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论文发表专家广告牌

发布时间:

论文发表专家广告牌

您好!很高兴你选择使用百度问一问咨询项目!感谢你对我们的信任!

对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系统已经为您分配到最专业的答主,接下来的5分钟内,他会对你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的解答

需要资质证书。

申请广告资质证书如下:

一、企业名称: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上载明的名称(英文名称必须同时提供)。

二、经营范围: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上载明的主营、兼营的所有项目。

三、企业经济性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上载明的“公司类型”。

四、广告营业额:企业从事广告业务(与广告业务无关的其它收入除外)得到的全部实际收入(以给客户开出的发票数额为准)。

五、广告营业收入:广告营业额减去付给媒介单位广告发布费用后的实际收入(以计税额为准)。

六、上缴税款:企业上缴的与广告有关的全部税款。

七、主要经营者简历:指董事长或总经理的主要工作经历。

八、广告从业人员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或高级职称:包括人事部门评定的高级职称、国家级行业组织评定的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大专院校聘请的客座教授(需提供证明文件)。

九、发表广告专业论文:指职工在国家级报刊或省市级广告协会所编的刊物中发表的与广告有关的论文。

企业填写资质申请书之外,还需要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1、企业经营情况介绍(语言要求:中、英文字数要求:200字);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3、企业章程;企业自身建设、发展的相关制度:包括工作流程管理、企业文化、企业品牌发展战略、广告审查管理制度等;

、广告专业设备、设施明细表(包括办公家具、电子设备、户外广告设施、广告工程用车、本公司办公、生产用自主产权房产);

5、经营场所使用权或产权证复印件;

6、申请书中所规定两年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复印件、两年缴纳税款税单复印件;

7、申请综合服务类资质,需提供综合服务收入和媒体代理、销售收入的相关证明,包括财务、客户等方面的证明;

8、企业法人、主要经营管理人员、业务人员、财务人员的学历、专业技术资格/职称证书、身份证、培训证书复印件;(注:再次申请的企业,如果其法人和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发生变化,仍需提供此证明材料。)企业所配备的广告审查员资格培训证书复印件;

9、职工年度培训费的相关证明;

10、广告专业论文在发表刊物上的复印件;

11、持续成功服务两年以上客户的证明(客户盖章签署);

12、近两年品牌服务的证明(客户盖章签署);

13、两份已成功实施的广告案例(内容包括:营销环境分析、广告传播目标、广告策略、广告表现和执行、媒介策略、广告效果评估等);

14、近三年中广告作品获等级奖的证书复印件;

15、企业获得荣誉称希

_

杂志发表科普文章不需要专家挂名。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由于杂志的相关评价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对青年学者发表论文存在明显歧视,亟须从改进期刊管理机制入手,树立关心青年学者的刊物导向,对青年学者独立的论文发表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一、选择刊物

这个步骤尽量是在我们准备撰写论文时就选择好的,不同的刊物影响的范围不同,收录的论文也不同,格式也会不同,提早为此做好准备,可以节省后期的工作量。

二、投稿

在选择好刊物之后就是选择投稿方式了,我们可以选择网上在线投稿,电子邮件投稿或文件寄送投稿。这些方式可以视期刊的要求来选择,有的刊物需要打印稿件,有的刊物没有官网接受投稿等。之后就是等待期刊的审稿和答复了。

三、审稿及初审费用

期刊编辑收到稿件后就会衡量论文是否符合他们发表的要求和论文整体质量,这是初审。如果初审通过,就会通知你缴纳初审费用。

四、审稿及审稿意见

期刊收取初审费后会将论文交给专家审阅,但是一般专家的审阅周期都会很长,大多都是几个月后发送退稿函或修改意见,运气好会遇到个别非常有效率的专家。如果你收到的是修改意见,那说明有机会,只需要认真按照专家满意的方式修改,论文的第一改通过后,后期的二审、三审往往问题不大,都是由编辑与你对接,修改排版、标点符号、语句等问题。

五、缴费以及接受刊物

正常通过审核后,论文就能成果发表,在缴纳版面等费用后,就会在一定时间后收到登有你的论文的刊物了。

论文发表的流程中间需要等待的时间周期是很长的,因此许多要通过发表论文来毕业之类的同学,应该尽早筹备,免得最后阶段等的揪心。

广告专家学者论文发表

"1.现在发表学术论文一般要求作者交一定的版面费给杂志社,除非是知名专家和学者。具体多少各个杂志社都有不同的规定。2..根据你的实际需要找相关刊物,一般来说,中级职称发国家级或者省级专业刊物或者相关刊物就可以,国家级刊物所需的版面费比省级刊物贵不了多少。高级职称则可能需要发核心刊物,各地的规定有所不同,比如北大核心、cssci、sci等,一定要弄清楚你所在地区认可哪个核心。3.注意判别刊物的真假,可以先去国务院新闻出版总署或者中国记者网查询,然后去诸如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浏览网、龙源期刊网等查询。4.严防论文!一定要去杂志社验证对方的身份。可以通过114查询或者去百度搜该杂志社编辑部的电话,然后打电话查询验证。如果没有头绪,我推荐给你一个以前我发表过的网站,书已经收到了,网上口碑也不错,百度 百姓论文网 你可以查一下,具体的东西你可以问他,比较耐心,同时也祝你发表成功! "

在满足学历工作年限等基本条件后,需要准备业绩材料。继续教育学时作为申报基础条件之一,若是未完成规定的学时,将无法参与职称评审。业绩材料包括论文、专利、著作等,因为评审周期较长,所以建议提前发表。不同职称级别和地区,所需要的业绩材料也是不同的,具体会有相关文件的要求。流程大概就是:(1)准备论文:如果论文已经准备好了,按照论文找合适的期刊就好;如果论文没写好,建议还是先找合适的期刊,然后参照期刊的要求进行论文的写作,这样能更容易通过审核。(2)投稿:将论文通过各种途径送到期刊编辑部。(3)审核:核心期刊一般是同行评审制度,编辑部会把你的论文转发给三个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由他们提出意见,编辑部会举行会议研究这三个专家的意见后作出录用或者修改或者退稿的决定。这也是核心期刊审稿时间长的原因。普通期刊一般由编辑部自己审核,速度比较快。(4)录用:审核通过后,编辑部会开一个录用证明给作者,作者支付相关版面费后就可以安排发表了。(5)出刊:热门期刊的刊期通常排在一年以后了,而冷门的刊经常还在收上一年的版面。一般的出刊时间是在3-6个月左右,出刊后编辑部会付费邮寄给作者一本样刊。(6)上网:如果是上知网的期刊,那么出刊1-3个月后,作者就可以在知网上检索到自己的文章了。至此,整个发表流程完成。

目录方法1:提交(重复提交)论文1、让同事或者教授来审阅你的研究论文。2、根据审稿人的建议修改论文。3、根据所选期刊的要求准备好你的稿件。4、当你觉得论文准备好了,就提交吧。5、当你得到期刊的最初回复时,不要惊慌。6、将审稿人的意见视为建设性的批评。7、继续努力直到成功发表论文。方法2:选择正确的期刊提交论文1、熟悉市面上所有可能接受你论文的期刊。2、选择最适合你的研究论文的期刊。3、留意期刊的发行量或者曝光度。方法3:强化你提交的论文1、你的论文应该有清晰的论点。2、缩小关注范围。3、写一篇出色的摘要。在同行评审的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是学术界的一项重要活动。它可以让你与其他学者建立联系,让你的名字和作品流传开来,并且进一步完善你的想法和研究。发表论文并不容易,但你可以通过提交一份技术上合理、有创意但又直截了当的研究报告来提高胜算。找一本适合你研究主题和写作风格的学术期刊也很重要,这样你就可以根据它的标准来调整你的研究论文,增加发表的机会,获得更广泛的认可。方法1:提交(重复提交)论文1、让同事或者教授来审阅你的研究论文。他们应该对你论文的语法、拼写错误、错字、表达是否清晰和简洁进行修改。他们还应该验证你写的内容。研究论文需要提出一个重要和明确的问题,应该切题,易于理解,并且适合目标受众。让两三个人检查你的论文。至少应该有一个人不是论文主题方面的专家,他们身为“局外人的观点”可能会非常有价值,因为不是所有的评论者都是有关方面的专家。2、根据审稿人的建议修改论文。在最终提交研究论文之前,你很可能要拟好几次草稿。努力使你的论文表达清晰、吸引人和易于理解。这将大大增加被发表的机会。3、根据所选期刊的要求准备好你的稿件。确保研究论文的格式,符合期刊的标准。大多数期刊都会提供一个名为“投稿须知”或者“作者指南”的文档,提供关于排版、字体和长度的说明,还会告诉你如何提交论文,并且会提供审核流程的详细信息。科学期刊上的文章往往需要遵循特定的格式,比如摘要、介绍、方法、研究成果、讨论、结论、致谢和参考。艺术和人文学科论文的要求通常没有那么严格。4、当你觉得论文准备好了,就提交吧。去期刊网站上的作者指南(或者类似的文档)看看对方的投稿要求。一旦你确信你的论文符合所有的标准,就可以通过适当的渠道提交论文了。有些期刊允许在线提交,有些则更倾向于纸质版。一次只能向一份期刊投稿。根据需要,按照列表一个一个地投。在线提交时,使用你的大学电子邮箱。这样能够将你与学术机构联系起来,为你的论文增添可信度。5、当你得到期刊的最初回复时,不要惊慌。很少有第一次提交的文章能立即得到同行评审期刊的“接受”回复。如果你的论文被接受了,去庆祝吧!如果没有,就冷静地处理你收到的回复。收到的回复可能是下列之一:接受但需要修正:根据评审人员提供的反馈,只需要进行少量的调整。修改并重新提交:在考虑出版之前需要更多实质性的修改(如上所述),但是期刊仍然对你的研究非常感兴趣。拒绝并重新提交:这篇文章目前还不适合考虑,但是实质性的修改和重新调整可能会改变这个结果。拒绝:这篇论文现在和以后都不适合发表在这份期刊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适用于其他期刊。6、将审稿人的意见视为建设性的批评。很多时候,你会被要求根据几位(通常是三位)匿名审稿人和编辑提供的评论修改论文,然后重新提交。仔细研究他们的批评,并做出必要的改变。不要过分重视原始版本。相反,要懂得变通,根据收到的反馈重新修改论文。运用你的研究和写作技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然而,你也不需要“完全改变”,盲目顺从于你觉得不相关的评论。与编辑展开对话,礼貌而自信地解释你的立场。记住,你是这方面的专家!7、继续努力直到成功发表论文。即使你最终被喜欢的期刊拒之门外,也要继续重写你的研究论文,并提交给其他期刊。记住,一篇被拒绝的论文并不一定很糟糕。出版方根据许多因素来决定是否接受某篇文章,其中许多因素是完全超出了你的控制的。提交给排在你第二选择的期刊。你甚至可以向第一份期刊的编辑咨询更适合你的刊物。方法2:选择正确的期刊提交论文1、熟悉市面上所有可能接受你论文的期刊。注意已经发表的研究,以及你所在领域的最新问题和研究。特别注意你所在领域的其他研究论文是如何撰写的,包括论文的格式、文章的类型(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初步研究,还是对现有论文的评论),以及写作风格、主题和用词。阅读与你的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期刊。在线搜索已经发表的研究论文、会议论文和期刊文章。向同事或者教授寻求他们建议的阅读清单。2、选择最适合你的研究论文的期刊。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读者和写作风格。确认你的研究论文是更适合发表在一份技术性很强,目标受众为其他学者的期刊上,还是一份面向更广泛读者的大众期刊上。“适合”在这里至关重要,在你的领域中最有名的期刊未必是最适合你论文的刊物。不过也不要低估自己,不要认为你的论文永远不可能达到顶级出版物的水平。3、留意期刊的发行量或者曝光度。一旦你缩小了潜在的选择范围,可以做一些调查,看看这些期刊上被广泛阅读和引用的文章有多少。让你的工作得到更多的曝光,尤其是在职业生涯早期想要出名的时候。然而,一定要优先考虑同行评审期刊。在这些期刊中,会由同领域的学者匿名评审所提交的作品。这是学术出版的基本标准。你可以通过在开源期刊上发表文章来增加读者数量。这样,它会被纳入在线的同行评审学术论文库中,免费给大家阅读。方法3:强化你提交的论文1、你的论文应该有清晰的论点。好的文章会直接切入主题,并且贯穿始终。从一开始就明确论文探索、调查或实现的论点,并且确保后面每一段内容都要建立在这个论点之上。针对你的论点做出有力、清晰的陈述。比较以下无力和有力的陈述:“这篇文章探讨了乔治·华盛顿年轻时的经历,他是如何在作为一名指挥官的艰难环境中塑造自己的观点。”“本文认为,乔治·华盛顿作为一名年轻军官,18世纪50年代在宾夕法尼亚州边境的经历,直接影响了他在弗吉谷严酷的冬天中与陆军部队的关系。”2、缩小关注范围。清晰的论点也可以是很宏伟的论点,但期刊文章本身并不适合对大型主题进行彻底的研究。学者在修改论文内容时往往会遇到这个问题,你需要能够删除或者明显减少文章中的背景信息、文献综述和方法讨论等内容。对于正在进入这一领域的年轻学者来说尤其如此。把宏大的探索留给更有建树的学者去做吧,尽管都只有20-30页。3、写一篇出色的摘要。摘要是审稿人对你论文的第一印象,所以你需要让它值得一读。确保绝对没有拼写错误或者不必要的句子。你只能用大约300个词。你的声明要大胆,方法要新颖原创,但是不要过度吹嘘文章中实际包含的内容。你的摘要应该让人们想要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文章,但不要让他们在读完后失望。让尽可能多的人阅读你写的摘要,并且在提交论文之前寻求他们的反馈。警告如果你对期刊的修改要求感到不安或者沮丧,不要立即修改论文。把论文放在一边,几天后带着“新鲜的眼光”回过头来阅读。你收到的反馈被过滤和解决了,你才能找到你论文合适的位置。记住,这是一个大项目,最终的改进需要时间。

论文发表第一级别:T类此类型级别一般是指特种期刊论文,主要是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其发表难度是最大的,大多数作者都无法达到这一级别。论文发表第二级别:A类此类型级别一般是指权威的核心刊期刊论文,主要是在国际通用的SCIE、EI、ISTP、SSCI以及A&HCI等检索系统上所收录的论文,或在国内具有权威影响的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发表难度仅次于T类,并且对英文有很高的要求。论文发表第三级别:B类此类型级别是指重要核心期刊论文,主要是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刊登的论文或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中等有重要影响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论文发表第四级别:C类此类型级别是指一般核心期刊论文,主要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大图书馆2017版》期刊上发表的的论文。论文发表第五级别:D类此类型级别是指一般公开期刊论文,主要是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有期刊号CN、ISSN,有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论文发表第六级别:E类此类型级别一般是指受限公开期刊论文,主要是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但受发行现在的刊物上(仅有期刊号、无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广告专业论文发表

拿五个金币换两千字的论文,你太扣了。去百度文库吧,那里肯定有的

作为与市场和时代紧密相连的行业, 广告 专业具有实践性和技能性强的特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广告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广告学专业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业界对专业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由于目前高等学校广告 教育 面临着一些难题,教学实践平台、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制约,使学生面临着缺乏实践锻炼的窘境。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巧妙整合,找到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是尤其重要和必要的。?

