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查重成为了广大学子的心头病,好不容易写完了论文,却又被难在了查重这一关。购买市面上的非正规但却异常昂贵的查重软件查重,采用各种手段降重,或者购买服务降重等等,成为了现今大学生进行论文修改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样做是严重违背教育初衷的。
原本毕业论文的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和探究,即是一种知识的探索和总结,然而,现在却变成了目的是降重,结果是应付学校。
大量删除和文字语序修改
大学生为了毕业,无所不用其极,在查询到论文中存在大量标红时,便采用删除的方式进行修改,而如果含有大量标黄时,便开始在句子上作文章,对语序进行修改,以此来降重。最后修改得论文是原来那个论文,存在的问题并没有更改,但是重复率却大大的降低。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状况并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甚至对于国内教育而言,这是一种十分可悲的教育现状。
甚至有些同学的论文刚出来有一万多字,最后大瘦身,只剩下几千个字,只刚刚达到所需字数。这种应付自己,应付学校的行为让人难以接受和理解。
购买降重软件降重
甚至有些同学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毕业论文合格,选择花大价钱在网络上购买并不够正规的查重软件查重,之后又买降重软件进行降重。最后钱花了,到真正用正规查重应用进行查重时,才发现重复率并没有被真正的降下来,这算是自己钱花了,但是亏也吃了。
有些比较幸运的同学虽然成功的降重,但是他们甚至最后都不愿多看自己论文一眼,对自己论文的东西也并不熟悉,最后的论文对于学生自己而已,可被称之为一个完全陌生的东西,那么写论文查重的意义在哪里呢?
改乱象首先要改机制
毕业论文查重乱象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而是长期存在,由于重复率是论文合格的标准,在加上自己学校肯定不会过多为难本校学生,毕竟毕业率,就业率均是一个学校一个学院另一年招生的牌面。再加上网络上各种各样带有诱惑性的宣传,谁看谁心动。老师,学校也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业论文乱象的最大问题是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而过程又相对而言是封闭的,这也就导致了乱象频发。你怎么看待毕业学生学位论文乱象?
可能会出现变相抄袭,为了通过查重,不停的刷论文。使学术诚信成了一个量化指标,各个学校的查重标准,缺乏统一的尺度。会诱使学生为了通过查重标准,从抄袭走向更严重的隐蔽抄袭。用数据化来考量学术,形式主义,造假主义依然盛行。
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简介编辑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窜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三种行为。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但是像中国当前这样如此泛滥,严重到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这不仅表现在违反者众多、发生频繁,各个科研机构都时有发现,而且表现在涉及了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由于中国高校缺乏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发生不端行为,经常是由于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缺乏了解,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防患于未然,是遏制学术腐败、保证中国学术研究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2如何避免编辑学术研究是由人来做的,像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学术研究会出现种种错误。这些错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限于客观条件而发生的错误。这类错误难以避免,也难以觉察,随着科学的进步才被揭示出来的,犯错误的科研人员没有责任,不该受到谴责。一类是由于马虎、疏忽而发生的失误。这类错误本来可以避免,是不应该发生的,但是犯错者并无恶意,是无心造成的,属于“诚实的失误”。犯错者应该为其失误受到批评、承担责任,但是是属于工作态度问题,并没有违背学术道德。还有一类是学术不端行为。