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论文写作与国际发表ppt

发布时间:

论文写作与国际发表ppt

开题 报告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与品质,是学生对自己的论文写作所做的文字说明,也是论文写作或研究能否按计划实施和开展的重要保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 毕业 论文开题报告ppt格式模板,希望你们喜欢。 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ppt模板 第一步、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内容要求: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 出国 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 方法 、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撰写方法: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第二步、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容要求:列举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撰写方法: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 第三步、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内容要求: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第四步、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容要求: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关于格式的论文 范文 格式条款的基本特征 现代 合同法的一个重要 发展 方向就是,经自由磋商产生的合同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的格式条款。合同领域现实生活的变迁对合同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合同法实际上已经演化为内在二重区分的双轨体系:针对经当事人自由磋商形成的合同和基于格式条款产生的合同(或者部分合同内容),合同成立、合同生效、合同解释规则以及合同诉讼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区别。由于如何认定格式条款涉及到合同法适用的各个方面,因此,诚有必要探讨,以此确保格式合同订入控制和内容控制。 一、格式条款的一般特征 判断合同条款为一般条款、即通过自由磋商形成的合同条款还是格式条款是对格式条款进行 法律 控制的前提,因此必须严格区分二者。格式条款的特征表现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其中预先制定、重复使用属于主观特征,单独提出属于客观特征,自由磋商实际上为消极要件,具体而言: 1.预先制定。所谓预先制定就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磋商之前已经拟定好合同条款的具体内容,在判断是否存在预先制定的要件时,如下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格式条款是由使用人本人还是第三人制订并不影响对预先制定因素的判断,换而言之,使用人在合同订立时使用第三人的格式条款并不影响对该合同条款性质的认定。值得注意的是,合同当事人使用第三人制定的推荐性的范式合同也同样满足格式条款的预先制定标准。我国合同法第12条规定的内容,并不能够免除对范式合同的司法审查,尤其考虑到,我国行业协会与行业垄断 企业 存在一体性。从立法资料看,立法者同样主张范式合同文本不能免除内容控制[1]。我国合同法第39条第2款亦明文将预先拟定规定为格式条款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该条具有一个严重缺陷,即将预先制定限制在由使用人本人提出,排除了将使用人直接使用第三人合同条款认定为格式条款的情况。就此,必须使用目的性扩张解释,扩大对该规定的适用余地。 第二,无论格式条款在整个合同中的范围有多大,如整个合同文本都是标准合同,或者合同中只有一部分或者一个条款是格式条款,都不影响对其性质的认定。 2.多次重复使用。多次重复使用反映了格式条款适应大规模重复性交易的特点,即该条款通常并不是为某个具体合同拟定的,而是为某一类交易。判断合同条款是否旨在多次使用的关键是使用者主观意图,在此采取了一种推定的方式。具体而言:如果某合同条款起初仅仅准备用于某次特定合同磋商,虽然此后其再次被用于 其它 合同,但无法认定其是格式条款,原因在于:使用者主观上缺乏使用该格式条款的 计划性。使用者从一开始即将合同条款设定为多次使用的,即使在现实中仅被使用一次,并不妨碍认定该条款具有格式条款多次重复性特征。就企业使用的格式条款而言,因为企业赖于重复交易而生存,所以应推定其具有多次重复使用的特征,企业负担相反认定的举证责任。无论该条款是针对特定的合同当事人还是针对未来不确定的合同当事人都具有重复适用的性质。另外,在数量上如何确定多次重复使用也是一个主观裁量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二次的使用目的即可满足多次重复的标准。 在 实践中,公司章程以及其他团体协约都具有多次重复使用的特点,就此是否能够认定该协议的属性为格式条款?从严格意义上出发,我国合同法将格式条款定义为合同条款,合同法的适用范围也不包括 公司法 和其他社团法上的协议,因此,并不能认定此类协议为格式条款,但是,此类协议的发起人也可能利用该条款单方面违反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非法牟取利益,因此,可以类推适用格式条款法律控制的相关规定。 3.单方提出。依据我国合同法第39条第2款的规定内容,所谓单方提出就是格式条款使用人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单方面决定合同内容。单方提出是格式条款产生危险的核心原因,因为其剥夺了对方当事人进行合同磋商的可能,并通常导致合同对方当事人丧失判断自由。从法 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格式条款的单方提出特征使其获得了与法律规范相类似的法律地位:使用人通过单方提出格式条款并事先确定其内容为其所有潜在的合同当事人设定了合同内容,其在功能上恰恰替代了合同法中的任意法部分。从此种角度出发,有学者认为,格式条款具有规范性的性质。 4.未经磋商。与上述第三个特征相关联,单方面提出格式条款的结果就是合同对方当事人丧失了磋商的可能。反之,即使格式条款的使用人单方提出格式条款,但该条款订入合同是基于当事人的自由磋商而发生的,则该格式条款演化为普通合同条款,其不再受制于内容控制。我国合同法并没有严格区分格式条款的单方面提出和未经磋商该两个特征,但在认定格式条款时,仍旧应当区分该二者,因为在现实中存在,双方当事人同时指定使用某格式条款的可能,在此种情况下虽然存在未经磋商,但该格式条款并不是某合同当事人单方面提出,因此不能认定其具有格式条款的性质。 5.条款的具体表现形式并不影响对格式条款的认定。依据我国合同法第10条的规定,合同形式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因此,使用人以记忆的方式,多次单方面重复使用事先拟定的条款订立合同的,不影响对该条款属性的认定,当然,主张者应当负担举证责任。 必须指出的是,在认定是否存在格式条款时,必须同时存在上述特征,而不能孤立地适用单个特征以确认存在格式条款。 二、消费者保护对认定格式条款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发展,民法中的主体原型由“一元”变为“二元”,即从一个“自我决定、意思自治的个人”为单一主体模式,发展到保留形式上平等的个人自治的“个人”与时刻处在需要法律提供外在保护的“弱者”并存的主体模式。民法的功能从彰显个人自治向直接外在“他治”转化。在民法中,保护弱者已经享有与“意思自治”同样的地位。因此,民法在围绕主体展开时,必须围绕两个主体原型的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制度模式,以私人自治为核心的法律行为制度原则上仅适用于主体具有外在意思表示真实的条件下,否则,法律以强行法的“他治”方式介入主体法律生活,以此实现实质正义。我个人认为,仅仅承认民法本位从“个人权利本位”过渡到“社会本位”并不足以解决对现代社会中因结构性不平等所导致的问题,必须承认民法的主体变迁和二元的主体模型并将消费者保护作为民法的一个核心任务之一,才能够确立民法在市民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否则民法在法律实际生活中地位不断受到侵袭并面临边缘化的困境将难以得到解决。将消费者保护法作为民法的特别法的作法是不足取的,其直接后果就是民法丧失市民社会中核心的法律地位。 受到消费者保护法律政策的影响,1993年的欧洲共同体关于消费者合同不公平条款的指令规定,经营者事先提出合同条款的,如果消费者在合同磋商时自身无法影响到该条款的内容,则该条款也被视为不公平条款。这样一来,在欧盟内部,格式条款法的适用范围获得了很大的扩张。由于欧盟指令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强行性,所以所有成员国必须在最低限度内将该指令所规定的内容转入到内国法中,当然,成员国就具体方式享有选择权。目前,英国、德国等国家都吸纳了此种内容,此种扩张直接影响到在消费者合同中对格式条款的认定。 1.在经营者单方面提出合同条款时,即使其主观目的仅在于针对某个特定的消费者,即该条款并不具有重复使用的特点,但由于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结构性的不平等,导致消费者无法经过磋商改变该条款的内容,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在此情况下不采用重复使用的要件。 2.经营者使用该一次性的条款可能是基于自己事先的拟定 工作,有可能基于第三人的条款基础,也可能是基于自己的专业咨询人如律师的建议,但这些都不影响对格式条款的认定。 3.认定消费者是否无法对该条款施加内容上的影响,不仅仅要看消费者是否存在和经营者进行磋商的可能,还要看该格式条款的内容是否清晰、透明。在现代民法中,透明原则渗透到许多部分法中,“透明原则”也应当构成现代合同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复杂合同条款的订立人必须负担详尽的说明义务,否则此种严重侵害具有合理期待的合同主体利益的合同条款无法成为有效的合同条款。尤其在格式条款文本中,使用者通常故意乃至恶意订立复杂难懂的格式条款文本,该文本还使用很多具有很大解释空间的概念,文本之间相互援引,即使是专业的法律人才也难以正确区分其间真正的权利义务分配和风险负担。从 经济 的角度出发,判断格式条款是否透明还必须考虑到时间因素。我们无法期待一个 法学教授在超市购买一个电话时,准备花费数个小时的时间研究商场和供应商所使用的格式条款或者标准合同。因此,经营者针对消费者负担尽可能清晰、透明制定其使用的条款的义务。 我国合同法形式上并不区分消费者合同和非消费者合同,但由于我国1993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先于《合同法》规定了对格式合同以及其不同表现形式加以规制的内容,因此,我国目前的立法体例还是从主体上区分相关法律的适用。