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复旦大学成果被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复旦大学成果被发表论文

复旦大学马余刚院士团队在激光核物理领域获得重要进展。2022年1月31日,一项飞秒强激光核物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以「飞秒泵浦时抖动电子与离子库伦碰撞所产生的同质异能态」(Femtosecond Pumping of Nuclear Isomeric States by the Coulomb Collision of Ions with Quivering Electrons ) 为题,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8, 052501 (2022) ;doi://10.1103/PhysRevLett.128.052501 )上发表。论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张杰院士团队与复旦大学马余刚院士团队合作完成,陈黎明和符长波是论文通讯作者,冯杰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近年来随着强激光技术的发展,强激光驱动下与原子核相关的物理过程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原子核同质异能态,即处在亚稳态的核素,由于其核结构理论的研究价值以及潜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是核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超短的飞秒脉冲强激光,由于其能量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高度集中,有望形成超高电荷密度的加速以获得传统加速器无法比拟的超高的产生率,激发产生同质异能态。这将对核结构、医学射线成像、原子核时钟、伽马激光器、天体核合成等领域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在该文中,合作团队报道了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了飞秒激光驱动产生的同质异能态。团队利用一台百太瓦级桌面型激光器为驱动源,观测到了Kr83核素的同质异能态(其能级为42keV,寿命为1.83小时)。其峰值产生效率达2.34E15 p/s,超出传统加速器所能达到的峰值产生率数个量级。理论分析表明,近固体密度的电子在强激光场和团簇等离子体共同作用下会多次往返抖动形成共振,增加电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机会,进而大幅提高了同质异能素的产额。理论分析同时表明,该实验条件下的同质异能态可能主要来自于库伦激发机制,但不排除另外一种重要激发机制NEEC的存在。NEEC,即电子俘获核激发(Nuclear Excitation by Electron Capture),是原子核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的逆过程,实验上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寻找,但仍没确切被证实。

此外马余刚团队近期也受邀发表了综述文章,其题为「New Opportunities for Nuclear and Atomic Physics in Femto-to-Nanometer Scale with Ultra-Intensity Lasers」【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 7, 024201 (2022); 】。文章综述了目前存在于原子和原子核尺度之间(也就是纳米和飞米尺度之间)的一些物理困惑,包括: 质子电荷半径、中子寿命、深度狄拉克态(Deep Dirac Level)等;并 探索 了利用强激光研究此尺度范围问题的可能途径,包括NEEC、电子桥(Electron Bridge)等。文章以「编辑推荐」的方式发表,并获得了AZO Optics的报道推荐()。该文章由符长波、张国强、马余刚共同执笔完成。

原文链接:

--复旦大学官网

脱口秀演员搞自动驾驶?

不但搞出了成果,还被Nature在 研究亮点 (RESEARCH HIGHLIGHT)专栏报道!

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深圳某脱口秀俱乐部现役演员 廖付友 年初八在《自然·电子》上以一作身份发表名为 Bioinspired in-sensor visual adaptation for accurate perception 的文章。

文章介绍了一种新型传感器,模仿了人类视网膜工作原理,有效感知范围达到199bB。

这是什么概念?

现在绝大部分智能 汽车 上的自动驾驶系统在弱光、雨雪条件下能力大打折扣,主要原因之一就是 常用的硅基CMOS图像传感器通常只有 70dB 的感知范围,远低于自然场景的光强变化范围 。

而新的类视网膜传感器,直接将感知范围提升1万亿倍!大大增强自动驾驶在感知端的准确性。

而且这位业余说脱口秀的廖付友,已 被华为收编 ,确定即将入职继续从事半导体研究。

在地球普遍环境中, 自然光强度的分布超过280dB ,远超民用级别CMOS感光元件的70dB范围。

具体到自动驾驶上,且不论算法性能,摄像头捕捉的图像数据有效范围就大大缩小,不但是弱光会影响识别,强光也不行。

比人眼强,但应付自然光还是不够。

从这个角度看,也能理解特斯拉代表的纯视觉自动驾驶路线,和国内厂商走的激光雷达+视觉混合路线的缘由。

一个是死磕算法提高图像识别准确度,另一个是通过雷达点云图弥补图像数据的不足。

手段不同,但问题根源都在图像捕捉的限制。

而廖付友博士所在的香港理工大学团队,利用 二硫化钼 作为基础材料,模仿人类视网膜的工作原理,设计出了一种新的光传感器,能够有效感知199dB范围的光线。

在实验中,科研人员分别于弱光和强光背景下映出数字“8”,再由环境光照射背景板:

