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玥在五年发表了60多篇论文惹争议,她发表的论文存在的问题是署名为第一作者的比较少,大多是通讯作者或联合通讯作者。胡玥作为一个以“2008年”湖北省理科前800名的成绩考入华中理科大学的优秀学霸,在大一的时候就展现出了自己过人的天赋,在大二的时候就跟随导师一起研究课题,参加比赛,并且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这种天才学生多几篇论文其实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在胡玥发表的论文当中,只有二十余篇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署名,这就说明了胡玥发表的论文并不都是她一个人的成绩,而是一个团队的成绩。一个人五年之间发表60篇论文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一个团队在5年时间里发表60篇论文则是有可能的事情。胡玥在很早的时候就加入了韩宏伟教授的科研团队当中,所以这些论文有很多都是来自团队的力量。
很多人将胡玥比作美女博导、博导外貌的天花板、学霸天花板。因为,胡玥在2018年就成了副教授,并且在2019年就正式成为了博士生导师。这已经能够说明胡玥的学术水平了,不然博士生导师的职位是拿不下来的。
5年发表60多篇论文,平均每月就有一篇论文,甚至还多。这样的成绩对于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人员都是非常有优异的。但在这些论文中,胡玥作为第一作者的并不多,这在胡玥之后的研究生涯中可能会成为一个阻力。在之后发表论文时,用自己的名字作为第一作者,这样才能更有知名度。
她发表的论文没有问题,有网友计算出她平均每三个月发表一篇论文,这样的效率是非常高的,所以很多网友会担心她今后的发展。
编译 | 王博
最近,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理论物理学家Jorge Hirsch很郁闷。
他因为与同行在室温超导性问题上的争论,被预印本网站arXiv禁言了。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里,他将无法在该网站发表论文。
Hirsch认为该禁令“非常不公平”,而且对他的研究有很大影响,“如果我不能发表论文,我就无法工作。”
据Science杂志调查,Hirsch并非唯一受影响的科学家,他只是其中受处罚最重的。arXiv管理人员以手稿中包含煽动性内容和非专业性的语言为由,删除并拒绝发布几篇持反对意见的论文。
室温超导体研究争议
此次事件的导火索,是2020年10月14日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论文。
该论文由罗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Ranga Dias领导的团队发表,论文发现了一种含氢材料,它在超高压力作用下,可以在接近室温变为超导体,而不必冷却到超低温度。这是科学家追求了长达一个世纪的顶峰,但同时,这一大胆的研究结论也引发了争议。
文章发布一个月左右,Hirsch请Dias提供一些实验的原始数据,他说Dias一再拒绝他。
后来,Hirsch从Dias的一位合著者那里要到了一些数据,并于2021年8月向arXiv和Physica C提交了他自己的分析。
同年9月,一篇题为“关于超导体的交流磁化率的全面解析:这可能是一场科学”在线上发布。随后,Physica C于11月删除了该文章,理由是其中包含未经原团队许可发布的数据。arXiv则在12月将文章撤下。
2021年11月29日,Dias和他的合作者之一、拉斯维加斯内华达大学的物理学家Ashkan Salamat在arXiv上发布了对Hirsch的回应,其中提供了一些原始数据。
12月初,Hirsch提交了两篇分析这些数据的论文,又发表了3篇论文回应Dias及其同事。ArXiv的管理人员将这5篇全部屏蔽。Hirsch还表示,已经有多份提交被延迟了数周甚至更久,即使在发布之后,论文也被删除。
上周,ArXiv删除了Dias和Salamat的一篇论文,理由是“内容具有煽动性和非专业性语言”。
Hirsch不只为自己抗辩,他在给arXiv管理员的电子邮件中,也为Dias和Salamat的论文辩护。“它提出了科学论点,应该允许科学界自行判断其优点,而不是被你武断的、自以为是的礼仪标准所阻止。”
来自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物理学家、预印本服务器的董事会主席Ralph Wijers说,Dias和Salamat已受邀修改论文中的冒犯性语言,并重新提交。同在上周,Hirsch的一篇论文的修改版(他是该论文的第二作者)得以发表,文章删减了对2020年Nature杂志中关于数据操纵的断言。
然而,Hirsch的其他违规论文近期无法修改了,因为他是这些论文的第一作者或唯一作者。2月7日,arXiv禁止他发帖6个月,包括对之前论文的修订。
扼杀了科学辩论?