如合同法也承认消费者合同的特殊性,合同法第113条第2款规定,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由于我国实行统一合同法,合同法第2条明确规定了合同法的适用范围,而且在体系上,格式条款法也被规定在合同法第二章“合同的订立”中,因此,无论是经营者之间的合同还是消费者合同,只要涉及到格式条款,都适用合同法第39条以下的规定内容。就合同的性质而言,区分消费者合同和非消费者合同具有一定的意义,如在违约责任方面,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行的惩罚性原则,而《合同法》实行的是补偿性原则。 从强化保护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有必要讨论是否应当引入上述欧盟所颁布的有关滥用条款的规制内容,即在消费者无法影响到一次性使用的合同条款的内容时认定该条款为格式条款。我个人认为,合同正义原则是我国合同法的基本原则[2],合同的内容控制并不是一般合同的必然要求,其更多的在于纠正格式条款的结构性失衡。考虑到在格式条款之前消费者的利益更容易受到侵害,因此法律须针对主体特殊性提供特殊性的保护。既然经营者一次性适用的条款对消费者的利益构成侵害,以实质正义为本位的合同法必须作出相应的救济手段。我个人认为,强化消费者保护将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削弱民族企业竞争力的反对理由并不足取,因为在国际商品一体化的贸易 环境下,法律无法依据生产者的国别制定不同的消费者保护水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市场中直接进口的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并不小,如果简单主张削弱对消费者的保护以增强民族 工业 竞争力,可能会发生对本国国民“低国民待遇”的后果。 综上所述,在保留目前立法体例的前提下,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应当作出比《合同法》第39条有关格式条款特征更为严格的认定要件,即在经营者单方面一次性合同条款且消费者无法改变该条款内容时,可以将该条款认定为格式条款,类推适用有关格式条款的法律规定。 三、商事活动对认定格式条款的影响 在 历史 上,我国受到“重农抑商”治国策略的强烈影响,商人自始至终没有成为 中国 社会中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传统中国法也没有体系化的商法,当然,实质上的商法规范还是存在的。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商法在欧洲大陆先于一般民法发展起来,商法的价值也具有不同于一般民法的特点,如交易安全性、迅捷性和习惯性。在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 在西方取得胜利之后,商人已经不再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相反,任何人都享有经济上的平等权利,商法更多的表现为民法之外的特殊性规定内容,在法的部门划分上不具有独立性。我国民法自民国时期第一次法典化即不采用民商分立的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群体基于在市场中不同地位而发生的分化,现实法律生活中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二元对立的法律意义已经逐渐超出了商人与非商人的区分意义,由此民法体系内部出现了两个子系统,即保护消费者的法律和调整经营者活动之间的法律。此种分化对各国民事立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在法国,立法者在《法国民法典》之外又单独制定了一部相对独立的《消费者保护法典》,在奥地利亦是如此;而德国采取了民法中心的立法模式,将消费者保护的任务纳入到民法功能范围内,这集中体现在2002年的《德国债法现代化法典》中。在法律适用上,经营者的主体性特征优于商人主体特征,此外,关于商主体的内部复杂划分标准也是商人主体特征逐渐被经营者主体特征取代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我个人认为,在 现代 社会 经济 结构的背景下,经营者之间的 合同与消费者合同的划分远比商事合同和非商事合同重要。在认定格式条款时,应当考虑到经营者的特殊主体性。 有人认为,经营者在经济上实力强大、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并且此种合同的目的旨在盈利,其应当承受正常的商业风险,因此格式条款法不适用于经营者之间的合同。但此种观点值得商榷: 首先,市场中的任何经营者都以获利为生存基础,因此经营者的任何商业活动都必须计入到成本中。所以, 法律 无法期待经营者在面对任何一个格式条款时都以一种不 计算 成本的方式通过聘用法律专业人才等方式规避格式条款所带来的弊端,或者两个经营者通过博弈达到合同法所期待的理想公平结果。 其次,并不是任何经营者都从事法律服务的业务,其就其经营业务之外的 法律知识 的掌握情况与消费者并不本质区别,甚至其如同消费者一样在法律面前一无所知,如一般的小型合伙 企业 。 第三,经营者所订立的合同并不都旨在牟利,其同样必须购买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合同。这也是适用法律的一个重要难点,即依据何种标准判断一个民事主体在一定的法律活动中从事的行为是旨在获利的独立经营行为。虽然我们可以采取推定的方式,认定私法上一切旨在盈利的法人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经营活动,但不可否认,在格式条款面前,经营者通常同样面临消费者面临的问题,除非经营者之间所使用的是行业中通用的交易条款。 从比较法上看,德国新债法第310条第1款规定:“本法第305条第2款及第3款、第308条及第309条不适用于针对经营者、公法上的法人或公法上的特殊财产所适用的一般交易条件。就本款第1句所规定的情况,本法第307条第1款和第2款造成第308条和第309条所规定的合同内容无效的,该两款亦有适用余地;此处应适当考虑到交易活动中具有效力的惯例和习惯”。其中,德国民法典第305条第2款及第3款涉及到格式条款订入控制的内容,其理由基于经营者之间通常存在惯例的考虑,但这并不影响对经营者之间格式条款的内容控制。而德国民法典在第308条及第309条所列举的绝对无效和相对无效的一般交易条件“黑名单”虽然不直接导致此类条款在经营者之间无效,但实际上,由于格式条款内容控制的一般条款如诚实信用原则集中体现在此类具体规定的内容上,所以,消费者合同中的无效格式条款具有很强的指示功能,即此种条款出现在经营者之间的合同中通常也应无效,只有商事惯例和经营者之间的特殊 联系可以作为推翻此种指示作用的理由。 我个人认为,虽然我国采取统一合同法,但我国民事立法总体上仍旧区分消费者合同和非消费者合同,格式条款法首先适用于消费者合同,而且其应进一步适用于经营者之间的合同,经营者独立的盈利活动不应构成否定格式条款属性的事由,但对经营者合同之间的格式条款的内容控制力度应有所不同,这体现在商事惯例和经营者之间的特殊联系可作为经营者之间使用的格式条款生效的特定事由。 四、社会保障领域格式合同的特殊性 须探讨的是,合同法所规定的格式条款法是否可适用于所有合同类型?我国合同法第10章专门规定了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依据此类合同的性质,其通常建立在格式合同基础上,依据合同的整体解释,合同法第39条以下的规定内容必然适用于此种格式合同。但是,我国合同法将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与 买卖合同 等其他合同并列规定为有名合同似乎不妥: 首先,此类合同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基本社会保障,此类合同面向所有不特定的民事主体,其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同于一般合同类型,因此其必须采取格式合同(而不仅仅是格式条款)的形式,而且在合同订立规则上应实行缔约强制原则。 其次,至少在针对普通市民(消费者)而言,此类合同通常并不以盈利为目的;这集中体现在电、水、气、热力的价格必须由国家权威部门通过听证会的方式确定。实际上,价格是此类合同格式条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一般格式合同中,当事人仍然可以就价格进行自由磋商。 第三,此类合同的具体条款通常必须取得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许可,因此该合同的格式条款多以行政规章的形式出现,对其内容控制通常出现在立法过程中,而不是事后的司法控制。 我个人认为,我国合同法不应将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规定为与买卖合同相并列的典型合同形态,其应当通过相关部门的论证以单行规章的形式确定此类格式合同的内容。与其相适应,对此类格式合同的内容控制体现在单性规章制定过程中,在通过事前立法审查之后,以行政规章表现出来的此类社会供给格式合同将免于司法上的内容控制,不应将其认定为一般意义上的格式合同,否则法院将针对依据一定的立法程序产生的法律规章享有司法审查权,而这显然违反了目前我国法院所享有的司法权范围。 综上所述,在认定合同条款是否为格式条款时,必须从预先制定、多次重复使用、单方提出、未经磋商等方面考察;在消费者合同中,为了强化对消费者的保护,对经营者一次性使用、但消费者无法改变其内容的条款应类推适用格式条款的规则;当经营者之间使用格式条款时,商事惯例和经营者之间的特殊联系可作为否定格式条款属性的特定事由;对于社会供给领域的合同,应当通过事前的立法审查来保证此类特殊合同的公益性,法院事后无权针对具有法律渊源效力的特殊格式合同规章进行司法审查。 -------------------------------------------------------------------------------- 注释: [1]合同法第3稿第2章第29条规定:采用定式合同文本订立合同的,制订合同文本的一方应当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其免除责任的条款以及负有主要义务的条款,并应对方的要求对上述条款予以说明。对定式合同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作出有利于对方的解释。使用行业协会、主管部门或者母公司制定的定式合同文本订立合同的,适用前款规定。 [2]参见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一卷,178页以下,2002年版。 看了“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ppt模板”的人还看: 1.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免费 2.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免费 3.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以及范文 4.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5.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模板

