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费孝通英国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费孝通英国发表的论文

1、该书是费孝通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论文的依据是作者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最初以英文发表,题为《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1939年在英国出版,书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作者将开弦弓取名为江村。198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本时沿用原书扉页上的《江村经济》一名。2、目前该书确实在网络上找不到下载,原因: 该书的制作比较麻烦,书里有很多的插图、注解之类,不易做成电子书。 你可以去书店买一本,商务印书馆版的也不贵。 书名: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 ISBN: 7-100-02795-0/C·39 版印次: 1-5 作者: 费孝通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250千字 订购价: 20.00 元 出版日期: 2004-11-01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一批批有志青年外出留洋学习,以求救国之策。他们学成回国后许多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为社会进步做出诸多贡献。那么当年,他们在海外所作的学位论文和潜心研究的是些啥课题呢?因为这是诸位先贤事业起步时的一重要台阶,相信这是许多人,特别是今天校园里众多师生所感兴趣的话题。(注:本文仅讨论当年文史类留洋学生的学位论文)

为此,笔者就专门此查阅了相关材料,想从中发现当年这些学人选择研究课题时,是否有什么共同之处?其中是否有特别之处?在作一番了解后,发现这话题还蛮意思的。其结果与事前预想也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般以为,出国留学青年,自然是应该睁大眼睛把西域先进文化和思想理念学回来。其实不然,至少有部分日后成为人文学科领域大学者的朋友,其当年在海外留学时所专注的学术方向和其最后的专业论文选题,恰恰关注的仍在“中国”。

如著名学者钱钟书,当年他是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钱钟书在今天人们眼里,可谓是学贯中西的楷模。而他当时的学士论文题目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

冰心女士,她是在美国威尔斯利大学完成她的硕士论文。她的论文选题是个让国人多熟到滚瓜烂熟的话题:有关中国宋朝词人“李清照”(注:其硕士学位论文标题是《李易安女士(宋代·李清照)词的翻译和编辑》。

1923年春,冰心是在读燕京大学时,由英文老师鲍贵思(Grace Boynton)决定给予其美国威尔斯利大学两年奖学金——每年800美金的学·宿·膳费,供其攻读硕士学位。冰心1923年8月乘船赴美就读。(注:当年司徒雷登时任燕京大学校长,燕京大学和威尔斯利女子大学是‘姐妹学校’)

相对冰心笔墨下“李清照”所为人熟知,著名语言学大师王力在赫赫有名的法国巴黎大学所作博士论文,则绝对是个“冷门”。

王力博士论文研究的是中国广西诸多方言中之一偏门,论文题目是《博白方音实验录》。这个论题会让多少有点语言学知识的人想起香港吴宇森在美国好莱坞拍摄的电影《风语者》:影片中的“那伐鹤人密码机”,即二战中美军“人体密码机”。

那伐鹤人语言对普通人群而言就对之宛如天方夜谭。而广西方言中有一支:博白方言。博白方言中又有地老话和新民话两支,属粤方言桂南系的次方言,与汉族普通话差别甚大。而王力自己则出生在广西博白,这样说下来诸位是不是感觉非常绕?

图为1931年,王力自费留学法国巴黎,在他读书头两年,其费用全由父亲供给,每月100盾荷币。之后,王力就自己翻译法国的著名文艺作品来解决留法的学习和生活费用。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他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论文是论述“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论文提交伦敦大学专门考试委员会,其答辩过程被费孝通日后笑谈为是“完全走的形式”:考官只有一个:罗斯爵士。考试地点是其博士导师马林诺夫斯基家里,过程是喝酒。这篇论文后以《江村经济》为名出版。

图片说明 费孝通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论文是“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之名提交伦敦大学专门考试委员会。此论文后以《江村经济》为名出版。

大名鼎鼎的学者胡适,当年是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做他的博士论文,论文题目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胡先生昔日留洋读书的故事是相当精彩和丰富,且待日后再细说·····

图片说明 胡适先生总是如此潇洒。从这张照片里你我都能读出些其当年物质生活品质的许多信息·····

与此相近的是人文历史学者冯友兰,他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完成他的学位论文,内容也是有关中国古典哲学的《天人损易论》。

对此,有同样留学海外经历的鲁迅先生曾不无讽刺地评论说:“有的中国学生在国外用老子与庄子谋得了博士头衔,令洋人大吃一惊;然而其回国后讲的却是康德、黑格尔。”

可别以为,鲁迅讽刺的“有的中国学生在国外用老子与庄子谋得了博士头衔·····”是随便一说。这里且让我们用一真实事例来证明之。

说起乔冠华,可能大家不会陌生,他是延安时期参加革命,上世纪70年代曾担任我外交部门要职。但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他是早年党内真正的留洋博士。乔冠华当年是在德国蒂宾根大学(国内也有译“图宾根大学”)(Eberhard-karls-universitat zuTubingen)读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正是研究“庄子”的。

