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清华发表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

清华发表学术论文

四川农业大学大四学生马良就被班上的同学称作“24K纯金学霸”。将会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联合中心。

看下他的履历吧!大学三年,45门必修课程中,35门在90分及以上,30门获得了专业第一名,其中,最高分高等数学拿到了99分,最低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高达82分。还主持参与了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二项校内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收录于CSCD核心期刊,获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省级一等奖……

这两天,他已经准备前往北京大学提前进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了,在此之前,他拿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直博生资格,将被北大和清华联合培养。

高“研”值被北大清华相中

知道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是多高大上的地方吗?

它是我国生命科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不再按照传统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着重考察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准备和能力。学生进去之后,由北大、清华多个院系的老师提供教学资源,还可以在两校的多个院系轮转,师生双向选择。这种两所中国最顶尖高校的联合培养模式,你说洋气不?

这几天,刚刚过完21岁生日的马良就要奔赴北京,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去了解导师研究方向,选择导师。要知道,他可以在北大、清华的教授中选择3个导师,跟每个导师学习两个月,轮完之后在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导师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瞬间觉得这种培养模式也太安逸了对不对?

不过,看到这样的培养模式,你就可以知道,它的选拔有多严苛。今年6月份,马良提交了申请材料,凭借学院专业第一的学业成绩和科研成果,获得了面试资格,面试时老师不仅需要考察科研能力,还考察翻译英文文献的能力……

想知道马良凭什么会被录取吗?看下他的经历,或许就会有答案。

高分专业户35门课90分以上

翻开马良的成绩单,你会被上面的高分震惊到。

大学三年,45门必修课程中,35门在90分及以上,30门获得了专业第一名,其中,最高分高等数学拿到了99分,连最低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高达82分。每年考试都在祈祷着及格的你们,求一下自己的心理阴影面积吧!

马良出生在四川南部县的一个山村中,因家中发生重大变故,从小跟着外公外婆长大,自小成绩都不错,或许是因为高考过于紧张,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最后被四川农业大学农学(本硕连读)专业录取。“我自己是农村人,对农村是有感情的。”马良说,农村的年轻劳动力都出去打工,村子里还是传统的种植模式,靠这些活下去都很困难。当时,马良就希望自己学下农学知识,将来回村子里搞些养殖业、种植业什么的,改变一下农村的生存环境。

因此,进校之后,在专业的学习上,他也从来没有懈怠,早上7点出寝室,晚上11点回寝室,中间不是教室、图书馆,就是实验室,“其实大学里,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要抄袭,好好地完成,考试的时候好好准备,成绩就一定不会太差。”大学3年,马良上课一直坐在前排,保持跟老师互动。这是他高分的秘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那99%的汗水炼成了“24K纯金学霸”。

实验室检测700多个小麦样品

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标兵、国家励志奖学金,计算一下马良在大学3年所拿到的奖学金,可高达3万5千多元。而他也是靠着这些奖学金,和亲戚的一些支持,完成了大学学习。

为了进一步深造,马良还特别重视自己科研能力的培养。大一时,他就加入到学校小麦研究所祁鹏飞老师的课题组中,跟学长学姐们一起做小麦品质的检测工作。实验室收集了不同地区、不同的小麦品种样本多达700多个,他需要把这些样品测容重、千粒重,磨成粉末,测面筋参数、沉淀值,这些数据对小麦的育种非常有作用。

除此之外,大二的时候,马良参与到了学校王强教授指导的一个国家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当中,他需要养玉米苗,养出相应的菌,在一定的时间让菌去侵染玉米,定期取样,检测玉米基因抗药性的变化。最终发表学术论文《玉米萜类植保素代谢关键酶基因对小斑病侵染的防御响应分析》,并被CSCD核心期刊收录。

“在面试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时,老师也会问你关于你科研项目的问题。因为是自己做的,所以回答还挺顺利的,这对我面试成功也有很大帮助。”马良说。

消灭每个不认识的英语词汇

跟着导师做项目,导师会经常发下来一些经典英文文献,让学生翻译,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当一些同学忽略了这些任务或者只是马虎完成的时候,马良通常是选择通篇精细地翻译。“我英文不是很好,正好也趁机可以多多学习一下。”英文文献中有成百上千的专业词汇,甚至有许多连电子词典都未收录,查也查不到,他就只能一个个的做好标记,拿着问导师或者问师兄师姐,详细地了解清楚。除此之外,他还会自己找一些最新的文献来阅读,一方面提升英文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自己了解最前沿的科研。

而这个技能也让他在面试的时候收获颇多。北大的面试官考核一篇英文文献,要求通读完文献并翻译,当他刚刚翻译完题目,面试官便叫停了。马良以为自己的翻译达不到要求,第一句便让老师无可忍耐,没想到面试官却笑着说,从题目的翻译便能看出他的文献阅读能力很强,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拿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联合中心的offer,赴北京攻读博士学位,马良说,自己还是会选择植物学、化学等与农学相关的专业,改变农村的梦想也不会改变。

