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毒品犯罪所侵害的法益发布日期:2009-02-25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一、毒品犯罪法益研究的意义刑法的目的和任务是保护法益,犯罪应当被限定在对法益的加害行为(侵害法法益或者具有侵害法益危险的行为)[1].法益的确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张明楷教授在《法益初论》一书中对法益的机能进行了很详细的论述[2].张教授在书中对法益的机能重点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论述,包括法益的刑事政策机能、法益的违法性评价机能、法益的解释论机能、法益的分类机能。具体说来,法益的刑事政策机能表现为:使刑事立法具有合理目的性的机能;使刑法的处罚范围具有合理性的的机能;使刑法的处罚界限具有明确性的机能。违法性评价机能表现为:行为是否违法是根据法益是否受到侵害或者威胁来评价的;法益概念还揭示违法阻却事由的实质;法益概念还说明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法益的解释机能是指法益具有作为犯罪构成要件解释目标的机能,对某个刑法规范所要保护的法益内容的解释不同,就必然导致对犯罪构成要件理解不同,进而导致处罚范围不同。法益的分类技能表现为:我们可以根据法益的内容对犯罪进行分类,我们也可以根据法益的主体对犯罪进行分类,我们还可以根据法益的侵害形态进行分类。依据形式逻辑的基本原理,上面的所说的法益属于大前提,我们本文要讨论的毒品犯罪法益属于小前提,上面所说的法益的机能同样适应于毒品犯罪的法益[3].毒品犯罪法益研究同样具有对毒品犯罪的刑事政策机能,具体来说就是使毒品犯罪的刑事立法具有合理目的性的机能;使毒品犯罪的刑法处罚范围具有合理性的机能;使毒品犯罪的刑法处罚界限具有明确性的机能。毒品犯罪法益研究同样具有对毒品犯罪的违法性解释的机能,具体来说就是行为是否构成毒品犯罪的违法是根据毒品犯罪的法益是否受到侵害或者威胁来评价的;毒品犯罪法益概念还揭示毒品犯罪违法阻却事由的实质;毒品犯罪法益概念还说明毒品犯罪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以此类推,毒品犯罪法益的解释机能和分类机能也同样一目了然,这样,我们进行毒品犯罪法益研究的意义就非常清楚和明朗。然后,我们还需要探讨一下毒品犯罪法益的研究现状。可以说,现有的关于毒品犯罪法益的研究存在如下几方面的缺陷。首先,讨论毒品犯罪法益的现有文献的数量非常少。很多文献讨论到相关问题时也只是对毒品犯罪的客体进行论述[4].可以说很多的人还是没有意识到毒品犯罪法益研究的重要意义,诸多需这天天在接触毒品犯罪的研究材料,诸多刑事审判的法官天天在进行毒品犯罪的审判,但是并没有对毒品犯罪的法益表示应有的关注,更没有形成研究性的文字。第二,对毒品犯罪法益的基本概念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就像我们在另一篇文章里面说的那样,不管是法学大家还是一般的法学研究者,或者是普通的实务工作者,对毒品犯罪的基本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观点。学术上的复杂性和理论上的争论性在这里显得尤其的突出和明显。几乎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自己的说法(下面的具体论述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存在多大的分歧和差异),那些没有自己的说法的人很多也就是人云亦云地把别人的观点变为自己的文字。可以说,如果对同一个问题存在的不同看法太多,我们可以肯定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和更加细致。没有解决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第三,基本上还没有形成对毒品犯罪法益的自觉研究。很多的时候仅仅是附带地对毒品犯罪的法益或者客体进行解释,更多的时候就是顺便带一笔,就是对毒品犯罪进行详细研究的高魏先生在《贩卖毒品罪研究》一文中也没有形成完全的自觉,虽然作者对贩卖毒品罪的本质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但是我认为就从对毒品犯罪法益的研究来看,作者的研究还只是一种附带的研究,从他的角度和使用概念可以看出来他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其他观点的自圆其说才对贩卖毒品罪的深层本质进行了讨论[5].然后需要说明的是,上面三个方面的现象是紧密相联的,研究的材料少就很难以把问题认识清楚,没有把问题认识清楚就很难以形成统一的观点,也就影响自觉性的形成。反过来说,自觉性不足就不会有很多的人来研究,也就很难以形成大量的文献数量,因此也就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观点。总的说来,我们现在对毒品犯罪法益的研究还处在很初级很粗浅的阶段,还有加深研究的必要和可能。此外,我们平时也讨论过,在我们多年的审判实践当中,我们接触的最多就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盗窃罪和贩卖毒品罪,而在这些犯罪之间,毒品犯罪是最复杂的,其原因就是因为其他几种犯罪都是自然犯罪,传统犯罪,人们对他们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对故意杀人罪的危害就是一个小孩也知道,对故意杀人罪的法益基本上也没有看到过争论,对故意杀人罪的认定标准有统一的认识。可以说人们对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等诸多传统型犯罪的基本问题的认识是成熟的统一的。