当年,其博士论文发表后几乎没被人关注。之后多年间的德国汉学家也少提及他的博士论文。现据有关学者称,查得他这篇46页的论文是1937年由德国符登堡州的一家URACH印刷厂印刷的。上面记录他博士学位的口试时间是1937年2月18日。他的德国导师后来说,他在匆匆写完他的“所谓”博士论文,交给导师后就投身于他所热心的“抗日救国活动”中去了。

乔冠华在他的论文中认为“ 庄子并非一个体系的创造者,他从来没有有意地创立什么体系”。所以,他总是用比喻和形象的方式来说明,多以对话的方式来概括自己的特点。他的魅力是其对于生活的态度,在这里我们也必然把他看作是一位诗人。这就是此篇论文的主要观点。

图片说明 这是1952年,马寅初先生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一国际会议上的照片。

或许,今天的我们仅从上述有限事例中难以得出和当年鲁迅先生相同的观点。但我们还是应该清醒认识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研究的深度,远不及西方人士对中国文化研究的深度。时至今日,我们对西方社会文化和科技的认识和了解还有待好好继续努力。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一本好的书应该是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更重要的是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给人以无限的使命感。《江村经济》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答辩论文,而其内容则源自1936年其在开弦弓村的实地调查。作者通过试验检验的理论总结是这本书的生命源泉。试验让费孝通先生掌握了第一手真实的资料,也让他的理论有了支撑,从而更具有说服力,这也成就了他。 在费老先生的书的序言中,老先生特别提到: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他的妻子即是在陪同他考察时不幸遇难的,老先生的至情至性,使他对妻子难以忘怀,而这也成为他从事研究和成就事业的动力,在他以后的路程中对妻子的不舍和爱陪伴了他一生。 在书的开头,布马林诺夫斯基的序可以说是这本书的概括和精要。在序中马对文章内容做了精要概述,他总结道;贯穿此书的两个主题是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在生产的过程。我读过之后发现也确是如此,在整部书中,费老先生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从细微处着手,历时两个月对开弦弓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予以研究,包括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亲属关系、农业、贸易等各个方面,从而得出具体的结论,对中国农村的历史现状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尤其是第十二章《蚕丝业》,它是所有分析中的精华之篇,蚕丝业的技术变革引发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原则的变革,进而影响了其它关系。费先生从历史角度出发,进行动态分析,而得出科学令人信服的结论。他通过分析当地蚕丝业的发展和变迁,揭示了资本、文化、技术在社会个层面的互相博弈。一个30年代的小村,所折射出的是国际蚕丝市场的变幻、村民的欲望、利益集团的贪婪,通过分析这些我们看的清清楚楚。费先生分析了改革的重要性,改革是必要的,费老先生甚至描述了改革的全过程,但他同时也也认识到改革中的困难:改革者未能控制价格,直接原因是资金问题。外部和传统力量相互碰撞,使人们看到了改革的前景,但又顾虑重重。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也成为他今后几十年特别是他后来重访江村的首要原因。 他还提到农村传统习俗,那些任何在现代人看起来愚不可及的习俗,在他的研究下显出了其历史存在的合理解释。这也就为我们研究中国文化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依据。比如说生辰八字,通常中国的家庭,在订婚前总会测算男女之间的八字,即年、月、日及时辰。(www.aiyangedu.com)媒人把女方的红贴送到男方家里(男方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而男方父母则拿着它去找算命先生。其实算命先生在这里并不起什么实际作用,父母心中早有选择,他们给算命先生一些暗示,操纵着最后的结果。 然而算命先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因为婚姻是包办的,从一些不了解的候选人里,要想选出一个合适的女孩子无异于赌博。每户人家都想找最好的媳妇,这个好,意味着能生育,能干活。算命先生不仅是充当作出决定的`一种工具,同时,也被用作把错误的责任推卸给上天意志的一个办法。如果你的婚姻不完美,那么这是命运,这实际上有助于维持夫妻关系。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婚姻制度。费老先生的研究找到了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算命存在的深层原因,这就是:心理安慰。 在书中老先生提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最终解决中国土地的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坐在办公室想出的。费老先生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解决农村问题的出路是恢复农村企业。暂且不论这个观点对不对,至少这是费老通过具体的调查得出的,而且今天乡镇企业确是成为了农村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农村问题任然是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农村问题任然没有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可是离富裕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解决农村问题需要更多的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调查,作为一个社会学学生,我还有许多事要做。 马林诺夫斯基对费孝通甚为赞赏:作者的一切观察所具有的特征是,态度尊严、超脱、没有偏见。当今一个中国人对西方文明和西方国家的政治有反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本书中未发现这种迹象。事实上,通过我个人同费博士和他的同事的交,我不得不羡慕他们不持民族偏见和民族仇恨——我们欧洲人能从这样一种道德态度上学到的大量东西。这也正是我所推崇的地方,一个学者只有毫无偏见,专心于自己的学术,有着自己的道德原则,遵守学术道德,才能在学术上和社会上赢得大家的尊重。当时正值国民党统治时期,红色革命也愈演愈烈,但费孝通并没有偏袒或惧怕哪一方而是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农村的农民的生活状况,并就自己的所见所闻提出自己的观点,为解决农村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的根本目的是明确的,这就是满足每个中国人共同的基本需要。”纯朴而原始的愿望诉说着一个爱国者的赤子之心。他知道自己对国家和民族最好的交代就是搞好自己的研究,为寻求新的民族出路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们只有齐心协力,认清目标,展望未来,才不辜负于我们所承受的一切牺牲和苦难。”这是费老提出的期望,也确是我们所应做的。

