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婚姻的本质不是交易。因为婚姻是在两个人相爱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果你现在正处于一段亲密关系中,你会不会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依赖对方?是什么原因让你不离开你的伴侣呢?还是你在等待另一个更好的伴侣呢?当然我希望你拥有足够的奖赏价值需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但接下来的文章就是重点讲述这些问题,我们暂时不讨论爱情,那是另一章的主题。这章我们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人际关系的交往过程。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知道,亲密关系的发展是双方都得到了一定的奖赏价值,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满意的奖赏价值。两个人必须都满足自己的利益,这样亲密关系才能持续下去,反之,则不然。根据这种观点,与他人交换理想的奖赏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这一过程就是社会交换。这样讲起来好像有点太功利,但我们现在是以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亲密关系。我们确实会发现,对方如果提供了你所需要的体贴、关心、经济保障,你也给予了对方支持、理解和尊重。这就是一种社会交换。 我们因为一个人的支持而对她心生好感,我们因为她的帮忙而喜欢对方,这些泛指在人际关系中的奖赏。能给人带来愉悦和成就感。那么必然的,因为这些我们也会付出一些代价。需要陪伴对方而失去自己的时间,相处之间的开销,因为担心关系的不确定而感到的担忧。这些都是在亲密关系中的后果都是代价。 人际关系带来的奖赏和代价之和就是结果,即交往中的一方综合得到的净收益或净损失。把所有的我奖赏和所有的代价相减就得到: 显然,如果你和伴侣之间的快乐大于烦恼,那么关系就是正数的,但人际关系的相处,大家都是追求最好的结果,而结果的正负并不能决定是否要留在伴侣身边。这里有两个重要的评价标准:第一个就是我们的期望;第二个就是假如没有现在的伴侣,我们会认为自己过得怎样?在两人的相处中,如果你们的争吵次数已经大于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我们会怎么做呢?我们是不是很少去观察在一段感情中,自己付出的与得到的是不是失去平衡了? 相互依赖理论假定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比较水平(简写为CL),即我们自己认为在与他人交往中应该得到的结果值。CL是根据过去的经验为基础的。如果你曾经有过一个很好的亲密关系的伴侣,那么你的结果值就会高,你还会期望遇到更高的满意关系。相反,如果你曾经有一段低CL的结果值,你对新的亲密关系的期望会低一些。 如果你现在的亲密关系高于你的结果值,你会感到非常满意。相反,如果低于你的期望,虽然在其他人看来已经是很好的伴侣,但你仍然会不满意。关系中的满意度并不仅仅取决于交往结果绝对意义上的好坏;相反,满意度来自交往结果和比较水平之差: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期待,每个人对自己的亲密关系都会有一个期待,或许因为以往的想象会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也或许因为与前男友的相处,都是决定你期望值的高低。期望过高会失望,期望过低反而会满意。现任男友比前任男友带给自己的感觉更好会很满意这段关系,相反则不满意。现在想来,那句“降低你的期望值”、“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是很适合运用到亲密关系中。自己也会因为期望过高而不满意一段感情,在下一段感情中或许又会以上一段感情为标准来感受自己的满意度。 满意度并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决定亲密关系是否继续的主要原因。还有第二种标准,即替代的比较水平(CLalt),来确定我们在其他的亲密关系中是否会更好。CLalt指如果我们抛弃目前的亲密关系,而选择更好的伴侣或情境,所得到的交往结果。CLalt就是我们可以容忍目前伴侣的最差结果。我们可能会因为遇到比现在更好的伴侣而离开现在也满意的伴侣。因为人总是追求可能的最好结果。如果我们对这段感情不满意,但在没有出现更好的伴侣之前,我们也是不会离开现阶段的关系的。这就是很多家庭的夫妻,虽然他们的关系已经破裂,但他们不会选择离婚。 CLalt决定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依赖度。不管你满意与否,如果你认为现有的关系是你最满意的结果,你不会去关注其他的伴侣。如果你不满意现有的关系,哪怕遇到了好一点点的伴侣,你也可能会选择离开。 但是Clalt的高度真的会让我们选择离开吗?如果要计算的话,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你是否要离开现有的亲密关系:对伴侣的投入和离开时所要付出的代价,以及自己的自尊,都说生活久了,彼此间的感情就像融为一体,如果要分开,就像否定了从前的自己。这些都是会考虑的因素。所以CLalt是一个复杂的评判过程,包括离开的代价—如投入的损失—和他人产生的诱惑,这样就得到: 总而言之,社会交换的三个重要因素是人们关系的结果,比较水平(CL)和替代的比较水平(CLalt)。一段感情,会因为你的期望值而变化,因为在你心里的满意程度而变化,也会因为你要离开的代价而变化。按经济来说,亲密关系中,能把人依赖在一起的是各种的利益关系。在亲密关系中,女生的期望过高,所以对这段感情不满意,但是她又遇不到比这段关系更好的伴侣,她还是会选择在一起。即使遇到了,也会评估自己离开的代价是大于那些诱惑还是小于那些诱惑。记得有次奇葩说的辩题是:“如果结婚后,你遇到了真爱怎么办?”我想这个问题,真的不止你是否对这段真爱的情感有多深,而是取决于上诉三个因素互相评价的结果。 这里将人际关系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AA1:当前结果>CLalt>CL 这段关系幸福而稳定 A2:当前结果>CL>CLalt 这段关系幸福而稳定 B:CL>当前结果>CLalt 这段关系不幸福但稳定C:CLalt>当前结果>CL 这段关系幸福但不稳定DD1:CLalt>CL>当前结果 这段关系不幸福也不稳定 D2:CL>CLalt>当前结果 这段关系不幸福也不稳定 如果CL和CLalt都好于或者差于个体的当前结果,这两者孰高孰低都没关系,重要的是CL与CLalt与当前关系结果的相对位置。现在明白了,有时你选择了一份职业,虽然工资低,离家远,对自己的成长也没有帮助。但你还是不会选择辞职。因为你找不到更好的选择了。这就是现实困境。就像恋爱也是如此,有时候你不得不选择一个你都不是很满意的恋人,因为你遇不到一个更好的伴侣。虽然这让人很难接受,不过这却是事实。 如果你拥有完美的亲密关系,你的另一半忠诚、细心、聪明、富有、上进,你的每一天都很满意幸福。可如果有一天你的另一半因为其他事而耽误了对你的照顾呢,你会感觉怎么样?人的期望值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你享受到的满意程度越高,你的期望值就会越高,那么你当前的结果就会越来越低。