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很多的大学生非常的注重容貌形象,这是很普遍的情况。
越来越多的年轻男女选择用医美来提高自己的颜值,根据调查显示近6成大学生有容貌焦虑,所谓容貌焦虑就是人对自己的外貌不自信,而现在的大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容貌形象,无非是社会大趋势导致的。
首先,容貌在社会上确实可以取得很大优势。
虽然说很少有职业要求员工的外貌,然而长得好看、身材较好的男性或者女性总是会比其他人更加有优势,每一个企业也都希望采用一些外貌形象优秀的员工来工作。
因此,很多大学生在面临面试或者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时都会发现容貌可以成为优秀行业的敲门砖,更是会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外貌形象就是为了找寻一份好的工作。
其次,容貌可以在谈恋爱的时候多加分。
很多大学生在恋爱或者寻找恋爱对象的时候都希望对方可以是外貌优秀的人,因此对自己的外貌要求也比较高,希望自己可以长得赏心悦目,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容貌焦虑的原因之一。
他们更希望可以提高自己的颜值去寻求更多的优质对象,也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外貌优秀的恋人。这既是他们的要求,也是他们对恋爱对象的诉求。
另外,在整形越来越普遍的今天,普通人会有更多的容貌焦虑。
整形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整容来提高自己的颜值,对比起这些被精心设计和计算过的五官,普通人的五官就显得更加一般。
因此,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对比在网络上那些完美的颜值,更会产生对自己容貌的不自信和焦虑情况。很多大学生因为容貌而待职场、恋爱中碰壁,他们也就成为了容貌焦虑最严重的一批人。
因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大家都会追求美丽,而且容貌可以让人更加的自信,生活也会更加的开心。
多把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自己的本领上,只有提升自己的才能,才是发展的硬道理,即使有了较高的颜值,但能力不行,只能被当作花瓶。激烈的社会竞争,不只需要花瓶。
女生天生就在乎容貌,解决的最好方法就是赚钱,好好保养
你好这位朋友;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都有了焦虑情绪。焦虑打搅了我们正常的生活。那么,如何克服焦虑呢?需要从三点来分析。 1 正确理解焦虑。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这里要特别注意;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没有“焦虑”是不正常的。任何人都有“焦虑情绪”。 “焦虑”使得我们思虑周全。凡是焦虑的人工作效率都比较高、做事情都比较认真。心理学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2 焦虑的的程度问题。一个人从来都没有焦虑情绪,事情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了,还不着急。这是不正常的;同样,一个人焦虑情绪严重,一点点很小的事情,就导致他十分着急、甚至急得馒头是汗、吓的脸色发白。这也是不正常的。 3 所以,焦虑情绪不是克服的。而是要和焦虑情绪和平相处。当你太焦虑的时候,就体会这种焦虑的情绪,而不是排斥它。不是要让自己不要焦虑。因为焦虑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的本能。 许多人焦虑情绪不是很严重,而问题却在于;他试图让自己没有任何焦虑情绪!稍微感觉到焦虑,就认为这是不正常的,于是,就开始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时候,就焦虑。其实,完全错了!没有焦虑情绪是不可能的。有焦虑情绪是正常的。所以,当一个人真正接纳了焦虑情绪的时候,就解决了焦虑问题。
心理学比较适合的刊物有:《吉林大学学报》《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等 中文核心刊物 都可以刊发
外貌焦虑是一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外貌焦虑的背景是受到社会环境和压力的影响,这种压力源于社会对完美外貌的追求,如减肥、美容、穿衣等,从而使未成熟的青少年在外貌上受到压力。外貌焦虑的意义在于,它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自尊心、学习能力和行为表现,甚至影响到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外貌焦虑还会使青少年晚熟,缺乏成长的自信,影响身心健康。因此,研究外貌焦虑的机制和解决方案,对于社会的发展和青少年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楼主是怎么处理的?
导师如果不知道你伪造数据,那么就可以确定他不是个好导师,怎么发表都可以,认准是他的错。这是片面事件。但是你装造假论文交给导师,那就是你的错了,所以有可能是导师因为你的论文被社会扁,也有可能被发现了(机率非常大),你被导师扁。反正就是有人会被打脸,因果报应,愿你接受任何结果,善哉。
你好,想和你探讨这个问题,可以和你认识吗?
