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湖南科技大学,比这两所都好。而且专业也热门
楼上肯定是工业大学的了,农大文科相对理学来说算是比较弱了,但是农大的经济学院的农林经济管理算是比较好的了,农大的管理学也是在农林类院校里面比较强的了。农大的学科主要还是集中在农业领域比较强,但是农业不仅仅包括农学,农业是一个领域,包括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农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所以说农大在这些方面都有基础,而且农大的信科院有一个工学硕士点一个管理学硕士点还有一个工学专业硕士点,工业大学只有一个硕士点一个专业硕士点。其实信科院在农大并不算好的院,但是农大二十多个院里,信科院发表的sci论文都有100多篇,而工业大学整个学校都只有900多篇。更别说农学院、园艺园、资环院、动科院、动医院、生科院、植保院这些优势学院了。18年上半年农大本科生都发了很多SCI论文,还是影响因子特别高的热点论文。 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农大12个学科入选,2B+2B4B-2C+1C1C-,而工业大学只有5个,分别是1C+1C3C-。说完学科说整体排名,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校友会排名农大140多,工业大学350多,差了200多名,而农大差北大只最多差150多名
我是工业大学毕业的!看哪门专业,现在工业大学这个名字比较好听,不过农大是老牌大学!如果学计算机去农大那就走错地方了!所以不要只看大学!而且选大学不一定是看名字,地方也比较总要,貌似2个地方都比较偏僻,不太利于年轻人发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士,硕士;1996年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现为金属研究所),博士;1996年7月起在浙江大学化学系工作;2001年起任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 2002年开始为博士生导师;2002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2006年1月至5月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访问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化学系;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电化学学会会员。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 在研1项; 完成973项目子课题1项及省部级项目多项. 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相关论文累计他引500余次.
一年发20多篇的,大部分是灌水的。没效果的,也没啥作用,要有创新点才行的
我觉得这个有点不符合常理,因为SCI论文是非常难发表的,这位博导竟然能发60多篇确实非常厉害。
我觉得不符合常理,因为写60多篇论文要花很多时间,而博导平时除了学习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根本没这么多时间写论文。
这种事情确实非常罕见,但是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首先,sci论文虽然确实很难发表,但是这对于很多学术型的人才来说并不是非常困难。学术研究一直是天才的游戏,对于很多适合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一年发表几篇甚至几十篇SCI论文,都是唾手可得的,我们平常人觉得很难办到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这位导师的论文确实非常多,但是对于很多大牛来说也不算是很夸张。
其次,根据这个导师的人生经历来看,他本人就是特别优秀的人,不管是研究经历还是学习经历都是特别优异的,在学校学习期间都是前几名,做研究之后更是一句绝尘。这样的人才发表60多篇论文,完全是轻而易举的。虽然他的论文确实比平常的多很多,但是也是因为他本人就比较优秀,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论文,这也算是比较符合常理的。
最后,我们国家的环境对论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很多学术型研究毕业之后会进行大量的论文创作,这种情形在我们国内是比较罕见的,但是也是可以理解的,而这种情况也造成了我们国内有很多学者有很多的论文篇目。
总而言之,发表60多篇论文看上去很难,但是也并不是做不到,对于哪些是适合研究的人才或者智商很高的人来说,发表论文也是非常容易的。当然这种符合常理是建立在这个人是特别优秀的基础之上,如果对于普通人而言,发表60多篇论文是非常难的,甚至发表一两篇都是非常困难的,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分析,而这个老师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博导,所以这种情况并不是特别罕见。
一年能发多少篇论文,这真的和领域有直接关系。这里的领域不是生物,化学,计算机这种大方向,而是具体到研究领域。就拿我熟悉的计算机来说,计算机也是分为好多方向的,比方安全,系统,AI,软工,人机交互,网络等等,具体可参考CCF列表。按照CCF列表,文章也分为ABC和其他。在这几个领域中,AI相对容易很多,系统就比较难。拿我熟悉的几个领域来说,1篇系统 1.5篇安全 2篇软工 4篇AI。1A 2B 4C(基于个人经验,如有异议,你说的对)。所以一篇系统的顶刊顶会,可能工作量选大于10篇AI的C会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专栏·熊丙奇 中国科学院院士郝柏林近日在其博客贴出一篇书面发言(这篇发言是写给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科学道德和科技伦理专题研讨会”的,但被研讨会“留中不发”),批评科学界领导和政府官员的不端行为和不正之风,并列出一名领导做博士后以来的20年中,每年发表SCI论文的统计,其中2003年高达51篇。