据学术堂了解,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学术论文也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实际上,“论文写作”从你一开始接手和进入你的课题就应该考虑的事情,哪怕开始时你什么都不懂得。大概了解你的研究课题后,你首先要对你研究的内容和它的可能取得的成果有个定位,即它处在所研究领域的学术界的哪个等级,确定这一点需要你对这个领域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1.对于初入学术领域的研究生们看,如果要定位你的研究水平,就要去关注领域内的大牛并大量阅读他们的文章,然后你就会对你的研究有个较为清醒的认识。2.学术研究中,如果是个人设计课题,要以创新为原则,即你要做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学术问题,这个分为理论新和实验对象新,如果你要做的课题没有创新性,就没有必要做下去,因为做别人已经做的工作,不会得到学术界的认可。3.对自己的研究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后,理解起导师的课题或者提出有益的补充就会很得心应手,对于正确和高效率的实验操作也是有益的,实际上这些都是“论文写作”的开始,虽然未动笔,但是腹稿和以后论文中的闪光点就在这不断的思考中积累起来了。而且如果你了解了领域内相关的学术期刊(SCI 或 EI 刊源),就很能对自己课题可能取得的成果选定到某些合适的学术期刊发表,这是对自己研究的清晰的定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培养自己的一些好习惯,对于以后写论文就很有帮助,比如阅读论文时记笔记(要精练不要照抄翻译),有好的想法和思考就写出来,这是一个逐步提高你的思考能力和学术观点的重要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4.实验过程中,要每天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每周都把当周的实验整理成 word 和 ppt 的形式,及时总结失败原因以利于进一步实验,整理成功的成果,把它们做成类似于你要发表期刊要求的图片和表格的形式,这也是论文写作的一部分。做了这些工作就相当于你自己设计了整个课题以及实验过程,那么对于其中的亮点和不足就了然于胸,这是一篇学术论文的核心。学术论文不同普通的论文。学术论文对格式、数据的真实性都有极高的要求。写作前,我们要下点功夫。

谈英文学术论文发表和写作技巧 最近,国内几个同行和我谈及用英文发表学术论文的问题,我想借这个地方谈谈我的经验和看法。国内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学者倾向于在国内用中文发表文章,主要是因为, 一来, 学校要求老师和研究生在核心期刊上发文章;二来,英文毕竟不是母语, 写一篇英文文章的时间可以用来写好几篇中文文章。国情如此,实在无可厚非。但近来有同行抱怨,国内的期刊大多喜欢定量研究型的文章,对于以定性研究为主(如 ethnography research, action research)的文章不是那么欢迎。我没有太多用中文发表学术论文的经验,国内学术论文发表的内情是否如此,我就不得而知了。 写学术文章、参加学术会议,其实是一种学术圈内同行的对话。用中文写,懂中文的同行能读到你的研究,很好。用英文写,懂英文的同行能读到,也不错。如果想将你的研究和全世界的同行分享的话,可能英文比较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过去几年,我发了一些英文论文,也应一些英文学术期刊 (应用语言学方面的有TESOL Quarterly,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Journal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World Englishes)的邀请做了审稿的工作。结合我的经验,我想谈谈在英文的应用语言学期刊上发文章应该注意的几点。这种经验之谈,供有兴趣的同行参考,以共同促进我们国际学术交流的水平。 首先,论文综述的目的不仅是发现本领域目前讨论/研究过什么,什么还没有讨论过,更重要的是提出你对已有的研究的批判,以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发现后面的一步最不容易做到了,我做学生时不容易做到,我现在指导的博士生不容易做到,我审阅的许多投稿也没有将这一步做好。 第二,在论文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案。问题和方案的提出,必须是基于对以往研究 (包括内容与方法) 的批判基础上提出。 我经常发现许多论文的论文综述和后面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案的提出脱节。 第三,材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一定要详细描述。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分析,要在论文综述的'基础上先提出你想观察/研究的几个方面,然后详细、具体地描述你的测量方法或分析方法。 第四,根据先前提出的几个想观察的方面,对材料一一分析。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比较和讨论前人发表的研究,通过对比, 通过引用别人的已有发现, 来了解或阐述你的新发现。材料分析和讨论的部分一定要紧紧扣住文章前面提出的研究问题,这样才能使本研究的贡献凸现出来,从而体现学术交流的精神。 说了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这几点不是和中文学术论文的要求一样吗?其实这些就是学术文章的最基本要求,如此看来,国内的学术论文规范已经和国际接轨了。最后,说一点可能和国内很多文科学术期刊不一样的要求。 第五,文章可能要修改再投。英文期刊一般会有编辑先筛选一遍, 将研究内容和写作风格适合本刊物的文章寄给两到三个领域的同行匿名审阅。一般而言,文章一投就中的可能性很小。很多时候,编辑会综合文章审阅人的意见,让作者依审阅人的建议(往往是对上面几点做评论)一一修改后再投。这实在是好消息了,因为编辑和审稿人都认为该研究做得不错,论文的内容和写作风格基本符合该期刊的传统。作者应该根据他们的意见,将文章修改再投。如此般地修改一轮或两轮是家常便饭,千万不要放弃。 第六,反复修改,提高论文的逻辑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反复修改几遍,要反复思考苛刻的读者可能会有的质难。在寄给期刊编辑部之前,一定要让你的一两个同行先“无情”地批判一番,确保没有重大的逻辑和语言表达上的问题。我发表的第一篇英文论文修改了不下十遍!现在在这方面也丝毫不敢松懈。