但是毒品犯罪就不一样,它属于一种现代性犯罪,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法定犯罪,是社会和国家依据社会的现时需要而拟制出来的一种犯罪,因此人们对毒品犯罪的认识就不统一,各有各的说法和看法。人们对毒品犯罪的法益、毒品犯罪的构成、毒品犯罪的停止形态、毒品犯罪的共犯与从犯等基本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人们对什么是毒品犯罪,毒品犯罪危害了什么,为什么要惩罚毒品犯罪等常识性的问题还没有一致的答案。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加有必要加深对毒品犯罪的研究和讨论,而毒品犯罪的法益研究又处在这样一个研究领域的核心位置。因此,毒品犯罪的法益研究的重要性又凸显一层。基于上面所说的毒品犯罪法益研究的重大意义和我国目前对毒品犯罪法益研究的境况,我们认为本文找到了毒品犯罪法益研究的实践的和学术的意义。在接下里的文字里面,我们首先对现有的错误观点进行评析,主要对“人的身体健康说”和“毒品管制秩序说”进行分析和批判[6],然后分析得出本文认为正确的观点——毒品犯罪的法益是社会有机体的公共健康,并对公共健康的概念进行解释和阐明这种提法的理由。二、毒品犯罪侵害了人的身体健康?在论及这个观点的时候,我们首先来看看普通的文字对毒品给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描述。“吸毒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它对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以及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和结构会造成严重损害。吸毒会产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减慢呼吸频率,降低肺功能,导致人体缺氧,产生肺水肿,最终因呼吸衰竭致人死亡;吸毒会影响植物神经功能,引起脑部化学物质改变、神经功能紊乱、智能减退、血液循环障碍、胃肠功能紊乱等,从而导致头痛、抽搐、胃肠绞痛等毒副作用;吸毒可直接损害人体免疫功能,使人容易感染疾病;女性吸毒者有闭经、痛经和排卵停止,妊娠妇女可导致早产、畸胎或胎儿死亡,若胎儿幸存也已成为毒品间接依赖者。同时,由于一些吸毒者采用静脉注射方式,他们共用未经消毒处理的注射器和针头,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的实例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下面就是一些活生生的列子。“吸毒加速死亡:吸毒者为满足毒瘾易造成吸食(注射)过量毒品导致呼吸中枢衰竭而死亡或毒品中混杂有毒、有害物质出现过敏性休克及各种复杂的并发症,严重者导致死亡。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电影演员朱洁1997年因吸毒过量死亡,年仅28岁。梁蓓丽,21岁,贵州人,一个聪慧、漂亮的女孩,染上毒瘾后,靠卖淫维持吸毒,因注射毒品过量死于南宁市街头。”“吸毒对后代贻害无穷。或是母婴垂直传播成为爱滋病受害者,或是一出生就染上了毒瘾成为小小的”瘾君子“,有的成为了吸毒父母亲毒瘾发作时发泄的对象。南宁市一名妇女怀孕期间吸食毒品,胎儿在母体中深受其害,一出世就呈现窒息、痉挛状态,此后,母亲哺乳前必须吸食毒品,婴儿才肯进食,否则哭闹不止,严重危及生命。[7] ”上面的描述就是吸毒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的案例,也正是这样,人们才会有各种各样的关于毒品犯罪是侵害了人的身体健康的观点。认为毒品犯罪是侵害了人的身体健康的观点具体表现多种多样,有些是认为侵害了单个人的身体健康,有些是笼统地认为侵害了人的身体健康,有的是认为侵害了其他的法益和身体健康,有的则明确地认为是侵害了不特定多数人的身体健康。在概念表述上也多种多样,有表述为“人的身体健康”,有表述为“不特定多数人的身体健康”,有表述为“人民健康”,有表述为“公众健康”,等等。但是这些观点的共同点就是毒品犯罪的客体或者说法益是人的身体健康。比如,对毒品犯罪进行了专门研究的高巍先生就认为毒品犯罪的本质在于其危害了人民健康,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8].(我在后文要对作者的论述进行批判。)张明楷先生持有类似的观点,认为“毒品是危害公共健康的物品,制造毒品罪的法益就是公众健康。[9]”然后,张教授在该书的分则部分坚持了同样的观点,而且是引用了日本刑法学者的观点[10].下面也还要提到的观点就是认为毒品犯罪侵害的是多种法益,是人的身体健康和国家对毒品的管制。一种表述为:“该犯罪的客体,是多家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经营的管理制度和人的身体健康。”一种表述为:[11]“贩卖毒品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对毒品的管制和人民的身心健康。”[12]还有的表述为:“本罪所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复杂客体,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所侵犯的犯罪客体包括国家对毒品的管管理制度,同时也侵害了公民的身心健康。”[13]还有的表述为:“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对毒品的管理制度和人民的生命健康。[14]”然后还可以列举国外关于人的身体健康的说法。如日本刑法采用法益三分法,把法益分为个人法益、社会法益、国家法益。一般把贩卖毒品的侵害法益界定为不特定多数人的健康这种法益。[15]德国还认为:使用毒品行为在刑法评价上为自伤行为的一种,而提供毒品行为,如贩卖、运输、制造、交付或是转让毒品给他人的行为,本质上应该评价为使他人使用毒品有所可能的帮助行为。从刑法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应当属于自伤加工行为[16].