CL是会随着你过去的经验而波动起伏的。 文化的变化也会增加我们的CLalt,随着经济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升,一些女性会更愿意离开不稳定的关系。她们有更对的选择来决定是否要离开那段不稳定的感情。人总是无法满足的,你得到了好的,你会想要更好的。CL升高,就像恋爱初期,每个人都在全情投入,但过了蜜月期,你就会觉得对方不如之前那么好了。CLalt的升高,就像一些想要离婚的女性,也许她们因为害怕离开这段关系会找不到工作,失去的代价是无法承担的,但因为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另女性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也给了离异女性更多的自由。她们就会愿意离开那段不稳定的关系。 相互依赖理论把浪漫的亲密关系功利化了,好像其它的因素都不重要。当然一段感情不可能只是这两种因素的,一段感情能否成功,也取决于你适应外部不可控压力的能力。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把奖赏与代价按照商业模式的计算,确实对亲密关系的发展有重大意义。那些相濡以沫的伴侣比那些彼此提供奖赏少的伴侣更可能长厢厮守。 一段亲密关系中当然避免不了争吵和恼怒。在恋爱期间,大家不愉快的心情可能会少一些。但在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或者结婚后,你总会发现自己生气的次数在升高。因为彼此的熟悉了解,你们会对伴侣的要求更加严厉,也许同样的事件,在陌生人面前你可能会表现的彬彬有礼,在 伴侣面前就会表现地令人讨厌。 亲密和依赖似乎是纵容了伴侣间的无礼行为,而不是体贴周到的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伴侣间的相互伤害会给婚姻带来危害,离婚的时候,大家细数都是都是在婚姻中的不满。即使那只是几件小事,但也会印象深刻而掩盖好的事件。“坏的力量比好的更有力量。”比如我们会更在意失去的而不是得到的。比如今天伴侣分别夸奖你一次和批评你一次,你觉得你会更容易感受到哪个情绪多一点呢,一般来说都是批评。 实际上,要保持满意的亲密关系,我们或许需要保持至少5:1的奖赏-代价比率。这是根据一位科学家的研究数据表明。如果想要一段满意单位亲密关系,需要更多的奖赏而不是减少代价。如果你做了一件事惹对方不高兴,你可能就要做五件开心的事,对方才能原谅你之前令他不开心的事。有句话说得很对,满意的夫妻关系的发展中,“做爱的次数要大于吵架的次数”,而不幸的婚姻都不是这样做的。 那为什么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大家却不知道呢?其中一种可能就是两人对奖赏和理解的含义有分歧,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你给我的不是我想要的”,或者对方方在做一些深情的举动时,疏远型和恐惧型的丈夫和妻子根本就感受不到对方的深情。他们或许在相互依赖中会感到不舒服,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亲密感是令人愉悦的。 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会表现出两种动机:一种是接近:我们想要获得正面的结果,期待渴望的结果。另一种是回避:我们会试图避免负面的关系结果。 虽然两种动机的存在,但并不代表它们是正反的两面,而是各自独立的在起作用。 一段亲密关系中,愉悦和痛苦是并存的。接近动机的人会关注伴侣之间所采取的亲密的举动,为自己做的一些满意的事,比如为了让对方高兴,陪她看一场自己不喜欢的事。他会更愿意去做。而回避动机的人可能会关注对方与自己的一些冲突,试着去避免,也感受不到更多的亲密。有时接近虽然甜蜜但也会不稳定,有时回避是安稳但不幸福。只有两种共同起作用,才能收获一段满意的亲密关系。 人类动机的自我延伸模型的核心思想,该理论认为,能扩展我们的兴趣、技能和经验的伴侣关系就能吸引我们。 一段长久的亲密关系中,我们会讨厌一成不变的生活。大家都变得越来越熟悉,没有一丝的新奇感。只有两个人都保持成长的状态,一起去尝试更多的提高亲密关系的发展,一段感情才不会沦为平庸和单调。记得很早之前,在电视上看到一位结婚10年婚姻很幸福的男性,问他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诀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婚姻没有什么秘诀,我们每个人都会变,去年的你和今年的你是不一样的,我们永远能发现对方身上不一样的地方。这样我们就不会厌倦和讨厌对方。”现在想来,他们是共同成长的,就是一本书,它不断地吸引着你去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也不断地促使着你去尝试更多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魅力。 在恋爱期间,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刚开始两人很甜蜜,恨不能无时无刻地粘在一起。但到了中期阶段,大家都会遇到一个平静期,大家变得不像起初那么甜蜜了,感觉关系没有一点儿进展。这会让人担忧,但不应该感到奇怪。 根据关系紊乱模型,随着新伴侣开始习惯于他们日益增加的相互依赖,我们应该预期到会有一个混乱和调整的时期。 因为随着亲密关系的深入,他们打破了自己生活的常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可能周末一方想要留在家里,另一方却想出去和朋友一起。这样会打破彼此的计划与安排。这种时候,如果是中等亲密关系,伴侣会慢慢学着调整和适应彼此的新角色,可能会出现一个调整和重新评价的动荡期。两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都在摩擦碰撞,怎样找到新的相处模式,都是混乱无章的,两个人都需要付出努力来改变自己去找到舒适的模式相处。如果随着亲密关系进一步的增加,则随着疑虑减少、朋友调整和伴侣间新的相处模式,关系就会安定下来。两个人都得到了对方的认可,满意度会重新开始但却缓慢地增长。 通过研究观察那些夫妻的亲密关系,在结婚前两年之后,过渡期会上升到一个高峰期,每对夫妻都会感觉到满意度下降,有些夫妻下降的更快。这方面男性和女性是一样的,但结果更糟糕的事,在过渡期的这段时间,满意度也下降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象呢?这里有几个原因:首先,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怎样才能显得彬彬有礼,体贴入微,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就能做到,但这需要花心思。一旦求爱成功或关系稳定,人们或许就不愿去努力一直保持风度翩翩。 其次,相互依赖会放大摩擦和冲突。因为对伴侣的依赖,我们彼此带给彼此的独特与宝贵的奖赏,这样也就表明,他们带来的挫折感也更加伤害彼此,即使是无心的。就像比如是工作上的压力,如果是其他人,那么对你的影响就不会那么大。 第三,亲密意味着伴侣了解你的秘密、缺点和劣势。如果发生冲突,这些都是伤害对方的武器。但是即使这些是无心的,可还是比其他人更能伤我们的心,伤害你最深的那个人或许往往就是那个你最在意的人。 