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商州赵波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商州赵波发表论文

姓名:王步礼职称:美容皮肤科主任简介:●全国首批医疗美容主诊医师,中华医学会中医美容分会专委委员;●四川省高级美容师考评委,国际美容大赛评判;●中国亚太经济研究中心医疗卫生高级研究员;●《临床特色医学》首届编委,《中国科学美容杂志》编辑,曾在《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四川中医》、《中国中医药科技》等刊物和国内国际学术会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完成了省中医管理局重点科研项目《净面霜外用治疗痤疮临床研究》并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度医疗卫生百名风云人物;●从事皮肤病诊疗及美容皮肤临床二十多年,善于将医学与美容方法完美的结合,解决治疗各类顽固性皮肤问题,临床上主张活血益气治疗皮肤病,效果显著;对黄褐斑、色素痣、雀斑、痤疮、腋臭、脱发、银屑病、手足癣、湿疹、扁平疣、带状庖疹有独到之处;同时擅长疤痕治疗、中医埋线美容。姓名:罗通贵职务:整形美容外科特聘专家职称:执业医师中国首批医学美容主诊医师简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硕士;●曾先后在华西医大、北京黄寺美容外科医院学习美容整形技术;●曾只身前往韩国进修经典韩式整形技术;●已有近十年的美容外科临床经验;●以美丽女性的独特视角开创了医学美容界的新天地;●擅长韩式双眼皮、韩式隆鼻、韩式五官综合整形、微创隆胸、女性生殖器整形等,被业界誉为“整形三冠王”、“美眼王子”。姓名:赵波职务:整形美容外科特聘专家职称:执业医师中国首批医学美容主诊医师简介:● 首席乳房整形专家● 中华医师协会整形美容分会会员;● 四川省首批美容主诊医师资格证书获得者;● 曾工作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从事整形美容外科临床工作近20年,成功操作整形美容手术近万例;● 国内微精术式倡导者之一。成功塑造天鹅秀选手覃玲玲、甘慧燕、迟小甜的俏鼻、眸眼、五官面部主攻方向:乳房整形擅长:乳房微创整形修复、五官精雕塑造、微精综合美鼻、美眼、隆下巴、无痕祛眼袋、韩式隐形双眼皮、疤痕修复等。留韩专家,曾多次应邀到韩国进行学术交流与讲学,在国内整形专业国家级刊物发上表过多篇论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全面的技术实力,融合东、西方的整形技术精华,从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总结出一套“微创+精细”的中西合璧手术方式,并根据东方女性的特征,创造性地开发出一套古典与现代美结合的人体美学概念。擅长韩式微创综合美鼻、微创面部精细整形、无痕祛眼袋、韩式微创双眼皮、乳房整形等项目。姓名:任林森职称:华西医大教授 博士生导师介绍:● 华西医科大学整形美容科创始人;● 原华西医大附一院烧伤整形科主任;● 中国康复医学修复重建外科委员会 主任委员;● 大西南地区烧伤整形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常务编委;● 编写论著八部,国际国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对美容外科和修复重建外科有深厚的学术造诣。

营销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营销策略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营销策略论文参考文献[1](美)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2](美)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市场营销原理.[M].上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美)杰罗姆麦卡锡.市场营销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5](美)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6]余明阳.市场营销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7]李东红编.营销战略.[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8](美)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管理的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9]厉以宁.转型发展理论[J].经济研究参考,1997( 45).

[10]张国华.主动转型发展,增创领先优势[J].求是,2010(12).

[11]Robert. F. Lauterbon.4P retirement, 4C debut [J].Advertising Age,1990(5).

[12]李幼林.金桥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J].浦东开发,2011(02).

[13]黄国平、刘思弘.创新驱动转型制造迈向智造一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转型发展透析[J]浦东开发,2011(06).

[14]南京市开发区协调管理委员会.开发区转型发展战略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5]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加快实施双提升战略、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J].港口经济,2011(02).

[16]武非平.园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03).

[17]Ambler Tim, Marketing and the Bottom Line [J].Financial Times,2000.

[18]赵志涛、邹可钦.基于资源和能力的战略营销优势研究[J].企业研究,2006 (09).

[19]杨宝珍.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J].企业经济,2011(05).

[20]Kotler Philip. Marketing Management [M].Prentice Ha11,2003(11).

[21]Keefe Lisa M. What is the meaning of marketing [N].Marketing News,2004

[22]Clark Bruce H. Marketing Performance Measures History and Interrelationships [J].Journalof Marketing Management, 1999

[23]杨勇、束军意.市场营销:理论、案例与实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4]赵杰英.谈谈4Ps, 4Cs, 4Rs房地产营销体系[J]商场现代化.2006(48).

[25]杜伟锦、章斌、张凤霞.市场营销策略的比较研究[N].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6 (3).

[26]冯章献、王士君、张颖.中心城市极化背景下开发区功能转型与结构优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0(01).

[27](英)格雷厄姆·胡利、约翰·桑德斯、奈杰尔·皮尔西[M].营销战略与竞争定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8]卢新海.开发区发展与土地利用[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5. [29}傅强.依托重大项目推动转型发展[J].科技与出版.2011.

1.李业.品牌管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年小山.品牌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让.鲍得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唐振华.符号学与跨文化交际[J].深圳大学出版社,1996

5.[美]杰格迪什N谢斯.消费者行为学管理视角[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王宁.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尹世杰.加强对消费文化的研究.光明日报,1995-4-30

[1].刘子安,中国市场营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第一版,p105-p125.

[2].(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第十版.

[3].凯文,战略品牌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p205-p253.

[4].(英)史密斯等著,方海萍等译,市场营销传播方法与技巧,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p134-p168.

[5].李蔚,营销策划,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016年,p56-p90.

[6].汪涛,广告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p100-p115.

[7].胡成中,企业文化与品牌战略,经济日报出版社,2016年,p254-p280.

[8].新加坡唐拉尔著,阳水荣等译,高科技品牌管理:创建新经济时代强势品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p360-p380.

[9].凌志军,联想风云,中信出版社,2016年,p148-p160.

[10].乔.吉拉德,戴尔-突破市场的销售细节直销,哈尔滨出版社,2016年,p56-p62.

[11].刘红强,戴尔营销,经济科学出版,2016年,p39-p45.

[12].赵波,联想:公正与效率的博弈,销售与市场杂志XX第8期.

[13].董文胜王缨杨欣,联想从裁员到新文化运动中外管理,2016年5期.

[14].黄景清,10个令你拍案叫绝的营销案例,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XX.

[15].孙在国,体验经济与企业营销战略的调整,经济经纬,22016年第1期.

[16].泽丝曼尔,服务营销,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p150-p163.

[17].business and the environment,harvard business review,XX.

[1]左仁淑 . 关系营销 : 服务营销的理论基础 . 四川大学学报 , 2004,(4): 19-23

[2]科特勒, 洪瑞云, 梁绍明等. 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 第 3 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5-35

[3]Heide J B, George J. Do Norms Matter in Market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2, 56(2): 32-44

[4]陈绍福, 徐宝瑞. 现代医院创新经营. 中国医院管理, 2001, 21(11):60-62

[5]张英. 现代医院应树立的十大营销观念. 中国卫生产业, 2004, (2):76-78

[6]贾守营 . 金牌医院商务策划 . 广州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05,188-193

[7]科特勒, 洪瑞云, 梁绍明等. 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 第 2 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55-56

[8]Frank H, Andreas H, Robert E M.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through customer value oriented management.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005, 22(6): 23-24

[9]丁桂兰. 医疗机构营销.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07-113

[10]Christian Gro nroos.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in the Service Sector. Cambridge. Mass: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1983,85-88

[11]Parasuraman A, Valarie A Zeithaml, Leonard L Berry. SERVQUAL: 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usto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Cambridge. Mass: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1986, 30-32

[12]Liljander Veronica. Comparison Standards in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Helsingfors: Svenska Handelsho gskolan, 1995

[13]Strandvik, Tore. Tolerance Zones In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Helsingfors: Svenska Handelsh gskolan, 1994

[14]菲利普 科特勒 . 营销管理 . 第九版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17-218

[15]Gronroos C. Internal Marketing-Theory and Practice, in American1999 Marketing Association Services Marketing ConferenceProceedings, 1981, 41-47

[1][美]沃伦.基根.全球营销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美]菲力浦.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96年版.

[3]屈云波.品牌营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4]李弘,董大海.市场营销[M].大连:大工出版社,.2000年版.