如何进行学术论文的写作严格地说,论文写作并不是从提笔写(或在电脑上打字)开始的。此前的许多步骤都属于论文写作的必要环节,一定程度上比实际动手写重要得多。许多过来的人都有体会,完成一篇较大的论文,准备时间少则数月,多则数年,一旦真正准备好了,动手写作的时间不过数天到数周。第一步,确定论文的选题。从广义上说,选任何本专业范围内的题目都能够写出东西来,只要你有新观点、新发现、新角度、新研究方法、新材料等等。但是这后面的“五新”大大限制了论文的选题。这是由于作者多数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学术论文,缺乏经验,也缺乏深厚的知识积累,难以把握;同时,二三万字这个条件也对选题有很大的制约,如果题目过大,无法在这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展开。所以,选题是否得当,对于论文的成功,影响很大,甚至有人说,一个好的选题等于成功了一半。根据许多论文的选题经验,这一级论文的选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本专业的研究空白、发生争议的话题(自己的观点感到较为充分)、对比性的话题、从其他专业角度研究本专业的话题(这是一种选题的边际效应)、有新的插入角度的老话题、刚刚冒出来的本专业的新问题。第二步,围绕已经确定的论文选题,回顾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或者叫“文献检索”。这一步的工作是较为艰苦的,需要有思想准备。这一步是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一步,你的论文内容很可能重复了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等于白做;查找的过程,也是启发思路、产生观点火花的过程,不走这一步,等于掐掉了自己新观点、新视角、新材料的来源。这也是为下一步做观点、角度、材料上的准备。第三步,提出你自己关于选题的理论假设,或要研究的具体问题。选题是指准备写的论文的大体方向和范围,真要动手写作,就会遇到两类具体的问题。第一类属于观点方面的:我的具体观点是什么?你可以设想出一个或几个观点,但它们仅仅是一种假设,通过许多证据、材料,通过严密的论证和适当的论证框架结构,证明你的假设是成立的,这才能形成论文的主体。第二类属于实用方面的:我要具体论证什么问题?你可以提出许多原因、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是不是与所论证的问题相关,相关到什么程度,这需要通过科学的调查和分析。不论哪一种情况,这涉及论文的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一定要明确,并且贯穿论文的始终。有些作者把握不住全文,写着写着,无形中脱离了自己原来确定的假设或具体问题,说了许多无关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的内容。第四步,决定采用哪些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大体可以归为两大范畴,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后者又可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人们为探究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而采用不同的研究取向,不同的研究取向又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假设、收集资料的方式和对结果的判断标准。但是各种研究方法在现在的论文写作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相容和内在的连接。一般地说,根据自己的选题和讨论的具体问题,可以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辅以其他的方法。例如研究“人”作为大众媒体信息的接受者其接受信息时的状况,这种研究取向就决定了研究本身要以定量分析为主,但同时也需要一些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的思辨研究。第五步,设计论文的框架结构。一般文章的写作也需要有这一步,但对论文来说,更为必要,其要求也更细一些。一般情况下,一篇论文要有绪章、入题的第一章、主体章节,以及结束语。章节的设置在写前要有个大体的布局逻辑,使之结构合理;章和章之间有一种逻辑联系,防止盲目写下去,淹没主题,不知所云。这一步很少有一次完成的,往往会根据收集材料的情况、调查访问中遇到的新情况,经常变动。但是就像建筑师在盖房子前必须有图纸一样,到了写论文这个层次上,大体的文章框架不能仅仅存于脑子中,一般要形成文字,相对细致一些,具体到“节”更好(但“节”的层次开始时不要固定化),便于写作时心中有数。到了设计论文框架这一步,因为有了文字化的章节设计,除了请导师指导外,这是在正式动笔写前较广泛地征求其他专家意见的一个好机会。框架还不是厚厚的论文,看时花费的时间不多,又可以大体看出文章的价值或存在的问题。这时修改论文结构比写完后修改要轻松、容易得多,时间也较为宽余,不要错过这个机会。第六步,对已经取得的文献资料、调查材料和各种论据进行分析、归类,分别充实到论文各部分中,再进行解释、论证。这实际就是论文写作本身,所以这样描述,意在让作者理解论文写作的过程。各种材料和论据,不是天生就可以证明论点或说明具体问题的,需要通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论证,才能使其变得富有生命力,极其自然、有力地为自己所论的题目服务。在这一步,需要温习一下学过的逻辑学或社会调查统计的知识,用正确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数据组织方式,紧紧围绕已经确定的理论假设或具体问题,调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通过正论(这是主要的)、反论、设论、驳论、喻论等等手法,论证观点或问题,得出结论,完成论文。论证中肯定会出现种种材料使用或缺乏的问题、逻辑推理的问题、论据与论题不相配的问题等等,需要停下来再找材料和访问专家,充实或削减原来论文框架中的内容,必要时对框架结构进行局部调整。这种情形是正常的、经常发生的。在时间的安排上,对此要做出计划。如果时间安排不当,有时论文功亏一篑的原因就在于写作时间安排过紧,来不及调整论文结构,这很不值得。第七步,必要时重新估量选题,修正论证对象的范围。这是与第六步同时出现的另一种情形,即通过较为广泛地征求意见和本人的思考,感到原来的选题对自己不适当,或难以完成,那么就要及时调整整个论文写作的计划,改变选题。这种情形也是正常的,关键在于不要长时期犹豫不决,必须较快地做出决定,以便有时间重起炉灶。由于前面已经对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有过较多的思考和文献检索,即使改变选题,重新做起,花费的时间不会很多,对此过多的担心是不必要的。选题不当、难以完成的另一种情况不在于选题本身,而在于选题论证的范围过大。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把论证对象的范围缩小就是了。这里最大的障碍在于作者舍不得“割爱”,花费了许多功夫准备论文,一旦许多材料用不上,难以割舍。这种情况当然会涉及到重新设计论文框架结构的问题。不过,将较大的论证对象的范围缩小,总比相反的情形要容易得多。第八步,对论文从技术上进行规范化的检查和调整。文中的引证标示、注释及编号、文后的参考文献编排,以及不属于论文本身的内容提要(包括英文提要)、关键词等等,都要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检查和调整。这些虽然属于技术性问题,但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特别是引证,凡是使用了别人观点的地方,都必须注明材料来源,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变成自己的。标明的材料来源也要十分清楚,论著名称、作者或编者、出版社或发表的刊物名称、出版或发表时间等等,一应俱全。

论文发表与国际写作ppt

本文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吴菡同学在教管博党支部与教育博士临时党支部共建活动的经验分享整理而成,分享内容由吴菡同学的写作体会和叶富贵老师《中文学术规范与写作》课程的课程笔记组成。

一个好的idea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广泛的阅读经典专著和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此外,做到跨学科涉猎,融会贯通,例如社会学、管理学领域的专著, 注意积累理论框架 。其中,阅读经典专著的优先级大于阅读文献。

通过专业书籍、相关课程和在线资源积累研究方法。

此外,关于阅读方法。阅读专著时,忌囫囵吞枣,求量不求质,既要借鉴,也要内化。借鉴即为多做读书笔记,记录经典/独到的观点。(注意记下页码!)内化即为对有价值的观点进行整合,注意对比和延伸。