第四,每个人都知道结婚后还是会存在很多矛盾的,但婚后还会有意料不到的麻烦。第一个意外就是,我们自以为知道的事情真相。在前面章节里提到的“致命吸引力”就是一个例子,在婚前可能你被他的一切所吸引,婚后才发现,他就是一个渣男,在很多方面都不负责任,在孩子教育方面也有严重缺失。另一个意外就是孩子,你会发现那些你根本不知道的讨厌的事。为人父母是一个考验夫妻伴侣亲密关系的挑战。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做父母很有趣,自己的孩子很可爱,两人会因为有了孩子而更亲密。但现实却不是的,养育孩子是无休止的工作,夫妻一起快乐相处的时间也减少了,冲突也越来越多。这是亲密关系的满意度也会急剧下降,女性尤为明显。所以,如果结婚之前没有预料到这些,那么肯定会大吃一惊的。 虽然婚姻关系与我们想象中的亲密无间、快乐无忧的生活相去甚远,这之间的落差会觉得自己被上当了,有时可能不这样认为。但婚姻生活是需要我们用心经营的,仍需努力奋斗和无私奉献。如果一味地对婚姻生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么最后一定会失望。 所以,由于缺少努力;相互依赖的放大镜作用;对敏感信息通达的的武器;不受欢迎的意外;不现实的期望,人们不能维持亲密关系开始时那样的关系,在结婚头几年都会满意度下降。这些都是亲密关系的正常发展阶段,不要以为你就不会遇到。有时对要遇到的亲密关系的矛盾和现实,有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能更好地应对和避免减少这些将要发生的事情。 这一观点也提醒我们在亲密关系中,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珍惜自己的伴侣,给对方更多的奖赏和责任心。婚姻是需要经营的,在一段长时间的亲密关系中,我们要接受这些变化,没有人能永远一直保持激情。在磨合期,需要两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互依赖理论好像听起来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只享受自己能从中得到什么,虽然听着好像不那么好,但却很实用。其实在很多其它方面,我们也同样希望伴侣能够兴旺发达。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想要留住对方,如果双方的依赖程度是一样的,那么你们的关系是有利的。如果你珍视这一段感情,你就要提供更高的价值使对方留下来继续保持这段感情。即使作出一些努力和牺牲,最后还是有利于自己的。即使人性本贪,但在亲密关系中,为了得到更多的奖赏,人们还是会有温情和体贴周到。交换的亲密关系:得到的利益要及时偿还。 交换关系的彼此都不喜欢彼此欠债,共同做出的努力要彼此贡献,认为只有自己在所得是才会关注他人的我需求,拒绝别人也不会感到愧疚。这种关系一般存在于陌生人和熟人之间。 共有的亲密关系:对彼此需要的相互应答。 共有关系的人不会计算为对方付出的代价,他们更关注伴侣的幸福。即使得不到回报,需要一些牺牲,他们也会关注伴侣的需求,让伴侣感到幸福。结果是收获更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人们喜欢这种共有的婚姻关系,有价值的恋爱关系通常是共有关系,这种关系和适用于友谊。在共有的亲密关系中,大家也是期待对方的奖赏,但方式不一样,他付出的是期待更长久的回报,而不是及时回报。本质上和交换关系是一样的,但做法不同,收获也会不同。所以相互依赖理论揭开了一个道理:如果想要别人对你好,你必须先要对别人好。越来越明白,在一段感情中,不要去计较自己为对方付出了多少,对方回报了多少,这样就变成了双方都是用共有关系的方式交往。真的对一个人好,就要不怕付出,只有你真的付出了,让对方感到幸福,反而能收获更多的幸福。 一段满意的亲密关系中,双方彼此的公平理论是成比例的,也就是说,你的贡献和与她的贡献是相似的。 并不是说要相等的奖赏,而是如果他们的贡献不同,就很难达到公平。根据公平理论,只有在伴侣贡献较多,亲密关系才是公平的。如果一方过度获益,或者收益不足,都会造成关系的不满意。过度收益方的伴侣会觉得自己受之有愧,收益不足方也会觉得自己付出太多一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虽然有影响,但如果一段关系顺利,双方不会去在意这些,往往是一段关系不满意的时候,大家会在那里计较了。如果收益不足,你可以改变自己的贡献值或者恢复实际的公平。如果这样失败,就调整自己的认知,使自己相信现在的关系是平等的,如果这样也失败,只能放弃关系去别处寻找婚恋情。你是收益不足方,你当然可以去改变,那如果是过度收益方,你会改变吗?根据调查研究表明,过度收益会造成某些不适,虽然很满意但关系不一定就好。另外一些数据却不符合公平理论,因为没有人不喜欢得到过度收益。或许是之前收益不足,现在过度收益。这方面不太有确定的数据比较。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在关系满意的时候,大家不会在意公平理论,而不满意的时候会在意公平理论。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一个人要是爱一个人就要付出自己的全部,很多女生会享受男生对自己的关爱,反之,男生也如此。如果他们喜欢这样的关系就不会说谁爱谁多一点了。其实说到底,还是要相互付出,不能差距太大。这样才能拥有一段满意的亲密关系。 因为亲密关系的相处会孕育出忠诚,想要持续亲密关系的意图。忠诚的伴侣会相互分享、支持、诚实、信任对方,这些都是与正面品质相联系的。他们会计划未来的生活,但也有一种忠诚是和负面品质相关的,痛苦的伴侣也会忠诚对方,并不是不想摆脱原状,而是他们觉得就改那样做。 我们会因为什么而忠诚一段感情呢?这里研究者们制定了一个表格。 满意水平、替代伴侣的质量和投入数量三个方面来决定忠诚程度而使人愿意留在一段亲密关系中。 忠诚还不止一个单一的概念,也有三个类型。第一个是个人忠诚,即人们受到伴侣的吸引,亲密关系令人满意,而希望关系继续时表现时的忠诚。第二种强迫忠诚,即离开关系的代价过高,人们觉得不得不继续现有关系时表现出的忠诚。第三种**道德忠诚,即来自伴侣或亲密关系的道德责任感。他们认为为了责任和道德,是不允许自己违背誓言的。 在一段忠诚的亲密关系中,个人忠诚是最强烈的。但另外两种也会受影响。有些夫妻虽然不再相爱,但因为责任还是不会离开这段关系。在亲密关系中,忠诚的人会为了长久的幸福更愿意付出努力。忠诚的人会促进顺应性行为,他们会克制自己不以愤怒来应对对方的愤怒,他能容忍伴侣的迫害性行为,不是软弱而是自我约束,避免更多的争吵。忠诚的人还会表现出更多的牺牲愿意,为了关系的融洽,做出适当的妥协,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也会克制自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忠诚的人还会认识到优越感,他觉得自己的亲密关系比其他都要好,自己在亲密关系中享受更多的奖赏。 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我们相互这样做,会促进关系的愉悦。虽然我们内心根本上是贪婪的,但对待好友和爱人常常是无私的、体贴的河关爱的。也许以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一段亲密关系会让人觉得太理性。但这些研究确实对我们的亲密关系是很有帮助的。我们细细去观察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善于发现这些,我想我们可以明白在一段感情中自己是怎样的和应该怎样做。