[5]京华企业咨询公司(编).品牌巨匠[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6]汤正如.市场营销学教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京华企业咨询公司(编).品牌巨匠[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8].朱方明.品牌促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9]吴宪和.营销形象策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晃钢令.营销战略策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朱方明.品牌促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2]陈志.中国民营企业品牌战略[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21).

[13]木梓.以品牌战略推动企业发展[J].信息网络,2007,(3).

[14]刘红霞.我国企业品牌战略问题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1).

[15]刘新民.我国品牌战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4).

[16]胡号寰,钟兆青.中国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17]董伟达.品牌战略与企业发展的关系[J].科技与管理,2005,(6).

[18]于法领.关于品牌战略[J].北方经济,2005,(10).

[19]李水平.浅谈企业的品牌战略[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20]姬雄华.企业品牌战略选择研究[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21]蒋海岩.实施品牌战略 创企业名牌[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22]赵小红.试论品牌战略的实施要点[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6).

[23]Arnold,D. The Handbook of Brand Management, FT/Pitman Publishing, London.

[24]Dechernatony, L. and Mcdonald, M.H.B. Creating Powerful Brands, Butterworth Heinemann, Oxford. 1992

[25]Hankinson, G. and Cowking, P Branding in Action, McGraw-Hill,London. 1993

[26]Kapferer, J. H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Kogan Page,London.

[1]左仁淑 . 关系营销 : 服务营销的理论基础 . 四川大学学报

[2]科特勒, 洪瑞云, 梁绍明等. 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 第 3 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Heide J B, George J. Do Norms Matter in Market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keting

[4]陈绍福, 徐宝瑞. 现代医院创新经营. 中国医院管理

[5]张英. 现代医院应树立的十大营销观念. 中国卫生产业

[6]贾守营 . 金牌医院商务策划 . 广州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7]科特勒, 洪瑞云, 梁绍明等. 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 第 2 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Frank H, Andreas H, Robert E M.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through customer value oriented management.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9]丁桂兰. 医疗机构营销.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0]Christian Gro nroos.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in the Service Sector. Cambridge. Mass: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11]Parasuraman A, Valarie A Zeithaml, Leonard L Berry. SERVQUAL: 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usto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Cambridge. Mass: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12]Liljander Veronica. Comparison Standards in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Helsingfors: Svenska Handelsho gskolan

[13]Strandvik, Tore. Tolerance Zones In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Helsingfors: Svenska Handelsh gskolan

[14]菲利普 · 科特勒 . 营销管理 . 第九版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5]Gronroos C. Internal Marketing-Theory and Practice, in American1999 Marketing Association Services Marketing ConferenceProceedings

[16]周成红,肖锦诚 . 谈医疗服务市场特征及营销策略 . 卫生软科学

[17]王恕, 陈玉文. 顾客关系管理在医院营销中的应用.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18]张英. 品牌战略现代医院营销利器.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19]张洪才. 医院差异化营销的探讨. 卫生经济研究

[20]朱恒鑫. 医院经营策略医院一对一营销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1]黄国英, 张公惠. 优质服务与三级医院服务营销策略的关系. 中国医院管理

[22]马淑燕. 现代医院营销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卫生经济

[23]迈克·波特. 陈小悦译. 竞争战略.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4]邱巍, 代维昭. 上海瑞金一哈佛心脏中心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5]张英 . 医疗市场细分与目标医疗市场选择 .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6]菲利普·科特勒,托马斯·海斯,保罗·N·布卢姆等著 . 俞利军译. 专业服务营销.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7]佩恩. 郑薇译. 服务营销. 2 月版.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8]邢永杰,吕爱芝 . 关于医院服务营销的分析 .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9]易世志. 浅析波士顿矩阵法的局限. 商业研究

[30]付凤环,尹世全 . 关系营销理论对公立专科医院营销管理的启示 .中国肿瘤

商州区赵波发表论文

余际从赵连荣刘粤湘沙景华储祖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我国地质教育恰逢历史最好机遇

1.国家宏观政策为地质教育指出了发展方向

围绕以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中央相继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优先发展”(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出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等。所有这些为地质教育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2.地质工作大发展为地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国际地质工作发展态势与判断

1)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新一轮工业化的到来,全球地质工作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地球系统科学时代使地质工作出现了“上天、入地、下海、登极”全方位出击,“资源、环境、灾害、工程多领域并举”,“宏观、微观、定性、定量”全面结合,“星际、地球、区域、局部”、“远古、古代、当今、未来”无所不包,这种时间与空间大跨度、科学与技术大交叉、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的特性(赵鹏大),使地质工作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延长产业链,出现了“大地质”工作的新时代。进入21世纪,地质工作需求持续、强劲,世界地质工作的中心、重心转移到新兴经济体国家和亚洲。

2)先期工业化国家地质工作完成了以资源为主题向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战略转型,全球变化成为热点,但是资源需求总量仍然保持高位。

3)新兴经济体国家和新一轮工业化国家已经或将要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持续攀升,环境问题凸显,地质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2)我国地质工作的判断

1)我国地质工作处于大发展、大进步的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不仅拉动了世界矿业的复苏,也带动了全球地质的发展;中国地质工作正处于全面、快速缩小与发达国家地质工作水平差距、跻身全球地质工作第一方阵的历史进程;我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特别是亚洲,将成为世界地质工作的中心和重心。

2)我国地质工作总体处于中端发展阶段。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处于发展之中,决定了保证能源资源供应仍然是地质工作的核心,据预测我国金属矿产需求的峰期在2025年,能源需求峰期约在2035年前后。我国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工作空前加强,资源环境并重成为地质工作的基本方针,我国地质工作总体处于中端发展阶段。

3)我国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处于过程之中。改革开放30年实现了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的变革,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适应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新的地质工作体制尚未建立,地质工作运行机制有待创新。

据此,地质工作发展战略提出了地质调查“双保障、三并举”方针,地质科技“五深”战略、地质信息“社会化”战略,“从国家保障到市场保障”商业地质体系,地质工作统一部署战略等。这样为地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地质人才、地质学科、地质教育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1)地质工作快速发展呼唤大批优秀地学人才。我国地质人才现状是:人才规模增长较快,功能明确,素质较高,完成任务能力强,总体适应地质工作需要;但人才总量不足,一线人才严重不足,创新人才不足,领军型人才不足,人才机制不完善(4个不足,1个不完善)。见图1,表1、表2。

图1 全国历年地勘人员统计

表1 地勘队伍组织结构汇总

表2 我国地质人才学历(学位)结构

由表1、表2可知,地质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偏低,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中专技校层次比例偏高。

经预测,地质人才需求强劲,2015年、2020年人才需求分别为25.7万和33、3万,其中领军型、市场型、复合型和工程师型人才需求迫切(表3、表4)。

表3 地质人才规模综合预测 (单位:人)

表4 属地化地勘单位地质人才类型紧缺程度调研表

注:最优先选择加权系数为“1.0”,次优先选择加权系数为“0.5”。

2)地质学科体系完整,办学规模扩大,实现了“三个转变”,高校成了发展地球科学的主力军之一。

a.地质学科专业体系完整。目前,地质类本科专业涵盖理工科4类11个专业,地质研究生学科专业包括理工科4个一级学科13个二级学科,高职高专包括2类17个专业。办学单位,中国大陆除宁夏外,其他所有省(市、区)均有地质类专业办学点,分布合理,符合国情。学科专业情况表5,图2、图3。

表5 地质类专业统计

b.地质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学科平台发展势头好。据统计,高校承担地学自然

基金项目、创新群体基金项目、发表SCI论文数等均占全国近50%,高校为发展地球科学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表6至表8)。据中国科学院统计,中国大陆具有国际研究能力和SCI论文发表能力的地学研究队伍约为8000人,其中高校占有相当可观比例,见表8。

表6 2007年地质高校承担地学项目情况 单位:%

表7 高校与科研机构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地学科学基金项目情况对比(2000~2009年)

资料来源: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刘粤湘、高天明整理,2010。

表8 2000~2004年中国地球科学SCI论文按分布机构的统计分析特点

续表

注:1.资料来源:赵波,张志强,郑军卫.从科学文献计量看中国国际地球科学研究队伍现状与科研影响力.地球科学进展,2005,(12):1371~1375。刘粤湘整理,2010.