这样的制度让青年教师压力很大,焦虑也很大,限制了青年教师自由生活,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愿来工作和生活,这是不人性化的。
这是正常的呀,害怕论文通不过,感到非常焦虑,我觉得你写完之后可以找朋友或者找班里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帮你看一看,帮你修改修改,这样的话就能提高你的通过率了。
能体会到你内心的焦虑,似乎在你的心里,已经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交不出论文,毕不了业的场景。你的焦虑是对你担心的糟糕后果的情绪反应,但这种情绪反应过于强烈,以至于现在你的眼里只能看到那个糟糕的后果,已经无法专心做手头需要做的事情了。或许,现在的你要把你的工作分解成很多的小任务。比如要想写论文,首先需要检索文献,然后需要确定题目,然后需要依据题目再次检索文献,记录下文献中有用的信息、然后指定你自己论文的提纲、最后是按照提纲一段一段完成论文。暂时不要考虑最后那个大目标,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小目标上,完成一点就奖励自己一次,告诉自己的每次成功一点点。加油,当你把目标变小的时候,你会发现,事情原来没有那么的可怕。如果除了论文,你对别的事情也开始担心、做不了决定、无法行动,那就需要考虑进行心理咨询面询了。
这种情况千万不要太过着急,可以让自己冷静下来,让自己冷静下来考虑一下思路,再去用心的去写,不懂的地方多和别人请教就可以。
大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着两个比较大的考验。一个是大学的毕业论文能否顺利通过;另一个如何在毕业后适应社会。这两个问题都是让大学毕业生比较焦虑和头疼的问题。其中毕业之前最主要的焦虑和担忧就是毕业论文是否能顺利通过。很多人因为毕业论文的压力甚至产生了焦虑和不安。这就需要大学毕业生及时的调节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冷静下来,对自己的论文要有足够的自信,勇敢的面对大学的最后一场“考试”。
面对论文感到焦虑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让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对自己的论文要有自信,自己勤奋努力一定会换来最好的结果。不要自己给自己心理压力;其次,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让自己心中焦虑和不安得到释放。比如去跑步和爬山、唱歌。让自己将心理的焦虑情绪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一定的发泄和释放;最后,要对自己有自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对自己勤奋努力写出来的论文要有信心,论文答辩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要让自己冷静,焦虑和不安对自己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只会增加自己的心理压力。所以要让自己勇敢的去面对,去迎接这次论文答辩的挑战。
要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让自心中的焦虑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和发泄,比如去爬山,爬到山顶大喊几声。或者去不影响别人的地方一展歌喉,然自己心理的压力释放出来,这样就会少一点心理压力和不安情绪。
要对自己和自己的论文有信心。付出一定会有回报。不要自己给自己心里压力。自信面对论文给自己带来的挑战,勇敢的去面对他,就算失败也不会有遗憾。
又到一年毕业时,你会感到焦虑吗?
1、提供一个过渡性物品。
2、用频繁的短暂的分离来让孩子逐渐适应
3、让你的保姆早点来
4、高高兴兴的离开
5、不必内疚
家庭 教育 在 儿童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儿童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范文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摘要:家庭教育是儿童所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提高其学业成绩,促进其学校融合。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进行家校合作,提升流动儿童的家庭 文化 资本,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是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有效途径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报告 》,我国处于6-14周岁的流动儿童已达1472万,比2005年增加了347万。流动儿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尽管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尤其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是伴随着家庭融入城市的,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只能在家庭中寻找安慰与鼓励。家庭教育包括家庭气氛、家长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正向作用,这对于儿童的思想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其教育理念往往也比较落后。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往往寄托于学校,自身责任意识不高,并且往往会忽略了对孩子学习的鼓励。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其赞美、鼓励;同时对于孩子的不足,也会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其进行改正,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积极自信的孩子也往往会在学校中积极表现,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
