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安康学院期刊官网投稿平台

发布时间:

安康学院期刊官网投稿平台

安康学院是一所省属多科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安康大学,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1978年重新设立“陕西师范大学安康专修科”,198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安康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原安康教育学院、陕西省安康农业学校并入安康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

学院座落在秦巴腹地,汉水之滨,被誉为“西安后花园”的西部名城——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交通便捷,襄渝、西康、阳安铁路在此交汇,316、210国道及京昆、十天、包茂高速穿境而过,是陕西省第二大交通枢纽。学院北眺汉江,南倚国家级香溪洞风景区,校园花木繁茂,碧草如茵,风光秀丽,环境幽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院现占地743.8亩,校舍面积241847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4662.09万元。校内教学、实验各项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现有藏书90.83万册,电子图书2008GB,各种期刊1500余种,拥有清华同方期刊、万方数据库和连接国际互连网的千兆校园网等为全院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和获取信息的先进手段与发展平台。

安康学院教务管理系统 (点击进入)

可以。可以投稿的有两种:一种是新闻报道类,叫校报。一种是学术或者理论类,叫学报。校报面向学校的全体师生以及教职员工、往届学生等,以发表新闻报道、综述以及反映学生生活、老师工作类文章为主,而学报一般属于学术期刊,主要发表老师和学生在学术方面的文章,如论文、科研项目等。这两种都是在自己学校可以投稿的。安康学院学报是省级刊物。安康学院学报是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主管单位是陕西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是安康学院。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不好。安康学院学报论文是比较难发的,因为学报其对文章和作者的要求都比较严格,且投稿审核的过程也很漫长。大学学报难发主要体现在其投稿过程,投稿需要漫长的等待,即是录用安排刊期出刊,之后也是漫长的等待。安康学院是安康市唯一的省、全日制普通工程学院,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安康大学,1963年停课,1978年8月恢复开学,1984年6月更名为安康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2月改制为安康学院。

安康学院期刊官网投稿

一、安康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 安康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为,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安康学院简介 安康学院是安康市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公办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其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安康大学,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1978年8月恢复办学,1984年6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安康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安康学院。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居秦巴之间,汉水之滨,与鄂、渝、川三省市相毗邻,处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依山傍水,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秦、楚、巴、蜀多元文化样态在此交融生辉,是宜居宜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确立了“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实施特色发展,坚定走地方化、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道路,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办学声誉明显提升,学校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学校是陕西省首批省属公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教育部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建设高校。 学校分为江南、江北两个校区,校园占地813亩,校舍总面积279485.01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12.0825万册、电子图书88.8527万册、中外文报刊753种,校园网出口带宽为电信联通双千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8616.69万元。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近12000人,学科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医学等十个门类,设有13个二级学院,开设41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茶叶、魔芋、生猪养殖、富硒食品为特色的秦巴现代农业学科方向,以师范为特色的教师教育学科方向,以陕南民间文化为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方向,以陕南生态经济、生态旅游、汉江水资源为特色的秦巴资源保护利用学科方向。学校建有国家级农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项,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各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及在线开放课程18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学院1个,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771人,专任教师520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8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93人,“双师型”及行业工程背景教师124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国内知名作家1人,受聘为外校博导、硕导教师17人,聘有包括院士、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在内的144人为学科首席专家、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学校现有陕西省优秀教师、三五人才、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4人,3名教师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20余名教师被聘为市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三区人才。 学校建有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陕西富硒循环农业发展研究院、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陕西省茶叶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等11个省级科研平台、12个市级科研平台和9个校级研究中心,组建科技创新团队14个。设有陕西省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3个。截至目前,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79项,科研经费4731万元;出版著作、教材369部;发表学术论文5896篇;取得国家专利133项;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哲学社会科学奖、教学成果奖等408项。《安康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 学校秉承“笃学、尚行、砺志、创新”的校训,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升本以来,学校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20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0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省级优秀教材5部,建有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鉴定平台28个。近三年,有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70项。学生在数学建模、挑战杯赛等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创新与技能竞赛和文体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200个、省部级奖399个;学生发表论文82篇,发表作品78篇,获得专利2项。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多次获得国家及省级表彰。学校面向22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近三年本科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示范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积极探索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先后与省市政府签订共建协议,与 北京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海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大学 、 陕西科技大学 等高校建立合作办学友好关系。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产教融合。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30余所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教学科研合作等,已有多名师生通过我校合作渠道出国、出境学习深造,每年聘请多名境外优秀教师来我校讲学并开展科研合作。目前有来自13个国家的89名留学生在我校学习。 ******、新气象、新作为,学校将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办学层次”主要任务,秉持“艰苦创业、团结奉献;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安康学院精神,为把学校建成有特色、高品质的省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安康学院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居秦巴之间,汉水之滨,与鄂、渝、川三省市相毗邻,处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依山傍水,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秦、楚、巴、蜀多元文化样态在此交融生辉,是宜居宜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分为江南、江北两个校区,校园占地813亩,校舍总面积279485.01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12.0825万册、电子图书88.8527万册、中外文报刊753种,校园网出口带宽为电信联通双千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7742.02万元。