除此之外,国外学者还有其他诸多说法。但是我不再例举,因为我认为讨论一个国家的一个个罪的法益不能离开这个国家的语境进行讨论,每一个国家有不同的社会认识和国家的特殊情况,每一个国家的民众的普遍认识也不一样,因此每一个国家对犯罪的认识也不一样,这样,不同的国家也就具有不同的法益界定[17],对于毒品犯罪来说也一样,不同的国家有充分的理由对毒品犯罪的法益做出不同于别国的界定。因此,国外的说法也就仅仅只能作为一个参考而已。如果初略来看,我们能好像觉得上面的描述和上面的诸多学者的论点是一致的,描述的是吸毒侵害了人的身体健康的生动现象,学者们的论点是毒品犯罪的客体或者法益是人的身体健康。但是我们进行一下深入的分析就可以发现,上述学者的表述是存在很大问题的。第一,我们从上面的文字里面就可以看出来,人的身体健康的危害不是毒品犯罪造成的,而是吸毒的行为造成的。“吸毒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它对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以及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和结构会造成严重损害。吸毒会产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减慢呼吸频率,降低肺功能,导致人体缺氧,产生肺水肿毒品对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以及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和结构会造成严重损害……”,我加着重号的地方是我需要引起读者注意的文字,那就是这些危害行为的主语是“吸毒”二不是毒品犯罪,是吸毒而不是贩毒和运输毒品对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以及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和结构会造成严重损害。是吸毒加速人的死亡而不是毒品犯罪加速人的死亡,是吸毒是给人们的后代造成身体上的残害而不是毒品犯罪给人的后代造成身体残害。是吸毒者本身才造成了自己的身体的危害,而本身的这种吸毒行为反倒不是受到惩罚的行为。这就使得人的身体健康的说法很难以站住脚。从法感情的角度来认识,我们难以说是贩毒的行为造成了人的身体健康的损害,也很难以说是运输毒品的行为造成了人的身体健康的损害。当然,有学者借助抽像危险犯的的概念进行了解释,但是我们认为抽象危险犯的提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用抽象危险犯的概念来证明这里的话题就更加存在问题,我们下面还要对抽象危险犯的理论基础进行批判。第二,人的身体健康没有办法完全涵括毒品犯罪所侵害的的所有法益。退一步来说,就算人的身体健康可以算作毒品犯罪的法益,但是毒品犯罪的危害也是很多的,不仅仅包括人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诸多其他的危害。至少包括如下的危害: (1)对家庭的危害。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毒者,家便不成其为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2) 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吸毒首先导致身体疾病,影响生产,其次是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同时毒品活动还造成环境恶化, 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3) 毒品犯罪诱发犯罪扰乱社会治安[18]. 毒品活动加剧诱发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扰乱了社会治安, 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威胁。(4)败坏社会风气,等等。有学者就指出“毒品犯罪是寄生于现代社会的”毒瘤“之一,他不仅直接损害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而且还使吸毒者在心理上产生对毒品的依赖性,将家庭、事业、道德、责任等统统抛诸脑后,并以获得毒品和享受毒品为自己生存、生活的唯一目标。更为严重的是毒品犯罪还是诱发其他犯罪的重要因素,吸毒者为了获取毒资不惜从事盗窃、抢劫、等其他犯罪活动,毒品犯罪分子未了从事毒品犯罪活动还经常将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尤其是司法工作人员拉下水,严重破坏了国家的管理秩序和社会的稳定。[19]”对于毒品与犯罪的关系,有学者指出:“毒品和犯罪是一对孪生兄弟,毒品引起的社会犯罪不断增加。[20]”还有学者描述了诱发犯罪的路径和模式:“首先,诱发吸毒者为了获得毒资而进行犯罪。其次,加强犯罪倾向。再次,犯罪的巨额利润刺激更多的人从事犯罪。最后,经常使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被拉拢而进行共同犯罪。[21]”从某一些角度来看,人的身体健康之外的其他危害反而是我们所更加关注的和为我们所更加切身感受到的。通过以上的简单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把毒品犯罪的法益界定为人的身体健康是存在问题和理论障碍的,而且根本就没有实践当中的支撑。
OOOOOO