之后,将感光信号输入神经网络进行识别:

实验结果表明,ANN网络对于数字“8”的识别准确度稳定在97%左右,同等条件下使用CMOS传感器的系统几乎无法识别。

上图中有目标识别率有明显的随时间渐变的趋势,这就是所谓“类视网膜”的核心。

基于二硫化钼的感光阵列无论对于弱光还是强光都会随时间适应,就像人眼会逐渐适应光照强度一样。

输出的图像信号也会从刚开始的一团黑或白逐渐清晰显出目标特征。

好了,我知道你们想搞清楚1万亿倍是怎么来的,但首先还要解释一下光功率的概念。

dB 是指 光功率 的单位,表示光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简单理解,光功率大小直接反映了光照的强弱。

一般光功率单位常用为毫瓦(mw)和分贝毫瓦(dBm),其中两者关系为:1mw=0dBm。

但工程学中,dB是一个纯计数单位,代表两个功率的比值大小,具体数值为10*log(A/B)。

也就是说,工程上dB只有加减,实际代表了两个功率相除,得出的结果是增益或减益的倍数。

所以按照这样计算,港理工团队的新型类视网膜传感器,有效工作范围比传统CMOS图像传感器提升了129dB,也就是至少提升1012倍。

1万亿 倍!

会说脱口秀的科研人员果然强。

人眼的光接收细胞感知范围比较有限,只有40dB。

但是人眼的视觉适应功能让我们可以感知和识别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各种物体,哪怕是快速在明暗差别很大环境中转换。

人眼应对光线明暗变化的机制,关键是水平细胞和光接收细胞的结构。

其中,视锥细胞在强光条件下敏感度更高,视杆细胞在暗光条件下敏感度更高。

所以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视网膜的水平细胞会控制感光点在视锥和视杆细胞之间的转换、以及光色素的产生和消失来适应。

基于此,团队研发出一种基于二硫化钼底栅光电晶体管阵列的仿生视觉适应传感器。

在二硫化钼表面,科研人员有意引入 电荷陷阱态 ,使得光信息的存储成为可能。

(电荷陷阱态:电子被不饱和键所捕获。)

而通过调节栅极电压,这陷阱态可以捕获或释放通道的电子。

(通道:施加电压后,电子会被排斥或吸引从而形成翻转层,导通半导体源级和汲极,形成通道。)

在不同的栅极电压下, 通道的电子可以被捕获或释放,这就可以定量地动态调节器件的电导率 。

所以光线强弱变化时,只需要调节栅极电压就能实现感光元件的范围调整。

另外,二硫化钼材料本身具有独特性质,根据栅极电压不同,会随时间对电流产生激励或抑制作用。这一点正好模拟了视网膜光色素的产生和消失。

所谓高感光范围的“人造视网膜”,核心是利用电荷陷阱态对电子的捉放效应以及二硫化钼本身的“时间——抑制激励”作用,从而达到人为控制感光半导体电导率的目的。

在把这项技术应用到自动驾驶的视觉传感器中,无需经过后端图像处理器或云端信息处理,就能大大提升了系统的信息处理效率和识别准确度。

另外人脸识别也是一个重要应用场景,无论是白天的强光还是夜间的黑暗,视觉传感器能根据背景光强度,去调节光灵敏度从而准确识别人脸。

在太空探测领域,把具有视觉适应功能的视觉传感器应用在探测设备上,除了正常光照条件下的感知外,还可以在极端光照条件下(极弱或者极强光)探测外界环境和识别目标。

一作 廖付友 ,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目前在香港理工大学做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半导体器件与工艺。他已经确定将入职华为,继续半导体方面研究。

廖付友除了是一名科研工作者,还是一名业余脱口秀演员,在深圳某俱乐部驻场演出。

本文通讯作者 柴扬副教授 ,博士毕业于香港 科技 大学。主要从事低维材料的电子器件及其在能源领域应用的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低维材料的可控生长与电子器件,能量转换与存储,以及柔性电子器件。

论文地址:

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是复旦大学专门设置的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二级学院,成立于2000年7月。 网院依托复旦的优质教学资源和学科综合优势,设置了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社会紧缺专业。自成立以来,陆续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法学、经济学、会计学、新闻学、旅游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工作、英语(商务)、日语(商务)、心理学、广告学等专业。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是复旦大学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专门设置的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二级学院,成立于2000年7月。复旦大学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之一。

开设课程

网院依托复旦的优质教学资源和学科综合优势,设置了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社会紧缺专业。自成立以来,陆续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旅游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工作、法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英语(商务)和日语(商务)、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专业。其教学计划是以我校已设专业教学计划为蓝本进行相应的修订或重新制定的。