阅读文献时,做好文献管理,析出核心/经典文献,善用Endnote、NoteExpress等文献管理工具,并对重要文献进行整合(如列出表格)。在读文献时,从标题入手,关注研究方法、理论框架、行文结构(逻辑)、用词(白话or典雅),把握文献的写作节奏。此外,关注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定位经典文献,了解领域概况。学习、模仿经典文献的写法。在引用相关文献时,随手标注出处/页码。

选题时,要有问题意识,并兼顾创新性。所选题目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可以研究,二是值得研究。

在选题时,着重思考如下问题:

先列提纲(标题),理清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再写作。此外,在写作之前,确定文章的大概字数,以及每部分所分得的字数,做到各个小节的内容大体相等。

文章标题的作用是高度概括论文主要内容、强调论文的研究方法、突出论文的主旨和核心论点、表明论文研究和写作的目的等。

文章标题的类型包括:描述式、问题式、比较式、对比式等,

好的标题的标准:准确、简练、清晰、陈述明白、引入关注等。

在写作时,可以到知网翻阅与研究主题或使用研究方法类似的文章,模仿别人的标题的形式、用词等。

(部分内容整理自叶富贵老师《中文学术规范与写作》课程)

一个理论能被证明成立,就具备预测、假设和指导作用。理论在于整合存在的“事实”,将这些事实整合并赋予其意义;同一事实可以用不同理论来整合,不同理论就同一事实产生的不同解释和意义,引发更多的研究。所以,在文章中应用的理论,可以起到框架的作用。

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都需要依托理论,一方面是提出研究假设、构建分析框架,整合资料、解释资料,赋予资料以意义;另一方面,也能验证理论、回应理论、完善理论,或者生成新的理论。

这里所指的理论不仅是指具体的某一个理论,还可以是多个理论的有机融合,也可以是基于现有理论构建新的理论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在论文写作中(特别是小论文写作),尽量不要用过于宏大的理论,中层理论和小理论是较好的。

(部分内容整理自叶富贵老师《中文学术规范与写作》课程)

关于研究方法的总的原则是:研究方法(工具)为研究问题服务;了解多种研究方法,选择自己认可的研究范式和自己能够驾驭的研究方法,做规范的研究。

研究方法要注意:1)研究范式;2)研究方法:量化研究、质性研究、混合研究、思辨研究……3)数据收集方法:田野调查、问卷、访谈、观察、政策文本、文献、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4)数据分析方法及数据分析软件。

(1)文献综述的概念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特定主题有关的文献的综合和解释。当你进行文献综述时,你要确定一个研究问题,然后用系统的方法,对期刊文章、书籍和其他文献进行书面总结(这些文献描述了知识在过去和现在的状态),通过搜索和分析相关文献来寻求答案。

文献综述是将文献表达为一个发展线索,一条看得见的清晰的河流,一个理路、进路。文献综述的重点不是罗列文献,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图、想法把文献排列组合。

(2)文献综述的目的与特征

文献综述的根本目的和目标:1)了解和掌握研究领域和问题的前沿知识;2)了解已有研究的矛盾、冲突、不一致、空白;3)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并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是制造问题,寻找空隙、发现矛盾,比较、对比、分析不同文献的矛盾、冲突、不一致、空白,分析不同作者、文献之间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从而寻找自己研究的空间。

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不是报道性的,而是持批判性立场的批评、辨析。

文献综述的范围:最早的、开创性的;最权威的;研究转向的;最新的;理论的、方法的、问题的、观点的、材料数据的。

(3)文献综述的范式

有3种范式。一是编年式,按照产生时间写,需要把握时间脉络。二是主题式按照子问题的几个方面来写。三是漏斗式,逐渐聚焦,从学科内的普遍性问题向自己研究的问题过渡。

从个人的经验看,可以先按照编年式写,然后改成主题式或者漏斗式。

(4)常见问题

一是罗列堆砌,没有线索理路。文献综述一定要有一个逻辑,例如:归纳、演绎;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由一般到专门;纵的、横的;理论、政策、现象;正反……

二是肤浅表面,没有对文献和问题深入理解。

三是片面偏颇,没有全面系统梳理和分析文献,不当处理文献。

四是引用过多,大段大段引用,或一个文献引用多次。即使引用,也要转换成自己的话来说。

五是评价不当,全面肯定、过度否定都不对。

六是评论过度,文献综述的功能是引出问题,要辨析,但不是论证。也就是说,不需要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只要暗含观点,否则正文就容易没有新的内容和观点表达了。

(内容整理自叶富贵老师《中文学术规范与写作》课程)

论文发表有6点值得参考的地方,一是善于利用课程作业。二是反复打磨 / 隔一段时间再回看。三是重视同行/专家评议。四是了解期刊栏目/特色/层次/审稿周期。五是认真对待审稿人的建议。六是拒稿是常事,要有平常心。

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把握论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

谈英文学术论文发表和写作技巧 最近,国内几个同行和我谈及用英文发表学术论文的问题,我想借这个地方谈谈我的经验和看法。国内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学者倾向于在国内用中文发表文章,主要是因为, 一来, 学校要求老师和研究生在核心期刊上发文章;二来,英文毕竟不是母语, 写一篇英文文章的时间可以用来写好几篇中文文章。国情如此,实在无可厚非。但近来有同行抱怨,国内的期刊大多喜欢定量研究型的文章,对于以定性研究为主(如 ethnography research, action research)的文章不是那么欢迎。我没有太多用中文发表学术论文的经验,国内学术论文发表的内情是否如此,我就不得而知了。 写学术文章、参加学术会议,其实是一种学术圈内同行的对话。用中文写,懂中文的同行能读到你的研究,很好。用英文写,懂英文的同行能读到,也不错。如果想将你的研究和全世界的同行分享的话,可能英文比较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过去几年,我发了一些英文论文,也应一些英文学术期刊 (应用语言学方面的有TESOL Quarterly,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Journal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World Englishes)的邀请做了审稿的工作。结合我的经验,我想谈谈在英文的应用语言学期刊上发文章应该注意的几点。这种经验之谈,供有兴趣的同行参考,以共同促进我们国际学术交流的水平。 首先,论文综述的目的不仅是发现本领域目前讨论/研究过什么,什么还没有讨论过,更重要的是提出你对已有的研究的批判,以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发现后面的一步最不容易做到了,我做学生时不容易做到,我现在指导的博士生不容易做到,我审阅的许多投稿也没有将这一步做好。 第二,在论文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案。问题和方案的提出,必须是基于对以往研究 (包括内容与方法) 的批判基础上提出。 我经常发现许多论文的论文综述和后面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案的提出脱节。 第三,材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一定要详细描述。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分析,要在论文综述的'基础上先提出你想观察/研究的几个方面,然后详细、具体地描述你的测量方法或分析方法。 第四,根据先前提出的几个想观察的方面,对材料一一分析。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比较和讨论前人发表的研究,通过对比, 通过引用别人的已有发现, 来了解或阐述你的新发现。材料分析和讨论的部分一定要紧紧扣住文章前面提出的研究问题,这样才能使本研究的贡献凸现出来,从而体现学术交流的精神。 说了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这几点不是和中文学术论文的要求一样吗?其实这些就是学术文章的最基本要求,如此看来,国内的学术论文规范已经和国际接轨了。最后,说一点可能和国内很多文科学术期刊不一样的要求。 第五,文章可能要修改再投。英文期刊一般会有编辑先筛选一遍, 将研究内容和写作风格适合本刊物的文章寄给两到三个领域的同行匿名审阅。一般而言,文章一投就中的可能性很小。很多时候,编辑会综合文章审阅人的意见,让作者依审阅人的建议(往往是对上面几点做评论)一一修改后再投。这实在是好消息了,因为编辑和审稿人都认为该研究做得不错,论文的内容和写作风格基本符合该期刊的传统。作者应该根据他们的意见,将文章修改再投。如此般地修改一轮或两轮是家常便饭,千万不要放弃。 第六,反复修改,提高论文的逻辑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反复修改几遍,要反复思考苛刻的读者可能会有的质难。在寄给期刊编辑部之前,一定要让你的一两个同行先“无情”地批判一番,确保没有重大的逻辑和语言表达上的问题。我发表的第一篇英文论文修改了不下十遍!现在在这方面也丝毫不敢松懈。