这类错误本来也可以避免,但是肇事者有意让它发生了,存在主观恶意,违背了学术道德,应该受到舆论谴责和行政处罚,乃至被追究法律责任。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有共同的特点,但是在某些细节上也存在差异。本文主要针对的是理工科领域,特别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数据处理研究结果应该建立在确凿的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因此论文中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丝毫的虚假。研究人员应该忠实地记录和保存原始数据,不能捏造和窜改。虽然在论文中由于篇幅限制、写作格式等原因,而无法全面展示原始数据,但是一旦有其他研究人员对论文中的数据提出疑问,或希望做进一步了解,论文作者应该能够向质疑者、询问者提供原始数据。因此,在论文发表之后,有关的实验记录、原始数据仍然必须继续保留一段时间,一般至少要保存5年,而如果论文结果受到了质疑,就应该无限期地保存原始数据以便接受审核。如果研究人员没有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却谎称做过,无中生有地编造数据,这就构成了最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之一——捏造数据。如果确实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也获得了一些数据,但是对数据进行了窜改或故意误报,这虽然不像捏造数据那么严重,但是同样是一种不可接受的不端行为。常见的窜改数据行为包括:去掉不利的数据,只保留有利的数据;添加有利的数据;夸大实验重复次数(例如只做过一次实验,却声称是3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夸大实验动物或试验患者的数量;对照片记录进行修饰。人们已习惯用图像软件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绘制论文插图,因此又出现了窜改数据的新形式。例如,由于原图的阳性结果不清晰,就用图像软件添加结果。如果没有窜改原始数据,只是通过调节对比度等方式让图像更清晰,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添加或删减像素,则是不可以的。论文撰写在撰写论文时,首先要避免剽窃(或抄袭,在本文中,我们对剽窃和抄袭二词的使用不做区分)。剽窃是指在使用他人的观点或语句时没有做恰当的说明。认识误区第一:认为只有剽窃他人的观点(包括实验数据、结果)才算剽窃,而照抄别人的语句则不算剽窃。例如,有些人认为,只要实验数据是自己做的,那么套用别人论文中的句子来描述实验结果就不算剽窃。也有人认为,只有照抄他人论文的结果、讨论部分才算剽窃,而照抄他人论文的引言部分则不算剽窃。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即使是自己的实验数据,在描述实验结果时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而不能套用他人的语句。引言部分在介绍前人的成果时,也不能直接照抄他人的语句。第二:只要注明了文献出处,就可以直接照抄他人的语句。在论文的引言或综述文章中介绍他人的成果时,不能照抄他人论文或综述中的表述,而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如果是照抄他人的表述,则必须用引号把照抄的部分引起来,以表示是直接引用。否则的话,即使注明了出处,也会被认为构成文字上的剽窃。虽然对科研论文来说,剽窃文字的严重性比不上剽窃实验数据和结果,但是同样是一种剽窃行为。适度标准在看待剽窃的问题上,也要防止采用过分严格的标准。这需要注意3种情形:一、必须对别人的观点注明出处的一般是指那些比较新颖、比较前沿的观点,如果不做说明就有可能被误会为是论文作者的原创。对于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常识、即使不做说明也不会对提出者的归属产生误会的观点,则可以不注明出处,例如在提及自然选择学说时,没有必要特地注明出自达尔文《物种起源》,在提及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没有必要特地注明出自沃森、克里克的论文。二、有可能构成语句方面的剽窃的是那些有特异性、有一定的长度的语句,由不同的人来书写会有不同的表述,不可能独立地碰巧写出雷同的句子。如果语句太短、太常见(例如只有一两句日常用语),或者表述非常格式化,例如对实验材料和方法的描述,不同的人书写的结果都差不多,那么就不存在剽窃的问题。三、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的标准不完全相同。因为科普文章一般是在介绍他人的成果,即使未做明确说明也不会被读者误会为是作者自己的成果,因此没有必要一一注明观点的出处。