招生就业

2000—2006六年间,累计招收学生12000多名,已有三届六批学生毕业,计4000名左右,按期毕业率为93%,平均就业率截止2006年2月为93.2%。目前在读生8500多名。复旦大学(网络教育)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并经教育部统一电子注册。成绩优良并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网院本科毕业生,授予复旦大学学士学位。

网院不定期开办非学历教育的各类辅导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班,以及由泰复学习中心经办的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经理研修班、企业管理中层经理培训班、电视传媒复合型高级经营人才研修班、酒店管理专业证书课程班等。2004年始,还开设面向在读大学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辅修专业。

教学模式

网院的教学有学习中心网络教学和在线教学两种模式。

选择学习中心网络教学模式学习的学生,主要在网院直接管理的学习中心和校外学习中心(教学点)集中上课。各学习中心之间通过局域网联接,教师在主教室面授,其他教室学生则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实时共享。在上海市,现有网院直接管理的国权路、逸仙路、邯郸路、东安路、上川路、天宝路6个学习中心和上海远程教育集团、震旦学院2个合建的学习中心。另有16个校外学习中心,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选择在线教学模式学习的学生,则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在网上点播课件学习,辅以定期组织的面授辅导。同时,网院通过网上答疑系统和网上监控系统来加强在线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管理,并建立每门课程配置一名助教的制度。

技术资源

网院建有先进的支撑网络教育的多元化通信技术平台,即基于IP双向视频会议的实时教学系统,基于Web的教学与管理一体化系统和门户网站等。现有多媒体教室33间,面授教室9间,计算机房PC机320台,语音室2间(共60座)。

师资力量

现任网院院长为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党总支书记姜良斌副教授,副院长是应建雄副教授、丁石藤教授。各专业设有专业主任,系由该校相关院系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或副系主任兼任。该校教师受聘网院任课的有李洁明、庄起善、谢为安、黄关福、黄勇民、刘海贵、洪剑峭、项杏林、庞志春、胡雨春、沈祖祥、朱文华、许道明、申小龙、张世信、黄芝晓等200多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50%以上。

为铸造网络教育的品牌,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将坚持“复旦水准,优选师资,规范管理,确保质量”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发掘潜力,勇于创新,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潮中继续前进。

设备介绍

学院资源

网院成立至今,已投资了2400万人民币,建设教育网站、网络教育平台和面授教室。现有教学基地(教学点)本市4个,外地5个。有36间多媒体主分教室,10间面授教室,计算机房PC机320台,语音室(60座)一间。同时网院还与校图书馆合作,实现校数字化图书馆与网络教育学院的资源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好的支持服务。

学院教育平台

网院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育平台共分为三个部分

(1)基于IP双向视频会议的实时教学系统。实现了跨地域的实时交互授课,教师在基地和教学点主教室面授,分教室通过卫星或专线实时接收授课内容,必要时通过主、分教室互动功能,教师与学生可即时互动交流。

(2)基于Web的教学与管理一体化系统。主要利用基于Web的B/S技术与流媒体点播技术来实现,学生、教师、管理员能通过Internet/Intranet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辅导及管理。此外还准备利用电信的Internet的`宽带入口(ADSL)或广电的有线电视(CABLE)网络作传输手段,推行广播式(非实时)授课,并辅以网上和集中式答疑的教学方式,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

(3)门户网站。主要功能包括发布学院教务、教学、招生等信息,进行学生网上注册、学籍管理,提供视频流课件点播,提供E-mail服务和数字化图书馆服务等。

领导介绍

徐忠

男,1945年4月生于贵州,汉族,教授,中共党员。

1969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1978年10月至1981年元月在上海第一医学院攻读流行病学硕士,1983年元月至1984年元月在澳大利亚国立卫生及医学研究院进修肿瘤流行病学,1994年4月至1994年8月在美国西雅图弗雷德、赫金森癌症中心合作研究。

曾任原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校教务处处长、上海医科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常委。2000年4月起任复旦大学副校长。

长期从事流行病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特别是肿瘤、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参加过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研究”的工作,主持过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成人高血压的一级预防”课题的研究。在教育研究方面,主持过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重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课题的研究。发表过论文三十余篇。担任过上海预防医学会理事,全国医学教育学会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副理事长,日本流行病学杂志 (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的编委,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曾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加第三、四次国际心脏病预防大会,亚洲东部地区脑卒、冠心病协作队列研究学术会议等。