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1252人,学科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医学等十个门类,设有13个二级学院,开设41个本科专业。

学校现有教职工771人,专任教师520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8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93人,“双师型”及行业工程背景教师124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国内知名作家1人,受聘为外校博导、硕导教师17人,聘有包括院士、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在内的144人为学科首席专家、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

5名教师被聘为陕西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首席农艺师,60余位教师荣获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四个一批”、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高校首批“青年杰出人才”、陕西省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3名教师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

学校建有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陕西富硒循环农业发展研究院、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等11个省级科研平台、12个市级科研平台和9个校级研究中心,组建科技创新团队6个。设有陕西省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3个。

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13项,科研经费4242万元;出版著作、教材343部;发表学术论文5724篇;取得国家专利112项;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哲学社会科学奖、教学成果奖等403项。《安康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

可以。可以投稿的有两种:一种是新闻报道类,叫校报。一种是学术或者理论类,叫学报。校报面向学校的全体师生以及教职员工、往届学生等,以发表新闻报道、综述以及反映学生生活、老师工作类文章为主,而学报一般属于学术期刊,主要发表老师和学生在学术方面的文章,如论文、科研项目等。这两种都是在自己学校可以投稿的。安康学院学报是省级刊物。安康学院学报是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主管单位是陕西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是安康学院。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安康学院是安康市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其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安康大学,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1978年8月恢复办学,1984年6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安康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安康学院。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居秦巴之间,汉水之滨,与鄂、渝、川三省市相毗邻,处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依山傍水,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秦、楚、巴、蜀多元文化样态在此交融生辉,是宜居宜学的理想之地。升本以后,学校三次开展思想观念大讨论,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了“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办学声誉明显提升,学校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学校分为江南、江北两个校区,校园占地813亩,校舍总面积275807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98.7万册、电子图书3140GB、中外期刊1108种,校园网主干带宽为电信联通双千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6336.63万元。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2000人,学科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八个门类,设有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等12个教学院系,开设34个本科专业,形成了陕南民间文化研究、秦巴资源保护与开发、农业资源与环境为重点的特色学科方向。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各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各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学校现有教职工750人,其中专任教师524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5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50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7%,“双师型”及行业工程背景教师134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国内知名作家1人,受聘为外校博导、硕导教师14人,外籍教师4人,聘有包括院士、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在内的110人为办学顾问、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7名教师被聘为陕西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首席农艺师,60余位教师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劳模、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称号。学校建有6个省级科研平台、6个市级科研平台和9个校级研究中心,组建科技创新团队8个。升本以来,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95项,科研经费2601万元;出版著作、教材177部;发表学术论文3811篇;取得国家专利9项;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社会科学成果奖、教学成果奖等329项。《安康学院学报》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社科学报,其中“汉水文化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学校秉承“笃学、尚行、砺志、创新”的校训,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升本以来,学校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14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40项,建有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鉴定平台27个。近三年,学生在数学建模、挑战杯赛等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创新与技能竞赛和文体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426个、省部级奖346个;学生发表论文91篇,发表作品200篇。园林专业2007级1班被团中央、教育部评为国家先进班集体。学校面向22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近三年本科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开展了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省市政府签订共建协议,与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对口支援、干部培训和合作办学友好关系,与安康市各县(区)和地方企业建立校地、校企合作办学关系。开设了“阳晨班”、“美华班”,为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与美国、台湾、北京多家公司和当地企事业单位共建10个实验室。与英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7所高校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教育,已有58名学生通过多种合作项目出国、出境学习深造。“十二五”以来,学校紧紧围绕“育人为本,突出应用,完善保障,强化服务,提高质量”的中心任务,坚定地走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之路,注重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坚持错位竞争与特色发展,为把学校建成有特色、高品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安康学院期刊官网投稿网址