关键词 广告学专业 实践教学 实验课题 实习基地

据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份均开有广告学专业,226所高校共开设240个广告相关专业,数目可观,专业学生数量也很庞大。发展势头迅猛的另一方面,正是就业压力的急增。在不远的将来,这种发展势必给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就广告业发达的上海、北京、广州而言,属地广告专业 毕业 生,想要达到90%以上的就业率,已然很难,至于专业资源较少的内陆省份,所面临的广告学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压力更是巨大。如何在压力中突围,在有限的资源中找到自己独有的定位,是内陆省份高校广告专业思考的重点。而较强的实践能力,出色的创意实战素质,正是专业学生就业竞争的优势所在。?

一、目前广告教育存在的瓶颈?

全国的广告公司数量接近84000家,规模有别,发展速度各异。大体上制约广告公司发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专业人才、资金、设备、客户等方面,而居于首位的正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一面是人才需求的增大,一面是就业压力的增大,问题的症结正在于当下的专业教育存在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状况。?

(一)教师的实践性意识需要提高。广告学专业是综合性很强学科,需要传播、营销、艺术、社会等领域的融合和交叉。美国作为广告业最发达及广告教育最先进的国度,在学科融合及实践教学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 经验 。教师对行业的最新动态、案例的最新收集、自身的广告实践都非常重视,所以提供给学生的专业知识是鲜活而时新的。相对而言,国内的广告学教师普遍存在理论优先,实践缺乏的问题。专业结构单一,少有实战的检验,对业界动态把握不够,对新技术,新变化缺少应有的敏感。例证陈旧,缺少自主研究和理论创新。这些,不可避免地使专业教育处于过去时态,所训练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市场当下的变化。?

(二)学生的创意实战性需求愈待启蒙和引导。创意改变出路,纸上得来终觉浅。广告学专业学生个性彰显,有很强的实战欲望,但是,如何控制好这种冲动和爆发力,是一个难题。不加引导,学生很可能功利得地在未完成好基本学业的状况下,沦为广告公司的廉价劳动力。往往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就出去打工,实属揠苗助长。而不提倡实战,又会严重挫败学生的专业激情,一些学生开始怀疑陈旧的理论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进而导致专业热情的失落和对未来的不自信和怀疑。坦诚的讲,对于学生的创意实战性需求的启蒙和引导,是个难题。团队精神的锻造其实需要很好的实战历练。?

(三)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的选择有待整合和优化。广告学专业实验教学一直是专业实践教育急需突破的难点。实验课程的设置与理论学习及实战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实验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高实战能力和贯彻理论服务,往往流于表面和热闹。实验的结果,很难体现学生的创意水平和作业能力,让学生徒生专业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关门办学,孤立关注课堂教学,与广告业界很少接触或者接触不够有针对性,使学生的实战舞台不够广阔,狭小而单一。有目的和针对性的选择实践基地,是展开高水平广告实践教学的关键点之一。?

梳理问题,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校内的实践平台资源,借助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的平台,利用好广告专业赛事的出口,准确定位,是提高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路径。?

二、从三个方面立体地展开广告专业实践教学?

作为应用型学科,没有实践,便没有活力。在多个方面同时贯彻实践教学的理念,立体而又科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出口,突破瓶颈,是具有前瞻性意义的。?

(一)深挖校内的实践教学平台。既保证专业学生的实践展开,又不耽误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是考量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效尺度。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从2000年开设以来,一直未放弃这方面的尝试。经过多方探讨和调研,发现,倘若只在课堂教学中导入实战氛围或者模拟公司,取得的实践教学效果还是没有突破。不妨发动和引导学生的实战热情,用一个整块时间,进行创意、文案、策划、设计等专业方面的展示和比赛。“黑龙江大学广告节”正是这样的一个产物和结晶。这一创作性的实践教学,经过4年的摸索,已经逐渐成熟。从2002年始,已经成功举办4届。每届由一名专业老师指导,为时一个月,学生独立筹办,一届一个主题,各小组提案竞标举办,然后寻找商业赞助,有命题创作,也有自由诠释,最后老师评点,学生展示作品,提交 报告 。形式多样,实践效果明显。数据表明,平均每届近百幅的平面及影视作品,是专业学生专业实战能力的最好体现。各届获奖的专业学生,以此为起点,斩获国家级的大奖,屡见不鲜。对已毕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实战经验获得方面,广告节排在首位。?

这种实践教学尝试,使专业学生尚处于较低年级就能有接触广告实战的机会。既能避免因过早到广告公司实习而影响学业弊端,又能看到广告实战本来面貌的原汁原味,让学生感受广告创意带来的快乐,不啻是很巧妙的一个广告实践教学方式。?

(二)巧借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实习是实践教学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如何利用好这个机会,是值得仔细考虑和安排的。中国传媒大学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在广告教学发展的早期,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就很重视借助校外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优势展开实践教学。他们与当时世界最大广告公司“日本电通广告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调研项目,利用广告公司寻找优质人力资源的心态,将学生的实践教育获得最大化,最终构建多赢的格局。中国传媒大学下属的IMI市场信息研究所,正是这样的产物。至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与电通公司合作的“电通广告学院”,更是将这种方式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也尝试着这一实践教学的形式,抱着谨慎地态度,不仅仅把这种方式当作学生找工作的试探性动作,而是较深入地全程参与整个沟通过程中,加以协调和指导。在选择实习基地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考量标准。?

首先是典型性。针对学生的专业需要,而非是简单的泛泛之选。结合学生本身发展的潜在优势和兴趣专长,挑选实习场所,做到“对位”发展。以策略见长的“天问 文化 传播公司”;以创意见长的“上兵广告公司”;以媒介营销见长的“亚龙广告公司”。学生在适合自己特长的实习基地进行广告实践,目的明确,成长迅速。在“上兵广告公司”进行专业实践的学生,凭借本身的能力和公司的优势,在全国广告奖项中频频获奖。而策划能力强的学生在“天问文化传播公司”的实践同样效果显著,哈尔滨啤酒的全程策划,让专业性有了质的飞跃。?

其次是整体性。碎片化的实践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师的全程参与下,这种实习应该是整体的,以一个项目为切入口,深入地展开,系统性的结果正是专业性的提升。调查结果表明,行业策略的实践知识获得,啤酒节的全程实践项目排在第一位。学生在系统的实践中,看到了本身专业需要弥补的缺口。?

最后是指导性。教师应有效地利用这个资源展开实践教学并且丰富自身的实战经验,通过小组讨论、项目跟进、定期的项目报告来监控实践教学的成果。在欧美等广告教育发达的国家,外聘业界教师占到教师比的三分之一。而这种以项目的形式展开的实践教学,在教师的深入指导下,辅之以业界资深人员的配合,会取得比外聘教师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拓宽广告专业赛事的出口。除了深挖校内的实践资源,巧借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的平台来开展优质的实践教学之外,以广告专业赛事为舞台,也是构建科学、立体的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

低年级的专业学生可以借助广告节来体验实战的魅力,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针对自身特点的典型实习基地来完善提升专业实战能力,而广告专业赛事,是贯穿整个大学各年级的专业实践教育舞台。这个元素的导入,会使实践教学更加丰富、立体、系统。专业能力的检验,创意水平的肯定,各有标准。而权威的评判是关键。通过专家的公正审定,层层选拔和淘汰,专业性通过这样地磨砺,会更加成熟和清晰可见。?

作为内陆专业及业界资源较少的高校,通过参加全国的专业赛事,是实践教学展开地重要阵地。同样,选择也应具有针对性。在诸多赛事中,金犊奖是面向全球华人高校在校大学生地广告专业赛事,两岸广告精英及院校专家一起组建评委会,所以即有广泛性,又具权威性。仅2005年,赛事推广高校达600余所,作品12,000件;有11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得到台办、全国学联、共青团中央、广电总局、文化部的支持。一些内陆院校,正是凭借此赛事走入业界视野。审看各方经验,倘若把实践教学和广告专业赛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应把握好几个方面:?

1、做好策略辅导。虽然广告专业赛事大都是学生自发参加,可是,应该考虑到一些低年级的同学的专业知识不完善这一实际问题,提供咨询帮助。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在每届金犊奖开赛前,都会邀请业界资深人员进行实战指导。这样会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实战的氛围。?

2、充分利用赛事,模拟实战。除了专业教师指导和业界人员辅导,要利用好赛事,为实践教学服务,还应让学生深度模拟提案,把赛事规定的产品创意或者策略当作自己服务的客户,以教师和同学为虚拟客户代表,进行初次比稿、二次提案、最终呈现。通过多次的演练,以及和同学、老师的互动观摩,专业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以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为例,截至2006年,共参加三届金犊奖,每年都有奖项获得,比近20多个奖项更为重要的是15场的教师点评及模拟提案、5场的专家讲座。?

三、小结?

广告学专业迅速发展的热潮中,应该有冷静地思考和判断,如何在众多的院校当中找到独有的优势,是内陆院校共同思考的命题。而高速发展带来的就业压力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让广告学专业学生更个性化的发展,拥有更强的创意实战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定位区隔,而这个优势的确立,对于内陆院校来说,是有难度的。?

我们的思考路径是,充分挖掘校内的实践资源,以校内广告节为平台;借助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以教师全程指导为关键;拓宽广告专业赛事的出口,以模拟提案为手段,准确定位,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广告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正林.2006年广告专业教育和广告学术研究报告.中国广告.China Advertising,2007;(2)?

2.陈培爱.中国广告教育二十年的发展与基本经验初探.江西 财经 大学学报,2002;(2)?

3.陈月明.美国高校广告教育.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4.张欣,汪青云.我国高校广告学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内容摘要:艺术类课程作为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已从多方位参与到广告人才培养中。 文章 结合教学实践,对目前广告学专业中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展开思考,探讨了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设置的意义、课程结构的搭建和 教学 方法 的改进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 键 词:广告学 艺术类课程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广告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其课程体系整合了传播学、营销学、心理学、设计艺术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同院校因办学背景和学科优势的不同,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对某一类知识有所偏重。目前,我国大多数设置广告学专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艺术类课程通常占有一定比例,然而这些课程的架构和具体教学实施都是从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中直接复制过来,导致在针对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适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一直贯穿于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教学中,文章试从一个新的视角对这些问题提出思考意见。

一、艺术类课程在广告学专业学生培养中的意义

要明确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广告人才,或者说这些未来的准广告人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在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广告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规定了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广告设计、制作能力。依据对这一目标的理解,广告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设置了《实用美术与广告设计》《电脑平面广告设计》《广告摄影与摄像》等课程,不同院校还会根据自己的教学资源增设一些特色课程。多数人理解这些课程只是让广告学专业的学生体验一下广告运作中的广告创作环节,因为具体的广告制作人才的培养工作还由专门的艺术类院校来承担。艺术设计类课程对于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重在增加体验和感受,其目的只是为了消除学生对广告制作这一环节的陌生感,其实这样的理解无形中削弱了艺术类课程在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本应有的作用。

广告学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当然不是培养专门的广告设计人才,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多数也不直接从事广告设计的工作。正如广告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广告行业从业者的工作也往往是一个复合工程。根据行业工作性质,需要广告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广告艺术设计素养,尤其是艺术鉴赏和评判能力。在当今的“读图时代”传播环境中,广告创意人才必须能够将点子通过可传播的形式(尤其是视觉形式)表达出来。曾在DDB(Doyle Dane Bernbach)和李奥贝纳两家公司担任高级创意总监的著名广告人泰德·贝尔认为,“一个真正好的创意人员应该是写作能力和视觉表现能力兼备的。好的文案人员应该有很强的视觉感受力,而好的艺术指导,应该有很强的文字概括能力。”另一位著名广告人罗伊·格雷斯也认为,“一个好的广告创意人应是语言思维和视觉思维兼备”。①在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师张树庭所做2003广告教育调查数据报告(毕业生卷)中,通过广告专业毕业生的数据反馈,设计课与美术课在毕业生认为获益最多的课程排序中分别占到了第一位和第六位。以上情况都说明社会需求的广告人才应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艺术素养是其专业素养的一部分,艺术类课程需同其他课程一道参与到对广告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当中。

艺术类课程对学生的素质养成和能力锻炼应是全方位的,而不能简单理解成广告创作环节中对技术手段的体验。一个人的技能是其内在素质的自然外化,艺术类课程的目标不能仅仅是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更应关注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笔者认为,艺术类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中主要锻炼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审美鉴赏、批评及其相关的心智能力。即广告学专业学生应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能较好地感受美、体验美、捕捉美,这是个人艺术素养的心智基础;第二,艺术创造力及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广告学专业学生拥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不但能科学地认知事物,还能艺术地感悟生活。特别是艺术思维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创造力对广告学专业学生来说启发很大;第三,艺术表达能力及其相关操作能力。这是指广告学专业学生在认知、感悟的基础上,应具备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即能通过各种形象将思维、观念外化出来,而这就要求掌握一些艺术技能。这些素质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内容无法取代的,是由艺术类课程的独特教育属性决定的。