费孝通论文发表

费孝通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在担任全国人大、全国政协领导职务期间,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他把领导工作与学术研究、社会活动密切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国是咨询”,将参政议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早年就树立了“志在富民”的理想,一生孜孜以求。他利用一切机会接触社会变革的实际,深入探讨中国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问题、边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城乡关系问题、区域发展问题等,发表了许多具有广泛影响的论著,为推动社会变革,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广交海内外朋友,努力促进两岸学界和其他人士的相互了解、交流,与港台知名学者共同倡导举办了八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 费孝通是今日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从历史上看,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以前,费孝通关于社会学的大部分经典之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比如:《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皇权和绅权》等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发表的。第二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以前,这是费孝通经历坎坷的一段时间,尽管身处逆境,他还是仗义执言,提出“为社会学说几句话”、“再为社会学说几句话”,然而,最后终于不许说话了。1957年以后费孝通主要从事翻译和边界问题研究。第三阶段是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重建中国社会学的一段时间。费孝通为今日中国社会学作出了总体设计,勾画了今日中国社会学的蓝图,确立了中国社会学的实证风格。为解决社会问题、医治社会疾病出谋划策。在中国的江南,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模式之一,这是费孝通留给我们的一份巨大财富。 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成为费孝通研述一生的大课题。费孝通三访温州、三访民权、四访贵州、五上瑶山、六访河南、七访山东、八访甘肃、27次回访家乡江村。他研究中国的穷人主要是农民,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他关心中国农村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关心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问题,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4年发表了《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再探索》、《小城镇苏北初探》、《小城镇新开拓》等文章。 从1939年出版的著作有1939年,London:Routledge出版的《Peasant Life in China》194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禄村农田》1946年,生活书店出版的《内地农村》194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生育制度》1948年,三联书店出版的《乡土中国》1948年,上海观察社出版的《乡土重建》1983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Chinese Village Close-up》1983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5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小城镇四记》1985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费孝通社会学论文集》1985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6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Small Towns in China》1986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论小城镇及其他》198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8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9年,宁夏出版社出版的《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9年,群言出版社出版的《费孝通文集》1957年3月24日费孝通写的《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其余费孝通不同时代出版的书放置在以下表格里。 著作名 出版社 出版时间 《社会变迁 重庆》商务印书馆1935年《初访美国》生活书店1947年《民主·宪法·人权——民之作》生活书店1946年《工党一年》生活书店1947年《美国人的性格》生活书店1947年《兄弟民族在贵州》三联书店1951年《China's Gentry(中国绅士)》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55年《世界史》(上、中、下)三联书店1975年《访美掠影》三联书店1980年《民族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非洲的种族》商务印书馆1982年《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物的简明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杂写甲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杂写乙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美国与美国人》知识出版社1985年《社会调查自白》知识出版社1985年《生育制度--中国的家庭与社会》东京大学出版社1948年《杂写丙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国农村四细密画》日本研文出版社《杂写丁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沿海六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山水·人物》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费孝通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费孝通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费孝通外访杂写》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费孝通外访杂写》 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逝者如斯-费孝通杂文选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人的研究在中国》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芳草天涯》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言以助味》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从实求知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国士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含合著及译著)

费孝通,享有世界名誉的著名社会学家,江苏吴江人,早在学生时代即凭一本《江村经济》一举成名。是什么造就了费孝通?人杰地灵的故乡?思想“新潮”的父母?生逢其时的幸运?一个91岁老人的深情回忆不仅仅属于自己,也属于走过风风雨雨的百年中国。年轻的费孝通在未名湖畔和清华园里度过了一生中最恬淡的日子,在这里,他遇到了良师和志同道合的伴侣,并逐渐确立了“要写出中国人自己的调查报告”的理想,1935年夏天,他和新婚的妻子出发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在广西大瑶山的实地调查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爱情上,都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1938年,费孝通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英文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这篇文章使得靠桑蚕为生的“开弦弓村”从此成为国际社会学界研究中国农村的首选之地,它也把费孝通的命运和这座普通的江南水乡、和历经沧桑的中国农村工业紧紧连在了一起。抗战时期,费孝通来到了云南,一面教书,一面继续着他在农村的实地调查工作,并团结一批年轻、智慧、实干的研究者,组成了一个有才华、有前途的学者集团——魁阁,战时的生活自然艰难,但在西南联大璀璨的学者群星中,费孝通的才华得以迸发,西南岁月在他许多传世之作中也留下了烙印。费孝通一生心无旁骛,致力于他所认定的学术道路,晚年的他依然在为中国农村工业的发展四处奔走忙碌。为了重建中国社会学,他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了和世界学术界的交流,并十分重视对新一代学者的培养。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的费孝通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费孝通发表论文