可以。可以投稿的有两种:一种是新闻报道类,叫校报。一种是学术或者理论类,叫学报。校报面向学校的全体师生以及教职员工、往届学生等,以发表新闻报道、综述以及反映学生生活、老师工作类文章为主,而学报一般属于学术期刊,主要发表老师和学生在学术方面的文章,如论文、科研项目等。这两种都是在自己学校可以投稿的。安康学院学报是省级刊物。安康学院学报是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主管单位是陕西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是安康学院。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安康学院是一所省属多科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安康大学,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1978年重新设立“陕西师范大学安康专修科”,198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安康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原安康教育学院、陕西省安康农业学校并入安康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

学院座落在秦巴腹地,汉水之滨,被誉为“西安后花园”的西部名城——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交通便捷,襄渝、西康、阳安铁路在此交汇,316、210国道及京昆、十天、包茂高速穿境而过,是陕西省第二大交通枢纽。学院北眺汉江,南倚国家级香溪洞风景区,校园花木繁茂,碧草如茵,风光秀丽,环境幽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院现占地743.8亩,校舍面积241847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4662.09万元。校内教学、实验各项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现有藏书90.83万册,电子图书2008GB,各种期刊1500余种,拥有清华同方期刊、万方数据库和连接国际互连网的千兆校园网等为全院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和获取信息的先进手段与发展平台。

安康学院教务管理系统 (点击进入)

安康学院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居秦巴之间,汉水之滨,与鄂、渝、川三省市相毗邻,处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依山傍水,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秦、楚、巴、蜀多元文化样态在此交融生辉,是宜居宜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分为江南、江北两个校区,校园占地813亩,校舍总面积279485.01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12.0825万册、电子图书88.8527万册、中外文报刊753种,校园网出口带宽为电信联通双千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7742.02万元。

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1252人,学科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医学等十个门类,设有13个二级学院,开设41个本科专业。

学校现有教职工771人,专任教师520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8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93人,“双师型”及行业工程背景教师124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国内知名作家1人,受聘为外校博导、硕导教师17人,聘有包括院士、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在内的144人为学科首席专家、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

5名教师被聘为陕西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首席农艺师,60余位教师荣获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四个一批”、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高校首批“青年杰出人才”、陕西省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3名教师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

学校建有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陕西富硒循环农业发展研究院、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等11个省级科研平台、12个市级科研平台和9个校级研究中心,组建科技创新团队6个。设有陕西省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3个。

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13项,科研经费4242万元;出版著作、教材343部;发表学术论文5724篇;取得国家专利112项;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哲学社会科学奖、教学成果奖等403项。《安康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