二、艺术类课程在广告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

艺术类课程是整个广告学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其他课程共同参与学生完整知识框架的搭建。课程如何设置,既关系到教学结构的安排又关系着教学内容的选择。

1.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内容结构

专业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是庞大而复杂的,在广告学教学计划的有限学时中,要完成专业的艺术教育是不现实也没有意义的。要针对广告学的学科特色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做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安排,同时要兼顾三种能力的培养。考察我国目前广告学艺术类课程安排,大多直接复制于艺术专业教学的课程结构,在保留基础课程及和广告相关的专业课程后剔除其他部分。这样直接复制法会有一些明显的缺陷,一是课程结构不完整,缺少承接性和系统性;二是没有针对广告学专业的特色及需要做符合学理逻辑的重新架构。

总体上说,广告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艺术素养分为艺术理论和艺术技能两大类别。艺术理论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即眼力和作品鉴评能力,以及艺术 思维方式 和创意能力。因为多数广告活动最终是用广告作品和消费者沟通,如果不具备优秀的广告创意能力和作品鉴评能力,广告目标则难以达成。广告专业的学生也应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即艺术表达能力,重点是掌握和传播手段相关的各种艺术元素和技术手段。这既包括对艺术基本元素形、色、音相关内容的学习,还有因传播手段的不同而分出的平面艺术、立体艺术、多媒体艺术知识的学习。

课程安排的时序也应随着学生知识结构和储备的完善,由浅入深,体现课程体系的承接性。目前,我国高校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有些一开始就集中于艺术技能的训练,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评鉴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技能训练课的效果也打了折扣,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畏难情绪和挫败感。针对目前广告学招生生源艺术素养基础较薄弱的客观现实,第一学年应先安排以提高眼力和鉴评能力的课程,同时也要安排基础的艺术技能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艺术基本造型元素的感受力。第二学年则主要安排提高艺术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程,同时通过穿插在课程中的课题训练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将创意思维表达出来的能力。三、四学年则针对广告传播手段的不同,安排专门的广告设计课程。

2.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内容选择

既然划定出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内容的选择便随之产生。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在把握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注重整合性和针对性,尽量做到利用有限的学时达成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在笔者任教的学校,广告学专业教学计划一、二学期设置了《广告美术基础》课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平面造型与用色训练,来提高学生美术技术能力、观察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审美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因为全校公选课中安排有相关的艺术鉴赏课程和艺术史论课程,我们将这些课程列为广告学专业学生公选课的推荐课程,所以在教学计划中没有作相应学时安排。

第三学期安排了《图形创意》《设计色彩》课程,这两门课程是利用现有的艺术手段,完成课程中规定的课题目标。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及其创造性利用艺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第四学期安排了《实用美术与广告设计》《电脑平面广告设计》课程,具体内容除设计、制作技能的训练,还将优秀广告作品的赏析整合进来。第五、六学期则安排了《广告摄影与摄像》《动画广告制作》《多媒体广告制作》课程。虽然课程名称冠以“制作”,课程目标则不是只关注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以具体的广告创作项目为核心,对艺术鉴赏、艺术创造、艺术技能的综合训练。课程的选定只是教学开展的前提基础,具体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整合、创新则是更微观层面的课程内容选择,这部分的工作也需付出较大的心血。如何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是检验课程内容的准则。

如笔者根据教学效果和经验将《设计色彩》课程的内容进行不断调整、补充,在保证基础知识教授的前提下,压缩过多和不适用的技能方面的重复训练,针对性补充和传播及商业运作有关的色彩设计小课题,作业形式不仅有作品也有文字分析和 市场调查 等。通过实践后学生反馈较好。

同时,课程内容的选择还应体现出开放性和灵活性,同样的教学目标可由不同的课程内容达成,以上的课程并不是固定的。时代的发展会对课程内容提出新要求,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各学校的资源和特色制定出各具特色的课程。

三、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虽然设定了教学内容,然而由于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也各有差异。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是以广告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对此教学方法既要符合课程规律,也要体现广告学专业的特色。

我国现有的在广告学专业中担任艺术类课程的教师多是从艺术专业教学岗位上“转行”过来,教学方法和手段都直接承袭艺术专业教育。由于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师初期又对广告学专业培养目标缺乏整体、深入的把握,往往导致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不好教;学生则对艺术类课程目的认识不清,作业达不到教师设定要求而失去信心,感觉课程收获不大。分析上述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学双方对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缺乏正确认知的结果。

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不能以学生具备较高的艺术创作能力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能集中在艺术创作技巧的训练上,教学手段应针对新的对象和目标而呈现新变化。以《广告美术基础》为例,这门课程不是传统的 素描 和色彩写生训练,而是以探讨造型元素和造型原理及形式美规律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内容,主要关注学生审美能力和基本艺术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有动手“画”的内容,提高学生对形、色的理解。因为观察能力、直觉思维能力都离不开学生动手去实践、去感受。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穿插“观”的内容,通过分析、鉴赏,去理解形式美的法则和造型原则。教学手段也由传统艺术专业的学生写生训练加教师点拨转变为针对教学单元分析讨论、学生体验、对完成的体验作品再分析 总结 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学生体验的手段也不固定为某一类绘画形式,而是可以运用各种视觉表达方式。这既符合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智特点,又将课程的目标引导到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力上来。

在每门课的教学中,教师都应以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为原则,真正将着眼点定位在学生广告艺术素养的养成上,再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有所侧重。教学目的和意义明确了,教学手段自然就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广告学专业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案例教学法”“脑力激荡法”“问题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都可以借鉴过来,结合艺术类课程的性质,加以改革创新。作业形式和评价体系也可不拘一格,作业不再只有艺术作品,也包括艺术鉴评文章。评价标准也不能只关注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过多苛责学生艺术技能水平,还应将考察重点放到学生是否具备艺术思维,是否体现出艺术创造力为原则。

相比广告学课程体系中的传播类、营销类课程,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探索和教学研究还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阶段。真正将艺术类课程教好,让学生学好,有利于复合型广告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拓宽广告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渠道 。这都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展开更多的研究和思考。

注释:

①(美)劳伦斯·明斯基,埃米莉·桑顿·卡尔沃采访并整理.如何做创意[M].北京: 企业管理 出版社,2000年.第17-45页.

参考文献:

[1]张树庭.广告教育定位与品牌塑造[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冯易.建立务实创新的广告学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新论[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3]袁文艺.“后发”院校广告学专业教育调查.教学研究新论[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浅谈广告专业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 广告学开题报告范文

2. 广告管理论文

3. 传统文化毕业论文范文

4. 关于大学市场营销论文范文

5. 毕业论文范文 艺术

提醒一下楼上,5000字发不了核心期刊,至少要7000以上吧。。。

广告学毕业论文

艰苦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众所周知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毕业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广告学毕业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信息数字化后的虚拟世界,将艺术创作带向超越时间、空间、与影像经验的新创作思考领域。在艺术创作的领域里,不管是否运用科技,艺术作品都是用来记录和反映当代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视觉艺术创作者,尝试以计算机、网络、虚拟实等高科技为一个艺术的新形式。在与数字媒体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字视觉艺术,不仅仅是一个科技与高度文明的产物,更是人类纯化心灵的“高感度”作品。

关键词: 视觉艺术网络虚拟现实

艺术活动反应时代的现象,且在各种意义上,艺术与时代革新或改造的根本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情的自发形成占了大部分,但在有些状态下理性的计划性成分亦占有相当的比例,尤其在新媒体、新美学观念、新素材及新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以理性为诉求的创作灵感,已占有绝对的重要性及审美价值。

科技的革新,从计算机、网络到虚拟现实,在艺术创作上产生极大的变化,具有实验精神的先驱艺术家们热衷于新媒体与材料与新艺术形式的探求,从十九世纪末到今天,其中发生了难以计数的艺术运动,一部新媒体艺术史,几乎就是一部近代科技史,而我们仍然活在其中,变化日新月异,很难去归纳风格,或下任何定论。到目前为止,网络艺术、包括虚拟实境的交互式装置,似乎是互动艺术的主流。科学的发明与发现,大量地运用在改善人类生活上,不过是近五十年的事,却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刺激。改变的不仅是物质的层面,在精神上的意义也相当深远。

尤其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电子媒体与计算机科技开始普及之时,媒体深深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人们视野变宽了,世界变小了。当时,艺术、科技与科学间的关系常受争议。艺术与科技运动吸引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业者参与,意图发展出跨领域的合作架构,然而时至今日,这种系统化的合作模式,仍然只是一个理想。因为科技、艺术都是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容分割。

运用科技的视觉艺术,一个明显的议题便是科技带来的艺术品复制性与真实性的问题,一切展演都只是以复制品呈现,要观赏者破除原有的观赏习惯,在传统上的艺术价值包含了独创性、唯一性、与真实性,都将被重新思考。

数字化科技成熟后,讲求光与速度,去物质化的虚拟影像透过媒体四处传播,复制已经不再是模仿、替代真实或是真实的幻觉,数字世界已然成为另外一种真实。因为影像可被转换为数字语言,可被任意操弄,因而影像成为一种信息,于是艺术行为也大大不同于前,艺术家在庞杂的影像信息中,选择、过滤、重新组装,不只是利用技术来解决视觉问题,开发新的视觉经验,更利用新媒体去呈现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作品意义的产生存在于事件的脉络还有与观赏者的互动中。观赏者从最早的被动接受,到目前已然成为参与者,甚而是展演内容的提供者。以往视觉艺术的形式,可大分为平面的绘画与立体的雕刻,而影像的领域今后将与前述二者并列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未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多媒体、高画质等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的录像技术也将面临新的整合。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高科技产品发展迅速,计算机、雷射光线、传真机、复印机、卫星传播等。这些尖端科学技术,都成为创造想象和架构的创作工具,这些新的媒介能仿真真实世界,也能创造出幻想境界中的奇景。高科技艺术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兴起于美国的新艺术。它是泛指以运用高科技创造的现代美术作品,诸如计算机艺术、雷射光艺术等作品,在美学领域中带来明显意义,结合了人类智能和科技产生的大量新颖技巧。潜藏在这种深具潜力的新视觉技巧下,有一个更深入的意义:在高科技的辅助下,视野更加瞭阔,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美学向度,跳跃连结代替线性思考,多向度空间取代绘画透视,前所未有互动性功能。

尤其是,自从计算机出现以后,因为可以储存、修改,容易重新绘制及复制,所有有关绘画的行为起了很大的改变。1952 年美国的Ben F.Laposky利用计算机做出一个抽象的图像,1956 年才开始能创作出彩色的电子影像,1960年德国K. Alsleben 及W. Fetter发表最早的计算机绘图作品,直至1994年网际网络开始盛行,四、五十年间,人们对于空间的思考模式随之改变,我们离开了复杂而趋向一个快速沟通、大纲式了解的理想。我们不再需要画一堆很复杂辅助线去处理放置一个三维物体于二维平面上的问题,计算机影像帮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艺术家已把兴趣放在如何避免复杂的建构,因为人们想象的空间已经改变,波浪的、拥挤的西方绘画已被纯粹的、无限空间的现代绘画所取代。

计算机对现代艺术造成的冲击及影响之巨,超乎想象。计算机一般被认为是一个空间可视化的简单辅助工具,但它不只是一件工具,一种媒体和材料,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美学方向,新的再现可能。多数计算机艺术的创作者,深信虽然计算机本来不是为艺术创作的理由而发明,但它会持续发展出特有的本质,继续为艺术家提供最好的工作伙伴。

通常,计算机比传统铅笔的方式更简单、便宜、快速地生产,计算机让艺术家与音乐创作者更快速的生产,这也就是我为什们称之为“罐头艺术”的原因,然后,计算机也可提供一种艺术替代品更快速的方法,这也是我为什么称其为“麦当劳艺术”。当然,计算机艺术有它的隐忧。虽然计算机为艺术带来发展的新契机,却也有不少令人不安的地方。

第一:由于计算机也是科技的产物,自然有现代和传统的冲突,如何把过去的传统艺术,配合新的计算机媒材,加以融合表现出来,呈现附合时代的新风貌而被接受,是值的深思的问题。因为全世界都是用相同的软件和设备,如果一窝蜂的跟着主流,则艺术创作则会划地自限,而显露大量复制和类似的肤浅平面感,失去艺术的美感和深度。第二:如同前面提到的,工具的方便,却造成个人风格的丧失,并且

失去敏锐度,因为一旦创作者习于依赖计算机的修改功能,创作的动力则渐渐退去,例如:惯用PHOTOSHOP的摄影者很可能因此,不在意拍照的决定性时刻,因为可以透过计算机仿真修改,不怕拍不好,但即使效果逼真,却失去艺术价值了。

第三:即是计算机艺术虽然有决然不同于过去的表现方式和媒体,但本质上,仍脱离不了过去模仿、拼贴等创作风格,如何走出过去的艺术观念,找到属于计算机艺术的观念、想法和创作空间,将会是影响他是否能自成一派的重要关键,而非只是为艺术带来新的表现法。身处一个新世纪的黎明阶段,审视当今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无奇不有,可说是前所未有的新美学创作年代,传统的美学概念及体系,起了一些新的转机及变化,属于二十一世纪的新视觉美学体系,以包含瞬息万变的新美学思潮,是亟待建立的。

科技帮人类突破了心灵的藩篱,也改变了人们思考与创造的方式,但相对的,科技高度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危险与不安,因为人们几乎忘了所处的地球仍然有其极限性,而艺术心灵的可贵其实是在于透过限制的穿孔,呈现出无穷的创造力。艺术的价值不在艺术品本身,而是艺术的哲思,有非常多科技艺术家同时也是大自然的爱好者,不管用的是高科技或低科技,来自生活的智能与大自然的启发,才是艺术创作最好的素材。不论世界如何转变,也只有艺术家意志延伸的作品,才算是“高感度”的创作,也才有美学上的价值。

摘 要: 依据广告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校总体性质定位,调整设计实践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及教学过程,对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创新,提出亦文亦理非文非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过程模式的改革思路,建立以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实践课程为主导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既体现了与教学内容相容关系、延伸关系,又加强了各环节之间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