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融入城市的水平高低与其家庭教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在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融入城市的水平越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就越高,反之亦然[1]。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家长的城市融入水平,还能够促进儿童的城市融入水平,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的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二、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在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流动儿童家长的发展,还能够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保障流动儿童享受全面、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首先可以从建立家长学校入手,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保障家长学校的实际落实与运行,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数量;其次需要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流动儿童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家长在活动过程中真正体会教育的意义。
(二)进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2]。家校合作能够使家庭和学校之间取长补短,在运作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双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流动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效进行家校合作,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投入,促使家校合作制度化、常规化。从双方主体来看,学校应该将家校合作常规化,使家长把家校合作看作是学校的常规性工作,使其习惯性地参与进来;学校应使家校合作制度化,使教师把家校合作看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敞开心扉、积极配合,使家校合作有序展开。
(三)提升家庭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相关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从家庭教育的意义上来讲,家庭文化资本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书籍、音像、绘画、父母的文凭、职业资格等。布迪厄非常重视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学术成就的作用,他认为“教育行为中产生的学术型收益,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3]。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尤为重要,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能够直接增加流动儿童的文化自信。提升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首先是政府和社会应该为流动儿童家长的城市化提供平台,尤其在就业方面,应该保证他们公平就业,帮助他们谋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间接地增加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资本;其次,流动儿童家长也应自身付出努力,平时多看书看报,学习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
(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流动家庭在城市属于外来者,但是他们在城市中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低估的。面对流动家庭在教育中的困境,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为流动家庭提供服务与帮助,使其感受到城市的社会关怀,增加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促进流动家庭的社会融合,进而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流动儿童家庭构建社会支持体系,首先需要政府的力量,通过发挥统筹、引导的作用,制定政策文件,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存在提供保障。其次需要社区和其他社会志愿力量发挥行动的作用,携手为流动家庭提供具体帮助。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乎流动儿童这一特定群体的健康成长,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关系着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和时间,共同为流动儿童的成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广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6-20.
[2]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2.
[3](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数以千万的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寻求生存,与此同时,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伴随而生。由于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暗藏着诸多问题。目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改善现状提出解决对策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解决对策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人数将继续上涨[1]。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21.88%[2]。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对儿童成长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引发的教育问题小则影响儿童的身心、人格、道德的发展,大则阻碍全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制约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