安康学院期刊官网投稿入口

安康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入口: ,高等教育司将以,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行动,坚持全面谋划,全方位推动,形成全局性改革成果。围绕“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师、一流质保、一流人才”,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继续落实“工作谋划顶到天、工作视野宽到边、工作落实立到地”的总思路,按照敢于闯、善于创、主动调、奋力推、大力破、尽快立、持续建、确保稳、努力干的总基调,努力做好“十件事”,奋力打造好“司长风采项目”,实施好“处长奋进纪实档案”,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交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得意之作,助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一、谋划部署全面振兴本科攻坚行动 召开度全国高教处长会。进一步用好“全国高教处长会”工作新机制,全面部署年度工作。指导各地各高校制定振兴本科教育专项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形成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新局面。 研制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文件。研究制定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围绕学好、教好、管好持续深化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实施关于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统筹标准、课程、教材、教学、评价、考核等各环节,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 加强对各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分类指导。召开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9次全体会议,部署高等教育年度工作。召开省部共建工作推进会,建立健全交流协调机制,实现教育资源与地方需求、行业企业需求的互联互通。推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促进民办高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二、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推进本科“质量革命”,助力打造“质量中国”。全面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建设一批******、世界水平的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按照“统一部署、全面启动、分类实施、领跑带动”的思路,指导推动各地各高校制定实施建设方案,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实施体系,实现各类高校全覆盖、各个专业类全覆盖。 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推动各省(区、市)、各类高校制定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组织认定一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或基地点),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领跑。统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推动和指导省级一流专业点建设工作。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大力发展新工科,加强工科一流专业建设。推进“十百万”计划,加快构建10个新兴领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100门新课程,培训1万名新工科专业教师。深入推进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推广有代表性的新工科模式。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平台,汇聚600个企业支持2万个项目,推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持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大力发展新医科,加强医学类一流专业建设。印发《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目录》,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医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制定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指导意见。筹备第十届临床技能大赛,组织研制中医类示范中心建设标准,确定30个左右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中医)。 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大力发展新农科,加强涉农一流专业建设。完善农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一批共建共享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200个左右“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立10个左右国家农林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加强一流法学专业建设,建设校际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若干个信息化课堂教学平台、庭审直播实践教学平台、法学类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组织研制《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开展任课教师培训,指导各高校开好法律职业伦理课。推动高校与法治实务部门之间建立双向交流长效机制。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加强新闻传播类一流专业建设,建设10个新闻传播类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开展新闻传播院系骨干教师主题培训。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典型案例。有序推进骨干教师和业界人员互聘“双千计划”。 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分类推进大理科、大文科、大医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深入探索书院制模式,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注重环境浸润熏陶,促进拔尖学生脱颖而出。 筹备启动卓越经济管理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培养******经济强国建设需要的大批应用型、复合型卓越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以推进经济管理类专业深化内涵建设为抓手,以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师资、实践、评价等全要素革命为突破口,研制卓越经济管理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推动高校专业调整优化工作。引导高校根据******国家战略急需、新一轮产业变革趋势和社会民生新需求,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加快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推动集成电路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建设项目立项实施,推进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和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三、实施一流课程(金课)“双万计划” 推进“学习革命”,打造“学习中国”。大力发展“互联网+”“智能+”教育,建设优质开放共享的一流课程,服务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建设。 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统筹规划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培育与建设,打造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金课”。大力发展慕课,建设线上“金课”,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广泛共享,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变轨超车”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认定一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打造虚拟仿真“金课”,作为推进“智能+”教育的创新一招。从省级规划建设并取得改革成效的课程中,遴选基于慕课、SPOC等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以及线下“金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改革和课堂革命。加强社会实践“金课”建设,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建成有温度的国情思政“金课”,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建成有激情的创新创业“金课”。 召开中国慕课大会。