毒品是什么?一时的沉迷,带来一生的痛苦多少人因此葬送了自己原本宝贵的生命以及美满的家庭,难道这些“迷途羔羊”还不能醒悟吗?曾经的旧中国,我们早已背上了“东亚病夫”的包袱,难道我们还要重演那场走向深渊的悲剧吗?吸毒者多数短命,一般不超过四十岁。毒品的泛滥直接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不仅使家庭破碎,还会给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威胁。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吸毒的人数高达两亿,吸食毒品的交易额高达5000亿美元以上,毒品蔓延范围扩展到五大洲的两百个国家地区,而且全世界的吸毒者仍不断增加。毒品已成为困扰社会最大的隐患。“拒绝毒品”不止是一句口头的承诺,也是我们身为中国人应当承担的一份责任。自1987年以后,各国在每年的6月26号都要集中展开大规模的禁毒活动。2007年11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规定:“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履行禁毒职责或者义务”毒品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灾难。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如果再不遏制,将会严重泛滥,败坏社会风气。有一句话曾让我深深的感动“生命只有一次,同样的选择权也只有一次”。是啊,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要不回来了。这句话我送给那些吸毒者,以及“旁观者”。禁毒已不是一个人的责任,也是全世界13亿人的责任。我们应当守望相助,我们的祖国应当走向安定繁荣,而不要因为“毒”而沉沦。为了自己,为了家庭,我们都携手共创明天!
《毒品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这种份额总的说OK
大局已明,群体性过度恐慌是最大的病毒
解筱文
中国的事情,怕就怕走极端,群体性忽左忽右。老祖宗的大智慧告诉我们,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方可长盛不衰。新冠肺炎初期,疾控部门和地方政府隐情不实报,大事化小,以常规手段“冷处理”,向外传达的信息是 “人不传人”“可防可控”,结果事与愿违,造成后患,损失巨大,拖累全民买单。
而当疫情真相大白后,又急剧转到另一个极端。凡是涉及该病毒对人产生影响的可能被不断抛出,诸如眼睛结膜传播、粪口传播、人与人15秒可传染、气溶胶传播、潜伏期最长可达24天、病毒不怕炎热湿润天气等等观点,一些观点缺乏实证性数据支撑或为极小概率的可能。
也许很多观点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在今天这样异常发达的新媒体时代,这些新闻信息的极速扩散和聚合,让相当一部分群众心生恐慌。虽然一些观点也被后来辟谣,但受制于之前“人不传人”误导,很多人还是“宁可信其有”。这个时期,比病毒更可怕的其实是群体性过度恐慌。过度恐慌究其根本,其实是我们对此不知底细的恐惧。
当然,生命至上,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应该得到珍爱,不在灾难中的个体,很难体会到患者被病魔的折磨,很难体会到医护等一线人员的艰辛努力。对于他们,特别是患者,一定会有恐慌,特别是面对死亡的恐惧。但是,更多远离灾难发生地的个体,除了报以悲悯和同情,而无能为力之时,就应该更好的求生,心向美好,看到更多希望。
让我们看一组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的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将此类比,虽有悖我们的情感,但是可以让更多的生者,以更加理性的心态面对,积极消融恐慌,科学坦然应对,主动参与抗击。
截至2月14日16时30分,全国感染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63940人,死亡病例1381人,全国确诊病死率为2.16%;武汉累计确诊病例35991人,死亡病例1016人,病死率2.82%;湖北省确诊病例51986人,死亡病例1318人,病死率2.54%;外省市区,确诊病例人数排第二的广东省,累计确诊1261人,死亡病例2人,病死率0.16%,北京市累计确诊病例372人,死亡病例3人,病死率0.08%。作为新冠肺炎发病原点城市,武汉市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及流动人口共计1400多万人。按照累计确诊病例35991人计算,确诊概率2.5‰,病死率7.3/十万。如果将由武汉发病而非武汉确诊就医人数统计在内(非武汉地区确诊和死亡的人数以50%计),确诊率2.86‰,病死率1.35/十万。而2018年,武汉市自然死亡人口4.79万人,死亡率5.51‰。远离武汉的北京市,2018年末常住人口 2154.2 万人,全年人口死亡率 5.58‰,1998至2017年的20年间,一直在5‰左右。从中可见,新冠肺炎被确诊的概率、病死概率远低于自然死亡率。
再根据国家卫健委法定传染病疫情数据,2018年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7770749例,死亡23377人。其中,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死亡3163人,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死亡19332人。也就是当年呼吸道传染病年死亡人数超过目前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并且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播传染病死亡人数远高于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人数。
实事求是地讲,新冠肺炎确实存在难治疗、难防控,但是不代表不能防控和不能治疗。我认为,它一定有其规律,必然遵循我们已知的三个基本科学常识,即:随距递减原则、能量有限原则、能量守恒定律。如果这个病毒传播超越这三条常识,那么人类现在的科学认知恐怕要彻底颠覆!