科普文章必须着重防止的是表述方面的剽窃,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在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正式发表的成果,无须获得原作者的同意。但是如果要引用他人未正式发表的成果(例如通过私人通信或学术会议的交流而获悉的成果),那么必须征得原作者的书面许可。在论文注解中应该表明物质利益关系,写明论文工作所获得的资助情况。特别是如果是由某家相关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更不应该隐瞒资金来源。论文署名只有对论文的工作作出了实质贡献的人才能够做为论文的作者。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对该论文的工作作出了最直接的、最主要的贡献的研究者,一般是指做了论文中的大部分或全部实验的人。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就该论文负责与期刊和外界联系的人,一般是论文课题的领导人,为论文工作确定了总的研究方向,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在理论上或技术上对其他作者进行了具体指导。在多数情况下,通讯作者是第一作者的导师或上司,但是也可以是第一作者的其他合作者或第一作者本人。论文的其他作者应该是对论文工作作出了一部分实质贡献的人,例如参与了部分实验工作。在确定论文的署名时,要注意不要遗漏了对论文工作作出实质贡献的人,否则就有侵吞他人的学术成果的嫌疑。但是也不要让没有作出实质贡献的人挂名。第一作者的导师、上司或赞助者并不等于天然就是论文的通讯作者,如果他们没有对论文工作进行过具体指导,也不宜担任论文的通讯作者或其他作者。论文的合作者应该是对论文工作作出了实质贡献的人,如果只是曾经对论文工作提出过某些非实质性的建议,或者只是在某方面提供过帮助,例如提供某种实验试剂,允许使用实验仪器,或帮助润色论文的写作,那么也不宜在论文中挂名,而应该在论文的致谢中表示谢意。有的国际学术期刊(例如英国《自然》)鼓励投稿者在论文尾注中具体说明各个作者对论文所作的贡献。论文一般由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撰写初稿,然后向共同作者征求意见。论文的任何结论都必须是所有的作者一致同意的,如果某个作者有不同意见,他有权利退出署名,撤下与其有关的那部分结果。在论文投稿之前,所有的作者都应该知情并签名表示同意。不应该在某个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把他列为共同作者。一篇论文一般只有一名第一作者和一名通讯作者。如果有两个人的贡献确实难以分出主次,可以以注明两人的贡献相等的方式表明该论文有两名第一作者。但是一篇论文有多于两名的第一作者,或有多于一名的通讯作者,都是不正常的现象,会让人猜疑是为了增加一篇论文在评价工作中的使用价值所做的安排。论文的署名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责任。如果在论文发表后被发现存在造假、剽窃等问题,共同作者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应该以不知情做为借口,试图推卸一切责任。造假者、剽窃者固然要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但是共同作者也要承担连带责任。因此,不要轻易在自己不了解的论文上署名。论文发表在有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发布学术成果的正常渠道。重要的学术成果应该拿到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接受国际同行的评议。一篇论文只能投给一家期刊,只有在确知被退稿后,才能改投其他期刊。许多学术期刊都明文禁止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一稿多投浪费了编辑和审稿人的时间,重复发表则占用了期刊宝贵的版面,并且有可能出现知识产权的纠纷(许多期刊都要求作者全部或部分地把论文的版权转交给期刊)。如果一组数据已经在某篇论文中发表过,就不宜在新的论文中继续做为新数据来使用,否则也会被当成重复发表。如果在新论文中需要用到已发表论文的数据,应该采用引用的方式,注明文献出处。先在中国期刊上发表中文论文,再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同一内容的英文论文,这种做法严格来说也是重复发表,但是由于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所以也没有必要深究。但是不宜先发表英文论文,再翻译成中文重复发表。在论文发表之前,不宜向新闻媒体宣布论文所报告的成果。一些国际学术期刊(例如英国《自然》)都规定不应把论文结果事先透露给新闻媒体,否则有可能导致被退稿。研究者对未发表的成果拥有特权,有权不让他人了解、使用该成果。