arXiv的这番操作,将物理学界的学术争议引到了自己身上。
对一些科学家来说,arXiv的禁令几乎等于扼杀了科学辩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Nigel Goldenfeld给很多科学家群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其中写道:“那些关心该问题,并有能力评估双方论点的科学家应该被允许使用预印本进行学术讨论。”该校的另一位物理学家Daniel Arovas对此表示赞同:“即使各方表达出一些令人反感的指责意见,也不过是纯粹的科学交流,而压制这种交流将会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但arXiv的管理人员却认为该决定与科学无关。“在文章发表的整个链条中,没有一篇论文是因为我们不喜欢它的科学内容而被拒绝的,”Ralph Wijers说,“人们的情绪受到了太大的影响,变得过于尖酸刻薄。”
arXiv创办于1989年,现已拥有超过200万份预印本,成为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宇宙学家、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的重要交流中心。预印本通常会在提交后的一两天内发表,从而实现对复杂的科学进行近乎实时的讨论。早在30年前,物理学家就比其他领域的学者更早地接受了arXiv,因为在这里发表文章无需同行评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主席Frances Hellman曾表示:“这对物理学界来说意义非凡”。
arXiv大概每个月会收到1.5万份论文发布申请,但并非所有的都能发表出来。大约有200名左右的志愿版主会审核这些论文,以确保它们是符合平台定位的正规科学研究。那些看起来不科学或使用“非专业”语言的论文,可能会被拒绝。
arXiv的科学主管Steinn Sigurdsson表示,拒稿是非常“罕见的”,可能只有1%的论文会被拒绝。牛津大学理论物理学家、arXiv咨询委员会成员Paul Fendley表示,适度的管控有助于确保论文内容不掺杂私人情绪,比如对其他科学家的谩骂。“如果我们对这些东西全盘接受,那arXiv和Twitter有什么区别?”
Sigurdsson说他无法讨论此案,但同时他也指出,除了反复发布煽动性内容之外,还可能出于其他原因而实施禁令。作者也可能因重复提交对特定论文的回复,和联系arXiv的管理员及董事会成员进行投诉而被禁止——所有这些违规行为都源于Hirsch。Sigurdsson说,在单篇文章下,“我们不希望被单独的评论淹没”。他认为,“我们的版主是一台噪音抑制机器。”
其他物理学家担心版主会做出武断的决定。剑桥大学物理学家布赖恩约瑟夫森表示,版主“似乎太热衷于”删除有争议的论文。“而且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偏见可能是什么。”
Hellman表示,对于超导体话题的争议也可能来源于物理学的精神,这是一种历来就鼓励好斗的精神。“物理学界文化具备进攻性,且不太受欢迎,这也可能导致最终论文中出现一些指责性的语言。当这些指责性的语言出现时,我会害怕并本能地回避。”对此,Hellman期待看到一些改变。
原文链接:
特约的论文栏目是特约评述、专家观点、研究论文、科普文章等栏目。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综述某一重要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评论研究现状,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并指明今后的研究方向。一般约请科学大家或知名教授撰写,作者亦可向编辑部自荐。介绍某一课题高水平研究成果。来稿要求内容充实,推论严谨,数据可靠、完整,文字精练,结论正确,用英文撰写欢迎发表系列论文和团队论文。
量子计算、通讯、加密——这些技术名词听起来还很高大上,离进入平常百姓的生活还很远。
不过,借助无人机的力量,最近量子通讯移动组网方面取得一次关键进展。而获得这个进展的主角是一所国内大学科研团队——南京大学团队。该团队首次使用光学中继,减少信号损耗,还将中继节点放到了载荷只有几千克的小型无人机上。
这一进展,有望在未来使得无人机组网的量子通讯成为可能。
包括美国物理学会和中国《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等在内的国际权威机构和期刊,近日刊登了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论文 Optical-Relayed Entanglement Distribution Using Drones as Mobile Nodes.