费孝通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在担任全国人大、全国政协领导职务期间,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他把领导工作与学术研究、社会活动密切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国是咨询”,将参政议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早年就树立了“志在富民”的理想,一生孜孜以求。他利用一切机会接触社会变革的实际,深入探讨中国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问题、边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城乡关系问题、区域发展问题等,发表了许多具有广泛影响的论著,为推动社会变革,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广交海内外朋友,努力促进两岸学界和其他人士的相互了解、交流,与港台知名学者共同倡导举办了八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 费孝通是今日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从历史上看,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以前,费孝通关于社会学的大部分经典之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比如:《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皇权和绅权》等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发表的。第二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以前,这是费孝通经历坎坷的一段时间,尽管身处逆境,他还是仗义执言,提出“为社会学说几句话”、“再为社会学说几句话”,然而,最后终于不许说话了。1957年以后费孝通主要从事翻译和边界问题研究。第三阶段是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重建中国社会学的一段时间。费孝通为今日中国社会学作出了总体设计,勾画了今日中国社会学的蓝图,确立了中国社会学的实证风格。为解决社会问题、医治社会疾病出谋划策。在中国的江南,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模式之一,这是费孝通留给我们的一份巨大财富。 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成为费孝通研述一生的大课题。费孝通三访温州、三访民权、四访贵州、五上瑶山、六访河南、七访山东、八访甘肃、27次回访家乡江村。他研究中国的穷人主要是农民,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他关心中国农村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关心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问题,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4年发表了《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再探索》、《小城镇苏北初探》、《小城镇新开拓》等文章。 从1939年出版的著作有1939年,London:Routledge出版的《Peasant Life in China》194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禄村农田》1946年,生活书店出版的《内地农村》194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生育制度》1948年,三联书店出版的《乡土中国》1948年,上海观察社出版的《乡土重建》1983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Chinese Village Close-up》1983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5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小城镇四记》1985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费孝通社会学论文集》1985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6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Small Towns in China》1986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论小城镇及其他》198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8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9年,宁夏出版社出版的《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9年,群言出版社出版的《费孝通文集》1957年3月24日费孝通写的《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其余费孝通不同时代出版的书放置在以下表格里。 著作名 出版社 出版时间 《社会变迁 重庆》商务印书馆1935年《初访美国》生活书店1947年《民主·宪法·人权——民之作》生活书店1946年《工党一年》生活书店1947年《美国人的性格》生活书店1947年《兄弟民族在贵州》三联书店1951年《China's Gentry(中国绅士)》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55年《世界史》(上、中、下)三联书店1975年《访美掠影》三联书店1980年《民族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非洲的种族》商务印书馆1982年《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物的简明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杂写甲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杂写乙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美国与美国人》知识出版社1985年《社会调查自白》知识出版社1985年《生育制度--中国的家庭与社会》东京大学出版社1948年《杂写丙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国农村四细密画》日本研文出版社《杂写丁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沿海六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山水·人物》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费孝通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费孝通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费孝通外访杂写》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费孝通外访杂写》 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逝者如斯-费孝通杂文选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人的研究在中国》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芳草天涯》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言以助味》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从实求知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国士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含合著及译著)