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开放,大学生们开始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爱情也随之着进入到了心理学界的研究领域。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爱情是大学校园经久不衰的话题。从恋爱的含义、大学生恋爱的动机以及恋爱的特点进行逐步分析,并提出正确对待大学生恋爱的对策,一是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引导大学生端正恋爱动机,三是增强大学生抗失恋挫折的承受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
古往今来,爱情都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在大学校园里,爱情更是得到了社会、家庭、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十分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在大学期间谈过恋爱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80%,而且女生的比例还要略高于男生。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爱情不是树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而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心灵沟通。婚姻家庭大辞典里对爱情是这样描述的:爱情是存在于人类两性之间的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人类男女间基于生命繁衍的本能和确保身心最大快慰而产生的互相倾心和追求的生理和社会的综合现象。
本文认为,所谓爱情就是男女之间基于生理的、心理的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形成的最强烈、最真挚、最持久的吸引和倾慕之情。首先,爱情是在男女之间产生;其次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包含认知成分,不等于低级情绪;第三爱情有其生理基础,包含性欲和性感在内,不等于纯粹的精神恋爱;第四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恋爱心理,则是人们在生理成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和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以自我意志为标志,表现出来的对异性的好奇、接近、恋爱等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1]。
一、大学生恋爱的动因
大学生的恋爱与社会上的一些恋爱不同,它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阶段、特定的人物之间产生的。大学生的恋爱相对于成人的恋爱来说显得更单纯、非功利化一些。但随着校园逐渐融入社会之中,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也显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一)生理发育成熟
当前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处在18岁~22岁之间。生理学认为,这一年龄段的青年人生理各方面变化仍处在迅速发展阶段。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在生理的各方面都基本发育成熟或趋于成熟。生理上的成熟,特别是性器官的成熟和第二性特征的发育,必然导致性意识的萌发和觉醒,导致对异性向往、追求和爱慕的情感产生。这是人类的自然属性,也是爱情萌生的原始契机,是大学生恋爱的内驱动力。
(二)情感需要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一方面他们渴望与人交往、渴望他人理解,另一方面又存在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渴望展示自己。尤其在有异性的场合,会千方百计地展示自己的优点和能力,表现得会更加出色,在与异性交往时会出现一种愉悦感,提高心理兴奋程度。所以,当他们遇到理想的恋爱对象时,就寻找机会进行试探与追求。有调查显示[2],在恋爱的主要目的上,有58.40%的大学生选择了“感情寄托”,说明情感的需要是导致大学生恋爱的主要因素之一。
有研究表明[3],恋爱并不完全是出于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也有其他非感情因素,如“孤独”、“空虚”、“寻求享乐”、“功利”等动机。另外,大学生在恋爱方式上也逐渐多元化,开始出现“快餐式”的恋爱、功利式的恋爱、网恋等。在处理失恋的方式上,也存在很多不理智的方式,有些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心理因素
导致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因素非常多。首先,渴望与好奇是导致大学生恋爱的首要因素。未知的事物对人来说总是神秘的,充满了诱惑力。再加上许多影视作品对爱情故事的渲染,对于许多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来讲,尤其具有诱惑力。所以当爱情来敲门时,他们就会去尝试一番,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好奇。
其次,从众和攀比心理。个人在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被称为从众心理。有的学生本来没有谈恋爱的念头,但是看到周围的同学谈,就会激起恋爱的动机和行为。尤其是同宿舍的几位同学,一旦有人开始谈恋爱,其他人也会陆续谈起来。另外,有的学生谈恋爱则是为了攀比,满足虚荣心。比如,有的学生看到同班同学找了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对象,其他人也会想找一个超越别人的对象,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却不多考虑双方的兴趣、性格、背景是否合得来,是否有共同语言、目标和理想等。
最后,摆脱孤独与寂寞也是导致大学生恋爱的因素之一。现在大学生大多是远离父母亲人来异地求学,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常常会产生一种无助、孤寂的感觉。另外,大学生还常常面临人际交往、择业就业、学习考试的压力,使他们产生压抑感。而只有恋爱,与异性建立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可以转移注意力,也可以借助恋爱来摆脱孤独感。
