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美科学家发表论文的时间

发布时间:

中美科学家发表论文的时间

来自英国、中国和美国的一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美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联合研究报告说,他们在中国云南发现了一块距今4亿年的鱼化石。这表明包括人类在内的陆地脊椎生物的祖先可能最早出现在中国。 在同一个地方,科学家们也发现了一些其它鱼类化石,这些化石都是首次被发现。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这些样品,新的研究成果将会为研究陆地脊椎动物的起源提供有用的线索。 科学家以前认为,海洋鱼类是陆地脊椎生物的共同祖先。 参与研究的美国基恩大学的科学家说,这条化石鱼比科学家预期的更原始。这说明,人类可能比我们过去认为的还要原始。考古学家们相信,这条4亿年前的鱼是现代鱼类和总鳍鱼的共同远祖。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阿尔贝格教授说,现在看来,最原始最古老的总鳍鱼来自中国。这个发现有可能说明人类起源于中国南部。

作为地球的主宰者,人类而今愈加迫切地探寻争议着自己的起源史。根据生物进化史的理论,生物进化应环环可扣,形成一根进化之链。人、猿、猴等高等灵长类动物应是从4000万年至5000万年前由某种低等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来。但这长期仅停留在理论上,世界古生物学家、古人类学家,都在孜孜以求,苦苦追寻这一梦想。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科学家在北非埃及首都开罗西南约100公里的法尤姆地区,发现了一批3500万年的高等灵长类化石,从而形成了人猿起源于非洲的假说。但谁又会料到,八十年代中国科学家在常州城西南40余公里的溧阳上黄镇无意发现的"中华曙猿"化石,却动摇了这一假说。经过中美两国科学家联合对这些化石多年的详细研究,他们先后在若干国际权威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认为中华曙猿化石的发现,证明现代高等灵长类的祖先可上溯到4500万年前左右的亚洲东部。但由于是孤证,这一结论虽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反响,但多数人持怀疑态度。 20世纪90年代,由于黄河小浪底工程建设,国家专门组织一批古人类、古生物学专家,对黄河北岸山西省垣曲县境内即将被黄河水淹没的一块被称为"第一地点"的古生物考古重地进行抢救性挖掘时,发现了一块具有明显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牙床化石,被命名为"世纪曙猿"。从此,曙猿有了一个明确的身份:迄今所知道的最高的高等灵长类。此后,美国自然博物馆的麦可菲博士和芝加哥大学的基博也在溧阳上黄镇挖掘出的化石中发现了高等灵长类的耳骨和四肢骨骼,为曙猿的最终定性提供了有力证据。至此,由中华曙猿化石而引起的种种争议渐趋平息,其"灵长始祖"的地位被确证。2000年,中美科学家在具有世界权威的英国《自然》杂志联合发表论文,认为曙猿化石在江苏溧阳和山西垣曲相继发现,包括人类及其近亲--猿和猴子在内的高级灵长类的起源,应确定在4500万年前左右的东亚。我国著名人类学家贾兰坡对这一成果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是20世纪古生物学上的又一项重要发现,其意义可与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现相媲美。古生物学者和古人类学者们认为,如果说北京猿人使我们了解了人类进化之链中最靠近末端的重要环节之一,曙猿则是这条进化之链起始时的重要一环。 常州地区西部的长荡湖,又名兆湖,方圆数十里,烟波茫茫,象块明镜镶嵌在金坛与溧阳之间。上黄镇位于湖南岸偏东。在镇中心区,离湖岸仅两公里多,有一小山丘突兀,长宽数十米,高不过三、四十米,名"水母山",因其形状如磨盘,又名"水磨山"。山虽不大,均为纯石灰岩。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当地农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此建石灰厂,开山炸石。也就在放炮采石时,无意发现了不少动物化石。这种事在不经意间,便沸沸扬扬传了出去,吸引了众多探宝者。 说来也凑巧,这期间南京办了个古人类学知识讲座,特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石人类研究所的老前辈林一璞作为主讲者之一来宁。讲课期间,南京博物院的雷先生与林一璞闲聊时,提及溧阳发现了一些古生物化石。职业的敏感和兴趣,令林老先生在讲课之余专程跑了一趟溧阳,并带回了少量化石。返北京后,便将它们交给同所的研究员齐陶。齐陶一眼就辨认出,其中有古鼷鹿化石,这是一种生活在4200多万年前的古老动物。凭某种直觉,他感到如到那儿采掘,一定会有重大发现,肯定能找到与鼷鹿生活在同一时代,人们还未知的动物化石。但有些同行认为那地方不值得花太大的精力,因为古鼷鹿化石并不罕见。所以当齐陶向所里申请去溧阳野外采掘的经费时,最后批下来竟少得可怜,一年仅八百元,且包括他往返北京和江苏间的旅费,多数同事对他的此行几乎不抱任何希望。 1987年,齐陶独自来到溧阳。尽管经济极度拮据,他不得不住在溧阳招待所最便宜的房间,每天早晨搭乘溧阳人称为"小蹦子"的机动三轮车,沿乡间简易的沙石公路往东北方向颠簸15公里抵水母山,随身仅带一点干粮和一壶水,用小镐子小铲开始他一天的工作,日将西落,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返溧阳城,但他却感到十分满足。对事业的痴迷追求和陶醉,令他无视霜剑冰峰,暑蒸火烤,在那片表面极平凡的石砾岩缝里,他看到了一个遥远而失落的世界。化石群位于水母山灰岩裂隙的底部,就在某家石灰厂采石料的掌子面上。由于地壳的运动,这片石灰岩被强行扭曲后,产生了一条裂缝,缝隙里堆积了大量数千万年前的动物化石。齐陶就这样孤身一人,在这块石灰岩掌子面上挖了三年,收集了大量动物化石,但始终没有令人震撼的新突破。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天齐陶不经意间挖到了一枚只有米粒大小的动物牙齿化石。经鉴定,这是一种未曾见过的高等灵长类动物的牙齿。齐陶迅速向国内外科学界报告了他的这一发现。从此,溧阳水母山引起广泛关注。齐陶的发掘和研究不久便得到中美两国国家科学基金的支持。而一项古生物研究的课题能得到两个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也非常少见,正说明了寻找高等灵长类动物起源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齐陶从此不再孤寂独荒,他的队伍扩大到十多人,在水母山的发掘进度大大加快,还在当地雇用了民工。他们将掌子面上的堆积物装入塑料袋,外面再套上麻袋。先用汽车拖至南京,然后转运到北京周口店附近的中科院古脊堆动物和古人类学研究所的科研基地,再经过浸泡、淘洗、过筛,选出含有化石的沙样,最后置于显微镜下,一个个细细检验。齐陶在溧阳整整工作了六年,在他主持下,共向北京运送了100多吨泥沙,而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检验的沙样还有一吨多。就在这一吨多的沙样里,研究人员发现了距今大约4500万年的哺乳动物化石上万块,包括1500多颗牙齿。经清理,这些化石属于12个目、38科的63种哺乳动物,其中包括3个种的低等灵长类动物和1个新种高等灵长类动物。有属于低等灵长类的世界最古老的狐猿;有中国特有、世界罕见的"上黄眼睛猿";有我国尚属首次发现的袋类动物;有鳄鱼、青蛙等非哺乳类生物化石。经过慎密研究论定,溧阳水母山裂隙堆积物是迄今在亚洲发现的第一个始新世时期的地层,在这里发现的那个时代的灵长类动物,比在亚洲所有其他地区发现的同种类都要多,几近亚洲地区所发现的总和。而其中最主要、最轰动的发现,便是找到了多枚高等灵长类单颗牙齿的化石、一枚带有3颗牙齿下颔骨的化石,他们将其命名为"中华曙猿"。齐陶非常肯定地认为:中华曙猿是世界上第一个类人猿动物,它是现代生存在地球上的所有高级灵长类动物--人及其近亲猿、猴的共同始祖。中华曙猿化石作为研究灵长类动物起源与演化的举世罕见的最古老实证,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人类始祖的发祥地,其意义已超越国界,而属于全人类。 如今,溧阳水母山中华曙猿发现遗址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化石群超过一千平方米面积,齐陶和他的助手们实际只清理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继续发掘清理,极可能还会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发现,当然,最好是曙猿头骨。因为头骨是物种存在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虽然现在掌握的材料足以证实曙猿的存在,但还是不能同头骨包括的大量信息相比。只有头骨才能使人们更为准确地描述出它的形态。 根据中华曙猿、世纪曙猿化石,经过中、美科学家的共同研究,已经能推测出曙猿的大致模样。根据计算,中华曙猿的体重不过50克到150克之间。体形这样小的动物通常心跳很快,据此,推测它的心跳也比现代灵长类要快得多。有的形容它的心跳快得像在"打风钻"。低等灵长类动物,象狐猴等善于跳跃而不用四肢攀爬,但曙猿四肢的骨骼表明它已习惯于用四肢在树枝间攀援,而这是高等灵长类的明显特征。回望漫无尽头的时光隧道,从始新纪至今的4000多万年里,许多兴盛一时的哺乳动物灭绝了,像剑齿虎、猛犸象等。曙猿,它是那么弱小,却在这期间生生不息,发展成一个大家庭,其中包括人类,这是多么奇妙和伟大。现在大家都知道,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但猿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曙猿不仅让人类找到了包括自己及近亲现代类人猿、猴的共同祖先,而且因其在具有高等灵长类的特征的同时,还保留了少量低等灵长类的特点,因而在生命进化史上有着特别的价值。西方学者长期认为灵长类始祖起源于非洲,灵长类的演进是"走出非洲"的故事。中华曙猿、世纪曙猿化石则改写了这个故事。2000年初,英国、缅甸科学家又在缅甸仰光附近发现曙猿化石,为高级灵长类的祖先在东亚的学说再添佐证。现在中外科学家面临的新课题是高等灵长类是如何"走进非洲"的。因为从曙猿化石到北非法尤姆地区发现的距今3500万年的高等灵长类化石,其间约一千万年的时间跨度,还需要有新的发现来连接这条物种"进化之链"。