期刊编辑、审稿人不能利用职务之便向他人透露或自己使用受审论文提供的新信息。但是研究成果一旦写成论文发表,就失去了特权,他人有权做恰当的引用和进一步了解该成果的细节。国家资助的成果发表后应该与同行共享。学术履历学术履历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人能够客观准确地了解、评价你的受教育经历和学术成就,因此应该只陈述事实,不要自己做主观评价,更不要拔高、捏造学历和成果。中国习惯于把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提前称为博士,但是在正式介绍和学术履历中,不应该把还未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写成博士。在履历中应该写明自己获得的各种学位的时间,如果还未获得的,可注明预计获得的时间。由于美国医学教育属于研究生教育,美国医学院毕业生一般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毕业后可以从事博士后研究,这就导致中国医学院毕业生虽然只有学士、硕士学位,也可以以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名义到美国实验室工作。这是由于中美两国的教育体制不同造成的“误会”。这种特殊的“博士后”不应该因此就在学术履历中声称自己有博士后研究经历,因为很显然,一个没有博士学位的人是不可能做博士后研究的。在介绍自己在国外的学习、研究经历时,不应该利用中英表述的差异,通过“翻译技巧”来拔高自己在国外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成就。例如,不应该把博士后研究人员(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翻译成“研究员”,让人误以为是和中国研究员一样与教授平级的职称;不应该把在国外获得的研究资助称为获“奖”,虽然这类研究资助的名称中有时会用到award一词,但是与由于学术成就而获得的奖励(prize)是不同的。在论文表中列举自己做为共同作者的论文时应该保留论文原有的排名顺序,不应该为了突出自己而改变论文排名顺序。采用黑体字或画线的方式让自己的名字突出则是可以的。如果一篇论文的共同作者人数较多,不能全部列出,那么应该在列出的最后一名作者后面注明etc,让读者清楚地知道后面还有其他作者未列出来。有的人只把作者名字列到自己为止,又不注明etc,让读者误以为他是论文的通讯作者(按惯例通讯作者是最后一名作者),这是一种误导行为。在论文表中应该只包括发表在经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不应该把发表在会议增刊上的会议摘要(Poster,Meeting Abstract)也列进去充数。如果要列出会议摘要,应该单独列出,或者清清楚楚地注明属于会议摘要。在列出发表的学术专著时,应该清楚地写明自己的贡献。如果自己只是专著的主编,应该注明“编”或“Ed.”,不要让读者误以为是专著的作者。如果自己只是参与写作专著中的某个章节,也应该注明该章节,而不要让读者误以为是整本专著的作者。
首先因为查重的出现,有一些人在网络平台购买降重,从而通过检查,其次还有一些人,通过翻译软件,用不同的说法,通过检查。
1.学生拿到账号后,应该立即修改密码,并且账号不借给他人。2.知网可以适当降低查重价格,多提供几次免费查重机会。3.相关部门和知网应该采取措施取缔和惩治这种山寨查重网站。
你要是这么想就是大错特错,研究生学历是加分项,但并不是说一定能找到特别好的工作,除非你是211,985学校研究生毕业吧。如果你应聘某个岗位,你跟其他人在其他方面都相当的情况下,其他人是本科学历,你是研究生学历,那肯定就是要你啊。所以说,普通高校研究生学历可能就是让你找工作不那么困难,但月入过万什么的真不一定,这还是得看运气还有自己的努力程度,有些人本科学历就能找到很好地工作对吧。所以不要抱着太大的期望去读研,面对现实,努力一点就好啦。如果研究生不能在比较好的学校读的话,早点出来工作积累经验肯定也不差啊。祝你成功!!
2020年1月12日前后,由于2013年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冰川冻土》的文章《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中,有大量篇幅盛赞“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其遭曝光后引发了巨大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冰川冻土》不仅是中国百强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还具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于是,质疑声纷至沓来:这样的文章也能发在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上?期刊编辑收录这样的文章算不算学术腐败?