关键词: 广告论文

广告学综合了新闻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文学、艺术设计、工学等多种学科,形成了知识理论系统比较完善的应用性强的新学科。应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塑造。因此要设计研究出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满足教学目标的需求。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实践环节的设计安排,它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实践和创造,是对理论教学的丰富和发展。

我的具体思路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模拟的广告项目,由项目中心发布项目消息,有兴趣的同学到指导老师处报名。然后,学生分成若干个策划小组,分工合作,开展市场调查、产品定位、创意策划、媒介安排等一系列的广告活动,各小组分别做出策划方案,然后由项目中心组织模拟比稿会,各小组分别陈述自已的方案,由评判员(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选出最佳方案,并向有关企业推荐,最终可能为企业所采纳从而产生效益。

与“项目模拟”实践教学配套,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

1,专业定位:培养高级广告策划人才。广告学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它跟艺术设计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如何区分?这是广告学专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对广告公司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现代广告已进入以策划为中心的时代,广告策划已成为广告运作的核心内容。组织与完成策划不仅成为广告公司业务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成为衡量广告个书影外水平的最重要标准。国内广告业最需要的是具有广告综合知识的策划人才。因此,我们将广告学专业明确定位为:培养现代高级广告策划人才。

2,教学方案:以培养实践努力为导向。针对广告策划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什么样的专业知识结构?针对此一问题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已经:一是对广告策划人员发放问卷,调查他们的专业知识构成情况;一是走访国内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校,了解其教学计划的设置内容。在此调查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一个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方案,其中12门课程设立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的设置与实践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充分体现了广告学专业教学“学以致用”的原则。

3,实践基地:广告传播策划中心。“项目模拟”实践就相似广告学专业实践的新思路,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机制方可达成目标。为此,我们建立了“株洲洋名广告传播策划中心”。该中心具有对外经营权,专门用于“项目模拟”实践教学。规定广告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在策划中心参加广告策划活动不少于4次,并提交广告策划方案,交由指导老师评定成绩,记入学分。我们还创立了广告学专业教师到策划中心挂职的制度,即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到策划中心主持不少于2项的广告策划活动,逐步积累专业教学所必需的广告策划实践经验,从实践中提高自已的教学科研水平。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中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广告学是文、理、工、艺、经、管兼容的专业,实践教学要体现知识手段的综合化。广告学属于应用学科,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应用型学科,没有实践,便没有活力。在多个方面同时贯彻实践教学的理念,立体而又科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出口,突破瓶颈,是具有前瞻性意义的。

第二,广告学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与业界发展结合,体现业界发展的先进性,体现职业化和技能化特点。巧借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实习是实践教学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如何利用好这个机会,是值得仔细考虑和安排的。中国传媒大学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在广告教学发展的早期,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就很重视借助校外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优势展开实践教学。他们与当时世界最大广告公司“日本电通广告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调研项目,利用广告公司寻找优质人力资源的心态,将学生的实践教育获得最大化,最终构建多赢的格局。中国传媒大学下属的lMl市场信息研究所,正是这样的产物。至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与电通公司合作的“电通广告学院”,更是将这种方式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第三,将各实践环节的设计置于整体课程体系中来统筹考虑,既要互相独立,不重复交差,又要彼此连贯,逐层递进。使每个实践环节既具有不可替代性,又被整合到统一的实践目标体系链条中,并做到四年不间断。要巧借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发展平台来开展优质的实践教学之外,以广告专业赛事为舞台,也是构建科学、立体的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

低年级的专业学生可以借助广告节来体验实战的魅力,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针对自身特点的典型实习基地来完善提升专业实战能力,而广告专业赛事,是贯穿整个大学各年级的专业实践教育舞台。这个元素的导入,会使实践教学更加丰富、立体、系统。专业能力的检验,创意水平的肯定,各有标准。而权威的评判是关键。通过专家的公正审定,层层选拔和淘汰,专业性通过这样地磨砺,会更加成熟和清晰可见。

只有把众多的能够深刻影响莘莘学子的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起来,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深化实践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才能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适时地把教师好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成果进行推广,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开拓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方案,为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搭建平台。

发表论文专利广告语

①与书为友,天地长久。(某丛书广告)②皮革天地,迷人世界。(皮货商场)③得之于莺飞草长的天时,得之于土厚天高的地利!(房地产)以上广告词都含有天地一体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深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的自然流露,都能引起我国受众特有的感受和共鸣,容易激发人们的消费欲。强调群体、贬抑个体是中国哲学观念的另一重要特征。如汉语包括广告语言从大到小的表达顺序正是这一哲学观念的体现。又如我国的大多广告词十分精辟,往往以寥寥数语勾画商品或服务的特征、特点和优势,注重创造其总体形象,一般不很注重产品或服务的特点、优点的重墨细腻的描述。我国广告存在不突出个性的现象,这似乎也与中华文化中追求群体一致性,反对个体特殊性的传统思想有所联系。与此相反,突出个体和个性是西方哲学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包括广告英语从小到大的表达顺序则是这一哲学观念的具体反映。如,英语广告特别注重对产品或服务的特性、特征进行缜密入微的重墨描述,特别突出其个性与众的不同之处。广告语篇,与形象优美的插图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把商品的个性和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巧妙而自然地将商品的价值转移到商品购买者身上,着力创造美满理想的生活氛围,把受众诱入引人入胜的境界,让消费的念头油然而生。这样的广告在西方处处可见,在我国则较为罕见。这种差异同中西各自的哲学观念和物质文明程度紧密相联。整齐、对称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正确认识形成的一个哲学观念。我们知道,许多客观事物都具有整齐对称特征。人类各门学科包括建筑、美术都反映出这一特征。语言,包括广告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当然也表现出这个特征。中文广告中应用频繁的对偶式四字句就是整齐、对称的范例。如“质量第一,信誉至上”这样的四字句构成的对偶句非常整齐对称,符合中国人的表达和欣赏习惯。此外,中文广告中的许多广告词都是文字工整、结构匀称、琅琅上口的广告金句。如:④甜甜大白兔,宝宝心爱物!(白兔糖);⑤追逐美丽画面,留下永恒回忆!(照像机)英语广告篇章也讲究整齐、对称。为数不少的广告标题和广告口号都是整齐、对称的句子。试看一例:⑥A business in millons,a profit in pennies.众所周知,英语广告篇章中的排比句俯拾即是,其中有些音节大约相等、结构颇为工整。如:⑦Earth is a person to be cared for Earth is a home to be managed…另外,英语各类广告中时尔可见短语排列式语篇。英国语言学家G.N.Leech(1966:95)称之为block language(块式语言)。短语排列式广告篇章文字整齐,结构匀称,意思清楚,一目了然,给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短语排列式语篇在中文广告中也屡见不鲜,可能是受西方广告的影响吧。整齐、对称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正确认识,它反映在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整齐、对称也是广告修辞特点之一。中文广告最讲究整齐对称,很少运用参差、错落、残缺等艺术手法,这大概是因为我国人民对整齐、对称的偏爱吧。西方广告既采用整齐对称的结构,又好用参差、错落、残缺等艺术手法,具有多姿多彩、含蓄隽永的效果。显然,中西广告的艺术手法与各自的文化传统包括哲学观念息息相关。二、思维模式与广告语言思维模式与语言之间存在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思维模式自然而然对广告语言的运用和接受产生影响。广告语言必然反映和影响思维模式。具象性是世界各民族的思维特点。人们习惯于形象思维,喜欢具体、形象、直观的语言。广告语言充满修辞格,通常非常生动形象。如:⑧停电24小时!依旧冷若冰霜。(上海航天电冰箱广告)⑨书为山谷,笔为径。(某彩色笔广告)⑩把柔媚浇在身上。(香浴乳广告)以上第⑧例含有明喻辞格,产品的特性和功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第⑨句包含两个暗喻,书比作山谷,笔被喻为山径,清楚易懂。从暗喻可知,笔是通向知识殿堂的小路,是摘取知识之果的必备工具。第⑩例巧妙地将产品形象化为“柔媚”,制造了极柔极媚的体验,浪漫娇妩,极富诱惑力。英语广告措词也讲究生动形象。例如:(11)Breakfast without orange juice is like a day without sunshine.(12)Goldstar is the brightest star in electronics.上面第(11)句是个典型的明喻句式,第(12)句是个典型的暗喻句式。语言生动,意境鲜明,产品功能、公司形象具体生动地呈现于读者眼前,令人怦然心动。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特点之一。英汉广告大量使用比喻比拟等辞格来创造鲜明的意境和生动的形象,以便富有感染力地宣传商品或服务的特性,从而大大增强英汉广告功能。人类思维模式的另一特点是模糊性。所谓“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等正是中国人对语言文字的特殊体验。尽管广告语言首先要求简明易懂,但恰到好处的模糊性、意会性,可使广告语言富于联想,回味无穷,大大增加广告的艺术感染力。汉语广告的模糊性常常在于运用精辟的言词巧妙的表达法或恰当的修辞,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地创造商品或服务的整体形象。例如在杉杉牌西服的电视广告里,一位男士身上所穿的漂亮潇洒、楚楚动人的西服引起了众人的羡慕。一对情侣在喝饮料,小伙子羡慕地盯着这身西服,惊异地说:“杉杉牌西服!”他的女友立即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不要太潇洒!”言外之意丰富而生动,十分耐人寻味。西方民族的思维模糊性在英语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这种模糊性似乎跟汉语广告一样常见。英语广告的模糊性表现在好些方面,但主要在于利用双关(pun)、含蓄比较(implied comparison)等修辞手段或使用别出心裁的表达法来描述商品或服务的具体特性、特征和优点。如:(13)You'll go nuts for the nuts you get in Nux.It fills you up and givesyou lots of go.(Leech,1966:185)该广告词包含双关语:go nuts( = become crazy)中的nuts与其前面的the nuts(坚果)均构成语义双关。显然,双关语表里双涉,一举两得,富于联想,灵活机动,深刻而生动地揭示广告产品的特性与功能。可见,广告语言的模糊性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生花妙笔。语言的模糊性存在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系统之中。广告的模糊性不但存在于广告文字中,而且存在于广告图像中。模糊的广告语言和插图给受众提供广阔的想像余地,诱发人们的想像思维,激发消费者对产品的联想,激起他们的购买欲望。

2018年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标语精选

1、积极开展发明创新,尊重保护知识产权

2、保护知识产权.激励知识创新

3、运用知识财富,发展知识经济

4、知识产权驱动创新.科学技术推进文明

5、提高全民意识.保护知识产权

6、尊重知识.继往开来,崇尚科学,与时俱进

7、全球合作保护知识产权,资源共享推进人类文明

8、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9、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10、知识产权保护为天才之火增添利益之油!

11、发展知识经济,科技兴油兴市

12、科技孕育成果,专利保护先行

13、发明创造是一个民族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14、创新设计让世界更美

15、法律结合科技,开创知识经济未来

16、尊重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序

17、先专利后论文,新颖优先要留心

18、专利被侵权,请找知识产权局

19、先有专利,后进市场

20、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21、推进知识产权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2、用我们自己的专利筑起新的长城

23、科技创先兴市,知识产权立国!

24、知识产权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敲门砖

25、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26、保护知识产权就是捍卫法治精神

27、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产权

28、知识产权与我们息息相关

29、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30、坚决支持全国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

31、克拉玛依区跻身“自治区知识产权试点区”行列

32、十五年纷争未了,杜康酒花落谁家?

33、2004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突破200万件

34、13部委发起规模空前的“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

35、中国电池企业胜诉美国劲量发起的“337专利调查”

36、海信商标失而复得,中国企业海外受阻

37、“两高院”联合公布知识产权刑事司法解释

38、申请专利要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

39、专利、商标和版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40、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41、尊重知识产权,保护驰名商标

42、企业商海乘风破浪,知识产权保驾护航

43、企业前景好,知识产权不能少!

44、尊重知识产权,使用正版软件

45、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促进市场经济繁荣

46、打击假冒、冒充专利,制止各种违法侵权行为

47、知识产权被侵犯,企业勿忘要维权

48、发明创造申请专利,技术成果安全独享

广告用语通常不行。 专利审查指南规定:摘要文字部分应当写明发明的名称和所属的技术领域,清楚反映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方案的要点以及主要用途。未写明发明名称或者不能反映技术方案要点的,应当通知申请人补正;使用了商业性宣传用语的,可以通知申请人删除或者由审查员删除, 审查员删除的, 应当通知申请人。 摘要文字部分不得使用标题,文字部分(包括标点符号)不得超过300个字。摘要超过300个字的,可以通知申请人删节或者由审查员删节;审查员删节的,应当通知申请人。

最新的广告法对于广告宣传有着明确的规定,不能适用国家级等词汇,对于国家发明专利而言广告中涉及专利产品或者专利方法的,应当标明专利号和专利种类。未取得专利权的,不得在广告中谎称取得专利权。禁止使用未授予专利权的专利申请和已经终止、撤销、无效的专利作广告。所有已经取得专利的应当注明专利号和专利种类可以使用发明专利证书中的这些相关信息体现广告的内容。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九条 广告不得有下列情形:(一)使用或者变相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歌、国徽,军旗、军歌、军徽;(二)使用或者变相使用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或者形象;(三)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四)损害国家的尊严或者利益,泄露国家秘密;(五)妨碍社会安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六)危害人身、财产安全,泄露个人隐私;(七)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八)含有淫秽、色情、赌博、迷信、恐怖、暴力的内容;(九)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十)妨碍环境、自然资源或者文化遗产保护;(十一)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情形。第十二条 广告中涉及专利产品或者专利方法的,应当标明专利号和专利种类。未取得专利权的,不得在广告中谎称取得专利权。禁止使用未授予专利权的专利申请和已经终止、撤销、无效的专利作广告。

广告学专业论文发表

广告学毕业论文

艰苦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众所周知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毕业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广告学毕业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信息数字化后的虚拟世界,将艺术创作带向超越时间、空间、与影像经验的新创作思考领域。在艺术创作的领域里,不管是否运用科技,艺术作品都是用来记录和反映当代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视觉艺术创作者,尝试以计算机、网络、虚拟实等高科技为一个艺术的新形式。在与数字媒体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字视觉艺术,不仅仅是一个科技与高度文明的产物,更是人类纯化心灵的“高感度”作品。