如果是人类的话应该是元谋人,因为巫山人只算是猿猴。简介:元谋人及其文化 元谋人是解放以来首次在华南地区发现的直立人的代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应用古地磁方法测得了元谋人化石的年代为距今170万年左右,远比北京人和蓝田人为早,把我国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年代推前了100多万年,我国历史的第一章将从元谋人这个最远古的祖先写起。 一 元谋人的故乡——元谋盆地位于云南省北部,是滇中高原上最低的一个盆地,海拔1100米左右。盆地南北长约三十公里,东西宽度不一,平均七公里,金沙江的支流——龙川江沿盆地西缘由南向北流去,在龙街附近注入金沙江。盆地东侧是海拔2500米的中等山地,通常称为东山,山的西测是由前震旦纪变质岩系所组成的低矮山梁。 盆地内新生代地层主要分布在龙川江东岸东山山前地带,形成几条巨大的近东西向的丘岭,伸向盆地的中西部。元谋盆地内的新生代地层,特别是下更新统(元谋组)地层很发育,出露较好,地层内又保存有种类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因此,很早以来就引起科学工作者的注意,并在此进行过调查研究工作,元谋组由于成为我国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早更新统标准层位(旧称“马街马化石层”)而闻名中外。 1965年5月1日,地质力学研究所钱方等几位青年地质工作者,在元谋盆地内进行第四纪地层和新构造运动调查时,在上那蚌村西北约500米的小丘梁表层,发现了两颗化石程度很深的、外形似人牙的门齿化石。后经胡承志同志鉴定,这两颗化石的形态与北京人同类牙齿基本相似,属于直立人类型,被定为直立人种元谋新亚种。 元谋人的发现引起了有关单位的重视,多次派人前往元谋盆地进行考察和发掘,特别是1973年冬,对元谋人化石产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 元谋人化石产地是由棕褐色粘土组成的一座小山丘,位于盆地东缘,在大那乌村东约200米处。产地的南边有龙川江支流——那蚌河流经,山丘四周为冲沟所包围,山丘东西长约16米,南北长约20米,面积320平方米左右,以牙齿化石出土位置为基准,整个山丘高约4米。 整个元谋阶是一套厚达695.4米的河湖相连续沉积物,全阶可分四段28层,其中第四段由第24—28层组成,元谋人化石出土于第25层,属于第四段的下部(附图表一)。根据对地层的观察、分析和对哺乳动物及介形类化石的研究,元谋人化石所在层位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 二 元谋人本身的化石材料,目前只发现同一个体的一左一右两颗上中门齿,石化程度很深,呈浅灰白色,除齿根缺失远端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外,其他部分保存较好。 本文后一作者与元谋人牙齿化石鉴定人胡承志进一步研究了该标本,认为整个牙齿粗壮、硕大、磨蚀程度不大,切缘刚露出齿质,可能为青年男性个体,其形态特点是: 1.牙齿粗硕,齿冠部分尤甚,呈切缘较宽的扇形,齿冠扩展指数值达141.9,超过了目前已知早期人类牙齿标本。 2.齿冠唇面除接近颈线部分较为隆凸外,其余较平扁,有明显的汤姆氏线、唇面沟及浅凹区。 3.底结节发达,呈圆丘状隆起,占舌面的二分之一,游离缘分化出三条分离的指状突,近中侧一条指状突较为粗长,构成正中嵴,居于舌面中央,向下延伸与切嵴相接。 4.舌面有发达的铲形舌窝,被正中嵴分隔为左、右两半,舌窝内面多釉质折皱。舌面两侧缘嵴明显褶起,远中缘较发达,其内缘与底结节之间有小切迹间断,不直接连续。 5.齿根颈部横切面呈椭圆形,唇——舌方向较扁,两侧颈线有较大的弯曲度,近中侧为3.8,明显大于远中侧(3.1)。 把元谋人牙齿化石与人形超科其他代表的同类牙齿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元谋人牙齿的基本形态与北京人同类牙齿相似而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的程度,远不及元谋人牙齿与南猿类型牙齿的差异为大。元谋人牙齿与北京人同类牙齿的差异,一部分反映了元谋人与猿类接近,一部分反映了元谋人与纤细种南猿较为接近。以元谋人上中门齿为代表的原始人,是我国迄今已发现的早期类型的直立人的代表,元谋人形态上与北京人的不同处,反映出元谋人的原始性,反映出元谋人可能具有从纤细类型南猿向直立人过渡的特点。 三 元谋人的文化遗物有石制品、带有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以及可能为人工用火的遗迹。 石制品包括地层中出土的和地表上采集的两部分。地层中出土的石制品七件,计1973年六件,1975年一件,其中较好的四件,均为刮削器。一件出土于D—11离地表50厘米处,距人牙化石出土地点水平距离5米,由石英岩石核加工而成,刃缘平直厚硕。另两件为石英岩制品,出土于东侧探沟西壁,距人牙出土点水平距离20米。另外,1975年年底出土的一件,局部器身保留砾石岩皮,刃缘单面加工较为精细。 在地表采集的具有明显人工痕迹的石制品十件,其中三件较好。一件为尖状器,为石英岩质,呈不等腰三角形,尖端作啄状。一件为石英岩石核,保留较大的砾石岩皮,对侧的刃缘可作砍砸之用。另一件为石片。这十件石制品与人牙化石出土点水平距离不远,器物上附着的土质和器身棱角磨蚀程度,与地层内出土的石制品接近,说明它们很可能是元谋人制作的。 元谋人的石器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与时代最早的原始人伴生的石器。它们与北京人、蓝田人的石器,从原料、制作方法上都有相似之处,由于材料还少,对于这时石器工业的全貌及我国的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关系,有待于今后深入的工作。 在元谋人化石层位中,还出土不少哺乳动物肢骨碎片,有的碎片具有明显的人工痕迹,如其中的一件,长8.4、宽3.1、厚2.6厘米,骨片两端有清楚的切削痕迹,可能是准备用来制作骨器的。 在元谋人化石产地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炭屑,长径一般在4—8毫米之间,最大的有达15毫米者,小的有1毫米左右。这些炭屑大多分布在粘土和粉砂质粘土中,少量夹在砾石透镜体内。最密集的有两处,分布的上、下界约3米,大致可分三层,层与层之间相隔30—50厘米。耐人寻味的是,凡有炭屑的地方总是伴随有动物化石。 1974、1975,在同一层位中找到几块颜色发黑的骨头,其中部分骨头经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鉴定可能为烧骨。 这此炭屑、烧骨、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都离元谋人牙齿化石出土点不远,并同在一个层位内,这不是一个偶合现象,我们认为,不能排除元谋人用火的可能性,这就有可能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推前一步。 四 元谋人及其文化的发现,推动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例如,元谋盆地第四纪冰川的研究,证明元谋组是处在第四纪早期的两个冰期之间,最下面为“龙川冰期”,为我国最早的冰期。 经古地磁测定,元谋组形成于距今150—310万年间,这就把我国第四纪地质的历史推前了200多万年,同时还说明在300多万前年,我国就有过冰川活动,这个龙川冰期是我国第四纪地质学上的新发现。 又如,元谋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和孢子花粉的研究,不仅从古生物学角度证明了元谋人生存时代的古老性,还反映了元谋人生存时代的生活环境。 从元谋人化石层中找到了十四种哺乳动物化石:云南马、爪蹄兽、猪、水牛、牛类、纤细原始麅、剑齿象、豪猪、竹鼠、鬣狗、斯氏水鹿、云南水鹿、山西轴鹿、最后枝角鹿等,其中以食草类动物为主。 在这一层孢粉组合里,松属占33.3%,桤木属占13%,而草本所占比例最大,达40%,其中有禾本科、藜科和艾属等草甸植物,证明元谋人生存时期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比较凉爽的森林——草原景观,这跟地层中出现铁锰结核,表明当时气候曾一度降低是吻合的。 五 元谋人发现之前,我国最早的人类是北方的北京人和蓝田人,元谋人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南方直立人的空白,而且对于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科学论断提供了可靠的见证,把我国古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 本世纪五十年代,在开远小龙潭煤矿曾找可能是人类嫡系祖先类型的远古代表拉玛猿牙齿化石,七十代又在禄丰地区找到同样类型的化石材料,现在又发现了生活在早更新世晚期的早期类型直立人——元谋人及文化,说明我国西南地区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将会找到更加丰富的,为阐述马列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伟大真理,进一步解决人类起源问题作出应有的贡献。 华大地的版图上,何处能寻找到中国最早的古人类?我国80年代末期有关巫山人遗址的重大发现,曾一度轰动世界。神秘的巫山人是不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直立人?一直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谜。经过国内外有关学者多年来的研究,最近证实,在“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的巫峡中发掘出的古人类化石,意味着巫山人确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直立人。 从南方古猿向人类进化,这些远古的“旅行者”要经过能人、直立人到智人即现代人。关于直立人,本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最早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距今50万年的北京人,这一重大发现使曾在亚洲最早发现的爪哇直立人的存在得以证实。其后,陕西蓝田人、云南元谋人、安徽和县人、湖北阳县人及南京汤山人也相继问世。 过去,由于东非大裂谷人类的发现,西方学者提出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结论,亚洲直立人则是从非洲扩散而来的。我国学者曾提出过“亚洲也可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的看法,但一直缺少200~400万年前人类化石材料的证明。当时中国还没有发现在1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即没有超过100万前的人类化石,而有关中国炎黄的祖先,最早也只能上溯到距今115万年的蓝田人。 1984年—1988年,在四川省文化厅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赞助下,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庆自然博物馆、巫山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组成的一支长江三峡科学考察队,在四川省巫山县大庙镇的龙骨坡一洞穴堆积层里,发掘出一个人类门齿和一段人类下颌骨,颌骨上带有两个牙齿。在发现以上化石的同一层位,除发现人类加工或使用过的骨器外,还发现了巨猿及其它110多种哺乳动物的化石,这在世界古人类发掘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1986年11月29日,这支联合考察队在重庆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公布了这一重大发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全国数十家报刊、电台、电视台纷纷向海内外公布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并在世界学术界、考古界掀起了一次有关人类起源的大讨论。一个震惊世界的“巫山人遗址”就这样展现在世界学术界面前。 当时中科院公布的巫山猿人距今是180万年前。1991年,中科院先后经过孢粉分析、古地磁和氨基酸测定,其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早期,距今204万年,后又经美国、英国等科学家用最先进的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其年代被正式确定为200万年前。但无论是204万年,还是200万年,这一年代都毫无疑问地向世界证实了巫山猿人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从此,巫山人遗址名闻遐迩。最近,四川省巫山县大庙镇龙骨坡被国家正式批准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奥秘》杂志分析,到目前为止,三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研究人猿分野的地域,连著名的非洲奥杜威峡谷也无法与三峡相比。因为,巨猿和“巫山人”共同生活在一起,足以说明在长江和三峡尚未形成之前,猿人和巨猿的祖先就栖息生存在那里。 此次巫山人的主要发现者、中科院古脊椎所黄万波研究员,正是当年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和县猿人的发现者。根据多年的研究,黄万波等提出人类在200万年前就出现在亚洲,长江三峡地区,这有可能揭开人类起源之谜。他的有关文章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刊登,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这个新的发现将动摇人类演化的理论”。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的祖先,黄种人的祖先,就是从三峡高地走出来的。