第一,随距递减。该病毒作为一种物质,它的传播会随着离传播源的距离越来越远而逐渐递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各种隔离措施,拉大或阻断病毒传播距离。从地域看,原发地产生的患者,其病毒携带能量和传播力肯定远高于第二次及第三次等传播者,病毒能量总体处于层层衰减状态。这也就是在同条件下,源发患者病重,而二次传播患者较轻的缘故。这也就是专家所讲的,抗击的最后,病毒不断衰减,越来越弱,变成流感,最终人体适应性增强。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该病毒在传播中产生新的种种变异,若与其他物质结合,产生更大威力的病毒,我们怎么办?我想说,如果说该病毒是自然进化而来的,那么它距离上一次类似影响的“非典”才17年,这样的概率就又一次发生在中国,已经令人称奇了,如果在传播中还能短时期再变异成更厉害的病毒,那么不是某些人类有问题,就是大自然已经对这个星球失望了。
第二,能量有限。对于患者个体而言,无论是病毒“超级个体”,还是“普通携带者”,其携带的病毒总量有大小,但是一定是有限的,所散发传播的病毒量是一定的,绝不可能是无限度的。中国疾控中心、北京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等机构学者对截至1月26日30个省的8866例病例进行分析,日前发表的研究论文《2019年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中表明,新冠病毒(SARS-CoV-2)的基本传染数R0估值为3.77(基本传染数R0指的是在流行病学上,在没有外力介入,同时所有人都没有免疫力下降情况下,一个感染到某种传染病的人会把疾病传染给其他多少个人的平均数)。对于社会大众,如果不能正确理性认知把握,当看到诸如媒体报道,某商场确诊一名患者,数千名群众居家隔离等消息,难免不引起更大恐慌。
第三,能量守恒。病毒作为一种物质,它必然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载体传递给另一个载体,而且能量形式可以互相转换。无论西医,还是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就新冠肺炎的病毒这种物质而言,其本身并不能消失,而是物质形态和能量形态的转换。病急处,西医主杀毒;病缓处,中医主调养转换。最终,不管是人工病毒,还是自然进化病毒,都要被人体适应,包容转换,和平相处。所以,一味地杀毒,并不是源头和系统治病和抗击。从发病源头的武汉和广州等医院的治疗效果看,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更佳。这对于治愈二次以上传播患者,以及其他地域非重症患者,中医将可以更大发挥优势,这意味着在实质性西医治疗药物以及疫苗未问世之时,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看家本领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肺炎,以护佑更多人的健康,或许将探索出更多可能。
从上可见,我们无疑就没有更多理由过度恐慌。其实,群体性过度恐慌比新冠肺炎病毒更为可怕。因为恐慌,新闻发布中,官员数据反复出错、专家口误,这样必然影响决策;因为恐慌,社区人员,丢下送医的患者,让其在寒夜里不知所措,这样必然伤害群众感情;因为恐慌,加剧防控矛盾,造成人群对立,并且一些群众缺乏科学常识,如有人酒精消毒不慎,引发火灾等等,这样必然造成不必要的次生灾难和社会矛盾。
从公开的数据预判抗击新冠肺炎的周期,迎来拐点,全面制胜,绝非短期可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人需要强大的心理和决胜的定力,做好持久抗击准备。
截至2月14日16时30分,全国感染新冠肺炎的确诊人数是63943人,较昨日增加3698人;疑似病例10109人,较昨日增加2450人,治愈病例6928人,较昨日增加1282人。按照2月14日以来数据保守估算,从现在开始即使每天平均治愈出院2000人,最快治愈存量患者,最少需要27.8天时间,假设这27.8天内,每天确认患者平均又新增1000人。那么,还需要13.9天,这一共则需要41.7天。假设41.7天后,再基本无疫情上报。那么,从现在算起,最快全面打赢阻击战,应该是3月底,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也是极为乐观的期望。参考与之相似的“非典”,曾持续大半年才全面搞定,而新冠肺炎从目前看,危害影响远大于“非典”,折中考虑,也应该在4月底或5月初。
虽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周期较长,但是就在2月13日三件大事,值得我们注意,也预示着正迎来曙光。
2月13日早上发布的疫情数据中,湖北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4840例,其中新增“临床诊断病例13332例”。也就是湖北地区将新冠肺炎病例定义为实验室确诊或临床诊断确诊,这可以让病源集中地的更多感染者得到及时有效的隔离救治,防止了不必要的扩散,最重要的是盘清了患者底数。