郝院士认为,在自己没有实质性贡献、甚至根本没有看过稿子的文章上署名,而且官做得越大,每年所出文章越多,是目前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 按理说,官做得越大,做科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越少,发表的文章会越少,而且真正搞过学术研究的学者都知道,全身心投入研究,一年能发表三五篇论文就相当不错了。某些领导能一周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但是,要这些领导认识并检讨自己的“不端行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些领导会认为自己是占据别人的劳动果实吗?今天,主动把领导作为自己论文和研究的第一作者和第一完成人的群体,规模不小。这个群体,大致包括领导所带硕士、博士(其实大多是以领导名义招收、由其他教师所带),领导所在学科的教授、副教授,下级研究人员,等等。领导没有参与的论文、成果,一些学者、专家却署上领导的大名,显然等于变相的学术行贿。 这些领导会认为自己没有为研究“作出贡献”吗?不会。领导都会认为自己对学科发展、学术研究作用巨大,因为正是他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配置权力,为学者、专家获得项目、课题、经费,这不就是贡献么?也正是他利用自己与企业界、科技界的交往,为本学科、本部门获得更多的研究资源,这不也是贡献么?至于参加立项会、开题会、座谈会等,那更是直接的研究行为了。 学者、专家会检举这些领导的“不端”,认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侵吞,人格尊严被践踏么?他们深知“靠着大树好乘凉、朝中有人好办事”的道理,得到领导的赏识,树起领导的大旗,可以获得更多的课题、经费;否则便立项难,论文发表也难。领导在外通过自己的权力争取资源,学者在内做好研究,把领导放在论文作者首位,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均沾,何乐而不为呢? 显然,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前行政导向的学术资源配置体制和学术行政化评价机制,让领导和学者、专家们紧密配合、“各取所需”。如果学术资源的配置权不在行政领导手中,如果学术评价权不被行政领导所掌控,那么,行政领导就不可能在学术圈里左右逢源,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学者、专家放弃尊严,心甘情愿地为他们服务,替他们做学问、写论文。所以,只有行政领导不再从事学术研究,专心做自己的行政管理工作,以及把学术资源配置权、评价权交给学者、专家,才能解决以上问题。 在国外,即便担任大学校长,不管此前有多大学术成就,担任行政职务之后,往往就做职业校长,不再从事科学研究。原因之一便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允许有额外的精力去搞研究,而校董事会(理事会)对其的业绩评价,是校长当得怎样,而非学问做得如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校长再做科学研究,难免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获取学术资源谋求方便。既担任行政领导,又能获得更多学术资源、取得更大“学术成就”,不导致学术的严重行政化,不出现严重的学术腐败才怪呢。
一个期刊能发表多少论文,是由期刊自身所决定的有些期刊保一些些期刊厚一些不能笼统的来归纳一个期刊能发多少篇论文,相对来说,核心期刊,一年的论文数量基本都在100至150篇以内,而非核心期刊的数量都在百篇以内。质量越高,篇数也就越少
一个团队一个杂志一年能发几篇?答:一个团队一个杂志一年能发12篇。
能发就很厉害了,再看发表的分区影响因子,来看真实学术水平。
SCI收录的杂志有影响因子的区别,一般影响因子越高的杂志越权威,不过也有研究领域的差异,比如在化学合成领域可能影响因子IF4-5就算比较高了,心血管领域的可以高到10以上,甚至100以上。所以SCI论文的质量要从发表论文所收录的杂志的权威性来衡量。但能发230篇SCI的,起码可以说明他在某一方面的研究已经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可能有一个比较强大的研究团队。
算厉害了,不过也要看论文的质量
主要学术兼职《生物工程年报》(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的副主编,《生物光学杂志》(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和《应用光学》(Applied Optics)等期刊的编委。国际光学工程协会(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美国光学学会(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等学会会士(Fellow)。担任30多种国际科学期刊的审稿人。组织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和学术委员会委员。获美国发明专利3项,申请美国发明专利5项。在《自然生物工程》(Nature Biotechnology),《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和《光学快报》(Optics Letters)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超过100篇。SCI论文被他人引用达1353次(2005-6-15统计) 。
1982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和200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物理化学专业,先后获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2001年历任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系和天津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讲师、副教授,2002年任教授。
学术 *** :天津市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会员。
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承担"化学工程基础"、"化学信息资源检索"、"化学动力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
生物无机化学、功能配位化学、溶液结构与酶模拟。