是元谋人。他生活在约170万年前。

中国科学家发表论文的时间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 华罗庚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萤声中外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华瑞栋,开一爿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他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 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1927年秋,和吴筱元结婚。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29年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症,经过近半年的治理,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却受到严重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1930年春,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即多方打听并推荐他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图书馆助理员。1931年秋冬之交,华罗庚进了清华园。 华罗庚在清华大学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道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 年成为讲师。1936年,他经清华大学推荐,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在剑桥的两年中,把全部精力用于研究数学理论中的难题,不愿为申请学位浪费时间。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从1939年到1941年,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数素论》。在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下,他还积极参加到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之中。《堆垒数素论》后来成为数学经典名著,1947年在苏联出版俄文版,又先后在各国被翻译出版了德文、英文、匈牙利和中文版。 1946年2月至5月,他应邀赴苏联访问。 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昆明城内恐怖万分,他于6月离开昆明赴上海, 9月和李政道,朱光亚等离开上海前往美国,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担任访问教授,后又被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感到无比兴奋,决心偕家人回国。他们一家五人乘船离开美国,1950年2月到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充满了爱国激情,鼓励海外学子回来为新中国服务。3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这封信。1950年3月16日,华罗庚和夫人、孩子乘火车抵达北京。 华罗庚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接着,他受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邀请开始筹建数学研究所。1952年7月,数学所成立,他担任所长。他潜心为新中国培养数学人才,王元、陆启铿、龚升、陈景润、万哲先等在他的培养下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写成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 1959年莱比锡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又先后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他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他为培养青少年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从出题、监考、阅卷,都亲自参加,并多次到外地去推广这一活动。他还写了一系列数学通俗读物,在青少年中影响极大。他主张在科学研究中要培养学术空气,开展学术讨论。他发起创建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我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 华罗庚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参加新中国的各项社会活动。 1953年,他参加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他作为中国数学家代表,出席了在匈牙利召开的二战后首次世界数学家代表大会。他还出席了亚太和平会议、世界和平理事会。 1958年他和郭沫若一起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上协调”的会议。 1958年,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数学系主任。在继续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他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于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学讲课,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1964年初,他给毛主席写信,表达要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同年3月18日,毛主席亲笔回函:“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他写成了《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亲自带领中国科技大学师生到一些企业工厂推广和应用“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夏去江汉斗酷暑,冬往松辽傲冰霜”。这就是他当时的生活写照。1965年毛主席再次写信给他,祝贺和勉励他“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 “文革”开始后,正在外地推广“双法”的华罗庚被急电召回北京写检查,接受批判。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指示:“统筹方法还是要搞的。”1970年4月,国务院根据周总理的指示,邀请了七个工业部的负责人听华罗庚讲优选法、统筹法。这之后,他凭个人的声誉,到各地借调了得力的人员组建“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小分队”,亲自带领小分队到全国各地去推广“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小分队共去过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所到之处,都掀起了科学实验与实践的群众性活动,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的工作受到胡耀邦、叶剑英等同志的关心和支持。 1975年他在大兴安岭推广“双法”时,因积劳成疾,第一次患心肌梗塞。 粉碎“四人帮”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从单位圆谈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作)、《优选学》等专著也相继正式出版了。 1979年5月,他在和世界隔绝了10多年以后,到西欧作了七个月的访问,以“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的心愿,把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介绍给国际同行。 [1956年沉思在数学王国的华罗庚,他的专著《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浆。] 1982年11月,他第二次患心肌梗塞症。 1983年10月,他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邀请,赴美作为期一年的讲学活动。在美期间,他赴意大利里亚利特市出席第三世界科学院成立大会,并被选为院士;1984年4月,他在华盛顿出席了美国科学院授予他外籍院士的仪式,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1985年4月,他在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华罗庚担任的社会工作很多。他是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他于1952年9月加入民盟,1979年当选为民盟中央副主席。他1958年就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1979年6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答邓颖超同志的勉励时他表示:“横刀哪顾头颅白,跃进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 1985年6月3日,他应日本亚洲文化交流协会邀请赴日本访问。6月12日下午4时,他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演厅向日本数学界作讲演,讲题是《理论数学及其应用》。下午5时15分讲演结束,他在接受献花的那一刹那,身体突然往后一仰,倒在讲坛上,晚10时9分宣布他因患急性心肌梗塞逝世。 华罗庚一生在数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及高维数值积分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之所以有这样大的成就,主要在于他有一颗赤诚的爱国报国之心和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毅然放弃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迎接祖国的黎明;他才能够顶住非议和打击,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成为蜚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 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 华罗庚同志是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卓越领导人、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委员及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华罗庚同志,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晚在日本东京不幸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华罗庚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科学技术事业上的一个重大损失。全国人民为失去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万分悲痛。 华罗庚同志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一九二四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经熊教授推荐,他一九三一年到清华大学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但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一名著无法出版,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国正式发行。一九四六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195O年,华罗庚同志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萤声中外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的著名学术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由于应用了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在数学领域内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于一九五七年荣获我国科学一等奖。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元)方法”。华罗庚同志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二百篇学术论文,十部专著,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十余部科普作品。由于他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先后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他的名字已载人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华罗庚同志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十亿中国人民的骄傲。 华罗庚同志也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他就走出书斋和课堂,来到广阔的工农业生产实践之中。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简称“双法”),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出了《优选法乎话及其补充》和《统筹法平话及补充》两本科普读物。二十多年来,华罗庚同志为推广“双法”,足迹遍及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他组织和领导了广大工人、农民、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推广“双法”,使“双法”得到大面积普及和推广,以至运用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研究,不仅为节约能源,增加产量,降低消耗,缩短工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培养了一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技队伍。毛泽东同志对华罗庚同志在科学上的这一创新曾给予高度评价,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两次写信给华罗庚同志,”祝贺和勉励他“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年动乱期间,当华罗庚同志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时,周恩来同志以大无畏的精神挺身而出,保护华罗庚同志,支持他继续从事“双法”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胡耀邦同志一九八二年给华罗庚同志写信,充分肯定他把数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号召“更多的同志投身到新技术、新工艺攻关的行列中去,从而把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共同建造中国的“通天塔”。 华罗庚同志是一位经历过新旧两个不同时代,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早年,他曾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是李公朴、闻一多烈士的挚友。一九四六年春,他应邀赴苏联访问,写下了《访苏三月记》,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新中国的诞生,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看到“祖国已黎明”,放弃在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横渡太平洋的航船上,他致信留美同学:“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他爱国不怕险,纯真赤子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称颂。华罗庚同志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在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强烈要求加人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十年动乱期间,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也未动摇对党的信念。拨乱反正以来,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一九七九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宿愿。