论文写作与国际发表的PPT

学术论文写作步骤

一、材料准备

利用图书馆网站资源查阅有关的报刊目录索引、专题目录索引与年鉴等工具书以及制作文献目录卡片。卡片内容包含:

对于单行本,要包含出版单位,报纸包含发行的年月日。

二、确定文章结构

编写提纲的主要作用:

三、写作初稿

初稿的写作是论文形成过程中最艰苦阶段。初稿的目的是要把所有想写的内容全部表达出来,对全部数据和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归类。从初稿的写作过程中还可及时发现前期文献研究工作有无不足或错误。

四、修改

修改是对论文初稿所写的内容不断加深认识,对论文表达形式不断优化,选择直至定稿的过程。 论文的修改不只是在语言修辞等枝节上自找毛病,对全文论点及论据进行再次锤炼和推敲也很重要。最后一步才是定稿。经过不断修改,确保论文达到一个基本满意的状态。

论文答辩PPT就是你毕业论文的浓缩,拿理工类的来说,比如软件设计类的要有概述、系统需求分析、系统功能设计、系统功能实现、总结,至于详细内容,就是你论文里边纲领性的内容,提到即可,不可详述。

如何进行学术论文的写作严格地说,论文写作并不是从提笔写(或在电脑上打字)开始的。此前的许多步骤都属于论文写作的必要环节,一定程度上比实际动手写重要得多。许多过来的人都有体会,完成一篇较大的论文,准备时间少则数月,多则数年,一旦真正准备好了,动手写作的时间不过数天到数周。第一步,确定论文的选题。从广义上说,选任何本专业范围内的题目都能够写出东西来,只要你有新观点、新发现、新角度、新研究方法、新材料等等。但是这后面的“五新”大大限制了论文的选题。这是由于作者多数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学术论文,缺乏经验,也缺乏深厚的知识积累,难以把握;同时,二三万字这个条件也对选题有很大的制约,如果题目过大,无法在这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展开。所以,选题是否得当,对于论文的成功,影响很大,甚至有人说,一个好的选题等于成功了一半。根据许多论文的选题经验,这一级论文的选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本专业的研究空白、发生争议的话题(自己的观点感到较为充分)、对比性的话题、从其他专业角度研究本专业的话题(这是一种选题的边际效应)、有新的插入角度的老话题、刚刚冒出来的本专业的新问题。第二步,围绕已经确定的论文选题,回顾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或者叫“文献检索”。这一步的工作是较为艰苦的,需要有思想准备。这一步是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一步,你的论文内容很可能重复了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等于白做;查找的过程,也是启发思路、产生观点火花的过程,不走这一步,等于掐掉了自己新观点、新视角、新材料的来源。这也是为下一步做观点、角度、材料上的准备。第三步,提出你自己关于选题的理论假设,或要研究的具体问题。选题是指准备写的论文的大体方向和范围,真要动手写作,就会遇到两类具体的问题。第一类属于观点方面的:我的具体观点是什么?你可以设想出一个或几个观点,但它们仅仅是一种假设,通过许多证据、材料,通过严密的论证和适当的论证框架结构,证明你的假设是成立的,这才能形成论文的主体。第二类属于实用方面的:我要具体论证什么问题?你可以提出许多原因、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是不是与所论证的问题相关,相关到什么程度,这需要通过科学的调查和分析。不论哪一种情况,这涉及论文的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一定要明确,并且贯穿论文的始终。有些作者把握不住全文,写着写着,无形中脱离了自己原来确定的假设或具体问题,说了许多无关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的内容。第四步,决定采用哪些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大体可以归为两大范畴,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后者又可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人们为探究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而采用不同的研究取向,不同的研究取向又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假设、收集资料的方式和对结果的判断标准。但是各种研究方法在现在的论文写作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相容和内在的连接。一般地说,根据自己的选题和讨论的具体问题,可以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辅以其他的方法。例如研究“人”作为大众媒体信息的接受者其接受信息时的状况,这种研究取向就决定了研究本身要以定量分析为主,但同时也需要一些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的思辨研究。第五步,设计论文的框架结构。一般文章的写作也需要有这一步,但对论文来说,更为必要,其要求也更细一些。一般情况下,一篇论文要有绪章、入题的第一章、主体章节,以及结束语。章节的设置在写前要有个大体的布局逻辑,使之结构合理;章和章之间有一种逻辑联系,防止盲目写下去,淹没主题,不知所云。这一步很少有一次完成的,往往会根据收集材料的情况、调查访问中遇到的新情况,经常变动。但是就像建筑师在盖房子前必须有图纸一样,到了写论文这个层次上,大体的文章框架不能仅仅存于脑子中,一般要形成文字,相对细致一些,具体到“节”更好(但“节”的层次开始时不要固定化),便于写作时心中有数。到了设计论文框架这一步,因为有了文字化的章节设计,除了请导师指导外,这是在正式动笔写前较广泛地征求其他专家意见的一个好机会。框架还不是厚厚的论文,看时花费的时间不多,又可以大体看出文章的价值或存在的问题。这时修改论文结构比写完后修改要轻松、容易得多,时间也较为宽余,不要错过这个机会。第六步,对已经取得的文献资料、调查材料和各种论据进行分析、归类,分别充实到论文各部分中,再进行解释、论证。这实际就是论文写作本身,所以这样描述,意在让作者理解论文写作的过程。各种材料和论据,不是天生就可以证明论点或说明具体问题的,需要通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论证,才能使其变得富有生命力,极其自然、有力地为自己所论的题目服务。在这一步,需要温习一下学过的逻辑学或社会调查统计的知识,用正确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数据组织方式,紧紧围绕已经确定的理论假设或具体问题,调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通过正论(这是主要的)、反论、设论、驳论、喻论等等手法,论证观点或问题,得出结论,完成论文。论证中肯定会出现种种材料使用或缺乏的问题、逻辑推理的问题、论据与论题不相配的问题等等,需要停下来再找材料和访问专家,充实或削减原来论文框架中的内容,必要时对框架结构进行局部调整。这种情形是正常的、经常发生的。在时间的安排上,对此要做出计划。如果时间安排不当,有时论文功亏一篑的原因就在于写作时间安排过紧,来不及调整论文结构,这很不值得。第七步,必要时重新估量选题,修正论证对象的范围。这是与第六步同时出现的另一种情形,即通过较为广泛地征求意见和本人的思考,感到原来的选题对自己不适当,或难以完成,那么就要及时调整整个论文写作的计划,改变选题。这种情形也是正常的,关键在于不要长时期犹豫不决,必须较快地做出决定,以便有时间重起炉灶。由于前面已经对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有过较多的思考和文献检索,即使改变选题,重新做起,花费的时间不会很多,对此过多的担心是不必要的。选题不当、难以完成的另一种情况不在于选题本身,而在于选题论证的范围过大。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把论证对象的范围缩小就是了。这里最大的障碍在于作者舍不得“割爱”,花费了许多功夫准备论文,一旦许多材料用不上,难以割舍。这种情况当然会涉及到重新设计论文框架结构的问题。不过,将较大的论证对象的范围缩小,总比相反的情形要容易得多。第八步,对论文从技术上进行规范化的检查和调整。文中的引证标示、注释及编号、文后的参考文献编排,以及不属于论文本身的内容提要(包括英文提要)、关键词等等,都要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检查和调整。这些虽然属于技术性问题,但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特别是引证,凡是使用了别人观点的地方,都必须注明材料来源,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变成自己的。标明的材料来源也要十分清楚,论著名称、作者或编者、出版社或发表的刊物名称、出版或发表时间等等,一应俱全。

