我们生命垂危的时候,哪怕出再多钱,我们都医生、护士能治好我们,能保住我们的生命。因此,“白衣天使”是因为我们生命的需要而奉献的人。教师、科学家、“白衣天使”都因为我们生命的需要进行的奉献而获得了荣誉,所以说,生命需要奉献。

【篇二】高中生有关生命的议论文

我们身边经常有人说这些话,“老天对我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生命已经失去了方向!”“生命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确实,人们在遭受重大打击的时候,总会对生命有这样那样的抱怨,人生就是这样,生命不是完美无缺的。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一个生命从各方面看来都是不同的,有的人一出生就是残疾;有的人在生活中屡遭重大失败和打击;有的人……生命就是这样,它的意义不在于它是否完美,而是它的存在和过程。

因为有了生命,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才得以发生,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才得以相遇。就是这些平凡的小点、小音符,才谱写了生命这首永恒的乐章!

谁能说海伦·凯勒是可悲的?谁又能说海伦·凯勒不是可悲的?生命对于她来说并不是完美的,但是生命对于她来说一定是永恒的。她的生命是有限的、渺小的,但她却用生命谱写了一首属于她自己永恒的颂歌!

可能你会说:“我不是名人、伟人;我也不想成为名人、伟人,如此平凡的一生,也值得称颂?”是的,虽然你不像爱迪生那样有所发明,造福人类;虽然你不像爱因斯坦那样发现“相对论”,名垂千古;但是,你有为了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吗?你有关心他人,给别人温暖吗?你有团结他人,共同进步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伟大,而在于它的平凡、它的意义。

宏伟的万里长城是由千千万万的人民用汗水、用勤劳、用生命铸造的辉煌;一间小小的房子也是由少数的'人用汗水、用勤劳、用人生浇铸的成果。生命虽然平凡而微不足道,但是,在这一生中,你可以一如既往地给别人以微笑;你可以一如既往地给别人以帮助;你可以……这样的生命有无尽的意义。

生命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即使你的生命并不完美,但它依然一首美丽的乐章。

【篇三】高中生有关生命的议论文

余秋雨曾经说过一段话:“爬,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划下的生命。爬,站在永久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爬,只管爬。”从这里看出生命是美丽,是悲壮,而不是庸俗,不是卑鄙。每当我在学习生活中遭到挫折,都不允许自己灰心丧气。想想20年心怀幽怨完成《史记》的司马迁,想想“上下求索”的屈原,想想不惜生命保卫长江大堤的抗洪战土,会觉得自己的挫折多么微不足道―跌倒了再爬起来嘛。

生命要么如老舍般平静:“我愿自己死的时候像朵春花将残似的衰而伤。”要么像文天祥般慷慨激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说生命的衰落像凋零的花儿,那么且抱着“零落成泥碾红尘,只有香如故”的坦然,抱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宁静。陶渊明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啊。”泰戈尔说:“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的轮回是自然的规律,生命的重塑。古人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说法,自戕则是对父母的不孝;西方宗教里说,自 杀的人是上不了天堂的,所有的罪过都得不到上帝的饶恕。

要学会善待自己,学会放飞自己,让自己更贴近自然。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生命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去尝试着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踢踢球、上上网,与朋友去郊游,去大海里游泳,去小溪边钓鱼,去看看喜剧片,去爬喜欢的山,去看看飞瀑,去听听涛声……那么多的事等着我们去做,那么多的开心需要我们参与。我们奔跑,我们跳跃,我们欢笑,我们歌唱,这一份美好,皆因有了生命。

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是短暂和局限之中不断追求的完美,是正视生命的挫折和轮回。

【篇四】高中生有关生命的议论文

假期里,我渴望着一份闲暇,日落时分,静坐窗前,凝望着桌前的淡淡绿意,写一番心中的独特怅惘。兴匆匆于农博园买来一盆仙人掌,渴望它带来诗境的安逸......

俗话有云: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本挺直精干的身躯开始松懈枯萎,本清新生气的绿变得混浊黯淡......

爱着她,所以想给予她的,想到仙人掌在沙漠里,忍耐着干旱,面对着茫茫沙漠和太阳火热的炙烤,却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深深扎根于沙漠之中,开出世界上最灿烂芳香的花,生命活着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我无法容忍让我的仙人掌再遭这番苦楚,我便定时为它浇水,蝉儿高鸣的日头里及时把它搬到阴凉的地方。这番苦心并未得到好的收获,我的关注在乎无法挽回她的日渐枯萎,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窗台滚落,那根已远离尘土,我明白,我不能没看到仙人掌美丽的花,也不能没有看到它挺拔的身影了......

我不忍心将它随手扔出去,让它曝晒于太阳之下。当我小心地拔出仙人掌时,却发现它的根已经糜烂了,有的挂着湿润的泥土。我意外的明白,是我的溺爱“谋杀”了我的仙人掌。

在沙漠中,它自由生长,为生命而汲取水源,为生命而奋斗努力,因此开出的花都是绚烂的,顽强的。而在我家中的,它们失去了自由的空间,被束缚在了一个小小的花盆之中。它们可以不为生命的水源发愁,但它已经忘记自己是仙人掌,也因此无法适应多水和失去斗志的环境,继而走向了死亡。

【篇五】高中生有关生命的议论文

的确,但不论你活了多长时间,在你没有任何价值的生命中,也算是白活,但即使你英年早逝,但在短暂的生命中有所留恋,活的有价值,也比活了百岁强得多,因为至少在自己的生命中用一份光彩,那么你的生命就要比一切都珍贵。

有这样一件事。

在汶川地震后志愿者和军队在极力抢救人们。这时,他们看见一个妇女,跪伏在地上似乎有点像古代人行礼一样,发现她已经断气后,他们便走了,突然队长高叫道:“回来,还有人活着!”于是他们飞奔回来,队长在妇女身下摸索着,似乎要找什么东西。终于发现了一个襁褓——一个可爱的小婴儿,他还活着正安然地睡着,随着又发现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息:孩子,如果你还活着要记住,我爱你!看着那个可爱的、正熟睡的孩子和那已经写好的短信,大家都被这种伟大的母爱所感动了。

这位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一个小婴儿的生命,在孩子心中难道不比一切都更珍贵吗?她虽然不会说话,但相信她在心中已经感受到了这种母爱。

或许,在那个孩子长大以后,不知道自己曾有这样一位母亲,但她如果知道了她会多么骄傲,至少她母亲的生命要比其他人的生命有价值得多。

老子曾说过“死而不亡者寿”,它告诉人们,有的人虽然活着,在人们心中却早已死了?有的人虽然死了,而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却长期影响着当代及后代的人们,活在人们心中。郭沫若说“生要生的有精神,死要死得有气概”的确,活着不就是为了别人嘛,活着什么都不做活着干嘛!

有人说,生命就像一支蜡烛,婴儿呱呱坠地的时候,就是它燃起火花的那一刹那。有人的火焰,微弱欲熄;有人的火焰,烛影摇红;有人的火焰,静静发光;有人的火焰,灿烂耀眼。然而,它总有蜡炬成灰、归复平静的一刻,不同的是——所留下的赞叹。一个人如果只碌碌无为,只为自己渺小的生存而度度人生,那么即使活到100岁的高寿,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正如这句话“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正确的看待生命,生命才会释放光芒。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