他在答邓颖超同志的祝贺中兴奋地写道:“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他把入党作为自己前进道路的新起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顾年老体弱多病,以惊人的毅力,经过三年的拼搏,终于把十年浩劫中被盗走的手稿重新追忆出来,写成了《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不仅完整地记述了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华罗庚同志还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他积极参加民盟的活动,为民盟工作的开展,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和实现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他多次出国访问,广交朋友,在华裔知识分子中从事大统一、大团结的工作,常以“海外有知己,天涯成比邻”的诗句,来激励海外华人为祖国四化建设和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出力,并为加强我国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华罗庚同志是推动我国科学事业前进的伟大数学家,是中华民族一代人自学成才的典范。华罗庚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战斗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为了振兴中华和人类进步,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人民的科学事业。他走过的道路,一是本世纪我国知识分子前进的光明大道。华罗庚同志给我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是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学习的榜样。华罗庚同志自学成才,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永远向前。他一共上过九年学,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最后能成为蛮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完全是依靠刻苦自学取得成功的。他即使到了晚年,在学术界的声望和地位已经很高,仍然手不释卷,顽强地读和写。他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就是华罗庚同志成功之路的秘诀。 华罗庚同志热爱祖国,热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他企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热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要是党的需要他愿赴汤图火。他把“一心为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衡量一切是非真谬的尺度。他把自己的思想、行为、追求、理想,溶于祖国、党、人民的最高利益之中,不愧为一位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华罗庚同志精心扶持年轻一代茁壮成长。他十分注意发现和推荐脱颖而出的拔尖人才。他是新中国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的创始人和组织者,引导青少年从小热爱科学,进入数学研究领域,扶持他们成为我国新一代的数学家。华罗庚同志顽强拼搏,为四化奋斗到最后一息。十年前,华罗庚同志第一次患心肌梗塞症,出院后曾留下这样的诗句:“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攻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一九八二年秋,他因日夜写作,劳累过度,第二次患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他在病床上谆谆要求助手们坚持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动应用数学的发展。今年六月三日,他带领一批中年业务骨干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十二日下午,在向日本数学界作学术报告的讲坛上,当他讲金最后一句话时,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一颗恒星就此陨落.我们敬爱的华罗庚同志,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为加强中日两国人民和科技界人士的友好合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实现了他“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壮丽誓言。华罗庚同志与我们永别了,华罗庚精神将永存。让我们以他为榜样继续为中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3年(17岁),受当时“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热潮影响,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从此走上“航空救国”之路。1938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193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学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学航空系系主任。中国导弹之初,梁守槃被任命为总体设计师,于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序幕。闯过了航天事业初创时期一系列技术难关。1956年梁守槃(40岁),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守槃成为首批科技工作者,为“两弹一星”工程正式奠基。主持和组织研制成功亚音速、超音速、小型固体三个系列岸对舰、舰对舰、空对舰多种海防导弹,C801超音速固体反舰导弹,低空超音速反舰导弹c101,东风一号,东风2号导弹,鹰击8号等一糸列导弹。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美国国际空间大学创办者协会初始会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获国家科委一等功、部一等功等荣誉。获一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中国一糸列导弹从梁守槃开始。他不是两弹一星成员,但他是两弹一星的奠基者。破除万难为航天事业初创奠定基础,一生共获两次一等功勋,纯金功勋,闪闪发光,可见他在导弹和航天居功厥伟。沈元(1916.4.28-2004.5.30)福建福州人,空气动力学家和航空工程学家,中国航空航天高等教育事业开拓者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院士。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1年,清华大学成立航空工程学院,沈元被任命为院长。1952年,中国将8个大学的航空系合并成立北京航空学院,沈元参加组建工作并任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在培养航空航天科技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有卓越建树。在北京航空学院的筹建、办学方针确定、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订、师资及实验条件建设、科研教学组织领导以及计算机在航空航天中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6年,他参与制定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预见到宇航事业和火箭、导弹工业需要人才的紧迫性,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创建了火箭、导弹等方面的一整套新专业,这些专业的许多毕业生如今已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栋梁之才。他率领全校师生在北航自行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中型超声速风洞,在教学和科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年轻型旅客机、探空火箭、无人驾驶飞机等型号的研制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沈元早年在福州英华中学任教,其间教过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的陈景润,他是陈景润开始对“哥德巴赫猜想”产生浓厚兴趣的启蒙老师。60年来他一直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他从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实际及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获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荣誉奖,获航空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荣誉奖,获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绩显著”荣誉证书,获1993年世界杰出知识分子”荣誉称号及金质证章。北航高等理工学院也叫“沈元荣誉学院。北航最高荣誉奖叫“沈元奖章”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科学家,化学家,赴美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1年获博士学位。被选入美国最高荣誉sigmaxi科学会会员。他一生共获20多项荣誉。誉满国际化学工业界,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改名高士其,弃仕途旁和金钱旁不要,立志不做官,不爱钱,以科学家造福中国。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在中国极度需要科普的时候,为中国创作了400多篇科普论文,中国为记念他的贡献,把国际的一颗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科学家,化学家。细菌和病毒学家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高鲁(1877~1947)中国天文学家。字曙青,号叔钦。福建福州长乐人。1905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后来获该校工科博士学位。1909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11年回国报效中国。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创造发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机,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示并获奖。天文学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鲁的文章中曾建议,我国第一座假天馆(即天文馆)应命名为“高鲁假天馆”,以纪念这位我国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伟大人物。对祖国近代天文尤其是科普的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为了记念他的功绩,把国际上的一颗星命名为高鲁星。中国天文学一代宗师。高鲁集中西观象学术之大成,对当时中国的科普以及他的天文知识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张钰哲(1902.2.16-1986.7.21),福州闽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天文系。留在该校叶凯士天文台做纬度测定工作。 [随后在叶凯士天文台 观测研究工作。1929年,以论文《关于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张钰哲归回报效祖国。誉满国际天文学界,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可见他在国际天文学界的地位之崇高。中国天文学的最高奖—张钰哲奖,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中国近代和现代天文学家,科学研究涉及小行星、彗星、日食、恒星天文、航天和中国天文学史等方面, 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林几(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一书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医学院学习两年,专攻法医学,后又在柏林大学医学院法医研究所深造两年。1928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创建了法医学科和法医研究所。创办《法医月刊》;建立“法医学研究会。在医学院创建了法医学科和法医研究所,增设病理、物证、人证、化验等研究室,添设所用的仪器设备,为培养法医人才、接受检案和法医研究工作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他编审法医学教材,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法医检验人才。他为医本科学生或者将从事司、检、法工作的学生上法医课时,编著出版了不同要求的法医学教材。如《医师用简明法医学》、《法官用法医学讲义》、《犯罪侦察学》、《犯罪心理学》等。他主要论文有“二十年来法医学之进步”、“最近法医学界鉴定法之进步”、“疑案鉴定实例”、“法医学史”等40多篇,分别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北平医刊》、《法医月刊》等杂志上。中国近代和现代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萨本栋(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亚栋,福州闽侯县人,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24年,从斯坦福大学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学院。同年,从伍斯特理工学院毕业,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旋即转习物理。1927年,从伍斯特理工学院毕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应聘为伍斯特理工学院研究助理及西屋电机制造公司工程师。1935年9月,应邀为美国俄亥俄大学电机工程系客座教授。在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学报上发表了论文《应用于三相电路的并矢代数》,引起国际电工理论界的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开拓了电机工程的一个新研究领域。获得美国的“1937年度理论和研究最佳荣誉奖。用英文撰写成专著,被誉为物理学、电机学巨著。开创了中国科学家编写的自然科学专著被外国人采用为教材的先例。1937年3月放弃高薪厚禄,回国报效中国。他以非凡学识、才智,高尚修养为中国教育贡献巨大。并获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第一次荣誉奖章。中国物理学开拓者,中国物理学家一代宗师,物理电子学新领域的双奠基人。吴宪(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后改习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录取为研究生;1919 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吴宪一生发表研究论文l63篇,专著3种。他开拓的领域主要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此外,还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美国学者里尔顿·安德森(J·Reardon-Anderson)将他誉为“中国化学的巨人”,并评价道:“毫无疑问,吴宪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最伟大的化学家,或者说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当他在1919年发表他的第一项研究时,在中国还没有任何一类的化学研究。他在国际上,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美国生物化学家协会会员、美国实验生物学和医学会会员、荷兰《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顾问委员、原德国自然科学院名誉院士、美国亚拉巴马州科学院院士、美国自然科学荣誉学会(Sigma Xi Society)会员,以及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营养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48-1949年)和热能需要量委员会委员(1949-1950年)。他的名字被收入《国际医学名人录》(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World Medicine)、《美国科学名人录》(American Men of Science,第九版)、《中国名人录》(Who's Who in China)、以及《科学家传记大辞典》(Dictionaryof Scientific Biography)等书。他开拓的《一种血液分析系统》引发了一场血液化学方面的革命。