关键词: 视觉艺术网络虚拟现实

艺术活动反应时代的现象,且在各种意义上,艺术与时代革新或改造的根本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情的自发形成占了大部分,但在有些状态下理性的计划性成分亦占有相当的比例,尤其在新媒体、新美学观念、新素材及新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以理性为诉求的创作灵感,已占有绝对的重要性及审美价值。

科技的革新,从计算机、网络到虚拟现实,在艺术创作上产生极大的变化,具有实验精神的先驱艺术家们热衷于新媒体与材料与新艺术形式的探求,从十九世纪末到今天,其中发生了难以计数的艺术运动,一部新媒体艺术史,几乎就是一部近代科技史,而我们仍然活在其中,变化日新月异,很难去归纳风格,或下任何定论。到目前为止,网络艺术、包括虚拟实境的交互式装置,似乎是互动艺术的主流。科学的发明与发现,大量地运用在改善人类生活上,不过是近五十年的事,却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刺激。改变的不仅是物质的层面,在精神上的意义也相当深远。

尤其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电子媒体与计算机科技开始普及之时,媒体深深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人们视野变宽了,世界变小了。当时,艺术、科技与科学间的关系常受争议。艺术与科技运动吸引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业者参与,意图发展出跨领域的合作架构,然而时至今日,这种系统化的合作模式,仍然只是一个理想。因为科技、艺术都是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容分割。

运用科技的视觉艺术,一个明显的议题便是科技带来的艺术品复制性与真实性的问题,一切展演都只是以复制品呈现,要观赏者破除原有的观赏习惯,在传统上的艺术价值包含了独创性、唯一性、与真实性,都将被重新思考。

数字化科技成熟后,讲求光与速度,去物质化的虚拟影像透过媒体四处传播,复制已经不再是模仿、替代真实或是真实的幻觉,数字世界已然成为另外一种真实。因为影像可被转换为数字语言,可被任意操弄,因而影像成为一种信息,于是艺术行为也大大不同于前,艺术家在庞杂的影像信息中,选择、过滤、重新组装,不只是利用技术来解决视觉问题,开发新的视觉经验,更利用新媒体去呈现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作品意义的产生存在于事件的脉络还有与观赏者的互动中。观赏者从最早的被动接受,到目前已然成为参与者,甚而是展演内容的提供者。以往视觉艺术的形式,可大分为平面的绘画与立体的雕刻,而影像的领域今后将与前述二者并列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未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多媒体、高画质等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的录像技术也将面临新的整合。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高科技产品发展迅速,计算机、雷射光线、传真机、复印机、卫星传播等。这些尖端科学技术,都成为创造想象和架构的创作工具,这些新的媒介能仿真真实世界,也能创造出幻想境界中的奇景。高科技艺术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兴起于美国的新艺术。它是泛指以运用高科技创造的现代美术作品,诸如计算机艺术、雷射光艺术等作品,在美学领域中带来明显意义,结合了人类智能和科技产生的大量新颖技巧。潜藏在这种深具潜力的新视觉技巧下,有一个更深入的意义:在高科技的辅助下,视野更加瞭阔,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美学向度,跳跃连结代替线性思考,多向度空间取代绘画透视,前所未有互动性功能。

尤其是,自从计算机出现以后,因为可以储存、修改,容易重新绘制及复制,所有有关绘画的行为起了很大的改变。1952 年美国的Ben F.Laposky利用计算机做出一个抽象的图像,1956 年才开始能创作出彩色的电子影像,1960年德国K. Alsleben 及W. Fetter发表最早的计算机绘图作品,直至1994年网际网络开始盛行,四、五十年间,人们对于空间的思考模式随之改变,我们离开了复杂而趋向一个快速沟通、大纲式了解的理想。我们不再需要画一堆很复杂辅助线去处理放置一个三维物体于二维平面上的问题,计算机影像帮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艺术家已把兴趣放在如何避免复杂的建构,因为人们想象的空间已经改变,波浪的、拥挤的西方绘画已被纯粹的、无限空间的现代绘画所取代。

计算机对现代艺术造成的冲击及影响之巨,超乎想象。计算机一般被认为是一个空间可视化的简单辅助工具,但它不只是一件工具,一种媒体和材料,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美学方向,新的再现可能。多数计算机艺术的创作者,深信虽然计算机本来不是为艺术创作的理由而发明,但它会持续发展出特有的本质,继续为艺术家提供最好的工作伙伴。

通常,计算机比传统铅笔的方式更简单、便宜、快速地生产,计算机让艺术家与音乐创作者更快速的生产,这也就是我为什们称之为“罐头艺术”的原因,然后,计算机也可提供一种艺术替代品更快速的方法,这也是我为什么称其为“麦当劳艺术”。当然,计算机艺术有它的隐忧。虽然计算机为艺术带来发展的新契机,却也有不少令人不安的地方。

第一:由于计算机也是科技的产物,自然有现代和传统的冲突,如何把过去的传统艺术,配合新的计算机媒材,加以融合表现出来,呈现附合时代的新风貌而被接受,是值的深思的问题。因为全世界都是用相同的软件和设备,如果一窝蜂的跟着主流,则艺术创作则会划地自限,而显露大量复制和类似的肤浅平面感,失去艺术的美感和深度。第二:如同前面提到的,工具的方便,却造成个人风格的丧失,并且

失去敏锐度,因为一旦创作者习于依赖计算机的修改功能,创作的动力则渐渐退去,例如:惯用PHOTOSHOP的摄影者很可能因此,不在意拍照的决定性时刻,因为可以透过计算机仿真修改,不怕拍不好,但即使效果逼真,却失去艺术价值了。

第三:即是计算机艺术虽然有决然不同于过去的表现方式和媒体,但本质上,仍脱离不了过去模仿、拼贴等创作风格,如何走出过去的艺术观念,找到属于计算机艺术的观念、想法和创作空间,将会是影响他是否能自成一派的重要关键,而非只是为艺术带来新的表现法。身处一个新世纪的黎明阶段,审视当今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无奇不有,可说是前所未有的新美学创作年代,传统的美学概念及体系,起了一些新的转机及变化,属于二十一世纪的新视觉美学体系,以包含瞬息万变的新美学思潮,是亟待建立的。

科技帮人类突破了心灵的藩篱,也改变了人们思考与创造的方式,但相对的,科技高度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危险与不安,因为人们几乎忘了所处的地球仍然有其极限性,而艺术心灵的可贵其实是在于透过限制的穿孔,呈现出无穷的创造力。艺术的价值不在艺术品本身,而是艺术的哲思,有非常多科技艺术家同时也是大自然的爱好者,不管用的是高科技或低科技,来自生活的智能与大自然的启发,才是艺术创作最好的素材。不论世界如何转变,也只有艺术家意志延伸的作品,才算是“高感度”的创作,也才有美学上的价值。

摘 要: 依据广告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校总体性质定位,调整设计实践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及教学过程,对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创新,提出亦文亦理非文非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过程模式的改革思路,建立以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实践课程为主导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既体现了与教学内容相容关系、延伸关系,又加强了各环节之间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

关键词: 广告论文

广告学综合了新闻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文学、艺术设计、工学等多种学科,形成了知识理论系统比较完善的应用性强的新学科。应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塑造。因此要设计研究出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满足教学目标的需求。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实践环节的设计安排,它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实践和创造,是对理论教学的丰富和发展。

我的具体思路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模拟的广告项目,由项目中心发布项目消息,有兴趣的同学到指导老师处报名。然后,学生分成若干个策划小组,分工合作,开展市场调查、产品定位、创意策划、媒介安排等一系列的广告活动,各小组分别做出策划方案,然后由项目中心组织模拟比稿会,各小组分别陈述自已的方案,由评判员(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选出最佳方案,并向有关企业推荐,最终可能为企业所采纳从而产生效益。

与“项目模拟”实践教学配套,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

1,专业定位:培养高级广告策划人才。广告学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它跟艺术设计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如何区分?这是广告学专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对广告公司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现代广告已进入以策划为中心的时代,广告策划已成为广告运作的核心内容。组织与完成策划不仅成为广告公司业务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成为衡量广告个书影外水平的最重要标准。国内广告业最需要的是具有广告综合知识的策划人才。因此,我们将广告学专业明确定位为:培养现代高级广告策划人才。

2,教学方案:以培养实践努力为导向。针对广告策划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什么样的专业知识结构?针对此一问题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已经:一是对广告策划人员发放问卷,调查他们的专业知识构成情况;一是走访国内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校,了解其教学计划的设置内容。在此调查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一个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方案,其中12门课程设立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的设置与实践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充分体现了广告学专业教学“学以致用”的原则。

3,实践基地:广告传播策划中心。“项目模拟”实践就相似广告学专业实践的新思路,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机制方可达成目标。为此,我们建立了“株洲洋名广告传播策划中心”。该中心具有对外经营权,专门用于“项目模拟”实践教学。规定广告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在策划中心参加广告策划活动不少于4次,并提交广告策划方案,交由指导老师评定成绩,记入学分。我们还创立了广告学专业教师到策划中心挂职的制度,即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到策划中心主持不少于2项的广告策划活动,逐步积累专业教学所必需的广告策划实践经验,从实践中提高自已的教学科研水平。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中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广告学是文、理、工、艺、经、管兼容的专业,实践教学要体现知识手段的综合化。广告学属于应用学科,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应用型学科,没有实践,便没有活力。在多个方面同时贯彻实践教学的理念,立体而又科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出口,突破瓶颈,是具有前瞻性意义的。

第二,广告学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与业界发展结合,体现业界发展的先进性,体现职业化和技能化特点。巧借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实习是实践教学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如何利用好这个机会,是值得仔细考虑和安排的。中国传媒大学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在广告教学发展的早期,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就很重视借助校外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优势展开实践教学。他们与当时世界最大广告公司“日本电通广告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调研项目,利用广告公司寻找优质人力资源的心态,将学生的实践教育获得最大化,最终构建多赢的格局。中国传媒大学下属的lMl市场信息研究所,正是这样的产物。至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与电通公司合作的“电通广告学院”,更是将这种方式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第三,将各实践环节的设计置于整体课程体系中来统筹考虑,既要互相独立,不重复交差,又要彼此连贯,逐层递进。使每个实践环节既具有不可替代性,又被整合到统一的实践目标体系链条中,并做到四年不间断。要巧借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发展平台来开展优质的实践教学之外,以广告专业赛事为舞台,也是构建科学、立体的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

低年级的专业学生可以借助广告节来体验实战的魅力,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针对自身特点的典型实习基地来完善提升专业实战能力,而广告专业赛事,是贯穿整个大学各年级的专业实践教育舞台。这个元素的导入,会使实践教学更加丰富、立体、系统。专业能力的检验,创意水平的肯定,各有标准。而权威的评判是关键。通过专家的公正审定,层层选拔和淘汰,专业性通过这样地磨砺,会更加成熟和清晰可见。

只有把众多的能够深刻影响莘莘学子的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起来,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深化实践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才能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适时地把教师好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成果进行推广,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开拓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方案,为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搭建平台。

作为与市场和时代紧密相连的行业, 广告 专业具有实践性和技能性强的特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广告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广告学专业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业界对专业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由于目前高等学校广告 教育 面临着一些难题,教学实践平台、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制约,使学生面临着缺乏实践锻炼的窘境。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巧妙整合,找到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是尤其重要和必要的。?

关键词 广告学专业 实践教学 实验课题 实习基地

据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份均开有广告学专业,226所高校共开设240个广告相关专业,数目可观,专业学生数量也很庞大。发展势头迅猛的另一方面,正是就业压力的急增。在不远的将来,这种发展势必给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就广告业发达的上海、北京、广州而言,属地广告专业 毕业 生,想要达到90%以上的就业率,已然很难,至于专业资源较少的内陆省份,所面临的广告学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压力更是巨大。如何在压力中突围,在有限的资源中找到自己独有的定位,是内陆省份高校广告专业思考的重点。而较强的实践能力,出色的创意实战素质,正是专业学生就业竞争的优势所在。?

一、目前广告教育存在的瓶颈?

全国的广告公司数量接近84000家,规模有别,发展速度各异。大体上制约广告公司发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专业人才、资金、设备、客户等方面,而居于首位的正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一面是人才需求的增大,一面是就业压力的增大,问题的症结正在于当下的专业教育存在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状况。?

(一)教师的实践性意识需要提高。广告学专业是综合性很强学科,需要传播、营销、艺术、社会等领域的融合和交叉。美国作为广告业最发达及广告教育最先进的国度,在学科融合及实践教学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 经验 。教师对行业的最新动态、案例的最新收集、自身的广告实践都非常重视,所以提供给学生的专业知识是鲜活而时新的。相对而言,国内的广告学教师普遍存在理论优先,实践缺乏的问题。专业结构单一,少有实战的检验,对业界动态把握不够,对新技术,新变化缺少应有的敏感。例证陈旧,缺少自主研究和理论创新。这些,不可避免地使专业教育处于过去时态,所训练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市场当下的变化。?

(二)学生的创意实战性需求愈待启蒙和引导。创意改变出路,纸上得来终觉浅。广告学专业学生个性彰显,有很强的实战欲望,但是,如何控制好这种冲动和爆发力,是一个难题。不加引导,学生很可能功利得地在未完成好基本学业的状况下,沦为广告公司的廉价劳动力。往往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就出去打工,实属揠苗助长。而不提倡实战,又会严重挫败学生的专业激情,一些学生开始怀疑陈旧的理论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进而导致专业热情的失落和对未来的不自信和怀疑。坦诚的讲,对于学生的创意实战性需求的启蒙和引导,是个难题。团队精神的锻造其实需要很好的实战历练。?

(三)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的选择有待整合和优化。广告学专业实验教学一直是专业实践教育急需突破的难点。实验课程的设置与理论学习及实战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实验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高实战能力和贯彻理论服务,往往流于表面和热闹。实验的结果,很难体现学生的创意水平和作业能力,让学生徒生专业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关门办学,孤立关注课堂教学,与广告业界很少接触或者接触不够有针对性,使学生的实战舞台不够广阔,狭小而单一。有目的和针对性的选择实践基地,是展开高水平广告实践教学的关键点之一。?