曾获得过“上海医科大学先进工作者”、“上海医科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中华国际医学基金会林宗杨教育奖”等表彰。

沈永宝

男,1945年生,汉族,教授,中共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留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开设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期刊副刊史等课程。获得复旦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有专著和合作撰写著作7种,辑录著作4种,发表论文74篇,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三等奖各1项,著作三等奖1项。

1993年起任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主管教学组织工作,包括教学思想研究,教学计划修订,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学风和考风规范,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语言文字规范化等。曾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2000年8月调任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和日常运行工作。

丁石藤,男,1949年8月出生于上海,汉族,高级工程师。1968年毕业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1978年至1982年在南京邮电学院广播电视专业学习。1969年到吉林省梨树县插队,1972年至1978年在长春火车站工作。1982年作为技术员被分配到南京东方无线电厂,先后任设计科副科长、科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96年调入上海医科大学,任网络中心副主任、电教中心副主任。2000年任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

学院地址

学院办公室和招生部在复旦大学文科大学11楼办公,其余部门在国权路基地(即国权路325号)办公。

李郁芬,生于1928年2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教委、上海科技成果奖等;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李郁芬教授最大的贡献就是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50年代的时候,响应国家的号召,复旦大学从复旦校内挑选了物理、化学等系一批优秀的师生和上海机械学院、华东化工学院等一系列单位的师生共同组建了一个科研组,开展原子弹研制最难也是最关键的分离膜元件的研究,为研制原子弹提供基础技术。这支科研队伍也被用“58中队”称为代号,在主任吴征铠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研究工作,李郁芬教授就是其中的重要成员。

在有限的技术资料支持下,“58中队”的成员一边学一边摸索,因为分离膜元件的技术可以说只掌握在美英苏三国的手中,而三国也是不愿意分享这个技术,苏联一度还撤出了援助专家。无论是从研究本身上问题来说还是条件来说,这项研究工作都是十分的辛苦和艰难的。而老一辈的科学家们坚决响应国家的号召,刻苦坚持研究工作。而李郁芬教授就在这个接替了吴征铠教授主持复旦负责的研究工作。

李郁芬教授所在的“58中队”联合了中国科学院、冶金部和复旦大学等几个研究单位,经过四年努力,研制成功合格的扩散分离膜。

在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究以后,李郁芬教授就回到了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但是她从来没有放松要求过自己,不断地进行新领域的研究工作,李郁芬教授的科研工作并没有因在原子能核心技术中的重大贡献而止步,她还参与其他诸多科学项目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越成果,发表论文40余篇。李郁芬教授从事过激光器件、激光光谱及激光医学方面的研究,还参加研制氮分子激光器及染料激光器并获得成功。

不仅如此,李郁芬教授从事的中国古代西汉透光镜研究,揭开了古镜透光之谜并首次复制成功,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她参加了国内首台激光眼科治疗机的研制,进行CARS测温技术研究,两项技术都被评为上海市科技成果奖、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

李郁芬教授是一位让人尊敬和铭记的科研人员,她用她的一生为祖国的科研孜孜不倦的付出,值得我们去铭记!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一点不成熟看法,不代表任何参考建议,如有不妥不周之处,希望批评指正哦。