吴宪对于国际生物化学和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卓著,并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和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生物化学界一代巨人。蒋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聪,字右沧,福建闽侯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开创者、中国气象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天文学家,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和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中国气象学会创建人之一。为我国近代和现代天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我国天文界步入国际合作的创举。并且是我国地震、地磁研究开创者。1908年震旦大学毕业后赴比利时留学,并获比利时双卜罗大学农业气象学博士学位。他是我国最早派出学农的留学生之一。1912年11月,蒋丙然学成回国后,应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之邀,到北京中央观象台任技正、气象科科长,并兼航空署气象科代理科长。还在参谋总部航空学校(北京南苑航空学校)、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气象学。1913年7月气象科正式开展工作,从此中国的气象事业正式起步,正如蒋丙然所说:“气象一名词,亦于此时在中国开一新纪元”。并为我国海洋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意大利气象学会名誉副会长。陈俊武,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长乐区,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工系。石油炼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石化,石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49年,先后担任石油工程装置设计师、工厂设计师、总工程师,石油工业部炼油技术攻关组专业组长等职。1982年,担任中国石化总公司催化裂化技术攻关组组长,组织科研、设计、炼油等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关,开发了国家“六五”攻关重点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陈俊武为中国石油化工事业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陈俊武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攻坚克难,急国家之所急;矢志创新,与国家共奋进,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使命担当。陈俊武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敢为人先、勇于登攀,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崇高精神。陈俊武的典型事迹树立了不忘初心、科技报国的典范。新时代奋斗者都应像陈俊武那样,以关爱之心对人,以无私之心对事,以平和之心对名,以淡泊之心对位,以知足之心对利,用信仰的力量、担当的力量、奋斗的力量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磅礴之力。为中国开创了石油炼制、煤化工领域的多个世界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时代楷模”荣誉奖。最美奋斗者奖。萧光琰(1920—1968),中国物理化学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坡蒙那大学化学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曾专攻物理化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学冶金研究所研究员、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化学师。他在美国时,连得过四枚金质奖章。回国后,把石油科学带到中国,从事的“页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机理研究”和“电子酸性催化剂研究”,在应用的基础理论方面,都有了进展和突破。“页岩油催化裂化”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探求以页岩油为原料,制取优质油(包括机油)的途径。开展硅酸铝裂化催化剂的研究,为石油和催化科学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填补了中国的空白。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石油化学领域奠基人。一个被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科学巨人,他才是那个真正改变国家之一的人物,填补了中国石油方方面面科学的空白。张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籍贯福建福州闽侯县,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1961年晋升少将。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红星功勋荣誉章(一级)。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原主任。1982年成功研制“银河”亿次计算机,填补了中国计算机的空白,为国家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组织并指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和首次原子弹空爆试验,组织指挥了“两弹”结合试验,为发展我国核武器技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试验成功。为争取国防尖端技术的新突破,组织领导了远洋测量船队的组建和洲际导弹、潜地导弹、通信卫星的研制试验。主管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重要武器装备系统、项目及武器战术技术论证工作。张震寰还主编了《中华气功大典》。他还是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人体科学会理事长。由他全面负责组织和指挥的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巨型机的国家之一。他主管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重要武器装备系统、项目及武器战术技术论证工作,为加强国防科技事业决策的科学化、现代化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王绶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 。王绶琯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对提高中国授时讯号精度、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负责成功地研制出多种射电天文设备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1955年,王绶琯奉命接受了国家急需的“提高时号精确度”的紧急任务,在二年时间里完成了这一任务,同时也为打下时间、纬度等基本天体测量研究的基础创造了条件。当时引进的光电中星仪及超人差棱镜等高仪技术还为尔后中国发展的光电等高仪起了先导作用 。1966年以来,王绶琯负责成功地研制出了米波16面天线射电干涉仪、分米波复合射电干涉仪、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系统等重要射电天文观测设备,并在相应的观测研究中取得多项创见性成果。20世纪90年代,王绶琯与苏定强等一道提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的初步方案,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大型科学工程项目 。中国为了记念他,于1993年10月1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向王绶琯颁布小行星命名书:谨以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绶琯星 。陈可忠先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人,生于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曾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1932年8月4日,中国化学会宣告正式成立,陈可忠当选为理事之一,又被推为会刊《中国化学会会志》的编辑之一。中国化学会是我国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之一,中国化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化学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1926年9月,陈可忠由美国完成学业回国,在理学院化学系讲授有机化学。陈可忠在校内极力倡导树立研究风气,最早申请开辟了教授专用实验室,长日留校从事教学实验。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陈可忠任自然组主任兼专任编审。从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至1948年,陈可忠长期任职于国立编译馆,其间执掌国立编译馆达十二年之久。国立编译馆各项工作中最可称道的是其对科学术语译名统一的领导与推动。随着各学科文献翻译量的增多,许多有识之士很早就认识到译名统一的重要性:“译述之事,定名为难。而在科学,新名尤多。名词不定,则科学无所依倚而立。”(《科学》发刊词,1915年)早期的译名统一工作主要由个别学者或学术团体进行,国立编译馆成立后,在编订、统一、推广译名上具有了性,编译馆制定了详尽的编订译名计划,成立译名委员会各学科组,与各民间学会、协会密切合作,先后不同程度地完成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80个学科领域的译名审定统一工作。统一公布的名词,由编译馆正式出版付印为图书的有《化学命名原则》、《药学名词》、《天文学名词》、《物理学名词》、《矿物学名词》、《细菌学免疫学名词》、《数学名词》及《社会学名词》、《经济学名词》等20余种。这些工作在翻译传播外国先进科学知识和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审定公布的许多科学译名一直沿用至今。自然科学领域统一译名的巨人,中国最伟大的自然科学译名编审者。中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必不可缺的倚靠。赋予新中文无可估量的价值,让身怀中文的学者能站在世界竞争之颠。李俨(1892-1963),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史学家、中西数学家,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专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李俨在中国数学史研究领域内,是当之无愧的学科奠基人。1912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科学习,与茅以升是同窗契友。他以大量的史料搜集工作为基础,对中国古代数学史作了大量研究,著作甚丰,是该项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通过国内外的函授教育自修完了土木工程和数学等大专课程;同时开始了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工作。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珍本与手稿本图书馆的资料,在1915—1917年间,即当李俨刚刚开始中国数学史研究工作不久,他曾与著名的数学史家D.E.史密斯(Smith)多次通信,草拟提纲,书名为《中国数学史》,再由当时正在美留学的茅以升译成英文转交史密斯。但这一编写计划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未能实现。此后,1917年发表了《中国数学史余录》,1919年又发表了《中国数学源流考略。一生前后共发表了论文百余篇,专著十余种。可以说,李俨在中国数学史研究领域内是当之无愧的学科奠基人。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李俨编写《中算史论丛》1—4集(商务印书馆,1933、1935、1947)。到《中算史论丛》最后编定,前后历经30余年,可称为是他毕生的得力之作。其中包括分数论、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定理(勾股定理)研究、平方零约术、大衍求一术、纵横图、帕斯卡(Pascal)三角形(贾宪三角形)研究、方程论、级数论各篇。中算史新资料的发现,以及明代算书志、清代中算著述集录等。明清时期传入的西算以及中算家关于对数、三角术、割圆术、圆锥曲线等方面的研究。编写《微积分学初步》(1936年)《中国数学大纲》上、下册(1958年,《中国古代数学史料》,《近世几何学初编》。开创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局面。田昭武,1927年6月28日出生于福建福州,物理化学家,中国电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校长 。田昭武主要从事电化学研究,重视与数理及其他化学学科的结合,研究领域包括光电化学、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技术、三维微加工技术、芯片生化实验研究、谱学电化学和量子电化学等 。1949年,开始独立主讲《物理化学》和《物质结构》两门主干课。他还承担国家部委委托厦门大学举办的全国性电化学培训班、研讨班担任主讲 。田昭武提出多孔电极极化的“特征电流”概念和“不平整液膜”模型,创立电极绝对等效电路的新解法和测量电极瞬间阻抗的选相调辉技术。设计和推广多种电化学技术和仪器,如新一代的离子色谱抑制器、微区腐蚀测量系统和中国国内第一台电化学综合测试仪等。在化学电源、金属腐蚀和电化学分析方面,都有结合生产实际的研究成果] 。截至2014年11月,田昭武先后获得国际发明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共35项,其中作为第一发明人的专利为16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以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共七项。王世真(1916年3月7日一2016年5月27日):福建福州人, 生物化学家、核医学家,中国核医学事业的创始人。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历任美国爱荷华大学放射性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核医学中心主任,放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核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从1940年代开始,王世真对甲状腺素做了大量系统性的研究工作。1950年和1951年,他首先发表了两类甲状腺素类似物的结构。其中一类具有拟甲状腺素的活性,另一类具有抗甲状腺素的作用。他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改造,并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他的这些工作在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他发表了两类甲状腺素类似物的结构。其中一类具有拟甲状腺素的活性,另一类具有抗甲状腺素的作用。他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改造,并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他的这些工作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1956年在军委卫生部领导下,他创办中国第一个同位素应用训练班,第一批核医学骨干从这里走向全国。在中国创建了同位素标记物合成、液闪测量、放免分析、医用活化分析、稳定核素医学应用,放免显像等技术;他在甲状腺激素(TH)的系统研究中,解开了TH作用机制的一些不解之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在异军突起的核素示踪技术的研究中,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70年代末,他就提出在实验核医学领域内以稳定核素作为示踪原子进行生物医学及药学研究。他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放射性标记化合物工作者。特别是他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任标记化合物研究室主任期间,在他的领导下,从1959年到1979年共合成、生产了总计多达100多种的标记化合物,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许多基础与临床学科科研工作的开展。他筹建了正电子发射X线体层摄影(PET PECT)中心。在我国创建了同位素标记物合成、液闪测量、放免分析、医用活化分析、稳定核素医学应用、放免显像等技术。核医学就是运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科学。对于普通人来说,知道PET、SPECT、甲功仪、肾图仪、放射性活度计以及用于放射性治疗的伽玛刀、后装治疗机、模拟定位机、直线加速器等设备,就不难明白核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他所开创的中国核医学综合实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成为亚洲核医学领域的领跑者。