发布第二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第二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以“识变、应变、求变”为主题,发布《中国慕课行动宣言》。推动国内课程平台横向联合,促进更多高校课程在国际著名课程平台上线。 布局本科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按照《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总体安排,布局本科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推动高校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强化教材编写、审定和选用管理。 四、实施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三级专业认证 保合格,开展对所有专业的合格认证。依托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平台,加强基本条件、基本管理、基本质量的常态化监测。 上水平,开展专业建设水平认证。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健全覆盖所有学科门类的专业质量认证机制。 追卓越,开展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建立完善相关专业认证标准,完成450个左右专业认证工作,以专业认证推动高校追卓越,建设一流专业。 选树30个左右质量文化建设示范校。选树优秀教学成果和质量文化建设典型,引导中央高校、地方高校,公办高校、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等各类高校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以本为本”和“三个不合格、八个首先”的要求,把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作为办学追求,将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和自觉行动,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 五、深入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升级版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公平中国”。布一个大局,下一盘大棋,走一条新路,支持中西部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全面服务中西部发展,创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路径。 加快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研究制定******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召开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推进会,贯彻新理念、明确新思路、采取新方式,激发内生动力,统筹推进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双一流”建设、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省部共建等工作,引导和支持中西部高校着力加强“造血”功能。推进高校集群发展,以成都、西安、兰州和重庆、成都、西安这两个西三角为战略支点,以区域内高水平大学为发展龙头,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集群的“集聚-溢出”效应,引领带动中西部高校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积极推进教育扶贫攻坚。推进临沧地区脱贫攻坚,把经济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和教育扶贫统一起来,动员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担当和经济实力的优秀企业进行精准帮扶。组织100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团队对接临沧脱贫需求,让项目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组织对口支援建设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提升服务临沧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施医学教育精准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继续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5000名左右定向本科医学生,对三区三州、滇西等地区给予重点支持。召开农村定向本科医学生培养工作10周年现场工作推进会,加快为基层培养输送高素质医学人才。加快西藏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建设,重点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毕业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 六、办好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按照更全面、更国际、更中国、更教育、更创新的工作思路,持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创造实践活动,打造“创新中国”。 做强大赛“四大版块”。按照“五个更”的要求,做强高教版块,做优职教版块,做大国际版块,探索萌芽版块。全面拓展大赛规模,争取100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努力把大赛办成全球最有影响的顶级赛事。提升赛事内涵,打造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平台”。推动大赛成果教育化教材化,编写大赛获奖项目案例教材,以大赛题材电影开展创新创业入门教育。与国家双创活动周主会场活动同步,举办第五届大赛启动仪式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授旗仪式。拟于10月在 浙江大学 举办大赛全国总决赛现场比赛。 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深入贯彻落实*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大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保持“延安一把火,全国一片红”的发展态势,弘扬开天辟地的“红船精神”,立足红色传承、立足实际需求、立足强国建设,组织100万名大学生参与活动,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深入革命老区接受思想洗礼、用创新创业成果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民族复兴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好“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指导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以深化课堂教学革命和打造“金课”为主线,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试点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 七、推进公共外语教学改革 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与部人才办、学生司、国际司、留学基金委等单位密切合作,推动形成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选拔、推送、使用的全链条,为国家战略培养和储备“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人才。在22所学校推进试点工作,全面深化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在有条件的高水平大学推动开设第二、第三公共外语课程,提高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八、建设一流师资 推动高校教师将老师作为第一身份、将教书作为第一工作、将上课作为第一责任。努力构建政治过硬、业务精湛、育人高超、技术娴熟,有大胸怀、大境界、大格局的一流师资队伍。 选树20个左右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典型,示范引领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推广一批小班化教学、启发式教学的典型经验,培训教师掌握“互联网+”“智能+”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创新。 选树60个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工作先进单位,示范引领全国高校健全建强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育人素养。 发挥好教指委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推动队的重要作用,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整顿教学秩序、推动国标落地生根、加强“金专”“金课”建设、实施三级专业认证等方面,发挥好咨询、指导、监督和推动作用。 九、用好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 聚焦中央高校高水平本科建设方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实施方案等教育教学改革主要任务,做好经费预决算。加强专项绩效考核,按照统筹兼顾、因校制宜的原则,设置考核目标,细化考核指标,掌握专项实施的一手资料,形成绩效报告。用好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院校评估、专业认证等数据,提高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结合“十三五”教改专项实施情况,提前谋划新一轮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支持机制。协调财政部门逐步形成专项经费的长效机制和稳定增长机制,引导地方政府和高校完善支持措施,发挥好专项的撬动作用。 