(四)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网络时代为信息的传递创造了最快捷简便的渠道,加之大学生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参加,他们正逐渐融入到这个社会中去,并受其影响。如西方的恋爱、婚姻价值观念正逐步通过其影视作品、网络媒体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部分大学生价值观中的消极因素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如一味追求享乐、没有责任心、游戏人生等。中国人婚念观的改变、家庭矛盾的冲突对大学生也是个冲击,因此,他们既渴望婚姻,要建立在符合个人意愿的感情基础上,又不免受到西方婚恋观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在是否恋爱、如何恋爱等问题上产生诸多疑问,难以抉择。此外,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分层化,使得人格还不完善的大学生在面对恋爱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4]。
二、大学生的恋爱特点
(一)恋爱行为公开化、恋爱年纪低龄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恋爱也呈现出了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特点。首先,大学生的恋爱时间前移,出现低龄化。很多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很短的时间内,如一两周的时间里就开始了恋爱,这种恋爱常常是盲目的,一见钟情式的,没有感情基础的恋爱。其次,大学校园里恋爱的'人数增多。在大学谈恋爱被认为是一种很时尚的行为和潮流,有的寝室甚至多达三分之二的学生处于恋爱或即将要恋爱的状态。第三,恋爱的行为公开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大学生的恋爱已经司空见惯,已经被学校、学生和家长所接受,因此,大学生的恋爱已不再是遮遮掩掩,见不得光的行为,大学校园随处可见情侣一起吃饭、上学。
(二)恋爱关系过程化、恋爱结果脆弱化
大学生毕竟还没有迈出校园,尤其在经济上、事业上没有独立,因此,对双方的爱情并不会有真正的物质基础保障和承诺。在一项以“大学期间谈恋爱的主要目的”的调查中发现:28.3%的大学生选择“体验爱情的幸福”,37.6%选择“充实大学阶段的生活”,11%选择“将来结婚成家”,由此可见,大学生注重恋爱的过程,而不注重恋爱的结果。因此,大学生的恋爱常常强调的是爱的“现在进行时”,把恋爱与婚姻相分离,不考虑爱的“将未完成时”;谈恋爱不以婚姻为目的,常常只是寻求感情寄托,恋爱成功率很低;“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毕业就分手”等口号在大学生中逐渐被接受。
(三)恋爱动机多样化,婚恋观念开放化
有研究表明,大学期间有过恋爱经历的占70%,其中37.4%的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在于消除寂寞,57.6%的大学生认为恋爱的目的是“体验爱情的幸福”、“充实大学阶段的生活”、“赶恋爱的时髦”等,追求的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将爱情进行到底”仅仅是校园爱情童话。
三、大学生恋爱的教育对策
大学生恋爱在大学校园里是不可能杜绝也杜绝不了的现象,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对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要对症下药,正确引导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充满乐趣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并且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该采取各种活动,如定期开展讲座为学生传授恋爱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业、生活和恋爱之间的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情操,吸引和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目光和兴趣,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校园活动中,降低学生恋爱的几率。
其次,引导大学生端正恋爱动机。爱情是一种高尚的感情,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生活,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但是,爱情也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学生应树立“只有拥有正确的爱情观,才能寻求到和建立起美好爱情”的观念。学校、社会、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动机,树立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恋爱。如在正确的时间谈恋爱,恋爱时不要以貌取人,不要以经济基础、家庭背景、门第等条件来判断人,而应该将“情投意合”和“志同道合”结合起来,注重恋爱对象的性格、内在品质、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防止恋爱过程中的各种不良动机,使大学生能够克服消极因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正确认识和把握恋爱、学业、生活之间的关系。
最后,增强大学生失恋抗挫折的承受能力。失恋是恋爱过程中常常不可避免的,很多失恋学生不愿面对失恋的现实,痛苦万分,大学生应作做好接受失恋并承受失恋所带来的痛苦的准备。大学生应该认识到,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应理智地认识到爱情既然有成功的、甜蜜的,那么也有失恋后的痛苦和苦涩。何况人生的挫折有很多,恋爱挫折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要以积极的心态去接受。学校和教师方面,应该对失恋的学生多加关心和引导,帮助其找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分析在此次恋爱过程中的得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让学生学会在挫折中成长,不断改造自己,磨炼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增强挫折的承受能力,迎接更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王俊燕.“90后”女大学生爱情观探究[J].德育与学生工作,高教论坛,2010,(6).