通过这样的行为,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可以让博士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研究观念,可以让他们的能力得到提升,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位。

这个举动主要是为了保证博士毕业生的质量,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他是个狂热的足球爱好者,“足王杯”是全校一年一度的足球盛会,作为班级的主力队员他和伙伴们一同订购球衣,一同拼命训练。在高二时,他和队员们成功赢得了“足王杯”冠军。 他叫乔明达,毕业于南京外国语学校。 外公是清华56级机械制造系学生,很小就对水木清华充满了向往 2014年被顺利保送清华姚班,立志要做“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 希望他能在清华这个更大的平台上明确新的目标,继续自己前进的脚步。优秀是习惯,梦想是力量。——乔明达父母 在南外期间,他先后获得 2011年亚太地区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201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 2012年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2013年国际信息学竞赛金牌(全球第二名) 2013年“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总决赛第一名 南京外国语学校“周恩来特等奖学金” 他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启了计算机竞赛之路。 看见同学用计算机编程来画图和制作动画出于好奇就报名参加了信息学的培训班。 一年后在全省小学生编程竞赛中获得第一名, 从此,他对信息学竞赛兴趣大增。 他的竞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初二和初三时,他两次止步省队选拔的最后一轮,未能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比赛,这留下了遗憾,更激发了他的斗志。 进入高中之后,每天完成课内学业后,他都刻苦训练,他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全力投入 ,大年三十,他都独自在书房调试程序。为了参加国外网站的在线编程比赛,他经常半夜爬起来用冷水洗脸,独自鏖战。终于,努力有了回报, 他进省队,拿全国金牌,又进国集,被保送清华,再进国队,拿国际金牌。 乔明达从小将清华视为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了十多年。在通往清华园的路上,有成功,有失败,有收获国际奥赛金牌的喜悦,也有止步于江苏省队选拔的酸楚。但是,唯一不曾改变的是他心中的梦想、信念,没有停止的是他对目标的追求。——清华大学 在清华期间,他先后获得“清华大学新生奖学金”,“清华学堂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高通奖学金”,“百度奖学金”。 2015年获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全球总决赛金牌, 2017年获“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15000元”。 他曾被公派赴牛津大学、悉尼 科技 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参与机器学习理论的研究。 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斯隆奖得主Ariel Procaccia,曾这样评价乔明达 “Mingda is absolutely phenomenal, I believe he will be one of the top5 CS PhD applicants worldwide this year . ” 作为主要完成人,他曾在在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五篇,有两篇发表于国际机器学习顶级会议COLT17,他的研究给出了接近最优的上下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院士表示, 中国在2030年实现世界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目标,首先需要解决人工智能发展缺少理论的问题,乔明达正是姚班研究人工智能理论的翘楚。 这段经历让我发现,人工智能等方向上仍然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理论难题。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研究,增进人类对人工智能等重要领域的理解,并在未来推动世界的改变。——乔明达 从一名优秀的信息学竞赛选手,到一位优秀的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者。乔明达在这一路上取得了优异成就, 立足于自己扎实的竞赛基础,也得益于自己从竞赛经历中获得的宝贵品格, 他遇到挫折时不屈不挠,砥砺前行。 信息学竞赛不同于课内学习,也与其它学科竞赛有所不同,缺少全面、权威的教材,竞赛所需知识也是日新月异,需要借助网络查阅论文和资料,需要请教全国各地的竞赛高手。 通过参加竞赛,可锻炼受益终身的学习能力,可结识志同道合的各地朋友,通过解决问题,可养成科学理性的思维习惯,可发现面向未来的专业兴趣。 乔明达认为,这些都是竞赛带给自己的宝贵财富,让自己受用终生。

清华教授发表学术论文

肯定好呀,张宁老师是清华大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电机系副教授,研工组组长,博士,IEEE 高级会员。 共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9项,获得软件著作权8项。在Google Scholar中被引用1200余篇次,H指数为17。作为负责人主持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其中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10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横向项目多项。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奖银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发明创新大赛银奖,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国内学术论文奖。

橙子雨是清华大学的一位计算机科学教授,他拥有博士学位,并且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研究背景。他曾在清华大学任教多年,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有一篇论文被评为最佳论文奖。此外,他还担任了多个学术机构的研究员,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过报告。他还担任过多个学术期刊的编辑,并发表了多篇学术文章

您好,橙子雨是清华大学的老师。橙子雨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也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副院长。他拥有多年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经验,曾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技术、新闻传播学等多个方面,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此外,他还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评审专家、中国新闻学会理事等职务。