复旦大学陈果发表的论文

陈果:。 女,生于上海。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复旦大学教师,陈果曾师从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女,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哲学博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8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 1999年9月-2002年6月,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2002年9月-2005年1月,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攻读硕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6年7月-2007年1月,在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做访问学者,2005年7月-9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大陆基督教哲学青年学者暑期密集班”做学者。 工作经历: 2008年6月至今,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2005年5月,“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翻译; 2004年-2005年,复旦大学哲学系《教牧心理学》及《宗教社会学》课程的助教和翻译,任课教师: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 Whitehea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 Whitehead; 2002年9月-2004年6月,复旦大学“上海市基督教新教牧师硕士班”英文教师; 2004年暑期,《人民画报》上海总部实习记者。学生工作和社会活动; 1999年10月-2001年6月,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主席。 奖励与荣誉: 2007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美国中华基督教总会颁发的“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6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美国中华基督教总会颁发的“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5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4年,香港“道风”优秀硕士生奖学金; 2003年,香港“道风”优秀硕士生奖学金。 专业研究成果: 2008年,撰写的《耶稣为何如此言语?》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六辑) 2007年1月,上海基督教新教教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调查报告(梗概),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7年1 月,翻译的“学校教育的核心:论道德的形成和大学的教育 (美)迈克·贝梯(Mike Beaty)”以及因此撰写的“面对繁多的一种坚持:展望大学中的道德教育”,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5年7月,撰写的“‘光’(理性) 与‘影’(非理性) 编织的绮丽——评奥托的 《论神圣》”,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三辑)复旦大学陈果介绍 ----转自复旦大学 陈果博客在我还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的时候,家里的长者就希望我进入大学之后能够修读艺术、哲学或宗教,因为这些学问不仅仅只是知识,更多是蕴含了生命。长辈们期待着我成长为一个懂得幸福,也会创造幸福的人,而幸福的本质意义不在于“活着”,而在于“生活”。外婆说:“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活本身更能教会人成长成熟。”外公说:“漂亮的女人到处都是,美丽的女人却寥寥无几,希望你能成长为拥有大智慧的美丽女人。”母亲说:“任何事情都有因有果,做事前想好因果,并愿意承担就可以了。”一位人生的挚友说:“豪华的大餐和街边的大饼油条都有此中的乐趣。”敬爱的复旦的我的导师说:“要爱人如己,听起来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做起来并不容易啊!”……就在这一句句看似平常的话语中,我成长着;童年时捧着一盒奶油蛋糕就像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一生的幸福,现在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成了“作一生的好人,有高尚的品德和高贵的尊严的好人”;原本认为“快乐”是多么吸引人的东西,可是现在却渐渐明白了:“乐”必然是“快”的,“心”却不一定是“开”的,所以“开心”成了我新的追求:过去以为对人的关怀是偶尔的问候,后来终于发现“关怀”源于恰当时刻的默默陪伴,或者是他人疲惫时的一杯清茶。这一切都是循序渐进的“偶获”,却成了我生命的定格。最后证明长辈的期望都被实现了,我从小接受了一些艺术方面的培养,也从家人的身上学会了如何做人。进入大学读我本科的时候一直进行着文学、哲学和历史的研习,尤其喜欢美学和艺术哲学,当时就冥冥中感觉到自己会很热衷于一些有关玄想和冥思的东西,于是在进入研究生学习之前,我选择了西方哲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专门研读揭示一些玄奥真理的东西,自己也慢慢地学会放慢脚步看看周遭的风景。终于进入了博士的学习生涯,我选择了宗教哲学,因为经历了漫长的数十年的探究,我最终发现无论是艺术还是哲学,最后还是回归于宗教的维度,回归于一种超越性。因为个人对于玄奥事物的兴趣以及对于内在精神的好奇,所以博士的学习方向集中于基督教的经验结构。在复旦呆了很多很多年,去了香港进行基督教的研修,也去了北京探讨宗教之间的对话,下一站就是温哥华。来到了温哥华,经历了那长长的夜,十多个小时的横跨太平洋的飞翔,我告别了我发自内心热爱和自豪的家园——上海,来体验“游子”的感受。