[2]袁立.当代大学生恋爱态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4).
[3]方小年.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5).
[4]许金杏.“90后”女大学生恋爱心理探析[J].社会学研究,2011,(5).
1、择偶观美国有位经济学家发表了篇论文,从交易学角度分析择偶观。假如把男人、女人分为ABCD四种优秀程度,那现在的现状就是,A男想找B女,B男想找C女,C男找D女,所以D男就剩了。反之,女人方面却不同,即是,ABCD女都想找A男。最后结果是剩下A女和D男。经济学里有个案例: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只熊,那么对手不会是熊!只要比另一个人快一步就胜利。2、博弈论与追女生如四个男生都去追一个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搭理。这时男生再去追别的女孩,别人也不会接受,因为没人愿当次品。但是,如果他们四个先追其她女生,那个漂亮女孩就会被孤立,这时再追她就简单多了。——数学大师纳什关于博弈论最简单表述。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由来这句话最早由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提出来。它的本义是即使你不用付钱吃饭,可你还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你吃这顿饭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比如谈一笔100万的生意,你把时间用于吃这顿饭,就失去了这些本来能有的价值。这是机会成本的概念,以前你知道吗?4、经济学笑话课堂上,教授讲授经济学:“何谓第一产业?喂牛,养羊。何谓第二产业?杀牛,宰羊。何谓第三产业?吃牛肉,喝羊汤。”有学生问:“那么,文化产业呢?”教授眼睛一亮:“问得好!不愧是俺的好学生。”然后回答:“所谓文化产业,就是吹牛皮,出羊相!”5、穷人税经济学上有个说法叫“穷人税”,最典型的是买彩票的人大多都是穷人(经常买彩票的兄弟不要介意),这是他们承受能力和支付能力范围以内能够实现财富剧增的少有机会,但中奖毕竟是小概率,长期以往,细水长流,出得多,进得少,就权当缴税了。6、帕累托分布把全世界每个人拥有的财富从大到小排起来,一边是一个纤细但高耸入云的头,另一边是漫长的一望无际,低矮的让人绝望的尾。这样的分布在经济学里被冠名为“帕累托分布”。7、幸福公式经济学中有个公式:幸福=效用:期望值。如果你男友发奖金,拿到1000块,可你期望他给自己买10000块的LV包,1000除以10000,幸福感只有0.1。但如果你的期望是让男友请自己吃顿200块的西餐,1000除以200,幸福感是5。要获得爱情中的幸福,最好不要让欲望影响你的生活。8、长线投资一女孩拿着三角钱来到瓜园买瓜,瓜农见她钱太少,便想糊弄小姑娘离开,指着一个未长大的小瓜说:“三角钱只能买到那个小瓜”,女孩答应了,兴高采烈的把钱递给瓜农,瓜农很惊讶:“这个瓜还没熟,你要它怎么吃呢?”女孩:“交上钱这瓜就属于我了,等瓜长大熟了我再来取吧。”9、快乐痛苦四原则一次捡75元,和先捡50元后捡25元,选哪个?一次丢75元,和先丢50元再丢25元,选哪个?实验证明,多数人选分开捡¥75,一起丢¥75。这就是经济学的快乐痛苦四原则:①n个好消息要分开发布;②n个坏消息要一起发布;③一个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的好消息,分别公布;④一个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的坏消息,一起公布。10、什么是投行?有一个投行菜鸟问:“什么是投行?”前辈拿了一些烂水果问他:“你打算怎么把这些水果卖出去?”菜鸟想了半天说:“我按照市场价打折处理掉。”这位前辈摇头,拿起一把水果刀,把烂水果去皮切块,弄个漂亮的水果拼盘:“这样,按照几十倍的价格卖掉”。11、网聊当你决定上网聊天,这叫创业;上来一看MM真多,这叫市场潜力大;但GG也不少,这叫竞争激烈;你决定吸引美女眼球,这叫定位;你说你又帅又有钱,这叫炒作;你问“谁想和我聊天”,这叫广告;你又问“有美女吗”,这叫市场调查;有200人同时答“我是美女”,这叫泡沫经济。12、停车富豪到华尔街银行借了5000元贷款,借期为两周,银行贷款须有抵押,他用停在门口的劳斯莱斯做抵押。银行职员将他的劳斯莱斯停在地下车库里,然后借给富豪5000元。两周后富豪来还钱,利息共15元,银行职员发现富豪账上有几百万,问为啥还要借钱。富豪说:15元两周的停车场,在华尔街是永远找不到的。
他是你男朋友 帮你做这些 算是他的义务,不用想太多,男朋友就要有男朋友的样子 不是么
差不多吧,不喜欢的话干嘛费那个劲,男生很懒的
关心吧!不然就干脆不搭理你了。
可以互相探讨一下,不要什么都让对方做,其实他不是不愿意,而是一个人去做很无聊!