您好!橙子雨是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您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担任教育研究院的学术研究主任,担任清华大学教育学院的兼职教授,担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研究员。您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受邀参加多次国内外学术会议。您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各类媒体广泛报道,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可。

清华大学老师发表学术论文

清华吴曦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授,他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他拥有丰富的学术经验,深厚的理论功底,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他拥有多个学术论文,获得了多项学术成就,被多家学术期刊收录。他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深受学生的喜爱,他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效果显著。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总之,清华吴曦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授,他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您好,清华吴曦老师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授,他在学术界有着极高的声望。他拥有博士学位,曾在清华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项。他的研究领域涉及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社会网络分析等,在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大量论文,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项。此外,他还担任了多个国际学术组织的职务,是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学者。总之,清华吴曦老师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授,为学术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李佳导师是行政法领域的教授,目前在某知名高校担任行政法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 李佳导师在行政法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曾发表过多篇关于行政法的论文,并且出版了几本行政法相关的著作。3 作为一位行政法领域的权威人物,李佳导师对于行政法的研究和教学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贡献。

张卫平(章程),山东莱芜人

张卫平(又名:章程)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学

1983年西南政法学院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86年西南政法学院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个人经历

张卫平(章程),山东莱芜人,1976年结束下乡生活参加工作,1979年考入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1983年本科毕业、198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执教,1993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留学,分别在东京大学法学部和一桥大学法学部学习研究,1996年任《现代法学》主编,1997年底离校去深圳某证券公司任职,1999年初调清华大学法学院任教至今。

1987年晋升为讲师

1992年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

1993年从讲师直接破格评聘为教授

1996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任职情况

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诉讼法研究会副会长、民事诉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学院客聘教授、最高人民检察院带教导师。

获奖情况

199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

1996年被司法部、劳动人事部授予英雄模范称号;

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政府津贴获得者;

1997年国务院、国家教委评为全国百、千、万工程人才;

199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

学术成果

(一)学术研究

率先提出了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问题,并提出了以民事诉讼体制转型为导向的,一整套关于民事诉讼体制、模式的宏观分析框架以及制度调整的理论与技术,形成了具有个人独创性的民事诉讼体制及转型理论。

(二)主要著作

独著

1.《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出版社1992);

2.《破产程序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3.《诉讼构架与程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探究与构想——民事司法改革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5.《守望想象的空间》(自选集、法律出版社2003);

6.《转换的逻辑——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分析》(法律出版社2004)。

7.《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4)

主要合著

1.《中国审判理论研究》(重庆人民出版社1991);

2.《破产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5)

3.《民事诉讼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4.《民事诉讼现代化与制度建构》(法律出版社2000);

5.《司法改革:分析与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

(三)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要有:

1.《民事诉讼基本模式:转换与选择之根据》(《现代法学》1996);

2.《诉讼标的及识别》(《法学研究》1996);

3.《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重述》(《法学研究》1997年);

4.《民事诉讼中的失权与正义性》(《法学研究》1999);

5.《自认制度及结构分析》(《清华法学评论》1999);

6.《再审事由研究》(《法学研究》2000);

7.《法院体制的非行政化—— 一种法院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法商研究》2000);

8.《事实探知的绝对化及消解》(《法学研究》2001);

9.《交叉询问:魅力与异境的尴尬》(《中外法学》2001);

10.《中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基本框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2);

11.《民事再审:基础置换与重构》(《中国法学》2003);

12.《证明标准建构的乌托邦》(《法学研究》2003);

13.《起诉条件与实体判决要件》(法学研究2004);

14.《论诉讼契约化——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作业》《中国法学》2004年第3期。

清华大学老师学术论文发表

没奖励,但好处还是有很多的。如果是清华大学的老师或者学生发表的,荣誉虽然也属于清华大学,但主要属于作者。作者在申请项目、陈述个人成绩时都可以提到,这会加分不少。很多科研项目要求文章发表数量,这篇文章如果挂了项目号,写报告时就可以加进去。作者如果是学生的话,一方面发了nature导师会给学生不少奖励,另一方面申请奖学金时也有优势。虽然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文章很难,但是我国还是有不少人发表过的。

张卫平(章程),山东莱芜人

张卫平(又名:章程)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学

1983年西南政法学院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86年西南政法学院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个人经历

张卫平(章程),山东莱芜人,1976年结束下乡生活参加工作,1979年考入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1983年本科毕业、198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执教,1993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留学,分别在东京大学法学部和一桥大学法学部学习研究,1996年任《现代法学》主编,1997年底离校去深圳某证券公司任职,1999年初调清华大学法学院任教至今。

1987年晋升为讲师

1992年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

1993年从讲师直接破格评聘为教授

1996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任职情况

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诉讼法研究会副会长、民事诉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学院客聘教授、最高人民检察院带教导师。