一个健全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促膝谈心则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首先,具体体现在几类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当中。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孩子父母的其中一方外出打工。在农村,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母亲陪伴留守儿童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样的家庭模式容易使孩子产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焦虑与不安之中。同时留守一方往往因为繁重的农耕与琐碎的家务根本无暇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因而导致孩子遇到问题经常欲言又止,久而久之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其次,这些家长通常文化素质偏低,对孩子的学习指导缺乏时效性和科学性。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同时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代管。这样的“隔代教育模式”则更加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在“隔代教育模式”的环境下,“代沟”的问题经常导致祖辈与孩子之间产生意见分歧,尤其是当孩子在性格与心理发展出现偏差时,年事已高的祖辈经常难以察觉,当孩子与他人产生争执时一味地偏袒并且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这种隔代溺爱心理不利于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导致儿童形成蛮横霸道、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最后,在“上代教育模式”中成长的孩子得到的家庭教育则更加令人担忧。一方面近亲、朋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难以把握,过于严厉容易给孩子带来压抑感和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则容易造成孩子的随波逐流,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父母角色参与消极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的。Hetherington等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3]。家庭教育在要求母亲参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呼唤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一个好父亲会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4]。现实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例如,一些母亲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便离开家,一年或者两年才回家探望孩子一次,有些母亲甚至连 春节 都不与孩子团聚。又如,留守儿童家长认为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与生存环境,这些家长往往“重养轻教”,认为给钱就是养育和教导,更有人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亏欠感而盲目地满足孩子物质的需求,认为物质的满足可以换来对孩子亲情的抚慰。但“陪伴即是爱”,父母陪伴的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伤害。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孩子的抚养寄希望于家里的祖辈、亲戚朋友和学校的老师。一方面从精神上缺乏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从物质上,现实的生存状态与最初的理想生活背道而驰,这些人在陌生的城市无法找到归属感,而同样是进城务工的异性同伴便成为了他们寻找归属感的目标,因此一些“临时夫妻”现象有所抬头。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则更加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父母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也更为消极。
3.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指导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主导性作用。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更专业、更系统、更全面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关注儿童的发展共性而非留守儿童的个性需求;对需要重点帮扶的留守儿童缺乏有针对性的重视。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忽视是导致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脱节的根源,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一方面是优秀且有责任心的教师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是由于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老师缺乏对孩子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的了解与沟通,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
4.社会教育有效扶持的缺失
社会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而现实状况是社会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扶的系统机构较缺乏。另外,由于农村的经济建设落后、文化水平较低,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当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导致部分已经走上社会的留守儿童在面临人生各个阶段的选择时感到迷茫和无助,激化了他们自身的认知方式与处理问题之间的矛盾。