一个月过去了,最初的新奇感、兴奋感淡却了,但更多的理性上的认识慢慢的浮现出来了。首先,我坦然的发现:我欣赏西方骨子里对生活的热爱和留心,对细微的生活细节的醉心享受和浪漫呈现,对他人的根本上的尊重。在面对美好自然时,我常常更感慨于片刻安宁的“发呆”,因为“发呆”就是无所思无所想无所惧无所忧,这是多么珍贵的瞬间,也算是传说中的“物我两忘”的境界的粗浅体验吧。其次,我深深地清楚了:我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西方人”。我的骨髓里甚至头发根里都埋下了中国的“种子”。虽然精致的西点,漂亮的洋装,友善的笑容,希腊式的或者欧洲风格的建筑令我赞叹,但是我还是喜欢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或者上海方言,还是喜欢泡饭榨菜臭豆腐干,还是怀念那种“天人合一”“低调而内敛”的风骨。最后,我也明白:要做好一个中国人,要做好一门学问,要自由而坦荡荡地享受生活,就要打开视野,更要打开心扉,要有海纳百川的肚量和实事求是的真精神。中国人要学的东西很多,可以发扬的好东西也很多。我的内心满满地装着感恩。我喜欢温哥华的大自然的美丽,喜欢这里的人们可爱而纯真的笑容,喜欢Regent College 的Atrium里洒满阳光的温暖,喜欢许志伟老师的智者之风和大家气质,喜欢帮助我们顺利学习生活的老师们的认真和细心,喜欢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说得自己都好感动啊!说一句“谢谢”,对温哥华的一切,因为在这里即将展开的半年生活将目睹我一段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也对我在这里结识的好朋友,我的知己,很幸运地获得了这样一份友谊,弥足珍贵。要学习的东西好多好多,永远也学不彻底的,需要用一辈子倾心学习的就是——爱。1. 什么是孤独?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独,是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2. 什么是寂寞?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既然是病,就需要治疗。寂寞的人如何找到治疗的方法?方法就是人群,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3. 人群的治疗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益需要建造人脉,这仅仅是互为功利(确实有用,不过不会有真正的朋友);还有一种是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这是廉价的交往。4. 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5. 孤独不求外物,反求诸己。(也就是淡定,我理解为一种无上菩提的境界)。6. 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牢笼。因为寂寞的人无所适从,焦躁不安。他们的思想从而贫瘠而荒芜,产生自我厌弃感。7. 他比烟花更寂寞。烟花绽放于无形,消失于乌有,当中是有短暂的释放,伴随而来的是无边的寂寞。8. 孤独不是故作姿态,孤独是一种心境。沉默未必是孤独,孤独没有任何形式,那是孤独者精神上的自我流浪。装出来的叫浮躁,那是一种虚荣心,是为了招揽目光。9. 真正的朋友是二人世界。我们很安静,但是不冷清。多一个人就难免会有不能共同讨论的话题,这就是一种分心,从一种不设防变成了一种社交。三个人的世界太拥挤。10. 很多东西放到时间里去就能看清。要么越走越远,要么越走越近。11. 如果你把朋友当做了男女朋友的备用,那你就侮辱了友情和爱情。12. 跟朋友在一起也是一种孤独。但是这种孤独更美好,会比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自如。因为真正的朋友全然不设防。13. 朋友是奢侈品,奢侈的东西都是不实用的东西(黄金、美女)。这种东西拥有了就该满足,因为真正的朋友,除了友情,什么也不能给你。14. 朋友不是附庸,不会只有赞同、妥协。朋友在现实中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5. 有些所谓的倾诉、出气筒,都是语言暴力。不该以“这是对朋友的信任”为借口。这是对友情的滥用。朋友不该承担这种宣泄。Soul mate,灵魂上的一体,他\她不用承担我的琐事。16. 朋友应是无用的。(此处的“用”指利用)。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感到自由自在。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17. 真正的朋友之间不是常联系也没有关系,隔上两三年,电话那头的人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需要经常联系才能维护的所谓“友情”是不牢靠的,因为一旦不联系,他们会断。(我理解为:从来也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18. 两个戴着面具的人就不用做朋友了。19. 人和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距离产生美。靠的太近,我们就会看见对方越多的缺点。两块石头投入水里,太近太近,水波就越会互相干扰。20. 人对最亲近的人最残忍,因为太接近,往往看不到对方点点滴滴的优点。(某天你生病了,父母把你的药煎好放到你的床边。当有一天他们对你说:到桌边来吃药!你是不是会觉得他们变“坏”了呢?)21. 当我看不见所有人的时候,我对他们产生了一种精神的凝望,这种凝望叫做思念。(有时候物理距离的增大,人的距离却变得如此之近)。22. 周围的人太多,于是我们对人群淡漠。我们很多人喜欢旅行,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希望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去自我放逐一下。我们为什么要避开别人?因为孤独者即有趣者。孤独是我自寻的消遣方式。23. 我不装QQ和MSN,因为我需要我自己的时间,很多东西没有必要和别人分享,我也不想有意无意地陷入某些对话中去。24. 人是有“贱”性的。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出过《懂你——论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黑格尔辩证法的起点与秘密——青年黑格尔哲学思想》。2017年4月,《好的孤独》出版。2018年4月,《好的爱情》出版。