2.地球科学包括地质科学、地理科学、空间物理学、环境科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化学8个二级学科领域。

3.SCI论文作者总数是对机构间合作论文作者进行了校正后的人数——实际作者人数。表中各机构统计出的作者数远远大于该机构的实际作者人数。

显然,高校成了发展地质学科的主力军之一,但仍有不少差距,如有影响的国际合作课题少,重大项目少,国家级奖项少;参与国家重大政策决策活动少,话语权少,贡献率低;学科水平总体是“三多三少”现象,即说明西方假说和理论的研究多、自己提出的少,单一学科研究的多、真正的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研究少,模仿研究成果多、独创性研究成果少。

(4)地质教育体系完整,人才模式有创新,质量有提高,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1)地质教育百年成果累累,为国家培养了近百万人才。我国地质教育百年以来,经历了6个阶段,累计为国家培养了97万多各类各层次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尤其是地质工作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表9)。

表9 中国地质教育百年变化

2)形成了我国独立的地质教育体系。经历若干代人的奋斗,我国地质教育目前已有本科4个一级学科11个专业、研究生4个一级学科13个专业、高职高专17个专业等完整学科专业体系。办学层次上有中专、高职高专、本科、硕士、博士、留学生及成人继续教育等完整的地质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我国地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表10、表11)。

表10 我国地质类学科专业设置与招生单位数(2009)

表11 地质类专业招生和在校生情况统计

全国146个地质办学单位,其中本科办学单位103个,研究生办学单位104个(其中高校78个),高职高专校7所,中专校10所,即103+(104-78)+7+10=-146(个)。目前各类在校生共100087人,其中,中专生8145人、占8.15%,专科生13841人、占11.1%,本科生59098人、占59.0%,硕士生15001、占15.0%,博士生4002、占4.0%(表11)。

3)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等地质教育教学体系。中国的地质教育教学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特色。首先是突出实践教学环境,学生实践能力强;其次是形成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文化特征;第三是逐渐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转变,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重视人文素质培养等人才培养思路;第四是实行双学士、双硕士、跨学科硕士、跨学科博士、理科基地、工科基地、博士生班等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4)开放办学,增强了活力。实行“订单式”、“双导师”,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完成科研项目等“产学研”结合方式,与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俄国、日本等数十个国家联合招收研究生,实现了对内对外的开放办学。

(5)发达国家地质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发达国家地质教育趋势是转向地球系统科学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强调整体系统的知识构建,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突出强调创新人才培养。给我们的启示是: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与联合培养”;注重高等地质教育的体系性和互动性,低年级“宽基础”,高年级“导论性”,研究生“研究性”;研究生教育强调科研型人才培养;注重本地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地质教育。

二、我国地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有机遇就有挑战,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地质教育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是人才保障、人才质量、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办学条件、地质教育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挑战。

(1)资源、环境、灾害等严峻形势给予地质人才供给和质量的双重压力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资源环境压力将延续较长时间,还有工程建设、民生问题等,所以对地质人才的需求必然逐渐增加。由于多种原因,西部地区、基层单位难以吸纳本科以上人才,以致地勘一线人才短缺问题十分突出,领军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缺乏。虽然毕业生外语、计算机水平较高,但地质专业实践能力有所下降、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问题已历史地摆在地质教育的面前,显然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我们必须积极应对(表12至表14)。

表12 我国大宗矿产资源态势

表13 2004~2006年主要地质类专业人才供给比与社会需求变化状况(供需比)

注:因平均供需比中有重复部分,即一个需求向多校发出,所以进行排重判断。

表14 对地质类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调查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分会2009年调查统计。

(2)科学发展观对地质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育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增强吸引力,构建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

我国地质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人才培养模式变化不大,仍是“应试教育型”和“知识扩容型”,人才质量有待提高。如何坚持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仍然是艰难、漫长的过程。还有高等地质教育定位问题,目前的同质化现象值得注意,大家都要办研究型大学,一线急缺人才谁来培养输送。

(3)地质教育缺乏国家宏观指导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虽然基本解决了部门所有、“条块分割”问题,但却出现了地质教育“边缘化”(赵鹏大)和招生就业“市场失灵”问题。地质教育的特殊性(即公益性、超前性、艰苦性)急需国家加强宏观指导(表15、表16)。

表15 地质类专业学生来源情况 单位:%

表16 地质类毕业生去地勘单位就业情况 单位:%

地质教育不同于其他自然学科具有广泛的社会认知,是冷门专业。一些人对地质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地学时代,对地质工作者持歧视态度,所以生源欠佳,毕业后不愿去地质队工作。提高社会认知度是地质教育发展必须突破的藩篱。

(4)教学资源难以满足地质人才培养需要

高校扩招带动了高校办学后,资源增加,办学条件有了一些改善,但由于已有资源基础较差,所以办学资源的增加赶不上招生增加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在被统计的10所学校中,多数学校多数指标不合要求,尤其是生均土地、教学用房、宿舍面积、仪器设备、师生比例等都是超负荷运行,影响校园和谐和教学、师资水平的提高(表17、表18)。

教师结构中,学源结构欠佳,本校毕业生比例达48.6%,个别学校甚至高达72%,有国外学习经历少,大专比例偏高,博士生比例偏低。

表17 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

表18 地质类教师结构情况统计

三、我国地质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地质教育目前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和行业需求为己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和地质行业急需为己任,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精神,实施“工程师型”、“科学家型”和“复合型”地质人才培养工程;遵循地球科学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学科体系的理念,科学调整地质学科专业结构,建设国家级地学实习基地和地球物质现代观测中心;坚持需求导向,突出实践能力和“发现能力”培养,深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是发展地球科学的主力军,建设1~2所地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2030年建立起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地质人才培养体系、以地球系统科学为基础的地质学科体系,使地质人才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地质学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使中国从高等地质教育大国走向高等地质教育强国。

2.基本思路

(1)地质人才、学科、教育是发展地质工作的基础

温家宝同志指出:“50年前的地质工作大转变、大发展以培养地质人才为起点,成效明显;今后地质工作发展和提高离不开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地学新人”(温家宝在“中国地质工作50年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可见地质工作与地质人才具有“互动共存”关系,地质教育是地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地质学科是地质教育的基础。所以,地质工作发展必须加强地质人才培养,将地质教育纳入地质工作发展之列,并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2)地质教育应坚持服务功能,也应突出引领作用

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播文化的工具,教育也属于文化的战略。文化不仅要服务社会公众,更应引领社会发展。所以我国地质教育不仅要坚持服务于经济社会,服务地质工作发展,也应突出对社会和地质行业的引领作用,即用超前性思维、前瞻性理论、前沿性成果、创新型方法、先进性技术等来发挥引领作用,以便于优质地服务于社会,也提高地质教育的社会显示度和贡献率。

(3)实现“地质人才一流、地质学科先进、高等地质教育强国”目标

2010年6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要“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人才、学科、教育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一流人才队伍是建设地质强国的核心。先进的学科水平是地质教育的基础。目前我国已是地质人才大国、地质教育大国。经过20~30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的努力,应使我国地质人才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地质学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高等地质教育由大国进入强国。

(4)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地质人才培养体系

地质学科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不被社会广泛认同,属冷门专业。而缺乏广泛的公众认识,是难以发展提高的。所以,要建立大学前、大学间、大学后、社会公众“四位一体”的地质人才培养体系。大学前,培养“地学兴趣”,引导青少年立志献身地球科学;大学间,突出“发现能力”的培养,为探索地球奥秘打下基础;大学后,以“创新能力”为重点,作出突出贡献;社会公众,突出“地学意识”,为地质人才发展成长提供肥沃的发展土壤。

(5)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基础的地质学科体系

当今,地球系统科学已成为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地质学界已经开始用地球系统科学的思维来审视传统地质科学、构建新的以“地球系统科学”为基础的地质学科体系。这个新体系包括:学科专业构成体系,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材体系,先进的学科平台体系,高水平的地质学术队伍体系等。

四、我国地质教育基本构想

地质教育今后需围绕3项目标,建设2个体系,实施4项计划,采取7项措施,经过20~30年的努力,使我国地质教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1.围绕3项目标

(1)地质人才为世界一流

我国未来地质人才目标是: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识广博、品德优良;跟踪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和解决我国地质、资源、环境、灾害及工程中突出问题能力强;涌现出一批青年地质科学家、勘查技术发明家、大工程技术领军人物、技商结合企业家等突出人才。

(2)地质学科达世界先进水平

建成以地球系统科学为基础的地质学科体系,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地质科技成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中显示度明显提高,起引领作用。

(3)由高等地质教育大国变成高等地质教育强国

高等地质教育强国,即地质教育具有世界领先水平,能够培养一流人才,产生世界一流成果,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同,对国家地质事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推动力;教育理念先进,教育规模结构优化,教育运行机制优良高效,教育质量声誉较高,能够引领文化发展。