论文详细介绍了该团队最近的一项实验,首次将光学中继的节点放到了出于飞行状态的小型无人机上,在分发距离1公里的情况下,仍然高度保持了光子对的纠缠特性,证明了量子链路的有效性。
常规的电子通讯采用电或波信号,通过光纤或空气传播,而量子通讯作为目前最前沿的通讯技术方向,其工作原理是量子的纠缠效应,也即两个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成为纠缠粒子,分别放在通信的双方,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测量便可立即得知另一个粒子的状态。因为这种效应,量子通讯几乎无法被截取和窃听,可以被用于加密通讯。
此前,自由空间内的光量子通讯,已经在距离超过1000千米的卫星和地面站之间成功实现。不过卫星的造价和运维昂贵,难以适应地面上随时发生、不断变化的需求,通信量较低,如果要实现更大范围更长时间的覆盖,需要全球卫星组网。
而在固网量子通讯方面,光纤可以用于远距离传输,但链路范围受限于光纤网络基础设施,并且光纤也有传输损耗,同样需要中继点。
而南大团队的这项研究证明了,采用相对更为廉价的小型无人机等设备,完全可以在相对更近的距离内组建量子通讯网络,并且由于无人机的可移动性,组网可以更加灵活,网络的可用性也比卫星量子通讯更高 (卫星通讯存在窗口限制)。
南大学生刘华颖、田晓慧、范鹏飞、顾昌晟等人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谢臻达、龚彦晓、祝世宁教授等人为共同通讯作者。
在去年年初的前序实验中,团队已经证明了无人机网络在雨天等多种气象条件下工作的能力。结合该团队在量子纠缠光源制备技术突破的基础上,本次研究又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
谢臻达教授透露,这次实验采用的量子纠缠光源重量只有468克,加上光信号收发一体系统,重量仅3.7千克,最终,单架无人机的起飞重量只有35千克左右。 这一实验,在自由空间光量子通讯领域内,首次实现关键器件的高度集成化、轻量化,并且实现了光链路可靠连接。
简单来说,在无人机A上,量子纠缠分发系统采用水晶将一枚光子分裂成一对纠缠的光子,其中一枚发送给距离400米的地面站1,另一枚通过距离200米的中继无人机B,发送给和B距离400米的地面站2。整个通信网络的横跨长度为1千米。
为了解决自由空间光量子通讯常见的光衍射导致的损失,团队设计了一套光的准直系统,在无人机B上重塑接收到光子的波前,使得光子能以更高效率被中继,让地面站更容易光测到。
团队进行测试后发现,两个地面站收到的光子能够保持纠缠特性(CHSH S值为2.59 0.11),证明了整个系统虽然相对低成本,但在小巧、灵活的基础上,仍然能够达成量子通讯的基准目标。
谢臻达表示,希望未来能够通过高空无人机、气球等更多种类的平台,构建更长距离(300公里)的通讯链路。除了拉长通讯距离之外,这样做还可以改善自由空间光量子通讯在不同天气和污染情况下的通讯质量。
前面提到,当下的量子通讯要么在纯地面(光纤),要么在地面-太空(卫星)完成。而南大团队的这项研究,获得了不少国际上的量子通讯专家的赞赏。大多数人都认为这项研究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空白,让更大范围的量子通讯组网成为可能。
想象在未来,那些有量子通讯需求的用户,不再需要等待卫星通讯窗口,或者必须要前往特定的地面光纤通讯站——只用无人机,即可随时随地完成组网,实现通讯。
届时的量子通讯网络,链接结构可能是这样的:用户端设备——布满低空的小型无人机——高空无人机和气球——量子通讯卫星+地面光纤系统,最终实现全球量子通讯组网。
近日,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张利剑教授课题组与德国乌尔姆大学 (Universität Ulm)Martin B. Plenio教授课题组、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刘子文博士和澳大利亚悉尼 科技 大学俞能昆教授合作的成果"Experimental Quantification of Coherence of a Tunable Quantum Detector"发表于 《物理评论快报》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5, 060404 (2020), DOI: 10.1103/PhysRevLett.125.060404)。该工作从量子资源理论的角度出发,对量子探测器利用量子资源的能力进行了研究,首次在实验中量化了一类量子探测器--可调弱场零差探测器—在不同配置下对相干性这一量子资源的利用能力。 图1. 量化探测器相干性的实验原理图 量子探测器的结构和应用场景比经典探测器更为复杂,因而用来量化经典探测器性能的参数,如探测效率、噪声强度等,无法全面描述量子探测器的性能,而应该从量子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量化量子探测器性能的新方法。量子相干性是量子技术超越传统设备性能的基本资源,而实现此优势的先决条件是测量设备可以有效提取量子态和量子操作中的相干性。基于最近发表的量子操作相干性的资源理论,研究团队将其推广并用来定量研究量子探测器提取相干性的能力,并针对一类重要的量子探测器—可调弱场零差探测器—探测量子相干性的能力进行研究,利用量子探测器层析(quantum detector tomography)实验重构该探测器的测量算符,进而计算探测器的相干性。通过对可调弱场零差探测器在不同配置下相干性的实验标定,研究团队得到导致该量子探测器探测相干性能力变化的因素,对将来进一步使用这类探测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同时该工作首次以资源理论的角度对量子测量进行了实验研究,为准确评估量子测量设备的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2. 不同本地振荡器和干涉对比度下可调弱场零差探测器的相干值变化趋势。 量子相干性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学和量子生物学等量子技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量子相干性作为一种资源的定量评估引起了广泛兴趣,并有大量工作针对相干性的产生和调控展开研究。但是要将量子相干性应用到更加广阔的领域,仅仅产生和调控相干性是不足够的,我们还必须能够探测相干性,而本工作正是填补了这一空白,从而完善了量子相干性的研究框架,将量子相干性的应用进一步推广。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徐慧超,许飞翔和乌尔姆大学博士研究生Thomas Theurer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Dario Egloff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张利剑教授和Martin B. Plenio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该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A0306202,2017YFA03037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以及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大力支持。论文链接:
东南大学法学学科源于1928年中央大学法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界、政界著名人物韩忠谟、钱端升、杨兆龙、梅仲协、史尚宽、范馨香、韩德培等,或曾任职或曾就学于中央大学法学院,缔造了东南法学数十年的辉煌。东南大学1995年恢复法学专业、成立法律系,并于2006年恢复设立法学院,周佑勇教授为首任院长,现任院长为刘艳红教授。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法学院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办学质量与学术地位持续上升,已成为学校重点发展学科与“985工程”重点建设的人文社科创新基地,并形成鲜明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雄厚。法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教授12人、博导7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70%,4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达78%,教师博士比例近100%,海外经历教师约43%。拥有“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1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全国优秀教师及省级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五个一批”人才、突出贡献专家、优秀青年法学家、“六大高峰人才”等8人、美国福布赖特学者及德国洪堡基金学者2人、校特聘教授2人、二级教授2人。科研成果显著,核心竞争力持续上升。近年来获教育部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司法部、江苏省人民政府等重要标志性成果奖10余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重要项目60余项,发表CSSCI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50余部。据中国法学创新网对2014年各科研单位CLSCI他发数及三大刊物数统计排名,我院进入全国第13名。2011年周佑勇教授作为首席专家,获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跨学科重大项目,2013年刘艳红教授荣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法学著作类一等奖,成为我院近年来取得的标志性重大突破。学科交叉集成,特色发展。学院现有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事法学、法理学与人权法和民商法学等4个国内领先、优势明显的传统学科方向。以法学与理工医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与集成创新建立的“医事法学”、“工程法学”等特色交叉学科方向,被列入学校“985”重点支持。“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制度平台与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跨学科研究重大项目,涉及法学、交通工程、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管理学等多学科的深度整合,开创建立了“跨学科研究、交叉学科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创新平台。人才培养体系完整,呈“交叉性、团队式、实务型”鲜明特色。法学院现已形成法学本科、法学硕士、法律硕士和法学博士四位一体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法学院首创在法学硕士点中独立设置“医事法、工程法”两个专业方向,同时在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实施法学与工学(医学)双专业交叉性的“4+3”模式,以培养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基于复合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法学院除了建有法学学科的教学科研团队外,还建立了有理工科教师参与下的“工程法”、“医事法”等交叉特色创新团队;构建了包括模拟法庭、法律诊所、7个特色研究机构、11个教学实习基地及2个“产学研用”校外联合基地(江苏省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东大—东南司法鉴定联合研究中心)在内的多环节、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开拓形成了一条“交叉性、团队式、实务型”的特色人才培养之路。
导师:
1、安良:
信息与信号处理工程系系主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声声学学会理事,近五年主持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共12项,包括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9篇,参编《数字电路与系统》教材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获得工信部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工信部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东南大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三等奖1项。
2、陈励军:
1998年任副教授。教学方面承担“微机系统及接口技术”教学,科研方面长期从事水声阵列信号处理与估计技术研究。曾获得省部级国防科技进步奖五项。