陈果,女,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

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8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在复旦bbs有很高人气,是北区研究生公寓三宝之首--"酋长"。

扩展资料:

一、陈果简介

陈果,1981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在学生中拥有极高人气,被称为“麻辣教师”,她的课也被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复旦课程”。

2010年,她的课堂视频被学生上传到网络,迅速传播开来,广受好评,一周内播放超过3000万次,《人民日报》《新京报》《南方日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报》、凤凰卫视等媒体平台疯转推荐。她的付费音频课程一个月内点击破百万。

二、研究成果

2005年7月,撰写的“‘光’(理性) 与‘影’(非理性) 编织的绮丽——评奥托的《论神圣》”,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三辑)。

2007年1 月,翻译的“学校教育的核心:论道德的形成和大学的教育 (美)迈克·贝梯(Mike Beaty)”以及因此撰写的“面对繁多的一种坚持:展望大学中的道德教育”,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8年,撰写的《耶稣为何如此言语?》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六辑)。2007年1月,上海基督教新教教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调查报告(梗概),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果

女,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复旦大学教师,陈果曾师从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女,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哲学博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8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 ........更多详细:

应该没有陈果:。 女,生于上海。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复旦大学教师,陈果曾师从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女,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哲学博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8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 1999年9月-2002年6月,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2002年9月-2005年1月,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攻读硕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6年7月-2007年1月,在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做访问学者,2005年7月-9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大陆基督教哲学青年学者暑期密集班”做学者。 工作经历: 2008年6月至今,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2005年5月,“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翻译; 2004年-2005年,复旦大学哲学系《教牧心理学》及《宗教社会学》课程的助教和翻译,任课教师: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 Whitehea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 Whitehead; 2002年9月-2004年6月,复旦大学“上海市基督教新教牧师硕士班”英文教师; 2004年暑期,《人民画报》上海总部实习记者。学生工作和社会活动; 1999年10月-2001年6月,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主席。 奖励与荣誉: 2007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美国中华基督教总会颁发的“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6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美国中华基督教总会颁发的“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5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4年,香港“道风”优秀硕士生奖学金; 2003年,香港“道风”优秀硕士生奖学金。 专业研究成果: 2008年,撰写的《耶稣为何如此言语?》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六辑) 2007年1月,上海基督教新教教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调查报告(梗概),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7年1 月,翻译的“学校教育的核心:论道德的形成和大学的教育 (美)迈克·贝梯(Mike Beaty)”以及因此撰写的“面对繁多的一种坚持:展望大学中的道德教育”,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5年7月,撰写的“‘光’(理性) 与‘影’(非理性) 编织的绮丽——评奥托的 《论神圣》”,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三辑)

复旦大学发表论文

复旦大学自学考试2022年下半年本科毕业论文申办将于2022年12月17日至2022年12月18日在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管理服务平台 上进行。1、网上申办的流程(1)2022年12月17日-12月18日 网上申请并上传材料(详见附件1《在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服务平台申请毕业论文的操作说明》)(2)最晚于2022年12月26日登陆考生服务平台及时查看审核结果。如需补交审核材料,请及时提交。 (12月19日至12月26日为审核期,期间请保持通信畅通;多次登录查看审核结果,可能需补交审核材料,全部申请将于12月26日完成审核。)(3)2022年12月27日已审核通过的考生用身份证号登录查询缴费链接后缴纳论文指导费。请务必及时缴费,未缴费者视为放弃当次论文申请。2、申请条件全部理论课程(含必要加考课程)通过的考生。新闻学本科专业考生全部课程(含加考课程)考试合格后,应提交两篇公开发表的新闻作品,才可申请毕业论文。(附:《关于新闻学专业毕业生须提交新闻作品的说明》)注意:已办理论文延期的考生,无需再次申请论文。已有论文合格成绩的考生,论文不得重写,请勿重复申请论文。3、论文指导收费申请本科论文初审通过后须缴纳论文指导费,收费标准为护理学专业600元/人,行政管理和新闻学专业400元/人。缴费链接查询网址建议在电脑端进行缴费在缴费完成后,请耐心等待工作人员后台确认,在工作人员确认之前考生服务平台状态将一直显示为“待审核”。4、论文指导培训会议论文指导及培训会议的整体通知将于2023年1月上旬在复旦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站(网址为 )上公布。请自行关注相关通知,切勿错过。5、重要提示请提前完成专科毕业文凭的认证,以便做好后期提交毕业申请的准备。即从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为 )进行学历认证并下载打印: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一份(上述两种证明材料具备其一即可,附件2:下载打印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流程说明)。附:关于新闻学专业毕业生须提交新闻作品的说明新闻学专业是培养系统掌握新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党和政府有关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具备较强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等业务能力、成为能够在新闻媒介、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应用型和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它对该专业毕业生有更高的要求,即新闻学(基础科段)专业全部课程合格者毕业时必须提交到新闻单位采编实习的一篇作品;新闻学(本科段)专业考生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后,应提交两篇公开发表的新闻作品。现在就提交新闻作品等问题作如下说明:1、新闻作品必须是发表在具有刊号、公开发行的刊物或公开出版电子刊物上的文字作品和图片作品,也可以是电台和电视台发表的影音作品。2、提交新闻作品原件的同时,考生必须提交本人的准考证、身份证的复印件和出版单位的证明。证明内容除了证明该新闻作品是考生本人的作品外,还必须注明考生本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如果是以笔名发表的,需特别注明。3、考生发表的作品必须是在参加考试期间发表的作品。4、考生须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自行发表新闻作品,自考办不负责联系和推荐。附件1: 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服务平台复旦大学自考生(仅限专升本)申请毕业论文操作说明.pdf附件2: 打印或下载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流程说明.pdf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复旦大学论文发表