2.建设2个体系

(1)以“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地质人才培养体系

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地质人才培养体系,即围绕创新能力,建立起大学前、大学间、大学后完整的地质人才培养体系。

大学前,突出培养“地学兴趣”。在中小学中开设地球科学相关课程,如地理、地质、气象、生态与环境等。大范围经常地组织地学夏令营、社会实践日、地球日、地学科普展等,增强中小学生地球科学基本知识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形成珍爱地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确立献身地球科学事业的志向。

大学间,突出“实践能力”、“发现能力”培养。在“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的基础上,在浓厚的探索自然的兴趣基础上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中外联合、跨学科、跨校联合、课内外结合、教学科研结合等多种方式,构建起以“发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素质,使学生德智行美全面发展。

大学后,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创造优良的人才发展环境,依托高校开展继续教育,不断充实新知识、新技术,依托各类项目和实验室培养骨干人才,依托重大工程和国家级项目培养拔尖人才,国内外著名专家指导培养领军型人才等。建立起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地质人才培养体系,使其具有“敢为人先”和“不吃别人嚼过的馍”的精神,掌握坚实的工作能力,包括野外观察能力、室内实验能力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能力等。

社会公众,提高公众地学意识。通过“地球日”、“水日”、“气象日”、“环境日”、科普周等公众活动,报刊、杂志、科普电视、广播、电影、学会等各种渠道,向社会公众宣传地学知识,特别是通过各级干部培训机构对各级领导宣传资源、环境、灾害、生态等知识和对策,提高全社会公众地学意识。

(2)以“地球系统科学”为基础的地质学科体系

按照地球系统科学的理念构建地质学科体系,包括新的学科专业构成体系,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地质课程与教材体系、先进的地质学科平台体系、高水平的地质学术队伍体系等。

3.实施4项计划

(1)创新型地质人才培养计划(工程师型、科学家型、复合型)

(2)地质学科平台建设计划

核心是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吸纳拔尖人才,加强资源整合,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构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共享平台,强化学术权力,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术繁荣,建设面向学生的国家级地球物质现代观测中心。

(3)高水平地质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地质教师队伍。通过提高学历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引进校外海外高层次人才,促进跨学科、跨学位合作,以中青年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加强学术权力,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到2020年,教师外校学源达到60%以上,博士学历也达到60%以上。

(4)国家级地学实习基地建设计划

按大区分布,在现有的基础上,建设6个国家级地学实习基地。采取“国家投入、专管共用、开放共享”的原则,建设成既是地质高校培养学生的实习基地,也是社会实践基地和中小学生地学夏令营和科普营地。

4.具体目标

1)地质人才规模快速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高学历人才比例明显增加,领军型人才、拔尖人才培养有突破性进展,人才贡献率不断提高(表19)。

表19 地质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注:括弧数为国家人才指标。

2)地质教育适度发展,优化层次结构:控制中职,稳定高职高专,适度扩大本科、扩大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学位规模,大力发展继续教育(表20)。

表20 地质教育主要发展指标

5.7项措施

(1)成立国家地质教育协调指导小组,制定高等地质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

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下成立国家地质教育协调指导小组,成员由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央地勘企业及有关高校负责人组成,具体工作由国土资源部承担;职责是制定国家地质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育改革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有关政策措施(表21)。

表21 地质教育、层次结构及专业发展表

(2)加大对地质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继续增加地质类专业学生拨款标准,加大地质类高校基本建设及专项经费支持力度,设立国家级地质专项奖学金,给予地质类专业高校实习经费补贴等。

(3)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与法规,鼓励国土资源行业支持办学

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部部共建”、“省部共建”工作的意见》,明确行业部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在“部部共建”、“省部共建”工作中的职责,使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共建工作得到落实。制定招生及培养优惠政策,吸引生源报考地勘类专业。制定有关法规,鼓励地矿行业企事业单位积极接收大学生实习,免收实习费,修改有关保险制度,建立各方分担学生实习安全风险责任机制。国家地质公园建为地学类学生实习基地,对实习学生免费开放。

(4)建设一两所地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

国家应支持建设一两所地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一批一流学科。在“211工程”和优势特色重点学科、“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中加大对地质高校的支持力度,给予地质教育特区政策,实行更加开放政策,创造更加优惠的条件。

(5)大力改善野外地质人才发展环境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包括培养开发机制、评价发现机制、选拔任用机制、流动配置机制、激励保障机制等。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提出的“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对野外地质工作人员继续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政策。给一线人员大幅度提高野外津贴,改善工作条件和文化生活。设立国家功勋地质队员称号,享受‘五一’劳动奖章待遇,赴边疆工作满十年后可自选户口所在地等。”

(6)强化高校作为发展地球科学的主力军作用

地质类高校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大任务,已经成为发展地球科学的主力军之一。国家应重视高校学科建设,将重大项目、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学科基金等尽量放在高校。国土资源部等地勘行业应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生实习、一流大学建设等方面给予地质类院校更多的支持。发挥高校学科全、人才多、积累雄厚的综合优势,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使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真正发挥国家科技创新主力军的作用。

(7)加强科普宣传,广泛开展地质学知识教育,提高公众地学意识

地学教育也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中小学的地学知识及科普教育。扩大地学夏令营规模,加强自然旅游资源的地质教育资源开发。在非地学大学生中开设地学相关课程。将地学知识列入各级干部培训计划。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对公众进行地质、资源、环境、灾害等方面地学知识科普宣传教育。

6.时序安排

(1)2010~2020年质量提升期

以育人为本,“坚持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温家宝2010年7月13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构建大地质学科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实行完全学分制。由“知识扩容型”向“发动机式”转变,由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深入开展产学研结合,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使教学质量和学科水平明显提高,人才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积极参与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行动,向地勘行业一线输送更多地质人才。

(2)2020~2030年全面上水平期

全面建设以地球系统科学为基础的地质学科体系和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地质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地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出一批年轻地质学家、领军人物、勘查技术发明家及地质经济管理专家。

(3)2030~2050年目标实现期

人才培养、学科水平、教育体系及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建成高等地质教育强国。

五、结论与建议

1)地质教育界应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制定中长期及“十二五”发展规划,真正做到“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争取在“十二五”期间,能向地勘行业一线多输送本科以上毕业生。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学家型、领军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有突破性进展。

2)地质教育界应抓住机遇,迅速实现新的“三个转变”,即由规模扩张型向以质量为核心的科学发展型转变;由传统地质学科向以地球系统科学为基础的新的地质学科体系转变;由“应试教育型”、“知识扩容型”模式向素质教育和“发动机型”人才模式转变。

3)抓紧建设地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抓住前沿上发挥引领作用,争取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参与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活动,提高话语权,争取更高的贡献率。在资源与环境发展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地震地质与灾害地质研究、新能源资源研究等方面有重大突破,提高地质教育显示度。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为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建设地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而共同努力!