2020年1月12日下午,涉事期刊《冰川冻土》编辑部正式回应,承认刊发前审核不严,将对该文撤稿,并郑重致歉。作为该文作者的导师、中科院院士以及《冰川冻土》杂志的主编,程国栋按照国际惯例引咎辞职。同时,中科院在当天暂停该刊专职副主编职务,并着手启动该刊编委会、编辑部整改工作。
无独有偶,有学者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王松奇,长期在其担任主编的《银行家》杂志开设“父子集”专栏,刊发自己的书法和儿子王青石的文章,根据微信公众号——毕导的统计,至今已达九十余篇之多。
据查询的资料显示,王青石2006年首次在《银行家》发表散文和诗歌时才10岁。小小年纪勇于展示自己是可贵的,不过在其父亲就是该刊主编的情况下,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其父的“公器私用”。
鉴于王松奇主编并不认为自己过去的行为有不妥之处,因此没有进而撤稿并辞职。此后,《银行家》杂志主管单位山西省社科院的机关纪委书记孙勇随后回应称,将对《银行家》杂志社进行全面整顿,同时对主编王松奇进行相应处理,有了结果会第一时间公布。
近年来发生的丑闻已经证明了学术圈并不是纯洁的象牙塔。有感于现状,部分不自信的国人甚至认为中国乃学术不端第一大国。例如百度百科学术不端词条的编写者就认为:学术不端很常见,但是像中国这样可以被称之为“学术腐败”的并不多。
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毕业论文的抄袭借鉴现象非常普遍,这就意味着大家写论文都需要查重,而查重人数多、数据处理量大,往往还需要多次查重,如此一来查重的费用又开始上升,知网账号的免费查重机会,就是赚钱的商机,从而让一些不法人员铤而走险,盗取账号后进行出售。知网账号被盗,被出售,其背后是一条充满问题的论文发表流程,查重费用不断提高,能够翻番十倍,一个免费的查重机会,就是数百元的收益。
想要整治知网账号被盗后被出售,需要从论文查重机制,甚至是毕业论文的要求上整治,才能彻底根除目前出现的乱象。
1,毕业论文借鉴严重,首次查重很难通过要求,进而导致论文查重越来越贵:
毕业论文,本质上应该是学生大学期间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之后,得到的创新论点,并且将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与世界相关的理论进行交流碰撞,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但是目前的毕业论文,基本都是下载一大推相关论文,然后各种借鉴和复制,中间添加一些自己的语言模式,修改一下句子的格式,从而降低重复率,这样的论文自然很难通过查重要求,免费的查重机会往往也容易被浪费,而且部分学校对首次查重也有重复率要求,从而让学生不得不自己购买相关的查重服务。
2,商家哄抬查重价格,导致查重市场出现暴利,毕业学生为论文掏空钱包:
由于查重的人数增加,很多商家开始不断对查重服务进行涨价,为了降低自己的查重成本,很多商家甚至会购买、盗取带有查重机会的知网账号,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多利润。
在这个过程中,论文的整体作用基本已经消失,不断查重的学生论文,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已经基本失去了学术价值,这篇论文基本已经沦为商家的盈利工具,查重之后进行修改,修改之后又要查重,最终满足要求才信心满满的提交论文。
毕业论文目前出现的种种乱象,一方面是不良商家的违法行为导致,另一方面,则是毕业论文原创率太低所导致。
毕业时,如果只是借鉴、分析相关研究数据,其实重复率并不会很高,而且学校、知网提供的免费查重机会,基本足够毕业生使用,只要不大篇幅抄袭,写一篇低查重成本的论文其实非常简单。
主要有剽窃、伪造、篡改,具体表现如下:
在论文投稿和发表过程中,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有以下几种:
1、抄袭:抄袭是指未经授权或引用他人成果的情况下,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结果、方法、数据等进行呈现。抄袭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声誉,同时也违反了学术道德。
2、数据造假:数据造假是指人为篡改或伪造实验数据、结果、图片等,以获得所需的研究结论或论文发表资格。
3、不当引用:不当引用包括对文献的误读或故意曲解,或使用来源不可靠或无法核实的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4、潜规则:潜规则是指不公开的、隐性的规定或原则,通常存在于某些专业领域、机构或群体中,并可以影响学术的评价、发表、奖励等方面。
为避免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注重学术诚信:要坚守学术诚信,树立自己的学术道德意识,避免各种不端行为。
2、加强引用管理:严格按照引用规范和标准进行引用,确保所引用的来源真实、可靠、有据可查。
3、提高自我素质:提高自己的学术素质和水平,增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使自己更具有学术竞争力。
4、熟悉相关规定:了解并遵守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发表规定,避免违反相关规定而被退稿或影响自身的学术声誉。
5、加强交流讨论: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和讨论,共同探讨问题,互相监督和提醒,有效地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总之,要保持学术诚信,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过程中,要注重严格遵守引用规范和标准,提高自己的学术素质和水平,了解相关规定,加强交流讨论,从而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