华罗庚 “数学,如音乐一样,以奇才辈出而著称,这些人即便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也才华横溢。虽然华罗庚谦虚地避免使用奇才这个词,但它却恰当地描述了这位杰出的中国数学家。” --G·B·Kolata 华罗庚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他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1985年6月12日,中国数学届陨灭一颗巨星-华罗庚在日本讲学时不幸因心肌梗塞逝世了。 华罗庚是蜚声中外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与多复便函数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的著名学术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由于应用了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在数学领域内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于1957年荣获我国科学一等奖。他研究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罗庚一生精勤不倦,奋斗不息,著作很多,研究领域很广。他共发表学术论文约二百篇,专著有《堆垒素数论》、《高等数学引论》、《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典型群》、《多复变数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分析》、《数论引导》、《数值积分及其应用》、《从单位圆谈起》、《优选法》、《二阶两个自变数两个未知函数的常系数偏微分方程》、《华罗庚论文选集》等12部。 吴文俊 数学家。1919年5月12日生于上海市。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法国留学。在巴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进行数学研究,1949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1957年被聘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历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副所长、名誉所长、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副主任、主任等职。 吴文俊主要从事拓扑学、机器证明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突出成果,是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为中国数学研究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刊印出版的博士论文《球纤维示性类》是对球纤维理论基本问题的重要贡献。从40年代起示性类、示嵌类等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并有许多重要应用,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文俊公式”、“吴文俊示性类”,已被编入许多名著。这方面成果曾获195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金)一等奖。60年代继续进行示嵌类方面的研究,独创性地发现了新的拓扑不变量,其中关于多面体的嵌入和浸入方面的成果至今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庞特雅金示性类方面的成果,是拓扑学纤维丛理论和微分流形的几何学的一项基本理论研究,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近年来创立了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文俊原理(国际上称为“吴方法”),实现了初等几何与微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重要创新改变了自动推理研究的面貌,在定理机器证明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将引起数学研究方式的变革。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曾获1978年全国数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和1980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机器发现和创造定理的研究方面,以及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中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乐 数学家。1939年11月10日生于江苏南通。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62年毕业,同年考取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生,1966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秘书长、理事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杨乐在函数模分布论、辐角分布论、正规族等领域,以其众多极富创造性的重要贡献,20年来一直站在世界最前列,是国际上的领头数学家之一。 一、对整函数、亚纯函数的亏值、亏量函数进行了深入研究 与张广厚合作在亚纯函数的亏值数目与Borel方向数目间首次建立了密切联系;在引进亏函数后,给出有穷下级亚纯函数总亏量的估计,从而证明了其亏函数是可数的;给出亚纯函数结合于导数的总亏量的估计,彻底解决了著名学者D.Drasin70年代提出的3个问题。 二、对正规族作了系统研究,获得了一些新的重要的正规定则 杨乐建立了正规族与不动点之间的联系正规族与微分多项式之间的联系,解决了著名学者W.K.Hayman提出的一个正规族问题等。 三、对整函数和亚纯函数的辐角分布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杨乐研究在亚纯函数涉及的导数的辐角分布时,获得了一种新型的奇异方向;对辐角分布与重值间的关系得到了深入的结果;完全刻划了亚纯函数Borel方向的分布规律;与Hayman合作解决了Littlewood的一个猜想。 杨乐的上述各项重要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与许多引用,他所得到的亏量关系,被国外学者称为“杨乐亏量关系‘等。