获奖情况

199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

1996年被司法部、劳动人事部授予英雄模范称号;

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政府津贴获得者;

1997年国务院、国家教委评为全国百、千、万工程人才;

199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

学术成果

(一)学术研究

率先提出了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问题,并提出了以民事诉讼体制转型为导向的,一整套关于民事诉讼体制、模式的宏观分析框架以及制度调整的理论与技术,形成了具有个人独创性的民事诉讼体制及转型理论。

(二)主要著作

独著

1.《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出版社1992);

2.《破产程序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3.《诉讼构架与程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探究与构想——民事司法改革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5.《守望想象的空间》(自选集、法律出版社2003);

6.《转换的逻辑——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分析》(法律出版社2004)。

7.《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4)

主要合著

1.《中国审判理论研究》(重庆人民出版社1991);

2.《破产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5)

3.《民事诉讼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4.《民事诉讼现代化与制度建构》(法律出版社2000);

5.《司法改革:分析与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

(三)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要有:

1.《民事诉讼基本模式:转换与选择之根据》(《现代法学》1996);

2.《诉讼标的及识别》(《法学研究》1996);

3.《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重述》(《法学研究》1997年);

4.《民事诉讼中的失权与正义性》(《法学研究》1999);

5.《自认制度及结构分析》(《清华法学评论》1999);

6.《再审事由研究》(《法学研究》2000);

7.《法院体制的非行政化—— 一种法院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法商研究》2000);

8.《事实探知的绝对化及消解》(《法学研究》2001);

9.《交叉询问:魅力与异境的尴尬》(《中外法学》2001);

10.《中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基本框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2);

11.《民事再审:基础置换与重构》(《中国法学》2003);

12.《证明标准建构的乌托邦》(《法学研究》2003);

13.《起诉条件与实体判决要件》(法学研究2004);

14.《论诉讼契约化——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作业》《中国法学》2004年第3期。

我觉得没有十分的苛刻,因为清华大学的学子本来对他们就应该有高要求的做法,因为他们毕竟是才子,能考上这个大学的学生都具有非一般的能力。

对于清华大学的学生来说一点也不严格,因为他们的学习能力比较强,然后在学术研究领域这方面的成就也比较高,写论文的过程中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能够产生巨大的价值,之后也可以作为文献使用。

清华大学教授发表学术论文

61岁的杨教授不仅是数学系教授,还精通三门外语,健身数十年。凭借着严谨的教学,杨晓京很早以前就是清华的名人。

清华大学,杨晓京被称为“发论文狂魔”,是清华大学所有教授里,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者之一,在数量上能与之相比的,大概只有清华现任校长邱勇。

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1月,杨晓京总共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8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名列2002年度中国数学专业SCI论文发表篇数并列第一名。

此外,据了解,他还是国内外多种数学期刊的审稿人和编委。

据称,课堂上的杨晓京严肃高冷,不闲聊但喜欢讲冷笑话,然而笑点奇特——因为冷笑话都是和函数相关,那种只有学霸才能听懂的“数学冷笑话”。全程板书,从不用PPT,对学生严厉负责,很受学生欣赏的老师。

作为一名“资深清华人”,杨晓京始终牢记清华的“体育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健身,令这位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老师,依然有着比一般年轻人更强壮的体质。

肯定好呀,张宁老师是清华大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电机系副教授,研工组组长,博士,IEEE 高级会员。 共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9项,获得软件著作权8项。在Google Scholar中被引用1200余篇次,H指数为17。作为负责人主持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其中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10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横向项目多项。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奖银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发明创新大赛银奖,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国内学术论文奖。

61岁的杨教授不仅是数学系教授,还精通三门外语,健身数十年。凭借着严谨的教学,杨晓京很早以前就是清华的名人。

清华大学,杨晓京被称为“发论文狂魔”,是清华大学所有教授里,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者之一,在数量上能与之相比的,大概只有清华现任校长邱勇。

据称,课堂上的杨晓京严肃高冷,不闲聊但喜欢讲冷笑话,然而笑点奇特——因为冷笑话都是和函数相关,那种只有学霸才能听懂的“数学冷笑话”。全程板书,从不用PPT,对学生严厉负责,很受学生欣赏的老师。

作为一名“资深清华人”,杨晓京始终牢记清华的“体育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健身,令这位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老师,依然有着比一般年轻人更强壮的体质。

杨晓京教授的主要成果:

截止到2011年1月为止,共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8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名列2002年度中国数学专业SCI论文发表篇数并列第一名)。

杨晓京教授是清华大学数学系发表SCI收录论文最多的教授,也是清华大学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教授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杨晓京

您好,橙子雨是清华大学的老师。橙子雨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也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副院长。他拥有多年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经验,曾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技术、新闻传播学等多个方面,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此外,他还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评审专家、中国新闻学会理事等职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