二、如何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1.促进政策调整,减少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各地区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因地制宜,努力增加本地劳动就业量,鼓励引导、帮助劳动者在本地自谋职业或创业办实体,发展本地经济;采取政治和经济双重手段,加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也有好的工作选择,从而缩小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以此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5]。政府出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应鼓励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工就业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关键。例如,为留守儿童提供随父母在流入地正常上学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留守儿童创设新公立学校,减免留守儿童的借读费。只有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才能让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回到父母的怀抱。
2.提高父母角色认同感
提高家长作为父母的角色认同感,使留守儿童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6]。一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转变“给钱便是养育和教导”的观念,只有和孩子经常进行通话交流培养情感,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动态,与孩子建立互信感,孩子才能将这种陪伴的爱转化成激励自身努力的动力,才能避免孩子在发展的关键期将父母的说教当成耳旁风。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保持稳定的联系,以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动态,共同分享科学合理的教育 方法 。二是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时应注意避免时间间隔太久、采用多种沟通方式、重点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增强为人父母的意识,提高父母角色的认同感,才能有利于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
3.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7]。只有形成三大教育合力,才能促成儿童自身的社会化。因此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当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首先,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道德素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其次,在学校日常管理当中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关爱,如为留守儿童的家庭建立随时更新的人口流动档案;有效利用留守儿童家长回家探亲的机会,与家长交流留守儿童近期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动态,告诉家长家庭的关爱才是能够解开留守儿童心结的钥匙。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设立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家庭意识的课程,讲授如何与家庭成员友好相处的科学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家庭意识,从心理上能够逐渐理解父母进城务工的行为,并将这种对父母的理解与对父母的思念化为学习的主动性和生活的自主性。良好的家庭意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将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最后,应增设农村社区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使留守儿童与他人在进行互动的同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关注与支持。家庭教育的立法只是推进家庭教育的一个条件,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
[2]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
[3]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5(03):260—266.
[4]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13—18.
[5]周宇,余扬.社会管理创新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13(08):167—168.
[6]邹同文,罗春仙.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0(03).
[7]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相关 文章 :
1. 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2.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3. 基于家庭教育功能对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论文
4. 3到6岁幼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5.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幼儿教师优秀事迹材料(通用5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可以起到引导良好风气、推动工作、激励后进的作用。那么相关的事迹材料到底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儿教师优秀事迹材料(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田华丽、女、汉族、生于1979年10月,本科学历。从教十六年来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自05年以来,一直带毕业班,实践所悟:班主任是学生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引导人。
一、为人师表,注重身教,做学生表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很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处处以身作则,教师爱岗敬业先进事迹做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用我自己认真、严谨的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所教育的学生。
二、关爱学生,用爱滋养学生。