拥有洁净煤发电和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200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九。热能工程在2002年全国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评选中名列第5,在2003年省级重点学科中期检查中被评为优秀。热能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批准设立特聘教授岗。先后出版全国统编教材59部、专著25部,其中五部教材获部级优秀教材一等奖,“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新模式”和“汽轮机变工况特性”教材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传热学”和“锅炉原理”课程先后评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列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学院设有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热能工程研究所、大型火电机组仿真控制、制冷与空调、环境保护技术、新能源技术、建筑与人工环境等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前沿的原创性研究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高技术研究。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30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牵头项目2项、国家“十一五”水专项1项,国家"973"课题11项、国家"863"课题16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4项;科研到款经费2.11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9件、实用新型专利221件,发明专利授权120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40件;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290余篇、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460余篇。2014年1月,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张小松教授团队领衔完成的“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冷热湿一体化高效处理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针对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能耗巨大,现有冷热供应与湿处理技术整体能效低、舒适性差,其装置功能相对单一、分散,设备重复投资等问题,提出了热湿解耦的冷热湿一体化处理思想,发明了基于热驱动溶液除湿和电驱动热化制冷循环两条技术路径的冷热湿一体化高效处理技术,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定露点控制空调的固有缺陷,系统整体能效提高50%以上,并与太阳能有机结合,形成了适宜夏热冬冷地区湿热湿冷气候特征的供冷、除湿、采暖、生活热水一体化的高效技术与装备。该发明成果已在珠海格力电器、江苏太阳雨太阳能、江苏风神空调集团等业内龙头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和工程应用,累计新增产值10.99亿元;项目产品年节省4.87亿度电,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根据2015年8月学院官网,学院获得国家“973”牵头项目2项(首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项,国家“973”二级课题、“863”计划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150余项,省部级项目100 余项。2012年至201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10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申请并获得授权专利30多项。根据国际权威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Indicators,简称ESI) 排名,2011年东南大学临床医学进入世界科研机构的前1%,排名持续上升。 滕皋军教授及其团队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创制出第二代、第三代新型消化道支架,为消化道梗阻病人找到了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极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成果获得了2011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根据2015年8月学院官网,学院拥有15个研究中心或研究所,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药物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前身为《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1960年创刊,1964年停刊,1983年复刊。复刊前学报作为第1卷,复刊后从第2卷起连续出刊,为半年刊。1987年起为季刊,1989年获准公开发行。随着南京铁道医学院与东南大学合并,原刊于2001年9月更名为《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改为双月刊。学报由教育部主管、东南大学主办,为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病例报告以及综述等;并以分子遗传、影像医学、心脏介入、急诊医学为办刊特色。《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该刊一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天元数据网》全文收录,同时被《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各分册收录。2000年在首届《CAJ-CD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获“执行优秀奖”。