2月13日上午,湖北省、武汉市两级党委一把手同时被调整,新的地方主要领导力量及时到位,这表明上面对疫情局势已有充分把握,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意志更加坚定。
2月13日晚,中国生物宣布已完成对部分康复者血浆的采集工作,成功制备出用于临床治疗的特免血浆。目前用康复者特异血浆临床治疗11例危重病人,治疗效果显著。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情有望由重转轻,病死率进一步降低。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具有科学的判断和认知,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减少广大人民群众无谓恐慌。持续保持冷静、理性的心态,积极主动作为,坚持“两条腿”走路,注重科学防范,有序复工复产,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争取早日全力歼灭。
因为,集体性的过度恐慌会加重全社会的焦虑,放大病毒的狡猾和可怕,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解筱文:战略学者。主评时政、商业、铁路、文化。
不好写。因感染人少,不好收集各种数据。
您好,新冠疫情现在的论文还是可以写的,但是要根据当前的疫情发展情况来改变论文的内容,以便更好地反映疫情的发展趋势。此外,在写作论文时,还要注意收集有关新冠病毒的最新信息,以便在论文中提供最新的资料。另外,在写作论文时,还要注意避免重复,以免影响论文的整体质量。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36.3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0.5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1.5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据我们所知,这是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FIH的首个研究报告。该论文写道。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前述临床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同时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项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我对我的热情和你的冷漠都失去了
如果申请人申请PhD或者偏研究的学科,如经济学,发表学术论文对申请是会有帮助的。作为一名本科生,一般能够发表到省级的核心期刊上就是很不错的了,如果能够发表到专业内的国际核心期刊上,那更是再好不好过的了。这个就要顾问花点心思了,一般来说,IF(影响因子)越高越好,但是有一些学科呢含金量很高的杂志不一定IF很高。
让我想起了我室友。。。
1、选题根据专业与拟定方向选题,搭建清晰的写作框架。2、文献学习学术文献的检索与阅读方法,筛选出有效文献并根据文献的使用途径进行整理、分类。3、提案根据已有的思路和框架理清 Proposal 的写作方法,明确研究方法、4、会议Proposal 提交后,分析导师的 Feedback ,明确后续研究指明方向。5、写作学习写作方法,重点 Introduction 和 Literature review 的写作要领和注意事项。6、建模解析数据分析中所使用公式、模型、及数据的获取方式,学习Methodology 的写作方法7、写作检查前四部分的论文内容, Discussion , Conclusions 及 Abstracts 的写作方法。8、检查进行第一次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全文的内容、语法和词汇,改善并校对论文的提交格式检查。
基本要求1.格式平时的小作业有essay 和 report 两种格式essay --- 结构分为introduction, main body, 和 conclusion. 不用太复杂的结构Report ----- 要有 executive summary, 结构要求很高,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要有大标题,下面还要有副标题,等等。(可以参考一起附上的report例文的结构)2.References问题文章一定要有references (参考文献), 就是引用别人文章中的观点,但是这个引用不能整断整段的直接用书上,网上的文章,或者杂志上的文章的内容。如果一段话中有超过三个词是引用的,就要表明 references. (如果完全是用自己的语言将别人的观点说出来了,引用的词是两个或更少,就可以不用标出references)。*如果整段要直接引用原话,要用引号标出,而且这样的引用的比率不能超过全文字数的5%。*全文注明references的文字,就是引用的文字不能超过全文字数的30%.