问题一:川幼的各种条件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四川省江油师范学校(四川师范大学绵阳初等教育学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是西南地区以培养幼儿、小学教育师资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诗城江油,校园占地面积500余亩,总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 中文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简称:四川幼专 创办时间:1917年 类别:公立专科 学校类型:幼师 所属地区:四川省江油市 现任校长:赵波 主管部门:四川省教育厅,绵阳市人民 *** 校训:多元融合 尚知笃行 主要院系:学前教育一系、语言文学系、艺术系、初等教育系、学期教育二系、学前教育三系 占地面积:500余亩 副教授以上:40余人 升格高校时间:2009年 前身:江油师范学校 录取批次:专科第一批次,艺术专科批次 分享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学校设有学前教育、幼教保育、初等教育、语文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表演、音乐表演、舞蹈教育、体育教育、早期教育、幼儿园管理共13个专业。 学前教育一系 幼教保育 早期教育幼儿园管理学前教育(含艺术、英语、语文方向) 学前教育二系学前教育(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 学前教育三系学前教育(初中起点三年制中专、高中起点两年制中专) 初等教育系初等教育语文教育 英语教育体育教育 查看完整表格 办学理念 学校风景 图册 8张 学校以“多元融合、尚知笃行”为办学理念,管理上坚持“依法办学、民主管理”;在用人上坚持“任人唯贤、人尽其才”;教育上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尊重和彰显学生优势”;教学上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强化教学运行管理,突出专业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培养素质高、专业扎实、技能过硬、多能一专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幼儿、小学教育师资以及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问题二:长师是指哪个大学?要全称。它是国本还是省本? 长师是以下三个学校的简称: 1、长沙师范学校,由毛主席老师、共和国教育事业奠基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徐特立创办于1912年,现为湖南省教育厅直属高等学校。全称“长沙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但为了纪念徐老,国家教育部规定仍然使用“长沙师范学校”校名。 2、长江师范大学,位于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市。原名长江师范学院。其前身是1931年兴建的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1977年建为“涪陵地区师范学校高师班”,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涪陵师范专科学校,后更名为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教育部批功,2001年5月,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涪陵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涪陵师范学院。(涪陵教育学院的前身是1962年建立的涪陵地区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更名为涪陵教育学院,2000年涪陵工业学校和涪陵 师范学校并入涪陵教育学院。)2006年9月,教育部批准涪陵师范学院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后又改为长江师范大学,在近80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承袭“诚意正心、钩深致远”的治学旨趣,形成了“学高身正、敬业自强”的校训,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为先、重学崇术、尚知笃行”的办学理念。 3、长春师范学院,是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 省属普通高校。学校创建于 1958 年,时名长春师范专科学校。 1981 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长春师范学院。 1986 年起隶属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 。 1998 年起按中央与地方共建机制运行,划归吉林省管理。 2001 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学校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佳绩。 问题三:长江师院 长江师范学院是一所重庆市属普通本科院校,2006年9月,由涪陵师范学院更名而来,有8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位于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素有耽乌江门户”、“千里乌江第一城”之称的涪陵,是重庆市“一圈两翼”战略支点上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重庆市高校布局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 长江师范学院(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位于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市。其前身是1931年兴建的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1977年建为“涪陵地区师范学校高师班”,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涪陵师范专科学校,后更名为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教育部批准,2001年5月,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涪陵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涪陵师范学院。(涪陵教育学院的前身是1962年建立的涪陵地区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更名为涪陵教育学院,2000年涪陵工业学校和涪陵 师范学校并入涪陵教育学院)。2006年9月,教育部批准涪陵师范学院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在地方文化的浸润孕育下,长江师范学院承袭“诚意正心、钩深致远”的治学旨趣,形成了“学高身正、敬业自强”的校训,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为先、重学崇术、尚知笃行”的办学理念。 问题四:长江师范在哪里?好不? 长江师范学院位于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市。其前身是1931年兴建的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1977年建为“涪陵地区师范学校高师班”,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涪陵师范专科学校,后更名为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教育部批准,2001年5月,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涪陵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涪陵师范学院。(涪陵教育学院的前身是1962年建立的涪陵地区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更名为涪陵教育学院,2000年涪陵工业学校和涪陵 师范学校并入涪陵教育学院。)2006年9月,教育部批准涪陵师范学院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 在地方文化的浸润孕育下,长江师范学院承袭“诚意正心、钩深致远”的治学旨趣,形成了“学高身正、敬业自强”的校训,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为先、重学崇术、尚知笃行”的办学理念。 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办学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校现有李渡、江东和建涪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9.44万平方米(1,642亩),建筑面积达50.7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549万元。建有校级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1个,校系共管实验教学中心6个及各类专业实验室32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97个。有1000座的语言实验教学中心,11间现代化微格训练室。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86万平方米,有藏书157.09万册、CNKI数据库1,564.5万条、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检索数据库25.88万条。校园网光缆22.5公里,信息点12,153个。建有篮球馆、体操馆、游泳池、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体育设施完备。 学校现有文学与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9个二级教学单位,设有37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工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文学、理学为主,多学科相互融合、各具特点,以教师教育为优势和特色,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结构。现有重庆市“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学科1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重点扶持学科8个。现有市级精品课程7门、市级重点建设课程4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41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是重庆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重庆市三峡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基地、重庆市属高校唯一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775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43人,副高职称的19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369人,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146人。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 *** 特殊津贴专家2人,获 *** 教育基金教师奖9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1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4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38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教学带头人15人、学术带头人50人、中青年学术骨干30人。另有 *** 教授26人,外籍教师5人。 学校现有科研机构14个,其中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是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有《长江师范学院学报》、《长江师范学院报》两种全国公开发行报刊和《三峡教育论坛》、《乌江论丛》、《巴渝教育探索》等重庆市内部连续出版刊物。学校紧紧围绕教学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研究特色明显。2004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0项(国家社科基金4项),重庆市级科研课题117项。2004-2006年,共出版著作74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品2,689篇/件,其中......>> 问题五:湖南郴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和湘南学院的专科在四川招生吗?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四川省江油师范学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是四川唯一一所以培养幼儿、小学教育师资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现设有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语文教育、英语教育5个专业。学校以“多元融合、尚知笃行”为办学理念,在管理上坚持“依法办学、民主管理”;在用人上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任人唯贤、用人之长”;在教育上坚持“发现学生的优势,尊重学生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优势,发展学生的优势”;在教学上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强化教学运行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建设一定数量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措施,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引领四川幼儿教育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高、办学特色鲜明的培养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师资的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坐落在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市境内,现占地面积500余亩,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学校建有教学楼群、图书馆、艺术楼、艺术中心、运动场、游泳池等教学配套设施。现有图书25万余册,计算机600余台。拥有理、化、生实验室、科技制作室、教育技术综合实验室、多媒体软件制作室、电脑美术制作室、电脑音乐制作室、心理学实验室、多媒体语音实验室、微格教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拥有摄、录、编制作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100多万元。学校现有教职工22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以上,研究生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以上。特级教师2人,省学科带头人7人,国家级、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7人。学校教师获 *** 教育奖2人,获国家技术专利1项。近几年来,承担国家科研课题4项,参编教材、教学参考书6部。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讨会上交流及刊物上发表的经验总结、学术论文等1000余篇,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190余个。学校具有聘请外籍教师和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先后有10余名外籍教师来校执教,40余名留学生来校学习。建校90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3万5千余名人才,先后被评为 “全国红旗学校”、 “四川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四川省示范中等师范学校”、“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四川省体育先进学校”、“四川省绿化示范集体”,是意大利职业培训项目学校。学校办学成绩显著,因“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办学方向明确,成绩显著”受原国家教育委员会表彰。专科一批! 问题六:涪陵长江师范学院具体在哪个地方? 电话: 、72792211、72791177 传真: 联系地址:重庆涪陵区李渡聚龙大道98号 长江师范学院邮编:408100

赵东波论文发表

“机器人抓取规划及运动规划”获2000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发动机类零件的快速测量、建模及面向制造的设计”获湖北省2002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微机和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HOLPS及其应用”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点接触约束理论与机器人抓取的几何模型”获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精密测量的评定和判别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2002年应邀为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ufacturing Automation(ICMA2002)国际会议主席之一。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出版专著5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支持产品创新的先进制造技术中的若干基础性研究”。 。 1.熊有伦, Ding H and Wang Y.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ner Force Distribution and Load Capacity of Grasps and Fixtures, ASME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2, 124(2):444~4552.熊有伦等,先进制造技术-制造业走向21世纪,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6,18(3-4):31-413.熊有伦,赵东波等,制造自动化系统优化调度、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基础,1997,19(5):30-404.熊有伦,张卫平,制造科学—先进制造技术的源泉,科学通报,Vol.28, No.4,1998, pp.337-3455.熊有伦 点接触约束理论和机器人定性抓取的定性分析,中国科学(A辑),1994,24(8):874-8846. 熊有伦,Theory of Point Contact Restraint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Robot Grasping,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1994,37(5):629-640.7. 熊有伦,Sanger D.J.,and Kerr D.R., Geometric Modeling of Boundless Grasps, Int. J. Robotica,Vol.13,No.1,1993,pp19-26. "EI"1993(080514)收录。8.熊有伦,Sanger D.J.,and Kerr D.R., Geometric Modeling of Bounded and Frictional Grasps, Int. J. Robotica, 1993,13(2):185-192. "EI"1993(089155)收录。9. 熊有伦,Theory and Methodology for Concurrent Design and Planning of Reconfiguration Fixture, Proc. IEE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Aug. 10-13,1993,USA, Vol.1, pp305-311. EI1993(134972)收录。10. 熊有伦and Xiong X.R., J-function Based Geometric Reasoning I&II, Proc. IEEE on SMC,1995,Vancourver,pp334-345.熊有伦.多维力传感器的各向同性,自动化学报,1996年,No.1,pp.16-2211.熊有伦,尹周平,熊蔡华等.机器人操作.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 Ding H and熊有伦, Computational Manufacturing,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自然科学进展, Vol. 12, No. 9, pp. 8-16, 200213. Ding H and Wang J.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for Minimum Infinity-Norm Kinematic Control of Redundant Manipulator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 1999, 29(3):269~27614. Ding H and Tso S K. A Fully Neural-Network-Based Planning Scheme for Torque Minimization of Redundant Manipulator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1999, 46(1):199~206 15. Ding H and Tso S K. Redundancy Resolution of Robotic Manipulators With Neural Comput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1999, 46(1):230~23316. Ding H, et al. Optimization of Redundant Manipulators in Worst Case Using Neural Networks,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2000, 35(1):55~7017. 熊有伦, Ding H and Wang Y.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ner Force Distribution and Load Capacity of Grasps and Fixtures, ASME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2, 124(2):444~45518. Yin Z. P., Ding H. and熊有伦,Accessibility Analysis in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Using Visibility Con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中国科学-E辑Vol. 45, No. 11: pp. 47-57, 2002.