这位美女科学家的水平非常高,而且她的论文研究还实现了很多项世界级的突破,她本身的成长之路也非常的励志,是一个非常强的女科学家。

中国科学家论文发表时间

核心的一般都是半年左右

导语:大多数动物被人驯化的时候都有充分的理由,比如作为肉食,或者作为劳动力……唯独猫,肉少而且也不太好吃,还没什么劳动能力,而且独立性也很强,怎么看也不像一个理想的驯化对象。猫真的是我们驯化出来的么?情况很可能正好相反,不是我们驯化了猫,而是喵星人不请自来,“征服”了人类……

咱家猫,又叫喵星人,以各种卖萌为诱饵,打着剿灭老鼠大盗的旗号,成功渗透到了人类社会中,并且似乎正在进行“人类征服计划”。现在,全世界的喵星人已经超过了6亿,其实力不弱于为忠于人类的汪星人(狗)。但是,愚蠢的人类却丝毫不觉,只有睿智的汪星人先知先觉,每每遇到喵星人都免不了一场惊天大战……幸运的是,经过最近一些年的努力,科学家们终于对喵星人近万年的行动有所察觉,只不过一些细节还不甚清楚,就在前几天,中国的科学家还跳出来“添乱”了……事儿还得从头说起……

长期以来,学者们都对喵星人进入人类社会的原因充满疑问。因为大多数动物被人驯化的时候都是有充分理由的,比如一些牲畜可以作为肉食,而另一些则可以作为劳动力……可是喵星人似乎哪一点都不太突出,肉少而且也不太好吃,还没什么劳动能力,而且独立性也很强,是人类驯化的唯一一种没有社会观念的动物……更糟糕的是它们嘴头儿太高,几乎只吃肉,而且对人充满了傲娇态度——怎么看也不像一个理想的驯化对象。猫真的是我们驯化出来的么?

情况很可能正好相反,不是我们驯化了猫,而是喵星人不请自来,“征服”了人类……

在距今1万多年前的时候,人类的农业已经兴起,人们聚集成永久村落,储存粮食。也正是这个时候,老鼠来了。大约在距今12,000年的时候,在古以色列的新月沃土,家鼠(Mus domesticus)演化了出来。家鼠生活在人类村落中,并在那里打洞筑巢,它们已经完全不同于野鼠,也不会在野外和当地的野鼠发生竞争了。之后,黑家鼠(Rattus rattus)在亚洲也出现了,到了距今约5,500年的时候,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也出现了……人类村落成了老鼠的天堂。也许在那个时代,狗狗真的是抓耗子的主力——因为它们在距今17,000至13,000年前就已经驯化,是被人类驯化的第一种动物。

毫无疑问,大批的老鼠对喵星人具有致命的诱惑,它们很可能就是被此吸引入人类村落的。行走于人类村落的喵星人没有什么破坏性,也不会偷谷物,见多了,人们也就听之任之。当人们发现喵星人会捕食蛇和鼠的时候,还会鼓励它们这些行为,人们甚至开始亲近喵星人,也给了喵星人立足的理由。而且一些喵星人看起来也非常可爱,大眼睛、扁平脸和大脑门儿的毛毛团非常符合人类的审美标准,有些人可能只因为喵星人的长相可爱就将其抱回家中……

接下来的问题是,是谁在哪最先抵御不了诱惑,把喵星人抱回去的?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是大约3,600年前的埃及人干的。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却改变了这一结论。

德里斯科尔(Driscoll)和他的团队收集了979份来自家猫和野猫的DNA样本,对其进行了遗传分析。最终,研究结果将这些样本分成了5个遗传“家系”,其中4个家系和4个已知的野猫亚种对应得非常完美,它们都与家猫无关。但是,第五个家系中不仅有野猫,还有全部的家猫,不管是英国、美国或者日本的混血或者纯种家猫都是如此。这说明,第五个家系中的野猫和家猫的关系最近,很可能就是家猫的祖先,它们是来自中东的野猫亚种(Felis silvestris lybica)。接下来的研究表明,家猫很可能是在距今约10,000年的新月沃土出现的,这个时间和老鼠的出现时间和地点吻合。考古证据在时间上也支持这一观点,在距今9,500年前的墓地中也发现了猫骨被埋葬,但是,无法确认它是否属于家猫,这是迄今为止人和猫接触的最早证据,但是地点却换成了地中海上的塞浦路斯岛,还好,距离很近……

接下来,科学家将有关猫的考古发现串联起来,设想了喵星人继续传播的路线:大约到了3,700年前,猫在新月沃土可能已经非常常见了,在那里出土了象牙制成的喵星人雕像。大约一百年后,猫传到了埃及,并且在2,900年前的时候被神化,喵星人成了贝斯特女神(Goddess Bastet)的化身,被供养、膜拜,它们迈出了征服人类的又一大步……喵星人的征程从古中东开始,在距今约2,000年的时候已经辐射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大陆东西两端。而登上美洲和澳大利亚则是随着殖民者在距今500-400年前完成的。这个传播路线在地理和时间上似乎非常完美,直到中国科学家出来说话……

2013年11月,中国科学家的论文通过著名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他们在论文中介绍了在陕西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家猫尸骸,距今约5,000多年(5560-5280 a cal B.P.),不得不说,这个时间有点意外地早啊,这不是毁前面的调调么……

但是,我国科学家的理由也很充分,首先,这里已经形成了早期的农业文化,有了黍的种植和粮仓,也有老鼠活动的遗迹,而且还很泛滥的样子,具备了喵星人出现的先决条件。然后,对猫骨进行了分析,这些猫的体型符合家猫的特征,而且这里远离本土野猫——近东野猫(near east wildcat)的分布区域,应该不是野猫。最具有说服力的是,其中一只猫的分析表明,它食物中的肉类比例远小于预期,而是吃了不少粮食,作为一个卓越的猎手,猫可能没能力和兴趣长期盗取粮食,这些食物很可能是人喂的!