十、组织开展******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 组建由高校领导、高教研究专家、一线教师和行政部门专家组成的四路大军,按照总论、宏观、中观、微观四部分架构,开展20个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命题研究。系统研究高等教育战略思想、发展理念、重大政策、标准方法技术等,努力建构******、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体系化的思想理论、工作理论、技术理论,以思想创新和理论创新引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推动高等教育逼近中心、跃上高地、站在中央,支撑教育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一、安康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 安康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为,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安康学院简介 安康学院是安康市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公办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其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安康大学,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1978年8月恢复办学,1984年6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安康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安康学院。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居秦巴之间,汉水之滨,与鄂、渝、川三省市相毗邻,处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依山傍水,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秦、楚、巴、蜀多元文化样态在此交融生辉,是宜居宜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确立了“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实施特色发展,坚定走地方化、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道路,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办学声誉明显提升,学校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学校是陕西省首批省属公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教育部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建设高校。 学校分为江南、江北两个校区,校园占地813亩,校舍总面积279485.01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12.0825万册、电子图书88.8527万册、中外文报刊753种,校园网出口带宽为电信联通双千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8616.69万元。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近12000人,学科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医学等十个门类,设有13个二级学院,开设41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茶叶、魔芋、生猪养殖、富硒食品为特色的秦巴现代农业学科方向,以师范为特色的教师教育学科方向,以陕南民间文化为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方向,以陕南生态经济、生态旅游、汉江水资源为特色的秦巴资源保护利用学科方向。学校建有国家级农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项,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各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及在线开放课程18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学院1个,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771人,专任教师520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8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93人,“双师型”及行业工程背景教师124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国内知名作家1人,受聘为外校博导、硕导教师17人,聘有包括院士、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在内的144人为学科首席专家、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学校现有陕西省优秀教师、三五人才、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4人,3名教师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20余名教师被聘为市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三区人才。 学校建有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陕西富硒循环农业发展研究院、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陕西省茶叶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等11个省级科研平台、12个市级科研平台和9个校级研究中心,组建科技创新团队14个。设有陕西省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3个。截至目前,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79项,科研经费4731万元;出版著作、教材369部;发表学术论文5896篇;取得国家专利133项;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哲学社会科学奖、教学成果奖等408项。《安康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 学校秉承“笃学、尚行、砺志、创新”的校训,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升本以来,学校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20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0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省级优秀教材5部,建有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鉴定平台28个。近三年,有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70项。学生在数学建模、挑战杯赛等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创新与技能竞赛和文体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200个、省部级奖399个;学生发表论文82篇,发表作品78篇,获得专利2项。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多次获得国家及省级表彰。学校面向22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近三年本科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示范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积极探索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先后与省市政府签订共建协议,与 北京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海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大学 、 陕西科技大学 等高校建立合作办学友好关系。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产教融合。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30余所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教学科研合作等,已有多名师生通过我校合作渠道出国、出境学习深造,每年聘请多名境外优秀教师来我校讲学并开展科研合作。目前有来自13个国家的89名留学生在我校学习。 ******、新气象、新作为,学校将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办学层次”主要任务,秉持“艰苦创业、团结奉献;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安康学院精神,为把学校建成有特色、高品质的省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可以。可以投稿的有两种:一种是新闻报道类,叫校报。一种是学术或者理论类,叫学报。校报面向学校的全体师生以及教职员工、往届学生等,以发表新闻报道、综述以及反映学生生活、老师工作类文章为主,而学报一般属于学术期刊,主要发表老师和学生在学术方面的文章,如论文、科研项目等。这两种都是在自己学校可以投稿的。安康学院学报是省级刊物。安康学院学报是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主管单位是陕西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是安康学院。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安康学院期刊官网投稿邮箱