贵州赵靖发表的论文

1959年开始主攻中国经济思想史,1964年至1966年由中华书局分别出版《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中、下册(与易梦虹合作),该书是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研究的里程碑式着作,并于1980年由中华书局出修订本,该书于1988年荣获全国优秀教科书一等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80年在“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成立会”上,被推选为副会长,1988年当选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现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名誉会长。曾自撰《八十自嘲联》曰:“出家门进校门犹逊三门干部;既舌耕又笔耕敢附一世寒儒”。1982年与易梦虹合作主编出版《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上、中、下册(中华书局),1983年和1986年,由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讲话》和《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讲话》。1986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概论》,1993年主编出版《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该书荣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199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1卷(赵靖主编、石世奇副主编),第2卷、第3卷和第4卷分别于1995年、1997年和1998年问世;该书在研究模式、历史分期、理论内容及写作体例等许多方面都有重要创新,是一部“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着。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续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赵靖主编、石世奇副主编)。主要论文收入《赵靖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物质基础,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历久不衰,并在世界上独具特色,这与古代经济的高度繁荣密切相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古代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

《 以比较的思维看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个避无可避的问题,结合多版教材的论述,从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生产模式等多角度探讨,通过比较的思维进行分析,帮助大家厘清思路。

1 研究思路

什么是基本特点。特点是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特别或特殊之处,这势必要有参照物,即“与……相比,该事物的特征”;基本即主要。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就是指它的主要特点。

确定比较角度。应该抓住影响农业经济的基本要素进行探讨,如耕作技术、经营方式、土地制度等。

确定参照物。从纵横两个方向同性质比较,横向是跟世界其他地区对比,纵向是跟近现代中国比较。

2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1 耕作方式、耕作技术、生产模式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偏重于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传统农业铁犁牛耕,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三个阶段:远古社会的刀耕火种,夏商周的石器锄耕,春秋战国开始的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也可理解为以什么单位进行耕作,同于经营方式。

耕作技术: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广义的耕作技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工具,二是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三是具体农业生产技术和 方法 ,含土地使用(休耕、轮作、套作)、田间管理、节气、选种、收获、晾晒、储藏等。狭义上是指在同一种耕作方式上进行的具体技术创新,如从西汉藕犁到东汉一牛挽犁,耕作方式还是铁犁牛耕,但耕作技术却在不断进步。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随着农业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它区别于原始农业粗放型的生产模式,特征有①拥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比较发达的水利设施 ②小农户个体经营,农民采取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投入了较多时间和劳动力 ③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当然,生产模式也可理解为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或自然经济形态。

2.2 土地制度: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要形式

原始社会是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商周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开始的土地私有制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有别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公有制。

2.3 经济形式、经济形态、经营方式

经济形式: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是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础,高度发达的工商业只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农业税成为封建王朝的主要经济来源。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形态包括三种: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商品经济(产品交换)、产品经济(共产主义设想中的按需分配)。很显然,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产出来的产品绝大部分用于自己消费,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经营方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经营方式是经济单位经营的具体形式,商周时期是奴隶大规模集体耕作,封建社会时期是小农户个体经营,近代资本主义则采取大规模农场经营。小农经济伴随着耕作技术进步和土地私有制确立而形成,它的特点是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③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④脆弱性:易受天灾人祸的影响。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封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小农经济是指经营方式,自然经济是指经济形态,封建经济是指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三者其实都是指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因此古代小农经济也叫封建经济。

2.4 产业结构:以 种植 业为主、家畜 饲养 业为辅

广义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四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指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在农业文明的古代中国,种植业在第一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中均占主体地位。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种植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比例中所占据的比重已经明显下降,数据显示早在2002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是15.4%,第二产业占51.1%,第三产业占33.5%。

2.5 农业起源和生产水平:历史悠久、独立发展、技术领先

从世界范围来看,存在三个农业起源中心,西亚、东南美洲和东亚,东亚的起源中心主要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古代农业历史悠久、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耕作方式先进,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2.6 地域分布: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域特征鲜明、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过程

经过先民创造性的劳动,原始农业很早就在黄河、长江流域一带出现,逐渐形成南稻北粟的地域特征。中国农耕文明首先在中原地区达到很高水平,而后伴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从魏晋南北朝到南宋时期,逐渐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 结束语

很多历史概念和问题本身复杂甚至存在争议,不同教材也是自成体系,教师自身理解上必须整合课程资源,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对于实际教学,与其百般纠结不如潇洒放开,建议按照本省教学要求和教材,立足于学情,必要的时候采用模糊处理,甚至不讲,使知识体系主干化清晰化,减轻学生的负担。

《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缺陷 》

多少年来,无数从事 经济 思想 研究 的学者一直在思考这样的 问题 : 中国 古代先秦诸子百家的经济思想已经有了相当的 发展 ,完全可以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经济思想相媲美,但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成果为什么始终未能从“前 科学 ”状态发展成具有近代科学形态的古典 政治 经济学等系统经济学 理论 ? 本文试通过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与同 时代 的西方经济思想进行对比,发现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与古典经济学等系统经济理论的距离。

一、同时代中西经济思想比较

与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学者大约同时代的中国古代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在学术史上应该与上述古希腊学者形成的经济思想相齐的经济思想:

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在也公元前三世纪虽然发现了商业和手 工业 的存在和作用,并且初步论证了 社会 分工,但他们却鄙视手工业和商业。然而,在他们之前的约公元前645年,管子就提出一个 职业划分理论,将人们按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四民.这一划分,比色诺芬、亚里士多德的职业划分理论早300多年。管子充分肯定手工业和商业的作用,认为手工业可以提供生产工具、作战武器和生活用品,商业则可以沟通有无,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 联系,打破生产和消费的界限。

色诺芬在《经济论》中认为从事 农业是一切职业中最重要、最高尚的职业。柏拉图把农业看作他的“理想国”的经济基础,《理想国》一书中和很大篇幅是论述农业的。与色诺芬约同时代的中国古代学者李悝提出了一切财富根源于农业的重农主义思想。其鲜明程度却接近于后来法国的重农学派。他还提出了劳动生产率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财之道有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 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前者是把大 自然 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这种财富是有限并合乎自然的。后者的目的是增加货币,因而这种财富是无限的,也是违反自然的。他还在《政治论》中把奴隶制下的社会分工当作自然分工,用天生的人的差别(性别、种族和生理等)来论证奴隶制度的自然与合理。然而大约与亚里士多德同时代的孟子提出恒产论,主张维护私有产财产制度。孟子还提出轻视体力劳动的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亦是不谋而合。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从分工出发看到了分工、交换、货币和商人之间的关系,认为货币是为交换服务的,意识到了货币可以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然而,远在柏拉图之前的公元前524年,单旗就周景王“将铸大钱”,针锋相对提出子母相权论,意识到货币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职能。

以上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前这一段时期中西经济思想的比较,可以看出古典经济学正式产生之前, 中国学者形成的经济观点与古希腊学者是大体类似,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超前性。

二、中西 “自由主义” 经济思想比较

早在公元前时期,中国古代学者就提出了诸多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近代经济理论极为类似的观点。这些观点是构成近代经济学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石。

司马迁的《史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虽然恪守“述而不作”的原则,但在对先秦历代帝王经济 实践的 总结 与批评中,明显地表露了他的诸多经济主张。这些主张在近代和 现代 西方经济学中或成为重要理论基石,或成为重大学术流派的基本观点。 《史记•货殖列传》仅5000字,但是通篇极力推崇和讴歌“货殖”这一经济活动,围绕这一核心,司马迁提出了诸多堪与亚当•斯密理论相齐的思想。

(1)肯定人的物质和经济欲望,与“经济人”假设有异曲同工之妙。

近代经济学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肯定人类的谋利动机,肯定人的“经济人”特征。经济学即研究人类经济欲望与稀缺性的关系的学问。离开对人的经济欲望和“经济人”特征的肯定,经济学难以确立。