乱象之一:“假刊”牟利,为取外界信任,该学报还伪造了《期刊出版许可证》和学报官方网站。河北省承德医学院学报某些编辑人员为了捞钱,竟私自出版盗版学报,受到了新闻出版部门的查处。乱象之二:增刊泛滥,由于增刊的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和刊号都与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完全一致,不能称之为非法出版物或违规出版物,所以具有一定的“官方”背景和市场需求。不少学术期刊看到了“商机”,争先恐后地出版增刊。乱象之三:买卖版面,国内办得比较好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都不收版面费,恰恰是一些经费短缺、学术水平差的期刊收取版面费,刊物越编越厚,论文越发越短,钱越收越黑。论文买卖,买了利益卖了学术,发表的多是粗制滥造的学术垃圾,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乱象之四:学术平庸,有人以“井喷现象”形容学术论文近年的生产和发表。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是数量与质量的不成正比,是学术质量不高、学术观点雷同、论证重复的平庸之作泛滥,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大量发生。
学术平庸、增刊泛滥等。现在的期刊杂志市场非常混乱,各大报刊为了更大的收益,选择降低过稿标准,很多文章内容并不严谨专业,却也被收录在册中,还有很多报刊为了解决因篇幅限制问题,选择增刊,甚至一期两刊。
你要是这么想就是大错特错,研究生学历是加分项,但并不是说一定能找到特别好的工作,除非你是211,985学校研究生毕业吧。如果你应聘某个岗位,你跟其他人在其他方面都相当的情况下,其他人是本科学历,你是研究生学历,那肯定就是要你啊。所以说,普通高校研究生学历可能就是让你找工作不那么困难,但月入过万什么的真不一定,这还是得看运气还有自己的努力程度,有些人本科学历就能找到很好地工作对吧。所以不要抱着太大的期望去读研,面对现实,努力一点就好啦。如果研究生不能在比较好的学校读的话,早点出来工作积累经验肯定也不差啊。祝你成功!!
在论文投稿和发表过程中,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有以下几种:
1、抄袭:抄袭是指未经授权或引用他人成果的情况下,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结果、方法、数据等进行呈现。抄袭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声誉,同时也违反了学术道德。
2、数据造假:数据造假是指人为篡改或伪造实验数据、结果、图片等,以获得所需的研究结论或论文发表资格。
3、不当引用:不当引用包括对文献的误读或故意曲解,或使用来源不可靠或无法核实的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4、潜规则:潜规则是指不公开的、隐性的规定或原则,通常存在于某些专业领域、机构或群体中,并可以影响学术的评价、发表、奖励等方面。
为避免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注重学术诚信:要坚守学术诚信,树立自己的学术道德意识,避免各种不端行为。
2、加强引用管理:严格按照引用规范和标准进行引用,确保所引用的来源真实、可靠、有据可查。
3、提高自我素质:提高自己的学术素质和水平,增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使自己更具有学术竞争力。
4、熟悉相关规定:了解并遵守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发表规定,避免违反相关规定而被退稿或影响自身的学术声誉。
5、加强交流讨论: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和讨论,共同探讨问题,互相监督和提醒,有效地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总之,要保持学术诚信,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过程中,要注重严格遵守引用规范和标准,提高自己的学术素质和水平,了解相关规定,加强交流讨论,从而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
第一个乱象已经是沦为一个工具,已经失去原来为了科研而科研的意义,第二个乱象是代写的乱象,很多论文,并不是自己写的。第三个乱象是论文水平比较低的现象。
2020年1月12日前后,由于2013年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冰川冻土》的文章《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中,有大量篇幅盛赞“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其遭曝光后引发了巨大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冰川冻土》不仅是中国百强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还具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于是,质疑声纷至沓来:这样的文章也能发在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上?期刊编辑收录这样的文章算不算学术腐败?