*References (参考文献)可以是书,也可以是学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或者网上的文章,但是引用的文章最好大多数是近十年的文章,而且References一定要按照正确方法标注。References 在文中是在文中用自己的话说出别人书中或文章中的内容后,用括号标出作者和年代,而在文后的references列表中一定要用Harvard references system的格式来标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数量也是有要求的,一般是每1000 字要有5个references.3.字数问题字数也是要按照要求写的,否则会扣分文后的references列表和附录 (appendix)是不算字的。比如,文章要求如果是4000字,那正文的字数就是4000 +/- 10% 字。如果要求no more than 4000 words, 那正文的字数就不能超过4000字。如果要求 no less than 4000 words, 那正文的字数就不能少于4000字。如果要求4000-4500 words, 那正文的字数就要写4000-4500字之间。4.人称问题因为写的作业都属于学术文章,所以不能用第一人称(I, we, in my opinion,…) 这样主观的说法, 可以用被动语态。*不能说 I DO STH, 要说 XX HAS BEEN DONE。。。特别是写REPORT的时候, 老师喜欢看到被动语句5.Introduction和Executive summary 的区别Introduction: 不能在introduction说出文章的结论,introduction是对文章的要写内容的介绍,结构的介绍。Executive summary: 阐述文章得出的finding, conclusion, recommendations.(这个文件的最后几页有两者比较的具体阐述,如果需要可以看看。)写作内容注意事项1. 英国人的思维是反方向的,所以,我们写东西也要这样。不要在文章开始就写出结论(你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先阐述能验证结论的论证,最后在得出结论。比如我们的习惯,是先有观点譬如:我想吃蔬菜,(这就是你的观点),然后你会去论证你的观点,譬如:我今天需要补充维生素,维生素对于我身体有好处,(这些是你的论证),这些论证放在一起,就是你对观点“我想吃蔬菜”的总结,而在外国人眼里,你要先说“蔬菜有很多的维生素”,都有哪些种每一种对人体有什么好处你为什么要吃蔬菜,,最后再说出你的观点,“我想吃蔬菜”,这样就是有说服力的说法,可以的话在举个Reference什么的,“人或者离不开蔬菜”看看那个明人说过,拿来就可以引用一下。2. 得出结论的时候要把自己的观点放在最前面,因为自己的观点在他们的眼里才是最重要的,Reference要引用人说的东西,要放在自己观点后面,作为辅助,证明自己观点使用,不要他人家观点写出来,自己再作分析,因为,论文要看得是你想的东西,人家观点已经是得出来的结果,用结果在写分析,老师会觉得你没有自己的观点,甚至认为你是抄的。3. 引用观点的时候不要整段引用,挑出关键词,多过3个字,要标明那里引用的,如果需要大量引用观点,不妨尝试把观点拆开引用,并且在每个观点之前先写上自己的观点,或者理解. 如果你引用不够三个字,可以不标明为Reference可以直接使用,当作自己的观点.还有一点我觉得,就是可以根据老师给的资料,HANDOUT和推荐的书写,不要盲目的全部在GOOGLE上搜。特别如果那本书是你老师写的而且他有推荐你去看去买的话,就引用点里面的做REFERENCE4. 英国老师很喜欢表格,图表,等等,来表示各种数据,在他们看来这是专业的象征,所以只要是和数字有关的,不妨都多画一个图表,excel就可以帮你画里面什么样子的都有,立体的平面的,把你文章里的数据套进去就可以,尝试一下,效果不错,数据可以是你验证后得到的,也可以使自己估计的,详细地要文章解释。5. 千万不要为了凑字数,车轱辘话,来回绕,得不偿失,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验证自己这句话,或者人家的话,不同角度一写字数就多了,而且只要这个观点是对的,老师会觉得你很有见地,分析全面,而且只会长分,不会减分。
会有加分的。英国留学申请主要看你是否合适。以前是否有过类似经历,动机是否合理,能力是否达标等。如果你的论文是和你要申请的专业相关的,那就特别加分了。如果不相关,也能成为你学术能力的证明,但如果同时你在其他方面并不合适,也有可能就算发表了论文也没有。
Executive Summary是对研究报告或其他类型文件的全面概述,其目的是为读者综合关键信息,节省阅读时间,并为读者理解研究的整体内容做好铺垫。你可以把这当做是一份独立的文件,要足够详细和清晰,以确保读者能够完全理解主要研究的内容。
是所学什么专业的,一般情况都是要的了