司马迁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是有内在的动力的,不需要谁去命令,召唤,自己就会不停地运转。这种动力是人的求富的欲望。司马迁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是从批评老子的所谓“小国寡民论”开始的。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人们安于现状,没有什么追求。而司马迁认为如果以此作为治国的标准,那就是把百姓的耳目全部遮塞起来,是万万做不到的。

司马迁认为,要把这作为现实政策付诸实施,就必须限制和压抑人民的经济欲望,到头来只能是无法实现的空想。他肯定人的经济欲望本能。他认为,现实社会是普通人的群集。要讨论现实社会的经济,就要勇于承认普通人所共有的欲望,应把人的物质欲望当作已知条件来讨论经济.他写道:“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沦,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这就是说,人的经济欲望是自然的东西,它作为原动力,产生想要提高生活水平的欲求,从而经济活动也就活跃起来了。经济政策顺应人的经济欲求,使经济活动自由扩张,是最上者;运用权力予以压抑和限制,继而与民争利,则是最下者。

相对于先秦思想家而言,司马迁的这一思想在思想 方法 上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在先秦儒家看来,人的经济欲望应被限制在不至于给精神生活带来障碍的程度。道家则从贬斥人为而提倡无为的立场出发,把满足欲望也看作是人为而加以否定,主张去欲、绝欲,宣扬“知足”。墨家则较为重视经济,尊富,也认识到形成财富的财货生产的重要性。墨子可以说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提出以“利”作为 哲学 指导原则的学者。《墨子•经上》说:“义,利也”。在他看来,义以利为依归。“利”被看作是社会伦理的基础,而分辨义与不义的标准是以其行为之利人与否。利人为义,不利于人为不义。可见,墨子所谓的“利”是广义的,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非物质利益。法家也重视财富生产,但他们主要是从富国强兵角度提出这一主张的,而且强调的重点是农业生产。司马迁的思想则明显比儒家、道家的思想要务实和实际一些,继承了墨家和法家重视增加社会财富的思想,同时将增加社会财富的动机最终追溯到人类基本的经济欲望这一根源上。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其现实性与积极意义更为明显一些.

(2)提出社会分工自然形成和自然调节学说,近似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司马迁认为社会分工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是受到自然调节的。他认为整个社会经济是自动地有秩序地发展和运行的。人们“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史记•货殖列卷》)这种社会经济的自动运行是符合自然和人的本性的,用司马迁的原话说,就是“道之所符”和“自然之验”

司马迁的社会分工理论也是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思想家有关思想的。《管子》最早将人按职业进行划分,即划为士、农、工、商四民。士即奴隶主阶层的下层,农主要是指从事农业的平民和奴隶,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奴隶。商包括商人和商人、官府控制下的奴隶。管仲第一次肯定了工、商的作用。司马迁的农、虞、工、商之分与管仲的士、农、工、商之分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且在社会分工的形成原因与协调机制以及社会分工的意义等方面有所发展。

翻阅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我们发现,亚当•斯密也是从这个角度阐述国民财富之源。他写道:“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来的物品。”可见,亚当•斯密的国富源泉论与司马迁如出一辙。

(3)主张经济自由化,可以与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相媲美

司马迁的经济运行思想继承了管仲轻重思想中强调经济依其 规律 运行的一面,批判了孟子过分强调国家干预和 计划经济的思想。 理论上,他肯定人的谋利动机与行为是自然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也如“水之趋下”,是自然规律作用使然。因此,经济的运作听其自然为上策,凭借权力的干预和统制是下策。他的这种观点还体现在他对汉初经济自由化政策及结果的充分肯定上。汉朝兴起,秦末四分五裂的局面一经统一,就废除了秦朝各种统制政策,试图实行经济自由化,即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等,采取了刺激经济活动的积极政策。其结果是,“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平准书》叙述了汉兴以来70余年间的繁荣,其中写道:“国家无事,非遇水早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自由放任思想是贯穿亚当•斯密所有经济观点的主线。斯密主张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因为市场会解决一切。与自由放任思想相适应,斯密认为政府应该仅仅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而不应直接干预经济生活。可以发现,斯密主张的“自行调节的自然秩序”与司马迁所说的“若水之趋下”,“道之所符”是何等相似,斯密所设想的政府的“守夜人”角色与司马迁所说的“善者固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之,最下与之争”如出一辙。三、 中国 古代 经济 思想的缺陷

以上通过两个维度的比较不难看出,尽管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先进、发达,完全可以与同 时代 的西方相媲美。然而 历史 的 发展 ,以前西方并不系统的经济思想后来发展成为系统的经济学 理论 —古典经济学以及后来的 现代 西方经济学等。而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为什么没有最终产生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呢? 本人认为主要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

首先,经济学范式的缺乏。如中国古典经济思想缺乏构建古典经济学所必须的理论抽象和一系列基本范畴,如商品、价值、价格、货币等。司马迁没有达到构建类似于古典 政治 经济学那样的完整经济理论体系的理论抽象高度。之所以如此,又是因为:一方面,当时中国的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更谈不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和发展,而古典政治经济学首先是商品市场经济的理论抽象。是资产阶级要求在经济思想上的反映;另一方面,先秦思想家和司马迁都没有在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即价值上作多的 研究 ,没有形成系统的价值理论。而且,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的概念是模糊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理论范畴和经济概念的非确定性,无论外延、内涵都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比如本末、奢俭、兴利、除弊、富民、长技、商战、轻重、子母等,都没有明确的公认的定义,谁也说不准它究竟指什么,也不顾前人、旁人的用法,用意会的办法去理解并运用各个经济概念。

与之相反,西方早期经济思想家所建立的经济学范式是其后来以至现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不断发展升华、推陈出新的坚实基础。因为范式是一门学科内被人们共同接受、使用并作为交流思想的共同的一套概念体系和 分析 方法 。按照美国 科学 哲学 家汤姆斯•库恩的说法,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都是一个演化与革命、积累与创新、连续与间断交替发生的过程,典型的形态是受某个既定的哲学范式支配的积累性常规研究与突破旧范式的创新性非常规研究交替出现的历史进程。西方古典经济思想提供了一系列经过理论抽象的基本范畴,如商品、价值、价格、货币等。它们共同构成了经济学理论的范式。在这个既定的范式的支配下,古典经济思想研究最终形成了一个对经济学 问题 进行系统解答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有了这个共同的范式,一方面,同时代的经济学家能够有一个以自己的信念或基本观念为背景的概念和文字表达系统,这样相信这个范式的从业人员就有了共同的学术 语言,彼此用这种语言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另一方面,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就可以“交流”了,特别是后代的经济学家就能够继承前人,不断地修正或发展前人研究成果,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将经济学理论愈来愈深化,愈来愈科学化。

这一点几乎是导致中西经济思想发展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之一。经济学范式的缺乏应该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致命伤”:那里不同的概念体系、学术语言成为学术交流的严重障碍,也是理论难以形成共识,进行代际交流从而不断走向深入的“鸿沟”。

其次,中国经济思想缺少形成系统的经济理论体系所需的一切重要的理论品格。司马迁以后,中国的经济理论走向衰落,理性色彩褪化,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窒息经济思想理性的特性,中国经济思想逐渐丧失了形成系统的经济理论体系所需的一切重要的理论品格。这些特性包括:

(1)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西欧中世纪经济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文艺复兴运动及人文主义将经济学从神的统治中解放出来,经济学因此跨上了理性的轨道。

然而, 中国古代在“道德哲学家”孔于思想支配下的中国经济意识形态领域里,具有的不是宗教色彩,而是道德伦理色彩。中国人的道德 心理特别强烈,2000多年都在克制那种“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这种强烈的道德心理存在,不仅大大地妨碍了经济思想的成就,成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贫乏的重要原因,而且迫使历代思想家披上道德外衣,像中世纪西欧思想家披着宗教外衣一样,研究经济问题。在他们的思想中夹杂道德伦理意识。例如,安插流民,募民屯耕。薄赋敛。抑兼并,体恤民众生计,爱民如子……是因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仁者爱人;抑末;困辱商人,禁止穿戴“奇装怪服”,严禁奢侈品生产和流通,反对进口“奇巧淫技”……是因为担心破坏纯朴、敦厚的 社会 风气,扰乱了愚钝、麻木的民性,消费标准上的僭越、财富分配上的凌夺,商品交换上的欺诈。 农业生产领域中主佃关系的紧张……是因为世风不正,人心偏邪.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 自然 也离不开道德方面的整顿。直到晚清,开近代风气的社会激进批评家龚自珍还著书坚持“统之以至淡之心”,来调剂贫富悬殊、维持财富占有上“小不相齐”的局面,以达到王朝久安长治。这种道德伦理对经济思想的制约力较之宗教要更为强大。道德伦理具有巨大的历史张力,阻碍经济思想肯定人的谋利动机和谋利行为,反对围绕“利”思考社会经济生活,反对基于此 组织社会经济生活。