梳理问题,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校内的实践平台资源,借助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的平台,利用好广告专业赛事的出口,准确定位,是提高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路径。?

二、从三个方面立体地展开广告专业实践教学?

作为应用型学科,没有实践,便没有活力。在多个方面同时贯彻实践教学的理念,立体而又科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出口,突破瓶颈,是具有前瞻性意义的。?

(一)深挖校内的实践教学平台。既保证专业学生的实践展开,又不耽误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是考量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效尺度。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从2000年开设以来,一直未放弃这方面的尝试。经过多方探讨和调研,发现,倘若只在课堂教学中导入实战氛围或者模拟公司,取得的实践教学效果还是没有突破。不妨发动和引导学生的实战热情,用一个整块时间,进行创意、文案、策划、设计等专业方面的展示和比赛。“黑龙江大学广告节”正是这样的一个产物和结晶。这一创作性的实践教学,经过4年的摸索,已经逐渐成熟。从2002年始,已经成功举办4届。每届由一名专业老师指导,为时一个月,学生独立筹办,一届一个主题,各小组提案竞标举办,然后寻找商业赞助,有命题创作,也有自由诠释,最后老师评点,学生展示作品,提交 报告 。形式多样,实践效果明显。数据表明,平均每届近百幅的平面及影视作品,是专业学生专业实战能力的最好体现。各届获奖的专业学生,以此为起点,斩获国家级的大奖,屡见不鲜。对已毕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实战经验获得方面,广告节排在首位。?

这种实践教学尝试,使专业学生尚处于较低年级就能有接触广告实战的机会。既能避免因过早到广告公司实习而影响学业弊端,又能看到广告实战本来面貌的原汁原味,让学生感受广告创意带来的快乐,不啻是很巧妙的一个广告实践教学方式。?

(二)巧借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实习是实践教学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如何利用好这个机会,是值得仔细考虑和安排的。中国传媒大学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在广告教学发展的早期,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就很重视借助校外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优势展开实践教学。他们与当时世界最大广告公司“日本电通广告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调研项目,利用广告公司寻找优质人力资源的心态,将学生的实践教育获得最大化,最终构建多赢的格局。中国传媒大学下属的IMI市场信息研究所,正是这样的产物。至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与电通公司合作的“电通广告学院”,更是将这种方式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也尝试着这一实践教学的形式,抱着谨慎地态度,不仅仅把这种方式当作学生找工作的试探性动作,而是较深入地全程参与整个沟通过程中,加以协调和指导。在选择实习基地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考量标准。?

首先是典型性。针对学生的专业需要,而非是简单的泛泛之选。结合学生本身发展的潜在优势和兴趣专长,挑选实习场所,做到“对位”发展。以策略见长的“天问 文化 传播公司”;以创意见长的“上兵广告公司”;以媒介营销见长的“亚龙广告公司”。学生在适合自己特长的实习基地进行广告实践,目的明确,成长迅速。在“上兵广告公司”进行专业实践的学生,凭借本身的能力和公司的优势,在全国广告奖项中频频获奖。而策划能力强的学生在“天问文化传播公司”的实践同样效果显著,哈尔滨啤酒的全程策划,让专业性有了质的飞跃。?

其次是整体性。碎片化的实践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师的全程参与下,这种实习应该是整体的,以一个项目为切入口,深入地展开,系统性的结果正是专业性的提升。调查结果表明,行业策略的实践知识获得,啤酒节的全程实践项目排在第一位。学生在系统的实践中,看到了本身专业需要弥补的缺口。?

最后是指导性。教师应有效地利用这个资源展开实践教学并且丰富自身的实战经验,通过小组讨论、项目跟进、定期的项目报告来监控实践教学的成果。在欧美等广告教育发达的国家,外聘业界教师占到教师比的三分之一。而这种以项目的形式展开的实践教学,在教师的深入指导下,辅之以业界资深人员的配合,会取得比外聘教师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拓宽广告专业赛事的出口。除了深挖校内的实践资源,巧借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的平台来开展优质的实践教学之外,以广告专业赛事为舞台,也是构建科学、立体的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

低年级的专业学生可以借助广告节来体验实战的魅力,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针对自身特点的典型实习基地来完善提升专业实战能力,而广告专业赛事,是贯穿整个大学各年级的专业实践教育舞台。这个元素的导入,会使实践教学更加丰富、立体、系统。专业能力的检验,创意水平的肯定,各有标准。而权威的评判是关键。通过专家的公正审定,层层选拔和淘汰,专业性通过这样地磨砺,会更加成熟和清晰可见。?

作为内陆专业及业界资源较少的高校,通过参加全国的专业赛事,是实践教学展开地重要阵地。同样,选择也应具有针对性。在诸多赛事中,金犊奖是面向全球华人高校在校大学生地广告专业赛事,两岸广告精英及院校专家一起组建评委会,所以即有广泛性,又具权威性。仅2005年,赛事推广高校达600余所,作品12,000件;有11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得到台办、全国学联、共青团中央、广电总局、文化部的支持。一些内陆院校,正是凭借此赛事走入业界视野。审看各方经验,倘若把实践教学和广告专业赛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应把握好几个方面:?

1、做好策略辅导。虽然广告专业赛事大都是学生自发参加,可是,应该考虑到一些低年级的同学的专业知识不完善这一实际问题,提供咨询帮助。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在每届金犊奖开赛前,都会邀请业界资深人员进行实战指导。这样会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实战的氛围。?

2、充分利用赛事,模拟实战。除了专业教师指导和业界人员辅导,要利用好赛事,为实践教学服务,还应让学生深度模拟提案,把赛事规定的产品创意或者策略当作自己服务的客户,以教师和同学为虚拟客户代表,进行初次比稿、二次提案、最终呈现。通过多次的演练,以及和同学、老师的互动观摩,专业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以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为例,截至2006年,共参加三届金犊奖,每年都有奖项获得,比近20多个奖项更为重要的是15场的教师点评及模拟提案、5场的专家讲座。?

三、小结?

广告学专业迅速发展的热潮中,应该有冷静地思考和判断,如何在众多的院校当中找到独有的优势,是内陆院校共同思考的命题。而高速发展带来的就业压力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让广告学专业学生更个性化的发展,拥有更强的创意实战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定位区隔,而这个优势的确立,对于内陆院校来说,是有难度的。?

我们的思考路径是,充分挖掘校内的实践资源,以校内广告节为平台;借助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以教师全程指导为关键;拓宽广告专业赛事的出口,以模拟提案为手段,准确定位,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广告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正林.2006年广告专业教育和广告学术研究报告.中国广告.China Advertising,2007;(2)?

2.陈培爱.中国广告教育二十年的发展与基本经验初探.江西 财经 大学学报,2002;(2)?

3.陈月明.美国高校广告教育.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4.张欣,汪青云.我国高校广告学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内容摘要:艺术类课程作为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已从多方位参与到广告人才培养中。 文章 结合教学实践,对目前广告学专业中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展开思考,探讨了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设置的意义、课程结构的搭建和 教学 方法 的改进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 键 词:广告学 艺术类课程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广告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其课程体系整合了传播学、营销学、心理学、设计艺术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同院校因办学背景和学科优势的不同,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对某一类知识有所偏重。目前,我国大多数设置广告学专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艺术类课程通常占有一定比例,然而这些课程的架构和具体教学实施都是从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中直接复制过来,导致在针对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适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一直贯穿于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教学中,文章试从一个新的视角对这些问题提出思考意见。

一、艺术类课程在广告学专业学生培养中的意义

要明确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广告人才,或者说这些未来的准广告人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在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广告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规定了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广告设计、制作能力。依据对这一目标的理解,广告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设置了《实用美术与广告设计》《电脑平面广告设计》《广告摄影与摄像》等课程,不同院校还会根据自己的教学资源增设一些特色课程。多数人理解这些课程只是让广告学专业的学生体验一下广告运作中的广告创作环节,因为具体的广告制作人才的培养工作还由专门的艺术类院校来承担。艺术设计类课程对于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重在增加体验和感受,其目的只是为了消除学生对广告制作这一环节的陌生感,其实这样的理解无形中削弱了艺术类课程在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本应有的作用。

广告学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当然不是培养专门的广告设计人才,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多数也不直接从事广告设计的工作。正如广告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广告行业从业者的工作也往往是一个复合工程。根据行业工作性质,需要广告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广告艺术设计素养,尤其是艺术鉴赏和评判能力。在当今的“读图时代”传播环境中,广告创意人才必须能够将点子通过可传播的形式(尤其是视觉形式)表达出来。曾在DDB(Doyle Dane Bernbach)和李奥贝纳两家公司担任高级创意总监的著名广告人泰德·贝尔认为,“一个真正好的创意人员应该是写作能力和视觉表现能力兼备的。好的文案人员应该有很强的视觉感受力,而好的艺术指导,应该有很强的文字概括能力。”另一位著名广告人罗伊·格雷斯也认为,“一个好的广告创意人应是语言思维和视觉思维兼备”。①在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师张树庭所做2003广告教育调查数据报告(毕业生卷)中,通过广告专业毕业生的数据反馈,设计课与美术课在毕业生认为获益最多的课程排序中分别占到了第一位和第六位。以上情况都说明社会需求的广告人才应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艺术素养是其专业素养的一部分,艺术类课程需同其他课程一道参与到对广告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当中。

艺术类课程对学生的素质养成和能力锻炼应是全方位的,而不能简单理解成广告创作环节中对技术手段的体验。一个人的技能是其内在素质的自然外化,艺术类课程的目标不能仅仅是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更应关注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笔者认为,艺术类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中主要锻炼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审美鉴赏、批评及其相关的心智能力。即广告学专业学生应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能较好地感受美、体验美、捕捉美,这是个人艺术素养的心智基础;第二,艺术创造力及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广告学专业学生拥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不但能科学地认知事物,还能艺术地感悟生活。特别是艺术思维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创造力对广告学专业学生来说启发很大;第三,艺术表达能力及其相关操作能力。这是指广告学专业学生在认知、感悟的基础上,应具备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即能通过各种形象将思维、观念外化出来,而这就要求掌握一些艺术技能。这些素质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内容无法取代的,是由艺术类课程的独特教育属性决定的。

二、艺术类课程在广告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

艺术类课程是整个广告学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其他课程共同参与学生完整知识框架的搭建。课程如何设置,既关系到教学结构的安排又关系着教学内容的选择。

1.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内容结构

专业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是庞大而复杂的,在广告学教学计划的有限学时中,要完成专业的艺术教育是不现实也没有意义的。要针对广告学的学科特色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做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安排,同时要兼顾三种能力的培养。考察我国目前广告学艺术类课程安排,大多直接复制于艺术专业教学的课程结构,在保留基础课程及和广告相关的专业课程后剔除其他部分。这样直接复制法会有一些明显的缺陷,一是课程结构不完整,缺少承接性和系统性;二是没有针对广告学专业的特色及需要做符合学理逻辑的重新架构。

总体上说,广告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艺术素养分为艺术理论和艺术技能两大类别。艺术理论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即眼力和作品鉴评能力,以及艺术 思维方式 和创意能力。因为多数广告活动最终是用广告作品和消费者沟通,如果不具备优秀的广告创意能力和作品鉴评能力,广告目标则难以达成。广告专业的学生也应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即艺术表达能力,重点是掌握和传播手段相关的各种艺术元素和技术手段。这既包括对艺术基本元素形、色、音相关内容的学习,还有因传播手段的不同而分出的平面艺术、立体艺术、多媒体艺术知识的学习。

课程安排的时序也应随着学生知识结构和储备的完善,由浅入深,体现课程体系的承接性。目前,我国高校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有些一开始就集中于艺术技能的训练,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评鉴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技能训练课的效果也打了折扣,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畏难情绪和挫败感。针对目前广告学招生生源艺术素养基础较薄弱的客观现实,第一学年应先安排以提高眼力和鉴评能力的课程,同时也要安排基础的艺术技能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艺术基本造型元素的感受力。第二学年则主要安排提高艺术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程,同时通过穿插在课程中的课题训练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将创意思维表达出来的能力。三、四学年则针对广告传播手段的不同,安排专门的广告设计课程。

2.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内容选择

既然划定出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内容的选择便随之产生。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在把握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注重整合性和针对性,尽量做到利用有限的学时达成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在笔者任教的学校,广告学专业教学计划一、二学期设置了《广告美术基础》课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平面造型与用色训练,来提高学生美术技术能力、观察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审美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因为全校公选课中安排有相关的艺术鉴赏课程和艺术史论课程,我们将这些课程列为广告学专业学生公选课的推荐课程,所以在教学计划中没有作相应学时安排。

第三学期安排了《图形创意》《设计色彩》课程,这两门课程是利用现有的艺术手段,完成课程中规定的课题目标。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及其创造性利用艺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第四学期安排了《实用美术与广告设计》《电脑平面广告设计》课程,具体内容除设计、制作技能的训练,还将优秀广告作品的赏析整合进来。第五、六学期则安排了《广告摄影与摄像》《动画广告制作》《多媒体广告制作》课程。虽然课程名称冠以“制作”,课程目标则不是只关注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以具体的广告创作项目为核心,对艺术鉴赏、艺术创造、艺术技能的综合训练。课程的选定只是教学开展的前提基础,具体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整合、创新则是更微观层面的课程内容选择,这部分的工作也需付出较大的心血。如何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是检验课程内容的准则。

如笔者根据教学效果和经验将《设计色彩》课程的内容进行不断调整、补充,在保证基础知识教授的前提下,压缩过多和不适用的技能方面的重复训练,针对性补充和传播及商业运作有关的色彩设计小课题,作业形式不仅有作品也有文字分析和 市场调查 等。通过实践后学生反馈较好。

同时,课程内容的选择还应体现出开放性和灵活性,同样的教学目标可由不同的课程内容达成,以上的课程并不是固定的。时代的发展会对课程内容提出新要求,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各学校的资源和特色制定出各具特色的课程。

三、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虽然设定了教学内容,然而由于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也各有差异。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是以广告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对此教学方法既要符合课程规律,也要体现广告学专业的特色。