1935年12月,在广西瑶山的调查中,费孝通误入瑶人设下的“虎阱”,被木石压住。妻子王同惠奋不顾身地把石块逐一移开,但费孝通足部已受重伤,不能站立。王同惠赶紧跑出森林求援,从此一去不返。次日傍晚,才有人发现了费孝通,第七天在湍急的山涧中,发现了王同惠的遗体。此时,他们结婚才108天。 1939年,经大哥费振东介绍,费孝通结识了孟吟,不久便在昆明结婚。此后55年,孟吟与费孝通相携相依,载浮载沉,同甘苦,共患难,相伴终生。此后几十年时间里,在孟吟相依相伴、相爱相慰之下,费孝通先后写出无数颇有影响力的社会学论著,并成为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毋庸置疑,在费孝通丰硕的成果里,必然也浸透了爱妻孟吟的心血。1994年12月1日,爱妻孟吟病逝。费孝通感慨万千,作诗悼亡。 费孝通和江村经济之路开弦弓,太湖东岸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村边一条清河弯弯的像一张拉紧了弦的弓,村子由此得名。开弦弓村的一切从1936年改变,这一年,一个叫费孝通的年轻学生来到村子,从此,开弦弓村另一个名字———“江村”,被誉为“中国农村的首选标本”而名扬海外。 1981年,费孝通回顾当时的情形说,进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后,对老师们课堂上讲的东西,老实说很不满意。有的老师搞了调查,但调查来的是很多枯燥的数字,并没有说明这些数字有什么意义。于是,“我们商议要自己深入到社会里去做调查”。《江村经济》问世1938年,费孝通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英文名叫《中国农民的生活》。马林诺斯基教授在序言中评价:我敢预言,费孝通博士的这本书将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农副关系之辩1957年,费孝通再次来到离别21年后的开弦弓村,目击的事实使他不得不重申自己的观点,这一次,他因此饱受了人间屈辱。1957年6月1日,《人民日报》正面报道了费孝通重访江村的主要观点:要增加农民收入,光靠农业增产是不行的。转眼间,费孝通被指责为“恶毒攻击政府忽视副业生产”。因为当时的政策是:“农不经商”,而且对外出打工严加禁止。费孝通被错划成右派。 这一指责使他失去了关注开弦弓的机会,直到1981年。在此期间,费孝通没发表过任何学术作品。1981年,费孝通第三次访问开弦弓村。他发现:30年代见到的养羊和养兔,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经营的副业,家庭副业加起来占到了个人平均总收入的一半。他经过调查又写出了《三访江村》。 最喜欢摆事实费孝通从不说“你该怎么做”,这让他的观点极易被基层接受。社会学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运用资料进行分析,一种是在实地调查,费孝通选择后者。 从1990年,刘世定、马戎、邱泽奇、徐平、周星、麻国庆等就跟费孝通到各地调查,即便费孝通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后也不例外。邱泽奇说:费孝通到了地方,地方非要招待,他很为难。实在去不了现场,费孝通才会让学生代替去。“我们永远做不到这一点。”费孝通曾说:学者要用老百姓明白的话告诉他们还不明白的道理。费孝通的著作,每个社会学科都能读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但却没有一个专业术语。 活到老学到老1999年春,费孝通以浓郁的“蓝青官话”不无感慨地说:“今天我能坐在讲坛上,是因为我的资历。中国人尊老,因此我受到大家的尊重。其实面对今天新的知识,我有许多都不懂,需要学习。我今天在南京大学天文台看天,那是一个神奇未知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妙啊!我虽然老了,但我依然是一个书生,要学习啊……也许我今天考南大的博士也考不上……”费孝通真诚的讲话感染了在场所有的师生。主持报告的蒋树声校长也深受感动。全场以无限的敬意望着这位学贯中西的大知识分子。何谓虚怀若谷?费孝通在南大的演讲影响了这所著名的学府,其精神融入了这百年的沧桑! 志在富民在费孝通病倒住进医院的2003年,即使93岁高龄,他仍然第八次来到了定西县。看到当地农民的生活比上次来时好多了,不再以土豆为日常生活的主食时,他说:“我可以不再来了!”

费孝通( 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

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

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费孝通出版的具体作品按出版社分类,具体如下:

1. 出版在上海生活书店的作品:

①《初访美国》,生活书店

②《民主·宪法·人权--民之作》,上海:生活书店

③《内地农村》,上海:生活书店

④《工党一年》,上海:生活书店

⑤《美国人的'性格》,上海:生活书店

2.出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作品:

①《生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

②《社会变迁 重庆》,商务印书馆发行;

③《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3.出版在上海观察社的作品:

①《皇权与绅权》,上海:上海观察社

②《乡土重建》,上海:上海观察社

4.出版在北京三联书店的作品:

①《兄弟民族在贵州》

②《China’s Gentry(中国绅士)》,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③《世界史》(上、中、下),

④《访美掠影》

⑤《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文集》

⑥《美国与美国人》

⑦《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

5.出版在北京人民出版社的作品:

①《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从实求知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出版在北京其他出版社的作品:

①《非洲的种族》,北京:商务印书馆

②《Toward a People’s Anthropology》,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③《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④《费孝通学术精华录》,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⑤《费孝通外访杂写》,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⑦《Chinese Village Close-up》,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⑧《社会调查自白》,北京:知识出版社

⑨《小城镇四记》,北京:新华出版社

⑩《Small Towns in China》,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7.出版在天津人民出版社的作品:

①《论小城镇及其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②《杂写丁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③《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④《杂写甲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⑤《民族与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⑥《费孝通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⑦《人的研究在中国》,天津:天津人民出版

⑧《费孝通社会学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8.出版在苏州大学出版社的作品:

①《芳草天涯》,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②《言以助味》,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③《逝者如斯-费孝通杂文选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9.出版在境外的作品:

①《中国农村四细密画》,日本:日本研文出版社

②《生育制度--中国的家庭与社会》,日本,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

10.出版期刊的主要论文:

①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3 期

②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③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3 期

④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 期 1-1-93

⑤从史禄国老师学体质人类学, 《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 第5 期

⑥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 《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1 期 1-1-94

⑦略谈中国的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1 期

⑧关于人类学在中国, 《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 期

⑨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 《读书》1995年第8 期

⑩家底实创新业--再访温州, 《了望》1995年第5 期

费孝通毕业论文发表

《乡土重建》是《乡土中国》的姊妹篇,同样是社会学中国学派的代表作品,除了更深层次地探究了中国社会自身内在机理与特点外,还在一定程度上落脚于“重建”二字,剖析了农村与城镇到都市的变迁发展,把中国乡村作为研究对象,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现代乡土经济的主要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提出乡土重建的具体方法及措施。我们研究社会学的意义必定要落到实处,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与传统文化必然是为了更了解这个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而探求于乡土社会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其现实的具体途径,其中不乏发展乡土工业与农村经济,实现乡土重建的思想,也不乏乡土重建的具体方法与措施。费孝通先生一直执着于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是中国这两个领域的奠基人。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江村经济》堪称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他的声誉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他不但笔耕不辍,而且步履不停。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步一个脚印进行实地勘测,使他的著作不光有专业理论知识,更是具有符合当地实际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帮助我们把理论变成实践。更让我惊喜的是频频出现在高中历史课本的词——“文化自觉”,原来是费孝通第一个提出来并阐述的,后人纷纷用在各种场合上,得到了广泛传播。费孝通在1948年第一次出版了《乡土中国》与《乡土重建》这两部著作,距今已经过了七十多年。但是一本好书,不会被时代的尘埃所掩埋,反而在时间的洗礼下,在历史长河与人类进步史上越发熠熠生辉。虽然两部作品是费孝通同时写的,但它们的性质却相差很多。与《乡土中国》收录的十四篇短小精悍的学术论文不同,《乡土重建》收录的十五篇文章类型多样。除了论文,《乡土重建》还收录了演讲稿、发表于杂志报纸的文章等等,类型更加丰富。比起《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的结构更为复杂一些,而且里面的文章也普遍变长了。他在书中提到“要乡土在自力更生的原则中重建起来,乡土工业可能是一种最有效的入手处。乡土工业并不限于家庭工业,有许多工业,开头就可以用村子或区域作设计的单位,每种工业都有它适中的规模,需要我们研究和实验。乡土工业本身是可以演进的,我们得从土地里长出乡土工业,在乡土工业长出民族工业。”正是这种独到之处使费孝通的乡土重建思想表现出高度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在时代的不断印证中彰显出自身不凡的价值。研究费孝通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启示作用。

1、费孝通( 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5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 3、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4、人物生平:1910年11月2日(清宣统二年),费孝通诞生于苏州府吴江县一个重视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 [5-6] 六岁入吴江县城的第一小学,后转入振华女校就读。1923年,转入东吴大学附属一中。1924年开始发表文章。1928年(中华民国十七年),高中毕业,升入东吴大学,攻医预科,想成为一名医生,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后受进步思想影响,于1930年转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受梁漱溟先生之邀,到山东邹平县参加乡村建设工作。 5、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师从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成为中国最早在本土获得社会人类学硕士的青年学者。 6、1935年(中华民囯二十四年),费孝通与王同惠结为伉俪。同年,费孝通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取得该校公费留学资格。出国前偕王同惠赴广西实地调查,在瑶山迷路失事,王同惠身亡,费孝通受伤。翌年费孝通返乡休息,准备出国。在此期间,去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参观访问,在该村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1936年秋(中华民国二十五年),费孝通抵英,师从布·马林诺斯基完成博士学业,根据其在吴江的调查结果写出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费孝通从英国返回中国,任教于云南大学,成立社会研究室开展调查工作。