如果确实如此的话,家猫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时间被提前了大约三千年,也很可能不是沿着古贸易之路传到东亚的。当然,这个结论尚不足以撼动现代家猫起源自古中东的结论,毕竟这之前还有4,000多年的时间缓冲,很难说中间发生了什么。难道,家猫通过什么特别的途径到达了中国?或者,古中国人也曾驯化出过家猫?

现在得出结论还为时尚早,我们需要更多的样本和证据,以及包括 DNA分析在内的进一步研究,姑且先让我们认为猫是起源自中东的吧。但不管怎么说,我们离真相又近了一步,或者,稍微意外地远了一点?

参考文献:

[1] Driscoll CA, Clutton-Brock J, Kitchener AC, O’Brien SJ. The Taming of cats. Scientific American, 2009, 6:68-75.

[2] Driscoll CA, Macdonald DW, O’Brien SJ. From wild animals to domestic pets, an evolutionary view of domestication. PNAS, 2009, 106(suppl.1): 9971-9978.

[3] Hu Y-W, Hu S-M, Wang W-L, Wu X-H, Marshall FB, Chen X-L, Hou L-L, Earliest evidence for commensal processes of cat domestication. PANS, 2013, 1311439110: 1-5.

[4] Linseele V, Neer WV, Hendrickx S. Evidence for early cat taming in Egypt.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07, 34: 2081-2090.

[5] Vigne J-D, Briois F, Zazzo A, Willcox G, Cucchi T, Thiébault S, Carrère I, Franel Y, Touquet R, Martin C, Moreau C, Comby C. First wave of cultivators spread to Cyprus at least 10,600 y ago. PANS, 2012, 109(22): 8445-8449.

前几天,有个很火的女科学家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她就是杨红樱。29岁的杨红樱,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今年3月16日的一次学术活动中,杨红樱获得了《自然·生物技术》2019年度华人青年科学家奖,奖金是100万元人民币。杨红樱这位来自中国的女科学家就没有这么好运,她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连续6年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文章过 SCI的女性成员。在2017年10月12日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当时杨红樱才29岁

杨红樱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位获得《自然·生物技术》2019年度华人青年科学家奖的女性科学家之一——首位获奖华人科学家。杨老师虽然只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个普通学生,但是她的成绩却很不错。她也是近年来美国 NIH、 NATO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最多的中国学生。杨红樱从上大学开始,就有机会参加 NIH、 NATO等国际知名学术组织,还多次参与学术活动。并且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不少于60次。杨老师目前已经有2篇文章被发表。

杨红樱在2017年的研究中,主要研究细胞凋亡和转录调控领域,并用 CRISPR/Cas9技术建立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系统——K-Methods,利用该系统,科学家们可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获得细胞死亡的相关信息。 据了解,K-Methods会将研究对象产生的大量基因组碎片切割成成千上万个单独或群体,从而影响目标 DNA序列。杨红樱团队经过了长期的系统、深入的实验研究,最终证明了K-Methods可以有效地诱导细胞凋亡和转录。

这么年轻的作家,实力超强,写作能力很丰富。

中美科学家发表论文

是的。长江江豚现在仅剩1000头左右。大熊猫通过这么多年的保护,已经达到2000多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从濒危调整到易危。而考虑到种群的破碎化,有效群体更少,长江江豚的濒危程度比大熊猫更严重。

日前,中美科学家共同发表论文称,长江江豚与海江豚之间存在着显著而稳定的遗传分化,提示它们之间缺乏基因交流而出现了生殖隔离,长江江豚因此被认定为独立物种。物种认定是科学问题,被认定为新的物种后,长江江豚显得更加独特,有利于江豚保护,对长江生态系统恢复有重要意义。

长江江豚现在独立成一个物种,无形中变成长江中下游特有物种,或者中国水域特有物种,对它的保护就显得更有必要、更有价值、更迫切。作为长江中食物链顶端的物种,它在长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越高,在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更能发挥旗舰物种的地位。通过对长江江豚这个旗舰物种的保护,更好地推动长江生态系统的恢复。

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受两国的关系影响。影响了两国学者之间的合作。

存在生殖隔离。日前,中美科学家共同发表论文称,长江江豚与海江豚之间存在着显著而稳定的遗传分化,提示它们之间缺乏基因交流而出现了生殖隔离,长江江豚因此被认定为独立物种。

以前认为长江江豚是窄脊江豚的亚种,但长江江豚和海江豚是否存在生殖隔离,一直没有很充分的证据。也就是说,长江江豚是否会游到海里,海江豚是否会游到江里,是没有定论的。没有人通过野外的监测看到长江江豚和海江豚存在混合。二者在形态上也没有明显差别,所以,二者是否存在生殖隔离,一直不确定。

物种与物种之间划分的基本标准是生殖隔离。但是在自然界,两个种群间是否能够交配,交配能否繁殖,繁殖后代是否具有生殖能力,我们不一定都能够实际操作。但可以通过判断形态差异是否显著、生理差异是否显著、遗传分化是否显著,反推它们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这种间接的证据越强,推测的结果就越可信。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长江江豚和海江豚在进化上显著的不同。特别是基因上体现对水环境的适应性差异,表明了长江江豚和其他江豚之间,已经不可能出现基因交流,不可能出现种群间混合的现象。

美国的制裁,导致很多的正常文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受到了限制,美国已经失去了信誉,没有合作的空间,现在中美之间的合作已经缺乏。

中美科学家发表论文吗

不少接受《自然》采访的学者认为,这一情况的出现,与美国政府和政客们近些年对两国学术合作不断进行的政治干预乃至迫害,脱不了关系。

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受两国的关系影响。影响了两国学者之间的合作。

美国的制裁,导致很多的正常文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受到了限制,美国已经失去了信誉,没有合作的空间,现在中美之间的合作已经缺乏。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拥有浓烈的地方特色。而博物馆的建筑造型也是当地文化的极致体现,反映了当地独特的风俗文化。以下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全国博物馆的详细介绍。垣曲县自然博物馆是山西省建设的唯一一座县级自然博物馆,以历山原始森林和我国第三大铜基地为依托,建起了规模较大的植物、动物、矿产标本展室。开办了“舜王故事展室”,是垣曲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筑布局垣曲县自然博物馆的小楼并不豪华,门窗也有几分陈旧。馆内有几个展室,陈列有展柜、动物模型、地貌沙盘、相片、图画等。原来垣曲周围的山中有这么多种东西。博物馆就是有它的特别功能,你到大山里去跑,累死也看不到几样东西,但在博物馆里,你倒背着手悠然漫步,便可以接二连三地欣赏各种各样的自然奇物。馆藏文物199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垣曲县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曙猿化石。曙猿是生活在距今约4500万年前的灵长类动物,它处于低等灵长类动物向类人猿进化的过渡阶段,兼具二者的部分特征,善攀援,喜欢在树枝端部用四足行走。它们是长着皮毛和长尾巴的小动物,个头比老鼠略大,重约200克。中美科学家曾在英国权威科学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认为通过对垣曲县世纪曙猿的脚踝骨、下颌骨化石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人类的远祖起源于中国。贾兰坡教授评价说:曙猿的发现,其意义可与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现相媲美,这是中国20世纪古生物学上又一极为重要的发现。垣曲县自然博物馆的壁上挂着一幅曙猿的复原像,相貌十分古怪。垣曲县自然博物馆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