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发表论文的人很多

发布时间:

发表论文的人很多

可以说是很少很少的,学校档次不一样发的也会不相同的

正规刊物收录的论文,普刊的话只要复制率低于30%都没有问题,只是核心期刊对论文的内容质量有一定的要求,普刊要求不高的

如果是在一年内,能发五篇论文以上的人不是很多。因为整理一篇中文核心或EI就大约需要两天时间,整理一篇SCI需要大约一两个月(字数6000以上),再考虑进来做实验和搞模拟的时间,一年也就两篇吧。发表论文需要看文献,调程序,搞模拟,整理数据,是一件工作量很大很复杂的工作。但是如果没有时间期限,那么日积月累发五篇以上论文的人就会比较多。

不是会说发表了论文就一定是权威期刊的,这些都是不一定的,看你具体发表的是什么样的论 文。

发表很多论文的人

如果古代就有知网,我认为发表论文最多的可能是那些没有资格参加科举,或者是屡试不中,而偏偏又很有才华的人,比如姜宸英,李白。

虽然理论上讲,李白是唐太宗的得意小跟班,游山玩水写写诗,吃喝不愁的,然而却不要忘了他的真实身份,毕竟都姓李,虽然是隔代之间没有什么大联系,但是隔代恩仇照样牵连的。

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百岁仍科举的姜宸英。他是康熙帝时著名的才子,文章在当时名满天下,备受当时文人推崇,就连皇帝也特别喜欢他写的文章,在当时也是大力推荐,只可惜他一早就成名,偏偏每次科举就考不上,也不知是不是跟过早成名有关,还是因为他每次考试都发挥失常,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虽然一直没考中,但从未放弃。到最后连康熙帝,每年都要忍不住问一下,问他考上了没有?

事实证明,坚持不懈还是有回报的。在他70岁的时候,终于考中了探花。虽然仅仅是第三名,但是好歹榜上有名了,总算没有落下遗憾。 然而他的目标却不止如此,直到百岁也还是来考试。

在他100岁那年,他让孙子在前面提着灯笼,他步履蹒跚的一步一停,进去考试,灯笼上面写着有四个大字,百岁观场。 在当时也是被传为佳话,此等爱学习刻苦的精神,多被后世拿来举例鼓励自己的儿子。坦白而言,他百岁仍然参加科举,其实为了已然不是名次,而是那种对学术的执着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我认为如果古代就有知网,这样展示才华的地方。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他,毕竟很少有人能活到100岁,更别提是一位研究学术一直研究坚持到100岁的人。

中国有那么多的大诗豪,像李白、杜甫、苏轼等等,还有那些在官场上不得志的,可能也会在知网上发表自己的文献,让其他人看中他。

她发表的论文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她发表论文的效率特别高,所以很多网友都会担心她的起点太高了,最后发展如果没有亮眼成绩的,很难服众。

知网收录的是期刊论文,而中国古代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较文学方面较少,发表的大部分可能是文学方面的。至于是谁发表,中国浩瀚千年人才济济,研究文学的大家数不胜数,不好界定最多是谁

Wos上很多中国人发表的论文

可能是国外文献1、wos数据库,因为是外文的数据库,所以在做分析时,软件实用性更强。比如在citespace当中,wos数据是所有的检测都可以做,远远大于cssci和cnki的数据能做的检测。2、架构优势:WOS具有360度三维多元化功能而操作简单的技术架构,深居简出;3、战略优势:WOS具有长远而踏实的产品发展战略和用户发展战略,高仰远瞩;4、资源优势:WOS已经整合了中国最丰富的企业应用和个人应用,“软件沃尔玛”;5、人才优势:WOS汇聚和培养了云计算高端的 技术和专业人才,“黄埔军校”;6、核心优势:WOS搭建的云平台是目前用户黏度最高的导航入口,无与伦比。

步骤1:进入Web of Science -WOS 引用文献数据库。步骤2:进入WOS后请先选择欲查询的学科领域SCIE(科学) /SSCI(社会科学) / A&HCI (艺术与人文) → 输入欲查询的系所的缩写 → 于下拉式选单选择「Address」→ 按Search进行查询。请注意,若同时勾选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检索结果不会出现 Create Citation Report 分析按钮。若不确定确定机构名称应如何缩写,请利用 Help 中的Address Abbreviations。我们先选择 SSCI 社会科学领域,输入台大社工系之缩写 (natl taiwan univ same social work),选择 Address 再进行查询。步骤3:利用Create Citation Report(建立引用报告),进一步分析检索结果。请注意,检索结果笔数需小于10,000笔才能建立引用报告。步骤4:从引用报告右侧的分析数字,可看出被SSCI (社会科学领域) 收录的81篇台大社工系发表的论文,总被引用次数 (Sum of the Times Cited) 为534次,平均被引用次数 (Average Citations per Item) 是6.59次。文章依照被引用次数 (Times Cited) 的高低做排序,在第12篇文章和第13篇文章的交界处,以橘黄色横线标示出h-index数值。我们可以看到 h-index 数值为12,也就是这81篇论文中,有12篇文章至少被引用12次以上,剩下的论文每篇被引用次数小于12次。换句话说,台大社工系发表的大多数文章,是落在被引用次数 12 这个数值范围内。