已完成的科研项目
1.主持完成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画(973)前期专项"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的设计与性能";
2.主持完成天津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新型功能有序结构分子的设计及性能研究";
3.主持完成天津市高校科技发展基金"新型多功能分子的构造及性质研究";
4.主持完成天津市高校科技发展基金"新型金属模拟水解酶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在研的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基于嘌呤及其衍生物的人工核酸酶的设计及性能研究";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新型磷酸酯酶模型化合物的设计、结构性能及理论化学研究";
3.主持天津市科技支撑计画项目"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的设计与性能";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Cryst grow Des、CrystEngComm、New J Chem、In Chem、Chem Comm等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
清华大学材料系粉体工程研究室(以下简称研究室)作为从事非金属矿物的超细、分级、表面改性、表面包覆、微纳米颗粒复合和深加工研究的专业实验室,多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自然科学基金、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和国家计委产业化示范项目,以及企业委托开发等课题。有9项通过省部级鉴定,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有6 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北京市、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的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累计培养博士后、博士7人,硕士9人,在读研究生6人;为国内粉体行业培养了一批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SCI收录6 篇,ISTP收录2篇,EI收录9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3部,其中学术著作《超细粉碎分级技术》销量超过5000 册。申请发明专利7 项,授权3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5项,已授权2项。
研究室主任盖国胜博士,现有副高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3 名,博士后3 名,博士2 名,硕士生6名和其他技术人员3名。
多年来,通过积极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粉体加工技术经验,开发了系列超细粉碎、分级、改性、包覆、资源回收等大型设备与整套生产系统,在化工、建材、机械、食品、中药、保健品等行业的60 多个国内外企业进行了技术实施,创造了近20亿元的产值,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部分粉体加工技术已出口东南亚,竞逐国际市场。有代表性的工业生产线有:超细粉体湿法改性系统、超细粉体干法改性系统、高速气流粉碎分级系统、功能型母粒生产系统、湿法超细加工系统、雷蒙磨改造微细加工、球磨系统用大型超细分级机、大型搅拌磨、冲击粉碎分级机、振动超细加工、聚合物超细加工等。
研发室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社会各界人士帮助下,经历了在粉体、材料和资源领域10年创业与积累,实现了从研究到产业开发,又在产业开发基础上加深研究的转化。而今,研究室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为座右铭,强化功能性复合粉体制备与应用的基础研究;以河北清华研究院作为工程开发和生产基地;作为中国建材协会粉体技术分会挂靠单位,通过中国粉体工业信息网建立国内外科技与商务信息网络;与设备加工和粉体生产企业结成紧密产学研联合体,共同开发市场;实现科技产业报国的目标。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粉体工程研究室 邮编:100084
电话:,62781144 邮箱:
网址: 负责人:盖国胜
61岁的杨教授不仅是数学系教授,还精通三门外语,健身数十年。凭借着严谨的教学,杨晓京很早以前就是清华的名人。
清华大学,杨晓京被称为“发论文狂魔”,是清华大学所有教授里,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者之一,在数量上能与之相比的,大概只有清华现任校长邱勇。
据称,课堂上的杨晓京严肃高冷,不闲聊但喜欢讲冷笑话,然而笑点奇特——因为冷笑话都是和函数相关,那种只有学霸才能听懂的“数学冷笑话”。全程板书,从不用PPT,对学生严厉负责,很受学生欣赏的老师。
作为一名“资深清华人”,杨晓京始终牢记清华的“体育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健身,令这位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老师,依然有着比一般年轻人更强壮的体质。
杨晓京教授的主要成果:
截止到2011年1月为止,共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8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名列2002年度中国数学专业SCI论文发表篇数并列第一名)。
杨晓京教授是清华大学数学系发表SCI收录论文最多的教授,也是清华大学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教授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杨晓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