顺其自然就好了,太美反而可能会反效果,万一人家觉得你太主动了呢!哈哈哈,所以慢慢来,情到深处就自然感觉到了。。
他把舌头伸进来你用牙猛一下咬住,就这么亲
接吻?我也不会。不过你可以拿你家的宠物实验下
叫你男朋友亲自然就会了
答题/ 帅小西De --期待为您解惑!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这大概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
首先看学校,不同的学校要求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水平不一样,这样他们的博士毕业生毕业时文章数肯定不一样,一般说来,水平高的大学博士发的文章好些,文章说可能也多些。比如,有的985高校要求毕业时应该有四五篇文章,其中核心几篇,sci几篇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好多期刊文章泛滥成灾,没办法,为了毕业,不得不发。
第二,做研究肯定要看个人天赋,有的人三年小二十篇sci有的人延期一次又一次,七八年了还达不到学校要求,必须承认,人和人的天赋有差距,还差距很大。
博士不容易毕业,而且在职的尤其时间长。有了老婆孩子肯定要分散一部分精力,而且有工作了后顾之忧也少了。不像纯学生那么容易投入精力。
博士毕业能发多少文章是个人能力,发100篇也可以,发1篇也行,但是能不能顺利毕业就另说了。
1,目前很多学校正在逐步取消博士论文的硬性要求,更多的学校对论文的数量和层次都要要求。
越好的学校要求越高,有的学校要求sci,有的学校要求国内核心期刊,以下是国内一些学校的要求,题主可以参考。
清华大学: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新规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
北京大学: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4篇以上(含4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其中至少1篇为CSSCI期刊论文),或2篇以上(含2篇)学术论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应为博士生本人(与导师共同署名文章同视为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大学:SCI 文章两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
这么多人考博士是为了什么?做研究呗,做研究总得有研究成果吧,没有研究成果的博士和你我有什么区别。
而展现研究生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论文,对于学校来说,这个评价标准特别好量化,而且是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力量来进行量化。
将来会有更多的学校会学习清华大学的方式,多元评价,但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也容易出问题,有利有弊吧。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博士毕业发论文多少取决于博士导师与博士生本人的学术水平和勤奋程度。南京大学曾要求博士毕业至少发表两篇SCI论文,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两篇相当于一篇SCl论文,均要笫一作者,合作的SCⅠ论文第二作者视同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一作。我所指导的十五名博士有个别人发表了4篇SCl论文以上包括另外有合作的SCⅠ论文或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他们除了特别勤奋有才能外,实际上为硕博连读生,在实验室干了四至五年。绝大部分博士能通过答辩拿到学位的都能发表两篇SCⅠ论文。我的同行博导的学生特别优秀者在特级杂志Scⅰence杂志发表一篇论文也可以顺利毕业获得学位。多数博士发表论文在专业一流或一般水平(影响因子2至6左右)。博士毕业论文及发表论文质量数量是博士能否通过答辩的重要因素,但学风和学习能力也极重要,如果有一项图表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则论文再多也会被取诮学位资格,并追究导师责任。
博士毕业一般发多少文章?这问话问的都没有一个限定,中文期刊还是SCI?几区?影响因子高不高等等方面都没有,只单单问多少篇文章,是不是有点太过草率了?