我国现有的在广告学专业中担任艺术类课程的教师多是从艺术专业教学岗位上“转行”过来,教学方法和手段都直接承袭艺术专业教育。由于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师初期又对广告学专业培养目标缺乏整体、深入的把握,往往导致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不好教;学生则对艺术类课程目的认识不清,作业达不到教师设定要求而失去信心,感觉课程收获不大。分析上述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学双方对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缺乏正确认知的结果。

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不能以学生具备较高的艺术创作能力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能集中在艺术创作技巧的训练上,教学手段应针对新的对象和目标而呈现新变化。以《广告美术基础》为例,这门课程不是传统的 素描 和色彩写生训练,而是以探讨造型元素和造型原理及形式美规律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内容,主要关注学生审美能力和基本艺术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有动手“画”的内容,提高学生对形、色的理解。因为观察能力、直觉思维能力都离不开学生动手去实践、去感受。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穿插“观”的内容,通过分析、鉴赏,去理解形式美的法则和造型原则。教学手段也由传统艺术专业的学生写生训练加教师点拨转变为针对教学单元分析讨论、学生体验、对完成的体验作品再分析 总结 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学生体验的手段也不固定为某一类绘画形式,而是可以运用各种视觉表达方式。这既符合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智特点,又将课程的目标引导到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力上来。

在每门课的教学中,教师都应以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为原则,真正将着眼点定位在学生广告艺术素养的养成上,再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有所侧重。教学目的和意义明确了,教学手段自然就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广告学专业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案例教学法”“脑力激荡法”“问题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都可以借鉴过来,结合艺术类课程的性质,加以改革创新。作业形式和评价体系也可不拘一格,作业不再只有艺术作品,也包括艺术鉴评文章。评价标准也不能只关注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过多苛责学生艺术技能水平,还应将考察重点放到学生是否具备艺术思维,是否体现出艺术创造力为原则。

相比广告学课程体系中的传播类、营销类课程,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探索和教学研究还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阶段。真正将艺术类课程教好,让学生学好,有利于复合型广告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拓宽广告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渠道 。这都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展开更多的研究和思考。

注释:

①(美)劳伦斯·明斯基,埃米莉·桑顿·卡尔沃采访并整理.如何做创意[M].北京: 企业管理 出版社,2000年.第17-45页.

参考文献:

[1]张树庭.广告教育定位与品牌塑造[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冯易.建立务实创新的广告学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新论[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3]袁文艺.“后发”院校广告学专业教育调查.教学研究新论[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浅谈广告专业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 广告学开题报告范文

2. 广告管理论文

3. 传统文化毕业论文范文

4. 关于大学市场营销论文范文

5. 毕业论文范文 艺术

浅谈广告学理论的发展前景一、广告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广告学研究溯源 纵观人类历史,可以说,广告历史悠久。人类祖先开始利用姿态(如舞蹈)、声音(如叫卖)、火光(如烽火)进行广告传播,后来又发明和运用语言与文字,扩大了广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注:何猛修编:《现代广告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广播与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使人类广告传播再次发生质的变化。在广告传播媒介不断发展的同时,19世纪以来专业广告公司的形成、普及与发展,加速了广告研究的进程。1812年,世界第一家广告专业公司在伦敦开业;1869年,美国费城成立了艾尔父子广告公司。(注:赵育冀编:《现代广告学》,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这些都说明, 人类对广告的研究,已从静止的文字、图案,发展到动态的广告活动过程,并促成了广告学的产生。 广告实践与广告学理论是互动发展的。广告是一种操作性的社会实践,而广告学则是关于广告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广告学最早产生于经济发达的美国。1901年,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瓦尔特?狄尔?斯科特在芝加哥的一次集会上,首次提出了要把现代广告活动和广告工作的实践发展成为科学。1903年,他编著了《广告原理》一书,第一次把广告当作一种学术理论来探讨,“任何一次重要的实际事业都需要有一个理论的基础”(注:赵育冀编:《现代广告学》,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1908年, 斯科特撰写了《广告心理学》一书,他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分析了消费者的接受心理,开始了对广告理论的较为系统的探索。此外,1902~1905年期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大学、密西根大学的经济系都开始讲授有关广告学方面的课程。上述研究和理论探讨,可以说是世界广告学研究的开端,为广告学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我国广告学研究的起步 我国最早出版的广告学研究专著,当推由甘永龙编译的《广告须知》。(注:陈培爱:《中外广告史》,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页。)该书1918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至1925年11月已出至第7版。它译自美国的《How To Advertise》一书,全书篇幅不大,其中第14章《稿本为广告之魂魄》中认为广告是:“将有关发卖品之事实,布告于公众,并宣传其价目也。” 我国最早的广告研究团体是191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它把广告作为新闻学研究和教学的组成部分。1919年12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所聘的导师之一徐宝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全面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全书共14章,其中把《新闻纸之广告》列为第10章,予以专章探讨。(注:邓白云主编:《中国广告实用手册》,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23页。)作者认为“求一报广告之发达,应先求其销路之推广”。1920~1925年一些大学相继开设了广告学的课程,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平民大学、北京国际大学、燕京大学和上海南方大学等。当时广告学课程只是作为新闻学研究与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仅限于报纸广告的研究。 早期对广告学的研究做过贡献的还有新闻界名人戈公振。他在1927年出版的《中国报学史》中,利用丰富的广告史料,较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广告学的理论和观点,并着重论述了广告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价值。他认为,“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记录”,“不仅为工商界推销出品之一种手段,实负有宣传文化与教育群众之使命”。他还指出:“人类生活,因科学之发明日趋于繁荣与美满,而广告即有促进人生与指导人生之功能。”作者深刻认识到广告除了推销商品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宣传文化、指导人生和教育群众的功能,这种看法颇具远见卓识。他还强烈抨击了“不道德与不忠实之广告”,“不但为我国实业界之大忧,亦广告界之大耻”。稍后出版的广告学专著还有1929年出版的蒯世勋的《广告学ABC》、1930年出版的刘葆儒的《广告学》、 1931年出版的孙孝钧编的《广告经济学》、1933年出版的王贡三的《广告学》等。但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告学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非常有限。 (三)我国广告学研究的发展 我国从五四以来开始的广告学研究与教育,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其发展速度受到限制,比较缓慢。广告理论研究还很肤浅,体系还不完善。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广告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1983年6月, 我国第一个广告学专业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创办,(注:陈培爱:《中外广告史》,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页。 )标志着我国广告专业人才培养和广告理论研究走上正规的发展轨道。随后,广告学成了一门热门学科,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广告学专业或广告学系。至1998年止,全国已有近90所高校开设广告学专业。高校广告学专业的开办,促进了我国广告理论研究和广告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 8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广告事业蓬勃发展的推动下,广告理论界度过了仅靠译介海外广告读物的“拿来主义”的日子,开始进入广告理论建树的发展期。这期间出版了广告理论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一批著作,如傅汉章、邝铁军《广告学》,杨荣刚《现代广告学》,赵育冀《现代广告学》……这些广告理论研究和著作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广告理论研究正从浅表向深层发展。他们尝试着把广告理论探讨与广告教育、广告理论与广告实践、外来的广告理论与国内的实际结合起来。90年代以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了广告业的空前繁荣,广告理论研究也向更为科学化、系统化、多元化方面发展,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广告系列丛书,为不断完善广告学的独立学科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广告学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在迅猛发展的中国广告事业跟前,广告理论工作者面对着更多的无法回避的广告学理论中的新课题。例如,对广告学原理的研究不应再局限于狭隘的经济学范畴,而是更加深入到社会、文化、政治、伦理、科技、教育等各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广阔领域。广告不单是推销商品的工具和手段,它还承担着社会生产、生活以及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广泛的沟通职能。90年代以后,以计算机为主的网络发展为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的第五大广告媒体。从广告发展的历史来看,新媒体的出现为广告业拓展了新天地,同时也为广告理论研究带来新的课题。 展望广告学理论研究的趋势,今后将更加集中在广告文化学、广告传播学、广告信息学、广告社会学、广告美学等更加宏观的领域和更加相互融合的范畴。在研究重点上也发生了转移,将从理论的研究,到行为的研究;从分离的研究,到综合、交叉的研究;从静态的研究,到动态的研究。其核心是从以作品为中心的研究,到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总之,要不断探讨建构既适合我国国情,又有独立学科意义的广告学理论,使广告学理论研究更具有现实性和贴切性。 二、广告学理论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索 广告学是研究广告活动规律的学科。通过大量的广告实践经验的积累,逐步升华和抽象,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形成理论体系,构成了广告学。广告活动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但其侧重点在市场经济信息的传播方面。因此,广告学本质上属于信息传播学科的范畴,与众多的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对于广告学发展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学术界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80年代以来,我国广告学理论经历了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其相对集中在几个关键问题方面。如广告学科的科学与艺术之争,有关广告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关于广告学的社会学思考等。这些理论问题的探讨,不仅明确了广告学理论发展的方向,而且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 (一)关于广告学科的科学与艺术之争 在广告学理论研究中,关于广告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之争由来已久,目前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三类。 第一,认为广告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持这种看法的人多是海外的广告学者,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一些广告学者认为:广告乃是一种艺术,它是艺术家生产的产品,是用艺术的手法去塑造产品的形象。他们还认为没有艺术性的广告,是没有生命力的广告。我国广告界也有人认为,广告学涉及的学科很多,既无规律可循,又无系统的理论基础,其表现主要是以艺术的形式出现,因此是一门艺术科学。 第二,认为广告学是一门科学,而不是艺术。杨荣刚先生在1989年出版的《现代广告概论》中,认为“广告作为一门科学,它必然有自己固有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在人们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而不是人们的主观想象和假设。因此,广告必须是事实。”(注:杨荣刚:《现代广告概论》,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35页。)程春先生1994年在《电视广告效果初探》一文中也指出“广告是科学,而不是艺术。”(注:程春:《电视广告效果初探》,《94’中国广告年鉴》,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页。 )他认为广告是从属于市场经济范畴的一门科学,艺术只能是一种手段,是为广告目标服务的。上述观点认为科学和艺术都是反映客观存在的一种形式,但两者有不同的概念。科学是对事物进行总结的规律性知识,艺术是对事物进行加工和提炼的某一典型形象。广告是从属于信息传播范畴的一门科学,艺术只能是一种手段,是为广告目标服务的,只有从本质上弄清两者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广告学的内涵。 第三,广告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我国广告界的老前辈、原中国广告学会顾问徐百益先生。他在1983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上, 提出如下看法:“广告是有计划的通过各种媒介向消费者介绍商品和劳务的科学和艺术。”(注:陈培爱:《广告原理与方法》,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我国广告理论研究者持这种看法者居多,认为广告学不仅有特定的研究对象,而且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是一门科学。广告学又是一门艺术,因为广告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特别是在广告创意和表现方面都离不开艺术的加工,是通过艺术的手法来表现产品或企业信息,从而引起消费者对广告的兴趣。 综观上述几种提法,我们认为,广告学应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艺术,也不是科学与艺术的混合体。广告学是将多种元素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并能达到特定目的的综合体。人们在长期的广告活动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和总结经验,通过科学的抽象的总结,逻辑的推理,逐步把广告活动和广告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上升为理论知识。从广告学的知识体系来看,广告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已组成了系统化的结构,从而形成了现代广告学这门科学。而艺术仅仅是表现广告科学原理的一种手段。科学与艺术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我们应当克服片面追求广告的“艺术效果”,而忽视广告科学观念的倾向。 (二)关于广告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对于广告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的认识,学术界长期以来有过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其理论基础应是市场经济理论,因为广告是推销产品的手段,其应用范畴主要在市场经济领域。二是认为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其本质特征是信息传播,市场只是广告发挥其作用功能的一个重要领域。我们认为广告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当以传播学理论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广告学研究中涉及到多种学科门类,但广告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是一种大杂烩,它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事实非常明显,广告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传播,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不是从经济优先的观点出发,而是从传播信息的立场出发。广告实际上做的是三件事:传播一种信息;提供一种服务;宣传一种信念。而传播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包括广告在内的所有大众传播手段,传播学的许多理论完全适合广告学的研究。 广告学应隶属于传播学研究的范畴。随着对理论问题探讨的深入,绝大多数人对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本质特征深信不疑,并认定传播学是广告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广告学应纳入传播学的研究范畴。这种认识也被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认同。国家教委在90年代初组织对“文科专业目录”进行修订时,经专家多方论证,草案中在八大类学科净减1/3专业时,却在新闻大类下增加了“广告学专业”,把原有个别学校设置的“专业方向”上升为“专业”,这是很有远见的正确决定。1997年,教育部又一次大规模削减专业目录时,却把新闻类从文学中独立出来,以“新闻传播类”的名称升格为一级学科,并保留了广告学专业。据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1997年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的广告学专业不仅设在综合性大学、商学院、新闻学院、广播电视类学院,而且艺术学院、师范学院、印刷学院、民族学院也有,几乎所有类型的院校都对广告这一新兴的专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其中,设在新闻院系所占的比例最高(占44.8%)。这些充分说明,把广告纳入传播学的研究范畴的认识居大多数。 现代广告学的综合性、边缘性与交叉性的学科特性,表面上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但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规范性、科学性,我们完全可以为广告学科体系正名界定:广告本质上是属于信息传播活动,它属于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其运用重点在于经济活动的社会实践。在这种基本认定之下,去建立富于完整而稳健体系的广告学。在给广告学准确的定位后,要面向世界,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在探索与国际广告接轨的同时,注意结合中国广告的现状,去建构现代广告学的体例框架。 (三)关于广告的社会学思考 90年代以来,广告学的研究开始往纵深发展。一些理论工作者不满足于现有的研究状态,提出要把广告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思考。1995年,陈宏军在《关于广告的社会学思考》中敏锐指出:“学术界对广告学的研究基本上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广告学所涉及的信息传播原理去研究广告活动的内在规律,二是从广告与市场的关系中去研究广告的外在因素。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研究广告学,都应把广告放在整个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去考察与分析,以便从全新的角度(人、社会、广告)去进行系统的研究。”(注:陈宏军:《关于广告的社会学思考》,《95’中国广告年鉴》,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271页。 )欧阳康在1996年也提出把社会学融入广告学研究的必要性。他在《现代广告》一书中阐述了社会学与广告学的关系:“社会学总是将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它认为任何脱离整体的个体都是不存在的。社会学研究的整体性原理,对广告活动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注:欧阳康:《现代广告》,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38页。) 广告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信息传播活动,它不仅传递商品信息,而且还传递各种政治信息、社会生活信息、文化信息等。因此,从广义的广告活动来看,广告可以说是一种大众性的社会信息传播活动。如果从狭义的广告活动来看,商业广告或经济广告活动,也必须以广大的社会为背景,以特定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生活习惯与民族风俗等为依据,才能创作出符合特定社会条件的广告作品。 广告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与各种社会现象必然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广告不仅遵循着广告学的准则和规律,同样也遵循着社会学的准则和规律。只有运用社会学的整体原理,从社会这个整体出发去研究广告的活动,才能够找到广告活动的内在特征。 综上所述,20世纪中国广告学理论的发展,是在引进与借鉴西方广告学理论的基础上,在中国广告业不断发展的推动下,经过长期探索、积累、深化,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告教育的兴起,促进了广告学理论建设的繁荣,提升了中国广告业的整体水平,从而使广告事业与广告学科得到共同发展