教育事业是一项爱心工程,在工作中我细心的用爱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作为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中学来说,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前年,我统计了一下班里的留守儿童,办起了"留守儿童之家",效果显着。
三、培养班队干部,带动班队工作
我采用了竞争上岗的形式选拔队干部。由班级同学评选出各方面能力强,又关心集体,有强烈的责任感的高校教师先进事迹同学负责各方面工作。接着,我手把手地向他们传授工作方法,对小干部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树立威信。有了好干部就可以全面抓班级工作。
从事幼教事业,是她儿时的梦想,从迈入工作岗位的第一天便扎根于此,在教工一幼工作的时期,她担任会计职位,这段经历更加培养了她严谨、细心、求实的工作态度,但从事一线幼教的梦想一直不曾陨灭,于是勤奋好学的她利用业余时间,潜心学习幼教理论,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和管理方法,持之以恒的学习,为她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上苍总会把机遇赐给这样勤奋、努力、有准备的人。在1999年10月,随着四方教工第三幼儿园的成立,领导的推荐加上同志们的信任,让她梦想的火花得以绽放。从此,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她走上了艰苦创业的开拓之路。建园初期,只有5个人,一切从零开始,从批文正式下发到4月1日首批孩子入园,仅有1个多月的时间,幼儿园的资金审批、设计规划、设备添置、绿化、美化、招生工作等迫在眉捷,面对一座空旷的园舍,墙皮大面积脱落,地板在整修,房屋漏雨,寒风凛凛,职工取暖、办公无着落,要想如期开园只能加班加点。在翟进美同志的带领下,她们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从申请人员和经费,到改造园舍、购置教学和生活设施、并配齐了相应的设施。为孩子的健康创设了一个优美、舒适、安全的教育环境,可谓历尽千辛万苦。
在设计、美化环境的过程中,她和老师们一起冒着严寒和吃闭门羹的可能,跑遍了青岛市诸多有名的幼儿园,收集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经过反复论证,博采众长,并结合三幼的特点,制定出详尽的规划设计方案。实干阶段,每天和老师们一起早来晚走,在摄氏0度以下的室外,轮流做画,手冻僵了搓一搓,脚冻木了,跺一跺,冻得鼻涕直流。清洁工作更是艰苦,庞大的楼房园舍,历时二年的尘埃、垃圾,地面到处粘满石灰,身为园长的她更是发挥党员先锋精神作出表率,带领教师们一起干——拖地、擦玻璃、刷厕所、清垃圾,一点点的刮、一遍遍的擦,衣服头发成了灰色,鞋子也湿透了,手上磨起了泡,几天下来,腰酸背痛也不肯停。记不清多少次到深夜,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为了幼儿园的孩子,舍弃了陪自己孩子,为了大家,忘了自己的小家。为此丈夫和孩子也曾经不解,但在她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努力下,丈夫和女儿被她的敬业精神感动,最终给于了全力的理解和支持,这些都让她无比欣慰,更化作努力开拓的后盾和动力。
终于,连续超负荷的工作使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在高烧不退的情况下,大夫建议住院治疗,可她心急如焚,硬把吊瓶带到幼儿园,在办公室里,一边打着吊瓶,一边工作,为了工作,她加班无数却从没拿过一分加班费。对此她没有半点怨言,她常说:“创业就得奉献,老师更辛苦。”奉献精神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最本质特征,在工作中她无时无刻不在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党员就要奉献,越是困难面前越要带头做出表率,实现党员的榜样力量,带动周围的人吃苦在前,艰苦奋斗,为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
在这种奉献精神的感召下,老师们深受感动和鼓舞,排除万难和她一起并肩作战、共同进退,才有了教工三幼的迅速发展,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教工三幼先后接受了市区大型检查五次,在师资培训、教研改革、素质教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受到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幼儿园连升三级,顺利跨入示范园的先进行列,为今后教工三幼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正是在这样尽职尽责的园长带领下,幼儿园才有了飞速的发展和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正是因为具有了这种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思想境界,每个共产党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不遗余力地无私奉献,我们的祖国才会呈现蒸蒸日上的景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身为一名党员,她深知自己身上的重担,所以不断激励自己戒骄戒躁,持之以恒地努力工作,为幼教事业勾画出美好的蓝图。
或许就是因为两年来地向往和与生俱来的对孩子们的喜爱吧,出为人师,心中竟有些惴惴不安,是紧张还是兴奋,自己也说不清,只是满心喜悦地去迎接这充满挑战的工作,投身于幼儿园这片多姿多彩的新世界。
春天,在蒙蒙细雨中,我和孩子们在花伞下静听小雨沙沙,做“小树长高了”的游戏;夏天,我和孩子们在种植园浇水施肥,观察玉米结穗,豆角挂藤;秋天,我和孩子们拾落叶,制作精美的叶贴画;冬天,我们堆雪人,打雪仗,银色的世界里洒满孩子们的笑声。
热爱孩子是教师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没有堆孩子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是幼儿的一种迫切的心理需要,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感情联系,能使幼儿产生积极、愉快地情绪。我班新来的张陆欣小朋友没上过幼儿园,还有脚趾内翻的疾病,走路不稳。刚入园时,情绪一直不很稳定,不是掉眼泪,就是不好好吃饭。我每天早上热情地蹲下和他打招呼,牵着他的手去拿玩具,邀请其他小朋友和他一起玩耍,消除他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每餐饭耐心地喂,慢慢地他看到我就露出灿烂笑容,开始学着自己吃饭、穿衣穿鞋。老师和小朋友要帮助他,他不仅不让,还大声的说:“我会穿,我自己穿。”有一天他拉肚子,一下午拉了三次,我帮他换了三次,为他打来温水擦洗,抱着他轻轻揉肚子,帮助消除痛苦。当他妈妈来接他时,看着干干净净的孩子以及洗干净的三条裤子,感动的不知说什么好。现在母子两人每天高高兴兴的来到幼儿园,再也不是那付哭哭啼啼的样子了,他妈妈说:“非常感谢老师,是你们让我能安心的工作,是你们让孩子快乐的生活。”在与幼儿的朝夕相处中,他们对老师的依赖和信任,使我对他们更加热爱。