我要说的是,博士毕业向来不是以发了多少篇文章来定义好坏的,因为单纯的看数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现在更看重的是上面我说的那几点,不然你发的再多也不好找工作,一样不具有核心竞争力。
这个要求有时候不是学校要求的,而是博士导师要求的,若是没达到要求,导师一般不会让你毕业。
至于发文章的要求,都已经到了博士这个等级了,大部分的导师都是重质不重量的,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身边的博士生,他们毕业要求发表的文章是规定多少篇吗?不是的,他们一般都会回答你几区、影响因子为多少以上的SCI一篇至两篇,当然也有不做要求的,那几区都无所谓,影响因子也不做考量。
是的,导师宁愿自己的学生整个博士就发了一篇一区或者二区、影响因子为5以上的SCI,也不要发了五六篇四区、影响因子零点几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很多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他们要求的也都是高水平的文章,分区比较靠后的可能需要十几篇才能抵得上人家一篇。而985/211等(现在可能主要说双一流)高校的要求更是高的吓人。
所以不要再问什么博士生一般能发多少文章,应该问的是博士生一般要发几区、影响因子多少以上的文章才能毕业更为准确 。
我见到有师兄发了2篇SCI刚刚能够毕业的,有师兄都快毕业了还没写到2篇SCI不断为毕业发愁,我也见过有师兄发了10篇SCI的,直接去某二本学校任教安家费就100万,每个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的数量真的天差地别。
根据我的观察博士是否能够满足毕业要求和导师的关系更大一些,但是博士是否能够发出高水平的文章更多的还是靠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想法、自己是否真正深入 探索 问题了。
1.博士是否能够达到毕业的要求真的和导师的状态有关。
有些博士生导师真的不会太管学生,心好一点的可能还会想办法让你博士顺利毕业,有的干脆就是你自己想办法、想idea,如果你想不出来的话你很可能就要延毕了。听说有个师兄就是导师不太管没办法毕业,最后退学了读了几年书还是本科学历。
有些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真的会尽职尽责一些,会定期督促博士生的进度,刚开始想idea给博士生练练手,有一套成熟的培养体系,这样加上自身的努力,还是会有些学术强的学生突出出来。我们课题组的师兄就已经发表了3篇顶级期刊,还是非常厉害的。
2.博士毕竟要自己想出一些想法,有足够的创新点才能够发表文章甚至投好的文章。
博士刚开始看文献、看论文都是为了打开自己的思路,看了前人做的东西你发现他的有哪些改进的地方,这时候你和老师交流是否这个想法有进行下去的必要,如果能够做那么就把其付诸到实践当中,做实验就是这样的啊,文章不过就是做实验后的总结。你的多少篇文章就代表你博士想出了多少个成熟的创新点。
3.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还取决于专业。
一般来说传统工科、文学类的专业都比较难发文章,因为真的工科做实验、文科一些专业调研还是需要一定的实验周期的,但是像化学、材料、生物类的就相对好发文章一些。这些专业的博士平均论文数量还是比其他专业要高一些的。
结束语:能够发多少篇文章还是要看导师的状态、自身的努力有关系的,这也是为什么读博一定要找一个好导师的缘故。同时不同专业的博士平均发文章的数量也不太一样,生物、化学类的还是比其他专业多发文章的。
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关注和私信我!
我举几个学校的例子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补充。
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不准确请大家更正。
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专业要求都不一样,有些专业发十几篇属一般水平,有些专业发一两篇已经不错了,不能比.
这种事和很多因素有关。
1.文理科之间以及不同的研究领域差别很大。理科相对好发表文章。在理科中,材料化学领域也相比数学物理方向好发。
2.你的导师是否是你所在领域的大牛。大牛的课题组相对好发文章,也相对好发好顶级期刊。
3.这和个人能力有关。我是在材料领域,已我认识的人为例,有人博士期间可以发十八九篇一作的文章,也有因为达不到学校毕业要求而被延期的。
4.和你所在学校的层次有关。学校这个平台的好坏直接影响你好不好发文章。同样一篇文章以好学校的名义投稿和以一般学校的名义投稿差别很大。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各样的博士论文造假,以及因为博士发不出论文而选择自杀的新闻出现,人们对博士毕业的门槛产生了关注。
一名博士想要毕业的话,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证明学术水平的小论文成果达到要求;2、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就小论文这一项来说,诸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等各大重点高校,都是要求有两篇核心期刊论文。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上或许会降低要求,至少要有1篇核心期刊,另外一篇可以是C扩、C集或者得到学术委员会认可的普刊。
此外,对于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来说,论文数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一些专业发论文比较容易,那么数量的要求就会更多。
但不管这些要求具体为何,普遍的要求就是两篇核心期刊。达到这个要求即可毕业。
对于大多数博士来说,两篇就是他们水平的极限,这点毋庸置疑。
但对于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博士来说,两篇根本就是小意思洒洒水,他们发表的数量能够达到5篇以上,就属于很不错的情况了。
总而言之,通常是两篇。
130篇。2022年南开大学是高校中第一个将化学两刊(化学学院主刊)数量突破100的高校,全年发文数量达130篇。南开大学,位于天津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为国际公立大学论坛成员,是“学府北辰”之一。
你要问你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校,有的一篇不要,有的要几篇还需要看期刊等级……不一而论,关键是论文要写好是关键的及关键
这个还真查不出来,毕竟那些统计一般是搜集的正规世界级期刊上的论文数量统计,但不同国家还有自己的国家级期刊,这就无法统计了。不过有数据显示:1998年,中国科研人员共发表了约2万篇科研论文,到2008年,这一数字剧增至11.2万篇;而同期美国科研人员的论文数量由26.5万篇增至34万篇。由此应该可以大致地推断世界上的数据。
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世界范围内总共有41,642篇SCI;在全球共41,642篇SCI撤稿中,国内有19,421篇,高于第二位美国的5,607篇。其他主要国家数据如下:德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和印度,分别是收录了3.3万篇、2.8万篇、2.4万篇、2.2万篇、1.6万篇和1.2万篇。
只考虑第一作者发表的,非常少,非重点大学,可能百分之一都没有
很多普通本科学校,学校几乎不会单独给实验场所,顶多就是去实验室打杂,混一个名头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2022年各国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论文数量如下:1. 中国:617,000篇2. 美国:416,000篇3. 印度:135,000篇4. 日本:103,000篇5. 英国:97,000篇6. 德国:96,000篇7. 韩国:75,000篇8. 法国:63,000篇9. 加拿大:43,000篇10. 意大利:42,000篇其中,中国以远超其他国家的数量位居首位,显示出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发展潜力。美国虽然在总数上落后于中国,但其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依然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他国家的SCI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说明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日益加速。这些数据反映了各国重视科学技术研究的态度和努力,也预示着未来科技创新的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