不是都权威,如果都权威,那也就没有权威可言了。正规的期刊对于文章要求是有水平的,期刊的级别越高、影响因子越高等,对于文章的要求自然就会更严格一些。

不是所有的刊物对论文要求都很高的,有些其实要求是比较低的。

一个每年发表很多论文的人

引言:单位一老同志发表很多论文和专著,但连个副科都没有当上,这不属于失败。因为可能会有更优秀的人来担当这个职位,但当副科长的人可能会发表更多著名的论文和专著,所以现象并不属于这个人败,而属于机遇,或者是没有做到更优秀和更好。小编认为,应该凭借一些这样的现象来说明有一些人人生的成功与失败。

首先现在更多的职位趋向于让年轻人来担当,因为年轻人不论是思想层次还是觉着力以及判断力和反应能力方面都做的比老人更好,而且现在年轻人也趋于优化,大多数年轻人都有的自身的学历和更高的文化程度,水平和底蕴,那么对于一个老同志来说,他的思想潮流已经跟不上现在的社会市场对于很多新的社会现象他是接受不了的,而且对于一些重大的决策力方面,做的肯定远不及一些年轻人好,所以说没有当上副科长也并不是失败。

而且即使让这个老同志担当了这个职务,这个老同志也有可能会拒绝,因为他可能认为自己并不适合这个职位。这个职位适合给更多的新时代年轻人来挑战,让他们在这个岗位中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和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福利,而且发表了这么多的论文和专注,可能专业性并不是很强,只是为了发表一些平常性的日常说说和日常新闻,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深层次的状况,再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决断和评论,因为仅凭片面的现象而进行判断的话,那属于片面判断,对于这个人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和生活影响。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凭借着这一个简单的现象而判断这个老同志的人生是否属于失败或成功,因为这一个现象我们并没有发现更多的细节,我们还不知道这些论文和专著是否具有专业性,因此小编认为这个老同志的人生并不失败!

这是有可能的,也说明学术水平高。

肯定是特别失败的,并且在生活中谁都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感觉最少也可能会是一个副科长。

我觉得这个有点不符合常理,因为SCI论文是非常难发表的,这位博导竟然能发60多篇确实非常厉害。

离散数学发表很多论文的人

保罗·埃尔德什(在英语中作Paul Erdős),生于1913年3月26日,1996年9月20日卒于波兰华沙。幼年时被视为神童,一生共发表论文1475篇,与511人合作,论文数量居史上数学家之最。埃尔德什命运多舛,身为犹太人,遭纳粹迫害而亡命国外,50年代因与华罗庚通信而被怀疑通共亲华,被美国麦卡锡主义者赶出美国,从此终生漂泊浪迹。埃尔德什终身未娶,没有固定职业。他一天工作十八九个小时,一年四季奔波于世界各地,与数学界同行探讨数学难题,即便垂暮之年依旧热衷于猜想和证明,把一生献给了数学。

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

华罗庚同志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一九二四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经熊教授推荐,他一九三一年到清华大学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但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一名著无法出版,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国正式发行。一九四六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195O年,华罗庚同志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

屈婉玲,女,1946 年出生,现为北京大学计算机系信息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学会离散数学专委会副主任,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电子电工类专委会委员。1969 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目前主讲本科生主干基础课“代数结构与组合数学”(离散数学系列课程之二)与研究生必修课“算法分析与计算复杂性理论”。独立或合作出版离散数学、组合数学等译著、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8 种,其中包含 1 本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离散数学》,高教出版社,2004)和 2本北京市精品教材,还有 1 本在台湾儒林出版公司出版。主持教育部网络课程建设项目与高教社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所研制的《离散数学网络课件》于 2003 年通过教育部主持的验收,被评为“优秀”。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 基础研究等课题,主要研究方向为离散数学及其应用、算法设计与分析,发表论文 10多篇。2001 年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4 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