抑制病毒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喝了这款药可以起到85%以上的保护作用,还可以抑制病毒的传播。
创新奇迹:成果“井喷”实现历史性跨越这是一个堪称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巅峰之作。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由跨海桥梁和海底隧道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兰渝铁路的建设构想,一百年前,就出现在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这条铁路就只能停留于想象。历经9年的攻坚克难,2017年9月29日,长达886公里的兰渝铁路全线通车。跨越塞北风区,蜿蜒岭南山川……5年来,越来越多的省份填补了“高铁空白”。中国高铁通车里程超过2万公里,跃居全球第一。创下最高运营时速、最低运营温度纪录的中国高铁,又开始“走出去”,兴建土耳其第一条高铁、俄罗斯第一条高铁……“蛟龙号潜得越来越深了。”在蛟龙号潜航员唐嘉陵眼中,这是整个深潜团队最为骄傲的事。从南海50米海试起步,到马里亚纳海沟7000多米的世界最深处的跨越,“蛟龙”号的一举一动,吸引人们的目光。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不久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排名中,中国内地的全球竞争力上升至第18位,在“经济表现”中高居全球第2位。“总体上看,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我们实现了‘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我们从无到有,一步步见证祖国的强大。”当自主创新的速度和进度频繁被刷新,中国人的创新自信也一次次被“点燃”。“科研成果涌现,是多年来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长期坚持研发取得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强政策引导激励,以及科技创新投入、金融等协同推进的结果。”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
从法律层面来讲知网的行为属于非法牟利,没有尊重钟南山院士的著作权,而私自将其作品用于牟利,那么其获得的收入也是非法的,可以说是侵犯了作者的知识产权,同时涉嫌垄断和非法营利。
那么就要看他们的接触人群了,一般接触过,在人多的地方活动过的都会感染上的,这些人就要隔离开来才可以。
抑制病毒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喝了这款药可以起到85%以上的保护作用,还可以抑制病毒的传播。
5月10日,在我国科学家看到的新冠医治药物得到国家发明专利受权。专利说明书表明,10uM(微摩尔/升)的千金藤素抑止新冠病毒拷贝的倍率为15393倍。
一万五千多倍的数据代表什么意思?5月12日,新闻记者采访了这一药物的发明专利人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医生童贻刚专家教授。“这一数据简单地讲,可以解释为不用千金藤素药物时如果有15393个病毒感染,在使用10微摩尔/升千金藤素药物的情形下,病毒感染数将仅有1个。换句话说,很少许的千金藤素就能阻拦新冠病毒增加和散播。”
童贻刚表明,从现在的科学研究数据信息看,该药物抑止新冠病毒的功能在全部人们发觉的新冠病毒缓聚剂中排行靠前。美国专家学者先前也在《科学》论文发表确认,千金藤素的统计数据在其分析的26种药物中数据醒目,并且好于已经获准发售的瑞德西韦和帕罗乔丹。
“在我国重点专项的大力支持下,千金藤素这类药物和数千种药物一起很早已被列入到了大家研究组的化学物质库文件。”童贻刚说,“在新冠病毒刚产生时,大家的任务是用更快速率在这种药物中找出最有期待的,也就是抑止新冠病毒最有效的。”
“因为挑选服务平台不用独特试验室、负压力实际操作等机器设备,因此大家挑选的速度更快;也因为服务平台借助的中药穿山甲新冠病毒与新冠病毒在基因和重要蛋白质(S蛋白)上的开放阅读框高,挑选出去的效果更靠谱。”童贻刚说,团队于2020年2月最开始原创设计发觉千金藤素具备极强抗新冠病毒活力,同一年3月发布的有关毕业论文,现在已经变成ESI高被引论文。
2年多来,世界各国科学研究团队均在持续找寻抑止新冠病毒的合理药物。科学家们根据毕业论文、学术会议等方法发觉新的案件线索、持续咨询证实、探寻作用机理。2020年4月,日本国国立大学传染性疾病研究院院长胁田隆字专家教授团队论文发表确认了千金藤素抗新冠病毒的实际效果;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间,好几个科学研究团队在国际性期刊论文发表了千金藤素抗新冠病毒研究成果。
此外,童贻刚进一步协同钟南山团队赵金存专家教授和石正丽教授团队用新冠病毒对千金藤素的抗新冠病毒实际效果实现了认证,确定了该药物的抗新冠病毒实际效果。“千金藤素抗新冠病毒的基酶数据信息是经得住较为的。”童贻刚说,“无论是大家团队的测试数据信息或是美国团队的科学研究数据信息,都对包含千金藤素以内的好几个化学物质抑止新冠病毒开展了比较研究。”
此项专利说明书中表明,对千金藤素、西拉子菌素、硫酸甲氟喹这三种挑选出的抗新冠病毒合理化学物质开展实验,10uM的千金藤素、西拉子菌素、硫酸甲氟喹在体细胞感柒72小时后各自能抑止病毒复制15393倍、5053倍、31倍,试验结论均可反复。
2021年7月一篇发表在《科学》杂志的文章内容证实了这一结果:学者将千金藤素与25个别的的备选化学物质放到一起实现了比较研究,数据显示,千金藤素抗新冠病毒的EC50(造成50%较大效用的浓度值,数据越低越好)只需0.1uM,远小于别的备选药。
“大家根据转录组学的方式进一步诠释了千金藤素抗新冠病毒的体制。”童贻刚说,现阶段觉得千金藤素关键根据影响体细胞应激状态反转受感柒体细胞中大部分失衡的遗传基因和通道,进而充分发挥抗新冠病毒实际效果。
现阶段,已经有加拿大的一家医药行业与美国FDA洽谈进行千金藤素的新冠肺炎医治的临床研究科学研究,预估该临床研究将在今年下半年全面启动。
“大家我国最开始发觉千金藤素抗新冠的实际效果,科学研究也得到了科技部、北京市、教育部等众多新项目的适用,大家期待能尽早进行临床研究科学研究让科研成果落地式、进一步用以抗疫。”童贻刚说,本次专利授权将助推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科学研究。
莲花清瘟胶囊对新冠肺炎有一定的作用,它有清热解毒抗病毒作用
肯定没用,药物只能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不适感。病毒需要靠自身免疫系统来清除,目前为止并没有特效药,都是缓解症状的辅助性药物,从这个角度来说,所以它跟其他感冒药并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