(2)疏于 理性思维 。司马迁以降,先秦典籍如《管子》中许多优良传统,例如,重视用数字、重量、尺度 统计方法研究经济问题,重视理论探讨和充分说理的学风等,都没有被继承下来。中国历代经济思想家从来没有想到通过深入研究、仔细观察建立真正“以不变应万变”的理论体系。征赋纳税的办法、修正方案倒是很多,就是没有赋税原理;铸钱、行钞议论纷然,就是没有货币理论;土地问题时常出现,土地改革方案(名田制、井田制、占田制……)汗牛充栋,就是没有国土经济原理;抑商喊了2000多年,商人照旧衣锦食肉,就是没有人对商业资本进行过认真研究.两汉以后,经济思想的实用更加明显,他们在理论上很少突破先秦经济思想基本框架。著名学者甘乃光说:“我国经济思想除了先秦以外,汉以后的思想家实不能越先秦思想家的雷池一步;汉后的经济思想不过是延先秦的余绪罢了……汉后什么王莽、李觏、王安石,以至最近谭嗣同等实在无特别研究价值。”这个说法虽然过激、绝对、片面,但从理论成就上说,决不是毫无道理的。经济思想的实用性,大大妨碍了它本身的一般性指导意义。

(3)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是封闭性的,是在这块生养不息的“神州”大地独立产生的。谁能找到它受过外来经济思想的 影响 痕迹? 谁能说在佛教输入、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西域商人来华贸易以及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等几次较大的来自外部 文化 的冲击运动中,经济思想受过什么冲击? 因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经济思想大致分为两个极端:一是纯中国的,以整个古代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经济思想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为代表;一是纯西方的,以资产阶级改良派经济思想出现以后的经济思想为代表。西方经济思想,即便是在早期、中世纪,也是开放型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古希腊、罗马思想家几乎成了西方所有国家的人类的精神童年偶像;托马斯.阿奎那一个人几乎代表了西欧中世纪的思想,亚当。斯密的理论影响遍及欧美各国。西方各国的、历代的思想家几乎是超时空的。

由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辉煌的经济思想并没有像西方古代经济思想那样,自然演化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古典经济学和后来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等系统经济学理论。通过以上中西对比,分析出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天生缺陷,不难得出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落后仍然是社会经济演进的合理结果。这也正好印证了经济学本身的历史属性:经济学理论自身的发展过程,没有任何超越历史性质的要素产生,因为任何经济学理论都只能产生于历史发生过的经济问题与经济现象之中。

参考 文献 :

陈岱孙,《从古典 经济 学派到马克思》,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郭庠林,《 中国 封建 社会 经济 研究 》,上海 财经 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蒋自强、史晋川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2001年版。

刘泽华,《中国古代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马涛,《经济思想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谈敏,《法国重农学说的中国渊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赵靖、石世奇,《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有关浅谈古代经济论文推荐:

1.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2.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3. 有关古代文学论文

4. 浅谈社会经济相关论文

5.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6. 浅谈比较文学大学论文范文

德州学院赵岩论文发表

1.垦利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编辑本段] 女,1969年2月生,山东省博兴县人,汉族,大学学历,现任垦利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党组成员。 赵岩1988年7月毕业于 临沂师专。历任: 东营区辛店二中教师, 垦利县城建委办事员, 垦利县房地产开发公司办公室主任, 共青团垦利县委副书记, 共青团垦利县委书记,垦利县高盖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政协办主任(其间:山东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函授学员),垦利县妇联主席、党组书记,垦利县科技局局长、党组书记。2003年1月,任垦利县政府副县长, 党组成员。 九届县委委员。 2.深圳仙湖画廊特聘画家 [编辑本段] 笔名山石,辽宁铁岭人,1958年出生子抚顺。八八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现为中国肖像漫画艺术研究员、深圳仙湖画廊特聘画家、省美术家协会抚顺会员、西安西部艺术沙龙专业画家,多次受到国画大师关山月、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国画大师宋雨桂、丁绍光、玉盛烈、著名画家谢楚余、西安中国画研究院樊州、北京中国画研究院画家宋宜春、衣惠春、书法家汤文奇等名家指导。从艺三十余年擅长人物、山水,兼攻花鸟、飞国画、油画、年画、肖像的艺术创作。 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省级美展。八三年宣传画参加市美展,并获奖;八七年夏"大连之"中国国际艺术节作品《牧羊老人》获三等奖;八七年在北京中国城建系统美术书法展作品《全民齐动手,大家办建材》参展,并获优秀奖,发有带国徽的证书,并发表在《中国建设文摘》首版;八八年冬国画《人物》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首届美术书法联展获优秀奖;丸一年国画《油城新貌》被美国大石油商收藏;九六年参加全国"雷锋杯"大赛作品《东北乡村》获优秀奖;九七年迎香港回归作品《伟人风采》参展获奖。 近年来,自费到祖国名山大川采风,写生考察,先后二次登黄山、泰山、九华山、雁荡山、长白山、峨崛山、长江第一湾。三次去云南、石林、昆明、丽江古城、玉龙雪山、大理、蝴蝶泉、西藏地区、贵州黄果树瀑布。八次去深圳、广州、成都、重庆、延吉、孔府、岳阳等名胜古迹风景区,写生采风。二O O 0年春在丽江古城"纳西和画屋"举办"古城写生画展",受到中外朋友的赞扬。作品多次被美国、英国、日本、台湾、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香港等中外朋友收藏。服务项目:绘制艺术肖像、风景人物、临摹名画、大型壁画、仕女人物。 3.专职画家 [编辑本段] 出生于内蒙古扎兰屯市,1995.9-1999.7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攻读美术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2000.9-2003.3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攻读油画民族性与现代性方向,获硕士学位;2003.3-2006.9东南大学艺术学系攻读艺术学、艺术原理方向,获得博士学位;目前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专职画家。 4.历史人物 [编辑本段] 字鲁瞻,号秋巘。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寓居溧阳(今属江苏省)。生卒年不详。宋代丞相赵葵后代。早年遭遇鲁王(雕阿不刺,弘吉刺氏贴木之子)诬谤而退居江南。赵岩长于诗,在太长公主前曾立赋八首七律,大受赞赏,得公主赏赐甚盛。而其出门即将金银器皿“皆碎而为分,惠官中从者及寒士”(元·孔静斋《至正直记》卷一“赵岩乐府”条)。赵岩又好酒,人称“醉后可顷刻赋诗百篇,时人皆推羡之”。然一生潦倒,晚年醉病而卒,遗骨归长沙。其散曲仅存小令一首。但此曲笔调活泼,构思颇见新意,在元曲中亦可算作佳作。 5.佳木斯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 [编辑本段] 男,佳木斯中心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1984年毕业于佳木斯医学院。曾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研究所进修学习。获市科技进步奖项一项,撰写国家级、省级论文多篇。 6.历史人物(画家) [编辑本段] 梁驸马都尉,善画人马,挺然高格,非众人所及。有《汉书四域传》、《骨贵马》、《小儿戏舞》、《锺馗弹棋》、《诊脉》等图传于世。 赵岩 赵岩男副教授我国年治疗毕业于中国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分会年在中国移植多次协和医科先后大学获得国外医学分会四川博士学位专业-年在青年美国加州临床大学浙江进行博士副教授后研究年起在发现北京博士协和医院引录工作至今协和年在北京方面国家协和医院任众多内科住院合作中心医师年被聘为北京小组实践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疑难科研究生主治医师医师年任湿进行免疫科副主任交流年获北京大学协和坚持医科大学日本系统北京协和通过医院临床文章免疫科研和风湿病学介入博士学位病人-年在硕士美国加州留学大学圣地亚哥和洛山矶分校医学内科院通过临床免疫抢救导师专业进行联系导师博士后研究年以来一直在 北京自然协和多次医院临床天津研究员免疫风湿科有着工作 年初开展结缔组织我国病干细胞移植治疗成功科室抢救经验了沈阳多例现为疑难自身会议免疫性疾病应用病人医生记得采纳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