一、答辩幻灯片制作流程第一页(首页)主要包括:一、论文题目二、答辩人及单位三、指导老师四、答辩时间第二页:论文汇报目录:主要包括:一、提出问题(选题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二、分析问题三、解决问题四、研究结论及研究创新点五、未来展望第三——第七页,分别展示以上内容的主要观点、做法;第八页谢辞(简述)答辩幻灯片总数一般不能超过10页!二、幻灯片制作要求1、层次清楚,条理清晰;2、字数不宜过多,展示关键点;3、适当修饰美化;三、答辩流程1、分组抽签确定答辩次序;2、主持人介绍抽签结果、答辩要求、流程及参与人员等(10分钟以内)3、学生按抽签顺序依次陈述(不超过5分钟);4、评委提问(一般不超过三个问题),答辩学生记录问题;5、6——8名学生答辩结束后,再按照先后顺序依次回答专家所提问题;(不超过3分钟);6、评委结合每个学生的陈述、回答问题表现分别打分;7、小组全体学生答辩结束后,成绩须经评委小组集体讨论合议后给出答辩学生毕业论文的最后成绩。(成绩分为两部分,书面占60%,答辩占40%;最终成绩分为五个等级,其中,优秀90分以上,(<占学生总人数的25-30%)、良好80—89分之间(<占学生总人数的<40%)、中等70—79、及格60—69、不及格60分以下。其中中等为70—79分之间,及格60—69之间,不及格为60分以下。具体评分标准及细则参考《延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8、评委完善有关手续(写作手册签名、写评语等)9、主持人负责完善学生答辩成绩登记单、答辩成绩评定汇总表等;10、各小组记录人负责记录学生答辩要点(写作手册);11、答辩结束后,由各小组组长负责把答辩记录、学生答辩成绩登记单(1份)、评委打分表(6份)、评审意见表(26/27份)、指导手册、推选出的优秀毕业论文学生名单(1份)等材料递交学院教学秘书。12、答辩结束后,各位指导教师按照评委提出的修改意见要求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并负责于两天之内把学生修改好的毕业论文电子档和纸质(各一份)递交学校教学秘书办公室;并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写作总结。13、各教研室主任负责撰写本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分析报告和答辩质量分析报告;14、教学秘书负责撰写学院毕业论文指导答辩工作总结报告及其它有关材料;并按期上报教务处。四、答辩注意事项:1、开门见山,言简意赅不拖拉;2、介绍主要的关键问题;3、回答问题简洁、明确;4、准备笔纸,记录老师提问;并将主要观点写在纸上(签名),答辩结束后交给记录人员;5、态度谦虚、诚恳,语言表达流畅、自然,不紧张。6、陈述时间不超过5分钟,回答问题不超过3分钟。7、内容熟悉,脱稿陈述、回答问题。8、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谢辞等简要叙述即可。

论文发表与国际写作ppt模板

楼主啊。。。还有吗?也给我一份吧。。。。。

给我吧也 谢谢

【PPT毕业论文模板】请打开文件夹点进去    免费下载

链接:

在PowerPoint中,演示文稿和幻灯片这两个概念还是有些差别的,利用PowerPoint做出来的东西就叫演示文稿,它是一个文件。而演示文稿中的每一页就叫幻灯片,每张幻灯片都是演示文稿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内容。利用它可以更生动直观地表达内容,图表和文字都能够清晰,快速地呈现出来。可以插入图画,动画,备注和讲义等丰富的内容。目前常用的电子文档幻灯片的制作软件有微软公司的OFFICE软件和金山公司的WPS软件。

【必过论文】毕业论文答辩PPT模板.rar免费下载

链接:

幻灯片模板即已定义的幻灯片格式。PowerPoint和Word、Excel等应用软件一样,都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Office系列产品之一,主要用于设计制作广告宣传、产品演示的电子版幻灯片,制作的演示文稿可以通过计算机屏幕或者投影机播放;利用PowerPoint,不但可以创建演示文稿,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召开面对面会议、远程会议或在Web上给观众展示演示文稿。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PowerPoint的应用越来越广。