可以。可以投稿的有两种:一种是新闻报道类,叫校报。一种是学术或者理论类,叫学报。校报面向学校的全体师生以及教职员工、往届学生等,以发表新闻报道、综述以及反映学生生活、老师工作类文章为主,而学报一般属于学术期刊,主要发表老师和学生在学术方面的文章,如论文、科研项目等。这两种都是在自己学校可以投稿的。安康学院学报是省级刊物。安康学院学报是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主管单位是陕西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是安康学院。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安康学院(Ankang University)是陕西省安康市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

高考已经进去尾声,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季,作为安康学院新生的你,是否也对即将到来的安康学院住宿生活感到既期待又紧张呢?本文我给大家整理了安康学院的新生宿舍条件等相关内容,仅供参考。一、安康学院新生宿舍条件几人间 宿舍内部标准的八人间、上床下桌,独立洗手池、独立卫生间、独立阳台,还有空调。 几乎每幢楼都配有洗衣机、烘干机、洗鞋机和热水器,想要晾衣服、晒被子的同学可以去楼顶。 二、安康学院校区介绍 安康学院是安康市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公办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其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安康大学,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1978年8月恢复办学,1984年6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安康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安康学院。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居秦巴之间,汉水之滨,与鄂、渝、川三省市相毗邻,处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依山傍水,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秦、楚、巴、蜀多元文化样态在此交融生辉,是宜居宜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确立了“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坚定走地方化、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道路,实施特色发展,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办学声誉和社会满意度显著提升。累计培养了8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是陕西省教育厅与安康市人民政府共建单位,陕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教育部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江南、江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813亩,校舍建筑面积34.3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96.28万册、电子图书100.5万册、中文报刊312种,校园网出口带宽为电信联通双千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1.1亿元。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2000余人,学科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医学等十个门类,设有13个二级学院,开设41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茶叶、魔芋、生猪养殖、富硒食品为特色的秦巴现代农业学科方向,以师范为特色的教师教育学科方向,以陕南民间文化为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方向,以陕南生态经济、生态旅游、汉江水资源为特色的秦巴资源保护利用学科方向。学校获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项,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各1个,省级一流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8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学院1个,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879人,其中专任教师623人,高级职称教师23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628人,“双师型”及行业工程背景教师247人,聘有包括院士、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在内的140人为学科首席专家、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受聘为外校博导、硕导教师44人。学校现有省级教学名师8人,国内知名作家1人,陕西省优秀教师、三五人才、先进工作者、“四个一批”人才、青年科技新星、高校“青年杰出人才”、师德先进个人21人,4名教师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120余名教师被省市政府主管部门聘为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三区人才。 学校建有陕西省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陕西富硒循环农业发展研究院、陕西省茶叶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汉调二黄”陕西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14个省级科研平台、6个市级科研平台和8个校级研究中心,组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支,校级科技、社科创新团队16支。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联合建设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3个。截至目前,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54项;出版著作、教材401部;发表学术论文6813篇;取得国家专利267项;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哲学社会科学奖等408项。《安康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陕南民间文化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

安康学院座落在秦巴腹地,汉水之滨,被誉为“西安后花园”的西部名城——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交通便捷,襄渝、西康、阳安铁路在此交汇, 316、210国道和西汉、西康高速穿境而过。学院北眺汉江,南倚国家级香溪洞风景区,校园花木繁茂,碧草如茵,风光秀丽,环境幽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图书馆学院规划面积1200余亩,现有占地面积509亩。校舍面积19.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312万元。校内各项设施齐全,设备先进。风格典雅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设施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功能齐全的学术报告厅、体育馆文体活动中心、标准田径运动场、现代化的学生公寓、食堂等一应俱全。图书馆采用先进的图书管理集成系统,管理科学高效。现有藏书64.3万册,电子图书22.5万册,国内外各类期刊1800余种,拥有清华同方期刊、万方数据库和连接国际互连网的千兆校园网等为全院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和获取信息的先进手段与发展平台。 体育馆学院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发展战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注重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紧紧围绕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管理为抓手,规范教学运行管理;以加大教学基本建设投入为手段,加强实践、实验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现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示范专业2个。学院的学科专业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现有中文、数学、物理与计算机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政史、农学、英语、经济与管理、教育科学、艺术、体育和社科部等12个系(部),48个本、专科专业。学科门类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7大学科门类。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探索,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经验。现有学生6367人,在全国15个省市招生。 西校区教学楼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基础好、教学与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45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34人,有博士、硕士学历180人,常年有国内访问学者教师10余人。40余位教师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奖、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奖、曾宪梓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等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学院还聘有包括院士、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在内的60余人为学院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院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指导思想,努力促进教学、科研的共同进步,科学研究硕果累累,高层次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全院教师近几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0余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70余项,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专著80余部。围绕教学和科学研究,学院建有省级“蚕桑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安康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和学院成立的“秦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汉水文化研究基地、“教育研究中心”、“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科研团队优势逐步凸显,服务经济社会功能不断增强。西校区花园学院注重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工程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对口支援和合作办学友好关系。常年从英国、美国、荷兰等国聘请外教来校任教。学院目前正在启动国际联合办学工作,以加快学院国际化进程。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设有专门领导小组,建立就业网站,对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指导和教育。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建立了稳固的就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就业不断开辟新的天地,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陕西省同类高校前列。在新的发展阶段,安康学院将紧抓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质量过硬、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本科院校,使安康学院成为秦巴区域人才培养的摇篮、科学研究的中心、社会发展的智囊、智力服务的基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腾飞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