复旦大学学号邮箱登录地址为复旦大学电子邮件系统

用户名是自己的学号,密码是自己设置好的密码,或者为初始密码

1、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简称“复旦”,位于中国上海,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

2、复旦大学是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协会的重要成员,是一所世界知名、国内顶尖的全国重点大学。

扩展资料

建设成果

1、论文发表

2010年度,学校理工科、医科申请中国专利671项,数量较2009年增长近30%。授权专利数量164项,全校累计有效专利(维持中)841项。已完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7项,为历年最高。全校2009年发表SCI论文1958篇,比上一年增长12.98%。

2、科技获奖

2014年度,该校医科共有2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1项。

2013年度,该校医科共有1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另外周良辅院士荣获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该校理工科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

2012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复旦大学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都榜上有名。其中,清华大学位列第16,北京大学位列第17,比起五年前排名都大大提升。。

成果非常牛,能上新闻、电视那种,可以留校成果很好,top10%,且有海外经历,且运气好或有大佬挺,可以去中等偏下的985,或较好的211成果一般,top50%,可以非沿海较一般的211,或沿海不错的双非后50%,成果略微比学校最低毕业标准多一些,那就看运气,一本院校没问题,例如隔壁江苏省很多还行的双非一本,第一学历不错的话3~5篇sci能进

1、第一档次中国名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和北大连年都为抢生源交战,排名一个第1、一个第二,可谓是不分雌雄,这两所牛校是很多高材生的必争之地,清华北大各有优势,在中国可谓是如雷贯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2、第二档次中国名校:(1)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上海交大、清华、北大四所大学放在一起又可统称为中国四大名校,是名副其实不可撼动的十大名校之首。(2)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投稿期刊

复旦学报医学版不好投。复旦学报医学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投稿审查严格,要求高,投稿难度大。复旦学报医学版目前收录核心数据库有RCCSEA2020第六版,科技核心2020自然科学,CSCD核心2021-2022,中文核心2020年版。这类高级别的核心期刊,尤其是学报,主要面向校内师生,校外稿件投稿的话,对文章研究内容的质量要求会偏高,要求论文最好是有课题。知网统计显示,复旦学报医学版每年发表文献中,含有课题的文章比例都在60%至70%,比例很高,将近2/3的发表文献都有课题。

昨天,某公众号“ 复旦大学顶级医院已将下列SCI期刊列入黑名单,投稿需谨慎 ”一文在群和朋友圈疯转。主要是某医院建立了一个黑名单,在这些期刊发表的文章不予报销。就这份期刊名单,我发表一下我的看法。我要表达的重点是,要注意学术论文本身的价值,再去评论这些期刊的好坏。无论怎样,这些期刊除被踢出SCI的2本外,其他都还是SCI刊源, 好歹人家是SCI。1.《Oncotarget》和《Tumor Biology》目前已被踢出SCI,主要原因是没有按照国际规范进行审稿,或审稿过程中把关不严,存在伪造审稿人等严重问题。 2.本人是《Medicine》的审稿人,去年大概11月份审的一个稿件,稿件编号为MD-D-17-075**,也就是说去年一年,投稿《Medicine》的论文达到了7000+篇,甚至可能8000+篇。经pubmed检索,2017年《Medicine》的发文量大约为3621篇,中国人在此期刊的发文约占41%左右,也就是1600篇左右,远低于PLOS和SR。下表为2016年的数据,自己判断。3.《Medicine》的出版商是 Wolters Kluwer ,一个老牌的出版商,旗下期刊大都审稿比较规范。《Medicine》本是一本影响因子一度超过4的期刊,为什么在2014年以后出现了腰斩?我在投稿首页上发现了这么一句话: 4.《Medicine》现在仍然是中科院JCR分区3区的期刊。 5.关于《Medicine》版面费,现在已上涨到1550美元,相比《Plos One》和Hindawi出版集团的一些期刊仍然不算贵。 6.预测《Medicine》被踢可能性非常小:首先,出版商够牛;审稿流程规范;部分研究仍然不错;自引率不高。 7.奉劝那些看热闹不闲事大的,以为SCI能随便灌水的,先发几篇试试,到我手里,垃圾论文该拒还是要拒。 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的出版商 e-Century Publishing Corporation, 出版商一般,关键其发文量和中国人发文量都已经够大了,但还是比不上Plos 和SR。为什么这个医院不去将Plos 和SR列入黑名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