这是我网上找的一篇广告专业的毕业论文,你可以自己改改题目或者把内容微改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呵呵 论品牌的传播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成熟起来的消费者开始进行认牌消费,于是“品牌”越来越多地被经营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品牌战略”、“品牌策划”、“品牌经营”、“品牌管理”等概念也就随之而生,并频频出现在论著之中。无疑,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凝聚知识的“品牌”空前重视的可喜现象。然而,由于这些概念内涵极为丰富,相应地其外延也相当宽泛,对其进行研究固然有多学科整合的效能,但也难免产生泛化与浅层化的倾向。为追求品牌研究的深入与致效,我们选取品牌建设的关键——“传播”来进行专门化的研究,于是便提出“品牌传播”的新概念,并在本文对它的内涵、提出背景、特点进行论述。 一、“品牌传播”的内涵 对于“品牌传播”的内涵,先认识下品牌的起源,英国英特品牌公司董事保罗•斯图伯特曾经写道:品牌被用来区分不同生产者的产品已由来已久。实际上,英语‘品牌’(brand)一意思是‘打上烙盈。确实,在诸多著述中,均记述了古代人们在牛及其牲畜身上打上烙印以表明主人,在未干的陶器底部按上指印以表明制陶者,在斧头、镰刀、木桶等工具上烙上印记以表明生产者;这些其实都是品牌的雏形。当社会生产的规模渐次扩大,品牌印记的使用迅速普及并带来无形的价值,寻求品牌保护的“商标”(trademark)及商标法便随之诞生。而第一个商标法案诞生于1803年的法国,而英、德、美诸国,也均在19世纪70年代制定了商标法。值得思考的是,品牌催生了商标,而商标又反过来促进了品牌的发展。但是,对一百多年前出现的最早的品牌而言,品牌开发过程所衍生出的目的和重要意义超出了法律保护的单一职能。品牌向它的购买者隐含着产品质量和同一性的保证,购买者除此之外,对该产品的生产商一无所知。更重要的是,品牌可以准确无误地把一个生产商的产品同另一生产商的产品区分开来 “品牌”的感受与评价者既然在于消费者,而品牌的拥有者与经营者又是生产企业;如此,将二者建立有机联系的“传播”自然成为品牌经营或晶牌战略中的关键因素。“品牌传播”(Brand Communication)概念也就随之进入我们的视野。 我们提出“品牌传播”,是基于品牌研究之现状的。纵览目前品牌研究,可以发现其内容主要有两大块:一是品牌的静态构成,包括品牌名称、品牌设计、品牌的产品指代、品牌的科技含量、品牌的文化内涵、品牌的价值等;二是品牌的动态经营,包括品牌定位、品牌战略决策、品牌管理、品牌产品营销,品牌的延伸、品牌保护等。虽然也涉及到品牌的推广,但尚未提高到传播的高度来认识与研究。对品牌研究现状进行审视与反思,我们遗憾地发现,目前的品牌研究其实只是从设计学、管理学、营销学、产品研发、法学多角度切入品牌、认识品牌、逐一扫描品牌的结果。多学科学的视角,固然使我们对品牌的认识得到一种崭新的整合,但也无可避免地引起了研究内容的泛化,无法进行学科定位,以致于不被主流学科所重视。 而关于“品牌传播”的内涵,应该首先是一种操作性的实务,即通过广告、公共关系、新闻报道、人际交往、产品或服务销售等传播手段,以最优化地提高品牌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的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而对品牌传播的基础规律、方式方法的探讨总结,则构成品牌传播“学”的内容。 在如上关于品牌传播内涵的表述中,我们并没有将品牌传播的对象限于单纯的消费者之上,而是指明为包括消费者在内的“目标受众”;其考虑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社会的诸多内容、现象均符号化,亦即品牌化;“品牌”的指代已不单单限于商业品牌,还包括城市品牌、区域品牌、院校品牌、团体品牌、个人品牌等社会品牌。如果说商业品牌可称为狭义品牌的话,那么种种社会品牌,则可统称为广义品牌。狭义品牌与广义品牌的并存,是一种客观存在。由于任何研究对象均存在特例,而对象的广义化,则使特例成几何倍数增加,这就制约了追求自给性的学科探讨与成果的积淀。因此,我们对“品牌传播”的理论探讨,重在狭义品牌传播之上。 二、“品牌传播”提出的背景 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新兴的社会科学,但20世纪的传播学主要是与新闻学进行了密切的联姻;于是新闻化的传播学便较多地为社会政治服务。而进入21世纪,人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均强调和平与发展、强调经济建设,因此传播学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就成为必然,这种必然性便催生了“品牌传播”。其具体背景可以从这么两个方面来认识: 1.世界市场制胜的关键是品牌传播 全球市场的一体化,这是一个人人均能分明感受到的趋势。但这对所有市场竞争者来说未必都是福音,因为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强者博弈、名牌对决之上,即跨国公司及其所拥有的品牌之间的竞争。而跨国公司本身不仅就是品牌,如可口可乐、通用汽车、IBM、宝洁、迪斯尼、索尼,而且它们还分别拥有一个品牌群,且不说宝洁公司所拥有的100多个品牌,就是通用汽车也具有“雪佛来”、“卡迪拉克”、“别克”、“欧宝”等多种品牌;可口可乐公司也不仅仅拥有“可口可乐”,却还有“雪碧”、“芬达”等品牌。纵观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其实主要就是跨国公司之间演出的品牌竞争风云,如“柯达”与“富士”、“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通用”与“福特”等品牌之间的战火,几乎燃遍了世界市场的每个角落。 在中国,据盖洛普调查公司首次所做的中国消费者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趋势调查显示,就品牌知名度(认知率)而言,排在前20位的商品品牌,国外品牌16个,国内品牌只有4个。认知率最高的可口可乐达85%。认知率超过20%的58个品牌中,国产品牌10个,占17.24%。这表明了国外品牌进人中国市场,其实就是以品牌传播作为战略先导的。 相形之下,我国绝大多数的品牌尚处于本土市场中的成长阶段,在国际市场上除了“海尔”、“格力”、“双星”、“同仁堂”等品牌尚有一定的影响,能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品牌几乎没有。相应地,特辟“品牌传播”为对象进行研究,就显得极为必要。 2.媒介的市场生存需服务于品牌传播 20世纪总体上是大众媒介与广告传播共兴共荣的时期。在整个20世纪,虽然绝大多数时期世界的格局处于战争与冷战状态,媒介传播的内容也以政治及意识形态为重,但是在20世纪的后半叶、尤其是最后十年,伴随着大规模战争与冷战的结束,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进入经济发展期,媒介的生存也为之一变,即:媒介因广告的巨资注入而风光无限,广告也因大众媒介的巨大传播力而效用颇丰。当我国媒介业频频成立集团,甚至进行现代企业化改造进入股市,我们就不得不得出媒介的市场生存已成为媒介主体意识的主旋律之结论。媒介的市场生存,迫使其必须在“传播内容”、“市场受众”、“广告客户”三者之间进行统筹运作;而在三者环行互动中,“传播内容”与“市场受众”,一定意义上成为争劝广告客户”、服务“广告客户”的手段。因为,服务“广告客户”成为媒介市场生存的生命线。如果说,服务“广告客户”一定程度上就是服务于“品牌传播”,这对于媒介经营来说,其实乃是一种经营指导思想的突破。正如我们前面所述,“品牌”其实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象征,而围绕品牌传播所进行的经济建设,也已成了21世纪最大的政治;因此突破争取广告客户的具象、突破广告收入简单的数据统计,配合广告刊播所系统进行的品牌传播,其实不仅不是新闻报道的雷区,而且是媒介所需进行科学研究的课题。但是,其前提是需要明确的,即媒介的市场生存需要服务于“品牌传播” 。 三、“品牌传播”的特点 明确了“品牌传播”的内涵以及提出的社会背景,一定意义上即确立了“品牌传播”概念的存在。但是,将该概念发散为系统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规律与方法,还将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去做。这里,我们则先对“品牌传播”的特点进行探讨与归纳: 1.信息的聚合性 作为动态的品牌传播,其信息的聚合性,是由静态品牌的信息聚合性所决定的。品牌表层因素如名称、图案、色彩、包装等,其信息含量尚是有限的,但“产品的特点”、“利益与服务的允诺”、“品牌认知”、“品牌联想”等品牌深层次的因素,却无疑聚合了丰富的信息。而它们构成了品牌传播的信息源,也就决定了品牌传播本身信息的聚合性。因此,当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在经营决策、组织调整、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广告发布、公关活动等方面有所动作,包含消费者在内的受众,其接受心理结构便自然地进行信息聚合,聚合于相应的品牌传播之上。这就启发品牌传播者,在具体操作品牌传播实务时,需辨证地进行信息取舍,做到所传播的品牌信息“合”则有基础,“聚”则能传神。 2.受众的目标性 品牌的传播者最关注的是目标受众,因为“品牌”打动“受众”、“受众”则会产生有益于品牌的行为——不仅仅是直接带动销售而且还引发各种各样的间接行为,如意见领袖会对品牌进行二次传播、潜在消费者将转化为知晓消费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消费者”与“受众”是一致的,不同的表述与强调,却体现了不同的指导观念:将品牌传播的对象表述为“消费者”,强调的是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体现的是在营销上获利的功利观念;而将品牌传播的对象表述为“受众”,强调的是受众对品牌的认可与接受,体现的是传播上的信息分享与平等沟通观念。因此,与“品牌传播”合理对应便只能是“受众”。如果将信息传播也视作一种营销行为,那么与所有在市场中求取生存的企业一样,传播者也需细分市场,寻找到自己的目标消费者即目标受众。事实上,早已在市场中生存的媒介均有自己的目标定位、自己的受众群。但对于“品牌传播”者来说,他所寻找的目标受众,既是目标消费者,又是品牌的关注者,还应是通过特定媒介积极主动的“觅信者”。如此,只有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受众,传播中的受众本位意识才能得到体现,受众的接受需求才能得到满足,相应的品牌传播才是卓有成效的。 3.媒介的多元性 媒介技术往往决定着所传播的讯息本身。如电视媒介传播了超出报刊、广播多得多的“讯息”;而网络媒介又传播了兼容所有媒介讯息的“讯息”。而在传播技术正得到革命性变更的今天,新媒介的诞生与传统媒介的新生,则共同打造出一个传播媒介多元化的新格局。这为“品牌传播”提供了机遇,也对媒介运用的多元化整合提出了新挑战。 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路牌、海报、车体、灯箱等,在现代社会的受众来说,依然魅力犹存;对它们的选择组合本身就具有多元性。而新媒体的诞生,则使品牌传播的媒介多元性更加突出。如企业自办的网站、刊播的网络广告,不仅在起着广告的功能,更在进行着内涵丰富的品牌传播。而由互联网所带来的新媒体的丰富性,至今人们尚未完全认识。如此,品牌传播在新旧媒介的选择中,就有了多元性的前提。 4.操作的系统性 在传播实务研究者的眼光中,“一个系统是一套相互作用的单元,它在一个现存的边界范围内通过对于来自环境的变革压力作出反应和调整而长时间发挥作用,从而获得和维持目标状态。在品牌传播中,其系统的构成主要为品牌的拥有者与品牌的受众,二者由特定的信息、特定的媒介、特定的传播方式、相应的传播效果(如受众对品牌产品的消费、对品牌的评价)、相应的传播反馈等信息互动之环节,而彼此成构。由于品牌传播追求的不仅是近期传播效果的最佳化,而且追求长远的品牌效应,因此品牌传播总是在品牌拥有者与受众的互动关系中,遵循系统性原则进行操作。其基本程序为:审视品牌传播主体——了解并研究目标受众——进行品牌市场定位——确立品牌表征——附加品牌文化——确定品牌传播信息——选择并组合传播媒介——实施一体化传播——品牌传播效果测定与价值评估——品牌传播的控制与调整……。该程序构成了一个品牌传播的系统工程,并周而往复,使品牌不断增加活力,在系统性的传播与更新中走向强悍与长寿。品牌单个的广告、促销活动,如果没有一根统一的主线串起来,即使做得最好也只是一颗珍珠。只有将所有的传播行为都串起来,才能组成一条闪闪发亮的项链。这就是“项链定律”。我们为企业作诊断时,有时会发现一个企业,它的广告、促销、公关等行为没有一个统一的章法,好像不是一个企业做的,这样每一次宣传都变成了一种独立的行为,没有连续性,不能产生互动,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传播的浪费。 有人说,品牌或者是“卖”出来的,或者是“炒”出来的,而事实上,无论品牌是以哪种形式产生的,都离不开传播沟通。品牌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品牌在消费者中的传播过程,也是消费者对某个品牌逐渐认知的过程,所谓品牌传播,就是指品牌制造者找到自己满足消费者的优势价值,用恰当的方式持续地与消费者交流,促进消费者的理解、认可、信任和体验,产生再次购买的愿望,不断维护对该品牌的好感的过程。可以说,无论是新品牌的诞生,还是老品牌的维护,都有赖于良好的传播沟通,没有传播沟通,就没有品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