国际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ppt

如何进行学术论文的写作严格地说,论文写作并不是从提笔写(或在电脑上打字)开始的。此前的许多步骤都属于论文写作的必要环节,一定程度上比实际动手写重要得多。许多过来的人都有体会,完成一篇较大的论文,准备时间少则数月,多则数年,一旦真正准备好了,动手写作的时间不过数天到数周。第一步,确定论文的选题。从广义上说,选任何本专业范围内的题目都能够写出东西来,只要你有新观点、新发现、新角度、新研究方法、新材料等等。但是这后面的“五新”大大限制了论文的选题。这是由于作者多数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学术论文,缺乏经验,也缺乏深厚的知识积累,难以把握;同时,二三万字这个条件也对选题有很大的制约,如果题目过大,无法在这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展开。所以,选题是否得当,对于论文的成功,影响很大,甚至有人说,一个好的选题等于成功了一半。根据许多论文的选题经验,这一级论文的选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本专业的研究空白、发生争议的话题(自己的观点感到较为充分)、对比性的话题、从其他专业角度研究本专业的话题(这是一种选题的边际效应)、有新的插入角度的老话题、刚刚冒出来的本专业的新问题。第二步,围绕已经确定的论文选题,回顾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或者叫“文献检索”。这一步的工作是较为艰苦的,需要有思想准备。这一步是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一步,你的论文内容很可能重复了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等于白做;查找的过程,也是启发思路、产生观点火花的过程,不走这一步,等于掐掉了自己新观点、新视角、新材料的来源。这也是为下一步做观点、角度、材料上的准备。第三步,提出你自己关于选题的理论假设,或要研究的具体问题。选题是指准备写的论文的大体方向和范围,真要动手写作,就会遇到两类具体的问题。第一类属于观点方面的:我的具体观点是什么?你可以设想出一个或几个观点,但它们仅仅是一种假设,通过许多证据、材料,通过严密的论证和适当的论证框架结构,证明你的假设是成立的,这才能形成论文的主体。第二类属于实用方面的:我要具体论证什么问题?你可以提出许多原因、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是不是与所论证的问题相关,相关到什么程度,这需要通过科学的调查和分析。不论哪一种情况,这涉及论文的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一定要明确,并且贯穿论文的始终。有些作者把握不住全文,写着写着,无形中脱离了自己原来确定的假设或具体问题,说了许多无关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的内容。第四步,决定采用哪些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大体可以归为两大范畴,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后者又可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人们为探究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而采用不同的研究取向,不同的研究取向又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假设、收集资料的方式和对结果的判断标准。但是各种研究方法在现在的论文写作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相容和内在的连接。一般地说,根据自己的选题和讨论的具体问题,可以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辅以其他的方法。例如研究“人”作为大众媒体信息的接受者其接受信息时的状况,这种研究取向就决定了研究本身要以定量分析为主,但同时也需要一些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的思辨研究。第五步,设计论文的框架结构。一般文章的写作也需要有这一步,但对论文来说,更为必要,其要求也更细一些。一般情况下,一篇论文要有绪章、入题的第一章、主体章节,以及结束语。章节的设置在写前要有个大体的布局逻辑,使之结构合理;章和章之间有一种逻辑联系,防止盲目写下去,淹没主题,不知所云。这一步很少有一次完成的,往往会根据收集材料的情况、调查访问中遇到的新情况,经常变动。但是就像建筑师在盖房子前必须有图纸一样,到了写论文这个层次上,大体的文章框架不能仅仅存于脑子中,一般要形成文字,相对细致一些,具体到“节”更好(但“节”的层次开始时不要固定化),便于写作时心中有数。到了设计论文框架这一步,因为有了文字化的章节设计,除了请导师指导外,这是在正式动笔写前较广泛地征求其他专家意见的一个好机会。框架还不是厚厚的论文,看时花费的时间不多,又可以大体看出文章的价值或存在的问题。这时修改论文结构比写完后修改要轻松、容易得多,时间也较为宽余,不要错过这个机会。第六步,对已经取得的文献资料、调查材料和各种论据进行分析、归类,分别充实到论文各部分中,再进行解释、论证。这实际就是论文写作本身,所以这样描述,意在让作者理解论文写作的过程。各种材料和论据,不是天生就可以证明论点或说明具体问题的,需要通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论证,才能使其变得富有生命力,极其自然、有力地为自己所论的题目服务。在这一步,需要温习一下学过的逻辑学或社会调查统计的知识,用正确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数据组织方式,紧紧围绕已经确定的理论假设或具体问题,调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通过正论(这是主要的)、反论、设论、驳论、喻论等等手法,论证观点或问题,得出结论,完成论文。论证中肯定会出现种种材料使用或缺乏的问题、逻辑推理的问题、论据与论题不相配的问题等等,需要停下来再找材料和访问专家,充实或削减原来论文框架中的内容,必要时对框架结构进行局部调整。这种情形是正常的、经常发生的。在时间的安排上,对此要做出计划。如果时间安排不当,有时论文功亏一篑的原因就在于写作时间安排过紧,来不及调整论文结构,这很不值得。第七步,必要时重新估量选题,修正论证对象的范围。这是与第六步同时出现的另一种情形,即通过较为广泛地征求意见和本人的思考,感到原来的选题对自己不适当,或难以完成,那么就要及时调整整个论文写作的计划,改变选题。这种情形也是正常的,关键在于不要长时期犹豫不决,必须较快地做出决定,以便有时间重起炉灶。由于前面已经对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有过较多的思考和文献检索,即使改变选题,重新做起,花费的时间不会很多,对此过多的担心是不必要的。选题不当、难以完成的另一种情况不在于选题本身,而在于选题论证的范围过大。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把论证对象的范围缩小就是了。这里最大的障碍在于作者舍不得“割爱”,花费了许多功夫准备论文,一旦许多材料用不上,难以割舍。这种情况当然会涉及到重新设计论文框架结构的问题。不过,将较大的论证对象的范围缩小,总比相反的情形要容易得多。第八步,对论文从技术上进行规范化的检查和调整。文中的引证标示、注释及编号、文后的参考文献编排,以及不属于论文本身的内容提要(包括英文提要)、关键词等等,都要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检查和调整。这些虽然属于技术性问题,但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特别是引证,凡是使用了别人观点的地方,都必须注明材料来源,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变成自己的。标明的材料来源也要十分清楚,论著名称、作者或编者、出版社或发表的刊物名称、出版或发表时间等等,一应俱全。

谈英文学术论文发表和写作技巧 最近,国内几个同行和我谈及用英文发表学术论文的问题,我想借这个地方谈谈我的经验和看法。国内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学者倾向于在国内用中文发表文章,主要是因为, 一来, 学校要求老师和研究生在核心期刊上发文章;二来,英文毕竟不是母语, 写一篇英文文章的时间可以用来写好几篇中文文章。国情如此,实在无可厚非。但近来有同行抱怨,国内的期刊大多喜欢定量研究型的文章,对于以定性研究为主(如 ethnography research, action research)的文章不是那么欢迎。我没有太多用中文发表学术论文的经验,国内学术论文发表的内情是否如此,我就不得而知了。 写学术文章、参加学术会议,其实是一种学术圈内同行的对话。用中文写,懂中文的同行能读到你的研究,很好。用英文写,懂英文的同行能读到,也不错。如果想将你的研究和全世界的同行分享的话,可能英文比较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过去几年,我发了一些英文论文,也应一些英文学术期刊 (应用语言学方面的有TESOL Quarterly,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Journal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World Englishes)的邀请做了审稿的工作。结合我的经验,我想谈谈在英文的应用语言学期刊上发文章应该注意的几点。这种经验之谈,供有兴趣的同行参考,以共同促进我们国际学术交流的水平。 首先,论文综述的目的不仅是发现本领域目前讨论/研究过什么,什么还没有讨论过,更重要的是提出你对已有的研究的批判,以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发现后面的一步最不容易做到了,我做学生时不容易做到,我现在指导的博士生不容易做到,我审阅的许多投稿也没有将这一步做好。 第二,在论文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案。问题和方案的提出,必须是基于对以往研究 (包括内容与方法) 的批判基础上提出。 我经常发现许多论文的论文综述和后面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案的提出脱节。 第三,材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一定要详细描述。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分析,要在论文综述的'基础上先提出你想观察/研究的几个方面,然后详细、具体地描述你的测量方法或分析方法。 第四,根据先前提出的几个想观察的方面,对材料一一分析。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比较和讨论前人发表的研究,通过对比, 通过引用别人的已有发现, 来了解或阐述你的新发现。材料分析和讨论的部分一定要紧紧扣住文章前面提出的研究问题,这样才能使本研究的贡献凸现出来,从而体现学术交流的精神。 说了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这几点不是和中文学术论文的要求一样吗?其实这些就是学术文章的最基本要求,如此看来,国内的学术论文规范已经和国际接轨了。最后,说一点可能和国内很多文科学术期刊不一样的要求。 第五,文章可能要修改再投。英文期刊一般会有编辑先筛选一遍, 将研究内容和写作风格适合本刊物的文章寄给两到三个领域的同行匿名审阅。一般而言,文章一投就中的可能性很小。很多时候,编辑会综合文章审阅人的意见,让作者依审阅人的建议(往往是对上面几点做评论)一一修改后再投。这实在是好消息了,因为编辑和审稿人都认为该研究做得不错,论文的内容和写作风格基本符合该期刊的传统。作者应该根据他们的意见,将文章修改再投。如此般地修改一轮或两轮是家常便饭,千万不要放弃。 第六,反复修改,提高论文的逻辑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反复修改几遍,要反复思考苛刻的读者可能会有的质难。在寄给期刊编辑部之前,一定要让你的一两个同行先“无情”地批判一番,确保没有重大的逻辑和语言表达上的问题。我发表的第一篇英文论文修改了不下十遍!现在在这方面也丝毫不敢松懈。

写作要求: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想要更顺利的发表,可以找中国论文榜

学术论文写作步骤

一、材料准备

利用图书馆网站资源查阅有关的报刊目录索引、专题目录索引与年鉴等工具书以及制作文献目录卡片。卡片内容包含:

对于单行本,要包含出版单位,报纸包含发行的年月日。

二、确定文章结构

编写提纲的主要作用:

三、写作初稿

初稿的写作是论文形成过程中最艰苦阶段。初稿的目的是要把所有想写的内容全部表达出来,对全部数据和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归类。从初稿的写作过程中还可及时发现前期文献研究工作有无不足或错误。

四、修改

修改是对论文初稿所写的内容不断加深认识,对论文表达形式不断优化,选择直至定稿的过程。 论文的修改不只是在语言修辞等枝节上自找毛病,对全文论点及论据进行再次锤炼和推敲也很重要。最后一步才是定稿。经过不断修改,确保论文达到一个基本满意的状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