2020年1月12日下午,涉事期刊《冰川冻土》编辑部正式回应,承认刊发前审核不严,将对该文撤稿,并郑重致歉。作为该文作者的导师、中科院院士以及《冰川冻土》杂志的主编,程国栋按照国际惯例引咎辞职。同时,中科院在当天暂停该刊专职副主编职务,并着手启动该刊编委会、编辑部整改工作。
无独有偶,有学者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王松奇,长期在其担任主编的《银行家》杂志开设“父子集”专栏,刊发自己的书法和儿子王青石的文章,根据微信公众号——毕导的统计,至今已达九十余篇之多。
据查询的资料显示,王青石2006年首次在《银行家》发表散文和诗歌时才10岁。小小年纪勇于展示自己是可贵的,不过在其父亲就是该刊主编的情况下,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其父的“公器私用”。
鉴于王松奇主编并不认为自己过去的行为有不妥之处,因此没有进而撤稿并辞职。此后,《银行家》杂志主管单位山西省社科院的机关纪委书记孙勇随后回应称,将对《银行家》杂志社进行全面整顿,同时对主编王松奇进行相应处理,有了结果会第一时间公布。
近年来发生的丑闻已经证明了学术圈并不是纯洁的象牙塔。有感于现状,部分不自信的国人甚至认为中国乃学术不端第一大国。例如百度百科学术不端词条的编写者就认为:学术不端很常见,但是像中国这样可以被称之为“学术腐败”的并不多。
首先有关部门应该加以整治,其次学校应该管好学生的行为,同时学生也要自我约束,这样毕业论文市场乱象才能得到解决。
学术平庸、增刊泛滥等。现在的期刊杂志市场非常混乱,各大报刊为了更大的收益,选择降低过稿标准,很多文章内容并不严谨专业,却也被收录在册中,还有很多报刊为了解决因篇幅限制问题,选择增刊,甚至一期两刊。
我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其实就是相关部门对于论文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督,目前这个市场当中的乱象是比较多的,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大整治。
我认为费用出现了如此大的上涨幅度,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这些学生的资金是非常紧张的,但是他们又必须要支付更多的费用在查重这件事情当中。对于这个行业的整治,会让毕业生获利的。
作为一个在两年前毕业的学生,我对于这个现象是印象深刻的,因为我在当年进行查重的时候,总共花费了1000块钱左右。这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来说并不算是太高的价格,但是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这已经算是一个半月的生活费了。
其实80%以上的毕业生都会在网络上进行抱怨的,因为他们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的办法的,他们只是被宰羊羔。既然今年这种言论已经在社会当中得到了普遍的关注,那么相关部门就必须要对这个社会当中的乱象进行一定的调查,从而能够给未来的大学毕业生更好的环境。
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其实是非常缺钱的,因为他们在毕业的时候是会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的,在聚会的时候是需要花钱的。商家带走了学生的大量金钱,只能够让他们在生活当中变得更加的拮据,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我认为对于相关方面的整治其实也是为了这些毕业生考虑的,因为很多毕业生已经承担不起论文查重的费用了。查重其实就是为了能够让毕业生顺利的毕业,但是不应该成为各种商家获利的手段,商家也必须要控制自己的行为。
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防控的力度,并且也要严格的整治这样的不合理乱象。严格保证市场的风气,才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