光有爱是不够的,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要教育好他们,就需要渊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为此,作为幼儿教师就要不断探索科学育儿的道路,不断克服困难。刚参加工作时,我没有认识到常规培养的重要性,盲目爱孩子,放纵他们,结果连正常的教育教学都难以维持,经过一段时间的虚心请教学习,反复思索,终于能够较好的组织幼儿一日活动。
她,简单的束发、朴素的衣着、永远的平跟鞋,极其普通,但却时时透着一股劲儿,散发着朴实而纯粹的美。她就是如师附小幼儿园的老师兼年级组长,江晨。
初次与她相处的人,常常猜不透她的年龄:头发有些白了,可眼睛里还透着一股童真;不时髦,甚至有些落伍,跟孩子们一起做操的背影却又那么年轻;每天工作的安排紧张而忙碌,她却总会迸发出新的灵感。她说:“我追求的是葆有永远的童心。”
童心,是视万物皆平等的心。
做好教育的前提,便是平等与尊重。班上的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她总是能够以平等之心相待。开学初,她便跟家长们有了君子协定:不接受任何礼物、约请,欢迎家长到幼儿园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避免物质攀比,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组织建立家长qq群、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队,给家长们建立互帮互助的平台。她主动约请学生的家长,了解情况、向他们介绍学生在幼儿园的表现。细致、生动的描述和分析,让学生家长对幼儿园教师刮目相看。自此之后,每一次幼儿园的活动,学生家长都是全力支持。菲菲过生日了,她的妈妈买了很多蛋糕,直接带到幼儿园,硬是要老师分给班上的孩子。她耐心地向菲菲妈妈解释,从幼儿园的餐点设置,到可能会引发的幼儿之间的攀比,再到食品的浪费和安全,终于,菲菲妈妈拎着一大袋蛋糕回去了。现在,无论哪个孩子过生日了,都会非常主动地告诉老师,告诉同伴,大家一起开心地唱歌、相互祝愿,没有任何负担。就这样一次一次的坚持之下,君子协定被大家共同认可,她对自己的严格、对孩子的爱,让家长们对她悄悄竖起大拇指。
童心,是一颗会发现的心。
这个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江老师有一双对什么都充满新鲜感的眼睛,她的发现便细腻而丰富。
每一个孩子,在她的眼中都是美的。这样的认同,不是放任,而是充满爱的包容。优优认知能力不强,控制性不好,在别人的眼里就是调皮、爱捣蛋。可是她从不板着脸训斥他,而是在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让他坐在自己身边,抚摸他,甚至抱起他,坚持带他参加各种活动。经过了一年的时间,优优进步了,慢慢调整过来。
每一个孩子的涂鸦,在她的眼中都充满了意义。为了让孩子们的涂鸦能够得到家长的认同和理解,她每天都为孩子们记录绘画内容,让孩子们用语言描述自己的作品,再把这些作品拍成照片,发到班级qq群里面,加以解析,让家长们欣赏,逐渐改变自己的育儿观。一个学期,她就整理评价了上千幅涂鸦。由于长期的劳累,江老师的颈椎、腰椎一下子都犯病了,不能弯腰,她便跪着,听孩子们说、帮孩子们写,坚持不懈。在她的努力下,孩子们的自主表达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几个孩子的画还获得了省级的奖次。
每一个孩子的发现,都会给她带来惊喜。孩子们特别喜欢寻找“宝藏”,从一颗小石子,到一片花瓣、一根枯树枝,都是他们的宝物。她从来不把这些看作是垃圾,而是跟孩子们一样,体会着从这里面投射出的无穷的想象。她为孩子们制造了“宝盒”,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发现珍藏、共享。她记录着孩子们的片言只语、记录着孩子们的发展变化,这一天天的发现,使她的教学充满了独具个性的亲和力,使她对幼儿教育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使她的教育笔记愈积愈厚。每年几十万字的记录,承载的是满满的对孩子的爱。
童心,是一颗会创造的心。
在幼儿园工作中,江老师的创造能力总是非常突出。活动设计、课程架构、游戏引导、环境创设,皆独具匠心,屡次在如皋市级以上获奖,并有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是什么让她保持长久的创造力?从她每日不离的装备便可见一斑:相机、录音笔、耳机、u盘、笔记本电脑、摘抄活页……这些都是她的眼、她的耳朵、她的脑、她的心。对于一位潜心钻研教育的人来说,阅读,是最美的姿态;思考,是最美的时刻;创造,是最美的展现。她的美,便以这样的姿态、在这样的时刻,慢慢地散发出来、展现出来。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孩子们小组交流的情况,她把录音带回家,趁着夜晚的宁静,倾听整理成文字;为了对比研究孩子们绘画能力的发展,她用相机记录、编辑、比对、分析;为了了解绘本对于幼儿教育的意义,她自费购买几百册绘本,利用空闲时间整理、分类,选择运用到幼儿园课程中;为了理解各种经典理论背后的关系,她广泛阅读有关书籍,一年的摘录就达十多万字。
于是,不断有人来向她请教:“江老师,请你帮我看看这篇绘本,该从什么角度带孩子们阅读?”“江老师,请你帮我想个更好的点子,怎么在游戏中更好地展现孩子的作品?”“江老师,这个环节怎么提问更好呢?”……她们有本园的老师,也有农村幼儿园的老师;她们有身边的朋友,也有陌生的同行;他们有热心教科研的老教师,更有前来幼儿园实习的“预备队员”,她都毫无保留地给他们滋养。
童心,不是简单,而是纯粹;不是空洞,而是包容;不是自我放逐,而是一颗大爱的心。在追求“永远的童心”时,不知不觉的,她开放成一朵青莲,又像八月的金桂,弥散着沁人心脾的香气,她的魅力慢慢地散发,积年累月,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最美的她永远拥有一颗最美的童心。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为一名工作十多年的幼儿教师,我深深地感到,教师职业是终身发展的过程,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地自我更新,应重师德、重创新,努力完善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幼儿的需求,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老师。
一、最美师心,走进童心。
“热爱幼教事业,恪守岗位职责,严于律己,团结教师。”这些不是口号,而是在日常工作中最宝贵的教育宝典,只有真诚相待、用心工作,才有收获;唯有爱孩子,才是走进童心的通行证。端正思想,找准定位,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几回回九月,笑脸迎接满是情绪的小不点,张开双臂,任由拍打哭闹,哪怕弄脏弄乱我的衣服与头发,依然不厌其烦地一边讲道理,一边用玩具引诱,直到有分离焦虑症的幼儿不再发脾气,与老师建立安全信任感,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
多少次静待花开,给每一个生命鼓励的眼神、充足的时间,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理解发展中的个别差异,不放弃、不对比,支持、引导其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自身的速度与方式到达可以够得着的阶梯。
难忘怀三年时光转瞬即逝的时刻,在毕业歌与祝福声响起时,师生皆泪流满面,记不清多少爱在心间涌荡,说不明多少情在记忆里封存。
二、最美师行,关爱成长。
1。注重学习,牵手家园,积极组织活动。