1935年12月,在广西瑶山的调查中,费孝通误入瑶人设下的“虎阱”,被木石压住。妻子王同惠奋不顾身地把石块逐一移开,但费孝通足部已受重伤,不能站立。王同惠赶紧跑出森林求援,从此一去不返。次日傍晚,才有人发现了费孝通,第七天在湍急的山涧中,发现了王同惠的遗体。此时,他们结婚才108天。 1939年,经大哥费振东介绍,费孝通结识了孟吟,不久便在昆明结婚。此后55年,孟吟与费孝通相携相依,载浮载沉,同甘苦,共患难,相伴终生。此后几十年时间里,在孟吟相依相伴、相爱相慰之下,费孝通先后写出无数颇有影响力的社会学论著,并成为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毋庸置疑,在费孝通丰硕的成果里,必然也浸透了爱妻孟吟的心血。1994年12月1日,爱妻孟吟病逝。费孝通感慨万千,作诗悼亡。 费孝通和江村经济之路开弦弓,太湖东岸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村边一条清河弯弯的像一张拉紧了弦的弓,村子由此得名。开弦弓村的一切从1936年改变,这一年,一个叫费孝通的年轻学生来到村子,从此,开弦弓村另一个名字———“江村”,被誉为“中国农村的首选标本”而名扬海外。 1981年,费孝通回顾当时的情形说,进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后,对老师们课堂上讲的东西,老实说很不满意。有的老师搞了调查,但调查来的是很多枯燥的数字,并没有说明这些数字有什么意义。于是,“我们商议要自己深入到社会里去做调查”。《江村经济》问世1938年,费孝通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英文名叫《中国农民的生活》。马林诺斯基教授在序言中评价:我敢预言,费孝通博士的这本书将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农副关系之辩1957年,费孝通再次来到离别21年后的开弦弓村,目击的事实使他不得不重申自己的观点,这一次,他因此饱受了人间屈辱。1957年6月1日,《人民日报》正面报道了费孝通重访江村的主要观点:要增加农民收入,光靠农业增产是不行的。转眼间,费孝通被指责为“恶毒攻击政府忽视副业生产”。因为当时的政策是:“农不经商”,而且对外出打工严加禁止。费孝通被错划成右派。 这一指责使他失去了关注开弦弓的机会,直到1981年。在此期间,费孝通没发表过任何学术作品。1981年,费孝通第三次访问开弦弓村。他发现:30年代见到的养羊和养兔,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经营的副业,家庭副业加起来占到了个人平均总收入的一半。他经过调查又写出了《三访江村》。 最喜欢摆事实费孝通从不说“你该怎么做”,这让他的观点极易被基层接受。社会学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运用资料进行分析,一种是在实地调查,费孝通选择后者。 从1990年,刘世定、马戎、邱泽奇、徐平、周星、麻国庆等就跟费孝通到各地调查,即便费孝通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后也不例外。邱泽奇说:费孝通到了地方,地方非要招待,他很为难。实在去不了现场,费孝通才会让学生代替去。“我们永远做不到这一点。”费孝通曾说:学者要用老百姓明白的话告诉他们还不明白的道理。费孝通的著作,每个社会学科都能读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但却没有一个专业术语。 活到老学到老1999年春,费孝通以浓郁的“蓝青官话”不无感慨地说:“今天我能坐在讲坛上,是因为我的资历。中国人尊老,因此我受到大家的尊重。其实面对今天新的知识,我有许多都不懂,需要学习。我今天在南京大学天文台看天,那是一个神奇未知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妙啊!我虽然老了,但我依然是一个书生,要学习啊……也许我今天考南大的博士也考不上……”费孝通真诚的讲话感染了在场所有的师生。主持报告的蒋树声校长也深受感动。全场以无限的敬意望着这位学贯中西的大知识分子。何谓虚怀若谷?费孝通在南大的演讲影响了这所著名的学府,其精神融入了这百年的沧桑! 志在富民在费孝通病倒住进医院的2003年,即使93岁高龄,他仍然第八次来到了定西县。看到当地农民的生活比上次来时好多了,不再以土豆为日常生活的主食时,他说:“我可以不再来了!”