德国硕士论文知多少德国留学那点事2016-10-07 14:20关注硕士论文可以体现你通过科学方法进行专题研究的能力。如果正确进行时间管理,你就能顺利完成硕士论文。硕士论文写硕士论文既是学习研究的一部分,也是硕士最后阶段必须要做的。只有通过硕士论文你才能证明自己能够在给定时间内解答一个特定的问题,并能用科学的方法书写出来。和本科论文相比,硕士论文的要求当然更高。虽然你也能够通过搜索事实数据并将其在你的论文中呈现,但论文的核心部分必须是你自己对问题的解答或通过科学方法研究某一个领域,而且这个研究过程必须是独立自主完成的。主题没有主题就没有硕士论文!话虽如此但很多学生仍然不知如何选题。原则上来说,你应该尽早开始选题,最晚也得在交论文前的一个学期开始准备考虑论文写什么主题。我们给你以下选题建议:✦ 你对所学的什么内容特别感兴趣?从你感兴趣的内容中是否能生成一个论文题目?✦ 你感兴趣的这个主题是否已经被他人研究过?是否有足够的相关文献?✦ 你的主题能不能有所贡献?新在哪里?如果你自己提不出问题,那么你可以求助于你的老师,让他帮你寻找选题。最理想的状态是,你所求助的老师正好是你的论文导师,这样你的导师可以给予支持,帮你解答问题或提供想法。合适的导师可能是你系里的教授们。此外你还要注意看你的导师是否就你的主题有相关的研究重点,这样他才能专业地指导、评论你的论文。报名在德国,你必须报名才能写硕士论文。在完成了所有系内规定的学科模块后,你就积攒了相应的学分和绩点。在Prüfungsamt(考试管理处)报名时,你也要给出你的论文主题,第一次和第二次改动时需要确认你论文提出的问题是合理的,要求导师签名通过,报名之后不得修改论文的主题。时间管理当你开始硕士论文的时候,你必须为每一个写作步骤制定时间计划,这样你才能在最后阶段稳步前行。为你的论文写作设置一个开始日期和截止日期,这样可以为之后的修改和犹豫不决赢得宝贵的缓冲期。体例要求德国高校对论文的体例要求不尽相同,每一个系和每一个系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来说,硕士论文需要书写60-100页,从报名到交稿一般有4-6个月的时间。体例包括:✦ 使用脚注✦ 统一引用规则✦ 正确进行文献参考✦ 页码标注统一、完整✦ 精确、清晰的文风✦ 使用专业术语搜索文献好的论文需要文献搜索作为基础。写作开始之前,详细的文献搜索一定是必要的。当然,你应该在本科阶段就学会了选择性阅读和搜索文献的基本要领,所以如果你为硕士论文寻找相关文献、杂志等就不是太困难了。提纲和结构——论文的红线论文必须有逻辑,条理清晰。因此你在完成论文前应该设计结构并和导师讨论。论文的结构要吻合主题,以逻辑顺序反映每一个章节。书写毕业论文前期工作做好,你就可以开始写论文啦!除了常规必须遵循的体例以外(比如字号和统一的引用方法),你的论文结构一定要清晰。一般来说,论文必须很精确,使用术语和复杂句。如果论文中含有批判别人观点的话语,你必须给出理由。论文写作时既不要让自己迷失在细节里,也不要漫无边际地冗长描述。此外,表格、图表都能使理解变得更容易。书写期间也要不断备份论文,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论文结构系别、专业和高校不同,给出的论文规定也不同。你在校园网络或系里能找到论文结构的红线,一般来说是这样的:✦ Deckblatt封面✦ Inhaltsverzeichnis 目录✦ Einleitung 引言✦ Hauptteil 主体部分✦ Schlussteil 结束部分✦ Literaturverzeichnis 参考文献✦ Anhang 附录✦ Erklärung 声明引言引言里描述论文主体。你应该在这个部分描述你的主题和研究的相关性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在论文中使用的方法也应放在这个部分。主体部分这个部分是论文的主要部分。按照你的结构和引言里描述的方法来一步步书写吧!使用脚注来记录你的文献来源。结尾部分结尾部分总结主体部分说到的点并写出你的研究结果。此外你还可以回答以下问题:✦ 还应该继续研究哪些有趣的方面?✦ 以后的研究应该是怎样的?✦ 其它论文是否呈现了和本论文可比较的地方?上交论文及评分一旦你完成了终稿,修改结束并把论文印在了高质量的纸张上,你就可以上交给Prüfungsamt。按照要求,你一般需要上交2-3份论文。之后,你的导师有4-6周时间来阅读和评价你的论文。平行评阅论文的还有其他教师。论文最终获得两个分数并计算出平均分。如果两个分数差距较大,那么校方会派出第三名老师参与评阅。评阅论文一般包括这几点:✦ 你是否使用并标注了所有重要的来源?✦ 是否遵循体例?✦ 是否回答了论文提出的问题,理由是否充分?✦ 你的研究结果是否可以一步步推论出来?✦ 论文结构是否清楚?如果真正做到了这几点,你的论文分数就不会差。莱茵春天德国留学那些事长按关注
1、选题根据专业与拟定方向选题,搭建清晰的写作框架。2、文献学习学术文献的检索与阅读方法,筛选出有效文献并根据文献的使用途径进行整理、分类。3、提案根据已有的思路和框架理清 Proposal 的写作方法,明确研究方法、4、会议Proposal 提交后,分析导师的 Feedback ,明确后续研究指明方向。5、写作学习写作方法,重点 Introduction 和 Literature review 的写作要领和注意事项。6、建模解析数据分析中所使用公式、模型、及数据的获取方式,学习Methodology 的写作方法7、写作检查前四部分的论文内容, Discussion , Conclusions 及 Abstracts 的写作方法。8、检查进行第一次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全文的内容、语法和词汇,改善并校对论文的提交格式检查。
必须得发论文,所有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必须得有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