教师不是一个职务,而是一个职业,必须具备这个职业所需要的一切素质、拥有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把握各方面的信息,使自己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感觉、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始终在时代前列,才能不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因而吸取各方面的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坚持不懈地读书,让读书、思考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中的习惯。做到微笑放在脸上,感谢挂在嘴边,家长评价我亲和力强,园长说我有责任心,因为我把对方的利益、需要放在首位。当我把突然发热惊厥的孩子第一时间送往医院抢救成功时、当我多次理解地延时等着着家长来园接孩子时、当我上传给家长群一张张孩子开心的学心与生活掠影时,我感觉到与家长缩短了距离,那是一份信任,更是一种肯定。
2。以身为范,做好自己,教育教学认真。
“努力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老师”是我的工作目标。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者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实际工作中,我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充满爱的“池塘”。当孩子有困难时,随时关注给予帮助。对有特殊情况的孩子,更是给予格外的爱护,帮肋每一位孩子树立起自信心,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对于他们来说,一辈子都是受益的。
让孩子在幼儿园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是作为一线教师应有的职责,每学期初,我都要从孩子兴趣的触点入手,精心地为幼儿创设充满童趣、情趣,充满交流和互动气息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将室外内环境布置成各个区域,对于活动区的材料,都是废物利用,细心制作,保证了区域材料的可操作性、实用性、趣味性。并根据主题合理的摆放、内容不断更新、充实,以保证幼儿持之以恒的兴趣。教育活动目标及提供的材料与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有机融合。多次创设的幼儿活动环境在同行中作为楷模。在市局组织的现代化教育技能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我积极参加竞赛活动,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特色园活动中,我开设了公开课向全市幼教同行展示,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三、最美师魂,成就教育。
立志幼教,实现梦想,在积极行动中有收获。我常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阅资料,关注学前教育网站,学习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到教学中,积极撰写反思、论文,注重投稿宣传。另外,我常观看名师的教学视频,取其精华用于自身课堂,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外出参观、学习机会,在单位组织的外出学习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多听、多看、多记、多想,把学到的东西带回幼儿园,再进行二次学习,和老师们一同进步。付出就有收获,目前我学前教育本科毕业,并取得了学士学位。通过了各种技能技巧的考试,全国英语统考、全国计算机网考、省职称计算机考试、育婴师、国培、省培等均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并获得相关证书。近几年,我有多篇论文在省级期刊发表、获奖,开设多节公开课、利用废旧物制作的幼儿玩具多次获市级奖项。辅导的多名幼儿在省级绘画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在年度师德测评中被评为优秀;在全员培训中,被评为南通市优秀学员;在工会活动中,被评为如皋市工会积极份子;今年又喜获“如皋市教学能手”称号。
我挚爱幼儿教育事业,对它,我一往情深,因为它——托着明天的太阳。有人说,幼儿老师,要有很多的爱心、耐心、细心!也有人说,幼儿老师要重师德、重言行!还有人说,幼儿老师担负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责任!而我,身为平凡的师者,一个童年的守望者,尽心尽责、全力以赴,因一句“懂你——孩子!”收获着自己的为师之道、治学之道,从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个人的专业发展插上实现教育理想的翅膀!
1.儿时父母的陪伴影响着我们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贯穿我们一生幸福的心理营养。安全感不足的人,很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如焦虑/急躁/情绪化)、行为障碍(砸东西/伤人伤己)、人际关系障碍(如你所说的“控制”+占有欲)。在我们4-3周岁时,父母对我们的陪伴、父母的关系、父母对我们的养育模式,都会影响到我们对安全感的获取。
比如留守儿童,很少有父母陪伴,面对分离很容易焦虑;比如经常吵架、矛盾不断的夫妻,孩子从父母的亲密关系中感受到的是害怕;比如父母不懂得如何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那种打压、控制,让孩子感到窒息、很压抑。
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一个人的安全感。安全感不足,一点具体体现就是不敢面对分离。其实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在学习“分离”,分娩时,通过剪断脐带,实现了与母亲作为共生体的分离;入托、上学、离家上大学/工作、结婚组建新家庭,直到最后的离开,终极分离。而正是这些从分离中,我们不断认识自我、找到自我、修复自我,从而实现自我。不要去压抑你的焦虑,去感知自己、感受情绪,以及情绪背后你想要的陪伴、关注、安全感。
2.安全感不足如何去疗愈
当安全感不足时,他就会不断的去找寻。就像一个肚子饥饿的人,他会不断找吃的一样的道理。小时候从父母那里寻找,长大后从同学、老师、朋友、爱人那里寻找,直到找到为止。这里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饥饿的人“饥不择食”,哪怕找到脏了的馒头、发霉的馒头、哪怕是有毒的馒头,他也会吃,因为他太饿了。
安全感也是如此,他不停的找,不停的找,向所有的人索取。即便是遇到“有毒的人”,他也失去了分辨能力。所以,安全感需要修复,否则会影响到自己未来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在这里建议你可以通过学校或壹心理平台的心理咨询师,借助专业技术帮助你实现疗愈。父母是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又是未来孩子的原生家庭。为了自己的快乐幸福,为了未来你的亲密关系,此刻就可以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