费孝通为什么发表论文

费孝通(1910.11.2~2005.4.24)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汉族,江苏吴江人。4岁进入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1928年入东吴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因受当时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不再学医,而学社会科学。1930年到北平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通过毕业考试,并取得公费留学。在出国前,偕同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进行调查,在调查时迷路,误踏虎阱,腰腿受伤,王同惠出外寻求支援,不幸溺水身亡。伤愈后,回家乡农村休养时,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1936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中文名《江村经济》,此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1938年回国后费孝通继续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农村、工厂、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出版了调查报告《禄村农田》。1944年费孝通访美国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1955年到贵州进行民族识别,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曾任国务院民族事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第六届中央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中央民族学院的副院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教授。1980年春费孝通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春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费孝通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同年费孝通获《大英百科全书》奖。曾在加拿大作《中国的现代化和少数民族》演讲。1992年费孝通发表《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收入自己80年代以来考察沿海乡镇企业的主要研究报告,就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在改革和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2019年8月,国家教育部将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编入高中统编三科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是他在20世纪40年代计划中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三部曲之一,但由于战争、院系调整、社会学被取消等原因,他畅想的这三部曲未能如愿以偿。《乡土中国》内容涉及传统中国的基本特征、农村生活、社会结构、家庭家族、道德规范、权力结构、社会变迁等内容,著作文字简洁、语言流畅、浅显易懂、雅俗共赏,是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2020年是费孝通教授诞辰110周年,这篇文章想追溯费孝通写作《乡土中国》前前后后的学术活动,理解这本书产生的历史背景,以此作为纪念。学者的认知方式除了取决于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习惯,还取决于他(或她)所处的社会关系模式:他接触了什么人,与什么人交流和学术碰撞了,引发了什么思考等。换句话说,《乡土中国》基于费孝通长期的实地研究、理论探索的积累,还基于他个人在当时的时间和空间结构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模式。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蹉跎岁月从20世纪30年代末英伦归国,到云南的昆明、魁阁,美国芝加哥、波士顿等,再到英伦、清华,10年间,费孝通跨越中国南北、东西两半球,历经实地研究、国际交流、历史研讨,他活动的公共空间不断变换,社会空间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交错的社会关系模式,《乡土中国》就是在这样的时空结构变换中产生的。从具体的社区研究到对整个中国社会整体把握是费孝通在大瑶山对瑶族进行的田野调查中与王同惠女士一起确立的认识中国社会的目标。《乡土中国》这本小册子是他从西南联大回到清华园给研究生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讲稿汇集。为了讲授这门课,他先是使用美国教材做参考书,后来觉得美国教材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又尝试着使用自己过去在瑶山、江村、云南三村的调查材料,抗战后期,他还一度涉猎经济问题,在报刊发表有关经济的时评。1947年,他决定从社会结构入手来讲乡村社会问题,他写道,要“另起炉灶,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在《乡土中国》的《后记》中,他称这是他工作的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瑶山开始的实地研究;第二个阶段始于1946年前后的生育制度写作和研究,《生育制度》是这个阶段的第一本成果,《乡土中国》则是第二本。在这个两个阶段中间,即1943年,他访问了芝加哥大学,把《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和《玉村农业和商业》改写英文,翻译成“EarthboundChina”一书,把《昆厂劳工》改写成“ChinaEnterstheMachineAge”,他还访问了哈佛大学等机构。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费孝通的学术研究开始由田野工作转向理论建构,从以专注学术研究转向学术研究与时事评论写作并举。工作和政治等多种原因迫使他停止实地调查转向理论建构和开展更多的教学工作。由于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同时兼课、日军轰炸昆明被迫迁住乡下等原因,从1940年10月至1945年初(这中间有一年赴美交流)的近5年间,他更侧重授课和写作。1993年在《个人·群体·社会》一文中,他说:“魁阁后期,由于兼任云大和联大两校的教职以及当时政治局势的紧张,我不便直接参与实地调查,所以有更多时间从事讲课和写作。也可以提到,当时直线上升的通货膨胀使个人的实际收入不断下降,而我又在1940年成了一个孩子的父亲。我们在呈贡的农村里赁房而居,楼底下就是猪圈,生活十分艰苦。因之,我不能不在固定的薪金之外,另谋收入,我这个书生能找到的生活补贴,只能靠我以写作来换取稿费。我当时成了一个著名的多产作家。大后方的各大报纸杂志上经常发表我的文章,我几乎每天都要写,现货现卖,所得稿费要占我收入之半。”费孝通自少年时代开始写作,20世纪40年代的环境进一步养成了他的写作习惯,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性著作,费老以中西对照的学术视野,扎根乡土本身,经过十几年社会实践与调研,运用社会学方法来整体分析乡土社会。深入理解书中的重要观点对中国社会的诸多现象有基础性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观点是否符合当今需要,也可有不同看法,可以据此做深入探究。二、相关知识1.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乡土重建》等。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2.写作背景《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全书主体共14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3.写作目的《乡土中国》成书缘由正如费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说,他是想借“乡村社会学”这个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三、内容简介1.主要内容《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分,包括14篇论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2.各篇简介第一篇《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在这一篇中,作者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的“信用”以及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在这里礼俗社会指的是“熟悉人”的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而法理社会则是“陌生人”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通过这两种社会的比较,赞扬了乡土社会的“本色”——土气。第二篇《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第三篇…………四、导读设计1.请在阅读的基础上概括本文的写作意义。提示: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著作,其目的是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在著作中,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整体架构,同时运用深刻而又形象鲜明的比喻,深入浅出地对一些现象或理论进行解释,从多个层面对传统基层社会做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概念和范畴,并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阐释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现实的功能,不仅为我们理解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而且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以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2.阅读完本书之后,请认为最主要写作特点的哪些?(1)文章中多次运用比喻来说理。如在《无讼》一篇中,用足球比赛这个比喻来说明礼治秩序的性质;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将西洋社会的团体社会格局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将中国的差序格局则比喻为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来的波纹。这些比喻都是形象而具体的,是对抽象概念的很好说明。(2)大量举实例,用以加强说明效果。如《差序格局》一篇中列举苏州人家后门的河,在《礼治秩序》中提到抗战时期自己的孩子牙根上生“假牙”哭啼不停又找不到医生而请教房东老太太,在《无讼》一篇中提及的自己作为教书先生而被请参加乡村里的调解集会,以及因抽大烟父子闹矛盾的案子等。这些真实的事例就会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并加强了说明效果,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